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舞蹈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08 20:30: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舞蹈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舞蹈教学

第1篇

一、舞蹈教学的内涵

舞蹈最初起源起人类劳动,渐渐发展成反映人们生活状态和美好愿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艺术之母”的美誉。舞蹈教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审美教学,舞蹈教学就是教师讲授舞蹈知识、传授舞蹈技巧、锻炼舞蹈能力的过程。舞蹈教学以“创造美、欣赏美”为主要任务,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增强感受美的能力。舞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固定的舞蹈动作、编排技巧和表演方式,更是教会学生实现身体、心灵、大脑全方位的协调,集体舞蹈教学还能教会学生“合作和团结”。舞蹈本身包含形体、造型、服装、舞台等多方面的内容。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欣赏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舞蹈表演通常与音乐相结合,一来音乐作为舞蹈的背景,二来舞蹈也是对音乐的诠释,二者结合产生的美感更具体,也更形象。舞蹈教学是要教会学生通过身体的造型来表达内心情感和个人情绪,即引导大学生注重用肢体语言表达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与其他艺术专业相比,起步较晚,条件不成熟,发展水平有限。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由于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各高校中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传授方法各不相同。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此大背景之下审视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改革,可以发现,与最初相比,高校舞蹈教学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仍有欠缺。在多数学生家长和高校学生看来,舞蹈专业对学生自身的要求极高,一要外形条件优越,相貌出众、线条优美;二要舞蹈功底深厚,身体柔软、四肢协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便学生有强烈的兴趣,家长也会顾虑重重。普通高校开设舞蹈专业,主要目的不是输送舞蹈造诣极高的专业人才,而是为了丰富高校文化生活,不侧重舞蹈基本功的苦练,而是侧重成品舞蹈的编排。这对于功底不十分扎实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对于舞蹈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站在观赏者的角度,而非参与者的角度。以此,不少高校的舞蹈教学主体局限性很大,仅仅是一些舞蹈特长生或者是院系舞蹈队,舞蹈专业的受众人群远不及其他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仍有欠缺。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性和综合性确有不足。当前,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注重舞蹈外在观赏性的美感,而忽视了学生对舞蹈内涵的体会以及思考感悟。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舞蹈教学,应该更侧重舞蹈整个过程的系统学习和全面受教,而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深抓和舞台表演能力的渲染。高校的舞蹈教学应从创作选材开始,学会表演,更要学会品鉴和思索。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舞蹈课程,才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扩展和丰富艺术想象空间,也才能挖掘和提升舞蹈感悟能力。高校舞蹈教育未能实现与相关学科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的钻研层面较浅,欠缺学科渗透和融会贯通。与舞蹈教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应该是美学和艺术心理学、哲学,高校舞蹈教学应该从舞蹈本体主义转移到与多种学科的结合上。

(三)高校舞蹈教学的规范性、标准性有待提升。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缺乏完整成套的体系,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大纲,导致考核标准模糊,主观决定因素更强。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规范的,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难以保证,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成了缺乏实质性衡量标准的表面功课,学生的成就感无从谈起,老师的荣誉感也缺少教学成绩的支撑,高校舞蹈教学因为过于随意,而显得无足轻重。数据调查显示,普通高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多以选修课为主,选课的大学生只占一小部分,局限性很强,吸引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高校舞蹈教学应降低门槛,扩大受众面,同时借鉴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学经验,规范化教学,标准化考核,提升教学质量。

三、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路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期待高校培育出更多怀揣艺术家梦想的舞蹈高材生,兼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状,不难看出,各高校虽然开始舞蹈教学课程,但主观重视程度有限,师资力量不足,高校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并且舞蹈教师大多是专注于本专业的单一知识结构型老师,自身综合素质较低,这些都限制着舞蹈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基于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新环境和普通高校自身办学的特点,本文总结出一些合理化改革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一)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拓宽“受众面”。中国教育的传统一直倾向于“精英教育”,通过各种测试将学生成绩划分优劣,甚至入门时讲究“优胜劣汰”,这对于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打击。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摒弃这种传统观念,敞开式地迎接每一位舞蹈爱好者。素质教育改革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优等生的综合素质,重点栽培尖子,忽视其他学生,这种行为是违背教育公平性的。舞蹈艺术教育改革,推行的应该是舞蹈艺术的普及,而非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所以要拓宽其受众面。

(二)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提高“软实力”。就舞蹈教学而言,学生的软实力其实就是指艺术观赏力、艺术品评力以及艺术感悟力。舞动作品吸引观众的不只是舞台上绚丽的舞美和华美的妆容,还有舞者对作品的演绎和情绪的宣泄,一部作品应该就是一个故事,舞蹈是有灵魂的,舞者也应该是有情感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需要提升的软实力意义就在此。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功夫而言的,舞蹈教学离不开基本功的练习,教学改革要注重二者兼顾,共同提高。(三)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倡导“标准化”。高校舞蹈教学改革,需要完善舞蹈课程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大纲。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大都照搬了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说到底是不适用于非专业类学生的。普通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建立起科学统一的教学方案,专门针对普通高校中的非舞蹈专业学生授课,学要求和考核标准,提高课堂感染力和学习效率,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成,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要统一标准,逐步推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应该针对本院校学生的舞蹈基础和学习能力,逐步开展教学工作,兼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高校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不只在肢体动作上严抓严管,也要注重学生舞蹈感悟力和品味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的舞蹈表演兼有视觉震撼力和感官冲击力。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工作的改革从大纲设置、课程安排、作品排练等方面下手,同时对舞蹈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期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舞蹈教学的授课质量。

作者:林芷伊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范红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改革[J].音乐大观,2013,6

第2篇

一、舞蹈表现力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舞蹈表现力可以衡量舞蹈的标准现如今,在很多的舞蹈作品表现中,都是通过舞蹈表演者的表演技术和表演舞蹈的难易程度进行评判的。所以,很多的舞蹈教师只是注重表演者的表演能力和表演的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舞蹈的表现力和需要传达的情感有所忽视。一些业余的舞蹈人对舞蹈的技术技巧不是很了解,在看表演者表演舞蹈的时候,不能理解舞蹈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而舞蹈的动作就和人的语言一样,不仅仅需要肢体动作做到位,更重要的是需要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舞蹈作品。所以,舞蹈的表现力是艺术综合性表现的过程,同样也是衡量舞蹈的标准。

(二)舞蹈表现力可以对舞蹈作品情感进行传达舞蹈就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来对作品进行传达的,这属于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舞蹈的好与不好就是通过舞蹈的表现力来进行衡量的。每一个舞蹈者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表现出来的作品意义也不一样,舞蹈者能将舞蹈作品表现力很好地表现出来,这才是一个优秀舞蹈者应有的实力。

二、提高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方法

(一)培养扎实的舞蹈基础因为一个优秀的舞蹈者需要具备很好的舞蹈表现力,所以准确、规范的舞蹈动作在舞蹈表现力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舞蹈者的肢体动作、反应速度以及动作的协调性都可以衡量舞蹈的质量。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功底、肢体的协调性,学生在进行舞蹈训练的时候,应保持身体的各个部位柔韧性,动作也需要更加自然化。所以,作为一名舞蹈专业的学生,应该不断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对自身的感知能力也要进行培养。因为要想具有扎实的舞蹈基础,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要注意舞蹈动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舞蹈的美感。

(二)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对舞蹈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需要注重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良好的艺术想象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舞蹈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就需要将舞蹈表演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在一起。因为,舞蹈本来就是来源生活,所以学生自身也要将舞蹈作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更容易发现舞蹈的魅力和感染力。

(三)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在教学中,学生都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但是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想法联系起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给学生教孔雀舞的时候,应该和现实中的孔雀联系起来,讨论孔雀所具备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模仿表演,这样就方便学生理解舞蹈,也能不断培养学生在舞蹈中的想象力。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的审美力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在舞蹈中的审美能力。在现代艺术影响之下,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是必要的。舞蹈者需要具备很高的舞蹈审美意识,这样才能成为高素质、综合性的舞蹈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拓宽学生的舞蹈知识面,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一、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相结合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舞蹈艺术已经逐渐的纳入高校专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专业性的舞蹈教学。在高校教学环境中重视舞蹈的技术,轻视舞蹈专业研究,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存在的弊端越来越快的显露出来,在高校教学中,舞蹈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程度比较低,艺术综合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就目前来看,这种舞蹈教学现状已经到达瓶颈时期,对我国舞蹈教育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设计高校舞蹈教学课程,需要对这种教学现状进行及时的改革,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现状总体表现为高校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在专业技能课程上没有做到良好的研究,使得在舞蹈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舞蹈的知识了解甚少,不能真正的明白学习舞蹈的目的性和思维方式。

(二)舞蹈教育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脱节

舞蹈是一种非语言肢体艺术,在舞蹈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但是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能,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的思考自身的舞蹈技能。舞蹈教育不是单纯的舞蹈技能,需要和社会上人文学科相联系,最大限度的将学生对人文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但是在现如今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和其他人文学科教学相脱节,不能从多个教学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在舞蹈技能中不能显示出对舞蹈的理解和热情。

(三)高校优秀舞蹈教育人才欠缺

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师资力量是否全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学科的先进性。作为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需要向舞蹈教育的未来看齐,应该看到在我国高校目前的舞蹈教学现状中所呈现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思想严重僵化,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通过正确的教育指导等特征,使得教师难以根据先进科学的教育目标展开教学,难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来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二、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现状

(一)民间舞蹈存在环境的变化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很难,也由原来的农业社会逐渐的转变为市场经济,我国的众多技术都和时代相关联,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民间艺术逐渐的走向衰亡。民间舞蹈艺术具有其民族自身的特征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以来,我国的民间艺术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逐渐的被人们忘记,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在政府参观的时候,民族舞蹈艺术被当成一种当地特色来招揽游客,成为了一种获取钱财的重要手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市场上已经逐渐被科学技术所取代,历史民族特色已经开始逐渐的消亡,民族舞蹈艺术被推向生存的边缘。

(二)民间舞蹈艺术保护机制的缺失

在社会新形势下,我国在发展传承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方面比较缺乏机制制约,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由于民间舞蹈艺术保护机制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在保护民间艺术的力度不够。我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形成了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国,民间舞蹈艺术的种类可谓繁多,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在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无线繁荣的的背景下的压力很大,在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保护我国优秀民间舞蹈艺术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往往只注重形式,不能为民间舞蹈艺术提供新的生存空间,也不能作为带头领导作用将民间舞蹈艺术推向市场,这样使得所作的措施只是形式上的,产生的效果不明显。其次,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发展形式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政府的工作中心也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得在民间舞蹈教育上的资金投入较少,各地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就说明我国对民间舞蹈艺术的保护机制不到位。

(三)民间舞蹈传承人逐渐丧失

在民间舞蹈传承中,最重要的是老艺术家,老艺术家对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深入的感彩,是产生、发展和传承民间舞蹈艺术的关键因素。老艺术家本身对民间舞蹈艺术十分的了解,见证了民间舞蹈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对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精髓有足够的掌握基础,并根据他们自身的精力努力的传承着,是非物质文化的宝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艺术家的离去,民间舞蹈艺术也随着消失,不能真正的将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传承。民间舞蹈艺术在这样的发杂很难状态下很难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以人为本是关键。

三、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的措施

(一)教师和学生应该树立起民族文化观念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民间舞蹈艺术是我国民族特色,在长期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有义务将我国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承,需要教师和学生树立起民族文化观念,在学习民间舞蹈艺术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这样生产出具有民族风格烙印的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关注民间舞蹈艺术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应该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对民间渠道艺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学习热情全部奉献,并能够将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传承。

(二)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高校教学不偏离轨道,保护课程的规则性,但是在专业学科的设置上也能够根据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改变的,这样能够保障课程设置不呆板,具有人性化。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在教材的使用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教材方面,为了更好的传承民间舞蹈艺术,需要在购买教材的过程中添加民间舞蹈素材,能够在最基本的教材上保障民间舞蹈艺术能够得以传承,使得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技能进行学习,充分的表现出民族舞蹈艺术应该具有的灵魂,在开阔民间舞蹈艺术知识视野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更广泛的了解,教师在编辑舞蹈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能动性的将民族文化穿插在其中,让高校学生深入的体会民族文化氛围。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舞蹈练习实践的基础上也应该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舞蹈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实践,对民间舞蹈理论知识不够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注重舞蹈的肢体运动,并没有体会到舞蹈的精髓,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不匹配。这就需要在高校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该着重强调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考核制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抓起来,合理开设课程,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核心人物,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高校要加强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培养教师对民族舞蹈艺术的情感,提高教师对民族舞蹈艺术的理解,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进行教学,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舞蹈动作,需要了解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的讲述对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在积极的探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掌握大量的民间舞蹈艺术知识,吸引学生主动求教。

(四)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首先强调的是组合教学法,这个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强调整体性和灵活性。在高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很好的传承民间艺术,需要很好的认识舞蹈教学的整体性,通过对以往学习到的舞蹈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到舞蹈的精髓,使得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感悟。在灵活性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民间舞蹈艺术的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转变,引导学生找到舞蹈的真谛。其次是感性教学法,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对舞蹈肢体运动进行完美的阐释,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指导说明,让学生更好的表达和抒发民间舞蹈艺术。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技巧的培养,忽略的学生的情感表达,这样当教师在传授一些比较具有难度的动作的时候,学生很难具备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对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具有偏差,我国的民族文化底蕴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诠释成舞蹈艺术。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从民间艺术的精神层面出发,让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时代背景、生活习俗和情感基调进行了解,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去学习。最后,即兴创作法,即兴创作是民间舞蹈艺术的特色,在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过程中,通过即兴创作使得民间舞蹈艺术能够长久不衰,让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民间舞蹈艺术。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该将民间舞蹈艺术放在首要位置,给予民间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充分的关注,对我国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保护。作为高校舞蹈教育者,有责任将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民间舞蹈艺术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新研究——试析以普高生为主体的舞蹈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6)

[2]苏京.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3]王欢.关于高师舞蹈教育改革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第4篇

一、舞蹈创编的利用能够有效拓展高校舞蹈教学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若是能够有效的利用舞蹈创编进行教学的,将会大大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艺术的优雅和魅力,就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舞蹈的艺术格调。在创编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将适合跳舞的学生挑选出来,进行艺术表演,吸引鼓励其他有表现欲望的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能,将自身的艺术思想在舞台上释放。教师也要将那些肢体协调能力较好的以及模仿能够较高的学生挑选出来,这样才能够在创编的时候,避免出现任务较重,学生无法接受而选择放弃的现象。其次,在进行动作创编的时候,尤其要考虑动作是否流畅,只有将不同动作之间衔接的自然,才能够有效的表现出表演者的内心,将内心情感与舞蹈动作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提高舞蹈的内蕴。最后,当舞蹈的初步创编结束后,需要进行重复的排练提高熟练度,排练的过程必须是系统的,这样才能全面的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学生的意见来进行练习,避免学生对重复的练习失去了对舞蹈的热情。

1.舞蹈创编来自于生活

舞蹈动作的创编灵感都源于生活,每个艺术在创造之初,都是从生活中探求到的灵感,但是艺术又高于生活,舞蹈也是如此。在舞蹈中,每个主人公都是经过深刻的刻画的,舞蹈的主体和人物的每个动作、神情都是创编人员从生活当中提取出来的,能够深入人心。舞蹈也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反映,只有深入到生活中,用心去观察探究,才能够在感悟中创编出真实的舞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感受到舞蹈中的亲切感,用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来唤起学生的学舞兴趣。

2.舞蹈创编关键在于创新

在舞蹈教学课上,学生大多数都是亲身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自信心,可以采用相互表演的形式,一位学生表演,其他同学在旁观摩,互相促进。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意识,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师也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当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高校的学生除舞蹈专业外大多缺乏舞蹈基础,因此我们可以从创造力出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发展了创造思维。

3.舞蹈创编的种类要多样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都偏好与民族舞蹈教育,它能够有效的冲击学生对与审美的感官,将自身的情感完全的投入到舞蹈之中。民族舞蹈教学不仅能够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也能够表现出其较强的趣味性,让学生保持对舞蹈学习的新鲜感。民族舞蹈的表现力大多数较强,具有实用性,帮助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加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爱,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种类要趋向于多样化,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表现出舞蹈创编的内涵,强调舞蹈氛围,将舞蹈变成一段故事,根据情境发展。

二、舞蹈创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舞蹈创编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的高校内部对于舞蹈创编的教学还不够系统,无法满足教师在教学时、学生在学习时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深入的了解教学教材,结合实际的情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改善。在舞蹈教学中,只有充分的体现舞蹈教学的主要特征,将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就能够有效的构建出良好的舞蹈教育模型,完善舞蹈创编体系。

2.舞蹈创编忽视了民族舞蹈传承

我国的舞蹈形式多样,但是真正得到广泛流传的却不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我们的保护。在我们了解到这些传统文化的时候,要科学的对其作出创新,符合现代大多数人的审美,这样才能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条件来支持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传统的民族舞蹈进行创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继承了民族的优秀遗产。

3.舞蹈创编走向功利化

舞蹈工作者对于内心的要求极高,在跳舞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出这名舞蹈者的内心,体现出舞蹈文化的核心。每一件艺术品的存在都能表达出它的内心情感,舞蹈也是如此,一个简单的动作它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舞姿,更是舞蹈工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气息。高校的舞蹈创编为了避免学生受到功利性干扰,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创设出良好的艺术氛围以供学生学习。

4.舞蹈创编缺乏真实情感

舞蹈的情感体现不仅仅是在跳舞的过程中,在舞蹈的创编中更是要投入最为真实的情感,这些情感才是支撑整段舞蹈的核心所在,舞蹈的动作和技巧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来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若是没有了情感和个性,那么整个舞蹈就会失去灵魂,只有将个人的性格融入到舞蹈中,才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舞蹈。高校在进行舞蹈创编时要突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将个人的情绪与舞蹈创编相结合。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对策

高校舞蹈教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培养当今高校舞蹈人才的必要手段。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比如,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强化、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机械落后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舞蹈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重点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及舞蹈基础知识教学。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对于高校舞蹈教学来说,课程设置非常的重要。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都很喜欢现代舞,这是由于现代舞富有时代气息和具有自由活泼的特点。另外,对于很多女生来说,也比较喜欢形体课和芭蕾舞,这主要是因为形体课程和芭蕾舞都能够塑造美的形象,帮助学生矫正姿态。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的舞蹈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很多高校设置的课程主要是以师资情况或者学校特色为主,从而使得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强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师资队伍建设非常的重要,其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实力。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很多高校中的舞蹈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整体素质偏低,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与此同时,很多舞蹈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很不相符,很多有专业经验的舞蹈教师经常出现离职状况,由于长时间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从而直接导致了高校舞蹈教育师资出现断层的问题。此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即使是优秀的舞蹈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缺乏学习精神,那么也会使得教学能力和自身专业知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三)教学过程欠缺人文理念的渗透舞蹈主要是对人类意识和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姿态动作来表现出生动的形象,同时展现出人类生活的审美属性和审美评价的追求,而这决定了高校舞蹈教育能够将智慧、精神、教学以及情感融为一体。但是在目前的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舞蹈动作上,忽视了人文理念的渗透,从而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学生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用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隐藏了舞蹈本身所蕴含的美感,从而影响了舞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高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不能忽视人文理念的渗透。(四)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机械落后一直以来,高校舞蹈教学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得舞蹈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机械,缺乏活力与创新。部分高校在舞蹈教学中依然采用灌输式教育,主要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使得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不能把舞蹈美的韵味展现出来。同时,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缺乏创新意识教育和艺术灵感的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舞蹈审美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舞蹈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缺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降低了舞蹈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高校舞蹈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重点加强高校舞蹈基本功训练及舞蹈基础知识教学(1)要对学生加强舞蹈基本功的训练。练好基本功对于学习舞蹈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不经过专业的训练,学生是很难掌握舞蹈技术要领的。(2)要鼓励和提倡教师通过标准的示范动作来教学。对于舞蹈来说,学生不能单纯的只看不做,应该根据教师的标准舞蹈动作来进行模仿;教师也应该认真观看学生的模仿过程,一旦发现有任何的问题就要及时纠正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各种舞蹈动作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舞蹈的韵律和美感,从而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3)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舞蹈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舞蹈,就还需要教师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因此,在具体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多增加一些舞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舞蹈基础知识,让他们理解舞蹈的内在美,从整体上提高舞蹈教学质量。(二)不断增强舞蹈师资建设高校只有拥有了优秀的舞蹈师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一个主导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重视舞蹈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尊重舞蹈教师的主导性,从而提高舞蹈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首先,高校可以定期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让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时俱进;举办舞蹈专题讲座,从而提高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其次,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国外具有丰富经验并且相关专业的舞蹈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最后,高校还可以外派有关教师到外地参加学习和实地考察,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教师熟练掌握先进的舞蹈知识和教学技能,最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和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和精华。(三)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我们都知道,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其中最重要的主体,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够保持宽松和愉悦的心情。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舞蹈基础和优缺点,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舞蹈技巧,而且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舞蹈的韵律美,从而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四)加强高校舞蹈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舞蹈实践经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技巧。在具体的舞蹈实践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乐趣。第一,高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给学生争取文艺商演的机会;第二,高校可以多加些投资在舞蹈教学上,定期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舞蹈专家来学校给学生亲身示范表演。第三,舞蹈教师要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发挥自身特长和创造力,自己编排节目,把自身学习到的舞蹈知识和技巧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五)运用多媒体技术,灵活进行教学对于所有的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教学也不例外。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更多丰富的方式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比如,通过录像、视频、网络等技术方法。在具体的舞蹈视频学习中,学生能够把自身的动作与专业舞蹈视频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自身不足,然后改进舞蹈技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每一个动作细节,查缺补漏,并加深对不熟练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鲜明的表现了我国的艺术文明,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人们的内心世界。高校舞蹈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该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不断增强舞蹈师资建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佟伟.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J].黄河之声,2012,04:56-57.

[2]孟慧.论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2,20:233.

[3]马燕翔.浅谈如何提高高校舞蹈教学质量[J].大众文艺,2012,21:236.

[4]林亮.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6:25+4.

第6篇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概况

(一)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伴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舞蹈专业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各地高校得到了迅猛普及和发展。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重视度只增不减,开设舞蹈专业的高校逐年增多,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走势。舞蹈教学不断发展,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模块。虽然各高校舞蹈教学的方式和标准迥异,但都重视在舞蹈教学中寓教于乐,充分发挥高校舞蹈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层面、塑造形体美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20世纪末期,我国倡导“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政策,加强了对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不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舞蹈和表演能力,而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色的复合型人才。否则,舞蹈教学在艺术教育中难以同科技人才的培养接轨。

(二)高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我国舞蹈教学缺乏专业特色,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不容乐观。大多高校由于舞蹈教学师资和科研方面的匮乏,多是生搬硬套其他专业舞蹈学院的教学内容,不仅教材过于陈旧,教学过程也毫无新意,无法满足学生舞蹈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很多高校舞蹈教师不太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和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相对孤立的状态,缺乏充分的交流,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无法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开展。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在此得不到应用,更是让舞蹈教学的质量一落千丈,高校想谋求新发展难免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舞蹈教学与社会脱轨,缺乏知识支撑。高校在舞蹈课程上的开课大多自由松散,缺乏理论系统的规章制度。专业课的设置上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理论课所占课时量较少,且门类不够齐全,呈现出散漫无序的状态,致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往往是“能跳不能说,能舞不能懂”。针对以面向社会教学的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不能单纯使用灌输性的方式,或是逐字逐句地口传心授,而未能正确引入视频教学等科技手段来辅助舞蹈专业的课堂教学。这一大弊端,使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大相径庭。

二、舞蹈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舞蹈对训练学生的协调性、敏锐力和匀称外部形态有着特有的功效。舞蹈训练实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规范的专业讲解、系统丰富的训练,源源不断地接受肢体与外部信息反馈,使舞蹈者能对自己的动作做出准确的反应,增进身体的敏锐度、感受力。学生通过舞蹈这一系统形体训练,最大限度地美化肢体的线条,纠正不良的自然体态,增强其肢体的灵活性,扩展其自身素质,增强体质。其次,舞蹈教学是美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舞蹈能让人在舞蹈美中感知以舞姿挖掘本色之内涵,一步一踏,一收一放,以看似简约实则繁复的舞之韵律,回归美的宁静致远。世间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强弱是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识。然而,舞蹈的学习能让人深层次体味到美的深远,让美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并以此培养出高素养、高品位的人。高校舞蹈教学将舞蹈知识、动作韵律以及审美能力传播给学生,将舞蹈艺术蕴涵的美学思维、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赋予到艺术教育之中,这为深入建设高素质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舞蹈教学之发展构想——兼收并蓄,开拓创新

高校艺术教育要想在社会转型期中站稳脚跟、得以长足发展,唯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深化各个模块的改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舞蹈教师需不断扩大并熟练掌握多重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掌握舞蹈内在的艺术规律,深刻领悟藏于动作背后的内涵实质以及各种元素组成的舞蹈动作,了解所形成风格的内在因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感知到舞蹈的魅力,为学生日后在舞蹈表演、编排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一些经验。各高等院校应当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校理应建立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与专业课要均匀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等量齐观。在教学手段方面更要趋于多样化,剔除单一教学手段带来的枯燥乏味。同时,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舞蹈艺术实践教学体系。

四、结语

第7篇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不全面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源于群众的生产劳动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舞蹈形式,且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劳动的缩影。但是,很多高校舞蹈教师忽略了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对各个舞蹈的特色和外在形式投入了较多的研究精力,在教学中也体现了这种片面性,仅此学生学习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其次,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舞蹈类型和舞蹈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尤其是交谊舞风靡成为了各种社交活动的最常见的舞蹈形式,其优雅易学,男女双方以默契的舞步和含蓄的形体,伴着舞曲节奏,展现出高度的和谐,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高校舞蹈教学也受这种现象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难以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有足够的重视,这种观念自然也会使学生倾向于西方舞蹈的学习。因此,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健全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

(二)只注重舞蹈技巧训练,忽视了情感培养

舞蹈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肢体的变化来传达人的主观情感,因此舞蹈是肢体动作和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表达情感的产物,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和民俗风情,如果没有对舞蹈表演注入特定的情感,人们看到的只是机械的肢体动作,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更无法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因此,表演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要注入情感,如藏族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着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有的还融入了祭祀礼节等,因此,表演时表情要严肃、动作要规范,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崇敬神秘之感。但是,在实际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如动作是否到位、是否规范、是否标准,而很少注意对学生眼神、表情的运用和训练,更顾不上舞蹈意境的体现,教师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表演中只侧重舞蹈技巧,而忽视了了解舞蹈作品的思想情感,他们的表情和眼神也没有得到训练。因此,不少学生在表现舞蹈作品时表情僵硬、眼睛无神,与肢体动作不匹配,自然无法达到传情达意的表演要求。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不合理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不管哪一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相应的教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要以教材为依据,因此教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采用的是以教学大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不管是舞蹈专业还是非舞蹈专业,开设舞蹈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相同的。统一的教材既不能满足舞蹈专门的教学需求,也不适合非舞蹈专业的舞蹈教学,这是因为舞蹈专业使用的教材具有较强针对性、专业性,统一的教材必然会有一些基础性的内容,显然是不适合舞蹈专业学生的;而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则会认为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偏难,掌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此外,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和编排比较陈旧,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没有及时与时代接轨,因此,舞蹈教学也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然这也与民族民间舞蹈不受重视有一定的联系。

(四)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

舞蹈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和练习舞蹈技巧是远远达不到舞台表演要求的,他们需要多在实践中磨练,需要多积累舞台经验,多接受观众的检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舞台表现力。但在实际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很少为学生创造舞台表演的机会,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训练,或者课后排练节目,参与学校活动和舞蹈比赛的机会有限,更不用说参加社会活动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提高他们综合素养,为以后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促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的方法

(一)了解各民族的独特文化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都有各自的舞蹈文化和动作特点,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每教一种舞蹈都要与其相应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独特的舞蹈文化,以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舞蹈精髓,更自如地表达情感。比如,在教学藏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藏族的地域特点、生活习惯等,因为藏族基本上处于我国高原牧区,受自然环境和劳动习惯的影响,藏族人的肺活量较高,他们的呼吸具有负重感和压抑感,因此藏族舞蹈具有慢吸慢呼的特点。这种特点在藏族舞蹈弦子中的表现最为明显,弦子部分的基本动律是“屈伸”,慢吸慢呼的呼吸方式可以使舞蹈动作更加流畅、有力、收放自如。再如,教学蒙古族舞蹈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广阔的大草原造就了蒙古族人能歌善舞、奔放豪迈的性格特点,因此蒙古族的舞蹈具有热情奔放、节奏明快、动作干脆的特点,如“抖肩”“翻腕”等舞蹈动作表现了蒙古族人开朗、豪爽、奔放的特点,“骑马”“雄鹰展翅”等舞蹈动作体现了蒙古族追求自由、豪放不羁的生活理念。另外,蒙古舞的呼吸以在重拍上慢吐气较多,也充分体现出蒙古舞粗犷剽悍、豪迈矫健、稳重端庄的特点。要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单单依靠课本的知识、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师,我们还要广泛搜集关于各民族舞蹈的资料,可以到图书馆摘录,也可以从网络上查找,还可以搜集各民族的舞蹈录像,或者到民间采风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优秀的舞蹈种类。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交流沟通,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要聘请民族地区的舞蹈教师和专家到学校开展知识讲座,丰富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

(二)发挥舞蹈艺术“以情感人”的魅力

高校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人才,促进民间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学生不仅要具备舞蹈基本功,还要具备广博舞蹈理论知,以及高超的舞蹈技能,还要能够理解舞蹈艺术的独特价值,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受到感染和熏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舞蹈艺术“以情感人”的特点,让学生能够体悟到舞蹈的艺术魅力。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发源于各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现代化的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依然屹立不倒,其根本原因就是民族民间舞蹈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能过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民族民间舞蹈这一根本性特点,在传授给学生舞蹈知识的同时,将包含其中的舞蹈艺术风格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给学生。在学生学习不同的舞蹈时,给他们营造一个不同的文化意境,通过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和舞蹈动作,并在学生的内心产生一个情感的依托,使他们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舞蹈之中,将舞蹈动作与情绪相连接,进而使学生在情感的体会下爆发出巨大的想象力,以及对舞蹈的激情,这样,他们的舞姿会更加优美,动作会更加灵动,能更明确地向观众传达舞蹈的主题和思想。

(三)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针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各高校应当依据本校的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办学特色等选择合适的教材,而且教材的难易程度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和参考标准,加强教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突出时代特色,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舞蹈人才提供理论基础。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当设置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而且学校要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舞蹈服装、舞蹈道具等多种教学资源,同时学校主管舞蹈教学的部门要尽量多投入精力和资金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考核、考查等方式,将民族舞蹈教学做得好的学校做为民族舞蹈教学课程教学基地和试点学校,以此来发展和带动其他院校进行民族舞蹈课程的开展与发展。同时,院校可以购置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例如蒙古族的马鞭、傣族孔雀舞的长裙等,丰富学校的民族舞蹈课程资源,这会使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进而产生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

(四)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第8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体育舞蹈既包含体育的要素,同时又融合了舞蹈的特点。在快节奏的社会当中,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身体的健康。在全民健身的氛围和趋势当中,许多高校也开设了体育舞蹈这门课程。从目前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体育舞蹈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们了解到体育舞蹈发展的背景和趋势,同时还需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组合和技巧。通过同学之间合作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交流和社交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其文化修养。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单一。体育舞蹈主要是来源于西方的一种形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当中已经逐渐融合了好多代人实践和智慧的经验。在如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当中,体育舞蹈已经从自娱性转向了具有技术性、艺术性的一种竞技性舞蹈。可以说在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通过其动作造型的多变以及情感的丰富,已经变成了一种较为新兴的体育项目。我国对于这种体育项目的引进时间比较晚,在高校教育当中的教学开展时间也比较少。正是由于这种滞后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如今我国在体育舞蹈方面的水平还比较低,其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从我校以及其他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对于体育舞蹈的教学更多是停留在了基础性的阶段当中,其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更是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不仅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舞蹈这一项目,同时也不能促使其更好地普及。

(二)缺乏对音乐感知、审美情趣等艺术元素的深度教育。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主要是一种将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项目,因而其兼具这两种特征。体育舞蹈既包含着体育项目当中的运动性,同时还包含着舞蹈的艺术性。但是由于舞蹈本身就是广大民众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其中所蕴含的感染力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但是由于这种体育项目是从国外引进的,同时国际标准舞又具有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因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之下,其所代表和呈现的舞蹈韵律、音乐风格和节拍也都不同。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单一化的动作教学并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们把握体育舞蹈当中的内涵和精髓。从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来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较为系统和规范的理论课程,更多的只是通过训练课偶尔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之下并不利于对学生们进行音乐感知以及审美情趣这些元素教育的开展。

(三)教学内容不够规范。规范性是体育舞蹈这种体育项目当中的基础性特征,这种规范既表现在运动的脚法、方向以及反身动作方面,同时还体现在了引导和升降这些技术当中。而且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当中的动作移动、升降、旋转以及摆动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步骤要求。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每支舞蹈都有着自己的节拍和音乐速度,具体到比赛当中更是需要选手动作和音乐进行密切配合才能够完成。但是由于目前许多高校当中的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并不能真正与时俱进,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导致了教师们对于音乐和动作的规格以及动作风格方面的讲解不够全面和完善,同时由于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比较低,因而在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这样就更不利于体育舞蹈教学的深入发展。

二、提高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和体育舞蹈情报的搜集。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外来的体育项目,在高校当中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本身就影响着教学水平,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就需要充分掌握教学的内容,通过对于知识的融汇贯通以及独特风格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工作当中不仅需要对教学和训练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还需要不断钻研专业的体育舞蹈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理论素质,同时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其教学效果。当然由于体育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实践当中其形式和风格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教师们就需要及时了解国内外体育舞蹈项目的研究动态,这样不仅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学的发展。

(二)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技术并重。体育舞蹈项目既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同时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其内涵和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将舞蹈技术原理、历史文化以及音乐内审等要素进行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明确舞蹈动作所要表达出的艺术内涵,同时还能够促进音乐节奏、重心起伏以及动作达成一定的协调性。况且理论本身就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因而通过对于体育舞蹈理论方面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对于舞蹈风格和内涵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能够使教学更加具有方向性和指向性。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将理论和技术这两者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这样能够在技术当中渗入文化背景和理念。

(三)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运动训练学和生理知识的运用。体育舞蹈主要是以人体作为载体的,因而对于身体的训练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对运动技能进行教学和训练的时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从局部动作逐渐扩展到全局动作。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和系统性,首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再由学生经过锻炼来提高熟练程度。而在进行运动训练学知识学习的时候还需要充分利用生理的内容,在明确了教学训练计划之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学生们所应该达到的身体指标。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既是欣赏者又是实践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有一定的考验,因而教师们就可以通过对于训练强度和负荷的合理安排来对体温和晨起心率进行测量。

三、小结

本文是基于我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知识的了解展开的,在文章当中首先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对音乐感知、审美情趣等艺术元素的深度教育和教学内容不够规范这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之后从体育舞蹈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和体育舞蹈情报的搜集、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技术并重和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运动训练学和生理知识的运用这三个角度说明了提高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对策。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文章当中我并未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地阐释,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丽华.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2]崔伟芳,王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3]刘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现状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4.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古典舞;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28-01

舞蹈,是美的真实再现,它借助有节奏、有韵律的人体动作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并借助一定的造型进行抒情。舞蹈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展示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体验快乐、享受美好。

一、古典舞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的古典舞源自于本土古老的戏曲和舞蹈,中国人民精益求精的审美追求赋予了中国古典舞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特质。对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古典舞的古典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古典舞在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学中尤为重要。

二、古典舞教学模式

(一)现有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基础型教学。通过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系统、科学的训练,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的跳、转、翻,在舞蹈所需的技巧技术、柔韧性、力量、速度、力度等方面得以全面提高。同时为从事中国古典舞表演、教学的高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其特点是教学系统完善,教学内容基础重要,具备优秀师资力量,教学效果明显。

2.实践型教学。学生学习舞蹈是要去塑造和表现各种不同的舞蹈形象。要完成这样的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技能,更需要具有舞蹈形象的美感和创作具有美感的舞蹈形象,所需要的是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舞蹈美感和表现力,将情感蕴含到舞蹈艺术当中,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是永不变的主题,高校投入大量资金,不断编排新的舞蹈,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形象塑造能力,对古典舞的继承和发展起着灵魂的作用,也对完善古典舞教学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3.风格型教学。它是指以“风格性”作为古典舞教学的基本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时代背景,分析其所希望表达的情感和信息,最终从本质上熟知古典舞内涵和精髓,再经过艺术的熏染和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更主观地演绎、创新古典舞这一民族文化。古典舞的培养、传承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我国高校古典舞教学的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仍然有许多高校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

(二)新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随着整个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不断进步,现存的几种古典舞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创新教学模式成了各高校不可避免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教师教学模式要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学生的个性思维展示出来。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古典舞与传统舞结合起来,有效地将两者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就不会产生单一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入情感型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情感教学心理学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热爱舞蹈的情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领会古典舞蹈的独特魅力,进而在古典舞的学习当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三、古典舞教学方法

在古典舞的训练上,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强化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然后再让一个个肢体造型情感化、思想化和艺术化,凸显出中国古典舞的独特神韵,为社会大众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基本功的训练是展现古典舞神韵的基石,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单腿蹲、双腿蹲、组合蹲、大腿踢以及舞蹈轴心的腰部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增强身体柔韧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内容,对于刚刚接触古典舞的学生来说,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练习时要实现有形的肢体造型向无形的艺术之美过渡,表演者还要与音乐节奏完美融合,其难度可想而知。教师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有组织地将舞蹈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在注重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舞蹈美感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创新,最大限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中国古典舞是舞蹈家综合历史文献与现存的传统舞蹈,经过二者融合之后再现的所谓古代典范的舞蹈。古典舞教学在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现存的舞蹈教学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高校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出新的更适合学生教学模式,在教习舞蹈理论、动作基础上,也要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民族文化等的学习了解,向情感性、合作性、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要“言传身教”,还要“积极引导”,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