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主体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9 10:26: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主体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主体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主体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00-02

1."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探究

1.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1.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学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后进生提供当堂达标的辅助台阶。

1.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学生单独个体的观念表达,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4自我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1.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1.6拓展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2.1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真情告白",不少学生为做准备,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更近。

2.2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利用表演教学,第一是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表演,能更直接地使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第二,这种情节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狼的凶恶和羊的可怜,教师在课外指导学生做狼和小羊的头饰,然后在课堂戴着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在表演时,提示学生将狼凶恶的样子和羊可怜的样子表演出来。学生们表演的都很精彩,尤其是细节表演上更是一组胜过一组。实践证明,表演使孩子们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在新奇、好奇中,学习成为一种智力活动,创造活动。

2.3运用电教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放低沉的哀乐,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然后老师进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这样使学生很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其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意境中,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参与,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接着放映课文插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片,形成初步印象,再细看各个部分,从人物的服饰、仪表联想他们的身份、爱好;从人物的举止、风度联想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最后结合课文讲读,使学生对人物的品格、精神风貌获得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

总之,教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教师所起的作用真正意义上是引导者和学生的朋友。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是否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东西更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胜于生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题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31-02

从目前情况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主要是以课堂主体教学形式展开,这其中主要涵盖六个方面,分别是学习新知、自读质疑、仔细研读、回顾总结、实际应用以及知识拓展。此外,教师还应该依据学生认知能力,还有语文学习策略,采取较为统一的教学手段,即整体-部分-整体。文章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探讨这种模式在教学中实施步骤。

1.课堂主体教学思想阐述

针对小学语文来说,其属于基础性学科,同时也归属人文学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可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策略,摒弃以往教学中的单一模式,逐渐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了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感兴趣,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能力。但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相对比较被动,他们还是以教师的思路为主导,教师对于学生的需求了解甚少,彼此缺乏情感的沟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紧张,从而促使语文教学失去趣味性,更无法谈的上人文价值。正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教学弱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借以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度,积极挖掘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由此孕育而出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有效改善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课堂主体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2.1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是教学活获得良好效果的保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兴趣成为教学第一要素,以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强,以最佳的状态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从而推动语文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学情境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调动学生情绪,使其能够自愿加入学习之中,从而改变教学效率较低的现状。例如:以《三顾茅庐》为例,教师在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时,可以打破以往传统的分角色朗读教学模式,而是以历史剧的形式呈现,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表演,然后教师给予最后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舞台表演内容,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样的短剧表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得到极大提升。从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教师于教学过程中创设学习情境对教学的帮助极大,必须大力倡导。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教学导入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荷花》导入设计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出示几组花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出花的名称并阐述自己最喜欢的花,切入教学内容。对于大部分的教师来说,他们并不关注上述教学环节,致使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自然无法谈的上高效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改变自身想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力。

2.2 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还需倡导开放式教学,相较于课本知识,课外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从某种角度分析,语文知识浩瀚无边,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够挖掘语文知识,联系生活的语文教学更能与学生引发共鸣,因而对于教师而言,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应该不断向课外延伸,设置第二课堂,带领学生通过生活学到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向学生渗透生活知识,开展生活化教学,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度,开放式教学模式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以全新的视觉解读语文教学活动,营造不同的教学活动。例如:以《蒲公英》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观察蒲公英,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课本知识知之中,而是通过实践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思维,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户外活动,比如郊游、参观英雄故居等。通过历史文化熏陶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加强语文文化修养。在户外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出读后感,于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3 积极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语文知识而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相较于其它学科,语文教学可以拓宽教学内容,借助儿童学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能发挥学生创造性。针对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是其人生中非常关键教育阶段,不仅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需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在班级中设置阅读天地,或是举办相应的阅读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向其推荐合理的阅读作品。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王子》、《爱的教育》等课外阅读,阅读上述作品教师不仅能够拓宽阅读层面,激发学生创造性。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才能推动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及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打破以往的固有教学理念,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延伸课外知识,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光.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2] 陈淑卿.小学语文阅读之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探赜[J].华夏教师,2014(07).

[3] 姬群.浅谈271高效课堂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主体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36-01

1."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探究

1.1 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1.2 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学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后进生提供当堂达标的辅助台阶。

1.3 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4 自我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M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1.5 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

2."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方法

2.1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2.2 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探究结论

3.1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3.2 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3.3 学习贵在质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读"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总之,教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教师所起的作用真正意义上是引导者和学生的朋友。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是否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东西更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胜于生活。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构想;实施;结论

【中图分类号】G620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精读研究、总结回顾、练习运用、延伸拓展六个步骤,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并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提出问题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主动实践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但是,在实践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却出现很多问题,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人文价值,并且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以促进学生个性与个体性发展。

二、研究构想

1、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实验目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在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牡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并且,要注重民主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利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以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制定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六个环节,即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精读研究、总结回顾、练习运用、延伸拓展。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六个环节的实施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自读进行提示,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并点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当堂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拓展。

三、研究实施

1、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乐学新知

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首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可以根据背景资料,进行情境的创设,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自读质疑

自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应该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生要在了解教学目标与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认识文章的结构,并且批注诠释重点的字词,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重点词句以及文章词句之间的联系,对于自学的结论与思考内容进行记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具有充足的自学时间的前提下,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与良好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发展水平,为学生适当添加自学任务,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

(3)精读研讨

在学生自读结束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掌握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以此为基础,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学习方法围绕文章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精读研讨,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美妙与结构的完美,进行语言的积累。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与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表现与表达自己的机会。并且,通过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指导的作用,指导学生的表达方式与思路整理,帮助学生处理独立思考与思想交流之间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4)总结回顾

总结回顾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评级包括学生的自我评级与相互评价,并且还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级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主动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主动完善已经具备的认识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方法与规律进行整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迁移。

(5)练习运用

练习运用主要是指学生依据定向的目标进行测试题目的设计,训练重点学习项目的基本能力与基本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形式多样的测试题目,巩固学习的知识。教师要采用自改、面评等方式对学生的练习运用进行当堂反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延伸拓展

课外教学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推进课外读物,并且引导学生参加与语文课堂教学有关的读报、读书以及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实施中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时刻变化的智力活动,不同的教学对象与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基本模式设计,并提出了调节与变通的方法。

(1)根据学生年级高低,调整学生自学的难度与讨论与质疑的独立性

教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增加指导与提示,适当增加或选择与学生自学内容有关的词句与看图、说话等具体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学生可以增加文章段落,以及复述、背诵、小组讨论等学习项目;高年级可以选择复杂的篇章与段落,以及把握结构、体会情感与思想、质疑争辩等具体的教学操作内容。

(2)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的调节与变通

通常状况下,增加背诵复述、理解内涵等练习以实现体会情感的教学目标;增加体会情感、理解思想内容等练习以实现提高认识的教学目标;增加学习写作技巧、理解语句含义、段篇章层次关系练习以实现注重表现手法、结构分析与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

四、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教师要改变角色意识,转变自身角色,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其次,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教学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课堂教学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作为主题。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下,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还要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质疑是思维发展的动力

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促使学生产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愿望。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引导学生认知策略的调整,以达到解疑答惑的目的。

结语:

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精读研究、总结回顾、练习运用、延伸拓展六个步骤,并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突出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与个体性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永萍."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的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3(14)

第5篇

关键词:政治社会学;学生主体性;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43-02

一、政治社会学教学中课堂主体性的内容

教学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实践活动,同时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教学模式又是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一个中间环节,教学实践活动要在科学的教学模式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环节: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辅助条件以及评价标准。政治社会学作为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或者公选课程,有抽象、空洞、不贴近学生生活、枯燥乏味等特点,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的主体性,既是现代教学的要求也是进行政治社会学课程教学的题中之义。探究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是自主性课堂的精髓。提高政治社会学课堂主体性的理论基础呼唤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模式,注重教学互动,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从而形成一套以学生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基础,这在政治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的则是提升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格和综合素质;教学程序可以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有不同的设定,一般遵循诱导――尝试――变式――归纳――回授――调节这样的程序,比较符合政治社会学这门课程;辅助条件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评价标准则可以从内在和外在来分,内在的评价标准有自己对教学状况的评估、反思,总结、提高,外在的评价则有同行评教、听课、学生评教等,都可以从侧面反映教学的状况和质量,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政治社会学教学中主体性方式的实现

(一)政治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实际化

以政治社会学为例,这一类型的文科课程一般都比较抽象、空洞,如若在讲授过程中仍然按照书中的概念进行概念式分析,学生很难提起兴趣更难以理解掌握,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牵引式教学将社会中发生的鲜活的例子引入,跟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引起接受的兴趣,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授政治参与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引用他的概念:政治参与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这样的解释往往是抽象的、不具体的,但是如果我们引入生活中各种例子,比如对每年召开的两会、比如我们到了法定年龄18岁以后就可以参加选举,再比如新出台的各种政策政府举行的听证会,网上爆出的城管执法中殴打民众的照片,公民可以通过政务网、微博等各种形式对政策进行进言献策、发表观点、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等等都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其实这些行为都是我们的日常行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如此讲解,再配以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学生便有兴趣参与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这是实现课堂主体性的核心部分

1.可以采用行为导向式教学,比如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分析、案例研究,这些方法是目前文科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首先是角色扮演,通常给出的案例中有一些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立场或者利益派别,通过对同一问题的分析探讨得出相应的结论,可能结论是五花八门的,但这正是文科教学启发学生潜能激发他们头脑风暴,形成各种见地的重要手段;模拟分析也是一样的道理,让学生模拟某些情境去作为某些角色做出决策,比如在政治参与一章中,讲到决策系统,可以让学生模拟汶川地震当时的决策系统,让学生分组并体验3分钟的情况下,决策组织6名成员要对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并做出各方面的安排和部署,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政治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往往更能理解一些政策的制定的原因以及他呈现出来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应变和统筹安排等各方面的能力;案例分析也是很多老师常运用的一种方法,相比较角色扮演和模拟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局限性更小、开放度更大。但是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老师积极地准备和课堂组织。教师首先需要选择编写好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并提前一周左右将材料发给学生,学生需要提前阅读材料,并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提前将案例分析的具体要求,如所提问题,分组的规模,讨论时间、发言时间、分析报告的形式和上交时间以及评阅标准等附在案例后面,这样学生会对课堂有更好的准备。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言、并进行点评,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从一个解惑者转变为一个组织、参与和协调者,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在小组代表发言后进行各方面的点评并给予指导建议,如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所学专业的运用能力、逻辑能力、说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不断的头脑风暴、质疑、争辩这样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自信心和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2.专题性教学方式,专题教学方式采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教师在每节课都给出下节课的小专题,让学生在课前积极准备一些资料,在课堂上让他们进行展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差别在于专题性教学着重于学生在课下的自学和课堂的学习成果的展示,设有探讨分析、争辩、说服、达到统一意见等这样的环节,相比之下专题性教学对团队性合作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案例分析相对来说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有优越性,但对于教师的要求就相对要高些,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有一定的紧迫感,让教师在这种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组织协调以及点评能力,真正能显示教学相长。

3.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等辅助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实现学生课堂主体性。在人类获得的各种信息中,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剩下的6%的信息则来自其他感官,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多媒体的出现和综合运用无疑为课堂带来了革命性的效果,改变了以往学生单调的视觉接受知识的情况,更有PPT等教学软件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在图文结合中、动画中轻松学习各种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所教授的内容以文字、图片、图形或者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加快教学的节奏并且丰富教学的内容;也利于教学互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示范的作用,以身作则是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认真负责,学生必定模仿老师的理念和行为。教师最根本的一种教育方式便是影响。

4.转变考核考试方式。政治社会学课堂的主体性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的呈现和课堂效果只是其中的核心和主要方面,除此之外,如果将课程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性质、课程的检查、课程的教学、课程的考核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改革,尤其是课程的考试。考试题目的设定可以摒弃以往的闭卷考查方式,逐渐向开卷考试转变。闭卷考查要求学生不断记忆很多基础知识,必然分散了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时间,很多学生考试完了就将所有知识弃之脑后,必然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政治社会学这门课的课程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意识、达到政治社会化应有的水平、旨在提高社会的政治文明程度,对政治常识的认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所以就课程的目的而言,无需花费很大力气去考查学生的识记情况,需要顺应创新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侧重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从这一方面讲,开卷考试以考查的方式、开放的题型,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和思维领域,激发学生求职的兴趣和欲望;可以提高学生知、情、意和谐统一发展。这样的考查方式也更适合时政性强、信息量大、综合性突出的人文社会学科。作为教师,在开放性试题的命题方面,需要注意;题目的设计需要开放、不能封闭,答案要有多重可能性,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可能和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思考回答问题,既不是完全脱离了所学,又不会显得答案整齐划一、正确答案只有一种;评分标准要灵活,创新要加分,鼓励学生创新。

5.除此之外,一些不适合运用案例和专题等教学方式的章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问题式教学,即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在于它建立在对“问题”的追问中,通过提出问题、发现知识,最后提出见解。教师需要不断地运用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维,形成一种矛盾思维和矛盾的认知结构,最终要设法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在答案和问题的转换中发现,任何一种所谓结论性的知识结论都具有暂时性,让学生形成一种“矛盾意识”,不能一成不变地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结语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中心,布鲁纳、皮亚杰等都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更多地起到激发学生去主动求取知识、组织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尤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以政治社会学为例,政治社会学作为一门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按照传统方式授课、考试,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与时俱进,积极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并通过一定的考查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不断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是教学改革应有的效果和归宿。

参考文献:

[1]余斌.评审指标视角下高职院校教研教改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2]何小平.高校教研教改项目管理功能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方月君.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再延伸探讨―政治社会学科开放性试题及应对策略浅谈[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第6篇

为了走出这样的误区,当代教育学家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不少教师却认为“主导”也是一种主体,此理念便可理解成“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并且,在我们许多教师的潜意识里,仍固守旧念,认为三者之中,教材是居于第一位的,起着前置性、决定性作用;教师和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就是教师领着学生学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学得很乏味,教师教得也没了热情。

那么,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呢?

一、以学定教,优化“问题”教学

新课程课堂流行的教学方法是提问和讨论。提问,本来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领导学生思维进步的。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慧。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内容欠佳,有的过于浅显,学生忙活大半天毫无收获;有的看似有创意,实则无稽之谈;更有甚者满堂问,始终用“是不是”发问,学生们有口无心地应付,以致逐渐对课堂提问失去兴趣。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呢?笔者曾做过以下的尝试。例如,我在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时,预先设计了一份课前作业:1.熟读课文。2.你喜欢作者笔下的梁启超先生吗?为什么?3.你最喜欢的语段是哪一段?为什么?4.你在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有感到不理解或有疑义的问题吗?我将这份课前作业分发给全班同学,然后再收上来好好研究,带着同学们的阅读感悟和问题去研究课文,设计课堂教学。最终,我整理出来了20个问题。我明白这么多问题当然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解决,有的可以成为主问题带动全文的阅读,比如牵涉到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的;有的可以在课文研讨中穿插解决,比如一些字词句方面的疑问;有的问题不用在课堂上研讨,可以留待课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于是,我便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挑选,去粗取精后,将它们归纳成了一个主要问题:文章结尾说梁任公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梁任公的“有学问,有文采”在行文叙述中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但对“热心肠”这一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的价值与深度,既能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能统摄整篇课文。同学们在积极的思考讨论中,不仅完成了“初步感知文本,把握内容”这一基本阅读任务,还锻炼了思辨能力,更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对梁启超先生对人对事的悲悯情怀和对国事前途的真切担忧与爱国情怀的赞颂。

这次尝试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以学定教的有效性。这种先让学生课前自读文本,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体验、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更凸显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问题的挑选上须讲究,如上课前学生自己已弄懂了的内容,课堂里就不必再为此浪费时间;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或者他们容易疏忽却极有意味的内容才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发现,有提炼,有反思,而且还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的方面的发展。

二、以境导读,加强审美体验

人们常说,语文能力离不开的是听说读写。作为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中常常力求兼顾,特别是希望能够通过读的有效训练,切实提升读的能力。当下课堂并不缺乏读的环节,或齐读,或默读,或分角色诵读……然而读了以后,收效如何呢?是不是通过这一环节,就能达成相应的教学指向呢?是不是更多时候,我们的诵读只停留于检查预习是否充分,能否正确、流畅地诵读指定文段这些表层形式上呢?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好多时候,多遍诵读后,学生们仍然不得要领。作为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让学生能试着抽丝剥茧,在探索学习中前行呢。

面对此困难,许多教师会创设诵读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重量,触摸语言的硬度,辨清语言的色彩,引导学生在口诵心惟中不断地进步。比如,讲授《荷塘月色》,笔者就设计了以诵读为主体的“三读”教学流程:一诵读,创设情境,读出感受。朱自清的文章明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他的这篇文章就像与他谈心一般,正如叶圣陶所说“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因此,初读课文时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并转化角色,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试图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使之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二默读,边读边感,读出重点。口脑手并用,边读边做圈点,在文章中画出直接表明作者心绪变化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而紧扣关键词“颇”、“且”、“但”、“忽然”、“早已”、“又”、“到底”,迅速把握作者的感情流程。三美读,体味语境,读出感情。借助前两次诵读的成果,深入美读,抓住上述关键句中的关键词、限制语来带动对整个段落的阅读感悟。如,很多学生在感知“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些无奈之情的语句后,朗读一至三段时,会语气气缓声柔,语调平稳舒缓,读出作者“淡淡的哀愁”之感;而在四至六段“荷塘月色”的朗读时,语气气满声平,语调平稳舒缓,又表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特别是读到第七段“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时,语气气快声高,语调逐渐上升,传达出作者舒适、愉悦的心情。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读的磁场中体悟出作者对人生的一种适度生活情趣的追求与向往,明白了作者有时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更感悟出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这样的诵读,让教师感受到的已经不是语言本身的再现和重构,而是清晰地听到了历史和文化的血脉在学生的美读中搏动。

三、以读促写,提高语文素养

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提出,“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之中,读、写又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语文素养的双翼。”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活力实际就是无数的读与写的教学细节的整合。读是为了更好的写,写是为了更好的读,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使读与写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因此,强化写的力度,以读促写,不仅能加深阅读理解与阅读感受,还能加强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比如,笔者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就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如果你是别里科夫的恋人华连卡,你对别里科夫的印象是怎样的?请简单地叙述你们的恋爱经历。后来,你们是因哪件事情而分手的呢?一个月后,当你听到别里科夫去世的消息,你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以日记体的形式写出来。在此之前,我曾进行过有关日记体形式的作文训练。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普遍反映日记体自然、亲切、自由、灵活,既便于抒发真情实感,又便于多种表达方法的呈现,用日记体写作文容易进入写作状态,展示自我的个性与风采。既然要写与别里科夫有关的日记,那就需要同学们带着疑问,仔细地阅读文本,思考文本。记得当时课堂很静,大家阅读得很投入。由于阅读到位,随后学生课堂发言十分踊跃。有的对别里科夫滑稽的外表进行了入木三分地描绘,有的对别里科夫荒唐而又辛酸的恋爱经历进行了整理,还有的对华连卡得知别里科夫离世后的复杂心情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宣布动笔写日记,并要求尽量突出人物印象,写出人物感受。课下,我对他们的作文进行了批阅与整理,并展示了不少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们看到后很开心,畅所欲言地谈及自己替华连卡写日记的心得与体会。这次作文训练,不仅让学生们自主完成了解读课文的全过程,而且也让他们在新尝试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应用

一、引言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新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毫无趣味。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能极大的改变目前的现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充分重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积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乐学新知

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使小学生知晓学习的目标,吸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采用各种各种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情境,为小学生乐学新知作积极的铺垫。

2.自读质疑

学生自读是自学的基础,是自主学习的前期准备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自读,自主思考,自主理解。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安排去主动学习,感知学习的具体内容,自主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领悟,进一步总结自己的质疑、思考过程,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进一步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3.细读研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的内容,特别是要明白学习和理解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围绕教师教学的重点、难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自读进行思考、研讨,进一步领悟语文课程的思想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并做到主动积累素材。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小学生提供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和机会,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的形式包括:全班集体讨论、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讨论的内容可包括教师设问、学生质疑。教师应积极重视集体效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4.自我回顾

在此阶段,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通过采取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形式对小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开展有效评价。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加强练习,积极学习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进一步促进所学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学生可按定向目标进行自我设计,积极练习自测题,进行课程的基础训练,同时,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

6.开拓延伸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积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平时的课外积累。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在逐渐多元化、多样化,一般而言,教无定法,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材,且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且也可以具有针对性。小学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具体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以适应不同授课情境。

1.根据不同年纪的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具体而言,教师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语文自读提示和在表达方面的指导;而针对中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可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并结合背诵、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开展教学;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针对较为复杂的文章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领悟中心思想,不断提高理解能力。

2.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质疑问难、把握中心思想等练习;侧重表现手法的,要增加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等练习。

【参考文献】

[1]马德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小学教学,2011(02).

[2]张丽.论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03).

第8篇

关键词:教学意义;教学策略;学习目标;课前自学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课堂主体教学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21世纪是“智能革命”的世纪,信息更新之快、智能发展之快,要求学生终身学习,具有较强应变力和创造性。当今英语教学的目标从“学会”转向“会学”,教学的重点从“教法”转向“学法”,一旦学生掌握了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就有了钥匙,思维就有了翅膀,就能发挥主体作用。当前全国上下均在努力探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方法,同时必须提高教学效率,这就更体现了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必须努力研究适合学生学好英语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主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1.激趣引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学习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兴趣是影响学生的内部因素,因此要使他们在兴趣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英语知识,并主动地感知事物,从而使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力更加敏锐,增强逻辑记忆力、想象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得较顺利而富有成效。另外,英语课作为一门外语,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交际工具,只有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才能形成和提高用于交际的能力。因此也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轻松而愉快、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学法的指导

学生要想轻松地学习英语,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用以激励学生的学习,这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制定的目标,要符合他的学习特点,要像Tom猫和Jerry鼠一样,感觉到目标就在前方,只要再努力一点,就能够得着,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适当的表扬也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动力。

(2)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习新课取得高效率的保证。如果学生上课之前没有自学,就不知道对于所上的新课内容要做哪方面的课前了解及知识扩充,上课时就不明白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所提问的问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上课扫清了部分的知识障碍,还能帮学生抓住新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3)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上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但要认真听,而且要用心听,在课堂内就有意识地把这节课所讲的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及相关词语的扩展训练等内容记住,并当堂消化,形成初步记忆,从而做到“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

(4)勤记笔记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多背多读就可以,从而忽略了课堂笔记的摘录,其实课堂笔记对于学习英语是相当重要的,课后如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打开笔记看看,及时地纠正,也可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学生还应该建立错题集,错题往往是学生的弱项,做好这点,学生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时就有针对性,有的放矢,也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效率。

(5)及时巩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后及时复习是必要的,它能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灵活运用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需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时,可以通过一遍一遍的反复阅读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回忆来进行。复习方法还应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倦;而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能让学生感到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复习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分组教学 主体地位 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臻成熟与新课改深入实际的推进,过去教师固有的旧的教学模式将会彻底告别教坛,应运而生的应该是一种吸取过去的精华并能适应新课程新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法不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一、分组活动的功能

“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英国,M. West)。分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探讨、辨明是非、检查检测等活动的合作性学习。分组教学将会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独断教学模式,同时也会大大改观教师强化灌输,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呆板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活动课具有以下功能:

1.词汇的学习

可以说词汇的记忆与理解,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令人左右为难的问题。特别像现在的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词汇量都很大。如鲁教版六年级下册,Unit 7中的词汇量竟达到了64个!词汇是基础,不学不行,但要学单词,恐怕两个课时也不会够用,如果想做到每人检查一遍,那更是不现实的!而不学好词汇,又怎能保证学生人人都会用会说会写呢?笔者自教新教材以来,主要采用了分组学习、检测词汇的做法,收效甚好!具体流程可以为:师全体学生组长组员抽查。

在此过程中,组长起到了一个师生交流平台的作用。教师在完成整体的教学后,可先验收组长,然后由组长负责每一个组员(做到人人过关)的读音的纠正和拼写的检测。

如此一来,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人人都能充分地参与到词汇的学习中来。而词汇量大、检查力度过大、冷落部分学生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在这里,也借鉴了洋思的“兵教兵”的教学经验。

2.任务型教学――如课文教学等

在课文教学中(尤其是篇幅较长的课文),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照顾到的往往都是掌握较好的学生,那么,其余的学生呢?有可能他们连文章的意思都没弄懂,就更不用说回答课后或教师设计的问题了!如果采取分组教学进行课文的教学,那么在组长的负责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面对课文,展开自己的主体思维,有不会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出,由组长或其他组员解答或讨论。这样,就能做到人人都有一本明白帐!而不再导致像原先的状况,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或较为优秀的学生的讲解或回答问题,最终还是不明白。

3.交际活动

英语的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交际。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想完成交际的一系列活动,让每个人都有开口的机会,由于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可行性也会有很大的难度。但若采取分组法,则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表现自己的舞台。具体操作模式可分为:对话、口头表达、调查、采访等综合性实践活动。

二、分组教学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中的优势

1.培养学生的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

在分组教学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同学都敢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逼着学生开口说英语,学生也会积极地关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在组内积极思考。如此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交流,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

(2)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分组教学中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在小组学习的交流合作中,往往要对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比较、综合,然后加以抽象,概括,并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得出结论或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因此,分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分组教学有利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这种组织形式会一改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僵化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其中,组长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拘泥于过去的仆从的模式,而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3.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通过合作的交流,学生能学会与组员之间的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他同学的方法、品质;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中,培养彼此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三、分组的原则

1.保证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合理搭配

在分组时要遵循学生的学业水平与能力高中低的合理搭配的原则,达成生生交流的模式。保证在小组活动时,学生有学习的榜样,求助的帮手,解惑的小老师。使分组学习能顺利地进行,以避免半途哑火的尴尬局面。

(2)确定得力的助手

在分组教学中,确定一个合格的组长是关键。因为组长在这一活动中是教师的化身,是教师的代言人,使教师的帮手。因此,在确定组长人选时,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该通过长期的考察,选定一个学业过硬,有诚信,有威信,而且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当之一职务,以保证分组活动顺利有效的实施。

2.合理掌控时间的原则

分组教学,仍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小组活动必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任务,而并非是无休止的讨论或流于侃大山的混乱局面。学生应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任务。具体时间教师应该充分备好课前提下,合理控制,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对小组活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适当时候,应该及时叫停。

3.民主性原则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听众,应该是巡视员,而不能再过多地去干扰每个小组的具体活动,应该赋予组长最大限度的权利,让组长独立去组织完成小组活动,让组员真正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不能总是放心不下,甚至去指手画脚。教师要让组长和组员有自己学习讨论的民利。

四、弊端

1.很难科学直观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尽管分组教学能在最大限度内,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但教师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还是不能直观的鉴定组内具体某一成员的能力与水平。这需要加大教师与组长对组内成员评定的交流,或是加大抽查的力度与抽查面。

2.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加大

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还是组长或是组内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发言或展示的机会多于其他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会打消对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滋生某些优秀学生的骄傲情绪。这样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普遍下降。因此,在设计分组活动任务时,还应该设计一些分层次的问题,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以保护部分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

[2]张积家.心理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

[3]田竞荣,田荔等.外语教学研究.济南出版社,1995.3.

[4]张艳华,薛松奎.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7.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宋桂月,金莺等.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7]孔铠.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5.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