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02:18: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入学教育工作经验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新任务。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内涵发展。高职高专特殊学生工作也随之呈现出内容和特征上的新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高专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联系工作实际,利用新方法,将特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总结特殊学生转化工作实践经验,探索有效途径,对于把握特殊学生工作的新规律、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科学化顶层设计
1. 工作经验理论化
近年来,高职高专在特殊学生转化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案例,不少学校都做了专门的案例汇编。这为从事特殊学生转化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但也要看到,这些案例多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多为个案解决过程描述、片面经验总结,还比较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如果只是简单积累案例,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没有上升到规律和理论层面,将不能使特殊学生转化工作从经验化达到科学化。经验理论化可以将特殊学生转化工作实践案例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形成新的系统性的科学理论,帮助转化者制定出新制度、新程序的工作流程,提高转化工作质量和水平。经验理论化首先要分类和归纳特殊学生转化工作,正反两方面案例和经验,形成经验性理论;其次要总结和提炼,形成建构性理论;再次要抽象和概括,形成原理性理论。转化者要注意以书面形式积累案例,定期进行归纳和汇总,高校可以多举办交流研讨会,设置专项科研项目、工作项目,组织和鼓励转化者在实践经验中总结规律,开展工作研究和科学研究,使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使特殊学生转化工作达到专业化。
2. 工作流程规范化
工作规范又称岗位规范或任职资格,是指任职者要胜任该项工作必须具备的资格和条件。工作规范说明了一项工作对任职者在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知识、技能、体能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最低要求。规范化就是要消除个人或某群体行为的任意性、随意性,以符合一定的标准,达到符合规定的义务上的行为模式[1]。特殊学生转化工作规范化就是要消除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最低要求、标准来体现转化工作的规律性,指导转化者事半功倍完成工作目标。同时,工作规范化有利于协助新的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转化工作,也有利于协助已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断完善原有的理论体系,促使特殊学生转化工作及转化工作者实现专业化。特殊学生转化工作的规范化首先要梳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针对转化工作各环节的具体工作事项,梳理具体工作环节、编制流程图,明确对接部门、对接人员等信息。转化者还可以利用流程图有效跟踪工作进度、评估工作效果。此外,还需要明确关键流程控制点,进一步确保转化工作职责的有效进行;其次要明确工作标准,保证转化质量。将模糊的工作标准要求细化或具体化,使转化者清楚了解转化工作标准和阶段任务。同时,将工作标准分为合格和优秀标准,引导转化者工作行为、鼓励其主动提升工作技能。最后,总结工作经验点,将个人经验变为理论经验,针对特殊学生在容易产生问题和失误的关键节点上,将有经验的转化工作者的个人经验转化为理论经验,加强对新转化工作者的引导和培训,确保转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培育专业化转化队伍
1. 打造专兼职结合的队伍
高职高专特殊学生产生的问题主要来源于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要实现对特殊学生的转化,必然要解决这两类问题。专职辅导员作为学生一线管理人员,在实现特殊学生转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一是辅导员直接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熟悉并了解特殊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行为规律、性格特点等基本情况。二是辅导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有效解决特殊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三是辅导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组织活动等方式促进特殊学生转化。从管理层面看,辅导员队伍是实现特殊学生转化的关键环节;从教育层面看,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程度决定了特殊学生转化的效果;从效果层面看,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高专实现特殊学生转化的重要保障。特殊学生转化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转化能力。其责任心、耐心、人格、品行是前提,疏通引导的能力、觉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说服教育能力、心理咨询等专业能力是基?A。近年来,不少高校将案例分析作为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的重要内容,这种模拟演练促进了辅导员转化能力的提高。一些高校通过辅导员培训、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效果显著。另外,高校也要重视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及时发现、干预心理危机。
2. 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遇到问题时,大学生更愿意向同学倾诉,因此,许多特殊学生问题最先是由学生干部发现并向辅导员汇报的。在转化特殊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干部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上传下达、信息反馈、朋辈辅导的作用,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因此,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实现特殊学生转化工作的基础。高校应鼓励院系为学生干部队伍提供特殊学生转化专项协助工作培训,普及特殊学生的类型特点、表现方式、问题识别、应急处理等专业常识,提升学生干部层面的转化技能水平,为辅导员实现特殊学生转化提供有力支持和组织保障。要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首先要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要将热心班级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与有服务意识、心理素质良好、善于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能力优秀的学生吸收进来,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迅速执行工作的能力。其次,为提高学生干部积极性,高校也可以将学生干部参与特殊学生转化工作情况纳入学生干部考核、评优评先中,还可以举办学生干部交流会,鼓励学生干部主动参与到特殊学生转化工作中来。再次,高校还应通过学生干部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作用。鼓励校、院(系)、班、宿舍等各级学生组织从不同层面开辟特殊学生帮扶工作项目,开展丰富多彩、形势多样的课外活动,为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充实、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在增强整体学生自我教育的同时促进特殊学生的思想、心理转化。
2. 局部教育与整体教育结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素养;践行
一、引言
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以下三种:其一是天伦之乐;其二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其三是聚天下贤才以教之。圣人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的。可见,孔子、孟子都认为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教书育人。教师,是快乐而且高尚的职业,然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好老师,对于每一位青年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
二、大学青年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高校老师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素质、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符合现代教育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所在,教师只有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内化为一种正直的作风、高尚的品格、优秀的品质,才能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发挥出极大的热情,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如何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意义、更加精彩,如何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大的价值,是一位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了解学生,深深的理解学生,并且理性的感知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课堂的需求,是做好一名老师的根本,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三、学生管理工作的若干实践经验总结
1.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若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须懂得尊重他人。这条做人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协调和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个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关系的老师,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一个不能得到学生尊重与关心的老师,是一个不成功的老师。如何建立与学生之间良好、和谐的关系,是每一个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一个尊重学生,并且关心学生的老师,同样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与关心。然而,客观地讲,如果一个老师、没有作到自己的本分,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关心和爱护学生,没有关注学生的成长,没有用真诚的心去爱和尊重学生,就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与支持,就不是一位好老师。
2.重视班集体建设,培养班集体凝聚力。学生进入大学,班集体就是学生的基本组织,也是学生的大家庭。一个学生是否能度过有意义的四年大学生活,是否能拥有一个精彩的、值得回忆的大学生活,与这个学生是否有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有密切的关系。而一个班集体,是由班干部组织和管理的,因此选好一个班集体的班干部是管理好、组织好一个优秀班集体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如何组建一支品德高尚,公平、公正,且有奉献精神的领导班子,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问题。另外积极思考并与学生沟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是培养班级凝聚力,增进学生间、师生间友谊的良好途径。
3.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有用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对国情的认识和社会经验较学生而言要丰富得多。因此,在大学生一入学就应该为学生灌输以下几点意识。首先是危机意识,大学生一入学就应该意识到,如果在大学期间,不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等到毕业时专业不过硬,综合素质不够强,就很难找到自己创造价值的位置;第二是职业规划与人生的定位问题。很多人在人的一生中后悔,叹息运气不好,就是由于对自己的职业没有科学的规划,对自己的生活定位不明确。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共同体,而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正所谓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世界。个体如何在共同体中找到位置,个体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共同体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个学生时时刻刻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透,那么学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就很容易走弯路,或者碰壁;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思想风貌。老师如果能够尽早地培养学生形成以上三方面的意识形态,学生在大学期间就会克勤克俭,积极向上,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美术教学;升学压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0-02
很多人都认为在宽松的环境下,人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舒服,而且大脑会非常兴奋,很多创新的思维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压抑状态下,那么他的创新思维和思考就会停止,甚至会发展后退现象。文章就个人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一定指导。
一、零压力状态学习
据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右脑可以通过学习美术得到很多的锻炼,而且学习美术还可以对人的智商的提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美术生大都能表现得活灵活现,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美术学习让他们变得灵敏和聪明,他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和色彩的辨别能力要比普通人和其他学科的学生要强的多。美术学习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中,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创新能力也比较强,所以会成为受欢迎的人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也就导致了美术教育边缘化。所以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现象,教育部门应该把美术学习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同时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自身找问题,学生对美术课没兴趣也有老师很大的责任,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发现美术的艺术美,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零压力学习状态,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中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做课题的主人。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坦露出来,这样也非常有利于老师发掘这些学生的优点。虽然零压力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状态,但是这是为学生减压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平时的课程让他们喘不过起来,当他们来到了美术课堂,让他们感觉像是呼吸新鲜的空气一样,感到非常的清新,这样美术教学的零压力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应该注意学生的无压力学习方法,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发挥他们的优势。这同时是学校和教育界应该反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失去了天真的笑,为什么他们害怕学习。这一切都是学习的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压力是可以有的,适度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压力过大,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更会对他们的心灵形成创伤,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二、活跃教学气氛
美术教学同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老师的态度首先要做到亲切、和蔼,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老师的外表和言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外表利索,充满气质的老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其次是老师的个人能力,老师可以拿出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在同学面前展示,让同学们感到老师很和蔼的同时,还给他们一种学习向往。那么你的教学肯定就成功了,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才是一个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的基本功。其次是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将大师的作品通过PPT来给同学们展示,让他们对大师的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对大师作品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然后老师还可以将同学们的作品做成课件,然后在课堂上逐一播放,老师对其一一做点评,之后让同学自己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样课堂就没有传统教学那么枯燥了,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肯定会非常的激动,然后他们会努力下次画的更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前面说过多媒体在教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老师可以找到一些比较抽象的作品,让学生观看,然后对其进行点评。众所周之,不同人对于一幅画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尽情的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老师通过对学生点评的总结,然后发现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不足和优势,这样对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去教育他们。
三、师生共同学习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高高在上,要和学生能玩到一起,那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不仅要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更应该表现出谦虚的一面。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和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布置作业,同时老师也和学生一样,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这样学生就会因为心情的兴奋而努力学习,老师还可以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同时让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达到师生同时学习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推广到任何学科,不仅适用与美术教学。老师不能把东西嚼烂了送到学生嘴里,只能授之于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远远要比教他们一个问题好的多。教师在通过和学生共同学习,可以总结出很多有益于将来教学的观念,学生的思维是不受约束的,所以他们在很多方面的见解可能比老师还要前卫,所以师生应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结合和相关教育者的交流,我总结出很多能提高学生上课气氛的方法,而且都对其进行了实验。经过不断努力,这些方法已经有很多应用到了日常的教学当中,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无压力的条件下学习,这是一个教育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里包含了非常多的学问,对未来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者,我的责任不是教会某一个学生某一件事情,而是要教会每一位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才是学生的最大收获,同时也是老师最大的期望。
参考文献:
[1]赵广军.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J].教学实践札记.
[2]刘开红.浅谈初中美术教学法[J].教学艺术.
关键词:高中 自主学习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05-0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主学习已成为立身于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之一,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英语这种第二语言学习,更需要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且《2012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基本教学任务之一,这为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指导,因此,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还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1 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
英语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我主动的去学习,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持续性提供保障,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的意义。第一,明确英语学习的现实意义。为了使学生明白英语知识所产生的实际价值,教师可以收集、组织一些有关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资料,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各种便利、今后工作中英语的实际价值。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外资企业亲身体验,感受英语的作用。第二,明确自主学习的终身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终身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之间的关系,当今社会对人们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通过以上英语实际价值的灌输调动学生内在的英语学习动机,从而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 训练自主学习的方法
明确的学习动机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则是自主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说明了学习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发挥自主学习的最大效应,自主学习方法的训练是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高中英语学习方法的训练主要包括元认知方法训练和认知方法训练两部分。
元认知方法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调整,主要包括学习计划制定训练、学习过程监控训练、学习效果评价训练三个部分。首先是学习计划制定方法的训练。笔者在此提倡合同式的学习计划制定方案,即学生签定英语自主学习计划协议,详细罗列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学习数量等基本自主学习要素,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计划协议实时调整,从而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其次是学习监控方法的训练。自主学习必须采取有效的自我监控,以保证整个学习过程的顺利开展。高中学生一般可通过“英语学习自我提问单”、“写学习周记”等方式来监控学习过程。最后是学习评价方法的训练。学习评价是检验、完善自主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可引导学生制定英语学习自我测评表、英语学习自我调查卷、英语学习档案,来反思一段时间内的英语学习情况。
通过认知方法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也为今后英语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主要是听、说、读、写等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需要组织各类专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技巧,例如,听力学习方法的训练包括听读、主题预听、主题预测等;写作学习方法训练包括构思、篇章衔接、模仿写作等;词汇学习方法训练包括猜词、词汇归类、词汇联想等。
3 应用自主学习的模式
英语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绝不能仅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结合高中学校实际,提出由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语言实践三大模块组成的多无化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主要是英语认知学习方法和元认知学习方法的训练,由于此过程略显枯燥,需要教师采用多化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外学习以网络为主要学习平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给学生提供视听资源、多媒体课件、网上题库等自主学习资料,然后通过QQ、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和讨论。另外,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英语广场》、《疯狂英语》、《英语沙龙》等权威英语读物及其它英语图书资料,便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和补充英语知识。语言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学校或班级组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而课外学习及语言实践又能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三者的有效结合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4 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英语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权威者形象,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英语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应用积极的情感投入去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协作沟通,共同进步。总之,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谐学习氛围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到平尊重和信任,同时受到激励和感化,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5 结语
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了相关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在意识上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从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生源质量下降,教育难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中学教育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增加学生数量。这就使得中职教育不得不放宽入学条件,以较低的标准招纳新生。这样一来,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加之中职教育一般被认为属于“较低层次的教育”,受重视程度低,人们容易给中职生打上“素质低、能力差”的标签,这使得中职生容易产生挫败和自卑心理,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中职生正值青春期,其思想叛逆性强、冲动性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成人感与幼稚感相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纠结,自制性差。这样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讲究方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这对于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2.传统德育教育方法单调落后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方法陈旧、落后、单调,缺少对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师在讲台上一味地灌输知识,以讲授涵盖了课堂教学的一切,使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抵触心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没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中,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层面,无法真正达到德育教育的要求,进而对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直接影响。
3.重技术,轻德育
不得不承认的是,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难度正在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将就业率作为宣传学校教学质量的法宝。广大中职学校越来越多地重视技术教学,将专业技术的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主要依据,却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广大中职学校逐渐形成了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的现象,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导致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面临重大挑战。
另外,在当前中职教育中,德育教师普遍面临着工作压力大、授课任务重等问题。由于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中职德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实际教学经验相对欠缺,致使中职德育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力不足。
4.网络时代的新变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方式、日常生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信息网络化向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而对于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说,网络上各种数量庞杂、难以分辨的信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这都是新时代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二、对中职德育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要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必须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针对中职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1.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
笔者建议各中职学校建立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教师要注重以人文关怀感化学生,抛弃传统粗暴的德育教育方法。学校应根据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有阶段性、针对性地设置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健康问题咨询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转变传统的中职德育方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德育环境,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教育品位,提高教学效果。凸显校园优秀文化要素,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既要体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又要张扬校园文化的个性,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要重视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课题研究,逐步实现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中心,内容系列化、管理制度化、方法科学化、手段现代化的德育体系。
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搭建各种育人平台。日常的德育工作中,要从学生生活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也要坚持与时代接轨,正视社会现实,坚持与学生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特点来开展。这样的德育才不空洞、不乏味,紧随时代脚步,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德育方法的跨越发展。
3.加强德育工作,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中职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中职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整体工作中的比重。中职德育教师需要接受权威性、高层次的辅导和培训,以便准确地把握党和国家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辅导和培训,具备完整性和权威性,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队伍的素质,使中职德育教育得到理论支持和队伍建设保障。
学校应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和就业观;通过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和创业意识。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在内容上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注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在学校得到健康的教育。
4.针对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教育方法
要注重形成网络时代正确的校园道德舆论,结合学生评优评奖工作,将优秀学生事迹进行收集、宣传,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系统,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的舆论。同时也应积极适应和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发掘网络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网络这一宝贵资源为我所用、为我善用。
三、总结
关键词: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实习;顶岗实习
1999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各高校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开始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2000年,教育部实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此后,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特别是质量建设工程,都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育工作者的院校,其培养模式改革无疑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计算机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和探索,制定了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受到招聘单位的欢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认识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
近年来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确实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由于受改革前的教学习惯影响,加之改革时间还较短,目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为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学生实践少。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但当前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教学方面的理论性过强,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实用技能却相对不足。
实践课设置依附于理论课,主要内容是对理论课内容的验证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内容相对单一且更新慢,通过实验课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这些知识与实用技术的联系却很少涉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无法让学生通过实践课提高实用技能。
2) 课程内容不能跟踪最新技术。
学校传统课程内容不适应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没有跟踪新技术的发展,专业课教学内容滞后,与当前先进的技术存在偏差。导致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技术需求脱节,从而造成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1]。
3) 师资资源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大都是应届毕业的硕士或博士,这些人员从高校走进高校,没有实际软件工程和项目开发经验,这种体系下的教师受制于教育背景的影响,很难做出开创性成果,他们往往从属于母校的某一学术门派,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参差不齐。很多教师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参考书。所以,虽然试验硬件现在不断得到改善,很多大学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科研设备、科研实验室,但软件条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4) 实习模式使得学生无法得到真正锻炼。
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通常要参加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主要锻炼学生利用本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实习是为了提高学生师范技能,从而适应毕业后的教育工作。但是,学生往往不能参与具体的业务――专业实习表现在无法参与实际项目,教育实习表现在不能完全进入教学角色,并承担某门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这样,学生感受不到实习的约束力,更没有检验自己实践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从而降低学生主动性。
5)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毕业设计由教师提出设计题目,学生选题并进行毕业设计。这些题目大多是脱离实际的虚拟课题,无法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更是投机取巧,找来以前学生做的毕业设计照搬照抄。这种教育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多导师”制培养方式
我院在分析以上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及时总结。根据多年经验,再次明确培养目标,并制定了“多导师”制的培养方式。
2.1明确培养目标
本科教育是具有专业性质的基础教育,不同高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适当的层次性分工是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必要条件。我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我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到中小学和与IT相关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教育、软件设计开发、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应用维护等方面的工作[2]。
2.2“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培养方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对当前教学模式成功与不足的分析,我院提出了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方式。其具体内涵是:每位在校本科生将在不同学习阶段分别由校内专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中小学教育导师三个导师予以指导和督促。三个导师侧重不同,要求不同,分别负责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导师间互相联系,知识互补,共同在本科四年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岗位的毕业生。
校内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关心学生课程选修、课程理解、校内考核等问题。入学初期,专业导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专业导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基本概念的把握程度,帮助学生熟悉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前沿技术,激发学生对某一方向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校外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他们根据自己实际工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机会;向学生介绍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根据项目开发的需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各种技术的最新变化情况,增加学生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能够具备IT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中小学教育导师将为学生的教育实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让学生真正参与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提高学生教学技能,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指导学生体验和形成一些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方式将集合多方力量,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指导。这样,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开阔其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达到拓宽就业途径。在三位导师的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所在,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在以后的指导中着重培养其优势方向,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做好铺垫。
3解决关键问题,认真实施“多导师”制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方式的作用,需要认真制定实施计划,详细考虑每个细节,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及时调整,从而完善该培养方式的具体实施细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3.1学生对“多导师”制的理解
学生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其积极主动性和对培养模式的支持直接影响实施结果。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多导师”制的含义和意义,知道该培养方式给自己学习和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能够积极配合各位导师,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首先,在学生入校之初向学生介绍“多导师”培养方式,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对四年学习生活的乐观情绪,树立其信心。在适当机会引导学生与各位导师见面,各位导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主要方向,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阶段任务和努力方向。每个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向导师提交总结,该总结将作为导师间交流的依据之一,帮助导师发现学生兴趣或专长,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3.2各导师的介入时机和指导方式
每届学生从大一就要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进行指导。校内导师一般从专任教师中选聘,选聘时要求导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较强的专业学习指导能力。通过交流思想、解答专业疑难、辅导学生科研、介绍专业前沿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从大三开始配备校外企业导师,企业导师由企事业单位的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担任。学院与企业导师签订协议,落实具体指导任务。企业导师通过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在校内进行项目实训、安排并指导学生到其所在单位进行专业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目前我院建有校内专业实训基地5个,企业导师把他们以前所做真实项目拿到实训基地来,指导学生按照企业的设计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为专业实习打下基础。大三下学期,企业导师安排自己所指导的学生到他所在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他们可以企业真实的环境下直接参与企业在研项目。在企业导师的系统指导下,学生充分感受实物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全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再是掌握几项具体的技能。学生还可以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选择毕业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融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招聘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为了提高我院立志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在大四上学期开始为学生配备了中小学教育导师,并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计划。教育导师是由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担任。顶岗实习要求在实习期间由实习学生顶班上课,同期我院对被置换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顶岗实习期间,每两名师范生顶替一位教师,顶岗实习的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与管理。通过教育实习,学生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他们今后顺利通过招教考试面试并最终走上中小学教师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3.3各个导师间的沟通
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方式,需要三个导师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同时,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商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专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校学习能力和兴趣的不同,向企业导师推荐学生;企业导师在具体工作当中,发现学生知识的欠缺,帮助专业导师掌握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做相应补充;同时企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工作中的优势,向教育导师推荐学生适合的工作岗位。多个导师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寻找创新的突破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对学生作出切合实际、符合个人发展特点的指导。
3.4导师的考核
“多导师”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制度保证,应该明确导师和学生在这一培养方式中的在务和目标,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对象上分为对导师的考核和对被指导学生的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分为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能力素质等方面考核;在考核方法上,对导师的考核采用导师自评与被指导学生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考核采用导师评定、平时检查督促相结合的办法;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导师工作可折算工作量并纳入年终考核。对成绩优秀的导师,颁发奖励证书及奖金,并作为优先晋级、晋职、评优的依据[5]。
4取得成果
自2005年,我院开始实施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安阳师院“新锐之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河南省程序设计大赛、河南省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级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院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5%,其中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地IT企业参加专业实习的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在中小学参加顶岗教育实习的学生就业率达到90%。
5结语
通过校内专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和中小学教育导师三者的紧密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学生优秀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较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全而提升,毕业生良好的素质、出色的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实践证明,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 工程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宗旨,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办出了特色。
参考文献:
[1] 兰丽辉,刘哲. 论高校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30-31.
[2] 王立新,李晓.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3):32-34.
[3] 肖敏. 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策略[J]. 电脑学习,2009(8):131-132.
[4] 孙来成,廖华平. 师范学生顶岗实习乡村教师回校培训[J]. 教育探索,2009(7):88-89.
[5] 章金萍,罗怀中.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35-38.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Normal Universities
GU Chuan, WANG Ai-m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2, China)
摘要:仿真技能培训凭借着模拟学习的逼真性,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效果的经济性等优势成为电厂运行人员岗前培训、岗中轮训的重要学习形式。精心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形式,严格的教务管理,良好的学习效果反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石,也是技能类培训取得实效的核心和关键。
关键词 :电力企业 仿真培训 教学设计 教学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员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水平是企业增加效益,提升竞争力的不二法宝。对于发电企业而言,生产运行人员的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增强一线员工的安全工作意识,是保证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仿真技能培训凭借着模拟学习的逼真性,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效果的经济性等优势成为电厂运行人员岗前培训,岗中轮训的重要学习形式。
电厂仿真培训通过电脑控制,模拟操作生产现场操作盘操控步骤,演示练习生产运行过程中机、炉、电专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实现生产员工现场操作技能熟练度和准确度的提高。仿真培训是发电厂岗位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一线运行人员操作水平,提升生产运行队伍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职责。如何保证培训质量?怎样优化教学内容?如何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些都是仿真培训教学与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一、精心设置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少不了严谨周密的教学体系设计。仿真培训融合了操作熟练、技能提高、夯实知识等多种培训要求,这就给技能培训教学组织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课程设计环节中,由教学管理专员组织教师召开教学设计研讨会,根据参培人员信息制定教学计划,由班主任、任课老师、生产部门专工组成教研小组,针对学员特点制定上机操作、理论授课课程表。研讨过程中,要秉承“学用结合,按岗施教”的原则,教师需根据学员岗位、专业、年龄、工作年限、技术特长等方面信息为每期培训量身定制教学进度表;教学课程内容方面要不断优化更新学习知识,融入电力基础知识、操作实际演练、生产技术规范、典型事故处理等内容,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员在培训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多样学习形式,严把教学质量关
1.多元教学方式,丰富培训内容
技能培训课程以运行操作步骤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师可采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参观学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实现活跃学习气氛,促进知识吸收的目的。上机操作课堂中,教师先对操作系统中部件、结构、工作原理、注意事项以讲授法方式传达给学员,之后将操作步骤一一演示。学员随之效仿逐步操作,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及时给学员纠正错误指出不足。除实操课程外,技能培训必须设置一定比例的讨论课。每节操作课后,学员分组进行自主学习,以自由讨论的形式总结操作感受,并就企业历年下发的生产技术文件、非计停事故分析报告为纲,交流工作心得,总结工作经验。上机操作演练是仿真培训重点,但不能偏废生产基础知识学习和安全生产教育的宣贯。实操课及讨论课的结合,使得技能类培训不仅仅是一个单向传播知识的课堂,更是员工们互通有无、互相学习的多维交流平台。
培训过程中可以组织竞技竞赛,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员学习热情。通过设计理论答题、现场操作、命题演讲等多项比赛环节,分别考核学员的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及应变能力,让学员在高压逼真的竞技环境中,展现业务实力,激发内在潜能。这种“以赛促培,以赛促学”的形式,帮助学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检查与测验,为企业培养和发现一批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优秀员工作为人才储备。
2.重视学员个性,拓展第二课堂
培训的课堂不能局限在室内,还要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是针对早操训练、课外活动所设置的学习形式,学员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增进了解,迅速融合,也为单一的课堂学习增加了活力和生机。培训过程中可以组织晨练,通过站军姿等基本的军训练习,让学员们的言行举止迅速整齐划一,在思想上强化令行禁止的纪律要求,为打造纪律严明、作风硬朗、敬业干练的工作作风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员年龄、性别、性格等特点,在早操训练中穿插拓展游戏进行体验式教学实践。通过破冰、游戏参与、游戏总结等环节,学员积极参与,激发潜能,在完成任务后的经验总结分享中,用自己的语言发现和总结不足,在游戏中体会到服从命令、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第一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第二课堂上学员是主角,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积极思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配合,严把教学过程质量关,全面保证教学效果。
三、重视教务管理,思想教育先行
培训的实效取决于教学团队水平高低以及学员们认真学习的程度,除此之外,科学合理的思教体系,严谨有序的教务管理对于良好培训效果的取得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严格教务管理,注重过程监督
教务管理工作内容丰富,琐碎繁杂,从教材选购征订到教学设施管理维护,从培训教师管理到学员日常表现考核,每项工作的完成情况都会影响培训效果。培训前需制定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从组织领导、学员守则、培训日常行为规范等各方面对参培学员做出要求,并专门组织课程学习宣贯,确保学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严谨规范。建立科学完整的学员考核测评体系利于日常学习监督,也是教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另外,可以定期组织日常测验,不定期抽查学习笔记心得,营造紧张、严肃学习气氛,使得学员每天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进而提高培训实效。
2.规范培训制度,凝聚团队精神
良好学习成绩取得的第一步是必须让学员从思想上明确培训意义、学习目标和纪律要求。自学员报到起,教师结合不同学习阶段学员表现组织见面会、入学教育、期中教育、期末总结会,分别就仿真培训意义、培训目标、学员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要求对学员进行教育。培训也是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凝聚员工思想的重要时机。教师可定期举行主题班会,设置一定比例企业文化课程,让每位员工真切体会到企业发展与个人命运的紧密关系。思想教育工作在了解学员思想动态及学习成果的同时,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激发了学员“人人发展为企业”的主人翁责任感,在班级中形成自觉自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做好培训反馈,形成闭环管理
教学反馈是培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面谈交流、民意测评等多位一体的培训评估体系全面测评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前,可以发给学员培训需求调查单、教师教学质量打分表、培训意见反馈单等调查问卷,以书面形式测试培训效果,学员们从教学实用性、教师表达沟通能力,授课认真程度等方面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对授课及管理教师进行考核,并将培训建议、需求以无记名的方式写在意见反馈单上。待学员离开后,教师整理学员意见并召开总结会,积极改进及调整教学方式,并以文字形式总结培训经验,为下一期培训更优教学效果的取得做足准备。
综上所述,精心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形式,严格的教务管理,良好的培训反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石,也是技能类培训取得实效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将每一个培训环节抓牢、把每一项具体工作做实,才能为企业提升员工业务技能,实现人才储备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成为,高文,王行仁.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朱晶婷.仿真技术在电力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宋东辉等.电力运行仿真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
作者简介
周宇洁,女,汉族,山东淄博人,1984—,硕士研究生,现任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培训管理职务
上班族缓解眼疲劳的水果
香 蕉:香蕉能护眼,首先和其富含钾有关。其次,香蕉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当人体摄入过多的盐分时,会导致细胞中存留大量的水分,这样可引起眼睛红肿, 而香蕉中的钾可帮助人体排出这些多余的盐分,让身体达到钾、钠平衡,缓解眼睛的不适症状。所以,美眉要注意,用眼过度时就吃根香蕉,这样可通过饮食增加营 养,改善视力,并能对眼睛干涩疼痛等症状起到—定的缓解作用。
关键词:全员;全方位;育人理念;学生工作体系;建构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备受关注,社会转型下学生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意义重大。全员、全方位育人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学院整体效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近年来,各高校围绕全员、全方位育人这一核心价值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嘉兴学院生化学院以“抓好常规、突出重点、凝练特色、建构品牌”为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依托学院现有资源,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学生发展的学生工作体系,即建构出“四支精干队伍”,凝练出“四大文化品牌”,提炼出“四条工作设想”。
一、育人之基:四支精干队伍
学生工作的关键在于建构精干的学生管理队伍。高校学生工作中与学生最密切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党员和干部队伍在学生工作中具有引领和标杆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实现育人之基石,生化学院逐步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党员、学生干部四支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考核机制,四支队伍相辅相成、相互配合,逐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1.辅导员队伍:顶层设计有突破
以2013年生化学院聘岗为契机,大胆创新,实现顶层设计有突破,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工作内容模块化,人员齐备,分工明确。在队伍建设上,重视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在工作理念上,注重以工作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工作。
2.班主任队伍:建构品牌促和谐
生化学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不断提高班主任服务学生能力,班主任队伍进行择优选聘,学历层次高;制定了独具特色的班主任量化考核办法,将班级管理和班团建设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增强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开展班主任年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打造班主任品牌活动――“班主任,生日快乐”,由班级学生为班主任过生日,建设更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3.党员队伍:“四个一”培养工程
党员队伍建设基本建构起“四个一”培养工程,即“一个组织,一项制度,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组织”即成立党员队伍管理机构――党办,负责对党员队伍的发展、培养、监管和考核,实现“阳光入党”;“一项制度”即党员发展工作细则,依据生化学院专业实际,引入量化评分,重新厘定党员发展细则,从学业成绩、科研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对党员发展的各项标准进行量化,使其更趋合理化;“一个载体”即“我为党旗争光辉”活动载体,强化红色营养滋润,使党员坚定理想自信、道路自信、成人成才自信;“一个平台”即生化1818公益服务平台,由党员队伍承担起建设和维护1818公益服务平台的责任,强化党员服务观念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在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
4.学生干部队伍: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紧跟党建”,强化学生组织建设。重点抓好“一团两会”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工作理念,完善团总支、学生会、社团干部培养机制及部长问责制,建立“一对一”干事培养模式;加强对班委和基层团支部的建设和指导,班团考核“一级一星”常态化,开通“手机版点名系统”,取消班团干部每天签到制度,自行设计学院信息平台,实行网上“手机签到制”,提高工作效能。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生化学院进行针对性整改,不断优化、完善队伍建设,夯实育人基石。
二、育人之器:四大文化品牌
1.以“忘年交”结对子为载体,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生化学院“忘年交”结对子思政教育文化品牌活动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以育人为根本,以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为方向,为推进学院学生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经过多年培育,活动载体不断创新,并呈现多样化格局,形势报告、清明扫墓、社会实践、座谈恳谈、主题班会、红色寻访、毕业生欢送会等活动,使学子们在“忘年交往”中树立理想,磨练青春,规范行为,成长成才。20年的“忘年交”,20年的积淀,形成了“忘年交往,文明修身”的品牌文化和学院特色。
文化在传承中进阶升级,生化学院以“忘年交”特色文化品牌为载体,坚持红色教育为主线、校本教育为支撑延展,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实现学生“精神成人”目的。
2.以考研和学生科研为抓手,打造学风文化品牌
为更好地推进生化学院考研和学生科研工作,学院在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管理举措上不断完善和拓展。生化学院坚持抓考研工作来“促学风、创特色、扬声誉、树品牌”,从新生入学抓始业教育,到考研经验总结交流,已形成了一套有序的管理办法。同时,储备了一批非常有经验的考研指导教师,开展经验交流、导师辅导、氛围营造等,提升学生继续深造的自信心。
在顶层设计上,生化学院成立了学科竞赛学术委员会。在制度上,《生化学院考研就业奖励制度》调动全院师生积极性,来推动考研工作。《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修订)》强调学院科研团队必须带学生,以此来推进“学生进团队计划”,充分发挥学院自身优势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本,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成才。同时,借助学科性社团建设,以社团带动学生考研和科研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
3.以生化1818公益服务平台为载体,建构德育文化品牌
我们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生化1818服务平台即是依托网络载体,实现德育建设的新路径。
生化1818服务热线开通之后,该服务项目得到了相当多学生的认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生化1818公益服务平台实现了全面升级,分“线上”和“线下”两条路径,“线上”以学生服务热线1818、网络在线、QQ、微信平台为载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和德育新阵地。“线下”依托党办和1818服务办公室开展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专业解惑等项目。把生化公益服务平台打造成一个依托学生技术服务者、青年志愿者、党员队伍等青年学生群体,致力于服务学生信息咨询、人生规划、就业服务等,覆盖全院的公益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志在调动学生服务于人的热情,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自我服务和服务学生,开展德育文化建设,实现道德养成。
4.以就业创业教育为核心,培育大学生职业规划品牌
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提升生化学子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近几年,生化学院基于学科和专业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以“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教育中心为平台;以“大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项目”为试点,探索实施“一年级导航工程”,强化新生专业和理想教育;以大类招生试点为契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规划理念,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以浙江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俱乐部为活动载体,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规划,提升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四大文化品牌分别从思政教育、学风建设、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个方面阐释了生化学院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四大品牌相辅相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辅以学风建设、德育、创新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育人之策:四条工作设想
1.以学科竞赛为核心,培植学科性精品社团文化
为组织做好各类学科竞赛,生化学院加强了学科性社团建设,培植精品专业社团。在社团建设上,以学院专业为导向,增设化工、生物、环境、KAB创业和职业规划5大俱乐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首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明晰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分别进入各专业俱乐部,凝聚并带动一批热爱专研的学生,投入如化工设计、生命科学、挑战杯等各类学科竞赛的探索,并将有创业前景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以KAB创业俱乐部为中心,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项目培植。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在外部支持上,我院学科竞赛学术委员会整合学院五大研究所和校外企业、研究所资源,提供校内外导师、课题项目、经费和实践基地支持,建构学院、企业、社团的良性互动与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依托原有心绿环协、优普科研社,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和专业实际应用能力,打造各种社会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通过重组学科性社团,以学科性竞赛为核心,导入学分制评估体系,实现全院学生全员参与科研的局面,全面实现“专业成才”目的。
2.以“一年级导航工程”为中心,创新新生始业教育途径
充分利用我院大类招生试点契机,打造“一年级导航工程”,为新生配备人生导航师。大类招生,必然带来各专业对优质生源的竞争,适时导入导航工程,也必然带动各专业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导师配备上,人生导航师由学院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每位教师指导3~4名学生,实现精细化指导,改变以往粗放式培养模式,坚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导航内容上,重点体现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兴趣培养、学业指导、考研就业、情感引导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学生培养模式和学生工作的转变。
3.以文明修身工程为主线,推动大学生文明室风建设
在学生公寓管理中明确专人专项负责制,整合并建构起楼长、层长、寝室长和学生会生活部的“三长一部”学生队伍,实现文明室风,自我创建。修订文明寝室建设与管理制度,完善“三位一体”的工作布局,实施进位升级计划,制定并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寝室制度和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下寝室制度,开展“文明寝室”“红色寝室”“学习型寝室”创建评比,完善长效机制。以特色寝室文化为主题,开展“一期一特色”寝室文化节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并推进团的活动进公寓、社团活动进公寓,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文明寝室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学院文明室风创建活动。
4.开发毕业生跟踪调查系统,实现育人环境的优化
与学院教务办合作,协同开发毕业生跟踪调查系统。一是信息反馈,通过该系统让已毕业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对学院团学工作、教学及课程开设等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毕业生深入社会对所学进行检验,根据社会需求,对我院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制度设置等给予的评价和建议,对指导我院整合育人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做好校友工作,开展特色校友活动。校友作为高校重要的发展性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友资源的育人价值也日益凸显。该系统的开发,有利于整合校友资源,开辟校友沟通渠道,实现全方位育人理念。
一、把握新教师职业心理,塑造新教师专业成长期望
1.认识新教师职业心理
所谓教师职业心理,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对本职工作的态度、期望等内心活动。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首先对未来的职业做着各种预期的心理准备。或是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带着一点担心与恐惧,或是兴致勃勃已经筹划着如何大展拳脚等。在此,笔者将这些心理特征划分为适应心理、焦虑心理和表现心理。
适应心理。适应性心理使新教师能够更快地融入这个集体,在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后,可能对于这个职业产生两种认知,或者感觉烦琐冗杂,索然无味;或者加深了对学校的认识,积极发展自身专业能力,以适应学校的各种工作。
焦虑心理。具有担心和恐惧的焦虑心理的教师,他们带着这份压力,谨慎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也带着这份压力更加积极地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但过度焦虑则会成为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绊脚石,往往使新教师获得不到成功,而降低自身的职业追求。
表现心理。具有强表现力的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或者加强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很好地适应了这份职业,或者经过努力却发现自身的不足,不能完美地履行这个职业,因此,产生了消极影响。
认识了新教师的职业心理,学校应该把握新教师的发展心理,并逐步引导新教师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专业成长心理。具有适应心理的教师:学校应该注重培养新教师尽快正确地认识学校的各种工作及工作原则,使其正确看待学校及教师这个社会群体与职业,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念,不被一些不良的职业行为所影响。具有焦虑心理的教师:学校要帮助新教师克服过度焦虑的心理,认识自身工作的起点,正确认识学校的工作环境和育人环境,明确只有经过学习和不断地经验总结,才可以更好地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从而使其在适度的焦虑中保持不断成长。具有表现心理的教师:学校要注重激发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并给这些新教师适当的指导,让其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其保持这份热情,获得成就感,从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2.提出新教师专业成长期望
适当的专业成长期望能够根据教师的各种职业心理调适新教师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的职业适应能力。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样: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会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学校应该根据新教师的职业发展心理,积极地为新教师提供专业成长期望,让新教师在一定的职业期许下,充满信心,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自身发展的各种障碍,最终达到自身的职业期望值,取得成功。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新教师的实际情况,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职业成长期望,将其职业期望分为短期期望、中期期望、长期期望,让每位新教师在职业期望下,充满自信,积极进取,获取专业成长的各种机会,达到职业期望值。
二、抓住新教师成长心理,开发校本专业成长的路径
了解了新教师的成长心理,给予新教师以专业成长期望,让新教师感受到自身职业价值与期待的同时,学校也要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1.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新教师培养实效
新形势下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应当根据新教师所处的社会背景、职业特点,为此,我们通过不断创新教师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提高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专题培训。新教师的入职等专项培训是笔者所在学校校本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利用暑期,安排2天左右的时间对新分配与新调入我校的新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上好进校的第一课。培训内容有教育法规、师德规范、学校教学常规、班主任管理规约等。如,2015年的新教师培训中,除了学习《中学教师师德规范》以及学校发展历史外,重点听取名师名校长成长专题讲座,观看优秀教师事迹报告视频,分享了本校优秀教师“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工作经验。通过专题培训,使新进学校的教师对师德追求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有更清晰和更具体的感悟,促使他们以较高的职业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
强化理想教育。新教师刚参加工作,都有美好的理想追求,这时需要学校管理者趁热打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让他们在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中,产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志向、抱负和追求,同时,切实指导好新教师制定职业成长规划。众所周知,青年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前3~5年是至关重要甚至影响终身的。因此,在职业规划上既着眼于长远发展,更立足于3年、5年的行动策略。由于学校教育到位,指导具体,对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划分析得当,内容具体实在,符合自身实际,较好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设读书沙龙。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应当和师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学校专门为新教师配发了培养高尚师德和促进专业成长相关的书籍,供他们系统学习,如,《敬业更要精业》《我的职业理想》《做教育的拓荒者》《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等专著,让青年教师在学习中提升职业素养。在阅读反思的基础上,学校还组织读书沙龙,为他们交流学习体会和成长心得提供平台。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如,在2015年10月组织了“畅谈初为人师的成长历程”沙龙活动,既有新教师的指定发言,也有他们的即兴发言等,读书沙龙既是新教师一种现身说法的交流与碰撞,也是他们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在提升新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上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
办好道德讲堂。道德讲堂是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也可以成为新教师成长的有效抓手。在推进师德建设中,笔者所在的学校注重规范流程,同时做好相互结合,让新教师成为道德讲堂的主角。为了加强新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去年11月,我们把主题确定为“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在“讲一个故事”环节上,安排了两名新教师唱主角进行成长过程中的案例分析,畅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自我展示中建立起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也让其他新教师在师德熏陶中提升品格。
2.强化师能锻造,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
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将敬业、乐业、精业融为一体,同步提升。新教师能不能快乐工作与师能有很大关系,新教师的成长也要通过提升教师过硬的师能来体现。
实施师徒结对。为了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通过青蓝工程为工作三年内的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结成对子,给予思想、业务等方面的关心和指导。青蓝工程每年都有具体的实施意见、工作要求、考核细则和双方职责。如,要求指导教师每学期为徒弟开设示范课,听徒弟课并进行教学诊断;要求新教师每学期听指导教师的课,撰写听后感等。每年学校对青蓝工程进行全面考核,评出青年教师“红花奖”和指导教师“绿叶奖”,在教师节进行表彰。这种职责明确,要求具体、考核全面的师徒结对形式,既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也促进了骨干教师的能力提升。
开展常规教学调研。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新教师成长的主渠道也在课堂。新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此,学校每学期组织新教师教学调研活动,事前制订调研计划,明确具体要求,除了学校行政领导、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参与调研外,还邀请教研室、学科基地的专家一同会诊指导。调研活动在充分肯定青年教师成绩的同时,重点查找与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的对策。可以这样说,每一次调研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都是一次鞭策、一次推动。
搭建多元的成长平台。提升新教师的师能水平,还要知人善任,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搭建舞台。因此,学校依托“青年教师发展中心”,根据新教师的不同成长经历进行分层锻炼。首先是为新教师提供校级层面的锻炼机会,让更多的新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工作,组织新教师开展各种竞赛,在奖项设置上既有综合性的十佳青年教师评比(给新教师一定比例),也有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单项评比,让新教师在岗位历练和竞赛中获得职业成功的自信。对于已崭露头角的新教师,学校给予更高层次的锻炼机会,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县、市级层面的开课和比赛,如,在校本“一课三研”活动中开设展示课,参加县市说课和教学技能比赛,主持和参与县级以上课题等。当然,新教师的每一次历练,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但对他们而言是成长中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