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总体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3 20:20: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总体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总体规划

第1篇

1、 根据村镇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建设的可能,确定本村镇范围内主要村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 选择和确定主要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设施,如水库、运河、水闸的位置;

3、 选择和确定主要农、牧、渔业及工、副业生产基地的位置;

4、 确定规划区范围,选择乡镇用地,确定集镇主要中心广场位置和道路红线等;

5、 确定电力、电讯线路走向,安排村镇内部和外部的交通运输系统,包括公路、水路运输等;

第2篇

关键词:长寿之乡、旅游总体规划、夏邑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中国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健康、养生、长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单纯的的养生度假游已难以满足人们高品质综合性的旅游需求,因此,“长寿之乡”旅游总体开发应运而生。

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老年学学会评选认定的称号。中国有49个长寿之乡,河南有5个,夏邑县是河南最早的“长寿之乡”,也是河南最早重视“长寿”旅游资源的县域,其旅游总体开发为全省长寿之乡的总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项目介绍

1.1区位条件

夏邑县位于豫东边陲,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东部和南部与永城为邻,西部和西北部与虞城县接壤,西南部与安徽亳州市交界,东北部与安徽芒砀山缘连。西距商丘市55公里、省会郑州270公里,东距苏北重镇徐州120公里,南距皖北药都安徽亳州60公里,东北接安徽梨乡砀山县城28公里。

1.2规划范围

规划区夏邑县位于河南省商丘市东部,县域总面积1484.7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总人口118.1万。

1.3旅游资源类型与等级

结合《夏邑县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县志及其它相关资料,对全县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系统整理、概况。依据国家行业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规范,夏邑县旅游资源初步调查结果涉及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7大类,15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共116个资源单体。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优良级资源有4个,分别为:夏邑长寿文化节、夏邑城湖、孔子还乡祠、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2规划思路

2.1规划理念

(1)全局视野,市场导向

准确把握华北、华东特别是豫东地区旅游发展态势、科学合理定位夏邑县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主动融入豫东区域旅游圈、商丘市一小时经济圈、沿黄旅游带等。

(2)整合资源,产业联动

整合夏邑县“长寿之乡”旅游产品与县域内天龙湖、孔子还乡祠等景区旅游资源,紧抓主打产品,适当引导旅游客流的合理分流,推动县域内旅游产业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夏邑县旅游六大基本要素,充分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深度挖掘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联系,调动相关行业部门共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旅游业联动作用,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产业群。

(3)创意先导,精品塑造

以创新性思维,集中力量凝练区域旅游发展的内核以引领“长寿之乡”品牌发展,使之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有力驱动。

精品战略是针对市场的战略,夏邑县“长寿之乡”的旅游总体开发应通过对旅游市场发展的研究,找准旅游短期热点、预测旅游长盛领域,以相应制定符合区域旅游发展的深度战略。同时采用多种营销手段,着重在主要市场上确立产品品牌和增强市场知名度、美誉度,通过市场行为完善旅游产品的精品化。

2.2规划目标

通过旅游开发,使夏邑县“平原寿乡”与“北方长寿乐园”形象深入人心;国内知名养生、长寿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地位得到确立;全县旅游产业成为全面促进和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发达,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作用凸现。

2.2规划定位

以“长寿之乡”品牌为依托,以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打造集观光、养生、休闲、度假、体验、康体、旅游地产等于一体的河南长寿养生的“第一高地”。

3规划设计

3.1空间布局

3.2功能分区

根据夏邑县的城镇空间结构、空间布局、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县域的交通道路状况,将夏邑县分为三个功能区:长寿荟萃综合区、长寿文化观光区、长寿体验区。

3.2.1长寿荟萃综合区

范围为夏邑县城及S324省道所环绕的空间区域。完善本区的各项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接待系统,集散系统、形象系统及游览系统,全方位提升夏邑县旅游服务与接待设施的档次,着力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形成夏邑县公共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域。

3.2.2长寿文化观光区

范围为“李集镇―刘店集―太平镇―孔庄乡―北镇―胡桥―郭店―桑固”环绕而成的环状区域。本区主要开发以大圣寺、孔子还乡祠、吴家寺遗址、商汤祷雨台为载体的长寿文化观光旅游;以太平百果园、孔庄乡万亩果园为载体的长寿休闲度假旅游。

3.2.3长寿产业体验区

范围为“车站镇―火店乡―会亭镇”所在的半环状区域。本区打造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美食之旅,特色商品购物之旅;将火店乡的“宫灯”与“中国结”的展示规模化、形象精品化、出售多样化,形成特色旅游商品;注重会亭镇打火机基地的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并出售中高端打火机,最终形成以“食用菌”、“宫灯”、“中国结”及打火机为依托的夏邑县特色旅游产业体验区。

3.3旅游产品与项目设计

3.3.1延寿圣祖

第3篇

关键词:总体规划;空间结构;远期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是通过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引导和控制社会实践来干预城市发展。具体方式是提供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控制土地使用及其变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规划手段通过市场来有效配置城市各类资源,取得较好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当前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之一。

一、城市制定与落实总体规划的现状

(一)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普遍重视通过总体规划,抓住机遇,以规划土地的价格信号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配置;形成城市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都市型工业的合理分工,实施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

1.从城市产业空间调整入手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2.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能及的提升。

3.通过总体规划,使直接利用外资、土地批租、金融市场三者形成合力,建立起城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为了追求低的交易成本,引起了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的空间聚集,表现为城市的兴起及城市的扩张。

(二)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普遍重视了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只有准确地进行城市定位,才能给整个城市带来良好广阔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区域或城市定位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科学性、动态性。在实践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定位时的科学性,而往往忽略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变化,定位所客观存在着的动态性。在此次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各个城市在既重视历史现状,又着眼于未来发展,对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恰当地定位。

(三)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普遍重视生态城市总体空间的设计

各个城市在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都突出强调,要从根本上避免以往国内城市项目开发建设中所谓“三通一平”做法中的“一平”。所谓“一平”损害了城市中原有自然环境的融洽和平衡,现在则要尽力补偿以往对自然资源“大破坏”所造成的损失,重新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从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现状看,作为人居环境主要部分的城市环境,最大的不足是人工化、商业化痕迹太强而自然化不足。

(四)各个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都高度重视和严格规定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由文化领跑,文化在深层本质上是指向人的。从城市文化出发,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城市是不同时代的建筑、历史街区的集合,每栋建筑都是独特的文化记忆,它是城市历史与形象的载体。可以说,历史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再精美的复制品也不可能有原有建筑的历史感。因此,各城市在重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中,都高度重视和严格规定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

二、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效常常与城市发展存在偏差

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用地的要求。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刚刚审批下来,城市实际人口和用地规模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城市规划的目标。这种情况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小城市更为常见: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过于超前,使得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总体设施、文化社会设施等处于闲置状态。这种情况在我国内陆经济落后地区较为常见。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常常与实际存在偏差

城市实际发展的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与城市总体规划并不一致,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难以形成。企业和市民的用地选择、对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爱好与城市总体规划不一致,造成城市规划的工业区、商业住宅区、商业网点等难以满足要求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力方向常常与实际并不一致

为城市规定性质及发展方向是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由于城市领导者追求政绩,往往存在着偏好规模、求全贪大的情况,主观性强,高估较多。如有许多省、市城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性大城市,许多县级小城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中等发达城市,实际上只有其中少部分能够实现。

(四)城市总体规划应激性不强,缺乏灵活性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是二十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很难对其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作出准确、详尽的预测。特别是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这给城市的未来发展增加了许多变数。一旦其中一些大的因素发生变化,就不得不修改规划。最近几年,许多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就因此作了多轮的修编。

三、改革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有限的事情。基于这种情况,应正确把握“务虚”和“务实”的关系。一方面,应强化远景规划,落实好城市结构,布局形态,土地利用等问题,使城市决策者看清自己现在的决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从更长远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把握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夯实近期规划(即“务实”)。滚动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将城市具体的建设项目于政府“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和城市远期规划有机结合,建立近期建设项目库并进行投资与财务分析。解决总体规划实施时序的问题,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内容,帮助政府决定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采取最恰当的行动。

(二)注重与城市其他部门的协调与衔接

城市外部环境的复杂多边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内容的综合性,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城市各阶层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特征,以及城市规划向导与各级团体和市民利益的密切相关性等等,决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不可能是依靠个别技术精英闭门造车所能及,必然是多方参与、协作式规划的产物。城市规划的实施将依赖于城市中的各类组织和个人,规划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规划的实施并不是由规划师或者规划部门来进行的,而是由整个社会来运作的。要保障规划的实施,较为务实的做法就是寻求总体规划与“计划”之间的结合。一方面,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当以“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针为依据,“计划”强调的建设项目,其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另一方面,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分期分批地落实到“计划”中,才能保障城市规划意图得到实现。

(三)增强规划内容的强制性与灵活性

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要从指导功能布局、用地安排,转向以资源环境为出发点,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确定性质、规模、指标,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从确定发展什么,转向保护什么,即从以开发建设为重点转向以资源利用和空间管制为重点。具体的编制工作中,要淡化规划年限,强化规划阶段;淡化用地性质,突出市场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淡化具体用地布局规划,突出空间结构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的主导地位。以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总体规划阶段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强化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突出指导性内容的适应性,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四)注重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特征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绝非仅仅是城市规划部门开展的一项技术工作。而是政府部门实际运作的一个政治过程,是政府行政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只有与城市政策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将规划确立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定的行动步骤转化为这些政策的一部分,通过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政策支持才能最终落实,才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所期望达到的城市空间关系,规划的目标才能更好实现。而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指引,也应当成为整个城市及其各部门制定政策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发挥着“规划先导”的作用。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更要落实好城市总体规划,才能使城市总体规划发挥它应有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莫诗白.如何落实与制定城市总体规划[J].广东科技,2007(9).

第4篇

关键词:小城镇;总体规划;乡村;背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for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provid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hinking of the small town overall planning purposes only.Key words: small town; overall planning; village; background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小城镇担负着外联城市内接乡村、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重担,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发展一直备受关注〔1〕。但近年来,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建设、区位等条件的接近造成诸多镇的同质发展,如何对这些城镇的特色进行深入挖掘、在强化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2〕,又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下,做好连接城乡的“桥梁”等是城乡规划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惠州市惠阳区永湖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实践,探索小城镇如何合理定位和发展,做自己的特色城镇,在众多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1规划背景

1.1永湖镇概况

永湖镇位于惠州市域中部、惠阳区北部、深莞惠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东与良井、白花两镇相连,北面、西面与三栋、马安两镇相接,南接沙田镇及秋长、淡水两街道。永湖镇北距惠州市区约18公里,南距惠州港和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基地约27公里,是区域重要的交通走廊。境内有惠澳大道、惠南大道、省道357线穿过,与周边区域联系便捷,区位优势显著。

1.2优势和特色分析

1.2.1优越的资源优势

永湖镇具有丰富的农林资源。镇域辖区耕地、园地、林地面积广大。目前吊沥、凤咀的万亩花卉基地,麻溪村的番茄园、省级杨梅示范基地,稻园的水产养殖基地等特色农业产业区已初具规模。永湖镇境内客家围屋数目众多,各村基本都保留有宗祠,具有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麻溪、虎爪和老围下是东江纵队第七支队的活动地,是重要的革命老区。虎爪村还保留有东江纵队第七支队纪念碑。永湖镇凤咀古堡,有400多年历史,是目前惠州地区发现的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客家民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

1.2.2环城绿带、都市休闲旅游基地:镇域内群山连绵,有尖峰山、观音山、鹞婆山、巢山、燕子岩等,并有淡水河、麻溪河等河涌和大坑水库、尖峰下水库、径子头水库等多座水库。《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围绕惠城、陈江-仲恺、惠阳-大亚湾三个城市主要发展片区分别形成绿环。其中,惠城区环城绿带南至永湖。随着惠州中心城区城市化加快推进,都市休闲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永湖镇将以其优越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成为服务区域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

1.2.3城乡协调发展区,辐射周边农村区域的中心

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发展的新要求,永湖镇作为惠州市中心镇,将承担辐射、带动农村的重要职能,扮演城乡协调发展试验田的角色,担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的重任。

1.3存在问题剖析

1.3.1城市化进程缓慢,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永湖镇经济发展滞后,在惠阳区中排名落后,现状村镇建设标准与城市建设标准差距大,与未来片区的功能定位不相符。此外,村庄建设分散、规模较小,公共及市政设施建设落后,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1.3.2生态环境脆弱,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冲突

永湖地处东江流域,境内有重要的水源水库,农林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农保用地存在,生态敏感度较高。目前尚未形成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城镇发展仍为典型的“工业带动城市化”发展模式,工业遍地开花,层次低、规模小、散点布置,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政策等的矛盾日益突出。

1.3.3建设标准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城镇的发展速度

永湖镇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相对较低,部分设施缺乏,有待整合提升。镇区内部路网混乱,等级不清、系统性差,亟需梳理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较滞后。

2、规划思路

2.1规划原则

本次规划遵循区域协调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度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2.2规划对策

2.2.1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策略:(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3)加强都市休闲旅游业发展。

城市建设策略:(1)切实保障城镇安全;(2)积极协调发展空间协调远景核心区与镇区的空间发展关系,进行适当的空间分区,并制定相应的发展取向;(3)保障区域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策略:(1)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确保城镇生态安全 (2)加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模式。

2.3城镇性质的定位

基于惠州市已形成电子信息和石化工业两大支柱产业的情况,永湖职能取向为现代农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随着珠三角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旅游行为的改变,惠州市旅游资源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同,永湖镇生态环境优越,非常有条件成为都市休闲旅游基地;从惠州市域城镇体系来看,永湖镇是惠州市的中心镇之一,由于其位于环城镇群绿带,应审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城镇。综上分析,永湖镇的城镇性质定位为:惠州市新兴的现代农业、技术密集型集聚镇;都市休闲旅游基地;环境友好型市级中心镇。

2.4城镇空间布局规划

基于“可生长的发展空间、集约型的城镇形态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一带、三轴、三组团”的空间发展模式,统筹与周边三栋镇和良井镇的协作发展。“一带”指依附淡水河,承载滨河景观、滨水生活的滨河景观带,由南至北贯穿全镇,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三轴”产业发展轴、惠南大道城镇发展轴和省道357城镇发展轴。“三组团”指永湖镇区组团、金果湾组团和良湖工业区永湖组团,各组团通过快速交通走廊进行联系,并依托自然生态景观形成生态隔离带。

2.5村镇体系规划

2.5.1村镇体系布局原则

城乡统筹,以镇带乡:村镇体系建设是一个“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过程,在强化城镇建设组团职能的同时,要充分体现“以镇带乡、以商补农”的发展原则,依照自然、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城镇经济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旅游和生态农业引导的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城镇经济中心、休闲旅游基地的高效对接。

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在控制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逐步对其挖掘改造,加强各项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密切城乡联系,使农村社区逐步向镇区、中心村集中,最终实现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镇区及行政村应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制定建设对策,形成等级职能分明、规模布局合理的村镇结构体系。

2.5.2村庄发展分类

发展思路:依托良湖工业区建设,发展相应的配套服务业;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一方面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另一方面寻求比较优势产品,扩大特色农产品基本面;拓展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业精深加工,建设产品销售专业市场,打造优势农业品牌;充分利用村镇资源禀赋,开展生态观光、农业观光、农家乐等项目,合理布局旅游服务基地;加快原有村镇企业产业升级,发展绿色环保工业,提高工业效益。

建设类型及分类指引:结合各村庄的自身发展条件,制定差异化的村庄发展目标取向,分类指导村庄规划,将永湖镇村庄分为以下三种建设类型:

整体搬迁型村庄:地质条件恶劣、应控制发展的村庄,如稻园位于行洪区,大坑村位于大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线范围内,基于公共安全考虑,远景旧村应整体搬迁。

局部改造型村庄是指部分用地被征,或其他原因需要改造,征用率或改造率超过30%的村庄。良湖工业区建设征用土地的15%作为村经济发展用地预留,经济返还用地可作为工业用地及第三产业用地,结合工业园区周边布置。

综合整治型村庄是指:改造率小于30%的村庄。综合整治型村庄位于城镇建成区的地区,现状人均用地面积大于150,按人均120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小城镇总规阶段城镇空间形态优化探索 ――以安徽六安市诸佛庵镇为例。汪坚强、于立,城市规划[J],2010,34(4):86-91.

〔2〕挖掘特色预留可能―以山泉镇总体规划优化为例谈小城镇规划。曾 悦,四川建筑2010,30(6)15-19

第5篇

《**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将由省国土资源厅印发,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规划》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规划》是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和保护矿产资源的纲领性文件。认真组织实施《规划》,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对于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推进资源管理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各市、县政府要根据《规划》抓紧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经同级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统一采用与《规划》相一致的数据库标准,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加速推进全省矿产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各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同时,要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规划遵守、执行、监督的自觉性。修改矿产资源规划,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三、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按照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分制运行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多形式勘查工作。开展长江和淮河流域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调查评价。积极探索建立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激励机制,改善矿业投资环境,鼓励社会投资开展适应市场需要的商业性勘查,鼓励矿山企业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对后续资源进行勘查。

四、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区(床)的储量规模相适应,严格执行最低开采规模制度,严禁大矿小开、乱采滥挖。严格执行《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和开采准入条件,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第6篇

(一)总体目标

到2018年,在全市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型的产业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枣庄市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市。

(二)阶段目标

与生态市建设和提前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步骤相衔接,枣庄生态市建设主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1、近期阶段——启动和推进阶段(2004~2007年)

到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9%;总人口控制在373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45%;初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全市基本实现平水年水资源的动态平衡;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95%的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基本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回用水利用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森林覆盖率达到28%,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6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0%;建设3~5个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试点、2个生态示范区、5个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成1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5%的行政村建成生态文明村。

2、中期阶段——发展和提高阶段(2008~2013年)

到201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8.5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2%;总人口控制在386.9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50%;水资源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基本实现枯水年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基本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100%的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回用水利用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森林覆盖率达到30%;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8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5%;扩大循环型经济园区试点范围,基本建成3~5个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2个区基本达到生态县标准;建成20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

3、远期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14~2018)

到201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41.3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总人口控制在398.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5%;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保证主要河流的生态用水,战略储备地下水;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所有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所有城镇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回用水利用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到9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8%;5个区、市达到生态县标准,80%的乡镇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二、建设指标体系

为客观反映枣庄市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突出循环经济理念对生态市建设的指导作用,重点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重等关键问题,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结合我省生态省建设的实际,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方面,确定具有代表性的41个指标,其中有32个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9个是针对枣庄特点而设立的指标,构成了枣庄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详见附表1。

第二章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形地貌

枣庄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地跨东经116°48′30″至117°49′24″,北纬34°27′48″至35°19′12″之间,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东与临沂市的费县、苍山县接壤,南与江苏省铜山县、邳县为邻,西濒南四湖,北与临沂市的平邑县和济宁市的邹城市毗连。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伏状。全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积165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36.3%,平原面积2450平方公里,占53.8%,涝洼面积450平方公里,占9.9%。

二、气候

枣庄市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兼受海洋气候影响,具有年均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丰沛、四季分明的特点。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多东风,冬季多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3.5米/秒。年平均气温在13.6℃~14.2℃。年光照时数2300~2500小时,无霜期达20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950毫米,年均值为799.8毫米。

三、水文及水资源

(一)水文

全市河流按汇水去向分别流入南四湖、韩庄运河和苍山县境内的西泇河。滕州市的全部和山亭区、薛城区的大部流入南四湖,流域面积258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8%,主要河流有城河、郭河、十字河、薛城大沙河、北沙河、界河等;峄城区、台儿庄区的全部,市中区的大部,薛城区、山亭区的小部流入韩庄运河,流域面积为182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0.2%,主要河流有峄城大沙河、陶沟河等;市中区和山亭区的小部流入西泇河,流域面积为13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现有岩马、马河等5座大中型水库和130座小型水库。枣庄市水系情况见附图2。

(二)水资源条件

枣庄市属于淮河流域运河水系。境内韩庄运河为大型河道,其余均为小型河道。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2亿立方米,人均392.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1.2倍。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为4.34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2.82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039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0.149亿立方米,农村人畜用水0.33亿立方米。平原、沿湖、沿河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良好,为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丘陵山区水资源相对缺乏,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因素。

四、土壤

本市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12个亚类,29个土属,80个土种。土壤总面积为5211874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6.37%,。

五、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枣庄市有农作物类植物13科32种;瓜菜类植物10余科50余种;林木果树类植物42科104种;水生经济植物20余科50余种;观赏植物50余科260余种;其它栽培利用植物及野生经济植物80余科300余种。

(二)动物资源

枣庄市有驯养家畜家禽类动物19种;水生经济动物78种;野生经济动物149种;农作物害虫天敌139种。

六、矿产资源

全市境内已发现的地下矿藏有46种。主要有煤、铁、铜、铝土、石膏、石英石、稀土、陶土、黏土、蛭石、大理石、花岗石、磷矿等。煤炭探明资源地质储量16亿吨,石膏探明资源储量4.2亿吨,石灰石探明资源储量8.3亿吨,石灰石预测资源量35亿吨,大理石探明资源储量9.6亿平方米,白云石地质储量1.5亿吨。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见附图4。

七、旅游资源

枣庄市有形的旅游资源点(含已开发的景区、景点)70处,其中:以人文资源为主体的旅游资源点38处,以自然资源为主体旅游资源点32处;另有12种旅游节庆活动和地方主题旅游活动。

除有形的资源外,枣庄市还有许多无形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名人、文学艺术和民间传说等。

第二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加。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1%,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5.75亿元、162.2亿元和105.95亿元,分别增长4.0%、16.4%和12.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14.6:51.7:33.7。

二、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现状

2002年,枣庄市年未总人口3622467人,年增加人口19310人,人口增长率为0.53%。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879268人,女性人口174319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9%和48.1%;其中:农业人口2476611人,非农业人口1145856人,分别占总人口的68.45和31.6%。全市总户数为1047850户,平均每户3.46人。年末全市人口密度为796人/平方公里。

(二)教育

2002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86718万元,比上年增加7001万元,增长率为8.78%。2002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85292万元,比上年增加7860万元,增长率10.15%。2002年,全市共接收师范类毕业生1638人,其中本科233人,专科764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46072人,其中普通高校584人,普通中专1117人,成人中专1059人,技工学校917人,职业中专1031人,中小学38691人。在中小学中,专任教师33543人,其中普通高中2979人,初中11457人,小学19107人,特殊教育134人,幼儿园1584人。

(三)科学技术

2002年,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共安排实施各级各类计划项目145项,总投资99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计划成效显著。扶持项目21个,专项资金250万元,拉动总投资6225万元。全市取得科技成果109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93项,申报专利13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56亿元,同比增长27.3%,比年初的3.39%增长2.1个百分点。

(四)卫生

2002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53处,病床10114张,卫生人员1684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107人。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3种2275例,均为乙类,总发病率为62.42/10万人,较上年同期下降26.41%。孕产妇死亡率为15.88/10万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7.09‰。

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现状

一、环境保护现状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废水排放情况

1、地下水水质现状

据2002年环境质量年报资料,全年对六处地下饮用水源地进行了水质监测,21项监测项目全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2类标准,水质较好,地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2、地表水水质现状

(1)主要河流水质现状

据枣庄市环境监测站2002年监测资料,主要纳污河流有北沙河、城郭河、新薛河、薛城小沙河、小泥河、峄城大沙河、小季河等,水质主要指标CO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除峄城大沙河外其它河流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主要水库水质:2002年监测的周村水库、岩马水库的主要指标COD浓度分别为36.9mg/L、29.9mg/L,均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3、废水及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1)废水排放量

2002年枣庄市共排放废水13590.1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111.14万吨,占总排放量的59.68%;生活污水排放量5479.0万吨,占总量的40.32%。

(2)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2002年枣庄市废水中COD排放总量39768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19832.8吨,占总量的49.87%;生活废水COD排放量19935.2吨,占总量的50.13%。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废气排放情况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002年枣庄市城区监测结果: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为0.04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为0.02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为0.098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废气排放情况

2002年枣庄市工业企业废气排放量1288.51×104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60504.3吨,粉尘排放总量为11.7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为12184.66吨。

(三)固体废物

2002年工业固废产生量424.5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11%。生活垃圾30.3万吨,生活垃圾处理量28.5万吨,处理率为94.06%。

(四)面源污染现状

2002年枣庄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98.3平方公里,地表水土流失主要污染物COD模数为3.3吨/km2·年,水土流失COD的流失量4614吨。2002年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COD排入河量4685.8吨、氨氮770吨;农药、化肥、地膜的污染也较重。

(五)声环境

1、区域环境噪声

2002年枣庄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昼间为51.6分贝、夜间为46.5分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区标准。

2、道路交通噪声

2002年5月份对市驻地30条主要路段的道路交通噪声进行监测,监测道路总长度21.98千米,平均路宽20.7米。经监测,平均车流量1169辆/时,市驻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7.6分贝,无超标路段。

3、功能区环境噪声

2002年枣庄市城区功能区昼夜平均等效声级61.6分贝。2002年枣庄市城区声环境质量状况较好,总体夜间好于昼间,夏季好于冬季。

二、生态环境现状

(一)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枣庄市矿产资源开采历史较早,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截止2002年,全市采矿塌陷面积为47.73平方公里,露天采矿场面积3.84平方公里。

(二)林业生态建设及森林资源现状

枣庄市林业用地990.8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1.78%;非林业用地3559.16平方公里,占78.22%。

(三)水土保持现状

全市山丘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36.3%。据调查,2002年枣庄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9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

(四)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建设现状

目前,峄城区已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滕州市为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县。

在全市生态农业建设中,初步建成了低山丘陵粮、林、果、牧、渔生态农业示范区;沿湖沿运稻、渔、藕生产示范区等。建成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猪——玉米——淀粉”种养加生态农业模式;“草——羊(猪)——粮果牧”生态农业模式;“藕——鱼——鸡鸭——松花蛋”生态农业模式;“三水农业”生态种养模式等。

(五)保护区、风景区现状

目前,枣庄市保护区、风景区主要为抱犊崮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顶莲花山风景区、熊耳山大裂谷国家级地质公园、龟山地质公园。其它的自然景观有莲青山、文峰山、青檀峡谷、薛城石海等。

园林主要有峄城万亩石榴园、山亭万亩梨园、阴平枣园、洪门葡萄村、坛山森林公园、木石省级森林公园等。

第三章生态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民经济增长预测

按照《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本世纪头十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后十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则预计到2007年,枣庄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50亿元,实现翻一番目标;到2013年预计达到1028.5亿元,到2018年,枣庄市GDP将达到1656.4亿元。

二、人口预测

按照《纲要》要求,枣庄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预测到2007年,枣庄市全市人口将达到373万人,到2013年,全市人口预计达到386.9万人,至2018年,全市总人口预计达到398.6万人。

三、能源需求预测

根据《山东枣庄市实施合成气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出不同水平年枣庄市能源消耗量,详见表3-1。

表3-1枣庄市能源消耗指标预测

项目2007年2013年2018年

GDP(亿元)5501028.51656.4

终端能源消费量(tce)736.24963.441193.84

万元GDP终端能源消费量(tce/万元)1.340.940.72

四、水资源需求预测

根据《21世纪初期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在战略储备地下水的前提下,按照50%保证率,到2005年枣庄市将缺水2.857亿m3;到2010年缺水3.444亿m3;在75%保证率条件下,2005年枣庄市缺水5.318亿m3,2010年缺水5.909亿m3。

第二节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年9月26日,省十届人大第四次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年9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烟台召开了全省建设生态省动员大会,省政府于*年12月26日印发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纲要》的出台为枣庄市的生态市建设指明了道路。

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市的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市计委、市环保局组织牵头的《枣庄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小组,决心通过实施《枣庄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枣庄市的生态保护和恢复重建工作。

二、区位优势明显

枣庄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和淮海经济区中心,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过渡地带,又是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结合部。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206国道、京杭大运河和设计中的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枣庄具有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进行经济、科技领域广泛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同时,由于自身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是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首选目的地。

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改革开放20年来,枣庄市国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市人民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外向带动、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和科教兴市”六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重点地区、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活力逐年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为生态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四、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关联度高

枣庄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地下矿藏20余种,主要有煤、铁、铜、铝土、石膏、石英石、衡土、陶土、粘土、蛭石、大理厂、花岗岩、石灰石、磷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及相关产业的高度发达,使枣庄市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天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共生、伴生资源开发产业不断兴起,为产业间的横向耦合,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五、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枣庄市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能源供应充足,金融、购物、文体娱乐设施体系健全。全市客运线路发展到303条,通车里程达49660公里,客运班车除通达省内所有地市和市内所有乡镇外,还可通达京、津、冀、豫、沪、皖、苏、浙等8个省市的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境内铁路全长288.5公里,京沪铁路纵穿枣庄西部,枣薛支线与京沪铁路相交于薛城。京杭大运河境内航道68.5公里,境内共有港口53个,年吞吐能力达500万吨。邮电通讯已采用现代化的光缆、微波和数字程控交换设施,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4.1万门。电力拥有坑口发电厂10座装机总容量186万千瓦,年发电量150多亿度。城市供水、供气、供热配套设施齐全。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星级宾馆涉外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第三节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生态承载力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一)生物资源匮乏

经生态足迹分析表明,枣庄市的生态赤字高达1.24ha2/人,生态赤字主要表现为耕地与林地面积的欠缺,主要原因为:

1、耕地面积不足

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枣庄市的农用耕地持续减少,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6公顷。由于枣庄市范围内人类耕作历史久远,尚未开发的适宜耕作土地几乎已不存在。因此,枣庄市的耕地面积不足问题应主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外部输入来解决。

2、林木质量差

枣庄市的现状森林覆盖率为26.5%,除少数地区的植被生长状态较好之外,多数地区的林地以中幼林为主,林分质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少。

(二)水资源承载力较弱

枣庄市是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92.8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7%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排污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其他水环境问题。

(三)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严重

(1)微度侵蚀面积1928.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4%;

(2)轻度侵蚀面积1221.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6.9%;

(3)中度侵蚀面积651.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3%;

(4)强度侵蚀面积39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7%;

(5)极强度侵蚀面积256.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

(6)剧烈侵蚀面积93.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能力不强

煤炭、水泥以及石膏等行业在枣庄市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和支柱产业的地位。由于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加上煤炭、水泥、石膏等行业本身条件所限,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环境污染严重,防治任务艰巨

作为资源开发型城市,枣庄市面临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远比其它城市为大。工业生产特别是造纸、化工、煤炭、水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废水、废气对土壤、空气和水体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主要河流水质均超过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大中型水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较重,距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保证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四、城矿关系不顺

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枣庄市政府和城市中煤炭、水泥等行业企业,特别是煤炭业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枣庄市既是城市、又是煤炭业工业基地,既承担一般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服务功能,又承担发展工业的产业支柱功能。地方财政力量薄弱,市政建设欠账过多,城市功能发育不全,对煤炭城市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五、人口密度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枣庄市的人口密度已达796人/平方公里,过高的人口密度不仅导致了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构成了巨大压力。同时,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和科技人员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民基础文化水平不高,人才匮缺,也是制约枣庄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素之一。

第四章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要点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参考各种专业地图、文献资料和统计资料对区域各种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以各个区划要素或各个部门综合的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农业区划、林业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域区划、生态敏感性区划、生态服务功能区划等)图为基础,通过空间叠置,以相重合的界限或平均位置作为新区划的界限。综合分析确定并选取反映生态环境功能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分区域界限的依据。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编制景观类型图,在此基础上,按照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在不同尺度上划分景观区域。不同的景观区域其生态要素的组合、生态过程及人类干扰是有差别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环境特征。枣庄市生态功能区分为:低山丘陵生态农业与生态恢复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区、平原生态农牧业区、滨湖沿运生态农业与湿地保护区。

枣庄市生态功能区划图见附图1。

第五章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科学规划,可以达到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强、国内市场占有率高的循环型、网络型、服务型和进化型的高效持续生态经济体系,把枣庄市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型城市,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向净化、绿化、美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

一、生态型农、林、牧、渔业

按照总体协调、循环发展、再生利用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为基础,以提高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林、牧、渔业。

(一)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

1、目标、任务

目标:经过15年的努力,到2018年,在全市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农业经济体系,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竞争能力、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达到全省较发达地市水平;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省较先进水平,生态复合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可再生能源不断增值;农民文明程度、综合素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任务:通过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建立具有枣庄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加快产业化、信息化、生态化进程,努力建设具有农业现代化标准和环境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

(二)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布局与区域划分

1、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布局

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以乡、村为基本单元,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生态农业建设区域,以此为重点,搞好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不断带动经济总量扩大和发展水平提高。

2、生态农业建设经济区域划分

根据枣庄市资源、环境和经济地域差异及自然状况,将全市划分为五种类型的生态农业经济区。

(1)平原林网立体种植生态农业区

(2)山区立体开发生态农业区

(3)低山丘陵生态农业区

(4)滨湖沿运地区水体、林、粮、渔等立体开发生态农业区

(5)庭院、园林生态农业区

在五种生态农业经济区域中,可根据当地地理和资源条件优势,重点推广以下八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即“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村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

(三)生态农业建设重点

改组改造传统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优化提高龙头支柱产业,高起点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进行精准农业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生态农业旅游工程六大工程建设。

(四)生态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循环链接体系构建

第7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现状情况摸底

(一)区位及交通条件分析

1、地理位置:

马店集镇地处涡北,镇政府所在地马店集距离涡阳县城22公里。镇域边界东与青疃镇接壤,南与龙山镇相邻,西与新兴镇相连,北与丹城镇毗邻;镇域范围内有省道S202、县道龙丹路、马王路,河流主要有五道沟、白洋河、马王沟、岭孜沟等。

2、区域交通特征:

与外界联系主要道路有龙丹路和马王路,连接至省道202通往县城(济祁高速在龙山有互通口,更为方便上高速)。

3、行政区划及人口:

全镇现辖3个社区居委会,12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总人口约5.3万人(镇区人口6488人),国土总面积约8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约7.48万亩,是涡北区域的一个农业生产大镇。

(二)镇域现状及发展分析

1、工业经济

马店现有规模企业4家:正宇面粉集团 、王尧电力筛厂 、红旗双亿养殖场、顺天新型墙体材料公司等,工业经济已初步规模。

2、农业经济:

马店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已形成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依托,以刘店、红旗、小刘、小康、吴府等村为基地,以皖麦38中主的“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带,落实小麦高产攻关3.8万亩。

3、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镇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相继建设了大丁、三相两个村级卫生室,建设了刘店、吴府、大丁标准化篮球场,在大高、刘店、吴府、蒋吴建设了农家书屋,为全镇居民生活娱乐提供了保障。

4、社会经济

2009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258亿元,比2008年增长14.27%。农业总产值达到7528万元,比2008年增加8.31%;工业总产值达到7883万元,比2008年增加28.91%;第三产业达到7847万元,比2008年增长7.6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2:34:34。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增长较为迅速,一、三产业增长较为缓慢。以后应充分发挥马店集镇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煤炭开采机遇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便之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

5、煤炭资源

涡阳县现有许疃煤矿、涡北煤矿和刘店煤矿3对矿井建成投产,刘店煤矿就位于马店集镇内,其主要煤种为贫煤、瘦煤,保有储量达到1亿吨,可采储量0.55亿吨,是涡阳煤矿资源分布的六大矿区之一。目前已探明的煤田分布在40平方公里以上,刘店一井田已经投产出煤,年产量在150万吨左右。

二、 规划总则

(一)项目编制的背景

1、外部宏观背景

1.1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省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带来发展良机。

1.2安徽省委、省政府出来了加快皖北发展的若干政策性文件,为皖北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机遇 。

1.3区域煤炭资源的开发,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1.4城镇建设、新农村规划不断推进,需编制出指导地方全面发展的法定性总规。

(二)规划总则

1 规划依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3.《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1.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1.5.《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

1.6.《涡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1.7.《亳州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09---2020);

1.8.《涡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9. 马店集镇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

1.10.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技术标准。

2 规划年限

本轮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3 规划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五个统筹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原则,加强城镇经济发展对城镇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合理确定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保证和促进城镇的合理健康发展,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提高城镇生活环境质量,从而建设一个富裕、安康、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马店。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 发展条件分析

1.1有利条件

城镇建设优势:

马店镇区一直是镇政府所在地,城镇建设一直以商业贸易类为主,并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基础,为今后城镇的发展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位交通优势:

马店集镇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公路交通体系较为完善,城镇连接龙山直通涡阳县城,规划中的济祁高速穿越镇域南北,并与S202省道在龙山设有互通式立交,其建成将更优化马店集镇的对外交通联系,提高马店的区域交通地位。

矿产资源丰富:

据探测在镇域范围内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随着地下资源的不断开发,未来马店集的经济实力将会进一步增强,由煤炭资源产生的煤化工相关产业链将会不断延伸,从而做大做强马店集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2 不利因素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城镇发展的后劲不足。工业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且不上规模。城镇建设缺少统一规划,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2 战略目标

2.1 经济发展目标——富裕马店

在稳固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确定马店集镇的经济发展目标为:

近期(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3.5%,到近期末GDP总量达到约4.98亿元,人均GDP接近万元大关,比2009年翻一番。

远期(203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0%左右,到规划期末GDP总量达到约20.80亿元,人均GDP达到5万元。至2030年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20: 50:30。

2.2 社会发展目标——文明马店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健全稳定,城镇化水平到规划期末达到40%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2030年达90%以上。城镇从业人员医疗、养老、失业三项基本保险覆盖率达100%,社保综合参保率达9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以上,流失率控制在2%以内,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

2.3 城镇建设目标——现代马店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比较完备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高度重视城镇景观的建设,塑造高标准的城镇空间和特色鲜明的城镇绿化景观。

2.4环境保护指标——生态马店

坚持生态治理,营造宜居环境。刘店煤炭采空塌陷区得到基本治理和有效利用,恢复生态功能;提高城镇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噪声环境质量;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河流水系,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将马店建设成清洁优美、低污染、低能耗的生态小城镇。

3 战略举措

由煤炭开采到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煤电化工产业一体化发展。由闭塞到通达,加快以主要区域交通干道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由被动到主动,主动接轨长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由粗放到集约,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由分散到集聚,加强城镇镇区和一般集的建设,形成有较强实力的城镇三级体系 。

4 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发展结构为“一城一带一景区 ”。“一城”指北部特色农业及城镇经济区。包括镇区、蒋吴、吴府和大丁等行政村,主要发展皖麦38、脱毒马铃薯、城郊无公害蔬菜、优质棉、地道中药材等,建设皖麦良繁生产基地和城郊农业示范区;“一带”沿202省道经济发展产业带。包括王尧、胜利、大高、魏庄等行政村,建设以板材加工、机械制造、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和区域物流为主。“一景区”:矿山文化及生态景观恢复区。包括刘店、红旗、三相、小刘、前贾等。依托刘店煤矿开展矿山工业旅游,建设矿山公园和风景旅游区。同时利用塌陷区发展水产养殖、建设万亩荷花生态园,发展莲藕种植等。

三、城镇总体规划

(一)城镇性质与用地布局

1 、城镇性质

城镇性质为:刘店煤矿的后勤生活服务区,涡阳县北部区域农贸新镇。

2、现状用地情况

马店集镇区现状已经形成了三横以李聃路、马王路和后陈路,三纵以龙丹路、南京路、银杏街为主的道路交通骨架,城镇发展有向东扩展之态势。

已建成的有一所镇区中心医院、一所中小学、众望中学(民办停)、镇政府大院(包含邮政、电信局)、粮站及搬运站等,另外还有沿街的商业服务设施,已经近些年来居民自发开发建设的一些居住建筑,在建的有所水厂(位于蒋吴村南侧),马店集是一个依托龙丹路和马王路交通条件逐渐兴起的小城镇。

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65.12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0.37m2。

3、发展方向分析

马店集镇区现状发展基本上是依托两条公路的交通优势向外拓展,未来发展主要受到煤矿压煤区的限制,河流(马王沟、岭孜沟)的制约,因此,未来发展主要向东,在远离压煤区之后可适当向北发展。

4、功能布局结构

“一带两轴两心”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带”:沿马王沟的沿河景观带。“两轴”:沿李聃路串联老镇区、新镇区的城镇发展轴和沿蒋吴路串联新区南北的城镇发展轴。“两心”:城镇新、老片区中心

5、居住用地布局

居住用地分四大片布局,即沿龙丹路的西部居住片、镇区中部居住片、东部新区片和北部安置片。其中西部片和中部片为现有的居住片区,东部片和北部片为未来城镇东向发展新建的两个居住片区。规划居住用地71.48公顷,人均居住用地45.24m2,实现户均一套标准房,居住环境适宜。

6、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行政管理用地:规划在大胡家东侧,新选址一处行政办公用地,建设新的政府办公大楼,现状无办公地址或办公条件较差的机关事业单位均逐步搬迁至此,从而实现东部新镇区的发展。

教育机构用地:规划保留马店小学和中学,并逐渐扩大规模,力争到规划期末把马店中学建设成为马店学区一所现代化、高品质的示范学校。另外,盘活众望中学,积极与职业技术挂钩,把其改建为一所职业中学。

医疗保健用地:完善马店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设施和技术水平,在新区规划镇政府西侧建设一处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卫生防疫站。此外,根据居住区规模在小区结合沿街门面房等配备相应的片区服务的医疗卫生室,更好地为周边居民服务。

7、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文体科技用地:靠近镇政府西侧新建设一座文化活动站,其中包括影剧院、农民活动中心、科技培训中心、文化馆和青少年之家等设施。小型的文化设施用地(如录像厅、书报亭、图书室等)可随居住和商业用地灵活安排.

商业金融及集贸市场:规划商业主要沿李聃路两侧建设,并在新区集中建设一个综合性超市、百货市场、菜市场和综合服务站。

8、生产设施用地:

马店集镇是一个传统的农贸小镇,在王尧集已有工业园小区。因此,在镇区不再重复建设工业园区,但同时考虑到未来镇区的发展需要,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农副产品的加工企业,规划预留一块工业用地,位于城镇新区的北部。

9、仓储物流用地

保留老镇区的粮站和搬运站,且镇政府有意在王尧集建设一个仓储物流基地,因此在镇区不再预留仓储物流用地。

10、工程设施用地

保留老区内的各项市政设施,并在新区建设一处环卫基地和消防站,在镇区的西南边界处规划了一处燃气站 。

11、对外交通用地

马店缺少汽车站,规划在蒋吴路与马王路交汇处建设一座汽车站,开通马店集镇至县城、周边主要乡镇的公共汽车。

12、道路广场及绿化用地

规划在镇政府前规划一处市民广场,同时在广场南部规划一处社会停车场和一处公园.

(二)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1、镇区道路网结构

规划镇区道路主干路将形成“三横、三纵”的道路形式,三横分别为马王路、李聃路、示范路;三纵分别为龙丹路、银杏街、蒋吴路;干路分别为南京路、小胡路、后陈路、大胡路。支路主要承担各功能区内用地生产的交通,直接为城镇用地服务,起到提高交通可达性、增加道路网密度的作用。

主干路间距宽大于500米,道路红线宽度24-36米;干路间距宽250-500米,道路红线宽16-24米;支路间距宽120-300米,道路红线宽10-14米;街巷道路红线宽度根据生产生活需要灵活规划。

(三)城镇绿地景观规划

1、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镇区将形成“一带、两轴、三园”的点轴放射式绿地系统。“一带”:指紧靠镇区南部沿马王沟的绿化景观带。 “两轴”:指镇区东西向的李聃路和南北向的蒋吴路。“三园”:指老镇区内原镇政府院四周的环状水系小游园、原众望中学东侧利用现有的水塘建设的老子公园、新区内镇政府南侧的结合河流预留的一个市民公园。同时,布置主要道路绿化,生产设施、市政设施、电力线等预留一定的防护绿化用地,从而构成全镇的绿地系统。

(四)城镇市政设施规划

1、给水

规划镇区用水量近期为5000m3/日,远期10000m3/日。供水来自在建的蒋吴自来水厂,以地下水为水源。

镇区给水干管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布置形式 ,设置最大的给水管管径为DN500mm,主环网管径为DN300mm~DN500mm,一般情况下枝状管道不大于DN200,户外最小给水管径DN100mm,进户最小给水管管径DN50mm。

2、排水

镇区污水总量约为8000m3/日,根据上位体系规划区域污水厂布局,规划本镇的污水排放至青疃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3、电力

规划马店集镇区总计算负荷为2.0万KW,电力来自35kv王尧变电所,规划按照涡阳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布局,在用电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在,新建王尧110kv变电所,从而满足全镇的供电需求。

4、邮政、电信、广播电视

规划保留现状的邮政、电信局,并完善、提高其服务化水平。

5、燃气

在镇区建设一座燃气站,位于马王路与小胡路的交叉口处。以“西气东输” 天然气作为燃气主气源为镇区居民供气。

(五)城镇环保与环卫规划

1、环保

在本章节我们对综合环境质量、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弃物防治等都做了一规划。

2、环卫

在环卫规划中我们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特种垃圾提出了分类收集处理方法,并在新区规划了一处环卫站,垃圾经收集后统一运至县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同时,我们还按照公共厕所的设置标准新建了5所公共厕所。划定一、二级保洁道路。主干路为一级清扫路面,由环卫部门专业队伍负责清扫。干路以下为二级清扫路面,由街道居委会负责组织清扫。

(六) 城镇综合防灾规划

1、防洪除涝

按照涡阳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集镇防洪按20年一遇的标准设防。除涝标准按3年一遇设置。

2、消防工程

在城镇新区主干路李聃路与蒋吴路交汇处设立一处消防站。在给水主干管上设消火栓,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 米。对于沿街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超过220米的建筑物,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通道。建筑物消防车通道设置为4m×4m,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面积不少于15m×15m的回车场,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小于18m×18m。同时,消防车道应满足消防车登高面距建筑外墙大于5米、小于等于10米的要求。

3、抗震规划

根据涡阳县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宿北断裂带从本镇北部穿过,本区属国家基本地震烈度7度地震区,区内各类建筑应按此标准设防。

四、近期建设规划

(一) 近期建设规划

1、年限与规模

期限为:2010-2015,人口规模0.96万人,用地规模96.28公顷。

2、近期发展思路

以城镇新区开发带动老镇区人口转移改造,优化城镇功能布局结构,加强城镇环境和景观建设,提升城镇整体形象,完善镇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3、近期建设重点

近期建设重点按照“老城优化、新区启动”的思路,合理安排近期的各项城镇建设项目,打通李聃路与蒋吴自来水厂的联系道路,延伸李聃路、后陈路至新区镇政府,启动老子公园的一期建设,并对马王沟及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从而构筑起镇区近期“一园一带,三横三纵,一镇两区”的布局形态。

一园一带:按照总体规划启动老子公园的开发建设,为镇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空间,和休憩娱乐的场所;完成马王沟的环境综合整治,并对沿河北岸按带状游园进行景观设计。

三横三纵:加快李聃路、后陈路东延的建设,为城镇新区的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打通大胡家村至蒋吴村的道路交通(即大胡路),为蒋吴自来水厂为镇区供水提供路径支撑。到近期整个镇区的道路系统骨架将基本形成。

一镇两片:随着镇政府的东迁,各项基础设施、居住商业区的建设,全镇的综合功能中心将向东转移,这样可以充分缓解老镇区李聃路段的逢集拥堵现象,最终将形成东部新区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为主、老区以商业贸易为主的两大城镇发展片区,顺利实现老镇区的部分功能转移和城镇发展压力。

五、 保障措施

城镇总体规划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纲要,是关于城镇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步骤。要将城镇总体规划付诸实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由于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因此更需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落实措施,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综合开发,保证城镇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第8篇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nd use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land;; planning; city; recommendations; theory;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

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

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

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们编制审批过的总体规划,每一个都是经过多方论证并认为是科学合理之后才开始实施的。当时,我们对城市的未来充满希望以为一个混乱无序的城市经过此次规划,必将步人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20年后一定会出现规划所描绘完美蓝图。令规划师们汗颜的是这种期望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2.2市长与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采取的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期望通过对长达15~2O年的远期规划目标的设定来指导和安排现在的工作,而非从现状客观条件出发提出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方案,对于城市近期开发建设缺乏指导意义。但市长的任期往往只有短短几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做出政绩,是市长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无法从总体规划中找到任期内行动的依据,无疑将令市长倍感失望。正因为如此,市长才觉得总体规划远不如每5年编制一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那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另外,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日趋复杂多变.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市长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一些重大举措,不仅将对总体规划设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有所调整.甚至可能导致城市发展方向和总体格局的根本性改变。如果这些行动无法得到总体规划的支持。也将令其对城市规划失去热情和信心。

第9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协调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综合国际提升的重要体现,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而在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今天,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成了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大规划工作面前的主要问题,所以,如何处理好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1 平行性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干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干法都属于宪法的行政法,从法律地位上来看,属于平性关系。土地管理法及城乡规划法中都对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规划的衔接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规定两规划应像衔接,在实际的城镇建设中的用地的规模应该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规定来制定。

1.2 交叉性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交叉性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的规划中。在行政区域的规划中包括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指对城市、镇的规划,而土地利用的体规划则指行政区域内所有的土地,二者存在包含交叉的关系,而交叉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对土地的利用。在交叉的部分中,两项规划的侧重点不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侧重于城市用地的功能,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侧重于对城市建设所用土地的科学管理与规模的控制,所以这两项规则在交叉中又各有侧重。

2 两项规划的主要矛盾及原因

2.1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不同

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以供定需”,即根据目前我国各区域的各种类型的土地拥有情况进行汇总,然后根据土地的现有情况进行各种功能土地的划分。在整个规划中自上而下的制度严明,越往下级,各种土地的而用途越要明确。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则可归纳为“以需定供”[1],即城市用地的规划主要是根据对人口情况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而对建设所用的土地面积及用地标准进行确定。土地的功能的划分是根据实际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进行的,另外,上下级规划间也没有严格的控制关系。

2.2 规划编制的时间不同

相比于土地利用的规划,城市规划相关工作在我国开展的较早,但是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早期没有明确的法规对此进行规定。土地管理法的颁布虽然早于城市规划法,但是城市规划法更与时俱进,颁布以来内容得到了多次更新。由于上述的编制的时间不同,导致了两规划的编制背景不同,所以规划的侧重点难免会有一定的差别。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一项规划相对于另一项的落后,不利于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

2.3 规划编制的基础数据不同

土地利用的规划中所采用的基础数据是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主要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用地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可靠性高,但不精确。而城市规划中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是用各种测量方法得到的,其精准度高,但缺少人文因素。另外,两规划中对人口调查统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也会导致调查结果的较大差异,最终导致两项规划的矛盾。

3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发展

3.1 协调的原则

想要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完美的协调首先就要确立协调统一的发展目标。虽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侧重的主要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但是两者的主要发展目标大体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为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以及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协助,所以协调这两项规划在编制是从同一个根本目标出发展开。其次,由于不同城市和地区由于其地理特点和气候情况的不同,所以要做到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一套协调计划一成不变,在不同城市要根据该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的协调发展计划。最后,要注意到遵循期限一致和级别一致的原则,大体就是两项规划大体的规划前期执行步骤不一定一致,所以在规划后期注意调整两项规划的实施步骤和实施时间。其次,土地利用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层次不同,所以执行的任务也不会相同,所以也要注意两项规划的级别做到相同的原则。

3.2 基本数据和指标的协调

在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时,重要的是要保证基本数据和基本指标的协调。把二者协调的原标准进行协调,从而进一步确定二者数据的统一性,统一协调规划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基本数据,从而实现基本数据和指标的协调。协调的重点主要从三点进行,第一点是规划城市规划的面积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加大行政单位的管理难度,也违背两项规划协调的原则。第二点是人均建设面积使用指标[2],注意在合理分析土地和城市建设的现实情况之后,对于可用地的城镇,可以适当放宽建设指标,但是对于普通乡镇的用地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最后一点就是用地分类指标,科学进行用地分类严格按照国土资源管理规定进行分类,科学进行用地分类。避免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冲突,为了两项规划顺利协调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3.3 城市发展方向的协调

为了让城市发展时保证其发展规模和重点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也为了在发展城市时不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就要确定城市的性质和特点,在确立城市性质时结合国家政策和经济大环境,也要注意在城市建设时保护耕地。同时要对该地区的土地价值进行合理评估,根据城市基础建设的情况和土地情况,保护基本农田不被破坏来进行城市性质的确立,明确城市以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规模。

3.4 保障实施的一致性

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需要政府发挥职能。首先要严格遵循科学发展的思路进行,其次还要协调好城市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人口流动和自然资源相互统一。同时要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合理的使用法律,技术以及行政的职能。对于实施的过程要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最好成立公众监督,公众参与的机制,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做到以上几点一致进行,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公众的参加热情,防止违反规划现象出现,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协调的进行。

4 结语

总上所述,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发展是目前城市建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重点问题,所以,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人员应对此足够的重视,将两项规则的协调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重要准则,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实际应用中两规划的矛盾,促进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