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习指导教师评语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7 00:22: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实习指导教师评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实习指导教师评语

第1篇

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实习态度极其认真,工作积极、细心、踏实,能虚心接受指导,较好地掌握运用管理方法与技巧。我们一起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能较快地熟悉班情,独立妥善处理班级日常事物。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注意了学生的个别教育,效果良好,班级各项考核均居年级首位。因此深受学生爱戴。被师生一致认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实习班主任。

实习指导教师鉴定

一。服务态度:

热情、主动、积极。对事物保持高度的好奇与兴趣,虚心求教并勇於建言。随时调整自己,力求成长、尽善。积极争取 机会,发挥所长,磨练带领技巧。例:指导乡土戏剧演出、国语文竞赛、化妆游行、新诗朗诵,并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将 枯燥乏味的例行公事趣味化。

二。教学实习:

表现高度热忱,讲解钜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 、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三。导师实习:

熟悉学生背景、性情。心思细腻,眼光独到,善於观察并发现问题。常利用下课、午餐时间和学生谈话,给予引导。特 别关怀班上弱势、成绩差、行为偏差的孩子,给予肯定、鼓励,积极引导其向善,做侠义之约,深得学生喜爱。乐意协 助导师掌控班级、辅导学生,并吸收管理及辅导经验。批改周记、联络簿严格仔细用心。和学生、指导老师有良好互动。善於发掘学生优点, 大力赞赏,永存善念与爱心。

实习指导教师鉴定

该学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可以虚心听取。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时加班完成任务。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第2篇

1、在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虚心好学,善于思考,能举一反三,能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生的表现给与肯定。

2、该生在我单位实习期间,工作用心主动,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待人诚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实习期间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3、工作认真负责,用心主动,服从整体安排,爱岗敬业,业务知识扎实,业务水平优秀,与北区各位经理相处融洽,树立榜样,胜任北区大区经理工作;人品端正做事塌实行为规范对待所负责区域进行有效指导,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高度敬业,表现出色

4、该生在实习期间,能遵守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用心肯干,努力学习有关知识,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该员工能遵守本公司的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在工作中任劳任,能配合各岗位的工作。按时完成主管下达的生产任务。在流水线作业中练成好能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探索出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整合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组成员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我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笔者了解到我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应试目的过于明显。根据问卷结果显示,49.79%的同学认为这是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一大不足。虽然我国已倡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多年,但纵观我省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高职院校都将学生是否能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作为老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单词讲解、语法讲解或是课后习题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更别提以英语为媒介向学生传播不同社会文化或是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学校和教师的这种错误教学理念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当被问及“学习英语的目的”时,竟然有47.57%的同学表示他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过级或将来继续深造的需要,而仅有4.73%的同学表示学习英语是出于兴趣爱好。可见,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已经狭隘地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根本没有体会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第二,教学模式单一。在问卷调研中,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的公共英语课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上课时所要做的仅仅只是听老师讲以及认真做笔记,很少有开口说英语的必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这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也直接导致54.25%的被调研学生表示英语课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兴趣。

第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问卷调研结果显示,79.28%的同学表示现行英语考试体系没有意义或是根本无法衡量出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这是由于我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仅仅采用书面方式,且试题大多直接来源于教材当中的课后习题、教材所配套的习题册或是历年“全国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试卷。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拘泥于课本和习题,而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需要太认真,只需要在考前狂背相关知识点就能取得好成绩。长此以往,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气,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整合通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省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整合通识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通识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教学实践。学校和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育人”,即将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有责任感的、和谐发展的人。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美学艺术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授英语课时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以英语为媒介让学生接触到广博的学科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高尚的情操。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薄弱的特点,选取难度适中,集文化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材。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所讲授主题相关的语音、图片或是视频,并将他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身也应转变学习观念。学习不是被动的、单向的,而应是主动的、全方位的。只有学生自己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自发主动地不断完善自己。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缺乏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长期被漠视,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识教育意义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并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影配音、话剧表演等活动。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容易消除由于自身英语基础差而产生的焦虑感,使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沟通能力。同时,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教学发挥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关键作用。通识意义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应摒弃现行考试体系只重结果而完全忽视过程的缺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课堂参与程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终结性评价应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可采用口试、听力测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第4篇

关键词:教师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工程训练

作者简介:丁政(1965-),男,湖南衡阳人,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于兆勤(1960-),男,山东招远人,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7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校加强校内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实现国家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于创新”的工程训练教师队伍,必须按照《纲要》提出的“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的要求,改革目前国内高校缺乏针对包括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在内的实验实践课教师评价体系,且现有教师评价体系缺乏考察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的现状,构建或重构与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评价体系。

一、改革思路与目标

1.评价内容

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把工程训练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在德、能、勤、绩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把教师承担的教学时数、教学质量、教改创新、教学科研成果、实验室建设、师德师风、团队精神等都纳入教师评价的范围。避免只重视业务能力,而忽视思想品德、工作态度的现象,尤其要注意体现教师在“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在制订具体的评价指标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适合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具有公开性、规范性和可比性,同时具有竞争性,不宜过高或过低。(2)完整独立性原则——评价指标选取要系统全面反映上述评价内容,同时要保持相互独立性。(3)易操作容错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简洁明了,以保证评价过程易操作,即使在所得到的信息不完备或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4)动态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应随着评价主体、对象、目标等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强化导向与激励作用,使得评价成为促进教师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工具。

2.评价方式

要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要尽可能排除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给评价带来的不公正,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实事求是。要尽可能避免教师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考核轻评价、重结果轻反馈”的现象。论文不只看数量,更要看水平。对于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而言,要注意添加对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评价项目,还要强化对其教学过程的评价。因为工程训练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相比理论课,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技术水平、教学态度和方法对教学效果有更大的影响。

3.评价主体

要建立管理者、督导、同行、学生及其本人共同参与的360度全方位的评价制度,以便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取得更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应重视教师主人翁精神,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作用。教师自评的过程,既是教师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对他人评价自己结果的理解、消化、反思的过程。让教师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把评价过程作为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督促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思考、多调整、多积累、多交流,及时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创新点并予以发扬,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点并加以改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4.评价反馈

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和激励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以实现自身及学校的发展目标,因此,必须做好评价结果的反馈环节,为评价双方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理想平台,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激发教师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多渠道地反馈信息。通过反馈,一方面,教师能够听取并充分理解评价者为他们提供的评价意见或建议,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评价者也可以认真倾听教师的声音,充分了解教师对评价的意见、看法和希望,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遭遇的困惑,更全面地把握教师状况,把握影响教师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根据组织需要、教师个体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情况作出个性化评价,帮助教师协调好组织期望的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的关系,帮助教师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真正实现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以上改革思路与目标,本文将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分解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部分,分别编制了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指标表(参见表1和表2)。对于评价表的编制和评价体系的实施有以下补充说明:

第一,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发展性。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作出适当的修改和调整,赋予合适的权重,设计出对应的评价表来实施。被评价者课程开始前,管理者应将评价表、评价安排,以及课程(训练项目)大纲、教案等相关资料发放到评价主体手中。必要时召开说明会或培训会,让评价主体充分了解评价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熟悉各项评价指标。

第二,为使管理者、督导、同行教师等做好形成性评价,应预先设立好相关的听课制度,要求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到被评价教师教学现场听课,课后通过个别沟通或座谈会形式,及时与被评价教师进行交流,听取教师的自评和解释,并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其及时作出调整或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此时评价表中可只填写意见和建议,而不填写具体评分;待学期结束后评价主体再就被评价教师的总体表现对每项指标打分并给出最终评分后递交,以便用于总结性评价。

第三,学生评教可以由班干部或由学生自己选取代表来评价,集中反映意见,以提高评价效率;当然那些想表达个人意见的学生也可以很方便地获取评价表随时参与评价。每学期管理者应至少召开一次学生评教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以弥补单纯书面评价的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实施学生评教的办法是将网上评价系统作为成绩查询系统或选课系统的前置系统进行强制性评教,这种评价方式固然能带来一些便利,但学生非常被动地参与评教,其认真度和可靠性存疑,而且这种事后评价并不能及时带来教学质量的改进。这种方式尤其不适用于评价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因为学生在工程训练过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的指导教师不同,同一项目不同学生的指导教师也不一定相同,加上现在不少学校工程训练采用分散式教学,时间跨度大,等到期末考试后,学生可能早已记不清当时的教学情况了。

第四,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每学年末,以综合的评价指标对被评价者进行的总体评价,为决策者作出教师岗位聘任、评优、晋升等一系列重大决定提供依据,具有奖惩性。表2给出的总结性评价指标中刚性指标居多,以尽可能排除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给评价带来的不公正;其中教学工作量、教师形成性评价等与日常教学指导直接相关项的合计权重应在70%以上,以凸显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应以教学为重的导向;加入“突出表现与过失”这一偏柔性的指标,为的是补充反映其他评价指标中未能反映的教师正面或负面的行为表现,强化对教师思想品德、工作态度方面的评价,从而真正实现从德、能、勤、绩各方面全面评价教师的目标。“突出表现与过失”项一般应仅涉及教师中的一小部分,由管理者、督导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依据事实按相关规定评议后审慎确定涉及的教师及分值。

第五,总结性评价每项评价指标都应先行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评分办法和标准细则,并让每一位被评价教师完全了解,以确保评价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例如教学工作量评分时可先核定最低要求工作量,达到该工作量得30分,而达到学年最高工作量者得40分,由此可得出工作量与评分的线性关系,再据此按每位教师教学工作量推算出其该指标的评分。这样所有完成额定工作量的教师评分相差不会超过10分;这就可以让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高教学工作量的教师,仍有可能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来弥补以取得适当的总评分,避免“重数量轻质量”的导向。

第六,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评价信息误差。评价过程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评价者故意压分或给人情分,或是统计错漏等,都会造成评价失真,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评价信息误差的出现。对那些偏差较大的数据要进行复查和更正,甚至删除。为此,除了要做好评价前期准备工作、管理好评价全过程外,还要利用好事后调控。例如在最终的评价形成之前,考评小组应与被评价教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告知其评价的初步结果,听取教师的自评、申诉和解释。对于得分值偏离均值较大的教师,要通过收集多方信息来印证,避免偏听偏信。考评小组尤其要重视与那些评价靠后的教师进行交流(绝非批评),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不足,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评价工作不走过场,真正达到评价目的。另外,要建立评价申诉机制,例如设立校级申诉受理机构,给予那些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教师一个申诉的途径,使被评价者可以通过申诉,澄清事实,找回分数,确保评价的公开、公正、公平。

三、教学小组团队评价

工程训练指导教师通常按训练项目分成若干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数名教师分别指导不同学生进行同一类项目的训练。因此除了对教师个人进行评价外,还有必要参照上述评价指标对教学小组团队进行评价,如设立“实验室管理与安全奖”、“教学质量奖”和“教改创新奖”等奖项,对达到标准的教学小组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此时教师个人的胜任力水平和表现将影响到所在教学小组的整体评价和利益。因此,对教学小组团队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之间相互督促与协作,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以共同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有利于学生统一接受到高标准的训练指导。对教学小组团队评价也是考核教师个人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谢新伟.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J].人才开发,2009,(1):23-24.

[2]李荔.高校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9):40-42.

第5篇

关键词:方以智;三教合一;会通三教;《东西均》;《青原志略》

中图分类号:B248.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3-0080-005

方以智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书画家和博物学家,被称为“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博学宏通,卓然一代人物。明亡后流离岭表,顺治七年(1650)被清兵抓获,被迫为僧,是其人生重大转折点。顺治十年,方氏为避清廷逼迫出仕,遂前往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闭关于高座寺看竹轩,潜心著述和禅修。康熙三年(1664)始驻锡江西吉州青原山净居寺,至粤难发作而逝。观其一生,由儒入释,从入世到出世,虽界限分明,其思想的某些方面或因身份蜕变而有所改变,但终其一生,方氏“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之为学志向未曾改变:前期“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清史稿》);后期身为禅师,承继觉浪道盛衣钵,住持青原山净居寺,力图振兴曹洞宗风,出家说法二十余年,以儒学立身、以禅学修心之处世态度甚是明了,方氏亦“折中”于儒释道三教,破除壁垒,主张三教融通合一。今学界于其哲学思想、科学成就等诸多方面研究颇为深入,兹不赘述;于其会通三教之思想亦屡有论及,主要表现为“三教归儒”说和“三教归《易》”说两种观点。前者如刘元青2005年硕士论文《三教归儒: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和吴根友《试论〈东西均〉一书的“三教归儒”思想》[1],后者如周锋利《青原学风与方以智晚年思想》[2]。另外,唐艳秋、彭战果《一二之辩与方以智三教合一思想》[3]及彭战果2009年博士论文《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则主要从哲学的角度论述方以智建立了超越三教的哲学体系来证明三教本来是一。以上各家关于方以智融通三教之说,所论皆切中肯綮。今仅就方氏对儒释道三教的批评与会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恳请方家指正。

一、方以智对儒释道三教之批评

方以智对儒释道三教的批评与会通思想主要集中在他于顺治九年(1652)前后所完成的哲学著作《东西均》中,其与佛教有关之著述,皆收在《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与《青原志略》二书中。《青原志略》是现存记录方以智驻锡青原时期的思想与活动最为详尽的著作。

在《东西均》一书里,方以智以广博的学识见解广泛地评判儒、释、道三家之学问特征及其优缺点,这是他会通三教的认识基础。他在《东西均·开章》里即对孔孟、老庄、宋儒理学及佛禅等各宗之学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来指代:“开辟七万七千年而有达巷之大成均,同时有混成均。后有邹均尊大成;蒙均尊混成,而实以尊大成为天宗也。其退虚而乘物,托不得已以养中者,东收之;坚忍而外之者,西专之;长生者,黄冠私祖之矣。千年而有乾毒之空均来,又千年而有壁雪之别均来。至宋而有濂洛关闽之独均。独均与别均,号为专门性命均。”[4]7大成之后又分为“专门性命、专门事业、专门象数、专门考辨、专门文章,皆小均,而非全均也”[4]8。方以智以孔子之学为“大成均”,老子之学为“混成均”,孟子为“邹均”,庄子为“蒙均”,佛教为“空均”,禅宗为“别均”,宋儒理学为“独均”。他又称别均(禅宗)与独均(宋儒理学)为“专门性命均”,同其他专门学术皆为“小均”,而非“全均”。在方氏看来,各家自成一“均”,各具特色,如禅宗和理学专言性命之学,是并非完整圆满的学问;佛教和禅宗亦有别,并非同一。

方以智对儒学、理学的批评。方以智父祖数代家传易学,尊奉儒学,研习理学,名列《桐城县志》“理学”之属。只是方以智遭遇时变,迫不得已而为僧,坚守遗民志节。其以儒者逃禅,此人生际遇反是促成他会通儒释的机缘。他首先是一个坚定的儒者,“名教者寄声托形之场也”[4]9,认为儒家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所在。理学家之说虽高调而险,却能砥砺人心,邵雍倡先天象数之学,指点人们重视生死:“心科榜于县(悬)崖,则独均之砺石也。又有安乐先天均,独明轮率,则以元会徵成坏,固东西大生死之指南车也。”[4]9这是理学的优点。但是他对明季那些理学家好空谈性命、不知孔门真义、不能因时而变提出了批评:“独均已不知呼天之声,泥于理解,不能奇变,激发纵横之曲,必让涂毒之鼓。”[4]11他对理学慕禅傍禅则提出强烈批评:“理学出而以实辟虚,已又慕禅之玄;而玄其言以胜之者,皆不知天地之大而仲尼即天地也,其所执之实与玄,皆迹也。金锁玄关,闪烁电拂,惟在扃逼之,幂蒸之;而扩充学问,遂在所略。既与教分,则专家捷巧之技,以回避为高玄。且曰傍教说禅,昔人所诃,不知离教与宗,早已迹其教而并迹其宗。”[4]154理学的这种做法导致儒学陷于困境而存在衰微的危险。

方以智指出儒家的弊端在于迂阔繁琐,以致很少有人能得其神,更谈不上一阴一阳之道了:“儒之弊也,迂而拘,华而荏;以故鲜能神化,通昼夜而知者寥寥。然循序门堂,道德寓于文章,学问事功,皆不容以多伪,孰与自欺欺人而无忌惮者乎?彼非始愿欺也,专主空悟,禁绝学问,惟争悠忽以胜。”[4]156“理学怒词章、训故之汨没,是也;慕禅宗之玄,务偏上以竞高,遂峻诵读为之律,流至窃取一橛,守臆藐视,驱弦歌于门外,六经委草;礼乐精义,芒(茫)不能举;天人象数,束手无闻。俊髦远走,惟收樵贩。由是观之,理学之汨没于语录也,犹之词章训故也。”[4]177理学家不满于词章、训故之汨没于琐碎,反而羡慕禅宗的机锋玄虚,认为读书为丧志,竟至抛弃儒家的经典。“程正公谓读书为丧志;慈湖因象山谓六经注我,而遂以文行忠信非圣人之书,则执一矣。象山甚言当求诸己耳,正公逼人笃信耳。夫乌知不能开眼者,独坐更丧志乎? 此为救病言之也。执此而禁人诗书,则六经必贱而不尊。六经既不尊,则师心无忌惮者群起矣。”[4]185宋学家程颐认为读书是“丧志”,陆九渊则提出“六经注我”,以致于南宋杨简将儒家经书排斥出圣人之书的行列。这些排斥儒家经典的做法导致儒学不被尊重,走向衰微,社会风气因之走向颓废。

于此社会情境下,方以智虽托身佛门,仍推崇儒家之道,他声称“圣人之文章即性道”[4]184,“《诗》《书》《礼》《乐》即圣人之正寂灭道场也,以为善世立教”、“为天地之心”沟通古今,因此,他极为重视儒家所尊奉的道德、文章、事业,认为三者“犹根必干、干必枝、枝必叶而花”[4]183,关系极其密切。理学家们“先挥文章、事业二者于门外,天下聪明智能多半尽此二者,不畜之而殴之”,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此白椎所以日轰轰,而杏坛所以日灰冷”[4]185,佛教昌盛而儒学日渐衰微。方氏为此提出了补救之法:“愚故欲以横竖包罗、逼激机用,补理学之拘胶,而又欲以孔子之雅言、好学,救守悟之鬼话;则错行环轮,庶可一观其全矣。”[4]185-186以机用、好学两种对立的方法,分别补救理学拘胶、禅学守悟两种对立的毛病。

他针对理学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规劝,如“悟后自强不息,薪传用光,碍俱无碍,征以自勘”,“达者任之”,“何不逍遥”,“知必不免,而必言可免,是为大免”[4]13,希望理学家走出迷津,不可固执己见。理学慕禅宗之法,对禅宗所标榜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微妙法门,竟至效法,也以读书为丧志。理学家的这种思潮,对社会尤其是对广大读书人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世之厌学者,遂以不立文字掩其不通文字,而招摇过市。方以智于此极为忧虑,他认为“真不立文字者乃读真书,真读书乃真能不立文字。迹二者则偏,合之则泯”[4]194,见解至为深刻,促人警醒。

方以智对佛禅的批评。方以智对佛教采取既包容又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佛教对儒学存在吸收的一面,如在《扩信篇》中云:“孔子复生,必以老子之龙予佛;佛入中国,必喜读孔子之书,此吾之所信也。”[4]32他在《道艺篇》里仍强调此说:“佛入中国,有不读孔子之书者乎?《净名疏》云: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能儒。《大论》云: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其曰摩那博迦,直化身耳。云栖以五祖戒后身必不为东坡者,此非然也,牛腹马胎无不可,而不能为东坡耶?”[4]181-182认为佛教与儒学有相通之处,能相互学习借鉴。

但他对佛教的缺陷却有着更明确的认识,也多有批评:“乾毒最能高深,苦心于世之胶溺,故大不得已而表之空之,交芦双破而性之,专明其无不可用大一之体,而用例颇略,以世已有明备者故可略也。而后人沿其偏上权救之法迹,多所回避,遂成一流法迹之法。其实谛行之蟠死窟者,留以为寒凉之风可耳,非中谛圆成者也。”[4]8他认为,佛学教义玄虚高深,明其大体而略于用例,这是佛学之弊端所在。当然,这也是因为儒学“已有明备”的缘故,所以佛教不得已说无(“表之”)、说非有非无(“空之”)之辞,然而世人却执著沉溺其中,依循佛学之明体略用的权宜之偏路,避实就虚而一发不可收拾。佛学所引起的后果是对世道人心产生影响。

方以智指出佛教教义有“表诠”和“遮诠”两种对立的语言表达形式,“盖有表诠有遮全,或夺下情见,一机入路。今时学者,既无智眼,又阙多闻,偏重遮非之词,不见圆常之理,奴郎莫辨,真伪何分?如弃海存沤,遗金拾砾”[4]188。“表诠”即肯定的说明叙述,“遮诠”为否定的取消分别,两者相互为用,但禅宗偏重“遮诠”,禁绝学问,不能深入研修经藏文本,致真伪难分,取小失大。他对禅宗以禅机棒喝直指人心的说法也有明确的认知与批评:“禅宗以机迫直心,诱疑激顿,能救颂习之汗漫。若守其上堂小参、狐嗥鬼呓之迹,专售海外之禁方,何异于别墨之‘倍谲’‘不仵’乎?”[4]154他肯定禅宗棒喝激人顿悟,明心见性,改变佛教徒一味颂唱佛经的方式,并且从佛教经典中解脱出来,不致迷失在浩瀚的文字里;若一味如此说法传法,“禅宗之汨没于机锋也,犹之词章、训故也”[4]177,亦不可取。再则,对于印度佛教“自小学十二章而外五明、内五明”之学问传统,禅宗也率不用心,“偶窃一知半见,谓入悟门,便住门限上,登曲录床,此生不可复下。习便遮遣,偏畏多闻,三学十支,挥斥禁绝”[4]175。方以智对禅宗之不学、禁绝学问之流弊,极有感触,相关批评非常多,大抵切中肯綮,并非一己之偏见。

相较于儒释两家,方以智对道家的批评并不多。方以智曰:“老庄之指,以无知知,无为而无不为,归于自然,即因于自然。自然岂非所以然乎?所以然即阴阳、动静之不得不然,中而双表,概见于形气。”[4]221其于顺治十七年(1660),著成《药地炮庄》,以儒解《庄》,融会两家。

二、方以智会通三教之论

方以智认为儒释道各家之学问,皆有其优缺点,或迷或悟乃正常现象,但可以并存互补。因此,他首先采取融会贯通的态度:“仰而观,俯而察,小见大,大见小,无彼非此,即无大小,皆备于我矣,是为大尊。成均、空均与众均之所以为均,皆与我同其大小偏全,我皆得而旋之和之。生乎后时,跃身其前;开方圆目,穿卯酉光,读五方本,破玄黄句,坐苍苍之陛,下视其不可闻之苦心,原何有不可推移之法,而况迹其迹乎?”[4]10他于各家之学,不偏不倚,不执一端,坐集千古之智,探赜索隐,兼收并蓄,“读之破之,空之实之”,为己所用。同时,他也劝众人要学均以泯矜傲,“矜高傲卑,几时平泯?吾无以均之,惟劝人学均以为饔飧。众艺五明,皆楼阁也;虫吟巷语,皆棓喝也”[4]12,不但儒家的六艺和佛教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同等重要,连“虫吟巷语”这样极平凡的事物都可予人启发,触处皆师。

其次,针对各家学问之弊端,方以智认为解决之道在于相互补救:对于执常不变,因循汨没的理学,必须用雷电波涛般的禅宗激发之,“是谓以禅激理学”;对于自以为悟的禅宗,必须指出它是抱残守缺,应该向学,“是谓〔以理学〕激禅”;要以佛教的慈悲救道家的苟安,“是谓以释救老”;“惟我独尊之弊,可以知白守黑之药柔之,是谓以老救释”[4]158。

《东西均·全偏》写道:“孔子尽性、知命而罕言,言学以正告者也;老尊命以殉性,反言者也;佛尊性而夺命,纵横倍仵者也。”庞朴解释为:“孔子从正面教人,老子从反面教人,佛以异常理论教人。”[4]144三教无论是说道抑或传法,目的却是一致,只是途径不同,三教的这种共同指向性目标为相互会通提供了可能性。“佛好言统,老好言泯,大成摄泯于随、贯而统自覆之。”[4]144儒、释、道三家虽有差别,然能兼收融合、互补互用,从而生发出三教会通趋向合一的内在必然性因子。

但是,在方氏看来,上述促成三教合一所具有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还只是表象,其本质的东西则是各自的“神”的统一。他的此种观点见诸《东西均·神迹》:

神而明之,不可迹也。迹迹者泥,不泥则迹亦神矣。偏言迹,其神失;偏言神,其神亦尘。以不生灭之神寓生灭之迹,以增减之迹存不增减之神。以不迹迹,以不神神;迹仍可以救迹,神祗贵于传神。知此者,知圣人真有大不得已者乎?六经传注,诸子舛驰,三藏、五灯,皆迹也;各食其教而门庭重——门庭,迹之迹也。名教寓神于迹,迹之固非,犹可以循;真宗者,欲忘其神迹,迹之则毫厘千万里矣。[4]152-153

正是因为方以智对三教优缺点有着较为客观清醒的认识,自己又能打破三教的壁垒,吸收各家所长,融会贯通,相互补救,所以,“今而后儒之、释之、老之,皆不任受也,皆不阂(碍)受也。迹者不信,不必与语;神者专己守残,而不欲其全,此为可慨”[4]160。这也是他会通三教,颇为自信自得的心态写照。

施闰章对方以智相知较深,他在《无可大师六十序》一文中明确揭示出方氏的三教合一思想:“(方以智)每语人曰:教无所谓三也,一而三、三而一者也。譬之大宅然,虽有堂奥楼阁之分,其实一宅也,门径相殊,而通相为用者也。”[5]248这是方氏晚年所宣扬“三教一家”的真正含义。他甚而称呼方以智为“三教宗主”,此见诸萧孟昉为方氏《药地炮庄》作的序,其中写道:“施愚山先生曰:药地大师,三教宗主。……伯升留锡三年金莲汋林,得读《炮庄》。”[6]方以智住持青原山净居寺时,萧氏为与之俗缘最深之人。

方氏对自己不遗余力传扬三教合一之说曾予解释,他在《与易堂林确斋》文中写道:“若曰悟道,惭惶杀人。既已偷生木榻矣,因法救法,以不借借鼓舞薪火,不知其尽。操履死而后已,痴愿死而不已,愚公移山,能无笑乎?不论赞者谤者,但使耳闻目及,或信或疑,过即受熏。孔孟当时几曾如意?而万世人心自转熏之,时义大矣哉。”[7]194-195其虽处身佛门,然而突破三教之藩篱,仍抱有用世情怀“因法救法”,自是难能可贵!

方以智座师余飏《寄药地尊者》曰:“去岁浪游,得承三教微言,豁然大悟。出世因缘,人生泡影,予夺同时,代错对举,圣贤时中之义,达士逍遥之旨,两折三翻,交轮合一,真所谓摩尼宝珠,随人变色,青黄赤白,看来目中,其实一珠耳。……青原药地既合天地万古为一身,而为午会今时说法,今又寓战国漆园之身而为宣尼、聃、昙说法,此等深心大力,何可思议乎?”[7]191-192可见方以智笃信三教合一说,复宣扬之不遗余力,事实上对与之交往的人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余 论

佛教传入中国,渐至晚明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达到极盛,且延及清初。非徒僧侣、道士倡言此说,儒生、官宦亦热衷佛理。如明末四大高僧云栖莲池、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皆注重调和儒家和佛教,倡三教合一之理;[8]道教东派代表人物陆西星,伍柳派伍守阳、柳华阳,龙门派王常月等都表达了三教合一的思想;[9]儒者如王阳明、焦竑、袁宏道等文人均阐扬此论。风尚所向,竟至芸芸众生莫不皆然。《青原志略》卷一陈鸣皋于《青原峰别道同说》中写道:“三教名异实同,宗别道合,亘古及今,照耀天壤。吾儒学孔孟,行仁义,敦孝弟,上绍危微精一之旨,乃为登峰诣极。释氏礼三宝,明心性,阐宗风;道家祖犹龙,著为道德,福善祸,欲人登峰诣极。此‘峰别道同’,张篑山太史品题于前,而‘三教一家’,药地老人书额于后,此心同也。”[7]42无世人于“三教名异实同,宗别道合”之说已普遍认同。故明末清初江南大儒陆世仪不禁为之慨叹:“迄于隆万,此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三教合一之说昌言无忌,而学脉之瞀乱,于斯为极。”[10]盖斯言道出明季社会实情。

探究三教合一之源起,关涉佛教传播中国之发展演变历程,非本文所能尽论,故而不谈。而晚明清初此社会思潮泛滥,个中缘由亦较为复杂,著名学者陈垣先生曾分析道:“其始由一二儒生参究教乘,以禅学讲心学,其继禅门宗匠,亦间以释典附会书传,冀衍宗风,于是《中庸直解》、《老子解》、《周易禅解》、《漆园指通》等书,纷然杂出。国变既亟,遗臣又多遁空寂,老庄儒释,遂并为一谈。”[11]319“明季心学盛而考证兴,宗门昌而义学起,人皆知空言面壁,不立语文,不足以相慑也,故儒释之学,同时丕变,问学与德性并重,相反而实相成焉。”[11]303这些见解颇为中肯。

方以智于明亡后不事新朝,被迫逃禅,绝非如一般佛徒那样看破红尘,四大皆空,而是以自身渊博的知识积累与学术造诣批评儒释道之缺陷,并加以补救,融通三教。臆断其内在的缘由,与其世道变革及个人由儒入释身份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遁入佛门后,方氏内在的儒学素养与根深蒂固的用世情怀,终究无法消解,又不堪纯粹的弃儒从佛,再加上外在的时代思潮的浸染,于是融通三教思想便成为必然的选择,以出世为入世,圆通三教,终不可简单视之为禅师。《桐城耆旧传》的作者马其昶论方以智:“先生躬豪杰之才,遭逢季运,以佔毕称,岂其志哉!”[12]

余英时认为方以智虽遁迹佛门,实乃遗民:“密之披剃垂二十年,且于佛教思想亦深有所契悟。然统观其晚年行迹,与夫最后之抉择,则密之终不失为明末一遗民,而非仅清初一禅师。当时密之师友家人,乃至天下识与不识者,无不以遗民目之,良有以也。后世之治史者倘昧乎斯义,则于密之一生之主要精神将不免当面错过矣。”[5]153其师钱穆先生亦持此观点,他为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作序,写道:“英时考密之晚节与殉难事外,复有《晚年思想管窥》一章提及三教合一之说,此乃晚明学风一大趋向。然应可加分疏。姚江流衍颇主此说乃欲撤除门墙,自放于无涯涘,以破俗儒之拘孪。若果逃儒归释,宁有复主三教合一之理。纵不然,亦牵孔老为偏裨,奉瞿昙于一尊。至如密之则逃儒归释乃其迹,非其心。否则将不使其三子仆仆皖赣间常年奉侍。又其为僧无定名,如无可、五老、药地、墨历、极丸老人等,此在名贤大儒如晦翁朱子有不免。文人尤喜染此习,佛门大德则少见。密之身为浮屠,而犹言三教合一,岂诚结习之难忘乎。故密之晚节,显然仍是胜国一遗老,不得以一禅师目之,此则读英时此文而更皎然也。”[5]3今探讨方以智佛学思想及其融通三教之说,于研究明末清初之社会思潮颇具意义,于了解明清哲学史、思想史亦具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根友.试论《东西均》一书的“三教归儒”思想[J].哲学分析,2011,2(1):86-99.

[2]周锋利.青原学风与方以智晚年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580-584.

[3]唐艳秋,彭战果.一二之辩与方以智三教合一思想[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1):40-44.

[4]方以智.东西均注释[M]. 庞朴,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

[5]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方以智.药地炮庄[M].张永义,邢益海,校点.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4.

[7]方以智.青原志略[M].张永义,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8]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J].佛学研究,1998,7:52-57.

[9]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0] 续修四库全书·桴亭先生文集卷一[M].第13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46.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建立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行们就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进行商榷和探讨。

一、建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里评价体系的意义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问题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不足之处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病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通过评价,了解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因此,应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特点

就特点而言,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现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评价。

三、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源头抓起,评价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具体应该体现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一)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奠定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能力根据职业就业要求来判断和选择自己应该学什么课程,只是很被动地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成为培养学生的“模具”,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每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3.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和卫星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学习所教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师资条件。师资条件包括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领军人物的数量、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实验师的较量以及师生比等。

5.实习实训条件。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多少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设备,实验室配备是否完善,有多少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开出率是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硬件条件具备之后,还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亦即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观念、凝聚力、学校参与社会交流的程度、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等影响学生发展潜力和学校感召力的因素。

(二)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多少双师型教师和有实操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怎么样,师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每位教是否都有过实践经验,是否有在企业或社会团体中任职,是否都能实际指导学生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产品,教育教学质量怎么样,最终会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还较多地采用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指标。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上必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就业发展能力反映出来,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的主要方法

评价的时限:每学期一小评,每年进行一次总评。

评价的方法: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评、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共同结合;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三,实地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等等。

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即参与评价的人员。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学效果只由他们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另外因他们分别处在教学活动的单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又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

评价的客体:可以是某个学校,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教学活动。

五、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不同。工科类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更大,文科类专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没有那么强,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稍为小一些,即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可以稍作调整。

二是几个影响因素中,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的努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权重,基本是3:4:3的比例。学校培养人才,教学效果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外因,最终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是评价与激励相结合。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励。不能以评价来代替管理,以评价来代替激励。

四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应该承认有些因素是不便用量化指标来考评的,可以考虑用量化指标加上写实性评语来进行评价。

五是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任何评价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所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避免在指标上以偏概全,一叶障日,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第7篇

摘要: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渊。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思想与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成长的健康与否。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强化自身队伍建设,为当代中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加优良的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师队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2-01

家庭教育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仅仅给予了儿女生命,他们还必须要承担起教育和管理子女的责任,规范子女的行为习惯,提升子女的道德修养,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完善的人格。但是,我国家庭教育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是中学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错位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教子难”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关于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益严重,几i一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严重挑战,给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增强家庭教育实效,满足家长需求,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家庭教育研究部门和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而家长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信息服务、活动组织等指导活动,以科学的方法帮助父母做好家庭教育。所以,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对于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尤为重要。

二、建设适应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教师队伍的对策

在家庭教育事业方面,如果想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对于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的内涵建设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家庭的教育质量还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家庭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几点措施。

1.加强中学家长学校专职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中学的班主任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家长起到一个指导作用,所以,要想家庭教育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家长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1)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教育部门应该将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培训添加到整体的培训中,为指导老师制定一系列的适合的培训计划,将中学学校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整个培训计划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帮助家庭指导老师提高教学的能力以及转换教育观念,进而能够顺利的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庭教育的指导老师能够明确教育的目标,在新形式的培训下充实自己。最终,要将家庭教育等相关的内容写到中学的相关教材中,帮助一些相关人员的进修。

(2)中学学校应该在现有的资源下为老师提高专业的学习机会,并且鼓励老师积极的参与其中,进而能够不断的提高家庭教育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学学校应该将家庭教育的有关内容适当的引入到中学的教学中,使得中学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对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比如,可以在中学的课程中设置一节“班主任工作”的课程,使得中学的学生能够与家庭教育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对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在中学学校中开设专业的家庭教育研究课,为家庭教育的指导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

(3)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考核要点来对中学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可以在整个县或者市内定期的举办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优秀评选活动,对一些表现突出者进行表扬,同时还促进了中学老师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

2.做好中学家长学校兼职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兼职指导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兼职指导老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指导老师打开教学的视野和格局。兼职指导老师主要是指由中学学校聘请的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以及指导能力的老师,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专家也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员。当然对于兼职指导老师的聘请,需要一个严格的聘任标准和遴选程序。这样才能够保证兼职老师的专业性。

(1)聘任标准

首先,作为家庭教育的兼职指导老师要对家庭教育这份事业充满热忱,能够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对这份工作充满责任和奉献精神;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家庭教育的观念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使用和普及,能够为学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指导,帮助家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家长制定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法;最后,要在家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还能够不断的进行研究,进而能够不断的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使得家庭教育能够真正的取得效果。

(2)遴选程序

首先针对家庭教育中薄弱的地方进行一些初步人选的拟定,然后对这些初步人选进行一些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试和评估,最后,确定聘任的人员并与其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颁发聘任书,同时在相关的教育部门进行备案。中学的家庭教育想要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离不开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指导老师的队伍,所以要保证指导老师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在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同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主要实践的技术要领,使得家长在多方面的素质都能够提升,进而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家庭环境。然而,针对家庭教育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少之又少,进而使得家庭教育不能够落实到位,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对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接着对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的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中学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三合一”导师制 教学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实行已有600年的历史,最初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由温切特斯主教威廉威科姆首创。在我国,除费巩先生50年前曾在浙江大学短暂实行后以外,重新兴起则是近十年的事情。通常意义上理解“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管理学生与引导其思想和品德的教育制度。导师们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成才计划,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快速成长。”

目前,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需要,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导师制度。但这些导师制多数侧重于培养大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水平。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三合一”导师制(专业教学导师制、科研教学导师制和业务教学导师制),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入挖掘自身所长,能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社会定位。

二、“三合一”导师制本科教学模式界定

本文提出的“三合一”导师制包括专业教学导师制、科研教学导师制和业务教学导师制,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入挖掘自身所长,能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社会定位。

(一)专业教学导师制

加强教学监督,选聘优秀专业授课教师。专业教学导师由院(系)指定的方式产生。专业教学导师为专业课授教师,一般应在学生入学后每一学期(大一、大二)前期确定,专业教师负责讲授本专业的课程,原则上不得跨专业、跨学科。专业教学导师一经确定,需填写专业教学导师情况简表,并交所在系(人文学院)审批、备案。

(二)科研教学导师制

科研教学导师由学生所修专业方向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博士或副教授以上职称。一名科研教学导师指导每届15名左右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一般在专业课程授课结束以后(大三、大四)开始实施。主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将辅导员的思想引导和专业教师的专业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提高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科研业务水平。另外,科研教学导师可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根据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建立学生科研综合素质评价表,再组织开展各种比赛,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业务教学导师制

业务教学导师由学生所修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企业管理者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中级以上职称,一般为校外导师担任。由各系(或学院)对其在工作岗位、工作业绩、工作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后,填写业务教学导师情况简表,报学生所在系(或学院)备案。各专业根据需要聘请校外导师,一名校外导师指导每届15名左右的学生。业务教学导师一般应在专业课程授课结束以后(大三、大四)开始,与科研教学导师制同步进行。每学期要求开展2次对学生的指导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2学时)。

三、构建“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必须根据本科生教学效果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提高评价指标的客观性、真实性,使考核指标能真正准确、客观地反映“三合一”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构建必须坚持重点指标与全面指标的有效结合,实现评价的重点和全面的结合,真正反映“三合一”导师制的整体成效。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为实现评价结果的清晰具体、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必须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定性与定量指标的优势,互取长处、弥补不足,以实现评价目标为最终归宿。

(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对评价主体和客体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激励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激发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动机,调动其进行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约束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明确评价责任,又能追究评价责任。

(五)权变(弹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保持权变或弹性的原则,增强评价指标根据学生特长形成和发展的适应性,以达到评价指标既要有一定的刚性或稳定性,又要具有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增强评价指标的弹性。

四、“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本科生“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各导师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全面考察导师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本科生导师工作,全面反映培养学生的状况,尽可能做到简单明晰、信度高、可测量。本文设计的“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评价对象分为专业教学导师、科研教学导师和业务教学导师三大类,分别设计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采用配对比较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具体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

五、结语

本科生“三合一”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如何评价导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创新。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能反映出本科生“三合一”导师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素质和业务能力等情况。评价体系具有指标简洁明晰、权重恰当科学、可操作性强和明显的导向性等特点,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同时,由于本科生培养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各个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高艳红(1984―),女,河北蔚县人,博士(后),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安吾.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 (4):109-111.

[2] 叶常林.本科生导师制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必要性、原则与基本构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152-156.

[3] 许树洪,刘守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8):20-22.

第9篇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就业;门槛回归;虹吸效应

一、引言

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认知文化背景中,交通的便捷正在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出行、工作和生活方式,随之带来的区域经济影响也将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依然遵循相应的内在规律与动力机制。作为“一带一路”配套政策的执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促使各区域在整体经济系统中的结构的转变,区域职能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正在形成。基于交通可达性水平的改变,使得区域间空间相关水平大幅提高,区域经济在交通网络的空间溢出作用下结构逐渐发生改变,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应地发生规律性变化,财富分配的非均衡导致了人口的流动。近代工业革命引起的工业化和人口相对于土地的压力差异,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从工资率较低的地方流动到工资率较高的地方,春运时“人海”是这一问题最直观的表象,以江西省为例,根据统计数据,劳动外流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由期初11.7%增长至期末的16.3%。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是造成就业转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但却并非是唯一的原因。西方学者如MeKeown(2004)和Hatton等(1998)认为,交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也是促进就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此类观点与罗森斯坦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的“大推动理论”中所提到的通过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在世界范围内,各国交通基础设施与劳动力就业的经验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一般线性关系可以描述,而且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于地区就业的影响可能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可一概而论,在当今欧美,多数国家并未出现由于交通运输建设的飞跃促使就业在区域间进行高度集中的状态,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交通便捷对于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也是存在争议的,诸多学者认为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得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虽然可能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但也无形中给该地区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而在城市规模较小的地区,一方面交通事业的发展则可能使得自身资源被周边大城市“吸走”,从而在区域间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小城市也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获得了大城市专业转移“腾笼换鸟”所带来的就业红利,即出现“回弹效应”。此外,不可否认地理上的距离与城市收入差距仍然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交通O施的完善可以有效拉近远离沿海地区与核心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因此可能对于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改变要更为明显。因此,交通与就业相关性受到了多重特征的制约与影响。交通的便捷对于地区就业的影响应结合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探析,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本地劳动力就业市场就业的影响,是颇具价值的研究出发点。但是,从笔者的研读分析来看,从社会经济层面针对城市交通基础建设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在过往的研究中似乎有所疏忽。

本文利用2003-2013年的地级城市相关就业、交通以及收入等数据,系统研究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城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乘数效应。将考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二三产业就业变化的乘数性影响,结合城市经济人口乃至社会文化的特征,利用门限回归等计量手段考察不同经济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等城市交通建设水平对就业结构影响乘数的差异。估计结果显示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制造服务两个行业的就业都有提升推动作用,对服务业的影响高于制造业。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以及距离核心发达城市以及省会城市的距离不同.交通便捷对于两个行业劳动就业的影响会有所差异。我们的研究说明,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加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体上会对本地就业水平产生促进作用,但其效果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缘环境的不同有所差别。大力推进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与央地各级政府的其他政策相配合,才能使本地就业水平享受交通便利带来的“红利”。在“十三五”期间,国家仍然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式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战略,这势必造成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然而这种交通便捷造成的经济与人口集聚如果无法对落后地区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交通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就无从得以较大程度地发挥,因此本文将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为我国“十三五”期间交通建设的推进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

二、对于交通基础设施与就业问题的文献评述

世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位,试图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来拉近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加速商品物资的流转,这导致劳动力异地迁徙的现象更加普遍。Aschauer(1989)运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产业生产效率与公共基础投资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这其中高速公路以及城市机场对于产业进步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而Munnell(1990)的研究可谓正式拉开了学者们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就业问题关系研究探讨的帷幕,他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会对企业的“落户”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会影响到地区的就业情况。之后Duffy-Deno and Dalenberg(1993)研究也指出道路的交通基础设施一方面需要政府雇佣劳动力参与建设,另一方面,交通网络的完善势必“引致”厂商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这两方面而言,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就业水平的上升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正向影响。Dalenberg等(1998)进一步针对美国本土内48州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高速公路的建设与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各地区劳动力就业水平。上述研究的结论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虽稀松平常,但在此后却引发了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劳动人口就业问题的研究热度,Duranton andTurner(2012)同样基于美国样本进行的数据分析则指出,高速公路与城市就业水平之间的弹性系数是正向的0.15,这充分证明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性。但在针对细分行业的实证分析中也存在为数不少与上述结论相背离的研究,Carroll and Wasylenko(1994)的研究就表明高速公路投资对美国制造业就业水平产生了细微的负向影响。而Cohen and Paul(2004)利用上世纪末的美国制造业就业数据分析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只不过在他们的研究中两者间负相关性较为明显。对于上述研究结论的差异,一些学者从短期与长期的视角进行了相应的解释,如Demetriades and Mamuneas(2000)针对经合组织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在长期内对就业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其在短期内的作用。

(二)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进行的估计检验

通过上一部分的实证过程已经基本证实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就业水平的结论,承前所述,假设(9)式中λ的取值受到样本城市距离中心城市距离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控制与影响,是否城市经济中服务业越发达,收入水平越高的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就业吸纳的能力效果越为明显,能够使劳动人口流失的现象得到一定控制?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所谓的最优化区间呢?传统检验方法是以构造交互项进行检验为主,但这种方式难以探查到具体的门槛水平,同时在处理非线性问题时,如果基于某个指标对数据进行先验性的假定,进而将数据的非线性转化为线性,这很可能会导致模型设定偏误。因此从科学性而言,通过门槛模型检验是解决非线性模型最简洁的方法之一,本文藉此建立门槛面板数据模型来测度收入水平在交通基础设施及就业水平中的门槛效应。

所谓门槛值,实质上指的是导致数据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折点”,早先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通过分组检验(Grima等,2001)、交叉项模型(Kinoshita,2001)来设定或搜寻门槛值,前者比较先验主观地强行设定门槛值,而后者虽然可以内生性地找到门槛值,但却无法对该值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所以现在的研究比较多的是采用Hansen(1999)提出的模型,其特点在于将门槛值作为未知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建立分段函数,并对内生的门槛值进行估计和检验。当存在n个门槛值时,我们以收入水平为门槛变量,建立门槛面板数据模型,模型如(11):

在多门槛问题中,除了估计出门槛值与系数,对于门槛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格栅搜索法(Grid Search)进行,但计算量极大,Hansen(1999)提出了确定门槛值的思想为模型残差平方和最小时对应的门槛值λ,继而对众门槛值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针对(8)与(9)式,原假设为:Hn:A.=A,,如原假设成立,则不存在函数分段问题,回归是退化成线性模型,门槛效应不存在。S0为在零假设下的残差项平方和加总,S1为存在门槛效果下的残差项平方和加总。

Hansen(1999)建议采用自抽样法(bootstrap)来获取渐进分布,进而构造出概率值P。门槛值的检验原假设为:H0:λ1λ=2,其似然比统计量为:

LR同样为非标准正态分布,Hansen(2000)计算了其置信区间,即在显著性水平为a时,当LR1(A)表示显著性水平。

根据前文对模型估计及检验方法,本文利用stata12.0统计软件稳健的估计方法,首先对各组回归进行Bootstrap自抽样门槛检验,对门槛的数量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制造业以及服务业就业影响的问题上,都应对grppc进行双门槛分析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于就业的影响,具体检验结果参见表3。

门槛效应检验过后,进行门槛回归分析,在制造业的就业问题中,GDPPC双门槛值分别为63333与155690元,在两个门槛值所划分出的三个区间内,样本数从低到高分别为2337、608以及113,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城市人均收入低于6333元时,本地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会对就业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和作用,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交通对于本地就业吸纳的正向影响愈发明显,当收入超越155690元之后,@种作用大约是两门槛之间的接近10倍,在服务行业内,交通对就业的影响基本也呈现出了上述表现,只是在门槛值上略有不同,中间区域显得相对狭小(72795与115829之间所包含的样本为403),而且交通对于服务业的影响相对更为稳定,表明交通对于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虽然也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而增强,但增强的幅度并不像制造业那样体现出了几何级增长速度。综合上述估计结果,结论是制造业经济越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对当地就业提升的作用越大,而且从总体上看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对就业的影响远高于其他地区。在经济水平较为一般的城市,交通的便捷只会加剧人口的外流,而对本地就业可能不会产生太直接的影响,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人口外流趋势的减缓,交通对于本地就业的带动作用显得更加明显,其中实体制造产业受到的激励效应要更为明显,可能源自于交通便捷对于产品外运及配送成本的减低大有裨益,从而提升行业的利润率水平,由于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制造业通常也比较繁荣,因此劳动者在就业选择时可能会更倾向于制造行业。此外,城市的政府预算支出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正相关于两行业部门的就业水平,这与前文的研究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图1与图2表示制造业以“地区收入水平(GDPPC)”作为双门槛变量,图3和图4则是服务业以“地区收入水平”为双门槛变量时的“似然比”序列职LR1(y)作为门槛值函数的一个趋势图。很明显,我们发现这几个门槛估计值对应的LR值远小于临界值7.35(取95%的置信水平,在图形中由虚线表示),因而是真实有效的。

(三)以空间距离分组进行的估计检验

接下来,继续检验样本城市距离核心城市的距离是否也在“交通一就业”关系中扮演了一定的作用关系。由于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通过面板构建的数据不适合采用门槛进行检验,本文考虑按距离分组的方式抽取子面板进行估计分析。需要特别再次强调的是,此处对于城市之间空间距离的设定,包含两类,其一是各城市距离我国核心城市最近的公路里程;其二是各城市距离所属省会的公路距离。这是因为对于一座非核心非省会城市而言,北上广等大型中心城市固然是人口流出的主要去向,但考虑到户籍、迁移成本甚至可能是心理上的路径依赖等原因,所属省份的省会城市也往往容易成为人口迁移决策时重点考量的区域,因此也不能忽视,本文在图5与图6中分别绘制了城市按距离北上广远近以及城市距离省会距离远近分成四组样本的散点和拟合线图(即按距离远近将278座城市分为4组),通过这种方式直面分析在不同距离组城市中交通基建对于本地就业的影响,在图中就业水平采用的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总和,两图中的(a)-(d)顺序表示距离由近至远的四组样本城市情况。从中很明显可以感知到,在不同距离的城市组中,样本分布以及拟合线的斜率是不一样的,似乎在四分组的中间区域内拟合线的斜率最大,而在两头,尤其是远距离地区,交通对于就业反而产生了抑制作用,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空间地区,交通基建对于就业的影响可能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进一步,本文分别根据两类空间距离进行分组实证回归检验交通对于制造以及服务行业就业的影响,检验结果如表5与表6所示①。在表5中,整体上城市的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随着其距离北上广城市距离变化呈现出“先扬后抑”的特征,具体来说距离核心城市最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系数不显著,表明该地区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创造并没有受到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其交通上的便捷使得这些地区人口可以更为顺利地流向大城市,这造成了当地制造的就业水平没有受到本地区交通建设水平的显著影响,联系到现实一些大城市周边出现一些所谓的“环XX贫困区”,这一点似乎很好理解。而距离沿海地区较远的2/4以及3/4地区内,该影响系数是显著的,而且在较近的地区内正向的影响系数值更大,这可能恰恰反映出这两个地区内人口外流受到交通设施的影响较小,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拉动其就业吸纳水平的提升。而在最远的4/4区,该系数则又变得不显著了,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距离沿海发达地区距离较远,经济水平相对滞后,在交通便捷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迁徙情况会显得更为突出,事实上,落在4/4区的主要是东北黑龙江以及西北疆陇以及西南云贵地区的一些城市,这些地区确实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拘束,人口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而从服务业的情况来看,整体上接近于制造业的影响系数表现,也是在2/4以及3/4区内系数最大且明显,但不同之处在于1/4以及4/4区内系数也是显著的,但这两个系数绝对值并不大,这也就意味着服务业的就业可能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依赖度要更明显一些,这与表2的结论是一致的。而如果以距离省会城市的距离划分进行估计,表6的结果则显示,交通一就业影响系数仍然体现的是“先扬后抑”的特征,在2/4以及3/4区内两个行业部门的影响系数最大且明显,而在1/4以及4/4区内两组系数则不明显,意味着距离省会最近与最远的城市受到交通影响最大,前者会加速向省会城市汇集,而后者则又可能凭借交通上的便利流向周边其他省份的大城市,从而导致本地制造服务部门的就业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升,只有中间水平的两个地区才能受到交通便捷所带来的“就业红利”。而控制变量中,在分组回归上表现出了一些差异,这表明政府支出规模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就业的冲击和影响也随城市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在部分区域内,政府预算支出并未同前文一样表现出对制造与服务业就业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于两个行业部门的就业多数情况下基本表现出稳定的促进作用,只是系数值略有不同。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撰写的源起是对媒体所报道的北上广年节期间“空城”现象的反思,这种现象在我国以高铁等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发展的当下愈发突出,而且在未来有可能更为严重,就业的异地迁徙将继续成为我国劳动人口就业的主要趋势,这对于城镇化战略实施,实现劳动力本地就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想富,先修路”。传统理论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也被我国政策制定者所接受,理论上交通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升企业利润率,进而带动人口的本地就业水平。但现实中交通建设对于本地经济的拉幼饔檬导噬洗嬖诰薮笠晌剩地区之间发展往往由于交通的便捷进一步拉大,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被突显出来,但修路是否能够拉动本地就业水平这一问题之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讨论与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对于本地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都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总体上本地服务业受到交通促进的效果更为显著。由于人口外流,经济落后地区受到交通便捷带来的本地就业扩张影响较小,而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就业本地化的贡献越大,在空间距离上,表现出的特征是靠近核心以及省会城市的地区,由于人口外流成本的降低,交通建设带来的便捷不会对本地就业造成积极影响,而在相对距离居中的地区,其就业受到交通的影响最大。而在远离核心及省会城市的地区,经济的落后,交通的建设也会促使人口大量外流,对于本地就业并无裨益。而在总体上,较之制造业,服务业的就业水平受到的交通影响较为稳定。基于此,本文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方就业水平提升,地方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减低出行成本,提升企业利润水平,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第二,交通对于就业的提升在服务业领域尤其是非生产型服务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对于制造业以及配套生产型服务业,其拉动作用表现较为有限,这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在发展交通事业的过程中给予实体产业一定的政策倾斜,扩大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

第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固然会提升社会总体就业水平,但必须考虑到空间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其中的影响,经济落后以及靠近发达城市的地区,由于交通便捷会导致劳动力的流失速度加快,往往无法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获得就业上的刺激.因此央地各级政府除了继续加大中西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外,还要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强化发展的均衡性,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城市经济和就业协调的发展。由此,在鼓励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产业发展以及实现就业增长目的的同时,要切实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减少劳动力向其他核心城市进行流转。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