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15:50: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以积极应对现代信息化浪潮。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多采用信息技术课程来予以落实,而信息技术教师又十分重要。因此,对其工作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十分必要。
1、研究设计及过程
(1)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某小学极具代表性的3名信息技术教师,3名教师均具备成熟的教学经验;
(2)研究工具:从3名研究对象的个人介绍、工作环境与内容三方面来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分析框架的构建;
(3)资料收集:通过纸、笔、照相机、录音笔、录像机及电脑等对3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地点、互动对象、工作感受、工作困难及解决方法)进行观察、访谈、分析及整理,并收集学校各类日常通知、文件、教师撰写的文档及教案等;
(4)资料分析:对每次访谈、观察及实物进行分析。
2、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较繁多
主要体现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去信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完成学校电教工作、管理机房、宣传工作等[1]。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为:①大部分学校将信息技术课作为副课,导致校领导误以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少;②信息技术教师其信息技术能力优于其他教师,完成上述工作更加容易;③部分学校教师编制较少,师资相对缺乏,因而信息技术教书所需完成工作便更多。
2.2、小学信息教师当前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要求不相符合
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使得信息技术教学不被重视,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该课程教学硬件欠缺,尚无适用教材,国家尚未对课程标准进行统一规定;②极易被其他主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借课”,导致该课程课时减少。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为: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环境要求较高;②信息技术由于更新较快,因而不易形成稳定的教材与课程标准;③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尚未纳入升学考试中,使得教师重视不足。
2.3、该课程教师地位不高,职称评定难度较大
出现该现象主要原因为:①信息技术尚未纳入小学升学考试,校长、教师及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均相对缺乏;②小学教师职称名额相对较少,而信息技术教书地位相对不高,因而为自身利益争取的机会就更少。
2.4、该课程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职业认同感较为缺乏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当前高等院校尚无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因而相应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较为缺乏;②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选自其他学科教师,具有专业科班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则相对较少。
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高工作绩效相关建议
3.1、制定相关规章来对教师工作量加以考核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是信息技术教师所重视的问题,该课程很多教师均反映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很多学校尚未将教师所完成的其他工作纳入其工作量中。主要是由于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面缺乏相关计算标准[2]。当前,个别地区已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如深圳罗湖区教研中心便于2004年出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计算参考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龙江牡丹江市提出,因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环境多为电子辐射环境,故教育部门与学校应予以适当补助、奖励。
3.2、教学应有据可依
较之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定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方面尚不明确。原因之一便是国家已出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应标准则仍未出台。若中小学信息技术出台有相关课程标准,则各地可根据本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体情况来进行适用于本地的信息技术教学教材的开发,进而有效结束当前全国各地信息技术教材的混乱现象。而且,一旦课程标准出台,该课程教师便可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有据可依。
3.3、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①加强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的力度,师范院校应不断提升相关专业教育质量。这就要求学校应根据一线教师能力素质需求对所开设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尤其应注重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实践,教育见习,加大教育实习比例,使师范生能够及早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解,并及早进行相应能力的储备;
②完善教师职后培训,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及学校应为新入职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对信息技术教师实施定期培训,促进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根据教师不同情况实施针对性培训,可通过面对面培训、网上培训等方式进行培训,从而帮助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专业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4、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某小学3位极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对当前国内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现状有所了解,但本研究所得出结果主要基于文中的3个案例,并不具备普适性,但具有一定代表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信息素养;配套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1-0074-02
信息技术教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承载,信息技术课程能否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当前最新的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来看,许多地方的编写过程把握得非常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做出适当的修改。本文以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入手,提出自己对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基础依托:以《纲要》为参考依据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纲要》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为基础,将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1]。同时,《纲要》中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和课时安排、教学评价和内容设置原则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1版《纲要》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存在很多与当下环境不相适应的地方,教材的内容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大环境进行修改。例如: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添加了新的章节用来介绍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还有WIFI、电子杂志、微博等知识点,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教材还存在一些细节方面需要进行调整,例如:Office办公软件的版本问题,课本上介绍的仍然是较低的2003版本,涉及到的操作系统是XP系统,而在2014年4月8日微软公司停止了对XP系统的更新。因此,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仍然需要以《纲要》作为理论依托,不能完全抛开《纲要》,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地对教材内容做出调整,不断地优化教材。
二、内容安排: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准绳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小学生基本上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即皮亚杰所指的具体运算阶段。教材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编写,以单元形式展开教学,以任务驱动法教学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1.知识重复,满足教学
布鲁纳认为,对于一门学科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反复学习,因此,提出了教学内容的螺旋式编排。螺旋式编排是指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把内容分成不同层次、不同顺序来编排呈现,让一些知识点出现逐层深入的重现,使学生学习时能够达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效果[2]。相对于直线式编排不同的是,螺旋式编排必须是在原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编写教材时,每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一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单元又划分为不同的课时,课时之间主要属于以知识点的螺旋上升,例如:在《书香班级照片秀》单元中,主要通过调整图片――修改图片――照片封面设置循序渐进的方式展现。而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内容板块的螺旋编排上升,例如:第七册第3单元《用网站信息》中主要学习网站的规划和创建,而在第八册第2单元《网上毕业留念》是构建班级网站,是对前面所学网站相关知识的重复和综合应用。
2.学科交叉,促进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依靠教师来推动,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则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纵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学习基本上都是关于软件的知识,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很少。针对于语文学科的交叉,可以先从语文基础――拼音入手,在对教材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对软件操作步骤介绍中,主要通过文字的描述展开,然而不同阶段的小学生的汉字掌握量有限,可能难以认全课本中的文字,整段阅读可能会存在困难。可以考虑将教材本身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对学生尚未学过的关键字词加入拼音标注,方便学生理解含义,同时,也能达到汉字学习的目的。
3.技术人文,贯穿教学
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传输、分析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体现,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正是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目标所在,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融合到教材中,更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3]。因此,教材更应该注重联系实际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通过创设真实情景,以问题探究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处理信息和交流合作,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本教材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之后,更像是一本软件操作说明书,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所限制。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操作之后,虽然能得到满意的作品,但是一旦离开课本,却无法独立完成软件的操作。这完全不符合信息素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技术层面,还有人文层面的培养。人文层面的培养需要教材将信息技术与文化、艺术和道德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健康上网意识和对网络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理解。只有两种层面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
三、教学策略:以任务驱动为方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材每一课都以任务形式展开,在每一课学习之前,都会先创设情境,然后将知识点(即任务)提出。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提出任务,让学生解决任务这么简单,更注重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最好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和协作学习来完成,将各个任务分配给个人[5]。在这方面,教材略显不足,按照教材的栏目安排,通过“学一学”(详细步骤罗列)、“做一做”(案例练习)、“评一评”(自我评价)来完成任务,整个过程更趋向于学生独自完成任务,这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不利的。
四、教学评价:以多样化评价为宗旨
教材栏目设置中有一项是“评一评”,它通过让学生填写表格的形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这种改变教材中评价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安徽省教材只有自我评价,过于单一,以任务驱动形式展开教学可以添加协作评价等评价方式。
然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是学生给自己打分那么简单,还需要考虑学生对自我评价的认识和态度是否正确、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是否合理、自我评价的方式是否全面;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够成熟,还不能客观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教材中的自我评价只涉及到对于知识点掌握情况,使得评价内容不足。同时,教材的自我评价中涉及到的评价标准有些模糊。比如:第六册第1课“熟练、一般、不会”,第二课“熟练、掌握、基本掌握”,一方面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不能清晰判断其中含义,另一方面词语本身含义存在重复,例如“熟练”的意思包含熟知并做来顺手,“掌握”的含义包含熟知并能运用。
五、配套资源:以资源平台建设为中心
每套教材都会有配套的光盘资源,其本意在于辅助教学和提供学习支持。但是实际使用该教材的光盘时发现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光盘内容略显陈旧,例如:光盘中关于Word的相关知识仍然是2000版;二是光盘内容重复很多,不同光盘中涉及到的电子书籍和参考网站内容一样,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光盘内容多为摆设,例如:光盘提供了模拟练习,为学生提供各单元的练习,但点击进去之后发现模拟练习中无任何内容显示。而且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现其实光盘的利用率并不高,对学生而言更多是一种摆设。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建设网络资源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资源浪费问题,也可以解决资源时效性问题,同时,平台相对于光盘而言,资源更加丰富。这种方式提高了光盘的扩展能力。
六、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材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其编写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有效性。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使其教材编写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当然本文对教材的分析仅仅从五个方面展开,可能还存在不足之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优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然需要经历不断优化的过程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贾贺.成功编辑策划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八个关键点[J].中国信
息技术教育,2013,(3):38-39.
[2] 慈黎利,郭芳.对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调查分析和启示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5):33-36.
[3] 赵凯.对优化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J].中国电
化教育,2007,(01):86-88.
[4] 周燕萍.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
教学论坛,2014,(21):74-75.
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发挥电子备课室的作用,促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掌握运用网络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如下。
二、组织安排:
由信息技术教研组具体组织实施。
三、培训方法:
采用集体指导、互帮互学、上机操作的方法。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中年教师重点辅导,45周岁以下教师考核过关。具体为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设计出一课时的课件制作脚本,按电子备课室使用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由辅导帮助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培训内容:
Windows基础;网络基础及计算机安全;Word基础;Excel电子表格;PPT幻灯片制作等内容。
具体要求:Windows基础: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启动与退出;图标、窗口、菜单、对话框、文件、
文件夹、驱动器的概念与操作;资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与使用;常用程序安装、删除与帮助的使用。桌面、窗口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输入法;附件(记事本、写字板、画图、媒体播放器、录音机、计算器等)的使用;显示分辨率的设置;杀毒软件的使用等。使用IE浏览;收藏夹(收藏、整理、导入、导出);搜索;下载;电子邮件等。网络病毒知识及预防等。
文字处理(word):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法(建议采用五笔输入法或全拼输入法);文档的建立、打开、保存等;文档的基本编辑;文档的排版(字体、字型、字号、字间距、行间距、段落格式的设置);文档的页面设置与打印输出;表格制作、公式编辑、图文混排等。软件:Word20xx/XP。
电子表格(exce):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建立、编辑工作表,设置工作表格式,制作的操作;使用公式和函数,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Excel与Word的综合运用。软件:Excel20xx/XP。
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编辑与修饰幻灯片;超级链接;组织与整理幻灯片;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20xx/XP。
五、培训考核:
1.各任课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学习培训,并填写电子备课室使用登记表。期末以培训登记册量化考核。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环创设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从“学会”转化为“会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实践这一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把握教学环节之外,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定的数学情境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体现了它独特的优势。在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来实现。
案例一: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后,教师给出六种图形的形状,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回答这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学生在答对后,师进行链接操作,学生每答一个图形,师配合学生给出这种图形面积计算推导的过程,形象而生动。
这个教学所用的课件是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2003环境编辑的,也就是被广大教师深深喜爱并最常使用ppt,相对与microsoft powerpoint2000而言,2003版本在动画演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增加了很多对象进出场、运动的效果,特别是增加了沿指定路径运动的功能,使动画设计和实现的技术要求大大降低,充分照顾了在动画效果上有一定要求但一直苦于操作技术的老师们的要求。但是,microsoft powerpoint2003所能实现的动画效果毕竟还是比较简单、定式的,如果想要展示复杂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如翻折,就还需要借助flash的力量。
案例二:
在《翻折与轴对称》一课中,为了具体的展示将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翻折的动态过程,我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了大量的翻折运动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得到结论,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更利于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
在《翻折与轴对称》一课中,所有的翻折效果都是在flash环境下编译的,但是整个课件却是在microsoft powerpoint2003环境下完成的,这不但降低了课件制作对教师技术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将flash和ppt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使整个课件制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尤其要着重考虑要重视探究过程。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可以很好的将多解多变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这充分辅助了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积极思维。例如:
案例三:
在中心对称演示的动画中,我们可以拖动图中任何一点来进行变换,可以改变对称中心的位置,可以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移动整个图形的位置,令人赞叹的是,不管我们作出怎样的变化,图中的中心对称关系的演示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我们在变化的过程中,涵盖了基本图形的所有关于中心对称的情况,这是其他任何软件在编制和展示的过程中不可比拟的,也是几何画板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二、信息技术促进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1.在尝试中进行的自主探究模式:
案例四:
这是一节数学拓展型课题研究(六年级教材下册),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某通信公司推出新的资费套餐业务
月租通话资费
30元0.30元/分
无0.6元/分
如何选择资费套餐才更划算呢?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应用excel软件根据方案列表计算比较,通过小组内部总结出计算方案,并得出结论,与全体同学交流,并寻求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在结论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在这样的设计中,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自己,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们首先尝试一些特殊值的计算结果,然后开始利用excel进行数据枚举、简单计算和横向比较,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教师再通过适时的点拨,数学模型就从生活问题中一点点的提炼出来,进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函数思想也有一定的渗透。
2.在做中学的操作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对此我们可以利用microsoftword或excel中的图表功能,来进行初步统计教学。例如在六年级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渗透怎样去看懂一张统计图表,而在高年级段就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上机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如柱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统计有更加直观、深刻和深层次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多元集成化趋势
如何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是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我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班级有教材,可有的班级却没有教材,如何将没有教材的班级教材编好或设计好,使相邻班级的教学知识能够衔接起来,是我们要做的关键事情。下面我就谈中如何设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及教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在信息时代人人必会的工具性学科,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仍有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课时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组教师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使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年的锻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形式下,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很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努力为学生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与传递等等,现在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传递信息。
教学课程方面主要如下安排实行。
一、二年级: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认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熟练鼠标、键盘操作,一年级掌握键盘输入的技巧,并掌握一定的中文输入方法。二年级掌握了用计算机绘画的基本方法,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绘画的技巧。为日后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以学习Word2000为主,学会一般的文字排版技术,能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排版,提高了中文输入的能力和继续学习windows的操作
四年级:学习Word2000和windows的画图工具,进行较高的图文编排。
五年级:以学习使用论坛为主,学习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型学习,能进行利用网络交流问题,与别人进行交流。掌握利用网络解决课外知识的问题,扩展自身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国教学资源网(eduzy.net/)、中国基础教育网(cbe21.com/)、新世纪课程网(xsj21.com/)。
六年级、初一、初二:继续使用论坛,并且学习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加强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修养,体会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技巧和乐趣(qq、email、google等工具)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ruiwen.com/)、中国基础教育网(cbe21.com/)、新世纪课程网(xsj21.com/)。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法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由于现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模块次序来组织和编排内容的,不得于学科教学整合的开展。所以我在上课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将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演示文稿知识模块这些应用性较强、且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安排在教材的第一章、第二章中。而将那些比较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穿插于其中。通过调整教材表现出以下优点:1、有利于与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及早掌握网络技术与制作演示文稿技术,就能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他们可以用网络来交流信息,加强了他们之间的空间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
2、即学即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
即学即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了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习微机原理,更无须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例如,我在上“画图”时,让学生将他们用计算机画的第一幅作品,作成windows桌面的墙纸,几次课后,又让学生在画图中制作自己的名片,并为他们印制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作品时,心中自然是兴奋不已,一定会将作品珍藏;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尤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的能力有很大差异,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我们既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原地踏步,无所事事,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要因材施教。
3、以用促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整合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在谈中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决定和工作部署中明确指出:这次中学英语的开设,一个非常大的特色就是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有新的突破,特别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中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来。实践也证明,下面我从一些实际案例出发谈谈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性。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要贴进生活”、“英语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英语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为了激活英语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感知吸收和消化语言知识,作为教师我们都应尽可能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给中学英语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创设语言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了重要作用。它能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成为语言交际的直接参与者,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从而真正优化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例如,“weather” 是英语中必不可少的课题之一,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what’s the weather like? 在这节课中,教师用课件呈现一张天安门的图片,并与学生问答,同样的方式,教师用课件呈现哈尔滨刮风、杭州西湖晴空万里、悉尼下雪的图片教授windy, sunny,snowy新词。教师领读rainy 这个新词并让学生用这个词来造句。然后教师呈现一张中国地图,并在城市旁边标出天气,让学生两两一组针对地图操练对话并汇报。在这节课中,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这是什么地方,然后再观察说明这个地方的天气并说出新句型。这种运用图片呈现新知的方式,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学习的情境与氛围,比单独的凭空想象更形象化、具体化。这节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了逼真的情景,将新知单词的音、形、义,词组的表达方式、句子的结构和功能清楚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景,培养学生实践和交际能力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我们通过多媒体,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这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如,“Numbers”为了让学生迅速走进“数字”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三个需要利用数字来打电话的情境。此过程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教师较好地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堂的“科学世界”恰当地结合了起来。“救护伤员”、“火灾”、“打架”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场景,而三种情境所需要拔打的电话号码则是本课的教学内容。这三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既因为能准确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成就感,而且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字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点拔,让学生理解了会用英语表达数字的重要性和数字的实用性。这些枯燥的数字被都这样精心地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在完成语言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进行了情感教育及生活常识的教育。
3 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 安排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开设信息技术适应了城市信息社会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其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如何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我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班级有教材,有的班级却没有教材。如何为没有教材的班级自编好或设计好教材,使相邻班级的教学知识能够衔接起来,极为关键。下面我就谈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及教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在信息时代人人必会的工具性学科。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仍有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课时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组教师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使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年的锻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形势下,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很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努力为学生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与传递等等。现在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传递信息。
教学课程方面主要如下安排实行:
一、二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认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熟练鼠标、键盘操作。一年级掌握键盘输入的技巧,并掌握一定的中文输入方法。二年级掌握用计算机绘画的基本方法,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绘画的技巧,为日后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以学习Word2000为主,学会一般的文字排版技术,能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排版,提高中文输入的能力和继续学习windows的操作。
四年级:学习Word2000和Windows的画图工具,进行较高的图文编排。
五年级:以学习使用论坛为主,学习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型学习,能进行利用网络交流问题,与别人进行交流。掌握利用网络解决课外知识的问题,扩展自身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国教学资源网(http://省略/)、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省略/)、新世纪课程网(http://省略/)。
六年级、初一、初二:继续使用论坛,并且学习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加强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修养,体会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技巧和乐趣(QQ、E-mail、Google等工具)。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省略/)、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省略/)、新世纪课程网(http://省略/)。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法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由于现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模块次序来组织和编排内容,不利于学科教学整合的开展,所以我在上课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将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演示文稿知识模块这些应用性较强、且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安排在教材的第一章、第二章中,而将那些比较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穿插于其中。调整过的教材表现出以下优点:1.有利于与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及早掌握网络技术与制作演示文稿技术,能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师生可以用网络来交流信息,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空间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
2.即学即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
即学即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了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习微机原理,更无须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例如,我在上“画图”时,让学生将他们用计算机画的第一幅作品做成Windows桌面的墙纸。几次课后,又让学生在画图中制作自己的名片,并为他们印制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作品时,心中自然是兴奋不已,一定会将作品珍藏。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尤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的能力有很大差异。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我们既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要因材施教。
3.以用促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1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分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由教师说,在黑板上写,而学生被动的听讲并完成课堂作业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其弊端日益突显,如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的难点不好解决、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限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教学中,将会很好地解决以上难题,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快捷,能优化相关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例如,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合理,缺乏对其整合的相关研究;有些教师则是应用信息技术过多,比较盲目的使用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专注教学的重点,以上的教学方式,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应该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研究,从而真正体现信息技术的优点。使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为了赶潮流,而是要结合教学的需要,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是否能学好语文,兴趣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日益广泛,在课堂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自制力还较弱,很容易走神,但他们对于相关的信息往往会更加关注,喜欢动态的、新奇的知识信息。因此,教师应科学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而集中上课的注意力。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分析
3.1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汉语拼音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可以提高学生识字、说话、读写的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汉语拼音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或者学起来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将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o”这个拼音字母,可以在课件中展示一只大公鸡,在早上打鸣“OOO”,并配上音效,让学生模仿,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拼音。
3.2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识字是一个记忆的过程,比较枯燥,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的持久力往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此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把每个汉字所表示的意思设计成动画,对于每个偏旁的意思也形象化地表示。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提升很多。对较难区别的汉字,也可以设计一些动画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汉字的用法。
3.3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荀子曾有“不闻若闻子,闻之不若见之”。也就是说,视和听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将比较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中的概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且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授《捞月亮》一课时,使用信息技术播放文中情境的动画,因为动画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非常集中。同时,让学生写下看过动画后的疑问与感想。如月亮为什么会掉下去呢?小猴子是如何捞月亮的?为什么又捞不到呢……动画过后,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增加,并且学会了思考。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强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最终提高了教学质量。
3.4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作文是很多小学生很怕的一项作业,当要写作文时,往往会想半天、急半天,却仍然开不了头,没有思绪,或者勉强提笔写个三言两语,也没有条理。叶圣陶曾有“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收成什么文章”。
因此,充实的作文依赖于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写作,即使有着好的写作方法,也是空的。因此,对于作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使用幻灯片、电影、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直接、间接地体验具体情境,并在此时结合相关的讲解,就会让学生感到有经验、有体悟、言之有物,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认知的工具,它的正确使用,需要对信息技术与相关教学进行整合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效率,从而使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学生对于文字的阅读、领悟,如果完全依赖图像教学,会淡化语言教学,这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相背离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与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其应用应当立足于语文,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正彬(吉林省公主岭市柳杨学校,吉林 公主岭 136119)
参考文献:
[1]孙宝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李新建,严建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作用与原则[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8).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初中信息技术 有效性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对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已经从新课改的理念向课程的有效实施方面转变。信息技术课程被纳入初中课程体系中,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培养社会技术型人才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教师要充分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明显有别于其他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为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一要求之下,为了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指导下实现预期目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在教师的认知水平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而编制的学案,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信息课程教学效率。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做的一步就是明确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特点,由于每一门学科都有属于自身的学科属性,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必然不同于其他课程,在教学方面也不能够同一而用。为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以实践为主
初中信息课程教学主要是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主,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应用和学习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软件和技术,掌握信息的处理、运用,以及学会应用多媒体和其他相关现代化设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二)具有综合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所面向的群体是初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层次性,所谓课程综合性指的就是学科的教学不但包括基本的内容,而且包括各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综合了各项学科技术的特点等方面,而学科具有层次性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及学生基础能力具有层次性。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的具体途径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好这一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
(一)精心做好导学案
“学案导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和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和设计导学案,要明确“学案”与教案是存在本质区别的,要知道“学案”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为学生专门制订的学习方案。在精心准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学案”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一方面,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确立学习目标与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比如在上到《计算机资源管理》这节课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在导学案中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了解计算机中的资源、知道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作用、学会应用这些来查找资源”,明确教学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教材基础之上,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也就意味着导学案中要有具体的教学步骤,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学习,比如《计算机资源管理》教学中,导学案中要有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动手操作、习题练习、总结等板块,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学习。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效开展
教师在精心设计好“导学案”之后,就要依据自己所设计的“导学案”内容,将其引入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教师从“导学案”的内容出发,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手法,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比如,在上到《文件与文件夹》这课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有效导入教学内容,或者可以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提出:“我们通过电脑来处理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多样的信息,那么在电脑中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呢?”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提出相关问题,根据随机分组把不同差异的学生分在一组内,凭借自身能力差异分工合作,通过竞赛形式得到相应奖励刺激学生的胜负欲,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与研究,促进能力提升。
(三)做好评价与反思环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不能不注重这一环节,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环节的烘托,那么前两节开展得再好也是在做无用功。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及学生对“学案导学”的学习方法的评价,而反思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的,开展好这一环节,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而对于学生而言,则有利于促进自身发展。例如,在学到《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这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是否理解网络的概念、发展,是否知道网络的功能与分类”这几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学生亦可以自我监测下自己是否掌握好这些知识,通过评价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学方法。
四、结语
“学案导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