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就业调查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13 13:57: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就业调查

第1篇

鉴于此,笔者随机选取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60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主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成功回收596份,回收率99.3%,其中有效问卷587份,有效率98.5%。在选取的600个毕业生样本中,高职高专毕业生102人,占17%;本科毕业生438人,占73%;硕士毕业生60人,占10%。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分析

为使数据更为客观和科学,笔者在随机选择之前,预先设定了十大类专业范围,分别为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美术、经济学、学前教育、临床医学、电气化铁道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西班牙语等,在587份有效问卷样本中,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调查样本中,不同类别的专业人数略有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别的毕业生人数存在差异。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很少,在上面所选取的十大类专业中,仅美术专业属于艺术类,这就造成了其人数相对较少;文史类和理工类两大类专业大致相当,因此人数也基本相同。

大学生就业心态面面观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三类毕业生中,本科生的就业信心最为不足。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未来就业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比例高达74.1%,研究生毕业生这一比例为68.3%,本科毕业生则仅为35.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对未来就业表示“没信心”和“非常没信心”的比例上,本科毕业生高达64.4%。

笔者在与本科毕业生更进一步的交流与访谈中了解到,较之高职高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有更高的就业期望,但是本科毕业生每年的人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加之一些专业并不为社会所青睐,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广大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出担忧。与之相对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本身就业期望相对较低,加之其所学多为技能型专业,近些年就业状况较之其他类毕业生较好,使毕业生对就业充满信心。研究生则对就业能够采取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多数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因此对就业充满信心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

在各个专业类别间,理工类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充满信心与期待的人数比例最高,艺术类仅次于理工类屈居第二,文史类毕业生则对未来工作缺乏应有的信心。文史类毕业生多对自身专业信心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理论性太强(这一点,在理工类中理论性较强专业的毕业生身上也有体现),市场需求度不高,多数文史类毕业生均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上,但是此类考试竞争日趋白热化,因此加重了文史类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多达56.2%的文史类毕业生对就业表示“没信心”或“非常没信心”。理工类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最为积极,多达69.7%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非常有信心”或“有信心”。在理工类专业,工科毕业生这方面的比例更高,在所选的理工类专业中又以建筑类、城市规划等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最为看好,这一状况也与其他调查相吻合。以建筑学为例,据教育部在2011年所公布的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每年全国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规模1~2万名,其就业率高达90%以上。因此,建筑学也被视为近些年来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近些年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行业需要大量的建筑学专业人才,这也就使得建筑学毕业生成为求职市场上的香饽饽,许多建筑学毕业生未毕业已经被一些公司“抢走”。正是基于这一现状,绝大多数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均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大学生就业去向状况调查 笔者在对大学生就业去向状况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如图2所示),二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多达53.8%的毕业生将自己的首选就业地选在二线城市。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因为较之一线城市而言,二线城市生活及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同时较之三线城市则具有就业机会更多和就业空间更为广阔的优势。首选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占26.4%,这部分学生做出这一选择更多是考虑到今后发展,同时一部分学生考虑到自身专业优势,也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例如建筑专业的毕业生本身专业优势比较明显,加之一线城市对建筑设计人才更为渴求,毕业生在这类城市更易施展自身的才华,因此建筑专业毕业生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的比例更高,笔者通过访谈大致了解到这一比例不会低于80%。

选择三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的毕业生占15.2%,这部分毕业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就业之后离家较近、三线城市竞争力较小、对自身能力缺乏足够自信、专业指向性(如部分高职高专专业)等因素。此外,有4.6%的大学毕业生将就业首选地选在农村,这部分学生有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用自身所学来为改变农村面貌贡献一点力量,在师范类专业中,有这种想法的毕业生人数相对更多些。

在对大学生就业类别意愿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为关注的是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占到调查总数的近四成(36%)。在就业中有20%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好的工作,19%的毕业生将薪资福利作为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而选择专业对口和拥有更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占15%和10%。而在“你最想进入何种类型的单位”调查中,高达67%的毕业生最想进入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有19%的毕业生将外资企业作为就业首选,选择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仅占14%。这一数据在具体专业学生方面还有差异,以建筑专业为例,选择到国企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高达85%,而在国企和事业单位之间,更多的建筑专业毕业生倾向于到国企。

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调查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薪资问题,在就业之前几乎所有毕业生均会有一个薪资预期,然而这个预期是否与现实就业形势及自身价值所匹配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薪资预期,那么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为此笔者以建筑专业毕业生为例,进行了就业薪资期望调查,以期通过对建筑专业毕业生就业薪资期望这一个点的分析来找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如图3所示),建筑专业毕业生就业薪资期望在1000?2000元的仅占5%,2000?3000元的占37%, 3000?4000元的比例最高,为45%,5000元以上的比例占13%。通过这一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建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薪资期望多在2000?4000之间,这部分毕业生占到82%。

然而,笔者在与有意吸收建筑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招聘主管人员进行交流时了解到,建筑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期望偏高,一般企业难以在毕业生刚入职的时候即给到3000元以上的高薪。一般来讲,薪资期望定在2000元左右较为合理,招聘主管人员认为毕业生刚步出校门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企业不可能给其较高的薪资,在毕业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企业往往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其能够从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这个过程所花费的金钱虽然不是直接支付给毕业生本人的,但是却会以自身技能水平、业务素质的提高展现出来。因此,毕业生必须要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不能单纯贪图高薪。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有教育教学等体制性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为更好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笔者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一踏入校门就使其始终绷紧就业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教师在平时授课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其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要与一些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向这些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第2篇

关键词: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 实际就业 职业生涯

中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就业形势、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高校毕业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后出现的又一个新热点。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认为引起大学生毕业失业原因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并认为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需要高校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尽量贴近社会需求;要解决选择性失业,则要求大学毕业生根据需求与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为此,我们展开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体系研究非常有意义,有利于提供进一步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个性化指导服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就业期望调查现状

期望是指对事的前途有所希望和期待。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就业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由此可见,就业期望本身并不存在高或低的问题,过高或过低是相对于就业期望值而言的。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报告会、讲座、访谈、跟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综合,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得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值关联性的一些结论。我们对河南省属高校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对象2000人,随机问卷,其中毕业生500人。本调查问卷通过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相关问卷查看zepc.省略/zs/jydc。

1.1 大学生就业期望行业调查。在就业行业期望上,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低年级最期望是高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业如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77%),而高年级最看重的是稳定、社会地位的行业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70%),而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缺遭受冷落(23%),即使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工资待遇并不低。可见就业期望中行业歧视依然存在。

1.2 大学生期望中就业方式和地点。在就业方式中“先就业再择业”一项是最多(75%),而且男生与女生、高年级和低年级的选择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而相当的一部分人选择直接创业或者合伙创业较多(10%),一次性就业(30%)已不再是大学生的首选,这也是严峻就业环境下一种被动选择,可见在就业方式中大学生是比较理性和客观实际的。大学生就业地点问卷大城市(24%)、学校所在地(40%)、生源地(24%)、西部地区(10%),此次问卷显示郑州、洛阳高校等地学生选择学校所在地就业主要显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和前景。可见大城市仍吸引一部分同学带着梦想去闯,而城市的发展前景成了大学生的首选,女同学选择回生源地要高于男同学,这可能与大学女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较弱有关。影响工作地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当地的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机会,其次是生活环境和亲友关系。

1.3 就业岗位与专业关系。我们无论是在问卷还是访谈的过程中,都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将来的工作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的问题并不是十分在乎。一来可能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并不如他们自己最初想象的那样;二来是因为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能找到真正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同学并不是很多,所以影响到了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期望。这显然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且在学习自己专业的过程中他们都选修或者旁听自己喜欢的课程,以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处理好职业和专业的关系已成为大学生的共识。

2 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差异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必须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相一致。从理论上说,社会在一定时间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致固定的数字,而这一数字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说,如果忽略其他变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时,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就业期望值必然会较高一些,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时,就应当适当调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校毕业生择业是一个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定位、调适、和谐的过程,如何在双向自主择业模式中,认真分析研究现状,不断探究找寻其中的原因, 从中寻找指导对策的实施方向,促进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值。

2.1 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在中国,农民工找工作较为容易,大学生找工作较为困难。这主要是由经济结构所导致的。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从而造成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异性。

第3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survey of employment expect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employment of students,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s from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students.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investiga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23-02

1调查背景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增加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巨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期望状况,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对内蒙古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期望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2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随机选取内蒙古三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其中理工类一所,师范类一所,医学类一所。调查的形式主要是实地调查、座谈、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收回456份,其中有效问卷445份。调查涉及对就业形势、所学专业与就业关系、待遇标准、就业地区及行业、毕业后的出路等多个方面,力求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期望状况进行全面翔实的了解。从调查对象看,主要在三所高校应届毕业生中进行。在调查对象中,从学历层次看,硕士学位研究生占调查总数的12%,本科生占64%,专科生占24%;从生源看,区外的占24%,区内的占76%;从家庭经济条件看,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3000元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2%,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2000元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5%,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0%;专业对口率为56%,不对口占44%;从性别来看,男生占40%,女生占60%。

3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3.1 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使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从1998年的66万增到2010年的630万,12年间增加近10倍。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下滑,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形势更加严峻。

3.2 高校扩招使毕业生的质量下滑首先,扩招后大学的生源质量下滑。扩招前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扩招后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而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招收的学生恰恰是增量的最底层。其次,高校招生规模迅速增长,而高校教育资源并没有同比例增长,致使教学质量下滑。再次,教育中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使学生人文素质下降,从而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3.3 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错位。有些专业学生刚入校还是热门专业,毕业后或几年后就业前景又不容乐观。

3.4 金融危机使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更加困难毕业生弱势群体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解决就业问题时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女大学生因为生理上的特殊性和社会角色定位,使好多用人单位宁要水平稍差的男生也不要女生。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3.5 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毕业生多数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老、少、边、穷”地区的小城镇和农村则较少有人光顾。学历需求的不平衡:劳动力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较大,本科生供需较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高职技工供不应求。专业失衡:当前的就业市场,文科专业的就业状况逊于理工科。

3.6 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岗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体现在工资待遇、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据调查显示:毕业生期望的工资待遇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占总人数的78.3%;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选择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占总人数的68%,而选择中小企业、公司及其他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只有8%;在工作区域上,选择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的有22.8%,而选择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小城镇、农村的仅有9%。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也导致求职难。

3.7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够到位一是有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只关注眼前的就业率,很少深入研究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培养的差距。二是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集中在毕业前,未能充分认识全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主要靠就业处的老师,缺乏全员抓就业的意识。

3.8 金融危机导致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增大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倍增,出现“就业焦虑”心理倾向的人数增多。个别严重的甚至出现抑郁症等病态反应。

3.9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由于就业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有些用人单位提高了就业门槛。首先,多数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有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践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其次,有些用人单位把高学历等同于高素质,盲目追求高学历。还有的人为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甚至长相等额外限制条件,使不少大学生就业困难。

4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4.1 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第一,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和责任,成为对各级政府业绩考核和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核心指标。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虽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小,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起着标本兼治的作用。第三,各级政府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第四,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在贷款、税收、工商注册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和倾斜。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第五,深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市场条块分割,给大学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第六,政府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助。同时,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2 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性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4.2.1 加快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多征求就业相关单位的意见,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供与求吻合。加强实践教学,促成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首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其次,将学生的课间实习、毕业实习点直接设在就业的对口单位,使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做到“授人以渔”。

4.2.2 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指导大学生就业的队伍体系。包括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各二级系部的学生管理队伍;“两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吸收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教师;聘请一定数量的创业、就业成功人士做兼职创业指导师,等等。二是树立全程抓就业的意识。学校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并且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有效性。一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了解所学专业的一系列就业出口,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未来几年的学习“有的放矢”。中间阶段侧重职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及就业服务。对国家及地方的一系列就业优惠政策进行宣讲,使学生了解并用好这些政策。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4.2.3 把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择业观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大学生择业要认清自身的素质和特长,并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特长和潜能的职业。积极主动地去基层、去西部就业、创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4.3 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应届大学生毕业,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各级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责任,对优先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或资金补贴。媒体应积极宣传各类就业先进典型,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就业。

4.4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可先选择基层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中逐步积累个人的人力资本,磨炼自己,挖掘潜能,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参考文献:

[1]刘曙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2]杨礼宾.大学生职业辅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洪玲.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第4篇

[关键词] 就业满意度;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52-3

高校扩招及国内外经济波动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每年都有上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寻找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国企和部分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的“门槛”也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难,这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大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显然已经非常迫切。

培养实用性人才,让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众多高校的办学宗旨。相对发达的城市的就业岗位已经接近饱和,促使很多毕业生回到生长所在地就业。在参考国内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次调查研究以在二、三线城市就业的1769名毕业生为例,着重探讨高校毕业生的性别、专业类型、专业对口、地区和成家情况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其目的是探讨影响就业满意度的因素,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满意且合理就业,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代表省会二线城市的太原市和代表三线城市的运城市共1769名大学毕业生。其中994名男毕业生,775名女毕业生;专科生531人,本科生811人,硕士生331人,博士生96人;工科生813人,理科生772人,文史类生184人。

(二)研究方法:根据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ASTD)以及Mcquaid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该问卷由个人背景、实际工作情况、原因分析和未来期待四个方面构成。根据满意程度分五级评定,即极不满意(1)、不满意(2)、一般(3)、满意(4)、或极满意(5)。

二、结果

(一)就业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表1)就业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男性的就业满意度低于女性。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女性占25.16%,而男性只占13.48%;反之,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男性占21.02%,而女性占2.07%。

(二)就业满意度的专业类型差异

(表2)就业满意度的专业类型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对工作感到满意的文史类生占37.50%,而理工类生占16.40%;反之,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理工类生占12.94%,而文史类生占10.87%。

(三)专业对口与就业满意度

(表3)毕业生专业对口与就业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对口程度越高,满意程度越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对工作感到满意的达到76.32%,部分对口的占16.54%,完全不对口的仅占9.32%;专业完全不对口的毕业生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达到26.14%,部分对口的占8.49%,专业对口的占6.14%。

(四)就业满意度的地区差异

(表4)二、三线城市与就业满意度

*(说明,1为二线城市,2为三线城市)

调查结果表明,在三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在二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在三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对工作感到满意的达到25.76%,在二线城市工作仅占12.84%;在二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达到16.82%,在三线城市工作的占7.62%。

(五)成家情况与就业满意度

(表5)成家情况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已婚的大学生相对未婚的就业满意度高,而在已婚的大学生中,有孩子的毕业生比还没有孩子的就业满意度高。已婚有孩子的大学生对工作感到满意的达到70.89%,已婚尚无孩子的达到69.12%,而未婚的仅占5.92%;未婚的大学生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占15.14%,已婚尚无孩子的占5.15%,已婚有孩子的占1.41%。

三、讨论

(一)就业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本调查结果表明,女性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男性。这与李瑾和彭建章等人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这说明了近年来女性的就业满意度逐渐升高。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法律加强对女性的保护以及独生女的增多,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用人单位对女性职工的待遇有所改善;第二,多数女性追求更高的学历,高学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性别劣势;第三,女性对职业的期望值和自我要求总体而言低于男性,因而有可能造成在就业满意度上高于男性。第四,在本次调查统计中,女性的单位人际关系明显处得比男性好,因此她们的工作相对于男性进行得更加顺利,满意度也较高。第五,由于社会的传统观念以及大部分女性身体素质等方面相对不足,女性从事的工作一般比较轻松。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女性中的一大部分主要从事教师、前台客服等工作,而相比之下,男性多从事医生、车间生产、和IT行业等高压的工作,因此女性的满意度较高。第六,在本次调查统计中,大多数的女性在出生地就业,即父母将她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因此她们可以较好地得到父母“关系网”的呵护,工作待遇也相对较好。而很多男性则离开父母,到外面去打拼,他们大多数是从零开始,人际关系网明显不如女性,受到的工作待遇往往与自己的期待有一定差距,因此就业满意度低于女性。

(二)就业满意度的专业类型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这与曹星和岳昌君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曹星和岳昌君的调查结果显示,文史类专业的毕业生的的工作满意度高于理工类专业的毕业生。陈树玉和王辉的调查也显示,虽然理工类学生较之文科学生就业率较高,然而就业满意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与理工类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虽然专业能力较强,但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不占优势的原因有关。

(三)专业对口与就业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对口程度越高,满意程度越高。这与于洪霞和丁小浩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于洪霞和丁小浩研究表明工作与专业的对口情况越好,就业满意度越高。李悠认为专业不对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竞争力降低意味着在同样的竞争平台上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就业满意度。

(四)就业满意度的地区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在三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在二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曾湘泉认为产业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虽然一线城市还有很多公司在招人,但就业质量,比如工资待遇等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与二三线城市工作差距不大。而除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外,其他省份的省会相对于其他三线城市来说其生活成本较高,而随着产业逐渐在三线城市落户,三线城市的就业质量也逐步提高,其工作的的性价比也较高。这可能是三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高于二线城市的原因之一。

(五)成家情况与就业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已婚的大学生相对于未婚的就业满意度高,而在已婚的大学生中,有孩子的毕业生比还没有孩子的就业满意度高。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成家甚至有孩子之后,家庭责任增大,家庭日常支出明显增大,而这也让他们更珍惜现在已有的这份工作,并更加努力做好当前工作,而这种努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会给他们带来比以前更好的待遇,这也直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因而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心智的进一步成熟,对自我的认识就更加清楚,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对工作的不满意情绪也会逐渐减少,并且逐渐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目前还缺乏成家情况与就业满意度方面的研究,这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女性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男性;(2)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3)专业对口程度越高,满意程度越高;(4)在三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在二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5)已婚的大学生相对未婚的就业满意度高,而在已婚的大学生中,有孩子的毕业生比还没有孩子的就业满意度高。

大学生能否就业,就好业,关乎社会能否稳定发展,而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内容。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国家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往人才稀缺地倾斜,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国家要及时相关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自己,及时把握市场,提高劳动力市场和应聘者的契合度。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工作期望值,并向就业压力较小的人才稀缺地靠拢。第四,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应该具备客观系统分析劳动力市场和清析为自己定位的能力,选择一份适合自身发展、满足自身价值实现的工作,这是当代大学生提高就业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奎颖,郄丽娜,黄春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河[J].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9(6).

[2]郑茂雄.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2).

[3]张志乔.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度与就业满意度关系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

[4]李瑾,彭建章,张蓓蓓.协调发挥“三维度”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一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S3).

[5]李瑾,彭建章.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02).

[6]曹星,岳昌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01).

[7]陈树玉,王辉.省属高等院校理工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12,(03).

[8]于洪霞,丁小浩.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08).

[9]李悠.从专业设置视角谈高职学生“就业错位”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07).

[10]李玉兰,曾湘泉,丁大建.大学生就业“难”在“满意度”[J].大学生就业,2012,(05).

作者简介:赖雪芬(1970-),女,汉族,广东梅县人,硕士,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生命意义。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想

课 题: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成果,编号:201201155。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

大学生对职业选择阶段想法的形成情况见表1。

根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早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已经形成了一年级认识自我,寻找兴趣职业;二、三年级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的格局。可见,在新的社会形势和就业制度下,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转变就业观念,早早地将就业问题纳入日常考虑的范围,不管是否面临毕业,都在积极主动地思考、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1.就业条件准备情况

调查显示,在回答“在校期间你为就业做了哪些准备?”这一问题时,“学好专业知识”排在了第一位,占64%。随着年级的上升,对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认同。二、三、四年级的学生认为“为了更好地就业必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分别为47%、73%、81%。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大学生认为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后,能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就业的竞争实力。这反映了大学生对就业时个人所具备的条件有较为正确的认识,注重以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就业心理准备情况

问卷统计表明,大四毕业生中,21%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认为“充满信心”,67%的学生认为“信心一般”,12%的学生则认为“信心不足”,这说明毕业生总体心态是平稳的。调查显示,压力的种类因年级的不同、性别的不同、自身条件的不同有所差异。总体来说,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高于非毕业班学生。正是由于种种压力的存在,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做许多应对就业压力的心理准备。调查表明,有73%的大学生表示对就业中会遇到的挫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归因方面,当前的学生并没有一味把就业压力和心理问题消极地归因于国家政策体制、毕业生供大于求、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他们也考虑了如“能力不足”(21.3%)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35.2%)等自身因素。可见,大学生除了要求社会能公平对待外,同时也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视为重要的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考虑问题。

3.就业观情况

(1)就业目的,见表2。

表2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并非是简单的谋生,“谋生”排在了最后一位。所选比例最高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二位),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动机上有较强的自立意识,一般比较重视自我价值,认为就业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服务于社会和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大学生选择的“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经济状况”(第一位)和个人在经济中的独立地位(第三位),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意识。

(2)就业单位与职业选择。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和职业见表3。

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和职业选择与前些年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尽管选择党政机关公务员职业身份的比例排名较靠前,但总的比例不是很高,这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变化的一个新特点。同时,男、女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和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选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女生比男生多,这反映出女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更看好经济收入稳定、压力相对较小,并注重发挥专长的职业。而选择“外资企业、三资企业职员”的和选择当“个体老板”的男生比女生多,这反映出男生较女生更有挑战精神和风险意识,男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具有较大压力、带有风险性的工作。调查中发现,有78%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首份工作“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这表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学生的就业思想有着一定的影响。学生个人和家庭对第一份工作都有较高的期待,希望经过多年的教育投资能够有一个较好的收益。

(3)对就业地点和薪酬的选择,希望的就业地点见表4。

表4显示,在就业地点的倾向性选择上,毕业生比较向往的是大中城市。河北省作为内陆省份,与沿海经济区接触较少,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所以选择沿海经济区的学生与南方各省相比少得很多。选择到西部区、到基层、到农村去建功立业的学生数量也甚少。这种倾向给大中城市的人才选用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同时对毕业生而言,也因高学历人才聚集而增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你对薪酬的期望值是多少”的问题回答上,男、女生对薪酬标准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是男生的期望值略高于女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不像前些年狮子大开口,而是正逐年回归正常社会标准。

4.就业满意度情况

针对2012届毕业生所找到的工作自我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5。

2012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是比较高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影响应届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经济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经济因素主要是薪酬与大学生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

(2)择业心理因素。一部分大学生仍然不能够面对现实,还是过于高看大学生的身份。在不正确的心态影响下,学生就业满意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

(3)专业是否对口。专业对口是大学生实现就业高满意度的关键。专业不对口会导致学生就业后的额外投入和对新工作的不适应感,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4)择业途径因素。在择业的过程中,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占85%,选择各类招聘会的占50%,选择亲朋好友介绍的占10%。这足以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调查显示,毕业生是否自主就业对其就业满意度有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特点分析

1.就业主体意识、积极心理明显增强

目前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使得学生毕业后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入社会、进入就业市场。当前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较之以前,他们关注就业的程度更强烈、内容更广泛、择业时间也提前。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到了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关注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而近些年来,不仅是在进入大四的最后一学年,甚至有的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时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可见,当前就业制度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主体意识明显增强。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调适心态、降低就业标准,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同时在就业中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社交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顺利就业的动作表现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观念和就业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就业价值取向务实化、多元化,但不乏功利化、短期化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取向由以往的理想主义转为务实主义,择业的预期更加趋向理性与务实。多数大学生表示,为了能够顺利就业,需要理性的调整择业预期,在专业是否对口、薪金、福利待遇、就业岗位的稳定性等方面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大学生预期薪酬的回落,说明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水平正变得日趋理性。与前几年相比,到国企就业的比例已大大降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价值兼容倾向:他们虽然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同时也认同实现社会价值;他们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他们既注重物质需要的满足,同时也注重获得精神价值的实现。

同时大学生择业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视短期效益,缺乏全局、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不乏带有一些利己性和功利性色彩。当然这与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说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培养阶段,但目前国家对培养大学生的成本没有大众化,这对于普通家庭,尤其是对于贫穷的农村地区来说,家庭所支出的教育费用压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花了时间和金钱后能够找到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因而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时带有功利化倾向。

3.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相对淡化,一些消极心理依然存在

通过调查和对一些学生的了解,大学生在积极的就业中不乏表现出就业理想信念相对淡化。当今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以及社会形式多元化,这些作用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使得他们的价值趋向、思想意识等受到一定的冲击,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思想等问题。一些学生受就业要“待遇丰厚”、留在“大城市、大机关”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进行自我设计。

少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和消极心理,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就业市场和用人趋势及标准缺乏了解;希望政府能全方位做好保障就业,消极等待;在择业竞争意识上,信心不足;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等。调查显示,有40%的大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则报考研究生延缓就业;6%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有志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仅占3%;10%的学生则认为,如果没有好工作,就回家待业,等待理想的工作机会。

三、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思想

1.政府、社会着力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1)加强政府政策以及社会舆论引导,实现多方位就业。政府应该以创新务实的精神,运用各种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制定并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实际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当前大学生创业担忧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创业政策等。因此,政府有必要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倾斜、培训支持、咨询服务,甚至是资金支持。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免除其后顾之忧。再有,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支援国家建设也是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这不仅需要制定鼓励和吸引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措施,而且需要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倡导。目前很多渠道并不通畅,好的政策因为地方编制有限,财政拮据等原因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应积极制定、完善和落实。同时,还要做好引导社会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环境,给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以积极引导、政策保障、措施维护、心理支持。

(2)健全完善就业市场,加强大学生就业法规建设。大学毕业生60%以上的就业是通过就业市场实现的。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就业法规不够健全,一些单位在用人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企业聘用大学生任意压低工资,不少单位不给已工作了的毕业生一些福利待遇,就业歧视等等。这使大学生极为不满,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诸多思想障碍。政府应该进一步制定法规规范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消除就业障碍,降低和减少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为他们的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高校力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我们要继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构建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把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客观地讲授给学生。同时要及时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以全员育人为原则,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从校领导到各部门,从专兼职心理教师到辅导员、任课教师,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

(2)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力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从一入学就开始,即从学生入学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择业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点等因素,向大学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并根据一、二、三、四年级学生特点的不同,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程。目前河北省的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家对这一尽早规划职业方向的观念都已认同,课程的内容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对高年级的学生,在就业前和就业过程中要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还应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的系统培训,使每位毕业生都能在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应聘面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等方面得到指导。同时,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努力搭建好就业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良好服务。

3.学生积极提升自我、迎接挑战

(1)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大学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分析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冷静思考自身的条件和就业的定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们要认清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转变。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的新时代就业观。同时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态,使自己能在主观愿望与现实实际发生冲突时,避免出现因就业受挫而引发心理失衡。要科学地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心理不适。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当前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期间在对职业目标进行分析和调研之后,应积极按照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准备。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意识地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以增强自身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6篇

就业意向现状

学生的职业定位较清晰

职业定位是对自身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的一个战略性思考,也就是根据自身优势、特点、条件进行目标定位。调查结果表明,54.9%的学生在入校时就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较清晰的认识,33.3%的学生入校时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是很清晰,11.8%的学生不清晰。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入校时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已经很清晰。

是什么因素决定学生的职业定位呢?调查表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25.8%)、社会需求(24.3%)是决定学生职业定位的两个主要因素。说明在目前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学生对自己能否就业主要出自于对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实力两大因素的考虑。另外有21.2%的学生认为职业定位“源于家庭的要求”,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这些学生,要么父母是教师,要么来自贫困家庭,这说明家庭对一部分学生的职业定位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学校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的职业定位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就业区域的选择

关于就业区域的调查表明,28.2%的学生选择到沿海开放城市里去,21.5%的学生选择去内地省会城市或直辖市,41.4%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也就是说有九成的学生希望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就业,相比之下选择去农村的只有2.8%。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留在经济较好的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困难,不利于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

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

此项调查结果很符合师范类学校的特点,共有77.8%的学生选择去学校工作,但其中绝大部分(79.3%)学生选择去公立学校,只有少数选择去私立学校,另外,17.8%的学生选择去事业单位。

就业工资期望调查

工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每位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对工资的期望直接影响着能否顺利就业。据报道,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成连年“下跌”趋势。本次调查发现53.4%的学生选择在1000-2000元之间,34.0%的学生选择在2000-3000元之间,只有11.2%学生选择3000元以上。这说明师范生对自己的就业薪金期望比较切合实际。

共同努力 促进就业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个人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学校和大学生自身都应该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调查结果显示,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尚不明确。因此,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首要工作就是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树立就业理想,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主观条件出发,把握社会动态,使学生形成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定位。学生只有将目标建立在个人的优势上,才能在求职中处于有利地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升入高中就读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因此高中教师还有较大缺口。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包同曾说,预计到2010年,高中教师将出现100万的缺口。但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乡镇、农村中学,东部城镇教师基本饱和,师范类学校应帮助学生抓住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理想就业区域。

第7篇

关键词:空乘;就业心理;调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发展迅速,未来发展潜力仍旧巨大,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民航业的迅速发展也给在校空乘专业学生带来非常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对于空乘大学生就业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就业去向、就业待遇、就业满意度等方面,较少从空乘大学生的心理层面进行调查。本研究从空乘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进一步来探讨空乘专业在校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二、空乘专業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借助问卷星的网络平台对空乘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展开调查,共调查大学生30人,其中男生4人,占比13.33%,女生26人,占比86.67%。

从“对国内各航空公司和机场是否了解”的调查来看,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基本了解”(占比60%)。“认为自己在航空公司面试的优势”的调查结果集中在“素质修养”、“亲和力”和“表达力”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面试时,你认为航空公司最注重你的因素”选项中,“外形外貌”以56.67%的占比远高于其他因素。“网上搜索”(占比86.67%)排在“了解航空公司面试信息渠道”选项的首位。而“面试中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是”选项中,“外形外貌”(33.33%)、“表达力”(26.67%)、“专业知识”(20%)、“亲和力”(20%)四个选项相对平均,也说明学生的差异化比较明显。

在“你主要看中航空公司的”选项分布中,“工资福利”(30%)、“地理位置”(30%)、“工作环境”(26.67%)也相对较为平均,说明学生工作的动机较为分散,“工资福利”不再是唯一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校期间,你的民航英语成绩”选项中,70%的学生英语成绩为“中等”。“你目前已拥有的证书”选项中,“英语二级”占比73.33%排在首位,“英语四级”占比46.67%排名第二,而“计算机等级证书”、“安全员”、“安检证”等所占比例都很低,说明学生在校期间考证的需要并不多。“你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选项中,76.67%的空乘学生选择“可以简单的进行表达”,“可以很流畅表达”的学生占比不足10%。“体能测试中,800米或1000米对于你来说是否困难”选项中,73.33%的学生选择“不困难”选项,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良好。“你的家庭经济条件怎样”的选项中,93.33%的学生来自于“普通家庭”。“同学比你先找到工作,是否会给你就业带来影响”的选项中,绝大部分同学选择“无影响”或“影响很小”,客观地说明空乘专业目前就业形势良好,学生并不为就业发愁。

“你期望初次就业的薪水”选项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初次就业的薪水要求并不算高(如图2所示)。“你会选择的工作类型”选项中,63.33%的学生选择“工作难度中等”,希望“工作很有挑战性”和“很轻松”的选项所占比例都很少,由此也可看出当代学生对于岗位职责的要求并不算高。“你希望未来就业的航空公司是”选项中,“国有知名大型航空公司”(43.33%)和“地方知名航空公司”(50%)所占比例相近。

“你希望未来在航空公司的工作地点”选项中,“离家越近越好”选项占比56.67%排名第一,“环境优美的地方”占比26.67%排名第二,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工作对于未来生活的便利性和环境因素要求较高。“如果你不准备从事空乘行业职业,是因为”选项中,学生对于未来出路的选择比较分散(如图3所示),就业趋势的分散也说明当前社会各行业发展的相对均衡性。

三、结论

第8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各二级院系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07人,女生213人;医学类专业学生109人,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123人,非医学类专业学生98人。

2.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理论分析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自编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从就业心理、自我认知、就业观念、就业期待、就业准备和就业指导六个方面了解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3.数据处理。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有效率为96.25%。经过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如下:

1.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就业的自我的认知与评价。该调查中,对于“专业就业前景问题”,23%的学生认为不错,65.9%的学生认为一般,11.1%的学生认为不好;对于“就业过程中,自身最大的劣势和不足”,25.6%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关系,21.2%的学生认为是专业知识,16.5%的学生认为是自身能力,24.5%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知名度和专业热门度;对于“就业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39%的学生担心专业技巧缺乏,18.4%的学生担心学历不够,16.3%的学生担心就业单位不符合自身期待,26.3%的学生担心与专业不对口、缺乏就业信息等;对于“是否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55.8%的学生比较了解,20.9%的学生不是很了解,23.3%的学生认为自身性格、气质与就业无关。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较高,对未来就业有信心。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身社会关系资源匮乏,它将成为自己就业过程中的一大劣势,这可能是因为所调查院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不像城市学生那样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因此,很多学生更加看重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将成为他们未来就业过程中的重要筹码。对于自身的性格、气质特点与就业的关系问题,近一半的同学并未关注,可能是因为医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向性强,同学们忽略了自身个性特点与职业匹配性问题。

2.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该调查中,对于“专业与工作的关系问题”,42.4%的学生对工作与专业对口并无强调,而更加注重自己的喜欢程度,只有22%的学生注重工作与专业对口;因此,若出现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情况时,90.1%的学生认为可以克服和适应。对于“就业渠道问题”,53.8%的学生主张自己找工作,17.3%的学生主张自主创业,18.5%的学生希望学校推荐,5.4%的学生依靠父母、亲属等。对于“就业单位条件、待遇差的问题”,52.5%的学生更在乎该岗位是否与自己的职业规划一致;26.4%的学生不在乎,认为先就业再说;21.2%的学生不愿意接受。对于“哪些条件对找工作最有帮助”,58.7%学生认为是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成绩、各类证书、工作经验各占12%。结果表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比较正确、积极向上的。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应对、客观对待,即使专业不对口、工作条件差,也都能积极接纳,并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效结合,主动寻求发展机会。

3.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待与准备。中医院校大学生都有哪些就业期待?该调查显示,39%的学生首选考研,35.7%的学生选择就业,9.98%的学生选择创业;就业学生中,29.2%的学生希望到事业单位工作,43.4%的学生希望去国企、外企工作;选择就业单位时,40%的学生注重个人发展空间,18.6%的学生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薪水,17.8%的学生注重个人兴趣;在工作地域选择上,26.6%的学生希望在二线城市发展,23.5%的学生希望到一线城市发展,21.9%的学生希望到沿海地区发展,1.8%的学生愿意到边远山村发展。他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呢?结果显示,41.4%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明确的就业目标,21.2%上过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的学生,15.5%的学生听过求职方面的讲座,12.4%的学生读过求职方面的书籍,8.6%考过与专业相关的证书。结果显示,中医院校大学生更倾向于先考研、再就业,可能是因为医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没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在医学领域很难立足。就业学生群体中,大多数人都希望到企事业单位任职,都希望留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城市发展,在单位选择上更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的稳定性与薪水。为了自己将来好就业、就好业,许多学生在校期间都积极做了准备,他们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通过课堂、讲座、书籍等途径获取就业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就业有着客观、积极的期待,并为之付出诸多努力。

4.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如何?调查结果显示,57.1%的学生表示有压力,37.2%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5.7%的学生表示没有压力;对于压力源,25.3%的学生认为是自我期望过高,25.1%的学生当心不如他人,20.7%的学生认为社会认同度不高,28.8%的学生来自家庭压力和其它;就业心理压力,使50.1%的学生出现焦虑情绪,23.3%的学生产生自卑感,25.6%的学生产生恐惧、抑郁、身体不适等状况;如果就业屡屡受挫,61.5%的学生会选择降低要求、先就业再说,38.5%的学生仍坚持自己的标准。结果表明,中医院校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就业压力,且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因此而产生了焦虑、自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分析其原因,大家的压力源各不相同,更多源于自身期望值过高和不自信心理的矛盾冲突所致。即使如此,大多数学生仍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应对求职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降低择业标准,这说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较好。

三、讨论与思考

1.客观认识自我,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一般来说大学生年龄多在18~25岁之间,这一时期的智力正处于人的顶峰阶段,智力的成熟伴随的是心理上的不成熟,不能客观认识自我。本研究也表明,中医院校许多学生对自我并不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认识自我有助于成功就业。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认知,也包括人格、气质、价值观等因素的认知,只有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求职受挫时合理归因,及时自我调适。对于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良情绪显著的现状,我们要予以重视,加强教育引导,让他们了解就业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带来的身心伤害,学习并掌握一些自我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方法技巧,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2.调整职业期待,增强就业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所致,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自信心不足所引起。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降低就业期望值,鼓励他们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干起,鼓励他们在“互联网+”时代自主创业,通过自身努力逐步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但是,就业心理危机很多情况下源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从而引发的就业自信心不足。所以,在校大学生更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此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心理受挫和抗压能力,即使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也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求职策略,重新迎接职场新的挑战。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以,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所在院校多年来非常注重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晨练、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竞赛、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等形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五大素质。该研究结果也表明,该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良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4.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立体化就业服务。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是其人生的重大转折,就业质量也是检验一所高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标尺。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高校就应该多途径开展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教育,深入宣讲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活动,积极挖掘学生就业、创业潜能;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通过加强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就业路径等。因此,就业引导、创业教育、就业心理素质提升等工作不能局限于高年级和毕业生,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始终。此外,对于残疾生、经济困难生、学业困难生等特殊群体学生,要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形成完善的帮扶体系,促进他们顺利就业。

第9篇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能力;核心;调查报告

本文系2014年武汉市市属高校教研课题重点项目:“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02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一、引言

武汉高校云集,乃人才输出重地。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做出更大贡献,是高校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系统,目前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以认知因素、个性品质、沟通合作和适应性四个维度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相对较全面地体现了大学生的个体特质、企业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图1)

二、调查的设计

为了能够进一步探究武汉城市圈大学生就业能力,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设计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企业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单位所属行业、员工人数等,目的是为了结合后面的调查反映出什么样的企业更看重什么样的就业能力;二是对各项就业能力重要性的评价,如对图1“就业能力结构模型”中的各项就业能力,提供“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个选项供被调查者打钩选择;三是对核心就业能力的调查,让被调查者从“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各项就业能力中钩选出其所认为的“核心就业能力”,若觉得该模型列举不全面的,可自行补充回答。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一方面将问卷文件上传至历届毕业生QQ或微信群让被调查者进行电子答题;另一方面选择一部分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发放纸质问卷。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了250份,其中200份电子问卷、50份实体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问卷所设置各项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对认知能力重要性评价的调查。根据前期研究的结论,本次调查将认知能力细化为专业知识和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四个方面,如表1所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被调查者中认为“重要”的占45%,“非常重要”的占43.9%”,8.3%的人认为仅仅是“一般重要”,而有2.8%的人觉得“不太重要”。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依赖,很大程度上由就业者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决定,并不是每一种工作都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48.9%的人觉得“非常重要”,仅有8.3%的人认为“一般重要”或“不太重要”。认为思维能力“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比例也很高。相对于其他三项,判断推理能力在就业者心中的重要性要偏弱一点。(表1)

(二)对个人品质重要性评价的调查。调查将个人品质细化为责任心、敬业精神、诚信、忍耐力、自我约束和成就动机等几个方面,如表2所示。在对个人品质的评价中,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责任心、敬业精神和诚信“非常重要”,而诚信“非常重要”的认可度高达74.4%,而有0.6%的人分别认为诚信和忍耐力“不重要”。与其他项目相比较,成就动机重要性的认可度略低。(表2)

(三)对沟通合作能力重要性评价的调查。为让被调查者准确表达内心的真实体会,问卷不是将沟通合作能力分解成“××力”表述,而是以第一人称的描述细化为“我善于与人交谈”、“我周围的大多数人喜欢与我在一起”、“我愿意和他人一起工作”、“我能使朋友们很愉快”、“大多数人认为我是一个好的交谈对象”和“我能够比较好的与他人沟通”等六个方面,如表3所示。与前面的认知能力、个人品质相比,被调查者对沟通合作能力重要性的认可度整体略低,甚至每一个项目都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不重要”。在对这六个方面的评价中,“我善于与人交谈”和“我能够比较好的与他人沟通”重要性认可较高,“喜欢与我在一起”和被“认为是一个好的交谈对象”得到的“非常重要”认可程度较低。可见,被“喜欢”、被“认为”与“善于”、“能够”在人们职业活动沟通合作上的作用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有效的沟通比工作群中好的人气对事业的成就有着更突出的贡献。(表3)

(四)对适应能力重要性评价的调查。问卷将适应能力细化为问题解决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如表4所示。被调查者中认为问题解决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非常重要”的比例均超过50%,要高于前述的多数就业能力。不像其他就业能力中有部分被调查者会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全部的被调查者一致认为问题解决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是重要的,只是个人感受其重要的程度不同而已。现代职场环境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国际化,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市场、企业对就业者应对变化、解除危机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者来自于商战实战力要求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使得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性也日趋提升。(表4)

(五)对核心就业能力的调查。本次问卷最重要的调查内容在第三部分:对核心就业能力的调查。要求被调查者从前述18项列举的就业能力中,最多选出四项其认为最重要的“核心就业能力”。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被选为“核心能力”前五位的依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诚信,被调查的180人中认可数分别为121、100、92、71、59,分别占67.22%、55.56%、51.11%、39.44%、32.78%。(图2)

为对以上核心能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按就业企业不同规模和归属的不同行业做了统计分析。由表5数据可得知:上述五项核心能力的评价,比较均匀地来自于各种规模的企业,差距不是特别大,而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诚信这三个方面“核心能力”的评价主要来自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见企业规模越大,一般工作环境就越复杂,在复杂的环境下,良好的沟通合作、环境适应和相互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若想进军中大型企业就业,对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准备下意识地进行。而在工作中树立个人诚信、企业诚信,不仅是个人品质、企业信用等道德层面的问题,更是个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表5)

由于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数量不是很多,对核心就业能力企业行业的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表6数据看,被选的五种核心就业能力较多地来自于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这也可能与这三个行业问卷投放和回收的数量较多有关。(表6)

本次调查是在课题项目前期成果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基础之上进行。为避免该能力结构设计的不足,问卷的最后为被调查者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以补充能力结构中未能列举的重要就业能力。少数热心的被调查者提出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执行力”等他们认为的“核心能力”,三者中“学习能力”出现的次数略多一点。可见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不仅仅是大学生校内学习的任务,更是就业之后终生需要实践的目标。从高校角度考虑,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和前述的各种技能,如何让他们学习获得学习的能力,是现代大学需要重视的目标。

四、调查结论及建议

从本次调查统计结果看来,以认知因素、个性品质、沟通合作和适应性四个维度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被认可度较高,结构模型基本合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诚信,是这些就业能力中尤为重要的能力构成。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已经有了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我国学生从长年的应试教育体系中走出来,普遍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较薄弱。多年独生子女政策下造成的家庭教育“硬伤”和不良社会风气都影响着大学生责任心、诚信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核心就业能力,应该纳入我国高校的教学目标,抓住大学这几年成长黄金期,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