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21:02: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慈母情深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此 “慈母情深”而非“慈母情”,足见这个“深”字的分量。大爱无言、春风化雨,是为母爱之深远。擦亮了“深”这个题眼,必将进一步擦亮整个文本的言说意图和人文意蕴。
读题目:生:(齐读)慈母情深 ,师:读得不错。请注意这个“深”字的读法,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慈母情深(“深”字读成了重音)
二、品尝“鼻子一酸”的味道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做一道课堂练习。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母亲用( )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
师:不准看书!请大家凭着自己在预习课文时留下的印象,在括号里填上课文中出现过的词语。好,现在开始!
生1:(朗读这段文字,注意“龟裂”的读法)
生2:(齐读)攥!
三、分析句子
句1:(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环境描写:震耳欲聋
句2:(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动作、神态描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句3:(朗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动作描写:立刻……立刻……立刻……立刻……
句: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细节描写:“塞”字饱含深情
孩子们,我们已经读懂了《慈母情深》的四个重要画面。母亲的工作环境,那是一个广角镜头;母亲瘦弱而憔悴的神情,那是一个慢镜头;母亲工作的忙碌和疲惫,那是一个快镜头;母亲塞钱给儿子,那又是一个特写镜头。
四、写感受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
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钱,攥着母亲的辛劳和血汗,更攥着母亲那伟大而无私的爱,跑了出去。此刻,此景,作为母亲的儿子,作为她的亲生骨肉,我有多少话要对母亲说、有多少情要对母亲倾诉啊!
五、听歌曲深化
为文中的母亲、为我们的母亲、为普天之下所有平凡而高贵的母亲,献上一首《懂你》的心曲吧!
六、板书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 感情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感知文本的一种基本手段。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更有着独特功能,它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音节、语调、语速乃至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还让学生从思想感情进行转化,使文章增色。有效的感情朗读,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含意,还可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意境。
一、巧授方法,夯实感情朗读的基础
朗读是一种能力,而感情朗读更是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用自己富有感彩的诵读予以体现。既然是一种能力,在学生不能有效表达时,就可以给予巧妙的指导,因为学生还是需要教师必要的“授之以渔”。这样,既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方法,又能运用该种方法更好地表达文本所要体现的思想情感。如一位教师教学《长城》时,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教师通过抓住重点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后,指名一学生有感情朗读,该生语速较快地朗读了这句话,教师微笑着说:“我感觉长城不过十里长,你能放慢语速,把长城读得再长些吗?”该生放慢了语速朗又读了这句话,教师肯定地说:“这次朗读中的长城长多了,不过还只有千里长,能再放慢语速试试吗?要读出长城的雄伟壮观。”该生第三次语速缓慢地、有感情地读“一万三千里长”一词,其他学生给予热烈掌声。最后教师让全班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特别对于“一万三千里长”一词,学生缓慢的语速,肯定的语调充分表达出长城雄伟壮观。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执教《慈母情深》时,对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这样巧妙设计的。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句,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并谈谈对这句话的感受。再齐读,找找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我的母亲”一词放在每个分句的后面。然后通过出示正确语序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把“我的母亲”置后,更能强调母亲的辛劳与疲惫。对于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已深刻理解,但学生朗读时,语速较快,不能用感情朗读很好地表现出来,王老师是这样巧妙授之方法的:“看过电影中的慢镜头吗?哪句应该是慢镜头特写?”学生很快地一致地认为是“我的母亲”一词,王老师就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学生的朗读语速还是有些快)王老师仍不慌不忙地创设情境,“仔细地看,闭上眼,师深沉而缓慢地朗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然后,激动地问道:‘此时,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悲伤地)‘在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畅谈感受后,继续逐句吟诵后面的句子,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更深入感受母亲的辛劳与疲惫。”接着,王老师和学生分句朗读,王老师用低沉、略带凄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朗读“我的母亲”一次,最后,师生轮换,至此,学生对于这一词的朗读才读得有滋有味。正是教师针对不能很好地用感情朗读表达所体会思想感情的问题,巧授方法,才能让学生感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才会将自己的所体验到得情感真挚地释放出来,让感情朗读变得有情有味,让语文课堂变成一种享受。
二、品读悟情,深化感情朗读的作用
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对于不断发展、深化的情感,就可以借助于反复朗读,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如王菘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在研读、了解了重点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后,王老师并没有满足驻步,而是让学生继续从文本中寻找反映“母亲工作地方噪声很大的句子”。一个学生找出“我大声说出母亲的名字。”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大声说?”在学生述说噪声大的原因后,就是指着大屏幕,大声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母亲,她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拼命工作的。大声读――”学生也大声而动情朗读重点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相继其他学生纷纷找出其它的句子,教师没有过多的话语,也无须累赘的话语,而是一次又一次,激动地指着的屏幕,让找出句子的学生朗读该重点句。虽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学生朗读不但没有疲倦、单一,他们的朗读变得越来越情感投入,对母亲的辛劳与疲惫也愈来愈理解的深刻。
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通过朗读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感情朗读不是枯燥、乏味的重现,而是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内涵以及思想感情的过程。
三、妙设情境,掀起感情朗读的波澜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将感情朗读陷入一潭死水,显得僵化、枯燥。这样的感情朗读怎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怎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与理解?感情朗读着重突出的是“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情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碰撞与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根据文本内容,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引人入胜的感情朗读情境,才能让感情朗读不断升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将内心感受融入感情朗读,激起激动不已的情感。如王自文老师教学《古诗二首――《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通过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悟北方沦陷区老百姓悲惨、愤怒、绝望和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抓住《题临安邸》中的“醉”字,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与腐败,导读出“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有没有注意到第二个句子是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谁问谁?
生: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齐声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教师创设不同的质问情境,不仅能很好地将作者陆游强烈的愤怒之情理解与揣摩,而也越来越激起学生的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怒之情。因此,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情感变得越来越强烈,古诗的感情朗读也越变越慷慨激昂,自然掀起了感情朗读的。
四、围绕主旨,升华感情朗读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一般情感性较强的文章,都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学时教师也常常围绕这条情感主线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作为能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感情朗读,对于它的设计也应牢牢把握好这个主旨。这种感情朗读才不会游离于教学之外,相反,恰到好处的感情朗读,既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感悟,还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富有灵气。如王菘舟老师教学的《慈母情深》,整堂课都围绕“慈母情深”的情感主线,通过抓住重点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组织教学。王老师通过创设不同层次的情境进行朗读,并通过寻找反映“母亲工作地方噪声很大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让学生在朗读深刻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前面已陈述)。教师深情地表述着:“这仅仅是今天,昨天的母亲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去年的母亲呢?(情绪越来越激动)明年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明年的明年呢?”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教师随之回归主题:“所有酸楚集中在一起,我怎能不鼻子一酸?”让学生再读重点句“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此时,学生深刻领悟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难。
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让学生掌握合理朗读方法,创设丰满、生动的情境,紧紧扣住情感变化的主线,感情朗读才会变得既富有感情,又有灵气和创新性。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通过到位的感情朗读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才使感情朗读走得更远!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郑建华.学生的转变让我幸福――班级管理与教学质量提高[J].都市家教,2013.
至今记得初相见的震撼。2008年春天――当时,我在师范执教小语教法尚不足两年。一个平常的周末,我毫无准备地听到了王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我几乎呆在那里,啊?!原来语文的课堂可以这样!原来教学的境界可以这样!!接下来是几日的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当日凌晨写下《草色遥看近却无》,试着描摹自己对王崧舟课堂教学的印象。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我都在搜集关于王老师的材料,想找出这当中的“秘妙”。
感谢李振村先生,2008年夏天,在“新经典语文教育论坛”的培训会上,他建议我赴“王崧舟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学习一段时间。于是,有了我在王老师身边的日子。我读王老师所有的文字,我看王老师所有的课,我听王老师所有的讲座,我试着梳理王崧舟语文教学思想的特质。
1.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追求。是的,吸引我们走近王崧舟的多半是它教学中鲜明的艺术特质。就像《长相思》里的山一程水一程,就像《慈母情深》中那处处可见的“震耳欲聋”,就像《枫桥夜泊》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王崧舟的课堂彰显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精致与唯美,儒雅与厚重。当独特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设计、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与精湛的书法、精美的图片以及撼人心魄的音乐一起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常常瞠目结舌,唯有轻叹。就像王小庆老师所言:“他的课已经不能算作课了,应该是个艺术品才是。”王老师自己也曾说“我确实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当做一个艺术品来经营”。想起教育界对“教育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辩,我不敢说自己知道答案,但是,不讲究艺术的教学注定走不太远。
2.深刻独特的思想探求。王崧舟极善思考,他的教育观透着哲思,常常直抵教育的本质,甚至生命的本质。他的语文主张,无论是早些年提出的“语感教学法”还是近几年风靡大江南北的“诗意语文”,都有着非常坚实的哲学、美学、教育学基础,而且都有比较成熟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他提出“好课三味”,何等精准!他提出“课的境界”,何等空灵!他对“语文意识”的呼唤与实践、对“本色语文”的超逸与回归,又是何等深刻!我知道王崧舟的粉丝里有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还有大学教授;我知道王崧舟的知音里有语文老师、英语老师、音乐老师还有数学老师;我甚至听说有一位清洁工捧着《长相思》的教学实录爱不释手、一位交警拿着《小学语文教师――王崧舟诗意语文专辑》读至凌晨!思想的力量是超越年龄、超越学科、超越职业的,我也相信这力量必将跨越时空,历久弥香。
3.求新求变的“陌生化”寻求。“思者先行,行者无疆”,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王崧舟就是一位永不止步的行者。我们都知道王崧舟的“磨课”,他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挑剔几近苛刻。我曾亲眼看过他执教的四个版本的《枫桥夜泊》,每一遍都在修改,每一次都在超越。不仅是一堂课,从《万里长城》到《荷花》,从《只有一个地球》到《一夜的工作》,从《长相思》到《两小儿辩日》,从《枫桥夜泊》到《普罗米修斯》……王崧舟从不在课品中重复自己,几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会带给小语界惊喜。沈大安先生说,“超越作为王崧舟生命的根性,渗透在他的每一个课品的创作之中”。卢青云老师说:“他时时是凭着一种有计划的超越精神打量着自己,并以超越的姿态憧憬着自己前行的方向。”2010年暑假,他推出了自己的新课《与象共舞》,在这个课品上,他竟然尝试了“一个人的同课异构”!此课一出,举座震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这样的境地?他轻轻地笑笑,只说了两个字“超越”。是的,只有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当今天的王崧舟超越了昨天的王崧舟,昨天的王崧舟就已不复存在,而今天的王崧舟灿烂地活着。
4.丰厚底蕴的文化诉求。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接触大量的小语名师,我也接触许多高校的学者、教授,我知道许多人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我很少看到有人像王崧舟这样酷爱阅读,阅读早已是他生命的存在方式。正是这不懈的阅读为他沉淀了厚厚的学养与底蕴,面对王老师,我常常会有望洋兴叹的感慨。也许正是这样,王老师才能在语文教学里举重若轻吧。
5.干净慈悲的教育情怀。工作室的墙上,绿地白字是王老师手书的“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是一种生命的境界,是只可意会的境界。佛祖拈花,庄周临水,微笑间,天地澄澈。其实,王崧舟在语文界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一方面,追随者无数,敬仰者万千;另一方面,他又时时处在小语界的风头浪尖,对他的争论从未中断。但是,王崧舟就是一直泰然自若地浅浅笑着,毁也罢,誉也罢,他就是这样淡定笃行地走着。有时候想,小语界熙熙攘攘,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其实都在他的心里。转念又想,小语界熙熙攘攘,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其实都不在他的心里!大多人不知道,在华贵的外表之下,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本质就是一颗“赤子之心”,绝对的宽容、绝对的慈悲、绝对的纯净。
时人提及王崧舟,多言“诗意语文”,这些年对王崧舟的争论也多因“诗意”二字而起。有人说,在语文前面加上任何定语都是不正确的。是的,“白马非马”。但是,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匹只叫做“马”的马,只能是白马、黑马、红马或其他。再者,放下这些争辩,有多少人能真正体味“诗意”的内涵?“诗意”是一个多么灵动而开放的字眼!若以为“诗意”仅仅是诗歌一样的语言与情景,那就失之太多了!诗意,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是生命最初与最高的境界,诗意即本色,是海德格尔讲的“精神的返乡”。
王崧舟也是把“诗意语文”定义为一种境界而非流派或方法。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是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他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其实,没有“诗意”的语文还是语文吗?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叫不叫“诗意语文”又如何?
首先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疏”指一笔带过,点到即可;“密”指细细琢磨,慢慢品味。在教学中,对那些文本中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教师可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一笔带过,不用细细研读,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仔细品味,以求深入理解,还要求理解透彻,扎实掌握。比如,我们在教学老舍先生的《草原》那篇课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那些小丘的颜色是那么柔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是一个描写草原景色非常有特色的句子,但它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因为没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对“渲染,勾勒”这些专业术语没有切身的体会,没办法理解,那自然没法体会这儿描写的草原小丘景色之美。怎么办?现在教师就不能一笔带过,那就需要细细讲解指导了。我们可以在课前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最好配合一些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渲染,勾勒”这两种画法的特点及不同,接着引导学生从“渲染”这个词中体会出小丘的线条、颜色是那么的柔美,那么的梦幻,进一步体会草原小丘的美丽,及作者对草原无限眷恋的情感。这样做,既强化了重点,还突破了教学难点,一举两得。
其次,要讲究“动”和“静”的互补。这里的“动”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解答、练习;“静”指的是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在新课改理念下,首先我们的课堂需要“动”。 在动态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气氛会非常好,经常会有欢声笑语从教室里传出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动”起来:或朗读、问答、讨论、或表演、辩论等,这些教学活动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备。当然,我们的课堂还需要“静”。 怎样实现教学中的“静”呢?我认为要做到三“静”。首先让学生“静读”。“静读”即默读,可以引导让学生用心灵去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揣摩、思考。然后,让学生“静”思,小学生由于性格活泼,甚至会“人来疯”,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可是有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充分的思考,就抢着发言了,这个时候往往很难说清楚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发言,这样才能言之有理。最后,还应该要求学生“静听”,要让学生会安静地倾听,倾听教师的声音,倾听同学的回答。倾听,这不仅是学生对教师、同学的尊重,还是对课堂的尊重,通过倾听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教师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
上一节课,如果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整节课要求学生认真听,只有“静”,教学就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如果整节课都是学生的讨论交流,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动静结合,既要有老师入情入景的讲解,又要留给学生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最后,应该注意“张”和“弛”有度。“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具体怎样做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选择那些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张弛有度。
还我们记得一位老师在执教《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就处理得相当不错,教学效率非常高。她是这样处理的:这篇课文中有四处细节描写镜头:
镜头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忙碌……”
镜头四: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终身学习。学高为师,教师是教育者,也必须是学习者。试想孩子们就连节假日还都忙着学这学那,我们做教师的怎能不学习呢?社会的迅速变迁使身边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我们来回答,我们虽不能样样精通,但至少应该去努力了解一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老观念上,而应该进化为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就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拥有的应是一潭活水。而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是很好的策略。现代的教育是终身的教育,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更应该是受教育者,要处处丰富自己的知识,时时为自己“充充电”,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不断超越自己,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本次的暑期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涉及了教学的许许多多方面。一天两次的古诗抽背和即兴演讲,是对新教师基本功的严格考验;每天导师们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或从新课程的理念阐述,或从课堂教学的设计指导等多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理论知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学习,思想上的碰撞,使我在看到了自身不足的同时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天的作业也都是导师针对我们的上课内容进行的精心设计,是我们对所学内容的即时检测。
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升是本次培训的重心之一。回忆起开班初,每天一个的导师讲座,涉及了许多理论方面的内容。有**老师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有**老师的《备课,游刃于“厚”“薄”之间》,有**老师的《科学观课,促进发展》,有**老师的《议课的标准引领和分析指向》等等。每个讲座或从课标的学习方面,或从备课的指导方面,或从观课的指向方面,都再一次全面而又科学的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在教学的理论学习方面有了一个更深的提高与体悟。
本次培训还充分关注我们青年教师的实际需要,不仅在大的纬度上帮助教师构建理论体系,同时更关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深层问题。我们组在陆丽琴导师的引领下,在高枫老师、顾燕老师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的指导中,为大家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教学设计”,懂得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掌握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什么”,明白了“抓住教学目标、抓住学生思考、抓住教学反思、落实教学环节、落实教学活动,”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前提下,设计和上出高质量的新课程教学课。
韩雪老师执教的《酸的和甜的》,在自主识字环节,为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进行高效识字,韩老师采用了很多方法巧妙识字:
生活识字:从生活中的味道进行课前谈话,自然引入对“酸”认识,如:在平时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酸? 句中识字:如韩老师出示句子,学生先读句子,然后认读其中的词语: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引导认识“葡萄、狐狸”。看字形识字:串字像什么?规律识字:老师指大屏幕认识“狐狸猴”,引导孩子说“狐狸猴”有什么相同的部分,反犬旁的字 还有哪些等,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汉字规律,牢记生字。
韩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训练方式非常独特,孩子读书也非常有感情,抓重点词,理解句子。
陈燕老师执教的是《掌声》,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陈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吴海员老师执教的《长城》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吴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老师的课堂教学,抓住了关键词“奇迹”,围绕这个词找重点句,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一、借助名言来进行导语设计
通过采用具有激励性的名言警句等可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到启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中去,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一些名言警句与语文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格言等,以此来将学生与课堂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受到语文文章的感染,提高学习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慈母情深》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进行导入。在这种导语的影响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好古诗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情怀。通过这一导入,可以为文章的讲述奠定出一定的情感基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在学习《孔子拜师》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三人行,必有我师”来进行导入,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感受这一句话的含义,并鼓励学生谈一谈对孔子的看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让学生受到启迪,并产生出继续学习的意愿。在这种导语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名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
二、借助故事来进行导语设计
成功的教育是不能依靠强制来进行的,而是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故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故事来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一些故事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来说,教师就可以引入这样的导语,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角色中去。如在学习《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这一文章,这样也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诸葛亮的印象了。或是学生在学习《齐天大圣》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故事来吸引学生,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好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三、从生活上来进行导语设计
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找出文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加深学习的印象,产生共鸣。如学生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实际入手来M行新课的导入。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现爬山虎这一植物,所以教师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仔细观察爬山虎。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爬山虎的样子或是生活的地方等。通过问题的影响,可以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提出来。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就可以将抽象的语文知识与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结合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减轻了学习上的压力,提高了学习的效果[2]。
四、借助直观感知来进行导语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制作出相应的课件,或是选择一些视频等来辅助教学的开展,这样也就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出一些相关的视频与图片,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建筑的宏伟。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这一文章,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导语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所以教师就要选择好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的导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片区教研活动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窗外寒风袭面,室内暖意融融,寒冬阻挡不了我们为明天为梦想一往无前的坚定步伐。很高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实小,共同研讨小学语文常态课堂中的有效教学。今天,光临我们活动现场的有市教研室邓主任,园林教育分局的潘局长、胡科长,市实验小学的尹校长,以及各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园林片区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正式开始,首先,请实验小学尹强校长致欢迎词。
谢谢尹校长热情洋溢的讲话!
十年课改,转变的是观念,积累的是经验,沉淀的是思想。当我们从注重形式步入关注内容、关注实效时,我们的课堂已经实现了更深意义的本质回归,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常态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我们一直在努力探寻一条既秉承传统精粹又体现崭新理念的课改之路。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个专题展开研讨,相信通过今天的研讨,我们的理论与实践会有进一步的提升。本次研讨活动分课堂观摩、互动评课、辅导讲座三个环节进行。
下面进行第一个环节课堂观摩,为我们做课的是我校的杨艳老师,杨艳老师是我校青研教研组组长,市小语学会会员,市骨干教师,20XX年,她执教《丰碑》获省现场教学比武一等奖。今天,她执教的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慈母情深》,大家掌声欢迎她和她的孩子们。
现场观课完毕,请大家稍作休息,9:20分,我们再进行后面的活动议程。
老师们,短暂的休息后,我们继续进行后面的议程, 刚才杨老师很用心地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课,我提议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对杨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下面,请杨老师谈谈她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后反思。
听了杨老师精彩的演绎和讲说,相信在坐各位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下面就进入评课互动环节,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这样吧,有请市学科带头人我校的贾蓉主席先抛砖引玉,谈谈你对这堂课的看法吧。
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天参加活动的老师都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行家里手,希望各位就自己的观课谈谈感受,为我们的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今天希望各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八校逐一发言)
老师们的点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时间关系,大家的评课先暂告一段落。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市教研室的邓主任,接下来邓主任将对杨老师的的课作精彩点评,并为我们做专题辅导讲座,大家掌声欢迎。
邓主任是我市中小学语文的掌门人,您的令旗指向哪边,我们一线教师就奔向哪方,您今天的指导发言,高屋建瓴,具体生动,启示深刻,我们将按照您的指引去积极探索。谢谢您!
接下来,有请园林分局的潘局长为本次教研活动做总结,掌声欢迎。
【关键词】 调动 自主 发展
自主学习的话题已提了多少年,教学模式也走了多少年,但真正在孩子们自学后,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走自己教案的老师仍然不在少数,这样的牵引置孩子们自学的过程于不顾,怎能激起孩子的阅读期待?又怎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真的思维会僵化,又谈何创新?现在的孩子习惯于课堂学习结束,学习活动也随之结束,顶多课后做两道练习题,而不是思维上的触动,行动上的自觉。如何将课堂学习的热情延续到课后?如何培养孩子更自主地学习,我想从下面几方面谈自己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1.鼓励学生自己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更是学习的动力,有了目标,孩子们就会为之努力。在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定出本节课的目标。如《慈母情深》这一课,我引导孩子们读了导读部分后,让孩子们自己定学习目标。孩子们很快定出了"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这时一个孩子补充说:"老师,我从单元导读部分,还给这一课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顺势引导,"那孩子们。咱们这节课就来完成这两个任务。"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定的目标,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的很自主,或将概括的主要内容写在书上,或在一些关键句子上做着批注。围绕这两个目标,孩子们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我则在孩子疑难之处点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以后的学习中,孩子们学会了根据目标去预习,提前为上课做好了准备。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适当给孩子们提供选做目标,充分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性。
在平时,我总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定每日目标,每周目标,或一天积累一个成语,或背一个句子等。周目标就是将这些内容进行巩固,之后和自己的对手进行互相检查,评比谁是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现在的课堂,我们已欣喜地看到,老师们肯花时间放手孩子们自读、自悟,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我们更需要老师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1 了解学情,为"教'打好基础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思想的实质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起课前,先预测一下学生的学习起点,经过课前预习,他们已经达到了怎样的水准,有了哪些积累,根据真实的学情,开始我们的教学。
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为了了解孩子们的预习情况,我首先出示了本课的六个词语:伦琴、贝克勒尔、居里夫人、天然放射性、X光、提炼镭,先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然后提高难度,让孩子们说说这几组词语有什么关系,从而也就检查了孩子们预习的情况,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2.2 顺学而导,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
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引导孩子们找找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顺着我的思路,孩子们应该先找到的是提炼镭的句子,可他们一下就跳到了描写结果的句子"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于是我顺学而导,孩子们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下面是孩子们当时的发言。
生:作为一个女人,她肯定是爱美的,然而三年又九个月,那么长时间,可他却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服饰和首饰,一直在搞科学研究。真是让人钦佩。
师:孩子,你能联系下文来理解,真了不起。
生:据资料显示,他们的化验室原来是停放尸体的,房子里弥漫着一种难闻的味道,而且夏天那个棚子热得就像是烤箱,可居里夫妇却在里面呆了那么长时间,真让人震惊。
师:联系资料理解课文,使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三年九个月就是一千三百多天,这么多天他们不仅忍受着夏凉冬暖的难受滋味,还遇到了许多危险。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
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懂得了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就如特级教师任炎老师所说:"学生智慧能力的培养,更应培养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如果硬是牵着学生回到自己预设的问题上,那孩子们就不是课堂的主人,也不可能有对"三年九个月"进一步理解。孩子们在这种轻松的交流中学习会更主动。
3.给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孩子们的求知欲是很强的,如何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那就应当给孩子们留一些悬念,留一些思考的空间。
我在讲到《一夜的工作》表达方法--以小见大时,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我便对孩子们说:"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有一个紧接着问道:"一生做了许多大事,比如和尼雷尔总统会谈,开一些大会呀,文章为什么不写这些大事,而是选择了这些小事来写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看看谁能说对。"没想到,孩子们一下课,便挤到我跟前,争着说他们的想法。
在学完《杨氏之子》后,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可随时跟老师讲。"一个孩子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结构写的"我大加表扬这些善于发现的孩子,善于思考的孩子。
4.在评价中促进自主的发展
"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及时的表扬,可以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我们老师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或课间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杨和鼓励,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在班里特别设置了"发现之星""创造之星""思考之星""小小演说家"等荣誉,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评比出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并及时地去表扬那些积极学习的孩子,延续孩子们课堂学习的热情,进一步促进了孩子的自主发展。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只要我们始终记着自己是引导者,积极想策略,孩子们一定会更自主地学习,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有创新。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11年总第319期《关注学生学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