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9 05:35: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赞美老师的现代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61-00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埤城中心小学搞诗词特色研究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很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和研究,却对现代诗的教学比较忽略,认为现代诗浅显易懂,只要让学生读通会背就可以了,忽略了这一文学样式。对于小学现代诗教学,我的感悟主要有:朗诵,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品味,走近诗人内心深处;模仿,彰显学生自主创造力;积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加强朗读训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朗诵是诗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由于小学课本中的现代诗内容浅显,行文流畅,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成为现代诗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1.学生听读,创设氛围,初步感知

创设良好的诗歌的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这可根据不同的诗用不同的方法,播放影片、古诗导入、歌曲联想等都是不错的方法。让学生听听录音范读,或教师亲自范读,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轻松活泼还是激愤昂扬,不必急于分析或是大声的齐读。

2.自由朗读,个体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对诗的内容、基调有了大概了解后,让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边读边拿笔标注重读音节及节拍的划分,即节奏的划分。请几位学生根据他们划分的节奏试读,并要他们说说这样读的理由,从中感悟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必强求一致。

3.高声诵读,抒感,完成审美创造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合作读,已对诗歌有个完整粗浅的把握,与文本有了如此亲切自然的接触,多少有了些共鸣,这时再要求学生大声的读,读出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自己与作者情感共鸣,读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实现审美再创造。

二、品味,走近诗人内心世界

现代诗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诵读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反复推敲咀嚼赏析字句,探究体味关键字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就能走进诗歌的境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品味难解字词句。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例如《老师,您好!》中“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洒向茁壮的新苗。”这句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体味春蚕、新苗指的谁,和老师、学生有什么相似点。理想的丝线、甘露又是指的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抓住诗歌的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构建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3.赏析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模仿,彰显学生自主创造力

模仿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现代诗以优美凝练的语言,巧妙完整的结构,充沛强烈的感情吸引着学生们,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美诗歌的同时,难免有抒发内心美好感情的动机,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创作。如学完《老师,您好》后,让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每个学生写一首赞美感激老师的诗送给自己的老师。不管他们的语言多么稚嫩,都体现了他们美好感情的抒发创造。当然,教学中要把现代诗的一些结构方法逐步教给学生,让他们仿写。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第2至6节以“我们爱你――”为主线统领全诗,句式工整,从不同角度表达对祖国的爱。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结构方法,仿写一到两节。

第2篇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 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线,

游 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 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 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 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 子 吟

第3篇

一、激发童趣,创设诗化意境。

“创设情境,就在于为学生精神生活提供基础,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情境,以促进语言形象和语言情感的深入感悟。”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作家金波写的儿童诗《春的消息》(四年级下册),我是这样激趣的:“春雷滚滚,带来了春的消息。在同学们的眼中,春天带来了什么样的讯息给你呢?”学生纷纷发言:“小草绿了!”“树枝萌芽了!”“草长莺飞!”…… 由此,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春的消息》描写的意境,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把学生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这首诗寓情于景,写出了童心童趣,与孩子们的生命体验非常接近,半节课的工夫多数学生就已经熟读成诵了。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于朗读。”所以,作为语文课,朗读是最平常、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

二、发现童心,体验诗意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沃土,新课标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倡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一张中国地图张贴在黑板中央,我带领学生学习《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四年级下册)这首现代诗歌。“金黄的是沙漠,深褐的是高山,碧蓝的是湖泊……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着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地域,我在旁边适时点拨。一个学生赞叹:“祖国真大啊!”“说得对,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祖国大呢?”“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孩子们在诗歌中深切领略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首诗的第四小节只有短短的两行:“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像依偎在妈妈身边…… ”省略号留白的内容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此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成为发现童心之旅。

三、捕获童言,发掘创作灵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五年级上册)这首诗分为三部分,用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怎样看懂自然现象,启发思维,增长见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抑或黄叶凋零、冰天雪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拓展题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景物变化,学着去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小节。

教师示范《秋》:

落叶在空中飘落,

就像那彩蝶翩翩。

大自然的语言写着:

秋天已来到人间。

学生创作《春》:

小草伸了伸懒腰,

使劲地顶开了泥土。

大自然的语言写着:

春天已经来到大地。

这样的诗歌课堂,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超乎我们成人所能想象的。

又如,《小草之歌》(四年级上册)这首诗歌采用拟人写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全诗押ao韵,读来朗朗上口。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即兴创作。学生作品摘录如下:

树种子的梦

我是一颗树种子,

闪着乌黑发亮的光泽;

渴望投入泥土,

生根发芽是我的梦想。

……

聆听春燕的呢喃,

感受夏雨的清凉;

我舒展开手臂,

撑起一柄绿色的大伞。

第4篇

关键词:穆旦;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主体意识;自我形象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在经历了浪漫主义、前期象征主义的洗礼后,开始逐渐向现代主义转型,一方面是对欧美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吸收与扬弃,另一方面是对新月派、创造社、象征派的反思与超越。其代表流派是“九叶派”(或称“中国新诗派”),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30—40年代先后到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讲授英美现代诗歌的两名新批评家理查兹(I·A·Richards,1893-1979)和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1984),{1}以及期间任教的诸多中国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如叶公超、闻一多、朱自清、冯至、卞之琳、梁宗岱、李广田、赵萝蕤、吴宓等。正是得益于一批精通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外学者以及西南联大这个远离尘嚣的学术环境,一些视文学为生命的莘莘学子一方面亲身体验着战争年代的焦虑感和人类现代文明的异化感,另一方面执著于艺术的探索与崇高的历史使命,使得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40年代奇迹般地茁壮发展,走向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并驾齐驱的道路。其中最杰出的诗人是穆旦,通过分析其前期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主体意识、身份特征等,可以看出中国新诗如何从早期个性化、统一的浪漫自我转向了后期非个性化、分裂的现代自我。不过,与多数现代诗人较为固守某种思潮不同的是,穆旦力图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个性与非个性、抒情性与知性这两种不同的文学思潮和写作范式中寻求某种结合点和平衡,把源自西方的各种文学资源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与自身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创造性地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质的新诗传统。

一、思潮的转型: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

1935年9月,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最初,和许多爱好诗歌的青年学子一样,他“首先接触的是英国浪漫派诗人”。{2}穆旦的同班同学王佐良回忆道:“从南方去的我,注意到这位瘦瘦的北方青年——其实他的祖籍是浙江海宁——在写诗,雪莱似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1}如写于1938年的诗作《我看》:“去吧,去吧,O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O,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许多浪漫诗人都喜欢使用“O”、“哦”、“啊”、“呵”、“噢”、“唉”之类的感叹词,初出茅庐的穆旦也不例外,模仿的是雪莱、拜伦式柔美、纤细的抒情风格,喜欢运用风、云、天空、鸟、树、花朵、青草等美丽、纯净的自然意象,抒发着对生命、流光、青春的无限慨叹。从这个“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忧郁者“我”的声音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敏感多愁、孤独忧郁而充满幻想的纯情形象。

第5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阅读 诗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4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歌独有的节奏与儿童生命的节律一脉相承。因此,所有的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将诗歌作为儿童母语教育的样本。我们唯有依循着诗歌的个性和味道,才能真正读懂诗歌,让诗歌慰藉自己的心灵。

一、突破理解障碍,“穿越”式阅读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且富于联想,常将写作对象与想象中的事物进行隔空链接。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要以“穿越”的视角关注文本,从而消除诗歌表达的理解障碍。

诗歌注重对人和物的形象塑造,诗人常常将两个原本互不相连的事物借助“穿越”的方式,构建出有机交融的结晶体。而在现代诗的创作中,作者也会借助多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静带动,化抽象为具体。阅读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学会关注。

如在《老师,您好!》一诗中,诗人将教师写成是“金桥”“丝线”“新苗”。这些看似与教师毫不相干的事物,正是在诗人内在意识的串联和整合下,实现了与教师形象的高度契合,从而让“隔”的感觉消失殆尽。

因此,只有从“穿越”的视角阅读诗歌,才能缩短诗歌与现实生活,尤其是与学生内在意识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真正感知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

二、契合诗歌节奏,跳跃式阅读

诗歌的语言表达高度浓缩。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经常会出现语言省略、词语颠倒等现象,呈现出鲜明的跳跃性。这就意味着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引领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按图索骥地进行解读,而是要让学生依循诗歌表达的特质,去触摸诗歌表达的内在规律和节奏,从而促进诗歌阅读效益的提升。

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暂且不谈其语言表达顺序的倒置,就其中涉及的五处地名来说,不同地域的空间距离也相去甚远,诗人运用各种不同的动词加以链接,呈现出鲜明的跳跃性。这种语言表达的跳跃,将诗人内心中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凸显出来,更展现了诗人的急切心情。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根据诗歌跳跃性的语言,来体悟诗中的路程之遥、心情之切,真正走进诗歌内在的言语规律中。

如此跳跃式的阅读,正契合了诗歌内在的言语规律与节奏,使学生真正触碰到了诗歌内在的生命律动,将诗歌教学推向了新的层面。

三、顺应表达方式,切换式阅读

诗歌语言讲究的是一种美的韵律。诗歌语言之所以被称为是“美的语言”,主要在于诗歌表达的变脸艺术。诗歌在遣词造句上有别于其他普通文体,常常运用浓烈的修辞装饰,如反复手法等,使诗歌如同吟唱一般,一唱三叹。因此,在长期的阅读历练中,学生的内在积淀会不断丰厚,其语言也会在诗歌的浸润下变得精练而流畅。

仍旧以《峨眉山月歌》为例,一首诗寥寥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我们在阅读之时,却毫无臃肿重复之感。诗人李白通过五个地名的艺术化罗列,绘制了一幅千里蜀地的旅行图。我们在诗人精准妥帖的用词艺术中快速切换,感受着诗人一路走来的思君情深。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提炼出5处地名;然后,要求学生感受诗人地点切换时动词的准确运用。正是借助“入”“发”“向”“下”等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学生才真正实现了变脸式阅读。

因此,阅读教学只有运用切换式阅读,才能引领学生体悟诗歌语言的内在魅力。

四、寻求意蕴关联,捕捉式阅读

诗歌与一般性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性文本侧重于直接抒感和意趣,而诗歌一般不将诗人内在的情韵直接点出,而是寄寓在诗歌的语言之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就着表层文字引导学生简单感知与处理,而要善于依据诗歌创作的规律,依据诗歌语言的表象进行拓展联系,捕捉其实际指向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触摸诗歌的内核。

如《老师,您好!》一诗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大道”和“金桥”凸显教师职业的“崇高”,而“春蚕”和“甘露”则指向于“美好”。诗人正是将自己对教师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蕴藏在这些相应的事物中,给予了读者鲜明的情感之源。而诗人在表达顺序上,则将“美好”铺陈于“崇高”之后,更突显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拓展与升华。

这种类似于捉迷藏的表达方式,决定了诗歌教学必须要引领学生穿越诗歌语言的藩篱,捕捉其对应的联系点,捕捉题眼、诗眼以及传神的核心字词,体会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领悟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第6篇

一、唤醒童心,让学生做生活的欣赏者

童心是对万事万物的敏感与惊奇,是对生活世界的天真与激情,是对人生生命的想象与梦想。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有一些孩子的好奇心、惊诧感,而不是对什么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甚至于麻木不仁。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得好:“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作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

在我教学前班的时候,我问我面前的孩子:“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个孩子问了我一句:“老师,您说呢?”我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

这一次对话多有诗意呀!倘若我们只按成人的眼光解释花开的原因,那么很难想象我们的教学还有多少艺术空间。

二、张扬爱心,爱这个充满诗意的温馨世界

教育是爱的教育。以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教科书设计的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心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都充满了爱。

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时,孩子们围绕着风娃娃做的好事与帮的倒忙热烈讨论之后,我就对孩子们说:娃娃有好多种呢!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有的漂亮可爱,有的傻得可爱,有的淘气可爱,还有的乖巧可爱。总之娃娃都惹人爱。你想选一种娃娃对她说两句话吗?动笔写一写吧!孩子们的热情都很高,纷纷动笔写起来。

其中的一个孩子就以《云娃娃》为题,写了一首短诗:天上的云娃娃是胆小鬼/雷公公一声吼/就哗啦哗啦掉眼泪;天上的云娃娃是个淘气鬼/它一怒/就把太阳公公遮住了;天上的云娃娃是橡皮泥/太阳公公一捏/一会儿成了活蹦乱跳的小花狗/一会儿成了自由的小天鹅。天上的云娃娃,真可爱!

三、升腾诗心,用充满诗意的双眼观察生活、描述生活

“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障碍”,教育是一个太需要研究、太需要智慧解决的难题。基于此,作为教师,就需要用自己心灵的手引导学生触摸天上的星辰。

第7篇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小时候我们启蒙我的就是中国古诗。从“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直到学生读了也是冰心对于奶奶的《繁星春水》,才更发现诗的`魅力。

  “千天使唱了一个孩子,孩子!他小小的身体里面,与她伟大的灵魂。”多么美妙的清白啊!在孩子们的眼里冰心如天使一般有心脏的纯度。我还发现时间过得好快突然,童年是丰富多彩的,稚气希望这会永远持续下去。

  “母亲啊!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这就是因为冰心对母爱的赞颂,我们的生命教育来自于中国母亲,所以对于头发问题正是由于母亲可以赋予的柔丝。母爱这种无私,总是把自己企业拥有的全无保留地献给一个孩子,只希望能够换来学生一点温暖和父母陪伴,这首小诗也告诉了我:等我长大了,也要将爱加倍的还给出了母亲。

  “如果星星——深蓝色的空间闪烁,你怎么能听到它们?在寂静中,在光明中,他们彼此深深地赞美。”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温暖的赞美,冰心的诗,处处表现出女人的纤细和虚弱。感情细腻,形象,寓意深刻,也歌颂了海浪,四季,我们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美好。

  “成功之花,人们只羡慕她现在的明艳,却在它萌芽的时候,浸透了挣扎的泪水,洒遍了所有牺牲的血雨。”。这是我在”星星”里的照片。《泉水》中有一首最喜欢的诗,它激励我勇敢地追求理想,坚定地放弃。即使遇到多少困难要咬紧牙关,让自己看到前一天的成功的艰辛,诗的意义大概也是如此。

  满天星斗,春天涛涛,她让我觉得一个孩子的天真诚恳,为伟大的母爱深深折服,自然和东西在世界上的爱。但我认为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冰心奶奶的看法,我爱上了诗歌……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现代诗——《繁星》、《春水》。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繁星》、《春水》是冰心奶奶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母爱,童真,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赞誉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她以细腻而不失优雅的语句,将诗句以浓浓的爱意包裹着,使人倍感温馨。

  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不难看出冰心奶奶充满着奇幻的梦,童真的心永远保留。或许,我读不懂冰心奶奶的心,但她的世界,一定充满着爱与美。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大爱无疆的,是伟大圣洁的。”

  《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如”母亲呵!我只要归依你,心外的湖山,容我抛弃罢!”没有华丽的词饰,单是这满含真挚情感的诗句,就打动人心扉。在她眼里母爱的伟大无穷,甚至于可以为了母亲抛弃一切的身外之物。同时,冰冰心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对深沉的母爱的赞颂。冰心在一个雨天见到一张大荷叶为红莲遮风避雨而触景生情,在《荷叶·母亲》中赞颂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当我们烦恼、痛苦、伤心、悲哀的时候,除了能投入妈妈的怀抱中哭,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感受爱的伟大;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辛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妈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总是支持着,鼓励着我们……母爱是琐碎的,细腻的,琐碎到一句问候,一声唠叨,一丝关怀,这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意。正处于青春期的我,竟不懂得珍惜这种爱,甚至厌烦,殊不知者唠叨背后的大爱,又何曾珍惜,感激过这种爱。但冰心奶奶对母爱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激,并热衷的赞美,使我深省。

  爱是寂静的,或者正如冰心奶奶所说的——一春潺潺的细流。我们在爱中生活着,一直被爱簇拥着,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感悟过爱?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潮澎湃。从书中,我更多地读出了诗人对爱的感悟,我的心,被这份爱,这份美,感动了,融化了……

  《繁星春水》学生读后感范文

  我觉得冰心写得繁星。春水是由讴歌母爱,追怀童真,赞美自然为主要的部分,则是其表现的重要思想。

  讴歌母爱:母爱是世界一切元素的原点,它创造并牵动着世界。母爱就是世界的重要特征,又是推动人走向光明的动力和做任何事的信心。

  追怀童真:儿童时代的天真烂漫和心地善良,让我觉得冰心把儿童视为最信赖的朋友。她又说道孩子是纯洁的天使,美丽的花朵,背负着挽救地球的使命。

第8篇

茶客(按照发言先后):秦华(国家一级作家)、花盛(甘肃省作协会员)、巾凡(《诗深圳》主编)、范(辽宁省作协会员)、刘晁呈(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范高举(湖北特警)、夏致欣(文学爱好者)、刘星元(诗集《草木之间》作者)、以琳(内蒙古商人)。

茶坊小二:周顶(“椰风茶坊――QQ群”创建人。)

周顶:

倡导诗歌音乐性的人说:“诗经、乐府、词都是与音乐共生的,从来不可分离,现代诗歌更是把“诗”“歌”合二为一来称呼。”反对的人说:“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如果现在的新诗,人们并不准备谱曲吟唱它们,何必强调音乐性呢?”貌似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都有道理。我们今天“椰风茶坊”的在线交流话题就是:关于诗歌的音乐性,请大家开始讨论。

乔延凤:

刚才周顶提到的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是对诗歌认识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诗歌?孔子编订的就叫《诗》,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才称《诗经》,并没有把诗和歌分开来称呼的。诗歌来源于古代歌谣。最早的诗是古代歌谣。《古诗源》记载的都是。

秦华:

诗歌是有张力的,一掷千金――一字千金,可以是易懂易读,遐想联翩才好。诗歌应该有音乐性,这个就是诗歌的魅力,在散文存在的时期依旧不衰。

花盛:

这个对于不同的诗歌写作风格或流派有不同的特征,争议是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音乐性的作品会更大程度地受欢迎,不像理论作品那么乏味。

巾凡: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诗歌是用来表达的吧!

范:

我喜欢那种读起来很美、音乐性强的诗歌,不喜欢那种像白水一样的所谓诗歌,那些连吃饭上厕所都写进诗歌的所谓诗歌很令人恶心。

乔延凤:

是的,诗歌不仅要有音乐美,而且还要凝练,意思上跳跃,还要有意味,也就是有情趣,没有这些,就不具备诗歌的条件,称不上是诗。

刘晁呈: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诗歌的节奏感带动了音乐性。

乔延凤:

不是,节奏是音乐性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性是通过节奏实现的。我们说音乐性,就是说节律、韵律、或者称旋律。

夏致欣:

我想问乔老,关于诗歌的内容与诗歌的音乐性,它们的关系怎样看待?

乔延凤:

那要看具体的诗来判断,有的不算诗,有的不算好的诗,诗歌表现内容是通过意象来达到的。内容和形式相化生,有内容还要有与内容相统一的形式。音乐性不是游离于内容之外的,它和内容融为一体。

范高举:

诗的主旋律是诗的核心,又是诗的主旨,有什么的主旋律,就有什么的音乐性。可以这样理解吗?音乐性是不是诗的基调?

乔延凤:

你听听《梁祝》就知道了,有个多次出现的旋律,不同时候,又有不同的旋律,组成了完整的《梁祝》。这个形式就包括了音乐性,刚才说了,还有其他要求。最起码,诗要是诗,不能是非诗。现在有些“诗”,其实是非诗。

刘星元:

我是山东的诗歌作者,请问乔老师对诗歌的冷抒情怎么看?

乔延凤:

感情是多种多样的,千差万别的,有冷有热,有的如火山爆发,有的缠绵悱恻。人类的各种情感,都属于诗歌表达的范围,情感不一样,这就要找到不同的表现旋律。

以琳:

古人赞美时都是用诗歌以及各种乐器的,诗歌与乐器融合在一起,诗词就会到达一种境界,那是一种神人合一的境界,其实诗歌的音乐性就是要把文字和思想达到一种完美,但我们在创作中如何去把握?

乔延凤:

要自己在诗歌写作的实践中来体会、掌握,诗歌创作,实际上是诗人的内世界和外世界相生化的一个过程。现在,对诗坛上一些不正确的导向要有明确的认识,诗歌探索必须符合艺术规律,不能误导,这是《诗歌报》一贯坚持的一个原则。

第9篇

关键词:语感;优读;情感体验;语境;课外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尤其重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读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言,好的语感对于诵读、写作有非常大的正面影响。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性,通过优读训练,让他们享受阅读的同时触摸语感。

一、“津”读培养美感,品味内涵

“津”读是一种揣摩和体验的读书方式,通过“津”读能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语言的韵味,感悟其中的感彩。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题材的课文古诗,都可以进行“津”读训练,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1.叙事写景重语境

对于叙事写景类的文章,应当做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应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应做到根据语境,读出语意。因此我在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再采用单个读、同桌读、小组内合作读、男女生齐读、推荐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培养最基本的语感。最后我指导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与情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共鸣,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例如,《拉萨的天空》中写道:“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这里用整齐对仗的方式呈现了拉萨天空的质朴之美。“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又勾勒出了拉萨天空的简洁之美。学生在反复吟读句子的过程中,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文章的内涵,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2.现代诗歌重节奏

如朗读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长江之歌》,就要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文中前后两次出现,重复吟唱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两句表达了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反复吟唱的艺术渲染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这两遍重复是感情的升华,语气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强烈、更激情,令人油然而生对祖国、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对现代诗的节奏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古典诗词重韵味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风流韵藉,情趣盎然,指导学生诵读时要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中含蓄的凝练之美。“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外,还要注意“平仄”,这样学生诵读起来会更有意味、意境。

二、“经”读丰富积累,拓宽视野

于漪老师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这就要求我们在丰富课内阅读积累的同时,拓宽课外阅读视野。

1.课内阅读中丰富积累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经过精心编选而且文质兼美,其中的语言文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可谓字字珠玑。《小草和大树》一课为我们展现了夏洛蒂姐妹不屈不挠的形象,让学生从中受到励志教育。但我觉得课文几百字的叙述远远不能够体现她们的不懈努力和文学成就,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色彩作品《简・爱》更全面地展现了夏洛蒂・勃朗特的内心和经历,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由衷地体会主人公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的精神。

2.课外阅读中拓宽视野

曹文轩的纯美小说、沈石溪的动物小说、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也被我时不时地引入课堂。《青铜葵花》里哥哥青铜和妹妹葵花的兄妹情深、纯真美好,深深打动着我和学生的心;《我要做好孩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主人公金铃的口吻真切地道出了当代孩子的心声,学生内心产生了共鸣,阅读欲望也被极大地唤醒了,语感和语文素养都在逐渐提升。此外,每周我都要拿出一节语文课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由师生轮流出题考查阅读情况,或小组轮流推荐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情节段落,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赏析能力。

三、“竞”读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我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写“心情日记”,每人每天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点滴小细节,可以是一个梦,一场雨,一阵风,一次谈话,一个发现……也可以是学校里、家里发生的事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孩子们很热衷这样开放的日记形式,都自觉地记录着每天的真实与精彩,有心的孩子还用画笔、剪纸装扮心情日记,让它真正变成属于自己的艺术品。我每天都会利用语文课的五分钟让每天写得精彩的同学来诵读自己的日记。一位同学曾写下一则题为《一双双小手》的日记,记叙了自己因腿部骨折,不能独立行走,班级同学在这段时间内,不厌其烦地无私给予她帮助,用一双双温暖的小手搀扶她上学、放学、去厕所,虽然已经不记得那些小手是谁的,但那一双双小手的温度让她感动至今。因写得有真情实感,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在班级朗读。

为了能让学生们都走上讲台展示自我,我把下节课要读日记的学生带到校园梧桐树下单独辅导,在一个清新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打开了那扇羞涩的门。翘舌音读不好,没关系,慢慢来,读不出抑扬顿挫,没关系,细心教。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