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12:51: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化艺术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引言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有着自身独特性质和魅力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它长期缺乏自己完善有力的理论体系,若不树立适应数字化艺术设计特征和发展的观念与思想,不将这些观念和思想引入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和欣赏中去,数字化艺术设计就无法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模式和窠臼,无法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和魅力。实际上,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数字化艺术设计己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迅速地蔓延开来,甚至几乎所有与视觉相关的领域都有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痕迹。从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大量运用的数码特技到我们在个人电脑中见到的应用程序界面,从我们沉醉其中的电子游戏到国际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Web页面,都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尽管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上所作的研究和探索还显得不够。
1.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应用现状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准数字化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而为数字化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然而,就数字化的艺术创作而言,特别是民俗题材的艺术创作却挖掘不够。具体表现在:
(1)数字化应用方式单一,深度欠缺。
国内目前的民俗艺术数字化多附属于对古文物、遗产、古书籍的“博物馆式”展示上,比如位于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就有专门的数字艺术馆,利用数字技术对艺术品的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收集,国内各大博物馆也陆续投入了大量设备进行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但关键的是,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民俗艺术,并直接服务于民俗艺术创作的数字化平台形式却没有。
(2)注重数字化的技术层面,忽视艺术创作本身。
从表现形式上看,数字化艺术创作采用的是一种高新技术,在创作手段、制作工具等方面显得新颖而独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立体化、全方位态势。但设计者在进行创作时,特别是民俗题材的创作,往往过于将注意力放在了技术层面,而忽视了民俗内容表现。
(3)数字化艺术作品较少开拓本土民俗文化。
所谓“民俗”文化,一定是本民族的或代表本地域风俗的文化,但少之又少的恰恰是反映这方面题材的本土数字化艺术作品。2006年暑期,号称“史上投资最大”的国产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但让人费解的是,作为中国首部全三维动作大片,主角竟全部是外国人与外星人,造型和场景十分精细,但得到的评论却是美国《星球大战》的翻版。民俗艺术创作缺乏的不是民俗题材,我们的民俗文化异常丰富,国外以中国文化背景创作文化艺术作品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郑和下西洋被外国人写成《1421:中国发现世界》赚到1.3亿英镑,《三国演义》被日、韩改编成游戏赚得盆满钵盈,美国版的《木兰从军》备受国内观众追捧,等等。看来,我们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意识,一种将内容与表现形式、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意识。
2.国外艺术设计创作模式探讨
对于艺术创作本身,时至今日,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与准确的、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支撑文化艺术内容发生与发展的创作模式,数字化应用不再仅仅限于电影制作,而是延伸到包括电视、绘画、雕塑、广告设计、产品开发、游戏制作等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各国对于本民族与他民族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平台搭建比较完善,另一方面,数字化过程也不再一味在技术上求新、求怪,而更多地对表现内容进行思考。运用新技术表现具有民族情感、民俗文化的典范作品层出不穷。比如日本动画片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荣获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国际著名电影节首次将最佳影片奖项授予一部动画片。宫崎骏坚持手工绘制动画片,然后由计算机处理,成为第一个对3D动画片说“不”的人。他的忠告是:“技术看起来使人自由,其实分工过于精细,很容易使独具匠心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他的成功在于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使作品表达细腻的日本文化内涵,而非一味追赶3D时尚潮流。国外在依托数字化手段宣扬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搜寻他民族文化精髓,经典的“花木兰”就被迪斯尼搬上荧幕而一度成为广受欢迎的“时尚大戏”,还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大批中国名著也被日、韩频繁地运用数字化形式开发成游戏、绘画等。可以看到,当数字化技术服务于鲜活的民俗文化内容,必将导致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这就是我们提到的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
小结
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时展的必然;民俗化是民族文化弘扬的有效途径,也是艺术作品生命力展现的源泉。基于数字化的民俗题材开拓与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对当前艺术设计方式、手段及内容不能符合创意产业发展要求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行业发展要求。应该看到,数字化与民俗化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种必然。数字化艺术可以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同时,也能体现设计的民族特色。而数字化艺术由于采用的是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技术,所以能为民俗文化提供广阔的创作园地,数字化技术的某些特殊效果也可以直接运用到民俗艺术创作中去。总之,有理由相信,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的互相融合,将为国内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7.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设计;问题探析;艺术文化
数字化艺术设计凭借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的、大范围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但我国目前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还比较欠缺,依然停留在起始阶段,使得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广泛应用与之不相适应。而只有对数字化艺术设计实施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才能够构建起科学的数字化艺术设计理念,也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艺术创作,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价值与魅力也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
一、数字化艺术合计的主要价值
(一)互动价值
数字化艺术设计注重创作者与受众者间的互动关系,极大的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受众者对作品的反馈信息,能够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改进意见与创作思路,从而提升创作水平。传统形式的艺术设计创作者虽然也比较注重受众的反馈意见,但由于受到沟通技术的巨大限制,致使多种信息的互动显得十分的缓慢,因此,受众者给予作品的各种宝贵性意见也无法及时的被创作者得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设计水平的提升。伴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受众者的各种反馈信息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平台的支撑下,相互传递显得十分快捷与方便,这种及时的、直接的、简便的信息互动,对于艺术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传承价值
数字化艺术设计有着传统艺术设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即能够对整个艺术实施全方位的改造。通过数字化艺术设计可以重复拷贝的特征,创作者就能够对整个艺术作品实施改造与拷贝,这样不但可以将原创的作品形态进行保存,而且能够创作灵感、受众喜好等的需要进行各种改造,即使得全新的艺术作品形态成为可能。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等途径还能够实现艺术作品的国际性共享。尤其重要的是数字化艺术设计可以让世代人们观赏到前人所留下的各种艺术作品,能够为后人提供创作资料与创作思路,实现了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用价值
数字化艺术设计密切了艺术设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字化艺术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艺术设计通过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功能更为凸显,诸多人们在数字化艺术设计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将会对其生活、工作与学习等产生重要的影响。艺术设计只有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才具有真正的实用价值,也才能够发挥自身的意义。
二、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一)单一化的应用方式
我国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方式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单一化现象比较严重,其中尤以数字化的民俗艺术设计更为明显,即通常附属于对古书籍、遗产、古文物等“博物馆式”的展示上,例如北京市的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就设有数字艺术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相关艺术品资料的信息收集,国内各种大型博物馆也相继投入了相关设备实施数字化平台的创建。然而,全面的、深入的民俗艺术研究,以及直接为民俗艺术所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却没有。
(二)重技术轻创作
从表现形式角度去看,数字化艺术设计运用的是高新技术,在制作工具、创作形式等方面显得十分独特且新颖,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态势。然而,设计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却过于注重技术,对艺术创作的本身则表现不够。
(三)本土化过于欠缺
本土文化是国家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体现。普遍性与传承性是本土化的主要特性,但是,我国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本土化特征并未的到充分的体现。这对我国艺术设计的特色化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
(一)技术分离与艺术成熟
艺术形式的必经之路就是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数字化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必将会经历这一过程。比如,Microsoft Frontpage以及Macromedia Dreamweaver等一系列软件研发与应用,使得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的分离成为了可能。而在将来的艺术设计中,技术必将退至到幕后由专门技术工作人员负责,而展现在受众面前的则是设计者与艺术家的思想、感受与创造。另外,网络设计的艺术性也将不断普及与提升,这是艺术发展成熟的最终结果。
(二)数字化优势更为明显
交互性作为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将来网络图形艺术设计的主要发展航向。交互性表现在网络图形界面上,界面设计是数字化艺术设计交互性的重要体现。而交互性的设计目标是实现人性界面的设计,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延续性与系统性作为数字化艺术设计的重要优势与特征,目前依然处于卖点与创意的初级阶段,换而言之,就是并未发挥真正的优势功能,所以,这是数字化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的目标。
(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
技术在于创新,艺术同样也在于创新。数字化艺术设计目前依然是信息的数字媒体形式,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必将实现数字化技术的根本性转变,即成为我们所需要的数字化产品。这里所指的数字产品并非目前的数字技术产品,例如MP3、DVD等产品,而是以数字形式存在于数字设备与网络中的真正虚拟产品,这将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最具突破性的转变与发展。
计算机、新技术以及网络等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数字化艺术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功能与价值,使其具备了诸多传统艺术设计所没有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形式与互动沟通形式,能够对已经完成的设计作品进行随意性的修改,包括便捷、快速的传播途径,都充分的表现出了数字化艺术设计适应时展的特征。新科技手段的利用,使得人机互动、动静结合的艺术设计形式成为了现实。
参考文献:
[1]王雪艳.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J].作家杂志.2012(06)
[2]陈恺恺.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09(06)
[3]张兰.关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11)
关键词:变革;数字化;计算机;网络;教育;艺术;教学
当下,数字、信息、网络正在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样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
国内大学相继投入到了这既是严峻挑战,同时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中。然而,尽管有些学校已经采用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和工具,但是还在沿用数十年来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电化教学设施设备变成了利用率很低的简单摆设,真正起决定性变化的管理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却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进行相应变革。面对知识全球化和民族素质提高的教育要求,以及一系列的教育市场化竞争的挑战,如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顺应变革的潮流,是各个院校的当务之急。
1、教育环境的变革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
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
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
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
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在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的不断交叉中,衍生出许多新专业,如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目前,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数字化专业亦成为了热门。
不过,就其归属而言,数字化艺术设计还是艺术学的分支。它虽然以计算机为依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技术问题,但始终以艺术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题材、技巧、观念等方面深受传统艺术的影响。当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数量还不是很多,影响还不是很大时,数字化设计只是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之一,随着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日益普及,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数字影像、体验时代,成为当下使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DV、Flash、电子杂志、动画、网络游戏日益成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设计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正在以新产业主体的形象迅速涌入我们的视野,数字化艺术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之一。
5、辅助设计的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36-01
一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概述
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曾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1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1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性研究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4.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
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 新媒体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四 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都是相互促进,协助发展,但是很少有象当前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这样引发的空前演变。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新媒体艺术已经实质性地改造了艺术的思维模式、设计模式、传播模式以及欣赏模式,新媒体艺术正在成为新世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丰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艺术创作情怀,满足生活需求。新媒体艺术设计是当代数字科技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数字信息的传播更加深入和全面。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间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为新媒体艺术开辟一片灿烂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国数码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苹果电脑国际有限公司.数码媒体艺术教育白皮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10.
[2] 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神州美术出版社,2005.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4-29.
[4] 任斌.论数码媒体艺术现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彩页.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科学与艺术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从本质上看,即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统合的产物,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品,为人类的生活服务,满足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当下设计不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设计,而且肩负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所以,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了设计教育的主体内容,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的现代设计人才,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则是关键。
一、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里已是必不可少。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的设计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方式也亟待改革和重新整合。我们说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亦是“设计时代”,经济建设急需具有现代设计观念、具备相当专业设计水平的设计艺术人才。因此现代设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要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认真地研究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地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令我们应接不暇。信息时代需要新型的设计艺术人才,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一项新课题,即必须立足设计教育发展趋势,推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把艺术与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高新技术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这就要求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有强烈的时代概念,高校的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以使自己的思维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规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二、数字化技术给艺术设计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高效率是生存的前提。因此,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例,将数字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能明显地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直观,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将艺术学科的主要课程连接起来,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节约课时,减少繁琐的表现技法的练习,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思和创意上。计算机的智能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艺术创造预想的效果。设计教学中欣赏、启发和参与极为重要,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设计的真实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课堂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和领会的事物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呈现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抓住自己的感觉,融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自己创意设计的精神。判断、捕捉并保住自己在汲取他人设计养分中出现的既能符合设计美学原理,又能发自内心的点滴新意,并不断积累、融通和表现,是设计创作乃至形成自己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教学,也有利于照应设计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控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解决了学生个体对事物领会过程中构成的理解差异,使整个课程进度保持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中选出最佳方案,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
2.数字化技术有利于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关 键 词:手绘效果图 设计语言 认知方式 重构 数字化技术
手绘效果图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意图、传达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的技术手段之一,它既是一种设计语言,又是设计的组成部分。其实,艺术设计中综合多元的图形思维方法也大多建立在徒手画的基础之上的。
艺术设计的表现效果图是艺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是设计师与业主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绘图软件为创作多样化的效果图提供了方便,并对传统艺术设计(以笔+颜料作为主要表现工具)带来强烈的冲击。所以,在艺术设计表现效果图课程中导入“多元并存”的理念,重构设计理念与认知方式,采用“新概念艺术设计表现与数字化技法”(即把传统的手绘效果图与计算机绘图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无论是传统的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还是计算机数码绘图的表现技法,这两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效果。从专业教学和学习角度来看,它们都不能互相取代,而应相互交融、扬长避短,在不同的设计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表现具体的设计任务,从而,充分体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
一、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发展要求设计师重构新的设计理念与认知方式
在人类文明史上,“笔”曾经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在笔的时代,设计艺术主体的认知的手段主要是靠书写或印刷。用笔的过程实际上是设计师对自己的创作对象的观察、概括和传达的过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到人的认知方式。从“笔”到“鼠标、压感笔”就是设计艺术主体重构自己的认知方式的过程。
笔的时代——设计艺术主体对于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文本的传播范围和自身感觉器官的局限。也就是说,设计艺术主体是靠书写或印刷品来获取间接的经验来认识事物的。
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加快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提高了认知效率,从而增强了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适应性。因此,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将成为艺术才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将逐渐占据支配地位。当然,笔的价值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仍不会完全消失,只不过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下的设计艺术专业教育,艺术主体认知能力将在新的条件下的进行分解与重构,原先的社会分工中所形成不同的设计艺术创作方法将带入计算机艺术中来。同一种计算机或同一种软件,不同的设计设计师用起来,也可能有不同风格。
二、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发展给设计师表达设计意图提供了新的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配置越来越适合处理高质量的图像。计算机成为数码图形制作中重要手段和强有力的载体。辅助电脑设计的诸多软件已成为艺术设计学习与表现的主流。数字化绘图软件能把复杂的四维空间形象绘制在二维空间。设计者可以运用数字化绘图、数字化三维动态等手段,更加真实地反映室内外空间状态及构造、装饰材料的质感及光影。这种数字化绘图技术在艺术设计的后期制作修整阶段已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1.数字化图形技术能较写实地模拟真实的环境,直观反映空间的视觉效果以及材料肌理效果、灯光效果等,为客户的预期判断提供了更为可信的依据。
2.数字化图形技术制作的效果图便于修改,可以在建模到成图的过程中,进行造型、色彩、质感等方面进行反复修改。这样既有利于设计师优化设计方案,也有助于多角度地展示设计构思和表述设计。
3.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发展与软件开发的不断升级,使其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表现出各种画种的艺术效果。
三、常用的数字化图形软件
1.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支持多种图像格式和颜色模式,可以对图像进行修复、调整以及绘制。它还具备各种图像处理技术如图层、通道和滤镜等,可以制作出各种特殊艺术效果。
2.Painter IX(绘画巨匠)软件具有的仿天然绘画技术。它将传统的绘画方法和电脑数字化图形技术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绘画和造型效果。
3.Piranesi(空间彩绘大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绘图的平台,其操作过程可以做到与设计师的思维同步,从而更好地进行辅助设计和表达设计。
4.SketchUp(建筑草图大师),该软件以功能强大、操作方式灵活,设计师往往可以突破以往在二维空间做设计的思路,以一个全新的建模理念和方法,即“智能”的理念,把设计效果图展现在我们面前。该软件的特点是可以启发创意,并将设计的每一个灵感快速地在屏幕上呈现出来,并合理地运用在设计中。
四、数字化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观念、新方式、新技术不断产生,书写方式与印刷文明正朝着计算机文明的过渡。在设计艺术领域,设计师与大众已经形成了与笔的艺术表现形式相适应的认知能力。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新兴的计算机文化的感召下,作为设计艺术教育,应该面向新的艺术媒体,培养学生的新的认知能力,使其设计理念、认知方式和审美情趣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使用数码绘图软件进行效果图的表现,虽然能达到手工绘图所不及的效果,但也比徒手绘图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工作量。所以,我们在教学和设计的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正确地选择、合理地运用。
对数字化语境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民族化研究,就需要将计算机和数字化、环境艺术设计、中国的民族化三大领域充分地融会贯通,紧密地连接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环境艺术设计中计算机的引入,能够便利环境艺术设计的操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进步。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人以美的环境。中国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元素的融入,势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能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环境艺术设计发扬光大。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及设计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简而言之,就是利用艺术的方式和手段规划设计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也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最终的目的就是提供给人们舒适美观的活动场所,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一般包括园林设计、广场设计、住宅环境设计等方面。环境的艺术设计应该满足两大功能,分别是空间使用功能和空间享受的精神功能。环境艺术设计时要从空间的大小、形状;光照、声音;空气质量、热能、气味等角度来考虑空间的使用功能,尽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出行方便、空气质量较好的抓债环境。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精神功能的考虑也必不可少,要从风格形态、文化内涵、构成法则、审美情趣、信息传递等方面综合考虑,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对环境艺术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毕竟,人类是环境的主角。以人为本即就是环境的设计要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供给人们一个赖以生存的环境模式。环境艺术是一个由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的系统,我们在对环境艺术设计时一定要遵循系统和整体的原则。自然环境的系统,我们不能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观,对自然环境的某一局部进行随意改变和破坏。自然环境系统的破坏,有可能造成自然系统的破坏和紊乱,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危机。自然系统不应该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牺牲品,我们应该尊重环境自在的原则。只有环境设计具有实用性,才有可能谈得上美观。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环境设计上我们必须遵循。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全面考虑生态平衡问题,将“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规划到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中。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民族化研究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多民族文化构成了我国璀璨的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日新月异,各有千秋。民族文化的不同,也孕育出了不同角度的美,例如:每个民族都有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和装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光耀璀璨的绘画与雕塑。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都占线了各个民族的特色,将每个民族的文化魅力展现地淋漓尽致。如果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一定能让人们感到亲切感十足,视觉上感到舒适。将民族化符号特征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上,既能满足人们视觉上的美感,精神上的需求,也能将将我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何乐而不为?环境艺术设计实质上来讲,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但在环境艺术设计上人们更注重的是精神文化。因此,民族文化的融入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再恰好不过,合理地运用民族符号,将民族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有机地融合起来。民族化符号的选取,一定要与建筑融合为一体,不能盲目地选取材料,以防显得文化符号的孤立,不合理。
三、数字化语境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民族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大领域,环境艺术设计的操作方式也变得简单。在当前的数字化背景下,人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数字化技术,设计工具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纸和笔了,设计工具数字化,设计师能够借助计算机和许多的专业绘图设计软件,所有的设计都变得简单可行。同时,在对民族文化元素的选用上,也更为得简单,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索寻找合适的民族文化元素,节省了人力、物力。在数字化语境下,设计师可以迅速地将设计灵感转化为实质性的作品。在数字化语境下,设计师可以将自己的创作灵感展现地淋漓尽致,体现出别致的现代美感。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应该充分地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选用合适的民族符号、色彩,实现民族文化元素的有机重组,合理地运用民族文化,同时也应该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民族化是一个难点,我们应该在数字化和民族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与传统化的平衡。
【关键词】大学艺术设计教育;数字化技术;应用
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推广,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全球化等特点,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领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数字化技术逐渐的应用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通过我国教学改革的进行,许多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实践证明,这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数字化技术教学是这些新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其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对提高艺术设计水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教学概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设备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人们正式的进入数字化时代。教育行业在数字化环境下也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发展,高校的硬件、软件设施都以具有一定的规模。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多,对高校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学好专业知识,还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大学艺术设计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艺术设计与丰富的数字化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加的直观的感受到艺术设计的本质,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整合相关的知识点,设计出更多更富有艺术的作品。这样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充分的发挥出大学生自身的潜力。
在艺术设计领域,随着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面向媒体,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在设计理念、艺术审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软件被应用,虽然其能够达到手工无法达到的效果,但在时间、工作量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手工与先进技术的有效结合,才是艺术设计的方向。
二、数字化技术教学在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在大学艺术设计教学中加快软件的融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设备与软件应用到大学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但由于大学艺术设计的特殊性,需要表现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空间,这就要求教学使用的软件能具备多样性。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这些软件功能以及使用方式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并熟练的应用。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有一种或几种艺术设计软件,不能满足艺术设计的各项要求,缺乏多样性,这就需要大学艺术教学不能将重点放于一款软件上,要根据专业的具体安排,多层系、多角度的引入各类应用软件,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先关软件的能力。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艺术设计,计算机效果图是艺术设计中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课程,效果图的每一个参数以及命令都是效果图的集中表现,衡量效果图制图者的水平,一般以参数的搭配以及调整参数的灵活性作为标准。这就需要的大学艺术设计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内容,加强对学生自主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有效的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对软件的操作进行逐一讲解,学生根据老师的步骤完成相关的操作,缺乏自主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行艺术设计也受到老师思想的束缚,只是不断的模仿。所以必须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艺术设计项目中,提倡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
(三)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加大艺术设计创新教育
在数字化技术的大环境下,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开拓创新。首先要从大学艺术设计课堂做起,坚持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中心思想,教师复杂指导与引导,注重教学内容、方式上的变化,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辩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其次需要从校园文化做起,积极的开展校园文艺表演、美术展览、学术讲座等活动,为学生艺术创造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项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充分的认识社会,丰富自身的艺术才干,避免艺术设计推理了实际,产生违和感。
三、总结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我们的文化形象得到了改变,艺术设计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设备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技术工具,并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创造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实现了艺术信息的交流及共享。在数字化时代,艺术教育只有加强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艺术设计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充分的掌握现代艺术的潮流,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关洁.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的助推器[J].河南社会科学.2010,15(5):256-257
论文摘要:新时代的数字化空间给艺术创作带来新的语言、新的形式,也给我们的生活与观念带来巨大变化。面对这一切改变,艺术专业人员应认真思考我们的主要作用。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多种行业的合作是数码艺术的重要特征。
我们经常谈论生存空间、想象空间、虚拟空间、情感空间、个人空间……,新世纪又带给我们一个数字空间。对于不同的空间,我们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发现,不同的审美形式,不同的观念。有人认为,创造新的美学形式是人类最多产的根本性行为。创造出新的艺术观念,就找到了使人们从无到有进行交流的方法。人类的这一活动,一直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基础。
牛顿在空间中看到一个坠落的苹果,发现了重力定律。塞尚则在一堆散落的苹果中看到了新空间。在牛顿眼中的,是一个自然空间,他看到了空间中物体存在的形式。而塞尚眼中的物体与空间是一个整体,“空间不再是只供艺术家表现形式的空荡舞台;空间会受到其内物体质量的影响。而这些物体反过来又会被自己周围的空间所改变。”牛顿与塞尚对空间的不同观察,都产生了伟大的发现。在走进全新的数字空间时,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我们会看到怎样不同于牛顿与塞尚眼里的苹果呢?我们的作用又如何?
数字空间中的新语言数字化空间,指的是由0与1组成的变幻无穷的数字集合体。他们有规律地组成一串串数字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无限发展着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容纳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发送、接收并存储。在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思考、情绪、声音、视像、触摸、感应……。在数字化空间中的“物象化”,其实质是一个数字结构形成的过程。
展现在数字空间中的视觉组成部分一数码艺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从1950年第一台图形显示器问世,即可以以点的形式显示文字与图形,到20世纪印年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开始逐渐形成。一些外部设备,绘图仪、光笔、数字化仪、彩色显示器等相继出现。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内存容量及运算速度成倍提高,而性能价格比则大幅度降低。1981年,IBM推出了正式以“Pc”命名的个人计算机,以及后来采用微软公司开发的“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使人机对话变得一目了然。计算机美术设计系统和相应大批优秀设计软件的产生,也进一步使计算机图形技术得以大范围的推广,视觉语言成为数字空间中交流与传播的主要媒介。
数字空间中艺术家全新的工作流程新的工具带来了新的工作流程。一只鼠标,一个键盘,面对显示屏,我们便可以开始工作。无需庞大的案台,成堆的颜料、图书以及型号不一的画笔,这一切变得轻松而自在。调整便利,存储容易,携带轻便,传递快捷,查询简易……。面对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图库资料、信息、软件、插件,设计师会突然觉得想象力的贫乏。各种即时的输入设备及输出系统也是越来越先进,色彩丰富、显示精细。
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媒体不同于以往的绘画、设计,艺术行业中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一个可集文字、语言、音乐、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艺术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数字成为一种桥梁,产生了网络化传播系统和结构,成为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介。新的视图表现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图像变得更加生动,技术在图像中的含量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明显。艺术之美与技术之美的融合,使表现的范围更宽广、更丰富,艺术作品的产量大大增加,时代特征更为明显。
多维空间的展示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到有了时间的四维空间,我们的思想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物体的每一个角度,每一种运动、表情,都可以全真模拟。我们开始需要认真研究每一个物体的结构、动态、表情、所处环境的变化。在多维空间中我们的视角更为宽广,物体展示、三维模拟、动画制作、幻想表现,都成为新的展示领域。
交互的艺术以往的艺术作品浏览,观者是被动的。我们往往在苦思冥想中揣摩着艺术家传达的情感,寻找共鸣。数字空间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作者同观者的交流变得更为直观,更为亲近,“过程”成为艺术的新的浏览方式。
淡化了的学科界线行业间的界线正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人们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稍纵即逝的数字激流诱人但迅猛,为能抓住这一瞬间,人们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去理解与体会。生物学、物理学、艺术学、电子学、数学、天文地理、音乐、心理学……,它们共同构筑了数字的美丽而神奇的空间,是一个充满知识的空间。
数字空间中的数码艺术与艺术家在数字化空间中成长起来的数码艺术,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要求。超自然的想象、激动人心的情节、巧妙的构思、机械化但又要充满人情味、出色的视觉效果,以及能满足艺术表现的技术条件和具有新思维的艺术人才。在这新的艺术形式中,一大批从事数码艺术的艺术家开始出现。人类的大脑似乎需要再一次进化,我们习惯于将左脑的抽象思维、数字意识与右脑的图像、音乐的感悟能力分离。在今天,人们更希望将这两边的思想交叉而达到统一,最大化地发挥大脑的左右功能。在艺术形式改变的同时也使艺术观念产生了变化。丹纳在《艺术与哲学》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订下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通过他改弦易辙。”我想没有人能拒绝这种变化,人们需求的改变,观念的转化,会使艺术家必然重新寻找新的语言符号。我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教育,以及思考内容都在随着观念的改变而转变到适应它的轨道上。
例如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使高校中新的学科、新的课程——计算机图形设计课、三维动画、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数码艺术课开始增设,同时也要求相关的师资力量的储备与加强。但是目前懂得电子计算机专业的人不少,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也大有人在,但是能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数码艺术设计的人员地很少。普遍开设的课程为软件操作应用,没有一定的数码艺术研究深度。艺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尚且有些脱节。一些人只将计算机片面的视为一种工具,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思考方式、教学方法。艺术设计队伍的突然庞大,虽然使美术的普及更社会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一夜之间工艺设计成了“民间美术”,变得“通俗易懂”。会几个美术设计软件的任何人,都认为掌握了美术设计软件的操作便掌握了艺术设计的“秘诀”。大量缺乏一定审美角度的作品在泛滥,拼凑资料、改头换面、形式拙劣、色彩凌乱……。在网页设计中,技术的快捷也带来了低水准艺术品产生的快捷,一些俗媚的个人网站时有出现,不堪评说。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狂热的追逐着技术的脚步,而一步步远离艺术的本质。更多的人疲惫不堪、通宵达旦地研究电脑技术,夸大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认为掌握了技术便可有高质量的作品出现——即“技术决定一切的思想”。其实“作品的成功,不是在于技术的新颖和稀有,而是在于运用技术表现艺术原则的成熟程度。”我们应在了解数字技术的规律和应用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艺术创造力,才能创作更好的作品,当然这的确需要我们花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与体力。
庞德曾说过:“艺术家是人类的触角”。在新时代来临的时候,艺术家是敏锐的,我们需要思想、思考,而不是一种盲目的追随。丹纳也有这样的一句话:“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善于辨别事物的基本性格和特色,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他的精神。”我们正是需要看到这一转变的“精神”实质,而不能丢掉我们身份的特征,即我们所拥有的艺术头脑和敏锐的艺术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