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20:24: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生英语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读前预测法:课文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主旨,课文中的插图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提供直观的线索。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等,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用下列内容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课文中可能会谈到的内容。
1.Whatdoyouthinkthispassageismainlyaboutaccordingtothetitleandthe
picture?
2.Whatwouldyouliketoknowaboutfromthispassage?
3.Whatquestionscouldyouraiseaccordingtothetitle?
4.Whatwouldyouwriteaboutthistitleifyouwerethewriter?
二、读中巧问法: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进入所学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众说纷纭,异彩纷呈。如:
教高一Unit9ComputersLesson34时,可问Withthehelpofcomputerswhatdoyouthinkwillhappeninourfuturelife?
教高二Unit5CharlieChaplin(2)Lesson19时,可问WhatwouldyoudoifyouwereinCaliforniaatthattime?Why?
教高二Unit9SavingtheEarthLesson33时,可问Whatwillhappenifwedonotpayattentiontotheproblemsofpopulationand
pollution?
三、课文复述法:在学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变换人称、改变文体、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
教高一Unit19JobsLesson74—75TheSecretisOut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①SupposeyouareMr.Pattis\Mr.Little.TrytotellthestoryaboutMsKing.②SupposeyouareMsKing.Trytotellthestoryaboutyourself.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其改为四个短剧,然后进行表演。
教高一Unit22Lesson86—87BritainandIreland,教高二Unit1Lesson1Disneyland,Unit7CanadaLesson26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导游,为游客作介绍:Supposeyouareaguide.PleasemakeanintroductionofBritain\Ireland\Disneyland\Canadatoagroupofvisitors.?
四、读后续论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了课文的所述的故事、剧情或事情之后,引导学生预测能“自圆其说”的故事结局、续编剧本、或者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如:
教高一Unit18TheNecklaceLesson69—70时,可提出:HowwasMathildewhensheheardthenecklacewasmadeofglass?Whatwould
shedo?WhatcouldyoudoifyouwereJeanne?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和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结局。课后还要求学生续写剧本的结局篇。
教高一Unit19JobsLesson74—75TheSecretisOut时,可提出:WouldMsKingstayatMr.Little'scompany?Whyorwhynot?Pleaseimagingtheendofthestory.
五、作业开放法:尽管目前在各类英语测试中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题,但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应当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穿越时空,得出多个合理的推测,而不是单一的答案。如:
1.每上一个课时,可要求学生用该课时新出现的词汇和句型造尽可能多的句子;并要求成绩较好的同学将这些词汇和句型写在自己编写的故事或对话中。
2.对于一些连词和句型,也可设计半开放型的题。如,YesterdayeveningIwasabouttogooutwhen.
3.经常布置一些看图作文,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相当有益的。
1错误的表现形式
1)主谓不一致。由于汉语当中主谓之间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因而写作时时常被学生所忽略。如:例1:Whathesaysmakeusupset.例2:Doingexercisedogoodtoourbody.例3:Tomaswellastwoofhisclassmateswereinvitedtotheparty.例1中,whathesays作的是该句的主语,并且应该视为单数,因此谓语make应改为单数形式makes。例2中是现在分词短语作主语,谓语动词也应改为does。例3中真正的主语是Tom,这里运用了英语当中的就远原则,因此were应改为was.
2)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的混用。汉语当中是没有对动词的个数有所限制的,但是英语句中要求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若有多余的动词出现时,需要将其转化为非谓语动词。例4:Thereare61studentsstudyinourclass.(study应改为studying)例5:Doexercisesisgoodtoourhealth.(Do改为Doing)例6:Theboystandsthereismybrother.(stands改为standing)3)动词时态和语态误用。汉语中的时态一般是通过一些词语来表现时态变化,英语中则是通过变化谓语动词的形式来展现的。例7:Ihavefinishedthisbooklastweek.例8:IwaslearningFrenchsincelastyear.例9:Heorderedthatthebooksshouldprintatonce.例10:Greatchangeshavebeentakenplaceinourprovinceinrecentyears.例7中有明显的表示过去的时间词,因而要把havefinished改为finished.例8中sincelastyear则是表示现在完成时的时间词,因而该用havebeenlearning.例9中从句的主语为thebooks,与谓语动词印刷之间是动宾关系,所以需用被动表达,改为shouldbeprinted.例10中takeplace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短语,无被动语态,所以应改为havetakenplace.
2错误的原因分析
1)母语迁移。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的影响”(Ellis,1997:51)。而母语迁移又包括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如果这种影响对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于晓芳,2005:104)则称之为正迁移,负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于晓芳,2005:104)。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使用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进行英文写作,就会出现很多主谓不一致的错误。长期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也会逐渐地产生焦虑、紧张和抵触等消极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语法错位。Tan(2005)认为每一位学习者无论是在写作上,还是口语方面要想让自己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对方进行有效交流,就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很多学生对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知识的缺失,致使写出来的句子要么缺谓语,要么就是双谓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清楚掌握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的正确用法。
3)环境缺失。王磊(2005)认为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是学习者动词错误的主要原因。不管学哪种语言,我们都要用来交流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把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并让形成语言习惯。然而在缺少语境的境况下,学生就只能是想象,运用起来也是生搬硬套,达不到真实环境下的语言交流的效果。于此同时,动词的时态语态变化也容易被忽略掉。
3应对策略
1)及时加强引导。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也会出现很多的中文式英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保持宽容和客观的态度。对学生错误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相反,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好句并及时进行鼓励,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而这种热情的良性发展,不仅会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还会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使其获得优异成绩积极的因素。对于作文中句子的错误,教师也要及时的提出并予以纠正,提升正确率。
2)巩固语法知识。在英文句子当中,谓语动词极其重要。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还有时态语态的变化形式;固定短语搭配用法等方面的要求,因而动词出错的频率也特别的高。针对这些情况,首先,教师应该尽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到知识。其次,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把语法知识融入到比较典型的句中,让学习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归纳出语法点。这样既让语法点降低了难度,也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在实际运用中也能减少或避免错误。
3)拓展阅读范围。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只有保证了大量的语言输入,在写作当中才能较好的输出。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扩大词汇量。除了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时,教师要积极予以学生学法指导,并提示好句、好文要求学生适当记忆,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论文摘要: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学起着积极地作用。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 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宗教信仰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关键词: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高中阶段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t is also an indispensible part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makes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cultural awareness;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多方法,诸如:异同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文学赏析法、大众媒介法和情景渗透法等。当然,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好一些文化教学原则。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即培养语言能力,又培养社会文化能力;既要注重国外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刚,孔宪遂。英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提高其文化方面的素养。英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贯穿于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重视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人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将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人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林意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叮、译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王永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并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张萍认为,加大英美文化教学力度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唐美莲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习英美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大学生具备一定英美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彭晓燕分析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张舍茹阐述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使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子的缺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如专题介绍法,讨论法,媒介视听法,自主阅读法等。
这些努力都对文化教学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忽视或轻视文化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 i am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raise 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妒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中国古时代,人们把龙( dragon)和凤(phoenix )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一heart(勇士),the 1i-on’ 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授课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书本知识的获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了解也同样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培育英语语言环境的沃土。向学生适时、适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英语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是最杰出的代表,许多出自《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成语和典故早已家喻户晓,如“wise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地智慧过人)、" forceful as sam-son"(像参孙一样力气大)等。它们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英语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如cyberspace(网络空) , public price hearings(价格听证会)等,它们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加深语篇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研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读者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扩大其知识面,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所读的语篇。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如此迥异,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娇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四)加深材料理解,提高听力水平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论;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论任课教师所关心的首选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在传统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中,专业素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专业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需要靠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汲取和积累来获取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只顾追求教师的专业素质,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经历,在丰富的阅历中获得的实践智慧,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实践智慧是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是要经过亲身实践而获得,并非通过别人的教授就能轻易获取的。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实践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模式。利用这一模式有两大好处:第一,通过丰富多彩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体会其中,真正地站在案例的主人公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情境,让学生独自去摸索、去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经历过这种体验,学生就能够自己探索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并且提高实际应对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高了案例分析的技巧和技能。
(2)有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因为这种方法就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对案例的剖析中,学生在不断地阅读、反思中深入到案例深处,能体会到教学内容的真谛。当然了,在这一系列的学习中,学生都是通过自学来完成的,不过必要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关的指导。正是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案例教学法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之间共同对同一案例探讨,在探讨中不断地发现教学问题,同时又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永远是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讨论、去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学习。
(3)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不是独立的,它是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协作完成的。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师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合作,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和学生作为朋友,共同探讨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则需要相互尊重,共同合作,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合作中,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要争取自己的观点,共同促进学习。在合作中要互相沟通,并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发展教学理念。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明确该堂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制订课程计划,然后学生再根据制订的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实施,最终达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点,学生在以小组为形式展开讨论时,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对话和评论,对于那些积极的评论、有利于学习的对话,我们要给予充分肯定,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去实践和思考,让他们畅所欲言;一旦发现有偏离教学目标的讨论和对话,我们应该及时制止这种评论。
(2)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一定要更加慎重。虽然说可提供给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案例非常之多,但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案例并非易事,我们所选择的案例不仅要能够反映课程内容,还要让学生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注意符合知识性、典型性、针对性、完整性、时代性和可塑性,只要我们做到了这几点,就能够选出合适的案例了。
(3)研读评析案例。研读评析案例是案例教学法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案例情境,明确案例中教师角色的地位,揭示出案例的内涵;同时注意寻找案例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前因后果,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可以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多种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学;英美;文学鉴赏
【Abstract】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the problem of a lack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has a great negative influence. The current university in the relevant aspects of the content of student teaching method is often adopted by the traditional "cramming", undertake to the student hard and fast rules. This way for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quality has a negative effect. In this, the author based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actual research mainly talk about how to guide student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当前,很多学校都存在对于学生文学鉴赏方面教学不足的情况。因此,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教师一定要对这一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1、存在的问题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当前,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的相关课程的时候往往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有重点的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死记硬背。这样一来,这些知识只能算是暂时的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而不是真真的为学生所拥有。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掌握也就慢慢的出现松动最终全部遗忘。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背诵之外教师还会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完成。简单来说就是不知一定量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补充。虽然这个方法很好,但是执行起来却出现了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都是节选而不是完整的文学作品,因此其对作品的主体和内涵掌握的难免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觉得英美文学鉴赏的课程无聊枯燥,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完全没有意义。
2、关于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些建议
2.1、阅读完整的作品
要帮助学生提高相关的鉴赏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快餐式的节选和介绍。虽然阅读作品的精华部分同样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但是终究是有缺憾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整体,如果将其拆散来进行欣赏那就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这样会给学生一种零碎、不连贯的感觉。举个例子来讲,为了全面的了解莎士比亚的魅力和思想就一定要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完整的细读以帮助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够有独到的见解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去了解和阅读。
2.2、讲解方法
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要用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方法,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中的精髓。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间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文学鉴赏的学习。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都已经迈进了信息时代。学生对于很多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甚至已经超过了教师的掌握速度。因此,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要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才能够客观全面的进行文学作品的相关欣赏。
2.3、写读后感
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另外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写读后感。读后感是学生在阅读完成之后对于作品的整体理解和自我思想倾诉的表现。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可以有效的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总结和记录,而且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以后写作的素材。这种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间学生等于是又重温了一遍作品,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说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文学作品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掌握进行考核的时候最好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的方式而是用论文考核的方式进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间学生往往可以在作品中间发现自己、看见自己。学生对于文章意义的探索发现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探索和挖掘。因此,教师也要教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在阅读时候产生的抽象的感觉的想法变化成为理性的文字和表达。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对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4、任务分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任务分配。即让一个学生专门去了解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文学流派。这样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来说就有了一定的减轻。学生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基本找到其所需要的资料。这样学生就能够进行有效的研究。然后,教师可以专门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讲解,让学生将其工作成果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调动,学习效率也会明显的得到提高。这样一来,学习的核心就变成了学生自己,教师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这个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教育方法无法解决的学生学习懒惰性的问题。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自己对自己负责。因此,学生的责任心和动手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方法。其次,通过任务分配的方法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促进和提高。
3、总结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尽最大努力帮助实现这一目标以帮助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为社会的进一步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慧.中西方思维差异与英语教学的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5):120.
摘 要: 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语文学课程担负着传播新型文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时代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英美文学教学应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生态文论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态视角阅读作品,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价值,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生态文论;英美文学;学习积极性;生态课堂
21世纪人类社会正步入生态时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行动纲领。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作为构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教育理应担负起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新型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使命。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在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和技术至上等观念的冲击下,文学课的地位日渐尴尬。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学生背负的就业压力,以及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陈旧等因素使得文学课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学批评应运而生, 它所要试图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应该如何看待自然并和自然相处,以期缓解并最终消除生态危机。“生态批评”是从文学批评角度进入生态问题的文艺理论批评方式, 一方面要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问题, 另一方面要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
一、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应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引导学生从生态视角阅读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生态意识。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英美文学的成功预期,和学生正确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实用价值,从而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觉得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介入英美文学课程的是很重要的。首先,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能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为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并不是在课堂讲授的内容中机械地添加一些文论方面的知识,而是将教学中心从文史知识的识记转移到培养学生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来赏析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上。
第二,生态文论介入英美文学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生态意识是大学生的 “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鲁枢元教授提醒我们,相伴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地向着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导致人类自身内部的 “精神污染”。这里的精神污染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现代社会中科技发明对人的健康心态的侵扰,物欲文化对人的心灵渠道的闭塞,商品经济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腐蚀。当代人的许多精神问题,如自杀、吸毒、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等,都随着社会发展的程度看涨。其突出表现为现代社会高度存在的疏离化: 即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疏离。因而,生态批评意识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意识。
而一方面,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实用轻人文素养的现象,强调大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不够重视学生需要、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功利性使得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承受很多学业、人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压力使得学生对情感、爱、理想和心理归属等需要格外强烈,学生会觉得精神空虚,难以走出心灵的困境。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态的批评视角对具体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其文化根源,让学生理解二元论思维方式和极端的理性思维的形成、表现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关爱意识,从而进一步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立生态意识如生态的消费观、爱情观、求职观等等提供启示,帮助学生建立与自然、他人和谐相处的存在状态,走出心灵的困境。满足学生的精神成长之需,因而也能吸引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英美文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由教育主体、教学活动和生态教学环境构成的互动、开放、和谐有序的有机系统,包括由教材、多媒体课件构成的物理生态环境,由内化的社会价值观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由师生感情、学风和学习兴趣构成的精神生态环境。在建设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基于生态位和学习者主体的教学策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课堂系统中的生态位差异,充分尊重个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关键词: 语文 研究学习 非智力 影响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的发展。
1. 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
1.1 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时,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1.2 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1.3 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2.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探究动力
教学中需要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时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3.陶冶学生的情操与确立正确价值观
3.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3.2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3.4树立正确价值观。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