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服装发言稿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09 16:35: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服装发言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服装发言稿

第1篇

一、基本评价

近年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相关部门把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效载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认真履职,扎实工作,全县贫困人口比2002年减少了1.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年均减少贫困人口2000余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增加收入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抓手,每年安排10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农户大力发展食用菌、果、茶等特色产业。在扶持洋坪镇马渡河柑橘示范区等5个产业扶贫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全面启动了6个村的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柑橘基地4万多亩,茶叶2万余亩,食用菌发展规模达到1.1亿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规模以上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5家,3.65万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880元,比年增长了2.07倍,年均增长15.7%,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坚持以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为主,以设施建设、“一建三改”、安全饮水等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的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建设。年来,已完成了30个村的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80公里,累计投入2.1亿元解决了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兴建末级渠240公里,完成晓坪等7座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了农网完善化建设任务,累计新建沼气池达9560口。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坚持与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相结合,与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房户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对居住“三不通”的贫困农户稳步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农村危房和土坯房改造4300户,完成扶贫搬迁408户1489人,完成生态移民315人,90%的移民搬迁户基本实现脱贫,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坚持把实施“雨露计划”培训作为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有效整合“阳光工程”、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积极推进贫困农民参与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的劳动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00多人,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培训贫困农民3万多人,转移安置就业1400人,全县通过培训后外出务工人数达4万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就业促增收”扶贫新模式。

(四)以满足贫困人口需求为重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学生救助、广播电视村村通、医疗救助和“三下乡”等项目建设,贫困地区和老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新建农家书屋110个、村广播室102个,新建、改造村级组织活动阵地87个;新建、改造2家县级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和45个村卫生室,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因病返贫现象得到缓解。积极推进了“两项制度”对接,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和特别困难贫困人口基本纳入低保,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贫困人口。自年来,全县共投入4亿多元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累计有5790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9.86万人参加社会保险,累计救济救助困难群众9500人次。

(五)以社会扶贫为重点,不断增强扶贫开发合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县直单位驻村帮扶活动和“百企反哺”活动。全县县直单位每年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500多件,捐赠和争取扶持资金200多万元,建立结对帮扶基地100多个,建立农家书屋40多个,累计向贫困村捐赠各类书刊5万余册。累计有50家民营企业支持贫困村建设,为贫困村捐资捐物折款500多万元。扶贫开发工作的扎实推进,有效改善了干群、党群关系,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调查组在充分肯定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认为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二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三是扶贫开发的任务越来越重。四是扶贫开发争取资金难度越来越大等。

二、相关建议

为深入推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调查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年)》,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创新完善扶贫方式,确保扶贫规划的顺利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计划。要根据国家、省市扶贫纲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计划,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效推进。要加大全县贫困人口的普查力度,掌握贫困人口的现状、需求、脱贫路径,为扶贫计划推进提供科学依据。要坚持城镇农村统筹规划,各乡镇、村要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因地制宜,作出具体扶贫规划,做到上下衔接协调推进。

(三)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要以“雨露计划”为载体,进一步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不断创新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乡镇、村居的工作积极性。要把扶贫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种渠道的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素质、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shion Show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O Li

服装表演是一种美丽的事业。在聚光灯下,在舞台的中央和人们的目光聚焦下,轻巧地转身、展现美丽的身姿和衣裳,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场景。自1977年皮尔卡丹带领国外模特来到中国的30年后, 在我国与纺织、服装相关的高等院校中,相续开设“服装表演”专业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培养层次逐渐提高到本科。服装表演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很多综合性的院校里。目前,国内拥有该专业的高校多至上百所,且已有相当的培养规模。作为国内服装表演专业方向最高级别的教学机构,专业方向的准确合理定位、它的市场价值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这些都成为高等院校专业发展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服装表演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很多人眼中服装表演专业就是吃青春饭的专业,它受着年龄的制约,在高校中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服装表演教育应该是培养名模的摇篮,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毕业必须在服装表演的舞台上,否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找到工作。然而事实是在国内很多正规的专业大赛中,来自高校获得桂冠的人却很少,就连毕业后,从事职业模特生涯的人也只有一少部分,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高校服装表演教育的失败,今天的服装表演专业,已经不仅仅只局限这些,它的就业已经深深的充斥在整个文化产业当中。模特多元化的到来,拓宽了就业方向,给夹缝中求生存的服装表演院校带来更多机遇。

今天在整个服装表演行业中,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首席名模这个专业名词好象在人们心中慢慢淡化,今天我们很难再像已往,能快速准确的叫出首席名模的名字,在高校也有一种现象,2000年之前在高校当中如果有那位同学获得国内知名大赛的冠军奖项,接下来将有无数的媒体宣传她,然而今天即便是在参加国内最有权威的模特大赛中取得了冠军,鲜花和掌声过后,依然还要像昨天一样去面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现在没有非常出众的领军性模特人物还是中国的模特整体素质不如以前?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些现象说明职业模特真正开始走向市场化、中国的模特职业市场也正走向规范化,很多人开始意识到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素变化的时尚年代,作为时尚产物的职业模特,在我们经历了高调宣传、炒作的时尚骚动后,开始冷静思考,降低炒作过高的模特荣誉,提升模特职业修养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把原来评判职业模特的标准从盲目的跟从媒体的炒作宣传,拉回到用工作业绩来衡量的平台上。按市场经济需求加快服装表演专业培养和职业化进程,寻求服装表演教育多元化发展之路,已刻不容缓。

二、推进中国高校服装表演教育多元化道路的具体措施

1、服装表演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人才的价值取向

模特业的多元之路,为模特拓展了职业视野,既是对模特素养的考验,也是对院校服装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挑战。现在很多服装表演高校的招生目录上都提出培养服装表演专业的综合性人才,我个人认为服装表演的专业学习,是以服装表演为切入点向周边艺术门类辐射学习的过程。服装表演作为新的艺术形态,它不是生活原态的展示,而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视觉享受。服装表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特对艺术的熟悉程度。在服装表演动态的活动中,它与舞蹈、音乐、影视表演、绘画等等艺术门类之间都会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服装表演人才是懂得服装表演各项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广义地去看待“服装表演人才”。我国服装表演领域中不仅需要优秀的表演人才,同样也需要优秀服装编导人才、服装表演制作人才、模特公司经营管理人才等等来完善行业水平,推动行业发展。中国的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阶段,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服装表演高校教育不仅是培养名模的地方,更是培养服装表演专业综合性人才的地方。要达到这一目标还要结合社会对模特专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模特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学生专业成长需要,制定出一套内容恰当,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利用综合院校的强势专业优势,加强和边缘学科的联系与结合,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进行综合能力和通才教育。发展他们的现代多元化职业方向,使他们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的要求,逐渐的成熟和独立起来。

2、服装表演专业课程设置要全面加强学生自身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的学生是通过参加高考进入到大学的,她们很多人都怀揣着成为名模的梦想来到这里,由于对专业片面的认识,导致很多人把兴趣只放在了表演技能学习上,而削弱了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成为名模除了自身努力外,还要有机遇等诸多因素。受到挫败的同学开始迷茫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放弃整个专业的学习。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学生自身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开展专业教育。大力的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服装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必须体现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即服装表演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思维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式,要围绕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认清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能及时抓住学习重点。因此,在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中要有针对性,提供最有价值专业知识,社会最需要的知识热点,及时的调整专业知识的结构比例,把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纳为重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特点和自我塑造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

其次,广纳交叉、边缘学科的知识。学生是教育课程设置过程的主体,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客体。课程设置核心在于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服务,从学生自身条件、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出发,寻找学生最理想的切合点,把社会对专业的要求转化为课程内容。把一些交叉和边缘性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服装表演专业中,真正让课程围着学生转,学生围着市场转。使学生在大学校园的氛围中“学会认知、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使其成为迎接未来任何挑战的成功者、创业者。

第三,发展个性化教学;服装表演专业区别于任何艺术门类,它是非常强调风格和个性创造的。我认为课程设置不仅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且还要具有个性化。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就业方向需要。在模特行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在通用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每个学校还都要有自己的研究重点,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自身特色、发展个性化专业特色,这样符合服装表演专业多元化需要,也为学生今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让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发挥优势,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感觉切合实际。

3、完善教学及管理

随着服装业的振兴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服装表演内容愈加丰富,知识日益更新,许多陈旧呆板的技术设备与现代高速发展的服装表演教学不相适应,很难驾驭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老师处在一种封闭式的教学状态里,教学设备有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对外交流有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为办好服装表演专业.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大量的最新国际资料(名模、大师的展示会),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服装表演的展示技巧和最新的服装表演制作水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向着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实践、交流,总结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把握专业流行方向,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及积累教学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删减理论陈旧、技术性差、脱离实际现状的教学内容。利用学院在专业、学术上的优势,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到专业特点,从实践经验中不断吸收本学科的新信息、新成果,做到知识优选优化。使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更有机的相结合来推动“服装表演工业”的飞速发展。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中国模特业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经济学家指出,模特多元化之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经历20年的发展,我们更加意识到中国服装表演业在突出本土文化,运作路线上仍处在一种欠规范和不成熟的状态。随时尚推广需求而衍生的模特经济也正处于转型阶段,未来模特经济的真正蓬勃发展还在于突出民族特色,走国际化运作路线,也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历史赋予从事模特教育和模特行业者的艰巨任务,高校的服装表演教育不仅仅只局限于培养优秀的模特,而是要拓宽思路,培养与服装表演相关的综合性的人才上,在我们固守成规的同时,还要为中国的服装表演教育寻求多元化的道路。这也是高等院校服装表演专业面向未来的选择,任重而道远。(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江苏高端服务业;现状分析;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31-02

1 高端服务业的性质及江苏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

高端服务业的概念由深圳市政府于2007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同时阐明高端服务业具有高的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之后便以此为据对高端服务业进行界定。我国学术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对高端服务业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强调高端服务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专业化、高效的服务;二是强调高端服务业的资本投入多、附加值高、行业覆盖面广。第一类定义侧重突出高端服务业的高科技性,忽视了产业市场特征,第二类定义侧重突出其处于价值链高端,属于“用高端解释高端”的自循环,这两类定义都不能完整、准确地概况高端服务业的含义。高端服务业并非独立于生产业和消费业而单独存在的新型产业,而是各个产业细分产业的高端企业的集合,高端服务业的概念与后两者存在交叉,前者强调服务活动中的知识技术含量,后者强调服务对象。

高端服务业的高端体现在以下性质:一是投入要素的高端性。高端服务业就生产要素进行分类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新技术和技术创新的依赖性强;二是产业带动力强。由于高端服务业的产业覆盖范围广,并且处于价值链高端,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知识、技术、设计、信息、管理等关键性生产要素,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其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因此,高端服务业通常具有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三是需求的高端性。对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应当主要来自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中的高端部分,且高端服务业也可能成为自身的客户,市场对象国际化、网络化程度高。

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3. 1%,吸收外资552亿美元,首度超过制造业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领域,意味着我国利用外资将进入到“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上表中可见,其中的高端服务业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向、带动产业升级的价值链的高端,是当前服务业发展的主引擎。因此江苏必须增强处于价值链高端产业的竞争优势,以克服本省服务业现有瓶颈。近年来江苏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一些社会和经济问题,高端服务业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并可成为在江苏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圳市政府于2007年提出高端服务业这一概念时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压力之下,当前江苏服务业也面对着类似的状况,传统的服务业已基本趋于饱和,并且与江苏其他产业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无法对产业升级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因此,对其他产业起到了引擎和黏合作用的高端服务业不仅对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也对江苏经济整体发展至关重要;江苏省南北发展差距巨大,在今后的几年里缩小南北差距将是江苏经济主要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政策措施是省内的产业转移,这必然需要高端服务业的参与来解决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2 江苏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当前江苏服务业出现了很明显的新型特征: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渗透、融合;产业深度细分;组织形态规模化;资源及空间分布集中化;主辅分离趋利化。这些特征表明,江苏传统服务业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2011年江苏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绝对量为20686亿元,在全国仅次于广东省,但以餐饮和零售为代表的低端服务业所占比例大,高端服务业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高端服务业占服务业70%的比例相比较仍然有很大差距。

借鉴欧美与日韩服务业发展与变革的经验,以人均GDP 5000~6000美元为起点,在人均8000~10000美元达到发展核心阶段,整个社会中的经济能量与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社会保障、消费文化、公共建设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若以此为标准,2008年江苏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2011年达到9545美元,江苏已经进入到了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绝佳时期。

参考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江苏发展高端服务业的环境已较成熟,但是江苏现有高端服务业仍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使其难以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的主要动力。

2. 1 行业覆盖面小、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江苏省服务业FDI 的不断增长,并将逐步成为外商在江苏投资的主体,并且开始主动承接香港、台湾的高端服务业产业转移,但对外资依赖性较强的江苏经济在高端服务业发展方面并未得到外资的有力支持,但投向江苏高端服务业的外资比重严重滞后,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存在着偏差。并且无论是外资还是省内资本,投向江苏高端服务业的覆盖面窄,主要集中在以嵌入式软件开发、网络系统维护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外包业务上,虽然可以突出江苏相关专业人才优势,但与其他高端服务业相比,产业关联性差,创造价值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2. 2 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

江苏经济的发展受惠于改革的初期在市场经济体制很不完善的前提下,政府强制性进行制度变迁,在此后政府同时以管理者和独立经济人的角色存在于市场之中,可见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对公共资源的分配产生决定性影响。高端服务业的存在是对稀缺公共资源配置进行的一种帕累托改进,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垄断必然会挤占民间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江苏省关于高端服务业的现行政策与其倡导该产业发展的态度相矛盾,限制了高端服务业的长期发展。

2. 3 本土企业实力不足

在江苏现有高端服务企业中,仍是以外资企业为主,鲜见依靠本土资本和市场发展起来的有实力的企业。对比江苏省及各市的相关产业政策可以发现,由于江苏过于追求产业GDP总量指标和增长速度指标,在产业发展方面倾向于引进和承接产业及技术转移,同时为其提供大量资金补贴和税费减免优惠条件,政府对本地企业优惠政策也多偏向承接产业的配套,这一方式的好处可以快速带来成熟的相关技术、经验并形成产业聚集,但会挤占本地企业的资源获取和发展空间,不利于本地产业主体企业的培育。因此江苏高端服务业本土企业实力不强、缺少自主品牌,尤其是在总部经济上,与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明显落后。

3 当前江苏高端服务业发展方向的选择

3. 1 推进高端服务业企业国际化

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竞争,采取积极的市场开放战略,融入国际服务业市场和产业分工体系。江苏高端服务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进入,可为自身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和本地企业的培育提供必需的要素,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尤其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破包括江苏在内的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瓶颈,有效缓解高端服务业人才短缺现象。

3. 2 提升本土企业市场份额

政府要给予本地高端服务业企业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且允许民间组织介入公共资源调配,建立相关公共资源公允价值市场。开放的市场不仅有利于产业发展,也可使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产业带动作用最大化。高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其对于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依赖远大于对土地的依赖,因此政府招商引资时的传统优惠政策对高端服务业的吸引力相对较小,导致政府在相关方面介入的效率不高,而开放市场可以提高资本效率。

3. 3 创新服务模式

中国高端服务业起步不久,市场消费者大多是新生活方式的尝试者、合作者与传播者,高端服务消费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市场将针对特定对象群体发掘个性化服务的模式与技术,并且把辅导与引导消费者的任务转化为柔性的服务模式。高端服务业连锁化经营可以加强人们对于高端服务品牌的认知与信任、巩固高端服务品牌的管理质量、服务对象的共享化,同时拉动高端产品与高端设计的市场渗入,有利于企业为高端产品整合营销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陈艳莹,原毅军,袁鹏. 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界定[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

[2]王廉,桂华莲,柯华林. 高端服务业经济[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徐伟金,周世锋,秦诗立. 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重点选择[J].浙江经济,2009(8).

[4]夏杰长,张晓兵. 积极应对服务业开放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2(3).

第4篇

关键词:高校企业孵化器 发展特点 上海

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对孵化器的定义为:企业孵化是推动风险企业发展的有效过程。孵化器培育的是新企业,是帮助新企业在最脆弱的初创时期生存和生长的。孵化器对新企业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管理问题进行援助,帮助新企业获得资金,对暴露出来的关键性商业和技术问题提供援助服务。孵化器还提供共享的办公设备,弹性的租赁契约和可扩展的空间,而所有这一切都在同一建筑物内。

一、高校企业孵化器简介

高校企业孵化器起源于美国,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早在19世纪80年代,一些美国高校就不仅仅满足于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传统作用,如教育、科研、公共服务等,而想更直接地为创新经济做出贡献,因此,有些大学就在大学园区内或园区附近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建立的企业孵化器将人才、科技、资本、技术注入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加速了科技项目的商业化过程。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学者关注于孵化器的研究,虽然早期也涉及高校企业孵化器,但真正专注于高校企业孵化器的研究始于1991年乔治华盛顿大学学者Mian未公开发表的博士论文《高校企业孵化器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作用的评估》(An assessment of university-sponsored business in-cubatom i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0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高校企业孵化器除了具备一般企业孵化器所共有的作用外,因其主办主体为高校,并坐落于高校校园内或校园附近,还为孵化器内的企业提供一些附加的专享服务(见表1)。孵化企业可以使用高校图书馆、实验室、昂贵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向学院专家、教职人员咨询专业问题,雇佣学生,并利用高校资源对员工开展培训。此外,借以高校的地位和形象提升企业形象,并与高校合作展开相关科研活动,更可以对高校已有的成果进行技术项目转移等。高校企业孵化器在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初期以维护企业生存为目的,并利用孵化器及现有资源促使企业成长,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及提高地区科研创新能力。高校企业孵化器和其他孵化器一样,大多数均为非营利性组织,其资金来源除了高校与政府的投资之外,大部分都来源于场地的租金。据Mian在1997的研究发现。不论是以西北大学为主体的创新中心(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TIC)还是北卡罗来纳大学的Ben Craig Center,其2/3的收入都来自所提供办公场所的租金,1/3的收入来源为大学、州政府或当地政府的资助。高校孵化器在引入风险投资方面还有所欠缺。如何在为人孵企业提供服务又不阻碍其毕业后扩大再生产能力的同时保证企业孵化器自身运作的收支平衡是当代企业孵化器思考的难题之一。

二、上海高校孵化器的特点

目前上海有9所国家级科技园(见表2)。自1991年上海大学国家科技园创建以来,各高校依据自身优势打造相应科技园区,为上海地区创新能力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发展速度快

1991年上海大学成立了上海第一家高校企业孵化器,原名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1993年9月由原国家科委批准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上海市最早的10家孵化基地之一。在之后的短短十几年中,上海已经拥有9所国家级高校企业孵化器,另外还建设有上海水产科技园、上海电力科技园,科技园的数量正在不断壮大。

(二)园区建设面积大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对创新的要求及社会文化对创业的鼓舞。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人才选择创业之路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增加了对企业孵化器的需求。同济大学国家科技园目前拥有国康路创业基地,主要涉及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能源环保等科技领域,赤峰路孵化基地主要涉及工程信息、汽车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青年创业基地推动青年创业实事工程,并联手三亚科技工业委员会合作建设三亚同济生态科技园,着重发展生物技术、生态建筑、多媒体等科技产业。此外,同济大学国家科技园还在筹建总建筑面积47002平方米的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建筑面积18293平方米的同济邯郸路基地。并与苏州政府合作打造同济苏州基地,打造建筑规划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环保工程设计以及珠宝设计等四大创意型设计中心。

(三)一园多区、专业化格局

随着孵化器的发展,打造不同产业的孵化园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孵化企业,也可以因为这种地理上的关联聚集而产生一定的企业间集聚效应。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科技园格局为一园六区,交大科技园虹桥路园区以信息产业孵化为主,上海慧谷白猫科技园以IT产业孵化为主,上海上生慧谷生物科技园以孵化高科技生物技术企业为主,上海新慧谷科技产业园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三维设计、影视设计为主,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立足嘉兴当地产业升级需求以孵化和培育电子元器件、服务外包、数字娱乐、精密机械的企业为主,上海慧山科技园则以孵化软件和通讯产业为主。

(四)现代化服务

现代企业对孵化器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办公场所的租赁、会议室的使用等基础孵化器功能。更需要的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给予相关支持。在企业创办初期为企业提供工商登记及相关服务,政策支持服务,在企业成长期提供人才招聘服务、员工的培训与交流服务、投融资服务、专利与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宣传与市场拓展服务,等等,并定期对在孵企业做定向调查。了解企业需要,为企业家的成长制定培训课程等。

(五)高科技技术平台

上海大学国家科技园为做好孵化企业的研发服务,使企业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支撑环境,为入驻企业搭建了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向孵化企业开放的技术资源有投资1500万的纳米技术测试分析中心,每秒运行4500亿次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微电子电路设计软件系统平台,网络化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导读系统等在内的数字化文献阅读系统等。刚成立的中小企业缺少资金,更不可能在实验室设备或大型计算机系统进行投资,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共享将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与科学研究带来巨大的潜力。

三、上海高校企业孵化器的不足与建议

上海的科技园建设一直处于国家领先水平,具有领头羊的模范作用,但高校孵化器发展至今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

9所高校国家级科技园均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也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方面的咨询。但不难发现,企业的融资渠道还是比较单一,均为科技园资本投入或国家专项基金,对有实力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缺乏吸引力,科技园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开拓与吸引外资投资上仍需要更多的努力。

(二)孵化能力不足

各高校科技园在孵企业数目多,复旦大学国家级科技园孵化企业约400家,上海交大孵化企业约270家,但孵化出的明星企业却不多,各国家级科技园在壮大自身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孵化企业服务内容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真正做到孵化企业与孵化器的共成长。

第5篇

关键词:色彩风景;风景写生;美术教育;意义研究;价值分析

1 与室内色彩教学相得益彰,促进色彩教学

色彩教学一方面需要室内色彩教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需要色彩风景写生的实践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美术色彩教学。其中室内色彩教学主要是借助对室内静物的观察,体验了解事物的色相、纯度及透明度、冷暖关系,主要是对光影变化景物的色彩捕捉与感悟,其中带有一定的机械性与呆板性。室内色彩写生教学可以是短期的基础性训练,但是长时间推行下去,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得学生失去艺术创作的想象力。而针对室内色彩教学的不足,需要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辅助。两者相得益彰,产生互补作用,使得教学效果更理想。色彩风景性写生可以达到室内色彩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直接走入自然,感受自然中万事万物的丰富多彩,激发其创作动机,产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增强学生对绘画色彩本身的认同感,在学习时更有兴趣与热情。

我们以法国19世纪十分著名的风景画家柯罗为例,其认为大自然的光彩艳丽是对悲惨画作的映照,在一定程度上令人心情开朗,看到现实生活的美好,感悟到自然风光的独特与完美。其认为只有走出室内,走到自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色彩的鲜艳,获取创作的灵感。所以室内教学是有局限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到自然中去,从自然中获取对色彩的艺术性认识,从而巧妙地运用色彩进行绘画创作,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真正感悟到色彩带来的乐趣与色彩对于生活及艺术创作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获取创作的灵感

艺术的美需要发现,更需要主观性的创造,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认为,艺术家都具备两只眼睛,其中一只眼睛是观察,另一只眼睛是想象,两者缺一不可。学生在进行色彩风景写生时,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艺术造型分析与定位基础;另一方面要具有色彩的感觉力与充分的想象力、观察力。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在实际的艺术教学中注意借助色彩风景写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首先我们来说说观察力,其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艺术家的“第一感觉”往往是借助观察力来获取的。而在这种“第一感觉”对于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其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学生在初步接触色彩风景写生时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利用观察力获取“第一印象”,抓住艺术设计的重点,将景物反映到艺术绘画的创作中。法国著名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绘画佳作《日出・印象》就是观察力所捕捉的“第一印象”后形成的艺术典范。

我们再来说说现象力,其是艺术家的间接性印象,艺术家往往是借助想象力来获取事物的再认识,有时一个小故事,一片并不茂盛的森林都可以使得艺术家衍生出无尽的想象。其中名画《深渊》出自艺术大师列维坦,其取材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在俄罗斯民间流传这样一个事故,一名磨坊主的女儿与普通贫穷青年相爱,但是作为磨坊主的父亲总是百般阻挠,通过钱权交易买通青年去服兵役,女孩感到万分悲伤,纵身跳入深渊自溺而亡。列维坦利用这个故事进行了艺术性的想象,其看到日常中很深沉的潭水,突然就感到那是情人悲伤的泪水,这是何等的契合,于是他经过艺术性的想象将深渊描绘了下来,使其充满艺术的感染力。《深渊》画面中,粗大的原木横贯在水面上,潭水深沉幽静,一眼望不到底,那深渊底部的绿藻更加深了那种悲伤的意境。与之对应的是稀疏的云朵,黄昏的暮色,这一切都加重了画作本身的凝重与悲伤之感,成为自然与艺术想象力的完美结合典范。

色彩风景写生很容易激发作者的自身情感。让学生面对广阔的大自然时,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无限想象力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让绘画在基于自然风景原型的基础上传递出更多的艺术内涵。

3 色彩风景写生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研究与分析,并进行有效的提炼与加工才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形成艺术创作的佳作。艺术作品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与素材,而在设计上又远远高出生活。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实际的艺术创作能力就需要积极开展色彩风景写生,让学生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素材与灵感,从而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风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光线与环境、气候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变化,其中最鲜明的就是体现在艺术色彩的变化上。在进行色彩风景写生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景色在不同时期的色彩变化,增强对色彩的把握与色彩瞬间变化的掌握,在把握色彩的基础上感受光与色的特点。这对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早晨或者是傍晚,太阳光明显偏于温暖,而在中午时分,太阳光照接近白色,颜色偏于冷寂,在色彩景物写生课上让学生观察这种色彩的变化比起抽象的理论分析更能提高其创作能力。著名画家莫奈曾经创作出《鲁昂大教堂》,该取材就是一天不同时间段色彩的变化与

第6篇

一、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情况

1、发展历程。

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二十世纪80、9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我市敞开山门招商引资,纺织服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规模较大的有罗定银河纺织总厂、罗定麻纺厂、罗定缫丝厂、罗定织布厂、祥发弹力针织厂、捷龙毛毡厂、德发泳衣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纺织服装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鼎盛时期全市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有8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7家),2003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税收0.44亿元、利润0.12亿元。企业积极引进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先进设备,能生产绢、毛、麻、棉、化纤五大系列、60多个品种,覆盖纺纱、织丝、染布、印花、泳衣和四季时尚服饰等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及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地。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成为我市工业龙头行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不仅解决了2000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在外引内联、增加税收、出口创汇、振兴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罗定也成为广东省四大服装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我市罗城镇还被评为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并成立“罗定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促进行业的规范快速发展。

2、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年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叠加环保严管、用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攀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抱陈守旧等因素,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萎缩状态,企业订单不稳定,经营效益下滑,相当部分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仅剩3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仅存5家,港资企业6家),全行业仅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不足2.5%,纺织服装行业已日渐式微,雄风不再,退出我市主导产业地位。

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仍有300多家,以家庭小作坊模式为主,达到规模以上企业仅5家,分别为罗定市银利纺织有限公司(国营罗定麻纺厂转制)、罗定市嘉达纺织厂有限公司(国营罗定银河纺织总厂转制)、罗定市附城泰昌服装厂、罗定市华昌经编织造有限公司、罗定市鸿源织造有限公司。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罗城、附城、素龙街道;主要生产纺纱、织布、染布、各式毛衣和流行服饰;订单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中山和佛山等国内市场,部分企业产品订单来自韩国及欧美国家。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好,物美价廉,客源稳定,产品比较畅销,行业企业尚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根源

1、经营理念落后。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目标,长期处于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状态;企业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经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订单要等、场地要租、员工队伍不稳定;经营手段传统落后,设备旧、员工老、生产效率低;经营利润微薄,没有品牌战略和名牌意识,设计、营销和管理人才短缺,没有与时俱进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电商营销渠道,大部分企业依靠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维持生存。主要原因是政府不够重视,行业组织管理软弱;业主缺乏企业家素养,缺乏资金积累和投入,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2、发展质量不高。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条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质量差。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产品开发;目前全市只有罗定市恒汇行服装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商标,分别为“凯奇仕”和“蓝仕莱”,占比明显偏低,其他大部分企业依赖订单加工,小部分贴牌生产,均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容易受宏观经济政策波动影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观念方式陈旧,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能力。

3、经营困难重重。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没有固定用地,大都是临时租借厂房,租金贵且租期不稳定;一些企业想购地建厂和更新换代生产设备,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难以落实;近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企业订单持续减少;劳动力短缺、原材料涨价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减产明显;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品牌,销售渠道单一,管理手段落后,成本控制不稳定,行业整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主要原因是我市工业用地指标有限,企业等地时间遥遥无期,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也缺少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增资扩产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

4、发展后继乏人。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人工成本高企的问题,平均工资3500元/月左右,部分熟练工、技术工能达到7000元/月以上。虽然人工不低(相对电子加工等行业),但大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招工难问题,在职员工大部分是中年妇女,青年工人短缺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行业起步工资较低,按件计算工资,多劳多得;而且工作重复单调,轻工重罪,年轻人怕辛苦缺耐性而不愿从业。

三、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生产业,是市场永恒的长青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消费与生产并举的行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长、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就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单边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扩大、世界经济发展动荡、我国消费升级内需扩张的形势,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站在新的起点,迎来新的机遇。我市纺织服装行业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指导下,抢抓机遇,整合资源,集群优势,转型升级,携手共进,重振雄风。 

1、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我市纺织服装全行业要以全省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坚决向高质量发展迈步奋进。发展理念上要跟上时代节奏,发扬时不我待、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精神;市场定位上要由低端向中高端开拓迈进;资金上要加大自身积累,控制成本,千方百计拓展多样化融资渠道;技术上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大胆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敢于引领消费潮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设计上要追求特色时尚,体现大众化审美和个性化需求;设备上要及早更新换代,推行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降低人工依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人才上要加强引进和培育,探索开展校企对口培训;供应链上要构建质优价稳货足、花式品种繁多的体系;销售上要搭建自营、、电商、个性化订制、订单加工和贴牌生产等多种经营渠道和平台;管理上要现代化、扁平化、信息化,推行绩效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产品质量上要精益求精和注重产品细节;品种上要适应消费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选择需求;发展战略上要注重培育自主品牌和树立诚信形象。通过多措并举促整体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潜力。

2、提升产业集聚能力。要依托产城融合和广东省粤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热电优势,充分利用罗定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集聚效能,实施好“三旧改造”,依法依规“关停并转迁”城区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步把我市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都转移到园区集聚发展;要适度扩大工业园纺织印染区的用地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纺织印染和服装生产集聚区;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不断延长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幅射扩张能力,努力建设粤北和“两广”纺织服装生产贸易基地,使我市纺织服装企业重新焕发生机,集聚升级,再创辉煌。

第7篇

关键词:服装检验报告 纤维检测机构 质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国内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对服装检测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服装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 常见问题

由于分析方法复杂、检测项目众多、服装产品与纺织品种类繁多等原因,使得服装检验报告经常出现或大或小的差错,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本信息不全

服装检验报告中应该包含的基本信息应包括:检验类别、检验日期、样品状态、样品数量、委托单位和生产单位的地址和名称、生产批号、质量等级、商标名称、规格型号、样品名称等信息。一份服装检验报告如果缺少以上基本信息的任何一项,都会影响所检验产品质量评估的准确性,由其引发的争议会影响服装检验报告的法律效力。在报告编制方面最常出现的问题包括错填、漏填等。如:“样品名称”一栏,要求一定要填写客观明确的实物名称,但许多服装检验报告在“样品名称”一栏的中会出现含混不清的表达,比如“服装面料一块”等;其他的不规范填写还会涉及到在质量等级方面没有进行详实地表述;一部分服装检验报告中的生产单位一栏只标明了“XXX服装厂”,但对哪一个省份和城市没有明确进行表述,显得十分不严谨。这些问题看起来都是一些小问题,但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服装检验报告的有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二、 “检测依据”不符合要求

服装检验报告的相关依据主要是指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和生产厂商自己定制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等。目前,我国的服装检验标准一共分为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四个等级,其中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也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两类。服装产品各类繁多,相关的检测标准可以达到几千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产品基础情况的基础上,也要了解检验标准和试验方法、技术要求和适用范围等。

服装检验报告中检验依据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部分检验项目在所引用的检验依据中不作要求

这主要是由于有些老的产品标准中未引入检验报告中,仅将产品标准作为检验依据,且未将检验项目所涉及的标准作为检验依据所致。

(二) 技术要求和数据单位等项目的填写上存在缺陷。

服装检验报告检验标准的要求一定要与数据单位相一致。有些服装检验报告将“%”作为计量单位的标准是错误的,对于检验项目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就是技术要求,对“技术要求”一栏进行明确表述是十分关键的。

(三) “检验结果”在数据处理方面存在问题

“检验结果”占服装检验报告的比重较大,普遍存在的问题包主要为“检验结果”的有效位数不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相当一部分服装检验报告没有按照检验的有关要求进行进行填写,甚至出现随意修约的现象。这会造成检测结果在合格与不合格的之间存在模糊地带,使服装检验报告的质量大打折扣。另外,如果检测结果的相关数值在检出限之内,则要在“检测结果”中明确标明“小于检出限”的字样,并列出一个单独的“备注”来标明所使用的检测方法的检出限。

(四) “检验结论”填写不规范

一个详细的“检验结论”并不只是在服装检验报告上标注“合格”或是“不合格”字样,而是应该在检验结中论对检验依据作一个明确的表述。对产品中合格与不合格的检测项目作一个排列,合格的检测项目符合了哪几个检测标准,不合格的检测项目没有符合的检测标准有哪些,这些都应该在服装检验报告中有所体现。服装检验报告需要先将产品标签与实物质量进行分别判定,再将这两综判定结果总结起来作一个综合判定。在实物质量方面,可以依照常用的技术要求来进行判定,然而在判定过程和标签检验上也存在一些不当之处。服装检验报告标签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厂名厂址、洗涤说明、执行标准、纤维成分、品名等内容,对于一些特殊商品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说明。总而言之,服装标签的事项标注要符合每一项相关规定和标准的要求,以个别标准来对合格与不合格方面进行判定是不符合规范的。

三、 改进方法

(一) 在制度上进行规范

一分合格的服装检验报告的制作一定要以制度规范以基础。与服装检验报告的制作有关的制度一定要涵盖服装检验报告制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原始记录、检测、贮存、运输、抽样等。有针对性地对所有检测环节的检测样品特性来制定细节条款。让检测过程中的每一项检验环节都可以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进而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目的,保证服装检验报告的质量。

(二) 思想上重视。好的制度离不开执行,执行人的思想最意识终决定着制度执行的效果。为了让服装检验制度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有关工作人员必须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在制度的执行工作上一丝不苟。相关检测机构也要大力对着职工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让企业职工了解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认识、提高意识。

(三) 加强管理

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服装检验质量、巩固服装检验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制定长期有效的服装检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相关工作的质量考核力度,通过对相关工作环节科学合理地制定制定相关指标和考核方案,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利用技术管理的科学手段来提高服装检验报告的品质。

(四) 加强宣传教育

首先,要加强服装使用和纺织品使用说明的普及工作、行业标准宣传和国家标准宣传工作,让更多的消费者、生产者树立起对纺织品、服装检验报告的深刻认识,使国家的相关服装报告标准可以顺利推广。

(五) 加强对服装企业和引导的培训

加强对服装企业在服装检验报告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企业对服装检验报告的重视力度,进而提升产品的质量。就目前来看,企业没有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看作是企业的最高宗旨,这是纺织品行业检验报告混乱现状的最根本原因,相当一部分些企业在填写服装检验报告时没有与消费者进行换位思考,没有真正解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困惑与需求。这就要求有关部门逐渐进行调节和引导,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看待。

(六) 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对服装检验报告与使用说明进行进行监督。无论是在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还是使用的过程中都要引导消费者对产品使用说明的进行检查,当消费者发现自己买到的服装所标明的检验说明不符合标准时,要鼓励消费者通过索赔举报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倒逼生产者加强对服装检验报告工作的重视,运用广大消费者的力量来促进纺织服装检验报告填写得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结束语:

有关部门和企业服装的质检人员一定要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对服装检验报告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优化与规范,确定服装检验报告中的每一项填写都能够精确表述出服装产品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要积极地对服装企业进行引导,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要帮助消费者提高鉴别产品质量的能力和理解与应用纺织品服装使用说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尔燕.纺织品、服装检验报告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方法[J].《中国纤检》2009,05(15) :114-114.

[2]逄淑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纺织品服装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东华大学》2011,12(01):15-16.

第8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 GATS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含义

1993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首次将教育纳入服务贸易的范畴。而高等教育服务是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服务贸易相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也有四种提供方式,如下表所示。

目前,境外消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发展也最为迅速。此外,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面的数据也大多来源于对留学生教育的统计。因此,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研究对象一般以境外消费方式为主。

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很快。经济的高速增长,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但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仍然存在较大逆差。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是指一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对于我国而言,学生到国外留学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是境外消费进口;反之,外国留学生来华则是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出口。

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开始来华留学人数已经超过出国留学。如果我国向留学生收取的费用和国际水平相当,那么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应该是顺差,但事实并非如此。

三、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收费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是造成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直接原因。而低收费水平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

该项指标反映着一国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如果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较低水平,很多适龄学生在国内就难以得到教育机会,那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他们就会去国外留学,从而使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处于进口状态。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远低于54.5%的国际平均水平。

(二)高等教育师生比较小

师生比简单的说就是高校中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比例。高校师生比是评价师资力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着一国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投入的人力资本状况。师生比小说明教师负担重,每个学生接受辅导的机会和受教育的质量都无法得到充分保证。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师生比为1:17.33,高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高等教育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三)高等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刚刚达到4%,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多意味着拥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质量,在满足本国教育需求的同时还能吸引外国公民来本国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提高本国的教育竞争力。

四、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首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成功经验,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优化高校师生比,保证毛入学率。还应优化来华留学生的层次,增加学位生和长期进修学生的比例。同时要缩小弱势学科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 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加快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强化社会保障。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教育以及服务贸易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适当增加留学生奖学金的种类和数量, 能够有效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学习生活负担。医疗、保险等配套服务也应该跟上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脚步。

另外,重视国际市场营销。应深化对营销的理解,营销绝不等同于以低价取胜。坚持“走出去”战略,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从而产生来华留学的意愿。发挥我国在汉语、中医等传统学科上的比较优势,扩大对外宣传力度, 通过举办国际教育展和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等方式,提升国际知名度和认同度。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欣.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07.

第9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高速公路服务区不但为高速公路的车辆和人员提供各种需求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同时也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为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对高速公路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目前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一、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研究

1、总体供给水平不足。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数量较少,总供给水平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我国服务区间距为60-100km,明显偏大,停车区数量也很少,只占15%-20%。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多数布局有加油站、停车场、卫生间、小型超市,部分服务区还效仿欧美国家建设有快餐店,但是设有土特产等特色商品的小商场的服务区较少或缺少。

2、缺乏总体规划。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应与高速公路及相邻高速公路的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置。但由于各条高速公路属于众多不同的经营主体,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沟通,严重缺乏统一规划的意识,在高速公路的设计布局中,往往仅考虑本高速公路的功能,缺乏对整体高速公路路网的认知,造成服务区建设的内部无序和各自为政,造成重叠建设和资源浪费。

3、服务区内部设施布局不合理。目前很多服务区采用较低建筑型式,占地面积较大而且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部分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如加油站设在服务区进入位置,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驶入,在节假日等高峰期,等待加油的车辆排队到高速公路主线上,极易产生安全问题;通常,我国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长大货车较多,占用停车场的时间较长,而服务区设施的设置对大型车辆的考虑不足,出入口匝道曲线半径较小,大型车停车位少,路面承载力不足;服务区部分设施的规模偏小,不能满足高峰时期旅客使用的需求。

4、资源浪费严重。资源浪费表现在大多数服务区对闲置空地不开发,而且各个服务区功能单一,招商项目也十分简单,经营范围类似。同时,各服务区的设置功能和经营业务虽然一样,但采购、销售以及人员、设施上又各自为政,加上部分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选址和间距不合理等,都造成服务区分布不均匀,严重影响了服务区功能和效益的综合发挥,造成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

二、关于完善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议

1、提高供给水平。社会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政府自身能力的限制,决定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短缺。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需求日益多样化,对高速公路服务区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政府单一供给必然出现严重的短缺现象,引发公众的不满。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社会提供,应打破公私界限,破除政府垄断,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形成竞争。由竞争而生的内部动力机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应该增加服务区数量,增加停车区数量,以满足司乘人员停车休息、保障安全这一最基本需求。

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服务区统一规划,综合考虑服务区和停车区的整体合理布局。根据交通量的增长规律以及不同服务区所处路段的经济发展和交通需求水平,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规划设计服务区及其内部设施;根据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地带服务区采用灵活设计标准,大、小型车辆停车场要合理分开布局,以方便车辆停放,充分利用场地;应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长大车辆较多的现状,以提高大型车辆进出服务区的效率,设计规划大型车辆回旋区的面积,提高停车场路面的承载能力等。

3、服务区内部设计合理布局。为了提高停车效率,应将大、小型车辆分流布局。停车区还要考虑到人的安全,可预留出足够的安全人行区域,用醒目的颜色在场地内标注出来。两个服务区间距应为50-100km,停车区的间距应该为10-25cm,充分满足公众出行的需求与安全;服务区规模取决于停车的需求和交通量的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内部设施要齐全,除了最基本的餐饮部、停车区、加油站、维修车辆处、超市、卫生间、通信等设施,还要设置住宿、休闲场所、垃圾处理区域等。

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人均资源贫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贫乏现状还将进一步加剧,人均资源不足的产生的矛盾会日益突出,节约资源在服务区的规划布局中首先体现在节约土地资源上,应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减少占有土地为前提。首先,通过合理规划路网、合理规划利用现有资源、确定建设规模,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其次,在设计上要以满足功能为前提,精心拟定每一个服务区的用地规模,节约利用土地。

三、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式的,限制出入的布局状况,车辆驶入高速公路后,基本上与外界隔离,司乘人员在旅途中的休息、饮食以及车辆需求,都需要在高速公路服务设施中解决,随着时展、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化及综合物流业的发展,部分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综合物流中心的新功能也日益凸显。

1、开拓休闲功能,发展旅游业。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司乘人员们希望在疲劳的驾驶环境后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在服务区内停留的时间也会延长。司乘人员除了在服务区内加油、饮食外,还希望可以在服务区内住宿和休闲。住宿、洗浴等服务可以迅速缓解驾驶人员的疲劳状态,随之的服务也会逐渐增加。因此,服务区不仅基本的休息之处,也是休闲之所。高速公路服务区也是与当地的旅游业相互依托的,服务区完全利用地方的风景资源将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旅游传播的载体,推出特色服务或商品。

2、把部分服务区规划为综合物流中心。服务区通常占地面积较大,并且具备相当的堆存能力,具有建设物流仓库和配送中心的土地及其他资源。同时,服务区作为物流集散地,具有点多面广、交通便利的特点和优势,将会建立各种货物的迅速运输系统,展开运输、仓储、配送、中转、包装等综合性物流服务。道路货运、仓储服务,再加上现代化的运营管理,就可以基本上实现现代物流的全部服务内涵。

3、商贸流通的重要平台。随着物流业的综合配送中心逐步向高速公路服务区地带转移,以及高速公路货运系统的建立,服务区内有联系的各种经营单位也会实施划分区域的统一配送、总体经营管理,合理规范服务标准、最终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随着服务区的发展和综合服务质量的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将会对司乘人员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促使高速公路服务区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整个高速公路路网的总体经营能力。

四、结语

不断提高高速公路服务水平是达到安全、环境优美、节约资源、质量优良和系统最优标准的最有效途径,完善和拓展服务区的功能以适应当今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整体功能的发挥,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项服务设施,为经济和生活的高效与便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刘东,段晨,信红喜.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和未来发展建议[J].交通标准化,2008(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