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08:12: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认证理念与国际保持同步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初就引入了认证认可制度,为适应开展质量管理、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相继开展了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等工作。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制定的宇宙食品卫生控制计划被认可为HACCP的雏形。1993年,欧洲引进HACCP后,紧接着FAO/WHO决定在国际上推荐和普及HACCP。2002年,美国在处理果汁类食品安全问题时要求将引进HACCP作为企业履行的义务。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出口食品企业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指导下,率先掌握了HACCP的先进理念并付诸实施。上世纪90年代末,有机食品等一些认证理念也被引入我国。
2001年,随着我国入世的步伐,国家成立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建立了“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确立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科学管理方法。我国食品、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在以往认证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些新的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管理念,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等。也建立了进出口食品企业卫生备案制度。在引进国际上先进食品认证理念方面,我国基本与国际同步。
我国对食品、农产品的认证基本采取自愿认证。通过食品、农产品认证,促进企业采取科学有效的生产方法,从源头或生产阶段排除风险,提高食品农产品质量,给老百姓留下科学放心的印象,给消费者提供科学选择食品、农产品的信息。
在我国,通过国家认证的食品、农产品并加贴认证标识,只能说明生产企业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了先进科学的生产方式,生产出了令人有良好感觉的食品、农产品,可增加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但通过认证的食品、农产品并非意味着绝对安全,也不能认定为达到食品卫生标准。通过认证的产品是否合格最终需要通过监督检查进行确认。
我国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管,提倡采用国际通行的卫生监控方法,对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取先进生产方式提升企业形象,指导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政府部门科学管理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效率,对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的法制化,促进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服务外交和外贸大局,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和管理制度
一、国家认证监管机构
人世之前,我国认证工作内外多套体系并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内容单一、监管缺位。2001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其行政监管职能由中国国务院直接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机构,隶属于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
国家认监委负责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的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和监督工作。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统称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所辖区域内有机产品的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检查。
我国对食品、农产品的认证监管具体部门为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食品农产品认证管理处,该处主要对有机食品进行认证监督管理。涉及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卫生注册由注册管理部二处负责。按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第142号令)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登记(备案)制度。食品出口企业注册尚需要外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考察并同意注册。
二、认证机构实施批准制度
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相关规定,我国实施对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审批制度,对认证从业人员实施注册管理制度。
我国对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实行批准制度,经过国家认监委批准的食品农产认证机构拥有认证资质。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具有监督检查权力,对其认证资质进行审查和认定,每4年进行1次换证。
国家认证委开展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有:对认证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对获得认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获得认证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对产品标志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等。认证法律法规依据充分
我国认证认可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实行部门统一管理、多部门共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制度。国家对认证认可工作实行在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于2003年正式颁布并有效实施,使我国认证认可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围绕《条例》,进一步健全了认证认可法规体系;我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认证认可法律法规和认证规范、规则和技术标准体系。《条例》也是我国规范境内认证认可活动及境外认证机构在我国境内活动和开展国际互认的行政法规。为加强对认证认可活动的管理,我国还制订了《国家认可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认证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认证证书和标志管理办法》等规章及文件。
针对有机产品认证,我国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此外,《有机产品》(GB/T19630-2005)在中国是国家标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中规定有机产品认证必须依据这个国家标准。因此,该国家标准也是中国有机产品法规、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企业HACCP体系认证管理规定》(HACCP2002年3号公告)明确了HACCP认证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CNCA2007年第3号公告)确立了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自愿性认证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依据为GB/T22000(IS022000等同转换),HACCP认证主要依据CAC的《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为基础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部、总局2002年第12号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6号《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已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经2004年9月2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审议通过,2005年4月1日起已开始施行。
食品农产品认证程序清晰
想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需要由有机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或者其认证委托人向具备资质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提出申请,按规定将申请认证的文件,包括有机生产加工基本情况、质量手册、操作规程和操作记录等,提交给认证机构进行文件审核,评审合格后由认证机构委派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员进行生产基地(养殖场)或加工现场检查与审核,并形成检查报告,认证机构根据检查报告和相关的支持性审核文件做出认证决定、颁发认证证书等过程。获得认证后,认证机构还应进行后续的跟踪管理和市场抽查,以保证生产或加工企业持续符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的规定要求。进行现场检查的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员应当经过培训、考试、面试并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注册。
无公害食品认证程序为:企业申报,地方绿色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审核,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委托环境评价,产品经检测、环境评价合格后上报农业部审批颁发产地证书,上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批颁发产品证书。
绿色食品认证程序为:企业申报,地方绿色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审核,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委托环境评价,产品经检测、环境评价合格后上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批,上报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批,颁发证书。
食品农产品认证内容丰富
目前国内已经开展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包括环境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饮料认证和方圆标志认证等。除此之外,我国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食品质量认证、绿色市场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饲料产品认证以及HACCP认证等。
无公害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如猪肉、鸡蛋、大米、蔬菜、水果、鱼类产品等未经加工产品;绿色食品中加工产品较多,如牛奶及奶制品、葡萄酒、饮料、蔬菜、水果及初加工品、肉制品;有机食品则以蔬菜、水果、茶叶、蜂蜜为主。有机食品是有机产品的一类,有机产品还包括棉、麻、竹、服装、化妆品、饲料(有机标准包括动物饲料)等“非食品”。目前,我国有机产品主要是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及调料等。
上述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认证依据的标准不同,这些标准的主要区别又在于农药化肥使用量的不同。绿色食品通常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依据的是农业部绿色食品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对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通常比无公害标准要严格。而有机产品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和农药,绿色食品要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获得无公害认证的产品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化肥。
“有机”是指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而非“有机化学”。根据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 19630-2011)的规定,有机产品是指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符合该标准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
有机农业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且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于加工、贮藏、运输、包装、标识、销售等过程,也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管理要求。
有机食品是有机产品的一类,有机产品还包括棉、麻、竹、服装、化妆品、饲料(有机标准包括动物饲料)等“非食品”。目前我国有机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及调料等。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依据的是农业部绿色食品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对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通常比无公害标准要严格。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不能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目前我国有机生产、加工及运输、销售产业链发展还不十分成熟,有机产品在生产、劳动力投入、质量管理等过程中的成本较高,有机产品较常规生产产品产出较低,且常规农场要转变为有机农场需要有2~3年的转换期,因此有机产品的售价一般都比普通产品价高。有机产品的价格实际上还包含了环境成本,而目前常规农业生产的产品价格并没有完全考虑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与农药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成本。
有机产品的安全保证
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产品中没有化学农药残留,对健康有利,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利;有机农业提倡保持产品的天然成份,可保持食物的原来味道,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使得瓜果蔬菜变得有滋有味;有机生产过程要求可追踪、可追溯,是一种可以信赖的产品;另外有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减少碳的排放,如果选择有机产品,也可以做一个低碳排放的环保人士。
为保证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认证机构在向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发放认证标志或允许有机生产企业在产品标签上印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前,必须按照统一编码要求赋予每枚认证标志一个唯一编码,该编码由17位数字组成,数字前加“有机码”三个字。每一枚有机标志的有机码都需要报送到“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任何个人都可以在该网站上查到该枚有机标志对应的有机产品名称、认证证书编号、获证企业等信息。
有机种植生产过程中,国家标准规定不应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使用任何农药,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中列出的允许使用的农药(如生物农药)是可以使用的。有机生产中病虫草害防治应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尽量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机械或人工除草等物理措施。如果上述方法不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可使用植物源、动物源以及矿物源的植物保护产品,这些物质是在标准附录中列出的:例如印楝等提取物、除虫菊科植物提取液、苦参等提取物、蜂蜡、蜂胶、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氢氧化钙(石灰水)等。
有机产品的认证过程
根据《认证认可条例》、《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需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后认证机构才能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截止到2014年2月,经批准可以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机构有23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最新情况可通过网站查询)。
另外,在我国境内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咨询的机构,也应当获得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未经准而擅自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和认证咨询的行为是非法的。
目前,可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咨询的机构有25家,这些最新信息均可在国家认监委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或者获证产品在认证证书标明的生产、加工场所外进行了再次加工、分装、分割的,不得在产品、产品最小销售包装及其标签上标注含有“有机”、“ORGANIC”等字样及可能误导公众认为该产品为有机产品的文字表述和图案。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不得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产品”、“ORGANIC”等字样。获证产品应在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使用有机产品国家标志及其唯一编号(有机码)、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
近年来,我国“三品一标”总量规模稳步增长,其产品总量已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40% 以上,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功能作用日益明显。“三品一标”已由相对注重发展规模进入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新时期,由树立品牌进入提升品牌的新阶段。
经过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20多年的努力,“三品一标”形成了农业品牌化发展格局。特别是绿色食品作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总量规模稳步扩大,近十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到2012年,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862个,产品总数达到17125个,产品包括农林、畜禽、水产及其加工产品、饮品,以及其他类产品等5个大类、57个小类,主要产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多年来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2012年达到了99.5%;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超过80%,预计2012年国内销售额达到3500亿元,出口额超过25亿美元。
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5887个,认定产地76686个,农业系统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1336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916张,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001个;“三品一标”种植业面积达到6300多万公顷,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47%以上,生产总量超过3亿吨。近几年全国“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何谓“三品一标”
“三品一标”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总称。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级加工的食用农产品。其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保证大众消费。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制度。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认证属于公益性事业,不收取费用,实行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食品。绿色食品要求产品质量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市场定位于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也包括加工的农产品。推行“两端检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识管理”的技术制度。采取质量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以保护农业环境,增进消费者健康为基本理念,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取一定费用保障事业发展,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有机食品是按照有机方式生产、加工,产品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有机食品对产品质量安全不作特殊要求,满足国内外高端人群消费,主要服务于出口贸易。产品以初级或初加工农产品为主。强调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推行基本不使用化学投入品的技术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生产过程监控,一般不做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一年一认证。按照国际惯例,采取市场化运作。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指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识。农产品地理标志要求农产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登记保护产品为初级农产品,称谓由地域名称和农产品通用名称构成;突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采取政府授权证明的方式保护,经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将长期有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是公益,实行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
“三品”法规依据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是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最基本的法规依据。办法要求“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应当在认证的品种、数量等范围内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转让、买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和各地质监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其停止,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1月联合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规定的产品范围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超范围和逾期使用,不得买卖和转让”,“伪造、变造、盗用、冒用、买卖和转让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以及违反规定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农业部2012年7月30日公布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规定,“未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禁止将绿色食品标志用于非许可产品及其经营性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转让绿色食品标志和标志使用证书”。
绿色食品标志是我国第一例质量证明商标。1992年4月,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农业部共同下发了《关于依法使用、保护“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通知》,明确了绿色食品是一种特定质量标志,经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其商标专用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
2004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要求,“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应在有机产品认证证书限定的产品范围、数量内使用。获证单位或个人应按照规定在获证产品或产品最小包装上加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国家认监委2005年6月实施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2011年进行了修订,2012年3月1日起实施。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要求认证机构要公开获证组织使用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认证证书和认证机构标识或名称的要求。目前,经国家认监委认可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有22家,多数机构有自己的认证标识,并通过宣传材料及网络公开其机构标识。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NY5000系列标准,其中产品标准为强制性农业行业标准。多数标准中明确“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应符合有关规定”。一些价值高、便于包装的产品,如茶叶、火龙果、液态乳、禽肉及其副产品标准中要求“包装上应该有无公害农产品专用标志”。
绿色食品执行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则》,这是农业部推荐性行业标准,对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生产企业具有强制性,获证产品必须遵循。标准要求“绿色食品外包装上应印有绿色食品标志,标志设计和标识方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有机产品执行GB/T19630《有机产品》标准,这是规范有机产品认证和管理行为的国家推荐性标准。该标准分为4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对标识和销售的要求,详细规定了有机产品标识的文字、图形或符号,要求“中国有机/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可以根据产品的特性,采取粘贴或印刷等方式直接加施在产品或产品的最小包装上”。
“三品一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三品一标”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战略决策,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发展“三品一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更加注重数量、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三品一标”坚持的是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遵循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安全、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模式和有效载体。
什么是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有机食品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
在生产方式上,有机食品遵循以下规则:
在肥料方面,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使用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做肥料。
在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方面,采用作物轮作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
在加工方面,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机食品已有100多个品种,包括蔬菜、粮食、茶叶、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中药材、调料、蜂蜜等。在国际市场上,除了食品,还有有机纺织品、有机化妆品、有机家具等非食品类有机产品。
发展有机食品的好处
首先,有机食品能减少食品安全风险,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口感比较好。简单举个例子,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有机蔬菜汤所含的水杨酸是非有机蔬菜汤含量的6倍。水杨酸可以帮助防止动脉硬化,预防肠癌,而且是抵抗炎症的有效成分。在自然界中,植物就是用它来抵御疾病的侵袭。
其次,发展有机食品还可以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环境,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往依靠投入大量化肥、农药的食品生产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比如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使有益生物特别是鸟类、鱼类等遭受灭顶之灾;从农田流入水体的化肥,使我国3/4的湖泊富营养化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购买有机食品就是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的平均水平,只有大约0.1%,但是我们可以预见,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要颁布《办法》
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现了很多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各认证机构都有自己的认证标识,以致市场上出现了有机食品标识混乱的状态。为此,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凡获得认证的产品,都必须在食品外包装上标注认证机构的名称,加贴统一认证标识。
由于国家有机食品标志的发放工作需要有个过程,因此目前消费者只能根据各认证机构提供的标识选购有机食品。如有怀疑,可通过登录国家认监委网站进行核实。
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与有机食品有区别吗?
在发达国家,除了有机食品,就是常规食品,并无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之说。就是说,所有食品都应当是无公害的。在我国,就安全性而言,目前除转基因食品(人们对此尚存在争议)外,这些食品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是从价格上讲,由于有机生产难度较大,并且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因此有机食品的价格比常规食品要贵2~3倍。
什么是有机转换产品
关键词:有机农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及生长助剂等)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采用有机肥料或有机饲料来满足种植或养殖需要的农业生产体系。
有机农业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兴起化学能源热,化肥、化学农药、激素等开始大量施用于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机械加化肥加农药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有效地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饥饿问题。但与此相伴随的,是土壤结构被破坏、肥力下降、病虫害抗药性增强、人类奇异病症的突发率提高等等,人们不得不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开始受到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虽然农产品的供需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区域结构上的不平衡,但就总量来看已经趋于饱和。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国家的人们对农产品的关注点也开始从对数量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质量的关注,各国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有机农业开始快速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基本建立了有机认证的机构体系和标准,但与国外总体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有机农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我国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发展持鼓励态度,提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中与有机农业相关的条文主要包括:鼓励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鼓励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鼓励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国务院、农业部及各地政府相继制订、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推动、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如北京政府在2009年出台政策,规定凡是从2006年开始取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的本地区农业企业,认证费用由北京市政府给予100%的报销。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多鼓励政策仍停留在文件层面,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还比较小,实施政策扶持的地区也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省市,覆盖面较窄。
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已经存在一些涉及有机农业的立法,但立法的位阶比较低,针对性不强,尚未形成针对有机农业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在2005年《农业部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意见》中,对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肯定,并提出要在执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符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管理办法》,但遗憾的是该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在对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方面,目前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包括: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2年由国家认监委修订颁布的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等。2012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修订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该征求意见稿中,完善了有机产品认证的概念,将有机产品的销售环节也纳入了评定范围,同时对认证过程的要求和认证后的管理都更为具体和严格,该办法的出台必将对有机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经济环境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市场由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两部分构成。2000年以前,中国有机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出口为目的,主要的出口目的地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份额极少。但在最近十几年,国内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数量开始快速增加。
具体来看,在国际市场方面,伴随近几年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和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有机农产品在出口价格方面的相对优势开始减弱。同时,几个主要出口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也不容乐观。欧洲方面,欧债危机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出现衰退。根据已公布的欧元区2013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德国一季度GDP增长0.1%,接近停滞,而意大利、法国、希腊等几个国家则不出意料的继续衰退。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虽然保持增长,但也表现乏力。以上两方面因素对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额的继续扩大造成阻力。
在国内市场上,有机农产品还属于高端消费产品,目前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由于其平均价格水平要远高于普通农产品,这就要求市场上要有高端的购买力。但可喜的是,我国国民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成长,人均GDP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2年的38354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412.13元增加到了21986元。虽然今年经济增长有放缓迹象,但可以预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整体趋势不会改变,这就为有机农业的市场需求形成了稳定的预期。国内需求的增加很可能成为有机农产品市场在未来几年的主要增长点。
此外,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也为有机农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机构很多都具有国际背景,精通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不仅可以为生产企业注入资本,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借鉴国外有机农业发展的成熟经验,并能在市场拓展、营销策划、物流配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建议,这对于我国有机农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环境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近几年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曝光,发现的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从粮油肉禽到瓜果蔬菜、乳制品等。问题的性质也不只是细菌超标等卫生问题,而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农药和化学品的残留。严峻的食品安全环境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的担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接受有机的概念。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和公益机构也开始提倡“环境友好型农业”,呼吁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减少甚至停止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减轻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为有机农业的发展营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国内有机农产品市场还较为混乱。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识尚不成熟,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概念经常被混淆,消费者缺乏对有机食品的鉴别能力,还需要政府、媒体和企业共同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有机食品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立法和执法上的一些漏洞,市场上也不断出现非有机产品冒充有机产品、或企业继续使用已失效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进行产品宣传和销售。这些乱象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制止,势必会影响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心,也会伤害到真正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企业的利益,进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技术环境
近年来,物流技术发展迅速,不论是物流库存技术、包装技术还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配送技术,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成为现代物流业区别于传统物流业的重要标志。物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支撑作用,对有机农业,特别是从事蔬菜、鲜肉等易变质腐烂产品生产的企业更是意义重大。国内一些有机农业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以生产基地为中心,在周边地区建立物流网络,实现从基地到家庭的点对点配送,使产品能够快速、准确的到达消费者。对物流技术的成功应用即能保证有机农产品的新鲜度,也可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忠诚度。
市场上,打着“有机”牌的化妆品大肆宣传“绝对不含添加香精、色素、酒精”,是“纯植物、纯花卉”产品。价格不菲,却备受白领女性青睐。在网店里,有机化妆品的销售更是“如火如荼”,功能涉及补水、保湿、美白、收缩毛孔、控油、滋润、提亮肤色、清洁毛孔、抗氧化、深层清洁等。但只要你仔细查看,它们往往没有有机产品的认证标志。
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对有机产品的配料含量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同时的《有机产品认证目录》规定,有机配料含量(指重量或者液体体积,不包括水和盐)等于或者高于95%的加工产品,在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后,方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字样,加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对于真正的有机化妆品而言,要保证原料种植土壤不使用化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不用农药或者添加剂,这在国内市场几乎很难实现。
一些销售人员往往只注重宣传化妆品产品中原料的有机成分,或者只是突出萃取原料的生长环境。但化妆品的成分是比较复杂的,一般的化妆品可以有20~30种的成分,里面包括甘油、防腐剂或者香料。显然,这就不是真正的有机产品,而是一种商业炒作。
价格居高不下
在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始于1990年代。彼时,有机产品基本都外销,美欧的认证机构派检查员来中国检查,并颁发国外有机证书。1994年,当时的国家环保局牵头建立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并批准一些机构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
早在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就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随后的2011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修订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并制定了《有机产品认证目录》。
不过,新版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已经从2014年4月1日起实施,新规要求,伪造、变造、冒用、非法买卖、转让、涂改认证证书将被处以3万元罚款。此外,大量不符合有机认证新规的“伪有机食品”也将随着新规的实施被淘汰出局。
据悉,普通食品要镀上“有机”这层金,需要通过大量环节,这条产业链会涉及多家单位,一块土地若要被最终判定为适合有机食品生长,要经过申请、预审并制定初步的检查计划、签订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合同、初审、实地检查评估、编写检查报告、综合审查评估意见、认证决定人员/技术委员会决议和有机食品标志的使用等多道环节。
对此,一位从事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的知情人士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有机认证在中国已经比较成熟了,只要消费者用手机扫一下有机食品上面的认证码,就可以看到这个产品的所有信息,比如是哪个认证机构认证的、是哪个基地生产的等等。
不过,有数据显示,在欧美地区,普通蔬菜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4?5美元,有机蔬菜的价格为每公斤6?7美元,高出30%?50%。在中国,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的价格差距更为悬殊,普遍在3?5倍。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走访了沃尔玛宣武门店,发现此店的有机食品种类较多,包括有机猪肉、有机蔬菜、有机整鸡等,贴上有机的标签后,价格要比普通蔬菜贵4?5倍左右。
除了各大超市均有销售之外,利用电商平台销售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记者调查发现,天猫商城、1号店、京东商城均有有机食品销售,并且价格不菲。
据了解,在中国,目前被官方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有20多家。根据有机食品的认证办法,在认证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监测是需要费用的,对于蔬菜来说则更为复杂,要求每一批次的蔬菜都要进行检测,每一个蔬菜包装的外面都要贴上有机蔬菜条码,这些都会花费高昂的价格,成本确实很高。
对此,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席运官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因为价格居高不下,要想把价格降下来,有机食品的生产必须提高效率,这样才能提高有机食品的普及率。有机食品的困局是消费者消费不起。
产品鱼龙混杂
7月15日,中国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圣牧”;原名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初出茅庐的中国圣牧高调自称是“全球有机奶第一股”,并要“成为全球领先的有机乳品公司”,有机奶概念的提出惹来了行业人士的质疑。
有乳业专家指出,如果做到有机,意味着苜蓿草等饲料整个过程都不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如此,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等全产业链都要符合有机标准。在目前国内的气候环境下,饲料种植环节想做到纯天然很难,且奶牛不可能不生病,生病就不可避免地用抗生素。
在新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执行后,行业面临着一场淘汰和洗牌,市场上有机食品数量锐减主要是淘汰一些“伪有机食品”,加强监管力度,有利于行业走向规范。
尽管外界对于有机食品的质疑声不断,但是这块巨大的蛋糕还是吸引了各方的关注。根据美国有机贸易协会统计,2011年美国有机食品销售额已占其全部食品销售的4.2%,七成美国人消费过有机食品;而中投顾问的《2010-2015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有机食品在整个食品行业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估计还不足1%。
不过,在席运官看来,国外的有机食品由于受到政府的补贴,他们的生产效率也比国内高,再加上他们追求的利润也很合理,所以他们会比常规产品价格最高高一倍,一般是高50%;由于国内有机食品的价格很高,很多产品根本卖不出去,尤其是从事有机食品的公司来说,其生产成本比农户生产有机食品成本更高,尤其在人力成本上,要想在这个行业赚到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从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来看,真正的有机食品食物链的上游――有机农业,对自然环境要求非常之高,按现有国家标准,有机生产基地的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都必须符合二级标准。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中国有机食品行业是非常混乱,许多商家受利益驱动,推出的有机商品鱼目混珠,杂乱不堪,现在的有机食品行业有点像早年的保健品行业一样,不少是虚假宣传。
其实,在国内适合有机生产的土壤并不容易找到。对于有机生产的空气条件,在中国全国大范围内长期持续的雾霾天气下,生产有机产品更是奢求。当污染颗粒落在植物叶片上,会直接影响植物生长,不少颗粒物还是酸雨的肇因,最终影响土壤和水质。
针对雾霾污染的问题,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先生向本刊记者回应称:“雾霾天气是近几年出现的情况,有机食品生产的标准针对这一块还没有提出明确的细则。”
朱丹蓬表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有机食品根本达不到有机的标准,商家所谓的“有机”,已经变了模样,不再是产品的属性,却是一种卖点,价格差异化的营销手段;真正的有机农业标准非常的严格,比如说水质、阳光、空气、负离子和土地等等,都需要达到相应的标准。
认证漏洞百出
既然生产那么复杂,有机食品又是如何认证的呢?
对此,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先生向记者表示:“有机蔬菜的认证标准不一样,看你是出口还是内销。如果出口,要符合出口国的标准,比如欧盟标准和美国标准等;如果内销,则需符合中国标准”。
记者以房山某农庄农户想要申请有机蔬菜的标志为由,致电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透露:“想要获得有机蔬菜资质,首先需要提交水土检测的报告,填写相关的申请表,认证中心工作人员会去现场检查进行抽样,如果各项指标符合要求了以后一年审核一次,至于蔬菜成长期间的生产环节就不归我们管了”。
五洲恒通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任某说,普通用地若此前施用过农药需要经过两年的转换期,这期间不授予合格证;转换期内申请人需要向认证机构交纳一定的检测费用,一个品种1000元。
与此同时,转换期内对土地的操作需要经由该机构指导,最终经机构监测合格后方可申请发证。另外,任某还说,国家规定是不变的,但是每个机构对规定的把握程度是有松紧的。
此外,对于是否施用农药,各个机构也看法不一致。记者在采访五洲恒通的工作人员时,该工作人员说,“实话实说,有机蔬菜也是可以施加农药的,因为如果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了,不施加农药是无法控制的,但是早期还是应以预防为主。”
此外,还有政府工作人员对记者透露,“北京的有机蔬菜很难办理,水土污染情况分不同的地段,比如房山琉璃河地区有的土壤中亚硝酸盐超标情况严重,是不可能生长有机蔬菜的。”
超市销售有机食品“李鬼”多
由于认知模糊,普通消费者很难判断有机食品的真假。在济南市银座超市马鞍山人防店中,一款“农圣庄园”牌扁芸豆包装上原本没有“有机”字样,但在超市价签上,这款扁芸豆的商品名称却变成了“农圣庄园有机扁芸豆”。
在南宁市青秀区“利客隆”超市,“德伟有机八宝米”的包装上称产品“按国际有机食品通行标准生产”“无化学农药”“无化学肥料”“无化学添加剂”“无人造色素”“无转基因产品”,并贴了“有机认证”“有机食品”标志,但却没有认证单位。不仅如此,有的“有机食品”认证已经过期或撤销。
几万元叫卖“有机”证书
一位常年在北京、山东、广西等地做“有机食品”收购、加工、包装的经纪人刘刚表示,有机食品行业之乱,关键是认证环节随意性大。“对不少认证机构来说,你只要花两三万元,基本就能拿下有机食品认证。”刘刚透露,交了钱,一些认证机构或中介公司就会派专人“搞定”申请、文件审核、实地检查等认证全部流程。
有些认证机构甚至主动找企业来买有机认证。山东寿光砚祥有机蔬菜公司总经理张砚祥称:“不少认证机构打电话说只要交钱,最多一个月就能把没通过认证的菜品认证了。”
上海一家包装印刷公司可按客户要求印制“有机认证”“绿色认证”等各种标签,也可将“有机认证”印刷到包装盒上,根据包装材质的不同单个费用从几毛钱至几百元不等。刘刚说:“有的企业收购普通食品后,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后,干脆直接贴上假冒的有机认证标志,这样做获利往往翻番,个别品种甚至超过了500%。”
针对认证中出现的问题,负有监管责任的国家认监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按照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国家认监委应组织地方认证监管机构对有机产品认证,但目前有机食品监管体制还不完善,仅靠认监委一个部门很难进行“全覆盖监管”。
生产监管存在交叉或空当
“有机食品的生产成本要高出普通食品许多。”广西八桂田园生产部负责人韦志林说,以有机菜心为例,种植一亩菜心所需的肥料、人工、防虫设施、认证管理费等大约为7000元,因此每公斤有机菜心的生产成本约为14元,是普通菜心的好几倍。
正因成本高,一些生产者很难按标准生产。在一些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个别农民坦承“为了增产,使用过违规的化肥、农药”,也有农民坦言“尽管有生产标准,但实际操作谁来监管”?
达到“三品一标”中的某一标准或者全部标准,农产品就能畅销吗?不一定。达标只是市场基本准入条件,是入场证,是资格赛,最终销售的成败决于农产品企业是否会营销。
达标只是资格赛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国家在农产品方面主推的四个官方认可性标准,是在农超对接中,超市考察农业企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依据。
虽然现在并不能说所有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全部具有“三品一标”达标证书,但是今后农产品想进入超市不达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随着农超对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三品一标”必将成为市场准入的基本前提条件。也就是,达标不是万能的,不达标是万万不能的。
目前“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总数已达到7万多个,用生产量或者商品量来衡量,认定产地约占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30%,通过认证“三品一标”的产品约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30%。
“三品一标”简介
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和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在“三品一标”中,属层级最低的一级。
2002年4月29日国家农业部和质监总局共同颁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采取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只有通过产地认定的产品方可申请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过程要经过6个基本环节: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初审,产品检测,技术审查,专家评审,发证公告。
农业部设立专门从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机构,即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实行统一的认证和标识管理。目前有许多省、市地区的农业管理主管部门都进行了无公害食品的认证工作,但只有在国家工商局正式注册标识商标或颁发了省级法规的前提下,其认证才有法律效应。
绿色食品的标准和认证
国际上通用的是无公害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的只有在中国才有。
1990年5月 ,中国农业部正式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名称 、标准及标志。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从本质上讲,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
绿色食品标准是由农业部的推荐性农业行业标准(NY/T),绿色食品的认证机构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有机食品的标准和认证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专门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是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是国际通行的最高级别的标准。
有机农产品的主要国内外颁证机构是:
中国的OFDC,美国的OCIA(the Organic Crop Improvement Association,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 ),德国的ECOCERT、BCS和GFRS,荷兰的SKAL,法国的IFOAM等。
OCIA中国分会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中心(OFDC)最早加入国际认证机构(IFOAM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的会员,是国内最大的一家认证机构。
好产品想快销,还得靠营销
有标准无认知,源于缺乏信任和教育
首先,产品资质认证混乱。比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混乱,令消费者真假难辨,甚至不断爆出拿钱买证的新闻;各种标识也很混乱,让人不知道认谁家的才好,结果消费者看哪个都是将信将疑。
其次,陷入“产品好就能卖得好”的误区。重标准轻营销,重产品轻品牌,产品雷同,定位不清,包装粗糙,未发出高价值的有力信息,绿色和有机食品越来越像刚刚提了价的普通产品。企业用普通农产品的思路经营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没有对消费者进行深入引导和教育,没有激发起消费者内在的强大需求。
挖掘并传播价值,是绿色有机食品成功的根本
企业要在绿色和有机产品上有所作为,不但要突破技术关,更要突破营销观,用品牌营销手段促进价值提升。
第一,抢占品类高地。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做有机概念,消费者易于接受的有机产品品类特点主要有:本身具有已被广泛认可的高营养价值,在饮食结构中难以被替代,价格相对一般品类高,有较强的价格支撑能力,如鸡蛋、肉、芦笋、野山菌等,尤其是茶叶、蜂产品这种易于形成工业产品,这些品类将成为有机品牌的重点战场。相反,大白菜就不适合做有机产品,至少不是优先选择。
第二,提高价格,与普通食品拉开距离。腕儿出场,就要有范儿。首先,价格要高。要与普通蔬菜拉开明显距离,树立行业标杆、品牌地位。高端消费者心中,高价格代表高品质,低价或混乱的价格只会遭到怀疑和摒弃。其次,突出价值差异,贵的有道理。一方面在各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深入挖掘,形成鲜明概念,与普通食品有效区分;一方面通过卖场环境、特色渠道、个性包装、功效口味等方面不断强调“有机”身份,不仅卖安全,更是一种生活的品质的象征。再次,提高附加值。对于有条件的产品,加工成工业品或者半成品,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形象和价值。
只有有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消费者才不会觉得贵。否则,混战在一起,好东西也变得不值钱,无法摆脱有价无市的困局。
第三、借势宣传,强化品牌实力。比如,德青源位于北京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农场、武夷源坐落在武夷山脉的生态茶厂,容易与消费者原有的天然、健康认知形成共鸣;七彩庄园的全运会指定蔬菜,华盛苹果的出口标准等可以让企业迅速树立品牌信誉;与有实力的科研和投资机构合作的研究项目,也是企业实力的证明。
第四、体验营销,产品好是吃出来的。长相不好可以内涵取胜,关键是企业要摆好相亲宴。参观基地、对比品尝、捆绑赠送等都是产品展示的好机会。德青源以免费派发的近百万枚鸡蛋,让消费者直接体会产品的高品质,创造了刚入超市就被抢购一空的奇迹。
绿色有机食品的机遇已经显现
在厨房餐桌上,我们一日三餐消费的产品,由于品牌空缺,正在成为品牌崛起的沃土,福临门、北大荒、古船等一批品牌的迅速崛起正说明厨房餐桌品牌时代的到来。绿色和有机食品严格的生产控制,安全、营养、健康保障等优势,具有丰富的价值提升空间,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出的今天,消费者在心底里是欢迎的,机遇已经显现,这是未来中高端品牌的集中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