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7 02:13: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发展与展望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有机农业产业化基本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意义与特征
要探讨有机农业产业化就必须要先知晓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着许多种类似的名称,例如生物动力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再生农业、生态农业等,其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和瑞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含义有着统一的解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2005年,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国情以及目前有机农业发展特点,颁布了中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该标准中的定义为:“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有机农业具有系统性
有机农业并非只是一个封闭的生产系统,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强调农作物、植物、禽畜三者的有机统一。它的生产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循环过程,一个系统循环的结束理应作为下一次生产过程的开始,并最终实现对土壤与环境的保护与改良。
2、有机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
有机农业并非像传统农业那样单纯注重量的提高,其科学选种、合理耕作、应用生物技术等都对环境和土壤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改良作用。同时,由于没有像传统农业那样不顾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而使用农药化肥,有机农业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有利用生命健康的有机食品。更为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利于土地培养肥力,保护环境,它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过程,都有平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动物、植物、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尽量循环利用有机农业自身系统物资,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
3、有机农业具有高成本、低产出的特性
有机农业并非简单的放弃农药化肥进行生产,它是一个完整的注重良性循环的系统,其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特性注定了要有更高的科技投入,并且,有机农业的产品与普通产品并无太多差别,不易被人鉴定,其得到认证的方法通常是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而这笔不菲的认证费用在一定成度上增加了它的生产成本。同时,有机农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技发展并不完善,其在产出上并不能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农业生产产量相比,这是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二)有机农业产业化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乔玉辉博士这样讲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副产品为主导,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衔接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关系,所形成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经营方式。而这种经营方式,则需要以市场为基本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把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并且这全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三)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研究已久,成果颇丰。并且国内外学者对其外部性均做了深度的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方向大不相同。如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国内学者却主要研究其经济效益。
事实上,有机农业产业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可以成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而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
1、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机农业耕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元素;明尼苏达州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对比2006―2009年明尼苏达州有机农业公司与常规农业公司的财务收支数据发现,有机农业公司的总体收益好于普通农业公司。
2、而在国内,张新民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有机水稻的生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席运官提出5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即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国有农场模式、有机生产协会组织模式和地方政府带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等等。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1989 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 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了荷兰SKAL 的有机颁证。
此后,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根据 IFOAM 的基本标准制定了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以开展相应的认证工作;并于200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起点,中国不断完善有机产品的相关法律规范,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走向规范化。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大豆、蔬菜、茶叶、杂粮等,主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且其出口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广大,已经超过200万公顷,在世界排名排名前五,居亚洲首位。并且截止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处于有效状态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有23家,7 728家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共获得了 11 090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我国有机认证机构数量已超过1000余家,这对有机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我国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仍有许多问题。
1、区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各省,西北地区虽然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宏观战略下,有机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是远远无法与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同时,从数量和面积来看,东北地区最大;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来看,以上海、北京、江苏等城市较为占有优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虽然我国经过认证的产品有700多种,但是其主要集中于蔬菜类、五谷杂粮类、豆类、油料作物类等,动物性产品类较为缺乏。据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透露,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国内的20倍。我国有机农业比例的失衡,极大制约了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加剧了对外来品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3、农村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有机农业发展
我国农村普遍采取的是以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而由于我国9亿多农民的人口基数,导致了人均耕地少,造成了耕地极其零碎化的的现象。而这极大限制了土地的灌溉效率、生产效率,阻碍了新技术的推进与应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遍布全国的村落。而这些人又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大都难以更新,其固有的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思想根深蒂固。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很难得到推广。
4、诚信危机问题十分严峻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难直观上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只能依靠有机农产品标示或认证标志识别,可是很多生产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用普通农产品代替有机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有着很深的怀疑。
三、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前景
有机农业起源于欧洲,慢慢在全球发展开来,事实上,正如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中说的那样,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它的生产环节,其还涉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而作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让其所有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对其进行产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目前,有机农业产业化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产业化模式,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有机订单农业”模式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并且由于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证成本高,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这导致了以公司带头的“公司+农户”模式成为了有机农业生产的不二选择。并且这种“公司+农户”又主要分为三种具体模式,即简单的“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社式。此外在此模式下还产生了,由公司把土地吸纳过来然后雇佣农民为员工从而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反租倒包式。
2、有机农场模式
有机农场是指由个人、家庭或集体所有并经营的有机农业生产单位、生产企业或生产组织。有机农场大小不等,小则几十亩,大则上千亩,而大规模有机农场主要以有机农业生产,小规模有机农场一般在进行有机种植的同时,还兼养殖、餐饮、休闲、旅游、娱乐于一身。其将种植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服务业的联合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的结合。
(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
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有机农业产业化更是一个新生代的名词,还需要逐渐成长。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这为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目前而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下的三种模式已为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其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全国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结合其短板,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建立规范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现实是认证机构管理上混乱,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来规范认证机构的行为,但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有些认证机构还是没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致使认证水平大打折扣。同时相关企业部门的监管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大立法的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及处罚力度,使监督机制涵盖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2、加强土地空间上的联合,促使其规模化发展。
下的农村土地十分分散,散户经营模式下很难承担有机农业的高成本、高技术和高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在空间上的集合,形成“土地连成片”的现象,为有机农业的生产提供充足而富裕的土地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调控,从总量上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转变支持方式,由补贴转向科技上的投入,从根源上促进有机农业在质上的提升,同时根据有机农业高风险的特性,加大对其保费的补贴力度,减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承担的风险。当然对有机农业相关产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也很有必要,进一步在税收这一环节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加快有机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薛恩玉,王焕群,李春英,《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年1月,第47-50页。
[2]张新民,《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给予农户认知角度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年7月,第92-96页。
[3]席运官,《我国有机食品开发模式与保障体系建设》[J],环境保护,2005年7月,第25-28页。
[4]陈辉,《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乔玉辉博士》[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5年6月,第18-19页。
[5]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2月,第122-128页。
[6]吴魁斌,赵幸福《浅议我国有机农业》[J],现代化农业,2014年9月,第39-40页。
[7]黄慧英,《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此京市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
[8]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9]周继强,《从有机认证制度到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10]王大鹏,吴文良,顾松东,牛新胜,毛文峰,《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8月,第250-255页。
论文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村社会保障
农业财政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通过运用农业财政政策,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财政支农政策的存在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以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而现行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一、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调整、创新,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以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但该体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财政农业绝对两周增加,相对量趋于下降。表现在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徘徊和增长缓慢的趋势。二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1.财政支持对象不合理;2.农业内部支持结构不合理。三是财政农业投入体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渠道较多,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面、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重复投入等问题,这种投入体制使整体目标不明确,有限的资金无法形成合力。四是财政支农力度小一些。这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影响到农业的均衡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必须立足稳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这两个主要目标,不仅要保持必要的支出增长幅度,体现公共财政资源分配向农村倾斜;而且要合理确定支出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有效配嚣公共财政资源。
(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展望
1.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
加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立公共财政与WTO框架相适应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切实加大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建立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积极创新财政支持和民办公主的机制,规范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3.着力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省直管县”、“乡财县管”财政体制和方式改革试点范围,完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加强县乡财政管理。
4.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统一城乡税制的目标是:强化城乡税收协调,公平城乡税负,规范和统一城乡税收管理体制,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税制结构,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与工商业、城市居民适用税制的完全统一。在税收政策上体现对“三农”的扶持,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具体措施
1.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必须建立在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依法投资,真正落实。同时,各级对农业的投资总额、投资方向、资金匹配额都应制定具体标准和办法,以分清责任,强化对农业的投入。要积极利用政策作用,引导集体、农民和其他有关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改革农业补贴政策。
要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要改变目前国家对农业补贴绝对额逐年减少、相对数明显下降的状况,逐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额度。
3.利用好财政贴息政策。
财政贴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方式,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种形式,它既能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又能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优势,它是在市场基础上维持有效率的农业需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贴息只要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贴息。但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全部政策性贷款的需要,故还有必要对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财政通过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到农业上,以解决当前农业投资整体资金不够的问题。但应注意的是,按照wI'o规则,财政贴息是属于应予减让的政策,这一数额不宜过大。转贴于
4.整合农业税收政策。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税费改革,建立新的农业税制,然后做好新农业税制试点的配套改革。
5.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
首先以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然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移民开发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支持贫困人口教育和医疗卫生。
6.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业科技网络培训
1新型农民培训现状
1.1农民对技术培训具有迫切需求
现代农业飞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增高,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专业系统的农事知识和农机操作技能。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农民大部分都已具备电脑、手机等上网条件,愿意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因此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
1.2农业部门支持农民培训
近年来,农业信息技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了有能力提供农业知识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本科研项目借助各方面的支持,希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2农业科技网络培训的意义
2.1网络培训及时高效
如果在农村地区都设置实体图书馆、科技馆,可能会出现因投入过大而布点不足的问题。科技信息的传播需要及时,实体图书馆很难具备实时传播信息的优势,因此有必要设立网络图书馆。
2.2现场培训成本过高
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和农民面对面交流,但专家下乡成本太贵,培训人数也有限。网络推广可以提供完善系统、长时间可用的培训材料,节省了交通费、招待费、住宿费、印刷费。
2.3科学技术准确详实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是农业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互联网传播农业科技信息会存在不详实、不精准的问题,网站信息可以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应用大数据的思维来管理农业技术资源,建立市级和地方农业专家库,搭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新平台。
2.4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支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决策部门提供农业科技发展的信息。网站所提供的技术内容可以为行政领导决策、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与引进、农村实用技术定向推送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产品。帮助农业发展解决人才瓶颈,提高掌握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总量。
3农业科技网站介绍
3.1网站规划
网站向大众用户提供与本市主营农业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成果、专利、标准、论文、实用技术等的在线阅读、浏览服务。技术内容包括:蔬菜、果树、养殖、花卉、食用菌、装备机具等专业。培训形式包括:文章、课件、视频节目、互动留言咨询等。网站主要分为图书期刊、成果专利、实用技术、视频讲座、设施农业、企业信息、专家名录、县区专栏、咨询留言九大部分。
3.2网站主要功能
3.2.1图书期刊、成果专利
网站参考图书库包括和本地农业相关的农业工具书(百科、手册、词典)、实用技术图书、农业期刊杂志、科技成果信息、专利信息、专业期刊论文、农业科技标准、国内现行的三农问题政策法规。
3.2.2实用技术
设置专门网站信息员负责专业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调试等工作,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农作物的整体栽种方案、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为各类用户提供及时全面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围绕本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产品,主要针对本市特色的蔬菜(黄瓜、茄子、番茄、辣椒、角瓜等);果树(枣树、苹果、水蜜桃等);养殖(牛、羊、猪、鸡等);食用菌等产品。
3.3视频讲座
相较于系统化的图书期刊,农民首先更易接受可视可听、真实形象的视频讲座,网站播放收集或录制的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讲座视频。参考整理网络实用技术讲座、三农专题片,邀请知名专家录制视频讲座,提供符合本地农业情况的视频节目,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另外,部分讲座能够提供培训资料下载功能。
3.4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体的发展影响着农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本网站关注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资讯。
3.5企业信息、专家名录
按照国内权威、本地适用的原则,通过成果、专利、标准、专业论文加权统计建设国内高校库、科研机构库。提供和本市农业相关的龙头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研发团队等信息。
3.6县区专栏
县区专栏包括县域文化、特色旅游、供求信息、农业资讯、名优新特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等内容。传统病虫害发现、预报方式不及时,农民对病虫害发生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和掌握,所以经常出现误诊、盲目防治等不必要的损失。网站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事农时预报提醒服务,安全有效地防控病虫害,规避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
3.7咨询留言
3.8网站辅助工作
4问题和反思
网站建设时间短,积累经验不足,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培训内容有待完善;培训方式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目前咨询留言部分互动不多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希望能不断引导农业企业、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村委会建立远程教育示范点,探索网站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发展和展望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的素质水平是决定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实用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将传统的培训方式和现代网络培训手段相结合,把网络作为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谦.参与职业农民培训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平台[J].中国合作经济,2014,(4)51.
农业经济论文2500字(一):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探究论文
摘要: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结合时展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找出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关键词: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策略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逐渐进入到了电子商务时代,这一时代为很多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缩短了买家与卖家之间的距离,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多个行业中,提升了各行各业管理的有效性。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产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己经不符合时展,迫切需要对农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己经开始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在实际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模式进行创新。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指的是采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信息化等手段对农业生产发展进行科学分配与管理的过程,目的在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在传统模式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手段较为落后,基本上都是采用面对面、手动等形式来开展管理的,对信息的获取也较为困难,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手动对比、统计等,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并且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也需要采用面对面销售等形式,整体管理效率低下。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则可以借助于信息设备来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比如借助于相关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对比,深入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过程等。还可以借助于相关的平台农业信息,对农产品进行销售等,这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推动农业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低下
电商时代虽然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诸多有利条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都不足,在实际发展中不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效果不理想。因为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都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整体管理制度较为单一,而且大部分都是农户自家管理,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不注重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所以整体信息化管理效果十分不理想,亟待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
(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开展离不开专业化的技术人员,由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信息化技术通常较低,如果不注重对其进行培训,无法提升其技术水平,那么就难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效果。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且不注重对农民开展信息化培训,整体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时展需求,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效果。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資源开发力度较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包含很多细节性的内容,只有做好每一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真正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当前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缺失,导致其信息化资源开发的力度较低,各个方面的信息难以共享,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
三、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一)提升相关人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
要想提升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必须要提升相关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农业生产和管理中,才能够推动整体管理效果的提升。这就要求个地区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宜传,为农民普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对应的设备或者系统等,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小组,对所拨的资金进行系统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可以运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
(二)加强人才培养
第一,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在电商时代,各地政府应当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化技能水平高的人员,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将本地区信息化水平高的人员送往专业机构参加培训,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有效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只有培养出来一批既懂得农村经营管理、有农业生产知识又有高科技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第二,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要重视农民培训,积极为农民灌输信息化知识,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有更高的信息认知能力,在农业发展中更好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业推广学校学生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的作用,多鼓励其开展公益农业技术讲座或者开展相关的培训等,采用各种形式为农民传递技术知识,促进农民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科学整合资源,提升合作力度,促进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一,要构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机制,颁布相关政策,逐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对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推动农业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兼容。并且还要结合农民、农村、农亚的不同需求收集对应的数据和资料,确保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并提升农业信息源以及信息渠道的发觉、开拓等工作,对信息源进行全面把控,做好信息加工,去伪存真,确保所搜集的信息准确和完整。第二,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比如与相关媒体以及通信企业等进行合作,将农民在这方面的压力降低,确保农民能够在各方面得到帮助,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乡村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新时代的要求,但是在我们国家进行乡村振兴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我们国家新时期乡村发展的脚步。本文结合了现如今乡村状况的分析,对如何更好地运用乡村振兴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策略;优化措施
一、我国现如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们国家现实性农亚经济也随着时展在不断的改善与完善,但是我们国家农业经济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境界的转变[1]。
第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农业是我们国家基础性产业,同时在我们国家经济中农业占的比额也是较大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农业进行改革的工作是十分巨大且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完成的。虽然我们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是较为落后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这些地区逐渐了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同时他们的生产劳作方式也在不断的按现代化的要求在逐渐转变。但是在其余地区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虽然所带来的生产产值能够给农业劳作家庭带来温饱,但是这种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他们缺乏支柱性产业,大多数的农户都是按着他们过去传统的经验对产物进行种植,他们种植的方向也只是根据现如今他们的需求进行种植,同时,在部分地区人口流失十分严重,大多数人选择进城务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这就导致了在农村地区进行农业工作的工作者严重不足或者是劳动力老年化现象十分严重[2]。
其次,在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当地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就会导致大多数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力去进行大量的劳作,这种劳作方式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没有办法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且仅仅依赖人力去进行工作,很大程度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带来了一定的组织。在人力的条件下,是没有办法给农作物带来更好的生长条件,没有办法调控室外气温,没有办法对播种的时间以及浇水量进行精准控制。但是在完善基础设施后能够采用温室种植等科技手段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后也能够对农作物的质量进行一定的提高与保障。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虽然己经率先接触了高兴去农业,同时也对农业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与发展,但是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办法采用高科技农业产业,不仅如此有些地区连农业工作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老套落后,连正常的农业工作都没有办法保障。
最后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部分管理者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同时在他们所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信息化运用水平也较低。在我们国家部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农业生产中没有设立合适的竞争机制,也没有对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素质上的筛选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多数都是靠天吃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生产产值也没有办法得到提高。在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办法对信息化进行很好的应用。对一些农业生产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及时的推广与宜传,造成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时节滞后,造成后期农产品滞销的情况[3]。
二、乡村振兴策略对农业发展的展望
为了推动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策略。这一策略对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目标以及新任务。因为农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所以推动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升我们国家综合实力有着莫大的帮助。在乡村振兴策略中,首先坚持的一点就是要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优先的推动,这种推动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科技对农村中的农业生产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提高。其次,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要大量引进高素质农业生产人员回村,提高当地乡村农业的生产质量与水平。鼓励和推动农业工作者创新创业,着力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提高,吸引城里务工的人员返乡创业,同时,坚持把创新创业放在农业发展的第一位置,对农业的经营机制逐步的完善,并且打破过去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推动农业朝多方面发展。最后是在我们国家进行农业经济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我们国家农业健康长久的发展。推动我们国家农业发展,并不是要求我们国家农业在短时间内所产生的经济产值快速提高,而是要们国家的农业以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方式去逐步发展。同时,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转变过程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而不是为了经济产值而透支土壤的生产能力。
三、乡村振兴策略应用概述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更好的优化,首先,我们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上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与规范。法律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立根之本,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中的法律法规,从一个侧面来说是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帮助。同时,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建立与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业工作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能够在农业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候,能够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在这些法律法规完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理念,并且根据当地所属的环境与条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推广。在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传统方式不同,所以在进行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一套法规应用在所有地区上面。在完善法律法规之后,要对国家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进行有效的推进与落实,优化乡村中的生产管理模式,推动农业工作者创新创亚,并且对农业工作者给予一定的规范,以及对非法劳作的农业主作者进行一定的惩处。
其次,需要对我们国家现如今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推广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是进行科技化种植的,合理的科学农业耕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工作的质量以及节约了在农业工作過程中的人力投入。同时,国家在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的过程中,对部分地区也要完善他们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能够正常运行。
最后是要加强团队建设以及开展信息化的管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是仅仅依靠个人就能够完成整个农业系统的操作,农业系统的操作是要依靠一个团队去完善和推进的。可以吸收各种方面的人才去进行团队的构筑,在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中,部分人员擅长信息技术管理,部分人员擅长机械方面的应用,在团队中,应该根据每个人擅长方向的不同而进行工作任务的分配,同时在团队中也要设立合适的强惩机制,避免部分人员在团队中消极怠工,从而导致整个团队工作的进程落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就在于提升管理团队的素质,在管理团队中要注重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在这个团队中,要强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让他们主动吸收新实现技术同时将信息新技术教授给现如今的基层农业工作者。在从事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善于运用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农业发农业发展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之一。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将新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资料在同一平台上面进行发放,同时农业工作者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不仅如此运用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对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进行提升,同时也能够将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整合,加强我们国家对农业的管理。并且信息化的平台也能够使各地农业工作者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也能够使他们之间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推动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Abstract: By building a model of DEA which describes input and output,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of reliable data, the author trys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Hu'na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t this stage comprehensivel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problems of Hu'nan agriculture and provide helpful advice to result them.
关键词:湖南农业;DEA方法;投入与产出;生产效益
Key words: Hu'nan agriculture;DEA model;input and output;product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07-03
0引言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如何加快农农业的发展,按照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结构的思路实现现代化农业是湖南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要实现农业实质性发展,就必须整体分析湖南农业的生产效益,实现投入产出最优化。最大限度节省投入资源,最大限度增加产出成品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最终途径。农业生产效益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元化,多目标复杂的庞大大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单位很多,而且难以采用统一的度量单位以衡量其大小。综合考察这些特点,就目前的效益评估和实践中应用的多目标决策方法中,DEA(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较为适用,得出的数据和结果也较为有效可信。
1DEA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模型
1.1 DEA方法简述DEA(数据包络分析)是运筹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在相对效率概念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记为DMU)做出评价。它以决策单元各输入输出的权重为变量,从最有利于决策单元的角度进行评价,从而避免了确定各指标,使用DEA方法不必确定输入输出关系的显式表达式,因此DEA方法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不仅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还可以避免误差,利用DEA方法可以考察湖南农业发展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对每个决策单元进行优化以测定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时,得出的相对效率为最大值,权重也最优,而且利用“投影原理”对于非有效单元,不仅能指出指标的调整方向,还能给出调整量,并进行纵向的时间比较和横向的区域比较。所以,DEA方法可以为湖南农业发展提供理性和量化的决策方法和思路。
1.2 DEA模型x本文应用DEA 中的C2R 模型分析问题,模型如下[1]:minθ-εs+s,
λjxij+s-θx=0,
λjyij-s=y,
λj0,j=1,2,…,n,
s0,s0
其中n 称决策单元DMU,评价指标体系由m 个投入和t个产出指标组成,他们分别表示:“消耗的资源”和“工作的成效”。设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产出的产出量,vi为对第i 种类型投入的一种度量(或称权),ur为对第r种类型产出的一种度量,S与S分别为松弛变量,ε为一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计算时可取(ε=10-6)。λj,S,S,θ为待估计参量。
1.3 DEA模型的含义
1.3.1 通常当θ*=1并且S=S=0时,称DMU DEA有效,其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为规模收益不变,且DMU为规模且技术有效;
1.3.2 若θ*
2实例求证研究
2.1 选取指标指标的选取是DEA方法分析与应用中最关键的一环,因为评价结果直接依赖于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目的性、全面性、代表性、多样性及精简性五个原则,我们评价湖南农业1999年~2008年10个年度的生产效益,将五个子系统划分成输入子系统与输出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选取关键的指标作为输入输出的指标:①土地投入。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投入,(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农业不包括林业、木业、副业和渔业,也即所谓的小农业范畴),本文选取的土地投入指标为农作物耕种面积;②资金投入。反映了湖南省政府为促进湖南农业发展所作的资金投入,包括财政支出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③劳动力投入。选取全省农业从业人数为指标,以从量上度量投入的有效性并找到无效的原因,例如是单纯的量的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等等;④总产值。经济效益指标反映了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选取每年的农业总产值为经济子系统的主要指标,反映农业产出情况,将此项指标作为输出指标;⑤农民纯收入。收入可以从相当程度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口的生活状况,进而可以看出整个农业的发展态势,也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我们选取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作为输出指标。
因此,在DEA模型中,我们确定模型的输入与输出变量,输入变量:土地投入(x1)、资金投入(x2)、劳动力投入(x3);输出变量:经济效益(y1)、农业从业人口可支配(y2);则DMU=10,分别是1999~2008 年;r=3,s=2;具体的投入产出数据如表1。
2.2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根据DEA方法模型,我们对决策单元1999年的投入与产出模型可得如下方程(利用含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ε的C2R模型):
min[θ-10(s+s+s+s+s)]802.77λ+800.21λ+793.17λ+777.92λ+773.12λ+818.87λ+833.64λ+853.19λ+853.64λ+793.95λ+s-802.77θ=0300.10λ+324.57λ+357.82λ+400.28λ+391.21λ+363.16λ+431.91λ+541.40λ+671.30λ+830.46λ+s-300.10θ=02026.1λ+2021.0λ+2078.4λ+2034.0λ+1961.9λ+1885.1λ+1846.9λ+1790.5λ+1743.6λ+1720.4λ+s-2026.1θ=0624.70λ+633.80λ+665.70λ+666.70λ+671.70λ+874.0λ+947.7λ+1023.5λ+1243.2λ+1446.9λ-s=624.702147.2λ+2197.2λ+2299.5λ+2397.9λ+2532.9λ+2837.8λ+3117.7λ+3389.8λ+3904.2λ+4512.46λ-s=2147.2λ0,j=1,2,…,10s,s,s,s,s0
其他年份的方程可以省略,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替换,利用Matlab软件,得到如下结果(表2)。
2.3 模型结果分析从表3 的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对湖南农业近10 年来发展的投入产出状况进行分析:1999、2003、2007、2008年评价结果为DEA有效,即投入与产出达到了最优的状态,其技术和规模效益都有效。同时反映了湖南农业近10年的发展中有4年的投入与产出有效性都达到了最优,说明其发展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整个系统的协调,设法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
对表3中非DEA有效的年份通过分析得:所有的非DEA有效的单元均为技术无效,说明各资源之间的组合没有达到最优,存在输入剩余或者输出亏空。从K的值我们可以分析有些年份的投入产出是规模效益递增的,有些规模效益递减。综合技术无效我们可以分析,规模效益递增的取得也大多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但对技术的依赖性以及投入产出的效率依然不高。这与湖南农业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
3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湖南近10年来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以及经过构建DEA投入与产出模型对其进行测算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湖南农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3.1 湖南实际用于耕种生产的土地投入不稳定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近10年来湖南用于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呈现增――减――增――减的循环怪圈,虽然农业产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却是以增加其他资源的投入为代价的,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耕地的保有面积能够逐年稳定下来并利用充分,相信每年的农业总产值会相应的增加,也可以减少其他资源的投入,减少浪费。有鉴于此,政府需统计出用于湖南农业生产的最优土地保有量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确定并长期保持,并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对农业用地进行保护,明确三大产业用地的合理比例和地域范围,达到稳定、和谐与共存的发展局面。
3.2 资金相对投入过大,绝对投入过少政府每年用于进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但是反映到总产值上面则呈现边际递减的态势。虽然达到一定程度的投入会出现农业生产饱和的局面,但是现阶段这种局面还未出现,也就是说,用于农业的资金投入未达到最优化,也就是所谓的相对投入过大。而绝对投入过少则是指政府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出相对于其他政府财政支出来说还是太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对于湖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这层意义更加深远。根据《湖南统计年鉴》上政府的财政支出这一项来说,用于农业的支出与其重要地位极为不相符,这是极为不正常的。就拿行政支出来说,其绝对数字就是用于农业支出的三倍上下,其不合常理处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加大政府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减少农民自筹性生产支出,合理利用资金使其达到最优化配置是政府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资金的合理利用,促进湖南农业的产业化升级,实现生产结构优化,这些是与湖南的整体发展互为促进的。
3.3 劳动力投入过多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现状,湖南农业发展呈现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且尤为突出。具体来说就是有限的耕地限制了湖南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这还不算从事林业、木业、副业和渔业的人口),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劳动力投入过多,对比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来说,劳动力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亦远远落后。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转化,提高农业人口的知识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解放被束缚的农村劳动力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政府合理规划布局,循序渐进,淘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革新落后的农业生产观念,置换落后的农业生产机械。
3.4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战略目标。就目前湖南的情况来看,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三高一低”的现象,就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通过上述的DEA模型及其结果分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其它的数据可以佐证。比如湖南省农业的灌溉用水利润率只有46%,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000万亩,农业用水占了全部用水的60%―70%,每立方米的耗水只能生产一公斤左右的粮食,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两公斤,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再加上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浪费严重,利润率分别只有30%―40%。因此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两型农业发展的要求,要抓紧建立三低一高,就是和三高一低相对应的。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两型农业体系,具体措施就是要大力实施撤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业的面源污染治理,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来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经济效益提高,那么一种四位一体的综合效益,在这方面湖南的潜力有着巨大的空间。
注:文章数据整理自1999~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其中资金投入为政府财政投入与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二者之和.
参考文献:
[1]朱乔.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综述与展望[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4,3(4):1-9.
[2]郑照宁.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77-78.
[3]吴文江.数据包络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张青,张丽霖.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测度模型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10).
关键词:有机栽培,稻,萍,蟹,优质,水稻
1.品种选择及处理
1.1品种选择:选适宜当地的优质米水稻新品种如:中早熟品种通粳612、通粳777、白粳1;中熟品种通粳889;中晚熟品种吉粳88、吉粳83;晚熟品种秋田小町等品种。
1.2晒种:3月28日左右,选择晴朗天气晒种1-2天,晒种时每天要翻动2—3次。
1.3选种:用45-50公斤温清水加12公斤粗盐,待盐全部溶解后,放入种子进行选种,漂选水稻种子捞出后用清水透2遍。
1.4浸种消毒:4月3日左右浸种。选用生石灰5公斤兑水60公斤,浸稻种50公斤,每天搅拌两次,在室内浸种5—7天。
1.5催芽:农户可采用火炕进行催芽。在火炕上垫上木板,铺上草袋片,再堆放种子,种子堆30厘米厚,用40-50℃温水浇湿,拌匀后再盖上用开水烫过的麻袋片盖严保温,然后火炕加温,使种子堆内达到28—30℃,每隔4小时均匀翻动一次,两天左右即可破胸,稻芽露白时立即摊放在阴凉处等待播种。
2.播种及育苗
2.1选择苗地:苗地选择在当地黑土层深厚、微酸性、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无污染的旱田地块做苗床。
2.2苗床标准:床长20米,宽1.9米,床高10厘米,沟宽40厘米,床面要耙细整平。
2.3施肥:每平方米施无污染腐熟过圈土粪20公斤,均匀混拌床面10厘米深的土层内。
2.4浇水:苗床在播种前一天浇透底水。
2.5精细播种:(1)播种期:4月10日—13日,气温稳定通过6℃(时冷尾暖头)进行播种。(2)播种量:每平方米播催芽种子150克(3两)。(3)定种、覆土:播种后用细眼喷壶浇水定种,随后覆盖1厘米厚的过筛的山皮土(腐殖土),覆土厚度要均匀。 (4)盖膜:每0.5米远插一根竹弓条,中间高40厘米,弓条中间用绳拉紧后盖膜。采用双幅开闭式盖膜,膜上面用绳封好压紧。
2.6苗床管理:(1)播种后到苗出,要保温、保湿、促进出苗,发现顶盖时要及时补水碎盖。并选择苗床中央部位放好温度计,以利掌握床内温度变化情况。(2)调节温度,通风炼苗,促壮根。秧苗出齐后,把床温调节控制在25℃以下,超过25℃时应通风炼苗,随着秧苗生长,气温上升,通风可由小到大,并做到白天通风夜间保温以促壮根。2叶期要特别注意保温,严防寒潮侵袭,保证秧苗安全离乳。论文参考。三叶期过后视天气情况可进行大通风,并逐步转入自然炼苗阶段。终霜期之前夜间保温盖膜,终霜过后昼夜揭膜进行自然锻炼。(3)除草防病,稻苗在一叶一心期人工及时拔除苗床杂草、用醋精3瓶兑一喷雾器15公斤水防立枯病。(4)管好水,促壮苗。论文参考。论文参考。苗床底水足,秧苗三叶前一般不浇水,防止秧苗徒长。如果土壤过干,早晨观察苗尖水珠小或无水珠立即浇水。三叶期以后,每隔3~5天浇一遍透水,如果遇上雨天,揭膜淋雨最理想,杜绝沟灌。
3.插秧
3.1插秧期:气温稳定通过13℃开始插秧。即5月20日开始,5月末结束插秧。
3.2插秧质量:浅插均匀一致,随插随补,力争不缺穴。
3.3插秧密度:30×20厘米(即9×6寸),穴插2~3株。
4.田块的准备
4.1秋翻或春翻地15~20厘米。4月末泡田。插秧前2~3天耙平整细,沉淀后寸水插秧。
4.2挖蟹沟及围蟹墙,插秧后挖蟹沟,在水稻田离池埂50厘米处四周挖沟,上宽80厘米,下宽50厘米,深60厘米,然后每隔20米再挖一条蟹沟,上宽50厘米,下宽30厘米,深30厘米,每隔8--10米设一个投料台,以便喂蟹饵料。为防蟹逃逸,在池埂的四周用塑料薄膜围50厘米高的防蟹墙。
5.施肥、除草、防病、收获等
5.1在翻地前稻草还田(300—350公斤/亩),每亩施无污染厩肥1500-2000公斤,不施化肥。
5.2 6月5日每亩放3公斤的杂交榕萍防除杂草。
5.3 6月15日亩放300—500只辽河扣蟹(每公斤120—160只)防除杂草。在放蟹前每亩用15--20公斤的生石灰消毒,以后5--7天换一次水,每15天泼洒一次20mmol/L浓度的生石灰调节水质。在放蟹的初期为防止河蟹吃水稻小蘖,按蟹总含量的5--10%投饲料,一般以豆饼、小杂鱼、配合饲料等,并加入一定的脱壳剂。
5.4田间始终保持一定的水层,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间在不施用化学除草剂的情况下再辅之1--2次人工除草,基本上控制田间杂草。一是利用细绿萍覆盖水面,对水面以下的杂草进行控制;二是利用河蟹具有食草的特点,特别是禾本科杂草,而且对露出水面的稗草防效更好,有些是直接食用。这一除草作用恰与绿萍控制水下杂草互补。
5.5在水稻全部生育期间不施农药。但在稻瘟病发生严重的地块,每亩选用春蕾霉素2袋(每袋35克)兑水30公斤在水稻见穗期进行喷雾。
5.6秋后在9月20日开始排水捕蟹,生态蟹亩产可收15--20公斤。
5.7河蟹捕完后即水稻成熟后即可收割。收割稻谷要单收、单打、单储,一般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的生态水稻,价格比普通水稻高一倍的价格。
参考文献
[1] 杨银阁等。稻萍蟹农业生态模式的研究。吉林农业科学,2007.6,24-26.
[2] 陈瑞冰,席运官,徐欣.有机水稻与常规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J]贵州农业科学 2009,37(6):96~98.
[3] 王兴龙,史纪锁.有机稻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 中国稻米,2005
(6):47-48.
[4] 金连登. 我国有机稻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稻米,2007(3):124.
[5] 杨勇.稻渔共作生态特征与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J].扬州大学,2004
[6] 许燕芳.有机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有肥料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2007
[7] 张新民,陈永福,刘春成.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生产展望2009, 4
[8] 席运官,钦佩. 稻鸭共作有机农业模式的能值评估应用生态学报,2006,17 (2):237-242.
《文心雕龙》对偶的常与变
论刘勰的“读者意识”
近世日本《杜甫诗集》阅读史考
日本《文心雕龙》研究的新趋势
“以来”意义中的时空认知
“读”与诗歌身体话语的建构
意境论的现代文化阐释
《文心雕龙》与文学本体论
中国古代多种小说概念辨析
“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
刘勰与歌德互文性思想与实践的跨文化考察
“命题”与《文心雕龙》之理论建构
叶燮的文艺美学观:“物我相合而为诗”
刘勰“论文征于圣”说理论内涵及方法论意义
刘勰构筑“道—圣—文”统一体的方法论
刘勰子学思想与杂家精神
丧葬文化与《文心雕龙》之《诔碑》、《哀吊》解读
诗教与娱情的“谐讔”——《文心雕龙·谐讔》篇辨析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的再思考
明清诗话中的杜甫称谓述论
《刘子》应为刘勰撰——《刘子》作者争论评述
反思与展望:龙学研究的“当代视角”综论
三十年磨一剑——叶桂桐《唐前歌舞》评介
纬军国,任栋梁——刘勰之梦,《刘子》其书
政事乎?文学乎?——《文心雕龙·议对》篇细读
珠玉与文章审美关系再探——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文如其人——从《文心雕龙·程器》篇看文品与人品之争
言语社区理论和武汉市青山区武钢的语言调查
网络交际语言中“话轮插入型”打断研究
倾心半世纪领潮海内外——章开沅先生与史研究访谈
从泥土里扒学问——访中国农村研究著名学者徐勇教授
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危机中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
村庄的张力与挣扎:基变视角的农村社会工作
“十二五”湖北农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鄂东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武穴市的思考
浅谈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关于加强高校收费内部监督管理的几点建议
频率副词“连”和“连连”的多角度考察
对外儿童汉语教学策略探讨——以韩国学生为例
诗情画意的文化守望——读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
意境论研究的中外融通之路——《意境论的现代文化阐释》导论
《文心雕龙》与汉译《诗镜》之相通性初探
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六朝文体内涵重释与刘勰、钟嵘论“奇”关系再辨
刘勰“江山之助”论与文学地理学——《楚辞》景观美学研究
文学与社会:从刘勰和钱锺书的不同思考论及卡尔·波普尔的文艺观
设情有宅,置言有位:《文心雕龙》语句间主要关系及其结构方式
【关键词】中国 东盟 农产品 贸易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密,有关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成果也颇丰硕。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后,掀起了对该领域的研究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论文和著作。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一、关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研究
王国平等(2007)针对“早期收获”计划,具体分析了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他们从研究“早期收获”计划对云南农产品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入手,全面分析了早期收获”计划对云南农业造成的影响,进而研究云南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改革目标、政策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陈俊伟(2006)主要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分工进行了研究并着重讨论了广西的应对策略。他指出:“东盟是热带农业、林业资源丰富的地方,橡胶、棕榈油、椰子等都可成为各种工业原料。中南半岛几条大河: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的出海口都有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是东南亚的“粮仓”。在进行农业合作与农产品加工方面都有合作商机。泰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木薯出口国。在木薯生产上泰国与中国广西开展技术合作,在木薯加工方面中国可以对泰国开展技术输出型合作。缅甸的各种林产品都有待加工。越南的经济林产品有松脂、桂皮、八角,这些与我国广西的林产品恰好雷同。对此可进行技术交流合作。”郑一省(2002)提出:“农业方面将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双方都重视农业发展,相互之间互补性明显,合作潜力很大”,但是没有做更加具体的分析研究。孙林(2003)研究表明虽然中国在一部分农产品上和东盟国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但两者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为主。朱允卫(2005)对中泰两国1996—2003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表明,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 构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
二、关于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因素的研究
李欣广(2002)等对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双向开放与国际合作中的农业问题作了具体分析,他们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农业都不是很发达,都面临着欧美加澳新(新西兰)等国发达农业的冲击。因此,中国与东盟有必要加强合作,共同面对外部竞争。孙笑丹(2003)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需求反应度指数以及贸易分散度指数分别从产品和市场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三国的农产品贸易无论在市场结构还是在产品结构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在出口对世界需求反应程度方面,中国的产品结构反应水平高于东盟三国,但是市场结构反应水平低于东盟三国,反映出中国农产品出口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彭茵(2006)分析了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优惠性政策安排——早期收获计划。通过对早期收获计划框架的研究,她指出了早期收获计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她认为应该加强双方在农产品贸易的经济合作,取得共赢。在研究农产品贸易方面运用比较多的模型是1951年由泰森斯基提出的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onstant Market Share Analysis,简称CMS)模型。Kevin Z. Chen,Lian Xu和Yufeng Duan(Kevin Z. Chen,Lian Xu and Yufeng Duan,2000)利用CMS模型对中国1980-1996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在此研究时期出现了下降趋势,而政府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加剧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国外还有不少研究涉及到东亚和中国农产品贸易问题,这些研究多是利用CMS模型侧重分析国家和区域之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变化的研究。在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双边贸易关系实证研究不断增多的前提下,能够发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在1998年之后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利用CMS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文献还是不多的。
转贴于
三、关于CAFTA建设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
周建明等(2007)的研究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推动了广西对东盟贸易的发展。从2004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关税开始下调后,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幅大都超过20%,增长幅度最大的文莱甚至高达167%。与泰国、菲律宾、柬埔寨贸易的增幅都超过3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初建成效。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进一步挖掘潜力。卢肖平(2006)对中国东盟十国农业具体的现状贸易方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在CAFTA框架下相应的政策建议。韦红(2006)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的理论:指出了CAFTA对中国南方农产品不利,而有利于北方农产品的观点。吴士存、朱华友(2006)具体分析了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五国的经济现状,指出了具体农产品种类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并简要分析在CAFTA背景下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刘仁伍(2006)具体分析了2006年东南亚经济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在CAFTA背景下我国农业的出口机会于以及有待改善的地方。吕玲丽(2004)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进行对比,认为:随着CAFTA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贸易的种类将呈现多元化;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呈现互补;尽管中国在农业上的比较优势不及东盟主要国家,但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却显示出了非常强大的比较优势。孙雨嘉(2007)认为:中国与东南亚发展农业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与东南亚的农业合作已处于起步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与东南亚的农业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加强双边的农业合作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合作,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资源来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国平,李见明,马腾飞.“早期收获”计划与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东南亚,2007,(1).
[2]陈俊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分工研究——兼论广西的应对策略.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3]郑一省.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当代亚太,2002,(1).
[4]孙林,李岳云.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折.世界经济研究,2003,(8).
[5]朱允卫.中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5,(7).
[6]李欣广等著.中国——东盟经济双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7]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研究.当代财经,2003,(3).
[8]彭茵.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9]周建明,俸克昭,朱汉文.21世纪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趋势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7,(4).
[10]卢肖平.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11]韦红.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2]吴士存,朱华友.五国经济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3]刘仁伍.东南亚经济运行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关键词:硫酸钾,生产工艺,发展展望
1、前言
硫酸钾是无色或白色结晶体,具有苦味。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易结块,物理性状良好,施用方便,是很好的水溶性钾肥。硫酸钾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同样也是制钾盐的基本原料,如用于制碳酸钾及硫酸铝钾等,用于玻璃、染料、香料等工业,在医药上用作缓泻剂等[1]。。
在农业上,硫酸钾是主要的无氯钾肥,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钾肥。另外,硫酸钾也富含丰富的硫元素,由于硫元素不仅能提高农产品产量,还能改善其品质,所以硫酸钾中的硫也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另外,硫酸钾几乎可以和现有的所有肥料相混合使用,易于制造复混肥。
目前全世界硫酸钾消费量总计为450万吨/年左右,生产能力为450万吨/年,而硫酸钾实际产量只有350万~400万吨/年;与此同时,消费量又以4%~5%的年增长率递增,这给硫酸钾产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2]。本文对当前我国硫酸钾主要的生产工艺进行阐述,并结合当前我国硫酸钾生产现状,为我国硫酸钾工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
2、我国国内硫酸钾生产工艺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生产硫酸钾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从硫酸盐型海湖盐卤水和地下卤水中提取,其产量约占10%~15%;二是用天然硫酸钾矿石或复杂组分的固体钾矿石制取,其产量占 10%左右。三是转化法,即用含硫酸根物料与氯化钾转化制取硫酸钾,其产量约占75%。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工艺。
2. 1、曼海姆法
曼海姆法于19世纪末期由德国化学家首创,该法以浓硫酸和氯化钾为原料,经计量后加入曼海姆炉中,通过间接加热使炉内物料在500 ℃的温度下,不断搅拌,进行反应,生成的固体硫酸钾进入密闭的冷却器。少量的游离硫酸用石灰中和后,经粉碎、冷却、筛分、包装即为硫酸钾成品。
曼海姆法的优点是工艺、设备、技术较为成熟,产品质量较为稳定,产品硫酸钾的品位高,几乎无损失,钾的收率较高。缺点是反应炉生产能力低,反应处在强酸高温条件下,设备腐蚀严重,污染高,能耗大,成本较高。另外,该工艺因为需要大量的硫酸资源,利用率较低。
2. 2、芒硝法
芒硝法是至今研究最多、且最为成熟的制取硫酸钾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四元水盐体系多温相图,进行相图分析,再通过物料计算,然后得出最佳生产工艺条件。此法主要分两步反应:第一步反应是在25℃下进行,第二步反应是在60~100℃下进行。
芒硝法优点是工艺简单,对原料质量要求不高,投资省,能耗低,无污染,装置易于大型化。我国芒硝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因此该方法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较适宜的方法。但是芒硝为一次性资源,且芒硝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产品,因此该方法也不是最理想的生产方法。
2. 3、磷石膏法
磷石膏法主要有一步法和二步法。一步法是以氨为催化剂,石膏与氯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氯化钙;二步法则是由碳酸氢铵与石膏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硫酸铵,然后硫酸铵与氯化钾反应制取硫酸钾。
一步法工艺短、设备简单、原料易得,但氨水浓度要求较高,这给操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不少科技人员在寻找更好的催化剂;二步法兼有一步法的优点,操作方便、设备的生产强度大、工艺操作稳定并副产轻质碳酸钙,缺点是工艺路线较长。
2. 4、硫酸铵法
硫酸铵法是以硫酸铵为原料,与氯化钾反应生产硫酸钾。该方法虽然投资少,二次转化也能生产出质量较好的产品,但产品成本较高、且我国现有硫酸铵生产能力较小、收率低、经济效益差,尚存在一些技术障碍。因此该方法使用的并不多。
3、新形势下国内硫酸钾产业发展展望
从以上国内硫酸钾的生产工艺现状可知,我国的硫酸钾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技术多样化,生产工艺成熟,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钾资源相对贫乏,钾肥长期依靠进口的农业大国,无疑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保障。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临新的形势, 国内的硫酸钾企业将面临以下的机遇和压力。大力发展我国硫酸钾产业变得迫在眉睫,面对国外化工巨头的激烈竞争,大力发展我国的硫酸钾产业变得越来越刻不容缓[3]。
(1)、国家及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硫酸钾产业的引导。。在全国范围内宏观调控,合理布局,避免一窝蜂的盲目上马硫酸钾项目,造成产能过剩,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今后国内硫酸钾项目的新建或扩建应持慎重,在立项之前应充分调研,认真研究。
(2)、新建硫酸钾产业项目应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近选址建设,解决原料供应不足和远距离运输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经认真调研后选取了适当的工艺路线,则其生产规模一定要达到相当的经济效益。对于现有的中小型硫酸钾工厂、作坊应严格审查,对在技术、环保等方面不过关的严厉整改甚至关停,对于有发展潜力的泽予以相关技术、资金的扶持。
(3)、硫酸钾是一种资源性能耗高,低附加值产品,现有企业应在现有硫酸钾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尽量降低单位产量能耗,降低产品成本。。并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在有效益的前提下再求规模扩大。
4、总结
硫酸钾是一种优质钾肥,关系到中国农业安全发展战略。本文对硫酸钾生产工艺进行分析,研究了多种生产工艺的优缺点。并针对我国当前硫酸钾产业现状,对硫酸钾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一定的思考。我们要高度重视硫酸钾产业的发展,由各级主管部门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大力改进转化法生产工艺,依靠技术改造和革新,达到环保、节能、低成本和高效的硫酸钾生产工艺,大力开发硫酸钾创新生产工艺技术。
参考文献:
[1].陈代伟,郭亚飞,邓天龙. 硫酸钾生产工艺研究现状[J]. 无机盐工业. 2010(4)
[2].曹广秀,李贯良,陈淑敏,凌翠霞. 我国硫酸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河南化工.2004(1)
[3].颜利明. 硫酸钾生产工艺与我国硫酸钾工业展望[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1998(19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