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两学一做交流研讨材料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29 09:11: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两学一做交流研讨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两学一做交流研讨材料

第1篇

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__街道机关党支部紧密围绕街道党工委部署要求,着力在真学实做上健全机制,创新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支部重视,凝聚合力抓落实。机关支部把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今年党建工作重点,及早谋划,周密部署,为确保学习教育早开局、快起步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抓好宣传造势。支部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宣传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大会等形式,认真学习传达上级要求,不断营造氛围,提高认识。二是开展工作调研。支部班子成员积极深入各部门开展调研,找出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对全机关党员进行摸底分析,为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奠定基础。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支部及时成立“两学一做”领导小组,积极抓好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支部书记亲自审定实施方案、召开协调会议,先后召开“两学一做”工作会议3次,提前编印发放学习资料120余份。四是坚持先学先行。支部不等不靠、先学先行,下发专题通知,培训工作骨干,提前组织党员学习、党规和系列讲话。同时,完善学习教育措施,推进“四个统一”,即统一实施方案要求、统一下发学习辅导材料、统一下发学习笔记本、统一学习计划安排。将“两学一做”应知应会知识下发每个党员,为确保党员学有目标、做有榜样奠定了基础。

精心组织,创新形式抓学习。支部坚持把抓学习、打基础作为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的突破口,为促进学习成果转化提供保障。一是科学安排学习计划。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基本要求,合理设置党员重点学习内容,至少安排每周1次集中学习,1次小组学习,每月1次学习研讨,每月1次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学党规、学系列重要讲话,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确保党员能够补思想之“钙”、固党性之“元”、铸党性之“魂”。二是丰富学习教育形式。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党课辅导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党性锻炼相结合、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从根本上抓好“学”这个基础,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同时,坚持分类指导,开展党员送学、帮学、互学“结对子”活动,支部结成帮学对子12对,营造了以学促做良好氛围。在着力解决基层党员怎么学问题上,要求各部门要充分查找分析本部门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问题针对学,按照行业领域特点,提出学的任务和做的标准。三是以上率下抓好示范。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作为支部的一员,坚持为普通党员做表率,党工委书记、支部书记为班子成员做表率,党员干部为普通党员做表率的要求,大力营造领着学、带着做的浓厚氛围,党工委、支部班子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自觉践行“”制度,推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落实。同时,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学习教育,主动撰写心得体会和党课提纲,并积极开展领读、普读、党规活动,为普通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支部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从、维护,为党分忧、为党负责的自觉性明显增强,部分主动深入党员家庭,交流思想,传授方法,体现了严的精神和实的作风,当好学习教育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做结合,务求实效抓关键。抓实“学”的基础,聚焦“做”的关键,按照边学边改的要求,弛而不息地解决一些党员党性意识弱化、宗旨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等问题,确保学做相济,稳步推进。一是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把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贯彻学习教育的始终,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对照、党规开展问题排查梳理工作,引导党员带着问题学、解决问题做。支部和党员干部共查摆“五个方面”突出问题20余条。同时,通过建立完善党员公开承诺制度,重点对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承诺整改,限期整改,使更多的党员在学习对照中发现了差距、受到了警醒。二是强化整改实效。支部从健全制度机制入手,着力针对“五个方面”的问题定制度、立规矩,增强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在增强党员意识方面,制定了“”制度等相关文件,有效解决部分党员党内生活不正常、不经常的问题,通过党员亮身份、选树党员先进典型、示范岗挂牌等形式,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针对政务服务大厅,大力开展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在解决基层党员宗旨意识弱化问题方面,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机制,在抓好党员“零距离服务”方面积极构筑平台,尤其在推动“一进二访”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主动结成帮扶对子8对,党群干部关系日趋紧密,意识、党员荣誉得到充分彰显。三是坚持统筹推进。支部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实事办理等工作相结合,为确保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奠定基础。把业务工作相关知识纳入党员学习内容,加大业务知识培训,着力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为确保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街道将以此次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抓实学习教育,创新工作实践,提高履职尽责能力,为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担当有为”的党员队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2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这些科学探究活动呢?我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时常有这样的困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其结果是探究活动无法收场;教师注重探究的指导,学生又缩手缩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前的活动方案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活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几个方面。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

如教学《叶和花》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专门研究叶子,让同学们采摘了很多叶子带到课堂

上,然后让他们自行研究、分类,最后还做了许多漂亮的叶贴画;第二课时专门研究花,将同学们带到学校附近的花园,让他们先自行研究,最后老师总结。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事物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学生而言,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二、正确处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探究中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探究活动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常见材料”时,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课前,一方面教师积极准备了各类研究材料,另一方面布置学生收集了相关材料。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选择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组,让他们共同去探究。这样,学生拥有了大量的材料,又对材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探究活动就比较顺利有效,既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

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放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科学》的教学与传统的《自然》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力在哪里》时,学生们通过弹棋子、扳手腕、打玻璃球等活动感觉到了力的存在。特别在扳手腕时,同学们兴趣高涨,老师顺势提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内容,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了。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后的交流、讨论

学生实验的结束决不是探究活动的终止,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交流、讨论。当然,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对形成的结论资源共享。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比如:我曾经听过《一柱香燃烧多长时间》一课,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结果每一组都测得了自己的时间,但是他们的结果基本不同。这时,老师问:“同样是28厘米的一段香,为什么用时各不相同呢?”随即,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终于知道:是由于误差而使他们的结果不同。

第3篇

一、办好事务工作

1.文宣工作。起草重要会议讲稿、经验交流材料、日常各类文稿,做好会议记录,完成集团官网、官方微信号的编审工作。截至目前,共发送总经理办公会议纪要20份、党委会议纪要9份、专题会议纪要6份,下发抄告单60份;编送《集团工作简报》9期;编审集团网新闻信息259条;编审推送官方微信各类信息130余条;向中国高校后勤信息网、省教育后勤信息网、省教育工会网站、学校官网等平台信息近200条。

2.协调工作。协助做好“校庆节”暨优质服务系列活动、“暑期中层干部会议”“双代会”等工作方案;协同做好工会、离退休工作,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牵头做好党务公开、司务公开、信息公开,保密等工作;协助落实集团领导外出考察交流活动30余次,安排集团领导接待日35次;做好省教育后勤协会行专会协调工作。

3.接待工作。接待上级领导、专家和省内外兄弟院校以及商务来访29批次180余人。

4.督办工作。执行集团定性工作目标考核;督促各中心(公司)、部门每月报送工作简报;实行收发文、领导批文OA运转,通过OA进行工作督办;根据《后勤集团下属公司及二级单位班子会议议事规则》及时督办落实相关事宜。

5.机要工作。截至目前,通过OA、纸质形式登记、处理来文800余份;收、转校发等上级来文683份;处理中心(公司)、部门请示报告文件223份。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队伍培训。举行信息宣传工作业务培训1次、摄影培训1次,提高办公室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能力。结合“思政大讲堂”举办了管理执行力修炼、幸福管理与自我成长等4期主题培训。

2.加强对外交流。参加全国教育后勤系统信息宣传与理论研究业务交流研讨班、全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高级研修班,牵头举办浙江省教育后勤协会行专会年会、办公室公务礼仪文化培训等活动,促进与省内外高校办公室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推进创新工作

1.集团党建工作。印发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制定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举办“思政大讲堂”、纪检干部培训会。组织开展“喜迎 保安全促生产”系列行动,“荷·和”廉洁文化摄影书画作品征集活动,“支部好案例”征集活动等。

2.文化建设工作。制定《后勤集团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完成集团大厅文化物化建设。结合“优质服务活动”、工会工作开展系列后勤文化品牌活动。获“全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3.制度创新工作。出台《后勤集团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后勤集团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校属企业 后勤集团工会经费提取及使用管理办法》《金华市浙师大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商务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后勤集团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校属企业 后勤集团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校属企业 后勤集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校属企业 后勤集团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校属企业“荷·和”廉洁文化建设方案(试行)》等;修订《后勤集团信息与宣传工作考核办法》;起草《后勤集团“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完成了《后勤集团制度汇编(2005-2017)》。

第4篇

关键词:分工;合作;材料;亲历;体验;困难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第5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科学课中所需要的材料,不但教师要充分地准备好,学生更应该准备好充分的材料。然后再根据探究的不同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小组上每个人在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在探究中还要积极的合作,做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交流的经验。合作探究并不是争吵,要学会和他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还要注重倾听同学们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养成互相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倾听的好习惯。

一、合理选择教材,伺机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例如:我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我针对学生对磁铁的疑惑,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猜想磁铁具有哪些秘密,之后我再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有选择地研究磁铁的性质,做到每个小组都有科研究的内容。试验后我再让每个小组的组长进行汇报,并说出自己的实验过程。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交流,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适时地把握机会,给学生适当的启发,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如果学生做实验时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告诉学生问题的症结,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例如:我在教学《花》一课时,针对学生生活中对花的了解,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解剖,完成自己对花的认识、了解,并且知道不同的花,同一种花它们的结构虽然是一样的,但却又有不同的地方,这样他们就认识并了解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了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这就需要学生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快乐。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质疑》一课时,教育学生要学会质疑,针对某些已经论证的结论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提出合理的质疑。我首先出示了一组“眼睛欺骗你”的图片,让学生去观察是不是与我们看到的事实一样。当学生借助一些工具发现原来自己的眼睛也会欺骗自己时都非常惊讶,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实物的质疑精神。

三、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同时还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的意见

科学探究是教师有组织的、有选择性的进行科学探究,不是盲目的,是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进行研究。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由于小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语言表达上难免会出现词不达意、用词不准确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使之逐渐学会用合适的词语去表达完整的意思。

四、注重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外延性

大自然是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时要适时地把握机会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探究更广泛的大千世界。例如:我在教学《地球以外有生命吗》一文时,引导他们去主动地接触一些关于《宇宙的形成》方面的资料,让他们了解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只不过是浩浩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球体。在银河系中就有两千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在整个宇宙中又有无数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因此,除了地球上的智慧人类之外,其他星系上有像我们人类这样的智慧生物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去揭开这个人类一直困惑的秘密。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第6篇

一、“议”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由于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认知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因此每个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见解。因此,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合作研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吸取他人观点,修正自己的看法,促进信息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当学生面临教学重、难点等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个体难以独立解决时,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讨,在讨论中得到启发,最终使学生在互动中自主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代数式”一节的教学中,“理解代数式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里有必要安排讨论。当学生由例题列出3x+4y的式子时,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首先,帮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即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其次,拓展学生思维,发展联想类比能力。在此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描绘出不同的实际背景和几何背景。通过讨论,学生对“代数式的意义”能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

又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如果教条地将方法告知学生,则学生当时虽能记住,以后却不能灵活应用。教师可以先出一些习题:28+(-15)+15+72……然后问学生如何解决?有简便方法吗?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请大家小组交流。学生将15与-15先相加和为0,28和72相加和为100,等等。通过讨论,相互描述解题方法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时,将具备一些条件的数结合在一起相加可使运算简便:①相加得0的数;②几个数结合在一起相加得整数;③同分母或容易化为同分母的分数;④符号相同的数。

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再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进而得出了结论。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些自己探讨出来的简便方法,提高运算效率,同时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二、“做”中学数学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里写着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初中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比较差,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师将静态、间接、抽象的数学教材内容设计成动态、直观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探究,发现、领悟数学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时,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的方式,用纸板制作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图形,并亲自动手拉动这些图形,结果他们发现只需稍微用力,五边形、六边形图形就会发生改变,而拉动三角形时,始终不会发生变形。通过先动手做一做,再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三、“探”中学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争强好胜,喜欢表现,最大的满足莫过于自己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将数学问题潜在的探究时空还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提前暗示;凡是学生能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探究中获取丰富、鲜明的认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利用学生对现实问题“感兴趣”的认知特点,在新知导入环节,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电信公司进行通信费用有奖消费”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探知情感,使师生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更加有效地教和学。

第7篇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1、因时因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科学课与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联系,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原来平时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和科学有关,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水,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得,苏教版三年级的《水》这一单元也可以充分让学生活动,如做一做表面张力的实验,让学生往装满水的杯子里轻放回形针,看看能放多少个。用红色和蓝色的水养几朵花,体验水的毛细现象。学生发现水的这些神奇现象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再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由于刚开学没多长时间气温还是比较低的,不适合养蚕,待条件合适的时候再一起学习。

2、就地取材,丰富学生的科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学校里有很多的实验器材,但是我们可以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发动学生自己制作学具。例如《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纸杯、棉线等材料做土电话,来充分认识与声音有关的知识,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的优化运行,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

二、打造高效课堂,提升科学素养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甚至能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并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他才会有探究下去的欲望,从而激活探究的思维。

2、开展活动发现问题,促进探究的欲望。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摆的研究》,在课的开始时为每组随机准备一个铁架台、几个不同重量的钩码和几根不同长度的线,一个秒表。让学生先观察这些材料,然后做一个摆,让这个摆自由摆动15秒时间。当学生发现每个摆的摆动次数不一样时,自然就联想到各组实验材料的不同,于是就提出了 “摆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的科学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并经历由“现象研究”到“问题提出”的过程,使每个学生不仅有深刻的体验,而且都顺其自然地卷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很快,学生就得出了“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的重量、摆绳长度、摆角大小有关。”的猜测,并积极地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可见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研讨交流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意识。由于学生通过对材料动手实践充分探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探究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进行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大胆讲出探究过程中的发现。虽然,学生的认识可能还处在复合思维甚至混合思维的阶段,可能会把许多不相关的事物当成因果关系,产生片面认识甚至错误的想法,但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矛盾挑起学生争论,让一些核心的问题在学生的争辩中显露出来。从而找出其中的真理。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学生在研讨时出现了这样的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两个物体撞击产生的,有的学生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受到了力的作用等。此时,教师不要立刻下判断,而要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如:鼓槌敲打鼓面时,放在鼓面上的小泡沫球什么表现?当你不再敲它时,还有声音吗?这时鼓面是否还在振动?说明什么?大家用手摸自己的喉部,试着发出声音——停止发声!发生时有什么感觉?不发声时还有振动吗?敲击音叉后立即放入水中会有什么表现……学生通过再次观察与讨论,就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声音是否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在物体振动有马上用力按住,声音是否会马上停止?”。有了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的原理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三、课后研究创新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在科学课中,常常是不知不觉中已到下课时间,但所要探究的问题还没能马上解决。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的习惯。作为教师不能把拓展、延伸仅仅当作一道“风景”来装饰和点缀我们的课堂,而要注意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提问,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展开后续研究,将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将学生在课上的探究激情保持到课外去。

第8篇

一、提高教师对课程的认识

教师要根据《纲要》精神,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这为我园科学、合理使用该套教材指明了方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

(一)深入剖析《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领域安排不均衡。教材中的某些主题在前后设置上不够合理,比如大班下学期连续的三个主题《大自然的语言》、《从头到脚》、《动感天地》,它们的主题基调都偏向科学领域;单个主题中教学活动的领域安排也不够科学,比如小班下学期的主题《好伙伴》中,大多是体验情感、分享快乐的社会活动,艺术领域中的美术、音乐活动缺失。

2.领域内部不同类别活动不均衡。整体而言,语言活动中故事偏多,散文欣赏、看图讲述等内容偏少;音乐活动中歌唱教学偏多,节奏乐、音乐欣赏、舞蹈偏少;美术活动中偏重于绘画教学,美工造型、美术欣赏偏少;数学中对数量的感知较多,测量、统计、守恒(大小、面积、重量等守恒)方面的内容偏少。

3.学科领域特点和关键经验过于淡化。部分学科领域目标不明确,连贯性不强,在课程中有轻技能培养的现象。如语言活动主要以已有经验的交流、表述为主,看图讲述的技能较薄弱;美术活动更加关注构图、创意,忽略技能的练习和掌握。

4.部分领域知识经验零散,缺乏系统性。教材中某些系统性、递进性很强的学科并没有严格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如音乐、数学、美术等领域,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了先难后易的现象,违背孩子的认知规律。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打击乐课程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在配器方面,小班鼓励幼儿用自然物、废旧材料替代乐器进行演奏比较适宜,但中、大班在乐器的选择方面并无明显的差异;小班打击乐《厨房的节奏》中涉及的节奏型比较复杂,中大班反而简单了;中班上、下学期的打击乐都是《加油干》,但是上学期要求分声部轮奏,下学期只要合奏,难度也明显降低。

5.教材中缺少当地乡土文化的教育。生活就是课堂,课堂就是生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由于教材在编写时更多地考虑各个地区的通用性和可行性,势必缺少一些结合当地乡土文化的内容。

(二)客观分析在《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思考,忽略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在制定周计划时,往往只关注五大领域的均衡,对知识点的系统性、完整性思考较少。当发现主题中某一领域的活动偏多时,教师便会随意挑选其中一、两节;缺某一领域的活动时则到其他教材上寻找,补充进来的活动很可能与原主题的知识体系不相吻合。还有部分教师在选择教学活动时,会考虑材料的准备是否取材方便,活动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一些难以准备,实施起来比较繁琐的活动就被剔除出教学计划。

2.活动顺序的安排比较随意,忽视幼儿的已有经验。我园教师的专业构成比较特殊,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12名,非幼教专业的教师16名,由于专业的限制,我园大部分班级仍然实行分科教学,造成了每周活动的安排顺序基本固定。年级组内教具的共享也造成一些活动顺序的安排是交错的。为了保证每周教学活动都涵盖五大领域,教师也会打乱教材中给出的参考顺序。

(三)有目的性地选择教材

1.预设主题的选择。教师根据本园实际及幼儿发展需要,有目的地选取课程中适宜的内容作为班级的预设主题。如:小班主题“快乐的六个宝”、“亲亲一家人”、“小小蛋儿把门开”等,中班主题“朋友见面真开心”、“红彤彤的年”、“我有多爱你”等,大班主题“开心一刻”、“不一样的我”、“走近小学”等,我们在分析后认为这些主题是我们孩子所感兴趣的内容,且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能使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各项教学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进一步提升和能力的提高。因而,把它们作为预设的主题活动。但是,有一些预设主题,如中班下学期的主题“我和空气做游戏”虽然是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切入,在这个主题中孩子可以与气球、风车、肥皂泡尽情嬉戏,但是对中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究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很难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的提升。此主题调整到大班上学期更为合适。

2.主题内容的选择。在选定了预设的主题后,我们再认真审视每个主题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从活动的价值大小、适宜的开展时机、适合的学习方式、领域的均衡性四个方面综合考虑,选取能贴近幼儿需要和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具体内容。

(1)分析活动的价值大小。对每个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分析,主要从发展能力、经验提升、目标达成三个方面来分析。

(2)选择适宜的开展时机。判断活动开展适宜的时机,主要以幼儿的兴趣、经验为依据。一般而言,观察、调动直观经验分享的活动安排在主题的前期,利用直观经验进行表达、表述的活动放在中期,总结性的活动放在主题的后期。

(3)思考适合的学习方式。《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活动形式。考虑每个活动适宜在集体教学中还是区域活动、日常生活中进行。偏过程性的、幼儿有差异的,适合个别学习;偏结构性的,适合一起讨论分享的,需要教师梳理提升的,适合集体教学活动。

(4)考虑领域间的均衡。在领域均衡一块,教师应有更为长远的考虑。不必强求每周平衡,某一段时间内,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一个学期基本均衡即可。因而,在主题选择时,可以考虑前一个偏向于科学,下一个偏向于社会情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

(5)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带领教师分析教材,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开展“一课多研”活动,使教师从过多地关注教材逐步转变到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和本身的发展水平,从关注教学效果到寻找教学规律,以理性的思考来评价、分析一个教学活动,把现代教育观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避免了观念和实践的脱节。

二、提高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一)做好部分学科知识系统性的优化补充工作

针对教材中“部分学科领域特点和关键经验过于淡化”、“部分领域知识经验零散,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我们以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为蓝本,结合各年龄段领域目标对“建构式教材”部分领域进行分析,梳理出教材中原有的活动涵盖了哪些目标,还有哪些目标没有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落实,并寻找相应的教材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予以弥补。

(二)尝试开发本土化活动方案,作为教材的补充

在使用好《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同时,我园尝试进行本土化活动方案的开发,教师们已经设计出小班“我爱莲花”、中班“我爱园区”、大班“我爱苏州”三个活动方案。通过本土化课程的学习,使幼儿了解所生活地区的乡土地理、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等,真正满足幼儿当下发展的需要,并为幼儿今后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依托园本教研,开展课程园本化的研讨交流

课程园本化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她们在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中有实践有思考,有成功也有困惑,所以组织大家进行研讨交流能让他们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启迪,获得更快的成长。我们通过园本教研,在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带领下,以全园、分组交流的形式,开展了不同内容的研讨交流活动。此外,我们还不定期地组织全园性、姐妹园之间的交流、研讨活动,借助专家的引领促使研究不断深入。

三、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由于区域活动更能体现认同幼儿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需要的特点,因此,我们将“建构式课程”的主题活动内容有机地延伸到区域之中,这就能为幼儿的自主建构创造必要的有利条件。

(一)围绕主题目标,创设与目标相适应的区域

1.将主题教育目标分解为集体教育活动目标和区域活动目标。依据集体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不同的教育功能,我园教师将主题教育目标分解为集体教育活动目标和区域活动目标,制定了区域游戏周计划。

以中班主题《香香的蔬菜》为例,主题目标为:

(1)通过学习,知道几种常见的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

(2)体会蔬菜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3)通过各种感知觉去关注蔬菜的不同特点和作用,知道蔬菜有不同的味道和多种吃法,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分解后的区域活动的目标为:

(1)乐意参与区域活动,在看看、做做中知道几种常见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

(2)在情境化的游戏中,体会蔬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在剥一剥、闻一闻、做一做、尝一尝的亲自经历过程中,萌发喜欢品蔬菜的情感。

2.将主题性区域活动目标转化为各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使各区域保持内在的联系。仍然以中班主题“香香的蔬菜”为例,图书区侧重于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制定的目标为:通过阅读有关蔬菜的图书,认识更多的蔬菜并了解其内部特征。美工区侧重于发展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制定的目标为:会用团、搓、压、剥的方法制作常见的蔬菜,促进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角色区侧重于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制定的目标为:通过菜场游戏,加深幼儿对蔬菜名称、外形的认识,真实感受菜场的买卖过程。生活区侧重于孩子的亲身体验,制定的目标为:通过剥一剥的游戏,锻炼幼儿的手部小肌肉群。在闻一闻、做一做、尝一尝的过程中,萌发对蔬菜的喜爱。

(二)将区域游戏与集体教学有机结合

1.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中集体教育的预习和预告。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教师可以在区域中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先到区域活动中对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一是让幼儿积累直接经验,二是使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问题,以便生成、调整集体教育内容,或者在后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采用更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引导方式。

2.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中集体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能力存在差异,部分能力较弱的孩子无法在活动中及时达成目标。区域游戏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真正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还有一些教学活动可挖掘的信息量很大,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部分知识点很难在二十分钟的教学活动中补充。如中班活动《美美和丑丑》讲到了毛毛虫变蝴蝶,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希望收集、分享一些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后的样子不一样的昆虫,孩子回家收集的资料就可以放入区域中,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视野。

3.一些适宜小组探究的活动直接在区域活动中完成。当今幼儿园教育由于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两种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较多,而对小组教学形式却涉足较少。小组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强调学习的交往、互动与分享,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小组教学形式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力,增强社交能力。

第9篇

【关键词】探究科学实验;走进自然科学

“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生配套实验包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难以直观等等。对于这些现象,一线的教师就须应地制宜适时改进。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1、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2、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3、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4、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5、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