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2:55: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制造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据美国《时代》周刊4月22日封面报道,在已经过去的3月,美国劳动力市场仅新增了8.8万个就业岗位,不及预期。而在路透社的调查中,实际数字比分析师的最低预估还低,而且这是去年10月以来的最小增幅。尽管就业不景气,但从硅谷传来的信号显示,美国制造业回流已经成为趋势。
在过去三年里,凭借着比其他发达国家更快的制造业增长速度,美国在该领域已经累计创造出50万个就业岗位。从过去数月的情况来看,苹果公司已将其MacBook的装配生产线迁回美国国内。在降低其在域外组装成本的同时,将为美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提供500亿美元的资金。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回流只是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一部分,或许可以说是产业全面恢复的标志之一。但《时代》周刊的助理执行主编拉娜·弗洛哈尔却认为,过去几年制造业的回流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全球经济转型重生的反映。
走入今天美国的工厂,前几代工人工作过的喧闹嘈杂已不复存在,粗布工作服和大大的午餐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系统和标准化程序。《时代》周刊表示,未来的美国制造业将大力着眼于尖端技术。
对于美国公司而言,这样的策略意味着在气势汹汹的全球竞争者们面前,只能依靠奋力拓展制造业的创新并将其在现代化工厂中大力推广。
全新的版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年3月一组《美国竞争力》的报道中写道,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简称DARPA)堪称“美国创新之核”,这座没有名牌的市郊办公楼挤在一座购物中心和一间汽车销售点之间,并不起眼。但该机构曾促成了当代很多最著名的技术发展,如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可以躲开雷达的隐形飞机。美国投入科研开发的资金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类似于DARPA这样的研究机构正是其技术开发领域的先锋。
一百多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领头羊,但如今中国已与其并驾齐驱。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削减了约三成。离岸外包、海外建厂的兴起以及精细化供应链的发展,使全世界的企业转向中国、印度及其他低工资国家,在当地大量兴建加工厂。
英国智囊组织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的罗伯特·埃特金森对于类似的一些趋势表示担忧。他指出美国的科研开发税收抵免相对较小,只能抵销企业投资金额的6%左右。相较之下,在中国相关税收抵免可以抵销约14%的开支,而在丹麦更是高达29%。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科学论文中,美国所占的比例虽然还是高于所有其他国家,但已从1980年的40%跌到了2008年的29%。美国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42%,在全球只能排到第十,与排第一位的韩国相比整整低了16个百分点。美国风险投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额的比例只有芬兰、新加坡等国的一半。
即使是看ITIF整合所有这些数据做出的综合测量值,美国在培养创新这一点上还是能排到全球第四(2000年美国还是第一)。比它表现好的三个国家是新加坡、芬兰和瑞典,而巴西、中国和印度这些崛起中的经济强国在该排名表上依然接近榜尾。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些西方政策制定者认为是时候让国家重回制造业这种老本行上来了,这样既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又可以遏制生产技术的外流。这说明了两件事:第一,制造业对一国及其经济仍是重要的;第二,制造业的新兴方式将创造新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说,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以美元计已经与中国基本持平,而达到这一水平所用的劳动力仅为中国的10%。苏珊同时兼任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合作计划(AMP)”的主席之一,AMP是最近创立的一个项目,旨在联合企业与高校一同创造就业岗位、提升竞争力。
回流的动力
制造业公司比其他行业公司更乐于引进开发新产品。虽然制造业产值只占美国GDP的11%,但美国国内用于研发的资金中有68%用于制造业。克利夫兰市凯斯西储大学的苏珊·赫尔伯研究认为,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能提供工资更高的工作岗位,是创新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减少贸易赤字,而且还能为循环利用及绿色能源等新兴“清洁”经济产业创造机会。
另据智囊组织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的确更高。
通用电气(GE,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全球研发部高级技术负责人迈克尔·伊德里克说:“我们正处在制造业大变革的前沿。”发起这场变革的导火线可以来自世界任何地方,因此迈克尔的实验室虽然总部设在纽约州北部的田园乡村尼什卡纳,但同时在班加罗尔、慕尼黑、里约热内卢、上海等地也设有分支。就可能创造的新工作而言,伊德里克认为人们目前对制造业雇佣关系所持视野过窄:“如果你顾及到所有出力的人,那么这就是一个容纳巨大工作量的产业。”
以绝对金额来看,美国在科研开发上的投资实际上增长迅速。尽管2009年增幅微微下降,但美国现在的科研开发投资金额还是比2004年高了25%。在这五年间科研开发投资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比经济整体的年均增长率3.3%要快。如今美国的科研开发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比1964年的历史最高值2.9%低一点。
美国人获得的专利数目也在增长,根据布鲁金斯学院的报告,专利持有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同样接近历史最高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专利颁发数目一直在稳定上升。此外,就被引用频率和权利要求数量来看,近年颁发的一批专利质量相对较高。美国颁发的专利中有大约一半是颁给外国人的,但是布鲁金斯学院的研究显示,那些颁给美国人的专利获得的引用数和权利要求数都要高得多。
能源的作用在本次制造业回流中发挥了作用,美国显然得益于油气资源的充足储备——美国的工厂拥有不同于别国的资源便利。
《时代》周刊在报道中指出,在美国之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区情况恰恰相反。高企的油价使得轮船和飞机的燃料异常昂贵,数千里外货物的货运成本增长迅猛。此外,过去海外的低人力成本随之几乎蒸发殆尽,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工人的薪资需求也水涨船高。
雯婷, 盛唐传扬国际企业策划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曾任香港《阳光财富》杂志主编,《经济导刊》杂志主笔,担任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
美国的EXXEL公司,原来一直在中国生产睡袋和帐篷,最近他们将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加州,虽然回国需要添置大量的生产设备,但是和“节约30%”的成本这一数额相比较,还是桩划算的买卖。相信很多人对类似EXXEL公司回迁本土做法感到恐慌,事实上,EXXEL公司的人对此更觉压力。他们坦承,只有不断降低劳动力成本,才能和中国企业竞争。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是提高生产效率,效率越高,意味着劳动力成本越低。所以,回迁本身并不是件值得关注的事,真正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是各自改进生产技术的能力。
用简单的话描述:大家都得回到大本营去拼产品!因为跨国生产的成本普遍上涨,境外生产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薄。
于是,两个制造大国,美国和中国,对于未来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在此时拉开了重大分化的序幕。于是,很多人开始对“中国制造”还是“美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的老大有了赌徒般的兴致。
先是美国经济咨询公司“全球透视”公布了自己的关于中国制造业的观点,说2009年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将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制造业产值占17%,而美国占16%,中国将超过美国一个百分点,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基地,从而结束美国100多年来在全球制造业保持的支配地位。
新闻的细节是这样的:全球透视的负责人给美国制造业协会的发言人考克斯发了一份报告,报告表示“最近经过修订的预测表明,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的时间将比原先预测的提前。以实际增加值的形式来衡量,预计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在2016到2017年超过美国。这主要得益于这个亚洲巨人在纺织品、基本的金属产品、电脑设备、家用电器和矿物产品等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考克斯完全不同意,他说:“全球透视是一家信誉很好的研究机构,我不相信它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它的研究结论被错误引用了。全球透视并没有说中国制造业将会在明年超过美国,那是金融时报记者说的。” ……之后全球透视,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陷入考克斯无休止的新闻数据的考证中。
支持全球透视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在1990年仅占全球制造业产量的3%,到199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也仅占5%。中国史无前例的增长速度正在创造经济奇迹,美国会将其制造业的领先地位维持到2013年,而此时的美国制造业景气陷入30年来的空前低迷,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间将大大提前。
而持反对意见者表示:尽管中国善于创造奇迹,不过,如果用目前的美元价格衡量,中国2008年制造业的产值也不过是美国的60%。再加上金融风暴的袭击,即使中国能够继续保持10%以上的制造业年增长率,它也要到2020年才能赶上美国,中国无法创造出制造业的奇迹。
不论“外面人”怎么谈论中国制造,关起门来,我们还是要认清两个最基本的事实:一个是美国制造业的价值远超于中国,也就是说,美国生产技术的能力远超中国,人家基础比我们好,目前还在技术奋进中,中国要靠加倍的低成本才能获得更大的“销售额”;第二个,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在受挫后改为进口导向,将是目前最好的解决之道。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仍然继续维持出口导向,则全球贸易不平衡的情况将更加恶化,不只是美国受影响,欧盟同中国的贸易赤字也将继续扩大,情况相当不乐观。
然而,新工业革命这个大标签远非无根无据。尚在初期的这场大变革正在加速,因为很多发展趋势汇集在了一起:与云计算相关的海量数据成本低廉、具有可访问性;能让机器变得更灵巧的电子传感器、微处理器和其它元件的成本急剧下跌;软件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让人能够以全新的精准度管理制造业并提供新的合作形式。
新一波的超级廉价电子传感器、微处理器和其它元件意味着像希斯洛普的工厂那样的设施几乎不需要人工帮助就能完成工作,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经理可以得到有关潜在问题的即时提醒,或者研究数据,以求找到提高效率、改善性能的办法。
灵活制造
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现在让制造商能够发明新的方式制造出与经典生产线生产的产品截然不同的东西。迄今为止,这些进步中意义最重大的是叠加式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一个能根据数字模型制造出差不多任何形状的三维物体的过程。
这些奇异的机器可以使用各种原材料──从木浆到钴类的所有原料──制造出诸如运动鞋、飞机燃油喷嘴、最终甚至还有人类器官等形形的产品。一台制造设备不是专门设计来实现一种功能,它可以用程序控制,制造出几乎无穷无尽的产品来。
当然,那也包括制造出更多的机器。欧特克公司(Autodesk Inc.)正在旧金山市中心区的一个码头建造一个先进制造设备实验室。我们在参观该实验室的时候,公司首席执行长卡尔巴斯(Carl Bass)指了指地上贴着的某张封口胶,它标记的是一台电脑控制的精密铣床将要安放的地点。
“日本森精机(Mori Seiki) 公司正在萨克拉门托市(Sacramento)的一家自动化工厂生产那台机床,”巴斯(他的公司负责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说,“那家工厂太先进了,你几乎都不需要开灯,因为机器完成了所有工作,它们生产的是其它机器。”实际上,在英国一所大学里,一台3-D打印机已经实现了自我复制。
尽管如此,制造商还是必须要小心应对这个领域里新出现的巨大挑战。其中一项是:由于叠加式制造是根据物件的数字模型从事生产的,企业的知识产权更容易遭到窃取──这就跟当初轻易复制的音乐和电影动摇了娱乐业如出一辙。
新机器制造的鞋底
耐克公司飞织运动鞋的上部。
要想近距离观察新技术如何打破了旧有的做事方式,那就看看耐克公司(Nike Inc.)的飞织(Flyknit)运动鞋吧。
虽然有些运动鞋的材料和外观看上去充满了高科技元素,但是差不多所有的鞋仍然是在大量使用人工的生产线上制造的。工人们在大型设施里一个挨一个坐着,切割材料、把鞋子的各个部件缝制、粘合在一起。然而,从去年开始,耐克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生产飞织运动鞋。
公司的工程师们把过去用于生产毛衣的机器改造成了一台制鞋装置,它可以在一个茧状组件里织成鞋子的整个上部,然后再与鞋舌和鞋底拼接。鞋子在进行缝合的时候,专用软件会指示机器更换使用的材料──这里或那里要多用点涤纶线──以便在需要的地方增加鞋子的强度或弹性。
更重要的是,公司在进行这些改进的时候并没有增加成本。这项技术让耐克制造的鞋只有几个而不是几十个部件,材料浪费减少了80%。“飞织运动鞋是世界上第一件使用叠加式制造方式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欧特克公司战略创新主任、与耐克合作开发飞织运动鞋项目的莫里斯康蒂(Maurice Conti)说,“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进步,至少是因为,一旦你开始以这种方式做事,它明显地从经营的算式中减去了大量劳动力成本因子。”
这件事蕴含的意义既明显又深远:似乎突然之间,在低收入国家生产鞋子的理由开始消失,把机器部署在离顾客更近的地方的优势──部分原因是为了更快地交货──开始显得更加突出。阿迪达斯公司(Adidas AG)已经在它的家乡德国生产一款名为Primeknit的鞋子了。
去年,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公布的一个报告预测,到2020年,美国在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可能最多会有30%改在国内生产。奥巴马总统二月在他的国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中对这样的前景表示赞同,他说人称3-D打印的这项大受欢迎的叠加式制造技术“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制造一切产品的方式。”
去年奥巴马总统提议向他的2013财年预算追加10亿美元,在美国各地建立一个由15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组成的网络。其中一家已经在俄亥俄州的扬斯敦市(Youngstown, Ohio)建好并投入运营,这里正是布鲁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以歌声讲述钢铁工业兴衰的地方。另外三个研究所正在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和国防部(the Defense Department)的监管下进行紧锣密鼓的建设。其它研究所尚待国会批准建设经费。
能不能不要走得太快
不过,制造业的长足发展是否会造就美国制造业就业情况的复苏,对于这一点人们众说纷纭。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字,制造业就业人数最高的时候是1979年的1,950万左右,而今天的就业总人数大约为1,200万人。(经济学家把最近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小幅上升归因于经济周期中的反弹,他们还没有发现证据表明就业状况的反弹与制造业的先进技术或海外工作职位的回迁有关。)
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新工业革命不会以过去那种方式创造工作机会──建设可以雇佣数千人的大型工厂。真正的机会在于高度专业化、高度先进的微型工厂的发展,以及建立大批小型创业型企业,以新的方式生产旧有产品、制造新产品及个性化订单产品。时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美国最大的3-D打印机制造商3D Systems 公司去年推出了一款售价1,299美元(约合人民币8,028元)的灵巧的自动化按键式机型──使其进入了最小的企业和家庭用户有能力购买的范围。开放源代码的RepRap项目中驱动打印机的软件套件价格低至400美元(约合人民币2,472元)。
专家们设想自行车店未来会根据顾客要求打印个性化车架并组装自行车;定制商店或网站会推出一次性或个性化设计的珠宝首饰;精密复杂产品的加工厂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高端产品。已经有一家隶属于3D Systems公司、名为Bespoke Products的企业在生产假肢了。另一家名为Organovo Holdings Inc.的企业在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医学实验室用的人体组织。在最近举办的一次会议上,该公司展示了一块用打印机制造出来的生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被某些人称为“制造业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的东西会加速发展,终有一天它意味着你在本地的汽车经销商,或者甚至你的邻居(或者你自己)能够为你的汽车打印出替换零件,或者为你随身携带的保温杯做一个大小刚好合适的杯托。
制造产品的新方法
叠加式制造带来的变化可能与“工厂”建在某个人的车库里一样引人注目。叠加式制造使人有可能创造出用传统生产方式无法做到的设计或构造。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磨制(雕琢固体块状材料)和铸造(浇铸可以冷却成型的液体材料)。这两种方式由于规模化生产而得到极大改进,因为质量明显提升,而成本因产量的增加却降低了。大批量生产某种产品也意味着扔掉有缺陷的次品并不那么痛苦了。
但是叠加式制造可以让人不借助生产线就能制造有多个部分及可移动零部件的东西。由于这个过程完全是由电脑控制的,按照精确的数字指令工作,所以制造出来的第一件产品和最后一件质量都是一样的好。生产一个零件的增量成本严格地说成为了时间和材料的应变量。
这一切意味着制造商可以放眼审视,以寻找启发灵感。通用电气公司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已经开始探查古代的器物和史前鸟类的骨骼,重新深入研究局部解剖学,以期找到新设计形式的灵感。他们的想法是:几百年来受旧的生产方法所限,他们的前辈们可能仅仅因为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磨制和铸造方式,就将加工创新性结构的想法丢弃了……可是过去不切实际的东西今天也许是非常可行的。
另外还有一个大变化在发生,它不是那么明显但可能对制造业产生巨大影响。3-D打印机的兴起碰巧与物质世界因3-D扫描仪的使用而发生的数字化不谋而合,二维照片越来越多地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拼接,制造出任何3-D版的由原子构成的对应产品。
这会影响到与制造商共事并参与到创新过程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设计师、工程师、材料学专家、机器制造者和物资供应经理。一个型号的产品如果存储在电脑里,协作起来就容易得多,因为很多只数字化的手可以同时在电脑上干活。
“这当中一个不为人知的大事是制造业数字化把一切都压缩了──从产品的早期设计到最后的组装,”创办了制作3-D建模软件的杰魔公司(Geomagic)、目前在3D Systems公司负责战略的傅苹(Ping Fu)说,“大家现在可以同时共事,软件使之成为可能,相比所有活动都是在不同筒仓里开展的那个时候,你得到的结果要好得多。”
尽管如此,这种新环境让制造商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因为各种物质的数字档案大量出现在Thingiverse和Physibles这样的网站上,制造说明也出现在网络上。
“关于这个话题我给制造业团体作过很多报告,人们在问答环节通常都很沉默,”在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中心管理着450名研究材料、能源战略和加工技术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克里斯蒂娜福斯托斯(Christine Furstoss)说,“但在演讲结束后,他们私下跑来找我,想跟我谈谈他们是多么害怕。人们窥见到了这场革命会如何改变他们所在行业的游戏规则,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
前方的路
要想获知新工业革命如何才能大规模展开,可以看看通用电气公司。它的足迹遍及先进制造业领域。通用电气高调参与了联邦政府推动叠加式制造的努力以及高校针对这一主题的计划。它的合作伙伴包括麻省理工学院(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亚马逊公司(Amazon. com)的网络服务部门以及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这些机构正在与通用电气合作研发一个新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的众包平台。
通用电气内部自身也是紧紧抓住这项技术。比如,公司在叠加式制造上下了大赌注,将其作为制造重量更轻、成本更低、设计更复杂的发动机零件的方式。去年,通用电气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叠加式制造商之一的莫里斯技术公司(Morris Technologies),并计划利用该公司制造下一代LEAP喷气发动机的燃油喷嘴。(莫里斯家族有着悠久的工业血统:它曾经为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自行车店供应钢管。)
这种新的喷嘴将用3-D打印的方式制作成一个单体零件,而不是由18个部件组装而成,它的耐久性可以达到过去的五倍。通用电气也在使用自己的3-D金属打印机,尽可能多地在LEAP和GE9x(通用电气下一代的777发动机)的零部件上测试工艺程序。本周,通用电气计划宣布对另一家新的叠加式制造工厂进行重大投资,批量生产发动机的陶瓷挡板。
总之,通用电气公司预计,它在今后五年时间里会在航空先进制造业领域投入35亿美元,到2020年,公司将利用叠加式制造技术每年生产十万只发动机终端零件。
通用最富创意的举措之一就是它准备将它的三万多项专利开始向使用Quirky网站──利用众包手段评估产品创意的网站──的发明人和企业家开放。Quirky 是纽约的一家工业设计企业,其创办人本考夫曼(Ben Kaufman) 说:“这是创新的全新范例。”
从本月开始,发明者这类人就可以从Quirky网站上张贴出来的首批200项通用电气公司的专利中进行筛选,到年底预计会有1,000多项专利对外开放。那些认为自己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而又不侵害通用电气公司自身使用权的人可以点击按钮,开始获得使用专利的授权流程,将其应用于他们梦想中的任何创意。
通用电气公司的举措让人看到,在这个新时代,数据可以如何得到利用。到访通用电气位于斯内克内塔迪的电池工厂(毗邻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的机械厂所在的一块地)之后可以带走的东西之一就是工厂生成的大量数据──这些信息可以让工厂的工程师继续改进生产流程,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进行阻击。
通用电气可以追踪一个产品的整个谱系,从沙土容器、盐罐到一组配套国家电网的高科技电池。这些数据不仅可以提升质量控制的水平──在任何环节如果出现缺陷,通用电气都可以将问题追溯到它的最初根源──而且最终可以赋予通用电气一个根本无法复制的强大竞争利器。
无论在功能手机时代,还是在智能手机时代,“中国制造”一直保持着在手机制造环节毫无争议的统治地位。按照业内的估计,这10亿部手机中,至少六成在中国完成生产。可是在手机制造业最关键的芯片、屏幕等环节,“中国制造”尚未取得应有的席位。这导致在手机产业的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制造”的利润出奇的微薄。
利润的微薄和经营上的分散,又使得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只能陷入恶性循环。“中国制造”只能在产业链的低利润环节原地打转,同一环节的企业陷入恶性竞争成为常态。当海外市场增长放缓,内部人力成本飙升,“中国制造”的日子正变得越来越难过。 “听起来很牛”
“中国制造”总能最迅捷地跟紧行业变革的步伐,却未能引领潮流。
“中国制造”从深圳开始。早在1970年代末,深圳的蛇口便在改革派地方大员袁庚的带领下,搞起了“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彼时,珠三角尚不具备产业链的概念,即便是最初级的原材料也基本上是进口,而深圳只出厂房和人力。
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中国制造”开始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深圳和东莞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在电子、纺织、五金、食品等领域开始形成了“产业链”—但仍是不涉及核心元部件的产业链。
出生于1970年代的李俊是深圳一家“芯片方案”供应商的管理者,在“业外人士”看来,这似乎是手机制造的核心。但业内都明白,这个称谓有着和“中国制造”一样的尴尬, “听起来很牛,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谈及利润问题,李俊用手指着一个浮着褐色泡沫的咖啡杯子说,“卖咖啡的利润率比我们高100倍。”
所谓“芯片方案”,本质是购买芯片和其他部件,然后组装成手机主板,向手机集成商或者说品牌商销售。“芯片方案”供应商赚取的利润是主板原配件采购和主板销售的差价,和真正的原创性研发关系不大。可以说,“手机主板组装商”才是这个行业最贴切的称谓。
对“中国制造”本身来说,“芯片方案”也算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上百个零部件会被组装成主板,这是手机的“骨架”。但对“芯片方案”供应商来说,最核心的原材料—芯片—的价格一直是心病。深圳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和交易集散地,但手机芯片并非“深圳制造”,深圳厂家必须从美国的高通、德州仪器,荷兰的飞利浦和中国台湾的联发科等芯片商那里购买。
“芯片降价比手机降价慢很多。”李俊透露,以一款在非洲销售的“入门级”低端智能机为例,其在非洲零售市场的售价,折合为人民币约300元。由于非洲零售商一般要保持30%至40%的毛利,也就是说中国集成商的最终出口价格约为200元。但美国芯片商批发到中国的芯片价格可能就要2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元。也就是说,中国境内的几十个生产环节只能分享剩下的50元人民币。
刘伟强是广东一家路由器生产企业的CFO(首席财务官),其所在企业年出货量位居全球前10,企业同样有着“芯片之痛”。
在一台看似简单的路由器中,芯片组的成本超过总成本的30%,其中关键芯片基本上是进口的。以高端路由器为例,其关键芯片主要来自于美国的Broadcom和Atheros两家企业。而很多中国制造商还必须从经销商手中拿货,也就是说,经销商还要吃掉一部分利润。
除芯片外,高端路由器的耐热材料也必须进口。“一台路由器每天开24小时,一年就是8000多小时,只有国外材料才耐热、稳定。”刘伟强无奈地说,在整个产业链中,中国路由器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还不到美国芯片商的一半。 追赶不易
李俊和刘伟强的“痛苦”来自于世界产业格局的固化。目前,主要的芯片商集中在美国,其次是日本和中国台湾。进入1990年代,这些企业把自身的制造环节全部剥离,专注于设计和研发,又用专利来构建技术壁垒,最终在这个领域实现了强者越强。 “中国制造”曾经带给年轻人积极的人生观,如今越来越难满足他们更丰富的人生需求。
就在《南风窗》记者采访这几天,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对美国高通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工作。在李俊看来,高通这家公司“很牛”,“他们卖芯片,还卖所谓专利”。所谓专利费的意思是,中国的“芯片方案”供应商除了要付给高通芯片购买费用外,还要按照单机售价向高通额外支付3%到6%的专利授权费。比如,一部售价2000元的手机,高通最高可能要拿走120元专利费。
目前,国内手机制造业对高通芯片的依赖超乎想象。资深电信业专家项立刚说,中国手机的3G高端芯片和4G的主流芯片多为高通制造。所谓“中华酷联”以及小米等国内手机厂商,也都是高通芯片的主要客户,其采购量占据高通芯片全球销量的30%以上。
为何芯片是“中国制造”的痛?李俊认为,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打好“基础”。李俊说,所谓“芯片”其实就是一块集成电路。其生产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设计,第二步是晶元件生产,第三步是封装。
在设计环节,其“硬性门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但在关键的晶元生产环节,在大陆却很难找到一家合格的工厂。因为晶元工厂的要求高,投资大,民营资本不敢投,也投不起,而国有大企业有钱,却不愿投。
“有些东西都可以复制、模仿,甚至可以抄,但精密加工一定模仿不来。”李俊说,除了晶元件的生产之外,最后的封装环节看起来很简单,但同样在国内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工厂。手机芯片领域的“短板”充分说明,不少行业的“中国制造”,其实既无基础研发,也无精密加工,基本上就是粗加工和组装。
精密加工的“软肋”是普遍现象。此前,《南风窗》记者曾走访过珠三角一家移动硬盘生产企业,其出货量在全球排名前50名。一块移动硬盘被拆开后,其实就是一块扁平的电路板,但是上面有近百个细微的元部件,而移动硬盘的生产过程就是用机械手把近百个元部件,按设计的位置精确地贴到面积不到3平方厘米的电路板上。误差必须尽可能小,才能保持存储功能的稳定。
“德国人用的移动硬盘可能都是中国造,但用的却是德国造的机械手。”该企业的人士透露,机械手“贴片机”的技术核心是精度,国内的机器不好用,客户那里过不了关。因此,老板花了血本,所有生产线只采购德国设备。
从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每到产业技术或业态发生变革的节点,“后来者”就有了超越“领先者”的机会。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人曾效法美国,却后来居上。中国作为最大的移动设备生产国,目前还看不到重演历史规律的可能性。
目前,手机行业的变革大趋势是“手提电话”逐步变为“移动终端”,即消费者手中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炫,最后成为了一台娱乐工具;另外,笔记本电脑也开始向平板电脑过渡,其本质上也在“移动终端化”。这个所有随身的电子消费品都变成“移动终端”的过程,对产业链条上的两个环节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芯片必须更强大,以驱动更多功能;二是屏幕必须更灵敏,以带来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在芯片领域,“中国制造”追赶却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屏幕环节,“中国制造”竟已被韩国超越。“高端手机的面板,基本上都会从日本人和韩国人那里买。”李俊认为,国内尽管也有很多面板企业,但做出来的屏幕在分辨率和灵敏度上很差,只能在低端机上使用。 “中国优势”
不过,“中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于技术,而是基于人力优势的拼价能耐,一直以来,通宵达旦的廉价工程师、流水线上不分昼夜的工人,以及广深公路上深夜疾驰的货柜车司机才是“中国制造”强大竞争力的最好注脚。李俊所在的企业有数百名工程师,年出货芯片组超过3000万(几乎等于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年销售总数的1/30),其中70%出口。出口的方式是,由珠三角的集成商或者品牌商组转成整机后,销往欧美、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
“200元人民币就能买智能机,能用Wi-Fi,能听音乐,在第三世界卖得很好。”李俊说,“中国制造”除了便宜,还有就是生产的速度快、效率高,正好适应手机行业更新换代极快的特征。说这话时,公司又在招聘工程师,要求是“能够加班”。
按照《南风窗》记者的调查,珠三角的手机主板组装工厂中,工人的月薪约为2000元至3500元,而新毕业大学生作为“初级工程师”的起步月薪仅为4000,成为熟手后,月薪会涨到1万以上。
2008年之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工程师5年之内即可轻松在深圳市区买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公寓。并不一定要家里背景“硬”才能赚大钱,这是“中国制造”曾经带给他们的积极人生观。但事情已经起了变化,2008年后深圳市区的房价上涨了2至4倍,但工程师的工资并没涨,“入门级”工程师薪水仍是每月4000。
不论是对员工还是企业所有者来说,赚钱已是历史。
2006年和2007年是行业的巅峰时期,深圳手机行业几乎是暴利,出口和内销的需求都非常大,而供给却相对较少。“芯片方案”供应商卖一个主板的利润有30%至50%,老板们开着百万豪车四处看楼,一口气可以买下20套豪宅。
但这个行业门槛太低,不到3年,深圳的“芯片方案”供应商就从几十家变成了几百家,就如同自然界的孢子繁殖一样。因为芯片都是从别人那里买来的,对于进入者来说,组装环节可以外包给东莞的工厂来做,只要能凑一笔钱,租间办公室,雇几个工程师,第二天就可以出货。这种恶性竞争,迅速抵消了规模和低成本优势,让利润迅速收窄。
目前,深圳很多手机“芯片方案”供应商的利润已从30%下降为5%以下,原因之一是人工成本上升。几位受访的企业家都向《南风窗》记者表示,差不多从2009年开始,内地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工程建筑行业大有和珠三角制造业“抢工人”的趋势。很多时候,内地高速公路的工地可以给农民工开出3000元的月薪,而东莞的工厂只有2000元。
事实上,“抢工人”的情况反映的是“中国制造”的另一个危机。工程建筑业能够支持“高薪”很大程度来自于金融体系对“铁公基”的政策倾斜,简而言之,就是基建项目融资通过银行的融资成本极低,低利率客观上为“铁公基”增加建筑工人的工资提供了空间。但在制造业却刚好相反,利润一直在下降,当然工资没有上涨的可能。
“勤快的、体力好的,很多都回老家的市里、县里修公路去了,留在厂里的都是染着黄头发的‘90后’。”另外一位深圳的制造业企业主曾对《南风窗》记者这样抱怨。
“现在能赚一点就赚一点,厂房、设备这些固定资产都已经投下去,没人接盘,怎么办?”刘伟强说,不论是手机,还是路由器,这些行业都今不如昔。
在6月21日的董事会上,法国阿尔斯通决定将其能源部门出售给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这成就了GE在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业收购。GE当天发表声明称争取在2015年完成收购手续。事已至此,德国西门子和日本三菱重工业组成的竞购联盟最终落败。
委身年营业额是其五倍的美国通用,阿尔斯通首席执行官柏珂龙认为这是具有前瞻性的进攻性战略。通用电气的资金输入将使阿尔斯通更具国际竞争力,在开发新能源技术与市场上走得更远更快;而有了通用电气铁路信号业务的加盟,阿尔斯通在交通领域将稳坐国际交通设备市场第一。
结局似乎已是皆大欢喜,但其背后是GE为实现此次并购做出的妥协:仅收购最大的业务部门燃气轮机部门;与阿尔斯通以50:50的股比针对蒸汽轮机、可再生能源和电网设备成立合资公司;向阿尔斯通出售其轨道交通业务。另外,法国政府将以20%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同时拥有2个董事会成员的提名权。
巨头之间的这场竞购战,争夺的显然不仅仅是阿尔斯通的百亿美元资产,更是未来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的优势地位。这次并购也被GE视作调整公司重心的关键步骤。在GE看来,电力和能源将是该公司未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此,必须强化这一业务根基。
这家过去几年在金融业获利颇丰的公司,近期的一系列动作都释放出“回归制造业”的强烈信息。并购阿尔斯通能源业务的这桩买卖,进一步体现出通用电气期望从一个温和而倚重金融业务利润的集团,回归为一个以制造为核心的集团。GE计划于2015年末实现公司工业部门营收占总营收的70%,其中能源、航空、油气等业务是主要增长点。并购阿尔斯通的能源和电网业务,无疑将会给GE的能源板块注入一针强心剂。
GE由电力、航空、油气、金融等7个业务部门构成,其中电力是其最大最重要的部门,但利润率最高的业务却是金融,2012年后者利润率占比达46%;2013年为45%。为了进一步向工业业务回归,GE正在缩小其金融业务,到2016年,金融业务的利润在集团利润中的占比将降至25%以下。
关键词:制造业 敏捷制造 网络
中图分类号:S776文献标识码: A
一、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1、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2)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3)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4)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5)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6)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7)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8)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三、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 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
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1)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2)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
(3)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4)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
(5)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四、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1)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 Internet 、Intranet、 Web 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
(2)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3)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4)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
(5)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多媒体信息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工作任务进程间的协调或协作式处理软件系统。
关键词 先进制造技术 模式 生产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1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简称AMT)是指在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中融合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等现代科学技术,使材料转换为产品的过程更为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精益、敏捷、灵活,取得理想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体系,包容了从市场需求、创新设计、工艺设计到生产过程组织与市场信息反馈在内的工程系统,主要以先进制造工艺、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辅以支撑技术和制造技术基础设施(管理技术)。如支撑技术包含有信息技术、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等,管理技术着重在产品品质管理及人员组织培训等。因此,先进制造技术就是人、技术、组织三者的协调融合统一。
2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式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是从传统的制造生产模式中发展、深化和逐步创新的过程而来。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大批量生产模式是以提供廉价的产品为主要目的;信息化时代的柔性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模式、敏捷制造模式等是以快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为主要目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知识化时代的绿色制造生产模式,它是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能源消耗为主要目的。
2.1柔性生产
柔性生产模式由英国莫林斯公司首次提出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推广应用。该模式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以增强制造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可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且改进产品质量。
2.2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模式是由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日本制造工业的经验时提出的。这种模式以改革企业生产管理为特点,其基本要求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同时获得极高的生产率、最好的产品质量和极大的生产柔性,使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精益特点。
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因此有些管理专家也称精益生产方式为JIT生产方式、准时制生产方式、适时生产方式或看板生产方式。其核心思想包括:
(1)追求零库存。精益生产是一种追求无库存生产,或使库存达到极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
(2)追求快速反应,即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为了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精益生产者开发出了细胞生产、固定变动生产等布局及生产编程方法。
(3)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精益生产方式成功的关键是把企业的内部活动和外部的市场(顾客)需求和谐地统一于企业的发展目标。
(4)人本位主义。精益生产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把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视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和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包含了充分尊重员工;重视培训;共同协作等。
(5)库存是“祸害”。高库存是大量生产方式的特征之一。由于设备运行的不稳定、工序安排的不合理、较高的废品率和生产的不均衡等原因,常常出现供货不及时的现象,库存被看作是必不可少的“缓冲剂”。但精益生产则认为库存是企业的“祸害”,其主要理由是库存提高了经营的成本以及库存掩盖了企业的问题这两个方面。
2.3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模式是将柔性制造的先进技术、熟练掌握的生产技能、有素质的劳动力,以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灵活管理三者集成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4虚拟制造
虚拟制造生产模式是利用制造过程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来实现产品的设计和研制的模式,即在计算机中实现的制造技术。在产品真正制造出来之前,首先在虚拟制造环境中完成软产品原型代替传统的硬样品进行试验,对其性能进行了预测和评估,从而大大缩短产品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高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以便更可靠地决策产品研制,更经济地投入、更有效地组织生产,从而实现制造系统全面最优的制造生产模式。
2.5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模式是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绿色化学”、信息技术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成果,使制造过程中没有或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制造系统的综合集成生态型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模式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长远发展的制造模式。
3结语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基础,被称为“立国之本”。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制造技术成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数据化控制和研发为依托,绿色技术为制造主体,系统化管理为辅助系统的更加灵活而高效的低污染技术模式,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互动。
参考文献
[1] 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一、浙江省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2004年,浙江全年工业增加值为5381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7.44%。其中,制造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128.09亿元,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5.30%。制造业在浙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制造业结构升级缓慢。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的演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至今,浙江省的主要工业部门是纺织、机械、化工、服装和皮革等工业,纺织工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牢牢占据首位,而其他的第一类产业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电气机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85年的2.37%上升至2004年的3.77%)、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85年的1.09%上升至2004年的3.67%)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上升。
2、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和能源利用率反映了浙江目前的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2003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2.8%,而美、英、日、德、韩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超过了40%。浙江的能源利用率也只有3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
3、制造业企业规模过小。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99.5%,中小企业的产值在制造业中的产值比重超过70%,远高于较发达国家,如韩国中小企业产值比重在40%左右。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设备改造与更新、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受到资金的严重制约。
二、浙江制造业结构层次较低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以及外来民工的迅速增加。据统计,全省外来民工总数目前已超过500万人。这些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外来民工,其待遇大都很低,其月工资一般也就600元左右,为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低廉劳动力。从需求角度看,浙江的传统产业有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
而浙江的制造业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很高的占有率。2004年,在浙江制造业中,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产业已有14个。其中,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产品销售收人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25.6%。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部主要工业产品中,居全国前10位的浙江产品有350种,占67%;占全国总产量10%以上的产品有141种;有232种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从行业上看,浙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浙江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规模还是偏小,市场优势尚未具备。
三、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及建议
根据工业化进程相关经验和理论,工业化进程在经历轻工业发展阶段后,一般要进入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本文认为,虽然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是种趋势,同时结构完善合理的重工业也是一国赖以自立的基础,但是浙江只是中国的一个子系统,无须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方向来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简单照搬产业结构的演进理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经济调整的战略重心。时至今日,现在的经济环境和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经济环境已大不相同,研究一个地区的发展策略,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在哪个行业、哪个商品市场具有比较优势。
20世纪初,以标准化和模数化为特征的大工业生产在西方国家大规模发展,几何形体的重复和复制成为代表工业水平的标志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撕下传统建筑华丽的面具,尖锐地将其喻为“机器”。居住的机器一方面是功能主义口号,另一方面暗示了建筑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业特征。然而,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干城一面、特色丧失使许多建筑理论家摒弃了这种功能主义理念。随之,他们也放弃了与建筑相关的制造业的深入研究。
其实,制造业是与建筑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发展轨迹相似的一种服务于人类生活的生产活动。3000年前,我们搭建了居所:而后,我们制造了海上居所――船:124年前,我们制造移动居所――汽车;107年前,我们制造空中居所――飞机。建筑和制造业在各种自然条件下为人类活动提供特定的空间。早期的制造业与建筑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建筑师即是房屋的设计者同时也可以是家具、船舶的设计者,两者相辅相成,服务于人类生活。19世纪末,工业技术的逐渐成熟推动了制造业的大发展,然而同时代的建筑师却沉浸在乌托邦式的幻想中。建筑与制造业彻底分道扬镳,建筑不知不觉地落在了制造业的后面。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关注建筑工艺的建筑师尝试着跨越职业的界限,创造建筑与工业技术的合作机会,并形成了一种高度重视工业技术的设计倾向。他们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来实现手工制造和TV化生产之间的真正平衡,以工厂制造的方式,根据特定的设计,生产出特定的零部件,来搭配特定的建筑。蓬皮杜艺术中心对建筑内部设备管线的裸表达,成为“机械美学”评价体系下不折不扣的super star。然而,建筑师面对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责任和在限定条件下进行创造的行业特点。如何将制造业的成果运用到大众建筑中,在保证城市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建筑的整体品质成为当前建筑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今天,制造业已经从机械设备的大量运用发展到了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同时正朝着高度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批量生产发展到了批量定制,从产品的标准化发展到了以不同消费群体为主导的个性化。汽车、飞机、船舶等制造业在短短的几十年或者几百年间从手工制造发展成为机械化的定制生产,其产品在功能、形式、生产工艺、造价控制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令建筑师望尘莫及的水平。建筑师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制造业的发展轨迹中寻找经验,利用当前的工业技术开始“制造建筑”的时代。于是建筑师提出了“向制造业学习”的口号。
建筑学需要学习制造业客观、理性的设计理念。谈到设计理念,每个建筑师头脑中都会冒出类似“天人合一”、“浑然天成”、“宜居城市”等近乎于入股词句,以及“莲花”“满月”“天鹅”等美好的符号象征。然而,设计理念是贯穿建筑设计始终的原则,美好的形式含义固然重要,然而意义的表达需要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从这一点而言,制造业的工程师要实惠的多。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无论是BMW,Porsche还是Mercedes-Benz,其设计理念都源于客观的物质性需求。怎样优化车身结构保证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怎样在降低油耗的同时提高驾驶性能?如何减少机械摩擦,改善空气动力、优化能源管理系统?在工业设计的过程中,工程师信奉的是严格的限制条件所激发出来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社会价值的理性创造。诚然,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城市肌理、文化背景、地域特征、自然环境、地方习俗、社会环境等等。而建筑最基本的原则坚固、实用、经济、舒适却往往被淹没在形而上的哲学思辩中。于是,在英文字典中竟然出现了以中文为词源的词汇“ToufuProject” (豆腐渣工程)。建筑就其本质是人的一种消费品,无论多深邃的意义都要建立在物质的使用功能基础之上,因而设计理念的客观理性不能丢失。
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现代建筑及当前所谓的超现代建筑都需要对工业技术进行表达,而平直光洁的几何形体,精致的制造工艺正是工业技术的特征性语言。就当前我国建筑而言,房屋建造的精致程度远远不能作为工业技术的代言人,因而建筑师需要学习制造业对精度和误差的控制。而这种精度控制关键在于设计流程的合理安排以及工业技术的恰当介入。对于传统的设计程序而言。“概念设计一初步设计一施工图设计一备料施工,”尽可能多的工作直接控制在最终的建造者手中,希望以此来确保质量和成本。然而,从制造业的经验来看,最终控制远不及过程控制的效果明显。因为一个制品的零件数目和这些零件之间可能的接口数成指数关系:2个零件有1个接口,4个零件有4个可能的接口,16个零件有24个可能的接口。对于一次常规意义上的建造活动而言,可能涉及上百万甚至上亿个建筑构件的连接与装配,如果将这些构件统统拿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恐怕连肯密狄的钟表大师也无法保证构件之间的准确连接,何谈建筑的精致性问题。制造业“模块化预置组装”的生产方式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样本。将建筑构件分解重组,形成的小型集成化建筑构件,逐级控制构件质量,以此来保证整个产品的品质。模块化预置组装是从建造向制造过渡的必由之路。
建筑师需要在制造业中寻找控制成本的途径。当劳动分工达到一定程度,工作已经不能给个人带来单独的满足感时,所有生产激励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团队精神、个人的升迁和发展、对整个生产过程的体验和欣赏等人性化因素都开始弱化,剩下的兴趣越来越向金钱汇集。同样建筑专业分工的细化,弱化了建筑师个人的得失与兴趣,整个建筑活动对于各个专业、各个环节而言更像是一场商品交易。于是,建筑成本问题,特别是单位时间内的建筑成本越来越被业主和建筑师所关注。建筑师和业主都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造高品质的建筑。从这一点而言,船舶的设计及建造流程给建筑师带来了很大启示。在20世纪中叶,造船是以船只的不同设备系统为基本对象,在船厂进行自下而上的生产加工。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工程师发现这种按部就班的生产方式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任何工作在车间里完成需要1小时,在船体之外的组装地点完成需要3小时,而在船仓之内完成需要8小时。于是,工程师对船舶制造的程序进行较大的调整。今天,造船是以船只的不同空间部位为基本对象,各部分工序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控制下同时进行,协同工作,进而缩短建造周期,节省时间成本。对于建造过程的工业化趋势而言,将建筑拆分成模块单元,进行工厂生产,同时通过计算机集成建造系统将实现设计、生产、建造三个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仅可以大大地缩短建造周期,减少能源和建材的浪费,更能够满足“周期短、质量高”的消费需求。
如果建筑作为一个城市或者一种文化的代言,我们需要建筑能够书写历史,能够具有广告效应、需要建筑师和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与super-sta r相比,大众建筑才是市民生活的载体,是城市整体建筑水平的真实写照。在当前的工业水平下,大众建筑的建造势必与制造业休戚相关。而在制造建筑的过程中建筑师更像一个指挥家,除了坚守核心领
域――基于功能和场地条件进行建筑构思之外,还协调组装产品、建筑材料、建造活动等相关方面。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Her Kasteel社会住宅就是制造建筑的典型案例之一。
Het Kasfeel是由荷兰HVDN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一个社会住宅项目,位于阿姆斯特丹Flevopa rk地区,科技公园西南侧,毗邻lndischeBuurf Amsterdam-Amersfoort铁路线。
Het KasteeI住宅从设计开始就向制造业靠拢,设计理念客观、理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并对建筑环境提出了城堡、水晶塔、声屏障、民主等概念。首先,科技公园隐藏在拥挤的城市中,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途径是一个下穿的隧道。因而,从城市角度讲,Het Kasfeel社会住宅面临着区域环境缺乏识别性的问题。建筑师选择了错落有致的建筑表皮和光亮的材质,创造了一种远看似水晶的视觉效果,进而确立了这座建筑在科技公园的标志性。同时,建筑入口门厅处的彩色玻璃墙,具有鲜明的提示作用,特别是在夜晚,它是建筑庭院人口的标志。其次,Het Kasteel住宅毗邻两条铁路线,噪声干扰严重,建筑师对邻近铁道一侧的建筑表皮进行了精心的细部设计。不同角度排列的玻璃单元,将部分噪声反射出去,起到声屏障的作用。此外,Het KasteeI是一个社会住宅项目,在严格的成本控制下,为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住户营造回家的感觉,让他们和谐相处是建筑师面临的难题之一。因而建筑师设计了不规则的内庭院,以保护社区内居民的生活。停车场设计成为住区的“客厅”,木质的墙,树的剪影透过天窗投射下来,给人一种温暖和归属感,成功的将居住区中的消极空间转化成为积极空间。建筑师为了满足不同阶层对社会住宅的生活需求,体现民主精神,设计了4种住宅形式:底层住宅(ground-tied dwellings)、跃层住宅(upstairs。downstairs dwellings)、走廊公寓(gallery apartments)和塔楼公寓(tower apartments),并为每一个住户创造一个自己的室外活动空间。
Het KasteeI住宅除了在概念上相制造业靠拢之外,在技术上也受益匪浅・建筑师在表皮工程师的配合下,采用了TU预制的建筑表皮单元进行建造。每个单元的均为2.9m高,2.7m宽,建筑玻璃为中空夹层玻璃,表皮单元的内壁四周都贴有120mm×22mm的木板。塔楼部分的表皮单元是建筑师为居民设计的“空中花园”,希望居民能够坐在自己当房间中享受到阳光的温暖。表皮单元由工厂定做,然后运往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安装时,各个单元沿对角线方向倾斜,且每个单元均不相同。整个立面共有8种不同倾斜的角度,最大倾角为10。,这种处理方式使建筑在外观上看起来象一个巨大的水晶体。在单元与单元之间,建筑师还设计了隔音空腔,并在表皮单元的顶部和底部铺设了吸音材料,从而保证了居住环境的安静。由于工厂加工精度高,误差小,构件便于组装,且容易控制安装的准确性,因而建筑师凭借预制构件TU制造的优势在不增加时间成本和造价的前提下实现了建筑的精致之美。而精美的建筑表皮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对主体结构在形式美方面的要求,采用最简单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从而减少了主题结构的造价。建筑主体结构与建筑表皮同时施工的方式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Her Kasteel社会住宅项目,施工时间仅用了6个月,是通常欧洲住宅建筑施工周期的1/2:造价为1089S/m2,是欧洲普通多、高层住宅造价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