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08:54: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校法制教育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驱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3-0071-06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我国有民办高校707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23所,民办高职院校占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27%,已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1]。民办高职院校是一种民办性质、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主要实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对我国以传统公立大学为单一构成的高教领域的必要补充。民办高职院校招收学历教育学生,属于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2]。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是指民办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完成学业后,由学校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专科毕业证书。
近10年来,虽然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公民终身学习、职业培训的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所谓职业培训,是指对准备就业和已就业人员,以开发其职业技能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其他各类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培训。而民办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规模很小,重视程度不够,这必然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顺势转型,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的发展路径。
一、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短缺
在发展的最初几年,由于学生报考报到人数多,民办高职院校确实发展势头较好。但随着人口出生率和高考报考人数逐年下降,民办高职院校逐渐面临招生难的问题。教育部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2009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人,这种态势将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多地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多年下降。如图1所示,从2008~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曲线图可明显看出,高考报名人数2010年同比下降了74万人,2012年同比下降了18万人[3]。虽然下降速度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下降趋势未改。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有912万考生报名参加高考,人数较上年减少10万人[4]。
图1 2008~201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二)办学资金紧张
在现有体制下,高等教育经费一直很紧张,民办高职院校和公办高校一样,存在着严重的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并已成为制约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总体上看,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即使是在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多样的民办高校,学费仍占很大比重。国家对民办高职院校收取学费的数额有所限制,一般来说,民办高职院校收取的学费只能满足学校的日常开支,要想有所节余积累,只能通过扩大办学规模、降低办学成本来实现[5]。总之,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仅通过学费很难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如果得不到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将会陷入发展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最终可能以破产倒闭而告终。
(三)教育教学与办学定位不符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工作,二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业创新精神,走上社会能创办自己的企业。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但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实际运行中只是把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稍作修改就实施,严重脱离企业实际。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设置与专业岗位结合紧密的课程,加大实习实训和创业创新教学力度,实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缺乏专业设置自
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几十年的实践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不够宽松,专业设置权、决策权、调整权都在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结合不够深入,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不足,结果使教学脱离企业实际和社会实际需求。针对此,民办高职院校要努力扩大办学自,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岗位需求变化、地方行业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以此作为专业设置的目标取向,建立以行业、学校、行家组成的专业设置机构,使专业设置真正实现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6]。民办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办学自不够大,不能自主设置社会紧缺的专业,导致有些市场急需的专业仅因为在目录上找不到而无法招生。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软肋”。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只能聘请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他们既缺乏相应的教学训练,又没有参与特定的实用技能培训,很难胜任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民办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应聘请有相应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来执教,但聘请这样的教师成本较高,民办高职院校从办学成本的角度出发,只能聘请一些应届本科生、硕士生和返聘一些退休高校教师,出现中年骨干教师断层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和社会衔接,就业出现困难,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也影响到学校的招生。
(六)校企合作不深入
虽然近几年来民办高职院校都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形式大于内容,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民办高职院校只是想借助企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没有想或不知道如何为企业提供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学校只有主动融入到地方企业中去,开办“厂中校”、“校中厂”,才能解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问题,解决学生培养和就业问题,从而为企业职业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的可行性
纵观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现有发展路径,主要还是依靠收取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的学费来实现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具有资金积累速度慢的缺点。如果民办高职院校招收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学生数量不够、入不敷出,学校就可能无法运营。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看法转变的今天,仅靠收取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的学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另辟蹊径,借助自身优势,拓展办学资金来源路径,而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另一条重要办学资金来源路径。民办高职院校只有依托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并重发展,才能解决生源短缺、资金紧张以及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和校企合作等问题。
(一)稳步发展全日制学历教育
民办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学历教育的认可度逐渐减弱,导致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严重不足,有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报到人数不到70%,给学校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民办高职院校要想解决生源不足问题,首先必须苦练内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为此,民办高职院校一是要加大软硬件投入,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型人才;二是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走入学校,让学校办进企业,产教融合,共融共荣,以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知名度,稳步推进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职业培训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实行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从中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是大势所趋、大有作为。为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大胆突破,顺势而为,创新发展,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拓展职业培训。
1.职业培训市场潜力巨大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的《教育蓝皮书》披露,2010年整个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7600亿元,2012年约为9600亿元,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预计2013年将超万亿。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较大,但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7%,但是教育市场价值却只占3%不到,未来10年内,中国将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庞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市场[7]。2014年4月3日,IT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内科技于纳斯达克上市,让更多的人看到职业培训是个金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民办高职院校具备开展职业培训的条件
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了几十年,初步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开展职业培训需要依托的主要是两方面:第一,要有一个硬件设施良好的培训场所;第二,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两个条件民办高职院校都已具备。
3.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具有机制灵活的优势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项目相对灵活,可自主开展一些市场急需的培训项目。而这些培训项目在全日制学历教育中还需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而民办高职院校兴趣办职业培训不需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4.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具有较大优势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公立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由于公立高等学校对开展职业培训的收入和支出管控严格,运营机制也不够灵活,导致公立高校对开展职业培训兴趣不大。社会培训机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较弱,难以与民办高职院校开展竞争。此外,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比较灵活,可以将学校的培训机构承包给个人经营,个人向学校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学校也可以独立自主经营,采取公司化运作,分项目管理的模式。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竞争不激烈,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操作性分析
现以民办高职院校――广东A职业学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设计方案为例,来探索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的具体操作方法。
广东A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民办普通高职院校,学院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周边企业林立,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良好,教学设施完备。学院设有工程系、工商管理系、经济与贸易系、计算机系等多个系部,同时开发继续教育与培训项目,先后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举办了成人本科教育。学院近几年来录取学生报到率不到80%,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欠缴学费。而学院日常开支主要来源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学费,除去日常开支后所剩无几,要想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财力已经无法跟上,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学院的发展。为此,广东A职业学院提出在稳步发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并行发展。为此,广东A职业学院制定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结构模型图,如图2所示。
图2 广东A职业学院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
结构模型
(一)学历教育板块
学历教育板块的运作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四个方面着手。
1.办学定位
广东A职业学院结合内外部条件,进行了如下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应用型院校;办学层次定位:高职教育为主;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学科结构定位:工学、管理学为重点;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地方,面向广东省;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居省内前列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职院校;长远目标是建成全国有创新特色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定位:“十二五”期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万人左右。
2.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广东A职业学院地处工业园区,周边企业林立,因此,学院依托工业园区,和园区内企业进行紧密对接,设置企业急需的专业,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双方共荣共赢,实现校企可持续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广东A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新办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教师是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一部分是返聘的退休专家和教授,具有生产和管理一线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属于“中间小、两头大”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利于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此,广东A职业学院提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新进、没有社会工作经验青年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加速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实践性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一支“来得了、干得好、留得下”的优秀专兼职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4.校企合作
广东A职业学院近几年在校企合作上有所突破,跟周边一些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还是形式大于内容,深度合作不够。一方面,学院为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企业从经营成本的角度考虑,不太愿意接受学院学生分阶段顶岗实习。为避免这一问题,学院开展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有益探索,采取学校和教师共同出资创办校办企业,解决学生的分阶段顶岗实习实训问题,以促进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和企业联合成立产业学院,在企业中办学校,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职业培训板块
职业培训板块的运作主要涉及到公司化运作、培训项目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四个方面。
1.公司化运作
学校单独成立创业培训学院,负责职业培训、独立核算、公司化运作。部门包括: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项目部、教务部、校企合作办。其中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教务部、校企合作办主要为项目部提供支持服务。项目部只负责对外招生,不涉及校内全日制学生的考证培训、继续教育。
2.培训项目设置
一是全日制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模式采用一年制全日制技能+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培训项目,其中三个月全日制学习,其余时间带薪顶岗实习。开设市场紧缺的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专业培训。该项目证书的获取渠道是通过联合办学,组织学生参加成人函授或远程教育的方式解决学生学历问题,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解决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问题[8]。实行滚动招生,每满30人即开班。学费收取办法:一是报到收费;二是对于家庭困难学员,先报到学习,参加工作后再分期付款。就业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全部安排就业。
二是企业职业培训。包括企业干部培训、员工培训、客户培训等。干部培训包括中、高层干部培训和后备干部培训;员工培训包括新员工培训、企业各体系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客户培训包括客户出国培训、客户子女暑期出国夏令营,培训结束后颁发广东A职业学院培训证书。
3.师资队伍建设
为便于管理,创业培训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独立进行。师资主要以兼职教师为主,大量聘用企业一线有经验、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同时整合学院其他系部教师兼任部分课程,核心课程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担任。
4.校企合作
为提高创业培训学院的工作效率,创业培训学院单独成立校企合作办。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培训学员的实习实训和就业问题。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承担企业新员工培训任务,既解决了中小企业新员工培训场地、资金、师资等问题,又有利于校企深度融合。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政策导向分析及方案设计研究可以看出,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而民办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驱动发展路径的实施离不开办学者转变观念,大胆开拓。一方面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主抓学历教育内涵建设,加大对师资和实训基地的投入,设置市场紧缺专业,采取“双证书”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要大刀阔斧地开辟职业培训之路。总体来说,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并行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源短缺、办学资金紧张以及发展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才会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3-08.
[2]王英.民办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研究――以上海TP职业学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率[EB/OL].2013.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html/g/report/2013/report1.shtml.
[4]2013年全国18省市高考报名人数减少 总数达912万[EB/OL].2013-04.中国教育在线网站:http:///bmxx_6148/20130415/t20130415_931279.shtml.
[5]王云儿,周莹莹,叶晓莉,卢虹.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来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6):16.
[6]刘启亮.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7(8):12.
[7]2013中国教育产业创投发展时代峰会[EB/OL].2013-04.腾讯网站.http:///a/20130411/000317.htm.
[8]戴国宝.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5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Driven by Degree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DAI Guo-bao
(Commercial College, Macao City University, Macao China 999078, China)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58-02
员工的开发与培训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时间越来越多,企业员工培训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企业在这个部分投入的经费也是越来越多。开设《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这门课程的高职院校如何上好这门课程也显得越来越紧迫。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属于职业知识必修课。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则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在全社会的最优配置。众所周知,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和最特殊的。它是唯一具有创造力的资源,决定着市场经济的一切资源配置。本课程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人员开发与培训的内涵等概念,能够运用人员开发与培训技术与方法进行人员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实施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工作。系统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教学的特点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理论相对要少,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教学的特点要更加体它的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理论要少,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多,老师要根据企业实际的培训工作来设置课程内容,这样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老师还是倾向于讲授比较多,教学方式是以讲授法为主。虽然现在大学里的教学设备比较好,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老师不再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老师基本上是制作PPT,但是PPT的内容大部分是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更加简练地抄到了PPT上,实际操作内容不多。这样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还是理论,学生的技能锻炼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在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时候,告诉了学生什么是培训需求分析,但是学生不会做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懂,但是学生不会运用,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进行实际操作一遍。
2.教学形式落后。对现在的学生进行教育,如果教师还是以前那种输灌式或填鸭式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所以教育界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但是如何做到?大部分教师是缺乏经验和主动性。大部分教师还是以比较省事的方式进行,老师在教室里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其实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教学形式,来丰富教学。
3.教材不配套。现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用的教材,主要是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高校老师撰写的教材,这类教材过于太理论化。这类教材用在本科院校,效果要好一些。但是用在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效果会很差,因为这类的教材企业实际运作脱节比较严重。不仅学生不好学,看的很枯燥;上课的老师也不好备课。
4.教师实战经验不够。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通过访问工程师和挂职锻炼来弥补教师的企业经验的不足,加强双师型的建设,但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实战性比较强,只有真正懂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的工作是如何开展,才能真正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徒有美好的想法而已。
5.考试的方式不切合实际。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考试方式还是以教师出试卷为主。这种很传统的考核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的方式,不一定适合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际技能。理论跟技能是不一样的,不能说掌握了理论就掌握了技能,实践告诉我们,懂知识不一定会做。所以《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可以采取综合的考核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丰富教学方式。教师在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时,不仅可以使用讲授法,可以把其他方法综合到教学中去。比如案例教学,以一家企业为主,可以是校企合作的单位,因为专业老师应该对企业合作的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可以同企业负责培训的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做法,譬如企业是如何做培训需求分析的,企业在做培训需求分析的时候,用到了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如何使用的,企业在做培训需求分析的时候,有哪些困惑,有哪些问题。教师如果能够把企业实际中鲜活的资料拿来同学生交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肯定比较高,效果肯定比较好。在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时还可以使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比方说,讲到企业培训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时,老师可以拿一个自己比较了解的产品,让学生来扮演销售员进行学习角色扮演这种方法如何使用。
2.拓展教学形式。教师完全把自己封闭在教室里来传授《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种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肯定会不好。在这个高度开放和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教师完全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接受和掌握。譬如《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一些内容完全可以采取到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学习的形式。现在高职院校都有跟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跟部分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个条件。比如教师在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中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去看看企业是如何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的。企业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是如何确定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培训计划是如何做的,做计划时要注意哪些事项;新员工入职培训实施如何管理,实施的流程是怎样的,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流程;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如何评估,评估有哪些方法等。通过参观访问,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强了学生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中知识的理解,会提升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除了参观访问,还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去企业里学习。比如现在比较新的一种培训形式――拓展训练,现在拓展训练公司比较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去,让企业给学生进行为期一天的拓展训练,那么学生对拓展训练的流程和方法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如果学校资金比较紧张就分批跟着拓展训练公司的培训讲师,以培训讲师助理的身份,既帮助培训讲师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又可以在旁边进行学习。
3.教师汇编校本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有访问工程师和挂职锻炼等项目,来锻炼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部分教师还来自企业,他们有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学校同企业有比较多的合作,那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一起来编写符合现代企业培训的教材。《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培训有关理论概述,比如培训的发展历史、培训的目的、培训的作用等。第二部分根据培训的流程来组织,首先介绍培训需求分析的流程,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培训需求分析的报告撰写等;接着可以介绍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计划制订的流程,培训计划包含的一般内容,培训计划制订的注意事项;然后介绍培训计划如何实施,培训实施的一般流程,培训实施常出现哪些问题等;培训效果如何评估,评估有哪些方式,如何运用评估的方法等。这样条目清楚,学生学习起来不乱,教师教学容易操作。
4.加强师资建设。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教师建设,要走三条路,三条路一起走。一方面对已有的教师进行抓实的培训,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实战经验;另一方面要在招聘中把好关,在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老师的时候,要注意教师的社会企业经验的背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融入到学校里来,就减少了学校很多双师建设的培训工作。再者是从企业里找有理论功底的实战型教师兼职传授《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技能操作部分的内容。
5.灵活设计考核方式。《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考核,不能完全使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要多种方式并用。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使用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以小组作业的形式来进行,譬如说要考核学生对培训需求分析的技能掌握情况,可以就一家比较熟悉的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作业,让学生写培训需求分析计划,让学生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等,然后让学生上台讲解,他们的小组培训需求分析是如何做的,这样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培训需求分析的流程和方法以及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实施技能的掌握情况。《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方案设计、报告撰写等考核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比单纯以考试方式来考核学生要有效得多。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的培训目的,提升学生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中知识的运用,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形式落后、教材不配套等问题。不破不立,只有与时俱进,《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课程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为教师所用,为企业所用,为社会所用。
参考文献:
[1]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2] 赵胜勇.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教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11,(67).
(一)摸排调研
进一步了解了汉沽青少年思想现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合理建议,为下一步工作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二)推进“面对面”活动深入开展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中心、工作站、联络站工作职能,以法制教育为主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与青少年开展交流谈心活动,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心声,代言诉求,不断丰富青少年社会法制教育工作内容。
(三)组建青少年法律服务中心(站)
聘请法律工作者为青少年社区法制教育顾问,定期开展青少年法制服务行动,随时处理生活中的法律纠纷,答疑解难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二、加强宣传,拓宽法律知识传播途径
(一)法制安全教育培训
完成针对汉沽法制副校长、法制宣讲员、学校团支书、少先队辅导员、社区法制辅导员、重点青少年帮扶人等相关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训。
(二)法律知识宣传
结合法制宣传日、国际禁毒日等节点,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采用展牌、视频、广播、咨询等传统方式与QQ群、微博、短信等新媒体相结合进行法制宣传和答疑解惑。利用共青团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引导重点青少年学习了解法律知识。利用各校“校讯通”平台,开设“大手拉小手”法制安全知识短信课堂,通过向家长发送法律常识、案例分析短信息,再由家长传授给孩子,营造“大手拉小手、全家学法律”的良好学法氛围。
(三)法律知识巡讲
面向汉沽辖区内各学校、各社区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典型案例宣讲活动,传播法律知识,传授自护技能,提升维权意识,并通过宣传达到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授课者可以是专业法律工作者,也可以是经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学校、社区法制辅导员,以及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人。
三、加强体验,发挥实践基地职能作用
(一)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依托法院汉沽审判区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以案述法”情景再现、少年法庭模拟、法官讲法、青少年模拟陪审员设立、情景剧展演等体验式法制教育活动。
(二)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依托公安局、司法局看守所、少管所和110接警中心等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带领青少年参观走访、现场说法,警示青少年自觉学法、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展防灾减灾自护体验教育活动。依托消防支队、武警支队开展模拟演练、图片课堂、安全自救和教授青少年简单防身术等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自护自救本领。
结论二 学校法制教育基本做到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为辅助手段
结论三 法制教育资源较为丰富,自编教材、法制宣传片成为法制教育的主要依据;教育途径和形式趋于多样,学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是可参与的活动
结论四 教师教学形式较为灵活,基本能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喜好进行合理设计,注意用自然融入的方式进行教育
结论五 学校法制教育师资配备情况亟待改善,近一半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法制教育的专门培训,教师对接受培训的需求表现不一
结论六 学生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可程度高,学习积极性较高,最大需求为“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与“来自学校教育”相比,学生对网络的需求程度更高
结论七 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开展法制教育的意识基本形成,但社会和家庭参与的程度仍待加强
2007年,教育部联合等五部委共同出台了《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2009年初,上海市教卫党委联合市教委等五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本市贯彻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深入、扎实、有效地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实施,了解学校实施情况,为市级层面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课题组受上海市教卫党委法宣处等部门委托,于2009年9―12月在浦东新区部分学校开展了本项课题研究。
一、调查说明
本项调查主要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一般和较差的小学各8所,初中、高中各4所,共48所。学生问卷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每班随机抽取5名学生。实际发放小学生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0份;实际发放中学生问卷740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
教师问卷每个学校分管校领导、负责德育的中层干部和年级组长及部分班主任参与,实际发放问卷580份,回收有效问卷499份。
家长问卷每个样本班级抽取10位家长,实际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5份。
二、调查目的与内容
1.通过对德育干部、教师、学生、家长等的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前法制教育实施现状的看法,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有效推进法制教育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方式和途径。
2.基于以上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围绕法制教育实施的核心要素展开,即课时、实施渠道(学科教学融入、专题教育、活动和校外教育)、教材、师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等方面。
三、调查结论
(一)学校法制教育效果好,对学生有帮助
1.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讲法律方面的内容。其中84.3%的学生表示“很喜欢”或“有点喜欢”。88.1%的教师认为学生对参加法制教育活动持“欢迎”态度。
2.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法制教育对自己成长有帮助。其中有98.3%的小学生和95.4%的中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或“有帮助”。中小学各有94.4%的学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法律知识能帮助解决碰到的问题。
3.大多数教师认为当前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好,并认为这是学校教育的结果。82.7%的教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持“非常认同”或“基本认同”的态度。当追问教师为什么认为当前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很好或较好时,88%的教师将其归因为教育系统到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二)学校法制教育基本做到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为辅助手段
1.语文、政治等课程成为法制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只有近6%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过法制教育。学生问卷显示几乎每个学科的教师都会涉及到法制教育内容,92.5%的中学生和84.7%的小学生认为政治课教师会主动讲授法制知识,40.8%的中学生和76.2%的小学生认为语文课进行了法制教育。值得关注的是,从开放题答案看出,中学的心理课和小学的信息课,较好起到法制教育的作用。
2.专题教育、法制教育活动基本能按规定进行,部分学校还额外增加了特色活动;从学段看,小学阶段的落实情况好于中学阶段;从学校活动安排看,高年级安排特色活动较多。有80%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且有90.4%的小学生表示“老师按课表上课”;有38.5%的中学生认为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有60.4%的中学生认为学校仅根据固定的节日、纪念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班会成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回答老师会在哪些课上讲到法制教育内容时,很多学生填写了“班会”,说明班主任普遍能利用班会进行法制教育。
(三)法制教育资源较为丰富,自编教材、法制宣传片成为法制教育的主要依据;教育途径和形式趋于多样,学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是可参与的活动
1.多数学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教材,主要以区统一编制为主,学校自编为辅,半数以上教师认为他们使用的教材很好;小学阶段有专门教材的多于中学。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法制教育教材的建设。82.6%的小学生反映学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教材;中学生反映没有教材的达52.7%,尤其是毕业年级。这与中学阶段学生反映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的情况一致性较高。
教师选择教材属于新区统一编制的居多,占45.9%;其次是学校教师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占33%。剩余21.1%的学校用的是正式出版的教材。半数以上教师认为他们使用的教材很好。
2.很多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最常用的方式是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这种方式被小学生接受程度高,中学生较为喜欢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教育。
教师认为,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在节日纪念日进行法制教育是最有效果的三种法制教育形式。对问题“你学习法律的目的”,小学生的选择集中于知识的获得,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70.9%)多于“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知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60.2%)。而中学生选择“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52.1%)的比例则多于“丰富知识,提高修养”(43.4%)。
(四)教师教学形式较为灵活,基本能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喜好进行合理设计,注意用自然融入的方式进行教育
1.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形式多样,与学生的认可程度基本一致。对问题“老师上法制课时通常采用的授课形式”,老师和学生选择最多的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次是“讲课时穿插一些生活实例”,再次为“教师组织学生演讲、辩论、讨论案例”。而选择“照着教学材料读”的非常少。
对问题“对你帮助最大的法制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中小学生的选择都集中为“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进一步检验“照着教学材料读”可以看出,这种形式虽然并不受到学生的喜欢,但在实际中仍存在于部分教师教学之中,需引起关注。
3.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较为认可“自然融入”的方式,与学科教学内容联系性强的学科教师更认可这种方式,一些老师“不敢融入”的倾向值得关注。
2/3的教师表示通常在讲解与法律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时自然而然地融入法律教育,近1/3的教师表示是在讲解完学科知识点后再增加一些法律知识点。6%的老师表示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讲过法制教育内容。
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对到底要不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其中社会、语文、音乐、体育、生物、政治、化学、地理等学科教师选择“自然融入”的最多,尤其是思品教师,100%选择“自然融入”。而历史、物理、英语等学科,教师选择“自然融入”的非常少。
不选择“自然融入”的教师认为“太牵强”、“教学时间有限、考试压力大”、“自己也不懂,怕误导学生”。
(五)学校法制教育师资配备情况亟待改善,近一半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法制教育的专门培训,教师对接受培训的需求表现不一
1.近2/3的教师表示学校聘任了法制教育专、兼职教师。1/3强的学校还没有配备法制教育专、兼职教师。
2.半数以上的教师表示接受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法制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其中以语数外教师为主,其他学科的教师参加此类培训较少。
3.教师对接受法制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培训的需求差异较大,中层干部、小学教师相对迫切。在需求程度上,不同学段的教师在法制知识培训方面的需求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其中小学教师在这方面的需求较多,而中学教师需求较少。不同职位教师的需求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层以上干部需求较多,普通教师“无所谓”态度的居多;在对培训部门的选择上,教师最希望获得的是由司法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培训机构等部门联合组织的培训,其次是司法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最不愿意接受的是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仅占12.5%)。
(六)学生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可程度高,学习积极性较高,最大需求为“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与“来自学校教育”相比,学生对网络的需求程度更高
对问题“你最希望了解的法律知识”,70.9%的小学生和61.1%的中学生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此外,中学生较为关注的是与社会关系密切的知识,如“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知识”等,小学生更加关注与他们作为未成年人相关的权利义务知识。
对问题“如果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寻求帮助”时,被选择最多的是“上网查信息”,其次依次是“询问父母或者其他人”、“询问老师或其他人”、“查阅书籍报刊”、“拨打咨询电话”,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询问同龄人”。
(七)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开展法制教育的意识基本形成,但社会和家庭参与的程度仍待加强
1.大多数学校落实了法制副校长(辅导员)配置,但有待更好发挥作用。
多数学校善于利用各种法制专业人员的力量开展法制教育。73.2%的教师表示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且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来自公安部门,认为这些副校长(辅导员)能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作法制报告或是帮助学校进行综合治理。但有近1/4的教师不知道学校是否有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或不知道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来自哪个单位,不知道他们在学校里做过什么工作。
2.学生家长普遍意识到孩子接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生活中能进行法制教育,但学生在家庭中得到的法制教育十分有限。
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道德品质养成最为重要,普遍认为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非常必要,对参与学校法制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但在影响孩子的方式选择上,家长有意识地通过专业知识教育的力度不够,更多表示通过电视等方式使孩子顺其自然获得教育。被调查家庭订阅了法制报刊杂志的仅18.9%;家里平时经常收看法制类型节目的仅6.9%;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经常与孩子一同讨论社会中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仅39.7%。来自教师的调查也显示,认为家长有较强法制意识的仅有16.5%。
调查显示,家长的学历与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呈正相关。
3.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不容乐观,有待加强宣传,充分利用。
对问题“学校是否设有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学生和教师明确回答“有”的均不到半数 ,其余为“不知道”。在有校外法制教育基地的学校, 80.3%的教师认为“学校能经常利用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学生认为“能经常组织活动”的比例却较低(中学生14.1%,小学生29.4%)。
调查显示,不同职位的教师,对学校是否有法制教育基地的了解程度不同,并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其中校长、中层干部表示不知道的非常少,而普通教师表示不知道的却很多。
四、调查建议
(一)保证法制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的课时(尤其是毕业年级),提高法制教育在学校的落实程度
1.要切实将法制教育纳入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之中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学校除学科课程所占课时外,每学年要根据法制教育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课程实际,安排合理的课时用于法制专题教育活动,法制专题教育的时间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确保课时,保证质量。但是,正如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那样,还有数量较大的中小学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有8.3%的被调查小学生和7.6%的被调查中学生表示学校从来没有开展过法制教育活动。因此,保证法制教育时间是落实法制教育的基本前提。
2.要强调毕业年级法制教育的贯彻落实
调查表明,毕业年级的法制教育开展不如非毕业年级。从社会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看,知识的单向度习得远不如学生品质和素质的养成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因此,决不可因为学生考试的压力而忽视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法制教育的落实。
3.区域层面应建立监管机制以确保法制教育工作的落实
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督导检查、校长年终绩效考核、法制教育条线工作考核等方式加强监督管理,注意树典型校,抓薄弱校,促进区域法制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二)加强法制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1.提高对法制教育资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资源是开展好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符合学生需求和认知特点的法制教育课程资源,对于开展好学校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知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2.区域层面组织人员加强配套教材开发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得力人员,参与法制教育材料的选择、修订与完善,本着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具有较高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读性的法制教育材料。
3.加强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和利用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单位和公安、司法等部门合作,集中开发一批有基础、有意愿、有资源的校外法制教育基地,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形成长期利用、持续发展、发挥作用的合作互动关系,促进法制教育形式和内容的丰富,为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创设更好的条件。
4.加强对法制教育网校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发挥法制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调查显示,学生有法律援助需要时,首先想到的寻求帮助的主体是网络。因此,加强网络中法制教育相关内容的建设应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为此,有关方面要加强对专业网站的建设和维护。
进一步提升已建的法制网校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知晓并使用浦东的法制网校,网校在小学教师和学生中认可程度较高,中学稍差,一些栏目不甚受欢迎。因此网站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需求的调研,使栏目更符合他们的需要,尤其要不断提高栏目对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提高网站的综合使用效益。
(三)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法制教育,实现法制教育的“滴灌”功能
1.加强认识,重视法制教育在学科课程中的融入
学校教学以学科课程为主,有课时、师资、教材的保证,这使得教学效果也有了较好的保证。因此,法制教育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在专题教育、活动课中进行,更需要在常规课程中落实。调查显示,目前教师对学科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的认识尚有差距,因此,提高教师对法制教育在常规课程中融入重要性、可行性的认识,应成为当前法制教育落实的重点。
2.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学科融入”研究,编写相关指南,实施培训
由于法制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缺乏对法律及教师任教学科本身与相关法律关系的深入研究,教师很难做到“有机融入”。有关部门或学校应认真开展关于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法制教育的研究,帮助教师理解及掌握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培训中,尤其要关注薄弱学校教师和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只有这部分教师的认识上去了,法制教育的效果才能普惠到每一个学生。为此,建议组织专题性、系列化的培训,培训过程中既要注意对知识点本身的讲解,更要注意对知识点落实方法的训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
(四)充分调动包括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校外实践基地及家长等社会力量,提高法制教育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1.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作用
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设置并非形式,而是举全社会之力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作用,除了定期开展作报告等活动之外,还要建立沟通平台,让法制副校长(辅导员)走进教师和学生,开展深度交流,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学校法制教育质量的提高。
2.加强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给学生提供法制实践机会
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环节。一是把握学校的真实需求,提出法制教育校外基地建设的意向性计划;二是挖掘区域内可利用场所资源,动员相关单位向学校开放;三是制定运作办法,学校应与基地单位协商,制定基地活动实施方案。只有这些问题落到实处,法制教育校外基地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3.发挥家长和高校法律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
各位关心学校教育工作的同志们,各位老师:
下午好。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稳定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天区教育局与区普法办在联合举办“区法制教育现场会”,并启动~××年度青少年法制教育系列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市区“四五”普法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模式,促进依法治校工作,以进一步强化广大师生学法、守法、用法、维权的意识,加强学生抵抵制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阶段,“以学校教育为依托,以家长、社会相配合,以公、检、法、司等有关职能部门相支持”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在有效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改善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要根据不同学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其中,小学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学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根据广东省课程设置标准,我区各中小学已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基本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使青少年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任务;各中小学校均建立了以主管德育校长、法制副校长牵头,德育主任负责、年级组长及班班主任主管的纵向管理和学校、家庭、社区、公安部门负责的横向管理的法制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切实维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但是,据调查所得,在校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现象有上升趋势。所以,各级各类学校要提高认识,明确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做到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加强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我希望各学校在发扬成绩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几点要求:版权所有
一、提高认识,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法制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不应该只针对少数犯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后进学生。所以,必须将法制教育纳入德育的整体规划中,通过各种法制教育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全体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实施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素质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因此,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各项法律法规,使全体教师明确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风。结合省《关于开展中小学校教师法制教育培训的通知》(教策号),认真做好每年一次的干部学法考试(每年~月),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法律意识,使全体教师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版权所有
三、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优势,拓宽法制教育渠道
充分利用区普法办提供的法制教育专家系统--普法讲师团及法制副校长等专业法制师资队伍的作用,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法律咨询、网络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夏令营、参观监狱等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发挥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教育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青少年防范侵害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知识。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⒈规范家访、家长学校建设制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教师把家访用电话、网络等新兴沟通方式所代替。然而,作为学生的两个主要的活动和成长场所,家庭和学校应该本着向孩子负责的态度,加强沟通,家长和老师都责无旁贷。所以,各学校要重视家访工作,特别是新生、毕业生的普访及后进生专访工作。
要以《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评估方案》为指导,使家长学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创新家长学校活动形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心理、生理等特殊问题进行讲授和辅导。如中学近期开展的“学、社区、家庭互动日”,是创新家长学校办学形式的新尝试,效果较好。在此,我倡导在学校中开展“走入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活动。
⒉规范管理后进生的帮教。要求建立专项档案,做到有计划、有名册、有记录(与后进学生定期谈话记录、处分、撤消处分记录、法制教育记录)。
一、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 社会教育资源运用意识淡薄
在对成长中的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将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考虑在先,并没有在意到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发挥效能。简单来讲,当前法制教育工作忽视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效能。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需要消耗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实现联系,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集中开发和管理;其二,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之间存在很多的区别,学校缺乏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能力和素质,难以切实的将其效能发挥出来。
2. 社会教育资源运用素质不高
社会教育资源在法制教育方式创新方面的效能是不一样的,资源更加多样,行为主体更加广泛,牵涉面更加多,要保证社会教育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之间的融合,还需要专业化的教育资源管理人员。而当前社会教育资源运用经验不足,法制教育方式创新还存在很多限制,仅仅依靠学校的组织和规划,在缺乏社会教育资源配合的背景下,也难以保证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切实的发挥其效能。在社会教育资源融入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沟通的不畅,造成实际的教育效果不佳,也是常常会出现的事情。
3. 缺乏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氛围
之所以说在法制教育方式创新的过程中,社会教育资源运用氛围比较缺乏,是因为:其一,社会教育资源难于找到有效的途径实现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之间的沟通,难以达到相互协作的局面,也就难以保证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发挥其效能;其二,社会教育资源缺乏积极性去参与到法制教育创新实践中去,往往也难以保证其教育资源最大效能的实现;其三,社会教育资源在法制教育中的运用经验缺乏,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对应的参照,由此很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
二、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需要尊重社会教育资源的特点,总结和归纳当前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探析社会教育资源运用到法制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是当前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1. 注重挖掘法制部门中的教育资源
我国法制部门众多,担负着法制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我国法制教育中社会教育资源的主力军。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法制部门教育资源的挖掘,积极做好与相关法制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发挥其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专业效能。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邀请辖区内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的法制校长,并且对于法制校长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形成学校与法制单位之间对口,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学校应该积极与法制宣传部门实现信息交流,一旦法制宣传部门开展社会法制宣传活动,应该及时告知学校,鼓励学校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宣传活动中去,以实现学生法制观念的提升。如在市区组织的法制宣传月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进去。
2. 开展多样化的法制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教育资源的生活性特点,注定了法制教育方式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应该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依据,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进去,使得自身的维权意识得以不断提升;其二,积极利用少年维权岗,红领巾监督岗的契机,对于校园附近的小商小贩进行清理和规范,以保证有着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其三,以消防法律法规为依据,积极开展全校的消防预警演习工作,以使得学生的消防意识得以提升;其四,开展法庭进校园活动,将当地审判机关的一些简单的审判活动迁移到学校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制的权威。
3. 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去进行夯实
当代社会资源中,互联网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法制教育实践中,为提升实效,我们应考虑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充分重视网络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网络是当前社会迅速便捷的媒体,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仅可以保证法律教育的自由心,还可以保证课堂法制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建设法制教育网络精品课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展现实际的法律案件,由此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法律的内容;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共享,以便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充分运用既有新闻和影视教育资源,尤其是国内外法制宣传教育,英模先进事迹,法律纷争解决办法等新闻报道,电影电视资料,由此形成资料集合,在公众场合或者网络上实现播放,使得法制教育效果能够得到最佳体现。
*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对于进一步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谈话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依法治省决定和司法部、教育部、中央综治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司发通[*)036号),就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盲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依法治国,关键在法治,基础是教育。法制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制教育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律素质如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将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教育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布局中,并切实予以加强。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宣传法治思想,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学校领导、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推进依法治教,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经过三个五年普法,我省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事业取得较大成就,但在新形势下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削弱思想品德和政治法纪教育工作,有的学生法制观念仍然比较淡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法制教育时间、课时落实不够,针对性、系统性不够强;师资缺乏系统培训,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各级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出发,抓住机遇,真抓实干。要改变法制教育零打碎敲的局面,整体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和教师整体法律素质,使我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探索有效途径,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
抓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强化教师法律素质。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计划,并和普法办共同对各级学校领导和政治教师进行分期分级法制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管理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普法教育讲师团。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员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并把此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省教委和省司法厅要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教师的法制教育培训教材。力争从20*年起,中小学法制课教师实行持证上岗,上岗证书由省教委和省司法厅统一制发。
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完善法制教育计划,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公民、政治课中加大法制教育份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法制教育,切实解决法制教育进课堂问题。教育内容要密切结合青少年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适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既要避免抽象,又能使学生懂得基本法律知识和基本法律原理。
不断探索法制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把课堂教育与多种形式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举办法制文艺晚会、模拟法庭、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征文和“学生带法回家”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要把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反面典型教育与正面教育、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自学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法制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达标、依法治校结合起来,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重视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在法制实践中受教育。要继续通过团队活动、校外活动,“青年志愿者”、“大中学生社会实践”、争创“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形式,指导、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法制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法律知识。要加强对学生组织和学生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指导,使青少年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继续重视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配备法制副校长、聘请法制辅导员、建立法制学校、家长学校、警校共建、社区法制教育中心、结对帮教,开展社区教育等载体和制度,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法制观念。
(三)进一步深化依法治校工作,促进学校依法管理
大力宣传宪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毒法规、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依法治校领导机构,制定规划,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规范学生行为和教育管理行为的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带头学法用法,做到为人师表。加大依法治校考核力度,使之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围。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集中整治力度。要针对当前存在的侵害青少年权益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不足;完善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国家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的法制素养、法制观念得到提升,提高自我约束力,培养一群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刻不容缓。但事实上,近几年大学生违法事件不断提高,校园暴力和大学生犯罪的数量逐渐增加,折射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不足,大学生的法律意思薄弱,法律信仰缺失,使得高校法制教育受到社会质疑。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法律的作用是约束公民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劳作,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是在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力度,使大学生的行为始终保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详细概括,“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成为公民自身修养提高的重要参考。对青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能有效加强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保持与国家法制和法律同步,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政策,完善自身知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生活水平。
二、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
大学教育是学生知识教育的最高殿堂,大学教育不同于初中高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包括文化知识、道德法制素质、个人能力等全方面的知识传授。然而,当今很多大学在学生道德法制教育上仍有缺失,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普通高校,在名牌大学也很普遍,从大学生犯罪情况就可以看出,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烧熊,到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同室无辜生命,还有最近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如2015年8月11日,中国传媒大学某女大学生遇害,嫌疑人正是同校的大学生;2015年4月11日,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在校园持刀砍人......这些沾满鲜血的案例,警告大学加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对法制教育不重视
当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较低,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外,其他的大学生对法律都是停留在对“法律”二字的名词解释层面,并且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常常对法律实施的某项制度不满,导致学生在进行法制教育课程学习时,用一种漠视的态度去对待,还有的学生表面知法,却常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获取自身利益,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愿意或放弃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往往采用极端的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
三、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学校法律章程,形成学生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加强学校依法治校的力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实施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小型法制环境,在完善大学生法制化管理的教育时,保证学校行政实施的程序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有效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培养力度。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尊重学生自我价值观,尊重学生人格,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法制学习中,从而培养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在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时能自觉遵守法律,保证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
高校法制教育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理论为中心,通过理论灌输使学生自我理解法律的基本内涵,这种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法律有清楚的认识,要让法制思想真正渗透到学生思维中,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法制教学,通过实例分析、课堂互动进行理论教学,模拟案例庭审、现实执法观摩的方式,使学生结合实际有效运用法制理论,真正做到遵法守法,从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重要发育期,在心理上比较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而一旦受到周围人的质疑和批判,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的思维,控制不住自身情绪,进而作出违法行为。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使学生在心理受到伤害时能及时的向心理咨询教师沟通,防止学生恶性犯罪的发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保护好学生的隐私,保障学生健康发展。
结语: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对现存的法制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更新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1]何磊磊.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改进与完善[J].知识经济,2012(02).
[2]张阔海,宋宝萍.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局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06).
[3]贺松兰,张增勇.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改进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2(15).
[4]朱中原,朱景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念与路径探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01).
[5]季敏.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法制教育 措施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On How to Strengthen Leg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Ya
(Security Department,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Yangzhou, Jiangsu 225007)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some of the violations and criminal behavior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havior contrary to appear in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how to carry out relevant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on how to prevent similar incidents become the focus focus. The incidence of school violence in recent years gradually rising, to tell us all of the need for leg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ce of legal education, and propose specific measures to strengthen leg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n effort to implement leg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measures; significance
1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现状
现如今,我国许多高校对法制教育并不重视,使大多数非专业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度不高。虽然,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要求中,但并没有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发展,仅仅把它当作一门普通的课程对待。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成熟,很难直接从法律层面对其进行理解,严重影响法制教育在高校中的普及效果。
其次,在我国众多法律院校中,不同的高校对法制的教育一般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目前在高校中较为常见的实践教育理念主要有模拟法庭、侦察与反侦查、现场观摩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但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法制教育过程中时,并没有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各高校的教学程度不同,可能导致学生对法律的学习热情降低。
同时,法制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育,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法制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结合,但大多数高校仅仅注重理论的传授却往往忽略了实践,使学生很难接触到实际的案例,理论脱离了实际,是教学效果明显降低。并且,一些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差,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法学的兴趣。
2 我国法制教育存在的弊端
2.1 法制教育的理论化倾向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法制高速发展,高校法制教育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我国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把法制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一部分,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法制教育合并为一门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部门规定该课程为所有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将这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制教育更加系统和规范。但目前这门课程带给高校的并不是法制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而是该课程在许多高校逐渐呈现严重的理论化倾向。高校法制教育仅注重理论规范化,导致理论与实际分离,法制教育变成了一项单纯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法律的学习仅仅在理论层面,大多数学生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
2.2 单一的教育形式
目前,各大高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仅仅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程,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仅重视形式而忽视其根本意义。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学生很难在几堂课后就对其了解和掌握。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法制教育仅仅是在几个课时的时间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通过与一些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向学生讲述如何遵守国家的法制法规。但法制教育和思想建设并不能仅仅靠几节课的时间进行讲述,法制教育和思想建设是涉及精神层面和自我意识的,这些层面对当代高校学生均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对当代高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思想建设,其目的是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行为活动。因此,对当代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一定要杜绝单一的教育形式,教育与意识相统一。
2.3 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法制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全面的法律知识,更应该熟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以及高校的教学情况。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法律教师是由高校内部人员兼职,很少有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法律教育培训。由于这些教师本身的法律存储知识较少,法律素养以及实践能力较差,教学经验不足或者相关经验较少,使教师的教学仅仅局限在课本的基本理论中,当遇到实际的法律问题时,会使教师力不从心,使法制教育的质量明显下降。这些都表明高校应提高师资力量,加强法制教育。
3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措施
3.1 改变教学形式
高校法制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应在书本理论基础上,开展多种新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在高校中营造出浓郁的法制氛围。高校的法制教育不应局限于理论教育,更不能把课堂一对多的传授方式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唯一途径,高校要不断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与形式。
首先,法制教育应完成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采用多方面的教学理念,课堂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以学生相互讨论为主体完成法制教育工作,加强师生讨论、沟通,课堂上展开不同的讨论形式。其次,开展课堂以外的学习环境,例如与相关机构沟通,为学生提供参加专业法制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播放法制教育宣传片,在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3.2 加大师资力量
首先,在高校内建立一支专业健全的法制教育队伍。由于目前多数高校法律教师专业水平较低,不能全面为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因此,应重组高校法制建设师资力量,补充专业的法律人员,使高校学生接受更加系统、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法制教育。其次,对高校法律教师进行统一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同时可聘请校外的专业法律工作人员作为外聘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实践以及活动的机会。
3.3 完善教学内容
从教育的根本出发,将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的相关学科相结合,提升法制教学的教学效果。通过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集体意识以及健全的精神境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减少高校学生的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
4 结语
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法律素质是当代高校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综合素质,高校在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不仅使学生了解法律,更应该使学生守法,并且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将自己的个人素养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真正使法制教育工作得到提高。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创新法制教育的理念与形式,扩大师资力量建设将法制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努力为我国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春玲.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33(4):84-86.
[2] 李丁宁.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探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28(5):27-29.
[3] 崔楠.高校法制教育创新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2(5):109-110.
[4] 范颖.有效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实践思考[J].科技与法制,2012(3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