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校本研修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0 02:1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校本研修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校本研修总结

第1篇

论文摘要: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单一,许多教师对现行培训的效果不太满意。作者对内容组织、培训形式等进行了探索实验,以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琇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第2篇

1.以共同愿景实现课程引领力

仁和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形成依托课程建设,打造京郊名校的共同愿景。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立足打造学校课程品牌,从整体上构建仁和中学的课程体系。

2.以培训提升教师课程实施力

学校在几年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打造高质量“精品课”的研讨模式,即“三二二一”模式:三次备课―两次说课―两次上课―一次总结。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演练场。每学期每个学科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向全校教师献课。课前发挥全组智慧磨课,全校教师现场听课,课后做课教师现场说课,其他教师评课并撰写“同说一课”材料。通过集体磨课,不仅授课教师收获大,听课教师更是受益匪浅。

3.以制度保证学校课程持久力

为保证学校新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贯彻落实北京市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指导协调三级课程的整体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通过《仁和中学课程评价体系》和《仁和中学教师培训细则》,对教师进行监督,保证课程的“原汁原味”。

4.以课程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大胆取舍教材,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在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以数学为突破口,选派参加六年一贯制教学的优秀教师(这部分教师既教过初中,又教过高中),成立专门的教材研究小组,对初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并把在高中常用的知识点与初中教材对接,尽管有些知识点在中考中不做要求,但是我们依然会在教学中重点讲解,不给学生吃“夹生饭”,为学生的高中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按需开掘,创新发展校本课程。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我们按需开掘,创新发展校本课程,确定了“综合阅读”“兴趣数学”“艺术鉴赏”“科技探秘”“阳光健体”“社会实践”六类校本课程项目,先后开设了语文阅读课、英语阅读课、机器人制作课、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实践课、卫生与健康、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编织、篆刻、足球队、乒乓球队、长跑队、篮球队等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5.以评价助推课程建设深入发展

学校“课程评价小组”结合新课程的实施,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五个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评价体系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进步,开发学生的潜力,突出发展性的评价思想。

在评价体系的监督与指导下,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新的评价方式对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全面助推的作用,并有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 初中体育 培训

学科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吉首大学于2010年以来连续承担湖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中的“初中体育与健康”子项目培训任务,获得了诸多经验与启示。

一、明确培训对象与目标,培训成效显著

湖南省初中体育与健康培训项目培训任务从2010年以来一直由吉首大学承担,具有比较丰富的培训经验。每次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和电话访谈等对学员进行需求调研,细化学员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方案,并且通过培训与培训后跟踪服务,积累培训经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贫乏等问题。在历次培训中推出的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内容深受学员喜欢,其教学场地要求低、教学内容娱乐和参与性强。许多学员在培训后将其应用于所在单位教学,深受学生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研修,使每位参训的体育骨干教师在教学素质上得到优化,提升基层中学体育教学质量,锻炼参与研修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服务基础体育教育的意识。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前沿信息、知识与教学价值的深入理解;掌握初中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训练基本方法;发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头作用,能够成为地方初中体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集结了《内知名专家讲课实录汇编》、《学员研修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出版了《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民间体育》教材。完成了“国培计划”初中体育全国示范性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后期还将进一步总结培训经验与案例,编制《中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案例集》。整体上较好地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连续多次获得湖南省教育厅颁发的“子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培训中突出解决农村中学师资、器材场地不足等问题,积极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学员返校后评价反响良好。

二、领导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到位

领导高度重视是办好“国培计划”项目的关键。在历次培训开展的前期,学校成教学院与体育科学学院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为了加强培训班的教学组织管理及后勤服务,学校成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由主管成教工作副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成教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处、财务处、资产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组成。国培办公室设在体育科学学院教务办公室。体育学学院抽调了专职管理人员,由院长亲自负责全盘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就培训筹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培训总体实施方案细则、学员住宿、集体就餐、培训教室等召开了多次协调会,校长在会议上明确表示举全校之力顺利完成湖南省教育厅、省国培办交予的任务。

三、培训特色鲜明,培训方法手段富有新意

培训形式注重多样化,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参与互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分组讨论、心理健康与调适辅导等多种形式,培训后通过网络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培训主题特色与创新。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在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凸显特色。二是培训服务特色与创新。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学员培训需求,依据“国培”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和课程模块。通过培训网站、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了解学员培训后的教学状况。三是教学方式特色与创新。培训中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另外开展学员参与体验与专家点评、案例研究、教学问题诊断等活动,针对培训问题有的放矢。四是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形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国培管理制度文件,设立专职班主任和教务秘书,提供优质的食宿条件和周到的服务。

四、师资是关键,突出授课实效性与针对性

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是项目培训圆满成功的重大保证,学校确立了学科理论专家和教学实践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配备思路,首先是选聘校内职称高、知识新、表达能力强的教师授课,他们以幽默风趣的表达、全新的观念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其次是邀请校外名师讲学。邀请了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北京教育学院、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他们的讲座不但体现学科特点,还突出前沿信息,把新课标精神融会贯通于讲学中,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五、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特色,丰富培训内容体系

立足湘鄂渝黔边区的地域优势,利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教学与训练,弥补和充实中学体育课程资源不足。该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本校的五大特色和优势:第一,特色项目。高脚马、蹴球、毽球、抢花炮、板鞋、押加、苗族鼓舞、竹竿舞等系列特色项目。第二,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教育部第一批视频公开课程。第三,教育部规划教材。《民族民间体育》是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第五,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是湖南省精品课程。从而一方面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解决了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缺少常规体育器械的困境,因许多的民族民间体育器械制作简便,活动也不受场地限制。

六、教学实践与考察成效显著

为了配合培训项目的开展,学校建立了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教学观摩实践基地包括吉首市第四中学、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一中等。其中张家界天门中学、吉首市第四中学是湖南省“国培计划”优秀实习基地;张家界天门中学被评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体育教学先进单位;吉首市一中是“湖南省体育传统校先进单位”;吉首市双塘中学、吉首市矮寨中学是湘西州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典型学校。这些实践基地在民族民间等特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均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建树。同时积极组织培训班学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实地考察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初中体育短训班的学员们与矮寨中学、凤凰中学相关领导与教师就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行了经验座谈与交流,并实地考察与参观了矮寨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其次是邀请了一线优秀初中体育教师到学校来为短训班的学员们进行公开课活动,并进行讨论与交流;第三是组织短训班学员推荐至少三人各上一次公开课,组织其他学员进行看课、点评,同时收集学员公开课的教案、拍摄公开课影像资料。

七、强化跟踪指导,加强后续服务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专门网络平台,设立专门国培网站,利用QQ群在线咨询与交流邮箱,定期组织召开主题讨论与发散式交流相结合,设专人负责网站运营与管理。第二,通过网络课堂开展特色体育课程资源视频教学,加快特色体育课程资源教学光盘的普及。第三,定期进行电话反馈回访,适当开展学员训后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汇总研讨并反馈指导学员。

八、积极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多年的培训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与经验,但同时仍需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反思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如还需进一步拓展特色课程资源。民族民间体育既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与互动体验性,又有民族文化传承性,更有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简陋的适应性。今后的培训将根据农村实际进一步挖掘、充实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其次,还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与案例资源。围绕农村初中体育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实践基地资源的利益效率,拓展更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拓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空间。第三,今后的培训中还需聘请更多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丰富培训内容,开发利用更多培训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在短训班较短的时间里,制定最有成效的培训计划。另外还需在培训中加大开发理念与方法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项目案例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白普湘,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53-155

[2]奚凤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99-100

第4篇

湖南省一直面临着培训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与教师培训需求相当巨大之间的矛盾。“国培计划”的实施,对湖南省教师培训而言真是“雪中送炭”。湖南省将“国培计划”实施作为推动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重大机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积极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不断提升项目实施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并引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全省教师队伍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构建教师培训基地体系

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体系。“国培计划”的实施,为湖南省打造切合实际、运转有效的教师培训基地体系提供了机遇。

高校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龙头。湖南省依托现有资源,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范畴内,初步形成了校长园长培训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主体,初中教师培训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主体,小学教师培训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主体,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主体,其他十余所有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为补充的高校基地格局。这些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历史感和使命感,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专业精细实施国培项目,加强了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实现了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有效对接,逐步实现了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通过“国培计划”实施,师范类高校的龙头地位日益巩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情结逐渐恢复,对教师培训日益关注。这些高校已成为湖南省相对稳定的教师培训核心基地。

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是“国培计划”实施的基础。“国培计划”启动之初,各培训机构自主选择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作为培训实践基地,组建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013年,省教育厅制定遴选标准,专门下发文件,遴选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园),将其建设成为全省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基地和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示范基地,首批评审认定128所。省级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实践性培训、训后跟踪指导等优势,主要承担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影子教师”培训任务和短期集中培训观摩考察任务,特别优秀的学校(园所)可以独立承担国培项目。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独立承担了“国培计划”初中课改实验主持人高级研修项目,株洲市景弘中学、湘潭市和平小学等6所学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短期集中培训项目,82所省级基地校(园)承担了置换脱产研修“影子教师”培训。遴选、建设和使用省级基地校(园),不仅完善了全省教师培训基地体系,而且提升了全省教师培训质量。省教育厅不断加大对省级基地校(园)的支持力度,2013年安排773万元专项经费对82所基地校(园)进行奖补。

教师培训机构是“国培计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是全省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主体,对全省教师培训机构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中来,承担了学员送培和组织协调、远程培训项目辅导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工作,逐渐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成为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校的重要纽带。“国培计划”实施,推动了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转型。

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湖南省以高校为龙头,以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基础,以教师培训机构为纽带的分布式、广覆盖、高质量、有特色,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逐步形成。

二、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国培计划”的实施过程,是湖南省不断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过程。

建立并完善了项目招投标制度。湖南省所有国培项目坚持项目招投标,并实行差额遴选制,凡是有多家单位同时申报同一个子项目,该项目定标时至少有一家以上单位要被淘汰;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凡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经绩效评估获得优秀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竞标,而绩效评估中排在末位的单位及项目被自然淘汰,且三年内不得承担同类项目培训任务。差额遴选和末位淘汰制大大激发了各培训机构的责任感,全省出现了百花齐放、力争上游的喜人局面。

建立了多方参与、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下发了绩效评估办法,研制了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考评细则。市州教育局、培训机构、专家、学员及省国培办均参与了绩效评估工作,培训机构和市州教育局相互考评对方的工作,实行培训机构之间交叉检查,聘请省外专家对各培训机构实施方案和培训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学员现场测评、部分学员座谈、学员网络匿名测评、电话随访学员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评价。按照“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学员网络匿名评价+专家考评”的模式,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过程性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即时效果,网络匿名测评主要评价培训延时效果,专家考评主要是学科(领域)专业评价。分值比例上,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4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30%,专家考评占30%;远程培训项目,过程性检查督导测评占20%,学员网络匿名评价占50%,专家考评占30%。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绩效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实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约束与激励机制。湖南省于2011年颁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规定教师参加培训所获学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30学分,五年一周期累计学分不得少于360学分,其中校本研训不超过120学分。将培训学分与教师考核奖励、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特级教师申报等挂钩,一个年度内参加培训累计少于72学分的教师,原则上在当年度考核中不能评为优秀等第。同时,开发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系统和专门网页,具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年度培训学分信息的录入、审核、查询功能。湖南省教师培训信息管理日趋科学和规范,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省。教师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使湖南省实现了教师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由“不愿参培”向“争要指标”的根本性转变。近三年,国培项目学员参培率稳定在99.5%以上,结业率达到99.9%以上,学员整体满意率在99%以上。2013年,出现10多名中小学教师自费参加国培、往届国培学员回到国培教室旁听的可喜现象。

三、创新教师培训实施模式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符合项目特点、适应学员需求的实施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既成功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研修,又确保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安全并得到优质的实习指导,我们创造性采取“两次置换”实施模式。第一次置换在农村骨干教师和师范生之间进行,按照一名在职教师置换一名或两名师范生的原则,把农村骨干教师从农村学校(园所)置换出来,把高校的顶岗实习师范生派到学校(园所),但顶岗实习师范生并不是一一对应地进入置换出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所在学校(园所),而是集中安排在县城学校(园所)实习;第二次置换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农村骨干教师进入高校脱产研修形成的岗位空缺,由接受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县城学校(幼儿园)选派优秀教师以支教方式补充。“两次置换”模式实施了3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受到教育部和各兄弟省市的充分肯定。2013年,根据培训形势的变化,考虑到基层学校(园所)的实际情况,采用“五段式模式”实施,项目实施由集中研修、“影子教师”、返岗实践、集中研修、总结提升等五个环节组成。学员在高校集中研修40天左右后,到省级基地校(园)参加不少于20天的“影子教师”实践,之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应用所学的成果在岗实践,然后带着问题回到高校进一步解决,并总结提升研修成果,真正实现了理论研修与实践提升的有机结合和螺旋式上升。同时,高校与市州教育局密切协作和沟通,按照“一一对应,按需顶岗”的原则和中西部项目1∶1、幼师国培1∶2的比例要求,选拔优秀师范生直接到置换教师所在学校(园所)顶岗实习。

短期集中培训,各培训机构按照“前移后拓”思路实施主题式培训。“前移”,就是培训前向参培学员提出调查研究、教学反思、撰写论文等要求,学员必须带着问题和任务参加培训。“后拓”,就是布置训后任务要求学员完成,创设网络学习平台等供学员训后交流研讨,采取现场指导、电话访问等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做好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进调研、训后实效调研,科学确定学员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并据此确定培训主题和设定核心培训课程,实施主题式培训。

远程培训,采取“统一管理,分网学习”模式实施。通过招投标,湖南省远程培训由6家远程培训平台承担培训任务。根据远程培训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管理网络优势,实行全省“统一管理”,做到“十个统一”,即统一报名方式、实施时段、账号形式、注册方式、反馈学情、评价标准、组建省级课程专家团队、辅导教师管理、市州工作研讨、组织校本研修。同时,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设立“国培计划-湖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专页,并与其他5家远程培训平台实现链接,学员统一注册、登录专页后分别进入相关远程培训平台“分网学习”。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发挥了省外优秀远程培训平台的资源优势,又发挥了本省远程培训平台的管理网络优势,实现了远程培训效益最大化。

“转岗教师”培训,采取“三环节三统一”模式实施。将整个培训分为三个环节:集中培训8天,送教培训3天,远程培训60学时,共计126学时,时间跨度3个月。长沙师范学院对项目实施进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制订课程、学指导、统一质量监控,并直接负责“送教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和教学工作。集中培训任务、送教培训组织管理由每个市州在当地遴选一所具备中专层次幼儿教师培养资质的师范学校或机构来承担。远程培训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长沙师范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同时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强大齐全和学校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

除了各大类项目的模式创新外,湖南省各子项目实施也各具特色。如“送培上门”项目,一改过去的“往上走”为“往下走”,将高端培训送到农村教师的家门口,受到市县教育局和农村教师热烈欢迎。中小学送培上门项目涉及5个学科,分别是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和小学语文、数学。每个学科分四个模块,如小学语文分为“口语交际、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当地教师的研讨课,省级名师的示范课,专家即时点评与教师互动,专家微型专题讲座”四个环节,培训更具针对性。

四、引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发展

“国培计划”实施,引领了“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研训实施工作,推动了全省教师培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培计划”对全省培训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州、县市区教育局纷纷采取国培管理模式,对本地培训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如湘潭市教育局借鉴国培招投标机制,采取竞争择优方式,通过招投标和答辩会等形式遴选培训项目承办单位。

“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培训机构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学员的需求动态调整培训内容,聘请高水平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建立“双班主任”制、项目首席专家听课制、课堂教学测评制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育丰富多样的培训文化,对学员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这些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做法与经验对全省教师培训工作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必将推动全省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国培计划”的实施,还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培训者。他们在国培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培训结束后将国培的理念、精神带回到本单位,促进了高品位培训的种子在全省各地生根发芽。正如学员李枝红参加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高研班后所言:“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者,接受过数次培训,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培训受感动,受教育,有收获。这次培训为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这次培训是在播撒春天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三湘四水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5篇

【论文摘要】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两线四级”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两线四级”组织运行管理体系。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培训工作的运行。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制定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审批全省高、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并加强对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统一要求,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和措施;负责本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设,负责审批本地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筹措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考核、评估并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筹措和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指导乡镇及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奖惩制度等继续教育的驱动机制。

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筹集相应的师训经费。中小学校长负有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做好学员的培训、考核和登记工作。对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2.“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10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培训1万人),集中到武汉市进行免费培训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运作模式。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安排培训时间,统一设计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培训师资,统一规定培训方法,统一订购生活用品。在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省教育厅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培训师资的选配、资源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训学员的选送、组织与协调。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时组织好学员报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确保学员往返和培训期间的安全,敦促学员完成集中培训后的在岗研修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工程”参加单位及其领导都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统筹与协调、实施与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模式的个案分析

1.“三型十环”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三型十环”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教师需求多元化和教师培训多样性理论。“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校本培训经验的总结。教师校本培训,必须充分考虑欠发展类、发展类、优先发展类的不同实际及多种需求,设计教师培训的多样性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的构架主要有三种模式: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十堰市实验区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九种校本培训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微格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用于实验区的学校和县市部分中小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正由实验区向全市中小学辐射实施。

2.“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

在教师培训实践活动中,武汉市洪山区积极试行“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所谓“专家诊断”培训,即选出的专家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分组、个人培训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专家“会诊”,因材施训。“专家诊断”培训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理论;成人个性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可塑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教师。“专家诊断”培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专家诊断”培训采取一看、二听、三察、四议的诊断形式与方法。诊断标准与内容一要以学员个性特征为依据,二要以骨干教师标准作为依据,三要以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为依据。“专家诊断”培训的程序:①聘请专家,成立小组;②自我评价,提出问题;③专家诊断,确定目标;④制定方案,实施培训;⑤效果评价,总结提高。如此培训,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骨干教师。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实践场地难找,工学矛盾,经费紧缺教材缺乏,给参训教师备课造成了困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3.校本培训能级模式

2004—2007近三年来湖北荆门东宝区教育局着力于具有“针对实际、强化实训、突出实效”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创新,展开了构建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所谓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是一种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总体构架是:构建三大体系,形成三大平台,达成三大愿景。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面上,积极构建“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在点上,不断创新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导师引领模式;二是名师研修模式;三是课程开发模式;四是课题带动模式。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科研引路,示范先行,校长负责,评估奖惩。

第6篇

虚心学习新理念 知行合一为教育

---华师大江夏初中校长、书记高级研修班培训有感

赤矶中学 吴志坚(第二小组)

7月12日,江夏区初中学校的校长、书记一行36人来到了美丽的桂子山下,走进了华师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两天的问津求道,在众位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站在了教育的最前沿,领略了办学体制的集团化的优势,颠覆性的认识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发展的方向,准确地说,这就是一场头脑风暴。相比而言,作为农村学校的我们,教育改革明显有些滞后,步伐还没有他们快,特别是教育的软实力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他们的做法较之我们已超前很多,但是也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推动团队捆绑式定向交流。当下教育面临着人员结构老化,职业倦怠情绪浓厚,学科出现结构性缺编,各类配备始终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把持,也难免出现强校愈来愈强,小校愈来愈弱的两极分化的格局,甚至小校也逐渐会成为教育发展的负担和烫手山芋。我们虽不能采“重组”、“抱团”的做法,但我们可以采取与大校、强校之间进行团队捆绑式定向交流的办法。即两所学校互派遣2-3人的学科团队予以置换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有如下优势:(1)因学校需要的交流,这种需要可以是管理需要的,也可以是学科提升需要的。(2)2-3人团队交流,更利用工作理念、方式的渗透和影响,在短期内能达到一定的效果。(3)置换交流不仅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而且还会更快更好帮助小校提升管理能力或学科竞争力,因为小校交流出去的人员重在学习,大校交流人员重在指导,是一种导训结合的交流方式。(4)定向捆绑,定向说明了交流工作具有延续性,这样做可以持续对小校在管理理念和教学能力上予以帮助;而捆绑更多是在强化交流的责任落实。当然要还必须重点落实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让参与的学校和交流的人员各得所长。

研发薄弱学科的校本教材。针对近些年来我区中考中的薄弱学科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相应的课标要求和能力考点,由教研部门主导,按照重点分层,难点分散的原则,编撰一些校本课程,在小学、初中拾级实施,不断积淀学生的各类素养,提升教育和生命质量。

拓展网络教研的指导力度。教育的“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课堂形式的出现,正一步一步在撼动现有班级课堂教学的地位。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契机,拓展网络教研的思路。如在农村小学,由于很多老师年龄偏大,英语教学很多时候都是现学现卖,发音不准,书写不对,几年下来,大多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早已荡然无存了。现在学校都有了网络和电子白板,如果录制、上传一些名师系列微课,是不是更能帮助他们呢?显然,建立名优教师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不仅能发挥更强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且也为提升师资力量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我很庆幸自己一直在路上!

02

庙山小学 童卫国(第四小组)

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江夏区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为期4天的学习时间里,学到的内容丰富实用,这次校长高级研修汇集了学校管理的最新理论成果,针对性强,既有《理念治校与学校发展》,也有《学校管理与学校核心价值》,还有《教育现代化2小时》等课程,这些教育理念让我大开眼界,也受益匪浅,总的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校长要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树立理念治校观念

在学习中我明白了教育理念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多序列、多层次的理念系统,教育理念作为一个复杂的理念系统反映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理念治校是学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是时展的迫切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唤,是成功学校与成功校长的经验总结。先进教育理念在学校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先进理念是学校的行动指南,是学校改革的内在动力,是学校特色形成的思想基础,是制度创新的理论源泉,是组织运行的指导原则。在学习的中,我还知道了作为校长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治校理念,即以生为本、以爱为基、以学为尊、以法为序、以变应变、以和为贵。

二、校长要树立适合的“管理理念”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以苏轼的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诗句为题,给我们讲述了学校管理与学校核心价值辩证关系。作为校长更应该具备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理念,即要重视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潜能;坚持目标管理,形成竞争机制;实施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强化过程管理,实行全程监控。

正确的管理理念是当好校长的关键,校长要有自己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要有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我认为在管理理念上要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出发点,从学生的立场看教育价值。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愿望,这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育是他发展的外部环境,只要环境适当,他们都可以得到适度的发展。这种环境教育也就构成了发展的机会,给他发展的机会就是好的教育。国际教育评价的宗旨有“选择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变为“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由此看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要给予学生人人受教育的时间与质量的权利,让社会体现出教育公平,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机会公平!

2、树立“终身教育”和“即时教育”的理念。校长的才能是办好学校的基础,在当前学校知识更新(推行新课程标准)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更要求校长要有战略头脑、政策头脑、专业头脑和经济头脑,只有具备多种智能,才能高瞻远瞩,开拓探索,创新进取,办好学校。终身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一种获得能力素质的教育。“即时教育”着重《教育发生学》意义,校长就要时刻鼓励教师做到学校教育与课堂教育“有魅”,关注学生的兴趣、习惯、反思,重视知识动力学的三个维度。

三、用教育现代化思想做教育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培养有竞争人才的过程。” 武昌区三道街小学 交流的《教育现代化2小时》让我看到了他们在现代化教育中取得的成果。我从中也有自己粗浅的见解:①教育现代化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表示一定的教育水平,是指教育发展所达到的较高标准,是教育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民族心理相适应的具有现代社会先进特征的水平状态。②正如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一种动态的变革过程一样,教育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说,它是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性,从而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③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④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狭义的数量增长现象,而是广义的整体转换,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⑤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比较全面、比较自由、比较充分的发展。因此,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经常性地“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对象,你就会发现教育对象五彩斑斓、熠熠多彩,需要得到教师不断地尊重、不断地欣赏、不断地激励、不断地指导,学生才能在一个个原点中得到进步和提升。这次学习中有些深刻的理论和方法更需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用心去体会,用行动与实践,在实践中慢慢地探索,反思提高自我。

03

金水学校 吴艳霞(第五组)

提高认识 明确职责

2017年7月13日上午,我们来自江夏区的84名中小学校长、书记,齐聚桂子山下,学习和认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新要求,提升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以期推进江夏教育持续健康、均衡优质发展。

第7篇

■ 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兼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

1.科学务实的管理机制

构建了层级式管理机制: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组长,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由区教委主任任组长,教师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各校校长任组长。

先后出台了《顺义区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顺义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科学分析教育发展形势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宏观部署了促进教育发展的十二项举措;区教委依据市、区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出台了《顺义区中小学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细化干训、师训工作实施方案,实现了宏观规划清晰,微观工作具体。

2.以人为本的服务保障机制

整合行政、教研、科研、信息、师训和干训等多部门力量,逐步建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培训师资队伍。

建立了区内学校—区外市外名校—国内高校—境外高校四级培训基地。

开办“月末大讲堂”、“名师大课堂”,或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或邀请区内外知名教师做课、研课,让广大教师在参与研讨中提升专业技能。开通远程培训网络,建设顺义学习网,破解教师工学矛盾的难题。

坚持财政预算的教育优先原则,保障教育投入。“十一五”期间,顺义教育总支出较“十五”增长30.83亿元,增长率111.46%。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

■ “理论熏陶”与“实践磨砺”结合,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制

1.“区县主导,立足双赢”的高校联合培训机制

自2005年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签署联合培训协议以来,顺义区逐步形成了“区县主导,立足双赢”的高校联合培训机制。强化培训需求调研,保证培训针对性;完善培训方案论证,保证培训的科学性;实施培训效果动态全程质量监控,保证培训的实效性。中小学专任教师培训率、新教师培训率及班主任培训率均达到100%。

2.“关注梯次,覆盖全员”的骨干教师培训机制

按照北京市特级教师、区级首席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5个层级,对骨干教师开展全员培训。组建了2期共34个名师工作室,实施“十、百、千”名师带动工程;举办“双导师制”骨干教师高研班,为成绩突出的市级骨干教师选聘1名高校专家作理论导师、1名特级教师作实践导师;以“一带三”方式开展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开办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研修班,开展骨干教师全员培训。实施农村骨干增量工程,实现校校都有骨干教师,而且保证了骨干教师梯次结构的合理性。

大规模组织教师深入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名校考察。选派中小学英语教师77人、中学理科教师23人分别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培训。与美国英语学会合作,聘请外教到顺义组建培训班10个。从2010年起,举办“牛栏山杯”全国课改名家论坛,举办“杨镇一中杯”全国新时期班主任高峰论坛,承办首届全国小学名师表彰会,为优秀教师搭建高端发展的平台。

3.“研训一体,赛训结合”的教师基本功培训机制

以“研训一体,赛训结合”为基本思路,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每学期设定一个培训主题,以保证培训常规化;培训、竞赛、展示相结合,以激活参训动力;展示阶段全体学科教师观摩,专家现场点评,以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 评选表彰与示范引领并重,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借助评选表彰激发活力。每三年评选一次区级优秀校长、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园丁新星、骨干教师、“绿港杯”十佳班主任,实行任期制,任期为3年,期满后重新认定。对各级骨干教师实施奖励制度,在绩效工资中设骨干教师专项津贴。农村地区教师在区级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园丁新星评选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适当加大农村教师师德标兵、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比例。对长期在农村地区从教,且贡献突出的干部教师给予奖励。

借助任务驱动,促进名师成长。通过教师基本功竞赛、名师大课堂、同课异构、异地授课,骨干教师支教,承担网络培训课程制作,参与教学丛书编写,参加重大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在促进骨干教师自身发展的同时搭建展示平台,使一批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借助规范评价助推教师发展。要求国家级骨干教师、区学科首席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做到“八有”:一有3年自主发展计划;二有1~3名培养对象;三有至少1项自主承担的教科研课题;四有区级以上的研究课、示范课或专题学术讲座;五有研究室或工作室;六有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成果;七有论著成果;八有网页展示。优秀校长、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十佳班主任至少完成“五有”目标;区园丁新星、区级骨干等至少完成“四有”目标。各级各类骨干完成以上目标是下一届参评的必要条件之一。

■ 人事改革与课程改革共进,探索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机制

1.以联盟为基础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我区“城乡联动”教育改革主要方式是“以高中校带动义务教育学校、以城区学校带动农村地区学校、以规范达标学校带动相对薄弱校”,全区成立以牛栏山一中、顺义一中和杨镇一中3所高中示范校为龙头,以城区优质中小学为骨干的3个城乡教育联盟,在联盟内分别成立高中、初中、小学3个学校组团,全区形成基础教育9大学校组团,每个组团大致有8~12所学校。9大学校组团的建立,成为开展集中研修、联合教研、合作交流、分类指导的纽带,克服了以往各校单打独斗、教师单科单岗的个体化发展的弊端,可以通过考察学习、举办论坛等形式,开拓思路、提高水平、总结经验、分享成果,积极关注兄弟校、追求盟团协作下的整体化发展,实现课改成果的充分交流和共享共生。

第8篇

会议由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曹主持。局长陈总结了上半年全市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着重分析了今年上半年在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训、高效课堂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财务后勤管理、校园安全工作和今年中考、高考等各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分析了自实施“五大工程”以来全市教育事业的新面貌,对学校校长、直属教育单位负责人及全体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全市上半年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典型引路和发扬团队精神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工作。二是把创新培训形式和农村教师补充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增强了活力,优化了结构,提升了素质。三是把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开展幸福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深化了课改,开放了课堂,提升了质量。四是把教师住房建设和重点工程实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进一步改善了条件,稳定了队伍,优化了环境。五是把财务后勤管理和项目建设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规范了财务,保障了服务,严格了监督。六是把校园安保和维稳作为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确保了平安,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和谐。

针对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和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陈斌指出,当前和下半年,要突出做好以下方面一些工作:

一是切实做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开展深化学习贯彻执行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强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树立全市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新形象。围绕“高效课堂”建设,重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要以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为重点,采取实践研修、校本培训、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培训取得实效。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下乡支教、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等活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开展优秀教师和师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二是要做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积极创新德育活动形式。继续开展“爱湖北•爱家乡”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围绕“高效课堂、幸福教育”,在创学校特色上下功夫。下半年举行一次高效课堂展示课活动,总结几所不同层次学校“高效课堂、幸福教育”的特色经验,推介一批教师高效课堂教学案例。要进一步强化高中教学管理,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抓好新课程教师、校长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校长新课程改革领导力。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制度,开展高效课堂建设研究,建立学校新课程改革动态评估机制,创造高中新课改良好的社会环境。召开高考表彰奖励大会,为2011年高考再上新台阶鼓舞士气。要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提高资源应用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教学和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是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要做好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抓好龙凤高中、小渡船中学和其它有关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继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按照上级的部署,积极推进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改善校舍条件。着力推进农村教师“经济适用房”和周转房建设,确保按期竣工。加强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和文体器材设施配备,新建实验室达到相关标准。加强图书室建设管理工作。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以“十有八配套”为主要目标,改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条件。

四是要做好学校规范管理工程,要进一步推进中心学校管理工作。继续落实局领导定点联系中心学校制度,加强对中心学校履行管理职能的指导,完善对中心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抓中心学校管理两年有明显成效的工作目标。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工作。重点加强村级学校及薄弱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加大中心学校对村级学校管理、检查、指导力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水平。强化教育督导检查。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专项督导和随访督导。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20―03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研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近年来,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认真贯彻《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主线,聚焦课堂教学,以抓课标、立规范、建机制、搭平台、强队伍,创新教研模式,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素质为策略,在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服务和专业发展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究与实践,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助推老师专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积极推进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1. 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研发教学与评价指导意见,规范教学行为。为了帮助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与评价方法,从2010年开始,甘肃省教科所组织学科教研人员基于课程标准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首先,对全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学科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教师普遍反映课程标准要求比较宏观,专业性比较强,基层教师难以深刻领会和运用,需要进一步解读指导。因此,我们组织专家团队基于课程标准研制各学科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作为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指导,帮助教师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要求,树立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基本认识。其次,为了增强科学性和操作性,在教研机制上创新,整合省、市、县三级教研部门力量,组建甘肃省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专家库,在全省范围吸纳一大批教学研究专家及兼职教研员,建立了覆盖基础教育各学科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科教学教研专家团队,发挥基层教研部门职能,整体提升全省教研水平,实现教研协同创新,集体研发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16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以及甘肃省普通高中15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对国家《课程标准》进一步细化,更有效地提出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再次,确定将义务教育阶段的“两个指导意见”在白银和酒泉两个市进行了半年的试点使用,进一步修订完善之后,印发到了全省各地各校使用,推进了《课程标准》的落实,成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开展教学技能大赛,深化教学改革。为搭建甘肃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平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从2013年起,教科所与省教科文卫工会联合举办“甘肃省中小学(学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将中小学(学前)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纳入甘肃省百万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学科素养考核为主要内容,把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为了办好这项活动,我们注重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基础教育全学段贯通,全学科覆盖,每年举办一期,涉及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共18个学科,三年一周期,循环滚动式进行,省、市、县三级联动,自下而上分级搭台,优秀者参加省级大赛,学科教师参加观摩研讨交流。技能大赛从设计和实施上,均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根本在它于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技能标准,以学科教学改革为导向,以教学技能标准为引领,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这项教研活动,为我省广大教师搭建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专业发展的平台,引领学科教学方向,传播教学新理念,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交流教学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提高我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基于个性化发展服务,实施“教研小分队”行动,探索教研新方式。教研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为了加快教研转型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的个性化需求,省教科所组建了由教研员、高校专家、一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小分队”,整合省内优质资源,源于基层、服务一线、贴近教学,开展了新型教研方式的尝试和探索。“教研小分队”通过专家报告、名师献课研课、互动研讨等方式,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传经送宝,受到一线教师青睐。通过活动的有效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地帮助基层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组织实施中注重省、市、县、校等各级教研部门的有效参与,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活动层次和内涵不断提升,教研与科研并重的发展思路在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实践,小分队在“提升教研工作内涵和质量,促进新型教研文化形成”发展方向的指引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促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彰显教研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强化了各级教研部门工作职能。开展以有效的学科教学研究指导为抓手的“教研小分队行动”,是推进《课程标准》的落实、促进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和重要举措。

二、以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建构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1. 聚焦课堂,推进教学方式转变。开展名师现场献课示范引领活动。每年我们分学科定期组织在全省或选送到全国参加教学评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进行名师献课示范活动,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在教研部门引领下,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在区域内整体推进,通过同课异构、校际联盟、区域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探索、实验、推广了一批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了一批亮点学校。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讨交流。各级教研部门把有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作为教研中心工作,重心下移,指导辖区学校通过“聚焦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倡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升华,要求老师提升专业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与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依据学情、教情,凝聚共识、人人参与,进行了有内涵有深度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省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每年的高中校长论坛中均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主题之一,以此为契机,推动全省高中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开展优秀教学模式(方法)总结推广。为全面促进各地各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并及时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发现问题、解决疑难、科学引领、共享成果,从2015年开始,我们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中小学优秀教学模式(方法)征集评选活动,通过征集评选活动,以评促建,规范教学模式构建,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对征集评选出的优秀中小学教学方式(模式)在全省各学科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或重大研修活动中进行展示、交流、推广,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试验与研究。

2. 课题驱动,破解教学改革难点。以教学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是我所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策略。一是注重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组织与管理。每年进行一次教学课题立项申报评审、立项课题中期检查、课题结项评审,并定期举办教师科研方法与课题研究指导培训,以课题研究为驱动,引导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注重研究过程的体验与参与,基于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广大教师的课程教学理论水平。二是促进专项课题驱动。高中课改启动之初,为了加强省课改样本校建设,设立了高中课改样本校专项课题,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14个方面,每校设计一项课题,进行先期研究实践,每年定期进行课题成果阶段交流,发挥了样本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改,2013年,省教科所与省高中课改办联合设立了课改专项课题,聚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整体设计谋划,由学校骨干教师领衔,破解课改推进中的重难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所在全省中小学建立了50多所教育科研实验校,通过设立教科研实验校专设课题,推进校本教研机制建立,并持续进行课题研究的规范化指导,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验校一批名师正在崛起,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有益探索。

3. 同课异构,搭建研讨交流平台。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级教研部门为了深入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持续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系统搭建诊断问题、研讨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实效的教研平台。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以“推进有效教学”为目标,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交流观摩活动,通过“同课异构”、 “优质课”竞赛等教学观摩活动,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交流中碰撞升华。通过学习、比较、借鉴与反思,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一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单一教学目标正在被知识、能力、情感价值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所取代,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二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代学的教学构架正在被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更加注重教与学的有效性和多样化;三是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正在向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方向转化,更加注重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四是教师的角色也正在由教书匠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更加注重对教学的反思探究与自身专业发展。

三、以远程研修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科教师专业素养

1. 开展骨干研修,提升学科领头人的课程领导能力。一个地区教学质量的高低系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所学校学科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能力。为此,高中课改启动后,我们连续四年组织每一所学校的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课程标准执行能力提高培训,把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做为学科领军人物,分期分批组织集中研修,按照需求进行研修模块设计,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学校学科课程建设与领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案例分析等相整合,确保了高中新课程的平稳有序有效实施。

为了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实施能力,省教科所从2008年开始,基于甘肃基础教育教研网平台,先后组织开展了五期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骨干教师远程研修,取得空前的效果。来自全省各地的累计37622多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远程研修,对进一步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组织全员研修,提高全体学科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我省自2010年进入高中新课改以来,为转变全体高中教师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每年持续精心组织省内高中教师新课程网络远程研修,进行递进循环式培训,为高中新课程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网络远程研修活动中,不仅有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建立了“学习―反思――研究”的教研机制,还开展了教学小课题研究,加强教研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注重教研实效,形成教学问题的课题化,课题研究的有效化。网络教研远程研修致力于教研与培训模式的创新和整合,为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边缘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依靠教研系统的体系优势,赢得了我省中小学校和教师的青睐,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专业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顶层设计科学,基于教师需求、研修模式创新、机制建立完善,创立甘肃网络教研特色,受到我省各市(州)、县(区)和学校青睐和积极响应,也受到兄弟省份教科研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学习推广。鉴于出色的成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授予我所“新课程教师研修基地”。网络研修的开展,探索实践了由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学校组成的三位一体网络研修管理新模式,成为网络研修取得成效的有效保障;丰富和完善了我省中小学主题教研、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区域连片教研、网络教研等五位一体的多元教研模式,丰富教研内涵,增强了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项目实施为依托,大力推进考试与评价改革

1. 开展学业质量监测,注重分析反馈指导改进教学。省教科所从2007年起基于国家项目“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在甘肃开展三年实验研究的成果,初步建立了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分析反馈省级层面的工作机制,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验与研究。一是2007年甘肃作为中西部唯一省份,首次参加国家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并开展监测工作,举办“国家甘肃省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项目”反馈会议,邀请教育部领导和专家通过丰富详实的分析报告,对我省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的诊断与评价,指导各市(州)以及项目县学习与研究国家报告,改进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二是组织省内学科专家,分学科解读国家报告,分片分区进行反馈和指导,为改进基层教育教学提供支持。三是组织研制“甘肃省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反馈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和提高全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的建议,受到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此项目的实施,使我省率先开展学业质量监测研究与实验工作,开辟了新时期教科研发展新领域,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也将成为撬动甘肃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支点。

2. 研制“学科质量标准”,推进课程标准落到实处。2011年,由我所组织设计、被国家审批确定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义务教育学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及评价办法研制”圆满完成。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为:一是积极协调在国家专家支持下,联合试点市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学科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的研制,并经国家专家审定定稿,研发学科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解读,编印学科质量标准、评价办法和两个文本解读,配发各试点市县及样本学校教师用于指导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个学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和评价办法近日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将对进一步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产生重要意义。二是每年定期组织召开本项目研讨交流和培训会议,推进试点市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团队专业能力建设,落实项目目标,定期编发项目工作简报,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组织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四个学科质量监测工具,研制《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指南(试点实验用)》,组织研制测试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监测学科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解读。此项目的实施,探索形成了由教研部门主导,教研人员、高校教师、中小学骨干教师三位一体协作攻关的专业支撑团队机制,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合作探究或协同新模式。

3. 推进“三考”改革,发挥考试与评价的导向功能。近年来,省教科所不断深化全省基础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研究,积极开展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简称“三考”)的改革研究与命题服务以及专业团队建设等工作,每年分学科研制出版《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指导纲要》、《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解读》(《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命题指导纲要》)、《高考试题与评卷质量分析研究》等丛书,指导一线教学。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组织全省高三学科教师进行高考复习研讨与专题培训,每年3月和4月分别组织实施全省高考诊断考试,基于课程标准,研究考试大纲,诊断查缺补漏,分析反馈指导,有效科学导向,不断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考试与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我所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完备的工作机制,组建并培养和培训了一支命题专家团队,赢得了各市(州)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