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22:43: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例1、例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平行四边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导入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说一说下面各是哪些图形?
2.我们最近研究的是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4.
揭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能有针对性、清晰有效地运用相关的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
二、探究新知
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经历面积的推导过程,具有一定的猜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一)猜测
1、首先我们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并在课堂练习本上记录。
2、还是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也做好记录。
3、比较两次记录结果,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4、比较这两个图形,你还发现了什么?(长和底,宽和高相等)
4、根据这个发现,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推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对应边上的高求面积的方法是正确的,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呢?现在做个实验: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不想试一试?
1.(学生操作后)提问:
①你是沿着哪条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②剪开后,你是怎样拼成长方形的?(边回答边演示)
2.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形成完整的板书)
长方形面积
=
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3.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
(三)应用
1.根据公式,说说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填表
2.判断题
(1)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
(2)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底和高不一定相等。
(
)
3.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正确明白操作要求,能够主动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操作,并且边操作边认真记录。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亲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三、巩固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1、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地,面积是24平方米,底是6米,求这块地底边上的高是多少米?
2、选择合适的条件计算面积。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板
书
设
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S=ah
=5×2.5
=12.5(㎡)
答:这个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是12.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
a
h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转化
书面作业设计
校本练习册
教学反思
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P65
试一试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1、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3、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5、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灵活仔细地整理数据计算面积以及对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分析理解。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基本练习
能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
(1)
(2)
(3)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第(3)题,你为什么要用20×10来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形外高是10CM,对应的边是20厘米,所以我用20×10求情形四边形的面积(两三人说)
2、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高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0厘米,比底长10厘米,求他的面积
(3)
第65页的第3题
师:第(1)题要注意什么,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生:第(1)要注意把8厘米化为0.8分米,他的面积是1.6平方分米。
师:第(2)题的底是几厘米,他的面积是多少?
生:第(2)题的底是40厘米,他的面积是2000平方厘米。
生:我先算草坪的面积,再算铺平共需多少元,算式是24×31×47(两三人说)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
小结: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二、变式练习
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师:大家把书翻到65页,做第2题
1、师:展示学生练习,全对的举手,在平行四边形中,怎样求高,怎样求底的长度
生:底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
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底(两三人说)
小结:在平行四边形中:S=ah
h=S÷a
a=S÷h大家要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2、用平行四边形的是指解决下面的问题,
(1)S平50CM2
求C平
(2)C平=70CM,求S
师:第(1)题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相等的
师:已经知道了一条边是25厘米,要先求什么,才能求他的周长?
生:先求他的另一条边长才能求他的周长
师:大家做这两题
解:500÷20=30CM(底)
解:70÷2-25=10CM(底)
(30+25)×2=110CM(周长)
10×20=200CM2(面积)
师:第(1)题做对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
小结:我们要运用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既发展了我们的思维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独立练习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分米,他的底是2.5分米,高是几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分米,是高的2.5倍,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
平行四边形两条相邻的边分别是30米和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5米种1棵树,共要种几棵树
(4)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60厘米,底是20厘米,另一条边上的高是15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第(1)题做多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用10÷2.5=4,先求出高,
师:第(3)题先求周长,再求种几棵树,做对的举手
师:第(4)看图,先要用60÷2-20=10求出另一条边的长度,再用20×10求出他的面积
做对的举手。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总结
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拓展:
比较平行线间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乐于探究、积极作答。
板
书
设
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
S=ah,
a=S÷h
h=S÷a
周长=邻边长度的和×2
边长=周长÷2-另一条边长
书面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矩形判定的探究过程。
2、掌握矩形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矩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一.
预习导学
矩形的定义及性质:
预习P53-P54,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B)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D)有两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平行四边形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的四边形是(
)
(A)梯形
(B)矩形
(C)正方形
(D)不是平行四边形
3.如图,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四条边的中点,要使四边形EFGH为矩形,四边形ABCD应具备的条件是(
).
(A)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互相垂直;
(D)对角线互相平分
4.矩形的判定方法:(作图、证明)
二、课堂导学
5、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cm.(1)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吗?说明你的理由.(2)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如图,以ABC的三边为边,在BC的同侧分别作3个等边三角形,即ABD、BCE、ACF.请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1)四边形ADEF是什么四边形?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矩形?
二次备课教案:
三、自主检测
1.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EF过点O,且AFBC,
求证:四边形AFCE是矩形
2如图,BO是RtABC斜边上的中线,延长BO至点D,使BO=DO,
连结AD,CD,则四边形ABCD是矩形吗?请说明理由.
3.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ABC=90°,BD=CD,E是B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BED是矩形.
4.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MAD=∠MDA,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5、如图,M、N分别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边AD、BC的中点,且AD=2AB,
求证,四边形PMQN是矩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顺序相接而组成的封闭图形。它们相互之间不仅在特征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又为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圆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进行考虑,以体现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首先把学习知识应有的思维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然后通过这个“外化”的活动再“内化”为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操作、思维、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理解面积公式的算理。
华罗庚说过,“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能力,就必须重视推导公式的过程教学,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去大胆地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
二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求的过程。把教材的间接经验通过自身的活动去重新发现、完善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1.抓住新知识的基础,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选取复习内容的依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复习的重点。三角形面积这个新知识的基础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图形的转化和变换。在教学新知识之前除了要复习好以上的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起“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学习方法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的、能力的以至情感方面的准备。
2.新知识的教学可以分为4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操作学具。启发学生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全等)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第二层,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长与宽,以及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三层,推导公式。利用图形之间各部分的对应关系,思考它们面积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四层,深化认识。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启发学生,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的办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再次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得出(如下图)如下计算公式:
(附图{图})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面积=(底÷2)×高
经过学生两次动手、动脑、交流,运用转化和变换多向探索,把求三角形面积这一探索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不仅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而且渗透了转化和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新知识教学后要及时组织练习。
练习可从4个方面进行。口答题(理解算理的练习),(1)已知图形的底和高,可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那么,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面积有什么关系?(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看图口算(运用公式计算的练习)。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6×5÷2求出,为什么(选择条件的练习)?
(附图{图})
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底?如下图,在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中,有一个三角形(阴影部分),求三角形的面积(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附图{图})
新课后的练习一定要练在重点上和关键处,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本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为学生创造主动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推导和深化4个教学层次,使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而且进一步体会运用旧知识去研究新问题的学习方法,从“学会”逐步到“会学”,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过程。
附三角形面积教案
一、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复习它的计算公式。
2.投影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看图辨识三角形各条边上的高?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1.操作学具。
师:你能用学具袋中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熟知的平面图形吗?
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附图{图})
出示学生拼出的图形。
2.观察与思考。
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①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③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相互交流、弄清楚面积关系以及底、高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个三角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3.推导公式。
(1)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2)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都是由几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成的?
(3)怎么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随着完成上面的板书并引导学生小结:怎么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
4.深化认识。
师启发回忆
(附图{图})
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运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那么运用割补的办法能不能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相互交流,教师辅导提示,得出下图。
(附图{图})
积=底×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底的一半×高
=底×高÷2=底×高÷2
(1)说一说你是怎么割补的?
(2)议一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3)师整理公式(完成上面的板书)
(4)师总结: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板书字母公式:S=ah÷2),可以理解为底×高乘积的一半,也可以理解为底×高的一半,还可以理解为底的一半×高。
四、巩固练习
(一)理解性练习(口答)
1.三角形的底乘以高得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再怎么求才能得到三角形面积?
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对不对?为什么?
(二)运用公式的练习(口答列式)
(附图{图})
(三)选择条件的练习
(附图{图})
哪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6×5÷2?其它两个为什么不是?
(四)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
已知:(如右图)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求阴影面积?
一、 找准起点,因人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尽管每次上课前,虽然教师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尽量地去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总是难免有疏漏的地方。若能倾听学生的发现,把这种发现转化为教学资源,便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让学生先开口,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可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由此及彼,趁热打铁
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写一个分数,并说出这样写的理由。一位学生认为应该先写分数线,再从下往上写,问他理由时他竟然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妈哪来的儿子”,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而我却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先有平均分的份数才能有所取的份数,所以把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把取的份数叫分子,不就像先有妈后有儿子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已是掌声不断。由此及彼,我马上想到了真假分数,于是趁热打铁,打破教材的课时界限,将下一课时的真假分数提到当前来上,继续引导学生:“那么在分数世界里有没有‘儿子’比‘母亲’大的?”从而形象地得出:“儿子”比“母亲”小的分数是真分数,“儿子”比“母亲”大或相等的分数是假分数。这样灵活机动地处理教材,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身难忘,比起冷却之后又另起炉灶的做法,效果要好得多。
三、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长×宽(a×b)。接着我在电脑上将这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猜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a×b)。此时,我就将错就错,进行因势利导:如果是“a×b”,那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相等。接着,运用电脑动画将平行四边形移到长方形图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是否一样大?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学生就会发现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样大,其中阴影部分就是长方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的部分,从而明白了“a×b”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样计算呢?通过直观图,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将长方形外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进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结论。
四、巧用意外,乘胜追思
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向深入,数学课堂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平等相处、真诚交往、共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正是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碰撞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教学中意外呢?有的教师担心出现这样的小插曲,生怕自己处理不好,下不了台,也担心它会使整个教学流程失去应有的严谨和流畅。于是,就对学生的“意外”,轻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重则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不明智的做法。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善待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思维颤动,也许,它会让动态生成更加精彩。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广大教师要善待这些“意外”,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学习过程的“意外”,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要知道,源自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五、急中生智,教书育人
一、前置性学习使预设更充分
预设是对未来教学过程的前瞻性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只有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安排、假设,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才能获得预设的教学目标。预设实际的是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作为教师,应在课前对教学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并且在课堂上按照预先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可见预设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前置性学习为教师教学的预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从我校何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前置性学习对预设课堂的重要性。
1.传统课堂预设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它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生1: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可以合成平行四边形,我还发现了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生2:用两个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两倍。
师转问: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行吗?
生:不可以。
2.前置性课堂的预设
师: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
生1:把两个同样的锐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通过旋转、平移的方式拼成平行四边形。
生2:把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通过旋转、平移的方式,拼成平行四边形。
生3:把两个同样的钝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通过旋转、平移的方式,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转问:我把两个三角形(任意的)拼在一起,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请帮我拼一拼。
生(操作之后):不行,两个三角形不一样。
两个任意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对于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从两种课堂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师对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并没有充分地预设,好在这位教师还是很机智的,当学生没有说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成平行四边形时,抓住这一生成进行及时、机智的调控,顺势解决这个关键问题。而前置性课堂因为有课前的学习任务单做参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当学生都能完整的表述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后,教师有准备、有针对性地提出“两个任意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吗?”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为学生了解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做好充分的铺垫。
由此可见,前置性课堂使教师的预设更充分,更有指向性,目标更明确,使课堂学习更有效。
二、前置性学习使生成更精彩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个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备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可见课堂生成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它能够焕发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推动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促成三维目标的统一融合。因此,如何让课堂生成更精彩,也是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而前置性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从何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对比,也不难见分晓。
1.传统课堂的生成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它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生1: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可以合成平行四边形,我还发现了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生2:是用两个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两倍。
生3: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当教师再问“其他小组还有其他方法吗?”此时学生无人反应表示没有。
2.前置性课堂的生成
师: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
生1:把两个同样的锐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通过旋转、平移的方式,拼成平行四边形。
生2:把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通过旋转、平移的方式,拼成平行四边形。
生3:把两个同样的钝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通过旋转、平移的方式,拼成平行四边形。
当学生展示了这几种方法之后,当教师再问“其他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此时出现意外的惊喜,还有学生高高举起小手。
生1:沿三角形的高的中点画一条线(和底平行),沿着这条线剪下把它拼到右边,此时三角形的底和梯形的底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二分之一。(如下图)
生2: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将期中一个沿高剪开,和另一个三角形两边拼接。(如下图)
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生成对比中可以看成,前置性学习的生成可谓出乎意料的精彩。“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这个问题,传统课堂是让学生上动手操作,时间空间都比较有限,可想而知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面学生除了想到用拼这个常用的最容易方法之外,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去思考去探索,这样的课堂何来的方法多样化?何来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显而易见,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而前置性学习,有了学习任务单的引领,学生在探究方法时不仅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除了自己动手操作,还可以和同学、教师、父母交流,甚至还可以自己去查阅资料,这无形中为课堂学生精彩生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使课堂学习更加精彩有效。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课前一定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使预设更充分,生成更精彩,这样才有助于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教学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见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经验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老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不相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把学习任务前置,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的前置学习也更了解学生,便于进行充分的预设,另一方面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生成更精彩,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落实。
关键词:熟练 精心 了解 高效
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是备好课。备课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充分,上课时照搬现行教案,忽视了对新教材编排结构、呈现形式和实质深度的解读;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和练习功能的挖掘;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打造高效课堂,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熟练掌握数学教材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通览小学数学的全部教材,了解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弄清各册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编者的整体思路和编排意图;理清各册教材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的着力点和呈现层次;弄清所教教材中各单元小节的地位、作用、比重和知识能力基础;弄清所教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找出重点、难点、关键,再精心设计教学。如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首先要通过深入教材、钻研教材,品味教师用书的每句话,并对三年级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认真研究,看看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已达到什么程度?五年级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本节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难点又是什么?经过深入研究,再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因为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认识了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平均分并用分数来表示,而且能熟练的用图表示分数,所以涂色操作就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它只是帮助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如果再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涂色,对学生的思维就没有提升,这样的操作学习是低效的,因此只有读懂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切实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下,通过自身活动实现的,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和思想状况,再精心设计教学。教学中,究竟要了解学生什么呢?其实,《标准》里讲得很清楚:数学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成人在写东西或者看书的时候,外面就是打雷、下雨或者邻居家吵架,根本影响不了,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但是,小孩子不一样,教室外面飞过一只小鸟,或下雪了、下雨了,他们会齐刷刷地伸头去看,这就是心理特征。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成人的心理特征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我们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教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绝大多数教师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就立即引导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进而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看起来在操作,但是大多数是在执行命令,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必然肤浅。如果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教师追问这样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2)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让学生再次通过思考、交流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措施和手段,对学生的学法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况和自身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要恰当选择,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知,要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加强对比辨析和系统整理,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要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注意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互助合作。作为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选教学素材是否对学生有兴趣;(2)重难点是否突出;(3)教学活动是否合理;(4)练习设计是否有针对性等。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引出除法前设置了“平均分”课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想想、说说等大量的实践活动,知道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分。让学生经过充分的实践,全面认识“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形成风格,追求自我
备课时,除了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情况,还要做好课前准备,精心上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好本节课要用的课本、练习本、笔等,以免在上课时浪费时间;上课要精心,抓好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性。课堂上要惜时如金,坚决杜绝浪费时间的行为,要学会节约时间。上课要守时,不要迟到,更不允许拖堂。一堂课一般由复习、讲解、练习三部分构成。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力争在最佳的时间内教学完关键内容;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听课习惯、做题习惯、提问习惯、检查习惯等。一节精彩的课,学生没有认真听、没有认真练、没有真正参与,学习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教师,必须注意长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玩东西,不乱说话,不写与本节课无关的作业,认真倾听同伴说话,做题时不与同桌说话,不看别人的作业,多动脑,积极发言,不懂就问等好习惯。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教师要学会全方位、多视角地分析教材,活用教材,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得以实现,使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学效率最高的课。
参考文献:
一、要继承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备课“经典”
如明确教学目的;把握一节课中的重点、难点;安排课堂教学流程、制定严谨的教学结构;课堂练习设计以及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爱等内容,在现在乃至将来,仍值得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理解。
二、要改进教师备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分析学生流于形式。考虑了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他们“现实的状态”。
(1)以教师的水平看学生,结果把学生看高了,课堂上学生“跳了又跳,还是摘不到果子”;学习新知识前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忽视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这又把学生看低了,课堂上学生“根本用不着跳,便摘到了果子”,从而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2)把学生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教育对象,忽视了地区的差异、城乡的差异、不同学校的差异、同一学校不同班的差异。
2.处理教材未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大多只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而很少更改例题;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忽视了他们的学习心理。
3.制定目标时过分重视认知性目标,而忽视了发展性目标,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走过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4.设计教学过程时忽视了其生成性。把错综复杂、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剧本”的形式加以具体描述,所形成的教案是“直线型”的,对教学重点或难点可能发生的“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应对,一旦遇上便“置之不理”或“束手无策”。
5.撰写教案模式化。一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必须要有“旧知铺垫―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布置作业”这几个环节,但笔者认为,有些课不需要“铺垫”,有些课则不一定要进行“巩固练习”,一切都应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出发。
三、要执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1.客观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人教版第九册“一般应用题”: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根据对四年级和五年级两班学生的调查发现,不需任何提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例题。基于这个事实,假如我们将教学目标定在学生会做上,就太肤浅了。实际上,编者的意图是以例题为信息载体,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培养解应用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能力,要有自觉验算的意识,并努力掌握验算方法。只有经过这些方法的训练,才能为进一步探究复杂的应用题做好知识、能力、方法上的准备。
2.运用“原创思维”,筛选学习资源,推动教学进程。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首先有一段含有价值判断的“似真推理”,窥测方向,然后才是带有一定逻辑意义的行动,并用可以言传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把学生面临问题时最初的思考方向称为“原创思维”,它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现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1)在格点图上出示平行四边形,创设问题情境:凭你现有的经验,你觉得怎样才能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经过最初的价值判断后,引发了丰富的“原创思维”: ①受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迁移,认为“邻边×邻边”;②经验比较丰富或通过其它渠道得到信息,认为“底×高”;③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再来求面积;④可以用小方格来摆出它的面积;⑤其它方法。
(2)教师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安排好桌位,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材料,并提出探究的要求。)
对第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提供三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但面积明显不同。(每生一份)
要求:根据你的猜想,请算一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对第二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提供若干个平行四边形,要求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道理何在?
对第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样也提供若干个平行四边形,要求:请想办法求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对第四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提供(1)、(2)、(3)号三个平行四边形,其中,(1)号:底4厘米,高1厘米;(2)号:底4厘米,高2厘米;(3)号:底5厘米,高3厘米。
要求:用面积单位为一平方厘米的小方块尝试摆出这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在各组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调控。同时,允许学习快的小组参与其他小组的活动,或指导、或质疑。这样,不同的想法在课堂上产生了碰撞,并开始逐渐融合。最后,各小组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师组织辨析,并引发争论……
经过思考,同学们发现: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聚焦为一点,即运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最重要的是以学生借助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载体”,拓展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人格,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学习提高,刻苦锤炼“隐性”基本功。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作为一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但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基本功含义的理解又有了扩展,其中包括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调控能力、对学生的语言评价能力、对课堂环境的营造能力,等等。如果把前者称为显性基本功,那后者则可以称为隐性的基本功。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后者逐渐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的隐性基本功主要表现为: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中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束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信息资源的“重建者”。教师在面对各种资源时,要学会筛选,以去掉无用的信息,并利用、重组有用的信息,从而推动教学进程。
4.智慧引领,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适应学生主体的要求。常有学生感叹:“老师在课堂上只给我们压力,不给我们魅力。如果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我们何尝不愿意好好听呢?”是呀!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多的是压力、是纪律的约束、是制度的约束、是规矩的约束、是习惯势力的约束,缺少的就是魅力:缺少思想的魅力(只有编者的、作者的、参考书的思想);缺少文化的魅力(课堂上无文化魅力的语言,无诗一般的语言,少一份人文气息);缺少情感的魅力(“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亲其师而信其道”亲其师而乐其课也);缺少艺术的魅力(停留在技术的层面,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提问、如何评价学生、如何板书、如何布置作业等都已成为了一套固定模式,千人一面,连表扬学生的方式都一样);缺少个性的魅力(本来人如其面,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犹如白花园中的花朵:牡丹雍容华贵,芍药娇嫩鲜艳,月季月月吐新,迎春花小而灿烂。可是我们的课堂神州960万平方公里竟然惊人的相似。)因此,我们希望严谨的教师创造出严谨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幽默的老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
四、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且行且思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所有老师都非常关注,都会根据课程标准仔细研究,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学重点即“W生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方法、经验和思想。”教学难点即:“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地方,教学难于实施的地方”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对整个教学活动做系统策划,要把一般的教学理论物化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要以学习者的“学”为出发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性,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运用教学媒体,描述教学过程。因此,我认为想要构建有效的课堂,除了认真的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外,至少还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把握好学生学情,重点体现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依据课程标准,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在探究剪拼方法时,因为是借班上课,我课前只是与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对学生已有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面对异常活跃的学生、多种多样的剪拼方法与我脑子里已有的预设之间产生冲突时,我真的有点手足无措,尽管还是勉强拉了回来,但是仍然给人“强拉学生”之嫌。因此,我深深的体会到,在备课时,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多设计几种假设,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教师千万不可拘泥于原来的预设,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也就是说在备课时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既要根据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教育活动,又要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调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主动进行探究新知的活动。由此可见,我们只有在课前真正把握好了学情,才能有效实现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恰当的选择教法和学法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决定。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预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必须仔细推敲。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新课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一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由于这是一个小学数学中很多人研究过的一个有代表性的课题,指导教师们为了突出特色、考虑本人的教学特点,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设计教学。首先,通过学生动手用两根5厘米和两根7厘米的小棒摆出平行四边形并进行观察,发现同样使用两根5厘米和两根7厘米的小棒围成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面积相等,有的认为面积不相等,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思维碰撞。再通过活动平行四边形和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当长方形拉动变化成平行四边形时,面积变得越来越小,从而自然提出:“有什么办法能够验证:在拉动变化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小?”明确研究的问题,激发研究欲望。在把长方形拉动变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既让学生发现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又渗透了极限思想。其次,在探究验证方法时,通过小组合作,发现数方格、重叠剪拼等方法,放手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在与原长方形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转化”,让方法在探究中生成,逐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这样的设计从教学现场的情况来看,应该是非常成功的。可见,只有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有效地完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一教学核心。
三、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
今天的课堂已经不是“粉笔+教案” 的传统模式。要想传达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教师上课要用到许多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较好的制作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还认识我吗?(认识)我是谁?(王老师)来自哪儿?
生:琵琶镇九年制学校。
师:你们知道琵琶镇吗? 生:……
师:老师带来了一段介绍我的家乡和学校的短片,想看吗? 生:想!
师:好!请带着数学的眼光观看吧,看看其中有哪些图形?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师生观看短片)
……
这样根据地区特色和学生实际选择把问题蕴藏在课前谈话的教学短片中,学生在了解琵琶镇盐文化、灯文化、龙文化的视频短片中发现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又自然的引入课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充分借助了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把静态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生动活泼地表现为动态的过程;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整展现平行四边形的剪拼过程,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这样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加深印象,并达到活学巧用的目的,以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可见,备课时,多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恰当运用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以能顺利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标准选择教学资源,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实效,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实质性整合。
四、要设计精当的练习
课堂练习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有针对性、重点突出。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中,为了更加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真正构建出一堂有效的课堂,我们围绕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重点问题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并通过前后呼应的问题解决方式,深化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提高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掌握水平,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山东省济南市汇才学校小学部数学老师,曾先后获得济南市骨干老师、百佳老师、教学能手、数学名师等称号。从教二十一年来,其所执教的课例、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全国、省、市级一等奖。
冯蕾喜欢风信子。花开时,淡紫色的小花如风铃般优雅地撺掇在花柱上,那种简单、别致的美可以让她欢喜好一阵。但总有那么一两个花骨朵久久不能开放,需要精心呵护、耐心等待,才能迎来绽放。在冯蕾看来,教学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冯蕾总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在对学生细腻的呵护与理解中,慢慢地陪着学生们走,耐心地等待他们长大。
不同的“花儿”都芬芳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备课时,冯蕾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发现教材只安排了一次操作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此的安排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同一个要求,同一把尺子评价,冯蕾觉得欠妥当。毕竟学生智力存在差异,理解能力不同,接受能力也有快慢。于是,她重新调整教案,设计了三次操作,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进行公式推导。
(1)求1号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多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求2号平行四边形面积。在这个环节,学生们首次出现了分化,有些学生舍弃数方格,而选择剪拼平移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的关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3)求3号平行四边形面积。再次出现了分化,有些同学不再剪拼平移,直接做出平行四边形的高,量出底和高的长度,用底乘高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次操作看似多了几步,实则分解了教学难点,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了胜利果实的甘甜。在教学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学生因为理解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特别是班里理解力差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多加关注。老师对新知识不应急于分析、解释,而是提供相应的条件,给足应给的时间,让学生们慢慢领悟,期待着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芬芳。
自信的“花儿”很美丽
近来,班里出现了几朵迟开的“花儿”,万万就是其中的“一朵”。万万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非常没有自信心。一天下午放学后,冯蕾悄悄地将他留了下来,和他并排坐在教室里,微笑着说:“下个星期咱班要举行口算挑战赛,老师想让你向盼盼发起挑战,和他比一比,看谁算得既对又快。“不行,不行,盼盼学习那么好,我可比不了。”万万顿时把头摇得像摇晃鼓,边摆手边说。冯蕾拍了拍他的肩膀,神秘地说:“口算比赛的事,他们都不知道,老师只告诉了你,这是咱俩之间的秘密,只要你努力准备,老师相信你能行!”看着老师真诚期待的目光,万万终于坚定地点了点头。
转眼到了口算比赛的日子,冯蕾点名让万万参加比赛,并请全体同学当裁判,同学们都很诧异,心想是不是叫错名字了。当万万站起来时,看到冯老师向他轻轻点了点头,并投来了鼓励信任的目光。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清晰准确地口算出每一道题,表现的是那么自信,教室里不约而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冯蕾顿时松了一口气,她暗暗给万万竖了竖大拇指,而万万却低下了头,在低头的那一瞬间,冯蕾看到了万万眼睛里蓄满了泪水,那应该是重拾自信的泪水。到现在为止,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后来,万万告诉冯蕾,那几天他把一切空余的时间都用来练习口算,有几次甚至抱着口算本睡着了。比赛开始时,他很紧张,但想到老师那么相信他,他就不紧张了,而且越算越自信。后来,万万获得了“进步学生”的奖状,对老师连连称谢。对他来说,这可能不仅仅是一张奖状,而是老师对他殷切的希望,是老师默默的支持和无私的关爱。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学生亦是如此。学生的自信来自于一次次批改的作业本上,一句句鼓励的话语里,一番又一番不言放弃中。为人师者满怀殷切的期望陪着他们前进,陪着他们攀登,陪着他们欣赏一路的风景。
迟开的“花儿”更惊喜
冯蕾在批阅作业时发现强强一道题做错了,从他反复擦拭的痕迹可以看出他当时做这道题时是多么纠结。于是将他找来:“强强,你为什么这么列式?”“老师,我做错了。”冯蕾一愣,“你认为该怎么列式?”“除法。”他斩钉截铁地说,冯蕾暗自高兴,这道题就是用除法计算,看来他是会的,刚想放他回去,转念又问了一句“噢,怎么除?”“4除以2。”冯蕾愕然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强强眼神闪烁:“老师,我又想错了。”“那你是怎样想的?”“应该是4乘2。”强强点着头说。至此,冯蕾很清楚地知道他是在瞎猜,老师每问一句,他就习惯性地说自己错了,接着拿另一种方法来搪塞。显然,他没有学会分析,他知道反正加减乘除有一种是对的。
见此情形,冯蕾对他说:“我们换一道题,比如你们家有40个苹果,每4个放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盘子?”她认为这道题目他应该会做,其结构与前面的题目一样,都是总数、每份数与份数的关系。
没想到强强却说:“老师,我们家平时不吃苹果。”“那你们家平时吃什么?”冯蕾希望通过强强熟悉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思考。他瞪着双无辜的大眼睛说:“我们家平时吃橙子。”冯蕾说,“好,那你们家有40个橙子,每4个放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盘子?”没想到强强又说:“老师,我们家平时不买这么多。”冯蕾一愣,但还是耐心引导:“那你们家平时最多买多少个?”强强很认真地说:“最多买10个。”冯蕾哭笑不得:“好,你们家有10个橙子,每5个放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盘子?”强强马上回答:“2个。”
见强强答得既快又准确,冯蕾终于舒了一口气,追问道:“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他抢着说:“很简单啊,10个橙子,每5个放一盘,就是2盘!”冯蕾顺势边画图边说道:“我们把10个橙子,像这样每5个放在一个盘子,看果然放在了2个盘子了,也就是10里面有2个5。”并借机画图将平均除也进行了讲解,还引导强强找出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现在你知道这道题错哪了吗?”看着强强点了点头,冯蕾欣慰地笑了。
大多数学生完成小学数学的学习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如果学生学习出现了困难,一定是某个知识点的链接出了问题,老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问题的节c,并通过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放慢脚步的同时,不仅会看到孩子惊人的成长,还会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