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化学复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29 00:50: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化学复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化学复习计划

第1篇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要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式含义和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有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要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学生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化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策略。

⑴大力强化“三基”,重视教材、课标、说明的指导作用;

⑵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提高;

⑶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并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特别是知识交汇点的教学,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教学带动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

近几年中考充分体现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常考不变,如物质结构、酸碱盐、化学计算等。

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重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描述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实验解释的思维能力。

⑸协同备考,争取整体优势;

第2篇

                                                                2005年3月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特制订本计划,以便实施教学总复习有计划、有步骤。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我们在组织全组老师编写资料的时候,围绕着以下三点构想:

1.全面性 虽然我们不敢说“一册在手,别无所求”,但我们坚信对你是有多多少少帮助的。由于我们围绕着:①对考试的热点作认真分析;②对知识点做细致整理;③对2005中考的动态分析等编制理念,同时,我们在编制安排上本着:着眼于操作;立足于中考;服务于学生等想法,按照分课时将教案和学案在一本中设计的原则,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有很全面的借鉴价值。

2.可操作性 我们在整个复习中,设置三个阶段①基础知识积累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70%的基础题目;②专项知识整理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20%---30%的应用题目;③实战演练阶段(借助一份中考试卷的解答指导试卷的解读技巧)

3.互动性  在编制这本复习书的时候,为了充分体现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开辟四个特色栏目:“自我诊断”“警钟长鸣”“师生对话”“机动园地”,以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找到非智力因素等课程资源。

4.资料新  我们这本复习用书中的所有例习题,均来源于 ①从2004年各地中考题中采用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50% ,②从其他有关资料中精选20% ,③我们学校老师原创自编习题约占30% .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2月21号——3月27号),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配备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3月27号——4月20号),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提高应试速度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4月20号——5月20号)。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五、查漏补缺,达到掌握最佳效果

     在进行三论复习后,我们将准备进行第四轮复习(5月21号——6月13号)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抓两件事情:1,知识的查漏补缺,“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拟在此阶段召开一次“初三师生面洽会”重点回答(中层以上)学生在解答数学题中遇到的困惑,我们初三数学老师现场解答。会后整理成资料,发给学生,以便更好地掌握数学解答的技巧。(这个环节也有可能提前到第二轮复习结束以后,也就是在四月初)2,心理调节。

      我们坚信,只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那么收获的一定是丰收的喜悦。

第3篇

【关键词】化学总复习;后阶段;技巧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stage of genenral review in the final of entrance test of chemistry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You can quickly make a progress on your students if you do it great first,reduce the scope of review;second,do a good job of focus questions; third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Key words】General review of chemistry ; The final phase ; Technique

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可以在总复习阶段内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化学科总复习时牵涉的范围很广,知识点很分散。刚复习时,学生的思维还很乱;不能梳理出各知识的条理和联系。很多学生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整天做大量的题目,搞题海战术。结果越搞越乱。其实,通过缩小复习范围、抓住中考命题热点、紧抓几种关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措施就能使化学知识明朗化、细致化,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初中化学总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一般是常规复习,各学校用的复习资料、采用的复习方法基本雷同。第三阶段的复习最能体现出各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各学校的特点。以下是我在历年中考后阶段复习的一些做法。

1.缩小范围,明确考点

总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很多学生有这种感觉,总觉得化学科的内容很多,很杂,复习这么久了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下来,一时处于混乱的状况。中考又临近了,一下子紧张起来。结果,越是紧张,复习效果越差。这个时候教师要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叫学生们拿出做过的模拟题、历年的中考题等,以一种具体题型为例,进行专题讲解。比如说,以计算题为例,让学生观察每一份试题里的计算题,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发现计算题不外乎这些内容:通过一个化学式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或计算其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另外就是通过一个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得出已知量,然后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样一来计算题的范围缩小了,明确了。并且计算题都有具体的书写格式,只要按照书写格式对号入座就能把计算题做出来。原来有很多学生怕计算题,总认为计算题很杂、很难。现在明确了,信心大增了,复习效果就有明显提高。并能腾出花费在计算题上的大量时间用于复习其他内容。

2.抓住命题热点,做好针对性复习

现在各地的中考命题热点都体现了重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命题指导思想新颖、灵活,不但增加了开放性而且融入了探究性。以下是这几年中考命题常出现的十种命题热点。①命题时,对概念和原理的考察已经走出纯粹为化学学科服务的误区,实现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相结合。②对单质和化合物的考察,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③化学用语的记忆、书写、意义和应用仍是重要考点。④仪器名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实验评价是必考内容。⑤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化学问题,对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方案进行处理,作出推断和迁移的问题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⑥计算题的难度降低了,但逐步做到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并注重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察。⑦用跨学科综合知识命题,现在很流行。⑧将当前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而将答题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大纲范围内。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想已成为时尚。⑨能源危机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命题喜欢的内容。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命题时,重视考察环境污染原因,治理的依据和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总复习的后阶段,主要是针对以上的热门考点挑选出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试题,浓缩其精华编排成试卷,牵涉到某一个热门考点的题目可以在同一份试卷中反复出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同时一次又一次培养学生学会保持良好心态,不心慌、不浮躁,认真审题,做好每一道题目。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次的反思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短时内迅速提高自己的化学成绩。

3.紧抓关键物质,以点带面

纵观历年的中考题,我们发现有那么几种“明星物质”,每一年的中考题它们都有份“登场”在总复习的后阶段,我们要抓紧这几种物质。强调学生要记住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性质、变化以及用途,还要理解好由这些物质可能引申出来的问题。例如:碳酸钠这种物质。学生们要知道它叫纯碱但不是碱而是一种盐,原因是它不含氢氧根离子。但它的溶液能表现出碱的性质,而且它的碳酸根既能跟一些离子形成沉淀又能遇酸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它在鉴别、除杂、推导、实验等题型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强调学生们一定要对这些“明星物质“融会贯通。

第4篇

“变式”是指在不改变关键内容的前提下,变换关键内容的呈现方式。坚持“变式训练”对学生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解题能力,都是很有意义的。这样的习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习题设计中不要就题论题,要在原题的基础上不断变换问题情境,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

例如在复习空气中氧气成分测定的实验时,我根据中考题的不同考法,设计了如下的习题: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

第一,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如示的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回答下列问题: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 ;直接原因是 ;上述实验说明说明氧气占 ;氮气具有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第二,乙同学也设计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甲类似,只不过用硫粉代替了红磷,并增加了滴管。要使实验成功,乙在滴管中应加入 溶液,并反应后滴入广口瓶,写出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三,丙同学根据甲、乙同学的实验,设计了如图3的装置,并设想用铁粉来代替磷,请问他可以成功吗? 。为什么 。用镁来做实验,可以成功吗? 。

第四,若空气中氮气也能和红磷反应,能否用该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第五,丁同学想利用氧气和某种金属的反应,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他选择利用下列仪器、药品:①带瓶塞的l000ml烧瓶②电子天平(称量精度为0.01克)③酒精灯④某种金属粉末。他的实验步骤如下:准确称量某种金属粉末的质量(足量),将其放入烧瓶,塞紧瓶塞,放置一段时间后,倒出烧瓶中粉末,并称其质量。写出丙生的实验思路 。

第六,实验完成后,乙同学发现自己实验结果和其他同学有偏差,倒吸入的水体积不够,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图 4

第七,以下装置都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各有什么优点请写出_____。

本题第一,是对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二,此问考查碱的性质。将红磷改成硫粉、碳粉,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要想实验成功,必须将水改成碱溶液,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使气压减小;第三,考查铁、镁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但是铁粉要在纯氧中才可以反应,而镁很活泼,不光和氧气反应,还和氮气、二氧化碳反应,实验不能成功;第四,根据上一问递进考虑如果一个物质既和氧气反应又和氮气反应实验就不能成功;第五,这一问可以使学生用定量的观点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且学习设计实验的思路;第六,本问是常规的误差分析考查;第七,图4优点是环保,误差小,图5可以定量看出氧气的含量,图6考查铜和氧气反应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变式。经过这个题目的训练,学生可以对这个知识点中所包括的知识进行较好的掌握,并且经过变式训练,学生再碰到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习题都会进行解题。

又如在学习酸碱盐知识时,酸碱中和反应现在是考试的热点,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掌握,我根据各种习题考法设计了如下习题:

第一,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中性,还可能呈酸性。

【实验验证】

【分析与思考】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请你设计方案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第二,化学课上,老师展示两瓶无标签的溶液,说:“它们分别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同学们设计不同的区别方案,并进行实验”

【交流与讨论】几分钟后,我们设计了多种方案。

①我可以用二种不同类别的试剂来区别: 、 ;

②交流实验方案时,小江同学设计的“用二氧化碳气体做试剂”引起了一场争论。正方观点:可以区别;反方观点:无法区别。

你赞同 (填“正方”或“反方”)的观点,其理由是 。

【设计实验】

③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了反应,也可以从生成物的角度去探究,小涛利用提供的试剂(CaCl2溶液、盐酸、CaCO3固体、酚酞)对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了反应展开探究,他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取一种试剂进行实验发现原溶液确已变质,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观察到 。

【反思与评价】

④通过探究,让我明白: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故应 保存。

⑤通过探究,使用氢氧化钠和盐酸要注意安全,让我知道它们都具有 性。

⑥探究小结时,小扬同学还提出:“碱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盐和水”,我还能写出二氧化碳与另一种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复习课 预习问题 设计策略

复习课是在阶段性教学结束或学期教学结束后进行的一种课型。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技能,学会应用,增强能力。特别是九年级化学学科,知识点零碎,难成体系,如果只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回顾,就会造成学生对复习产生厌烦的情绪,难以保障复习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说设计有效的预习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学质疑的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生复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我就化学复习课中问题设计的策略作探讨。

1.问题设计情境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复习课本身就是一种难上的课型,复习的内容已是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学过的,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让学生感觉毫无新意,有一种汤剩饭的感觉,易产生学习疲劳,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因此围绕课堂教学任务设计有效的预习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介入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活思维,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1)将问题置于生活情境中,从学生熟知的身边事物入手,设计合理的问题,极容易激发学生解答的欲望,并能使其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化学情感。

例如:在复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阅读下面有关酒精的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

这样从身边熟知的物质酒精入手,让学生回答有关变化和性质的问题,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并积极思考什么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思考如何判断。这样既巩固了基本概念又激发了思维,而不是简单重复概念的复习。

(2)将问题置于故事或一些事件的情节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化学的神奇和有用,增强探究的欲望,并使其在探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激活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碳和碳的化合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年在我市某地,李老汉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后不幸死亡,孙女士冬天用煤炉取暖也发生了煤气中毒死亡事件。从这两起悲剧来看,请你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李老汉和孙女士死亡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如何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

我通过这一事件的陈述,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探讨欲望,迫切想知道结果,能积极参与讨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解决的过程中很自然巩固并掌握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习化学并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情感。

(3)将问题置于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思考解决问题,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来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2.问题设计层次化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教学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以说摸清学情,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预习问题,通过课前将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先学,暴露问题,再经过反馈,才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复习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要体现在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先设计几个简单问题,再设置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试去解答几问,使其获得成就感,从而保持学习的兴趣。例如:复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气体的制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相信你会思考:确定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分别要考虑哪些因素?(2)相信你会选择:请你从所给的图示中选择仪器分别组装一套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装置。(3)相信你会变通:你还能用哪些仪器代替你刚才组装的装置中的仪器或部分仪器,再组合一套或多套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装置?看谁组装得多。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形成一个有效问题组:(1)解决的是知识基础问题;(2)解决的是初步应用问题;(3)解决的是灵活应变和应用能力问题。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思维的空间,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实现所有同学都有收获,共同提高。

3.问题设计目标化

复习课中预习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是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的检测,是对已学知识再现的一个深层次的检查,也是为后面课堂教学中的教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要求预习问题的设计要紧扣课堂教学的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设计,以体现问题的评价功能,准确把握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为课堂教学中的后教指明方向,以期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明确并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实现了复习课中减时增效的目标。如上面复习《气体的制取》时设计的三个问题就具有极强的目标性。(1)问就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落实基础问题,展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3)两问就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落实初步应用和灵活应变等能力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这些目标在问题设计中的全面构建,不仅让学生通过问题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而且实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宏伟目标。

4.问题设计实效化

九年级的同学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且面临着一个升学的压力,这也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所以有个好的成绩是每一个学生的心愿。教师不仅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而且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应考的义务。在复习阶段,时间短、任务重,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应考,把握学习重点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关键。因此,复习课中预习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指南为纲领,设计实效的问题,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应试,争取在考试中获取成功。不设计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设计重复低效的问题,让学生能通过预习问题明确复习目标,轻松把握学习重点,形成能力,高效学习。如复习《溶液》内容时,对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问题就不涉及,更多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方面内容。预习问题设计得有侧重,学生的学习就有重点。只要老师把握学情,精心设计,务求实效,就一定能达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5.问题设计多样化

复习问题形式的单一化很容易让人产生学习的疲劳感,也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更易产生学习情绪的低落,带来低效的复习效果。所以说,应依据学情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将填空式、简答式、习题化的问题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合理的问题,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预期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总之,复习课中预习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一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务实求真、精心设计,让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引导和评价的功能,成为学生暴露不足、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载体,也让设计的问题成为教师把握学情的载体和实施课堂教学的航标,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缪徐.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7):13.

第6篇

例: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了解到,某石灰厂有一批石灰原料,其中只含有一种杂质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高温时不发生分解反应)。为了测定该石灰石的纯度,兴趣小组取用2克这种石灰石样品,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30g分六次加入,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每次稀盐酸的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如图表所示。

计算:

(1)表中X值为?摇 ?摇克;

(2)所用稀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摇 ?摇。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摇 ?摇。

(4)如果该石灰厂煅烧50t这种石灰石,最多可得到含杂质的生石灰多少吨?

分析:

(1)从表可知,第一次加入5克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克,说明5克稀盐酸反应掉0.5克的CaCO。同理,第二次加入5克稀盐酸后,只剩1.0克固体,说明又反应掉0.5克的CaCO。依此类推,第四次加入5克稀盐酸后固体剩余物应为0克,但由于含有杂质,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所以,未反应完的固体剩余物0.3克为2克样品中所含杂质的质量,故X应当为0.3克。

(2)从表中数据可知,所取的30克盐酸过量,在计算其质量分数时应取其实际参加反应的量,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各加入5克的稀盐酸后HCl已全部反应完,所以可以根据第一次或第二次、第三次所用盐酸的量与CaCO反应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HCl的质量,然后求出盐酸的质量分数。

(3)要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先求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此时溶质的质量应为生成的CaCl的质量,在计算质量分数时要注意不溶性杂质、气体等不能作为溶液的成分。

(4)要求50t这种石灰石煅烧可得生石灰多少吨,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出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分数,然后求CO的质量,再用50t减去CO的质量即可。

解:(1)0.3克。

(2)由题可知,5克盐酸完全反应时消耗0.5克CaCO,设5克盐酸中有HCl的质量为x。

CaCO+2HCl=CaCl+CO+HO

即5g盐酸中含有HCl的质量为0.365g,所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0%=7.3%。

(3)设最终生成的CaCl的质量为y,生成CO的质量为z,

CaCO+2HCl= CaCl+HO+CO

CaCl的质量分数=×100%=6.1%

(4)设煅烧50t这种石灰石生成CO的质量为y。而50t这种石灰石含CaCO的质量为:

50t×=42.5t。

CaCO=CaO+CO

100 44

42.5t y

=y=18.7t

最后生成含杂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50t-18.7t=31.3t。

答:略。

练习:

1.将29.1克由NaCl和BaCl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94.2ml的水中(水的密度为1克/ cm3),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4.2%的Na2SO4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所加的Na2SO4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计算:

(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摇?摇克。

(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2.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向河中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CuCl。为了测定废液中CuCl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取了100克废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测得生成Cu(OH)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1)计算废液中CuCl的质量分数;

(2)计算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7篇

中考化学复习面临着时间短、任务多、要求高等诸多问题,如何上好复习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活动中,提高复习的实效性,是中考复习前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高效诊断,对症下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1.采用不同的方式,了解学生存在哪些知识上的缺陷、思维上的困惑,从而确定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并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1)课堂微调查 课堂上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某种解题方法即时展开调查,可以迅速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作业批改情况记载分析 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记载,找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设计有针对性的限时训练,摸底分析

(4)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面谈等

2.合理设计诊断性试题

(1)中考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内容。对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分类、气体的制取、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金属的性质以及活动顺序表的运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溶液的质量分数、燃料的燃烧与利用等作为选题的重点素材。设计时将试题素材与生活、科学、社会联系紧密,将“双基”置于新的背景下设问,将基础知识与鲜活的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2)平时训练中出错率较高的容易题,题目的类型具有代表性,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研究,举一反三。

(3)出错率较高,分析后学生在解题思路上仍存在模糊认识的中等题。

3.学生的自我诊断

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化学学习的问题所在,要善于找到自己的病因所在。

一是查漏补缺,找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不会的解题方法。如害怕哪一类题目,不会不懂就是缺漏,首先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能准确描述自己的问题。然后找到或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消错灭误,从做错的题目,失误的题目中寻找错源,会而做错,粗心而误。通过对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错例收集、归类、反思、剖析对照得出正确的规律及解题方法。

4.应对措施

(1)精选5道题,力求做到一题一思、一题一启,通一道连一串,熟一类带一批。以初中阶段化学计算较为复杂的主题“有关溶液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例。先把以前在练习与考试过程中“有关溶液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面做错的题进行搜集与汇总,然后对错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把其中属于审题不清、计算错误等由于粗心大意等非知识性原因造成的错题先剔除,然后对剩余的错题再进行分析,可主要从习题的条件、习题的设问、相似类型习题解题的思路、解题的过程等若干方面进行比较归类,从而寻找形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如结合习题的条件与解题过程,体验固体与溶液反应时求生成物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解题思路:纯净的固体与溶液反应、含杂质(杂质不参与反应)的固体与溶液反应、含杂质(杂质与生成物相同)的固体与溶液反应三种不同情况的处理方式。考试前还可将有自身特点的易错习题集做好资源,举一反三。

(2)变式训练,拓展思维。如反应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最常见的装置会不会,复杂的装置会不会。不同的检查方法会不会。可以结合下图思维模式进行训练:

二、注重科学探究,体现方法与能力,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如酸碱盐性质的复习:设计的教学情境为:熟鸡蛋加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滴入A(石蕊)B(氢氧化钠溶液)C(稀盐酸),请学生认真观察、描述现象;提出探究的话题:A、B、C分别是什么物质?鸡蛋为什么会上浮?废液怎么处理?在系列问题的讨论中构建知识网络。整个流程从教学情境到核心问题到学生探究活动,最终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中除了采用探究实验,还可以交替使用激趣实验、变式实验、问题实验等来创设情境,如在浓盐酸、浓硫酸复习中,设计下列实验:将pH试纸放在浓盐酸、浓硫酸试剂瓶口,观察并解释现象;将浓硫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并解释现象。

三、重视数据分析,提高复习指向性

复习过程中,一定会进行阶段性检测,检测结束后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优劣,对检测功能的发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整体分析,找差距。通过对数据非常全面、客观的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差距,为教学提供参考。如我校化学组对上一届学生期末考试数据做了分析后发现,化学用语部分与兄弟学校存在明显的差距,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对化学的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局部分析,求突破。从期末考试数据来看,找出得分率普遍偏低的题型,如学生读题把握不住

关键词 ,稍有变化,容易掉入陷阱类的、非选择题部分推断题找不准题眼的,究其原因,还是跟复习策略有相当大的关系。

个体分析,促增长。针对班级个体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点的缺失、解题方法与能力不足、解题习惯较差等;从教师层面分析同样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指明方向。建立解题模型有利于提升解题能力。如涉及宏观、微观、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解题模型,将微观粒子用化学式表示,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进行相关判断。

四、注重细节,降低非智力因素对考试的影响

复习时,要养成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对试题中的关键字、

关键词 、关键句作好标记,从而帮助理解题意,要把每次测试模拟为中考,做到审题细心、格式规范、运算准确。

1.审题时抓不准

关键词

如排列顺序时要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注意题干中“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等限制条件。注意要求写什么:“名称”、“化学式”,还是“化学方程式”。序号还是符号等,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两种不同要求。注意符号表示时,离子电荷与元素化合价不要混淆。要注意试题中小括号内的内容,学会使用标签中的有效数据(如加碘盐中含碘:20mg/kg)。

2.答题时答非所问

如区别硬水、软水的方法是 。如果写“肥皂水”就不得分。注意是写方法还是写用品。再如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不按要求作答,书写中的错别字(如水槽、锥形瓶、长颈漏斗、过滤、浑浊、反应),答题不到位,表述不到点。回答问题不完整,语言陈述不科学、不简捷(如雾、烟 淡蓝 蓝紫)。回答题目,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到位到点,如涉及原理或思想,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否则劳而无功,答却不得分。

第8篇

认真抓好“听、思、问、练、记”的学习五个环节,力求达到懂、会、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听是关键,思是核心,练是学习载体,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自主练习,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和练习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些同学课上精神不集中,打盹儿,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而在课余时间补课,就如同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样,久而久之知识缺陷越来越多,造成学习吃力,形成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还要会听课,不仅听会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概念、例题要能理解同时更要学习和感受老师讲的每一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

要学会巧妙地完整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以听为主、记为辅”的习惯,将听到的、看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疑点,须掌握的内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当时没听懂的,没明白的地方,课下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

还要记清课本内容和发散性问题及要求当堂完成的巩固性、检验性、提高性的训练试题。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每个同学的悟性也就是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思”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主动、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课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争论,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使当堂所学知识能消化、理解。

第9篇

关键词 高考复习 夯实基础 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43-02

一、问题缘起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有句名言:与其说是让学生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与其说是让学生学习公理系统,还不如说是学习“公理化”;与其说是让学生学习形式体系,还不如说是学习“形式化”,其实“公理化”、“形式化”都是“数学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图式化”、“模式化”也都属于它的范畴。因此,教会学生数学化思想,帮助学生建构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体系,夯实数学基础,是高考数学复习的根本之道。

二、复习教学合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复习数学知识复习时,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分散零乱的“点的记忆”变为“线的记忆”,构成网络,使原有的认知结构系统化,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例如复习平面向量,按照向量概念一向量运算一向量应用的线索,层层递进,利用知识间的“最近发展区”,逐步诱思,始终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形成向量结构图,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在复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要顺便复习它和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关系,进而由一元二次方程又联系到韦达定理,由二次函数联系到图像性质以及二次三项式等等,体会到“四个二次,内在交融”。再比如,在复习函数的重要性质单调性时,要联系一下中学所学过的所有函数,结合图像看一看其单调性如何,这样既减少了单调性的抽象性,又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单调性不再是那么一个孤零零的抽象的概念,需要用时,方便提取。总之,在学生的知识建构方面,教师的有效指点也很重要。教师在讲课时,不注意联系,学生也很难有这种网络结构的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时时处处地找联系,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也就会逐渐地意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及知识的良好结构对其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主动自觉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尤其在第一阶段的高三复习一定要指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数学学习是将有关的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只有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弄清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才能产生相关联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构自己知识的宝塔,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办法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长久。

三、抓住典型错误夯实数学知识基础

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高效应用知识的保证。切忌孤立对待知识、方法,要将其前后联系,纵横比较综合,自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融代数、三角、立几、解几于一体,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比如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正确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数学概念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试看下面的复习案例:

[问题发现]本人在高三复习课中碰到这样一道习题:

例:已知曲线y=(1/3)x3+4/3,则过点P(2,4)的切线方程是.

学生错解:求导得:y'=x2,所以在点P(2,4)的切线斜率为k=y'|x=2=4,故所求的切线方程为:y-4=4(x-2),即4x-y-4=0。

[问题讨论]错解分析:从学生的解答过程中看出学生错误的认为点P(2,4)即为直线与曲线y=(1/3)x3+4/3的切点,而由题意切线只是过P点,学生忽略了另一种情况:直线过点P而与曲线相切与另一点Q(-1,1)。

错因探究:从表面看学生的错误只是把“过点P”理解为“相切于点P”,但经过与做错学生们的交流,发现其错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学生的意识中,对切线的概念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过曲线上的一点,只能做曲线的一条切线。该认识的进一步表现即为曲线的切线与曲线只有唯一的一个交点。

[问题解决]明确了学生错误的源由,本人详细讲解了切线这一概念的由来与发展,并举例对比分析了各个阶段切线概念的不同点及切线概念发展的必要性,最后借助于《几何画板》作出过点P(2,4)与曲线y=(1/3)x3+4/3相切的两条直线4x-y-4=0和x-y+2=0,给学生以具体直观的印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