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理化学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08 21:15: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理化学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物理化学教学

第1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综合能力;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一起被称为“四大化学”[1]。物理化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物理化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罗蒙诺索夫于18世纪中叶提出。物理化学同时又是一门十分时新的学科,与纳米材料、燃料电池、胶体化学等当下研究热点课题密切相关。物理化学具有内容抽象、公式繁多、逻辑性强特点[2],这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困难。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能够记住公式和定理,但对公式的具体内涵不理解,导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物理化学也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且与许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衍生了许多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中强调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宗旨,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3]。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人在结合自身教学经历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为高校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几点参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抽象、推理复杂和计算繁琐的特点,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理论课程。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理论多是对化学现象的理性认识,这些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需要理性认识作为基础,因为理性认识能指导感性认识[4]。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获取感性认识,可以提高对于理论的理解,此外对理论理解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知层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如“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观察生活。在课堂上,我们依据学生们观察的生活现象,进行接龙形式的比拼,并对胜出的学生在平时成绩给予一定的奖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规定了具体的竞赛答题格式,如:洗衣粉去除油污的现象与表面活性有关;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与渗透压有关;有落汤鸡而没有落汤鸭的说法与表面疏水性有关。同学们在活动中有较强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于物理化学的学习兴趣,此外还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养成观察生活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指准确理解和运用物理化学概念和规律的能力。理解从实质来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吃透课本知识,二是运用知识。物理化学课程概念众多且容易混淆,因此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我们要求学生区分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所掌握的内容熟练应用于实际。教学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5]。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章节内容理解较为困难,许多概念容易混淆。例如,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应过程中加入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因此不会改变平衡常数即产物的组成是固定的,但实际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往往能提高特定产物的选择性。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对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概念有比较好的理解。热力学研究的是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而催化剂的加入改变的是反应的速度是动力学的范畴,实际过程中往往在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停止反应,因此能提高产物选择性。物理化学课程与其他化工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加深对物理化学概念的理解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十分有益。

3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理论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气氛经常会变得比较沉闷。在学生看来,物理化学的学习就只是简单的背公式,而不去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不敢也不愿意提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不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其次,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要对他们这种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态度表示肯定,并且要耐心的给予他们解答。最后,我们一定要给他们树立自信,不要让他们觉得别人都能理解而自己不能理解而感到羞愧。在当前本科生教学中,大学老师不如高中老师那样频繁地与学生接触,当学生遇到问题不一定能及时寻求到老师的帮助。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跃学习氛围。此外,我们还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为小组做出了贡献,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学生们通过协作,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通过这类有趣的项目,对许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4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极为紧密的课程,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验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实验教学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按照实验讲义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都难以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实验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第二部分则主要锻炼学生思考和实践能力。第一部分教学主要包括常用仪器的用途、原理和操作方法,使学生对常用实验仪器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部分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和操作,我们鼓励学生抛开实验讲义,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交予指导老师以确定实验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遇到问题学会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老师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并解答学生的提问。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和设计实验方案,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此外,对课程内容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而知识创新在于教育。只有那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及驾驭新知识、把握机遇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会有所创新、有所成就[5]。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还对学生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有较大帮助。现今,有大量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保研、考研或留学,从事科研工作,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在物理化学教学的同时,本人也承担了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催化,其中大部分课题与物理化学知识联系紧密。借助实际课题案例,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表面现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引入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微乳液体系中木质素自表面活化降解”,让学生了解一些最新的发展动态。此外,对于对该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跟随相关课题的博士或老师参与课题研究,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实验设计和实施。在教学中,我们还会引入“webofscience”等科学数据库,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了解物理化学在当前研究热点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结语

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综合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教学改革不应该是成为一句空谈,而是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对于老师而言,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巧,并勤于学习。对学生而言,要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关注最新学科动态。

参考文献

[1]方涛,王玉峰,孙墨珑,等.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化工时刊,2015(5):42-44.

[2]刘长久,李延伟,刘勇平.《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1-22.

[3]钟秉林.认真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教改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0(8):6-8.

[4]文军,王冬梅,叶玉蕾.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互相渗透[J].经营管理者,2011(6):53-53.

第2篇

1.1所学内容紧扣学生专业特点

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公式约有150个,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能用基本公式去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提倡学生平时自学,上课前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强调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物理化学公式.如从卡诺循环可以推导出可逆热温商之和为零;从理想气体发生PVT变化,可以求焓变、熵变、吉布斯函数变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等参数;从肥皂可以了解润湿和乳化等概念.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事件引入学习中,与物理化学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引入物理化学科学家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

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时,会涉及到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讲到相关内容时,教师会讲解他们的个人简历和趣闻逸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缓解课堂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其自身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历,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对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兴趣,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拜,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首次提出物理化学这个概念的是1901年和1909年先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化学家:荷兰的范特霍夫和德国的奥斯特瓦尔德,正是他们的研究促成了物理化学学科的诞生.其中范特霍夫是首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50多岁时还经营着一家牧场,亲自送牛奶,被誉为“牧场化学家”.在讲到稀释定律时,介绍奥斯特瓦尔德的生平事迹,他出身普通家庭,求学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884年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电离假设,1888年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1909年因在催化作用、化学平衡和氨制硝酸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

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采用粉笔板书的方式,书写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学生接受知识量较少.而利用PPT课件,结合Flas,能使教学内容生动、信息量大,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物理化学课程公式多,逻辑性强,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单纯采用多媒体呈现,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文字显示的速度,因此不能仅用多媒体一种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学生能充分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教学速度适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2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物理化学课程考核方法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两大块的组合,存在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例偏重的问题.考核方式改革前,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种考核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考试前突击,因而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学习的作用.考核方式改革后,采取平时成绩占20%,阶段考试或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形式.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例,规定小于等于48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一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大于48学时小于等于64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两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虽然教师的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了,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就不能忽视阶段性成绩.另外,也尝试在总评成绩中增加其它一些(如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3设计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3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改革;结合

物理化学是物理学与化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是化工技术类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它在化学与化工人才培养中有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物理化学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建精品课程,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即教材)改革、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管理(包括教学时间、教学安排、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评分标准等等)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即教材改革

我们先后使用了天津大学王正烈主编的《物理化学》第一版、第二版,教学过程中,不断选用新教材,对老师来说要加重负担,要不断写新的备课笔记。但我们体会到,写备课笔记可以加深对内容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由于量子力学、微电子技术、波谱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催化剂、纳米材料的出现,促进了物理化学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把物理化学的新知识、新成果介绍给学生。

2教学过程改革中。采用“六个相结合”

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于难理解的概念,先从微观上解释,说明其物理化学意义,再从宏观上形象化。比如介绍熵的物理意义时,我们可以将红墨水滴入水中,红墨水不断扩散。系统混乱度逐渐增大,来描述熵是系统混乱度的量度。

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讲孤立体系熵增加,而开放体系因为可以有负熵流,可使开放体系熵减少。教学中联系生物体成长、壮大、死亡过程与熵的变化情况;还联系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孤立体系——“一个封闭的山村”,熵值会越来越大,发展的动力就越来越小,经济落后,人民受穷,而要改变面貌。必须改革开放,把山村变成开放体系,“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就是引进负熵流,使体系熵值减少,才能快速发展。这样既加深了对熵定律理论的理解,又能从自然科学角度说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性。

③内容与方法论相结合。对物理化学中一些原理、定律的建立,除了要讲清原理的内容外,还要说明该原理是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得来的。例如讲理想气体、理想溶液、理想吸附时,向学生说明这是采用理想模型法得来的;讲可逆过程时,说明这是采用科学抽象法得来的;讲标准燃烧热、标准生成热、标准电极电位等时,说明这是采用相对数值法得来的。还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说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④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相结合。在教材的每一章末尾。或习题课上,介绍与本章内容相关物理化学前沿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

⑤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研究成果结合进去。例如在讲熵判据时,结合教研论文“对化学热力学熵判据的讨论”,来讨论“熵总是过程方向的判据吗?”,在讲化学平衡移动时,结合教研论文“反应组分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来讨论“增加反应的浓度平衡一定向产物方向移动吗?”等等。

⑥理论教学与化工生产相结合。我们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将来要到化工生产第一线,因此更要注重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技能,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例如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结合工业合成氨的具体状况。探讨如何提高反应速率,增加氨的产量。3习题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十分强调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的理论课程。要学好它很不容易的,物理化学被认为是化工技术类专业中最难学的课程。难学的原因在于它有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定律,非常抽象不好理解,不好掌握,习题难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除了上好理论课外,习题课是一个重要的、必有可少的环节。学过物理化学的人都知道,必需多做习题。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熟悉与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解题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上习题课要象上理论课一样,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我们习题课的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①扩大知识面的新理论、新知识介绍。

②归纳总结一章中所学的知识。学生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感觉、片段的知识,只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系统,才能更深刻理解,更好掌握。为此,每一章学习后,我们帮助学生把一章中所学的知识点以“联络图”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③总结学生作业中问题。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特别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对有特色的解题技巧要介绍推广。

④组织讨论思考题。一般教材的每章后面,都有一些思考题。我们先布置给学生先思考、解答,习题课时进行讨论讲解。

⑤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每章学习后,我们都印发给学生一些数量的练习题,其中选择题20个左右,计算题5至8个。这些练习题都是历年教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有代表性,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一般提前发给学生,要学生先做一遍,上习题课时,老师选择其中典型试题讲解。

4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为一体,突破了时空限制,虚拟现实。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把多媒体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上,实现教学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上应用,使教学的思想、教学的理论发生了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点与形式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与内容、课外辅导的内容与形式、考试内容与方式、学生成绩评定的标准与手段等发生了变化。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以下建议和思考

①编制课堂教学的电子教案与教学课件。

②对教材的思考题、练习题、习题进行详细解答。并且输入到计算机中,形成word文档。

③编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CAI)。

第4篇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为主,偏重于灌输,忽略和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起学生厌学和逆反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克克方程时提出“在高原上煮鸡蛋能煮熟吗?为什么?”,在讲胶体分散系时,可以提出“江河入海口处的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明矾净水的原理是什么?”。在讲化学动力学时,提出“不同的药品为什么每天吃的次数会不同呢?”等问题。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堂内容,与学生一起分析并找出答案。此外,教师要对教材充分了解,深入分析,区分重难点内容,加深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但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也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在讲热力学定律的时候,这部分内容与药学专业的联系不大,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将热力学内容和药物反应联系在一起,以药物为例,设计几道计算题,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讲授动力学内容时,可增加药物储存期,有效期的测定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知识点多,公式多,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自发过程的判据包括三个,熵,吉布斯自由能,赫姆霍兹自由能,但是适用条件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理论联系实际

虽然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但也是从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把物理化学中的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渗透压的时候,可以介绍临床使用的0.9%生理盐水,以及与血浆渗透压的关系。在讲电解质使胶体聚沉的机制时,可以介绍“卤水点豆腐”,卤水中主要含有MgCl2,豆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具有胶体的性质,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所以豆浆遇到卤水会变成豆腐。在讲开尔文公式的时候,可以解释土壤含水保湿的机制。在讲表面张力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做肥皂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表面张力和力的方向。物理化学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讲到多组分相图的时候,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能直观的理解这章内容,但是通过实际操作双液系相图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这章内容的理解,使教学效果更加完善。比如在讲到燃烧热时,在强调只有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才是燃烧热,以及根据各物质的燃烧焓求算反应焓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燃烧热测定》实验的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堂内容,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将基础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逐渐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应将教学知识扩展,将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把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渗透进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程不再敬而远之,而是自发地想要学好这门课。例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这一高新技术结合了物理化学中的溶解度定律,分配定律以及焦耳-汤姆生效应等理论;现代文明离不开磁性材料,如家用电器,磁悬浮列车,发电机等,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铷铁硼永磁材料是利用凝固点降低原理和二组分体系相图等技术设计的。在介绍表面活性剂时,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石油开采过程,简单介绍一次开采,二次开采等概念,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吸收新的知识点。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比如,在讲到催化反应动力学时,就可以介绍教师的关于催化剂制备的科研项目,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其中,从查阅文献开始,设计实验方案,最后进行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第5篇

学生在中学学了不少化学,但物理化学的内容几乎没有接触,概念都是全新的。此外,物理化学知识的正确运用首先建立在对基本概念的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之上。因此,基本概念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应花大量时间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对“力平衡”这个概念,教师不只要指明“系统各处压力相等”,还要引申到“边界不再移动”,即如有刚壁存在,虽双方压力不等,但也能保持力平衡。有些概念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但每个字、词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要理解到位并不容易。这一点在该课程中尤为凸显。同时,要注意与中学一些概念进行辨析。例如,热力学中的“可逆过程”这一概念,几乎贯穿教材的所有章节,极其重要,但初学者很容易将其与早先就接触过的“可逆反应”的概念混淆。基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通过讲解例题、布置习题、效果测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辨析。仔细、深入地理解概念,熟练地掌握概念,是学好物理化学的基础。

2.特别强调各种公式的适用条件

物理化学课程的另一难点,在于计算公式多,而且每个公式的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初学者往往只注意到了具体公式,而忽略了对适用条件的把握。只有当理想气体、等温、可逆过程三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使用,可初学者常常只要看到是理想气体膨胀或压缩过程(比如理想气体反抗恒外压膨胀压缩过程),不管是不是等温过程和可逆过程,拿来就用,造成错误。还有,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PVr=常数”也必须在同时满足“理想气体、绝热、可逆”三个条件下才能使用。再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主要用来判断变化的方向和限度,其三个判据式必须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判据“S孤立=S体系+S环境≥0平衡自发”只能用于孤立系统;判据“F≤0平衡自发”只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等温等容过程;判据“G≤0平衡自发”只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等温等压过程。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字词讲解、举例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反复进行辨析,以达到正确使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增强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或演示技能,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是教学的起点。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枯燥。教师如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呢?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事入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这一内容时,可从学生孩童时期所玩的吹泡泡游戏切入;在讲解克拉贝隆-克劳修斯方程时,可从生活中常用的高压锅说起;在讲解表面活性剂时,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洗涤用品入手……兴趣是激发求知欲的催化剂,如何使知识变得有趣,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4.及时进行教学评价

第6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师资队伍;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不仅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生命科学、医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理工科创新人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概念抽象、推理和公式繁多且应用条件严格复杂、学科交叉内容多,学生普遍觉得抽象深奥,难以理解和掌握,因而兴趣不高。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承担了学校多个院系的物理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如何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优化整合物理化学与其他课程的内容,构建多元化的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如何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困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在老一辈物理化学教育家傅献彩教授和陈懿院士等的指导和关心下,团队以队伍建设为龙头、教材建设为切入点、课程建设为主体、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核心、教学研究为促进,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教学队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健全青年教师上岗制度,实施教学环节的全面训练。除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外,组织青年教师听取优秀教师示范观摩课;作为助教,青年教师需要逐步完成随堂听课 、批改作业和试卷、答疑、上习题讨论课、试讲部分章节、正式上课的所有教学环节。

2.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团队的优势之一是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热心教学的物理化学教学专家。团队不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会,请老教师谈体会、提建议,帮助青年教师讲好课。另外,老教师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良师德师风对青年教师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3.选留和引进相结合。先后选派了多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优秀青年人才,进一步充实了团队青年教师力量,保证了团队建设的延续性。

4.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教学研修班和研讨会。团队青年教师多次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化学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全国化学多媒体教学资源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和培训,以及多届全国“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等,拓展了视野,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

5.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学,没有灵魂的教学。以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和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研相长,从而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6.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根据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凝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将感性的实践提高到理性的认识。将教改教研项目与团队捆绑建设,通过项目驱动,提高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在教材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通过传承和建设,形成了一支目前由十多位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2009年,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教材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1.编写出版了多套有影响的教材和教辅书。由傅献彩教授主编的《物理化学》是我国第一本物理化学统编教材,培养了几代的化学工作者,影响非常广泛。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最新状况和现实需求,对该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不断更新,通过优化和压缩经典热力学内容,适当加强统计热力学,融入新的科研成果(如超临界萃取、电有机合成简介、化学激光简介、?-a曲线与表面不溶膜的结构类型及应用、LB膜、生物膜简介、自发单层分散、固体表面的特点、均分散胶体的制备和应用、纳米粒子、自组织技术、模板合成技术等新内容),调整结构与编排,绘制彩图等,编写并出版了《物理化学》第5版。该教材以“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深入浅出”的特点成为这门课程的经典教材,被全国百余所院校选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同时,针对学校不同院系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例如,对基地班学生,在原先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基础上,以物理化学原理为主线,融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编写出版了《化学原理》教材。对地科专业化学基础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原先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的基础上,整合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基础内容,编写出版了《大学基础化学》。其特点是“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简明清晰、便于自学”。针对生命科学院和医学院的学生,编写出版了简明版的《物理化学核心教程》,体现出“精炼、实用、新颖”的特色。

第7篇

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在用的《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5版)以及《物理化学》(肖衍繁等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版)教材为例[3-4],2门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有较多重复,主要为化学反应原理这一部分,重复内容如表1所示。这些内容占据了无机化学整门课程内容的30%~40%,如果单纯从章节设置上来看,这部分重复内容更是构成了物理化学所有章节的50%以上,并且是作为重点讲授。尽管这些内容在2门课程中的呈现方式、知识点的重难点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由于2门课程一般为不同的教师授课,故对知识点的简单重复难以避免。同时,物理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涉及诸多的数学和物理公式推导,给人的印象常常是深奥、抽象、晦涩、难以理解。究其原因,是在无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有限,对许多基本内容了解得不够深入,缺乏对整体内容的系统认识,重视结论却忽视了其理论基础[5]。因此,对于物理化学的教学,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讲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其适用范围等,其次要提高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将来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牢固的基础。 按照我校对化工类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物理化学课程课堂讲授64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讲解,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让学生理解透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对于物理化学的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准确地抓住重点、难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上,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如果按照教学大纲正常讲授,则有部分重点和难点问题讲解不透彻,影响教学质量。

2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教学的协调

结合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以及2者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整合与优化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而不能简单、机械地对2者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切块划分或简单重复[2]。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及衔接方式比较多,既有如热力学和熵等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也有对如化学平衡和电化学等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无机化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在高考之后经历近3个月的假期,对中学所学的知识有较大程度的遗忘,限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无机化学作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和复习[7],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不同生源地教学大纲的区别以及不同学生的基础,同时也要讲究教学策略。例如,不同类型化学反应平衡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同类型化学反应平衡的重点在于计算,难点在于公式多,学生对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合物和氧化还原反应这4大类反应进行计算时容易将公式混淆或根本记不清。可采用对比法对不同反应的平衡进行计算和公式的推导,寻找其共同规律,又根据各自特点突出区别[8]。这种方法可将此部分内容化繁为简,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脉络清晰,便于记忆,从课堂效率角度考虑,反应平衡部分也可节省1个课时左右。物质结构部分由于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复习,笔者曾在4个课时之后发现某一学生参考高中化学教辅材料对这一部分进行学习,了解之后发现该地区高考大纲对物质结构部分要求较低,学生基础较弱。而对于无机化学中与物理化学课程重复的部分,教学主要以应用为主,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工具来讲,重点在于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应用,而不是系统地去讲述工具本身。而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则是系统地研究这些内容在各种条件下的应用,研究的是工具的本身,重点在于向学生传授工具的来源以及工具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5]。

例如在热力学部分,无机化学通过混乱度引入熵的概念,又通过系统与环境总熵变的计算引出吉布斯自由能,并以此作为自发反应方向性的判据,而对于熵变为可逆过程的热温商这一物理意义只是一笔带过。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则是通过对卡诺循环以及其他可逆过程的研究将热温商以及熵这一函数引出,并推导了其他物理过程的熵变计算公式。通过熵增原理对恒温恒容过程和恒温恒压过程的应用引出了亥姆霍兹自由能A和吉布斯自由能G,并通过分析解释了2个函数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最大体积功和最大非体积功。这就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扩展了判断不同过程自发变化方向性的判据,并为后续电化学反应电动势与ΔG关系式的推导奠定基础。又如化学平衡这部分内容,在无机化学中讲了化学平衡常数和反应熵等,为判定化学反应中的方向和限度问题提供依据,并为后续不同类型反应平衡组成以及电化学计算等内容服务;而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则通过偏摩尔吉布斯函数和化学势等函数的引出概念的讲解,结合化学势与浓度(或分压)的关系公式,从本质上揭示了化学平衡与吉布斯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化学反应平衡常数与平衡组成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平衡以及相平衡等知识的理解。而对于此部分内容的应用以及计算,则需要与无机化学课程协调,对公式的应用略加讲授,引导或要求学生参考无机化学所讲的内容,对平衡常数的计算进行复习。由于现在学生已掌握了用化学势为工具严密地推导出化学平衡以及相平衡公式,对该公式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在这个基础上来复习无机化学所讲的该公式的应用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进一步地提高[9]。

第8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物理化学是化工、制药、轻工、材料、纺织等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是一门应用广泛,极具创新性和发展前途的学科[1]。然而,物理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化学、物理学、高等数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2],理论性强,历来被学生们认为公式多、概念多,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基础课[3-5]。针对河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相关专业的特色及物理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在对工科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课程考核改革等方面谈一下近几年来对物理化学教学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有所推进。

1教学方法的改革

1.1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一些非化学化工专业工科对基础课程的课时数进行压缩,如在我校给环境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由原来68学时缩减到48学时。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好这门基础课呢?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编排体系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做到以点带面。比如学习化学平衡一章中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首先讲述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这就是“点”,进而将本章节的其它内容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探讨标准平衡常数与反应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以及复相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同时紧扣课后思考题和习题,采用课堂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本章基本概念的理解,增进学生对计算题的解题能力。

1.2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感知与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表面物理化学一章时,举出实际生活中的界面现象作为实例,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紧密相连,提出“为什么玻璃毛细管内水面上升,汞面下降”、“硅胶吸水,塑料防水”、“水过冷而不结冰,液体过热而不沸腾”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回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成就感。再如,在讲授化学动力学部分势能面与过渡态理论时,在课堂上展示势能面的三维立体模型,使学生能形象、清晰地理解“过渡态”、“活化能”、“活化络合物”等概念。运用启发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思考,把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感应模式。

1.3新旧结合,融会贯通

由于扩招及高考考试改革方案的改革,使得我校工科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主修化学,化学底子薄弱,进入大学后遇到公式多、逻辑性强的物理化学,普遍感觉学习比较困难。此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摸清学生的底子,不要急于求成,而是保证学生学一点,掌握一点。根据物理化学的课程特点,循序渐进,查漏补缺,不断巩固。教师可利用每节课开头的数分钟时间回顾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这样既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又在巩固旧知识基础上增进新知识。如在讲述化学动力学一章反应速率常数与反应温度关系的阿伦尼乌斯方程时,可向学生提及已经学过的化学平衡一章的范特荷夫等压方程及相平衡一章的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由于这三个方程数学形式上的相近,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公式及其应用的理解,又能起到新旧结合、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1.4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富有个性化的课件

目前多媒体教学在全国高校已被普遍使用,通过幻灯片播放的教学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时利用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的单一模式。根据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特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制作了物理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画面动起来,老师站起来”,这些措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例如课堂讲授中通过图文、视频展现一些著名化学家,如焦耳、迈耶尔的生平事迹和简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再如将化学动力学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一节采用动画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更直观、清晰地理解“活化碰撞”、“碰撞截面”、“概率因子”等理论和概念。我们在发挥多媒体优势同时,不提倡大家采用同一个课件,而是鼓励各位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作具有个性化的课件。课下各位教师还要跟学生积极交流,根据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反映不断修改、完善和补充课件。只有不断提高课件的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才有助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验教学的改革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特点和各专业特色,笔者所在的教研室将物理化学的实验教学分为课内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两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冶金专业物理化学实验共40学时,其中,综合性实验24学时,占60%,设计性实验16学时,占40%。课内实验的开设目的是既能反映物理化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又体现其在本专业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冶金工程专业的课内综合性实验“有简单共晶系统相图的绘制”、“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最大气泡法测表面张力”及“丙酮碘化动力学方程的确定”,这些实验涵盖了相平衡、电化学、界面化学及化学动力学的内容,并且和冶金传输原理、钢铁冶金学、金属学及热处理、冶金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内实验,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各种测量仪器,掌握物理化学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而创新设计性实验是让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自行查找资料并制定实验方案和具体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如课程组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电导滴定法”进行食用醋的鉴别。通过电化学一章的学习,学生了解到电导测定可以应用于电导滴定,利用电导滴定法测醋中的总酸度,以区别酿造醋和勾兑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制定具体的实验步骤,并列出自己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实验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电导滴定曲线,计算醋中乙酸的含量。通过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学生的独立分析、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深造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考核方法的改革

为全面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情况,我们结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的考核形式、评价方式、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课程总成绩评分体系,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三方面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包括作业评分、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随机测试等。作业即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每次作业上交后按百分制给出成绩,平均成绩即为作业测评成绩。课堂表现主要采取提问的形式,保证课程进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被提问至少一次。随机测试为及时检查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也使得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每学期采用3~4次平时测验,通常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5%,包括预习报告、实验准备、操作环节和实验报告处理等。最后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在试卷命题过程中注重试卷考察知识点的涵盖面、广度、深度和命题的多样性,力求能对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应用水平进行全面考察。这种过程化考核和期末性考试的结合,改变了单纯知识化考核的评价模式,降低了成绩的随机性因素,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结语

为了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改革物理化学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经成为目前工科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属于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齐头并进。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也应与时俱进。路漫漫其修远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对人才的需要,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将一如既往。

参考文献

[1]任素贞,王旭珍,施维.物理化学.4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2.

[2]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5版[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1-12.

[3]石月丹,刘春光,关晓辉.浅谈“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9):202-203.

[4]刘庆波.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化工时刊,2011,25(10):52-54.

[5]朱雯,尚通明.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07,13(6):81-84.

第9篇

关键词:物理化学 农林院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82-01

物理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应用化学、环境工程、食品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而且概念和公式多,由于学科的迅速发展,需要介绍给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多,但讲课学时却越来越少,现在我校非化学专业的物理化学学时已压缩到52学时(包括实验16学时)。一些教学环节如辅导课、讨论课等无法安排。在这种内容多、理论性较强、授课学时少的背景下,要保证学生学好是困难的。我们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非化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

1 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安排

对于我校环工、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先修的基础理论课程有普通化学[1]。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程间的衔接问题,优化教学安排。如普通化学中有相当分量的物理化学内容,例如,热力学、化学平衡、电化学和动力学,因此,教师就要注意课堂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要求学生提前复习、参考普通化学所讲的内容。毫无疑问,这不仅可以大幅度精简课堂,更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扎实。而且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知识框架的传授,对于细节性的公式推导尽量少讲,而把重点放在这些理论的新意和最新应用,这样也可以节约课时,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拓展。比如,在讲授界面化学中附加压力知识时,可让学生思考锄地保墒的原理。在夏天天气比较干旱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农民在地里锄地,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除去杂草,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土壤中的水分,称为“锄地保墒”。“墒”即湿度。“锄地保墒”的机制为毛细管上升与毛细管凝结。毛细管插入水中,由于附加压力的原因,管中水柱将上升一定的高度,这种现象称为毛细管上升;凹液面的饱和蒸汽压比水平液面低,所以水蒸气更容易在毛细孔道中凝结,这种现象称为毛细管凝结。土壤存在许多由小土粒构成的极细毛细管,在天气干旱时,锄地可以切断地表的毛细管,防止土壤中的水分顺着毛细管上升到地表面而挥发。另一方面,锄地切断的毛细管又易使大气中的水气凝结,增加土壤的水分。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同时,对专业知识也有所接触和了解,加深了学生对与物理化学相关性质和原理的理解,使物理化学课程真正发挥出基础课程的作用。

3 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学研究证明,要充分发挥学习的效能,就必须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2]。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讲解热力学内容中体积功是途径的函数时,要设计一次等外压膨胀、两次等外压膨胀、三次等外压膨胀以及无数次等外压膨胀过程,并在P-V图中用阴影面积大小表示出各种途径体系对外做功的数值。这时若仅用传统的粉笔加板擦的模式讲课,画图就要浪费掉10余分钟,费时而低效。如果事先做好多媒体课件,则各种途径图形的大小对比将一目了然。显然在课时大幅度删减的背景下,将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使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对于难以讲解或表达的内容,运用动画、影片等手段形象化,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提供大量的素材资源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将抽象的行为形象化,不仅可以起到节省学时、提高教学效率的功效,而且有利于教师不再单纯讲书,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较大的发挥余地。但是多媒体教学讲课速度较快,信息量大,学生反映有点消化不良的感觉学生不能及时做课堂笔记,不利于课后的复习和考试。为解决此问题,一方面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精选课件内容,遵循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制作原则,把枯涩的问题趣味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适当控制授课速度以给学生缓冲的时间。此外,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物理化学教学辅导网站,实现网络课件、电子讲稿、习题练习等全部上网,以供大家随时下载复习。

4 精选物化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物理化学虽然是一门理论学科,但许多定理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所以物理化学的知识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为了更好的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开设对应的实验课程,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创新能力[3]。但是针对非应化专业16学时的实验安排,精心设计安排了燃烧热的测定、蔗糖转化速率系数的测定、用电动势法测定热力学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四个实验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物理化学中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化学等章节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燃烧热测定实验中,内筒以内的部件均为体系,以外的是环境,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体系与环境的概念;氧弹测的是定容热效应,让学生进一步推求定压热效应,可复者的换算关系式;实验中需充入氧气,可补充拓展学习气体钢瓶的相关知识;最后实验过程中需要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作出雷诺曲线温度校正图,可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因此,四个物化实验的精心选择和安排,既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内容留下深刻印象,把理论转为“实用”,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动手技能。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能力。

总之,通过与先修基础课程的统筹协调、结合院校特点拓展知识面、多媒体手段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实验安排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可以在少学时数的情况下生动、形象、高效、高质量地教好物理化学。

参考文献

[1] 胡春燕,李艳霞,龚霞,等.培养大学新生普通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15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