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07:22: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学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生活方面,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环境、设施等一堆意见,却不从自身改变。第五,在平时的娱乐上,多寄情于网络、电脑游戏,虽然知道益处无多,但难于罢手,天天在玩,“玩风不止”,却没有真正得到玩的愉悦。在课外实践上,更在乎获得实际利益的多少,注重物质利益,追求实惠,功利色彩甚于关心是否对于自身成长有益。在人生规划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长期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梦想缺失。上述现象在当前高校已经普遍存在,带有群体性和普遍性,如何解决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教师或是辅导员队伍满腔热诚、敬业精神是不够的,因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点在学生,以学生为本,明白当前环境下,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想其所想,从而找到突破口。
当前,学生为何如此的重视“现实利益”的获取,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说到底其实就是担心自身价值走向难以实现。例如在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的基础上,2015年增加到749万,就业的压力现实的摆在每一个学生面前。而就业的关键在除去外部因素后,还是在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工作来讲,能够提升学生能力,又能解决学生现实思维困境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但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又是一个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想学生之所想,尽可能的满足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愿望,并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参与的热情。首先,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动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初级阶段,不妨满足学生“急功近利”的愿望,制定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其从中获益,保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例如当下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就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笔者所在高校就是一个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综合类院校,针对学校“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办学宗旨,在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就设置有针对不同就业趋向学生的“说课技能”“知识产权”“导游技能”等比赛专门针对就业,也有和国家、省内对接的“大学生创业”类的比赛,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从院系比赛中脱颖而出的,这样的活动是学生乐于参加的,这是校园文化活动带动学生工作的基础。
只有当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了较为普遍的参与基础,才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解决学生工作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前提。其次,利用当下学生的趋利心理,可以保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但参与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工作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同志指出的“四个统一”,即“坚持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对于大学生的希冀和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立足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坚持“四个统一”,要有目的,有高度。例如我院组织参加“十精神知识竞赛”“‘我的梦中国梦’微博评选”“多彩贵州美丽校园摄影比赛”“我的贵州‘中国梦’大学生征文比赛”等,组织学生参加该类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活动。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参加校级的文化活动比赛前,分院(系)层面一定要将工作做足、做好,可以先通过比赛选拨,这样既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且可以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最大化。再次,作为在教学分院来讲,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搞。因为结合了自身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具备参与的学生基础,甚至学生的课堂作业就可以作为作品来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比赛,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也是获得了作品,无形中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例如我院承办的校园文化活动——“DIY手工制作大赛”“公益广告制作大赛”就是结合美术类、设计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提倡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变废为宝,这样的活动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倡导了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促进了学生道德修养。“‘源创’民族工艺设计制作大赛”“民族风采摄影大赛”是结合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在传承民族工艺,传播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主动收集素材,并积极的加工素材,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以后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毕业论文的写作等都有利。最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不能只囿于校园,还要和更高级别的活动、比赛相衔接,从而做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再提升。
通过打造适合校情、院(系)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向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活动、比赛看齐。例如,我院通过组织制作大赛、摄影比赛、广告大赛等,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参加更高级别比赛的要求。例如我院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作品的提升,参加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即开阔了的视野,也极大的鼓舞了学生。总之,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创新。相信通过系统而扎实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能够将网络和电脑游戏前的学生“抢”回来。
作者:王至强 单位:凯里学院
1.1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举措宿州学院自2006年出台《关于印发〈宿州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以来,学生信息员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具体举措如下。
1.1.1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地方高校反馈信息的质量和来源的真实性,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以班级为单位评选,每班1名,一般由学习委员担任。校级学生教学信息员以学院为单位,每学院1名。学生教学信息员两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整改。
1.1.2制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聘任条件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学习成绩、品行、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决定着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运行效果,是其监控能力得以发挥的保障。学校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聘任进行了严格规定和把关审核,并规定学生教学信息员每年补评1次,学生毕业时自动解聘。
1.1.3确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职责和激励制度学校确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四个方面工作职责。一是作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服务部门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负有责任心的收集、汇总、反馈信息;二是及时反馈关于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风状况、教学条件的问题;三是及时汇报教学突发问题;四是协助做好教育教学监控和评价工作。学生教学信息员实行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奖励机制,物质是以劳务费用发放,精神奖励是以“优秀教学信息员”评选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1.1.4规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方式学校确定了反馈会议和日汇报制度两种主要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方式,明确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常态化监控的作用。定期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规定学校每学期不少于1次,学院每学期不少于2次(分为期中和期末各1次)。学生教学信息员填写《宿州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表》反馈教育教学中问题。建立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QQ交流群,信息员实时反馈、实时汇报。
1.1.5明确了信息反馈的项目为使地方高校教育教学问题的反馈有的放矢,学校将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分为两个大项目即教学与管理、学风状况。其中教学与管理分为5个二级项目(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其他)。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意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维权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了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的沟通和联系。
1.1.6创建了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网络化创建学生教学信息员QQ交流群,成员包括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后勤公司、图书馆、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等教育教学的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和校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形成了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网络化。
1.2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成效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经过几年的运行,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形成了长效的运行机制。一是形成了立体化的学生信息员制度的监控网络。学校通过会议的召开、QQ群的创建、校园网络的建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对学校教育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推动了学校反馈与调控机制逐步发展,保障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提高了反馈问题整改的及时性。学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突出了网络化,建立了QQ交流群,有利于及时反馈问题和汇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创建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网络化,克服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闭塞滞后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三是及时解决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教学信息员每学年反馈问题近千条,90%左右基本都能得到解决。此外,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反馈信息能及时反映学校高速发展过程,存在的矛盾问题,以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收集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反馈的问题为例,反馈问题总数为202条,反映突出的问题集中在教学条件方面,这和学校近些年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反映出了教学条件和教学规模之间的矛盾。这为学校的发展决策提供了可靠、真实的信息,有利于学校又快又好地发展。
2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建议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可以实现教学信息126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0卷在师生间的接受、加工、传递,突出了学生的教育主体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民主意识。但也要认识到教学信息员制度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
2.1深化制度的理论研究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一种有利于教育质量管理监控的新生环节,系统化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操作系统。地方高校要改革学生教学信息员的激励机制,突出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的理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2强化现代通信技术的运用地方高校应突出现代通讯技术在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合理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平台并结合网站、电子邮箱、电话、回信、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搭建学生反馈信息、部门处理问题的平台,提高反馈信息的质量和实效性,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克服闭环滞后的问题,确保学生信息员制度的高效运行。
2.1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共识地方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不良情绪。通过强化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甄别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广大师生明确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他的实施有利于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正确认识的共识。
3结语
在英国的各类高校中,存在着人数众多、复杂多样的学生群体,包括全日制学生、半工半读学生、国际留学生等。首先,学生群体数量的增加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意味着高校需要增强对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重视。在一个集体中,当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时,授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业关注和监督势必减少。高校中经常出现学生考试作弊、论文剽窃(如请人、复制网络资料)等现象,或者串通作弊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学生学术诚信的教育十分必要。近年来,英国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经验小组委员会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努力鉴别和解决学生的学术剽窃问题。其次,在英国高校中存在着大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由于之前的教育经历不同,对学术规范认识不同,不了解英国的学术写作规范(如文献参考规范、注释规范等),这些学生学术写作面临着很多困难,也会出现无意识的剽窃行为。因此,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尤其是学术规范教育十分重要。最后,加强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能够确保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术写作能力等。例如,英国的很多高校会给学生集中教授各种学术研究技能,包括如何引用文献、避免剽窃,理解学术写作规范等;还有一些高校经常针对学生的研究任务和水平,为其提供学习资源和工作坊。可见,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对发展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主要路径
近年来,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管理和解决高校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很多努力,如积极改进学术诚信的管理政策,提出预防学术不端的策略和措施,建立学术诚信的教育项目等。自2008年起,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和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联合创建了学术诚信服务,引发了英国高校对学术诚信教育的又一次反思,并积极推出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措施。
(一)使用电子检测工具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监督
使用电子剽窃检测工具对学生的文本作业、学术论文等进行鉴别和监督已成为英国多数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一项措施。例如,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莱斯特大学等多所院校都使用了Turnitin软件来检测学术研究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且这一检测软件已被世界很多国家引进和使用;邓迪大学创建了一套维护学术诚信的剽窃检测系统,即将SafeAssign软件嵌入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以此检测论文内容是否出现抄袭、复制他人作品的现象。邓迪大学十分关注学生的学术剽窃问题,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的检测结果记录在他们的毕业证书上。尽管这一电子检测系统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所检测文本的剽窃率会因研究时间、研究主题、参考文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够精准,但总而言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管理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二)创建有效的维护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体系
建立或引进维护学术诚信的制度是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01-2005年期间,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学生上交的非原创作业数量每年成倍增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避免学生学术作弊的情况,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引进了学术行为办公系统(ACOs)。起初,该校制定了相应的学术规范、错误行为的记录方式和年度报告形式的模板,根据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罚。自2005年开始,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究方面的论坛,鼓励参会人员积极提出建议、分享经验,并年度报告。同时,学校也强调对学生学术规范和研究技能的指导,如正确使用Turnitin软件、PLATO资源等。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对系统进行评估,并创建了相应杂志和国际性刊物。总之,学术行为办公系统的创设大大地改善了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学术诚信教育,促进了师生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三)开设学术诚信教育的课程
英国高校维护学术诚信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在课堂教学或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学生的学术诚信的信念及行为进行熏陶和指导。莱斯特大学设计了一种对学生个体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网络辅导课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创建了一种网络课程(LSE100课程)对学生的写作技能给予指导。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诚信教育更具特色,注重在整个学校环境中创设一种诚信的学术文化氛围,将制度性的维护措施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教职员工的参与和教学课程的设置结合起来,统筹合理地维护学校的学术诚信。首先,该校为全校师生制定了一套高等教育的价值准则和培养目标,体现在学校的政策、文件中,并将诚信的理念融入整个学校的活动中,如课程开发、学术评估、宣传活动等。其次,该校开发了一门供所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课程———剽窃消除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学术诚信的观念和重要性、理性学业评估的价值,并设计了消除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方法。剽窃消除课程的学习需要6周时间,该课程主题为“学术的旅程”,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术写作的技能、参考文献的规范、检测学术研究作品Turnitin软件的使用等。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剽窃消除课程已被该校学生广泛接受和学习,很多导师也将其纳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最后,学校对使用剽窃消除课程和Turnitin软件的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举办一些研讨会来鼓励师生们积极探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2009-2010学年,该校有1900名学生得到了相关的信息培训与服务。北安普顿大学的剽窃消除课程已实施了十几年时间,对师生坚持诚信的学术研究理念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开发网络资源,宣传诚信的学术研究
创建相关网站,分享网络信息资源,宣传诚信的学术研究活动是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方式之一。例如,伦敦城市大学建立StudyWell网站,为师生们提供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站最初的创建理念源于学者布卢姆(Blum)在2009年提出的一种观点———高校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由高校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结果所致。因此,StudyWell网站的文化与英国伦敦的公共社会机制相适应。网站创建的目的是预防学生的学术剽窃行为,促进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其内容包括理解、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其资源包括学术评估、学术行为规范、学术行为指导的相关信息,以及该校图书馆和学生会提供的一系列信息等。为了使网站更有吸引力和活力,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网站中添加了更多的个人反馈、测验、预防剽窃的视频等信息。随着网站不断更新和发展,浏览和使用StudyWell网站的人数不断增加。网站极大地宣传了英国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
(五)利用小组活动、研讨会等方式开展学术诚信教育
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另一途径是通过学生小组作业、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尤其是外国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鉴别学术剽窃。格拉斯哥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写作能力,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资源(尤其是原始资料),并避免学术剽窃行为,采用了学生小组活动的方式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如期刊论文等;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写作案例,作为论文写作的参考;学生在小组内集中讨论案例的内容,如该案例是否具备诚信的学术研究态度,是否存在剽窃,如何引用文献、释义等;请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概括材料中例证的优缺点,并深入理解材料的细节。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解决疑问和专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们主动探索案例背后的一系列写作规范,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亚伯丁大学为了预防和解决学生无意识的学术剽窃,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加入了各种关于学术写作、预防学术剽窃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师生能够建立密切联系,并持续交流观点和意见。通过学生、教师、专家人员在研讨会中的意见反馈来解决学术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地减少了学校中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
三、对我国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启示
学术诚信教育得到了我国高校日益关注和重视。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及研究生的数量急剧增长,而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却普遍堪忧,这与高校所持的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理念不符。北京大学的王辑慈教授曾指出,在我国的高校和学术传统中,根本没有严格的参考文献制度,这是造成学术腐败的土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也认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没有能够接受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关注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之处,积极借鉴英国高校的有效经验,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和开展规范的学术研究活动。
(一)建立有效的学术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较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和严格的学术纪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了一系列关于学术诚信建设的文件。例如,教育部于2002年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11年的《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的《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生规范建设的意见》,2012年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这些政策意见和部门规章力图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机制、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学术道德奖励和惩罚制度来强化高校学术诚信的制度建设。但是,除个别院校外,如北京大学2006年出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四川大学出台了《四川大学关于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处理规定》等,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重视对学术诚信教育的管理与制度建设,学术诚信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不断。因此,高校需要从自身做起,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术诚信教育管理制度,从学校管理规章的制定,到课程的设置安排,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应教学资源的提供,有效地保证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进行。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术诚信的教学活动
从现状来看,我国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学术诚信、学术规范等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为研究生开设的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四川大学开设的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等。此外,高校图书馆也拥有很多关于学术诚信教育的学习资源。然而,全国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学术诚信教育名不副实,学术诚信教育的课程不仅不够正规,如缺乏系统教材和专业教师,而且教育方式简单,没有特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学校图书馆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宣传学术诚信的作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对学术诚信不够重视。因此,各高校应该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践行学术诚信教育。例如,开设讲座、举办报告会、进行集体教学等;积极发挥小组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一起参与学术诚信内容的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的辅导或网络授课等。总之,我们应将各种学术诚信教育的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价值并在实践中用诚实、规范、端正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
(三)利用资源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关键词:学生评教;弊端;局限性
中国是一个以教育为本的国家。随着近代中国的迅猛发展,教育当然也就随之蓬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教育越发成为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由扩招引发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核心,比如投入、设备以及师资等资源的不足问题,而由此类问题导致的最根本的影响则是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机制,如何构建一个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已成为高校最为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教育教学质量又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许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多年实践已证明,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则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各大高校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应对此类的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也就应运而生。
学生评教就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效果、语言表达、科学性与板书、教态、批改作业情况、作业量、辅导情况等进行评价,给每一项内容打上相应的等级,如90以上表示优,80以上表示合格,60-70表示基本合格,60以下就是不及格了。然后由有关领导合计成明确的分数,反馈给任课教师。这个结果往往会被作为评估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教师的评优、评职、晋级都有着直接关系。
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说,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对领导了解与管理教师教学业务也有一定帮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争议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底学生评教存在哪些弊端呢?本文将分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首先,学生评教具有局限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应该拥有发言权。与专家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等方式相比,学生评教结果较少受到人际关系因素的干扰,信度更高,这一点已经为大多数学者和教师所公认,但是,学生评教也具有局限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知识层面也较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难免片面,在评教过程中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化。这也决定了他们对评教缺乏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学得好的学科或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其任课老师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而学生不感兴趣或认为不重要的学科,其任课老师往往不太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具体去实施的教学过程,甚至是如何去布置作业都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没有当过教师的人是很难领悟的,更别提没有过任何社会经验的学生了。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评教具有明显的弊端,对教育教学工作不利。
1.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环境
高校大学生的生活逐渐呈现出两点一线的状况,课程班和寝室是学生在校的主要场所,班级概念渐渐模糊,课程班、社区概念加强。课程是学生的学业纽带,但上课的地点、时间越来越分散,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变得普遍,个人意识和小团体意识增强。社区成为了学生的生活纽带,但同寝室的同学可能不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却会在一起进行学习娱乐交友,由此形成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伙伴关系和群体文化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变得至关重要。课程班和社区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场所。
课程班和社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可避免的减少了班团的约束,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参与社会活动,导致传统班团组织设置相对稳定性与学生活动时空分布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突显,基层班团的作用逐步弱化。这为社团的强化和建设提供了现实的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抓手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群体组织。第一,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第二,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除了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沟通和学习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外,还可以从其他专业社员那里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社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丰富的社团活动还为社员提供了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因此在尊重自发意愿的基础上,以社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非常可行。
3.学生社团建设的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展现,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变得更加尊重和承认学生个体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倡学生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下所相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社团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软环境。
4.保证校园安全的着力点
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园内外的环境日渐复杂。首先是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更加能够接受外来事物的特征,其次校园也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为了满足大学生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高校不得不整合社会资源。这不可避免的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趁之机。而游离于正规学生组织之外的社团就很可能成为他们不法目的实施的工具。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和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呈现的松散性、随意性的原因包括:一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还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学生社团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二是目前学生社团所用经费主要是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的情况,自然难以满足社团的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需求,因此社团物质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使得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因此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目前许多社团比较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因此社团的继承与发展是高校社团管理面临的难题。五是学生社团干部的相关培训不够,一个干部负责与否、能力高低都将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成败,因此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的探索
高校对社团进行管理,要充分尊重社团自主性,把握对社团管理的适当力度。
1.培训群体领导
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将其纳入班团学生干部的培训体系。要重视学生社团干部的思想道德、能力素质的提升,定期邀请社团负责人参加院校的团学干部理论培训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提高社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可以在学生会下设立专门部门对社团进行指导,具体负责社团管理并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2.规范群体行为
高校要注重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主题活动中。相对于班级团支部而言,社团团支部更容易开展灵活、丰富、新颖的主题活动。通过邀请社团负责同学参加院校的团学工作例会,使其知晓院校学生部门的近期工作,激励他们将社团的活动与相关主题结合开展。在需要的情况下由校院的团学干部协助组织,使社团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活泼、更有效;同时也扩大了传统班团组织的影响面。
3.取得群体认同
高校要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高校很多学生社团的发展严重受到经费限制,同时因为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学生开展活动的场地受到严重限制,已严重制约了社团的顺利发展。因此高校要积极指导社团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来争取校内外经费的支持,积极的帮助社团解决场地和宣传方面的困难,让社团有更多的精力放到社团发展,由此对高校的规范管理产生认同。
4.尝试社团团建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社团团支部是保证和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必然;同时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和规范化管理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社团团支部和传统班团支部工作重点将有所不同,在工作职能上要有结合,但也要有分工。如在各类“评先评优”和共青团“推优入党”等方面,要共同发挥作用;同时,班级团支部以团员的注册管理、团员培训、团代会选举等工作为主要内容,社团团组织以团员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形式、多载体强化社团团组织的概念,增强团员对社团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摘要]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其中学生社团的兴起和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课题。本文在介绍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的同时,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普遍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的探索。
[关健词]高校管理学生社团路径探索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完全学分制、短学期制地不断深化,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班、社区等新名词的内涵在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以开展学生活动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共青团工作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弱化”。学生社团等学生趣缘性组织在高校不断张显活力。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给予重视、强化和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东.组织设计原理在高校共青团中的应用研究[C].2006,(10).
[2]王资峰,张恒龙.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组织管理若干问题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64.
[3]邱春新.现行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结构的思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3):11-12.
[4]董广芝.高校共青团工作向学生社区拓展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8):87-88.
1.1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事权不匹配,创业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
高校学生创业的管理机构大多数是挂在不同部门,管理机构事权不匹配。根据牛翔宇(2010)对上海市22所本科院校和13所专科院校的调查显示,创业教育机构挂在学生处与团委的占40%;挂在产业处与相关专业院系的各占10%。而创业教育资源根据其性质与作用是分配在不同部门的,这种“挂靠式”的方式因为缺乏一个拥有管理事权的机构或一个权威的领导者,很难将相关部门的各种创业教育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不利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1.2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自“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以来,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较快,但就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来看,多数采取“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为侧重点,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模式,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公司、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与“创业设计活动”和实施“科技创新计划”等形式。从某种程度来说,高校参加各种比赛能反映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参加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挑战杯”。因此,各高校高度重视,为了鼓励学生参赛,学校对参赛学生给予“保研”、奖学金等精神和物质刺激。以成都某理工学校为例,参赛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类竞赛(含挑战杯)获最高奖在保研成绩基础上加3分,次高奖加2分,再次高奖加1分;获省级奖,分别加2分、1.5分、1分等等。在这种精神和物质刺激下,学生为了学校名誉而赛的心态逐渐淡化,为了比赛名次、奖学金和“保研”等功利性物质的追求增强。从上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偏竞技的精英化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1.3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较少且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成败,一个好的课程体系能帮助学生高效、保质的完成学业要求。美国创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如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22名教师,开设了20门课程;伯克利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人,共计开设了23门课程。反观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数量极为有限,而且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互不融合,与美国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和仅仅为9门课程(开设课程最多),清华大学为4门课程,中国人民大学为3门课程,上海交通大学为3门课程,武汉大学为1门课程等。
1.4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教师是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能够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完成创业教育的内容。创业教育内容丰富,涉及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以及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多种因素,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而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从事专职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十分少,而且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型”的,缺乏创业实践的经验甚至完全没有创业实践的经验。另外,由于我国教育的缺陷,企业中也缺少既有创业经历,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家到高校兼职教员。
2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2.1完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建立事权匹配的管理机制
完善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机构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美国创业教育机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主要机构包括创业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负责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等;创业家协会,为创业中心提供资金和各种捐助;智囊团,为创业中心提供咨询等。我国可以从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机构。第一,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并且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银行密切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信息、创业机会、创业平台以及创业资金;第二,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内部成立类似于“创业中心”的机构,从企业利润中拨出一笔资金用于高校实习生创业启动资金。另外,非营利组织(NGO)可以向社会募集捐款,用于开展帮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项目(如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等;第三,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由学校专门负责学生就业的副校长和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负责。在这个机构下可以设立创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教师、企业家和管理咨询专家组成,负责教学和提供资金和各种捐助帮助;设立对外交流委员会,负责与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等。
2.2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创业教育新方式
我国高校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创业教育仅限于创业实务层面,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而课程教育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我国现有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中,各高校要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增开创业类课程以及邀请成功创业家进行专题讲座等,并根据不同的创业教育目标和对象进行有差别的课程教育,如在全校层面上,可以尽可能多的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由选择;在学院层面上,可以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开展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修课,让学生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等。另外,在创业教育方式上,要积极推动“四变”,即在课堂教学上,由教师讲授式变为师生互动式;在课外作业上,由个人课后作业式变为团队实践应用式;在课内讨论上,由简单问答式变为实践案例课件交流式;在考试考核上,由试卷测试式变为试卷加“成果”综合测试式。
2.3建设一支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
拥有同时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创业教育的关键,我国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高校可以派遣具有一定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去创业公司实践,让他们掌握创业的过程和可能面对的危机等;二是在科研方面增加创业教育研究的比例,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丰富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加强教师的内涵知识结构建设。同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到科研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研究,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三是引进“兼职型”教师。高校可以通过与政府、社会和企业合作,从企事业单位中引进一批同时具有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专家到学校任职,进行课堂讲座;四是高校可以成立一个基金会,鼓励有意愿的教师进行创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教师在创业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等。
2.4建立多元化的创业教育资金筹措体系
由于学校扩招,安徽医科大学体育课受到场馆、师资等各方面的影响,体育课无论是从学时、质量上都不能得到保障。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高校的一个缩影,目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是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对安徽省高校调查,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锻炼有着现实的意义,为把握和指导我省大学生课外锻炼甚至高校职工体育生活提供一手资料。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大学4所安徽省高校362名在校生。
(二)研究方法
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制定问卷调查表,对安徽省的4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共4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62份(其中女生170份、男生192份),有效率为90%,并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常规的数理分析和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省部分大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次数
调查发现(表1)有91.3%参与过体育锻炼,可以看来,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整体来说课余锻练的情况较好。在所有参加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每周达到3~4次锻炼的占43%,每周达到4次以上锻炼的占9.1%,这些学生已经养成了很好的锻炼习惯;每周达到1~2次锻炼的占38.4%,不定期参加锻炼的占9.5%,参加锻炼次数很少的学生也是有一部分的,他们基本都没有锻炼习惯,课外体育锻炼不定时、间隔过长,不能够达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女生课外锻炼的兴趣没有男生高,这是因为安徽省部分高校的免费场地大多是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适合女生锻炼的体育场地、项目。
(二)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
表1高校男生女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结果发现(多选),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选择依次为:校内免费场馆288人,占80.2%;校外免费场地106人,占28.3%;校外收费场地71人,占17.8%;校内收费场地48人,占12.8%。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大学生参与课外锻炼主要是选择校内的免费场馆、场地,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会到校外一些收费或免费场馆、场地。原因大多是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求,或者是各校大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或是学生技术水平提高后参加一些运动群的活动。基本上学生还是会因为学校的场地比较方便,而且不需要花钱,只有在学校场地不能满足要求时才会选择邻校或附近的场地来锻炼[1]。同时,这说明高校体育组织还没有给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方面的服务。
(三)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方式
了解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选择课外锻炼的方式,才能帮助学校更加切合实际和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多选),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是:自由组织288人,排第一位,占83%;体育社团140人,占38.9%,排第2位;校、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86人,占26.1%,排第3位。这说明学生有自觉锻炼身体要求和习惯。但是光靠学生自己组织,没有学校和体育教师的统一指导、组织也不行[2]。更好的激励学生参与课外锻炼有效、使用的组织管理所不可缺少的。
(四)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全面了解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如何选择课外锻炼的项目,对体现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有帮助并且可以有针对性调整开设体育选修课。调查说明(见表2),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球类项目学生选择最多,排第一位,因为这些项目既有健身效果又有娱乐性,学生更愿意选择这些项目。跑步、快步走技术简单,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开展,排在其次;健身舞蹈类由于其塑身性和强度适中排在第三位。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都是一些学校普偏开展的项目,方便开展,没有场地、器材的限制。表2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课余锻炼项目的选择(多选)
(五)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学生参与锻炼的动机体现了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3],调查说明(见表3)男生女生动机大多相同,有健康体魄、增强体质的意识,动机为强身健体的占45%,排在第二位的是应付考试,占30%。男生主要是健身和娱乐,而女生则主要是健美及考试达标。总之,锻炼身体的比例不太高,因为考试达标而锻炼的学生有不少,这和他们健身知识偏少,体育价值观有关。
四、结论
安徽省部分高校大部分的学生参与过课外体育锻炼,但是学生参与锻炼的次数、时间程度都不一样,大部分学生都没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喜欢在校内的免费场馆、场地锻炼,部分也会到校外运动;体育锻炼时间多在下午放学后4~6点间,锻炼方式以学生自由组织或者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为主;学生喜欢的球类活动主要有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身娱乐是学生参与锻炼的第一动机,但也有不少学生是为了体育考试达标或评优而锻炼的。
五、建议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一说到校园环境,可能最美的要属武汉大学。珞珈山麓,东湖之滨,山水相宜,古今合谐,承传统中华园林之精妙。在这样的高校学习和生活,人是健康的,可以散步,跑步,习太极,练瑜伽。而纵观安徽省高校,部分学校在建筑面积、校园规划上等方面让人觉得拥挤,杂乱,尤其汽车充满了每个角落,甚至校内交通干道,来往学生躲之不及。认为加强校园环境整治,规划和保护建身区,休闲区十分必要,学生需要好的环境修身养性,需要锻炼活动支撑身体。
(二)对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增强健康意识
安徽省部分高校学在体育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对体育实践都很茫然,教师在体育课上应该传授体育方面理论知识、体育卫生知识,介绍课外活动的锻炼目的、方法,技巧和自我保护等大众性的体育知识,教授内容还应包括体育新闻、体育道德、行为准则等。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运动的魅力,形成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4]。(三)安徽省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匮乏的情况安徽省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匮乏的情况,这些都是保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锻炼的场所,设置年度体育专项经费,逐步修建场馆、场地,完善体育设施,让学生都能满足锻炼需求。同时,高校还要做好体育场馆的利用,安徽省部分高校最近也增加了不少体育场馆,但大部分都是课外不开放或者是有偿开放,这就很大程度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所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实行对学生免费,或者是把费用降低到学生可承受的范围,并延长开放时间,更好的服务学生,吸引学生多参加课外锻炼。
(四)学校支持体育社团发展,组织管理好课外锻炼
学校应支持体育社团的发展,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学校可以成立体育总会体育教师指导、协调体育社团开展工作,以体育社团为基础,培养各团体育骨干,带动体育活动的开展,设立各项目的社团。每个社团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由专项体育教师指导、监督、制定锻炼计划,培养得力学生骨干的管理能力和体育组织能力,负责各社团的日常管理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锻炼[5]。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参加社团的锻炼。
(五)校园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1前言
体育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理解体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寻找、购买和使用体育产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成为了新兴的大众消费之一。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点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今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我国高校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提供有益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国三十所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一至大四男、女本科生各800名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600份(男生800份,女生800份),回收1512份(男生572份,女生580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1502份(男生566份,女生576份),有效率99.3%。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r=0.95,P<0.01,表明问卷是有效的。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最直接是在货币单位上进行反映。调查显示,高校男生每学期体育消费的金额在50元以下的占0.9%,51-100元的占8.5%,101-200元的占20.4%,201-300元的占44.7%,300元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25.5%。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51-100元这个消费档次上。高校男生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女生,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因为是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是造成这种体育消费差异。
3.2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主要是由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组成。在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男生的体育实物消费占40.7%远远低于女生的63.2%,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愿意将有限的金钱投入到能明显改变形象、见效快的体育服饰方面。而男生乐意花钱购买物美价廉的体育服装,但对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由于男生体育兴趣相对广泛,更加注重体育信息的报道,喜欢观看体育比赛、报纸杂志,对体育信息的关注程度也比女生高。同时他们更乐于参与俱乐部、培训班等活动,去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3.3体育消费的场所
体育消费场所是体育消费所选择的地点,是衡量育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男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其它依次为校内免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女生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免费场所,其他依次为校内收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调查表明高校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这主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内有关,因为校内场所在时间上更加便利,在交流上更加顺畅。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男生选择在收费场馆中运动,主要是因为校内免费场地设施的不齐全、高峰时间人员较多设施不够用等情况,而收费场馆的条件、配套体育设施及运动的效果和身心感觉比较好;而女生的体育消费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以免费场所为主。
3.4体育消费时间的选择
对高校男、女学生体育消费的时间调查显示,56.7%的女生选择假期,34.3%女生选择周末,9.0%的女生选择学习之余;男生有57.2%选择周末,35.1%选择学习之余,7.7%选择假期研究调查了解,女生选择假期是因为假期时间长,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是体育消费时间最多的时期。男生则认为平时学习、生活过于单调,大都喜欢利用周末和学习之余的时间进行体育消费。调查发现,这与他们参加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男生喜欢篮、足、排等集体性项目,在周末和学习之余同学们在学校里可以更容易组织。女生喜欢健美操、跑步、跳绳等运动项目,这在假期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的支配练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消费水平上,由于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方面的原因,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
4.1.2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虽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女生的实物消费所占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同时,实物消费上男生在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女生将钱较多的投入到体育服饰方面;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
4.1.3体育消费场所上,由于男生对运动的舒适度要求较高,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女生运动时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
4.1.4体育消费时间上,男生选择以周末为主,而女生选择以假期为主,这主要与他们参与运动项目不同有直接关系。
4.2建议
4.2.1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尽可能开放公共免费、低价的体育场馆来缓解学校场地器材紧张的状况。
4.2.2充分发挥学校主管部门的职能,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体育消费结构,提高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
4.2.3多开展一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网球、瑜珈等项目,并形成教材。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也可以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创造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等.消费者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陈英军.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及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65-68
国内学者对高校成教学生思想现状的研究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实证调查较少。杨汉南、陈以能认为,“成教学生自我意识强而集体观念弱;思想情绪活跃但矛盾心态严重;擅长文体活动却缺乏学习主动性;认识水平高可实践能力差。”①王永庆也认为“成教学生政治思想复杂;集体观念淡薄且焦虑心理普遍;自卑意识较强”。②阳清秋的观点为:“成教学生学习目的不一,学习态度差距大;‘重业务,轻学习’和‘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政治理论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存在偏差;学习状况不稳定”。③周建伟、娄立志则认为“成教生普遍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足;价值观念倾斜,职业道德滑坡;心理问题严重”。④刘金华将成教学生的思想现状概括为:“存在一定误区;学习目标偏离;集体认同感不强;对就业困难心理准备不足。”⑤此外,严丽丽、郭欣、陈贵龙等也认为:“高校成教生政治信念动摇;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功利意识浓厚;缺乏信仰、怨天尤人;思想和行为脱节。”⑥⑦⑧以上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当前高校成教学生的思想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1)政治意识淡薄;(2)功利意识浓厚,缺乏集体主义观念;(3)信仰缺失,自身定位不准确;(4)学习目标不明确。
二影响高校成教学生思想的因素研究
影响高校成教学生思想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学校管理以及学生自身。学者们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成教学生期望值低,不恰当的自我意识;(2)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个人原因;(3)教学计划,认识偏差,管理机制,教育方式;(4)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机制,成人学生的思想特点;(5)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网络文化,教育改革;(6)社会环境,学校,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7)学生不重视,学校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缺位”的现象。
三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