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19:59: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钢结构设计原理 桥梁与渡河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48
随着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建设的不断增加,设计和施工单位急需大批熟练掌握桥梁钢结构设计和施工知识的专业人才。由于过去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钢结构教学内容及教材侧重点与工业民用建筑专业无异,刚毕业的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很难适应桥梁钢结构方面的工作,导致桥梁钢结构专业人才短缺、质量不高。一方面,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钢结构人才短缺,二者的矛盾造成了该领域就业空间广阔,并且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该空间还将不断扩展。①为了满足社会对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人才的需求,我校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方面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1 教学内容
1.1 教材
目前,国内已有的《钢结构设计原理》教材,大多基于《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②编写,适合工业民用建筑专业的本科生进行学习。涉及公路桥涵、铁路桥梁的钢结构设计规范的《钢结构设计原理》教材极少,以至于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此类③④教材后,无法直接应用于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的钢结构构造与结构设计中。针对上述问题,我校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选用东南大学叶见曙教授编写的“结构设计原理”⑤第三版第四篇――钢结构。该书结合我国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进行编写,较好地解决了教材脱离规范的问题。此外,结合钢桥、组合结构桥梁参考书籍,在授课过程中紧紧围绕桥梁专业用钢结构构件的设计原理进行讲解,使学生工作后,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更快适应工作。
1.2 侧重点
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在进行“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之前,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都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这部分的内容适当从简讲授,而增加更多针对桥梁钢结构的内容。例如在材料性能方面,将讲解的重点放在桥梁钢结构用钢材、高强钢绞线、桥梁钢结构用新材料如耐候钢、耐高温钢材等材料的性能方面,让学生了解现有桥梁用钢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这些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桥梁钢结构应用中,适当介绍索设计的内容,例如钢梁桥中的体外预应力索、斜拉桥中的拉索、悬索桥中的缆索等,以有助于学生学习后续的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课程,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学习;桥梁钢结构尤其是铁路桥,由于受到动荷载的影响,钢结构焊接的疲劳问题不容忽视,在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必须补充疲劳设计的相应内容。为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增加工业民用建筑用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知识,对其所用规范进行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方法
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应该既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不断启发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种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既能掌握书本知识,又能不断创新进取,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 理论教学
针对学生对图片或视频信息的兴趣浓厚,对单纯的数字或者文字兴味索然的现实情况,对抽象的理论问题,用动画或搜集实际工程中的图片,以幻灯片或视频形式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以娱乐的方式掌握知识。例如,钢结构的连接和破坏问题,每一项钢结构的破坏或失稳现象都通过图片展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机理问题,诱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该节课程教授的重点,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图片或视频的应用,还能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计算原理和公式,一定要用板书演示其推导过程,让学生的思路紧随教师的演示,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消化计算原理,提高教学效率。在计算理论讲解完成后,结合工程应用,介绍实际桥梁钢结构的细部处理及节点构造措施,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工程中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
采用习题课、讨论课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点评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和答题错误的原因。在讲解和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总结解题技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2.2 现场教学
在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讲授过程中,多媒体、板书等多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但对于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来说,仅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尽管有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但毕竟还是图片或短暂影片,学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钢结构的概念,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依旧不够具体深刻。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学习期间或结束后,充分利用学校周围已建或在建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便于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接轨”,有选择性地带学生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实践很有必要。在进入现场之前,负责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师,需要事先向学生讲解工地现场实践中所涉及的系统知识。安排好班级分组与带队教师,特别强调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与组织纪律问题。在施工现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真实的螺栓、焊缝、纵向和横向的加劲肋,辨别现实构件中的受拉构件、受压构件、受弯构件或压弯构件、拉弯构件,观察构件的现场连接拼装。请施工单位负责人讲解施工现场钢结构的基本概况,采用的施工方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安全保障措施,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等。现场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认真聆听讲解,将书本上的图纸和现场的实体结构充分比对,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结合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学习工程中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真正达到现场教学的目的。
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学生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如果对某个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可以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制作钢结构实验模型,通过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想法或发现自己提出的方案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课程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应用理论课程学习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但以往的课程设计都是在理论课讲授完毕后进行,设计效果不佳。为了改善课程设计效果,打破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严格界限,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⑥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开始上课之时,就给定课程设计题目,随着授课进度的深入,让学生以长期大作业的方式分步骤完成。这样,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针对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提问,并能得到及时解答,课程设计周学生只需整理计算书、绘制图纸。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的各项设计环节内容,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3 考核方式
在对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时,如果仅仅通过期中、期末的考试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显然将会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准确的。在钢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考核形式,例如随堂测验,课堂提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针对钢结构设计中存在的某一问题,让学生提交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对学生的日常测验,也可以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形式,或者把一次测验拆分为多次小的测验,这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降低一次考试所带来的偶然性。传统的考试方法大多偏重对知识的记忆,形式单一,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也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桥梁与渡河工程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考试,借鉴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模式,在考卷中,可能涉及到的全部公式均给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此外,可考虑“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事先书写在一张A4纸上,考试时允许查看,考后随试卷上交。这样,学生对自己认为的重点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内容的实用性,可反映学生对课程重点的把控。
4 结语
针对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选用《结构设计原理》教材,并结合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相关参考书籍,已学过的内容适当从简讲授,紧紧围绕桥梁专业用钢结构构件的设计原理进行讲解。(2)对抽象的理论问题,用动画或搜集实际工程中的图片,以幻灯片或视频形式进行播放;但对于计算原理和公式,一定用板书演示推导过程;采用习题课、讨论课的方式,点评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总结解题技巧。(3)在理论课学习期间,充分利用学校周围已建或在建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进行现场参观、学习。(4)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5)考核中,借鉴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模式,给出考卷中可能涉及到的全部公式;也可考虑“半开卷”考试。
注释
① 苏庆田,吴冲.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4):37-40.
② 钢结构设计规范[S].GB50017-2003.
③ 陈绍蕃.钢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
④ 彭伟.钢结构设计原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steel output in China and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have provided a great deal of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structures. But at present, the steel structure talent is relatively short.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applied steel structural talents adapted to market demand is the top prior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steel structur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of teaching reforms, we have increased the time for steel structure courses, optimized the course content system, and reformed teaching methods. We have incorporated mixed teaching concepts into teaching and strengthened our practice.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ch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similar institutions.
Keywords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steel structure; teaching reform
一??国家钢结构的发展,与本国的炼钢、炼铁的技术是分不开的,同时,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更是不断提高,1996年我国钢的产量达到1亿吨,位居世界钢产量的首位,近年来我国钢材的产量更是持续上扬,这为我国钢结构的快速、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推广绿色建筑,提倡可持续发展,这为我国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钢结构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并且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发展空间会不断拓展,这一点应当引起高校钢结构教学的密切关注。然而,目前高校的钢结构课程教学并没有与钢结构的发展同步,钢结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钢结构专业人才培养滞后,无法与目前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相适应,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钢结构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仍然停滞在二三十年之前的水平,在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过硬、业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钢结构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钢结构教学改革的目标。
1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钢结构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几年,结合钢结构精品课程、慕课、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等的进行,钢结构教学改革在各地方本科高校全面展开,各高校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应应用型人才市场需要,对钢结构教学改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目前各地方本科高校钢结构教学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1 钢结构课程知识体系陈旧,与其它课程存在重复,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钢结构课程是以理论分析为主,注重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是过去精英教育背景下的知识体系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高校,照搬过去的知识体系,不利于人才培养;同时,钢结构是以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可靠度等课程为前续课程的,像钢结构材料、结构计算方法、结构稳定理论等内容在前续课程中都有讲解,而钢结构课程中仍然重复介绍,无端占用大量学时;另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都是以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为主的,极少介绍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和钢结构施工质量检验验收的相关内容,而目前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是房地产、施工或者监理单位,这显然和社会需求脱节。
1.2 钢结构课程学时少,重视程度不足
通过走访多所地方本科高校,查阅相关的培养计划,发现大多数高校钢结构课程学时较少,有的只有四十几学时,这与大多数100学时左右的混凝土课程相差太大,对钢结构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这种状况与过去我国钢产量有限的情况下限制钢结构使用是直接相关的,而目前我国成为钢产量的大国,再加上国家提倡绿色建筑,钢结构的市场占有率会逐年增加,钢结构企业人才紧缺,仍然采用过去的学时安排,显然不合理。
1.3 钢结构教学方法僵硬死板,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到多媒体教学,钢结构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法”,由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并指导血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更是无法得到体现。
1.4 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实践环节有待增强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钢结构教学呈现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分离,先是逐章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在学期末进行课程设计,章节理论教学过程不涉及整体结构的计算分析,而到课程设计阶段前期学的理论也很难灵活运用,教学与实践脱节。除此之外,目前各个高校钢结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基本上也就是钢结构课程设计,而且也都是年年相似,而在其他的实习、毕业设计环节大部分都是混凝土结构,真正接触钢结构工程的机会少,学生对于复杂的钢结构工程既缺少空间想象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
2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高校钢结构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高校钢结构教学中存在的这些普遍问题,结合我校钢结构省级精品课程的和学校钢结构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依托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我校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本课题组成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钢结构的教学该何去何从进行了多次交流讨论,对新形势下钢结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2.1 增加钢结构课程学时,优化钢结构课程内容体系,克服重复脱节
顺应目前钢结构发展形势,我校将钢结构必修课程设为“钢结构原理”和“钢结构设计”两门课,总共学时70学时,2017年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更是增加到80学时,满足学时不足的要求。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优化,注重与其它课程的融合。课题组成员通过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贤ㄌ致郏?将钢结构材料的内容放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讲解,将钢结构稳定理论的内容放在结构力学(二)中完成,钢结构设计方法的内容在结构可靠度课程中统一讲解,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增设钢结构施工技术相关的课程,这样既克服了多门课内容的重复,又能缓解学时不够的压力。钢结构课程设置为“钢结构原理”、“钢结构设计”两门必修课和“大跨度空间结构”、“轻钢结构”供学生选修,增设“钢结构前沿”内容相关的定期讲座,并不定期请企业或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做讲座,以便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行情,克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2.2 改革钢结构课程教学方法,融入混合式教学理念
针对钢结构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①研究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应用为主,淡化一些较复杂的公式的推导,注重理论、公式的应用,对于一些空间性较强、形式复杂的节点和结构,通过立体图片进行展示,并在课件中加入实际工程项目的图片和现场施工视频,表达方式更为直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且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题组制作的钢结构课件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课件比赛获得一等奖;②结合我校钢结构省级精品课程和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了钢结构课程网站,将课程学习指南、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以及大量工程实例、章节思考题等辅助资源上传至网站,同时通过QQ课程学习群、微信公众号等交流工具,课前给学生下达任务,学生借助网站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反馈,课中学生带着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现场限时展示、演讲、辩论,教师点评,课后学生整理总结,通过这种“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生参与,将混合式教学理念逐步融入教学,通过三届学生的实践,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既要重视基础,更得强化工程实践能力,我校近几年一直很重视钢结构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套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课程设计能够连续几年不重复,课程设计题目通过设置多个参数,保证一人一题,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毕业设计中逐年开展钢结构设计,各个阶段的实习都安排一定数量的钢结构工程现场实习。除了实习设计之外,我校还建立了钢结构模型实验室,供学生参观使用;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供学生操作演练;依托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省结构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学校结构设计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对加强钢结构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精品课;案例教学;自主讨论式教学;考核环节;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06-02
钢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学科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在整个培养环节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如何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东北电力大学钢结构课程组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渐渐摸索出了一条卓有实效的教学改革之路,并在2013年成功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本文将对本课程组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做以下几点介绍。
一、优化课程体系
对钢结构课程进行了有效的结构优化调整,把土木工程专业与钢结构相关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这些教学环节前后呼应、结合更为紧密,突出主干课程,拓宽知识面,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各门课程内容相互渗透,在方法上相互借鉴,灵活运用,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二、整合、改革课程内容
本校钢结构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电厂建筑方向、输电工程方向)和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同专业方向在课程学时设置及授课内容上也应有所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整合。基本思路如下:①整合教学内容。在学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的背景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突出重点,遵循主线精讲课程内容。对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涉及的问题,在钢结构课程中,只需强调一下重点和在钢结构课程中的重要性,而非面面俱到,节省了学时。②钢结构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知识相结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把钢结构先进的计算理论、结构形式、焊接方法和设计理念等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主动探索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形成总结报告。③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针对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环节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集中理论学习完成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很难达到最佳效果,多半流于形式。近年来,本课程组针对这个问题,优化整合了基本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内容,把课程设计内容分步骤的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做到两者不互相脱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结合现场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工程、了解工程全貌,增强理论学习的直观性。④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以工程前沿为背景,进行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均为实际工程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规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了学生对钢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钢结构课程的特点是“公式多、图形多、案例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在钢结构教学实践中,课程组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①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学生自主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基本理论后,增加一节综合讨论课,结合工程实际,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设计,并由学生登上讲台,讲解设计。鼓励不同意见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②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制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弥补现场教学的缺陷。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应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在推导公式和求解习题时,仍采用板书的形式。③用典型的、前沿的工程实例进行案例教学。把工程案例分析引入教学,通过工程图片和动画,展示实际工程情况,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查找各种规范和专业资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主动探索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大家彼此交流。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研究和探索该学科的兴趣,并在最后提交研究报告。
四、重视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贯穿于钢结构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包括钢结构课程设计、设计软件实训、毕业设计及现场实习等四个环节。在课程设计环节,课程组编写了详细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基本做到每人一题。将完整的实际工程设计拆开,分别设置在相应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作业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的课程设计周,学生整理计算书,并绘制施工图,通过答辩综合评定课程设计成绩。通过实践,学生普遍认为上述措施可以避免盲目抄袭现象,使大多数学生都得到了必要的工程训练。设计软件实训环节培养学生使用PKPM,MIDAS等工程设计软件进行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开设了钢结构输电塔设计和钢结构厂房设计等与钢结构相关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一次完整演练。在现场实习环节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诸如输电塔、钢结构体育馆、钢结构厂房等大量实际工程,并聘请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现场实习指导,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融会贯通。
五、完善教学资源,加强网上辅助教学
钢结构课程十分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制作了带有大量工程图片和动画的多媒体课件,深入钢结构工程建设工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视频,为学生展示了生动的工程实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编制工程案例分析课件并引入教学,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建设了钢结构课程网站和网络学堂,共享了教学大纲、课件、教案、课程设计指导书、习题集和历年试题等资源,并通过论坛、博客、微信和QQ群等网络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网络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性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一个目标,三个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特色。所谓一个目标,是指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为目标。所谓三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案例式、启发式和学生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钢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成效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相信上述改革措施对于其他理工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贾玉琢,李曰兵,等.基于注册结构工程师制度的钢结构教学改革[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4):48-51.
随着钢桥应用的推广,钢桥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钢桥课程设计是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目前钢桥课程设计参考较少,为了配合新版教材和规范的教学和应用,对钢桥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实践。实践过程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结合钢桥课程的特点,既考虑课程的共性,也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方案的设置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充分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方案设置;改进措施
0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大跨度桥梁大多以钢桥为主,中小跨进桥梁的钢桥应用也在逐步推广。随着钢桥应用推广和实际工程增多,钢桥的知识教育受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钢桥》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从事桥梁设计施工必须掌握的课程,是一门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与认识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工程类专业课。《钢桥》课程近几年在各大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历了无专门课程到设置为选修课的过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将《钢桥》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并设置了《钢桥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和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2]。由于《钢桥》课程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钢桥》课程设计参考资料较少。河海大学《钢桥》课程已经开设多年(包括选修课阶段)。在选修课阶段,由于课时较少,学习要求较低,应用目前已有的相关教材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但自2012版教学大纲将其调整为必修课后,目前教材的适应性存在一些问题。而新钢桥规范的颁布,也必须对原有钢桥教材内容进行变更。为了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河海大学桥梁工程研究所编写了《钢桥》教材[3]。为了配合新教材的教学,设置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由于《钢桥》课程设计教学经验缺乏,在参考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并基于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些反思,提出了改进思路。
1钢桥课程设计方案设置
1.1设计思路
在开展《钢桥》课程设计之前,对《钢桥》课程设计资料进行调研,发现《钢桥》课程设计主要以钢桁架铁路桥为主,个别采用钢箱梁的课程设计也是采用计算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尚未学习有限元软件的本科生来说较为困难。基于以上情况,尝试采用土木工程类基本软件可计算的连续梁钢箱梁桥的《钢桥》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采用三跨连续钢箱梁桥,重点设计为桥面系部分。由于课时限制,不关注基础与桥墩的计算,内容由其他课程设计进行。钢箱梁设定为单箱钢箱梁,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设计资料与截面拟定、主梁的内力计算、结构刚度验算、结构应力计算、桥面系计算、次要构件计算以及设计图和材料表绘制。计算内容与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和钢结构课程设计存在交叉,并紧密衔接钢桥知识点。主要内容为桥面系的计算,重点突出钢桥相关计算,包括加劲肋的验算、横隔板的验算、刚度与应力验算。与最新出台的《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相结合,强化设计过程中的规范应用。
1.2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时长为8天,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查阅相关资料、基本资料设计、界面拟定到应力、刚度等验算内容,时间较为紧迫。对此,我们对《钢桥》课程设计方案进行了如下安排。因本次课程设计对象为本科生,学生所掌握的求解方法与应用软件较少。遇到的较大的问题有超静定结构的求解、加劲肋的验算与桥面系的内力计算三个方面。
1.3问题解决方案
1.3.1超静定结构求解
因采用三跨连续梁,故需要进行超静定计算。虽然学生在《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中有进行内力计算,但是大多数《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均采用简支梁桥,内力计算时为静定结构,学生手算即可。但是对于连续梁桥超静定结构,虽可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进行计算,但是计算内容过多且难度很大。因此,在此次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一种可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力学软件进行计算。学生只需将尺寸、荷载等数据输入进软件中,并且确认最不利荷载布置方法即可进行超静定计算。既完成了对连续梁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又让学生巩固了结构力学中影响线的概念。
1.3.2加劲肋验算
加劲肋是钢箱梁桥的一大特征,所以《钢桥》课程设计中必然涉及到加劲肋的验算。《公路钢桥设计规范》5.1.6中对加劲肋的验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对于对钢结构桥梁构造了解较少的本科生来说,对加劲肋进行验算时,大部分学生在设计中都难以做到综合考虑和“瞻前顾后",经常出现设计参数前后矛盾的现象[4],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调整尺寸构造上。所以,在进行加劲肋的计算前,笔者将几座类似桥型的构造参数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加劲肋的构造参数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并提供参考。
1.3.3桥面系的内力计算
本次课程设计最大的难点在于桥面系的内力计算。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刚度在互相垂直的二个方向上有所不同[3],造成构造上的各向异性因为“加劲肋"钢箱梁这一特殊构造的存在,使得桥面系的计算变得极其复杂。对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求解通常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求解,采用了很多新的数值法,对于尚未学习有限元软件分析的本科生验算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桥面系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P.E(Pelikan-Esslinger)法与格子梁体系法。对于本科生来说,P.E法求解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较难理解且利用较多的高等数学的知识,当荷载分布较复杂时难度过大。格子梁法通常采用有效分布宽度的方法计算[5],仍需配合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笔者基于以上情况,提出了一种针对闭口加劲肋的简化箱梁方法,计算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简化为连续梁的荷载的计算。取两个横隔板间的加劲肋进行考虑,将桥面板进行简化,将闭口加劲肋与桥面板焊接部位简化成为一个刚性支座,在横隔板处简化为固定支座。当纵向加劲肋布置的间距较小时,简化后的连续梁刚性支座过多,作用在其上的弯矩和剪力都很小,所以当纵向加劲肋的间距较小时可不进行纵向加劲肋的验算,只需要考虑横向加劲肋的验算。第二步:将闭口加劲肋简化为箱梁。闭口加劲肋的形状与斜腹板箱梁的形状基本一致,故可以将闭口加劲肋看作是一个小的斜腹板钢箱梁,但是箱梁存在剪力滞效应,所以闭口加劲肋的翼缘需要根据《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进行计算得到翼缘有效宽度。第三步:荷载组合与修正计算。根据前两步骤的计算可以得到荷载与闭口加劲肋的界面特性。但是针对闭口加劲肋的简化箱梁方法存在一定误差,且需要考虑到汽车荷载的冲击作用,故需要将荷载进行组合和修正。通过该方法,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即可求解桥面系,加深了对剪力滞效应的理解,并熟悉了新版的《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
1.4效果评价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抄袭现象,在课程设计中可采用分组设计和一人一题的方法[6]。本次课程设计分为综合设计计算书与答辩两个方面对学生课程设计效果进行考察。其中计算设计书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方案,大到桥梁整体布局,小到加劲肋的设计、变截面的尺寸变化。要求学生能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与材料表的计算。但是,仅仅依靠设计书对学生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比较片面,学生可能存在懂得算法却不懂得原理的现象,因此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就要综合考虑各个影响课程设计效果的环节,比如可以借鉴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增设学生的课堂答辩[6],并要求学生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与建议。
2实践问题总结
2.1实施效果
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对此次课程设计进行了评价。对于现在少有的钢箱梁连续梁桥课程设计,网上资料少、计算难度大都是这次课程设计的问题。为了解决超静定问题与钢箱梁的截面特性问题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资料,试用了许多软件最终确定计算方法,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答辩中,加入了许多钢箱梁特性的问题,体现了本次课设的特色,例如剪力滞效应、桥面系简化算法的思路等。通过答辩发现学生们对剪力滞效应的概念十分清晰,达到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本次课程设计囊括了桥梁工程、钢结构、结构力学的知识。整个课程设计以桥梁工程知识为主线,主梁内力计算需要结构力学知识、加劲肋与顶板的焊缝验算也需要掌握钢结构的内容,本次课程设计达到了将知识进行整合利用的效果。课程结束后,学生评价良好,依托《钢桥》及其课程设计教学,笔者获得土木与交通学院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任课教师"第三名。
2.2存在的问题
(1)本次课程设计虽然每位同学的工况及参数都有所不同,但是计算过程方法相同,计算内容相似,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对于不同工况的部分学生为了计算方便采用相同的截面形式,存在雷同现象。绘制图纸时发现学生将已有做好的图纸进行修改,并没有从始至终地绘制一幅完整的设计图纸,没有达到让学生亲力亲为地设计一座桥梁的效果。(2)本次课程设计为了适应本科生所学知识采用了较多的简化算法,计算结果误差可能较大。大多采用简单易行、功能单一的软件计算,缺乏使用新技术新软件的的意识。(3)课程设计的探索过程主要由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待其确定计算方法后其余学生再开始计算,缺少了让每一同学探索、创新的过程。应加强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全面锻炼的训练[7]。
2.3改进方案
(1)在设计中安排多种工况。例如要求钢箱梁分为直腹板与斜腹板,对设计车道有所区分等。让每个学生既要独立思考,又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合作。(2)将迈达斯等计算软件课程提至钢桥课程设计之前,让学生既能够准确计算又能够熟悉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3)改进反馈答辩机制,答辩时要考察学生理解整个课程设计的设计思路,将学生共同的学习成果全部吸收,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4)定期检查学生对资料文献的阅读情况,结合设计题目进行分析,选择与题目相适应的内容运用到设计中,培养学生“查-阅-析-用"的自主学习模式[4]。
3结语
本次《钢桥》课程设计不同于现有《钢桥》课程设计模板,提出了更适合于学习公路桥梁和知识储备量较少的本科生。让学生从提出方案到设计计算,全面体验设计一座桥梁的过程,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提出计算方法并进行验算,真正做到回归工程本质,平衡工程教育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内容,构建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优化了课程结构,以应对知识经济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挑战。
作者:傅中秋 吉伯海 姚悦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汤智林,韩龙君.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有效控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3):28-30.
[2]刘敦文,杨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5):157-161.
[3]吉伯海,傅中秋.钢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
[4]吴仁伦,杨胜利.《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6):139-140.
[5]小西一郎.钢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0.
关键词 钢结构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hi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he metal 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summed up step by step, intera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s one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but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other courses.
Keywords metal structure course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课程设计是与高等教育培养方案中规定课程的配套实践环节,是学生运用前修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问题,开展自主项目设计的重要教学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熟练地使用资料和相关工具书、手册等,把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起到温故知新、相互促进的作用,能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自学研究能力等。
金属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已经在许多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目前,我校在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开设了金属结构设计课程及相应的课程设计,结合本专业发展方向及我校在金属材料成型方面的特长,教学内容侧重于钢材的基本性能和构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等。本课程的讲授时间为40学时,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命题以实用性很强的钢屋架和轻型门式刚架两种形式为主。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对材料成型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完成给定命题的设计过程,要求学生掌握金属结构设计的一般原理要求和设计方法。最后的考核标准是全面详实的计算书和施工图,以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作为设计作品目标。
1 金属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金属结构设计课程的内容繁杂
金属结构设计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要讲述金属结构的设计理论,又要介绍结构的构造措施,还要综合考虑结构体系选型、结构抗震以及钢筋混凝土等建筑工程相关知识。知识体系要求具有完备的理论分析,严谨的设计理念,还要与相关的规程紧密联系,按照规范要求严格计算。这就要求,讲授金属结构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力学基础、熟悉相关规程规范,还要有一定的土木工程建筑类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否则,很难讲好课。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我们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特点,在有限的40学时内,主要讲授金属结构的连接设计、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等金属材料中最常用的基本结构设计内容。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教学学时的分配,会选择性地结合专业特点讲授部分内容,而造成有些问题讲得不够深入,系统性不强,进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影响课程设计的成果质量。
1.2 金属结构设计课程的章节联系不紧密
金属结构设计的课程内容虽然多,但每一章节之间的顺序联系不紧密,前后章节大多相对独立。例如:同样是连接计算,焊缝计算与螺栓计算的公式完全不同,杆和梁的规范规定完全不同,且公式繁多,适用条件复杂。学生具体应用时,首先要严格按照设计条件,再综合理解和分析问题,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落实到课程设计环节时,有部分学生一旦概念不清,或把握不准,就很容易出现大量的计算问题。
1.3 金属结构设计课程的专业特色不鲜明
金属结构课程设计是金属结构设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或专业方向指定选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给定命题的金属结构单体设计过程。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是先修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求学生掌握金属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尤其要具备较好的相关力学知识。因此,大部分的课程设计采用通用化的命题,缺乏鲜明的专业特色,这为学生提交最终的学习成果带来了一些难度。
在讲解专业理论时,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对应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按照通用授课方式讲解,必定难以针对课程设计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通常课程设计安排在W期即将结束的前两几周,学生在匆忙完成计算书和图纸后,便准备回家或外出,大多归心似箭,完成的质量均有待提高。
2 改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包括理论部分讲解和课程设计具体运算。前续课程结课时间先后不同,教师授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金属结构设计理论和相关规范后,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进行考核。我们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设金属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上,有如下几点体会:
2.1 分步学习与互动教学相结合
为准确把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一般配备二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在讲解清楚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准确了解他们的进展情况,及时补充需要的知识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高效地利用两周时间完成任务,达到教学要求。比如某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轻型屋架设计,在第一节课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必要的已学知识,重点是夯实力学基础,细致地讲授设计规范、结构体系和计算方法,并针对不同的屋架结构形式,在结构的内力分布和计算方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找准规范,根据适用条件进行计算分析。
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第二次课时,指导教师进行巩固和复查,按照给定数据的分组,先核查学生对规范掌握的程度,再随机抽查学生的设计大纲,要求详细演示自己设定的计算流程。由于指导教师的检查监督,一般能较快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有目的地重点讲解。同时,要求每个学生的现场演示,对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强化作用。为了做好演示的PPT,学生都会仔细查阅相关金属结构设计资料和规范,独立思考、分析总结、精心练习,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提高。这样在后续的学时中,学生也会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质量地按时完成课程设计。
2.2 书本学习与实例教学相结合
随着国家对PPP项目的大力扶持,基础工程建设的投入有加大的趋势,金属结构的建筑物也日益增多,学生对以金属结构为主体结构的实际工程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再略有提示,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国内外已建和在建的典型工程作为耳熟能详的教学范例,除以照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外,还将其主要受力结构件与校内、市内、省内的钢结构建筑物实体相对照,将书本知识与身边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我校以水电为特色,我们积极利用本校的产学研资料,给学生讲解著名的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和其他一些水电站中应用钢闸门和水工钢结构,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身边实例联系起来,在一个个亲切、生动的具体形象和实例中加深了知识理解。
此外,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学生在进行金属结构设计之前,已经完成了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机械类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对课程设计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是,由于金属结构设计的施工图表达方式和机械制图有一定差异,部分学生用施工图表达钢结构实体时不够完整。为此,指导教师在教学初期就精选了出符合现行制图标准的轻型屋架结构规范和相应的施工图,并特别从字体选择、图面布置等细节之处,要求学生从结构设计的布置到每个节点单元的详图分步完成。指导教师还引导学生与专业的机械制图进行对比学习,从施工图对比中发现结构图的问题,纠偏订正。经过这样的引导和对比,学生最终能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改正,图面完成的情况较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 注重选材料、抓住截面设计的重难点
榱颂逑植牧铣尚图翱刂谱ㄒ档奶氐悖在金属结构课程设计中,我们注重选材及材料成型方法的选择。截面设计就是体现专业特点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截面过大、板件厚度太厚或太薄、连接处截面不等高或不等宽等问题。从计算书来看,截面强度、稳定、刚度等均满足要求时,会出现截面应力比太小造成材料浪费,或截面连接处截面不等高、翼缘不等宽造成外形层次不齐。腹板厚度太薄使焊接质量难以保障。为减少工作量,部分学生以等截面H型钢替代经济合理的楔形截面。虽然教师在理论讲解中反复强调过共性问题,但学生在提交的成果中,仍然会重复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只重点讲解了构件的强度、稳定和刚度等安全性问题,而忽视了金属结构设计应考虑的结构整体性因素。因此,在截面结构校核的过程中,我们突出正确设计理念的讲授与把握,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设计理念去处理问题、选择材料,做到安全性、适宜性和经济性有机统一。
为避免学生因截面选择不当而引起的设计不合理,指导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将学生按不同数据分组,通过汇报和演示,发现共性的问题。同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相互排查,确保每位学生能明确认识到常见错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课程设计的脉络。若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再通过一对一重点答疑讲解,促使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掌握真懂善用的本领。
4 探索学习的立体考核方法
本校的“金属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以计算说明书、最终提交的施工图,部分指定部位的制图为考核依据,与本校其他机械类课程设计的通用考核方法不同。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要求,指导教师首先按照每个学生的分组数据,指定关键设计部位的图纸并加以区别,要求用Auto CAD进行计算机绘图,给出对应具体部位的计算和说明。
为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命题数据分组设置后,指导教师加强了平时对学生的检查与了解,做到情况心中有数,要求规范规程严谨完整,计算数据逻辑连续,再同时考核学生的课堂汇报表现。最终考核时,由学生的书面材料、汇报讲解和课堂问答“三位一体”,给出综合评价,这样就能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降低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难度。同时,结合提交的纸质、电子资料,能对学生做出比较全面地考评,进而实现公平公正。
1.1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对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部分,结合我系土木工程专业“三位一体”的“666”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组通过两届学生教学,尝试将课程设计分布在建筑设计教学内容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尝试多人合作指导课程设计的模式。课题组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及自己专业特长,拟定不同结构体系、不同使用功能、分量适当的课题,由学生自愿选择指导老师进行设计,一则可以满足学生爱好、激发其设计潜能,二则可以减轻科任教师工作量,效果良好。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强化规范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业余时间,严格考核,及时总结,以求提高教学质量。
1.2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1.2.1以项目实例为依托,开展设计教学。
在课程设计讲解过程中,以已修建实际工程为主,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将书本理论知识与身边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近两年榆林麻黄梁汽车产业园区,兴建了一批汽车销售4S店工程,主体为门式刚架。就以实际工程为依托,进行课程设计。带领学生到工地进行参观已修建好的门式刚架,了解结构形式,翻阅完整设计图纸等资料,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一一对照、比较,增加了实际工程认知度,增强了施工图的绘制能力。在校教师再对钢结构施工图中的要点一一讲解,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2.2优化教学内容。
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能让学生更多地掌握课程设计内容。把课程设计相关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集中讲解,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学时压缩后,我校安排以理论部分较强的钢结构原理为主。对于课程设计部分的讲解学时几乎所剩无几,那么对于钢屋架课程设计中的支撑布置、荷载导算、内力计算、构件计算、节点设计等几部分以平时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多加练习,通过作业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强调,这样能够保证设计各环节的质量。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另外,要求学生查阅最新规范、图集;课程设计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那么就要以最新设计规范为依据。
1.2.3教学模式和设计内容多样化。
在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一种引入“参与•合作”教学模式。把一个设计项目拆分为几个子项,2-4人组成设计小组,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去,对某一项目进行设计,每人设计一个子项。“参与•合作”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设计作用,形成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设计理念,团队合作的设计学习情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3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1.3.1将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相互穿插。
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与理论讲解在实施上是分开的,导致理论知识的讲解空洞、乏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一般。考虑到教学与课程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笔者提倡理论,笔者尝试将课程设计与理论讲解相互穿插组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2选择恰当的题目,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份量。
笔者对开设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的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院校该环节考核采用同一题目(同一套施工图)进行考核,形式单一,而且在多届学生中使用,对课程设计的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在进行设计选题时应本着“工期新、结构新颖,任务分量适当”的原则,同时尽可能选用正在建的工程,方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将设计蓝图与实物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设计的积极性,提高设计质量。
1.3.3加强老师跟踪式指导,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动性,推行学生成果互审制。
为确保设计质量,增加学生的主动认知能动性,在进行课时设计组织运行时,将工程量计算安排在教室集中指导,每天不定期的检查学生的初稿,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对一些共性、难点的问题集中讲解。定额套价、材料调差和取费统一安排在模拟算量实验室,使用网络版的广联达计价软件来进行操作,既方便教师的跟踪检查、指导,又可以使学生对基本工程量汇总计算等进行互审,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确保教学质量。
1.4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本课程设计通过一个常见的、典型的多层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使学生熟悉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内容及程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所学施工技术与管理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为在项目施工、管理领域执业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笔者认为该课程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将设计课题与理论教学相互穿插,杜绝“两段式”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将课程设计与课程理论分开组织,忽略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建议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将二者相互穿插,重点讲好项目施工工艺的组织流程、项目进度控制方法及工艺间的逻辑关系等内容,为后续的工程项目的专项组织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②尝试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课程设计环节。针对我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学校校企合作育人的构想,以现有产教合作项目为依托,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尝试校企双向合作育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早融入工作岗位,使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拓展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学校知识学习厚基础、企业环境养素质、顶岗实践强能力”。③构建“多任务教学、多人合作指导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考虑到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与施工工艺联系紧密,建议构建集“多层民用建筑(住宅、办公楼等)施工组织设计、单层工业厂房施工组织设计”等为主线的多任务设计课程,并配备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设计指导,确保设计质量。④与生产实习相结合,革新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按照原有人才培养方案,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安排在生产实习教学前,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效果不是太好。建议在组织课程设计时,在生产实习前布置任务,生产实习后提交作品,使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施工工艺、工法等融入设计,有利于设计中工程质量、文明施工、施工组织专项设计及季节性施工措施等内容的深化。在成绩考核方面,可以结合生产实习环节通过ppt汇报等环节进行,亦可与实习企业联合进行考核,效果较好。
1.5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梁盖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设计两个环节,是对混凝土结构及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钢筋混凝土梁盖设计部分,主要以理论计算为主,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内化、积累;对于单层工业厂房设计部分,则主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措施如下。单层工业厂房设计的主要作用是将课程中所学的单个知识点,如单个受力构件设计计算方法、荷载计算方法、内力计算方法、内力组合原则等实际应用于厂房建筑整体的结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设计理解所掌握的计算方法在工程中如何运用,怎样实现教材内大量的构造措施等。雷洋等对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的设计内容及重难点进行剖析,并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方法,具体如下: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教学。该课程设计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要在教学中以讲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重点,以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为目的。本人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倒叙法,即根据设计结果反推设计过程,抓住每个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各个击破,教学效果较好。②合理安排教与学关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的性质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领导、组织和控制这一角度出发的。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积极参与,然后才能成为积极的推动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是“教”与“学”同时在场时对学生的角色定位。③合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设计效率。我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上是按照二周,学时排在学生没课的时间和周末,这样从第一次课到最后一次课最久能拖一个月之久,需加强过程控制,方可确保设计质量。此外,笔者认为,对于单层工业厂房设计这块,为确保设计质量,应加强与房屋建筑学等课程的互动、沟通,在指导教师配置方面,亦可以配置房建老师及企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2结论
关键词:海洋工程钢结构;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22-02
一、海洋工程钢结构发展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
海洋工程钢结构与陆地钢结构有明显不同,体现在钢结构基本构件所受的载荷、载荷效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等方面,其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钢结构所处的环境不同。由于海洋工程钢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海洋中,海洋环境施加于钢结构构件的载荷也由静力载荷变为动载荷,所以只有应用结构动力学的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海洋工程钢结构的设计。传统的《钢结构》课程与培养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人才相适应,而与培养海洋工程设计师的目标有些偏离。因此,教学内容要重组,将钢结构基本原理与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
二、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面
关于钢结构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这门课程与《工程力学》课程的联系。学习《钢结构》课程要以学好《工程力学》课程为基础,尤其是《工程力学》课程中的材料力学内容。在本课程的基本构件设计与计算内容中,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偏心受力构件的基本概念都是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生需要在正确识别构件类型的基础上,应用材料力学的相关公式对构件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与计算,尤其是角焊缝连接中构件受弯与受扭两种不同受力状态的准确区分。由此可见,加强与《工程力学》课程的紧密联系对于钢结构课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钢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机理,并对构件整个的受力过程有更为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这门课程内容和公式太多、太凌乱、太枯燥。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工程力学》的知识来绘制构件的计算简图,并依据平衡方程建立计算公式,就可以很容易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加强这门课程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联系。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设计有相同与不同之处。在《钢结构》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笔者会有意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结构的优缺点。例如:相同荷载作用下,相同类型构件,在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这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下,构件计算的相同过程、构件截面的不同选取,由此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钢结构“轻质高强”的突出优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复习之前《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抓住构件验算时两种极限平衡状态这条主线。钢结构基本构件的验算应抓住两种极限平衡状态这条主线,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学生在做习题和考试过程中,对基本构件的验算往往出现遗漏的现象,尤其是构件刚度和局部稳定的验算。授课过程中,笔者在强化两种极限状态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不同构件的极限状态验算内容进行具体的内容划分,尤其是构件的稳定问题,进而依据每项内容逐一进行验算,这样学生就可以准确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思路。
4.抓住构件连接计算的主线。讲解角焊缝连接与普通螺栓连接的计算时,笔者注重抓住“连接破坏形式―计算公式建立”这条主线,这样便于学生对连接计算公式和适用条件的理解。例如,对普通螺栓的抗剪计算,先告知学生普通剪力螺栓的五种可能破坏形式,其中两种属于采取构造措施可以避免,而另外三种破坏形式(连接板的截面破坏、连接板的挤压破坏、螺栓杆的剪切破坏)需要进行计算来防止。这样讲授概念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后续的计算公式。
5.抓住钢结构稳定这条主线。钢结构构件“轻质高强”的特点,使得稳定问题成为钢结构设计应主要考虑的问题。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构件失稳的物理现象、影响钢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等基本概念,继而讲解相关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及应用。由于钢结构稳定计算公式比较抽象,因此不应把精力放在公式推导上面。要教会学生基本构件可能发生的失稳形式以及提高构件稳定性的构造措施,从宏观上掌握构件稳定计算的主要思路。
6.总结构件设计的相关专题。在讲授每种基本构件计算的基础知识之后,找出具体过程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构件的截面设计。例如,对于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要根据稳定性、宽肢薄壁、连接方便、制造省工等设计原则,通过假定构件长细比λ进行截面初选,接着对初选后的截面进行强度、刚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等验算,直至所选截面满足要求。经过这样的实践练习,学生就可以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为接下来的钢结构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7.添加与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随着海洋油气工程的迅速发展,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充分了解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的原理、方法与步骤,所以本课程有必要将钢结构的基本理论与海洋工程结构设计结合起来,系统阐述海洋工程结构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例如,以构件材料性能、几何尺寸、边界条件为依据,用结构强度与稳定理论分析海洋工程结构物各类简单与复杂的钢构件的承载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进行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分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表1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三、钢结构教学内容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为海洋工程专业开设钢结构课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门课程的开设十分必要,学生对于钢结构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基本达到了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钢结构的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海洋环境与钢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而目前这一点做得不是很充分,主要原因在于作用于海洋工程钢结构上的载荷间的效应组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四、结语
海洋工程专业是一门新专业,为了适应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同需要,要对《钢结构》这门传统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海洋工程钢结构设计这部分内容在全国钢结构教学内容中是一个比较新的内容,目前只有哈尔滨工程大学有这方面的教材可以参考,因此在教学内容改革中要随时关注相关的最新教学改革成果,及时地应用于对学生的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方荣,李海涛.以技能为核心开展钢结构教学改革[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19(4):85-87.
1.1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较少
高职类院校授课方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整个课程上下来,不仅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也会感到枯燥乏味。
1.2课程理论基础高,学生学习有畏难情绪
《建筑结构》需要以高等数学、建筑材料和建筑力学等课程为支撑,其中建筑力学与本门课程联系极为紧密。力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而高职类学生入学分数低、基础差,在学习力学时就存在较大困难,面对本课程中建立力学模型、受力分析更是无从下手。由此,很多学生心理上产生畏学情绪。
1.3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上重视不够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接触过很多学生由于对建筑专业认识不足,认为自己以后主要是施工、监理等管理方向的工作,而建筑结构是从事结构设计工作所必须。因此,学与不学没有太大关系,平时上课总是无所谓的态度,总指望考前突击,缺乏学习的动力。
2教学探索
针对《建筑结构》教学中存在的以上几点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为以下几点。
2.1上好绪论课,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绪论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学习方法,更应该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树立正确思想,即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凡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都应具备相关的结构知识和技能,这在整个工程建设中起着先导性、关键性的作用。再者,通过绪论课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教育的支点。只有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其注意力,促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笔者建议在绪论课上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建筑实例出发,介绍相关的结构知识,明确学什么;还可以通过讲解工程事故实例,让学生了解学习建筑结构的重要意义,明确为什么学。
2.2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后课程的衔接
优化课程内容要以“服务施工”为宗旨,体现“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点。选择适用高职类学生的教材,或者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模块教学。比如,介绍受弯构件时,将钢结构受弯构件和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合并一起讲解。通过对比,找出两种材料在受弯状态下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不同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再者,由于先后课程有时间间隔,在授课过程中,具体章节涉及的相关前续课程要做适当回顾,尤其是力学知识。比如讲解框架内力计算中分层法、反弯点法和D值法时,先复习力学中的力矩分配法相关知识,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纯理论灌输式的授课模式,尝试新的方式方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课堂采用对比法,任务法、启发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采用PPT、CAI课件和工程视频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建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讲授构件承载力计算为例。通过播放构件的承载力试验录像,让学生对构件破坏形式有感官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公式推导和构造要求的理解。不仅如此,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将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比如,在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施工现场,既能了解具体构件受力钢筋和构造的直径选取、位置布置,还能了解钢筋的搭接长度和绑扎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在钢结构厂房施工现场,不仅可以学习钢结构的连接方式,梁板柱的连接节点的做法等,也可以学习钢结构构件吊装等相关的施工工艺,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4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本门课程卷面考试的形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势必造成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再者,单纯的卷面考试也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不出高职教学的“应用性”的特点。因此,要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考核环节要做适当改变。笔者建议在考试中加入实践能力的考核,即将卷面成绩和实践实训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实践实训可以包括课程设计、试验;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具体的构件来检验对截面设计、配筋计算和构造要求等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通过施工图识读来检验学生的识图能力等。
3结语
关键词: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O3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它包含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大部分内容,主要阐述静力学基本知识与力系的平衡条件、各种建筑结构构件的内力分析、承载能力计算和设计计算的方法。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初步对建筑工程结构问题的分析简化能力;初步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运用国家建筑结构各类规范对各种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进行设计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将对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起到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好基础。
1.项目研究的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力学与结构类课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学科特征明显,改革难度大。
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一些行动特征比较明显的课程( 如施工类课程) 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而建筑力学和结构课程由于学科特征明显,融合难度大,基本上还是本科压缩型的学科课程,虽然有的院校进行了课程整合的尝试,但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内容的深度融合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而导致建筑力学知识的学习缺乏有效载体,显得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
1.2耗费学时多,学习效果普遍差。
各院校建筑力学和结构课程教学时数通常达到340左右。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仍以课堂灌输为主,加之高职学生普遍数理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难以发挥,学习效果普遍较差。
1.3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教学评价与企业要求偏离。
即使是力学与结构类课程“学得好”的学生,多数只能在教师设定的“已知条件”情境中会做题,而对工程中力学与结构问题的解决仍然束手无策。
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职土建专业在校生规模达100万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行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习其他核心课程的先导课程,同时又是一个量大面广(教学学时量大、学习人数广)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不仅将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全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能很好地满足建筑行业企业对建筑生产一线的人才需求。
2.课程设置
2.1根据岗位要求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土建类专业主要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以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将《建筑力学与结构》作为专业必修课。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程一线的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等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绘制与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能力。第一,能力目标。能验算基本构件的承载能力,具有构件的设计能力;具备对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能正确识读结构施工图。第二,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杆件及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及内力计算;熟悉结构设计的程序与一般方法;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知识及承载力验算;掌握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平面整体表示法。第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勤奋向上、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严谨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培养相关的方法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2明确课程设计思路
遵循以计算复核能力、结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三大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让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内容选取、教材编写和一线教学。课程设计实施思路:一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优选教学内容。二是课程教学设计体现实践性,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三是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四是评价体系包括应知和应会(技能)两个方面,应知部分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评价,应会部分设计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动口机会,通过学生本人、学习小组、任课教师共同评价的方法加强过程考核。
2.3建立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体系
由于建筑力学与结构在建筑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力学与结构的教学质量成为衡量各类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建筑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的主要理论工具,力学与结构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国内外各校对教学内容纷纷进行整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缩短了学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上,建筑类专业在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改革中也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1)精选教材。很多学校还在使用十几年前的旧教材,众所周知,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各种建筑规范与建筑材料在不断的更新,学校应把握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把最新的建筑材料及新修订的建筑规范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对课本上陈旧的知识点适当地进行删减,使学生工作后不至于对一些新的规范要求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消极的“读书无用论”。2)建筑施工课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但遗憾的是课程内容仅仅涉及到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几乎就没有谈到其他两种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也没有开设专门的钢结构和木结构施工课程。学生对这两种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只限于初步了解,虽然混凝土结构在目前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建筑领域使用最广的一种结构,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钢结构建筑市场对人才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建筑力学与结构体系,让学生接触各种结构的施工或设计项目,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做到心中有数,迅速融入到实践中去。
3.课程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方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建筑力学与结构》之前的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存在着内容以偏概全、题型陈旧单一、手段传统老套等弊端。学生只是应付考试,想着临时抱佛脚就能蒙混过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应把期末笔试与日常的过程考核结合起来。从日常表现、实验实训、课堂训练、知识运用、阶段测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按比例纳入期末综合评定,最后根据综合成绩评出每个学生的等级,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具体考评办法如下: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单元考试成绩35%+期末考试成绩35%。
4.教学保障条件
4.1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除了电子教案、自编讲义外,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学生直接使用的课件、实验视频、课程设计任务书、图纸图集等。如实验视频,基于结构设计的许多公式来自大型实验和工程经验,通过视频给学生展示构件的破坏特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式并在设计中进行运用。
4.2利用特色模型展示实践条件
本课程教学除了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设计、施工、造价等经验外,在实践条件上需要拥有如下设施:机房、多媒体教室、力学实验室、力学求解器软件、实训馆等。尤其是实训馆,学校的1∶1建筑模型展示了本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和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结构类型,而且钢筋和许多节点构造,为本课程的直观展示、实践观摩起到了重要作用。
5结语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门课专业实用性强、课程联系广的特点,明确了其基本内容,并能在平时教学中细心揣摩、善于总结、求实创新,那么不仅能讲好建筑力学与结构这门课,而且对于培养面向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推进教育方法的改进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西拉.从土木工程领域看21世纪的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8-14,70.
[2]黄再兴,胡海岩.国内外大学工科专业力学课程设置情况对比[J].力学与实践,2003(1):44-46.
[3]方祥位,申春妮,刘兴华.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4):42-4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