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1 10:22: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九年级体育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九年级体育;教学研究
九年级学生,大多数年龄在十五、六岁,个个生龙活虎,意气风发。他们喜欢在阳光下欢笑,在草地上嬉戏,在操场上挥洒。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已经到了“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社会对孩子的安全看得越来越重,对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期望特高,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孩子的体育活动。
尽管国家对学校体育非常重视,场地器材、师资、经费等都得到了极大完善与提高,但喜欢体育课的人数反而减少。以本校为例,调查显示喜欢上体育课的只占65%,能够全身心参与的不足50%,特别是部分女同学经常出现逃课现象。从而出现课堂无精打采,课外生龙活虎的尴尬局面。从学校、从体育教学角度来说,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也缺乏新意,没有吸引力,这造就了学生既不参加体育活动,又无活动能力的“体育合格毕业生”。反思原因,主要是传统体育教法、模式制约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厌倦体育课。当前是追求“个性”的时代,特别是独生子女,这要求体育教师不能简单的理解“个性”,而要从人格发展角度去分析,思考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能自主演练。
随着我校举行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立体引学式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研究》的推广与实施,我们体育教师应如何运用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乐”上体育课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九年级体育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技术教学为中心,也就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整个课堂只有教师统一口令的“军事化”教学,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强度大、密度高的练习下,缺乏自主学习时空没有质疑和解决问题的余地。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不到很好的培养。我们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行列中去,充当一名启发引导者的角色。想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就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平时要多钻研教材,阅读课外书籍,广收众所之长,弥补自声的欠缺,还要充分运用电脑资源制作各种课件,熟练的进行多媒体操作。多让学生观摩体育比赛中的“明星”们的动作,用“追星”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才愿意上体育课,上体育课是才会尽力去学习,去模仿,去自主训练。
例如在九年级体育的100米快速跑练习时,笔者不是直接去传授和演示100米快速跑的技能,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先观看奥运会刘翔跨栏跑的动作,让学生欣赏刘翔优美的体育动作,促进学生去“追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和爱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100米快速跑练习,在训练中启发学生应掌握哪些体育要领和体育技能。这样教师在整节课中都处于启发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处于自主学练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学生自主学练的课堂氛围
兴趣来自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个性因素多会制约表现方式。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可能感兴趣;而好静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就会较弱些,对体育活动的感兴趣就缺乏一些。例如在笔者任教的九年级就有几个特别好动的学生,上体育课集体意识单薄,通过接触发现他们自尊心特别强,爱表现。因此笔者根据他们爱好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一些体育动作,表现一下自己的才能,并表扬了他们,过后,这些同学组织纪律性与活动能力都有明显提高,自觉进行体育训练,形成一种自主学练的课堂氛围。现在的初中生好奇心与求知欲都较强,因此我们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多样化,多选择竞争性强、富有趣味的体育运动项目,运用不同教法并注重引导、转变,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并着重体验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三、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发挥学生自主学练作用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九年级体育;教学研究
立体引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逐渐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激发起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但如何才能让立体引学教学模式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是每个体育老师应当思考的问题,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立体引学教学模式在九年级体育中应用的方法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传统的教学理念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述运动技巧和知识,学生往往会对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感到厌烦,在体育课堂上也激发不起上课的热情。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锻炼目标,也没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只是为了锻炼而锻炼,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创新运动的能力,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锻炼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体育课堂中运用先进的立体引学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老师起主导地位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把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搬到课堂上,为体育课程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的能力,还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量,限制学生的锻炼范围,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充分发挥出指引作用,掌握好多媒体技术,并在体育教学中加以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学生更为适应体育课堂,更好的投身于锻炼。比如老师在讲述足球基本的运动技巧的时候,可以先不让学生对这些技巧加以练习,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足球比赛的视频,让梅西精湛的过人技术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沉浸于足球比赛的巨大氛围中。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联想教师课堂上所讲述的技术要领,做到融会贯通,视频的方式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而转化为一种运动动力。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过人方式加以练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助于提高九年级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学生自主锻炼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九年级体育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非常的枯燥无聊,学生往往对体育课程感到厌烦,在课堂上提不起上课的热情,致使体育课程教学效率低下。随着立体引学教学模式逐渐应用到九年级体育课堂,把更多的趣味性的体育教学元素应用到课堂,把原本枯燥无聊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有了浓厚的运动兴趣学生才能很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锻炼氛围,学生才能在这个氛围下进行自主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的时候,要多选择一些竞争性强、富有趣味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专项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所以老师可以在九年级体育课堂上运用游戏式教学法,在准备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玩一下传抢球比赛,四个人组成一个圈在外头传球,圈里两个人进行抢球。通过这种游戏式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就能激发起上课的热情,更好的投入到课堂。另外比如在足球课堂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分组打比赛,简单的根据足球基础能力水平的差异进行分组,并规定进一个球输掉的一方要做20个俯卧撑作为惩罚,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法非常的感兴趣,也就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也就可以更好的开展体育锻炼,同时让学生学到真正有意义的体育知识。
三、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发挥学生自主学练作用
以人为本就是要同时做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加强自身能力水平的建设,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学生为本就是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指引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学锻炼的作用。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不同,发展他们的特色运动项目。老师还要对体育课程充分的发掘,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另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体育课堂上大胆创新、充分挖掘,老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在体育课堂上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立体引学教学模式,把更多多元化的元素引入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四法一纲要”为指针,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新课程方案为准绳,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注重实际,培养创新精神”的思想;以为了一切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出发点,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着眼点,深化教研教改,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我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二、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与德智美育相结合,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
1、教材是遵循“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了初中体育与健康理论的教学内容新体系。
3、教材的构建和选编是以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改革精神,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综合功能。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身心两方面协调发展,充实反应了国内外体育与健康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生动活泼一发展,使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另外,新教材在注重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大量充实扩展了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教学内容。
四、基本情况分析: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深入领会有关精神,全面考查本校的实践,从实践出发,认真制订好各项计划。
2、坚持集体备课,并结合网络备课,使教研教改深入化,经常化,落到实处。
3、搞好课堂常规管理,重视入学教育,给学生上好第一堂课,切实搞好“形成”教育。
4、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娱乐体育活动。
5、认真搞好体育训练工作,做到有组织,有方法,有计划,有成果,更要有队伍的连续性。
1青年体育教师讲课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对于教师的文凭和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年轻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高学历才能够进入学校教学。很多年轻教师都是刚从大学毕业走向课堂,虽其教学经验不足,但教学理论知识却相当丰富且比较前卫。很多年轻教师喜欢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然后将交流经验和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就导致一些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难点问题,致使教学成果不突出。新时期的青年体育教师虽然有冲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避免不了教学经验匮乏的问题。目前,青年体育教师很多都缺乏教学经验,对于众多教学方式的选择缺乏明确的目标,常会出现选择的教学方法与实际情况不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青年体育教师对于讲课技巧与教学方法仍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较大的冲劲,愿意接受新技术、新理念,这有利于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2青年体育教师讲课技能培训策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不同教材,不同水平、不同班级、不同性别、不同项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规律、学习情况、身体和技能现状,增加学生喜欢的教材内容课次、学习效果突出的教学内容课次、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教学内容课次,并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和学法创新,才能将课堂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2.1多学理论,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青年体育教师备课时,必须吃透课程大纲标准,以大纲的要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以此来考察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课程教育标准为考察学生提供了基本依据并通过标准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体育教师在教授低单杠、后翻滚、支撑跳远等课目时,必须将低单杠、翻滚及支撑跳跃作为主要的教学技巧。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教师必须按照教材规定的课时内容设置课堂讲课内容,这可在有效结合教学大纲的同时,以基础知识教学为导向,促进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同一内容、同一水平、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进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区分;对同一内容、不同水平、不同年级进行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区分。
2.2提高讲课实践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讲课思路,在讲课过程中需做到脱稿讲课、主次分明以及详略得当。体育教师在讲课时需明确体育技能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理解的基础上避免将课堂变成阅读教案;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注意结合自己的姿态、肢体动作、语言变化等细节;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很多课时都是在操场上进行的,因此体育教师讲课必须吐词清楚。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实践讲课能力,熟练掌握讲课的要点,可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有创新性的新颖的教学思路、方法和体育器材,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性、高效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地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在上课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设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性。
2.3学习、借鉴优秀的讲课案例
青年体育教师在讲课教学时,很多都是通过网络视频教学进行学习,学习成功先进的讲课案例。体育教师可在平时多接触一些网络视频、书刊以及杂志等优秀的讲课案例,为今后自己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状况,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观看优秀教师的讲课录像,观察上课操作实践效果,将其作为自己的教学经验。
2.4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练好讲功
讲课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需按照预定的讲课稿进行。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做到思路清晰、主次分明,避免在讲课过程中出现阅读教案、背诵课稿、读说课稿等情况。体育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课前的备课稿仅仅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思路,一切讲课均应联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而单独存在。年轻教师在讲课时的语言表述详略得当、有风趣,可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极强的综合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地语言准备,把课堂评价纳入教案中,针对学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样化地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应具有艺术性,课堂评价是教师教学修养和教学智慧的体现,用充满魅力的语言进行评价,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3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例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领域的目标。选择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水平、不同教学内容具体、细致地解读这4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以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下面笔者以案例“立定跳远”来进行讨论。课堂开课时,(1)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立定跳远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做才能够将动作做规范和跳得更远。其次,让学生分散开做锻炼前的活动,如扩胸运动、振臂运动、绕环运动以及腹背运动,使学生的关节活动开。(2)将学生随机分为A、B、C、D4个小组,每组10人。这4个小组的学生体形基本一致。测量所有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3)主讲立定跳远,让学生做立定跳远练习,观察学生对于立定跳远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加强学生对立定跳远技巧的掌握。立定跳远的主要步骤分为:摆臂、蹬地、腾空以及落地4个环节。跳跃过程中,学生应注意腾空的高度,不能一味地求高,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跳;跳跃过程中,学生的双腿应尽量前倾。将立定跳远讲解完之后,教师应按照第一次的方式再次测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计算平均值并统计所有学生的成绩,然后计算每组的平均成绩,最后让学生们分享学习心得。通过本次立定跳远的教学,笔者认为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而应该在讲课的同时联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跳跃比赛中。学生经过讲课教学之后,立定跳远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革新教学方法,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一堂好的体育课,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青年体育教师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生力军,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反思、锤炼和提升自己,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标准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创新设施”,制订出最佳的教学计划,磨炼自己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艺术。
作者:陈菊芬 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文峰学校
参考文献:
[1]杜艳.培养年轻体育教师成长策略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8).
[2]李登光,倪伟,路东升.新课标实施后陕西省中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4).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九年级化学教学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把每节课分为:呈现目标、探究合作、展示点评、巩固提高四个环节。
“立体引学式”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辅以灵活、快速的反馈矫正和合作性的奖励结构等手段,改善了学生在课堂内的心理气氛,改变了传统的讲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均衡发展的教学流程,在教学中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提出对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些探讨,其方法如下。
一、立体引学式模式教学的意义
立体引学式的学习策略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转化差生。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体式的学习共同体、立体引学式的学习方式、立体引学式的课堂模式创设,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迫切需要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教育均具有重大的意义。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中去,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一种教学理论要为教师所掌握和接受,并切实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我校举行的《立体引学式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结合九年级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确立九年级化学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二、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
九年级化学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自己对立体引学式教学理论的认识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小组成绩分工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策略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各科各课型的课堂教学。该策略应用于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为:
自主学习活动。包括呈现自主学习目标,并对学习内容进行高效率的预习,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是学生初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展开过程。教师紧扣学习目标,精讲知识重点,运用归纳、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一节时,让学生通过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使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熄灭的反应实验,进行观察和小组交流,分析实验结论及原因,从而准确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小组互助。在展开过程后,教师可围绕着学习目标设计一份复习巩固作业单,学生依据作业进行复习,一般每个小组发给两份作业单,1号(优等生)、4号(差生)做一份,2号(中等生)、3号(中等生)做一份,目的是实现组员之间知识互补,找出未能掌握所学内容的学生。
合作矫正。此环节是学生在其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当堂改正错误的一次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为确保组内所有成员对所学内容全部掌握,1号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小老师的职能,同时教师也要巡回检查指导,通过对出现错误的同学及时帮助和指导,让其掌握所学内容,让“差生”得到帮助,让优等生也在帮助中提高自己的理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让中等生在优等生发言过程中纠正自己的不足,进而实现全员达标。为保证矫正的结果,教师可任意抽取一小组成员说明答案理由。
测试提高。合作矫正完毕,教师对学生进行测验。该测验每人一份,独立完成,不允许有互助。测试可由小组交换批阅,也可由教师批阅。批阅后对遇到的疑难和差错可回到小组内矫正,也可由教师收集信息后共同矫正,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小组奖励。测试完毕,计算出测验分数、个人提高分和小组得分,对那些达标程度高的小组采用口头表扬、板报、班会通报等形式进行奖励。
三、立体引学式模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后进生转化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自由“乘客”、课堂纪律混乱、学生不积极合作等。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防止学生不积极合作。在展开过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小组作出规定:如每个人都要发表一个以上的问题供小组讨论。
落实个人责任,防止自由乘客现象。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规定:先由差生发言,然后由中等生补充说明,最后由优等生总结概括。这样个个有责任,人人得发言,责任到每一个人。
培养良好习惯,防止课堂秩序混乱。在课堂教学中规定:个人发言必须按顺序进行,一个人发言完才能到另一个人,发言内容尽量与学习内容有关。
关键词:立体引学;创新;手段;形式;方法;内容
如何在教师轻松科学地“教”和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让课堂灵活和谐,使教育花开满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构建并实施了“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完善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品位,谱写了辉煌的教育篇章。来共同领略品牌名校的风采,感受教育创新的魅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力求手段新颖、形式活泼、方法多样、内容丰富,使知识点、能力点与思想教育要点都跃然于课堂之上,给学生以“立体”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
一、“立体引学”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践价值
“立体引学”教学模式是基于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立体引学”是近年来在新课改下出现的名词,所谓“立体”是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的形体。由此,我们可以延伸到“立体教学”采用知识发展变化的纵向联系为长,横向联系为宽,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为高,从长、宽、高三维对知识目标、结构、理论进行比较、整理、归纳、概括,以获得整体认识,进而理解理论知识的真正内涵,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采用多种手段诸如讲授、讨论、模型设计、多媒体教学等的配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眼、耳、脑、口、身,多感官去感受事物,把握理论,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吸收”。
“立体引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满足内在的各种需求,所学得的知识才可很快转化成新的学习资源,自身素质便可尽快得到提高,相应的成绩也会直线上升;也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满足内在的各种需求,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或者说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当前形势下对“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让我们的教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给他们注入一种永远奋斗的精神,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爱心和进取心,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与竞争,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让家庭、社会放心。
二、“立体引学”教学模式对七年级英语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立体引学”教学形式,引发七年级学生学英语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质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意识、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情感交流是实现知识交流的依托。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教学,寓娱乐于教学中,使教学形式“立体化”,优化课堂结构,乐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以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相应机能区,比单一媒体信息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要强得多,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七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将唱歌、游戏、表演等融入课堂,并引入竞争机制,寓竞争于教学中,在轻松有趣、紧张活泼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入幻灯、录音、录像、电脑等多种化媒体,借助现代声光电化教学媒体,使教学手段多元化,使课堂成为超越课堂时空、背景的立体化的交际活动环境,拓展外语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利用电脑多媒体呈现新知识;利用录音机播放单词和课文;利用投影仪、幻灯呈现图片和英语学习材料;利用录像提供语言运用的情景。如此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充实完善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学生听觉、视觉全方位、多层次受到刺激,全身心体验英语,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愉悦、主动的学习英语,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二)“立体引学”教学手段,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学中的基本矛盾是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所提出的认知目标和实践目标与学生知识能力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当学生的学习能力超过客观教育的要求,就会出现学习优秀生;反之,就会出现困难学生。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因教学信息承载手段的局限,难以适应不同个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很难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利用正规的多媒体教室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水平、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帮助优秀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进取,改变“吃不饱”的现象;同时,也为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空间。
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课堂中开展每日一谚语、自由谈话、情景对话、角色表演、英语游戏、分组竞赛,课堂外开展英语角、校园系列英语竞赛等英语课外活动,使教学形式“立体化”,消除英语教学受时空、环境的约束,寓娱乐于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立体化”教学形式最大限度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机会,构成师生、生生单向或双向甚至多向的多种交往形式,形成愉快民主的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在交互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热爱、微笑、激励、宽容送给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受到鼓励,大胆地探索和学习。
生动活泼的“立体引学式”教学形式能最大限度密切师生情感,愉悦学生耳目,激动学生心灵,触发学生情思,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并使学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立体引学”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着眼于不同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激励、独立获取知识、自求发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提倡自主学习。比如在对话教学时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的有关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开发潜能,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标。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创设声、光、色、图俱佳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新鲜,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可促进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我采用“立体引学式”的教学方法,寓于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如在单词讲授时采用“直接教学法”、“全身反应法”,如教“have a bath”,让学生边说边做洗澡的动作,激活学生的记忆思维;用“一字开花法”,将近似词、同义词、反义词加以归纳,如 “coat” 与“boat”、 “hat”与“cap”、“happy”与“sad”等单词在教学中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单词发音与结构,易于学生掌握,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在对话教学时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开发潜能,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标;在短文教学时采用“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客观到主观,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理解问题。种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法,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学法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点燃学生心灵中的创新火花。
(四)“立体引学”教学内容,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自信。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应根据具体的客观环境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作一些灵活变通处理,根据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层次化、立体化。七年级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七年级英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在七年级英语课堂中我尝试通过完成“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法,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学法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心灵相约、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自主思考和对话交流探寻真理的圣地。这里,应当成为一片阳光地带,展示智慧的魅力,充盈人性的光辉;这里,应当成为一片动感地带,流淌生命的节奏,激扬成长的旋律。“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堪称新课改的一个先进典型。它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信念和追求。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完整而有层次,科学而有梯度;人人受益,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的个性体验和互动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了教师有效的教、学生高效的学。改革固然很难,但只要有了科学的引领、坚定的信念、智慧的经营和辛劳的付出,所有美好的愿景都将化为现实,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将带给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希望和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概念;问题;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22-02
课堂属于学生,教师的一切活动应为学生服务。虽然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却有适当的方法可循。根据目前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尝试以“问题”为主线,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概念课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1、学生的学习情况
(1)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感到很吃力,甚至一部分学生看不懂教材讲的是什么,即使理解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与高中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相去甚远。
(2)学习任务的繁重及对“预习”环节的不重视,每次上新课前只有10%左右的学生完成“预习”工作。如果课堂上不安排学生阅读课本,教师一味地灌输新知识,最后是“吃力不讨好”,且能力差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迷迷糊糊。
2、课型的选择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具有高度严谨性、概括性的特点。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概念课也是章节的起始课,它没有复杂的数学推理,如果教师对概念缺乏深入分析,会引起学生对概念学习不够重视,对概念理解停留于表面,无法掌握概念的内涵及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概念教学显得非常必要.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上述学生的能力状况及概念课的特征,课堂上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等数学素质,在概念课的教学中,采取“情景设置---置疑探究---合作共长---反馈巩固”的教学方法。
1、设置问题的情景
根据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分别从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整体结构上精要复习旧知,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好一个或几个连续启发性的问题,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新知的意义。
例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依次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平面上的点的位置如何用刻画?类似与平面上点的表示方法,直线也可以用代数形式表示,那么直线的位置与哪些几何要素有关?你如何画一条直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正方形,要求学生用手中的三角板,画出正方形的对角线。学生借助手中的等腰直角三角板将其直角边与正方形一边重合,另一边逐渐延长,将正方形的对角线连结起来。这说明直线不仅可由两点确定,同时亦可由一点和角来确定。从而引入倾斜角的概念。通过与倾斜角概念有着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实际例子入手,使学生在对直观、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对直线形成应具备的条件形成感性认识。
2、层层设疑,透析概念
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教学中很难阐述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和提高。教师对概念内涵与外延进行剖析,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引导学生深入钻研:①此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②概念中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为什么?③概念的名称、表述语言有何特点?与其他相应概念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强调这些区别?④由此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能够归纳出哪些基本的性质?各个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或条件所决定呢?
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者合作探讨,参与整个“问题解决”过程,弄清倾斜角和斜率两个概念间的产生、关系、约定及结构。这样,学生将新的数学概念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有利于思维活动的深入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当然,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技巧性。设置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遵循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线索。②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合适的跳跃性。③问题的难度适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又不能太难。
3、阅读材料,自主探究
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有着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因此,教师适时的指导突显必要,尤其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了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有明确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逐字逐句有思索地阅读,积极寻找概念中所反映的数学本质,反复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达到内化概念的目的。
这一环节也可参阅课外资料或旧知识,动脑筋思考。其间教师进行巡视,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另一方面指导差生阅读,并参与其讨论。但这一阶段应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4、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由于学习水平的差异,绝大部分的学生不能给出答案。因此,自主探究后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暴露思维过程,同时,把问题尽可能地解决。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全班交流,由学生主讲、修改、补充,对于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应及时纠正。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叙述,形成简明清晰、准确严谨的定义。在提问时,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避免出现群体的“死角”,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
5、应用知识,巩固概念
这一阶段是完成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的变式训练和纠错辨析,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巡视,然后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予以讲解,以达到提炼、深化、巩固、应用概念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突出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基于问题探究的概念学习,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探究、交流,初步建构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以一个组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充分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诱导、解释、总结,逐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与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问题探究的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矛盾中始终置学生于第一位,通过问题的展开和解决形成知识的锁链,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和体验,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求自得。
2、强调数学能力的培养
(1)有助于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通过联想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虽然这仍属于被动阅读,但适合于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是完全有可能的。
(2)有助于数学品质的形成
数学又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着钻研精神。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层层透析不仅培养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及钻研精神,也让学生明白:简短的一段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及知识间的联系。
(3)学会在合作中分享
人离不开社会,是社会大群体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合作。上述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既满足了自己又影响了别人。师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学得更多,更愉快。由此可完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如果拘泥于某种的教学模式,课堂就没有生机。若要切实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构建与课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海新湖希望小学 李占洪
一、本课设计思路:
本课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结合学生实际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学生的个体差异。深挖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以多种形式的“趣味耐久练习——挑战闯关、组数等游戏活动为教学主题,并辅之以一定的教学情景贯穿教学全过程,力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耐久素质和形成坚强不拔的意志品质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乐中练、趣中练、玩中练。
二、教材分析:
耐久跑本身对广大学生而言,形式单一,比较枯燥乏味,并且需要身体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它是考验学生心肺功能是否强弱、意志力是否顽强的一种运动项目,对于水平三学段的小学生来说耐久跑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对此项练习的兴趣,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耐久跑练习带来的身心变化,能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本课在挖掘教材趣味因素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的探索,通过运用合作耐久跑——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跑走练习游戏方式,自然地渗透耐力素质练习,力图达到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内容:
课题《趣味耐久跑练习》
1、挑战闯关
2、组数游戏
3、跑动中找相同练习
4、比比谁最自信
四、学情分析:
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身体素质较差,怕吃苦受累,意志品质比较薄弱。本人通过发展学生耐久素质的教学,克服、改善以上症状,提高学生体能,培养学生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认知和感受到耐久跑所带来的身心变化。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顽强、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3、身体素质目标: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通过情趣游戏和注意力分散来调节自身的状态。
六、教材的重难点:
教材的重点:能与同伴持久地完成耐久素质练习。
教材的难点:耐久跑的节奏、摆臂动作、呼吸方法。
七、教与学的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克服练习所带来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能与同伴团结合作,突破极限、友好相处。
八、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水平三学段各领域目标要求,结合本校五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好胜心理较强的个性特征等实际情况,设计了“趣味耐久跑”这一主题进行教学。选择新颖、有趣的各种耐力跑游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目标内化。
(1)以挑战闯关游戏来调动学生对耐久跑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2)以“组数游戏”为教学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
(3)以“跑动中找相同练习”游戏活动为载体,通过不同距离的体验、认知、尝试性练习、竞赛使学生初步了解、尝试合作耐久跑的特点以及合作要求。
(4)以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游戏、练习为活动主线,发展学生耐久素质,培养学生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5)根据“耐久跑”的教学要求,采用一系列的调整休息手段:小游戏、意念放松、肢体放松等,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地得到间歇性调整、放松。
趣味耐久跑教案(五年级,水平三)
班级
五年级
人数:35
授课人
李占洪
时间
2014、5、10
地点
中海新湖希望小学
教学内容
趣味耐久跑
教 学
目 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认知和感受到耐久跑所带来的身心变化。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顽强、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3、身体素质目标: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4、消除学生对耐久跑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精神。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要求
时间
开
始
部
分
一.常规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教学目标
4.安排见习生
1.接受体委报告并向学生问好
2.宣布本课教学目标与要求
1.按指定地点集合整队,体育委员检查人数并向老师报告
2.了解本课教学目标和要求
**********
**********
**********
**********
Δ
四列横队
3′
准
备
部
分
二.准备活动
1.原地三面转法及反口令练习
2.热身跑
3.徒手操
4.专项练习
各种跑的练习。
1.提示游戏方法和要求
2.语言激励,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练习
3组织实施游戏练习
4.强调动作到位
1.明确练习方法,按老师要求听口令进行练习
2.精神饱满
(注意力集中,听口令练习各关节充分活动开)
**********
**********
**********
**********
Δ
注意力集中,听口令练习各关节充分活动开
7′
基
本
部
分
一.趣味耐久跑
1.挑战闯关
重点:途中跑技术
难点:合理地分配体力,既要跑得快,又要跑得轻松,自如,省力
2.组数游戏
以游戏练习为主.
3、跑动中找相同练习
转换注意力,对学生身体心理进行调解
4、比比谁最自信
树立自信心,学会自我调节。
1.提出练习的方法、注意事项及运动路线
2.指导学生沿预定路线进行练习并强调合理分配体力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适当降低学生跑动难度,特别应该关注肥胖学生给他们以信心,让这些学生也顺利完成本课内容。
3.指导学生学会简单合理分配体力的方法组织练习,激发学生耐久跑练习的兴趣 ,培养协调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4.指导学生自我调解,身心放松。
1.认真听讲
2.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按老师要求的指定路线进行练习,互相提示、帮助,全体返回。
1.学生听取游戏介绍,自主组织,开始练习
2.在练习中遵守规则,互相激励,力争上游。
相互提示不得有人掉队
注意调节好跑动时的呼吸节奏二到三步一呼吸
30′
结
束
部
分
一.放松
二.小结
三.师生再见
1.教师讲解练习要求
2.组织学生,听教师指挥进行练习
3.总结本堂课
4..师生再见
1.看清示范动作
2.听教师指挥一起练习
3.认真听讲
4.同老师再见
**********
**********
**********
**********
Δ
放松积极,听讲认真。
动作到位。
关键词:小学体育;动作姿势;规范;途径;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55-01
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走”和“跑”的基础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低年级学生“跑”动作的简单调查
在去年,教师观摩一节四年级的体育课时,在60米快速跑中做了一次调查统计,全班52名学生下肢(包括抬腿、送髋、后蹬、着地)动作较好的19人,占36.5%;动作不太正确的33人,占44.3%;动作很差的10人,占19.2 %;上肢(左右臂的摆动、躯干、头、肩)动作比较正确的16人,占30.8%;不太正确的20人,占38.4%;动作很差的16人,占30.8%。通过上述调查不难看出,问题确实存在,而且还比较严重。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怨谁呢?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一些体育教师在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忽略了一些基本动作的教学。
二、低年级学生身体发育的主要特征
人体的活动发展规律,大体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卧、坐、爬、站、走、跑、跳等。当孩子从爬过渡到走的阶段,带动身体活动的主要靠下肢负担。再过一个时期就由走发展到慢跑,这也是人的跑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走和跑的速度也会逐渐加快,但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活动。这个阶段可延续到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即学龄前)。在这个时期可能因为遗传、环境、体质、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孩子在走和跑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许多不规范、不正确的动作,当然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例如,两臂左右摆、上体肌肉紧张、挺胸、弯腰、仰头或低头、一肩高一肩低等。从下肢来看,也有罗圈腿、内外八字脚、大腿抬不起来、脚跟先着地等。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在入学前的长期自然活动中形成的习惯。因为学龄前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和训练,如果这样长期延续下去,不仅对孩子们的骨骼、肌肉、体态的发育和身体健康带来影响,而且今后对孩子们的体育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会带来许多困难,甚至会出现脊柱弯曲、身体不平衡,严重的会影响大脑的发育。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逐渐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再纠正就十分困难。所以,在小学一二年级的体育课中,不应过早地以发展速度为主,而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正确姿势作为主要任务,而且动作要细,时间也应用得多一些,需要下大力气把他们的基础动作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这样,对学生将来身体的健康成长、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走和跑的正确姿势的途径
1. 反复示范,详细讲解
青少年儿童神经系统的机能发育,主要表现在脑的重量增长和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不断改善。6岁时,脑重量约为成人的90%,6岁前发育特别迅速,之后脑重量增加相对减慢,而大脑皮层神经过程改善显著加快。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反应表现在以直观条件反射为主要形式。因此,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做一些规范性的动作,并要详细进行讲解。讲解时,语言要尽可能地通俗易懂,少用体育专业术语。做动作时,要让学生跟着自己学着做,也可以让学得好的学生作示范,让其他学生跟着做。
2. 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小学生虽然理解能力不太强,但模仿能力强。所以,教师做动作时一定要规范、正确。有些动作比较复杂,可以进行适当的分解,但要抓住重难点。每节课能抓住一个重难点,学生如果能掌握了,那么这节课就是有效的,就是成功的。例如,教师在上一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中,基本部分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游戏“老鹰捉小鸡”,二是“走与跑”(主教材)。教师把重点放在训练摆臂上。教师一开始让6人一组进行练习,由于学生为了追求速度,每个组都想争取第一,上体处于紧张状态,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动作不规范。教师发现后,及时改为单个学生跑,要求他们上体放松。结果发现,后半节课学生的快速跑中的摆臂动作,较上半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
3. 规范训练,方法多样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要多采取一些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方法虽然要多样,但更要规范。规范训练是教师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如在走和跑的正确姿势训练中,教师把跑道画成六十公分左右宽,然后在跑道两侧拉两根离地面垂直高度约在学生胸腰之间与跑道平行的两条线(绳),要求学生在跑动中双臂和身体不要触及左右的两条线(绳),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就可以纠正学生上体不正和左右摆臂的毛病。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和纠正低年级学生的基本动作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重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就能使他们逐步打好基础,逐步养成正确的动作和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健康成长和为体育事业发掘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