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风娃娃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04 19:26: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娃娃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风娃娃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思路;完整;主次;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30-03

在作文课上,学生往往写事写得不具体,文章也写不长。其原因是思路狭窄,写作的思维受阻,这是学生写作的通病。要让学生在习作中能享受思维,教师必须引导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的写作思维才能得到训练。

一、找准材料,明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找不准材料,而偏离了主题。所以“找准材料,明思路”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环节。找准材料就是在学生写文章前,先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所写的内容,把它定下来,即要讲清什么。它是写具体的主要方法,但这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先制作一些图片、幻灯、录像等来点燃学生的思维,其次可通过情景创设来“再现”生活中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往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次,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巧设一些找准材料方面的问题,使再现的往事能比较顺畅地说出来,达到预设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如在教《童年趣事》时,教师可设计几张小时候的爱迪生孵小鸡、华盛顿砍树等图片,并配上音乐,让学生享受着中外名人的童年趣事而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教师可请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有趣的事情。为了能使学生能再现往事的思维,并以写具体为目的,明确选出的趣事要表达什么意思,要写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并找出事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等。这样,学生对趣事的“趣”有了更好的把握,对写趣事就有了一定的思路,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是把事写具体的基础。

教学案例:

在作文课上写《童年趣事》时,有一学生受到中外名人趣事的启发,结合自己童年的往事,想出了小时候曾给塑料娃娃打针的一件趣事,闹出的一段笑话,使至今想起来还感到可笑。突出了“趣”字,明确了思路。

读幼儿园小班时,一次考试我考了100分,妈妈开心极了,给我买了一个塑料娃娃。这个充气的娃娃戴着一顶简爱帽,穿着一条背带裙,活像电影里的小公主。当时,我真高兴,把那个充气的娃娃当做无价之宝,晚上睡觉,也要它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睡觉也不要妈妈陪了!

爸爸回来了!他听说我考了好成绩,决定带我到绍兴去玩。我有多高兴啊。爸爸驾驶的船刚好走绍兴到钱清的线路。我带上自己心爱的娃娃去旅游了。途中路经华舍的医院,医院托爸爸带五瓶葡萄糖去那里。我最怕打针,也不喜欢挂盐水,但我特别喜欢针筒和输液器,于是我对爸爸说“:好爸爸,你给我拿一只。”爸爸起先不答应,但经不起我再三纠缠,还是答应了我。我拿了一支针和爸爸出了医院。拿了针,当时,我总是想尝尝给别人打针的滋味,但没有合适的人选。正当我扫兴时,一眼瞥见放在椅子上的洋娃娃。对!就给它打针吧。

我用粉笔和水拌成药水状,用针吸了筒“药水”,没有酒精棉球,我灵机一动,从棉被里扯出一团棉花,蘸了点水。我怕洋娃娃哭,不断地哄它:“乖,阿姨给你打针,不疼的,这样病才会好。”其实哪有什么病,是我自己骗自己呀。我拿了针筒,摇了几下,试试,还行!我用一块棉絮擦了擦洋娃娃的小屁股,然后,我扎了下去,我还哄着它:“打完针,阿姨给你吃糖。”

“啊,洋娃娃,你的病好了,可以吃糖了,瞧!多壮实。我去给你拿糖。”我转身,一看,傻眼了。娃娃呢?娃娃呢?怎么不见了?咦,这是什么?我捡起地上的一张塑料皮,真像那个洋娃娃,是我的洋娃娃。“呜—”我哭了起来。

哭声引来了爸爸,他一看,明白了八九分。爸爸说“:算了,爸爸以后给你再买一个更棒的。”说完,把它扔到垃圾箱里。

朋友们,你们看,童年的我是多么有趣啊!

二、确定材料,写完整

在作文课上,教师在学生确定了写作材料后,如何根据文章体裁的要求,合理地找到写作的素材,这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导学生写具体的关键。由于学生在写作时,只看到事物的一个面,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这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受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按不同文章体裁的教学设计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写事的,可从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同时找出同事情有关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写变化的,可从吃、穿、住、行的对比来设计。写景色的,可从春、夏、秋、冬的演变来设计。这为文章写完整提供了一定的写作材料。

如在教《家乡的景色》时,由于题目抽象,要想写好文章,实在是有点难度。对这类题目,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景色进行有目的地分解成四个季节,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里家乡的景色是各不相同的,有各自的特色。对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活的情趣和爱好也各有不同。通过这样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了训练,文章能写得更具体了。

教学案例:

在一次写《学校的早晨》的作文课上,学生们一时都感到学校的早晨没什么可写,都感到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要写的材料。教师在写前设计了春、夏、秋、冬的学校早晨景色的图片,学生就感到有写不完的材料。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学校的早晨是风景如画,书声琅琅的。

第2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改革虽已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低效、落后的局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语文教改的关键,也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什么是语文课堂的教学最优化?韦志成先生曾经下过一个定义:“所谓最优化,就是在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科学的教学目的,教师选取最好的最适合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起点上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番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之路受教师素质、学生智能等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优化的?依据不同的标准,选取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样化的解答。我认为,优化是科学美的内核,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定然会呈现出科学美的基本特征:简明、和谐、新颖。

一、教学目标简明、突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即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指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实施起制约作用。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看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所以,语文教学强调教学目标的鲜明集中,不蔓不枝。在讲《春》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交代课堂教学目标:欣赏和学习课文寄情于景的表现方法。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几个问题:1.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就用叠词盼望着,盼望着?2.作者描写的五幅画面,描写了怎样的春天?3.结尾,作者为何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学生围绕设置的问题自由讨论,准确地体会到作者在写景中表达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教学过程协调、和谐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师生、文道、讲练等多重矛盾关系。要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重要的原则是和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要求与学生接受水平脱节,教师讲风肆虐与学生训练落空等现象,都是有悖“和谐”原则的。

教学过程协调、和谐,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彼此沟通和默契配合。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与和谐在优化的语文课堂中表现为: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表现。在讲授《天上的街市》时,我首先展示教学目标:1.联想和想象的作用。2.背诵全诗。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同学们的亲身经历:两个人或几个人聊天,由一个足球可以聊到宇宙飞船上天,甚至外星人的生活,让同学们明白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随意想象一件事,当即口头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为神奇的是,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处于最佳状态的前提下,全班学生在限时五分钟内完成了诗歌的背诵任务。课上,我一方面给学生以充分的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利和机会,另一方面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点拨、有效帮助、恰当引导,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还应包括讲练的融合统一,相得益彰。讲和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精讲多练统一在课堂上,尤其是一些语法和知识的学习上,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教学设计新颖、不俗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客观上受到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主观上又融合了教师的个人作用,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点、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保证。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巧妙的,巧就巧在能从学生心理和认识规律出发,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天净沙·秋思》一课,我根据诗歌的三美,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1.通读全诗,掌握诗的节奏。2.观察图画(预习所作),自行用诗句描述画面内容。3.理解诗歌内容,思考诗人描写了几种景物,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4.板书设计成一个“愁”字,体现诗的主题。四个步骤以诗歌的三美(节奏美、形象美、语言美)一线贯之,脉络分明,环环相扣。

第3篇

一、导入点拨,点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怎样才能把音乐课上得令人感兴趣呢?我觉得新课的导入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如在设计第三册的《洋娃娃与小熊跳舞》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激趣导入的:学生听着背景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进教室,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做律动。

师:小朋友,今天啊老师收到从国外小洋娃娃寄来的一封邀请信:“你们知道信上写了什么吗?”(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哦,原来是小洋娃娃邀请我们二1班的小朋友去参加她的生日Party,让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寻找洋娃娃的家吧!”然后我在寻找洋娃的音乐城堡的路上设计了各种障碍,让学生攻克难关的时候轻轻松松的进行了节奏训练和二拍子、三拍子动作创编。教师的几句话的引导,就将学生引入神奇美妙的童话世界里,学生学得轻松惬意。

二、纠错点拨,引导主动探究

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而故意在学生面前“出错”,然后再引导学生大胆地给老师“纠错”。实践证明,适当运用这种方法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有的问题甚至能让学生终生难忘,不仅能有效地攻克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都很有帮助。

在学习《捉泥鳅》这首歌时,我知道很多学生已经在VCD上学习过了,但是唱得不规范,特别是里面的休符,于是我就故意画出曲谱,我来唱,让学生找错,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出了我休止的地方没停顿的错误,我相信,让他们来唱这首歌时,他们一定特别注意休止的地方,再也不会出错了。

三、难点点拨,激活创新思维

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听不懂”的音乐,或者对这堂课的歌曲不感兴趣,教学重难点突破出现困难,这在教学中很常见。如何进行点拨,使课堂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嘀格调》是湘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的形象性,湘西美丽的风景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我想教学铺垫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心里为自己的开门红暗暗得意,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我开始了歌曲教学,为了让学生牢固的掌握比较有难度的歌曲旋律,我让学生通过轻声哼唱到小声唱,纠正错误后再用活泼的声音放声唱,可是学生还是唱不出湘西的味儿,特别是那个“伢”字,学生就是放不开,不肯大声模仿唱。一遍遍的反复练习,很多学生的脸上流露出了些许的无奈,我也感到了学生的不耐烦。

“唉,真无聊!”坐在前排的小冬用闽南话说,对了,何不用闽南方言来让学生唱《嘀格调》呢,我灵机一动,平时真的太少接触适合儿童的闽南语歌曲了,我怎么就没想到用这个办法来让学生巩固歌曲旋律呢,而且又能给学生一个创作歌词的好机会。

“天黑黑,要落雨,阿公啊举锄头—”我故意自顾自的唱了起来,同学们瞪大了眼睛,有的情不自禁地跟着我哼了起来.

“同学们,想唱闽南歌曲吗?”

“想啊想啊!”

“那你们准备怎样来创编这歌词呢?”

“老师,我来,‘一班班嘀格的伢儿’,用我们闽南话来唱就是‘一群群小汉的孩子’。”

“老师我也唱一句,‘就像那嘀格的鸟哎’,就是‘亲像那小只的鸟仔’。”

……

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把歌词创编得很有闽南风味,自已创编的歌词,学生们也乐意唱,快乐与惊喜一点一滴在蔓延,打铁要趁热,当我要求学生们再用湘西方言演唱时,学生们唱得那样自然,动情.我弹起琴,教室里一片欢腾,学生们的歌声飞上了天!

四、情感点拨,唤起内心共鸣

教学一些蕴含浓烈情感的歌曲时,无论是挖掘教师的情感还是教材的情感,最终我们要用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激情的讲解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入情”、“入理”,唤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所学的歌曲的共鸣,这样才能让学生领会歌曲的主题和内容。

第4篇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核心在教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的领路人,在同等课堂教学时间里,我们的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预期,都决定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管理上狠下工夫,抓好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

一、抓好教学设计环节,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必须有科学严谨的课前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按照老师课前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来推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目的性、针对性,否则,课堂教学将盲目无绪。于漪老师说“一堂课要备一辈子”,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学行为实施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在课前处理教材时能做到科学合理,考虑问题能全面周到,解决问题能巧妙机智,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很理想。

今天,面临新的教材改革,我们一些教师感到很困惑,不知如何下手,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草率,“旧瓶装新酒”,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思想比较陈旧保守,对新教材的内容没有吃透,对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把握不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老套。新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人”(学生)这个教学对象,要考虑他们需要什么,通过学习要让他们达到什么目的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学内容即“文”(文本),可以让学生有哪些收获,找到一个“人”和“文”沟通的切入点,达到“人”“文”的高度统一,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巧了,学生的学习也就顺了。

二、抓好课堂驾驭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汲取知识的阵地,教师要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高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除自己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业务知识之外,还要具备创设一个教与学和谐融洽的能力。我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单纯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教学结构更实在、更有意义。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中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不只是单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不急不躁,有耐心和细心;语言要机智风趣,诙谐幽默;要有饱满的热情、成竹在胸的精神面貌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持续高涨,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有显著的提高。洛森塔尔效应说明,学生的成长是在不断鼓励和暗示中实现的,中国有句俗语也说过“好娃娃是夸出来的”。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接受效果

要确保一堂40~45分钟的课有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之外,更重的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的保障。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学必须有自己的方法。拿语文教学来说,有钱梦龙的“训练派”、余漪的“情感派”、魏书生的“管理派”、宁鸿彬的“思维派”等,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方法。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算科学合理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但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教学环境差异等决定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适合教材的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抓好总结反思环节,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

第5篇

教案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后感

惟存短评

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声并茂,以其交互性、可控性原理,使学生自然而然

地从感性上体会、从理性上理解比较抽象的“音的高低”这一知识。

教学重点:音的高低 教学难点:乐音的高低辨识 难点突破:利用《音乐殿堂》(成品软件)趣味性讲授“音的高

低”;利用《音乐宝典》(成品软件)中不同乐器所演奏出不同音高的区别,让学生在体会中掌握“音

的高低”知识。

具:多媒体电脑,成品多媒体教学程序光盘,小铃,双响木。

课的类型:仅新授部分(10多分钟)

教学过程:(简案)

一、导入

教师弹“起立、坐下”的音阶(上行、下行音阶),使学生起立、坐下。

提问:为什么听到老师向右边弹要起立?向左边弹要坐下?(从而引出“音的高低”,即越向右,音越高,音

高了所以要起立;越向左,音越低,音低了就要坐下)

二、媒体运用

1.认识音的高低:图中有两个娃娃,一个在高处,一个在低处。当单击高处的娃娃时,他会一边跳,一边讲解并示范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当单击低处的娃娃时,他会一边跳,一边讲解并示范什么样的音是低音。

2.分辨音的高低:

A.单击图中桌上的八音盒,出现《闪烁的小星星》的音乐片段;单击图中墙上的天鹅图片时,出现《天鹅湖》二幕场景的音乐片段。

提问:你感觉哪一段音乐的音听上去比较高,哪一段比较低?

B.小铃与双响木、响板与小铃的听辨。

C.双响木两边音高低的听辨。

三、欣赏《闪烁的小星星》分辨音的高低 (同时为下一节课教唱《闪烁的小星星》作铺垫)

1.教师在中音区弹奏《闪烁的小星星》。

提问:这是什么歌曲?(许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学过了)

2.教师再在低音区弹奏《闪烁的小星星》。

提问:和前一遍有什么不同?

3.播放《音乐宝典》中已有的《闪烁的小星星》,共有三遍。其中一遍用口风琴演奏(较高的音),一遍用单簧管演奏(较低的音),一遍用木琴演奏(较高的音)

要求:听到高的音,双手置于头顶表演;听到低的音,则相反。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什么音乐小知识?

2.请举出身边的例子。

五、回家作业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周围存在的“音的高低”的小例子,下节课交流。

教学后感:

此次教学是一次尝试,上课的是陌生的10名小学一年级小朋友,目的在于探索成品多媒体软件与音乐课教学如何有机结合的途径。

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明显胜过传统的其他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等)。对于低幼年级的学生而言,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画能够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的知识性内容通过卡通人物生动的活动体现出来,更能适应低幼年龄孩子的认知特性。软件中不同乐器与音色的转换十分方便,极大地减轻了教学中各种示范演奏的困难,因为我们教师不可能非常熟练地掌握数种乐器的演奏,同时许多学校也不一定有怎么多种类的乐器。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作为教师个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设备上无法实现如此生动的效果。《音乐宝典》和《音乐殿堂》是两个成品软件,我们尝试在教学中根据学习需要,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软件,而不是试图将所有的素材封闭在一个所谓完整的课件中。

在教学中,我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

学生在学习时有如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 在听辨练习中,则运用《音乐宝典》将《闪烁的小星星》的旋律一遍遍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要求学生根据音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手位表演来表示,这样在游戏中又一次复习了“音的高低”,这比单纯的听辨练习更生动有趣,而且容易接受。

这节研究课是在我区教研小组的帮助下第一次尝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只是一个环节的探索,但是给我的启发很大。媒体技术的采用,大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生动的动画与多变的表现,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兴趣化,从而体现了“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这一低幼年级唱游课的特点,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惟存短评: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价值已经为教育内部的同仁接受,但是实践中我们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讨论:

第6篇

关键词:自乐;自得;自悟;自能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2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如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在作文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坚持传承著名教育学家的传统教育思想,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改进作文教学设计。这场传统思想与现代技术融合的革命,将为“自能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开辟新的途径。

“自能作文”不是教师的无所作为,而是在教师教学环境的努力营造下,教学手段的正确应用下,教学语言的智慧点拨下,学生渐渐寻找到创作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以《细节描写:聚文字之力,绽思想之花》教学设计为例,教师有机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旨在让每一个凝练生动的文字都能传递内心的情感,催开娇美的思想之花。

一、捕捉细节,以境启思――自乐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或周围景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如果说习作是一棵树,那么细节描写就是点缀在上面繁茂的枝枝叶叶,彰显了树木蓬勃的生命力,使习作充满无穷的魅力!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缺乏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精致的描绘,使细节描写沦为了水中虚无之花。

“今天,阳光明媚,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操场上热闹极了。我们观看了800米长跑比赛,比赛十分激烈,同学们坚持不懈的精神,真是鼓舞人心啊!我们还观看了跳远比赛,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在赛场上展现自己,真是精彩纷呈啊!我们还看了……运动场上,运动员们个个活力四射,努力为班级增光添彩!”

这是以“运动会”为特定场景的学生习作片断,由于习作只停留在泛泛而谈上,缺乏细节描写,习作显得枯燥乏味。

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决定以《细节描写:聚文字之力,绽思想之花》为主题,以“自能作文”为发展方向进行教学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细节描写水平,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以下为教案设计片断: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赛龙舟)这是湘具地方特色的“赛龙舟”比赛,从图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同学们知道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分工吗?

预设:有浆手、站头人、鼓手、锣手……

师:那么作家沈从文在他的《边城》中又是如何对赛龙舟进行描写的?

多媒体展示文字: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师:在这段文字的描写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词?

预设:持、划、缠裹、拿、挥动、指挥敲打、调理这些动词,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

师:这些动词能够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在生活中,你最喜欢哪些运动,能否用细节刻画你所参与的某一项运动或观看某一项运动的场面。

在此设计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及其运动图片,努力为学生营造乐写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部的写作动机和兴趣。学生沐着信息技术之光,快乐地扇动着思维的翅膀,开启了一段自能作文之旅。

二、勾勒细节,以静蓄势――自得

细节描写的过程是逐步追求精致的过程,学生在现实的创作中,如果内心无法平静下来,思维无法拓展开来,是难以用精准的文字表情达意。所以此刻渲染安静的气氛,抚平学生浮躁的心,尤其重要。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师:(音乐声停)在动感音乐的刺激下,在生活场景的回忆中,相信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所钟情的运动,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下你的发现。

在此环节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刺激,而是将多媒体从图片切换到文字:细节描写,点亮你的生活……在此环节中,教师将时间和空间更多地留给主体学生,任由学生用双眼将生活中收集的美,用传神的文字再创造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室里一片静谧,学生在记忆之河上惬意地泛舟,从容地欣赏两岸旖旎的风景,直到双眼在某处定格,笔墨便铺陈开来:

“嘟!”哨声一响,男孩们收起往日的嬉皮笑脸,换上了一副严肃的神情。看!那个深蓝色衣服的男孩一只手不断地拍打着篮球,一只手挡在前面。一时间,他像一道闪电,快速地奔跑着。突然,他对准方向,跳起,将篮球使劲地向篮筐投去。耶,进了!

这是在一次写作课上,学生对篮球赛的场面进行描写,“拍”“挡”“奔跑”“跳”“投”这些动词表现出了投篮的一系列熟练的动作,但是紧张激烈的气氛却难以表现出来。针对细节描写的不足,笔者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多媒体展台呈现以上这段文字)请同学们试着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体现篮球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更好地展现人物风貌,传递作者的情感。

此刻,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展台投影技术,将学生的描写片段完整呈现,开辟了审美空间。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激发下,思维之海泛起了多彩的浪花。他们以笔为桨,纵情遨游,精彩的细节描写在笔端生辉。自能作文在学生的不断探索、不断收获中逐步推进。

三、雕琢细节,以字传情――自悟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今的学生进行细节描写,也需要这种执着的精神。在雕琢细节环节,教师将学生补充细节描写的文字放在多媒体展台上,并投射到屏幕上,以求让所有学生进行直观地评价,精细地推敲。于是,整个《细节描写:聚文字之力,绽思想之花》教学设计在预设和生成中趋向丰富,趋向成熟。

教学片断一:学生文字呈现:那天,阳光照射着大地,炎炎夏日,只有蝉在高声地鸣叫。

师:这位学生为比赛设置了特定的环境,这里的“照射”用的好吗?能否换成其他的词?

生:换成“烘烤”更好,更能体现温度的高。

师:好一个“烘烤”,渲染了比赛的热烈气氛!

学习感悟:精妙传神的动词的使用,能够使一景一物更具张力!

教学片断二:学生文字呈现:男孩用一只手抵抗着对方的袭击,任由汗水沾湿了衣服。

师:“汗水”一处细节捕捉的非常妙,更能体现比赛者的热情。这句话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吗?

生:老师,我认为可以修改为豆大的汗珠如夏雨般从发梢、额头、鼻尖……不停地滴落,直至日光将汗水在刹那间蒸腾……这样写更加具体形象。

学习感悟:生动形象的修辞的运用,能够使一丝一缕更具魅力!

教学片断三:学生文字呈现:只见球慢慢地,慢慢地,好像浑不在意,在篮球框上转悠了几圈,最后,像娃娃似的,顺着滑梯笔直地垂下。

师:对篮球进行了精妙的细节描写:篮球的缓慢与球员的迅速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技术的精湛,比赛的激烈。

学习感悟:对比等表现手法的应用,能够使一举一动更具活力!

雕琢细节这一环节,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启发学生思维,凝聚学生智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不尽的惊喜,并一次次将课堂气氛推向。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对细节进行补充,对文字进行推敲,对语言进行润色,逐渐摆脱原有认识的狭隘性、思维的片面性、思想的肤浅性、情感的单一性,并由此提升了审美,锻造了意志,实现了创新,从而使自己抵达更广阔的精神活动领域。

四、审视细节,受益匪浅――自能

先进的教学技术为自能作文点亮了一盏璀璨的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技术始终是辅助手段,学生永远处于主体地位。在细节描写的过程中,学生要对细节描写重新进行审视,才能达到自能作文的境界,在审视过程中,学生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自读感悟,望闻问切:读是写之根,写是读之魂。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写之成败靠读来检验,写之精华靠读来沉淀,写之情感靠读来传递。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将学生自读感悟,命名为中医上的“望闻问切”,以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开启多视角,调动全身心,以求全面了解“病灶”。于是,细节描写在学生主体的一遍遍朗读中撞出了思想“火花”,燃烧了情感的“火焰”,从而使作文有了深度,有了新意!

2. 自评提高,对症下药:开放的作文教学观认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绝不可放任自流,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扶助,体现由扶到放。扶是让学生明确评改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在自能作文的探索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评的平台,在学生掌握一定标准的基础上,笔者又梳理了针对“细节描写”评价的标准:如用词是否精当、修辞是否准确、情感是否到位,让学生尽情地对作文进行“临床治疗”,使作文教学处于开放状态。

3. 自改完善,药到病除:最后每位学生要对作文中评价较低的部分进行修改完善,以求药到病除。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有些学生无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合理地修改,那么教师可根据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改,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弥补了后进学生的缺陷,同时优秀学生也能给后进生及时的帮助,共同提高评改作文的水平。在此环节中,学生真正成了评改的主人,作与改形成一个完善的写作过程,培养了学生认真作文和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第7篇

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感受家庭生活的快乐、和睦。

3.通过讲述家人故事,学习家人的美好精神和优秀品质,传承好家风。

活动重难点

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传承优良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音频资料(如歌曲《吉祥三宝》《让爱住我家》)。

学生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录像、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歌曲《吉祥三宝》)

学生听歌曲并回答“在这个家里有哪三宝?”。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爸爸像太阳,妈妈像绿叶,而我则像种子一样在这个家里正在发芽,那今天就让我们以家为话题来说一说,我和我的家。

二、观看视频,感受亲情

师:宝贝们,爸爸妈妈因为相亲相爱就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在这个家里他们希望有一个爱的娃娃,于是我们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的长大,经过10个月,我们就来到这个世界。也来到了这个幸福的家里。那对于我们的到来,家人们是什么心情呢?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生观看家人及自己的图片及视频,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如:爸爸妈妈很爱我们,在这个家生活很幸福,很快乐)

师总结:生活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里,我们很快乐(板书:快乐)

三、游戏互动,认识家人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成员有哪些?

2.通过听儿歌,认家人

(课件播放儿歌)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3.老师和学生一边拍打节奏,一边对唱儿歌。同时相机出示家庭关系图。

4.游戏:抢答“冲冲冲”。

师问: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学生回答:爷爷。

……

游戏难度升级:有一个小女孩给你的妈妈也叫妈妈,她是谁呢?(姐妹)

师小结:有的小朋友家里不但有姐姐妹妹,还有哥哥弟弟,他们应该在关系图的哪个位置(对照课本35页的大树图),有了他们相伴着成长,我们更快乐呀!

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家里有这么多成员,大家在一块共同生活,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多快乐呀。(板书:和睦)

四、分享故事,传承美德

1.师: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中,家人们都各有各的长处和优点,在你的家里你最佩服谁?

生:自由回答

师:前几天有一位小朋友在父亲节陪伴爸爸执勤的照片爆红网络,她最佩服自己的爸爸,他觉得认真工作的爸爸很棒很棒。

班里有一位小朋友很佩服他的奶奶,听听他怎么说?(听录音)。

出示图片,采访班级学生。

2.小组交流:在你的家里你最佩服谁?你想向他们学习什么?

渗透交流小秘诀:(1)发言要表达完整清楚,其他同学注意倾听。(2)交流时小声点,不打扰到别的组(3)音乐停的时候讨论结束。

3.学生展示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家人的优秀品质,如:为家人无私付出、工作认真负责、孝敬老人、了解家族历史继承优良传统、与邻居友好和睦。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我们的家人有很多优良品质值得学习。比如无私付出、工作认真、孝顺老人、待人友善、爱锻炼讲诚信等等(相机板书)。那身为家中的一员,老师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更多的去学习和继承家人的美好精神和品格。在这么快乐、和睦的家庭中,传承美德,健康的成长(板书:传承美德,健康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画出大树的轮廓)。

师总结:只有我们每个小家和睦了,国家这个大家庭才会安定富强,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爱自己的小家,更爱国家这个大家。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出对家的爱吧(播放学生和家人的图片以及歌曲《让爱住我家》)。

《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感受自己与家人的亲密联系。

2.理解家庭结构和关系,能在生活中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3.在小组活动与主题视频中感受长辈关爱晚辈,晚辈孝顺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在具体而精准的目标引领下,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着手,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在课堂上对聚焦化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实践与落实。

一、  感受家的温暖

课前听到的歌曲《让爱住我家》,奠定了课堂氛围温暖温馨。从书写“家”字开始,引导学生字的笔画中藏着家的温暖和爱。创设温情氛围,点燃学生思维火种,激活学生思维欲望。

二、丰富的问题情境——了解我与家人的关系

从血缘和法律这两方面入手,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层次清晰的引导学生,深化“家庭”的概念。教育的重心落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出生凝聚着父母家人的爱与期待,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被欢迎和被接纳的。从情感和法治教育中感受“爱”。对于满月酒、百天宴还有家乡特色的“满月挪窝”“抓周”等习俗的介绍,引导学生通过“回望”去品味出生活的文化和道德的意蕴。体会传统的习俗中也蕴含着长辈对于晚辈的关爱。

从理性到感性的情感教育让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思考,拓展思维。

三、显性化的思维工具——认识中国家庭伦理关系,

这一环节从“认识关系”—“梳理关系”—“记住关系”。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并不了解传统的中国家庭伦常关系,这个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根据学生学情,在设计中采用层层递进活动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家族歌入手,考一考,唤起学生的记忆。根据家族歌填家族树,理清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思维导图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思考方式有很大帮助。显性化的思维工具,让教学重从点落实。

为了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核心素养培育发展中得到提高,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知识结构的学习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正确的三观养成。让学生从“家族树”中感受“祖辈、父辈、我辈”这样的传统辈分观念,植根给学生“长幼有序”的人情观念。为深入情感做铺垫。

四、回归儿童生活,深入体验传统文化

本环节是基于前三个环节台阶之上一步一步逐渐达到的。有了之前在活动中理解、分析、感受的基础,升华到德法相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主题设置在此环节体现出了德行化。第一部分从学生生活中与长辈相处的方式着手,引导学生晚辈对待长辈的礼仪。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与礼”让孩子了解餐桌礼仪,相处礼仪等,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从“筷子”这个公益广告中感受爱的延伸和传承,家庭成员中爱的感染与教育,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根植于心。

第8篇

一、美术材料游戏化。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材料,如各种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的画纸、颜料、画笔(有些工具可以是自制的,还可以让孩子在地上、可擦的墙壁上作画)。有的孩子正是在尝试新材料的同时,产生了新感受的创作。如美工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欣赏的图片、丰富的游戏材料,并提供一些如“油水分离”、“棉签画”、“泥刻版画”等多种易于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绘画材料,通过幼儿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和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的时空,使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的宣泄,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又如在印章画“小兔的新衣”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切成各种图形的蔬菜(胡萝卜、藕等等),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衣服形的纸上,一件件漂亮的新衣就这样完成了。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二、美术题材儿童化。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小兔子的被子”、“小鱼吐泡泡”、“大象滑滑梯”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小朋友打电话”、“漂亮的玩具”、“捏糖葫芦”等孩子们生活中有意义、有情节的事情,我们都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

三、美术活动的引导情境化。可用情境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的各种奇妙的事情表现出来,如“外星人的故事”、“大鸟带我去旅行”、“11只猫做苦工”等。在全程教学设计游戏化之外,我们还十分注重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我们根据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在活动设计时,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比如在折纸贴画“屋顶”的开始部分,给幼儿讲了一个故事:“前几天下大雨,大风刮走了小兔家的屋顶,小兔多伤心啊。”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了幼儿对小兔的同情,纷纷表示要为小兔“盖新房”。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幼儿用正方形的纸对角折成三角形,贴在小兔的屋子上,小兔的新房就这样造好了。我们以多种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四、绘画内容游戏化。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把绘画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一直置身于游戏之中,在感受美术活动乐趣的同时,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小蜗牛去旅行”、“鱼儿游游游”、“小乌龟去散步”等绘画内容。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如美术活动《给小鸡筑篱笆》,我们采用了做“狐狸和小鸡”的游戏“――感受又直又密的篱笆能挡住狐狸――体验成功(战胜狐狸)――鸡妈妈请求帮忙――帮鸡妈妈筑篱笆――鸡妈妈选篱笆”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努力营造着一种新奇又有趣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并掌握活动的重难点,更主要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充分体会美术活动游戏化所特有的魅力。

五、环境创设游戏化。美术教育中结合音乐、故事、猜谜等游戏,能使幼儿获得愉悦感、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如刮蜡画《七彩的梦》中,我尝试用音乐游戏氛围来贯穿整个活动,从而营造了一个优美动人的意境来感染幼儿,使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通过充分感受和聆听,在音乐游戏中萌发,又在自我创造的亲身体验中领悟美的真谛。孩子们在“七彩的梦”中,“梦”到了飞舞的七彩蝴蝶,“梦”到了游动的七彩小鱼,“梦”到了好吃的七彩水果……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用心灵重新构建世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世界。在游戏的结合下,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获得了美的熏陶和培养。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备的一项生活技能。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覆盖了各行各业,并越来越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各种新技术如网络电话、网上银行等的陆续出现,使数字化城市与数字化地球的概念逐渐进入大众,再加上商家与新闻媒体的刻意宣传行为,让人们清楚的意识到——如果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将很难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社会中进行有效地生活与学习。目前,不少学校已经步入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教育信息化,提升了学校的办事效率。电脑知识的普及已经从娃娃开始抓起,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也已经成为目前学生的一门必选课程。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深入的学科,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相和结合后肯定会发生很多种变化,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并没有形成既定模式的教学方法。

一、信息技术在当前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1.在教学中不用信息技术

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边操作电脑边授课,还需要在课前做好相关教学内容的查阅工作,并制作好精美的课件。与传统的“粉笔、讲台、教科书”式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比较麻烦的。因此,部分老师因为“麻烦”而选则不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2.在教学中滥用信息技术

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教师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有意识的对教学中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选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实现教学的目标。但是,目前存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是有意识与选择性的,而是为了单纯的教学形式而滥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比如说,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放在一边,只是放映一些教学的软件,这样就忽略了对教学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的挖掘;部分理科教师把计算过程的教学放到多媒体上去呈现,这样就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这些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滥用,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扭曲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宗旨,是缺少教学价值的。

3.在教学中跟风使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学校作为主体,应该采取各项措施来积极推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同学科能容之间的整合。但是,目前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部分学校在学科的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积极地推进与整合,而是跟风使用,也就是只有在上级组织进行教师讲课比赛时,才安排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展开教学。这一部分人的普遍观点是——信息技术是专业性的技术,只有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才能掌握;信息技术是一门具体课程,只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项教学内容而已。所以,在此类学校中,提供信息教学的设备只是以一种装饰品的形式而存在,无法做到在教学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

二、提高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想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正面效应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充分把握好信息技术同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整体原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使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1.采用激励机制

学校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把信息技术看做是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的关键,是目前推进高效课堂的方法之一,把信息技术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教优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并在制度上加以确定: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应与教师进行提前约定,把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的好坏同对教师的评价进行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会自觉的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充分调动起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当中的普及。

2.重视师资培训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但是,从目前教师队伍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来看,部分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整体素质偏低,有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培训,且这一部分教师一般都存在年龄老化与知识老化的情况,很难再去接受类似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事物。因此,面对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偏低的师资队伍,普及信息技术教学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学校相关机构要重视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从推动与维护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创造有利的师资条件。

3.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在教学中,内容是目标的细化,尽管在教材中所呈现出来的是较为具体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过程,而是需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总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设备的情况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首先,教学设计要有必要性,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切实体现课堂的教学内容,避免出现因滥用教学软件而导致教学主题不清楚的情况。其次,注重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以课程重点为中心,选取相关的教学软件,充分发挥教学软件的优势把抽象的、无法被学生所接收的知识内容转变为形象的、简洁直观的知识内容展示给学生。再者,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中所采用的素材与媒体表现形式都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是科学的,避免出现虚构与夸张的情况。最后,注重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根本出发点,以欢乐的课堂气氛的形成为落脚点,简明、形象与生动的展现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对课堂引入任务设计的重视,争取使每一堂课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能形成更多的教学方式,对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成,李春丰,吕东云,杨洪升,张卫东,张丽敏,吴恒梅.多媒体技术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03)

[2] 胡晓桔,孙必华. 整合优化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势[J]. 西北医学教育. 2005(0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