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3 21:12: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1篇

一、从小培养,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原来的科学启蒙从三年级开始,现从一年级开始,并将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越来越受重视,这是一个机遇,也更是一个挑战,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更高。1-2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科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他们对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仍处于懵懂的状态,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以游戏或故事为主导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中高年级应逐渐过渡到以观察、对比、实验等学习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的乐趣。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要在不同的学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教学内容,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概念统筹,设定目标

课程标准在物质科学(6)、生命科学(6)、地球与宇宙科学(3)、技术与工程(3)四大领域中一共设置18个主要概念,18个主要概念又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即以主要概念来统筹课程内容架构,以学习进阶思想设计课程内容。这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学生对某一科学知识从了解到深入,采用不同的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加深理解科学知识。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相应地层层递进,不同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培养也相应地不同,例如达到“记忆”层面,教师呈现知识让学生熟记即可;达到“理解”层面,教师要采用观察、实验、思考、交流、质疑等方法;达到“运用”层面,教师要在“理解”层面基础上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前概念、教学内容等,设定合理的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达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方面的目标。

三、技术领域,联系生活

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技术与工程领域,四大领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同等重要。技术与工程领域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注重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了解事物的特性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团队合作制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例如“建高塔”在了解上轻下重、上小下大、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基础上团队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建高塔,让学生经历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亲自感受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珍惜社会财物和保护人类的发明。

四、观念转变,共同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要求科学教师转变角色,从“教师教”转换成“学生学”。科学教师要学会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应当抛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要扼杀学生发言和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应只局限在三尺讲台,也不应局限在课堂,而要多带学生在校园、在社区、在课外等体验科学,如认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领略大自然的美好;观察建筑桥梁思考相应的原理等等;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面对全体学生并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来保护学生对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体现了以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摒弃“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老师说的就是对的”的观点,在科学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时会有很新颖特别的观点,教师不要全盘否定,要学会接受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第2篇

【关键词】科学 好奇 生活 创新 多媒体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当前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对当代人必备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既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科学探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把儿童的充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意识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一、重视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好奇”兴趣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小学生对科学课程,往往有着很多好奇心。“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走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例如课堂教学中,结合科学教学开展有关科技知识小讲座、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使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得到对个人生活和发展有用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就要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因而教材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例如如教学《益虫和害虫》只强调把昆虫分为害虫和益虫两大类,而忽略了昆虫的多样性,忽视物种对生物链的重要性;我们研究植物,往往单纯地为了获得植物有关根、茎、叶、花、果方面的事实性知识,而没有把树作为生命体看待。因此我们所制定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往往学科味太浓,教学有失偏剖,学生不需经过探究的过程,只要死记硬背也能记住主要教学内容,然而科学素养并未得到提高。

三、运用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主要是通过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小学《科学》学科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加强质疑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室里的灰尘太大,湿度不够。恰巧正学到《神奇的水》这课,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课以后,大家根据水的一些优点就可以试着制作一个喷壶,以后给教室经常洒洒水,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大家说好不好?”听我说完以后,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我一步步和他们学习喷壶的制作方法,其实制作喷壶的步骤很简单,但是在这过程中我穿插讲解水的压力的知识,他们很感兴趣,也乐意接受。第二节课我去的时候,大部分都带来了自己的“喷壶”(多是用可乐瓶子做的),我还让他们分一些给别的班级使用,别说他们的成就感有多大。课后我在反思中总结:至于水的压力怎么来的,或许他们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最主要的是孩子们能利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教学的真谛。这样创新事例的引入,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因其声形并茂的特点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利的教学手段。它应用到教学中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全过程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科学作为一门操作性、趣味性、知识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中,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观察能力,并可帮助我们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全过程。例如:在《人的血液循环》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心脏的构造时,先显示人体内脏器官图,又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表现出心脏的构造和跳动的逼真状态,同时配以逼真的心脏跳动声,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心脏上,把一般教学手段难以展示的景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新奇感的支配下专注地观察心脏,获得对心脏的感性认识。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心脏的跳动进行观察,让学生从中认识血液流动的动力是心脏的一张一缩的跳动。学生体会到了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喜欢观察的习惯。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优化

一、新课改与新标准

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看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同时,也有一些标准的内容有待完善。后来教育部又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二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三是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四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小学课程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

从狭义来看,所谓丰富的课程资源很大程度上指互联网多媒体或各种形式的在线教育。但是,既然是新标准,就应当有具体课程设置的微调变动,但可惜新标准只是维持原状,完全默认了现存的所有课程安排,附加的是期望各学校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新的有益的课程资源。当然,课程新标准不是和传统产生决裂,它要依托自身的传统进而实现自身的完善。但新标准又确确实实是改变和革新,它不能停滞在传统上,必须不断进步。新标准没有太多现成模式可以照搬,需要的是对相似情况的崭新处理方式。有创新才会有进步,但创新也存在风险。因为“创新”在严格意义上必然与传统发生冲突。而传统课程模式往往又是主流模式,主流的立场总是最容易坚持的立场,也是与权威、地位、利益结合得最紧密的立场,所以是最难改的立场。

二、中外课程比较

毋庸置疑,新课改新标准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那么改革后的小学课程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哪些差别?我们还应该做哪些调整?我国课改后,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美国小学阶段提倡以学术为中心,重视学生对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小学阶段突出基础性,以必修课居多。小学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一节课可能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关内容的整合,也可能是单一的。综合课是小学课程的重要形式,往往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学习领域,没有分化成很具体的科目。语言艺术课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课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

英国《2000年国家课程》开设的科目基本保持了1988年课程改革设立的国家课程,只是在开设学段上做了一些调整,强化了语言的应用和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英国小学除宗教教育外,共有12门必修科目,核心科目是英语、数学和科学,基础科目是设计与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11岁以上)、艺术与设计、音乐、体育、公民(11岁以上)。

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学的课程门类并不多,门类的选择和设置也比较合理。各国的课程设置都是在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各有侧重,美国在课程门类选择上学校有更多的自。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设置了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增加地方学校的自。但在知识本位的影响下,这些课程的实施却不容乐观。如,很多教师观念里还有主副科之别,副科就可以不予以重视。另外,科学课是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科目,而在我国却重视不够,学生的动手机会很少,科学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然而,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在内的科学课程,在中学阶段却爆炸性地成了极其重要的必修课,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顺利过渡,知识学习体系衔接出现较大豁口。

三、适当借鉴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大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在课程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变通和尝试。前面通过对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小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看出,我国课改后小学课程的设置比较合理,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具体课程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很不够,今后应该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精神。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做”的能力。美国的学生从小就培养动口、动手及勤工俭学的能力,如做课题、演讲、音乐演奏、画展、卖报、擦汽车等。活动几乎都重视学生做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身体力行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培养善于观察、纯粹严谨的科学精神。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英国、美国等国都很重视运用讨论的学习方式,教师很少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教师讲完之后鼓励学生讨论,讲题五花八门,课上的气氛总是很轻松自由。此外,每个学生都要经常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都是独立完成。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各国都很重视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如四至五年级的学生三至四人一组,合作研究人体健康问题。

四、课程结构的优化

我们应该建立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既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又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个性,学有所长,各得其所。为了使学校课程对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产生最好的效应,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首先要保证学校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达到整体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学校课程设置并不重视课程组织的学科性和逻辑性,课程的学科逻辑要服从学生的经验逻辑,课程内容的组织更多地按照学生的经验逻辑进行组织,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各种内容并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彼此之间处在一种开放的关系中”。

另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部分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些目标、内容要求、课程资源的建议,主要是以大城市和重点学校的条件为假想对象,严重脱离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现实和发展需要,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校及其儿童来说形同虚设。因此,课程的优化也应立足于绝大多数小学生,课程的设置也可以因地制宜,课程标准也就应当具有弹性和大范围的规范性及指导性。

五、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关注课程改革,关注新标准下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实施,并带着批判的眼光鼓励新的尝试,这些自下而上的行为虽然不一定能改变大的方向,但是这是人民教师应承担的一份责任。期待课程改革和课程新标准能够更加多元化,并建立起课程质量监管体制,最终形成理论和实践双双多元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石鸥.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为了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就应该优化课堂教学。

一、让课堂体现新教法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选取教法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流程和思维流程来安排教学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主来设计教学过程。

从课堂教学“学、思、乐”三字经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小学中底年级的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针对这一时期的期待,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童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既是帮助他们做好学前心里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热情,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若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简单的提示,并鼓励、表扬能够大胆提出问题的孩子,最后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去解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寻求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才算的上真正的成功。

二、让课堂体现新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的,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在小组中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了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想法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基本采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学目标,认识教学对象,确定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为合作学习提供可研究的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一课时,开展小组合作,利用所提供的商品布置“小商店”;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组内合作,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拼摆出你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就是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要使问题经过小组的努力合作能够得到解决。

三、让课堂体现新生活

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了解;应用数学知识,可以对数学的功能更能感受,学习的信心会增强;教学中,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被教师激发出来,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考虑,去行动,很多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会通过他们的思考解决。这样,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学生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哲理,就会激情不断,对学习兴味盎然,乐于参与,热爱生活,喜欢所学的知识。

四、让课堂体现新主人

第5篇

新课程标准贯穿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思想,这在新教材中,充分体现出来,教材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工具、素材和思路等。但要想更好地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不仅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要成为建设开发者,要使教材普通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性有机地结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有的放矢灵活运用教材。

一、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富有儿童特点的一些歌谣、谜语、魔术、实验等,所以我在讲“热胀冷缩”时,引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爆竹”的来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又如,在讲三年级下册“冷水与热水”时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触摸四个杯子和杯中的水,描述人体对不同冷热物体的感觉。然后根据这个问题开展教学,是上课的关键。

二、根据学生的观察特点,改变教材的先后顺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观察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观察兴趣和顺序,所以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对某事物的观察兴趣和深入探究。这样教师要适当调整、改变或扩展教材的顺序和内容,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上“身体结构”时设计了活动,先让学生一只手系红领巾,再用两只手系红领巾,先让学生单脚跳着前进,再双脚走着前进,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身体健全健康的重要性时,提出要爱护身体,珍惜生命,于是我就调整了教材的顺序重点,把后面的“呵护我们身体”一课放在前面讲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环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97-01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小学数学的需求。小学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对象应该是富有现实意义的,这样才能够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进行观察、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数学教学并不能够仅仅依赖于单纯的记忆和计算,自发的探索和实践才是如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学生在小学阶段,他们数学成绩的高低在根本上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效率,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目前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弱,创新思维不强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遇到难点时,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的是独自思考,然而更多的同学选择询问其他人。这一点说明在目前很多学生问问题的意识是比较淡薄的,遇到问题他们更多是倾向于寻求帮助,而不是先尝试着自己钻研和探索问题,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薄弱也和他们的创新思维不强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会被老师所否定,这和课堂教学方法也有着很大关系。

2、主动参与性不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数学课堂上,如果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兴奋有趣的,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课堂上,能够主动提出问题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仍然只是小部分,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会经常性出现分心走神的情况,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得到提升,在目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强烈,这和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师教学现状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来进行学生,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以下的不足。

1、课堂设计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模糊化

很多教师在走入课堂之前,备课不够充分,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在目前小学里,很多数学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备课,或者是抄袭相关的教案设计,并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对于学生情感、认知和态度方面缺乏了解,导致课堂定位标准存在有一定的偏差,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教师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或者是根据常规的教学目标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目标模糊化没有重视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2、情境设计、活动开展的表面化

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新课程的检查,简单的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创设了情境就是掌握了教学的精髓,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自己创设的情境、开展的活动是否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能否帮助他们更快的理解教学内容,不然的话会起到相反的教学效果,甚至使得学生更加的茫然。

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1、多媒体资源的利用

在数学课堂上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充分的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统一管理,形成交互性十足的教学环境,制作数学教学辅助课件。在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实际,加强练习实效性

信息技术给情景创设带来的一定的便利,老师能够通过相关设备向学生传达信息。纯粹的情境创设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设计情境的时候应该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避免出现提出问题过于深奥或者过于表面的情况。如果问题太难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太肤浅的话学生不能够进行思考,表面上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是并没有起到教学效果。在布置联系的时候,要加强其实效性,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完成练习,从而培养他们的手动能力。在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够只顾数量不考虑质量,可以在计算机内记录学生的联系情况,方面检查数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

3、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分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尝到成功的滋味。因此,在根本上教师需要大力培养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表见解的学习态度,真正的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在小组内部,能够相互交流信息,甚至是通过PPT的方式来相互展示,使得他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自己表达的。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还能够有效的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团队合作。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信息时代能够便于信息的存储以及学生能够更好表达自身。教师不能够光凭借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还需要考验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锻炼他们的表述水平和运用新科技的能力。除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之外,还要了解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关心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和提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发展对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在小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课堂上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实现信息的共享,更容易的获取最新的信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合作,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2011.03.

第7篇

[关键词]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实践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教学理念的变革,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怎样适应这种变革,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工作的一点认识;

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课堂、书本为中心。而新课标下则把教师从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和学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共同体。教师在教学中由重“教” 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只需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在互相交流中与学生分享体验和感受,并且要不断反思自我、修正提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创立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由旧的认知结构向新认知结构转变,其次要让学生乐学,会问。能说,教师要摆脱僵化知识的束缚,从丰富的生活中提取教学的资源,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才能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方法、促进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提供乐学的条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会说。

第8篇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修订前《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目标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修订后的总体目标是:力图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以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课标修订后基本理念是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修订前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从字面上看,总体目标和理念在修改前后好象变化不大,但仔细阅读才发现:修改前后应是侧重点有所改变。修改后的总体目标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和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有机统一。

为了实现新课程目标,对于我们教学前缘教师课程改革也同时开始 。改革不仅仅是“换本子”更重要的是转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在《课标》理念下进行创新。教师行为变化是:由单纯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行为的转变是: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习评价由单纯情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顷向。

这次《课标》修订,除了从目标和理念上进行完善,同时也从具体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主要从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便让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支撑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以便更好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落实,让我们在工作中有了风向标。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课标》精神和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的,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同样也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第9篇

一、关注数学教育的文化性

《标准》中有这样的描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文化的价值。

二、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性

《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我们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置身于熟悉的情境之中,他们的认知活动便能充分而有效地展开。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意采集现实生活背景下的数学问题作为研究内容,支持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情境,发现知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