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06 14:22: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科学教学管理论文

第1篇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边学边思”,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不要使课堂成为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式的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这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熄灭,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会立即围绕问题积极的思维,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的结论。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紧接着提出: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甁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呢?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纷纷举手强答,请一位同学回答,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就会集中在此问题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然后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会轻松的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当学生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时,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第二朵喷水不变色,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学生会对实验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探究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最终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碳酸不稳定常温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接着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会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明确利用澄清的石灰水,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结论。就在这样层次推进,步步深入的提问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自主学习,并进行不断思考,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再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通过复习提问使学生明确: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发生了质的改变。紧接着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呢?学生的思维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并大胆的提出假设,增大、减少或不变。这时告诉学生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实验,从而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接着又提出问题,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学生又会对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自主探究守恒的原因,而此时会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这时我会问学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水通电分解这个反应的微观动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从中总结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不变。然后问学生质量守恒定律有哪些应用呢?在学生对此有着极大好奇心的前提下,我通过举例子向学生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使学生顿感豁然开朗。这样的一节课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与探索,而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有思则明,有明则通,有通则能应万变,我想这样教学才应该是有效的。

第2篇

(一)从“教”的角度上看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体现三个特质:科学、适用、有效。化学有效教学应遵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既有机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理念,遵循学生主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原则,又适应地理学科教学特征,符合学科生活型、趣味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能结合教学实际,实践、操作,促使教学目标积极有效达成。

(二)从“学”的角度上看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体现三个特质:自主、自由、积极。化学有效教学要求学生感觉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有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得到尊重,学习个性得以体现和张扬。有效化学教学能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感受到课堂生活的温暖,体验到课堂交往的乐趣,收获到课堂学习的愉悦,使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二、制定适时的三维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更具有激励功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加之观“三位目标,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建立适合学生已有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班级目标及学生个体目标。特别是班级和学生个体目的的建立,必须让班级代表或学生个体参与与咪表建立,使之有认同感。例外,目标既不能定得过高,也不能太低,总之是使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过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得到激发。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应让班级或学生个体及时通过作业、测试或ishiyan、活动与研究等渠道了解达标情况,以利于目标的修正和动机的激发,创造一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合作互动,双赢的教学文化。

三、构筑化学课堂的高效、高质

(一)优化教学内容

以新课程新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深广适度,难点适中,周密合理,松弛有度。课堂教学的序、量、度安排科学。把“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放在课内,尽量避免向两头延伸的费事低效现象。教师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接受新知识的可能性,既要把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智力发展水平腿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又不能盲目增加教学的量,不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变机械学习为自主学习,达到高效教学、高质吸收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应包括教师教法的优化和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明、生活、有趣、富于幽默感;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导,思维为抽象、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从“满堂灌”和“满堂问”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课堂中好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不愤不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勤于质疑思考,善于动脑动手,提高学习效率;多形式地评价鼓励学生,捕捉和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优化教学氛围

要建立和创设和谐、愉快、活泼、奋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学中能够面向全体,尊重每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消除或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当堂教学课任务的高效完成。

四、以多种手段提升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教师主导,贴近生活

在中学阶段,学生得到的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机会有限,因此将课堂化学教学生活化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化学教师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和事例中发掘实验素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养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加深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因此,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发出“身边的化学实验”,寻找生活化的实验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实验也离不开生活。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就可以完成许多实验。如:利用可乐中的气体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碱面和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燃烧的蜡烛火焰熄灭;自己带来洗衣粉检验学校用水是否为硬水;用家里的面粉做爆炸实验。如“生活化学实验”(香烟烟雾中的毒物的测定、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印象实验、酒精燃烧块制作实验)、“家庭小实验”(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测定厨房物质的PH、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等,以此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二)强调探究,立足教材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内容教学,由于没有明显的现象,而这个反应又很重要,如何让学生加深印象,不是随便带过而是特地强化设计实验,方案如下:一是将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导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后盖紧震荡,看是否会变扁;二是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试管内液面如何变化;三是往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塞好双孔橡皮塞,其中一孔装盛有氢氧化钠容易的滴管,一孔装内套有气球的玻璃管,当挤压橡胶,让溶液滴入瓶内,观察气球变化。通过富有创新的探究实验,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三)激发思考、启发提问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信号。课堂上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发散性提问、开拓型提问等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受到启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效提问启发下,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如“一氧化碳有毒吗?”这是教师提问的一半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教师可以改成这样的问题:“家里用煤炉取暖时,应注意那些问题?为什么?”。对照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四)情感激励,巧引妙导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越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感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若教师一上讲台,即面带微笑,充满激情、信心百倍,言语铿锵有力,势必能使学生为之一振、情绪激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看整节课无不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情绪把握自然和谐,学生岂有学不好之理?同时,巧妙引导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在问题导入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应该重导语轻提问,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奔中心。如在九年级化学《绪言》一课时,先指导学生学生设计趣味实验“白纸显影”,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好奇心,然后引出新课,这样紧扣学生心弦,巧妙设置悬念,其效果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引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逐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学。因此,教师要以情感激励,巧妙引导,才能活跃气氛,提升效率。

第3篇

中师化学教材中注重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偏重理论轻视实践,讲多做少的弊病,缺乏适应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必备的实用技能,为此教学中倾斜于农化知识和实用技能,并通过第二课堂渠道在教学中进行探讨性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教学设想

根据教材和本地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学生实际等,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向农化教学倾斜,其内容见表一。

中师农化教学的内容(一)

(附图{图})

二、教学途径

从86年开始在教学中渗透农化知识,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灵活穿插农化基础知识,并选择有实用性可迁移性的农化科技,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农科试验小组进行试验,实施校内校外一组三结合(一个试验小组,教师学生、农户三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实施

1.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下,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采集家乡土壤样品各自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提出改良土壤的建议。

2.学生根据作物施肥的原理,对几种瓜、果树的配方施肥进行实践试验。见表二、三。

等量肥对西瓜不同生长期施肥效应(二)

(附图{图})

单位:公斤/亩

柑桔配方施肥效应(三)

(附图{图})

单位:公斤/亩;公斤/株

3.农业上要获得好收成,除了有良好的土壤及科学的施肥灌水和管理外,防治病虫害是关键。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病虫害危害实际和普遍性的农药的性能、毒性以及配制方法和防治对象。

根据同种或不同种作物生长期,同种或不同种病虫害,不同时期的气候条件通过实践让学生试验得出农药使用浓度和剂量。

4.值物生长发育全过程是被植物激素所调节控制着的,如瓜果类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生长。达到优质早熟。我们对柑桔、西瓜作了试验,结果如下:

柑桔幼树九二控制花芽试验

(附图{图})

九二对柑桔生理落果的影响

(附图{图})

乙烯利对西瓜成熟的影响

(附图{图})

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试验表明,使用得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西瓜高产优质早熟,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可见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早上市的一项重要补充手段,是农业踏上新台阶的重要化学工具之一。但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剂毕竟不是营养物质,不能代替肥料,应该与其它措施有机配合,才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效果。

四、教学倾斜效应

(1)首先培养农科技思想意识

通过历届教学实践表明,对未来的小学教师进行职业前农化科技的倾斜是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必备农科技知识和掌握科学试验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种田不需要多少知识和技术的陈旧思想观念,从中捂出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千千万万农村科技队伍,改变农村知识结构,提高生产率,科技兴农的重任,同时展望小学教师光荣职责和农村是小学教师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2)激发学生科学试验兴趣,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教学和实践,培养科研能力,运用已学技术在校内外搞试验,结出丰硕成果。例如藤稔葡萄培植成功;原无收入的柑桔园,通过土壤性质测定,在改良土壤中提出施用垃圾肥的建议而获得了丰收。

(3)培养学生参与发展当地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诱导学生探讨教学,使教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学生对教学工作和现代教学的适应能力。

第4篇

中学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试就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1.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化学计量系统,化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包括溶液理论、气体定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④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过渡元素、稀有气体以及有关的化合物知识。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地球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合成。⑥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化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2.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碱金属族元素教学时,利用该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特点,在已知钠元素的性质后,可以演绎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它们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又可以进行各元素性质的对比,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作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3.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

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4.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笔者认为,科学意识包括两重意义,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科学观。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有科学意识的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

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丰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化学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例如,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树立起尊重事实的观点,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等。

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这也是化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我们的教育最起码应做到: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不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但应具有知道这是化学现象的化学科学意识。就好比说,一个公民走在大街上,看到汽车后面排出尾气,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气体会污染空气。

要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形成化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第5篇

基于上述的认识与实践,要在中学化学课教学全过程中贯穿与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必须努力改革教学活动,不断创新立异、务实考证、演变求活、寓教于乐。

一、抓住特点,创新立异,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要新,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重抓住教材结构与教学程序的新动态、新特点,不断创新。对同一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讲解、分析、练习,效果往往大不一样。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常教常新,同中求异,教中务实,练中求新,就能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倍增。比如讲授“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时,教师一般只是给出反应条件让学生根据公式求得物质的量浓度,但从另外一种角度设置问题考究时,要提出已知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应知哪些条件才能求出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这样的提问构成悬念,常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欲罢而不能”的状态,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教学形式要新。必须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改变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启发式”、“导学式”方法和手段,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课堂讲解量、练习量、媒体使用量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教学的深难力度。还要借助直观教具示范,着力营造一个化学气氛,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加深领悟。例如,“硫酸的性质”一课,教师结合教材补充了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形成“黑面包”的演示实验,学生目睹了生动的实验后,求知欲十分活跃,不但能回答蔗糖变黑的原理,而且还能观察“膨胀”、“冒烟”等自然现象,为后边学好浓硫酸与碳的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围绕中心,力求务实,深化教学实践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备课是教好课的基础,教师要遵循教学大纲、教学原则和教学基本规律,钻研教材、阅读资料,挖掘教材的联系性、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既备学生又要注重学法的探索与指导,防止出现备而不教或教而不备的脱节倾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等都是由实验确定的,为此教师的每一步必须务实、规范。如“制取氯气”的实验,教师对气密性检验、加热方法、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操作,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定向观察现象,提醒学生思考问题,增强演示效果。又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现象繁杂、变化异常,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消化、巩固。钠块为何浮在水面而不沉底?反应过程中钠是怎样变化的?其原因何在?把钠块投入CuSO4溶液后,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进一步认识钠金属的密度、熔点与强还原性等化学性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精讲多练,贵在求活,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就基本要素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有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有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另一种目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有选择性,深入浅出,常变求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赢得学生对自己的信赖,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在“少而精”的原则下尽量做到给学生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系统、导以规律。对重难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举例、类比来启发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记忆重点,进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卤代烃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取代反应,其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OH-取代了Br。

CH3CH2CH2—Br+OH-(或NaOH)CH3CH2CH2—OH+Br-(或NaBr)

类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A)溴乙烷跟NaHS反应;

(B)由碘甲烷、无水乙醇和金属钠合成甲乙醚(CH3—O—C2H5)。

由于教师抓住了题中给的信息,取代反应的本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取代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同理运用类比方法找出HS-,C2H5O-与OH-的相似点即可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6篇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并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情,还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让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家长、其他社会成员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中来。首先,学校方面,不仅仅是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还包括各个科研组管理系统的所有教师都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管理,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从学习、生活、安全、纪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管理。其次,家长方面,学校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多举行亲子活动,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情况,以便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最后,社会方面,要争取社会力量,发挥各部门的作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要注重教育教学科学化管理中的师生交流

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好学生。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所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注重师生交流,促进教育教学的管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例如,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程序的编排者,应该在课堂之前、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后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用眼睛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用心灵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督促成绩优异的学生,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秉承一视同仁的理念,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三、结语

第7篇

由于科学探究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个主要课题。许多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地尝试。笔者想就在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谈几点想法。

一、明确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构建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仅仅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探究学习的方式,还是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的能力乃至创新能力?笔者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看到的是我们的教师似乎更在意凸现出探究性活动的基本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解释与结论、表达交流,并力求在课堂上将上述环节体现得面面俱到,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上的活动。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在解决问题时硬套上以上的六大环节,使探究性活动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化学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根本的目的是在于改变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科学探究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当是开启他们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培养和树立其提出问题的质疑精神。许多学生在长期以来的管束式教育下,已经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往往在学习上缺乏主动质疑的精神,在课堂上不敢于,不善于甚至懒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而情愿等待着老师去讲授,等待着老师去揭晓答案,指出方向,或者按照老师制定的实验方案去做实验,仅仅成为了一个操作者,成为教师操纵的一个傀儡,却没有真正投入自己的思维去思考我在干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出现学生实验做完了,学生却不清楚这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有些操作的意图是什么?不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等等问题。

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实施探究性教学应当首先把目标锁定为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的意识层面。只有这种主动积极地思维意识的觉醒,才能支配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的其他环节中,才能在探究活动中由细致观察而发现问题,因主动思考寻求寻求问题的方法。

二、关于探究的形式

如前所述,既然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只要是能达到上述目的的形式都是可取的,而不一定要在一个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到。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某一个环节的探究。在这一个环节中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有效的探究,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时。我们首先提出了问题:怎样产生并收集CO2?同学们结合已有的知识写出了许多能够产生CO2的反映。此时探究的目的就集中到如何从众多能产生的CO2反应中选择出既能在实验室中到达到反应条件,又能产生大量连续且纯净的气体,还要方便控制的实验方案。在这里探究的形式就主要表现为课堂讨论。因为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将所有产生CO2的反映逐一做到。而是结合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哪些方案不合适,找出其缺点。当我们将范围缩小到了碳酸盐与酸反应时,选取Na2CO3还是大理石与酸反应,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由于Na2CO3为固体粉末,颗粒小且可溶,与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控制,故选择大理石与酸反应。至于为何选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则通过实验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一会儿气泡后,气泡逐渐减少至没有。大理石上覆盖了一层白色物质,导致反应停止。

由此我们可看出,在一个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并不拘泥于实验探究一种形式。

三、在课堂上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如何在化学常规教学的课堂上实施卓有成效的探究性活动达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呢?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策略:

1、设计问题情境,吸引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最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吸引学习并激发其兴趣的问题情境是关键,我们有时在课堂上发现这种现象,即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学生热情不高,被动地按教师设计的方向去进行探究实验。这种情况下其思维的活跃度可想而知是很低的。因此在组织探究性活动时。首先要设计好问题情境,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吊起其胃口,使其产生要弄清楚的欲望。例如:

在讨论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时,关于较活泼的金属能将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规律却指出了K、Na、Ca三种活泼金属例外。学生不太理解。所以我们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事前不作任何解释,只是让学生猜测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大多数学生都会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猜测会有红色物质出现。而当把金属钠块球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时,大家看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钠块变成钠球在液面上滚动,溶液中出现了蓝色沉淀,却没有红色的铜生成!这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了对产物的分析,以及为什么不生成铜的问题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了极大兴趣。下面再引导其分析蓝色物质是什么。如何产生的。以及安排大家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来搞清蓝色沉淀的产生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就很容易进行了。

2、从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来引入探究

在科学探究中,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进入探究的过程。而有些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这样就形成学生在探究的问题并不是他迫切希望弄清楚的问题。造成一种动力不足。而如果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需求,或者说是其学习过程中的阻滞点则可极大地诱发其探究动机。

在上初中化学中的原子结构理论时,教材及大纲中并未要求讲授原子结构理论的形成而只要求记住原子的核式结构。然而在几届的教学中,发现每届学生都会提出相同的问题:原子结构为什么是这个核式结构?这个核式结构的理论是怎样来的?如何证明它的正确性?这里就是一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阻滞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在此问题上的认知需求,则会造成对此理论怀疑,也会影响对此知识点的识记,而抓住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也许会有很好的效果。

于是我发动同学们下去查找高中教材,翻阅资料,找到关于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史资料。在课堂上从汤姆生发现电子到汤姆生提出的枣糕模型,从卢瑟福的α离子散射实验到其提出核式结构一一作了讲解。虽然这个过程中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但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循着前人的足迹,在思维上同样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索——解释结论”等过程。在这节课中,他们感受到了前辈科学家智慧的火花,也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思维上的启迪,使他们明白了化学中的理论都是有实验事实作支撑的,对其科学素养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能使探究性教学取得实效。

3、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构建问题情境

认知发展机制理论认为认知系统的不平衡或冲突状态是学校学习过程中内在的主要动机。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创设这种认知不平衡和冲突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有利于维持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创设和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矛盾来构建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探究活动中。

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在演示了向放有阶梯形蜡烛的烧杯中倒入CO2气体,蜡烛由下至上熄灭的实验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将一长一短两支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起来,哪支蜡烛先熄灭呢?在没有演示实验现象前,同学们都会依据CO2密度比空气大这一已有知识猜测短蜡烛先熄。而当演示现象与大家的猜测相反时,这就构成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冲突与矛盾。学生的情绪顿时热烈起来。每个人都提出了各自的猜测与解释。在大家的相互讨论中才发现两个实验中使蜡烛熄灭的CO2气体温度是不一样的,密度也是不一样的,热的CO2会上升,弄清了这个问题后再将这个原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对于在逃离火灾现场中应蹲着离开火场的措施,就不难理解了。

前例中关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也是利用了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来导入探究的。学生在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后遇到此问题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钠会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而当他们看到的现象与自己的判断相反时,探究的动机会大大增强。

4、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和失误是探究活动的良好素材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觉得科学探究活动的素材和资源不太好找,很伤脑筋。其实大可不必为探究而探究。如果我们明确了探究活动的目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观察、思维、创新能力,在我们身边是会有许多探究的素材和资源。实验演示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实验失误就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当实验中出现与预期现象不符的异常现象时,就自然引发出问题。而找出出现异常的原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猜测——验证——判断——调整——再试的探究过程,如:

在学习Cl-离子的检测时,加稀硝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排除CO32-离子的干扰,若有Ag2CO3沉淀生成则加稀硝酸时。Ag2CO3沉淀会溶解,在课堂上讲解时,为了说明此问题,向Na2CO3溶液中加入AgNO3作为对比。可是当向所得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时,沉淀却并未完全溶解。这显然是出现了异常。但如果抓住这个问题,把出现异常的原因找出来,也许坏事就变成好事。这也就变成了一次探究活动。首先大家猜测可能是什么原因:讨论后归纳成两个方面:

(1)可能是HNO3中含有Cl-或不是HNO3没有H+,验证的方法则是分别检测该HNO3试剂中是否有Cl-离子和H+

(2)可能是Na2CO3溶液中有问题,含有Cl-离子,验证的方法可用确认没有问题的HNO3再加入Na2CO3与AgNO3溶液反应后的沉淀中,看是否仍有沉淀不溶解的现象。

经过实验探究发现所用HNO3和Na2CO3中均含有Cl-离子,而这些Cl-离子从何处而来。同学们有的说是试剂使用时,遭到污染,有的结合查阅资料中提到的自来水经Cl2杀菌后会含有Cl-而联想到配制溶液时是否用的自来水而非蒸馏水等等合理的解释。

如上可见,实验中出现的失误甚至运用得好也会成为良好的探究活动素材,这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也是大有裨益的。

5、探究性活动的课题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饼干中的干燥剂生石灰是否失效的问题。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当生石灰吸潮全部变成熟石灰后,干燥剂就失效。这个问题实际就转变为检验干燥剂中是否还有CaO,如何区分CaO和Ca(OH)2呢?大家讨论后得出:利用CaO遇水时能放热,就可了解干燥剂是否失效。

第8篇

一.基本操作过程。

(1)提出要求:即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大纲》精神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

(2)分组讨论:即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阅读、讨论、老师有重点地指导,讨论后抽一组,推选一人上讲台讲课。

(3)学生讲述:学生在讲课中,教师除对某些实验和难点进行辅导外,最好不要讲话,而是注意全班同学听课情况、讲课同学的思路和存在问题。

(4)补充答疑:教师要及时补遗答疑,强调重点和要点。

二、指导讲课法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1)开始阶段:教师在开始阶段不能马上指导学生讲新课,教师可上完一部分课后,再按照基本操作过程指导学生复习提问,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课的技巧。

(2)第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讲要点。即在开始阶段讨论基础上,老师可在黑板上写出若干问题,请学生讨论讲解。

(3)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讲课。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己列出题纲,经过小组讨论后进一步完善。对于其中的实验,教师可带部分同学共同准备,由学生完整讲述新课内容。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可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通过讲课,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当众表达机会。由于是讲课,学生不仅要大胆地说话,还要清楚、简洁、有层次,让人听懂。这种登台表演极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表达能力得到极好训练。

(2)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讲课”,不仅要有说的能力,更要有内涵,经过积极预习准备和老师的指导可完全记往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记忆能力。

(3)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学生讲课既要从生活实际、实验现象、图表曲线进行分析思考,还要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比较抽象,对物质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取归纳对比。因为有“努力把课讲好”的内动力,极易形成较强的思维积极性,在对不同内容“讲解过程中,使多种思维方法得到训练。

第9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技术的提高,为教育创新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通过对多媒体及多媒体网络和传统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一项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的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它不仅对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具大的影响和冲击。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以黑板、粉笔、挂图等简单用具为教学载体;复习旧课——讲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为教学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的“满堂灌”为教学方法。这种旧的教学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对“创新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推广不仅没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起着阻碍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逐步为广大中小学所采用,为教育注入了“现代化”的理念和新的生机。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网络进入课堂,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点,通过对教学策略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学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大不同以往,这就要求我们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探讨

目前在中学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采用着多种教学模式,有“引探模式”、“情景导学模式”“模拟式”“网上交流式”等。下面笔者就目前采用较广的两种模式“引探模式”和“网上交流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探模式

1、模式介绍

该模式结构如下图:

该模式的内涵及操作程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动用电教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向学生提出问题(伏疑引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实验探索、讨论。(带疑探索)在初步探索讨论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堂的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再提出新问题,引思设疑,解决问题,(导思点拨,议论解疑,研究引伸)。

2、教学案例

下面以高中新教材第二册第六章第四节苯酚为例,谈谈引探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教学过程设计:首先,用投影仪打出问题,苯酚的结构与醇的结构相似又不同,由此预测其性质如何?发生反应时断键情况如何?接着,实物展示、学生实验探索莱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将讨论结果总结归纳,并动画演示、小结。接着,引导探索:①苯基对羟基的影响。

追问,由烷烷、甲苯中甲基的性质差异来推测苯基对羟醇基的影响。苯酚能否电离出H+,怎样验证,设计实验证明,碳酸与苯酚酸性的强弱。

②羟基对苯环的影响

实验演示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

动画演示苯酚的卤代反应过程并小结

最后,总结并留讨论题目(a)苯与苯酚性质比较,如何检验苯中含有苯酚?如何分离?

(b)化工系统和炼焦工业的废水中,常含有苯酚,在排放之前必须处理,请提出处理方案。

这样一来,这节课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辨证统一。强调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思维方法,自觉主动探索,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将一些疑难问题,抽象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促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3、模式简评

通过这一实例,可以看出这种“引探模式”优点突出。其优点在于能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在教师指导下层层深入,自己去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与那种“填鸭式”教学明显不同。教学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归纳总结。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和记忆。在这一点上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其优势。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利用该模式教学,对课前设计的问题要求较高。问题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能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切实可行地设计实验去探索、去讨论。否则就很难达到良好效果。

下面就另外一种模式“网上交流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网上交流模式

该模式教学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实施的。该种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初视全境——诱发动机——提出课题——网上搜索——网上协作——小结——网上测式——延伸。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尽可能地创设能在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对反馈信息加以吸收,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该模式中网上探索环节,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采用适合自己的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样每位学生通过努力,都有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发展,做到因材施教。网上协作环节可以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得到了充分交流和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培养。网上测试、网上小结有利于学生总结、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课题,引导学生探索,并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与交流,这样在整个群体学习过程中教师是该过程的设计者、协作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该模式下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另外,网络课堂教学客观上有在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现在每节课四十五分钟,这样在一堂课内容完成整个模式的流程,是非常紧迫的。

三、思考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境界,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关键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只要能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切启发式、发现式以及有关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都可以发挥其最大效益。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强化课前研究,只有课前研究进行充分,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许多概念、抽象现象、规律等都可以做到由难到易的转变。而且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兴趣。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比如有些教师认为教育改革就是技术改革即用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有的几乎每节课都在播放内容,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老师成了“放映员”丧失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另外,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取代的,用多媒体来实验,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更能使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弱化了部分实验功效。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耐心、机警、细心、耐挫等良好的心理。再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教师讲演式教学相比前者在师生感情交流方面的效果要弱于后者。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的教育功效受到削弱。对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动态,并给于正确引导带来不便。

总之,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其功效不容置疑,与传统教学相比,优点多于缺点。积极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研究,充分吸取,二者的优点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这里浅谈了一下用多媒体和多媒体网络进行课堂教学的两种常用模式,意在一为提醒同仁重视此等问题。二为抛砖引玉。在教学中只有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2002年10月26日

参考文献:《中学化学高中教材》(人教版)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