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07:26: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邮政挂职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首先要感谢领导们对我们新进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组织此次座谈会,让我们能有机会与在座各位领导和同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转眼在XX已经工作了五个月时间,这五个月我想用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成长。从初到单位的懵懂到现在逐渐熟悉业务、工作走上正轨,从初出校园的青涩到逐渐锻炼自我、职场能力提升,在中心的五个月时间就像我人生的第一桶金,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经历,更是受益一生的宝贵**。
目前我在办公室工作,就自己接触的工作总结了几点浅显的看法,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
第一,干事要“沉下去”。所谓沉下去,就是做任何工作,一定要沉稳,细致,打好基础,不可抱着浮躁和盲目的心态,急功近利。办公室工作和之前所在的业务科室相比,琐碎繁杂了许多,特别是在事情急、任务重的时候,我会感到压力而变得烦躁不安,好像一时迷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有时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降低工作质量。这正是我欠缺工作经验和统筹安排能力的体现。如果我能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各项工作性质,分清轻重缓急,一项项工作反而能够迎刃而解。更甚至,如果我能预先考虑工作的进展,提前做好准备,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遇事也不会陷入完全的被动。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沉下去”,不急进,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利长远、增后劲,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学习要“浮上来”。来到中心之后,领导就把相关业务书籍交给我,让我好好学习,努力掌握,拓宽视野。但是很惭愧,我将书浅浅翻了一遍之后就束之高阁,对于其中细节不求甚解。后来开业务会议的时候,我看到各位领导和业务骨干们的书,很多地方都有手写的详细记注,书本也被翻得十分陈旧,大家在讨论时对于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对相关法律条文内涵、外延的精确把握更是让我十分汗颜。工作中的学习不是像石头沉入大海那般没有回应,更不是*记硬背填鸭子应付考试,而是要真正用起来,要能够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用学习的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如同树根从土地汲取营养,不能烂在地下,而是要供给整个树木葱郁成长。
第三,做人要“少浮滑”。在X月X(总公司、上级系统)的新进大学生座谈会上,X(领导)强调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最忌做一说十,虚报浮夸,对问题遮遮掩掩、避重就轻或避而不谈。接触具体工作后,我更加领会到“诚恳踏实”的重要性。作为工作新人,经验的欠缺决定我们一定会吃些苦头,然而吃苦的过程正是我们思想成熟的过程、内心丰盈的过程。小聪明也许能够糊弄一时,但对于自身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百害而无一利。更何况我们所谓的“小聪明”在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们看来也许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把戏”。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才能收获工作中成长的喜悦。
以上就是我对于目前工作的一些感想和看法,谢谢大家。
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市局党委对我们大学生的重视,给了我们这次自我总结、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我叫···,今年··岁,··年·月份毕业于·············,先后在农村支局的邮政营业、储蓄营业、投递以及县局邮政班、报刊分发室、办公室秘书、人力资源等岗位实习,用半年的时间了解一个有着100余年发展历程的企业确实很浮浅,但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真的受益匪浅!参加工作半年来,我感受最深的有两个词,感恩和奉献。
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太多的国家和行业,我国也不例外,现在,有太多的单位在减员,太多的员工在减薪。我现在在尉氏局人力资源 管理的岗位上 实习,经历了邮政这次薪酬改革的全过程。面对金融危机的压力,邮政不仅没有减员,反而不断地把优秀的大学生招聘到邮政队伍中来,而且有能力进行薪酬调整,增加员工收入。与98年邮电分营之初的资金入不敷出、拖欠职工工资、奖金、住房公积金、欠交省公司职工养老金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们今天享受到的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报酬都是邮政前辈们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是他们 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创下的稳固基业 。所以,今天我有幸坐在这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一是感恩一代又一代邮政事业的建设者们打造出百年邮政的品牌,让我这个新加入的邮政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二是感恩邮电分营十年来,我们的前辈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企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 邮电分营后,面对空前困难,开封邮政人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必胜信念,与企业同舟共济,不计个人得失,在开封邮政历届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勇于挑战、永不言败,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作为后来人,我坐享其成,受之有愧,只有真诚地感恩邮政老前辈们,并请他们放心,我一定象他们一样,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开拓创新,把邮政事业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是感恩市、县局领导对我们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关注我们的健康成长。
四是感恩半年来我身边的老师们。半年来,我先后在邮政营业、储蓄营业、封发室、发行室、秘书和人事等岗位上实习。每到一个地方,身边的老师们都在生活上帮助我,在工作上支持我,有困难时他们总是想尽办法帮我解决。
来到邮政,我亲眼看到了领导们为了邮政的发展,勇挑重担,殚精竭虑,寻找发展良策,形成了邮政业务多元化、多领域的发展新格局。亲眼看到了我们的营业员每天热情周到地为客户办理各种各样的业务,拓展新市场、开发新业务、塑造新形象;亲眼看到了内部处理人员认认真真,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对待平凡的工作。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最崇高的信念,为邮政事业奉献着他们的青春 ,作为一个新来者,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辉煌总是属于过去,信念却昭示着未来。作为新入局的大学生, 我将怀一颗感恩的心, 像所有的邮政人一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 服从组织安排, 立足基层,苦干实干, 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做出优异的成绩,回报邮政的厚爱。 让邮政相信:她选择我,无怨!我选择她,无悔!
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省局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感谢省局召开这次全省商业系统大学毕业生座谈会,给我们全省大学生毕业生代表一个互相交流工作体会和工作经验,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感谢省局领导对我们大学毕业生的高度关注和关心!
我是XX年8月经过全省统一招聘被录用后分配到漳州市烟草公司的,先后在基层专卖管理所担任过市场管-理-员、内勤、所长等职,XX年7月,响应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基层驻村挂职的号召,组织上选派我到龙海市程溪镇内云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XX年6月,到诏安县烟草分公司任专职纪检员。
从XX年进入烟草系统,成为烟草大家庭的一员至今,转眼已有5年的时间.短短的五年,承载了烟草大家庭带给我的太多感动和感触.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不时发自内心的感动,有不辞辛苦赶工作给我带来的充实感、满足感和收获的喜悦。我为自己成为烟草大家庭的一员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带着相互学习的精神,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这五年来的工作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请批评指正.
体会一:福建烟草这几年实现了大跨步发展。从XX进入烟草系统,我有幸亲身经历了卷烟销售网络的健全和不断完善、经历了专卖管理所全面建设验收和各项管理制度修订、落实执行等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确实感受到了这几年福建烟草的进步,得益于我们在管理上下了大力气,下了真功夫,狠抓基础工作、加强管理出效益。同时,在人力资源、新酬管理、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我们做到同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发展。作为烟草大家庭的一员,我为福建烟草大家庭的日益发展倍感自豪。记得漳州烟草的老前辈们经常跟我们年轻的同志回忆起烟草刚组建时那段艰苦拼搏的岁月,具有非常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不自觉地激发起了我们为福建烟草持续发展壮大而努力工作的热情。诚然,经过几代老前辈的努力,我们现在的工作条件、新酬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是否继承了老前辈们作为拓荒者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敢于挑战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工作是否更加的努力?俗话说:攻城容易守城难。作为福建烟草年轻的一代,我们肩负着巩固福建烟草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断持续发展壮大的艰巨使命,我们是否具备了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承载着福建烟草明天这一接力棒的信心和勇气?
体会二:大学生队伍逐渐体现出了应有的朝气活力和中坚作用,也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这几年省局对大学生的重视,我们的大学生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年龄结构也越来越年轻。在省局、各市局提供的广大平台上,我们的大学生队伍中,也不凡有很多人走上了关键岗位,成为了部门、岗位的中坚力量,有的甚至走上了部门的领导岗位。“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充分把握住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大好时机,严格要求自己,勇于给自己加压,勇于磨练,从基层锻炼起,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我们才能不断的积累经验,增长工作才干,为不断的发展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矗结合自己的工作,我将五年来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与大家探讨共勉。
一、要勤。“业精于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有手勤、腿勤、更有脑勤。我从不抱怨自己工作繁忙,失去了休息玩乐的时间,实际上我收获的是充实和更多的工作经验。
二、要实。实乃扎实、基础,一步一个脚樱
三、要精。精是必然要求,只有精,才能做好工作。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四、要创新。创新是动力,是源泉,是火花。
以上是我个人的工作体会和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关于对行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我提两点不成熟的想法:
刚到黔东南分公司时,我就被公司上下对待工作的认真、积极的态度所折服。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分公司新办公楼上网不方便,我亲眼目睹有的同事为上网收发邮件而自己掏钱去网吧。我为此思考了很久,我为能够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工作而感到欣慰。自己唯有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不给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抹黑,才能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
四月初,在杨总和市场部的指导和帮助下,让我迈出从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过渡的第一步——完成了《年一季度黔东南州市场经营分析报告》。该报告从用户数、通话结构、收入等方面对黔东南州年一季度经营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尤其详细的分析了“16元封顶”活动对收入的影响,这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准确、详细的数据依据。第一次进行市场分析,报告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在全州一季度经营分析会上,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给我极大的支持。为我今后作好市场部的工作增强了信心。
作为市场部分管计费中心的副主任,我尤其要感谢计费中心的所有同事。在他们的理解、支持、配合下,我们先后完成了“16元封顶”活动计费程序的修改,BOSS的割接,邮政代办的全州联网,虚拟营业厅系统的测试和各县公司的操作培训,配合省公司完成计费月更改的测试,全州营业传输改造方案的编写等工作。在4月17日至18日的BOSS割接工作中,我带领计费中心全体人员,在省公司人员的配合下,连续工作,提前完成了割接任务。18日下午试营业,一切正常,这为公司今后的经营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针对计费中心的工作特点(人员多上轮班,交流时间少),建立起每月一次的会议制度。会上对上月的工作作出总结,提出下月的工作计划和安排。通过这样的形式,给全体人员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为下月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同时,对计费中心报表、文档管理进行规范,尽量避免报表、文档管理混乱不清的现象。为公司的经营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分析数据,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一年的交流工作,我深深的体会到,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的重要。由于自己所处位置的改变,我开始以另外的角度思考以前的工作,发现之前的一些不理解,甚至误解都来自于相互间的不了解。特别是计费中心和市场部之间的工作衔接上更是如此。为此,我特别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在工作初期尽量消除不必要的误会。“沟通从心开始”不仅仅是公司的服务理念,同时它也是我的工作理念。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宗旨,才使得BOSS割接得到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BOSS的割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三穗县有在外务工青年32235人,占青年劳动力53.7%,返乡创业青年1352人,占青年劳动力2.25%。在返乡青年中,从事种养殖业386人,占返乡创业青年28.55%;从事农产品加工业152人,占返乡创业青年11.24%;从事个体交通运输业258人,占返乡创业青年19.08%;从事餐饮服务业365人,占返乡创业青年27%;从事其它商业行业191人,占返乡创业青年14.13%。在从事不同行业的返乡创业青年中,小学文化18人,初中文化1184人,高中(中专)文化137人,大学文化13人,分别占返乡创业青年的1.33%、87.58%、10.13%、0.96%。
二.主要做法
1、积极帮助协调青年创业资金困难。为充分发挥好共青团组织助手后备军作用,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创业青年解难,我县共青团组织按照团省委与省直部门联合下发的四个文件要求,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帮助创业青年协调创业贷款资金,为其解决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困难。一年来,我县共青团组织共为我县创业青年协调创业贷款36人272万元(其中:信用联社193万元,农行74万元,邮政储蓄银行5万元)。
2、积极为创业青年争取政策帮助和扶持,根据国家政策对不同行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为创业青年争取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一年来,共从农业、畜牧、水利、扶贫等部门为创业青年协调创业无偿扶持资金19.1万元,从共青团系统争取4.7万元。
3、积极为创业青年搞好技术服务协调工作。一年来,共协调涉农部门为我县青年创业基地免费提供技术服务260余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近10个。
4、积极创造条件,为创业青年开展创业培训工作。一是积极聘请三穗籍成功企业家和优秀创业青年为我县创业导师,免费为创业青年开展创业培训;二是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免费输送我县创业青年在省外学习培训;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利用其部门培训资金聘请专家为创业青年进行技术培训。一年来,我县礼聘创业导师16人,共为我县创业青年免费开展创业培训5次,受益青年近200人次,共争取各种资源免费输送创业青年到省外学习培训3人,共协调部门培训资金1.6万元,培训创业青年500余人次。
三.取得的成效
一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我县创业青年日益增多,创业整体成效明显,涌现出了一批青年创业成功示范典型,如创办桐林六合门业肖高寿、吉洞养殖场养鸡大户杨偈浡夫妇、长吉乡半坡养殖场养猪大户姚发德、台烈颇洞种养殖场种养殖大户杨再友等,他们的创业成功榜样,掀起了我县青年创业热潮,为促进我县更多青年创业起到积极有效推动作用。
四.存在的困难
1、部门协调工作困难,部分部门因对青年创业重要性认识不够,省里相关支持返乡青年创业文件要求到县里难以全面兑现和落实。
2、单位人少事多(编制4人,在编3人,在岗1人,另两位同志抽调到州里学习),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和交通工具,给工作开展带来很大困难。
3、创业青年申请创业贷款难。虽然省里联合下发了多个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贷款专门文件,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与文件存在难以完全统一的情况,使部分青年创业所需贷款难以得到具体落实(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因与农行签署的合作协议是指农业户口,另外如联户担保在我县一直没有开展)。
五.下步打算及建议
1、加强向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团组织的汇报,进一步为青年创业争取政策扶持,为返乡青年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2、进一步做好与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最大限度争取各部门对返乡青年创业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支持,帮助创业青年最大限度地解决资金、技术困难。
3、进一步提高共青团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为创业青年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努力践行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根本宗旨。
4、正确引导,不断提高创业青年正确定位所创产业目标方向,提高创业成功率。
关键词:区域经济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办出特色,就必须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专业建设等影响很大。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创办于2003年,2005年被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发展很快,2007年在校生已达709人。2006年首届毕业生83名,就业率为100%。本专业自开办以来,经过3年多的建设,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建设了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取得了一批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的教学教研成果;课程建设初步具有自己的特色;招生形势良好,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提高。但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师资队伍建设愈益显现出在结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建成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成为当前教学之急需。
一、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物流师资建设方案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业是由商业、物资、储运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上运输、内河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涉及内贸、外贸、供销、物资、粮食、医药、资源采掘业、工业、邮政业、仓储业、包装业、信息产业等领域。这些产业在我国的GDP中占有比重超过20%。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增加,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柳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研究柳州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建一个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物流管理教育师资伍体系,不但有助于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柳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有助于柳州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是西南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基地,形成了以微型汽车和中吨位汽车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以工程和通用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为主的冶金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发展位居西部各城市前列。2006年,广西区政府提出构建广西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确定柳州为以生产资料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在柳州等三市建立现代物流园,培育3家年配送额在10亿元以上的物流配送中心。柳州“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突出发展生产行业、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战略,将柳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目前市政府已经适时进行了调整经济布局,《柳州市现代物流规划》2010年全市物流服务产业增加值达100亿元,中铁物资柳州物流园等一批知名品牌物流园已投入建设,可以预见,柳州将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商业信息和商贸流通中心。
柳州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根据我们对柳州市一些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的物流人才需求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可知,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巨大,另一方面对人才在素质上的要求讲究实用性,不但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其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紧密联系,诸如柳州汽车、机械制造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尤其紧缺。
由此可见,培养一支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物流管理人才队伍,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是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而师资的建设也应朝着这一方向。针对柳州的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结合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群定位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方向。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良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由此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职称和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职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发挥。目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人,副教授2人,占20%,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教师3人,占30%。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优秀等级标准尚有差距。高职称和高学历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二)拔尖教师数量少
目前,青年教师(40岁以下)教师具有高级专业职称教师在青年教师中所占比例很低,承担专业课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1人,这与学院目前青年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极不相称,与国内一些较大院校青年教师成果丰硕、晋职迅速的态势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本专业还缺乏有影响的、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欠缺。
目前,物流专业教师管理的专业教师的来源较单一,主要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院从事教学,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锻炼。由于物流管理是新办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教师是从其他相关学科抽转过来,一方面因为多数教师是首次教授物流课程,对整个物流学科体系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缺乏全面、整体认识,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多数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背景,对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缺乏深刻认识,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授课水平。教师的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很多教师的教学仅仅起到了物流理念的传播作用,并不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思考
(一)重点应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水平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通过专业能力建设实现如下目标:
1、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物流管理专业将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学历提高和业务进修、教学研究等,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能跟踪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2、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物流管理专业规划和设计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建立和完善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更新机制,组织教师轮流到系研究所、培训公司、培训学校顶岗工作,定期对其专业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和培训。
3、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需要,构建有效的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培养其整合课程、运用信息技术等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形成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授课体系。
4、提高科研水平。出台政策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教研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科研成果,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工作,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相促进的发展之路。
(二)与物流企业联合成立科研基地、实验基地、实训基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开发
教师参与物流企业技术开发,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科研基地开发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技术素质。通过鼓励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到物流企业熟悉技术应用,支持专业理论课教师到物流企业承接课题,进行科研和技术开发,逐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探索新领域,占领学科前沿,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及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进一步发展成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到物流企业兼职或带职进修,学习最新的技术管理规范,不断把物流行业领域中最新技术和成果引入课堂,这样,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掌握最新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
(三)立足行业,建立教师到企业实习、调研及接受各种培训制度,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
采取措施鼓励相关课程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实践,以增强教师自身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使其熟悉一线的具体情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在具体做法上可建立年轻教师岗前实习和教师下厂制度,新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必须到物流企业实习半年,专业教师每年下厂实践调研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专业教师在完成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培训和科研活动,教师就物流企业系统规划与开发、生产物流现场改进、物流成本控制、物流企业绩效考核、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帮助企业建立物流操作标准与规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效益,降低物流成本。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科研、企业案例的收集整理促进课程的改革与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到企业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专业教师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局面。
(四)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上可采取“培养”与“引进”两条腿走路的形式
“培养”是指要加强物流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对于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应送到国外进行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理念及进修物流领域的某一专业知识;同时要求专任教师要在物流管理专业上确立主攻方向,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可以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局面。
“引进”主要是聘任现场物流高管人员和高技能操作人员,不仅包括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物流专业的博士生,还包括聘请物流企业的专门人才到学校开设专业课程、举办讲座等。在引进高层次物流人才时,要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充实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
(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要培养高技能的学生首先得有高技能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应增加实践能力比例,使广大高职教师既有“真才”,也有“实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以下六种实现途径:一是通过学习获取证书。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二是“走出去”。鼓励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三是“请进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四是校内实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安排教师主持或重点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六是“传、帮、带”。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安排高职称的名师在教学、实训,以及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六)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物流专业结合企业发展、吸收行业技术的最佳途径之一。要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职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从行业、企业及政府主管部门引进学识渊博、有较高威望和影响、能够把握物流专业发展动态的名家、名师以及物流行业中的富有实际工作经验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担任校内外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要求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任务;负责学生校外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指导。兼职教师还承担指导或直接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为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还应每年对兼职教师进行一定学时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
总之,通过上述各项措施,切实保证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知识、能力结构上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应现代化物流业所需要的中高级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腾飞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朱莹.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5):121-124.
一、重点工作全面推进
1、全面启动规划工作。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教育局、市财政局6月22日召开专题会议,对做好学校规划布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市、县两级政府正在按照“小学减少校点、初中适当集中、高中内涵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中小学布局,其中,乡镇重点建好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县城建好优质高中和一个功能完善的职教中心,市区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各地未来5年、10年各级各类学校规划布局工作,将于年底完成任务,并通过市教育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
2、积极推进教育公平。一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今年春季享受免学杂费人数345436人,补助资金3747万元,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制贫困学生14042名,预算补助金额193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人数36606名。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35人,同步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补助资金25.51万元。二是开展农村教育振兴行动,推进教育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绵竹市遵道镇、富兴镇、清平乡,广汉市和兴镇,什邡市师古镇,旌阳区孝泉镇被市政府评为首批教育示范乡镇,并受到表彰。争取到国家、省危改资金1992万元,全年将排除现有D级危房6万平方米。加大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面,确凿10所国家级、省级示范普通高中面向全市招生,使所有报考普通高中的学生都有优质高中就读的机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城市人口同等待遇,妥善解决了今年新增1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读书的问题。加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00万元,政府配套300万元,做好市特殊教育学校迁建的准备工作。协调落实**现代教育集团全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捐赠20万元,改判办学条件。
3、全力维护安全稳定。财政出资购买校方责任保险,预防和妥善处理师生人身伤害事故,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按照“谁办学、谁负担”原则,各级政府设立中小学校方责任保险专项资金,所需经费纳入每年各级财政预算,依法合规设立专户,全额支付公办中小学及幼儿园校方责任险的保险费。制定学校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标准,人防、技防、物防经费纳入学校综合预算;完善学校安全制度,健全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建立学校110报警系统和校园监控网络,完善校园安全联防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认真做好教育系统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截至6月25日,共收到市长信箱来信96封,均及时按要求予以办理。
4、倾力打造教育品牌。按照市政府“创品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在维护和发展现有三大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创造新品牌。一是进一步扩大西部职教基地影响。继续利用产业优势和职教基础优势,以建设西部“职教基地”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统筹,创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大中职招生工作力度,将招生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完成春季招生7800人。大力支持区域内职业院校向连锁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教育集团、**通用职教集团、**东方职教集团三大职教集团。绵竹职中正式申报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中江职中、罗江职中、**市职业技术学校正式申报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打造职教园区,积极完善市区职教布局,在旌南片区建设高职园区,在黄河片区建设中职园区。我市职教改革经验,受到省委书记杜青林的高度评价,全省职教改革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召开,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并授牌。二是深化“警校共育”成果。各级各类学校做到机构、人员、场地、制度“四落实”,在与公安部门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与司法、工商、文化、卫生、建设、环保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创新,进一步扩大了“警校共育”经验的影响,北京、上海等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多次到**学习参观。三是推广“共建共享”经验,打破行业、部门、区域界限,按照“高等教育省市共建,以省为主;中等教育市县共建,以市为主;义务教育县乡共建,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共建共享,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市政府与省建设厅签订协议,共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支持该院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同时还与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总公司、省供销联社、省邮政公司共建西南安装工程学校、省商贸学校、省信息通信学校。
二、工作措施全面落实
1、队伍建设加快。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采取进修、培训、上挂下派等方式,着力提高教育行政干部的执行能力。选派两名中层干部分别下派到中江县、什邡市的乡镇挂职锻炼,接受绵竹市教育局、**六中、**市嘉陵江路学校选派的三名干部,到局机关上挂锻炼。二是通过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考察学习、举办校长论坛等形式,突出提高校长的办学能力。选派25名校长到天津、北京等地学校考察,选送30名校长参加省级培训,组织校长140名参加市级培训。三是采取新一轮全员培训、农村教师强化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等办法,全面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市上重点抓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校长、两类高中教师的培训,县(市、区)重点培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对全市普通高中毕业班1184名任课教师进行了高三总复习培训。即将开展初中教师骨干培训,将有1200多教师参加市级培训。选派一批优秀职教教师出国深造,争取到国家职教师资培训指标65人,省级优惠培训指标50人,国家、省、市各级职教师资培训专项经费达到400万元。四是加快人才引进。全市每年设立100万元奖励资金,对市境内各级各类学校评选产生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校长和教师给予安家补偿费,省会城市的国家级示范(重点)学校校长10万元,其他地区国家级示范(重点)学校校长8万元,省级示范(重点)学校校长5万元,特级教师5万元,省级骨干教师3万元。
2、基础建设夯实。一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高远程教育设备设施使用效益,重点抓好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大职业学校实训场地和实作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职教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绵竹职中机电实训基地和数控专业,通过省级专家组评估,获得优秀级。三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3、教育改革深化。一是加大初中课程改革交流总结工作的力度,做好高中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二是健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评价办法,创新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制定了《**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排行标准》。三是完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办法,继续推行“阳光招生”,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四公开”,以多种形式将招生考试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公布。严格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管理,规范了推优生、宏志班、艺体特长生的招生办法,严格落实了普通高中“择校生”招生的“三限”政策,在全省率先执行择校生交了择校费后,不再交学费的政策。四是推进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立,对语文、数学、德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新的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4、济困助学到位。对全市高三贫困学生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共有贫困生3073名。积极筹措资金,作好实施“栋梁工程”准备,确保贫困大学新生顺利入学。开展奖教助学活动35次,发放资助金177.67万元,1万余名师生受益。帮助中小学贫困生完成学业,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设立“关爱留守学生”专项资金100万元,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为救助患急性白血病的**中学初二学生许令佳,专门设立了“许令佳救助基金”,局机关干部职工带头捐款,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9.5万元。
5、宣传信息扩大。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支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对我市职业教育改革、警校共育等经验多次进行了报道。二是加大政务信息采集、报送力度。截至6月22日,省政府、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共采用教育信息125条,同比增加30条。三是办好**教育网,加大信息容量。截至6月22日,**教育网共编辑、采用各类信息1613条,同比增加1031条。
三、工作成效全面提高
市教育局在去年的目标考核中,名列全市54个非经济管理部门和49个经济管理部门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目标考核先进单位一等奖。同时连续两年获得省教育厅目标考核优秀奖。局党委连续三次被市委评为“四好”班子。
四、下半年的主要工作
围绕市委提出的“两年有新突破,四年上新台阶”的发展目标,教育工作以“开放合作,苦练内功”为发展理念,以“创品牌学校、抓职业教育”为工作重点,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狠抓落实,促进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按照“小学减少校点、初中适当集中、高中内涵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中小学布局。
整体推动职教育展。发挥**作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作用,全力打造西部职教基地。
一、加大*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1、加快推进日照港(含岚山港区)的改扩建工程。搞好港口配套铁路、公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拓展港口腹地。对非经营性公共航道、避风(避难)锚地、航标、由政府还贷兴建的跨海桥梁及海底隧道、陆岛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用海,免缴海域使用金。
2、加快*经济带公路建设。省里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国道、省道养护资金,优先用于*经济带的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到“十一五”末,使*地区的公路密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3、加快京杭大运河济宁至枣庄段航道提升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疏通支流,扩建码头,配套路网,实现内河交通的有机联结,延伸运河物流的纵深腹地。
4、在*经济带率先开展“一卡通”试点工作。尽快确立试点城市,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作用,依托山东网通等农村信息化服务联盟的硬件及技术优势,在*经济带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惠农。
5、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经济带的大型病险水库,省以上补助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提高到60%。中型病险水库,省以上补助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45%,其中对达不到县级最低财力(支出)保障线的财政困难县(以下简称“财政困难县”),补助比例提高到50%。对临沂、枣庄两市小Ⅰ型病险水库,省级按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小Ⅱ型病险水库每座省级奖励20万元。对日照、济宁两市小Ⅰ型病险水库,省级按工程总投资的30%给予补助,小Ⅱ型病险水库每座省级奖励15万元。
6、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优先将*经济带的大型灌区列入国家投资建议计划,对*经济带的大中型灌区省里视资金情况给予积极支持。节水工程建设,按总投资的1/3安排省以上补助投资。
7、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小型水源、田间灌排体系、机电泵站以及为灌排服务的小型河道等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省以上财政按照工程总投资的30%给予补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的泵站更新改造、机井、桥涵闸建设,省以上财政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70%。对*经济带中的欠发达县取消县级配套资金,改由省财政承担;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省以上财政按每人1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8、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河道治理工程和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的省际边界河道治理工程,按总投资的40%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对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市河道治理和枣庄、临沂、菏泽市省级规划内的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按总投资的30%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对日照、济宁市省级规划内的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按总投资的20%安排省级补助资金。优先安排*经济带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省以上补助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由40%提高到50%。
二、大力推进*产业发展
9、建立区域互动的长效合作平台。鼓励和引导省内发达市县与*重点县市区共建开发区。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和建设(国债)资金投向*地区。基础产业、电力、煤化工项目及农产品深加工等资源开发项目优先在*地区布点,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尽快开工建设。
10、以加快“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规划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把“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列为省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精心组织,精心策划,争取尽早立项、开工建设,并在省基建基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11、把*经济带的旅游项目作为全省重点旅游项目推行招商开发。近几年内按照“集中采购节约三分之一,省旅游发展资金拿三分之一,市、景区、旅游企业出三分之一”的方式,在重点市场进行集中推介营销。
12、将*经济带列为农业建设重点扶持地区。适当降低*五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在产业化专项贴息资金安排上,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2010年对*五市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省级以上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投入*五市的比重达到全省总量的50%。
13、加快渔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地区发展5处以上省级和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省级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项目的安排,对*各市给予重点支持,整理改造和新建标准化生态池塘30万亩。省级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项目、沿海深水网箱和南四湖渔业增殖放流连续3-5年每年给予100万元以上的重点资金扶持;对区域内大型水库渔业资源增殖,优先给予资金扶持。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4、提高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在现行财政体制不变、转移支付基数不减、调资补助不减、中央补助配套不减的前提下,对*经济带中的财政困难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15、支持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将2007年已到期的30个欠发达县上缴省级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额返还政策,允许*地区从2008年起继续执行3年,并将范围扩大到区内所有的财政困难县。返还资金由各地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县(市、区)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16、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西部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资金扶持范围的*经济开发区,在安排贷款贴息时优先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大力支持*经济带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从2008年起3年内,对各市、县(市、区)政府对口支援*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超过1亿元的,省级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17、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研发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环保与治污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优先考虑*经济带的发展需要,确保对*经济带的投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8、优先保障民生事业发展。今后省里出台的民生政策,需要试点时优先考虑*地区;省级支农、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安排,优先考虑*经济带的发展需要;对需要地方资金配套的项目,给予*经济带的欠发达县最低比例配套的优惠照顾。
四、着力加强金融支持
19、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到*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地区分支机构组建工作,合理调整机构网点布局。支持*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到异地及省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银监会同意我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新型农村机构的设立,建立*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
20、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打破投资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励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省内农村银行类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国内外商业银行参股或控股*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合格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
21、扩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对*的信贷规模。农发行要在保证国家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大力支持*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22、切实加大商业银行对*经济带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充分发挥信托资金直接投资实业领域的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信托公司到*地区寻找投资项目。
23、加大省农村信用联社辖内资金调剂力度,充分利用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引导鲁东、鲁中农村合作金融的富余资金向*地区流动,支持*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
24、努力扩大*经济带直接融资规模。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先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积极支持发展*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能力。
五、加大建设用地供应
25、在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上,对*经济带省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环保工程项目,由省直接安排,并积极争取国家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向*地区优先供应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用地。
26、鼓励省内外企业到*地区投资基础设施,符合土地划拨政策规定的,可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经依法批准,也可以作价入股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27、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适当增加*经济带的建设用地规模,对*的省重点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在筛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项目区时,给予优先安排,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六、搞好资源开发补偿
28、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分享比例。从2008年起3年内,将省属及省属以上采矿权人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比例,由2007年的30%提高到40%,市属及以下采矿权人缴纳的,全额返还*五市,省级不参与分成。省级安排的地质勘查项目对*经济带的投入力度要明显高于上年水平。
29、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在开采地缴纳资源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跨省开采资源适用税率,并参照邻近省份确定的适用税率,合理确定我省资源税税率。
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0、建立*经济带特色产业创新区。重大科技专项安排对*经济带给予重点支持。适当降低在*经济带实施的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地方配套比例。对*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省级给予重点扶持。
31、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在*经济带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推动优势互补,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积极支持*水煤浆及煤气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为*煤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八、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32、支持*各市重点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展览会、经贸洽谈会。在同等条件下,各类重点展会摊位分配向*各市重点企业倾斜。
33、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优先在*经济开发区培植建立专业特色园区。推广“一区多园”、主导产业带动开发建设模式,按照产业方向、投资国别设立区内专业园,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以园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4、实施推动“一体”与“南翼”园区互动战略。制定利益共享、财税支持、用地倾斜、市场导向等措施,延伸“联动园区”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实现开发区之间经贸合作和产业配套联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开发区资源配置,加快*开发区工业化进程。
九、大力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35、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在高等学校设置、招生计划安排、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省财政积极支持菏泽学院发展,2008年至2010年,每年再补助菏泽学院1000万元。加大省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经济带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36、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从2008年起,分两年每年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105元和55元,所需资金,省级财政对菏泽、枣庄、临沂补助80%,对济宁和日照补助60%。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年小学500元、初中750元,省补助比例与免杂费一致。
37、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修缮、基本设备配套、信息网络建设,省财政对枣庄、临沂、菏泽给予重点奖补,对济宁、日照给予必要奖励;对*经济带纳入全省计划的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由省财政按照社区护士、公共医师和全科医生每人2000—5000元,管理人员每人600元予以补助。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按社区服务人口省财政对枣庄、临沂、菏泽每人每年补助3元,对济宁、日照每人每年补助2元。
38、支持村卫生室和儿童福利院项目建设。省级财政重点支持省确定的*经济欠发达县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经考核达标的,平均每个村卫生室给予1万元的奖励。凡纳入全省计划的*经济带乡村医生培训,以两年为一期,省财政按照每人500元给予补助。加大省级资金对*儿童福利院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5市人口多少和项目规模,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每个市给予500—600万元的支持。
39、提高新农合省级补助标准。对*五市年人均补助标准,2008年枣庄、临沂、菏泽为42元,济宁、日照为27元;2009年枣庄、临沂、菏泽为56元,济宁、日照为36元。
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0、支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从2008年起3年内,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地区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将省财政对30个欠发达县的引进人才支持政策,扩大到*经济带所有的财政困难县。其中,从2008年起3年内,对到*地区财政困难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其工资由省财政负担30%。对到*经济带的财政困难县参加“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其生活补贴(薪酬)和社会保险费,以及参加“三支一扶”服务的生活、交通补贴和保险费用,省财政负担50%。对自愿到*地区财政困难县艰苦行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年限达5年以上(含5年)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省财政负担50%。加强*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引智成果基地建设,每年新建2至4个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申报国家级基地2至3个。
41、组织高层次专家到*经济带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组织一次“高层次专家*行”和“博士后*企业行”活动。制定实施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经济带人才培养计划,在举办面向全省的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究班时,对*经济带所属市县实行倾斜,适当降低或减免培训费用。从2008年起,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2期100人次左右的干部专题班、5期300人次左右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究班。
42、有计划地从省级机关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挂职或任职,组织*和省内发达地区干部互派挂职交流和任职交流。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1-0066-03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从“十一五”开始,中央、省市对公共文化的投入逐渐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文化惠农工程全面展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等一批文化惠民政策深入实施,广场文艺演出、公益文化讲座、全民读书活动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由于文化建设积累不足,文化设施建设薄弱的现象依然存在,文化人才队伍缺乏的问题依然明显,群众文化需求多样性与文化供给相对单一的矛盾依然突出,而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在现阶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是认真履行政府职能,着力从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培育公共文化服务骨干入手,不断挖潜,从而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保障基本,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各级、各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直达基层群众的通道和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的平台,可划分为固定文化服务网络和流动文化服务网络两种类型。固定文化服务网络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服务空间以及完善的服务设备,能够提供规范的、经常性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图书)室等等。流动文化服务网络面向基层群众,一般没有固定的服务人员、场所和常设机构,比如农村电影放映队、文化信息服务队、文艺演出小分队等等。如果把公共文化服务比喻成一张覆盖全民的大网,那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则是维系这张大网的绳索,承接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每个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对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尤其是在文化建设积累不足、公共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以惠民工程为牵引,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场所,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因此健全的文化设施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严格落实中央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建设,以市、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力度,使其能够供给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要通过新建、扶持、引进等措施,逐步形成知名博物馆、高端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地区特色博物馆四类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服务网络,构建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
2.以服务项目为抓手,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文化服务方式是依托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众文化服务产品的形式,是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作用的延伸。创新文化服务项目,加大演出、电影、图书、信息等文化服务队下基层活动力度,使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是对文化设施建设不足的有力补充,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直接的方法。首先积极探索完善艺术(文化)馆“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机制,构建文化馆服务配送模式,建立“基层文化辅导培训中心”,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的辅导培训,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依托市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推进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再次要广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与各地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提高公众文化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采取各种方式,支持公益性文化产品、项目和活动扩大范围、提高质量,不断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延伸,创新送文化下乡服务的模式和手段,建立送文化下乡服务的长效机制。同时,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内容,统筹不同地区,提供“菜单式”、“订单式”等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扩大文化服务共享面。
二、抓住特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文化品牌,即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是一个地方和城市内涵和形象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是扩大城市和地区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整合优化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文化品牌,让文化资源焕发生机和活力,提升文化形象,激发文化魅力,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1.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区域特色。特色是文化品牌的重要标志,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资源优势不等于品牌优势。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去粗取精,精雕细刻,形成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地方文化品牌,以此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准和质量,推动文化建设全面进步和发展。要利用现有专业艺术表演优势,创作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打造文化艺术品牌;加大地方文化研究力度,加强保护与利用,打造文化遗产品牌;利用地方文化遗产和贴近大众现实生活的文化资源,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等,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
2.加强文化创新,打造品牌活动。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广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创新则是打造品牌文化活动的必然要求。一是创新活动形式,实施品牌牵动战略,把群众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做旺,充分利用地方文化遗产和贴近大众现实生活的文化资源,吸收现代科技成果,继续打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独特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提高文化活动质量。二是要创新活动机制,增强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实施社会联动战略,走出文化独家经营、“自拉自唱”的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文化单位的专业人才、生产资料和文化设施优势,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积极与旅游、广电、体育、教育、科技等行业以及文联、工会、共青团等社团联姻,取长补短,各得其所;积极与金融、商贸、电信、邮政等大型企业联姻,优势互补,双赢互惠。三是创新活动领域,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以中朝、中韩文化交流项目为重点,逐渐向周边国家的城市辐射,充分发挥“文化大使”的作用,运用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交流项目,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3.注重农村文化,开发特色资源。农村文化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鲜明的人文特色,都是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潜力和自然生态优势的特色资源。注重农村文化,开发特色资源,既是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办法之一,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重要措施。要以弘扬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为宗旨,以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为目标,切实抓好农村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和挖掘传承,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农村特色文化愈加明显,品牌愈加响亮。要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等活动,尤其要充分利用好庙会活动,结合民间艺术形式,注入时代内容,形成新的文化特色。要引导农村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民画展、农村文艺调演等活动,鼓励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打造一县一品、一村一特。
三、强化人才,培育公共文化服务骨干
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文化人才则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文化人才上形成优势,才能在文化生产、管理、服务、发展上具有竞争力。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文化人才的时代价值,抢抓文化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施科学的文化人才战略,努力培育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使其能在本地、本行业中成为首屈一指的行家,能够开展辅导、培训基层文化骨干,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完善文化骨干的任用制度。任用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完善文化骨干的任用机制,一是制定优惠政策,要研究制定文化事业单位骨干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在重视文化人才引进、不断优化引进文化人才环境的同时,坚持向困难单位、基层单位干部骨干倾斜的政策,运用待遇、事业、感情等多种形式稳定现有骨干,让他们能够坚守文化阵地,坚持文化本职,坚定文化发展信心。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收入与绩效挂钩,工资按贡献大小拉开距离。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紧缺文化人才的引进、突出有贡献文化骨干的奖励、特殊急需文化人才的培养资助等。三是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乡镇文化站长是共和国最小的“文化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改善文化骨干的成长环境。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决定因素。环境造就人才,人才创造环境,两者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改善文化骨干的成长环境,一要创新人才观念,要珍惜文化人才、爱护文化人才、用好文化人才,坚持“二为”方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努力形成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浓厚氛围,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良好局面。要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包容失败,最大限度地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拓宽培养渠道,要把短期培训与脱产进修结合起来,把岗位培养与挂职锻炼结合起来,既培养又使用,同时给予文化骨干学习考察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真正让文化骨干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三要创造有利于文化骨干工作的条件,对文化骨干的优秀成果和作品,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领导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制度,了解文化骨干的工作生活情况,多办实事好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这次城市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县委扩大会议、全县人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年城市经济工作,安排部署20*年城市经济工作,通过分析形势、交流经验、寻找差距、探讨措施,广泛动员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城市经济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
刚才,有关单位就各自在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今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做了专题发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就20*年城市经济工作情况和20*年的打算,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20*年城市经济工作的回顾
去年以来,全县城市经济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思路和目标,突出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的机遇,立足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强化招商引资、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等工作,在全县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下,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克服了“非典”和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0*年,第二产业完成总产值3.07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产值3.67亿元,增长9.5%,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年的40:27:33调整为38:28:34。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9.95%,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4.68%,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4.05%,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增幅高于上年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增幅高于上年2.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6%;产销率达91.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0.45亿元,比上年增长66.67%。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亿元,增长9.4%。其中,县以上零售额1.98亿元,增长10.23%;县以下零售额1.39亿元,增长8.24%。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新上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工业经济总量扩张迅速,工业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得到了改变
过去一年,我们努力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经济提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引导县内企业产权改制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积极性,把新项目建设和新产品开发作为工业强县的头等大事来抓,指导、督促和帮助企业认真开展项目考察,论证、储备、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县有较高技术含量、良好市场前景的新上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成投产。1万吨无钙焙烧红矾钠、500吨冰白葡萄酒、1500吨快餐食品、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4000吨硫化碱等项目已建成投产;3万吨麦芽、3万吨碳酸钡等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同时,完成了600吨铬黑、600吨铬酸酐、复肥公司2万吨磷肥等10个技术改造和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大大增强了全县工业发展的规模和实力,开创了工业经济的新局面。
(二)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逐步建立,企业活力的增强有效地带动了经济效益的增加
一方面,以落实企业改制方案为重点,县上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企业改制后诸如职工遗属补助、债权债务等遗留问题,保证企业在改制后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引导企业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骨干企业中,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责权统一、运行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一些企业还引入资本运营理念,运用资本运营的手段组织集团经营。通过深化企业改革,企业经营成本不断降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决策更加科学理性,企业活力日趋旺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速度效益同步快速增长。滨河、银河、化工、富源四户骨干企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9909.4万元、11*.1万元、816.1万元和1491.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8%、21.3%、76.3%和10.5%。
(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规范,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园区的带动和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从20*年下半年开始,在六坝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完善,以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为目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邀请兰大规划设计院对民乐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通过规划,规范了开发区建设,提高了园区档次,引导园区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目前,沿227国道东侧布置,以滨河、银河、天河集团和麦芽厂组团的食品小区和沿六东路两侧布置,以化工厂、富源化工公司组团的化工小区,框架已基本形成。20*年,进驻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达到11家,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近*人,园区工业总产值53*.2万元,实现销售产值4071.9万元,增加值2*3.3万元,上缴税金186.9万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21.4%、13.5%和10.2%。随着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逐步实施,园区的带动和聚集效应更加凸现。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通过借力发展,有效地突破了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
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采取经贸洽谈、政策吸引、加强宣传、信息和走出去招商等办法,大力推销民乐、宣传民乐,努力吸引外地客商来民乐投资办厂。20*年成功招商引资的工业项目4项:5万吨麦芽、2500吨浓缩果汁、3万吨中药材加工、3万吨碳酸钡;达成合作意向的2项:2万吨洋芋淀粉、1万吨硅铁冶炼。到目前,与陕西秋林果汁公司合建的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已建成试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走俏;与兰州武港集团合建的3万吨麦芽生产线已完成土建工程,今年6月底可正式投产;青海永正集团投资建设的3万吨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富源化工公司建设的3万吨碳酸钡生产线项目,已完成场地平整、道路路基、防护林树沟开挖、机井钻探和输水管线铺设等工作,施工队伍进驻工地,土建工程开工建设。此外,5万吨红矾钠、5万吨洋芋淀粉、5万吨的高烹油等项目,也已开始寻求合作伙伴。这些项目的建设,给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突破了项目建设投资不足的“瓶颈”,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增强了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五)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项服务更加符合企业和客商的需求
政府及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协调服务,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县上继续实行了领导帮扶重点项目的制度,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及时下企业现场调研,协调解决问题,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引进项目和资金。有关部门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开展“一站式办公”服务,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项目建设和外来投资提供了开放、公平、规范、高效、宽松的发展环境。根据企业的要求,县上从各部门抽调了建筑、财会、文秘、制药等方面的6名专业人才到企业开展帮扶工作。在防治非典和抗震救灾期间,县上减免有关税费,为银河集团、化工厂、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等企业和项目筹措资金200万元用于生产,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加快发展。县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也分别对企业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政策优惠,有力地扶持了企业发展。
回顾过去一年全县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确实开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发展局面,不仅当年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昭示了我县城市经济在未来若干年内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是要善于把握时机,促进发展。20*年,是我国经济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五年调控大见成效的一年,以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扑面而来,能否有效地把握并利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正是较好地把握了这一时机,既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又千方百计引进县外资金和项目,从而较快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善于挖掘地方优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思路。相对于周边县区,我县在环境条件等方面确实有不少劣势,但也有着不同于周边县区的优势。紧靠祁连山的矿产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一批地方农产品,以及相关的人文优势,都给民乐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独特的条件。依据这些优势条件,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并积极践行,从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实践证明,不妄自菲薄,不自怨自艾,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并据此提出正确可行的思路,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是要大胆推进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发展的体制。*年底开展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不少人从心理上并不完全认同,个别人甚至有抵触情绪,这并不奇怪。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扫除了企业发展的体制,生产经营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发展活力大大增强。三年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07%、12.72%、11.15%;扭亏增盈1281.5万元(*年总利润亏损66万元),上缴利税增长17.68%。事实胜于雄辩,经济发展的结论最终会改变人们的看法。
四是要真抓实干,形成抓工业的合力。只有好的思路,没有实际行动,最终将一事无成。有了良好的工作部署,必须动员全县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工业强县的火热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在过去一年中,全县各方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管部门全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各企业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寻求合作,寻找项目,有关部门和负责同志积极配合,使宏观管理与微观发展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0*年,城市经济在呈现出以上特点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乃至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及时开工建设;一些企业因资金不足,不仅影响着正常生产,而且制约项目建设工期和建成项目的达产达标。二是招商引资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引强入民”、“引优入民”方面同周边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招商引资的环境条件还不够优越,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各方面投身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三是有的企业内部改革步伐缓慢,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技改和新产品开发滞后,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四是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个别部门、单位服务意识差,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办事效率低、环节多、收费高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和不足,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推动我县城市经济上台阶。
二、抓住时机,加快步伐,抢占城市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20*年进入了“十五”计划的最后两年,“三大战略”的实施进入了一个更加务实的年份。根据市、县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城市经济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继续突出新上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集中精力开展园区建设,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实现城市经济的跨跃式发展,充分发挥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目标是:全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6亿元,增长11.2%。
为实现以上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的紧迫感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新一轮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到来,地方经济面临着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机遇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这一大好机遇,不仅体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城市经济上,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对我们而言,在省、市工业强省、强市战略的指导下,在各地竞相发展地方工业、产业层面接近的状况下,谁抢占先机,谁就抓住了发展的主动权,竞争的主动权,否则就只有被动落后。民乐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在农业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要想在经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大力促进城市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以工业带动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否则,单靠农业大比拼,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小康目标,完成不了城市化任务。因此,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发展城市经济,是强县富民的重大举措,是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跨越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城镇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是应对入世、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形势所迫。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对县情、政策和项目的研究,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才能夺取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立足优势,突出重点,全面推进“4321”项目工程的实施
今年以来,在前几年地方和企业共同摸索、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项目建设的“4321”工程,即四个10万吨:10万吨铬盐、10万吨饲草加工、10万吨造纸、10万吨碳酸钡;三个5万吨:5万吨马铃薯淀粉、5万吨麦芽、5万吨高烹油;二个1万吨:1万吨浓缩果汁、1万吨方便食品;一个3万吨:3万吨中药材。这一项目建设的思路,一是体现了我县企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二是体现了我县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三是体现了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的产业化理念,既符合我县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又蕴含了县委、县政府富民强县的拳拳之心。抓好这一批龙头项目,既能推进城市经济上台阶,又能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因此,我们要上下一心,紧紧围绕“4321工程”开展项目建设,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完成以上10个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化工和食品加工两大工业支柱。今年,要首先抓好国翔公司5万吨麦芽生产线、林河公司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永正公司3万吨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富源化工公司3万吨碳酸钡生产线等4个重点项目和化工厂3000吨氧化铬绿生产线、富源化工公司1500吨氧化铬黑生产线、荣昌糖酒公司2万头牲畜屠宰线等4个一般项目的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同时,要不断挖掘区域优势,全方位开展新项目、新产品的考察、论证和储备工作,切实做到建成一批、储备一批。
各乡镇要立足实际,提出发展乡镇工业的思路和建设项目,并积极创造条件,分层次分年度抓好项目建设。今年,要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每个乡镇新上1—2个小型工业项目。既然签定了责任书,就是一项硬指标,希望各乡镇引起重视,抓好落实。
农产品基地建设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链条,是龙头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各乡镇、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抓好以“6个10万亩”为重点的农产品基地建设。要采取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典型带动、宣传发动等各种措施,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使之形成规模,提高质量,创出品牌。要大力推进各产业、各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基地建设水平。要完善和发挥各类农业协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各企业也要正确处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在龙头企业建设中适当让利于农民,利用价格因素激发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积极性。企业和农户都要增强法制意识,遵守合同,兑现承诺,树立信誉,真正形成合作良好的利益共同体。
(三)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在招商引资、引强入民上实现新突破
要主动适应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重点在政府审批、政策优惠和民营经济准入方面加快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今后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和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以好项目吸引投资。3万吨麦芽生产线的建设,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充分说明只要有好项目,就会有投资吸引力。造纸项目、马铃薯淀粉项目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寻找投资商开发建设。1万吨无钙焙烧红矾钠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去年一年来的市场变化也给了我们启示:要及时、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动态,正确选择项目,在项目建设上要果断,要全力以赴。这方面我们也有反面的教训,比如洋芋加工项目、高烹油项目,如果不及时果断地上这些项目,就会丧失先机,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就得不到国家和省、市的支持,就会影响到地方产业的发展。
二是以现有资源和资产带动外来投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发达地区空余资金转向内地寻找投资项目。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承接转移产业,最大限度地将这些产业和资金引入民乐。同时,千方百计盘活现有资产,用多种方式与外商合作,以资产吸引投资,以投资盘活资产,促进项目建设。
三是以优惠政策启动本地民间资本。进一步放宽政策,降低产业准入的门槛,以国家禁令为限,将所有投资领域全部放开,不论是外商投资,还是本地民间资本,只要符合国家政策,都一视同仁,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和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在项目引进和服务上,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乡镇、部门,都要尽量掌握和吃透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四是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结构调整政策走向和投资重点,多方建立信息渠道,形成快速通畅的政策、行业、商客信息沟通网络,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为招商引资打好基础。今年要通过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力争5万吨高烹油生产线、2万吨洋芋淀粉生产线、5万吨无钙焙烧红矾钠生产线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聚合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
工业园区规划要在通过市上评审的基础上,细化专业规划,积极创造条件,为通过省级评审做准备。制定完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业园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工业园区服务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和规定。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卫生、教育、金融、邮政、电信、电力等部门要在工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强化对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高标准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重点抓好园区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化工小区三横两纵路网体系,供电线路送达化工小区,有线、无线通讯覆盖园区,生态用水渠系基本配套,以园区标志建筑为主,逐渐形成园区中心和主轴。吸引县内外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不断扩大园区规模,逐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服务完善、效益显著的园区经济结构,为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更具现代化水准的发展平台。
(五)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动力。
在企业改制运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及时排查和解决遗留问题,对改制方案进行再督促、再落实,切实解决好诸如职工社会劳动保障、企业改制前贷款问题等,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企业甩掉包袱,快速发展。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引导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资金、营销、质量、成本等管理制度,真正建立起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促进企业扩张增效为目标,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加快生产要素合理转移和重新配置,做强做大知名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引入质量管理认证,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全面实现达产达标。
XX县实验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曾数易其名,1986年命名为实验小学。学校于2004年9月迁入新校址。新校址占地87.6亩,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89余万元。学校拥有48只普通教室,30只辅助教室,实验楼、行政楼、体艺馆、图书馆、报告厅、运动场、餐厅等一应俱全;学校还配有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响系统、通讯系统和多功能教室、语言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普教仪器等均按I类标准配备,简易多媒体进教室。目前学校的环境、校舍、设施堪称省内一流。
学校设计规模48班,现有学生1664人,31个教学班。教职工84人(其中3人内退),平均年龄37岁,学历全部合格,高学历占86%,中级以上职称49人,其中市名师名校长2人,县名师2人,市骨干教师1名,县骨干教师5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坛新秀3名,县教坛新秀17名。
几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奉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长期致力于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认真落实“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各项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象山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亦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平安校园”、“市校本培训先进集体”等。
二、学校工作回顾
(一)科学管理,营造拼搏氛围
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学校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本着“教学为核心,学生参与为中心,教师提高为重心,学校发展为准星”的工作思路,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施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力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方法民主,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在德育上,建立了以“合格、良好、优秀”三级班集体达标为载体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开展“五自争章”和“一日常规监督制”活动,构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有序、教育为先、养成为主、讲究实效”的德育体系。在学科教学上,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策略,构建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确立了研究与实践操作框架和运行方式,课内在“提前、渗透、拓宽、自学、分层、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式;课外大力开展学科课外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师资培训上,围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一主题,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坚持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思路,创建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上课、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采用“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循环方法,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平时严格按“三级、一评、一考核”制度来保障师训工作的展开,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人事管理上,坚持“民主竞争、德才兼备、人尽其才”原则,采用工会主席直选、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学岗位聘任,教师职务评聘分离等多种措施,把学校的民主管理推向前进。
(二)德育为先,培育一代新人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我们根据德育自身的特点及新时期学生心理特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德育创新”,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艰苦奋斗等教育时时闪烁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是拓宽行为规范教育的新路子,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行为养成、行为规范”教育上。学校制订了《象山县实验小学学生常规手册》一部,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落实规范的有力措施,使“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认知方面,要求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在情感方面,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目的;在行动方面,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为此,学校在班集体建设上开展了小学生自主发展班集体三级达标活动——即“合格班集体”、“良好班集体”、“优秀班集体”三级评定活动。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定标——达标——验标——认定”。这样,大大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校的行为规范达标班为100%,优良班集体为80%。
其次是以活动为载体,实践公民道德教育。我校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力求把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内容,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容。使公民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五结合:即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展争做“社区小主人”活动;与科技活动教育相结合,评比“科技新星”;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跟父母学一手”活动;与开展学习型家庭评比相结合,让每个同学成为文明小使者;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每逢寒暑假,政教处、少先队均安排以“实践公民道德”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此项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2002年6月,我校顾晓岚同学获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同年12月顾晓岚事迹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生实践公民道德10个最感人故事奖。同年,王谱绚、邵贤俊、顾晓岚同学获市青少年英才奖。
第三是构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单靠学校一个点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德育教育主线。并建立了校、班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为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为了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与派出所、当地驻军等单位签订协议书,建立了警民共建文明校园关系。同时还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各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它们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教育场所。并聘请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天天向上。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由于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少先队组织自1981年开始连续被评为省“红花少年”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省少先队活动先进集体、省“创造杯”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省雏鹰红旗大队。
(三)育人为本,造就学高之师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
师德是“灵魂”。我们以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依据,制订“师德公约”,在教师中开展自尊、自爱、自强竞赛活动,把对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从教的动力。1997年,学校还编制了《学校行政规章举要》,详载各级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并选载现行国家的政策和教育法规,倡导“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严谨、勤奋、团结、文明”的校风,“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把“师德”的含义从爱生扩展到树立主人翁态度,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看得同等重要。十分强调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现代的信息教育技术等,逐步实施《实验小学教师学科训练方案》。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从学校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行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坚持以教师的自学、探究、合作研讨辅之以他人指导帮助为主要形式;坚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进行。通过“教学基础达标活动”和“教师特长专项训练”,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说课——写教案——上课——交流——写论文”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公开课评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写字、简笔画、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专项培训,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业务,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名师兴校”工程和“名师带徒”策略。学校出台了《实小星级教师评选方案》和《教师量化考核方案》,以培植名师为契机,抓点促面,加强了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实现了师资整体素质的再优化。“名师兴校”工程的另一重点,是实施“名师带徒”策略。学校积极实行“骨干带徒”制度,把师徒的业绩和荣辱紧捆在一起,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教师的论文在县级以上发表、交流或编入文集的共计120余篇(其中全国一等奖3篇)。本学年县、市级课题共结题6项,其中林彩球、励赛斐、舒静、欧绪成四人合作的《小学阅读开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课题获宁波市首届基础教研系统成果三等奖;吴伶俐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小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获县一等奖,市三等奖;舒静的《开放性习作评价初探》、许照春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两篇论文分别获市一等奖和三等奖;励赛斐的《下水文——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特殊作业》一文获宁波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并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上。鉴于学校师训工作成绩显着,于2000年和2002年学校两次被市教育局评为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四)科研兴校,追求优质教育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为此,在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增加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做到教研内容课题化、教研手段科研化、教学管理科学化,把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纳入教育科研体系。学校制订了《科研工作条例》、《课题研究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了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各级立项课题及指导全校教师教育科研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具体要求下,我们按教师的能力与特长,合理地把教师按课题组合。目前全校共有立项课题31项,参与教师66人,占专任教师的84%。其中校级23项,县级5项,市级2项,省级1项,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网络。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实践——交流——小结”的研究程式,使教科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对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严格控制,每年召开选题会议,确保科研的正确方向;定期检查《教育科研实施记录》,举行各级课题阶段性汇报会,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坚持“科研围绕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科研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充分发展服务”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理念。为了推进科技工作,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的研究(省立项课题);为了激励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开展了《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潜心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成功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市立项课题)。让科研成为深化教研工作的指路明灯,使教研成为科研工作的广阔天地。至今我们已初步形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尝试探究——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知识——检测——评议——延伸”的“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于1986年定为省级电教重点学校,1996年市电教馆定国“宁波市电教实验学校”,1997年后,学校先后被定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各类学校科技活动及其师资培训实验学校”、“九五”教育科学《东南沿海地区小学道德启蒙教育及小学生品德心理研究》课题成员学校。几年来,学校《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成果荣获省普教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城镇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探索》等11项科研成果均获市级以上奖励。学校因此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3—1994年和1995—199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五)发展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促进个性社会化,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我们深深懂得,要使学校跻身于先进行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科技教育结硕果。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1978年,为了响应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号召,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坚持一年一次“爱科学活动月”,在爱科学活动月内,要求每个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技书籍,讲一个科学道理,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坚持一年一度的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成果及科技小制作作品展览,至今已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27届,获得各级各类小发明奖的作品计有209件,其中县级83件,市级96件,省级25件,国家级5件。1987年学校被评为省、全国科技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6月,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为了继承和推广这一优秀的办学成果,学校适时地提出了科技教育的新目标:夯实“三小”基础,拓展科技教育内容,创造科技教育新特色。学校以《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创造发明、环境科学、科幻画、三模等多个兴趣小组,既抓普及又抓精品,广泛开展科技活动,使本年度的科技教育在小发明、创新方案、科学论文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来,举行了“人类未来科学技术活动周”,科技之夏、科技之冬评比。在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的《赤潮对象山港海域影响及预防》获三等奖,同时又获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希望奖”,学校也因此获海尔洗衣机一台;在省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两件作品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3件作品被作为精品选送市参赛,占全县中小学作品总数的六分之一;在县首届中小学“三模”竞赛中,我校获团体第五名,有7名同学获单项一、二、三等奖;全校共有3篇科普论文、生活妙点子、小发明设想发表,3篇环保论文在县里获奖;科技论文《关于南大河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获宁波市小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二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比赛。
艺术教育展个性。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从1986年起,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推进和强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了文艺班,成立了“红领巾艺术团”和器乐、书画、手工等十多个艺术兴趣小组。于1992年,学校还结合音乐教学改革,要求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全校一千余名学生迅速掀起了学习乐器的热潮。为了诱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还邀请了号称“世界笛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陆春龄教授为学生作了精彩的表演,举行了笛子大奖赛,组织“革命歌曲学唱月”活动。1993年在省“班班有歌声”录音比赛中获二等奖。我们还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琴、棋、书、画、舞训练班,形成班级艺术教育特色,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校还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举行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编织、剪纸等作品展览,举行“小学课本剧”会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幸福,在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学校书法小组每年均有多幅作品参加县、市、省、全国展出,共有67人次获奖,其中全国级28人次。1993年茅毅博、屠威均获全国小百花杯少年儿童书法一等奖,王东升于2001年获全国小学书法大赛金奖。学校美术小组创作的作品有40幅曾分别在县、市、省、全国得到展出。《石浦无核桔大丰收》、《反腐蚀》等五幅作品被编入《宁波地区少儿画册》,有的还在《浙江日报》上刊出,《黄鱼大丰收》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还被选留在全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长期陈列。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陶冶了本校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培育了一批艺术新苗,也推动了我县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体育活动显特长。我校是省、市田径传统学校。在2000年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中,我校学生分别在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上共获得6.5枚金牌,为象山代表队出了一份力。2003年在嘉兴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省传统学校田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并被大会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2004年参加市传统学校田径比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八名。体育运动的成绩,是教练员用汗水换来的,他们业余训练时做到“三心”即恒心、爱心和奉献的心,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发现苗子,及时做好学生与家长的工作向上一级体校输送,并做到送一个成功一个。目前我校计有14名队员在八一少年乒乓球队、上海体院少年乒乓球队、省体育运动学校、市少体校受训,既为上级输送人才,又为学校获取各项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积极做好正常性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利用重大的体育活动期间,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家长、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比如在2001年7月13日,距奥运会选定年主办城市还有100天时,全校1800余名师生在80米的长卷上举行绘画、签名活动,由县邮政局免费寄往北京奥申会,期盼北京申奥成功。又如在200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在步行街最热闹的地方举行“巨鹰杯”乒乓球擂台赛,让社会上乒乓球爱好者跟学校乒乓球小选手进行球艺上的切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选手的球艺,同时还能激发起乒乓球选手锻炼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水平。
由于体育工作成绩显着,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度获宁波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学校田径队被评为先进团队。2003—2004年度被评为宁波市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最近还被推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三、指标达标情况
(一)学校管理
1、学校始终以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育人民满意的孩子”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项达标。
2、学校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试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班子成员大都为县内顶尖骨干教师,他们各怀所长,都有独立组织指导工作的能力,平时工作开展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条理清楚、管理规范。此项达标。
3、校长是宁波市首批名校长、教学管理专业大专毕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参加过省、市中小学高级研修班学习,长期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平时能任教一门课,联系一个教研组,承担一项课题,且有多项课题成果在省、市、县获一、二、三等奖。此项达标。
4、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以科技教育和传统教育为载体的师生人文素养尤为突出。此项达标。
5、“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也是学校师德教育的核心课题。全校教师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明确爱生是师德的灵魂。近年来没有发生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此项达标。
6、学校建立了符合教师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每年对教师进行“德、勤、能、绩”的量化考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星级教师的评选。学科教学质量只是考核和评选的一个方面。此项达标。
7、学校建立对学生全面素质考评制度和特长生考核办法,注重过程的测评,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和不同形式的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绝不采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此项达标。
8、学校把安全教育作为行为习惯的训练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健全安全防范、检查制度。近三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学校也无安全隐患。此项达标。
9、学校收费规范,严格按宁波市“一费制”规定收费,无乱收费现象。
(二)教师队伍
10、全校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81位教师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9人,占教师总数的85.2%,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有41人,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较合理(男女结构欠合理)。此项达标。
11、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学校配有音乐教师4人、体育教师4人、美术教师4人、外语教师4人、计算机教师1人,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此项达标。
12、学校教师奉行“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坚持“先教人成人,后教人成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学生观。绝大部分教师一般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此项达标。
13、全体教师能胜任本职工作,大多数教师能上县级以上公开课,各年级各学科都有在本地影响较大的骨干教师,其中市名校长1人、市名师1人、县名师2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1人。此项达标。
14、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强烈,大部分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目前学校有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县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0项,有66人参与课题研究,占专任教师的84%。此项达标。
15、学校把建设一支集学习、实践、探究为一体的教师团队作为校本培训的目标,建立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课堂教学、教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制订了近斯和中长期师训计划,开展了“二级一体”的校本培训。此项达标。
16、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及县级以上的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津贴和奖金等。此项达标。
(三)办学条件
17、学校设计规模48个教学班,在校生2160人(现有31班,在校生1643人)。学校占地面积50954平方米,生均23.59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0平方米,生均9.89平方米;绿化约24000平方米,生均11.11平方米。学校的办学规模、用地面积、校舍面积、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及体育活动设施等已通过省标准化学校一级标准验收。此项达标。
18、教学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音、体、美教学器材设施、卫生器械设备达到省规定一类标准;劳动和劳技课教学器材没有到位,劳动基地和劳动实习场所尚未建立,图书生均还不到15册;学校食堂、饮用水源及厕所等符合卫生部、教育部有关卫生标准或要求。此项基本达标。
19、学校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达到县规定标准,日常公用经费的来源除收取杂费外,其余由财政预算安排。此项达标。
(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及教育质量
20、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相继开展了“三级班集体达标”的研究和“以班集体三级达标为载体、德育一体化”的研究,力求以学生个体行为达标为基础,全员参与为保证,把德育落实于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此项达标。
21、学校是县新课改的试点学校,其间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在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上提出:“提前、渗透、拓展”的改革思路,方法上提出“分层、自学、创新”的改革举措,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基本程式和“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延伸的一系列方法,且效果显着。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此项达标。
22、学校教研活动按“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方法循环往复、正常有序地进行;校教科室定期汇编《教海探航》校刊,刊出教师的教学、科研文章。此项达标。
23、学校有中、长期的教学科研实施方案,也有每学期的实施计划,且有较完善的科研档案;学校订有报刊61种,工具参考书135种之多,并配有教师电子阅览室,教育教学和科研信息资料较齐备。此项达标。
24、学校本着“整体综合优化与单项专题研究并进”的精神,坚持校本研究,多项课题在省、市、县获奖。科技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曾被宁波市誉为市基础教育的“五朵金花”之一,从78年至今学校共举办了27届科技作品展,展出作品25000余件,其中7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成果荣获省普教科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推动了我县科技教育的蓬勃开展。此项达标。
25、根据省、市、县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文件精神,学校制订了《实验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意见》,保证了学生每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和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课业负担合理、适当,教育质量高,学生品行好,真正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此项达标。
26、学校随机编班,没有重点班、快慢班和实验班之分。此项达标。
27、十几年来,学校无流生。此项达标。
28、学校重视推行使用普通话,并将普通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语言,专任教师普通话该达标的全部达标。学校是宁波市“写字教学实验学校”,有良好的写字规范教学基础和氛围。此项达标。
29、学校积极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建立了家委会,创办了家长学校、法制学校和警民共建组织,并以“县烈士馆”为德育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着,多项社会调查报告在省市获奖。此项达标。
30、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聘任校外辅导员、邀请专家讲座、施行师生结对帮扶等办法对少数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工作。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高,无违法犯罪现象。此项达标。
31、学校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采用党员结对、学杂费减免、慈善捐助、个别辅导等办法和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此项达标。
32、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的传统特色,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建立特长生评选制度,平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和场地,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假日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信誉得到社会、家长和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此项达标。
(五)示范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