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2 00:52: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艺术赏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开放式教学,需要解放教学思路上的禁锢,对学生的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和兴趣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已经是九零后的一代,既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属于这个年龄上的求知、好奇,同时他们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的加速,网络和通讯对教学传统模式产生了很大改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发现学生会使用手机查阅一些资料,无疑这样会对课堂的听课质量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是如何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知识的热情,用引导而不是一味的硬性禁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上的资料覆盖面广、查阅方便、知识更新快且杂这些快餐式的特点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我们就在课后布置一些研讨性的开放命题,将课堂的学习延伸至课外,例如调研花园街一带旧有建筑风貌保护,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现场调研,从一个小的课题引申出多个知识点。这样课下的功夫已经做到,学生自然不需要再在课堂上分心,同时对于老师提到的知识点又有事先的查阅和了解,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吸收。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需要联想、启迪等教学方法相适应
开放的教学课堂,需要能带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问答式、启发式、联想式教学都可以创造出更活泼、开放的教学环境。梁思成先生在课堂上就非常注重教学的直观性,他曾经用自己补牙来比喻古建筑修复上的“修旧如旧”,这种比喻既直观又生动,使得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又一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开放式的课堂,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位置,而不是培养专一型的人才。建筑专业本身,就是既有专业性,也具有大众化的一面,教学中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是极其必要的。在建筑艺术赏析的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建筑的印象。中国古典建筑,本身与诗词、绘画关系密切。中国古典的造园手法中的“借景”是非常重要,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他的《园冶》中就提到“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可见在面积有限的园林重要体现出无限的意境是很难的。课堂上结合古典诗词“窗含西岭前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为什么被称为“文人园”的深刻意境。还有古典园林中的月门、瓶门,都是利用联想的方式达到建筑上的目的,这些建筑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贯通。而学生能把新学到的知识和自己以前的了解相挂钩,学习兴趣也必然大大提高。
关键词: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综述
中图分类号:J59;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101—08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2 500年的历史。其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自然风景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经济繁荣。扬州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亦居显赫地位,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扬州漆器、扬州雕版、扬州美食等等,精彩纷呈。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扬州的传统民居建筑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存扬州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位于扬州老城区内。老城从明清时期遗存至今,面积5.09平方公里,城内400多条老街古巷纵横交错,50余万平方米的传统民居绝大多数保存良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陈从周教授在《扬州园林》一书中这样评价扬州传统建筑:“扬州位于我国南北之间,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因格,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同时,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追求和艺术审美趣味,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背景和某一地域的特色。对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研究,对扬州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文脉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扬州老城区保护和更新工作的进行,对传统民间建筑特征的研究,则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继陈从周教授的研究之后,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扬州传统民间建筑进行了考察研究,成果包括文史专著、学术论文、科普读物,等等。本文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及主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明确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从相关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来看,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时期: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对扬州传统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亦是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开始并迅速发展的时期。1957年,当时任教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刘敦桢教授出版了《中国住宅概况》一书,引起了全国建筑界、文物界以及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浓厚兴趣,至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兴起了传统民居研究的热潮。扬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园林与古建筑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对扬州传统民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以陈从周教授的相关著述为代表。
陈从周教授与扬州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生中多次来扬州,写下了数首与扬州有关的诗篇。1961年夏天,他带领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对扬州近30处的园林和住宅进行了测绘,完成了《扬州园林》一书的初稿。1962年8月底,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在扬州组织了一次学术活动,对扬州的十余处园林及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与讨论。刘敦桢教授和陈从周教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对扬州园林与古建筑的研究价值予以肯定。在《扬州园林》一书中,陈从周教授给予扬州传统建筑高度评价,对扬州传统住宅建筑的特征也作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
虽然《扬州园林》一书在当时并未能立即出版,但其仍可视为扬州传统园林与建筑研究的开端,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阶段研究的总体特点:在实地测绘调查的基础上,注重建筑手法和建筑技术的归纳分析,如平面布局、内外空间、建筑造型、装饰、结构、构造和材料,等等;而较少论及建筑产生的气候地理、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使用者的习俗和信仰等对建筑的影响,属于单纯建筑学范围的调查。
2.第二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相继成立,传统民居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视角更为全面综合,研究方法更为科学系统。随着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传统民居研究的第二次热潮,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名列其中。这带来了一系列关于扬州城市保护及发展的思考和讨论,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的文章《扬州小秦淮保护规划》,扬州规划与建筑界的老前辈朱懋伟先生的文章《十里扬州景物稠——历史名城的保护及其发展远景》、《扬州历史名城保护与建设发展》、《春风十里扬州路——扬州古城区东西干道改建规划》。关于建筑特色本身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和园林建筑上,如沈福煦《扬州的个园与何园赏析》,肖汉贤《扬州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等等。对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陈从周教授《扬州园林》书稿中的总论以《扬州园林与住宅》为题发表,《扬州园林》一书也于1983年出版,这些关于民居建筑特色的调查研究成果,在这一阶段出现,但并未得到更多的关注、延续和深入。
与逐渐成熟的全国民居研究相比而言,这一时期的扬州传统民居研究,虽有一定数量的成果出现,但总体发展已明显滞后。虽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扬州传统民居并未跻身于江南民居研究热潮之中;虽受徽州民居的影响较大,但并未如徽州民居一样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传统建筑;传统窗式;装饰设计
前言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它综合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构成的意境,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联想。而装饰是建筑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建筑的风格特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建筑装饰,由此可以看出装饰艺术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各种装饰手法要依附于建筑的基本构件来表现,而窗就是承载这些装饰的最为重要的界面之一。近年来东方主义复古风在世界掀起,使传统窗式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传统窗式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审美等很多方面相结合,这种中国建筑中独有的风格和式样,不断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它的精美绝伦的装饰功能,对于不定性空间的创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借景寄情,意境创造等都能给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一些新的启示。就目前我所能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传统窗式本身属于建筑的一部分,在传统建筑中称为小木作,所以在建筑学上对其有一定的研究。无论是从建筑史,建筑的营造技术或者是从建筑装饰方面都有一定的篇章提及到传统窗式,而把这种传统窗式作为单独的对象来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而且并不完善,现代室内设计多数把传统窗式当作一种符号应用于现代设计中,而对传统窗式的文化底蕴的研究及其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相对比较欠缺。本文就对中国传统建筑窗式做主题,从其古展状况、现代研究状况以及它在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综述。
一、古代建筑窗式发展状况
窗(window);(1)“窗”本作“囱”(cong),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个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来灶也叫“囱”)。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本义:天窗。(2)同本义。也作“囱” [window]。泛指房屋、车船上通气透光的洞口。各种著作中各有表述。《说文》:囱,在墙曰,在屋曰囱。《考工记・匠人》:窗,或从穴。四旁两夹窗。王逸《鲁灵光殿赋》中注解为:“窗助户为明。” 天窗绮。《论衡・别通》: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北朝乐府《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明・魏学《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以上是古代最早时期对窗的定义,但仅仅只限于对窗本身的功能而言。真正让我们见到建筑窗式具体形象的还是通过汉代的明器。汉代明器再现了当时房屋的真貌,我们可以看到位于立柱之间的落地窗和上下分为两段的窗等等。而到了宋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一个。当时,朝廷颁行的《营造法式》记载了宋朝建筑从总体形象到内外各部分的装修式样。窗式也从此开始被列为“小木作”部分。通过《营造法式》可以告诉我们宋朝建筑的窗式形式多样,装饰华丽,已成为建筑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后明清两朝留存至今的建筑向人们展示了当时建筑窗式的大量实例,使原本具有实用功能的窗成了建筑装饰的特点,成了表现建筑人文内涵的重要部位。通过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显示,古代对于传统建筑窗式的研究只停留在窗式本身,或者是以时代描述性的文字进行记录,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资料还是比较缺乏的。
二、现代的研究状况
现代中国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完整的,并且从更加细致的角度去发现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审美。多种资料着重于从中国文化底蕴和审美角度去探讨中国传统窗式,如楼庆西说编著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王抗生《园林门窗》,彭才年,翟利群,马本和,《中国传统建筑门窗》等。有部分文献书籍是在谈论建筑窗式的同时提及到了它的装饰性,但并没有更加深入透彻地去研究传统建筑窗式的装饰内容、装饰工艺、装饰材料以及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地域等多方面对其的影响。例如,有些研究窗饰的文章中只单纯地针对窗饰的形式、色彩、雕工工艺几个方面来阐述,停留在研究窗饰中“饰”的这一表面层次中,并没有深入细致地去剖析窗饰与窗的关系,没有将承载这些装饰的最为重要的界面之一 ――“窗”交代清楚,更没有细致的去分析当时的文化背景、生活水平等因素对窗饰的影响。另外,在探求传统窗式之美时,并没有将其深化到同现代设计相结合。只有将中国传统窗式这一艺术形式作为现代装饰的一部分,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才能有新的活力前行。
三、建筑窗式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窗的实用功能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集装饰功能和实用功能于一体的中国传统窗式却因为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发生变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现代装饰设计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传统窗式,目前的理论还比较缺乏。近几年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将目光集中在室内设计中传统窗式的运用研究中,没有深入全面地去将传统窗式在现代装饰设计中涉足的领域扩大,黑川纪章曾说:“不要只把看的见的东西作为传统搬到现代建筑中来,而要注意那些眼睛看不见的东西”。那些眼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固然重要,可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审美,生活方式等等也是要值得思考的。
众所周知,窗户不仅是一种表情,甚至是一种精神的表达。有篇报道至今记忆犹新:二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千疮百孔。一个外国记者在柏林市区闲逛时,发现那些家徒四壁的德国居民,家家个个窗台上摆满鲜花。记者感慨: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他们一定会创造奇迹。果真,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记者的观察是敏锐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窗仅仅是生存的窗,原先的生命窗消失了,存在人们生活的窗只有空洞的建材展现。对传统建筑文化也要加以创造,并简约化,这样才能设计出有中国文化神韵的现代建筑。建筑传承传统文化的延续,就是要建筑设计师们在建筑设计时要多方面考虑,既能采用现代的材料,但又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表现地域特色。真正的中国建筑必须基于建筑师对于传统和今天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行为准则的深入理解,弄清楚传统建筑当中优秀的成分与今天的人到底有什么关系,与今天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水平有什么关系,这些理解和判断最后要反映在建筑的形式上,这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现代的中国建筑。现在,外国的建筑文化在我国渗透的面积越来越大,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并不失去中国文化?
中国地域广阔,传统文化也不拘一格,所以在传承民族文化时,也要考虑地方文化特色。即使我们的建筑做到了民族风格,但也不能忽视与当地文化结合。像成都的清华坊,在做中国特色民居方面很有代表性。但它在成都做的是江南民居风格,如果能结合当地的巴蜀文化就更有特色了,当然这对设计者来说是个难题。那些我们称之为好的建筑,无论是中世纪的、封建时代的或原始时代的,都是对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有准确理解和表达的建筑。好建筑一定是表达了当地的社会发展和人类争取自由、争取更加完善的生活环境的努力,或者说,在重新定义人和物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有所建树。只有这种建筑才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的历史,如人类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生活,人怎样看待自己等等。
四、结语
中国有着自己很优秀的文化,建筑装饰上也有很多可供后人学习和模仿的长处。在全面学习前人对中国传统建筑窗式的发展、形式、装饰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要从窗式发展时代特征、不同地域特征、装饰内容、装饰色彩、装饰材料等方面系统研究和分析,能够为以后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同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要勇于创新,在对传统建筑窗式的装饰性有了深刻理解以后,讲其元素进行抽取,信息进行捕捉,灵活地运用在各个设计领域当中……后人做的,只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中国传统建筑窗式发挥到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学位论文:罗曼. 中国传统窗式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重构[D]. 广东:汕头大学,2009.6
[2] 专著、图书:潘谷西、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3] 专著、图书:楼庆西.《户牖之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1
[4] 期刊:赵丽雅. 中国古建筑中的窗[J].《文史知识》1988.1(1)
[关键词]:桥梁美学、古典美哲学、景观学、价值取向、结构设计
[abstract] : modern bridge has its functional, under the premise of advocat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aesthetics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understanding and aesthetic philosophy meaning, the contrast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Briefly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design scienc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human cultur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importance and substantial. According to the people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ppreciation, and sums up the bridge aesthe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for future planning guida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 bridge aesthetics, classic beauty philosophy, landscape learns, value orientation,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和美学一直是人们欣赏价值提升的体现,从古至今,有建筑的发展,必有其美学的发展,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和人文文明的重要一环。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具有其的意义不可估量,所以说如果建筑和美学史密不可分的话,那么美学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桥梁作为实用性建筑,既有其建筑所应具备的安全性、便利性、实用性和耐久性,也应引进环境、美化、人文人性的概念,使得桥梁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不失情调。桥梁作为建筑中的重要一环,美学也有独特的价值,横贯中西,亘古不变。毫无疑问设计师应加强对桥梁的景观美学价值思考和学习。
1.桥的产生——天成地就人为之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受到自然界的启发,比如倒伏在水上的数目,攀援过山崖的藤条,溪流中突出的石头,自然侵蚀而成的岩拱......于是便出现了最初始的跨越建筑。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不难看出,人类诞生之时便是傍水而居。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是缤纷万物的生命之源。在水之滨,我们的先祖们采集、狩猎、种植;盘土垒墙、制陶冶炼、引渠耕作,繁衍生息......同时,江河山川也造成了难于逾越的阻隔,所以便有了人类从远古时期就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跨域阻碍去开拓空间。然而,只有人类有了固定的交通方式需求是,便是有了——桥梁。
2.桥的美学的基础——审美哲学,美学的核心
2.1桥梁美学的哲学基础
美学属于哲学范畴,人称它是哲学中的一项皇冠,可见其在哲学上的艰涩与深奥。但是要探讨美学的概念需要提高到哲学的范畴,才能深刻的理解没的特性和内在关联。
2.1.1西方美学的哲学基础
西方的美学哲学基础中关键的问题是认识论和辩证法,自古以来,哲学家与美学家层出不穷,观点各异,各种主义中的争论、思索、探讨、实践中不断的分化、修正,并促进了其发展。美学正是也种种思想指导下,不断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美和发展美。发展至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美学历史上最大的两大思潮。美学的发展,也是基于两大思潮的争斗发展起来的。
哲学认为人类产生活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创造了社会。人类物质生产生活一切都是历史现象、一切现实生活的最终根源,意识最美的最原始的根源。它认为美不是自然物质的属性,不存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中,而是存在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之中,简称“劳动创造美”。所以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中对自然的改造中,实现自我目标,自我价值观的体现,人化自然中体现出美的影子。也是人们对美的事物不断追求最根本的人类情调。
2.1.2东方美学的哲学基础
中国美学所基于的哲学基础完成的比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夹杂着严重的封建礼教意识,迷信色彩,但其核心确实都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的自然规律。中国的哲学不仅深入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并泽及东方其他的邻国。西方人士接触中国哲学之后也不断从中发展丰富、深奥的哲理,对现代社会科学、艺术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中国美学所基于的哲学,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主要的流派是道家和儒家二家。
儒家美学思想是其入世哲学作为指导,着重人的社会生活,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誉善的统一,重视审美与艺术道德伦理作用。
道家美学思想看中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在审美方面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境界,道家所谓的“道”者即现在所说的客观规律。
道家和儒家有相近、完整的哲学提携,只是入世和用世的趋势不同。《老子》和《易》分别是道家和儒家两本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
2.2桥梁审美二元论主张
二元论的主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桥梁审美二元论顾名思义就是对桥梁的审美加以二元论的主张。审美二元论包括了对美的构思与创作的主体,也包括了对美属性的赏析鉴赏者对客体事物的认知,感悟,鉴赏的活动。
审美二元论包括:
其一,美存在于客体和载体。
其二,创造美和鉴赏美有阶段性的区别。
其三,创造美和鉴赏美属于不同主体的行为,并在不同层面、不同空间展开。
其四,创造美和鉴赏美,具有不同的对象,不同价值观,不同的规律性。
审美二元论是审美,其中的三层含义:首先是创造者按照自然规律和自我所积累的审美经验,正确科学的改造,美的改造;再者对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表现,改造合乎人的审美经验和客观世界;最后则是在审美过程中,人的本质量的对象化则表现为人对对象审美要素的感知,是主体对追其审美价值取向的肯定。
而桥梁作为我们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跨越障碍的交通设施人工建筑,其在生产和存在同样要经历设计、施工、和实际使用。同时建设阶段和使用阶段的一些关于桥梁的一些要求,比如“设计技术、安全程度、经济造价、美观环保”等,使用阶段的“交通通畅、行车安全”等分别为建设阶段的审美原则和使用阶段的什么原则,所以从客观上讲,上述中构成了对桥梁的审美,满足二元论主张原则及技术审美、功能审美、艺术审美的要素。这就是桥梁二元论的主张。
3桥梁美的摇篮——景观设计
3.1景观设计概念
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盒恢复的科学学科。景观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的说某个建筑的景观设计只是很单纯的针对这个建筑来说的。景观设计也是体现建筑设计者,及创造美的主体的具体思想表现。当然作为自然科学建筑学中,我们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注重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问题,而人类生存环境是动态发展的,也是美学所要涵盖的内容之一,所以景观设计学就是符合人类文明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也是美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3.2景观设计的理念
3.2.1文化的意义
每一个国度或是地区,都有不同的对美的理念,人们对美的事物是追求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推移,便有了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所以不难看出,文化的积淀对于美哲学的重要性。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所以文化和历史相辅相成。比如现代科学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虽然研究的对象,和方向的不同,但都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同时每个地区所研究或是所倡导的制度文化有可能不同,但是就自然科学而言,没有国界,没有地区之分。
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上的、观念上的,从开放度与自由度来说,必然是多样化,我们现在也应该可以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几乎不再会有一个国家能独立在信息爆炸、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剧烈的碰撞和摩擦,相互融合,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民族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它所处的时代性,时代性的变迁首先是它在经济上的对外接触相联系的。当然,融合不是混合,更不去取消差异,取消种族特色,融合的概念是既有你,也有我的关系,一个民族文化传统能否维持和发展,最终依据的是否由生命力、是否经得起时代性的冲击和检验。违反时代潮流,硬性维护某个民族文化传统是不切实际的。
3.2.2景观设计理念
人类一切的生产生活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景观设计也是一样的,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是对土地的规划管理,目的是营造一个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在景观设计或者土地规划的时候,创造美者的主观思想,不免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人的思维观念,对景观设计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景观设计是反应人的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说,景观设计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因子,它和其它文学艺术作品一样,都生动的反应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所以人们不惜在研究景观设计的时候,提到大量关于人类文化,正是因为有因才有果。人类文化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也是要求设计师对恪守经典文化的同时,融合其他理念文化,作出不失水准却又有新潮的经典之作。
3.2.3景观价值取向及意义
衡量价值的标准不是确定的,一方面说,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在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力求是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都能接受,所以谈论接受景观设计的前提,就是要考虑到“通用的价值观”。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其实很难判断今天作品的价值。价值观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观念迅速改变的时代里,人们很难判断作品的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但大众审美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地区的审美水平,与价值观水平,所以我们也说,景观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景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回顾历史,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的进步,促使现代景观的萌芽。
毋庸置疑,景观设计师一门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冲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形式语言,的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
对于景观设计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重中之重,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景观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加受到关注,所以生态也成最时髦的话题之一。自然和谐,也是人们美哲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景观设计价值取向中十分中央的一环。
4桥梁美的彰显——结构与设计
4.1桥梁结构及典范
桥梁的外在样式和一是千姿百态的,但总的来说,桥梁桥型可以分为梁桥、拱桥、刚构桥、悬索桥和斜拉桥。每一种桥型都有自我独特美学价值及其所以应用的范围。
对于梁桥来说无疑是让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桥梁桥型,他的结构实用且简洁。梁桥主梁的美学设计中点则是要求其形态轻巧,连续,简洁大方。而梁式桥的桥墩的美感和设计主要是依据上部结构而定,所以整个桥看上去是否有韵味,桥墩与主梁相协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东京湾横断道路桥,其桥墩与主梁的协调程度可以说是完美。
拱桥对于人们来说更是不陌生,我国历史上就有许多拱桥。而拱桥的力学优点明显,外形优雅,似乎拱桥的美浑然天成,不需要格外的点缀与修饰。如我国的赵县赵州桥,就是拱桥中的经典。而英国米德尔伯格和斯托克顿梯斯河桥,桥型为拱桥,虽为步行桥,但以其纤细、卓越的景观设计,令人神怡。我们也不禁感叹拱桥的多变和柔美。
大跨度悬索桥雄伟壮观,在环境中易形成全新的景观,竣工后,即成为该地域的标志和旅游景点。不需要多余的赘述,因为目前只有悬索桥能达到大跨径。光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其力学结构的优越性,高耸入云的桥塔令人惊叹。如日本关门大桥,高地起伏、刚柔并济,是对称美学设计手法中不可多得的典范。
斜拉桥的发展与变革一方面是由于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还是更多的处于美学上的考虑,斜拉桥和悬索桥在其景观特征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大跨度的斜拉桥和悬索桥给人的美观视觉冲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其巨大的规模和高耸入云的主塔的象征性标志的作用,拥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和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大跨径斜拉桥的典范如法国圣•纳泽尔桥、法国诺曼底大桥、法国米约大桥。
5结语
美学的意义并不是空洞的,它是基于人们的感性认识,是人们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门学科。现代美学的意义十分广,美学所研究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某种意义程度上价值观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包括整个艺术领域里的艺术穿凿一般规律和原则。美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反映人类生产生活情趣,彰显人类个性的一门感性学科。而桥梁美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类对于桥梁的一种感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认同和自豪感,这也势必会成为人类努力创新,奋发拼搏的一种动力,也是推动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的一种积极的感性潜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和丕壮著.桥梁美学(桥梁工程专业用)(第一版).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8月
2.刘古岷 陈小兵著.新世纪桥梁建筑艺术赏析(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3.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10月
4.徐风云 陈德荣著.桥梁审美原理(第一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1月
5.赵良著.景观设计(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