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4 06:15: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级会计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当前形势 信息化技术 中职 《基础会计》 优化策略
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脑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幅提升了教学效率。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式皆是以教师为主体,往往在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则成为欣赏教师表演的"观众",课堂气氛沉闷不已。而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则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低效状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了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利曾说过:"学习中最好的良性刺激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客观角度而言,积极性是学习中最大的内驱力,有了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借助相关的情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往往能令抽象乏味的《基础会计》知识变得具体、生动,让教学内容充满感染力,并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广大财会教师一定要根据中职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让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趣味盎然,进而让学生体验置身于某企业会计情境的感受,从实践角度让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譬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第一章"概论"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会计"这一概念不加修饰地进行讲述,对于刚从初中毕业且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很不恰当的,他们一定会认为这种类似于"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过于乏味,会计知识过于抽象、复杂,从而对《基础会计》的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对于这一章节的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设置一间虚拟化的网络财务室,并在财务室的办公桌上放置一些用于处理会计事务的票据、单据、报表、凭证、账簿等基本资料,然后通过多媒体屏幕直观地展现,让学生从动态的实物展示中对会计中的基本概念形成感性认识,再按照"会计事项"、"单据"、"记账凭单"、"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会计理论"的顺序深化学生对会计概念的认识,从学生耳闻目见的生活常识开始,将他们感性的会计经验提升到到理论的高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场景中学习知识,能令其充分感受到《基础会计》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其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的合成性,便捷性打造特色化的《基础会计》教学
在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学媒介极为单调,只有教材与黑板。譬如在开展会计实务训练时,事先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小黑板就得事先准备,而且还得准备好几块(板书的内容过多,一块黑板根本无法容纳必要的教学内容)。加之准备好的小黑板最多只能用两到三次,多次以后因为字迹模糊又要再次书写,浪费时间、精力。因此在传统的会计实务训练教学中,填写"会计凭证"的训练就不能过多,否则小黑板根本无法容纳。但如果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大量的会计实务训练内容,完全不必担心因为容纳空间不够而舍弃相关教学内容,操作过程也十分便捷,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切换到其它训练场景,节约了大量时间,教学效率大幅提高。
在多媒体这个自由灵活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根据中职生的思维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的需要,结合《基础会计》学科的特点,本人独特的教学风格,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制作具有合成性、便捷性的课件,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切换教学内容,从而发挥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最大效能。例如对于"原始凭证的填制"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内容、填制、审核三个方面,教学的重点就是将每种原始凭证的基本格式以及各种凭证的填写讲授清楚,利用教材加黑板的讲授方式往往给学生抽象、乏味之感。对于这一内容,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灵活便捷地演示与讲解,在两课时以内就能完成全部教学过程,且学生面对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屏幕会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将会大为提高。
3.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构筑高效课堂
从客观角度而言,《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过于复杂,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则能将图表、文字、动态的画面、声音融为一体,让难以理解的会计知识变得声形兼备。通过多媒体屏幕能看到相关的文本材料,倾听到富有感染的讲解,观察到动态化的演示,从而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感官效应,帮助其从更深的角度理解相关知识。对于基础会计这一课程而言,会计方面的原始凭证种类繁多,记账凭单的内容也尤为丰富、账页的格式多种多样、账簿账单填制的过程也尤为繁琐,对于这些过程是不可能在黑板上完全演示出来,凭借语言去进行讲解又极为枯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倘若运用多媒体对上述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屏幕将账单、账页的具体格式展现出来,并结合这些格式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则会对多媒体屏幕中显示的"实物"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重点介绍了常见有机物的结构、性质、转化、合成等知识。由于有机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独特,学习时有一定难度,所以复习时寻找正确的切入点以及合适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下面谈几点怎样有效复习有机化学:
一、抓住基础,注重概念
有机化学基础内容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酯、油脂、糖、氨基酸、蛋白质及合成高分子,认识它们的概念、组成、分类命名、代表物的表达式、结构、性质,明确结构决定性质,并能由性质、结合质谱图、核磁共振氢谱图、红外光谱图的作用,推测其结构,能辨别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达到纵览全局的境界。
如复习醛时,应明确醛是烃基(氢原子)与醛基相连的有机物,可分脂肪醛、芳香醛、一元醛、二元醛等,饱和一元醛通式CnH2nO,代表物乙醛:
1.分子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C2H4O,电子式: 。
结构简式:CH3CHO,及球棍模型、填充模型等。
2.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能与水、乙醇、乙醚等互溶。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与O2发生催化氧化,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强氧化剂氧化。②加成反应,与H2发生催化加成得醇(即还原反应)。注意醛基不能与金属反应,也不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其他代表物还有甲醛、苯甲醛,重点是典型性质、反应条件、反应类型,这样对醛类有一个完整的复习。
二、抓住官能团,掌握规律
官能团决定了有机物的特征性质,是学好有机化学的金钥匙,是物质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物质具有的性质就是官能团具有的性质,某物质含多种官能团,其性质也是所含官能团性质的叠加(注意官能团相互影响),同时决定了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在复习时抓住烯烃一大片,卤代烃、醇、醛、羧酸、酯一条线的转化关系:
其中卤代烃是烃和烃衍生物相互转化的桥梁,伯醇连续两次氧化成羧酸,明确它们转化时的反应类型,对应条件,熟练掌握转化规律,是有机合成推断及设计的关键。
三、善于对比,增强联系
虽然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只要善于对比,寻找异同,就能强化知识,加强记忆,增强联系,如从有机物性质上对比:
1.能使溴水退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醛基。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醛基及苯同系物。
3.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通常会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醛基、酮羰基及苯环。
4.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醛基。
5.能与钠反应放氢气的有机物含有羟基或羧基。
6.能与碳酸钠、碳酸氢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有机物中必含有羧基。
7.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为醇(浓硫酸加热)、卤代烃(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官能团的β-C上含有H。
8.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氢氧化钠溶液加热)、酯(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糖(单糖除外,稀硫酸加热或酶催化)、蛋白质(酶催化)。
9.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必含酚羟基。
10.能连续氧化的醇具有―CH2OH的结构。
又如从反应物量上对比,从物质空间结构上对比等既能巩固物质性质,又加强了相互联系,从而能0多角度灵活掌握物质性质。
四、学以致用,寻找题眼,设计、推断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机合成设计及推断题容量大,关系复杂,综合考查学生的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化学选考的重点、热点,关键是审清题干信息,题设问题,寻找题眼,根据性质、不饱和度,推测物质结构,观察碳骨架构建及官能团的转化,运用正推法、逆推法或正逆结合法,分析反应类型,理顺物质转化的来龙去脉,全面解决题设问题,对同分异构体的判断要明确限制性条件,结合物质性质、等效氢的要求及同分异构体的对应关系,全面书写同分异构体,这样既综合运用知识,又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各大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以及自主研发等方式来丰富教育资源,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现阶段,基础会计教学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需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为学生制作和提供更多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操能力,应用各种网络工具获取资源、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基础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基础会计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生刚入学对会计整体的认知度不高,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且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学生对网络技术的青睐度较高,对教师的讲解兴趣不大。结合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基础会计是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必修课,也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然而很多学生新生报到后要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体训练,一般情况下是在国庆假期之后开课,这对基础会计教学的课时有一定影响,教师需在有限时间内去安排课程进度,在讲授基本原理以及核算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缺少充足的时间,缺少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充分引导;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相关知识时会感到很难理解,知识比较抽象,很难以他们的阅历能够充分的理解,而且该课程对实践要求很高,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只会“形”而不懂“实”。在传统的基础教学课堂中,很多实操都是以教师的示范操作为主,学生容易错过或者忘记,回头想认真学的时候却只能问教师,在原理讲解上教师无法拓展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十分不利。因此,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不仅能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提升,总体能更好地实现基础会计教学的价值[1]。
二、基础会计教学信息化手段应用和反思
(一)选择适合基础会计教学的信息化资源
基础会计是财经类学生入门的基础课程,其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虽然对于一些基础理论,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易懂,所阐述的内容难度也相对不高,在有的网站上也可以在线学习,但是对于专业知识匮乏的学生来讲,其很难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也无法充分的学以致用。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时,所选择的教学资源需要符合教学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会计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不断丰富基础会计教学的信息化资源:首先,为学生创建适合专业发展的教育资源。针对入学不久的学生,其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的经济情况以及企业需求等方面的了解不多,对于社会企业职能部门设置、管理经营理念、内部管理结构以及发展情况的认知几乎为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市场以及企业发展经营过程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通过应用信息化资源来使学生直观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与当地发展较好的企业联系,并进行实地考察,将职工工作情况拍摄成视频,并委派教师进行市场调研,记录实践整个过程,之后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制作成为视频或者微课,丰富教学资源,开展认知教育[2]。其次,为学生创建适合课堂实践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教学素材,建立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项目信息化资源,打乱传统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引入项目化教学,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职业能力共同需求模块和小型工业企业模拟账务处理模块。其中,职业能力共同需求模块主要包含了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这一组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所有从事会计行业者必须掌握的,然而这一块内容对大一新生来说是陌生和抽象的,这需要教师做出企业资金运动走向、建立与如今大学生创业有关的学习项目,制作每一个知识点的微课小视频课程资源,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件去认知会计、分知识点反复观看小视频,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小型工业企业模拟账务处理模块是以一家小型工业企业的完整账目处理为实训项目,贯穿了从建账到编制凭证到登记账簿到对账结账出具会计报表这一整个账务处理流程,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在企业中做账的全部流程,这需要教师拍摄大量的操作视频和讲解视频,供学生课中课后观看学习。再次,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信息资源。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需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信息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讲授专业相关知识时,需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查找相关学习资料,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二)为学生构建虚拟企业情境
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增进了师生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拓展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教学情境,结合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讲解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公式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视频课件,让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企业生产运行情况,了解企业的厂房设置、外观、办公情况、机器设备情况、生产线以及材料库存情况等,使学生能够对企业有所了解。以此为基础,可以将会计科目、要素和账户内容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基础会计概念。在讲解经济业务核算时,教师可以播放企业生产和营销环节的过程,当生产材料进入仓库后是怎样进行质量验收的,如何办理生产车间用料手续,在生产加工时有哪些环节,产品销售有哪些环节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仿佛进入到企业中,了解内部框架以及企业的岗位设置和权利划分,掌握业务流程,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掌握财务核算技能[4]。
(三)合理利用信息网络工具,提升信息化教学有效性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已日益普及,各种聊天软件为人们的沟通带来了便利,网络资源成为了学生拓展知识和获取资源的主要渠道。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引入蓝墨云班课或超星学习通等学习APP,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讲解会计凭证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单据资料上传到学习APP中,让学生提前预习,并要求学生查阅网络资料主动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写好的凭证上传到学习APP中,同学们可以互相查看所写的凭证,并且互相挑错互相评分,在互评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也与学生保持互动,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点和技能点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5]。综上所述,信息化手段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创新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和合作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基础会计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雪凌子,续静.移动信息化教学在《基础会计》的应用研究——以学习通软件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277-278.
[2]童春香.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231+233.
[3]王哲敏.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7).
【关键词】高职 基础会计 信息化教学 现金支票的填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78-0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落后,高职教学步入信息化时代,教学资源更为丰富,教学手段更具多样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日渐深入,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呼之欲出。本文以高职基础会计课程中“现金支票的填写”为例,探究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简介
本课例“现金支票的填写”选自高职会计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基础会计。教材选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向兆礼教授和黄若男教授主编的高职高专规划(财务会计系列)教材。
基础会计课程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根据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业务技能要求,贯穿小型工业企业会计核算“证―账―表”全套会计流程工作,以“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以“一条主线、两套系统、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条主线”。本课程根据会计工作过程分为5个步骤,以其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课程共设计5个学习情境20个学习任务。由工作过程构成的“一条主线”如图1所示。
本课例“现金支票的填写”是第一个工作任务“原始凭证的取得与填制”中的任务2,是课程的重点章节,对应出纳岗位工作。
(二)“两套系统”。基础会计课程的两套操作系统,分别是“手工操作系统”和“运用专业财务软件仿真手工会计操作系统”。笔者所在学校的“手工操作系统”采用纸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来进行会计处理;“运用专业财务软件仿真手工会计操作系统”主要是“网中网财务教学软件”和“福斯特财务软件”。
本课例“现金支票的填写”涉及手工操作,同时,我们实训室配备的“网中网财务教学软件”和“福斯特财务软件”均含有“现金支票填写”实训,后续学习将在计算机上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巩固。
(三)“三个层面”。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包含“分项模拟训”“综合模拟实训”和“岗位实训”三个层面,如图2所示。
本课例“现金支票的填写”既是“分项模拟实训”中的“填制原始凭证”,又是“岗位实训”中“出纳岗位”的工作范畴。
二、学情分析
基础会计课程授课对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大一新生,他们在基础会计课程中首次接触会计知识。一方面,大一新生好奇心强;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基础为零。因此,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如细心谨慎等。
三、教学设计
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包含四部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小结。
(一)教学方法。本课例主要用到四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和行为导向教学法。第一,采用案例教学法,由案例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用一个案例贯穿始终,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性强;第二,采用信息化教学法,用职场菜鸟孙晓梅熟悉现金支票的视频讲解“现金支票填写方法”,本课例后续在“网中网财务教学软件”和“福斯特财务软件”进行操作,辅助教学的幕课、微课运用等;第三,模拟情景教学法,本课例教学在会计手工实训室进行,有相关票据、印章和工作环境,模拟情景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第四,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用课堂互动代替从头到尾的理论灌输,贯穿职业素养教育。
(二)教学手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利用PPT、视频等进行信息化教学。
(三)教学过程。本课例的主要教学过程如图3所示:
开始上课前,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空白现金支票,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先有个感性的认识。设计的案例既要贴合实际,又要能够让初学者易于接受。在设计案例时,既要让初学者能够根据常识看出问题的所在,又要将教学的重难点包含在其中。本课例通过“广西诚信达有限公司开出10000元现金支票,提取备用金”这个案例,贯穿整个内容的讲解,提出“怎么了”“错在哪”,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1.案例引入。具体如下:
(1)采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案例“广西诚信达有限公司开出10000元现金支票,提取备用金”,请学生看投影仪上的现金支票(图4),思考:“怎么了?这张现金支票能取现吗?”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2)抛出问题:“错在哪?这张现金支票为什么不能取现?”让学生讨论,请学生指出明显错误3处(如图5所示):出票日期支票上注明“大写”但图中的支票出票日期是小写的;支票的大小写金额不一致,很明显可以看到,人民币大写“壹万元整”,而小写的金额却是“100000.00”;支票上注明应有“出票人签章”,但图中没有任何签章。所以,“这张支票银行不予受理。”
2.该怎么做?引发学生思考,进行的必要知识讲解。只讲解必要的两个知识点:“什么是支票”和“现金支票的使用范围”。
3.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观看视频“现金支票填写方法”。所选视频模拟新入职“职场菜鸟”孙晓梅熟悉“现金支票的填写”过程,学生毕业后也将从职场菜鸟做起,该视频选取得当,对学生有很强的带入感,学生在看视频时,聚精会神学习相关知识。看完视频后,由教师结合视频和学生手里的现金支票,对视频内容进行小结,归纳要点、指出难点。
所选视频已涵盖“现金支票填写”的七个要点和三个难点。“七个要点”包含:填写存根联、出票日期、收款人、付款行名称和出票人账号、金额、用途和签章。现金支票的填写要点在视频讲解中全部涵盖,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必重复,此时归纳选讲“三个难点”加深学生印象。“三个难点”分别是:出票日期的填写、金额的书写和签章。这“三个难点”中任何一个不正确,银行都不予受理。教学时,应重点强调“三个难点”的注意事项。
(1)出票日期的填写:日期应当使用中文大写。为了防止日期被人为篡改,在某些月、日前应加“零”或“壹”:在数字1-9(单数)和10、20、30(整数)的前面加“零”,如案例中的日期“零伍月”、“零贰拾日”等;书写11-19的,前面加“壹”,写作“壹拾壹月”、“壹拾贰月”等。
填写支票时,如果出票日期小写(填阿拉伯数字),银行不予受理。本案例中,现金支票日期小写,所以银行不予受理。如果大写出票日期未按要求规范填写的,银行可予受理,但由此造成损失的,由出票人自行承担。由于后果自负,在讲解此处时,适当灌输职业素养教育,指出作为出纳人员必须细心、谨慎,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2)金额的书写:支票金额必须正确,以中文大写和阿拉伯数字同时记载,两者必须一致。若两者不一致,银行不予受理。本案例中,现金支票大写金额“壹万元整”与小写金额为“100000.00”不一致,所以银行不予受理。
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应采用正楷或行书填写,如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零、整(正)等字样。大写金额应紧挨“人民币”字样填写,不得留有空白;支票上未印“人民币”字样的,应加填“人民币”三字。中文大写金额到“元”为止的,在“元”之后应写“整”(或“正”)字;到“角”为止的,在“角”之后可以写“整”(或“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或“正”)字。
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的填写: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前面均应填写人民币符号“¥”,要认真填写,不得连写分辨不清。日期、金额书写时若使用繁体字,银行也要受理,但不得自造简化字。
(3)签章:现金支票上的签章与银行预留印鉴必须一致,如果不一致,银行不予受理;使用密码的,密码必须正确。案例中的现金支票上没有任何签章,银行不予受理。
讲解签章问题时,指出“签章个数”的记忆方法:如果出票人为单位,签章为两个(含单位章和人名章),一般是财务章或者公章加盖法人或者法人授权代表人的私章,印章不得模糊,否则不能正常核对,银行不予受理;如果出票人为个人时,签章仅为一(人名章)。
讲解签章问题时,温馨提示:空白支票和预留印鉴不能由同一个人保管。灌输“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理念,列举实际案例“保管支票和预留印鉴的财务科长挪用百万元公款高消费,锒铛入狱”说明会计工作涉及“钱”和“账”,必须相互制约。通常我们所说的“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也体现了这一点。
4.怎么做?这张现金支票该怎么填。利用引导案例“广西诚信达有限公司开出10000元现金支票,提取备用金”,结合模拟情景教学法和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填制现金支票,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留时间给学生动手填写,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填完后,展示引导案例所涉及现金支票的正确填写方式,如图6所示。
(四)教学小结。具体如下:
1.现金支票填写贯穿“防止篡改原则”。填写出票日期时,月、日前加“零”或“壹”,主要防止被人为篡改出票日期。填写金额时,大写金额填写时紧挨人民币三个字,不得留空;小写金额前面要加人民币符号“¥”,这些都是为了防止金额被人为篡改。
2.注意事项:空头支票问题。签发现金支票时,必须查验银行账户是否有足够的余额,不得签发空头支票。若签发空头支票,由银行处以票面金额5%但不低于1000元的罚款――“就高不就低”原则;持票人有权要求出票人赔偿支票金额2%的赔偿金。
举例说明,假如某公司为刘晓明开出一张25000元的现金支票,刘晓明拿去银行提现时,发现该公司账户上只有11000元(不足25000元),那么,刘晓明手里拿的就是一张空头支票,此时对于开出空头支票的某公司,银行可以处以1250元的罚款,同时,刘晓明作为持票人有权要求500元的经济补偿。为说明银行对空头支票罚款的“就高不就低”原则,可将前例中的“25000元”改为“15000元”,该公司账户上若只有11000元(不足15000元),此时刘晓明手里拿的仍然是一张空头支票,此时对于开出空头支票的某公司,因按照票面金额的5%计算得出的金额750元低于1000元,根据“就高不就低”原则,银行应按照1000元处以罚款,同时,刘晓明作为持票人有权要求300元的经济补偿。
3.后续学习。本课例利用PPT、视频等进行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与之相关的微课已制作完成,课后提供相应微课上传至班群,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工具,推荐使用“会计随身学”等手机APP进行课后复习巩固,开放慕课资源,克服课堂互动反馈的设施限制,实现随时随地沟通分享,屏蔽非教学的干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尝试利用慕课平台,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效率,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4.课后作业设计。本课例遵循“实用、够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课后作业,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课后要求学生学会规范书写阿拉伯数字的“中文大写金额”;二是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出票日期(大写)”,列举5个日期请学生正确书写,既包含一般情况,又包含需要加“零”或“壹”的特殊情况;三是设计经济业务事项,请学生根据业务填写一张完整的现金支票。
四、信息化教学总结
本课例总体设计如图7所示,采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包括PPT、视频、微课、慕课、手机APP、运用“网中网财务教学软件”和“福斯特财务软件”,实现“课证一体化”教学对接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会计手工和电算化实训室都实现了全WIFI覆盖等。
总之,在高职基础会计课程中以“现金支票的填写”为例,实施信息化教学,拓展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万琳琳.“职业能力本位”视野下的《会计学原理》实践性教学设计探究[J].中国商界,2010(5)
[2]刘建胜,谢林海.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工院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J].宜春学院学报,2013(5)
[3]程华安.工作过程导向在《会计学原理》课程开发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市场,2011(5)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会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以《基础会计》为例”(GXGZJG2016B145);2016年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基于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会计学原理》为例”(16JG26)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模块化教学 实施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62
The Case Study of Course Modular Teaching in Comput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LIU Bo[1], LI Ya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Xinjiang 832000;
[2]School of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ourse modular teaching in the comput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ndamentals is defined firstly. Taking the office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for example, the contents of course module is designed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sub-modular teaching mode is analyzed. Finally, combined with practice,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modular teaching.
Key words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modular teaching; case study;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针对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实践应用能力,初步让学生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理论相关概念,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模块化教学是一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专题教育,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识能力一体,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强调知识实践一致,是以课程模块为单位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为培养目标,它是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教学模式。①因此,采用模块化教学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方案。
1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案例
1.1 设计课程模块内容
以办公软件与信息检索内容为例,将该章节分成4个子模块,每个模块划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模块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②
1.2 具体实施过程―以子模块一任务二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1.2.1 教学内容分析
制作电子刊物是word综合知识应用的实践案例,该内容涉及到艺术排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艺术字的制作,艺术字与图片的组合,图文混排,文本框和页边框的设置等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本任务的学习,可以独立设计(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32页)完成一份主题形式新颖,色彩搭配和谐,内容丰富的电子刊物。
1.2.2 学习者分析
有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使用过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为本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学生缺乏综合技能的应用。本次教学案例设计的目的在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 教学环境
计算机公共机房(教师机、服务器、学生用机70台,投影仪各一台,并组成局域网)
1.2.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艺术字的制作;掌握图片与艺术字的组合;掌握图文混排;掌握文本框的输入;掌握页面边框的设置。(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收集的能力和 word 软件使用的综合应用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在学习过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1.2.5 任务设计
(1)收集素材,确定主题;(2)制作艺术字、插入图片、设置文本框;(3)图文混排。
1.2.6 教学策略及过程
本次教学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作品展示评价。
1.2.7 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标准
2 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模块化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③(1)学生的不适应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他们的要求过高,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案例任务,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任务量较多,便会产生厌倦和畏惧情绪。因此如何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同步双赢的效果,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关键。(2)教师的不适应性。模块化教学对教师要求过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每个模块需要教师设计大量的案例任务,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教师的心里难免会产生一些的压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使其能够灵活的展开教学。(3)实践教学耗费时间精力过大。模块化教学在实践应用中,首先需要做大量的教学分析,来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名称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其次每个课程模块结束后都需要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归总为学生的总成绩,学生考试不达标还要继续考试,直到达标为止,整个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年之久,固模块化教学相对传统教学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4)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在模块化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只能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测评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结语
本文举例分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是,对模块化教学模式背后的理念挖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模块化教学实践,总结出更好的经验。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KG-2013-21
注释
①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本要求(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一、《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势在必行
1.中职教育层次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技能型劳动人才。《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新生。传统的与实践脱离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必须进行 “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
2.《基础会计》课程地位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后续的课程如《财务会计》可看作是它的延伸、扩展与充实。只有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模拟仿真训练,才能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会计基本理论及内容框架的认识。
3.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当前社会条件下,加大“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力度,强化学生会计技能,变传授职业技能为中职办学的亮点。
二、《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工作
1.准备“剧本”。 “剧本”的来源:一是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材料。二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编写教学“剧本”。三是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剧本”。四是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剧本”。五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教学“剧本”。
2.培训“演员”。一方面通过课前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剧本”――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并得出结论;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的对白,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做好“导演”。在整个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前台发挥主角作用,教师则尽可能走向幕后发挥“导演”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注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材的处理
我们把《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对象与核算方法;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的相关理论;熟练掌握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分录的编制方法与技巧;掌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登记、错账更正与对账结方法,明确账务处理程序;能阅读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从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作好铺垫。
2.注意《基础会计》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在教学设计中,按 “大目标小任务”细分策略,依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之间的关系,将财会专业培养目标(大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大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实际项目或问题(小任务),从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创造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积极应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角色扮演式、模拟情境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感性认识企业资金筹集、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与销售、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的核算脉络,熟悉企业实际生产与经营过程,以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完善《基础会计》实训资料,统筹一体化教学流程
在实训模块教学中,我们结合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实训所需,适时穿插必须的理论知识,并按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类型,精心汇编、整理出与之匹配的会计核算所需的一整套原始凭证资料,使之成为会计实作实训的“配套教材”,为实现理论与实训技能教与学的对接。
4.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自我意识的发挥
“理实一体化”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正面引导的同时,主动加大实训教学力度,积极采取 “实物示范”、“情境设置”等教学的方法,展开形象化教学,教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适时开导、诱导,在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不但使他们知道是什么,更重要地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5.改革考试考核内容与办法,完善考试与考核评价机制
考试分两个阶段。上半学期考查学生会计基础知识,下半学期则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计理论知识考试立足于会计基本基础知识,实践性考核应注重学生对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表格的编制等。在成绩评价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的考核。
四、《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1.理实一体化应贯穿于会计全部教学活动中,例如,《基础会计》中讲解“会计凭证”时,学生先要掌握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写的要求,再进行实践操作,边讲边练,把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
2.学以致用。在讲借贷记帐法时,学生要理解记账规则,熟悉帐户的性质,根据帐户的来判断借、贷方向,然后是借贷记帐法的运用,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编制会计分录。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 高职会计
一、信息化技术与高职会计专业整合的必要性
1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发展趋势
伴随“互联网+”大环境的推动,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对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即适应满足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我国信息社会的现阶段可喜发展,也对教育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特别是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更有效地完成高职教育的特有职能任务。而在高职会计专业中的教学信息化方法的应用,也将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信息化的运用,必将涉及到许多新技术和机器在教育中的应用,但会计专业的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教学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化的观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的认识的过程,以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所用。
2 信息化技术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积极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指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互动化。在会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尽快上手,还对信息运用的综合素质有所要求,目前市场最需要培养的会计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但当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还并存着应试教育模式,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理论重而实践轻,职业教育应有的特征未能在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
信息化会计教学模式与传统会计教学对比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一)从会计专业学生角度;
A扩展了学生获得会计知识的途径和范围
B打开了学生获得最新会计案例的渠道
C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得到培养
(二)从会计专业教师角度:
A减少教师传统教学重复工作量
B提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
C提升教师对各种学习资源,并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资源库的整合能力
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教学也将成为未来高职会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实施的意义在于可以为会计专业的创新教育提供环境和保障,为会计人才培养提供条件和途径,也为促进会计专业教育产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极大机遇。
二、信息化教学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用现状
会计专业教师在信息化课堂教学技能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不但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有非常扎实理论知识,同时在应用能力上也需要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掌握传统的教育方式,较为重视专业技能的进修,目前具备较高信息化教学综合素质的会计专业教师非常紧缺,这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教学形式受到限制,信息化课堂的建议也受到限制。会计专业与信息化教学融合确实存在困难。但是信息的速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潮流和趋势,打破这个瓶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化教学与会计课堂教学融合模式探索
1 信息化教学与会计教学设计
设计整合信息化技术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信息化教W设计主要是考虑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信息化教学活动一定是需要合适的教学情境的。特别是会计专业,在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会计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方面,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教师设定好的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等,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潜能。会计专业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2 信息化教学与会计教学评价
对于会计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一般是指会计专业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准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实施结束后等各种不同教学环节,将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各个过程融合的能力,这样才可有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会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具备根据实际评价的需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评价活动的能力,包括掌握常见数据处理软件等能力。
结语
在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与教师的自主性将最大化的发挥作用。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信息化也将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丽萍,郑志辉,王淑慧.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衡阳市职业院校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3)
针对“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分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任务的设计中,首先应该具有综合性设计的展现,在课程引导过程中,应该将之前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在课程中所展现的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这种结合的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之前旧知识也有阶段性的巩固,然后应该在教学任务中展现实践性,任务驱动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展现,只有理论的教学是不适合会计信息化知识的学习的,在实践的展现中,应该尽可能的避免抽象知识点的出现,在相关实践性问题的设置中,应该满足学生的探求欲,将课堂学生的全部吸引力都聚焦在课程的知识架构中,让学生可以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最后就是在会计信息化的课程中应该将创新的概念进行实际的展现,给学生一定空间,使他们自行的进行空间问题的构思,这样的空间构思,可以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在会计信息化的学习过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的形式进行教学,就应该对相关课程的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有效的引出相关任务。在情境设计过程中,应该使用比较生动直观的形象进行问题的设置,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联想意识。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应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设置,按照本书,本章节,本单元,本阶段的要求进行知识结构的梳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用任务的引导模式进行知识的驱动,以探究问题的形式进行学生对于会计信息化学习的兴趣培养。
三、任务的分析
在会计信息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在相关任务提出之后,应该让学生们进行自主的谈论,不应该及时的进行解答,只有在提出相关问题之后,让学生们根据老师所提供的线索进行课程问题的摸索,才能保证学生对这类问题认知状况的正确分析,从学生给出的答案上进行查遗补漏。根据会计信息化学习的实际要求,教师在设计相关问题时,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进行问题的设计,先粗后细,逐步细化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对会计信息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学生自主或者协助的完成任务
在会计信息化的教学中,想要将“任务驱动法”进行有效的展现,就应该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讨论,给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或者团队完成任务的观念培养,这种观念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使用查阅资料的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扩充,可以有效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不断完善和学习中进行知识的积累。另外,学生使用团队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团队学习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以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还可以聆听别人的建议,做到取长补短,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方便于学生整体学习素质的提升。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性的工作,在学生遇到专业困难时,教师应该去给予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有效的完成任务。
五、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会计信息化自身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效果的总结中,应该重视实践与知识点的结合,在参与活动中,端正学生自身的态度,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完善学习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中,首先应该由学生进行自评,然后再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最后才由老师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的建立有效的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模块化 动态化 计算机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计算机课程教学在不断改革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的问题。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科学合理地划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适应岗位任职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成为社会岗位所需的合格人才。
一、目前计算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心举行,通过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起网络教学环境。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轻松的实现课堂演示教学、远程控制答疑、作业查看提交以及无纸化考试问卷等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内容固定,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对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固定的教学内容,比如,计算机基础课中都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软件等。这些学习内容学生觉得十分简单,认为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学习,但实际上对于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实用功能却不会操作。比如,在word表格中要求将表格设置为内框线0.5磅的红色虚线,外边框设置为1磅的蓝色实线,在测试后,只有少部分同学设置成功。因此如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按照专业特点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设置学习内容,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不但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懒于动手,造成在课堂上偷玩游戏、聊天等现象的出现。
2.课程结构老旧,难以满足岗位需求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布局,这种布局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岗位对学生的需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让学生毕业后不仅满足第一任职的需要,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岗位任职需要的能力,这就应充分认识到课程结构要从传统布局向任职基础、任职岗位、素质拓展的新布局转变。作为基础课程,计算机实践教学应制定相应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教材,合理化课程模块教学,以课程开发为核心,优化设计训练项目,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做到“所学为所用”。
3.教W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计算机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展开教学活动,但现在教师过多的依赖于这种方法,只要上课就要用任务驱动法,所有知识点也都要用任务的形式出现,比如,理论性知识较强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介绍,就被教师任务化成了“阅读教材说出网卡的功能”,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任务,不愿去探索完成任务的现象。另外,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但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多次未完成任务后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二、模块化动态化计算机实践教学探究
计算机教学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造成了部分学生害怕操作,不想动手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将所学知识分模块,根据所学专业动态设置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
1.按层次模块化学习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及接受能力将计算机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层次,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到相应的知识。可以把计算机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层、操作层、应用层,每一层又设有易、中、难三层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样就把每个层次的内容划分成了不同的模块。比如,整个计算机的学习内容可以划分为认识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四个模块,其中Office办公应用软件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个软件的使用。这四个模块是按认识计算机――安装使用操作系统――应用办公软件――网上冲浪的顺序来划分的,也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每个模块中设置的任务,达到标准后再学习更高一层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word相关内容时,可以将word这一章的内容划分为基础层:(1)能够学会文字、段落的格式化(2)会插入表格(3)能够实现图文混排(4)能够实现长文档的编辑;操作层:(1)利用文字特殊格式的排版,制作电子明信片(2)计算表格中的数据(3)利用图文混排知识制作电子黑板报(4)实现不同章节页眉页脚的设置;应用层:利用所学word知识制作一份分析报告,要求包括表格、图片。
2.根据不同专业动态化教学案例,做到所学即所用
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的基础上要先做到对学习内容案例化,通过调研,作者了解到只有少部分同学会使用计算机排版、制作专业课件等,而这些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后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案例化,比如在介绍“Word邮件合并”时,可案例化为“入学通知书的发放”,“Excel公式与函数的使用”可案例化为“制作分析销售数据”等。通过对教学内容案例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专业岗位对计算机知识需求大体相同、具体应用不同的实际,要在内容模块化上做到动态化,以满足专业任职的需要。比如在“Excel电子表格”课目里对所有专业都有“编辑电子表格”的模块,对物流专业以“统计物资项目”为案例,汽修专业以“统计汽油类型”为案例等来进行课堂教学,以实现内容的动态化。此外,由于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将最新计算机发展信息和新技术纳入教学,不断补充更新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