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06:55: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政务信息交流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信息采集能力是政府准确,及时和完整地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则包括存储,加工和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以满足政府最终用户需要的各种能力。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所采集和处理的数据实现“有信息的管理和决策”则是由政府的信息利用能力所决定的。而政府的信息交流能力则与政府信息对内交流,对外,促进政府与人民的互动,落实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计划密切相关。
政府网站所决定的政府信息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政府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对于公共信息的处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网站已经成为提升政府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措施。从电子政务的角度来看,政府网站主要有整合、接入和表征三大功能。
电子政务资源的整合功能。
1.政府网站能够通过广泛的信息集合,有效增强政府的信息资源获取能力。
政府网站在获取信息资源方面具有极强的便捷性,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并可以使用户通过检索服务很快找到信息。
通过信息资源的聚合、聚焦机制安排,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实现自己开发所需要的信息,形成强大的用户信息资源自组织效应。 通过建立在政府部门间合理的信息采集分工负责制度,基于政府网站能够建立适应新情况的信息采集制度,充分发挥各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在信息采集 方面的作用。
2.政府网站的灵活互动功能能够增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再利用能力。
政府网站所具备的互动论坛、信息查询等灵活功能,增强了信息的再利用能力。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制度,政府网站能够更加促进政务信息在相关部门间的交流,使各部门工作能获得更及时、更准确、更完整的信息,加快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协调,提高行政效率,根除“信息孤岛”现象,避免信息的重复采集、重复加工,减少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金的浪费。
3.政府网站的信息沉淀功能能够增强政府信息资源的积累能力。
通过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的备份存储制度,能够发挥网站强大的信息沉淀和积累功能,对已经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备份和“集中”存档管理。
通过政府网站的建设,能够更加有效汇集、存档各政府部门的信息进行长期的、历史性 的保管,防止各部门、各地方出现的信息资源自生自灭的现象,避免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由于条件局限而遭到破坏或散失,在部门或地方出现“数据灾难”时能以最快速度实现数据恢复。
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信息资源的编目整理,有利于建立政府信息目录体系,实现可公开的信息目录可面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以利进行深度 开发。
社会公共服务的接入功能。
1.作为直接面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政府网站,承担着电子政务服务前台的功能。
政府网站既是政府办公业务的对外交流平台和政府形象宣传的前台,也是政府信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是提供在线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政府自身的政府网站,政府部门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多元化公共服务,实现与企业以及公众之问的互动式沟通。
政府网站将政府服务以某种逻辑方式整合在一起进行重新组合,通过这种方式,居民只需一个入口,就可以享受整体的政府服务,不必再沿用一个个部门拜访的串行工作方式。一种比较理想的公共服务结果是:居民一次性地将办理业务所需的证明材料或其他文件传递给一个政府业务处理入口,政府内部业务处理可以并行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政府服务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工作和整合服务。
因此,政府网站是企业和公众获得政府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渠道,使得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政府网站的功能水平代表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是电子政府建设的基本环节。
2.作为具有广泛接入特性的政府网站,承担着实现跨部门应用的功能。
电子政务应用主要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政务协同服务,面向领导提供政府决策支撑服务, 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生了大量的跨部门业务过程,这些业务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需要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这些不同的决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四类服务模式: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政务协同和辅助决策。
公共服务模式作为为或社会公众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的技术方式,采用具有多接入、全时段特性的政府网站来作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共识。
资源共享模式政府网站由于具有广泛的接入性,能够实现多个维护入口并行的管理模式,因此能够成为支持两个或多个部门之间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主要技术方式。
政务协同模式作为一种支持多个政务部门协同完成一个业务过程的技术方式,政府网站能够作为信息资源的交流、处理平台,将多个部门业务组成一个业务流程。各部门实现各自的业务,工作流实现业务信息按流程转发,并持续启动相关业务过程,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辅助决策模式作为为领导和政务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技术方式,政府网站能够实现通过对多渠道的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归纳和综合等,获得可靠、科学的决策信息。
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政务协同和辅助决策四类服务模式的技术解决方案为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实现平台。
电子政务绩效的表征功能。
政府网站的访问速度能够体现出运行基础层的建设绩效,尤其是为社会提供“信息公 开、在线办事、公共参与”过程中的速度情况能够直接体现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并体现出保证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行的引导作用。
其次,政府网站的 信息服务能力能够体现出信息资源层的建设绩效,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等服务的过程中,直接体现了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共享、交互能力,同时,政府网站 的市长信箱等栏目为政府提供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领导决策的支撑。
第三,政府网站的在线办事的建设情况,能够体现平台支撑层和政务应用层的建设情况,从 而实现基于政府网站的政务应用评估。
1.政府网站能够体现政务信息公开的绩效。
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绩效主要体现在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实效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四个方面,政府网站能够通过指标体系的设置实现对政务信息公开的有效评估。
所谓全面性,即强调政务公开应“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政府网站的政务信息应当力求全面地反映政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全面地共享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所谓实效性,即政务公开应做到“经常性的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的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的工作随时公开”,政府网站必须注意信息的维护与更新,及时最新、最具实效性的政务信息。
所谓准确性,即强调政府网站必须能够代表政府,所的信息必须体现出权威性,因此要求各级政府网站必须具有高度权威性的信息供给渠道。
所谓完整性,即强调政府网站公开的信息应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公开过程性信息,如政务工作的计划规划和进展情况,也要公开结果性信息,如工作总结及结果公示等。
2.政府网站能够体现公共服务的绩效。
服务是政府网站乃至整个电子政务的生命线,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 网站的核心内容。通过政府网站,不仅能够评估行政性质的在线服务,同时能够评估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不仅能够评估信息形式的公共服务,也能够评估信息交 互与事务处理形式的公共服务;政府网站能够通过公共服务的架构评估政府是否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是否最大程度的方便用户获取各种服务。
按照信息交互与处理的复杂程度将在线办事能力划分成不同的深度,如表格下载、在线 咨询、在线查询和在线申报等,政府网站能够评估政府就每一事项提供不同深度下的“一体化”服务。通过考察政府网站是否具备较高的“客户意识”,是否能够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政府网站是否按照不同用户对象的应用主题设计公共服务的架构,能够评估政府是否打破政府部门的界限,整合各种在线办事的资源与系统,提供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
3.政府网站能够体现公众参与的绩效
[关键词]图书馆;政务信息;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277-01
政务信息资源是全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沟通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近年来,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己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图书馆如何开发利用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已成为一个需要急待解决的课题。
一.政务信息的概念及分类
1.政务信息的概念
简单地说,政务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政务过程中形成的以文件资料等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务信息资源的含义,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使用信息内容资源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员等;从狭义来讲,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政府机构为履行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输、保存的那部分信息内容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围绕着信息内容资源而进行的,一是指政府自身产生的数字信息,如各种条例、规定、章程、命令、批复、议案、通告通知、公函、会议纪要等;二是指政府从外部获取的与政府管理活动有关的数字信息,如社会调研信息、决策支持信息、提案议案、统计数据等[1]。
2.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
政务信息公开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政务服务、政务决策咨询信息以及相关的信息政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政务信息资源按照整合内容可以进行不同层级的划分,在技术保障和管理系统支持下,可以进行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该机制包括基础资源层,信息交换层,应用服务层三个层次[2]。
二.国内外政务信息开发利用状况
1.美国是公共图书馆最早介入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国家之一。早在1857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开始实行了托管图书馆计划,并可分为联邦政府一级的全国性托管图书馆和州县政府一级的地方性托管图书馆两种。其主要职能包括选择、采访、组织、保存以及为美国政府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源提供检索途径和服务。目前总共有1250个图书馆参与了FDLP计划,参加该计划的图书馆,可以自动地从相应政府部门获得政府出版物。除FDLP外,还有州一级的政府信息长期保存项目,如北卡洛莱那州的“州政府信息获取项目(2002~2008)”等。
2.欧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早在1989年,欧盟就提出了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近年来,为了促进公共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欧盟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 2000 年 6 月颁布的《2002 电子欧洲行动计划》,2001年10月制定的针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总体框架――《2002 电子欧洲行动计划: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以及《公众获取欧盟议会、理事会和委员会文件法令》、《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指令》和《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商业开发利用指令》等指令。这些政策和指令主要涉及公共部门的信息公开、共享和商业化开发等领域。
3.我国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上述各国相比,我国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程度是非常肤浅的。在2008年以前图书馆基本上是游离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之外。也就是说,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图书馆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没有法定的地位,这与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另外,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因此,利用图书馆管理政府信息资源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不断推进,利用图书馆进行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与政务信息公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条例》,为我国图书馆介入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其中条例第十六条就明确提出要在公共图书馆中建设专门查阅室的事项。
三.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当前图书馆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与困难有:
1.当前,我国的政务公开进程中,定密工作随意性大。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定密级时宁高勿低,明明应当向公众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偏偏作为内部规则或内部材料对待,影响了政务公开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政务公开中,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信息的界限较难把握,一些敏感信息(如工作福利)是否公开认定不准。
2.缺乏统一规范。政府公开信息要实现服务网络化,实现全图书馆的服务联盟都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但目前,图书馆界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存在相对的盲目性,这就给将来在网络环境下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实现在各网络平台、各网络主体之间自由流动以及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增大了难度,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财力资源。
3.在图书馆与政府部门之间如何建立分工清晰、职责明确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关系,实现电子政务全面普及与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的共赢方面还没达成共识。
4.图书馆对政府文本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策略与加工处理技能和方法能否满足需要,如何准确甄别和界定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范围还没有具体规定[4]。
四.图书馆如何开发利用政务信息
1.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以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制度与法律法规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和保障,是其职能界定的权威标准法则。
2.图书馆部门与政府机关的紧密配合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关键。政务信息的提供既包括原始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内容包括主动公开的各种政务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如需要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以外的信息,如公开目录、公开规定、公开年报等;公民、政务信息,可以通过申请获取),还包括更重要的公开增值政务信息。增值政务信息是指对政府原始信息资源进行二次、三次或更高次文献加工与组织,获取增值性政务信息,以便向社会公众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加工与存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专业编目人员、咨询人员、技术设备等),由图书馆配合政府共同参与完成增值政务信息资源公开服务,可以达到双赢,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高质量、个性化政务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可与之相互配合、互通有无。
3.建立政务信息存储数据库。图书馆通过对政务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和归纳,把分散无序的信息整合成分门别类的政务信息数据库,并做好目录、指南、索引、摘要的编制工作,为政务信息公开利用打好基础,方便公众快速准确地检索查阅所需的政务信息。
4.积极宣传和推广政务信息资源。图书馆应当对自身所做的政务信息开发让大众所知会用。可举办与政务信息公开相关的报告会和讲座,讲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知道如何利用政务信息。
图书馆在开发利用政务信息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分清政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界线。政府有决定政务信息公开和保密的权利,也有信息公开的义务。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利用政府大量的信息资源,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的效益,信息公开是政府的责任。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安全,加强信息保密是必要的。二是界定政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范畴。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制定不同的公开与保密级别,凡不属于保密的都应列在公开的范畴。三是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注意加强版权的管理。
参考文献
[1][4] 焦斌.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网络化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2,(3):86-88
[2] 牛力,李月,韩小汀.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3,(5):170-175
[3] 洪光宗,罗贤春. 构建公共图书馆平台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J]. 图书馆学研究,2010,(5):47-51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 语言应用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15-03
信息交流和传播离不开媒体这个工具。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传统的或是新生代的,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媒体内容的传播效果离不开语言,语言还是社会文化的载体,由此语言成了社会文化环境的一大组成要素。语言有其特点,媒体语言也不例外,因为时代的更替、科技的进步、媒体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媒体语言展现了独具一格的特点,比如语言风格多种多样,语言材料丰富多彩,使用媒体语言的人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语言生活。
所谓新媒体,是继传统媒体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有广播、报刊、电视等。新媒体得力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依靠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互联网等渠道以及手机、数字电视机、电脑等终端,向新媒体使用者提供信息和娱乐内容。
在政务中,传统媒体在信息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光靠传统媒体,媒体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新旧媒体交互使用时政民互动的需要。由此,新媒体有助于大大提高政务信息传播的效率,进一步促进政民对话和舆论引导。
一 现状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的《2014年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较之之前,2014年全国各级政务新媒体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政务新媒体的活跃度持续提升,政务新媒体在各级政府部门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网络舆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特点
有了新媒体,政务信息传播更广泛,可以从国内发展到国外,更具社会性,层次和内容都更丰富。
有了新媒体,政务信息及时或实时传播成了易如反掌的事情,因而时效性更强。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那个时代技术手段不够发达,广播、电视等大多采用录播手段。在使用新媒体的情况下,信息传播和接收之间几乎是共时的,传播和接收的环境是全开放式的,不再像用传统媒体那样有时间差。
采用了新媒体,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传播质量越来越高,比如发行采用多媒体手段的网络报刊和使用数字、高清的电子媒体,使信息传播质量有了飞跃。
以往的媒体语言多半指平面文字和有声语言。有了新媒体,语言内涵丰富了,除了静态的平面文字和有声语言外,还结合使用副语言诸如体态、形象、服饰等。通过多年发展,语言文字进一步规范化。
新媒体语言的表达样式更加丰富,言语技巧更加多样,不再局限于书面化语言和宣读式的播报,而是语体更丰富,文风更贴近受众,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更多样,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
使用新媒体后,传播策略从重“宣传”转变为重基于媒体传播规律的“传播”,以人为本,把受众当主体,关注受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以更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既宣传更传播。
三 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在政务中日益频繁的使用,持续不断地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包括政务新媒体语言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现实的通用语言里,也愈来愈受到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的影响。
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与现代语言规则发生着碰撞。政务新媒体语言被烙上了鲜明的新时代的特征,这些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方便快捷、具有创新性,大大充实了世人的语言生活。这样的文化现象既富有创新性又稍显青涩,几乎全民参与造词,给现实的语言生活造成了混乱。此现象虽然不一定能完全改变我们的语言,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将来语言的发展。与此同时,这或多或少给人们的语言交际带了一些困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本语言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新时期新媒体语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些词更替非常快,稳定性不够。出于娱乐游戏的心理,抑或是为了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新媒体用户无所顾忌地随意发明创造各种各样的词语或符号来进行表达,由此出现了诸如异体词、生造词、字母词、数字、图文符号混合词、汉字与外文杂糅式表达、各种谐音表达、答非所问的断裂式会话,这样的表达方式俯拾皆是。另外,有些人为了追逐时尚,受千变万化的时尚文化的影响,语言表达方式上的更替也就变得更快,缺乏稳定性。
其次,一些新媒体语言变异性强,使用上有局域性的特点。任何新媒体语言刚出现的时候都呈现为局域语言,也就是处于万维网这样语境下的交际语言。“这种新型的人际交际空间所形成的新型语体形式体现的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再次,由于不同于传统媒体语言,新媒体语言自从出现以来其规范体系是一块空白,新媒体语言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这种无人驾驭的局面导致新媒体语言被放任自流,内容和形式上鱼龙混杂,五花八门,变成了“语言的放假甚至是语言的狂欢”。这种情况的消极影响已扩展到了大众交际领域,同时也对语言规范体系提出了挑战。
四 影响政务新媒体语言发展的因素
历史和时代的不断变迁,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媒体语言的发展,并使媒体语言自然而然地带上了历史和时代的深刻烙印。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媒体语言的发展会受到如下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媒体自身的升级换代、受众的心理需求。
1.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政治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民主和改善,社会环境相应地一天天变得宽松,科技不断发展,大众的需求也愈来愈丰富,新词语、流行语随之不断涌现出来,数量之多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我国开始启用并普及了互联网以后,举国上下网络造词现象日益多见,民众的造词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甚至到了造词现象司空见惯的程度,新词语和流行语逐渐渗透到了网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每年都会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从此不难窥见,政务新媒体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迁,两者休戚相关,后者推动了前者的发展,具体来说,其中社会环境的优化是前提,科技发展是基础,大众的积极参与是推手。
2.媒体本身的发展
媒体的发展,也离不开媒体自身的不断发展进步、承上启下。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些都为媒体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养分,推动着媒体形态不断推陈出新,从传统的媒体发展到电子媒体,再到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全媒体,媒体技术的每一次更高更远的跳跃都无不带动着语言的不断发展。
3.受众的需求
受众的需求也影响着政务新媒体语言的发展。社会生活,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媒体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同时前者的变化发展牵动着后者相应发生变化。在我国还没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大众传媒主要是为当时的国家政治和国家建设服务,相对现在而言,那时候的社会生活比较单调划一,媒体语言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受众的自我自主意识被激发出来,社会生活被极大地放松和放开,形式和内容上变得五花八门,受众的需求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空乏单调,他们还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这种受众需求的变化带来了媒体语言的多元化。
五 政务新媒体语言的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不断地发展进步,这包括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会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媒体形态,与此同时,传统的媒体形态不会消亡,而是会在新形势下取长补短,经过适度的调整和改造而获得新的长足的发展。这种兼容共生、相辅相成、谋求革新的媒体生存之道,会使媒体语言的发展展现出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态势。
处理政务时,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要能采用适应新形势的新媒体语言与大众进行沟通互动,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华丽转身,如何很好地做到这点,这是当前政务新媒体急需解决的议题。
六 结束语
时至今日,政务新媒体的语言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点显著,但也不乏问题。有了新媒体,政务信息传播更加广泛,时效性更强,传播技术愈来愈先进,传播质量也日益提高,语言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对信息
既宣传也传播。有了新媒体,政务信息的宣传和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新词稳定性差、语言变异性强,使用上有局域性的特点,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媒体自身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影响着政务新媒体语言的发展。处理政务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能灵活运用新媒体语言与受众沟通,以实现政民互动的畅通无阻。如何做到这点是当前政务新媒体需要直面的议题。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以令世界惊讶的速度发展。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万人的劳动队伍,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管理任务异常艰巨。国家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行业和企业的改革举措不断推进,建筑领域受到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这一领域的新闻报道常被国内外众多媒体转载,这些特质为建筑行业新闻宣传和信息交流提供了无比宽阔的舞台和空间。本文就如何做好建筑行业新闻宣传及信息交流工作,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筑行业新闻报刊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行业目前有各类公开发行的报刊、出版机构近百家,有70多家建筑类网站登记注册,还有不少内部报纸、杂志、网站存在。由于新闻宣传的导向作用和传播的广泛性,建筑行业新闻媒体对行业和社会民众的影响不可低估。但长期以来,建筑行业新闻媒体领域管理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宣传声音不统一。由于数百家建筑行业媒体的信息来源不同,在政策及解析方面各自为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方针不能被统一地传达给业界及社会民众,许多人的非正式话语以“政策”的名义在各网站流传。由于缺乏对行业媒体新闻的指导管理,大量信息资源被白白浪费,造成行业新闻工作的被动局面。
行业报尚未明确宣传重点。我国新闻传播行业历来将传播新闻信息和舆论引导作为最基本的两项任务。但行业报不同于党报、党刊,与党报、党刊的宣传重点应该有区别。目前,我国关于新闻出版单位产业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已经为行业媒体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筑行业新闻报刊应在政策指导下逐步明确宣传重点。
建筑行业新闻报刊发展建议
笔者所在的中华建筑报社,较早地意识到行业媒体面临的危机,10年前便进行企业注册,实施企业化办报及经营战略。10多年来,报社已完全面向行业、面向市场,建立了全员聘用、工资待遇与贡献大小挂钩的劳动机制,探索出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服务于行业专业受众的办报新路。时任建设部部长俞正声曾称道报社:“这样办报很好,贴近行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样办下去,会越办越好。”
积10年改革探索之经验,笔者认为,作为行业媒体,建筑行业新闻报刊只有正确定位,以专业知识研究专业问题,服务于专业受众,才能长远地发展,尤其应着力于以下几方面。
组建建设系统新闻信息集团。通过组建建设系统新闻信息集团,保留合并同类机构,对内各媒体有各自的宣传重点,对外统一为建设系统新闻信息中心,使之成为行业新闻和信息的专业机构。信息中心统一制订中长期宣传及信息交流计划,有重点地行业新闻,统筹组织新闻宣传工作,中心内部各单位信息共用,资源共享,从不同角度报道建筑业最新动态,有重点地完成新闻宣传任务,至少可节约50%的人力、物力、财力。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建筑业发展。英国Latham报告指出,英国建筑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节省约30%的建筑成本。美国招标网(省略)和建造网(省略)都称通过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节约30%~35%的项目成本。世界各国都在建筑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着深入的研究。“九五”以来,建设系统建立了覆盖全行业的政务信息工作网络,各地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已建设并完善。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CAC)已在建筑施工领域得到应用,房地产交易、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工程质量检测等行业普遍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目标。建设系统新闻信息集团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的研究应用,推进建筑业信息化建设。
分类甄别,引导行业报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除有保留价值的内部工作简报外,坚决整顿并撤消内部小报小刊,既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可避免虚假报道出现。合并同类优秀期刊,使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走报刊产业化之路,自负盈亏,保证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有1900多种报纸,9800多种期刊,除党报、党刊等公益性报刊外,其他报刊将按照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产业化改革要求走转企改制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在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及经营模式方面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报刊转企改制,保证了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和导向性,为党和国家基本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提供了全面、有效、健康的宣传平台,也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更为新闻媒体走向市场指明了发展方向。建筑行业媒体具有专业性特质,将自己定位于为行业服务的专业媒体,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强的自主经营能力和发展活力。
引言
作为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与支撑系统,气象信息的交流主要包含:高级性能计算机交流,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服务等,而作为衡量气象现代化水平重要标志的气象信息交流也是气象信息存储管理,传输,资源共享和计算机处理的基础,它首先关系到气象部门能否为广大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进而关系到各级政府乃至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所以说气象信息交流驱动着气象业务交流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其他系统的发展。
1 气象业务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历史
想要把数值气象预报中用到的数学方程组合解开得到结果是件很困难的事。《利用数值方法做天气预报》一书的作者——英国数学家里查逊就在书中讲述了怎样做数值计算。1916年至1918年间,理查逊为得到准确的数据,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尝试进行了第一次数值预报,这次预报计算在许多人用手摇计算的方式总共进本文由收集整理行了12个月才宣告完成。而想要得到未来24小时的气象预报换算成单人计算,需要日夜不停的算64000天整整175年。而相对于变化莫测的天气来说,想要跟上它的速度就需要有一个64000人同时计算的巨大工厂,这样才可以把24小时以内的气象预报计算出来,这其实就是人的计算跟天气在比赛。虽然这次试验以失败告终,但人们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而仅仅在这一著名实验的20年之后,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便诞生了。而美国的科学家第一次成功的做出了500百帕天气形势的36小时气象预报,使得数值预报真正的实现,那年是1950年。自此,数值预报引入到实际的气象业务中,更多的国家先后开始使用这种先进的天气预报的办法。在这次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做出数值气象预报之后的四十多年间,数值预报不断的得以完善,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数值解法应用的熟练及日益精确,准确,对大气相关数值描述越来越细致,使得垂直方向能够分解到20至30层,而水平方向更是可以细到20公里。与此同时,预报也更俱精确性和实效性,对未来三日之内的重要的天气变化过程和其相应的剧烈气候变化,诸如大雨,温度下降,大风等都可以做出较准确的预报。
气象资料的传输,手机,处理,模式的预报计算及材料分析,还有预报结果的显示,分发服务等诸多环节组成了数值天气预报。
2 计算机在气象中应用的必要性
作为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的计算机,伴随其诞生的计算机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计算机网络不断的将其自身完善和更新,使其功能性更加强大。所以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气象业务能使气象部门不断壮大,气象信息不断完善和更新,能更好的服务于气象业和社会的发展。
2.1 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气象服务中是顺应时展的趋势 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同样气象业务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进步。所以气象业务部门要发展就需要引进高科技来改革自己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建设。
2.2 气象业务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气象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气象业务不去创新,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那么就无法满足这个社会的发展,所以为了气象业务能更好的存在,只有不断的提升和发展自己。
2.3 需要高科技软件的支撑是气象业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气象业务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且要求这些数据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同时这些信息的传递范围要广,而这些要求只有计算机网络中的先进技术才能完成。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到气象业务部门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计算机的使用是气象信息交流的需求
作为国家空间基础信息重要组成部门的气象信息也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它支撑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决策。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气候的变化和预测,天气的预报等国家重大项目发展也都需要气象信息的支撑。
3.1 气象信息的收集和传输能力需求 在气象信息的传输能力和收集方面,气象业务未来的发展特点是:计算机网络支撑着全国气象业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气象信息对完善气象资料手机网络有重大影响,它包括:风廓线控测资料、闪电定位探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资料、gps/met观测资料、自动站时空加密观测资料、气候交流观测所需的多圈层其他资料等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对这些资料的不断研发和探究,会产生更多的预测,预报产品同时会对计算机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一代电视天气会商也要求计算机网络的支持。所以说计算机信息加工平台既连接着外服务的各类对象也连接着本机气象信息加工预测交流网,因此计算机宽带网络支撑着气象专用频道的电视节目制作与传递。
转贴于
3.2 气象信息处理加工能力需求 气象信息的加工处理需求主要是指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在空气质量、水文、海洋、气象等方面研究及应用。随着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对这些方面的精确度和时空分辨率不断的得到提高,信息预报的时效也不断的延长,集合作业的不断发展和各种作业的不断增多,对计算机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预计到2010年,在气象业务部门,高性能计算机需求为峰值性能200tflops(200)万亿次浮点运算(秒)以上。
3.3 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共享需求 随着气象观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气象数据,而这些气象数据推动着预报,预测能力的增强,进而产生更多的预报预测产品,气象信息需要运用到各行各业中,而这些需求对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共享又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 国内气象信息系统的现状
气象行业收集了大量的气象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发和存档,而这些气象信息需要运用到气象部门的各行各业中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靠高性能计算机网络支撑的气象信息系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气象信息交流系统。
4.1 气象卫星信息 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9210工程)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国内气象通信传输能力,它建立了覆盖全国市以上的高数据广播网和覆盖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双向通信网的zsat卫星通信技术。初步建成了由自动磁带领域和大容量磁带限制的气象信息的存储系统,使国家主要网络系统建设初具规模。本文由收集整理
4.2 气象资料系统 作为我国基础气象业务的气象资料管理业备受关注,它在对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服务等方面也越来越标准化,现代化和规范化。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已经录入到计算机中,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而主要的气象资料也已经进入了这样的数据库,方便了用户的查阅和利用,这样大量标准和规范化的数据就保障了气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安全性。
4.3 数据库管理信息 商用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国家级和省级气象业务部门,并且形成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编程。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和广泛应用因特网技术,而因特网技术下的专网政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省市县,这些技术也开始被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利用。
5 气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作为当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信息系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5.1 通信和网络技术
5.1.1 地面通信 国内大部分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来创建新一代的信息互联网,它是把光缆骨干网从格状网变成环状网,这样环状网利用新一代的网络传输设备让一对光纤的传输容量达到1600gbps。这个环状网每一处所发生的故障都可以自动修复。
5.1.2 网络技术 高速局域(城域网)技术的发展体现在以太网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atm)多层交流等方面。以太网又分为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而万兆以太网的运营模式是通过单模光纤或者多模光纤以千兆以太网十倍的速度传输,这种atm技术的使用,让用户能更好的利用无限扩大的网络,进行多层次的技术交流,也可用于千兆位网的交换。
在互动电视盒虚拟现实,视频点播系统,远程教育和清晰度高的视像会议上都体现了宽带网络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5.1.3 移动通信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时代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到来,无线技术除了光线通信技术之外,还出现了备受人们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无线局域网(wlan)它是通过分组无线业务(gprs)码分多址,基于家庭射频,等无线通信技术来完成的。根据移动通信服务的原则,移动通信网将为更多的领域服务,同样也为观测系统资料提供了很好的通信手段。
5.2 高性能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的共同进步将支撑着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综合性能的发展和提高。未来几年,一方面新技术计算机有可能会出现在某些高科技的领域,并且机体将会在分布式内存和共享内存这两个层次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未来,这种新技术的计算机能够接受多种编程模式。另一方面传统的cpu芯片的性能也会随着主频的提高和集成电路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些系统软件上的进步将会大大促进应用软件的开发。
6 总结
目前我国计算机的发展现况还不止这样,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利用。
6.1 运行监控系统方面:①信息系统安全监控;②通信网络运行监控;③计算机应用系统运行监控;④综合监控平台。
6.2 国家级气象业务异地定备份系统方面。
6.3 通信网络方面:①局域网交流和应用;②广播通信网的应用;③资料的收集;④建成全国宽带主干网;⑤国家气象信息交流网。
今年以来,XX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立足于“当裁判、搞服务”的职能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服务理念,加强市场监管,在整顿与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加强价格监督检查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截止8月底,全市共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XX件,查处违法所得XX万元,实行经济制裁XX万元,其中没收违法所得XX万元,退还用户XX万元。上缴财政XX万元。记录价格举报电话XX个,其中咨询的XX个,立案查处的XX个,结案率100%。主要工作:
一是围绕“三农”问题,切实加强对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管。抓住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机,重点加大对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的检查,并按照全国统一部署,有重点地开展了生猪屠宰收费、村委会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同时对农电、农水、农机服务、农村中小学收费实施了常规性检查。重点以健全涉农价费公示制度和完善农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为切入点,进一步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价格监督体系。XX以镇财政所为依托成立物价监督站,对外挂牌运作,财政所长兼任物价监督站站长,科员兼任镇价格监督员,同时按村的地理位置划分为112个区,以村会计、教师为主聘请了112个村价格监督员。XXXX则以镇经管站为主体,实行挂靠制,形成了分管镇长或经管站长为镇物价监督站站长,经管站科长和村会计为镇村价格监督员的农村价格监督体系。XX结合自身农村数量少的特点,在物价检查所设立农村价格监督网络总站,各镇或街道办事处设立分站,检查所所长任站长,各镇长或街道办事处主任兼任分站长,村价格监督员以退休老干部、退休老支书为主。全市普遍推行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了培训制度,通过当地政府,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并印发物价政策法律法规手册,组织价格监督员开展自学。实行统一的证件管理,按照统一编号,对镇村价格监督员颁发《XX市价格监督员证》。实行了定期交流制度,按月或季度对镇村价格监督员开展工作交流,对工作情况开展座谈,对先进工作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建立了严格政务公开制度,对价格监督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纪律、主要政策法律规定和网络分布图全部上墙公示。如XX设立的镇村价格监督网络分布示意图、XX的全区农村价格网络地理分布图以及其他市区发放的价格监督员联系手册,既便于工作上的沟通,更便于广大农民的监督。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均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将镇监督站和镇村价格监督员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培训考试成绩、日常工作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每半年按照考核成绩,分等级予以奖励。实行了完备的档案管理,对价格监督员进行登记造册。做到了既规范又便于了解每个价格监督员的情况,内容非常详细。如XX还配备了会议、培训、走访、投诉举报等记录笔记。进一步强化镇价格监督站的服务功能,建立了企业定点联系制度,比如XX在市区和部分镇确定128个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联系点,由价格监督员定期为其提供价格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物价方面的具体困难,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
二是围绕价格诚信问题,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检查评比活动。针对前一时期XX部分民营商场存在虚高标价等问题,我们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于2003年开展了“明码实价店”评选试点工作,通过召开经营者例会广泛了解实际效果,并结合近一年的运作情况,今年4月又组织了第二期评选活动。主要做法:首先是注重宣传与引导,以通知的形式对活动的有关事宜在市区范围内的民营商场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严格细化评选标准,考核标准计19项之多。规范评选程序,坚持业户自愿的原则,由经营业户自主申请;发挥各民营商场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具体组织初审推荐,由商场列出候选名单,配发选票,组织广大经营业户进行投票,并现场亮票,投票及亮票过程由物价部门派人进行现场监督。根据得票多少,由商场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候选名单上报评选小组。其次是加大验收考核力度,邀请工商、商场负责人和消费者代表组成验收小组,采取试卷问答、提问、明查暗访、查看管理档案等形式,进行综合评定。按照好中选优,对申报的6家大型民营商场的260多个业户进行了考核验收,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定27家经营业户进行表彰。同时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政府和部门领导举行授牌仪式,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目前已有47家经营者获得明码实价店称号。第三是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于近期组织获得称号的经营业户代表及市区各民营商场的负责人进行座谈,就评选作用、意义以及今后工作的开展等广泛进行了座谈。从目前的情况看,商场管理部门和广大经营者对此项工作比较认同,参加评选的热情非常高。在加大正面引导的同时,我们又结合明码标价检查月活动,抓住重大节日的关键时期,加大了对市场明码标价的检查力度,查处了一批违价单位,从反面予以警示和震慑,也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
三是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相继开展了婚姻登记收费、殡葬服务业、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专项检查。在殡葬收费检查中,重拳出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套餐服务”等强制收费等问题进行了严厉查处,同时帮助被检单位制定整改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检查中,全市选派检查骨干39人,组成12个检查组,有步骤的开展了专项整顿,查出违价单位97个,违价金额达XX万元。
四是围绕规范化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价格监督检查基础性工作。此次国家发改委重新修订了规范化检查所标准,改变了评选办法。全市上下积极申请,结合新标准,加大整改,按照坚持标准、逐步推进、严格考核、加强管理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强检查所自身建设。在整改工作上务求真实到位,在申报材料整方面理求真创新,规范化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同时以全省案卷评比活动开展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案审质量,针对评比中所暴露的问题,组织所长和案审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培训活动。在宣传方面,全面开通了物价网站,开设了价格举报、工作动态、价格监督检查、曝光台等多个栏目。
总之,上半年我市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也打造了一些亮点,但与兄弟市地相比,我们一些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认真加以总结和改进。
二、关于今年下半年的工作版权所有
总体上继续按照年初的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案审工作。实行专人具体负责案审工作机制,建立分管所长、科长和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制,实行层层把关,并严格考核制度,全面提高案审工作质量。
二是切实抓好各项专项检查。在重点开展好电力价格和教育收费检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自来水、供热等垄断行业收费和价格检查,进一步抓好土地、房地产等国家机关收费检查。以加强市场监管、防范价格异常波动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化肥等农资价格的监督检查。抓住十一黄金周有利时机,对旅游景点门票价格、旅行社服务价格和宾馆、饭店、培训中心的房费、餐饮价格、通讯收费以及明码标价等开展一次集中大检查。继续抓好明码实价店善后工作,召开一次明码实价店业主座谈会,就明码实价店运作、管理等问题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全方位探讨。
科学化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泰安市编办充分运用评估、考核、调研等手段,确保机构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一是力促决策科学。将上级文件精神和泰安本地实际紧密结合,努力使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制定《泰安市机构编制事项调研评估暂行办法》,凡机构的设立、调整、撤销,职能、编制、领导职数的核定或调整等事项,提报前都要进行考察调研,并明确了受理事项、制定方案、方案审批、人员选配、组织实施、研究分析6个步骤。二是力促执行科学。科学的执行是确保决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确保执行落实的有效性,注重强化考核这一手段和杠杆。2011年将机构编制管理法规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和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出台《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今年一季度对县市区进行了首次考核,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全面掌握了县市区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考核结果对县市区2011年度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了评定,有力促进了机构编制工作落实。三是力促监督科学。将监督检查放在与决策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完善《泰安市机构编制工作监督考核意见》,丰富充实监督检查方式方法、程序以及责任追究认定。完善机构编制审批与监督检查的协调配合机制,探索实行县市区编制使用审批备案制度。县市区编办每年年底前将年初下达的编制计划使用情况报市编办备案。市编办对备案材料进行审查,结果作为开展监督检查和核准下年度编制使用计划的主要依据。
二、明确权限流程,提升规范化水平
讲规矩、重程序是机构编制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泰安市编办把规范化建设作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点。一是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制定出台《泰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主要职责和工作程序》,明确了编委和编办的职责权限,县(市、区)党委、政府组成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机构的调整须报市委、市政府或市编委审批;县(市、区)事业单位的增减,要报市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准、备案。二是规范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出台《关于加强县(市、区)机构编制的意见》,分别明确了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的审批程序。报市级审批的行政机构调整事项,由县(市、区)党委政府提出书面报告,市编办提报,按管理权限审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管理按主管部门向同级编办提出立项申请—县编办向市编办申报立项—按照审批管理权限研究确定“三步走”的程序办理。近年来批复的机构编制事项全部按程序进行了办理,并详细记录在案,有效控制了县市区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增长。三是规范编制使用流程。着眼体制理顺的新形势,2010年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使用管理的意见》、《关于实行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核减人员通知单的通知》等文件,其中加强机构编制使用管理的意见被《机构与行政》全文刊发推广。《意见》详细规定了用编申请—用编审批—使用编制—落实编制—核销编制5个步骤,确保了编制使用的环环紧扣。之后又结合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实际,规定机关事业单位核减人员必须向机构编制部门报送通知单,把好机构编制管理的“后置”关口。
一、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业务指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县级局业务科室、工商所之间业务指导力出现弱化趋势,业务科室直接参与基层执法面越来越广,导致重复执法、多头抽检等现象产生,严重浪费基层监管资源、造成基层行政行为的无序性。
(一)执法行为重复,浪费监管资源。县级局委托工商所执行监管权力的同时,设立了公平交易局、企业注册局、商标广告科等单项业务监管科室,负责基层工商所业务工作的纵向指导,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县级局业务科室越来越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市场直接监管和执法办案中,与工商所职能相互重合,导致依法行政管辖范围和职权划分不明确,造成执法监管资源浪费。一是重复查处。部分经济违法案件,公平交易局、市场监管科、工商所均有调查取证的权力,经常会出现同一案件被工商所查处后,再次被对应的业务科室立案调查。二是多头抽检。同一时期内,针对不同经营业户的同类同批次商品,县级局业务科室与工商所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多头抽检化验,得到相同结合,浪费了监管执法资源。
(二)权限下放不够,监管规范不强。工商所处于市场监管最前沿,对辖区内经营业户的经营情况、诚信度等较为了解,更符合市场差异性监管的需求,但目前县级局对工商所下放的监管权力仍不够到位,使对部分企业的执法查处权与日常监管权相互分离,执法过程中无法体现针对性和差异性,导致部分违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监管。如基层工商所在监管工作中发现某企业超范围经营,但在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的同时,该企业可绕过工商所,直接向县级局注册窗口成功通过年检,而注册局对企业年检材料的核审主要着眼于电子档案和书面材料,无法对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落实,导致企业年检过程形式意义多于实际意义。
(三)重视成果汇报,轻视方法指导。县级局对工商所安排的工作任务,将目标责任根据情况分流到各个单位,并以“岗位责任状”的形式予以确认,对工商所的完成情况往往拘泥于听汇报、现场观摩等形式,而工商所如何落实方面了解较少,对基层人员的工作措施缺少具体的指导意见,导致部分专项执法行动的程序违法或措施不当,最终使整体案件处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同时,县级局各业务科室对下安排监管任务时,采用纵向分头通知的方式,缺少横向信息交流与沟通,出现多个科室任务下达量失衡现象,某段时期基层工商所接受任务太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任务执行模式压力过大,导致部分工作无法按时完成。
(四)基层调研不深,制度落实困难。制度的出台必须与基层实际情况相符,适应基层监管执法工作的需求,当前多数县级局在制定基层工作制度过程中,最大可能适应上级各项任务落实的需要,而对基层实际情况了解不多、调研不深,出现制度的内容与基层实际“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制度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难以取得良好成效。一是缺少下级意见“上传”渠道。制度的出台往往是发文布置、电话通知、书面报告,缺少畅通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没有切实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发展和执法特殊性。二是缺少实践效果反馈机制。在制度落实过程中,工商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由于没有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县级局无法进行及时调整,制度的执行效果也仅是“蜻蜓点水”式掠过,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不强。
(五)关系协调不足,整体掌控不力。基层工商所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硬件设施、人员素质等方面差异性的限制,在部分工商所中探索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以完全适用所有的工商所推广,这种情况需要县级局在工商所之间进行及时调查、协调,针对部分基层差异进行适当地调配。目前,多数县级工商局忽略了基层所的内存差异,常常将条件较好的工商所作为某项工作创新经验的实践单位,然后以先进所的工作任务的目标来衡量所有的工商所,这就导致了部分工商所无法跟上创新的步伐,影响了事体工作进度和效果。
二、造成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指导不力的原因
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的指导、协作的关系越来越弱,成为影响基层监管执法工作顺利推进的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局业务科室职能定位不准确。县级局对工商所的业务指导主要通过业务科室完成,业务科室的主要职责是对下级部门开展行政指导,除部分重大案件需要业务科室直接参与外,监管执法工作应由工商所完成。目前,多数县级局业务科室由于经济指标的压力,将主要精力和重点工作放在直接参与监管执法活动,弱化了原本的行政指导与协调作用。
(二)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重复执法、多头抽检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县级局业务科室与工商所之间、工商所与工商所之间缺少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没有形成程序完备,快速有效的基层信息传达、反馈、处理渠道,局机关根据权限掌握的数据信息较多,但这种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基层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基层意见的反馈信息也不能及时向上传达,造成了具有相同执法权的单位之间多头分散执法的现象。
(三)“条”、“块”工作机制相互冲突。县级局业务科室下达的监管执法任务,是基于垂直管理模式下的纵向工作,即“条”向管理机制。同时,工商所在开展业务科室部署的纵向工作时,往往会受到所驻辖区政府、相关部门横向职能的影响,掺入了较多配合性的“块”型工作,这种“条”、“块”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给基层工商所工作的开展很大难度,部分工作任务由于发令主体的不同,会出现工作要求、时限等方面的冲突,导致基层单位完成水平不高、效率较低。
(四)县级工商系统经费保障压力较大。当前经费保障制度下,基层执法人员工资的20%由基层单位以罚没款收入自行解决,这种制度造成严重的执法趋利问题,部分单位把行政执法权作为执法人员工资收入的重要保证,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造成不良社会后果。个别执法单位和个人没有正确理解执法的目的,对行政执法工作重罚款处理、轻规范管理,没有对日常巡查中发现的轻微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提醒,而是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培养“罚款源”,严重背离了行政执法的目的。
(五)基层监管队伍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目前,县级以下工商系统无论是局机关还是基层所,都存在着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人员素质的局限,专业人才的匮乏,往往使基层的培训教育不到位,导致监管执法水平不能及时提高。
三、理顺县级局与工商所之间业务指导关系的建议
针对当前县级局业务科室、工商所之间出现的业务工作关系不合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上级工商机关应多以下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建立基层执法工作统一掌控机制。一是强化基础保障。全面调整公平交局、消费维权等重点执法科室,成立负责研讨大案、要案以及疑难案件的“大脑中枢”。二是明确职能划分。进一步明确工商所和直属局、职能科室之间的职责范围,细化直属局、职能科室之间的监督管理职能。公平交易局、企业注册局、消保科、商标广告科、市场合同科等直属局、职能科室除按相应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外,重点对容易出现职能交叉领域的监管职能进行依权细化分解。三是实行上下联动。按照全系统执法监管工作“一盘棋”的原则,在划分职能的同时,合理整合执法力量,防止出现“单兵作战”,协作不力的现象。直属局、职能科室担负“双重”职能,担负自身办案职能,担负指导基层工商所办案职能。对工商所发现的案件线索,由相关直属局、科室及时介入,指导基层工商所开展执法检查。对重大、疑难案件,由市局统一抽调人员,组成办案小组,集中开展案件调查,保证案件质量,提高执法效能。
(二)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工商所由于其自身的基层性质,对所在辖区的经营业户较县级局科室更加熟习,日常监管巡查数据也都由工商所归案备案,要充分利用工商所的这一特点,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一步向工商所下放监管执法权力,提升工商所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今年以来,市工商局首次推行年检核审权下放制度,将企业年检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工商所先对年检企业进行实质性审查,再由企业注册局进行形式审查,没有工商所盖章确认的年检报告书,注册局不予核审通过,有效地将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提升了监管执法水平。
(三)积极构建县级局、工商所信息交流平台。由分管局长负责,办公室、纪检监察室等共同参与成立“信息调研中心”,定期对工商所监管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充分发挥以下两个作用:一是在制度的制定阶段,组织局机关负责人、基层所所长、业务骨干共同参与集中讨论,对制度的实效和缺陷进行分析,根据讨论结果进一步完善制度。二是定期开展调研,了解基层工商所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收集基层执法人员对局机关某项制度、方案的意见反馈,聆听基层人员的迫切需求和合理化建议,形成书面材料,进行集中研讨,将问题以及讨论结果向局机关负责人进行汇报。
一、概述
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简称OA,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和质量,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利用网络通讯介质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覆盖组织系统行政管理、事务管理、专用业务管理的全过程,为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日常办公条件及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实现各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最大的支持和方便,实现智能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组织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框架由硬件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库、应用系统、门户网站、安全保障体系、制度规制、标准规范体系7大部分构成。其中,硬件基础设施指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多媒体以及办公设备等。网络基础设施指组织部门接入互联网运行各类应用系统的基础网络,包括组织系统内部局域网、组织业务内网、组织业务外网及相关设备。组织系统内部局域网即各级组织部门内部的办公业务网,用来承载组织工作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组织业务内网即以省组织部为中心,各市、县组织部为节点,并连接各有关部门的全省组织业务资源网络,为全省组织系统与各级政府机关之间交流信息、办理业务和开展公共服务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信息通道。组织业务外网即各级组织部门建立的基于国际互联网上以及组织业务网上办理等具体目标。信息资源库指集成各类干部人事信息资源的业务数据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它是以干部人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坚持“规范建库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干部人事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并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业务的广泛开展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主要包括人员基本信息库、职历数据库、职级数据库、学历数据库、考核数据库、奖惩数据库、家庭成员数据库、统计数据库、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党员信息库等。应用系统指基于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行政办公和开展公众服务提供的应用支撑平台,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职能系统、行政事务管理系统、干部人事人才决策支持系统等。门户网站则是组织系统信息化对外进行网络化服务的窗口,通过门户网站可使公众和政府工作人员能快速便捷地获取相关组织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和其它有关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网络化的服务。安全保障体系指组织部门信息化系统稳定运行的保障设施,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等设备与技术。制度规制体系包括组织系统信息化经费保障制度、干部人事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安全保障制度以及数据库管理、门户网站维护更新、应用系统使用等专项制度。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网络构造规范、干部人事信息指标和代码规范、数据存储交换标准与规范、信息安全标准规范、数据库、门户网站、应用系统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等。组织系统信息化体系的建立,旨在通过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互联互通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平台,统筹各级组织部门的所有业务,准确确定各业务系统之间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的合理流程,并以干部人事业务流程为主线,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种类齐全、数据共享、服务应用的信息资源库;利用功能强大的应用系统对各种业务需求进行分类处理,从而帮助和推动干部人事业务决策,并形成服务社会公众的有效路径;构建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的服务架构,整合由应用系统处理并输出的信息流,在数字化表达的基础上标准化,将政务信息公开、组织人事工作办公流程等全部在网络上实现。目前,这一体系特别是在省级和市级组织部门,已搭建起了由硬件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干部信息数据库、应用系统、门户网站构成的信息化平台,并在部分业务领域得到了较好的运用,结合上述标准化建设规范,为提高我部网络管理应用水平,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分析现状,找出差距,结合问题,做出决策。为我部干部信息化建设及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组织网络建设的现状
为了推进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省委组织部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研究并推广了《通用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党政干部信息查询与职务调配系统》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分类数据库软件,把配备计算机和有关多媒体作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必要装备,并纳入干部信息管理室达标升级的重要考核指标。其中把“所管干部人事档案的有关信息全部录入管理系统,档案信息查询,检索迅速准确,利用干部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对人才队伍进行综合分析,为领导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等要求,作为一级档案室的升级标准。
当前,我部已经开始实行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但是在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实践指导下,现代信息化应用水平还不高,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录入干部基本信息、构建信息数据库的初始启动阶段。信息化建设是基础,现代化是方向,只有完成了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向现代化方向前进,从干部人事信息化发展进程、模式和社会需求来看,我部的网络管理应用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尚不能满足办公自动化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资金投入偏低
这主要表现为信息化装备水平不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虽然各组室都配备了计算机及相关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但都是各自独立、各自应用,网络化应用程度不高。根本性在于内部局域网建设不完善,基于内部局域网的计算机互联程度低、办公自动化水平不足;年初,信息室针对《党政干部信息查询与职务调配系统》构建属于系统内部使用的局域网建设,大大提高了干部人事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速度和效率,由于信息室和办公室的异地分开,出现了内部局域网建设的断层面和干部人事信息数据库应用水平偏低,造成了部网之间网络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网络互联互通程度低。加上资金投入的偏低,造成所需的一些基础设施不能配备齐全,这给组织系统的“三网”建设和部网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难度。
第二,信息数据库建设落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目前,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上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也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干部人事信息的开发利用程度。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偏少,只录入一些基本数据,造成数据不完整;二是工作人员偏少,信息数据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近的、逐步的完善过程;三是缺乏对数据库的动态管理,对已更新干部信息数据没有及时修改补充,造成数据不能反映现实情况;四是应用数据库系统软件存在一个了解、认知、熟悉、开发的复杂过程。由于这诸多因素,导致干部人事信息数据库信息有限、质量偏低,也严重影响了数据库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降低了干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率和可信度,影响了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党的组织建设发展力度,成为了进一步提高部网应用水平的绊脚石。
第三,信息化人才缺乏、管理队伍中缺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现在组工干部都具备传统的文化素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质作为组工干部新的专业素质,如何对待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观念;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如何认识信息网络的功能作用,是衡量其信息观念先进与否的一个具体标准。据了解,在许多组工干部看来,互联网和各种局域网既是一种新的认识工具,又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还是一种新的生产力;组织工作只有同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信息化建设时期,组工干部对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等信息的了解还是很缺乏,造成了在管理人才上忽视了既懂业务知识,又懂信息知识和知晓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此延缓了推进干部人事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对进一步提高部网管理应用水平有着决定性影响。
三、对策分析
1、提高部网管理应用水平,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协调配合
从全省组织系统推行信息化建设以来,我部每个干部普遍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就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如何组织实施信息化建设等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般只是把信息化作为提高工作效率、传播信息、宣传组织政策、政务公开的手段,还没有从提高面向公众服务能力、推行电子政务的角度去考虑信息化工作,而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摒弃形式,重视实质,转变观念,不能只考虑到干部人事部门的信息化,而应该把干部人事信息化纳入到组织系统三网建设的框架中去考虑,以满足需求的信息流为主线,加强领导,建议成立三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对我部网络建设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负责本部三网建设,包括硬件基础没施、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数据库的开发与维护,门户网站的建设、维护和信息的及时更新、本级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工作,保证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干部人事信息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争取财政支持,努力将信息化建设经费和日常维护、培训经费通过项目单列等方式纳入日常性经费预算。同时,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使干部人事信息化建设有足够的后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部门配合、相互协调至关重要。办公室注意联系和各部门紧密配合,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取得各部门的支持,研究规划方案,组织实施,经常相互通气,为进一步推动我部的办公自动化工作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部网应用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部网管理应用水平,大力推进组织系统信息化系统基础建设
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成组织系统统一的、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安全可靠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平台,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对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拓展和加深系统的应用范围和深度,增强面向公众服务能力。为此,在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不断加大计算机、多媒体和办公设备等硬件的投入量,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完善网络设施建设。⑴积极推进内部局域网建设。实现部门内部各科室的网络互联;基于内部局域网络有针对性地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在单位内部和部门间实现电子公文传输和综合信息的网络传输,借助办公自动化局域网进行具体的组织业务操作,以促进行政办公效率的提高。⑵加快组织系统内网建设。积极开展与全省组织系统网络相互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逐步扩大联网范围,并提高互联互通的程度,将我部现有的网络资源逐步整合到全省组织系统办公资源网络平台上。⑶完善组织系统外网建设。坚持组织系统内网、外网与互联网的物理隔离,保证外网的安全运行,完善和丰富组织系统网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公众的能力。
二是提高部网管理应用水平,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精良的基础设备的同时,必须配备各种软件系统,也就是要逐步完善和建立干部人事信息数据库系统和办公信息数据库系统。⑴不断完善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综合数据库。建立动态信息收集网络机构,制定干部人事动态信息收集内容,建立动态信息的转递方式。⑵逐步建立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分类数据库。干部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个人简历、职务简历、职称简历、奖惩表现、考察内容等二十多类信息。把干部人事档案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全部编制到数据库中,由此可见,分类数据库建设,是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方面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部网管理应用水平的关键内容,它集中了组织部门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全部基础数据,共享信息资源库,可随时为组织部门的业务管理提供多功能、深层次的信息服务。⑶完善和建立办公信息数据库。办公信息数据库的内涵,主要是指组织系统内日常的办公业务工作,如干部人事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有关材料(含干部任免呈报表、年度考核表、领导干部考察表和奖励材料等)、干部人事档案运行过程中的记载表(干部档案材料的接收、转出、借用、查阅、死亡、检查核对统计、收文和发文等登记簿)、干部档案整编过程中的有关表格(干部档案目录和职务变动登记表等)、办公中的行文和发文工作等原来用手工书写的业务管理工作,均可列为办公信息数据库的服务范围。干部人事信息综合数据库、分类数据库和办公信息数据库组成的组织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就基本构成了办公自动化管理业务的办公平台,构建了提高部网管理应用水平的前提和途径。目前组织系统网络的管理应用总体上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是提高部网管理应用水平的核心和基础。
三是提高部网管理应用水平,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规模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其所应用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管理者水平的高低。提高部网管理应用水平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办公自动化平台,增强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开发利用干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即不仅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较高的文化知识,更要懂得信息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维护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具备管理信息资源的维护能力,全面了解和自觉执行组织工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稳定性和创造性。能够下功夫研究并解决当前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由此可见,要迅速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在组织系统内广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使每个组工干部都具有坚实的信息素质基础,也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