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0 14:42: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校示范基地申报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全组织机构,壮大科普队伍。不断完善全区科协组织体系,按照章程民主办会;健全街道、社区两级科(协)普组织,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科普队伍网络;建立由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团,壮大区、街道、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并经常开展科普活动。加大财政投入,保证科普经费逐年增长。科普专项经费、《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专项经费、外来务工人员科普经费和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重大主题科普活动专项经费列入区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递增,明显高于同等地区的平均水平。加强科普设施建设,确保基层科普设施上规模。加大科普设施建设投入,新建1-2个主题科普公园、1-2所科普特色学校、1-2个社区科普体验室、2-3座低碳多功能科普画廊,新增1-2处市级及以上科普教育基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普基地的日常管理、设备维护和组织活动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善街道、社区科普活动室的科普展教功能,科普画廊做到宣传内容每月更新;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科技活动室的体验互动内容;企业科协在各自企业内建立“一所、一廊、一刊”,完善企业特色科普馆建设。创新科普手段,提升科普能力。开展科普工作的办公、通讯、宣传、网络等设备齐全完好;每年组织开展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普工作社会环境
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由区科普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每年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科普日等活动,并覆盖所有街道;科协会同科技局组织专家开展走访企业服务,会同区机关有关部门、学(协)会开展社区科普益民活动;在街道、社区围绕居民需求举办身边科学应用展示、科普讲座、培训、科学健身等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在《今日》报开设科普宣传栏目,刊出科普知识,宣传科普活动;在区政府及各部委办局网站、“一键通”网络平台中开设科普网页,并开通科普微博,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开展科普活动。以大型科普活动、“运河科普会客厅”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科普事业或参与科普活动;利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科技园区、示范基地等公共资源,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氛围,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广泛发动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积极结合各自特点开展科普宣传,科普教育的覆盖面达到全区常驻人口的80%以上;科普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辖区内无影响恶劣的愚昧迷信、伪科学活动,公众科学素质逐年提高,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社会综合环境良好。积极开展基层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科普示范体系。广泛发动基层单位开展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对申报单位提出明确要求,精心指导,并组织经验介绍,相互交流科普创建工作经验,扎实推进创建工作。促使街道、社区,学校、企业积极参与科普示范、科普教育基地的创建活动,到2013年底街道和社区获得市级以上科普文明示范单位力争达30%;同时每年继续评选区、街道两级科普示范家庭不少于100户。科普活动追求特色,努力打造区域品牌。不断创新科普工作,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探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形成可推广的、有示范作用的典型经验。
创建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发动阶段(年3月—年6月)
制定方案,组织申报。制定创建“省暨全国科普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总结近年科普特色工作,以区政府名义向省市科协提出创建申请,准备好申报材料,按要求完成申报创建工作。全面发动,营造氛围。成立创建省暨全国科普示范区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层层发动,全面部署,把思想统一到创建科普示范区目标上来,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全区的干部群众都来关心和参与,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年7月—2013年6月)
明确任务,狠抓落实。根据创建测评指标,将任务分解到各街道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各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合理部署、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并对工作中薄弱点和难点,采取有力措施,从规范抓起,下大力气进行整改和完善,落实长效机制,形成合力,确保各项指标任务符合标准。同时,注意材料、数据、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督促协调,查漏补缺。区创建办牵头抓总,全面检查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实施计划”情况和创建工作进度、目标任务完成以及有关材料、数据等资料的收集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查漏补缺。
一、科技项目组织申报取得新突破
依托我县药化、皮制品、铜加工、茧丝绸等重点产业及粮食、畜牧、蚕桑、蔬菜、林果等主导农业产业,科技扶贫团深入企业、乡村及有关单位进行调研,把我县科技创新与上级政策对接,帮助梳理项目,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资金和技术扶持,不断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已上报项目1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包括星火计划3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备选项目1项和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省级项目7个,分别为重点新产品2项、支撑计划1项、成果推广1项、对外合作1项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个,以及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县。目前正在准备申报2013年的星火扶贫项目。
截至目前,已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课题2项(分别为井冈蜜柚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白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U型滴灌技术开发和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火炬计划1项(多层柔性线路板)和科技惠民计划——县健康服务平台构建和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应用示范;获批省级项目3项,分别为高新技术企业1个、对外合作1项和重点新产品1项;共获批项目资金1900多万元,为二十几年来获得国家、省、市项目经费支持最高。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县光荣成为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全国第一批及截至目前我省唯一一个试点县。
项目申报过程中,科技部扶贫团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扶贫团带领我局及相关单位,多次召开研讨会,从政策分析、项目筛选设计、组织协调到申报材料修订、咨询论证准备,周密部署,细致跟进为项目组织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项目在京答辩期间,在我县挂职的副县长亲自带领我县答辩组加班加点,反复研讨,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和答辩PPT,使我县的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及我省第一个试点县,获批项目资金1695万元。
二、科技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今年以来,我县重点实施的项目有3项扶贫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等项目。年初,县科技局组织有关项目单位召开了科技项目实施座谈会,各项目实施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所承担项目的实施情况及下步打算,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会议要求对实施的科技项目应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同时要强化项目管理工作,并从中提炼出一些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今年我县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有3项,分别为县农技中心承担的“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县水产站承担的“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县科技公司的“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其中“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项目已在镇村建成蔬菜大棚10余亩,开展秋延后蔬菜栽培,目前示范的品种有进口油麦茶、速生大白菜、青皮黄瓜、芹菜、大蒜等,已带动该村农户发展蔬菜种植110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将开展春提前蔬菜的育苗工作;“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项目在才丰洞口水库、高市乡毫岭水库等在建立5个示范基地,推广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面积6500亩,实现一个生产周期单产亩增产65公斤,年亩增收节支360元;“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引进湖南隆回湘中金银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湘中一号、湘中二号等金银花优良品种。在乡新建示范基地300亩,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8%以上,今年试花期已实现经济效益28万元,年为社会提供务工费20万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及邻村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及家庭妇女务工问题。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我县绿色水稻的产业进程。今年以来,通过项目实施,一是进一步巩固了我县20万亩绿色水稻生产面积,在石桥镇樟枧村、乡村、怀忠镇新居村建立3个1000亩绿色水稻生产核心示范区,推广应用优质稻新品种、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推广“稻鸭共栖”模式;推广旱床育秧、塑盘抛秧等为主的水稻壮秧育苗栽培技术和以农家肥、堆肥等为主的培肥土壤技术;实现单季平均亩产452公斤,增产36公斤,亩增产值90元,亩节省化肥、农药等成本40元,亩增收节支130元,总增产粮食7200吨,总增收节支2600万元。二是建立了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150亩,从市场遴选出有潜力的早稻新品种22个进行了新品种选优展示,优选出了湘丰优402、新丰优206、淦鑫206等3个早稻品种,计划在2013年作为我县早稻主推品种。三是对我县绿色大米加工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产能,使县晨风米业有限公司获得了2012年全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并派员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培训,获得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资格;通过与项目区农民签订粮食订单,订单收购价格高出同品种市场价8%,每亩增收近100元,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劳动就业28人。今年以来,项目实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会)40余场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印发资料70000多份。
另外,根据省厅安排,我县组织2010年科技扶贫项目单位做好了项目验收准备工作。
三、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科技部扶贫团的帮助下,积极做好了科技、人才、项目对接,使我县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1、聘请科技顾问,举办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
今年5月,举行了科技顾问聘任仪式暨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活动。聘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等8位药品、食品、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科技专家为县科技顾问;举行了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各位专家在充分了解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并听取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科技需求后,详细介绍了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县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对下一步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宝贵意见,回京后还相继介绍相关企业来县洽谈对接。
2、聘请科学发展顾问,举办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
今年6月,举行了科学发展顾问聘任仪式及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邀请到曾在我县挂职扶贫的各届扶贫团重走扶贫路,聘任了杨起全副院长等7位同志为县科学发展顾问;召开了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科学发展顾问们对我县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未来如何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功能、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等方面与与会领导和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在科学发展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整合资源,尽顾问之所能。我县科学发展顾问在今年各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咨询论证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支持。
3、联系铁皮石斛项目洽谈考察组到我县考察
今年6月,科技部扶贫团副县长联系到铁皮石斛项目洽谈组——大学教授一行4人到我县考察,就在我县发展铁皮石斛种植进行了现场调研,经初步考察,我县气候条件适宜铁皮石斛种植,且具备了种植所需大棚等基础设施,并于今年10月再次到县考察。由于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要求较高,且前期投入高(每亩仅苗木投入为8-10万元),初步决定在我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租凭6个大棚开展铁皮石斛种植示范,通过示范带动附近农户发展种植铁皮石斛。据当地种植效益,每亩可达30万元,铁皮石斛项目引进示范成功将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招徕绍兴留学生创业联谊会到县考察
9月,省绍兴市留学生创业联谊会赴县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县政府县长、副县长陪同,科技部扶贫团副县长组织了调研活动。首先到白茶基地、皮革、科技数码参观,之后在工业园区管委会听取园区发展情况和招商引资政策介绍。联谊会一行对我县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誉,同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并表示对特色产业产品打开市场提供支持。
5、大学研究生到我县实习
7月,大学硕士生3人一行来到我县大学实践基地实习。实习期间,三位实习生帮助科技局完善科技网站,还到中医院、医院等四个中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站点查看网站运行情况,了解相关网络问题,并在禾川医院建立了一个医疗卫生业务网站,最后还到乡长富村了解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通过四天的工作,大学硕士生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得到了有关单位的肯定。
四、科技成果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积极组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人民医院的有关项目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和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数码有限公司的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着手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公司的U型滴灌项目及县人民医院的自制带吸引电钩在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项目分别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下一步工作设想
2012年,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以科技为依托,加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提升区域性支柱、特色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促进我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扶持农业主导产业。加大蚕桑、蔬菜、畜牧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扶持县域传统主导产业的发展。
2、促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入园入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等为抓手,着力提升我县药化、机电、铜加工、皮革、卫浴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扎实开展科技惠民项目。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基础及外部资源,从技术、组织两方面着手扎实有效实施科技惠民项目,着眼长远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探索长效机制,实现项目的可持续。
一、科技项目组织申报取得新突破
依托我县药化、皮制品、铜加工、茧丝绸等重点产业及粮食、畜牧、蚕桑、蔬菜、林果等主导农业产业,科技扶贫团深入企业、乡村及有关单位进行调研,把我县科技创新与上级政策对接,帮助梳理项目,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资金和技术扶持,不断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以来已上报项目1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包括星火计划3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备选项目1项和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省级项目7个,分别为重点新产品2项、支撑计划1项、成果推广1项、对外合作1项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个,以及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县。目前正在准备申报2013年的星火扶贫项目。
截至目前,已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课题2项(分别为蜜柚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白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U型滴灌技术开发和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火炬计划1项(多层柔性线路板)和科技惠民计划——县健康服务平台构建和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应用示范;获批省级项目3项,分别为高新技术企业1个、对外合作1项和重点新产品1项;共获批项目资金1900多万元,为二十几年来获得国家、省、市项目经费支持最高。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县光荣成为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全国第一批及截至目前我省唯一一个试点县。
项目申报过程中,科技部扶贫团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扶贫团带领我局及相关单位,多次召开研讨会,从政策分析、项目筛选设计、组织协调到申报材料修订、咨询论证准备,周密部署,细致跟进为项目组织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项目在京答辩期间,在我县挂职的副县长亲自带领我县答辩组加班加点,反复研讨,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和答辩PPT,使我县的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及我省第一个试点县,获批项目资金1695万元。
二、科技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今年以来,我县重点实施的项目有3项扶贫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等项目。年初,县科技局组织有关项目单位召开了科技项目实施座谈会,各项目实施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所承担项目的实施情况及下步打算,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会议要求对实施的科技项目应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同时要强化项目管理工作,并从中提炼出一些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今年我县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有3项,分别为县农技中心承担的“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县水产站承担的“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县科技公司的“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其中“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项目已在镇村建成蔬菜大棚10余亩,开展秋延后蔬菜栽培,目前示范的品种有进口油麦茶、速生大白菜、青皮黄瓜、芹菜、大蒜等,已带动该村农户发展蔬菜种植110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将开展春提前蔬菜的育苗工作;“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项目在才丰洞口水库、高市乡毫岭水库等在建立5个示范基地,推广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面积6500亩,实现一个生产周期单产亩增产65公斤,年亩增收节支360元;“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项目引进湖南隆回湘中金银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湘中一号、湘中二号等金银花优良品种。在龙田乡新建示范基地300亩,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8%以上,今年试花期已实现经济效益28万元,年为社会提供务工费20万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及邻村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及家庭妇女务工问题。
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我县绿色水稻的产业进程。今年以来,通过项目实施,一是进一步巩固了我县20万亩绿色水稻生产面积,在石桥镇樟枧村、龙田乡龙田村、怀忠镇新居村建立3个1000亩绿色水稻生产核心示范区,推广应用优质稻新品种、采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推广“稻鸭共栖”模式;推广旱床育秧、塑盘抛秧等为主的水稻壮秧育苗栽培技术和以农家肥、堆肥等为主的培肥土壤技术;实现单季平均亩产452公斤,增产36公斤,亩增产值90元,亩节省化肥、农药等成本40元,亩增收节支130元,总增产粮食7200吨,总增收节支2600万元。二是建立了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150亩,从市场遴选出有潜力的早稻新品种22个进行了新品种选优展示,优选出了湘丰优402、新丰优206、淦鑫206等3个早稻品种,计划在2013年作为我县早稻主推品种。三是对我县绿色大米加工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产能,使县晨风米业有限公司获得了2012年全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并派员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培训,获得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资格;通过与项目区农民签订粮食订单,订单收购价格高出同品种市场价8%,每亩增收近100元,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劳动就业28人。今年以来,项目实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会)40余场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印发资料70000多份。
另外,根据省厅安排,我县组织2010年科技扶贫项目单位做好了项目验收准备工作。
三、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科技部扶贫团的帮助下,积极做好了科技、人才、项目对接,使我县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1、聘请科技顾问,举办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
今年5月,举行了科技顾问聘任仪式暨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活动。聘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吕扬研究员等8位药品、食品、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科技专家为县科技顾问;举行了县首届特色产业发展论坛,各位专家在充分了解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并听取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科技需求后,详细介绍了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地区的发展情况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县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对下一步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宝贵意见,回京后还相继介绍相关企业来县洽谈对接。
2、聘请科学发展顾问,举办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
今年6月,举行了科学发展顾问聘任仪式及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邀请到曾在我县挂职扶贫的各届扶贫团重走扶贫路,聘任了杨起全副院长等7位同志为县科学发展顾问;召开了科技扶贫团“重走扶贫路·共话情”座谈会,科学发展顾问们对我县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未来如何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功能、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产业选择等方面与与会领导和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在科学发展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整合资源,尽顾问之所能。我县科学发展顾问在今年各项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咨询论证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支持。
3、联系浙江铁皮石斛项目洽谈考察组到我县考察
今年6月,科技部扶贫团张敏副县长联系到浙江铁皮石斛项目洽谈组——浙江大学陈铭教授一行4人到我县考察,就在我县发展铁皮石斛种植进行了现场调研,经初步考察,我县气候条件适宜铁皮石斛种植,且具备了种植所需大棚等基础设施,并于今年10月再次到县考察。由于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要求较高,且前期投入高(每亩仅苗木投入为8-10万元),初步决定在我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租凭6个大棚开展铁皮石斛种植示范,通过示范带动附近农户发展种植铁皮石斛。据浙江当地种植效益,每亩可达30万元,铁皮石斛项目引进示范成功将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招徕浙江绍兴留学生创业联谊会到县考察
9月,浙江省绍兴市留学生创业联谊会赴县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县政府县长、副县长陪同,科技部扶贫团副县长组织了调研活动。首先到白茶基地、皮革、科技数码参观,之后在工业园区管委会听取园区发展情况和招商引资政策介绍。联谊会一行对我县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誉,同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并表示对特色产业产品打开浙江市场提供支持。
5、大学研究生到我县实习
7月,大学硕士生3人一行来到我县大学实践基地实习。实习期间,三位实习生帮助科技局完善科技网站,还到中医院、医院等四个中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站点查看网站运行情况,了解相关网络问题,并在医院建立了一个医疗卫生业务网站,最后还到乡村了解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通过四天的工作,大学硕士生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得到了有关单位的肯定。
四、科技成果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积极组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人民医院的有关项目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和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数码有限公司的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着手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公司的U型滴灌项目及县人民医院的自制带吸引电钩在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项目分别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2012年,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以科技为依托,加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提升区域性支柱、特色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促进我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扶持农业主导产业。加大蚕桑、蔬菜、畜牧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扶持县域传统主导产业的发展。
2、促进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入园入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等为抓手,着力提升我县药化、机电、铜加工、皮革、卫浴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扎实开展科技惠民项目。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基础及外部资源,从技术、组织两方面着手扎实有效实施科技惠民项目,着眼长远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探索长效机制,实现项目的可持续。
XX镇位于文秘部落市XX区南郊,1980年从原蕉城公社分离为乡,1991的撤乡建镇,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19个党支部。现有耕地面积2359亩,其中水田1149亩,农地1210亩。2004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6元,村财收入128万元。三年多来,XX联动网本着服务“三农”,服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树立“服务、创新、求实”意识,整合镇域资源,构建工作载体,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服务,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2004年4月,联动网建设在市委组织部和XX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组织的评比考核中荣获“先进单位”光荣称号。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工作机制,建设联动网氛围浓厚。
1、建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联动网建设工作,始终“牢记宗旨,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建立、健全机构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联动网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实。在联动网建设原有的基础上,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率先全区实行乡镇全员纳动网管理,有效推动了联动网建设。全镇设立后山、坪塔工作站,塔山、金蛇头工作站,贵岐、岐头工作站等七个联动工作站,实行站长负责制。同时,实行镇直部门挂村制度。各站设立创建指导员,负责指导各村(居)党建、经济、综治、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并每月填写两篇所包村(居)下乡记录和信息采集卡上报联动中心。联动中心定期组织召开月例会一次,要求各工作站站长、创建指导员、部门负责人及科技特派员根据当月工作要点在会上进行汇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镇党委、政府要求各站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反馈到镇联动中心存档备案。实行全员管理,使我镇形成领导率先、干部带头、人人参与联动网建设的氛围。
2、网络建设稳步推进。XX联动网建设,它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领导和财政的扶持。到目前为止,XX镇先后投入10多万元,为镇联动中心购置了微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古溪、福洋、金蛇头等村也购买了电脑,为信息的及时传送带来了便利,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信息建设。丰富、时效、多样的信息是联动网工作的基础。在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注意从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搜集、整理、农业信息。在内部信息的汇集整合方面,制订信息采集制度,要求每个创建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每月采集2条信息,在每月联动中心例会上讨论并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在“城南信息网”、“八闽农网”、农业部“一站通”、“闽东人才网”等网站上予以。“拿来主义”是我们扩大外部信息来源、丰富农业信息的好办法。我们对从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媒中获得的国内国际信息、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和镇域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广泛采用“摘编、采编、创编”的信息采集加工模式,去伪存真,确保农业信息的时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编辑联动网网刊《绿色莲峰》,及时分发到示范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手中。
4、加强队伍建设。在推进联动网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我们在专业村、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设立兼职信息员。这些农业信息员大多来自基层,勤于实践,善于总结,能够及时准确地上报或下传各类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权威性和实用性。目前,全镇已有60名信息员,初步建成了覆盖镇、村、户的梯级农业信息员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在职的农技干部参加各类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业服务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采用集中办班、村科技夜校、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三年来,在各村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100期,参训人员达3500多人(次),
二、创新工作模式,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1、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加快农业集约化,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我们结合镇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农业产业调优、调强、调出特色、调出规模。针对莲峰三村的资源优势,2002年底建立了莲峰三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占地面积300多亩,种植有黄花梨、脐橙、萝卜、柚子、冬瓜、白菜等各种果蔬,发挥了示范作用,以示范带动调整,今年该基地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2、把龙头企业做强,加快农村工业化,健全农业产业体系。落户城南的天保茶业有限公司公司和东富贸易有限公司是我镇的示范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联动中心在积极为其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其申报蕉城区龙头企业,并多次与有关部门联系,为其提供申报材料,目前,这两家企业已顺利通过审核,成为我区的龙头企业。我们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实现工商贸一体化。三年来,我们依托主导产业,培植了10多家茶叶、水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天保、东富两个公司为龙头的茶叶、黄瓜鱼加工产业链,并转移镇富余劳动力100多人。
3、把支农政策利用好,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是主体,并不意味着政府什么事情都可以撒手不管了。政府的作用是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要克服“越位”和“缺位”现象,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扶持、引导工作,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三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了“山海并举、科技兴镇、科技强镇”的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协调农贷资金,实施了“幸福”工程,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缺资金的问题,先后发放小额农贷4040万元,受惠农户达2050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完善村账镇建,强化监督管理。村财管理曾一度成为影响我镇安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对此,镇党委、政府下决心实施“村账镇建”,规范村财管理,并将此项工作纳动网工作之中,采取定期集中建账,取消村组接待费,严格任期审计等多种措施,加大对村资金使用的监督,执行财务收支定期定时定点公布,实行重大村务集体决定制度,增大了村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抓好村干和村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使我镇村财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年多来,取消村组接待就节省开支近50万元,不仅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杜绝了各种不合理的开支,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实施村账镇建之后,已没有出现因村财问题而上访的事件,同时,也提高村干部热心集体,努力奉献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创新工作渠道,积极开展网上营销。
XX镇联动中心充分认识到网上营销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充分发挥联动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送出去,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2003年初,XX镇联动中心通过农业部审核,加入“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简称“一站通”)信息服务站行列,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城南联动网把镇内各行政村的农副产品,多次在该系统信息,收到了许多有效信息,为镇域内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架起了信息桥梁,为生产经营大户和企业拓宽市场销路。2004年7月份,XX镇叶厝村村民叶顺锦由于交通、通讯、信息不灵等多方原因,致使15吨萝卜滞销,镇联动中心在互联网上多次予以,经多方联系后,最终与安徽宿州张先生达成供销意向。2003年,蕉城区“三高”农业有限公司与泉州水果批发市场阿聪通过城南联动网的桥梁作用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仍是合作伙伴。截止目前,通过“一站通”等网上营销,共实现网络交易10多笔。
2、引进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由于我镇土地有限,为了引导农民发展新优品种,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上农产品的价格,XX镇联动中心加大农业信息引导的力度,以信息为纽带,积极为种植户出谋献策。2005年1月份,莲峰三村农业示范基地拟种植树莓,XX镇联动中心在网上多方搜集树莓的种植资料供基地参考,并及时在网上需求树莓的种苗信息,很快就有沈阳、北京的客户致电与其联系。2004年初通过这种方式为基地引进的优质柿子品种如今长势良好,联动网也由此深受种植户的信任。
四、创新工作方法,转移富余劳动力富有成效。
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工作,从转变观念入手,提出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我镇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要求镇联动中心具体抓好该项工作。
1、强化培训,转变观念,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水平。我镇从实际出发,瞄准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针对不同对象,充分利用农村科技学校,灵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技术教育与培训,多次邀请XX市水产局、区科技局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采取“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方法,着重抓好18-45岁青壮劳动力的培训,开展全方位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岗位定向、政策法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二是面向农村致富骨干和带头人开展科技培训,促进“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采取办班培训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科技咨询与技术讲座相结合、典型引路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镇、村基层干部和现代农民的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大部分的镇村干部成为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将才”;三是面向打工回乡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教育,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四是面向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抓好新增劳动力培训,提高其立身谋业的本领。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是农村各业发展壮大的带头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领路人。
一、丰盛镇基本概况及家庭农场发展的调查情况
丰盛镇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处长江南岸丘陵地带,在重庆市巴南区东部,距重庆市区60公里,距区政府70余公里。丰盛镇属山区农业镇,幅员面积6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3000亩,林地46800亩。辖15个行政村和丰盛社区居委会及107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2026人,农业总产值418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347万元,粮食总产量21250吨,生猪出栏2266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153元。
家庭农场在丰盛镇的发展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具体情况见表1)。目前,全镇农村人口17437人,乡村劳动力12503人,其中外出务工9292人,流转土地7000余亩,有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农机3个,蔬菜2个,花木一个。现有家庭农场9个,其中从事蔬菜种植的有瓜果种植的2个,花卉苗木种植的有4个,养殖的有3个。流转土地1046亩。2013年底经营总收入500余万元。
二、丰盛镇特色家庭农场培育的规划设计
1、培育基本条件
(1)申报主体条件
农业类(或畜牧类)专业中专(或职高)及以上毕业;非农业类(或畜牧类)专业高中或相当于高中以上文化,必须取得省(市)级农广校等市级部门颁发的“重庆市新型农民职业证书”、“绿色证书”、“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或“农民技术员”等;有2名及以上的家庭成员共同经营,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具有3年以上从业经验。乡(镇)政府对辖区内成立家庭农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报区(市)农业部门复审。区(市)农业部门认定其家庭农场资格后,做出批复,凭批复到区(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2)生产经营范围
申报主体有家庭农场实施方案并记载经营日志,有固定的农业信息服务,品牌建设、销售渠道较完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有较高品质和附加值;有健全的财务管理与核算制度。
(3)游客接待能力
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的家庭农场须周边环境清洁、卫生、美观,能容纳20人以上就餐,有床位10张以上。
2、主要模式与适度规模建设标准
丰盛镇培育家庭农场的方向,按照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1)种植业家庭农场
规模标准:符合丰盛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年以上,具有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种植粮食、蔬菜、水果80亩以上;种植花卉苗木在100亩以上。
技术标准:有较稳定的技术依托单位,与有关专家建立紧密联系或有正式技术合作协议,田间施肥以农家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为主,具有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省工省力技术及标准化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
设施标准:具备一定的农田基础设施(水、电、路、渠、钢架大棚等),具有小型耕作机、收割机、机动喷雾器、害虫诱捕器、太阳能杀虫灯等农业机械,机械化水平作业达到60%以上;达到土地平整、道路分布合理、沟渠水网配套齐全、电网布局合理的标准,农业抗灾能力较强。
(2)水产业家庭农场
规模标准:符合丰盛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年以上,具有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敬仰鱼翅50亩以上养殖。
技术标准:有较稳定的技术依托单位,与有关专家建立紧密联系或有正式技术合作协议,具有先进的绿色防控及测水养鱼技术;配备增氧机或微孔管增氧、自动投饵机投饵,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0%以上。
设施标准:具备水通、电通、路通条件,水源无污染,水泥护坡,生产用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整齐美观。
(3)循环农业型家庭农场
以家庭为单位,养殖服务在丰盛镇规划的禁养区以外,具备固定的场地场房和场区围墙、消毒池,方位朝向地势较好,功能分区明显,畜禽饲养、排污等配套设施齐全,动物疫病防控和抗灾能力较强。同时,流转土地进行种植业生产,土地规模不低于30亩,并进行“畜禽—沼气—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
畜禽养殖标准:
生猪:建设猪栏500㎡以上,年出栏400头以上;
肉牛:建设牛舍500㎡以上,年出栏200头以上;
山羊:建设羊舍400㎡以上,年出栏400头以上;
蛋鸡:建设鸡舍400㎡以上,年存笼8000只以上;
肉鸡、肉鸭:建设鸡或鸭舍600㎡以上,年存笼20000只以上;
肉兔:建设兔舍500㎡以上,年存笼20000只以上。
?循环农业标准:以畜禽粪便(沼气)为纽带的再生能源循环利用模式为纽带,实现动植物互利的种养结合模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畜禽—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配备沼气池不少于30立方米。
3、奖励扶持政策
(1)达到家庭农场“共同标准”和“分类标准”的,视为合格,评为一星级家庭农场,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达到“共同标准”和“分类标准”1.5倍的,评为二星级家庭农场,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达到“共同标准”和“分类标准”2倍的,评为三星级家庭农场,一次性给予15万元奖励;达到“共同标准”和“分类标准”3倍的,评为四星级家庭农场,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
(2)被评为星级家庭农场的,由镇党委、政府,分别授予星级家庭农场牌匾;在申报区、市级农业项目和安排镇级农业项目时,家庭农场优先纳入支持范围。为二星级以上家庭农场确定1名镇领导定点服务,帮助解决矛盾纠纷,促进家庭农场做大做强。
(3)家庭农场优先纳入各种建设规划,给予水、电、路等综合配套支持。
三、培育特色家庭农场的配套措施
1、规范土地流转。一是加大对土地流转成功范例的宣传,转变农户的传统经营思想观念,主动、自愿地参与到土地流转之中。二是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办法,让农户拥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保障土地使用权规范、有序、顺畅流转;而农村集体对土地依法加强监管,确保土地有效利用。[1]三是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提供政策指导、合同签订、过户登记、信息咨询以及公正等服务,保证土地流转的公平公正、规范合法。四是引导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或探索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2、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在强化农业公益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培育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农业经营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经营性组织的生力军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的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种技术服务队,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开展标准化生产。增强服务组织对家庭农场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农场与农场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解除家庭农场的后顾之忧,促进农场主增收。
3、加强技能培训。家庭农场经营者就是职业农民,如何让他们学会经营,必须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兴办家庭农场,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农民企业家。
4、鼓励联合、适度综合化经营。现代农机价格昂贵,给家庭农场造成较大经济压力。家庭农场可在种子、秧苗、劳动力等方面进行调剂,避免盲目购置机械造成的资源浪费,弥补农忙时的用工缺口。[2]同时,综合性农场,可和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相结合,促进农业有机循环;可将农业产业链适度延伸,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事体验等农业服务,提高附加值,多元化经营,避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助于形成职业农民,解决农业劳动时间分配不均匀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会苹.德国家庭农场发展对中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2]楚国良.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3,(6).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计划(csts2013jccxA80008)。
作者简介:李红霞(1977—),女,重庆人,副教授,重庆南川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顾问,从事公共管理与农村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