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14:48: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药学各科室实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师备课 学习风格
对学习风格的定义很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大致包括以下观点:学习风格是指持久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其可以分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学习者在接收信息、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某些具有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因素;还有生理类型的因素,如左右脑功能优势等。学习风格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适应性,在强调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时,要给予充分的考虑。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目的是完善教学设计,增强其针对性和科学性。
根据学习风格的性质和表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感知学习风格,包括视觉学习模式、听觉学习模式、体验学习模式和动手操作学习模式;认知学习风格,包括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分析型、综合型、审慎型、冲动型等模式;情感学习风格,分为内向型、外向型等模式。
实际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前两种类型。如感知学习风格中视觉型学习模式的学生,他们喜欢通过视觉的方式学习,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文本、图片、录像、表格等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这种适应他们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会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听觉型学生倾向于利用听觉通道的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朗读、讨论、小组活动等都是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体验型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动手和亲身体验获取信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比赛等方式,使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备课时还要注意认知风格模式中的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学生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可以采用小组互助、讨论学习的方式;场独立型的学生较少或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学生是分析型的学习者,有很强的认知重构能力,善于发现细节,学习内部动机强,能够很好地制订计划,实现学习目标,帮助这样的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尤为重要。综合型学习风格的学生考虑问题、掌握知识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注重课程的完整性,及时地对知识进行系统和整合。审慎型和冲动型的学生需要教师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助于对教学风格的调控,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满足不同类型学习风格学生的需要。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就会增强。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各种类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如讲授“”,对于战争的原因,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当时中国的国家制度、对外政策、综合国力等因素和英国进行对比,采取表格呈现的方式,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加以辅助,使视觉模式和听觉模式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在讲“”和“战争经过”的时候,可以利用的电影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的战争形势图片、电影的影音资料等,还可以让学生对战争双方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教学,从而满足视觉学习模式、听觉学习模式和体验学习等学习模式对学习方式的偏好。
小组互助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之间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明确基本知识点,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讨论中,对于场依赖型学生来说,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场独立型学生来说,可通过帮助其他学生体验快乐,融入小组的学习生活。以上对多种学生的学习风格都有所顾及的方法,可以在匹配策略与故意失配策略同时运用,使学生拓展自己的学习风格,发展自己的能力。
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针对他们的多种不同的风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手段进行整合,从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康淑敏.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3.
[2]刘向红,欧阳双龙,刘婷婷.第二语言学习风格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
关键词:药学实验 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20-02
在高等教育整个教学进程中,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综合性。药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药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具有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自2009年对药学本科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性改革,现将改革的内容归纳如下。
1 原来药学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的管理体制导致了重理论轻实验,重专业轻能力的现象形成,使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极大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2)由于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管理体制的存在,其教学出发点是为理论课程服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缺乏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规划。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仅需被动参与,而不是主动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由于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验考核主要以每次实验报告为基础给出实验成绩,没有涉及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设计综合性等方面的系统、科学的考核办法。缺乏对实验考核体系的评价系统,不能利用完善科学的实验考核系统衡量实验效果。这也是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药学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院主要从药学本科实验教学的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三方面进行了改革。
2 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提升实验教学中心的功能
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验教学应该打破教研室、专业的分割管理界限,破除陈旧落后的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主体。因此,根据药学实验教学课程多,学科多(13个学科)实际情况,相互之间各有专业特点,又相互交叉和联系的特点,建议建立一个以高水平骨干教师为保障,课程负责人为龙头,主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建设与实验教学工作组委员会,促进课程建设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验教学课程负责人聘请各教研室主管教学的主任或副主任担任,主讲教师聘请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骨干青年教师担任,与实验中心主任组成实验教学组织管理机构,制定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和实验中心主任工作职责。
中心化建制能够有效地推动实验教学中心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四个强化”。一是强化了实验教学在学院整体教学中这个薄弱环节,打破了教研室、专业的分割管理界限和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格局,改变学院整体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重专业轻能力的现象。解决了重复和脱节问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科学的、优化的系统。二是强化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功能,中心统筹规划建设,整体设计资源配置,能有效的保证实验教学中心功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三是强化了实验教学核心骨干队伍建设,组成了一支(实验中心主任、副主任、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精干、高效、稳定的实验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强大合力,为建立完善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施系统化实验教学提供条件保障。四是强化了实验教学中心高效管理,有利于统筹调配实验教学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更好地推进中心开放和资源高效利用。
3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立的多模块、多层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宗旨是:“夯实基础、加强综合、引导创新、自我发展”。
按照我校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总体要求,将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独立设课。以大学学科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根据学科的关联性、系统性和交叉性分类整合为三门单独实验课程,即将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药物分析实验整合为药物分析测试实验技术课程;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整合为化学制药实验技术课程;将物理化学、药剂学实验整合为药物制剂实验技术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实验教学和生药实验教学暂不单独设课程,还是和理论课学,实验中心负责实验教学的计划、准备。
每门实验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发展顺序和创新培养目标,构建了层次化教学,贯通式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即:“三层次、三贯通”。
第一层次,为规范训练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的基础性实验。强调“夯实基础”,而且要下大力气。做好四件事:第一在学校的网络平台建立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网页,通过网上“预备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课前就基本了解实验的要点和过程,初步熟悉实验仪器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第二加强实验课中的巡视指导,严格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三安排阶段性基本操作考试。第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第二层次,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强调“加强综合”。以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为主,减少验证性、通识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要收集、筛选、开发、设计一批综合性实验项目。通过强调上课前预习,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来衡量衡量学生掌握实验的程度,实验操作的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第三层次,为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设计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强调“引导创新”。第一次把创新教育模块纳入到体系中,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单一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题研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实现“三贯通”:时间贯通―实现实验教学从大一到大四贯通;内容贯通―从预备试验、演示实验、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到设计型、研究性、个性化实验贯通;能力贯通―从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到创新实践能力贯通。建立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
4 构建层次化的药学实验考核体系
药学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必须进行单独考核。考核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更需要考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实验考核办法是衡量实验教学效果,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考核方式一定要依据课程特点、教学进度和能力形成阶段灵活确定。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药学院提出建立层次化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作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考核方案。
(1)层次化形成式考核。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多模块、多层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整体以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发展顺序有步骤分阶段形成。因此,实验教学的考核既要阶段形成,阶段考核,而且按照阶段性培养目标,采取层次化考核方式,给与实验过程性评价和反馈。
(2)基础性实验阶段,笔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
为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性实验结束,安排阶段实验考试。实验考试分笔试和操作考试。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实验理论的掌握程度;操作考试是事先拟定多组小型实验项目,学生抽签后,进行实验。根据操作规范和实验结果给出成绩。
(3)综合性实验阶段,平时实验成绩累加。
依据每门课程重点以学生课前预习、实验结果和课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为依据,给出评分标准,指导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出每一个实验项目的成绩。
(4)综合设计性实验阶段,平时实验成绩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每门课程最后阶段都要开设一到两个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题目查阅文献,写出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后,学生独立操作实验后,以科研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依据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果和科研小论文,给出综合能力成绩。
(5)创新性、研究性实验加分并奖励。
实验中心每年准备一定的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面对高年级学生开放,学生通过预约按照开放创新实验要求审批后,完成实验所有过程,根据结果,成绩优秀给予加分奖评。
以上为层次化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考核办法,形成了作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考核系统。它能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学生只有充分预习,认真操作,独立完成综合性实验,做好设计性实验,不断提高自己实验技能,才能取得较好成绩。
5 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药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管理核心,使该改革办法很好的得到了贯彻,并能对实验教学的监督起了重要作用。实验教师们在这样的教学中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不但教学水平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加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操作水平,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为今后的科学实践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安朝,谭桂山,李元建,等.改革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探索药学创新人才培养[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2):117-118.
[2] 刘翠娟,慎爱民,杨治.实验教学及考核模式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5,21(3): 42-43.
[3] 姚彤炜,胡永洲,袁弘,等.构建具有科研特色的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96-98.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药物分析课程设置现状来看,其主要教材内容为药物分析方法,但是有关分析化学等相关药学专业内容却涉及较少,导致学科完整性被打破。另外,高职药物分析课程内容通常参照本科院校药学教材,只是对其教材内容进行相应删减,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并不符合高职院校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教师角色定位错误
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对自身的角色定位错误,将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授主体,将学生作为承载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原本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过程变为教师的单向传输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感不强,导致教学效果低下。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没有准备好实验课题、实验步骤与实验设备等,学生就只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步骤进行机械操作。如此一来,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实验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3.教学设施欠完善
药学分析课程实践性较强,内容复杂抽象,在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型及网络教学平台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在当前阶段,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以往的教学仪器与设施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设备配置,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更新的是课程内容设置,转变以往单一的课程设置,实现课程优化与整合,将药物分析与分析化学的课程界限彻底打破,强化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强调培养学生的药物分析技术,以实际药物分析岗位工作内容为基准,融入药典知识、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等内容,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运用与操作能力的培养。
2.明确教师定位,转变教学方法
药学专业教师在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应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应改革以往的教学方法,针对药物分析课程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3.完善教学设施,更新教学模式
作为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学设施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更新教W设施,引进更多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教师应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增强自身运用先进教学模式的能力,更新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微课、慕课、任务驱动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语
现如今,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以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药学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强化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学实践性,增强学生运用课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潜能,提升其独立探索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Practice of Pesticide Analysis and Residue
Zhu Yongzhe,Jia Haifei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266109,China)
Abstract: Pesticide Analysis and Residue was the key cours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in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alysis about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innovation and weakness of Pesticide Analysis and Residue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improvement methods of Pesticide Analysis and Residue teaching was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adjusting the teaching ways,strengthening teaching association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and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etc.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pesticide detectio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course,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ents to engage in analysis of pesticide dynamics residual, pesticide residue detection and pesticide residue in crop and soil environment, transporting practice talents majoring in pestici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our country in the field of food safety.
Key Words:Pesticide Analysis and Residue;Course Characterisics;Teaching Improvement
农药的广泛使用为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成为破坏生态平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和违禁药物的非法使用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受污染,还会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因此加强对农药产品质量的控制,建立准确、高效的农药分析方法和培养创新型强实践性好的农药分析专业人才成为解决农药污染的重要课题,农药分析与残留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农药分析的技术人才至关重要[2]。农药分析与残留课程是青岛农业大学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内容主要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前处理、农药分析测定以及结果分析4个部分内容,涵盖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色谱法为主的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3个教学模块,构成以样品制备为中心、各种仪器检测技术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本科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农药检测技术,为学生以后从事农药分析、农药残留检测以及农作物和土壤环境中的农药残留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输送实践型科技人才。
1 课程主要特色、创新点和不足
1.1 课程的主要特点
农药分析与残留课程是在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强、操作能力强的课程[3]。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习知识互动交流参与实践提高能力。通过对农药分析与残留课程系统学习,认识农药的样品制备原理和对农药的定性和定量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农药分析与残留知识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尽可能体现了农药检测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使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培养他们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掌握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的创新点
(1)以科研促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科研活动、开展创新性实验的机会;同时教师科研成果结合学生实验课,提高实验开出率和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2)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效果明显。农药分析与残留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内容更新非常快,因此,教师要查阅最新的相关文献,根据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前沿不断充实和更新教授的农药分析与残留技术,例如:农药分析与残留样品前处理的常规方法主要有提取振荡、液-液分配、索氏提取、离心和柱层析等,其过程耗时长、有机试剂消耗大、操作繁琐不再满足现代农药分析与残留的技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则对常规前处理方法进行凝练和总结,并重点讲解了最新研发的固相微萃取、凝胶渗透色谱和QuEChERS等方法。(3)通过课堂讲授、课程实习、参与创新性实验等手段进行农药分析与残留实验教学,教学手段丰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设计实验带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对科研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实验课结束后很多学生积极报名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真正走近科研实验室,在实际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或向老师学长请教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不仅加深了对农药分析与残留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学习了农药分析与残留技术在实际科研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1.3 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缺少高水平的理论和实验教材,网络教学课件也需要及时的更新。(2)教学方式方面有待改进,需要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3)教学研究力度不够,缺少高水平的教研论文。
2 改革措施与实践
2.1 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1.1 完善和修订教学大纲、授课计划
进一步优化教案、实验教案等基础工作,积极与国内外院校加强联系与合作,为编写完成高层次的《农药分析与残留》理论教材作基础。根据农药分析与残留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对农药分析与残留学科的总体认识,把握农药分析与残留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凝练经典农药分析与残留内容,拓展课程基础及应用知识面。课程开始于第7学期,该专业学生在之前的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农药学三门重要的课程,因此,在农药分析与残留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上述课程相关理论内容不再过多阐述,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实际应用方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已系统学过的色谱分析相关理论、农药剂型理化指标检测方法等内容进行了适当归纳和提炼;补充了农药残留快速测定和农药全分析的最新检测技术,增加了农药分析和残留测定国内外最低检测标准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更新和完善了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方案。
2.1.2 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便于讲解的教学效果,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农药分析与残留网络课程也在完善之中,已与板书教学结合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信息量。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农药分析与残留课程网站,进行辅助教学。课程网站内容丰富,已上网的资源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教案、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成果、学生自学园地、讨论区、网站衔接等。课程网站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为教学提供了一个便捷窗口,使课内课外教学内容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2.2.1 以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内容中增加农药分析与残留相关的前沿技术和手段,提高科研素质的培养;通过及时补充国内外科研创新成果到教学内容上,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提前介入到科研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青岛食品检测公司对农药检测人才的大量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农药分析与残留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显著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水平,同时使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到青岛谱尼检测、中一检测和海测等检测公司实习,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2.2.2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通过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案、强调实验操作细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科研活动、开展创新性实验的机会;同时教师科研成果结合学生实验课,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效果明显,可为社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通过课堂讲授、课程实习、参与创新性实验等手段进行农药分析与残留实验教学,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基本关键实验环节进行反复训练,如在检测农药标准品和样品中农药含量时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多次使用;同时采用了设计实验穿插、同类试验合并、涉猎多种仪器设备的同步使用等措施。实践证明,学生对此课程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重视,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得到了强化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3.1 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听课、观摩教学
由资历深的教师负责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引导青年教师进入教研角色,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予以指正,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和科研课题,教学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
2.3.2 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引导青年教师熟悉、掌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标准。同时,认真听取学生对课程讲授内容、课后习题、辅导、测验等方面的建议,并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差距,改进教学。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生主体是指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方案制定、材料准备、预备实验、实验实施、结果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课程活动。教师要结合药学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和现有实验室教学资源条件,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课前对实验模糊环节查阅资料和相互交流,培养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设置相关问题考察学生对实验的原理的理解,对教学重点部分利用科研实例根据科研思路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素质。课后向学生征集教学建议,同时药物分析课题组老师定期进行教学经验和心得交流。
关键词:药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72-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药学学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行业间的交叉渗透、企业间的并购融合逐步加剧。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保证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院在广泛调研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托中山大学的资源优势,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以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为依据
我院在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上,以全球药学教育基本要求为标准,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因此,改革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培养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规划上,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加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利用我校强大的文、理、医科的资源,努力构建药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药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药学与医学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培养模式。
现代药学学科的特征是:(1)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2)科学技术高度集中,发展迅速;(3)已迅速转向为化学-生物学-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4)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5]。为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我们先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增加总学分,体现药学专业自身的多学科特点,同时相应提高专业课学分比例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凸现药学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养。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以减少课程门类和减少学分。根据学生发展取向的选择,实行高年级分方向小班培养,并在小班上课中提倡个性化培养和能力培养。在原有综合性能力训练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药学知识的能力,增加综合性大实验内容和学分,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特别是实习、见习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增设的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如药学前沿讲座、药学与社会等)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适应药学人才培养需要。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群
根据药学学科特点,将所有专业课程分化成化学、生物、医学和药学四大课程群,注意每个课程群内部和群之间课程的衔接和交叉,调整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2]。作为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化学课程群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等;生物学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基础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包括: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药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理学等。打破课程间和课程群间的壁垒,召开多层次的研讨会,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和目标重新设计和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与药学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删除各课程间的重复内容,特别关注各课程间的衔接和合理安排。
三、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与实习、见习、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搭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3]
1.将药学的基础及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以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的新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实验教学“一体化,多层次”教学新模式。在学生掌握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基础实验的基本实验(第一个层次)原理、基本实验操作基础上,通过对药物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药理学实验以及药剂学实验等专业实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与掌握,在药学一级学科层面上统筹安排,创新性地建立与本学科发展前沿或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三门一体化药学综合与创新实验课程,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药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搭建综合与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第三个层次)。
2.重点建设国内领先的药学专业三大综合性实验,即《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涵盖文献检索与交流、实验方案设计、多种实验技能运用、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的同时将已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综合运用。通过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教材建设、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关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高水平、示范性药学综合实践大平台。
3.通过校、院两级支撑,积极拓展与制药企业、医院等医药行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4]。学院跟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学生实习的目的、意义,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活动;学院跟优秀医药企业签订奖学金协议,在本科生中设立企业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4.利用我校多家附属医院的优势,突出临床药学教学特色。为满足当前医药行业对于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拟在药学专业中设立临床药学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临床药学人才。借助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与学校各附属医院药房的人力及资源,共同研究临床药学教学计划,集临床药学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于一体,力求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药学知识运用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发展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发展志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于2011年在高年级实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在三年级学生按志愿分流为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三个方向。学院为三个方向特设9门小班方向课程(3门双语课程、3门全英课程、3门拓展课程)。目前9门小班方向课程已经在我院本科生中运行5年,并不断改革完善,学生反馈良好。
1.全英课程(1学分18学时):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药物化学II》、《药理学II》、《药剂学II》3门全英文课程,旨在高年级本科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增加国际化视野。
2.能力培养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合成策略与实例》、《药剂学案例分析》、《药物制剂设计策略与实例》3门双语文课程,以策略、案例分析为主,理论结合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3.拓展课程(2学分36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药物发现中的关键技术》、《药理学进展》,《药用高分子材料》3门拓展课程,拟让学生了解学科进展、前沿。
五、建立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障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院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例如课程负责人制度,年轻教师听课制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度等。本科教学中的各门课程逐步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两年一聘,在每次修订教学计划时重新产生。课程负责人组建和领导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实习等的全部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证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学院要求从教不足五年的年轻老师每学期必须听老教师的课程,希望顺利完成新老教师间教学传统和经验的传帮带。为补充师资力量,学院制定了研究生助教管理的细则,解决了分班上课,尤其是实验课程的带教老师不足的问题。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我院的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运行。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探索,我们优化重建了符合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合理调整了课程群,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发展了高年级小班方向课程,使我院的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谢海龙.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4,(26):348.
[2]陈颖,李勤耕,蒋君好.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1):19-20,28.
[3]张莉,陈振峰,牛丽红,陈莉,申去非,王晓晖.药学相关实验课程整合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16-18.
关键词:工作过程;药学专业;岗前实训;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医药卫生大类专业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向,探索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的课程体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理念[1],从高职人才培养方面服务我国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药品产业中对岗位细分极为丰富与专业,从原料药到上市药物制剂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多个专业岗位承担完成,如原料药合成员、药物制剂员、质量检测员、医药导购员等,岗位间既独立又相互衔接,共同保证药品质量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因此,在高职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需要构建符合产业流程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小组创新研发”的递进实训体系思想为指导,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2-7],开发以典型药物阿司匹林为载体的“原料药合成—原料药质量分析—片剂制备与质量分析—临床应用”四模块串联形式的岗前实训课程(见图1)。多专业教师、行业兼职导师协同合作,以制药生产与营销、使用行业的实际环节为参照,将其原料药到上市药物制剂及过程质量分析、临床使用等多个环节进行串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理实一体、项目驱动等方法,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将团队协作精神、严谨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能力素养嵌入各个模块的分解要点中。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前实训课程体系,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全过程中准确定位自己,有目标性地进入实习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与未来就业。此外,兼顾药士、药师与执业药师证等行业考试要求,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潜力。
2教学实施
2.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前实训知识重组
将原先多个专业课程中阿司匹林的知识点进行以知识链条为中心的模块式整合,以医药职业人岗位综合素养需求为指导,将“原料药合成(药物化学,6学时)—原料药质量分析(药物分析,10学时)—片剂制备与质量分析(药剂学,6学时)—临床应用(药理学,2学时)”4个模块作为知识链中“环—环”相扣单元,以生产性流程为参考,打破原先独立知识点并行模式,突破不同课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的串联与融合,此教学内容链条化设计与医药产业实际流程相匹配,体现基于行业需求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见表1)。
2.2构建“理实一体”的教学平台
基于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及习惯特点等学情分析,将单元知识点和学生对象的层次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多种媒体、网络平台、仿真实训等教学资源,采用问题导入、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刺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知识点更容易被学生吸收。
2.3深化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的工学结合
实操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创造真实、协作、会话的学习环境,能够将学习与工作实境有机结合,小组集体讨论,共享群体思维与智慧,在真实实训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及时反馈问题。2.4建立多主体的过程化考核评价方式落实“金课”思想,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在细分教学单元、知识点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学手段在开展的同时进行了学生考核的记录,辅以校内教师与企(事)业兼职教师对主观测试题加以评判,最后自动汇总学生综合成绩,避免期末以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表现性、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各个学习环节的考核,即过程化考核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多模块评价与多方位评价相结合。
3课堂教学实施成效
3.1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实训课程
通过设计教学内容与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将知识内容结合日常实际或热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让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学生课前预习准备明显增加,课中参与度明显提高、竞争性增强,课后学生进行知识反馈与问题咨询,对于实训操作中存在问题或失败有主动加练及改正的现象。对我院药学专业过去三届毕业生进行调查,397位学生参与匿名投票,58%的学生认为多样化教学手段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帮助,37%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帮助,只有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或其他。
3.2注重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与过程性评价
通过过程性考核评价,可相对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尽量让学生暴露自身存在的不足。此外,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促使学生自身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继续学习的成长理念,如学生对于顶岗实习岗位选择、就业方向等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对我院药学专业过去三届毕业生进行调查,246位学生参与匿名投票,超过85%的学生认可过程性考核,可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对于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大多数学生支持在50%左右。这对后期针对不同知识点的考核比重提出了新的要求,过程性考核的目的主要为提升知识、能力与素养,大部分学生能从过程性考核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
(一)是关注学科还是关注学生
“突破学科中心”是新的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一。关注学科还是关注学生?这是数学教学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一个问题。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仅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目标,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有价值的数学”是指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是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体验应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的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关注少数学生还是关注全体学生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数学新课程教学观的显著特征,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那么,这里的“学生”指的的是哪些学生呢?关注的是少数尖子学生还是全体学生,这实际上反映了数学教学的两种学生观。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属于精英教育;关注全体学生,属于大众教育。新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得到发展,重要的是同学生的过去相比,而不是同其他学生相比。因此,数学新课程强调,通过数学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意味着:①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渠道,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学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做到为人师表。
(三)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观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始终是以数学知识的传授者的身份进行教学。“传授”意味着教师是“权威”,是学生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如何的“主宰”;“传授”还意味着学生的“接受”和“服从”。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典型特征。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本质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因此,数学新课程主张“教”要服务于“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数学教学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必然要求教师要从“权威”、“主宰”的神坛上走下来,要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意味着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意味着“教”向服务于“学”的转变。
(四)是关注教案还是关注学案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它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如何讲。而“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它的实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指导、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案进行教学,更多地考虑是如何把课讲得精彩完美,却较少顾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提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中学数学新课改要求理念新课改的推行,可以说是势在必得,大势所趋了,自推出以来,在全国各地都得到积极的响应,使得新课改在教育的圈子里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可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呢?不仅仅是家长们不理解,就连教师也是非常地迷惑。表面上,在很多的教师看来,学生的素质下降了,教学过程更难了,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有问题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新课改的实行并不是一种时髦,我们要对于新课改更加深入地进行理解,认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身为中学的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更好去适应新课改,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
新课改的实行,在教育上可以说是一场教学理念上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是主导者,但是学生是主体者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使得数学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这不仅仅是对于数学的教学,还是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要求。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求下,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教学。身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应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做到关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还要在情感体验上获得满足,培养起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位知识的传播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中学数学教师可以说是课本知识的实践者,所以教师在对于教材掌握透彻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于知识的延伸和相关联系做出探索,对于新旧知识的衔接、不同类别知识的联系都要有具体的把握;在教学之余,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数学相关理论和知识,把握数学教学上的最新信息,做到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沟通。
除此之外,教师在日常的备课中要做到更加充实,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临时突发的问题都有一个充足的准备,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随意性或主观性。
三、做好多媒体教学的辅助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逐渐地得到普及和深入。使用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具有生动形象,图文并茂,节约时间的优势,影响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认知,极大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抽象性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将数学课堂带入到一个更加新颖,更加有效的阶段。
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只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手段,如果过多地使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过多地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教师就少了板书的使用,学生就会在笔记的过程中出现疏漏的部分,而由于多媒体的事前制定,所以对于课堂所突发的典型问题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讨论,这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师生关系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所以,即使多媒体教学逐渐地普及和深入,但是板书的师范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必须是适当合理的,课件的制作也要以实用性为主,将解决教学问题作为主要的任务,让数学散发魅力,而不是让课件散发魅力。
四、课堂互动,共同参与
新课改下的教学,提倡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主动的参与和探索,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新课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让课堂变得活跃和开放,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发生改变。
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敢于发言了,可以发言了,自然地,其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地提高。而学生在实践方面以及探索方面都有了兴趣,那么教师也会慢慢地沉醉于课堂的学习氛围中,达到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效果。虽然说在新课改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是新课改的一个要求,但是这个活跃也必须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教师要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散。在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上进行指引,纠正其错误的地方,并对错误进行分析,在实际的行动中为学生解决问题。
五、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情景教学在新课改的推行中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构建起一种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情景的设定,会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和趣味,使原本比较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有生活化,更具有趣味化。情景的参与并不是只有学生进行的,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在课堂情景中与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和探索,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宽容对待,让学生及时地改正。
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中,情景教学已经逐渐地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还是之前所谈到的,凡事都要有一个度的把握。纵然情景教学比较受欢迎,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情景教学的使用,有些课程如果是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药物分析;慕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12-02
2014年6月19日,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的通知》(辽教函〔2014〕224号)文件,确定辽宁何氏医学院等全省24所高校为跨校修读学分的试点单位,药物分析等55门精品开放课程为跨校修读学分试点课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改革需要课程建设方和课程使用方共同参与,课程建设方为沈阳药科大学,课程使用方为辽宁何氏医学院。笔者作为课程使用方负责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1 药物分析课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改革背景
在全球迅速兴起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背景下,我国也相继展开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的开发建设工作。资源共享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等。目前辽宁省大学资源共享课已上线300余门精品开放课程[1]。药物分析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改革正是充分利用辽宁省大学资源共享课才得顺利实施。
2 药物分析课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改革意义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
在辽宁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尝试对药物分析教学实施改革,实行以网上共享精品课资源为依托,让学生课下网上学习、网上练习,课上研究讨论,任课教师辅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免费学习重点院校精品课程,领略名校教师的授课风采,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此次教学改革,不仅充分利用辽宁本科教育网资源共享精品课程,而且对探索建立校际学生跨校修读课程,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3]。
跨校修读学分是辽宁省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次新尝试,随着科技的进步,结合网络教学的这种多媒体教学法也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药物分析课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辽宁何氏医学院2012级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由建设方――沈阳药科大学与使用方――辽宁何氏医学院共同承担并完成。沈阳药科大学主讲教师和辽宁何氏医学院任课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备课,确定每一章节的重难点及考核范围等。
学生利用网上共享资源,课下网络学习沈阳药科大学教师主讲的药物分析精品课程,辽宁何氏医学院任课教师通过网络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并提醒学生及时观看视频,按章节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课上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究讨论,带领学生对药品行业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辽宁何氏医学院分别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请沈阳药科大学主讲教师来学校串讲课程,和学生共同讨论疑难问题。
药物分析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对于理论课的学习主要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即线上学习与线下研究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实验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先在网上观看基本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课上不仅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讲义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而且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完成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训练。通过实践课堂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任课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任课教师采取不定期考核的方式,根据考核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练习。两校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召开专题研讨会,根据药物分析学科的发展趋势,必要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部分调整。
课程设为考试课,教师团队出具考试题目,辽宁何氏医学院组织考试,沈阳药科大学出具考核成绩,辽宁何氏医学院认定学分。
4 药物分析课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改革所达到的目标及成果
药物分析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
1)远程式教学――网络视频学习法。药物分析实行网络教学,由沈阳药科大学主讲教师在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大连理工平台进行视频讲授,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日期内自己安排时间学习,并可重复观看。每章节都配有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可以在看完视频之后完成练习题,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加深记忆。
2)反转式教学――课堂讨论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实行“翻转课堂”讨论法。学生在线上学习网络课程之后,在课堂上围绕相关案例或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强化式教学――平台作业练习法。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布置适当合理的作业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辽宁何氏医学院任课教师在教学平台上添加练习题目,比如问答题、讨论题等,并规定分值。要求学生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练习题目,任课教师定期进行评阅,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药物分析课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策略的转变
1)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效率提高。利用网络视频作为新知识的学习渠道,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合理地安排学习的时间,而且可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反复学习,或中间暂停视频播放,给自己充足的思考和消化时间,学习效率得以明显提高。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通过留言或发邮件的方式与任课教师联系,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或疑难问题,教师会在24小时之内做出回复。这就改变了学生下课后找老师难,问题无处求教的状况。
2)利用学习平台,监督学习进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观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时间、课程进展、作业完成情况等,以此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必要时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提醒。任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网络平台学习情况,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
药物分析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修读合格率 以往药物分析课程修读合格率在75%左右,学生一般采取突击复习的方式迎接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不理想,也就完不成本课程的修读。但采用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改革后,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复习,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期末考试成绩较理想,最终修读合格率高达85%。
5 结语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和市场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药物分析教材的不断更新充分体现了药学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潮流的发展,探索出更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正是在网络资源日渐丰富的大背景下幸运而生,相信在不断研究探索下,这种教学模式将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改革带来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罗菲.对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项目的思考: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
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