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赞美老师的一段话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02 16:36: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赞美老师的一段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赞美老师的一段话

第1篇

一、扩展语句题基本类型。

(一)给出词句,丰富内容型。就是提供一个简单的句子,然后根据具体要求,把句子的内容表达得具体生动。如: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2008年安徽卷20题)

这个冬天,天气特别寒冷。

要求:①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 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③ 不少于80个字。

(二)给出词句,续写内容型。即在开头给出一个词语,或者给出一个句子,按照具体要求,写完整,写具体,写生动。如: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2010年重庆卷21题)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年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要求:①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② 符合情景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________________。

学生坚持说:________________ 。

(三)给出语段,填充内容型。就是给出一个语段,要求根据条件填出删去了的中间的某一个部分。

(四)给出词语,描绘情境型。就是用上给出的词语,表达一定的场景,抒发一定的感情。如:根据要求,分别写一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词语顺序可以不分前后,且字数在20到30之间。要求思想健康,语言连贯。(2005年重庆卷24题)

想象 雾 倾听

(1)表现“欢快”:________________ 。

(2)表现“忧愁”:________________ 。

(五)给出名称,阐述哲理型。是说给出一个人或物的名称,要求用一句话加以阐述,揭示道理,给人启迪。如: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段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2004年江苏卷24题)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二、解题技巧。

(一)想象联想法。就是根据题目要求,想象联想出某种情景中的人、物的情状,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加以描绘,使内容丰富,表达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展成一段话。

风很大。

要求:①不能直接用“大”等词语,只能用侧面描写的方法;②运用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少于75个。

答案举例:一阵风过后,地上的尘土全被卷起,在空中飞扬弥漫。然后,一阵接一阵的风吼叫着,肆虐着,像发了疯,在地上寻找着什么似的,袭击着一切东西和所有的人。行人像喝醉了酒,不能控制脚步;骑自行车的被掀翻;道路两旁的柳树横着飞过来,又飞过去。

解析:要描写风,又不能直接描写,还要运用修辞手法,就需要想象联想出在狂风中的人的感觉、神态、语言和行为,生物以及无生物的情形状态等,再加以描写。

(二)添加枝叶法。就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加定语、状语、补语等,从数量、范围、程度、状态、性质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形容、修饰、限制、补充,也可以增加时间、地点、人物等,使事情完整化。例如:扩写下面的句子,不少于40个字。

吴老师对学生要求严,也关心。

答案举例:吴老师对学生的做人方面、遵守纪律方面以及学习方面都要求很严,对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方面也十分关心。

解析:扩展后的句子是从范围、程度等方面对“严”和“爱”进行限制、修饰的。

(三)分别列举法。就是围绕某个中心意思,从各个角度加以强调,以突出这一中心。例如:以“创新”为中心内容,写一段话,要求组成排比句,不少于40个字。

答案举例: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一个人需要创新,一个民族需要创新,一个国家需要创新。创新是生命,创新才有前途。

解析:要以“创新”为中心,又要使句子组成排比句,就要在每个分句中都突出“创新”。

(四)顺势推理法。就是提出一种情形,顺势推出一个结果。例如:续写下面的句子,要求与原句组成一个排比句。

既然成不了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举例:既然成不了大树,就做一棵小草;既然成不了江河,就做一条小溪;既然成不了伟人,就做一个百姓。

解析:关键点是,扩展后的句子,第一个分句的后半部分应顺着前半部分的逻辑关系推导出来,第一分句写出来了,第二、三个分句也就容易推导出来。

(五)瞻前顾后法。给出一个语段,删去了中间的某部分内容,如果要求填出这删去的部分,就必须考虑前后文的意思。例如:根据提供的情境,补写一段合适的话。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评选结果揭晓。此前,某沿海开放城市曾以孙悟空老家的身份极力推荐美猴王参与竞争。为此,该市专门成立了“申吉”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工作。当落选的消息传来,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宣传部部长在接受当地电视台记者采访时首先说:“我们不是失败者,。”最后他说道,“所以,我们也是胜利者。”

答案举例:我们“申吉”工作本身是为了弘扬奥运会的参与精神,弘扬孙悟空不怕困难、勇于争先的精神,同时,这项工作也凝聚了我市的人心,展现了我市的实力,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

解析:填充的内容应该解释“我们不是失败者”“我们也是胜利者”的原因,这就要联系到前面提到的“申吉”工作,讲清这些工作有什么意义,达到了什么目的。

以上五种方法分开来讲,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它们并不能绝对独立,有时候解答一个题目实际用到了几种方法。

三、温馨提示。

解答扩展语句题,前提是扣紧题意,所以,要准确作答,除了掌握方法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注意题型的隐性要求。二、注意题干中的特别要求。

【巩固练习】

1.根据要求,扩展下面一个句子。

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特别干旱。

要求: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运用两到三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7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个性”为中心,写一段话,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曲线”“蜡烛”“萤火虫”中,任选两个,从赞美和讽刺两个角度各写一个句子。

【例句】直尺:(1)身正不怕影子斜。(赞美)(2)什么时候都只知道直来直去,不会拐弯。(讽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为了鼓励高中生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决定对发言积极的学生采取在操行评定中加分的措施。如此一来,有的学生为发言而发言,不管自己思考的效果。于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试代拟一段对话。要求:①老师的话目的明确,②师生的话都要符合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____。

5.某省教育行政部门官员,主持有关人员讨论高中文理分科的会议。赞成者说,文理分科,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专长,而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全才根本培养不出来,没有必要什么科目都开设。反对者说,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文理科目兼学,才能把基础打牢固,为今后到大学深造做好充分准备。最后主持人在总结时说:“ ________________。但从目前国家条件出发,从便于考试操作角度考虑,暂时只有采取文理分科的做法。”

【参考答案】

1.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特别干旱。田里的土块全都张开狮子一样的血盆大口,简直容得下一个人;麦苗都拧成了一根根干枯的绳子,大风一吹,变成灰烬飞起来;成片的树木像得了癌症似的,奄奄一息地低垂着头。

2.个性是区别于这人与他人的本质属性,它表现在语言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世界因为有了鲜明的个性,所以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富有情趣。但个性要适度,个性的过分张扬会显得另类,与社会不相适应。

3.曲线:(1)人们总是说曲线美,所以你是美的化身。(赞美) (2)你总站不直身子,委曲求全是你的本性,给人的感觉是不坚定。(讽刺)

蜡烛:(1)无私奉献,是你的写照。你不惜将自己的身躯化作光明,照亮别人。(赞美) (2)你站歪了身体,难怪流泪不止。(讽刺)

萤火虫:(1)有一分光,发一分光,作用虽小,精神可嘉。(赞美) (2)光本微弱,却要装那天上的星星,引人注意,可惜装得不像。(讽刺)

4.老师:大家积极参与的精神很好,但发言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积极思考,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希望同学们发言之前多一些思考。

第2篇

关键词:思维;潜能;语文课堂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思想,接受了情感,接受了知识,接受了文化,也就训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可是机械而枯燥的背诵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失去积累语言的兴趣。

在学习《孔子游春》一课,笔者改变了教法,精心构建语言实践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苏教版第十二册23课《孔子游春》第二节连用四个暗喻,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大奇妙,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的范本。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的语言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感而发。

师:春天真美啊!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美丽的泗水河边游玩,弟子们被美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师:(出示第二节文字)谁能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课读文。)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芳草如茵,桃红柳绿的春天。

生2:我仿佛看到了从空中掠过的燕子,听到了燕子的呢喃,感受到了春风拂面的温暖。

师:春天真美呀!在孔子眼里,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孔子为什么认为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呢?

(引读“广袤的大地”一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本段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比作伟大的母亲。

生2: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段连用了四个结构相似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说说这段话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像母亲的?

(1.组织读书、交流,着力引导赏析比喻句之间的相似点,如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它们都是博大的,这是形似之处;它们都包容着一切,这是神似之处。

2.那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到底伟大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无私奉献。)

师:除了“大地、森林、太阳、轻风”之外,大自然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谁能用同样的句式继续描写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的美?

生1:奔腾的河水是她涌动的血液。

生2: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

生3:朦胧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现在,老师把这段文字的排列方式改一改,再请同学们读一读,觉得怎样?

(出示竖排文字,学生读,谈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已经又赞美了大自然中的某些景物。现在老师把省略号删去,改成句号,你能继续用优美的语言再为这首诗增加一节吗?

(学生思维活跃,交流评价。)

反思以上的教学过程,运用课文的语言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表达的一条捷径。

1.搭建训练平台,丰富学生语言。在充分地朗读、想象和感悟句式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除了“大地、森林、太阳、轻风”之外,大自然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句式继续描写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的美。在说好一句话的基础上,改变文本排列形式,启发学生进行诗歌片段创作。在这样的读、听、说、写的过程中,学生从说好一句话到写好一段话,语言得到了锻炼与丰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2.点燃学生思维,丰富文本内容。学生在模仿文本句子练习说话时,思维活跃,把对大自然的认识和赞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大地丰富了省略号的内涵,充实了文本内容,使大自然有了声音,有了色彩,有了活力,使大自然更具体化。

3.启动学生想象,提升学生情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无穷的,关键是教师能否给学生一个足够大的平台。想象越丰富,体验也就越深刻。随着说与写的逐步递进,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逐步加深。

总之,教师只要善于点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习得语言中体悟情感,在创造语言中启动想象,发展思维,就一定能挖掘学生的语言表达潜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辅湘.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小学教学研究,1981,(05).

[2]周仁竹.试题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培养[J].四川教育,1982,(05).

第3篇

一、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

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指导学生充分阅读,大量积累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来越丰富以后,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我为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多背多积累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为止,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我们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

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在阅读中渗透作文练习指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可进行模仿说写,也可进行创造性说写。如学习《老师,您好!》时,我拓展的内容就是仿写优美的诗句,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结合生活实际赞美老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指导模仿学到的段落结构和篇章结构,练习说、写新的内容。小学中年段学生的作文训练是以写片断为重点,要做到怎么说怎么写,能把片断写具体,写清楚,注意观察注重细节描写,扎扎实实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结合的训练。

( 1 )连续结构段:是指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这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结构段,在写作中经常用到。《师生情》《大海的歌》《手术台就是阵地》《做风车的故事》等课文中都有典型的连续结构段,教师在学生读懂段的情况下,可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洗手帕》《大扫除》《升旗》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 2 )并列结构段:是指一段话将事物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就是这种构段方式,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写了海底的物产丰富。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可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

( 3 )总分结构段:是指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构成的段。指导学生仿写时,教师可出示总述部分,让学生围绕总起句,写分述部分。例:①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②课间十分钟真是丰富多彩啊!

( 4 )概括与具体结构段:是指段里的两层意思表明概括介绍和具体描述的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一种是先具体写,后概括写,如《一定要争气》中的一段: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这一段话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先概括写童第周在第二学期更加发愤学习,接着具体写童第周是怎样发愤学习的。三年级一共安排了几次作文训练,每次都有把“内容写具体”的要求。我们要针对这要求,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概括与具体结构段,通过理解、品评、复述、背诵等方法要求学生积累一些精彩的片断,再要求学生仿写,把一段话写具体。

三、指导模仿特别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练习说、写新的内容

《珍珠鸟》《灰雀》两篇课文里都有对鸟儿外形特点的传神描写,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这种写法仔细观察一种鸟,学写鸟儿的外形特点;《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曼谷的小象》这些课文里都有描写人物外貌的片断,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的外貌,注意抓住人物特征;《小摄影师》《爬天都峰》《手术台就是阵地》等课文里人物对话写得很好,可以指导学生写人物对话的片断。

四、指导依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练习

《小摄影师》《师生情》《七色花》可让学生续写,《古诗二首》《寓言两则》可让学生改写,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不断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五、指导学生记日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第4篇

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问许多人看到了什么,大部分人也许会说看到了一个黑点。难道除了黑点,就看不到一张大白纸吗?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认识,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如果只注意错误和那个黑点,那眼中就是一个黑色的世界。如果注意的是正确的题和那张白纸,那就有一个洁白、宁静的心境。很多人无法走出这个怪圈,他只注意到事物的某一方面,而把另一方面忽视了。

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并加以赞美,付出的只是语言,收获的却是成功和友谊。马克?土温说“一句精彩的赞辞课做我十天的口粮”。莎士比亚也说“称赞,既是我的薪俸”。在学会欣赏他人长处的同时,也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认同感,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看作“中心”,都很关注自己,内心都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不希望别人总是一味地给自己找错误,指缺点。

第5篇

    前几天去一所复读机构采访,校长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她说:“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不聪明,也不是学不好,只是在学校得到的重视太少。对他们来说,需要的只是一点儿鼓励。”而这点儿鼓励无论来自父母或来自老师,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切的眼神,也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鼓舞,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现在有些父母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殊不知,在他们不断地唠叨和抱怨中,孩子的信心和对父母的信任在一点点流失。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无论成绩如何,都很难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对孩子而言,父母欣赏的目光、赞赏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都会带来极大快乐、巨大信心,让他们更有勇气去投入学习。

    一位班主任给笔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数学测验只考了79分,他偷偷地改为99分。他的父母知道后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觉得透过这件事发现了孩子的闪光点:希望上进,不甘落后。父母鼓励了孩子而不是谴责,最终孩子的成绩一跃进入班级前列。是什么创造了奇迹?仅仅是几句鼓励的话语吗?事实上,在鼓励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

    除了父母的鼓励,老师的肯定也同样重要。有的老师仍旧做不到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孩子,他们投入了更多的关心,而对有些不起眼甚至顽劣的孩子,他们选择了漠视。这是对孩子一种无形的伤害。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班主任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种表情,都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出每个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坚定地走好每一步,这才算尽到了为人师的责任。

    鼓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因此,父母和老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肯定和赞美,给孩子几句表扬,相信他们就能还给你一个奇迹。

第6篇

1.研究问题

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训练表达

2.研究策略

2.1联系上下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不仅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2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生活"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希望通过研究,探索"语文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的新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促进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3反义词对比:通过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体会情感。

2.4补充教材,扩阅读量。

3.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梅花魂》)

3.1激感,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梅花图,初步理解梅花的品性。】

同学们,在这万紫千红的花海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花呢?(梅花)

谁见过梅花,老师这有几张梅花的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他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呀,别的花大多是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得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揭题,齐读,板书。

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3.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读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了解概括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前后位讨论,课文围绕着梅花都写哪了几件事,分别起个小标题。(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 赠送梅图 送梅花巾)

3.3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设计意图: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来体会。】

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设计意图:通过反义词的对比体会外祖父对于梅花的钟爱,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板书: 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把你的理解读出来。相机指导朗读。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格外珍爱)

【设计意图:反问句的设置,进一步感受外祖父的情感】

在这里面有一句反问句,你能找到吗?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这是外祖父训斥我妈的话,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外祖父为什么不直接这样说,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同学们在外祖父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中就能够体会出他对于梅花的这份钟爱,所以当看到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批评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梅花是那么的洁白无瑕,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你来读(……),

就是因为外祖父对于梅花的感情无人能知,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斥责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这梅花是不能够玷污的,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我们一起来读(……)。

小结:通过外祖父的话语让我们更进一层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珍爱

【设计意图:从人物语言中体会不同语句的多层含义】

但是,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关于为什么爱梅花,外祖父还有一段话,谁来读一读?(出示第13段)

当外祖父再给我说这段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但是外祖父明知道孩子听不懂,却仍然这样认认真真的说,,难道仅仅是对孩子说的吗?请你再读一读,想想外祖父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层: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轮读:所以外祖父这么钟爱梅花是因为(一组读这梅花……最有骨气的!)同样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二组读几千年来……这梅花一样)更因为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精神。(全班读最后一句)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精神!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

当作者要回国时,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文中,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描写了外祖父对于祖国的思念,大家一起找一找!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描写思乡的诗句和典型事例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茶是故乡浓 酒是故乡醇,常年游居异国他乡的人们,不能够回到故乡,心中总是无限惆怅,忆及故乡的人或物时,难免会暗自落泪,我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课文一种讲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都是什么时候?(三次)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船快开了……的梅花"

这三次落泪都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呢?

第一次:默默流泪。第二次:放声大哭。第三次:泪眼朦胧(朗读)。

虽然他们的时间、地点、所处环境、状态等等方面都不相同,但唯一相同的是……?(怀念故乡之情)

这是作者所看的三次流泪,那他的外祖父就仅仅这三次因思念故乡而流泪吗?你认为他还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3.4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前后照应,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1)还记得在课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在疑问梅花怎么会有魂!现在你知道了吗?这里的"魂"指的是什么?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第7篇

1.内容贴近生活——乐写

小练笔与单元作文训练不同,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教学,极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谓是“作文快餐”。而这样的“快餐”能否受到学生欢迎还要取决于内容的选择,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例如《人类的“老师”》一课,介绍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仿生学知识。我原先设计的练笔是: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仿写一段话。因为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交流时没有什么困难,写起来也很容易。在做课堂作业时,我忽然想起下课有一位学生兴致勃勃地跟我说想利用仿生学的知识自己发明一样东西。何不满足他的表达欲望,也是一次不错的练笔。因此临时更换了练笔内容:请你来做设计师,根据某种动物的特点设计一样东西。结果这次练笔完成得很好,有学生甚至把动画中的武器也用上了,还有学生怕老师看不明白,在后面附了图例,创意十足!看来,只要找准激发学生思维的训练点,就会思路如泉涌了。

2.知识融会贯通——会写

对于每册教材的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教师要有整体考虑,不能仅仅就课论课。可以从写作方法上归类训练,避免雷同;可以就单元主题统一安排,做到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我联想本单元描写春景的共同特点,将目光停留在“春天”一词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燕子会谱出什么样的歌呢?请你试着写一段歌词。在写之前,启发学生回忆和春天有关的诗词、歌曲、课文,将它们合理改编,运用在写话中,如果能够押韵就更好了!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我们的眼睛里”;“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妙词佳句脱口而出。再提醒学生将燕子融入诗中,表达它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写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3.训练注重层次——能写

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很多,但按照方法进行归类,无怪乎那么几种。同样是总分的写作方法,三年级有,四年级也有。怎样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例如《泉城》的第一自然段,含有“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可以安排仿写练习。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显然并不难,在二年级已经练习过。我又针对这一段的结构特点,增加了训练点:学习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用上“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表现事物的特点。这样,就在原有并列句式的训练上增加了比喻句的训练,做到层层递进,学生的语文能也得到了提高。

4.时机灵活掌握——巧写

第8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蜜蜂采蜜时的辛苦,采蜜和酿蜜的方法,以及人们对蜜蜂的赞美和从中受到的许多启示。

在写蜜蜂采蜜时的辛苦时,文章有这样一段话:“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花丛到蜂房之间的平均距离是1.5公里,蜜蜂差不多要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

读着这段文字,我为蜜蜂采蜜时的辛苦深深地感动了。啊!蜜蜂真是太伟大了,太辛苦了!为了采蜜,它不怕苦,不怕累,千里迢迢的把蜜采来,又要自己进行酿造。它采来的是百花之中的精华,为人类奉献的是浓郁香甜的蜜浆。当我们品尝着那味美香甜的蜂蜜时,怎能不对这世界上既普通又神奇的小昆虫,产生由衷地赞美呢!

由此,我想到了那小小的“春蚕”。它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线。它不分昼夜的吐丝做茧,为人们奉献的是五彩缤纷的绫罗绸缎。当它吐尽口中的最后一节丝时,自己却变成了又短又小、“”的“裸蛹”。然后,它又变成“蚕蛾”,去孕育新的生命。

我又想到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20多年如一日,潜心研究“1+2”的科学难题。他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达旦的在图书馆里查资料、搞验算。他验算过的草纸,堆满了好几间房子,足足有一人多高,简直就跟个“小山”一样。他经常由于精力过于集中而忘记了吃饭,得了很严重的胃病;他经常走路时还在思考问题,脑袋碰在大树上,还要说声“对不起!”由于他的勤奋和努力,终于发明了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攻克了这个“1+2”的世界科学难题。

我还想到了我自己。平时老是抱怨妈妈给我报的课外班太多,学习太辛苦;学习上遇到了一点小小的困难,容易打“退堂鼓”;有时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学习上缺乏一种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等等。所有这些,相比于那辛苦的蜜蜂、小小的“春蚕”和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来,这又算得了什么!

第9篇

一、把你表扬的语言告诉学生的父母比直接告诉学生自己效果更显著;如果你有激励、批评和建议性的语言就告诉学生本人

教师有时让学生在亲朋好友面前展示他们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必要时还可以在同学、家长面前表扬他们的优点,这会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学生一旦被老师认可、表扬,就会产生成就感、能力感,学生便会情绪高涨,对地理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更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一定带上“真诚的心”和“真挚的感情”去评价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但是赞美一定是真心的。通过微笑、眼神、手势,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并且尽量用不同的词来鼓励他们。如让他们读图并获得需要的信息时,会用“你说的非常准确!”“你把地图挖掘的真详细!”“你的知识点把握的很全面!”等话语来评价。结果发现大部分被表扬的学生因为老师真心的赞美而做的更好。

赞美不是随口应付,而应该是源自内心的赏识;批评也是一样的。教师真诚的批评态度,才能使学生愉快的接受。批评时要以情晓理、以情喻理、情理并重、情理相融。在批评中,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才能既明事,又近情理,从而达到提高认识,纠正错误的目的。

三、不同的学生请你要准备不同的评价方式

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评价时要“留一手”,使对方慢慢适应并接受,这样不会出现谈不下去的现象。对于有惰性、依赖性重的学生,评价时言辞可以稍稍尖锐,语调激励。对于盲目性较大,自我觉悟性差,但易于教育的学生,教师应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育,说出批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到这种压力,促其反省。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教师在评价他们时,要针对处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个体,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成就,在自己原来的位置上逐渐发展、升华和进化。

四、一定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千万不要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教师应避免用考试的成绩和学习的结果去评价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去精心发现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不仅着眼于锻炼当前的知识、技能,而且应着眼于激发有利于其终身发展所具备的技能。

五、变“转折句”为“递进句”,变“但是”为“而且”

在我们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总是遇到学生的表现不够完美的情况!那么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是先表扬学生的优点,然后来个转折,告诉他“但是”后面的缺点呢?我也是经常这样做的。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片日记,从此改变了做法。

我有一个学生一直非常的优秀,热爱科学,喜欢地理,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可是孩子也有一个很让人头疼的坏毛病,字迹一直潦草不堪。我曾经和这个孩子多次聊天,提醒他这个问题,可这个学生一直不以为然。作为他的班主任,我在阅读他的成长日志是遇到了这样一段话:“为什么我的努力老师一直看不到?为什么我的优点总是在老师的‘但是’后面的缺点里失去价值?老师,我真的好想的到您的肯定和嘉奖!”

当我看到这段话,思绪一下子浮现和他谈话的点点滴滴:“某某,你这次的时间活动报告写的真不错,但是着笔迹太糟糕了。”“某某,你这次的地图设计的真准确,也很美观,但是这注释后面的字太潦草了,影响了整体布局!”原来,孩子更多得注意到了“但是”后面的内容。

从此我不再用简单的转折句,而是这样和这个孩子说:“某某,你真棒,居然能想出这么好的点子,我觉得你应该得A,而且要是把这个地方的文字再美观一下就可以的双A加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