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15 20:38: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

第1篇

       姑屯中学      任课教师:江廷波

针对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将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教学工作总结

1、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2、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3、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等。 (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4、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二、本期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本册历史书一共有22课内容,而且每一课内容都涉及中考的考点,课程结束时间快了一点。

2.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分析不够到位,使得许多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不够深刻,记忆不牢。

3.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够细心。

4.教学方法不太适合学生,过于信任学生,平时看见学生资料完成质量较好,课后对学生的监督不够。

5.平时对学生的巩固练习较少,很多学生缺少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今后工作的措施

1.认真专研教材和课标,以课本为主、课标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分配时间,侧重考试考点,为学生中考作铺垫。

2.加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之后,才教学生如何去运用。

第2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头绪乱、人物事件杂、线索多,如果一味地对所学的历史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就会觉得历史知识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那么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呢?

一、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历史教学中同样如此,一节历史课是否成功,与一开始的导语的设计精彩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设计巧妙导语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在导入课文的时候创设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川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世界历史第19课《美国南北战争》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让学生进行思考,第一个问题是:“美国进行了开国以来最受尊敬的总统是谁的民意测验结果是林肯,那么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呢?”第二个问题是:“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篇作品吗?伟大的美国总统林肯曾经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和分析,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读教材的内驱力,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在教学八年级的《中国历史》第12课“”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的诗词《七律・》改编的歌曲录音,让同学们随着激情澎湃的音乐旋律,在眼前浮现出“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宏伟壮观的画面,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关注和认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进行自读课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提出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不要越俎代疱地进行包办代替式的直接解答,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同桌讨论后,用抢答的形式代替举手发言,或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派代表抢答发言,当抢答出现误差或者“卡壳”时。教师也不能直接告诉答案,而要加以适当的点拨,让同学们按照正确的思路进行解答。针对一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起立就答,后者对前者的发言进行纠错、补充和概括,如此几个或十几个同学的发言,可以使课堂上出现大家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可以让学生不仅对学习的结果产生兴趣,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同学之间的观点互相沟通和交流,思想发生碰撞和变化,增强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由于学习目的明确,有效地克服以往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弊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历史知识

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同时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和升华。初中生有着记得快忘记得也快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地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从而真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方法,记住历史教学内容中那些琐碎而不容易记忆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九年级上册的世界近代史单元第12课的《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时候,学生从教材了解到,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意大利文艺得到了全面的复兴,而欧洲人积极在海上探索,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探究:联想初中美术鉴赏中达・芬奇,和拉斐尔还有米开朗琪罗等人美妙绝伦、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作品,再从八年级所学习的中国历史的教学内容中联想到清朝的闭关锁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思考为何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发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使学生深切地理解今天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意识到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吸取历史教训,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记忆和巩固历史知识

随着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的增加,学生会学了前面忘了后面,等最后复习起来更会觉得千头万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和一个学年中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不按照教材内容上的编排顺序来按部就班地记忆,而是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找出其中的规律性,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列出一个个专题,如国别、年代、战争、文化、事件等,列出表格来对比记忆,可以用各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有的小组根据国别来整理,有的小组根据年代来整理,然后互相交流,各取所长。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使记忆更加深刻,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对历史学习内容的兴趣,对历史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意识。

以上是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可以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

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和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青年学生中加强省情教育”的指示,2008年江西省教研所和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众多优秀的专家编写了这套地方课程通用教材(共九册)。在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是一套很好的地方课程教材;另一方面,结合我市我校的实际,我们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利用这个机会,把我们的做法和想法总结如下。

一、配备强大师资

要完成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光有好教材,没有师资是不行的。针对本套地方课程教材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以政治、历史、地理知识为主的特点,我校把教学任务交给了政史地教研组去完成,具体由教研组长周赤思老师负责协调执行。我校以文科教学见长,近些年来先后涌现了五位景德镇市高考文科状元。政史地教研组人才济济,有江西省地理特级教师刘煜老师,有江西省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周赤思老师,有从华中师大研究生毕业、获省政治教学比赛一等奖的优秀青年教师梁冬斌老师等等;特别是刘煜老师和周赤思老师分别参加了景德镇市地方课程教材《景德镇地理》和《千年瓷都》的编写工作。他们都投入到地方课程的一线教学,强大的师资为地方课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对教材进行大胆、巧妙的整合

我校使用的是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册教材。我们发现每册教材都是各科知识混编,任何一学科教师要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教完都十分困难。于是,我们对三册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把政治学科或偏政治学科的内容归纳到政治学科部分,把地理学科或偏地理学科的内容归纳到地理学科部分,把历史学科或偏历史学科的内容归纳到历史学科部分。这样整合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任课的教师讲授他相对熟悉的内容,把地方课程讲得更好、更精彩。

同时,我们要求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的内容进行再整合。这样整合的目的,一是避免相同或相似的内容重复讲授,二是方便学生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

三、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我们始终认为,地方课程就是讲自己家乡的人、事、物等等,每个设区市,甚至每个县、乡(镇)在使用本套地方课程教材时都可以结合家乡实际,突出自己的教学重点和特色。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很方便把身边的人、事、物等转化为有用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具体、亲切,提高教学效果。

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因瓷而得名,因瓷而兴盛。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把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艺术确定为教学重点,以此来突出我们的教学特色。我们把七年级第20课、八年级第20课、九年级第6课有关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在正式上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观景德镇陶瓷企业、游览陶瓷历史文化名胜、走访民间陶瓷艺人等方式,了解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熟悉景德镇传统名瓷,收集不同种类瓷器的实物。上课的教师认真写好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对景德镇的传统名瓷如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薄胎瓷、雕塑瓷及其特点有了清晰的了解,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名胜古迹如湖田古窑、御窑厂遗址、高岭遗址、陶瓷历史博览区、景德镇陶瓷馆等也能如数家珍。我们相信,这些学生不管今后从事何种工作,身处何方,都将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为把景德镇建设成为江南工业重镇、旅游都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贯彻新课程理念,构筑开放性教学模式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一样,都是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地方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理念是什么?我们认为其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向自己能够成功的方向发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长进能力。如在讲“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这节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观景德镇陶瓷企业、游览陶瓷历史文化名胜、走访民间陶瓷艺人等方式,了解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特别是宋元明清的制瓷历史,熟悉景德镇传统名瓷,收集不同种类瓷器的实物。在上课期间我要求学生仿照第八册20课对景德镇名瓷清嘉庆《粉彩仕女灯笼尊》的欣赏评析,对景德镇名瓷元《青花牡丹纹梅瓶》进行150字左右的欣赏评析;要求学生围绕“明清时期,景德镇为何能成为一座闻名世界的瓷都”开展课堂讨论。我们发现,地方课程的教学同国家课程教学一样,只有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构筑开放性教学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4篇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期初二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79.88,合格率为97.40%,优秀率为57.14%。略高于东莞市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三十八分种。我打算将课堂内的三十八分种分成三份:前三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分种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第5篇

一、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改变原来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更多的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例如学生讲课、自学辅导、先学后教等方式。在学习七年级历史《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讲课的方式:主讲人先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组织教学过程中,分三组进行,第一组讲述张骞通西域的相关史实:包括张骞的简介,出使西域的目的、路线、艰难曲折的经历,和通西域的意义。甚至把电视剧《大汉天子》中张骞通西域的一段视频也展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第二组,介绍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路线和传递的技术与产品,把我们现在一些产品名字的由来介绍的也很详细,第三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遗址和遗迹,包括大漠中驼铃声、神秘古楼兰的消失。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在组织、指导,放手给学生,学生给你的是不一样的天空。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动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二、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生动的历史史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的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例如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利用歌曲视频《松花江上》导入新课,东北人民颠沛流离逃亡的凄惨画面,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什么事件导致了人们的逃亡?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

在一次听课时我曾见过一个这样的案例:数字化的细节《的伟大》:

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路线:跨越15个省,长驱2.5万千里,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

行军:在370多天征途中,只休整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战斗:始终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这些数字已经向学生静静的诉说着中的艰难和的革命精神。

这要远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加形象,更能打动学生。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概念和结论,同时更能使学生实现感情的升华和思想的感悟。 三、设计比较合理的合作学习活动。注意合作学习的效果和评价。在学习《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首先介绍宋代的习俗承前启后,在中国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生活中都有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子。学习本课时,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宋朝,我采用了学生角色分配的方式,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比如商人、农民、手工业者,官员等等,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的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会到宋朝人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八年级历史《工业革命》时,为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我设计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工业革命?

2.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

3.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

工业革命的进程:(18世纪60年代开始):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结合工业革命中取得成就(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

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通过展示现在厂房林立,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同时也要展望未来的情感价值观。通过精选的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史料引领学生去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使得学生能够在了解史事的基础上认识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认识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

第6篇

一、初中生阶段特征分析

(一)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在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中,要注意把抽象、艰涩的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七年级学生刚升初中对于历史学习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处于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时期,这有利于我们很有效的组织教学,但也存在对学习历史课的重视度不足,思维灵活性不够,缺乏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学习仍然欠缺积极主动性,这还需要积极进行引导和调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九年级学生应该说大部分摆脱了初二的浮躁和冲动,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有了定位,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阶段,学习的耐力和韧性还是需要老师去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学习缺乏动力和活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促使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够做到自我学习、自我检测、自我总结、自我考查、自我探究。面临中考,对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初中生阶段特征的教学法的实施

(一)针对七年级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教学法

1、“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先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既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又要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

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历史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2)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3)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4)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从视觉、听觉、色彩、动感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使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吸引力。它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生产工具,年代久远,城市的孩子不了解,教师讲起来很费劲,学生最后还是似懂非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动”起来,可一目了然,如曲辕犁、筒车等,从而解决了学生无法感知遥远历史事物的问题,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知识难点。

(二)针对八年级阶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法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把教材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老师或者学生提出来后,再通过大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和思维需求,通过师生设问、师生解问、生生设问、生生解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给学生思考时间,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达到乱中理丝的目的,将大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通过讨论方式,再辅之以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2、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八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归纳历史线索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一能力,才能为分析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知识线索学习方法的传授。

(三)针对九年级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法

第7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师生互动;自觉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

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是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要提高研究、学习能力,而教师要提高探究教学能力,这是我们教师无法避免的问题,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师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接下来我将以八年级上第一课“的烽烟”为案例,简单谈一谈在历史课堂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

“的烽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学会提问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问题不是随意地提,在提出问题之前要积极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譬如看一看课文是由哪几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注意全文的最后一节,全文中的最后一段,常常是结果、结论所在之处。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如:“第一次”“转折点”“开端”等,反复阅读推敲,据此发问。

生1:老师我在一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上看到一种叫“3W”提问法。

师:非常好,是有一种叫“3W”的提问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即What,Why,How.方法是很多的,同学们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要多多总结,对学习肯定有所帮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发问方法来学习本学期的第一课“的烽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八年级 上册)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和课文的每课一得,同时做一些记录和附注并试着发问,并且自己归纳出问题答案。比一比,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多,而且质量高。(学生自动组成四人小组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思考,教师现场

指导。)

师:好,讨论时间到。下面就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刚才通过看书对课文内容提出的质疑,并且能说出你提出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生2:我提出的问题是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第一目的标题是林则徐,如果没有林则徐就不会有吗?“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这些是根据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提出的。(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思考。)

生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该作何理解?”“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转折点?”这两个问题我是依据所带来的影响提问的。

生4:老师,我也提出了几个问题,是根据“3W”提问法来的:“什么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历史事件?”“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师:同学们说得很不错,提问的方法很具有代表性。还有没有依据其他方法提问的?

生5:老师,当时清朝地广人多,清政府前期也比较强大,后期的帝王为什么不作出抵抗呢?

师:说得好。学生发问的角度都不错,看得出大家都认真思考了,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来具体学习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究合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从课堂反馈中可以看出教学效果很好。)

第8篇

那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下的一门全新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单元复习课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复习为例,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将几点复习做法流露笔端,期望能与同仁们交流探讨。

一、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与社会教材与历史单科教材最大的不同是,从以往的通史编写体例变为现在的文明史主题下的中外混编体例,各个单元以主题呈现,突出的是历史阶段性特征,知识点多,且跨越的时空很大。因此,单元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单元之间的有机整合,课内知识组织与主题的实现等,就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复习智慧。

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直接决定所学知识与应试内容建立正确联系的速度,即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速度。给学生孤立、零散的知识与给学生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给学生一般知识与给学生学科的核心知识,其复习效果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搞好单元复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必须根据复习目标,抓住历史知识的主题,按照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对知识优化整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单单是零散的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的过程、历史的规律,掌握的就是历史学科知识网络。我把这种复习法称之为“网式复习法”,具体做法是:

1.抓好目录标题,理清内在联系

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复习时要注意发挥教材目录和课文小标题的作用,探求章节、单元之间的联系,发掘隐性知识,形成某一历史阶段的整体知识体系。首先是引导学生抓住单元目录,回忆本课中有哪些子目,知道教材是通过哪些知识点来论述主题的。只有当难以回忆起书本知识时去翻阅教材,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其次要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形成知识网络。包括段落之间的联系,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每一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等。

例如,复习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的内涵,知道“32业文明浪潮”的内容和时空概念,理解“席卷全球”的原因、影响。然后分析每一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主要叙述了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这是工业文明的基石和主线;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三课“汇人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分别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课和后三课之间又是总分和因果关系。最后再把每课中的子目录按上述方法进行分类归纳,使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前先掌握单元目录,就会有高屋建瓴的感觉,课上得大气,复习效果也较好。

2.精读单元导语,找准复习切点

“单元导语”,可视为单元复习的“眼”,一般包括某一时期的历史基本线索、历史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地位与作用等,提纲挈领又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逻辑性很强。所以阅读“单元导语”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开阔学习本单元的视野,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的线索。便于我们既能清晰地触摸中外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脉动,领悟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共性,又能对中外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不同特征和最终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

例如第六单元导语:“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奠定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基础。的诞生,成为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寻求解放的旗帜和指南。随着工业文明从西欧向全球扩散,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在此期间,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在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过程中,面临着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双重任务。”

做法是,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上述导语内容,指导学生归纳要点,找出关键词句,如“工业革命”、“根本性的改变”、“的诞生”、“中华民族汇人工业文明大潮”。然后以关键词为切人点,理清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梳理出第六单元的复习思路是:“一条主线、十大巨变”。“一条主线”是指两次工业革命,“十大巨变”是指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十大影响。

3.善用复习表格,形成知识网络

画表格、填表格,是初中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使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实现简化复习程序,优化复习效果的目的。经过上述分析归纳,让学生按照“一条主线、十大巨变”的思路,在讨论交流中完成如下表格,这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的达成。

二、落实主干知识,全面夯实基础

第9篇

有效教学是指实现教学的理想状态,受特定的教学观支配,所以,教学观的改变会引发教学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发展。

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有效性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识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也以落实知识点为根本。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判断教学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依据。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将教学关注点转移到人的发展方面。

2.有效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有效教学是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高效的学组成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师生共同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的,判断教学的有效性要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有效教学。

3.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

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与此同时,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也应发生根本变化,形成开放性、个体适应性、反思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全局,注重细枝末节,实现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初中历史时效性的探索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才能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的认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找历史知识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结合点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是“90后”,因此,结合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以学生比较喜欢的动漫形式进行呈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所认识和体会。

2.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历史教师只是历史知识的“搬运工”,千辛万苦地将知识“搬运”到学生面前,却“吃力不讨好”,学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厌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转变为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科学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

首先,提问要紧扣课本,紧贴重、难点。教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节开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剖析。在这样一些提纲挈领的大问题之下,再设计每一课的小问题。通过问题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分析,加深学生记忆。

其次,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受教育的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异。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因材而异,因人而异,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另外,提问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只有把握了恰当的时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

最后,设计问题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对难度大的问题要体现梯度。如在教学“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我针对故宫和长城两座历史文化遗址,设计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猜想、总结。让学生感受故宫建筑的庄严伟岸,认识封建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4.有效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历史教科书与其他科目及其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使学生知道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学生看过的电影电视、听过的歌曲、背过的诗词等也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经历、社区的变迁历史、地区名称的改变、一张小小的邮票、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变迁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其中乡土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的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所在的地区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本地区的教学内容不断挖掘,引导学生通过乡土资源的历史、社区历史、家庭历史等亲近历史,热爱家乡历史,并从中感悟历史的生命价值,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教学同样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法指导,力求教给学生能够使其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1.列表归纳,条分缕析。

比如对于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对华战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侵略战争的名称、经过,每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造成的影响,通过列表的方式进行梳理,既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图文结合,激趣化难。

地图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应恰当运用地图教学,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内容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的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得力助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