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15:07: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以评估促发展,做实、做细“浦东新区法制教育星级示范学校”
(一)理清工作思路
“浦东新区法制教育星级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是在新区开展 “法制教育示范校”活动的基础上,于“五五”普法期间由新区社会发展局、司法局共同商定推出的。
其宗旨是:通过活动进一步推进浦东新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提升浦东新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内涵。克服为评而评,实现以评促建。通过法制示范校的创建在“学生学法、教师授法”两个重点上有所突破,在“组织管理、教育活动、教育效果”三个层面上取得实效。达到“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不断提高、全面提升”的工作设想。
(二)严格操作流程
星级学校创建共设有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每一星级均设定15项具体的创建指标。采取“学校自愿申报――资格审查认定――制定创建计划――开展创建工作――总结创建经验――进行评估验收”的流程。整个创建活动一般历时两年,注重创建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突出在近两年的创建过程中,将创建活动与学校日常法制教育工作紧密融合。法制教育具体负责同志全程参与,与申报学校保持良性互动,参与、沟通、指导、规范学校创建工作,并做好档案收集,做到创建工作有案可查。
同时严格评审,突显其公平性、严肃性。评审由社发局、司法局组织联合评估组或委托中介评审机构进行,在创建过程中引入淘汰机制,对创建工作不力的单位,中途实施淘汰。以2009年法制示范校为例,初评时,在申报的60所学校中,根据创建工作绩效淘汰了32所,只有28所学校进入二星级法制示范校复评。通过看资料、听课、开座谈会、举行知识测试等,又对8所工作尚有欠缺的学校发出了限期整改意见书,改进后进行复查,最后命名。所有一整套措施保证了法制教育星级示范校评审活动的实效性。
(三)规范提升工作
法制教育星级示范校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它的示范效应、群体效应极大地调动了新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带动了全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法制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1.规范教育内容
以“青少年法制网校”上的新区法制教育基本课程为蓝本,分中学版、小学版,每个板块又分为五篇目,涉及的法制教育近70个专题。内容、进度、时间均由学校自主选择和掌握。
2.规范教育课时
明确“思想品德”等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各科的融入工作。同时要求安排好一个月两次的法制教育专题课,此外还确立了每年结合相关“纪念日”适时、有重点地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活动等一系列制度。保证法制教育有序、有效地开展。
3.规范教师培训
采取脱产进修、短期培训、专家辅导、以会代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法制课教师及班主任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同时通过听课交流,在“法制教育网校”上开设相关栏目供教师自学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与水平胜任法制教育。
4.规范考核机制
确立学生法制基本常识教育效果监测制度。每年10、11月,新区对全区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职校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年度测试,班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根据测试情况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导,检测法制教育效果。
5.规范档案管理
将创建过程材料按组织管理、活动组织、教育效果等类别及时归档。
6.规范评价机制
明确“浦东新区法制教育星级示范学校”验收两年一次,通过评估,符合条件的授予称号,从一星级到三星级形成梯队发展格局,形成良性向上的发展态势,同时对所有已获得星级称号的学校进行年度审核制度,克服一评定终身的现象。新区同时将法制教育开展好坏作为参评文明单位的必要条件。
二、延展辐射时空,做精、做活“浦东新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网校”
2004年9月,浦东新区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青少年法制教育网校”,实现了法制教育形式的与时俱进。六年多来,网校吸引了超过55万人次的学生上网学习,被学生誉为一年365天、一天24个小时永不关门的“法制大课堂”。
(一)增强认同
法制教育要贴近学生,必须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载体,使他们喜闻乐见。青少年法制教育网校正是从学生的喜好入手,冷静面对学生上网越来越多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教育效应,化被动为主动,实现了让青少年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接受法制教育。
在版面、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喜好。有反映社会法治化进程,反映社会热点的“法治播报”,反映学生学法心路的“学法心迹”,也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制动漫、画说法律、普法影视、在线竞赛等。
在设置核心板块――青少年学法网校时,为贴近学生校园生活,设立了八个专用虚拟教室。分别是展示浦东新区区本中小学法制教育教材的基本课程室;提供给教师开展法制教育所需的教育教学参考的教育参考室;在线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小课堂;学生在线练习使用的测试练习室;在线解答学生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辅导室;提供学生有关法治案例、故事、小品文、小技巧阅读的课外阅读室:提供学生网上法制教育社团活动平台的社团活动室:提供学校、学生交流展示自创普法作品的作品交流室。这些栏目的设置,贴近学生,增强了认同。目前法制教育网校以其“生动性”、“形象性”吸引着全区乃至全国的青少年上网学习,增强了法制教育的效果和影响,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二)强化参与
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除靠宣传内容正确,正面引导外,网络辐射力和吸引力等优势的发挥还需要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如果形式不吸引人,正面效应就无法发挥出来,效果自然有限。因此青少年法制教育网校,除增加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为解答学生疑惑问题,多刊登来自学校的新闻、学生撰写的心得文章,增强亲切感外,还开门办网,开设“社团活动室”,让学生通过博客阐述认识与观点,通过BBS参与热点讨论。同时每年法制教育网校还主持开展多次大型互动参与性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几年来先后举行了“浦东新区青少年法制网校”论坛,开展了“浦东新区青少年宪法知识测试”,“安全知识点点看”、“法制动漫创作比赛”、“法制游戏棋设计大赛”、“法制书签创作比赛”、“法制教育教案征集”、“禁毒征文与标识设计赛”、“宪法知多少”等大型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仅仅去年12月的“宪法知多少”活动,在短短一个月中,就吸引了中学(职校)生、小学生(包括亲子互动)达2万3千多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及社会效果。
(三)提升绩效
浦东新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网校,积极打造网络化工作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学校可以展示本校法制教育活动开展情况,交流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的心得、体会,同时示范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比如唐镇中心小学“交通知识棋设计”活动、洋恒中学“校园案例”大家谈、德州中学“有话大家说”案例分析活动、洋泾中学“法制教育宣传周”、华师大二附中学生“法律社团”、金英小学“法制博客”、杨园中心小学“小法官上岗培训”、莲溪小学“社区法制教育版面进学校”等在网校上报道后都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同时通过法制教育网校及时发现了解新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亮点,并深入学校进行实地挖掘,帮助学校提炼、总结,将有价值的活动进行推广。比如潍坊小学用《小小律师》作为学校法制教育课的教学素材进行了探索,专家几次上门进行指导、实践、总结、提高,形成经验后向全区中小学进行展示推广,这一做法在社会上也受到广泛关注,司法部法宣司领导专程前往潍坊小学听课,充分肯定这一做法。
两年一度的品牌活动“浦东新区法制教育星级示范学校”,如今创建活动借助网校这一平台进行管理。法制教育星级示范学校评比的要求、申报材料明细、相关表格实现了网上可以查询、下载,创建材料网上提交,学校创建过程、最终评估过程、公告等都实现了网上实时公开。使法制教育星级示范学校评估工作既公开、公平、公正,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了法制教育工作内涵。
1.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例如“教育储蓄”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在阅读小材料“黄金分割”时,我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并提出,为什么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于接近画面的黄金分割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这样一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知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想、去探索、去归纳;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
3.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
4.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八有五项练习,分别是“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内容。这些内容着眼于学生识字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学会收集词语,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田字格贴片。(教师)
2.生字卡片,制作贺卡材料和工具。(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
【学习目标】
1.认识新字,巩固识字写字。
2.积累词语,向父母表达新年的祝福。
【学习重点】
1.巩固识字、写字,积累词语。
2.学会写祝福的话语。
【学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片。(教师)
2.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环节】
识字加油站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爱我吗?我是一位老师。我是学校的一位老师。
二、讲授新课。
1.师出示生词卡片:学校、老师。
2.谁会大声地读给全班同学听。
3.指名读,开火车读,抽读。
4.同学们,你们爱妈妈吗?妈妈是干什么的?
5.指名说,师贴卡片:医生。
6.生认读新词:医生,学生找到相应生字卡片:医生。
7.妈妈在哪个地方当医生?
8.师板书:医院,生找到相应生字卡:医院。
(练读以上生字,形式多样,人人过关为主)
9.同法学习生字词:工厂、工人、军队、军人。
三、指导书写生字“工”“厂”。
1.师范写,并指名说说书写规则。
2.生练写生字,先描后练,并积极展示。
四、师总结并拓展。
我们今天又学会了这么多新词,学会写2个生字,我们高兴吗?
字词句运用
一、谈话导入。
1.师出示课件:生字宝宝开花了,你们想看吗?
2.总结:生字宝宝真有趣,一个字可以组两个词。
3.谁会读:皮(果皮)(树皮)。
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读词,学会组两个词。
1.出示卡片“法”,分小组讨论组词。
2.比赛组词,看哪组又快又好,优胜者得一面红旗。
3.同法学其他生词:旁边、两边、许多、也许、到处、四处、学生、生气。
4.全班开展读词比赛。
三、拓展。
师出示其它生字,考察学生组词能力,组的词越多越好。
四、做一做。
1.出示课件,欣赏贺卡。
(1)导入:新年快到了,我们都会做贺卡送祝福,你打算做一张什么样的贺卡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仔细观察这些贺卡是怎样制作的?
(2)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各种形式的贺卡。
师:你觉得这些贺卡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制作的?
2.计划制作贺卡。
新年快到了,你想向谁赠送贺卡表示祝贺呢?你准备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贺卡?你想对赠送的人说句什么祝福的话?(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对学生的祝福语句加以指导)
3.学生自制贺卡,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贺卡。
(1)介绍材料,并提出制作时产生的垃圾放在收集盘中,保持卫生。
(2)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装饰。
(3)在贺卡上写祝福的话。
4.做好的贺卡放在展示台上,交流贺卡的制作。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问题直接交给学生,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有时教师的提示和诱导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组织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贺卡制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点拨,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刺激其思维的活跃性,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第二课时(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学习目标】
1.书写规范汉字,认识两种新笔顺规则。
2.能有节奏地朗诵古诗,了解古诗所表达的大意,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学前重点】
1.学习两种新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
2.能正确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教师)
2.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环节】
书写提示
一、认识汉字“小、水、月、问”。
1.师出示第八单元会写字卡片,抽读汉字,重点抽查“小、水、月、问。”
2.课件演示“小、水、月、问”四个汉字笔顺。
3.说说上面四个汉字共有几画。
二、学习“小、水、月、问”的笔顺规则。
1.观察课件中“小、水”两个汉字的书写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2.按此规则,学生在书中田字格练习书写“小、水”。
3.同法指导学生“月、问”。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
日积月累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吗?
二、学习。
1.多媒体课件播放《风》,引导学生欣赏。
2.老师范读。
3.请学生认真观察图,互相说说图中画的是哪句诗的景物?
4.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诗读顺、读熟。
5.学生尝试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6.教师抽查。
7.教师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8.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将你今天的收获讲给你喜欢的人听。
2.课外阅读。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春节童谣》。
关键词:教材教学;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
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如“左、右”的教学,学生在学习“左、右”前,对“左、右”的认识并非一张白纸。据了解,一年级孩子入学以前,对“左、右”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特别是能够区分自身的“左、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从巩固认识自身的“左、右”切入,又要注意适当地把握关于“左右相对性”的教学要求,不偏离“初步认识”的整体定位。首先,利用教材的主题图,从手的左、右引入,初步感知“左、右”;接着通过教材中的“做一做”改编成音乐数学游戏:在音乐声中,做动作,看谁反应快;之后利用教材中“做一做”第2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玩“身边的左右”游戏,请学生找出自己左边、右边的邻居,教材中“做一做”的第3小题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师设计了“你是我的镜子”的数学游戏,体验了“左右”的相对性;然后利用教材第6页“生活中的数学”学以致用,通过实例演示和例举,体现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
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渗透了做事要讲规则的习惯教育;课的最后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安排了在音乐声中“拍手、跺脚”的游戏,寓巩固于动作游戏之中,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感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以“两位数的组成”为例,教师安排了“小动物组数”的游戏活动。动物学校中的大象老师给其他的小动物上课,在黑板上给出:7、1、5三个数,问:用他们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在插图的下面又有两个问题:(1)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在全班交流一下。(2)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教师针对这一教学材料,预设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第一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判断组成数个数的方法。第二类的终极目标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在经历中养成有序举例的思考习惯。显然,两类目标预设都是体现本课时材料精神的,但不同的目标预设,就决定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果把第一类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基本思路是在多组练习中概括出判断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果把第二类的终极目标作为目标预设,那么,这堂课的基本思路是在练习中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得到体验。简而言之,两类目标预设的区别在于第一类是以知识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知识提炼、技巧形成上;第二类是把过程目标作为终极目标,重在体验与思考习惯的养成上。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本课时的意义在于借助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怎样做到不
遗漏、不重复,养成有序列举这样一种思考习惯。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实际操作中,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状态,并依此去推动、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一种思维与情绪和谐的学习状态中。
课堂回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1页“加减法估算”做一做)
师:同学们,二年级有两个班去参加运动会,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运动会?
(学生不假思索的纷纷举手)
生1:老师,有81人去参加运动会。我是口算的。
生2:老师,是81人,我是笔算的,这里还有进位。
师(颇为尴尬,迫切寻找心中的“标准答案”):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这里一定要用精确算吗?我们还可以估算呢!请你估一估。
生3(迎合教师):老师,我是估算的。39人可以看做是40人,42人也可以看做40人,所以他们约是80人。
师(满意地点点头):真棒,你说得很对,我们可以把他们估一下,约等于80人。
一个学生小声嘀咕,还是我算的精确呢。听到老师的评价后,学生纷纷把原来计算好的81人改为80人……
探寻症结:为什么学生会出现“先精确算后估算”的情况呢?首先,从教材编排看,估算安排在“100以内的加减法”后,学生对39+42这样的计算了然于胸,他们的实际计算能力已经超越了题目的要求。其次,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估成整十数后再相加,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但是依据学生的知识起点而言,这样的“伪估算”意义不大。“能口算的为什么还要估算?”从练习中学生根本体验不到估算的价值和必要性。因此,这样的情景虽然“具体”却并不“合适”,也就谈不上有效了。
改进策略: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强调学生将新知识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的过程。为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建立联系,需要“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而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里的引导性材料就是能让学生能把旧知顺利过渡到新知的学习素材。也就是说,有效的练习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基础去进行设计。
改进后的练习设计:(把39人改为30多人)
师:学校给二年级安排了80个座位,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师:请先想一想,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生1:我想二年级可能会有70多人,因为二(1)班是30多人,加上二(2)班的42人,我粗略估估是70多人。
生2:也有可能是80多人,因为当二(1)班人数超过38人的时候,那么总人数就超过80人了。
生3:我觉得他们可能在80个人左右,因为两个班级不可能差距很大,二(1)班很可能在35人以上。(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推理)
生4:我认为人数最少有73人,因为二(1)班最少有31人,题目告诉我们有30多人,所以不会是30人。最多有81人。因为二(1)班最多会有39人。(归纳估算的范围)
一 写作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快速作文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入门就快,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快速作文,并对快速作文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它和传统的作文模式有些差异,而学生对传统的作文模式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改变这一观念是能否写好快速作文的前提,是兴趣能否持久的关键。为此,老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兄弟学校和优秀教师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取得成功的范例,学生就会很直观地把传统的作文模式和快速作文教改实验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到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就会产生抛弃的念头。此时,老师抓住机会趁热打铁,学生便产生了兴趣,就会欣然地接受快速作文教学,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快速作文的兴趣就容易多了。
二 勤于积累
一个人无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如果腹中无点墨也写不出好文章来,更别提快速作文了,可见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性。那么平时要求学生从哪些方面去积累写作材料呢?我的做法是:(1)平时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格言、警句、谚语及名篇名著中的精彩句或段,或是老师将收集到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背诵。教师要定期进行检查,目的就是要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也是为今后写议论文道理论证时做好素材的储备。(2)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演讲内容不限,但必须积极健康,可以是当日的见闻、趣闻,或是一个小故事,或是电视中的一些特别专题栏目,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一线》《今日说法》等,因为这些内容紧紧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反映大千世界的众生万象,是社会的晴雨表。学生可就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要求台下的同学将演讲的内容概要记录在专用笔记本上。这一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法治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3)出好语文专题板报或举办手抄报活动。实践证明,举办这种活动,学生的热情很高,板报、手抄报由学生自编、自写、自画、自评。既锻炼了学生的手写能力,又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
三 扩大阅读量
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也是作文教改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读书。如可向学生推荐《读者》《演讲与口才》《读写天地》等,或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建立班级图书库,在班级《学习园地》开设“优秀作品推荐”“走进名著”“读名著谈体会”专栏或举办“读书交流会”“演讲会”等。这些内容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有效地促进了语文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阅读量增大的学生,情感变得丰富了,学习语文的积极参与性提高了,平时也很关心国家大事,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甚至个性和特长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又特别有利于写作,作文时再也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了。
四 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写作能力的提高靠的是长期的积累,不是一两天就行的,要多看、多思、多写,为此就要培养学生勤写日记的好习惯。学生将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这就是一笔极丰富的写作材料。教师要把写日记,当做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并检查落实,写得好的要在班上交流,一起欣赏、评析。交流时间可放在每周的语文自习课上进行,或是课前的5分钟演讲中进行,并开设“优秀日记专栏”,让学生自评、互评。这样做特别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 训练书写速度
关键词:“做中学” 数学教学 实践
我一直从教小学数学,但多少年来在学校教导处兼管科学教学,经常参与科学老师们的研讨活动,研读教材、探讨教法、寻求发展。我很喜欢科学教课书的编写,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内容丰富。每一课的主题探究,书中没有现成的结论,要通过学生自己去猜想、实验、探究、观察、发现、归纳等,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学生上科学课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当时我心里就踹磨着,什么时候数学课本也像科学教科书这样编写那就好了。好在新课改数学课本的编写已经向这方面发展了。以前教材中结论、计算、应用题例题等都写得完完整整,现在书中留了布白,给学生思考、填写,学生有了机会,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天地。
2004年学校成为第一批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我便参加“做中学”课题,把“做中学”在科学中的理念,延续应用到数学教学当中,感觉非常好。2008年,我又参加了“做中学”推广运用课题:“做中学”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该课题被批准为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几年的实践感到学生收益匪浅,成效显著,学生在学习态度、方式、能力等方面均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数学探索――我要动手探究体验
“做中学”刚开始阶段,记得课堂里让学生去做,学生不知道做什么?从哪儿做?怎样做?你看我,我看你。只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去做。逐步地发展到小组里讨论出“做”的方案,再分工合作,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做一做、填一填,仔仔细细地观察,新奇的发现。学生更多的是快乐,变得越来越有自信。慢慢地由原来的认真听课为认真动手做,自主探究;从单一的一问一答,变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是等、靠、要,课堂里发言成了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害怕自己说错了难为情;甚至把没被教师叫到发言当作是幸运的。现在课堂里各抒己见,生怕自己的发现被同学抢先说了,积极展示自己的风采,常常为一种观点而争辩。
例如,在认识圆柱体的侧面时,以前是看教师做,得到圆体侧面是一个长方形。现在,人人动手,有做圆柱体的,有折圆柱体盒子的,再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课堂里热闹开了。这个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侧面展是长方形。”另一个小组发言说:“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还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是不规则图形。”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动手研究研究,一番探索体验后,各小组开始交流。有了实践体验和思考,就为发言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纷纷拿出展开图形,摆出理由。小组的精彩发言出乎了我的预料:“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都可转化成长方形,书上结论精辟。”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体味到“做”所产生的学习方式变化,所带来的数学课堂变化。
再如,在学习“方程单元等式的性质二”时,一位学生提出:“不等于0的数,是不是指同乘同除以都要不等于0的数?”当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呢?”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同意两个意思都有,一是同意同时除以时0除外,极少学生拿不定主意。这时我及时给予引导,大家写几个等式试试看,举举反例来研究一下,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只是指等式两边同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做”的过程中理解,在争的当中明辩,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学生体会到一种,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数学思维――深层次挖掘提炼
“做中学”在数学中的应用,从不会做到会做,从怕说到想说、抢说,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但我认为不能停留在“做”的形式上,要让“做”得到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并获得深刻认识。通过实实在在地“做”去感悟、去探究、去观察、去发现、去归纳,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三、态度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堂中发现以前一些学生不是不发言,就是分心走神,小声讲话,做小动作,学生要讲、要动。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做自己的事,那么做起来就特别带劲,还十分认真、尽力,学生必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课题刚开始实施阶段,上数学课布置学生带操作材料,确实是只有几个人带,我心里在为他们着急。现在课中需要用材料时,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准备,就等你给机会他们做。你看现在课中填写的表格,比以前认真;内容不像以前那样大多相同,而是内容丰富多彩,有创意,把自己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归纳得到的都填写在表格内,且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的过程,由以前无目的“玩”,变得有目的有计划,好似一个个小科学家在做精细的实验,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变得有责任心、有信心积极性高,兴趣浓。也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做中学”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实施课题要舍得花时间,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师生互动更要安排得巧,鉴于学生积极性高,可课前、课内有机结合;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不能一刀切,不应全丢给学生,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及时给予鼓励的同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支持,否则他就会掉队。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就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做。有困难的学生,一时难以想到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老师就要启发学生求圆周长时化曲为直,这里是否可把圆进行转化,让学困生向目标努力。在剪拼时,我看到有的学生把圆片上扇形剪断了,拼不好,这时我就是他们的同伴,共同完成探究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亲近你,从而对学科产生兴趣,一种内驱力便油然而生。
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家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 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了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 雪橇板的平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的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第二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 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 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 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 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 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 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 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 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 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 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 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 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一、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
俗活说:“万事开头难”,不论什么事,只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信心才会十足、干劲才会倍增。教学也不例外,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这个开头就是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途径。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改变单一的情境创设,注重创设学习情境的有效性,并融于数学问题中,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情境创设,可激发兴趣,可捕捉生活,可复习旧知,可直切主题,情境不能仅仅是数学课的点缀,不能为制造与众不同的“亮点”而费煞苦心,不能为情境而创设情境,情境更应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案例一:《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这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如果你是小明,会选择哪条路去学校呢?为什么?
(2)我们来看小明上学的路,正好组成两个三角形,为什么中间的路最近?其它两条路远呢?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求知的愿望,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质疑、猜想,提出假设。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猜想,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案例二:《圆的周长》
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用什么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先用绳子绕圆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尺子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围成这个圆,如果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创造思维能力的体现。
三、验证――经历探究,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关注学生每一个知识点的获取。自能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去探究,去发现。
①、提供材料,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提供学习材料,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推理、讨论、思考等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案例三: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中,教师出示下列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算法:
(1)让学生两人一组尝试独立计算24+9,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或算法;
(3)让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
(5)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算法及其理由;
(6)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探讨,法则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②、营造空间,探究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适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营造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的尝试与探究中学习,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大量的直接的感性认识,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数学。
案例四: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充分的考虑并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利用整数加减计算的经验,让学生自己编各种类型的小数加减法题目,并试着做一做。然后老师搜集不同情况的题目,全班进行交流。在分析不同“新情况”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尝试与探究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新课教学中,教学设计是:
(1)根据前面的教学,在得到了一个小数减法题1.18―0.76后,老师说根据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旧经验,大家来试着算算看?(每人动笔,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试算)
(2)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交流计算方法)
(3)探究“新情况”。
①小数加减法,大家好像已经会了。其实任何一种计算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今天研究小数加减法就要研究各种不同的情况。以往学习计算都是老师来出各种情况的题,同学们来做。今天咱们改一改,请你想想小数加减法会有哪些不同的情况,每人都来编一道小数加法或减法题,并且自己试着做一做。看谁编的题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情况。
②学生每人编题,并在小组交流。
③教师搜集不同的情况,捕捉学生生成的“新情况”。
A、位数相同的小数加法,如:3.45+2.13,5.46―2.18;
B、位数不同的小数加法,如:3.4+2.43,3.48―2.1;
C、计算结果小数末位有0,如:2.45+2.15,6.45+2.55;
D、整数加减小数,如:3+4.84,3-1.18。
④展开交流,巩固练习。
展示交流不同的“新情况”,在对比和分析的过程中丰富对小数加减法的认识,感悟、理解、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⑤总结:无论是“末位对齐”还是“小数点对齐”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也就保证了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四、交流――合作交流,释疑解惑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五:《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五、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本环节以应用与拓展的形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通过练习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
教师在精心组织练习时,对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技巧,侧重发展哪些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要重在练基础知识,练基本技能。二要做到难度适中,体现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强主动发展的意识。三是设计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放性习题让学生继续探讨。此外,可以把课内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的活动中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切实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案例六: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计算装修自己房间所需要的地砖及费用。这样学生必须对房间的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再到市场上了解地砖的尺寸价格及单价,然后进行计算。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3、周广强、张玉民,《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 2005年4月
4、孙晓天、胡光锑,《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