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就业规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01 18:24: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就业规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就业规划

第1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 高校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196-01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未来发展确立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设计职业路径,制定学习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潜能、特长、缺陷和经验等各种基本特征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恰当地选择与自身能力、兴趣、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社会生存空间及发展方向。职业规划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最终目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职业规划主观意识模糊,依赖性强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学生中仅露12%人了了解自己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占16%。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共同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如,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等。

在现实的职业规划过程中,在关系到自己未来发展的问题上不能自己做主,总希望有人能替他做出最后的选择。而职业规划的最大特征就是个性化,规划师、父母或朋友都无法替代,只能由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客观地进行规划。

2、缺乏行动力

职业规划做得好不好,不是看规划书写得多么漂亮,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很多学生认同职业规划理念,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对理论也能较好地掌握,职业规划书做得也很完美,但是一到需要自己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就打退堂鼓,不能将理论内容拿到实践中检验,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3、职业规划教育的观念滞后,师资队伍匮乏

从总体上看,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处于滞后状态,不佳适应学生求职、就业的实际需要。而且。正因为长期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视不够,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本身也比较欠缺。调查显示,我国普通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一般都是由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兼任,与“思想教育”等课程混为一谈,相当缺乏专业性特征。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对策

针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滞后状态,我们应当以切实可行的对策。尽快地把我国的高校职业教育规划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主要从学生自身、高校以及社会几个方面讨论:

1、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早对职业规划的建立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包括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主体都应该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中心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这就要求我们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职业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的,父母、老师、朋友都不能代替自己来做决定。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目前就业难的形势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只能改变自己。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较早接触和了解职业规划的内容。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普通教育的各个年级。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方面。

2、完善高校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系统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校园网逐步建立了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但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还不完善。为此,要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全方信息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从而大大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发展、科学发展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摆正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冲突的关系,增强自我校验的能力,把“人生幸福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当作职业规划的指引目标。以期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较为巨大的发展和创造。

3、加大大学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职业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 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更重要的是社会单位都更愿意接受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夏令营等,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学校还要加大力度建立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经过具体的实践,大学生既能积累经验,缩短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又能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大学生要有目的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要学会选择那些能够不断增加经验价值的工作, 及早到理想的单位实习、锻炼, 能力有很大帮助, 为日后的事业创造最大的自由与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沛,桑青松. SWOT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J].宿州学院报,2009(10).

[2]刘丽岩.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研究报告[J].教育时空,2010(12).

第2篇

关键词 班级生涯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 2

文献标识码:A

班级心理辅导是以团体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班级团体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豍。班级生涯辅导是以生涯辅导为主要内容的班级辅导方式,包括自我探索、生涯探索、生涯定位等。

目前国内高校的就业指导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二是宣传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豎。只有极少数同学会就自己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向心理咨询师或就业指导老师寻求个别帮助。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群体普遍关注、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一类的问题都是发展性的,一般不涉及个人隐私豏,而以班级形式开展生涯辅导,能够比较好的解决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普及面的问题。本研究就是以自然班为单位,通过设计结构化、操作性强的班级生涯辅导活动,探讨班级生涯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

一、 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设计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主要依据生涯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包括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霍兰德的生涯类型理论、史旺的生涯规划金三角理论、团体动力学原理和积极心理学原理豐。

本研究从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学生(大三第一期)中随机选取两个相同专业的自然班,分别设定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按照《班级生涯辅导活动方案》豑开展生涯辅导和职业指导,该方案共包括10次,每周1次,每次120分钟,由笔者担任班级生涯辅导教师;对照班以学校以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为指导方式进行。本研究以自编的《大学生生涯现状调查表》做为测量工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后测,对于实验班的成员,将在第4个活动单元和第10个活动单元后用《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量表》进行两次调查。六个月后,随机抽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访谈,了解接受过班级生涯辅导的学生是否能自觉将生涯辅导经验运用到生涯规划中,进一步验证班级生涯辅导的效果。

二、 实施辅导过程

本研究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有4个单元的活动,首先是在班级团体内设定班级生涯辅导的目标、契约,引导学生从价值观、能力、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设想未来的理想生涯。第二阶段包括4个单元的活动,带领班级成员审视目前的生涯状况,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进行生涯定位,明确当前的生涯任务;第三阶段包括2个单元,通过前面对自我的探索、对生涯的探索和定位,制定生涯规划的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评估,将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行动计划,撰写生涯规划方案。

三、 结果分析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班级生涯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比较。

分别在实验班全部辅导活动之后和对照班一个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后,填写《班级生涯现状调查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班的成员一致认为此班级生涯辅导活动课程非常有意义,其中约有42%的成员认为对自己有重大帮助,约有35%的成员认为有较大的帮助,约有11%的成员认为在好几个方面有所改善;与之相对应的,对照班约有60%的成员认为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意义,其中只有15%的成员认为对自己有重大帮助,约有25%的成员认为有较大的帮助。

(二)实验班对班级生涯辅导的中期、后期测评结果的比较。

对实验班学生在第4单元活动后和第10单元活动后填写的《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班级生涯心理辅导课程的效果比较明显,对“本活动对增强你解决有关生涯问题的能力”,认为“非常有帮助”的由0提高到了44.5%;对“本活动对你制定在学期间的发展目标”,认为“很有帮助”的从56%提高到了78.5%。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

在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课程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提交了《生涯规划方案》,从方案中目标设置的合理度、任务分解的可行性、对自我认识的深度,对职业探索的全面性等方面,实验班要明显优于对照班。另外从六个月后的随机回访中,85%的实验班回访成员都表示生涯发展目标明确,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很有信心,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开始有意识的利用周围的资源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与之相对应的,对照班的回访成员中,只有20%的人表示生涯发展目标明确,有38%的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有信心的,只有25%的人表示自己开始有意识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

四、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班级生涯辅导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比较显著的作用。无论是横向的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较,还是纵向的再生涯辅导的不同阶段对实验班成员的调查都显示班级生涯辅导一系列的活动能十分有效的提高大学生探索自我、探索职业、规划生涯的能力和信心。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同一专业的两个自然班,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机会较多,难免互相之间有所沾染,涉及到的学生比较多,难以精确控制。辅导效果的评价采用了量表和访谈进行评估,但是量表以笔者自编的主观量表为主,总体而言主观性较强。虽然结果显示班级生涯辅导对生涯规划是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但是对日后生活、职业、生涯的实际规划效果的检验和评估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项目编号:09C521 班级生涯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2、项目编号:B2010155 班级辅导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实证研究(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注释:

吴增强,沈之菲.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顾雪英.大学生职业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

郑炎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5-36.

第3篇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从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2000年为107万;2003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至2008年高达532万,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2011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900万。虽然随着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就业情况有些回暖,但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多,但需求增长的数量远赶不上毕业生供给的数量,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压力仍在加剧。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虽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服务业缺口325万。第一产业: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2011年我国人才缺口达到几百万人。第二产业: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要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人才缺口数字将达1220万人。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1]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是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

二、目前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各高校情况参差不齐,虽然目前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逐渐引起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仅仅是停留在选修课阶段,甚至只是几次讲座,并没能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2]目前大部分院校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而较少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部分高校仍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高校,职业规划往往被认为是学生个人的事,或者是学生毕业以后的事,而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因此,各高校在涉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费投入、关注程度和措施等方面都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思想认识方面,将职业规划教育与毕业生就业指导混为一谈。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仅仅将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作为职业规划教育的全部内容。然而实际上,职业规划教育应该是一种深层的教育体制,而不是枝节性的、阶段性的教育环节。

2.师资缺乏。

目前高校普遍没有职业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数职业规划的指导教师是由高校的专职书记或辅导员来兼任的,而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仓促上阵,缺乏扎实的职业规划理论和过硬的指导技能,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目前高校普遍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但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少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职业规划教育指导的职能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3]而教学院系又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学计划,致使职业规划教育成为被架空的教育。此外,我国各中、高等师范院校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缺乏坚实的师资培养基地,已有的职业规划培训认证工作渠道少、范围窄,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学校对专业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的需求。

3.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学生主动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淡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深入普及,学生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被动地接受学校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更没有把意识提升到行为或实践层面。

当前大学生普遍对自我了解不足,专业与兴趣的矛盾明显。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在未来就业方面还存在盲目性,对将来的就业定位还不清晰,还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将来毕业时就业的竞争压力,更没有一个合理、清晰的规划,没有建立明确的职业观,也不能转化为自身的意识,没有把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

另外,当前大学生职业决策盲目,价值取向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毕业后的工资福利待遇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首要标准或唯一标准,很少有大学生把自我价值实现、经营自身事业当做职业发展的目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为找工作而准备的。他们在进入大学前,都对大学怀有美好的憧憬,认为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精神殿堂,因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

三、应对措施

1.高等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且是学校的事,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无疑是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尤其是指导他们实现向职场的顺利过渡。[4]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学校应加大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入。

2.组建一支高质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条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它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涉及个体职业理想包括职业信念和职业目标等、自我认知包括职业兴趣和价值观等、职业认知包括行业动态和职业变迁等,还涉及课堂教学、测评技术、职业咨询、素质拓展等专业化要求。[5]从目前的人员配备来看,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群体主要是学生政工干部和心理咨询老师,这些教学者和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少专业化师资,已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对原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并取得相应资格;二是引进专门人才,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此外,专业课教师也应协助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积极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走进校园,协助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邀请企业对学生进行面试技巧培训,开展相关知识讲座,举行模拟面试,请企业介绍其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需求的人才类型等,使学生提前积累求职经验,培养针对性的能力,减除对面试的恐惧,同时亦创造机会让同学们零距离接近企业管理人员,建立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邀请企业家讲述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创业故事,启迪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如何争取主动、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与就业观念,帮助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业。

总之,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分析环境,正确地选择职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学生要实现从“自然人”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的转变。[6]在纷繁复杂的职业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不断探索,就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大学生就业供给与需求、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4).

[2]毛晓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6).

[3]滕远杰.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思路.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1).

[4]王自刚.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第4篇

1.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1.1外部环境因素。其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失业人口比率逐年上升,受整个世界经济局势的影响,我国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充分健全完善,经济的调整与产业结构布局都还处在探索性变革的进展中,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自然不容乐观。 

其二,受我国高校招生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遍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政策的推行,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招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这就使得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在数量上巨增。高膨胀的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相互偏差,供过于求,以致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其三,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够科学化。各高校没有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对本校专业设置和教师队伍进行结构优化,对人才的培养不是基于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难,专业不对口,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互失衡。 

1.2大学生自身内部原因。 

(1)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价值认识不足。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背离了自我实际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价值认识不足,对自我的能力评价不能做到科学客观。而且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观上不够正确,高薪资的大城市,大企业使很多大学生趋之若鹜。一些相对偏远的,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地区,即便也有高薪资企业,很多在学生在主观上也不愿意接受。 

(2)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欠缺。中国大学生与外国大学生相比较缺乏实践的动手能力,缺乏创新精神。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不够踏实,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自身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等现象。 

(3)大学生的自择业能力不强。其一,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对自身能力评价不高,缺乏自信,在面对用人单位时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推销。 

其二,大学生的择业观有待改变,很多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急功近利,不能立足于自身职业的长远发展。对职业信息不能切合实际进行有效鉴别利用。 

其三,大学生缺缺乏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乏规划,再就业上常常盲目跟风。很少有学生会对自我能力做认真的分析,从自已的人生观,习惯方式,性格取向等角度对自我未来职业做详细周密的规划。 

(4)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待完善。伴随我国计划生育指标政策的推进,如今的大学生多是在我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这些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造成现今大学生吃苦能力不强,依赖性强,挑战意识差和创新精神不强。内心承受力薄弱,整体心理素质不够健全健康,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2.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分析 

2.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会有效促进大学生认清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科学公正,恰如其分地自我评价会有效促进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建立在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会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方向上的导航。 

2.2职业规划会有效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局面缺乏自我职业规划。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很盲目,对自己所求职的单位没有针对性,缺乏详细地考察与了解。虽然在很多领域投递了简历,但是收获却没有什么成效,只是枉然提高了就业成本。 

3.大学生如何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才会在面对纷繁的就业局势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综合分析好自我条件与外部环境条件,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要围绕职业规划的方向,有目的,有着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会为未来自我的发展开拓空间。 

3.1客观正确地自我定位。客观正确地自我定位,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对自我做详细地剖析,才会真正了解自我,才会从价值观,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出相应的结论,才会确定自已的职业需求。大学生要对自己意愿和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未來规划等了然于心,如此才会在众多的职业选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3.2要注重了解外部环境。大学生要适时了解与自己职业规划相关的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等。 

3.3确立最佳优化的职业定位。大学生要尽一切努力使自己的职业定位最佳化。合理的职业定位会使从业者的职业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4.结语 

大学生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顺利实现就业,就需要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估,做好职业定位,进行职业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巧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 就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52-02

大学生就业情况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前途命运,而且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为大学生就业规划提供了便利,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规划首先从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入手。

一、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意义

(一)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群体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也是网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崇者。大学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中学时代,如今的大学生也不同于以往的中学生。大学期间,上课时间相对于中学有所减少,大学生有大量的自由分配时间,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自由传输,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客户端如电脑、手机等工具借助网络共享平台吸纳新知识。大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国外相关专业的前沿,这对专业理论体系的全面构建具有重大意义,也可以满足今后专业性职位所需要的条件。在本专业领域外,大学生还可以借助网络接触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提高今后社会工作岗位的竞争力奠定基础。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参与热点话题讨论,既可以和交友圈中的朋友进行交流,也可以观看很多专家学者的在线视频并且交流各自的想法,不仅扩展了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学习借鉴其他人优秀的思想、理论和实际方法。网络的广覆盖性和移动终端的便捷使得网络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网络帮助大学生吸纳各种社会实践信息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如今的网络信息传播是双向的,网民既可以被动地接受网络平台的信息,也可以主动连接网络通过庞大的网络资源库搜索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就扩大了大学生网民的信息接触面。网络门户有很多,大学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及其动态信息,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就业性质的网站了解各种兼职、实习和招聘信息,大学生还可以在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网页和高校BBS论坛上的相关版块找到就业信息。这就大大增加了大学生接触的社会实践信息量,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变化发展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招聘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面试技巧等,还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网络成为个人求职和企事业单位招聘的中介,大学生通过网络投送简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企事业单位通过网络需要引进的人才条件,这样供需双方在网络媒介的牵引下提高了满足各自需求的概率。

(三)网络为大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渠道

网络的快速开放性和覆盖面广泛性让不同行业开拓了思路,争相使用网络作为运营的媒介。一些新兴的网络职业相继出现,如网络推手就是网上帮助企业和个人推广自己品牌的人;网络家教就是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将一定数量的教师资源及学生资源内置,并通过家长、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博弈选择,打破了地域界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还有网络彩铃设计师、网络等各种网络职业。这些新兴职业不仅适合当代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且相当程度上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独有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群体接受新事物的周期比较短,接触电脑和网络比较普遍,对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潜力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易于接受网络新职业。而且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很多传统职业岗位出现就业通道拥挤的现象,甚至一些职业出现了岗位饱和,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不利,网络新职业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明了另一条途径。在当今社会中,就业已经不仅仅是大学生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身价值和得到社会认可的路径。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消极信息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网络中经常有一些消极信息,片面夸大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将招聘求职中出现的黑箱操作放大,给高校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对原有的正确的就业观产生冲击,令很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对未来就业产生负面情绪,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大学生思想观念上出现偏差,实际行动自然受到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积极寻找就业机会,而是消磨光阴,迷恋网络游戏等,将啃老进行到底。一些大学生刚入学就产生了“理论无用论”的思想,没有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理论上,而是用在所谓的社会实践上,这样的大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将来的就业自然受到影响。还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差别有偏见,认为只有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和国有性质的企业,工作才会稳定,所谓金饭碗才是真理,这样就消磨了大学生本应该具备的朝气和奋斗的志气;一些大学生认为做生意赚大钱才是硬道理,金钱决定一切;一些大学生认为脏乱的体力活不是大学生应该做的,不愿意弯腰低头从基层做起,觉得那种工作很丢人。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是网络流传的消极信息所导致的。

(二)网络不实信息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一些网站是专业的招聘求职平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众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但是有一部分网站提供虚假信息,趁机骗取大学毕业生的钱财,给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一些网站自称中介机构,通过收取手续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和空缺岗位,但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公司,只是网站联合其他骗子骗取钱财的幌子。同时,网络上的一些就业信息尤其是待遇福利方面的信息具有很大诱惑性,往往是大学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待遇福利严重缩水,而网站等信息者没有承担必要的责任,这样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一方面是由于网站自由度比较高,对其信息安全缺乏必要的监管;另一方面就是大学生长期处于象牙塔内,社会经验缺乏,对外界社会的实际情况不太了解,很难甄别信息的真伪,容易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成为受侵害对象。

(三)网络的便利使得大学生对网络造成一定的依赖性

当今网络飞速发展,它的便利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通过网络查看招聘信息,投送简历,学习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必经的基本阶段。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过度依赖网络,认为只要在网上海量地投送简历等待招聘单位的笔试和面试通知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招聘单位的现场宣讲会或招聘会咨询。网络不仅存在不实信息,而且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性,也就是一部分信息并不会在网络上透露,而是需要求职者亲自打听或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的。所以,过度依赖网络求职不仅不能了解招聘的真实消息,而且会错失很多意料之外的机会,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后果求职者自身也要负很大责任。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规划出现的问题

(一)高校整体上缺乏帮助大学生规划就业的条件

首先,部分高校在学校官网上没有设置独立的就业指导版块,只是在信息通告栏上公布一些招聘信息,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就业趋势和招聘信息,但这仅仅是停留在就业规划的低层次,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缺乏整体的认识和全局的指导。其次,高校没有将职业规划纳入教学任务中去,缺乏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的意识。一些高校只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没有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认为学生就业是学生毕业以后自己的事情,与学校无关。一些高校只是在大学生毕业前夕开设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题课程,为即将毕业进入社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经验指导。再次,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师资源。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只是例行基本的工作职责,没有专业的职业规划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职业规划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大学毕业生整体上缺乏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每天按部就班学习、盲目参加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活动,看似在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前途积攒经验和筹码,但是不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弱势,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认为职业规划离自己很遥远,对自身发展的方向非常模糊。这实际上是“大学生迷茫综合症”的一个表现。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是很正常的,因为对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没有客观的认识,如果大学毕业前后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仍然感到迷茫的话,可能就会影响近期就业规划和将来职业前途。一些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是比较长远的计划,而现在社会瞬息万变,社会经济走向和就业形势千变万化,很难根据现今情况作出长远规划。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盲目徘徊在就业浪潮中,不知今后该往哪个方向奋斗,这实际上对大学生职业前途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

(一)整合就业网站,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各大招聘性质的网站各自为政,都在提供各种性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这会给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利。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推动各大网站资源整合,将相似的就业信息和指导服务合并同类项,在一个公共的信息共享平台上,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便利的网络求职环境。

(二)规范网络环境,保障就业信息安全

目前就业网站良莠不齐,虚假招聘信息欺骗大学毕业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网络道德缺失,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网络法制建设的滞后所造成的。政府要道德和法律手段并用,双管齐下,借助媒体宣传网络道德的同时加大网络法制建设,加快网络环境立法,对扰乱网络环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网页一律严厉打击,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重视职业规划,完善职业规划条件

高校要重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指导,需要投入资金完善校园网就业指导版块,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如QQ、微博等信息,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讲解招聘的具体事宜等。在本科低年级开设常规的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素质好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在辅导大学生就业规划的同时加大就业心理的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客观认识网络,发挥媒体引导作用

大学生对网络具有的依赖性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客观认识网络渠道求职和招聘,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宣传一些基本常识帮助大学生识别信息的真伪。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远离虚拟世界,走出校园,参加一些招聘宣讲会亲身体会招聘的流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就业信息。

五、结语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面临各种机遇也存在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群体充分重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迎接各种就业挑战的同时积极寻找各种机遇,走好职业规划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徐旻.基于信息网络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及创新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8).

[2]李宴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4).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待就业人数不断膨胀。前期就业规划是否明确、就业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高低。针对大学生 “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意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找到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因素,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满意度。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主要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指导的相关文献,以准确全面地把握研究动态,从而保证研究的原创性与前沿性。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样本为在校大学生。对调查回收的问卷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此次调查在湖南师范大学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86份有效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占30%,大二学生占25.5%,大三学生占24.5%,大四学生占20%。男生占

20.6%,女生占79.4%。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18.8%,文史哲类的学生占54.6%,其他专业的学生占26.6%。

二、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能力自评与企业要求: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优势依次为:做事效率(18.6%)、沟通能力(16.5%)、时间管理(15.8%)、逻辑分析能力(13.7%)、自学能力(8.9%)、文字写作能力(8.4%)、外语能力(5%)、计算机应用(3.8%)、公众演讲(3.6%)、其他(5.8%)。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劣势依次是:缺乏工作经验29.8%,对社会不了解28%,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20.7%,专业成绩一般15.8%,其他5.7%。

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则依次为:自学能力74%、职业道德68%、团队合作能力67%、专业技能64%、人际交往能力63%、心理素质62%、组织管理能力44%、仪表礼仪38%、专业成绩29%、计算机应用15%、英语水平3%。1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对比,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而毕业生认为欠缺的英语、计算机能力,用人单位倒是觉得现在的毕业生基本都会电脑,只要自学能力强,提高水平不是问题。倒是团队合作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在大学里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参与学生活动或社会实践才能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

(二)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表1 你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数据显示,毕业生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兴趣、工资待遇、专业对口、自我实现、地区、行业。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女生更看重工作地区。分析认为,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更多扮演照顾家人的角色,所以倾向找离家近的单位,父母也希望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男生更在意专业对口和行业发展,这和男生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承担家庭经济责任有关。

在问及“你想在什么样的城市工作”时,85.7%的大城市家庭的学生坚持留在大城市,26.2%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选择大城市。来自中小城市家庭的毕业生选择居中,但也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分析认为,城市家庭的学生拥有更多社会资源,他们的父母会为孩子就业出谋划策、积极创造条件,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工作。而农村家庭的学生,社会资源较少,择业时家庭的建议和约束较少,他们认为“只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

在被问及“对以后的就业,是否感到有压力”时,25.5%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58.5%的学生表示“压力较大”,14.2%的学生选择“压力不大”,1.8%的学生表示“没压力”。在被问及“导致你就业压力的原因有哪些?”时,学生选择依次是:个人能力不足(16.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太多(14.7%)、对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不了解(14.1%)、就业机会太少(12.3%)、所学专业就业很难对口(10.1%)、本科学历太低(9.8%)、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9.2%)、薪酬太低无法接受(8.1%)、社会歧视应届毕业生(3.9%)、其他(1.7%)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规划意识现状。在被问及“你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吗?”时,33.0%的学生表示“知道”,3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35.9%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以后就业择业方向还存在着很大的困惑,需要得到进一步指导。

在问及“你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时,9.9%的学生选择了“有,很清晰”,51.4%的学生选择“有,但不清晰”,24.5%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14.2%选择“没有”。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认识。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至关重要。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就业指导与培训期望,25.9%的同学希望能够到企业实习,得到实践工作机会;22.9%的同学期望得到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提供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培训;20.9%的同学希望接受职业挑战训练或参加商业实战特训营;15.7%的同学希望参加潜能提升课程;12.2%的同学想听成功职业经理人讲座、成功心理学课程。

在被问及“你希望谁来为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的选择依次是:企业人员(37.7%)、专业老师(35.5%)、学长学姐(19.1%)、辅导员(7.8%)。可见,大学生更希望由企业人员、专业老师来进行就业规划指导,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和意见。在就业指导方式上,学生的选择依次为:面对面咨询(41.5%)、网络咨询(22.6%)、团体咨询(15.3%)、同学互助(12.0%)、电话咨询(8.6%)。可见,大学生更喜欢进行面对面的个别咨询,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就业、求职的特长和兴趣。从国外的职业规划指导来看,面对面咨询指导是一种效果最好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便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大多是大班授课或讲座的方式进行。最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应采取的改进就业指导的措施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23.1%)、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22.0%)、加强就业个体指导(20.4%)、呼吁校友帮忙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6.2%)、加强对学生考公务员、考研支持力度(10.0%)、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5.2%)、其他(3.1%)。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调研,我们发现,(1)大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员工素质是: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注重培养这几方面的能力。(2)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女生更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工作,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和行业发展。城市家庭的学生父母会为子女就业出谋划策;农村家庭的学生择业时,父母的建议和束缚较少。(3)90%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意识。(4)大学生最期望的就业培训是,能够到企业实习,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大学生最期待的职业规划指导方式是:由企业人士、专业教师为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咨询。结合以上结论,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一)政府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首先,政府应从社会就业现状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制定降低创业门槛的政策,给大学生提供微型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开发、提供社会管理、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政府基层服务管理岗位就业,并在公务员晋升提拔时,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一项必要条件。再次,政府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要求知名企业每年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二)学校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据大学生的需要,邀请大学生喜爱的授课人员前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并且增加个体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在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采取面对面咨询或是网络咨询的方式效果最佳。因此,学校可积极组织大四实习生或已就业学生与学弟学妹的交流会,分享面试现场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提供成功经验及心得。

(三)大学生自身提前做好职场规划。大学生首先应该认识到,正确详细的就业规划是成功就业的前提。理性看待就业压力,认清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咨询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也可以上网搜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公司的资料,制定合理的目标,并按计划进行,使大学四年学习有的放矢。其次,分析自身就业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提早做好人生规划。大学生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提前对就业规划进行合理设计,扬长避短,加强劣势然后全面发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应积极了解创业所需条件,如资金、理论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因而有重点、有目的提高能力,做好创业准备;而对于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可积极了解企业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就业前不断提高自身相关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总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规划意识,是否提前进行了就业准备,对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无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只要大学生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定能为自己谋得不错的工作,提高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难题

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热点,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我国社会对职业规划缺乏认识

我国社会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意识淡薄,氛围不浓厚。职业规划和职业咨询在发达国家早已深入人心。在发达国家,职业咨询已成为一项产业,并得到了国家立法的肯定与支持,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二)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第一,虽然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从总体水平上来看,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还处于探索建立和初步起步阶段。第二,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的问题。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从计划经济年代的“统招统分”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而用人机制市场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量化指标,也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数,这使得高校不得不追求高就业率,而无从顾及学生的就业质量。第三,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涯咨询与职业规划服务。

(三)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普遍忽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大学生普遍对职业规划缺乏积极主动性。大学生们在最初接触职业规划这个概念时,往往感到新鲜,尤其对一些测评工具会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由于在职业规划方面社会整体意识的淡薄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职业规划所产生的作用非常有限,从而缺乏进一步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第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最好途径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一)职业规划是一门科学,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建立期,运用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和帮助自己全面了解自身,了解职业知识,梳理自己面临的职业选择,加强职业准备,把握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长远的职业目标,避免盲目的职业变更

绝大部分大学生从家庭走进学校,与社会接触机会少,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仅仅停留在个人想象的基础上,缺少现实的印证,更缺乏实践的检验。如果毫无准备地从学校步入职场,绝大部分大学生会显得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加之大学生们的职业准备工作不充分,往往产生巨大的职业困惑,甚至出现盲目跳槽,职业满意度低下的状况。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二者相互促进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终目的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出发点

首先,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有效方法,促进他们的思考,让大学生自发成长。必须避免为大学生提供答案,或者代替他们做出选择的不良行为。其次,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重视人职匹配。传统的职业指导在高校的作用在于提高就业率,而职业规划的原则是要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这要求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职业,而并非仅仅追求低层次的就业。最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检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唯一标准。这些可以通过大量调研与跟踪以及反馈信息来实现。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服务。大学生职业定位和规划的内容涉及兴趣爱好、课程选择、生活安排、技能培训等许多方面;而其形式则可以延伸出职业测评与辅导、职业生涯工作坊、个别咨询辅导、团体培训等等。 其次,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拓展大学生的视野。除理论学习以外,应当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注重实效性。

四、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

建议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及早开始进行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特点的探索,并且在大学毕业之前完成生涯发展目标的建立任务。

五、引导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树立正确认识

首先,职业规划并不是封建迷信,不是对人进行简单地分类或贴标签,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成功的实践经验的。其次,职业规划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系统的职业规划会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不做职业规划,不意味着不能成功;而完成职业规划,成功的几率会更高。因此,大学生只能将职业规划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而不能夸大职业规划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对职业规划师或职业规划本身产生依赖。

六、必须督促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把一切计划落实到行动上

第8篇

【关键词】就业价值观;误区;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教育在西方从学生小学时代就开始,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要求学生致力于学习,待学有所成后再谈及职业,加之高考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很少建立起职业观念,更缺乏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加强和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尤为重要。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关于职业和就业行为的一种观念,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的观念系统,是大学生对与自身就业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并形成社会目标的判断性和选择倾向性,对其就业行为起着“指路灯”的作用。当前社会转型期形势下,大学生越来越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化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导致就业价值观问题上出现一定的误区。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误区

就业价值观的选择和形成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诸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出现一定的冲突和困惑。

(一)就业目标脱离现实。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缺乏职业生涯设计,在校期间过于放松,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注少,注意力和精力多用在应付考试和网络游戏、娱乐上。职业目标和求职方式模糊,职业期望过高,对自己没有充分和客观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趋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在就业地域上,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沿海、省会城市,不愿到边远地区、基层用人单位工作。

(二)就业趋向功利性。目前很多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都将工资的高低作为首选因素,较少或者完全不考虑社会和自我的发展需要,过分的关注物质利益,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特征。另一部分学生则在择业过程过分关注个人发展,忽视或者完全漠视自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过度纠结于专业匹配、自身兴趣爱好。部分学生固守专业对口的思想,过分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之从众心理导致就业困难,这在一些“冷专业”毕业生中尤为突出。有的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有的则兴趣面太窄,只认准“非本专业、本兴趣的职业不做”;有的兴趣与所学专业相去甚远,这些都会给大学生择业带来困惑。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般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对个人的现实要求,二是当事人自身的实际情况。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并提供职业教育信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一)引导学生自我分析与某项工作的匹配度。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想从事的某行业或某项目工作的职责内容与素质,并列举自己与之相关的优缺点;其次由学生找辅导员或身边同学交流,修正自我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差距;最后辅导员可以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就业指导师给学生做次心理测验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

(二)对学生职业发展做个心理趋向的调查。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兴趣和目标并非完全一致,随着年级的递增和大学经历的增长最终会锁定自己的终身理想。在低年级阶段,辅导员可建议学生以毕业工作诉求为主题,探讨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比较学生在不同阶段形成的职业目标,发现出现偏差较大的问题,及时找学生谈话,帮助分析原因,及时掌握其调整信息,有助于学生的择业观更成熟、理智和客观。

(三)全面总结自身能力与潜力。个人的职业定位最根本还是在于其能力,而职业发展空间大小则取决于他的潜力。辅导员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兴趣、参加专业竞赛的成绩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身能力,发现自身在各类社会实践、文体活动中在组织或者执行过程中的潜力,找到自身特长和技能,发现适合未来职业要求的主观条件。

(四)探索学生职业生涯所在的客观环境。客观环境包含学校、家庭、社会等所隐含的机会与限制条件,以及亲戚、同学及校友关系等人为环境。辅导员要根据国家发展形势和社会政策的调整,要求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学会观察社会和分析社会现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要丰富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授简历技巧、面试技巧等。

(五)在实践中树立职业生涯最终目标。职业目标要在实践中得到落实,而不能成为空谈。要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行动目标分解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各阶段分类实施。短期目标内又可划分为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度目标等层次,从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

总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选择和形成是其职业发展时期的重要任务。辅导员要在工作中积极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误区,引导学生建立符合时展要求的正确就业价值观,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08).

[2] 刘和忠,马东薇.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

[3] 庹衡.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4] 何丽君.大学毕业生待业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8).

第9篇

1.1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高校无暇顾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据统计我国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700万左右,较2012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总数达到近20万人,较2003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增长了488万人。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不断下降的就业率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趋势。很多高职院校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盲目的催促学生尽快就业,却没有将学生的合理就业放在首位,更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2高校对于就业率统计的狭隘理解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很重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在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矛盾的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已经意识到提高就业率是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但是,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高校都仅仅将就业率的统计结果作为衡量就业指导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至于就业指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将就业工作交给辅导员,由学院书记分管,这样就使本应由全校共同承担的工作,变成了一小部分人的工作。加之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老师,平时工作定位在奖惩助贷和学生的思想稳定等方面,由于疲于琐碎的行政事务,当面对学校的就业要求时只有机械性的应付,而没有真正的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合理的指导学生完成人生规划[2]。由此可见,对就业率的狭隘理解,使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脱节的。就业率的统计在很多时候仅仅是学生的“被就业率”,从长久来看这种狭隘认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反过来影响政府、社会和高校对于就业指导的深化和推广[3]。

1.3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不重视高校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大纲,但是由于课时量少,没有较为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很多大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没有对就业指导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指导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在实用性上远没有专业课重要。加之很多高校就业工作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很多专业课老师根本不知道有这门课的存在,更谈不上通过专业课老师的宣传加深同学们对于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实际上造成了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脱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从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系统的规划,对就业持“走马观花”的态度。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徐小平说:不做人生规划,你离挨饿只有3d。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也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尺。

2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措施

2.1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内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1959年提出的认知匹配理论,他认为在现实中存在着与人格类型相对应的职业环境,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其人格类型是匹配的,那么他工作起来就会很轻松、得心应手,反之亦然[4]。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美国50名成功人士接受了一项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对于自己的成功,哪项因素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最后,有97%的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I/Myself”,也就是自我。因此,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也就昭示着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吧”,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就像真正的匠人为了心中的追求去不断的雕琢一件工艺品一样,最终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