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模具设计与制造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4 16:27: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模具设计与制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模具设计与制造

第1篇

关键词:问题;防止措施;新技术

引言:模具作为工业的基本必须的工具,有“工业之母”之称。百分之七十五的粗制作的的工业部件、百分之五十的精制作的部件使用模具制作的,几乎全部的塑料产品也利用模具制作。我国的模具产业刚刚驶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其中的不足仍较多。在很多方面和起步较早、发展良好的国家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例如精密零部件的模具制作在行业中的比例仍然不高,部分简短的模具工艺使用仍不普及。尤其是在大批量、精密与长久使用的模具工艺上还有着较大差距。

一、模具设计制造存在的问题

1、管理水平不高

因为现在制造工业里模具系统的具体使用基本通过人工来进行,而没形成健全的管理系统实施控制,致使企业较难衡量模具制作花费的时间与成本,更不好把握模具设计导致的品质高低,嫩亿精确计算模具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成本与制作效率,因而无法及时对模具进行维修和检测模具的使用状态。再者,因为模具生产管理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在制作、维护模具上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与成本,继而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出场日期延长等情况。

2、标准化水平较低

模具是专门用于塑形的工业零件,即使非常个性化,但也属于工业范畴,因此标准化水平十分关键。我国模具标准化的管理入手时间较短,所以模具标准化比生产滞后许多,更滞后于国籍上很多工业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模具工业先进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德国,模具标准化至今已有百年的进程,模具准则的提出、模具标准件的制作和配备,已有着健全的系统。但我国模具标准化的起步,仅仅在“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之后的一九八三年才进行。现在我国已经存在两万多家模具制作企业,模具制作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和工业生产的需求相比,还不够现实的需要。

3、相关人才不足

目前全球正实行着影响深远的产业调整,有的模具生产慢慢往发展中国家迁移,我国正在变成全球模具大国,但当前我国模具工业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关键的障碍。按劳动部门的统计,现在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量逐渐提高,在北京、福建、深圳等地区,模具方面的人才、模具维护人才等正是社会需求最旺盛的人才之一。模具产业作为要在实践中积攒经验的产业,当前的工作者能够一直学习并且

二、模具制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防止措施

2.现阶段

2.1锻造加工

由于市场的需要,高碳、高合金钢等生产材料被广泛用于制造模具。但这类钢不同程度的存在成分偏析、碳化物粗大不均匀、组织不均匀等缺陷。选用高碳、高合金钢制造模具,必须采用合理的锻造工艺来成形模块毛坯,这样一方面可使钢材达到模块毛坯的尺寸和规格,一方面可改善钢的组织和性能。另外高碳、高合金的模具钢导热性较差,加热速度不能太快,且加热要均匀,在锻造温度范围内,应采用合理的锻造比。

2.2切削加工

模具的切削加工应严格保证尺寸过渡处的圆角半径,圆弧与直线相接处应光滑。如果模具的切削加工质量较差,就可能在以下3 个方面造成模具损:(1)由于切削加工不恰当,造成的尖锐转角或圆角半径过小,会导致模具在工作时产生严重的应用力集中。(2)切削加工后的表面太粗糙,就有可能存在刀痕、裂口、切口等缺陷,它们既是应力集中点,又是裂纹、疲劳裂纹或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地。(3)切削加工没能完全、均匀地切除模具毛坯在轧制或锻造时产生的脱碳层,就可能在模具热处理时产生不均匀的硬化层,导致耐磨性下降。

2.3磨削加工

模具在淬火、回火后一般要进行磨削加工,以降低表面粗糙度值。由于磨削速度过大、砂轮粒度过细或冷却条件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引起的模具表层局部过热,造成局部显微组织变化,或引起表面软化、硬度降低,或产生较高的残余拉应力等现象,都会降低模具的使用寿命选择适当的磨削工艺参数减少局部发热,磨削后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去应力处理,就可有效地防止磨削裂纹的产生。防止磨削过热和磨削裂纹的措施较多,例如:采用切削力强的粗颗粒砂轮或粘结性较差的砂轮;减少模具的磨削进给量;选用合适的冷却剂;磨削加工后250~300 ℃的回火消除磨削应力等。

2.4电火花加工

应用电火花工艺加工模具时,放电区的电流密度很大,产生大量的热,模具被加工区域的温度高达10000℃左右,由于温度高,热影响区的金相组织必将发生变化,模具层由于高温而发生熔化,然后急冷,很快凝固,形成再凝固层。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再凝固层呈白亮色,内部有较多显微裂纹。为了延长模具寿命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调整电火花加工参数用电解法或机械研磨法研磨电火花加工后的表面,除去异常层中的白亮层,尤其是要除去显微裂纹;在电火花加工后安排一次低温回火,使异常层稳定化,阻止显微裂纹扩展。根据上文中所述方法可缩短开发周期和有效地防止模具制造缺陷,提高模具制造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所作为的不多。因为开始的学习就非常单调无趣,所以很多初学者往往不能坚持到底。另外,中国一贯的教育模式,对模具人才的关注与教育投入仍然不够。某些院校即使在近几年时间里成立了模具专业,然而因为受软硬件设施限制,毕业了的学生们实际的工作能力不足。而社会里许多的的模具制作专业,因为缺乏健全的行业准则,导致学生们的实际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需要。

三、新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3.1快速原型制造(RP)技术

RP技术在模具制造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制作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所用的母模,有时也用于直接制造模具。RP技术可分为直接快速模具与间接快速模具技术。如SL、LOM、SLS、SDM。其优点是制造环节简单,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技术优势;对于那些需要复杂形状的内流道冷却模具与零件,采用直接RT(由RP直接制造出使用模具的技术称为直接RT技术)有着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优势。间接快速模具制造,通过快速原型技术与传统的模具翻制技术相结合制造模具。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控制模具的精度、表面质量、机械性能与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经济性的要求。如基于喷射的成型技术,如FCM、3DP、快速精密铸造模具等。RP各成形工艺都是基于离散-叠加原理而实现快速加工原型或零件。

3.2虚拟制造技术(VMT)

虚拟制造是采用计算机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实现产品的设计、工艺规划、加工制造、性能分析、品质检验以及企业各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等的产品制造全过程,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虚拟模型来模拟生产各场景和预估产品功能、性能及加工性等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人们的预测和决策水平。虚拟制造技术是以三维建模和仿真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的全新的技术

3.3反求工程技术RE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将现代测量技术不断融入模具产品设计中,进一步推动了模具制造产品快速制造的能力。反求工程是以设计方法学为指导,以现代化设计理论、方法、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专业人员的工程设计经验、知识和创新思维,对已有产品进行解剖、深化和再创造。反求工程是通过对存在实物模型或零件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数据进行重构设计

第2篇

关键词:管片模具;大直径隧道;端模;侧模;附着式振动

中图分类号:U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0-0026-02

随着国内隧道所采用的盾构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隧道的直径越来越大。尤其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过江隧道,如上海长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等,都使用了大直径的隧道。可以说这些隧道的施工难度和质量要求都达到了世界最高要求。而隧道质量取决于管片的质量。而高质量的管片需要有高精度的管片模具才能保证。因此大直径的管片模具必须有更高的精度。下面我以南京过江隧道的管片模具为例,对大直径管片模具的设计,制造与测量作一些深入的探讨,以供参考。

客户参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管片模具除能浇注出严格符合国家标准的管片外,还提出了采用附着式振捣方式,流水线生产工艺。这种模具在国内还属首次。一般现有模具采用人工振捣方式,而由于模具大,重量大(管片与模具总重量达到25吨)一般采用固定式,还没有流水线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要求,我们对模具在设计、制造方面作了深入探讨。从模具的精度、寿命、振动方式。管片的流水线生产工艺,模具可操作性方面着手,提出如下可行性方案。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高精度

模具设计与制造要有很高的精度,并且使整个模具的重复合模精度高,寿命长,保证能使用1000R以上。一般地铁模具直径在6~8米,由6片组成,而纬三路过江隧道它的规格为φ14500(外径)*φ13300(内径)*600(H)*2000(W)。采用楔形通用环设计,楔形量为24MM,有10块管片组成。7个标准块。A1-A7连接B1B2两块和一个封顶F组成。详见图1:

每块管片重量在12~15t左右。

每块精度要求极高,而10块拼装精度都有严格要求。并且要做三环拼装,且都有严格要求,要求详见表1(单位:mm):

在制造工艺上作了大胆的改进:

1.侧模,端模采用铰连式翻转开合模,使模具重量集中在底架上,这样的设计可使模具在使用附着式振捣时由端侧模和中模围成的腔体时有更大的柔软性。提高振动效果。防止管片出现较多的气泡,影响管片质量。

2.采用铰连式设计,模具打开后,更容易清模,保证再次合模的精度。

3.端侧模与中模组合时采用多组圆锥式定位销和多组固定螺栓连接紧固。保证合模精度。

4.中模与端模、侧模接触部分全部机加工。保证接合面的密封性和组合密度。

5.对于端模、侧模除中模外焊接完成后进行退火除去应力。再上机加工,确保加工后不易变形。

6.连接盒安装采用三维模拟设计,并制作工装进行安装,确保连接盒检孔质量。

作了上述的工艺设计后,我们每一步工艺进行严格管理,确保设计指导方案达到设计要求。

二、独特的产品检验方法

在产品检验时我们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检验方法既增加了实用性,同时保证了检测的精度。

1.宽度测量,我们在侧模面板上打印测量点,在机加工时直接在侧模相对应的测量点上打孔,打入铜柳钉,作为永久性测量标记点。直接用内径千分尺测量。确保测量点的同一性。使模具宽度可以作为比较。检测宽度精度。

2.弧长测量,我们设计了一套弧形样观。样规毛坯进行应力取除后加工,加工后上三维检测进行样规校正。并将校验偏差刻在样规上进行测量修正。利用样规和塞尺配合测量弧长。详见图2:

3.对于连接块和封顶块,由设计角规+样规+塞尺进行测量。用角规放入端侧模的夹角内,靠紧内表面。再用弧长样规和塞尺检验。

4.高度采用原深度干分尺检验。

三、振动方式采用气动附着式振动

1.采用模拟设计,进行对等销位布置,并对气动马达的底座焊接进行工艺化改造,确保气动马达振动后不脱焊且振动效果良好。

2.由于采用附着式振动方式,振动部位必须是柔性设计,才能起到较好的振动效果。

3.气动马达采用进口专业制造厂家,意大利索马振动器。

四、模具的可操作性方面

1.由于模具大,生产采用流水线,所以客户比较注重模具的操作性和劳动强度。我们采用了快速开合模方法,利用正反牙丝杆传动开合模不仅使开合模速度加快,而且安全。每片侧模重量在1.5T-2T。如果没有正反牙丝杆传动。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不安全。

2.由于模具较大。盖板较大。操作工开启合上比较费力。为此,将盖板设计成两截。不但有效降低模具操作高度。而且在两截之间安装了双向弹簧。详见图四。使上面一截弹簧翻转合上轻松自如。整体采用 四根拉簧。使模具开合轻松方便。

3.由于模具较大,设计高强度的底架和行走系统。模具和管片重量在25t左右。采用重载轴承NJ311N。安全系数在2.0以上。刚架采用方管与槽钢焊接而成。坚强耐用。保证行走系统的可

第3篇

鉴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设置与实际的模具生产相类似的教学情境。当然,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1开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归根结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当前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室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另外一部分用于实践操作场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因才施教,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2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在关键教学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尽量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比如,教师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典型的零件作为载体,以设计相应模具为任务,让各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实践,最后由各个小组的组长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阐述,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讲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践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顶岗实习期间,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追踪。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要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潜力,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题的教学手段要遵循以下要点:2.1实施素质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只是机械式的对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而是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技术展览,带领学生到工厂了解模具制造的生产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致使学生毕业后因实践能力差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工厂还得重新组织岗前培训,因此,一些工厂宁愿从社会进行统一招工也不愿意用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由此可见,一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所以,学校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2.3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对整体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逐步改变过于“唯分数论”的单一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比如,考核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切实做到边学习边检验;不能只根据结果进行考核,而应该将学习过程也纳入到考核范围;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又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3.结语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像模具设计与制造这样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更需要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确保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很好的满足岗位要求,从而为我国模具产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作者:李波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军,赵寒,危淼.现代学徒制改革教学项目设计——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02):97-99.

[2]史朝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探索[J].模具制造,2014,14(11):88-91.

[3]张坚.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D].南昌大学,2013.

[4]韩森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2,(06):38-39+41.

[5]蒋建中.课改背景下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设置探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2,(15):23.

[6]王嘉,任志宏.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38(05):76-77.

第4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锥形套制品为深腔类产品,其模具设计与制造从产品工艺分析、模具结构等方面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模具结构合理、操作方便。

关键词 :锥形套注塑模具;工艺与结构;合理方案

作者简介:曹会元,男,1972年生人,辽宁省抚顺人,副教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教学研究工作。

1 前言

聚乙烯简称PE,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最低使用温度可达-70~-100℃),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中低、压聚乙烯以注射成型制品及中空制品为主,广泛应用在制造盖壳、手柄、手轮等通用机械零件。

2 产品分析

该制品所用材料为低压聚乙烯,如图1所示是倒锥形结构,大端直径尺寸23mm,小端直径尺寸23mm,大端头部为圆弧形,塑件总长为43mm,为深腔类制品。且塑件大端壁厚最大可达到3mm,小端壁厚可达1mm,由塑件结构及成形特性可知,注射模具结构可采用三板式模具结构,由于塑件外形为倒锥形,且壁厚最大可达3mm,故应合理选择脱模方式。

3 模具设计

一副注射模具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成型零部件、浇注系统、导向部件、脱模机构、分型抽芯机构、温度调节系统、排气系统和其他零部件。对锥形套制品制品形状、精度及使用性能上综合分析,模具分型面的所在位置,要考虑到塑件外壁有斜度,为避免成型脱模困难,故分型面设在圆弧末端B-B处,如图2所示。浇口位置选择主要考虑塑件的结构与工艺特征和成型质量要求,在分析原材料的工艺特性与熔体在模具内的流动状态、成型工艺条件基础上,塑件的浇口选择在圆弧的顶端,如图3所示。

锥形套注塑模具装配图如图4所示,模具采用三板式点浇口进料,分流道采取梯形结构,并在浇口相接处采用圆弧过渡,有利于塑性流动。由于型腔到分流道的距离相同,近似平衡浇注系统,有利于同时充满各个型腔。浇注系统凝料的取出方式为手动取出,制品的脱模方式为二次顶出,该模具共有三个分模面。

4 模具制造

模具按用户要求,模架自制,材料为进口预硬不锈钢。型腔、型芯材料皆为进口淬火不锈钢。型腔精加工阶段采用成对加工方法,即将后模型芯18和定模板11按模具中的装配位置相应布置,靠电火花机床的平动功能来加工,在加工过程中电极还可绕Z轴不断转动,从而可有效地保证合模的准确性。

5 工作原理

随着注射机的开模动作,定模腔在顶出弹簧15的作用下首先在I—I处分模。在定模板上侧凹孔(冷料穴)的作用下,在开模时切断进料口。运行一段距离后,A板11在定距导柱拉杆16的作用下限位停止不动,模具在II—II处实现二次分型。继续开模,当动模和定模逐渐脱离接触后,B板8在弹簧9的作用下起到推板的作用将塑件从型芯18上脱模。脱模结束后,B板在限距螺钉10的作用下停止不动。开模结束后,在注射机的顶出作用下,顶杆很容易将塑件从动模腔顶出。取出塑件后,在定模侧同时取出浇口凝料。

参考文献

[1]屈华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孙向勤.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第5篇

关键词:气瓶缩口;模具设计;冲压工艺;气瓶

1分析缩口工艺的计算情况

1.1气瓶缩口的系数计算分析在计算过程中,针对气瓶缩口计算需要重点掌握好气瓶的缩口系数。在本次计算中,用系数K表示缩口气瓶的极限。但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极限缩口的系数大小和气瓶的材料、性质、坯料表面的质量、材料的厚度以及缩口模具实际的形状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计算气瓶缩口中,就要掌握好这些信息。通过上表对缩口所使用的各种材料情况进行总结可知如果气瓶中的制件缩口系数较小时,则可以有效控制缩口的系数,并使制件中各个缩道满足一定的要求,使气瓶中的缩口能在制作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科学性。由于在各个不同的多道缩中,尤为重要的是制作工序中的第一道工序,可以运用低于平均系数的K值,一般情况下可以小于10%,而对于缩口系数,在后面的工序中则需要保证每道工序都不低于平均值。然而,可以接受的缩口范围以及系数情况为5%~10%.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可知,已知气瓶的高度d大约是34mm,而d0大约为49mm。根据以下计算公式:K=d/d0.(1)式(1)中:d为缩口之后的制件中心直径;d0为气瓶缩口中制件之前的中心直径。由式(1)可得出K=0.69.在本次研究中,制件所包含的底部其缩口件可以通过外在支撑的情况而对模具的结构、形式进行控制。而根据平均缩口所得到的系数分析,K=0.55~0.60,因此,在实际制作过程中,需要一次性形成缩口。1.2缩口前对毛坯高度的计算情况,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充分保证缩口之前的毛坯高度(h0)处于一个科学的定位中。因此,在本次计算中可以得到的毛坯高度的实际值大约是84mm,

2分析气瓶的工序设计情况

在气瓶的制作过程中,设计该制件就要掌握好工序图。应做好计算工作,由于在制作过程中气瓶的缩口情况是通过毛坯计算的,而制件中的缩口情况则不等同于实际制作情况,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要保证毛坯尺寸中的圆筒形为空心件;在缩口15处,其毛坯尺寸不会再次拉伸,一般只对圆筒形件中的毛坯进行计算,而在最后的环节中才可以准确地掌握各工序所需要的拉升系数、拉伸直径和高度等。

3缩口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3.1缩口模具的设计情况3.1.1模具的结构特点本模具主要包括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般情况可以将其视为上、下两部分。在模具上方,主要由模座、上垫板、推杆和模柄组成,还包括带内芯子的顶出器和缩口凹模零件;下模部分主要包括外支撑套、底板、垫柱、顶板、下模座、橡胶和螺杆等。具体如图2所示。3.1.2上模部分缩口情况分析由于气瓶中的凹模与上模座之间主要采用的是销钉定位,而在螺钉紧固的情况下,下模部分中各个不同的垫柱可发挥良好的稳固作用,应设计直径为130mm,深度为5mm。此外,两套夹柱之间大约有25mm的空间进行导柱滑动、导向定位。3.1.3掌握整个缩口的制作过程缩口在气瓶制作过程中主要发挥支撑和定位的作用,可以采用良好的外支撑套进行定位。根据当前的设计情况分析,支撑定位一般是设计具有滑动性的支撑,因此,在缩口之前,则需要掌握好力度。此时,可以运用橡胶把外支撑套扎紧,从而使坯件在放入之后更好地支撑外撑套和上平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除了可充分确保缩口中的坯件外形,还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保证缩口的质量。3.1.4缩口结束气瓶结构处于缩口结束时,则可以通过带内芯子起搭配良好的顶出作用,使台阶处于良好的平面上。此时,缩口可以在底部保持良好的平整性,不会因缩口的尺寸而发生镦压的情况,这能更好地提升制件质量,也保证了口部外径的尺寸满足要求。3.2分析模具的工作过程当气瓶在工作中,需要对前一工序所涉及的部件进行支撑。此时,可以通过外支撑套和垫柱支撑。在上模下行中,应保证良好的稳定性,外支撑套可以在上平面中紧贴缩口凹模,而在下平面上则能发挥缩口凹模的作用,使坯件可以实现良好的缩口。斜面缩口结束时,可以通过上模继续下行,使带内芯子可以在顶出器的作用下提升缩口的质量,并在带内芯子与缩口凹模之间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此时,可以形成直径35mm,高5mm的筒形。缩口结束时,需要具有良好的平整度,一方面可保证缩口的口部有良好的尺寸,另一方面则能提升缩口的质量。因此,在实际制件过程中,应较好地使用缩口凹模,并在外支撑套和橡胶的顶力下复位。

4结束语

通过对气瓶中结构外支撑套的分析可知,运用滑动的方式可帮助气瓶有效顶出,在坯件部分则可以使用7个外支撑套对平面进行固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整个气瓶缩口处形成良好的支撑,保证气瓶缩口不发生变形或出现任何质量问题。本文中所设计的结构主要针对缩口结束部位,运用不同的带内芯子可以使气瓶的台阶平面保持良好的平衡,并能保证缩口的位置和表面整平,从而使制件口部的外径尺寸和端面平整度满足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袁东红,汪云,幸福堂,等.高压空气吹除压载水舱的关键技术仿真[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36(04).

[2]刘志炎.出租车CNG气瓶安装监检中的相关问题[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5,31(02).

第6篇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融合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为先导,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中具有明显性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形势下,相信通过项目教学法的深入应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从而让他们在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中有所裨益。基于此,文章就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这一课题展开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

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环境背景下,社会向技师学院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来说,要想满足企业对一线专业人员的需求,学校必须要革新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都学生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问题,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课程知识和实现知识应用的教学方法。可见,探讨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应用,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国内外在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步骤实施如下:①方案的设计: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项目案例和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②项目的实施。各小组对同一项目进行剖析,并通过分析、梳理形成小组意见,为下一个讨论环节做好准备。那么,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各小组学生独立进行项目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③评价总结。这一环节主要是做好学生项目分析成绩的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资料的搜集情况、讨论的发言情况、项目报告分析等等,是一个综合素质型的评价。

2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项目实施准备阶段,设计有新意的教学项目

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而言,要想顺利开展项目教学,必须要做好项目的布置准备工作,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落实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性地筛选项目案例,充分考虑所选择的项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答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并通过案例组合方法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项目案例的运用,需要经过合理的计算分析,确保常规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倘若项目分析阶段占据的时间过长,那么就会影响常规教学(即理论性教学)的进度,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也会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在项目实施准备阶段,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搜集相关资料,并设计有创意的教学项目作为教学应用的根本条件。

2.2项目实施的中期阶段,确立项目方案及实施

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法应用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划分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安排相应的项目负责人对组内成员进行项目分工。而教师则要对熟练掌握项目的实施内容,并在实施的工程中落实好跟踪工作,根据学生的进展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还可以提醒项目中所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项目实施活动的记录,包括实施的内容、完成的效果、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新技能等。

2.3项目考核的后期阶段,及时检查评估及归档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为此,在项目实施结束后,教师需要对项目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以及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结果的不足,帮助学生从“问题解决能力”上升到“知识建构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定,判断是否存在需要改善的部分,对欠缺的进行补充,以整个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为下次课堂教学提供参考。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上交的《项目说明书》对学生的项目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进行资料的归档整理,让学生在对项目的实施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项目学习习惯。譬如说:在教学“冲压模设计”和“塑料模设计”内容时,教师可以各安排一个模具设计项目,让学生按照相关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所上交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对此进行审核,并结合学生日常的作业表现,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评定。

3结语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化平淡为神奇。为此,有关教学工作者应立足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本质属性,根据理工科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项目教学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

[2]朱芬芳.项目教学在模具制造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标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无法实现无缝衔接,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标准为纽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凸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

第一,培养目标设计。模具企业的技术工作种类多样。通过对技术岗位的调研分析,符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方向的岗位,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制造与装调、模具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现代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调与维修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技能型人才。第二,对应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确定了从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并对技能鉴定进行了规定[1]。通过对以上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系统性分析,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历文凭、轻职业证书的做法[2]。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调、维护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其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车铣磨工、模具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模具设计师等。通过对各工种职业标准中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机整合,系统化设计与岗位群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定毕业生必须具备冲压、塑压、压铸产品工艺设计与模具设计的能力;模具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装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能力;模具CAD/CAE/CAM应用能力;模具零件数控制造工艺编制与加工能力;模具钳工加工、装调与维修能力;冲压与塑料成形设备调整和维护能力;车间管理能力。根据从事这些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进行重构,形成具有“理实一体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二,“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模具设计中,CAD/CAM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模具加工中,数控设备越来越普及;在模具装配、调试、维护工作中,要求具有熟练的模具钳工技能,可以说模具专业人才是通晓设计、加工、装调、维修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技术融合广、技术进步快、技术水平高的特点。为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严峻挑战,需采取“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策略,并为此搭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初步技能、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专门化方向的能力强化”三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3]。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第三,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人才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模具制造为依托,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形成公共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模具制造、模具设计、专门化方向强化、素质与能力拓展6大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模块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着眼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业课模块中各门课程成为一个职业能力子模块,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获得必要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子模块编排中,专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安排在前段。之后的一个半学期,分方向进行专门化培养,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模具工艺编制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一是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定期安排他们到模具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技术人员协同参与技术研发,提高专业水准。二是要从模具企业聘请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安排有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实习实训,要按照实训教学要求和职业岗位特点建设专项实验室、综合实训室、模拟实训中心、实习车间等,承担从基础到综合等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4]。第三,课程开发与考核。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企业要求,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要从核心课程入手,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建设力度。在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编写一些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写可邀请企业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借鉴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评价和认证模式,形成“证课融通”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学历证书、课程认证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结合。第四,产学融合育人。产学融合教育是培养实用模具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坚定走产学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大与模具企业的合作力度,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都要深入到技术先进的模具企业;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指导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由企业策划。

四、结语

我校紧密结合模具企业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工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组织实施等改革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教学要素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而达成为模具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10):23-25.

[2]周国炳,周纯江,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2009(3):119-121.

[3]孔韬.与英国职业标准相衔接的BTEC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7):89-92.

第8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现代学徒制;成果比较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模式的改革、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已成为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趋势。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简称模具专业)在2014年6月也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试点工作,现就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了以下比较。

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

模具专业学徒制教育模式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即通过了模具拆装和测绘、落冲模具设计与制造、弯曲模具设计、拉深模具设计、单分型面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与制造、双分型面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侧向抽芯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和带活动镶件塑料注射模具设计[1]8个整体性的项目分4个学期进行教学。在这8个整体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师傅)带着5位左右的学生(徒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反复训练,通过这些整体项目的训练及两到三套模具的实际加工制作,学生掌握了模具相关的专业知识、常用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机床的操作方法,最终可以独立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达到了教育模式改革的预期目标。第四学期末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凭借湖北十堰汽车城的地域优势,学生可以到东风汽车公司模具冲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先锋模具有限公司、埃斯塔克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师傅负责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的再培养,学生到企业当“学徒”,企业给学生实习工资,学生在相应岗位上轮流学习和工作,岗位学习合格后,学生可以离岗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进企业实习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分科+综合”)下,就模具专业而言,虽然掌握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但是在学业结束后,学生们难以设计与制造出合格的模具,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学生们那种“猴子掰苞谷”的弊端暴露无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与企业用人要求基本吻合。

二、师资队伍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各位教师,在各个课程领域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很好地完成一门或两门课程的教学,长期在课堂上进行学科教育,学用脱节严重;其次对企业的生产模式(技术革新、设备更新、市场变化和管理人才方面)都还处于自己学习阶段时所形成的那个模式,说严重点儿,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就模具专业而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才能使各个项目得以顺利进行:(1)扎实的专业基础;(2)具有加工制造模具的机床操作能力;(3)职业教育教学能力;(4)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的专兼职老师是通过“项目演练”的方式进行的。学校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制定了合理的教学项目,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专任教师利用各个假期时间一起完成模具设计、制造、装配和调试等各个项目生产流程。在完成这些生产流程中,教师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课”,极大提高了各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各位教师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双师型教学团队。除此之外,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教师还进行了教材编写、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技能竞赛、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使各位教师与市场接触,了解市场的变化,应用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使模具专业的学徒制试点改革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管理。辅助企业管理体系(企业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可以促使学生按时到教室,按时离开教室,中途有事需请假,如不请假溜走,按旷课处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奖惩制度,使学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负责,形成良好的“上下班”习惯。(2)学生辅助教师。让一些技能掌握优秀的具有管理能力的骨干学生,在学生们充分认可下,可以辅助教师管理学生,因为带学徒制的教师也会带其它课程,并不能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学徒们,这样就可避免老师上课期间学生无人管理的现象。其次学生与同学之间关系平等交流起来更加容易,彼此信任,相互合作,更容易纠正一些错误,然后共同进步。(3)学生管理学生。在学徒制教学中,我们是分项目进行教学的,每个项目都会有突出的学生,发挥这些突出学生的优势,也刺激其他学生的进步,让他来管理其他学生,结合企业的激励机制,让管理者参与到团队的带领和秩序维护中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共同参与考核[2]。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

四、考核方式的比较

在考核方式上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1)平时成绩上,不再是老师每次一一点名,因为每组人员少,老师很清楚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各个状况,及时督促和补课,哪里不会补哪里,避免了“消化不良”的现象,很容易促使学生顺利完成每个项目。(2)最终考核方式上,不再是通过试卷考考学生,而是每个项目都要求学生自行在组内先进行答辩,然后再进行大答辩(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参与),评比,然后每位教师(师傅)给每位学生评定成绩,再结合平时成绩得到学生最终成绩。

五、学生质量的比较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优良的品质:(1)良好的作息习惯。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前要进行点名督促学生到课堂,有些学生要辅导员打电话,甚至去宿舍才能请到教室里,也不能保证学生中途不溜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由于一位师傅带5名左右的学生,对学生了解深入,师傅要求严格,参照企业绩效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促使学生一进校就形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2)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师傅提前给组员们布置每个项目的任务,详细地讲解项目的要求和项目完成的步骤,要求学徒们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这样学徒们带着任务,有目标地进行学习,不懂的地方通过各种寻求方式(师徒面对面交流、查资料、学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电话询问、QQ以及微信等方式)解决。打破了传统模式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3)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就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到最后一学期,有一个模具综合实训大作业,这次作业涵盖了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以此来训练学生们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现代学徒制下,学生除了最后一次大作业外,平时就是按照项目如期进行,期间就训练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制造出所设计的模具,并进行装配和调试等工作,显著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到2016年年底,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的经历了3个年级的教学改革,学生们设计了84副模具、制造出了30副模具。其中一些模具加工出来的产品被用作招生宣传的小礼品使用。据调查,在2014级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和非现代学徒制实验班的学生比较中,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企业实习(学徒)适应期一般为一周左右,而非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学生至少需要一个月的试用期来适应岗位工作,至少30%学生表示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而更换实习单位,而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学生学徒期间没有一人擅自离开自己岗位。现代学徒制实验班的学生在与所在企业的技术交流的过程中,也明显感到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学生应用既有知识、技能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非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学生。在2015年期间,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模具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取得了参赛以来的最佳成绩。综上所述,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提升很大,与企业用人要求基本吻合,同时保证了课堂与车间相结合、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所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真实的岗位需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从而充分保证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除此之外,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老师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李军,何军,李爱萍,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78.

第9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该专业主干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又是技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专业课。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教学体系方面,该课程围绕模具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加的模块化和层次化,形成了能够满足岗位要求的全新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方面,该课程集合了模具的基础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设计实训等内容,将模具的真实生产过程引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方面,该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趣味性大大增加。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鉴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设置与实际的模具生产相类似的教学情境。当然,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1开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归根结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当前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室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另外一部分用于实践操作场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因才施教,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2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在关键教学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尽量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比如,教师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典型的零件作为载体,以设计相应模具为任务,让各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实践,最后由各个小组的组长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阐述,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讲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

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践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顶岗实习期间,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追踪。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要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潜力,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题的教学手段要遵循以下要点:

2.1实施素质教育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只是机械式的对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而是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技术展览,带领学生到工厂了解模具制造的生产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教育理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致使学生毕业后因实践能力差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工厂还得重新组织岗前培训,因此,一些工厂宁愿从社会进行统一招工也不愿意用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由此可见,一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所以,学校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3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对整体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逐步改变过于“唯分数论”的单一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比如,考核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切实做到边学习边检验;不能只根据结果进行考核,而应该将学习过程也纳入到考核范围;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又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3.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