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21:29: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学硕士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1国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能力和高级护理能力两个方面。国际职教界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共出现过4种能力观,分别为: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做能力;整体能力观,即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此外还有关键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1]。近年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主张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这种能力观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于1972年提出,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2]。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即对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观与整体能力观类似。随着能力本位教育和训练(CBET)在各国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前3种能力观对能力理解都有失偏颇,如任务技能导向的能力观注重的仅是特定的任务技能,忽视了一个人胜任某个职业角色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仅注重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能力,但一般能力并不能取代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特定职业的能力;关键能力观只是对就业所需的特定职业能力的补充与完善。
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能力。早在1975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了整和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是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和工作情景相结合,是从职业角色整合的角度来界定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岗位分化的趋势,就如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盖力(LarnieGale)和波尔(GastonPol)在《能力:定义与理论框架》一书中这样界定能力:“能力是与职位或人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是能力。”[3]1984年英国的继续教育处(Thefurthereducationunit简称FEU)在“走向能力本位体制”的文件中对能力的界定也是这种思路,“能力是为胜任社会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须拥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适的态度和经验。即能力不仅包括就业和工作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也包括扮演各种角色时表现出的成熟感和责任感,还包括作为能力要素的经验。”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部对能力的界定更是完全体现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他们认为作为构建国家CBET体系基础的能力概念不能再局限于琐碎的任务技能,一定要从广义上来理解[4]。
国际护理教育界特别是美国护理教育界则是按照职业教育(LPN/LVN、AND教育)和专业教育(本科以上层次教育)两种模式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两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不同层次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5]。如LPN/LVN只能对医院、门诊或家庭病人提供最基本的护理服务,作为助理护士角色在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s)的指导下工作,他们的职业综合能力比较偏重于护理技术方面,比如伤口护理、无菌技术、发药打针等,法律规定LPN/LVN不能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分析,也不能进行静脉注射操作。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以及本科护理教育的毕业生均可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注册考试而成为注册护士,在各种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具备独立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的能力[6];本科教育培养护理通才,具有本科学位的护士可从事医院、诊所及社区护理的工作;硕士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各专科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学教师;博士教育要培养能用独立的方式和抽象的科学思维处理事物,具有专业咨询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智能型护理领导,具有广博的护理学、医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毕业后成为护理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师资或高级护理专家。以上观点的提出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在职业能力和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研究方面尚无论著,但最近几年出现了相关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有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陈腾波于2004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德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近几年德国在克服“双元制弊病”基础上开始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且就中德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培养进行理论上的比较研究,因而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7]。武汉理工大学的汤向玲于2006年申请的硕士论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通过以探讨高职教育的本质为起点,参照社会人才类型及高职人才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分析,论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4个方面的应对措施[8]。华中科技大学的卢红学于2005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形成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认识,对合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调整学生的交叉整合的网状知识结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和谐完善的人格素质结构的主张,从而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9]。
当然还有一些相关的期刊论文,如王仁清2004年在《教育与职业》上发表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孙文学2005年在《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上发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甄凯玉、肖剑)“,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苏永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黄丽萍),“‘2+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盛似春、张明群),“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汤玉霞)等。
[关键词]教育,护理;台湾;大仁科技大学
2014年4~6月,笔者有幸赴台湾大仁科技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修,期间参与了护理系的日常教学、学术会议、参访医院等活动。现将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护理教育的状况介绍如下,并与同行们共享研修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台湾护理教育层次现状
台湾地区护理教育的院系设置、学历层级以及学分要求划分细致,目标明确。教育体系分高等教育体系与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两大类。高等教育体系院校设大学护理系,以大学教育为导向,学制4年,要求修满128学分,获学士学位;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专科学校学制的“五专”和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制的“二技”与“四技”,偏重技术教育与应用。“五专”招收初中毕业生,修满202~210学分,授予副学士学位。取得副学士的“五专”毕业生再接受2年制的技术教育即“二技”,修满76学分后授予学士学位;“四技”学生修满140学分获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采取弹性学制:硕士2~4年,最低需修满36学分(包括硕士论文6学分);博士4~8年,学位论文12学分,再至少修满36学分,才授予学位[1-2]。
2大仁科技大学的育人实践
大仁科技大学属于技术职业教育体系院校,招收“二技”与“四技”学制的学生。学校地处台湾南部,生源主要来自南部各县、市、乡。护理系学生未来的就业以面向基层医院、社区为主。
2.1教学资源
2.1.1硬件设施
①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室里设施完善,配备有电脑和高清投影仪,能实现实时上网。学校有专门的多媒体学习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可直接进入该平台使用多媒体课件及教学操作录像,学生也可以进入该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还可通过该平台布置作业,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②实训中心配置:设备齐全先进,材料充足,整洁有序。人体模型功能齐全,如胃、膀胱等空腔脏器采用可卸装的塑料袋,根据教学需要盛放相应液体,学生在进行插胃管和导尿操作时有更直观的体验,可以训练和考查学生对胃排空异常、胃出血、尿液异常等病情观察判断的能力;气道异物模型可供学生练习并正确掌握气道异物急救技能;高仿真多功能模拟人可根据模拟病例设置各种情境:如通过声控可模拟不同患者的咳嗽、喘息、恶心等声音,通过监护系统可出现相应的异常数据变化等。学生练习用的耗材(手套、纱布、棉签、消毒液等)基本是全新用物。有些物品在不影响再次使用时(如纱布),会重新包装、喷印有效日期和封口,作为“合格”用物给学生实训练习。
2.1.2教材资料
观察学生所用的教材,可以归纳为:①版本各异,但都较新;②教材的编者以业界(临床护理)专家为多;③内容图文并茂,护理技术操作图解详细,多以临床的实景拍摄,也有模拟示教,但用物和方法都显示临床最新的现状。因临床护理不断进展,台湾地区对护理教材的更新普遍较快。大仁科技大学对学生教材的选用上,只是建议而没有统一或者指定哪个版本的要求,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购买、借用相应教材,或打印教师的上课讲义。学校同时很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和更新,要求任课教师及时将最新的护理知识、用具以及技能进展等带进课堂,并提供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教材给学生。
2.1.3师资力量
大仁科技大学很重视护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招聘新的护理教师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同时必须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年以上的经历。教师分临床带教教师和校内教师。临床带教教师在各家医院或社区负责本校学生的实习带教工作,无带教任务时到学校协助学生实训课的教学和系里一些行政工作;校内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及行政工作,每年还须完成6~9周的临床带教任务。另外还常态化地聘请临床护理督导、主任和专科护理师参与校内授课。
2.2教学特点
2.2.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亲密,很像朋友。学生对教师用“名字+老师”的格式称呼,显得尊重而亲近。课堂上师生显得平等轻松、互动频繁,学生会随时举手发表自己就讲授内容的疑问和见解,实训课会不时和教师讨论操作方法、技巧等;课后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较多,学校无专门的教职工食堂,所以师生经常会共同进餐、运动;教师办公室也是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有需要随时可以找到教师。
2.2.2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自由灵活,理论课期间允许吃早饭、喝饮料,虽然无具体限制,但几乎没有因香味或声音等让人感觉到有学生在教室里进食。实训课学生穿系服上课,听课和练习时学生可以席地而坐,但听课和练习都很认真,很少有私下说话讨论跟课堂无关的话题以及玩手机等现象。
2.2.3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给学生的作业任务清晰,授课过程轻松活泼、注重互动,上课期间会不时问学生“这样可不可以?有没什么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全人照护”这个人文理念的灌输和言行引导。教学中大多采用临床情境模拟教学和客观结构式临床测验(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处置能力及人文关怀意识等。实训课1名教师一般带教4~8名学生,课前学生自己先观看教学视频,课间教师就关键处做提醒和示范,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为主,教师针对学生操作中的差错缺点多予启发式的指导纠正,激发学生思考及正确运用知识。学生练习认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人文关怀方面做得非常好,与患者交流自然亲切。有些简单的操作项目或者学生掌握比较好了,教师就会随堂抽考学生,作为平时成绩之一。
2.3考试考核
采用学分制,要求清晰而严格,平时缺课、迟到、小考、期中、期末考试都会影响到学分。以基础护理学为例,共5学分,其中“学理”(大陆称为理论)2学分,“技术”3学分。“学理”考试有期中、期末考试,平时还有2~3次的小考,考试题型全部为客观题,总评合格才能拿到2学分;“技术”考核包括技能项目的适应证、注意事项、护理观察要点等相关知识笔试及仿真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内容,学习过的技能项目均在备考范围,学生随机抽取考试项目。考纪严明客观,考风良好,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周全细化,方式是按照临床护理流程进行,体现“产学”结合,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学生进入考场后,教师展示病例资料,学生快速做出分析并确定操作项目,核对医嘱并执行签名,核对患者并解释,用物准备,进行操作(中间会回答教师的一些提问或者对自己的操作无法体现的知识加以解释等),整理用物。教师根据表现逐项打分。期中、期末及平时抽考和相关知识笔试均合格才能拿到3学分。未通过的学生则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重修部分或全部,并需要交付不同数额的重修学费。
2.4学生实习
分基护实习、高护实习及“最后一哩”。学生在学完基础护理学后(大二暑假),会去医院进行为期3周的基护实习,即大陆的见习;高护实习即大陆的毕业实习,要求完成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社区护理、精神卫生护理6站点,每站至少3周,学生根据实习要求和各家医院的特点专长进行选择,所以学生会到多家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期间主要由学校的临床教师带教,医院的护理人员(台湾学生统称学长、学姐)协助完成实习目标:包括病史采集、护理病历书写、医嘱处理、交接班、常见病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考核由双方共同完成,分别占50%~60%、40%~50%;“最后一哩”又称专科选修实习,是学生自己选择就业的医院及科室,实习6周,由医院护理人员带教,相当于岗前培训和岗位适应。
2.5授帽仪式
有幸参加了护理系学生的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仪式,台湾称为“加冠典礼”,这是学生自己的盛会,全场由学生主持,隆重而活泼。最具特色的是:学校给在护理岗位取得一定成绩的校友颁发各类奖项,统称“大仁之星”,并由他们给学弟学妹加冠,这无疑是一种更加切实的身传言教式的勉励和影响。
3思考和启发
3.1进一步提高护理教师的临床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大陆和台湾相似也存在护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包括人力数额不足及临床实践经验不够)现象。很多护理教师在任教前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甚少或者没有,在职期间根据单位规定定期进行的临床实践,也常常由于各种原因只是临床护士的“跟班”或“助手”的角色,少有独立顶岗工作,以致难以深入掌握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情况。这些都容易造成教学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和临床实践整合连接、教学内容跟不上临床进展、与临床实际脱节等现象,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因此,亟需进一步完善护理教师的临床实践机会,拓展成长途径,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以更好地进行学校和行业的无缝对接。
3.2发展专科护理教育
台湾地区护理院校专业划分细致,课程设置针对性强,非常注意结合护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重视专业的拓展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如针对妇产科的护理,大陆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一般仅开设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而台北医学大学护理学院则开设了妇女健康照护、产科护理学、孕产期照护3门课程,使学生对该专业的知识、技能可以掌握得更加广泛和精深。部分院校除护理学专业外还设置麻醉护理学、重症监护护理学等专业方向[3]。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尝试在学制、课程和师资3个方面进行改革,发展专科护理体系,扩大护理领域的专业面,以适应临床的发展及医院对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
3.3重视慢性病护理能力的培养
台湾学者提出:教育应注重配合社会的变迁,护理课程应多元化、全民化及务实化、护理教育训练应本土化[4]。目前大陆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临床常见病、急性病的观察护理及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疏于对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管理护理能力的培养。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民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因而增加慢性病的护理所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与患者、家属、社区或其他医疗团队人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健康教育、协助健康行为建立的技巧,提供连续性照护、护理质量改进、领导和管理能力等课程知识,会让护理教育的目标更符合社会及民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3.4避免护理知识的重复教育
当前大陆护理教育模式中的专升本都有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这造成资源浪费且影响学生学习热情。针对这些学生,是否可以将前期学习过的课程改为选修课,另外增加充实新知识、新进展、未来就业的准备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等各方面都随着学历的提升,而有机会得到突破性的提高和发展。
3.5增加实习单位的选择范围
目前,大陆很多护理院校在学生实习单位的选择上相对比较固定,以附属医院或者二甲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为主,而随着社会需求的更加多元化,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可以综合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今后的就业区域、方向等,打破自始至终在一所医院实习的模式,有几家特点专长不同的单位让学生轮转,包括社区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养老机构、特殊病种专科医院等。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工作岗位的性质、特点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快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缩短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距离。
参考文献
[1]李金磊,颜美琼.台湾地区护理教育及认证制度概况[J].中华护理教育,2011,8(9):416.
[2]台湾大学护理学系暨研究所.课程安排[EB/OL].[2011-02-01].http://mc.ntu.edu.tw/department/nurse.
[3]姜小鹰,曹枫林,林雁.开拓前瞻卓越:护理专业永续发展———台湾护理及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82-283.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 护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62-01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教师教学过程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的开放性评价[1]。自2008年以来,关于过程性评价在护理教学应用的文献不断有所报道,现分析过程性评价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1 过程性评价的内涵
1.1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情态动机、方法程序、获得结果所进行的三位一体的评价过程[2]。其注重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主张通过综合考虑评价内容确定学生的学期成绩,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操作练习、考勤情况等,这使评价变得更加真实可靠。过程性评价还注重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评价与教学紧密相连,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过程性评价还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细节,逐渐认识自身学习问题,牢牢把握学习要点,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1.2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其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整合[4]。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课堂反映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评价与教学同时进行,实现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和民主协商,课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如学生自评表和作业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质量化。
2 过程性评价在护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2.1 观察评价法
观察评价法是指在自然教育环境下教师通过感觉器官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考察的方法[5],能对教学中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的成绩进行评价。王祥荣等选择教师、患者等作为评价者,观察护生平时与患者的接触表现,最终以评价表、问卷或口头汇报等形式进行反馈[6]。常宇等人在护理专业语文的教学采取医院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对学生的沟通语言、策略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不同,有准确地用普通话交流阅读、有感情地运用普通话、注意交流时的动作神态等指标[7]。综上所述,观察评价法通过多方面观察使结果真实可靠,能真实反映护生的具体表现,提高护生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过程。
2.2 作品评价法
作品评价法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关课程学习后,结合所学内容提交一份符合教师要求的作品,以此反映其学习效果的方法[5]。刘义兰等在研究护理教学中的书面作业的影响时,向护生提供评分细则,要求其全面收集专科护理病人资料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带教老师定期或随时对护生初稿或未定型的稿子进行评价,了解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并给予指导[8]。张红梅等在临床教学计划中安排护生的课堂教学内容,布置课堂教学的作业以及讲课要求,鼓励其利用休息时间查阅资料,同时带动科内带教老师对护生的试讲课和板书进行评价,了解备课情况以及对试讲课时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修改意见[9]。综上所述,作品评价法能及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护生检验反省的学习能力,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2.3 学生自评法
学生自评法是指学生在对自身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具有个性的自我评价的方法,能使学生对自身学习态度、效果、方法等量化内容逐一进行评价[5]。王华芳在护理操作教学中采取了学生自评法,在示教结束后发放根据戴宝珍等主编的《临床护理教程》中护理操作评分标准制定的操作评分细则和自评表,护生在操作练习后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根据自评表进行相应的指导[10]。王艳波等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引进了自我评价表,在示教后下发根据操作标准制定的自评表用来评定学生是否掌握课堂内容,教师分析自评表结合护生操作情况进行指导,讲解如何进行自我评价,护生在指导后进行操作再进行自我评价[11]。综上所述,学生自评法有利于完善护生自我鉴定结果,帮助护生改进学习方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引导教师对护生采取个别教育,因材施教。
3 过程性评价在护理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强调“过程”和“发展”的评价方式,广泛应用于护理教学中。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过程性评价认为对学习的评价和促进学习的评价同等重要,在护理教学中如何权衡这两者的关系还有待探究。另一方面,过程性评价主张全面化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存在标准化问题,如观察评价法中的指标具有自由性、学生自评法中评价具有形式化等,不能将护生利益最大化。
4 结语
过程性评价在护理教学中将评价功能与价值附合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达到了“共赢”效果。我们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探索出一条培养优秀护理人才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102-106.
[2] 潘成彪.地方高校教学过程性评价问题探讨[J].文教资料,2011(13):194-195.
[3] 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0):15-19.
[4] 董海芳,冯敏华,陈燕.过程性评价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7):2009-2010.
[5] 韩苏.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中过程性评价实施状况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6] 王祥荣,程志军,季诚,等.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研究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1-82.
[7] 常宇,姚飞,高倩,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中职护理专业语文过程性评价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3):38-39.
[8] 刘义兰,王桂兰,赵光红,等.书面作业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3,17(1):47-49.
[9] 张红梅,王雪峰,刘春莲.实习护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1):98.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84―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更新,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护理角色职能发生质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护士面对的是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职业病【1】。职业倦怠不但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稳定以及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job burnout)简称倦怠,是有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工作中长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反应。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3个维度构成的“心身耗竭综合症”:即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分别代表了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人际情境和自我评价维度。情绪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就会对服务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人格化,其特征为视服务对象为“物”,而非当成“人”看待。成就感降低是指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常感觉无助及自尊心下降,失去工作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2 职业倦怠的特征
国际上通常认为职业倦怠包含以下行为特征:个人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刻意与工作相关的人和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怀疑自己不能有效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没有什么贡献。
3 护士职业倦怠现状
国外研究认为[2],护士职业倦怠感高、中、低的人各占33%。我国某大学心理系[3],对10多家医院1800余名护士做“护士职业倦怠报告”显示,62.8%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宋春花等【4】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职业倦怠现象在护士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骆宏等【5】研究报道,国内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发生率在55.1%―59.1%。王君俏等【6】研究显示,护士职业倦怠感较高,处于高水平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严重的工作无成就感者分别占30.28%、15.49%和29.58%。护士职业倦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
4 护士职业倦怠产生的相关因素
4.1工作性质 护理工作的根本是增进和维护人类的健康,而工作性质又主要以执行为主,缺乏自主性,护士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患者病情发展又无规律性,需要护士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病情变化随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使生活无规律及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她们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妻子、母亲的角色,工作和家庭必须兼顾,在精神上给她们造成负担【7】,这些因素都会使护士对工作产生疲惫感。骆宏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感能够有效地预测护士的耗竭水平和去人格化水平。王晓春等【8】研究表明,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工作倦怠存在中等或高程度的相关。
4.2职业认同 护士职业认同是指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所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身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在日常工作中,护士要经常体验脏、累、苦,有时即使遇到歪曲的事实,被误解及冤枉,甚至言行伤害的情况,护士必须保持平和和冷静,压抑自身的感受,作出精神妥协,护士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无形中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护士对自身职业认同持怀疑态度。刘莉【9】的调查结果表明,护士对自身职业满意度为中低下水平。刘玲等【10】研究结果表明,护士职业认知评价得分最低,职业认同各因子与职业倦怠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即职业认同水平越高的护士,工作倦怠越低,反之亦然。
4.3付出―获得的不平衡(effort . reward imbalance ,ERI)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参加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交换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护士辛苦工作客观上需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和心理回报。护士日常工作量大,骆宏[5]等调查425名护士中55.1%的护士感到工作量大,48.7%的护士感到工作紧张。工作时间相对不稳定,医院普遍存在重医轻护现象,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护士工作较其他行业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其情感上的付出也时常不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领导的肯定,使护士在精力和体力上常常处于疲惫状态。Hill[11]等提出,护士期望有经常性的工作反馈、表扬和奖励,能在工作环境中获取相互支持、信任和承诺,当这些意愿得到满足时,护士个人成就感提升,职业倦怠程度降低。护士发展机会和空间有限,自身的需要很少受到关注,工资福利待遇低,陈先梅等【12】认为,与同等教育技术水平的其他行业人士相比,护士薪酬处于较低水平。王晓蕾等【13】对浙江省杭州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处于付出、获得不平衡状态的比例达31.9%,超负荷比例达82.3%,研究表示ERI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各因素间具有高度相关性(p
4.4性格特征 护士自身的性格也与职业倦怠有明显的相关性。席波等【15】研究指出,性格倔强、内向型人群的职业倦怠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向型人群。
5 护士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进程,个体最先发生的是情绪上的衰竭,而最终发生的往往的是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护士职业倦怠感既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也影响护理质量和措施,以往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重点放在“改变个体”策略上,孙禧霞【16】研究结果认为采用组织干预措施,但还难以使职业倦怠得到全面有效的改善,还应从源头抓起,防范于未然,采取“主动出击,积极应对”的战略措施。
5.1主动出击―主动预防即设护士职业认同教学课程,使护生在学校里就对护士职业形成认同感。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护理学会和医院都相继开设了预防职业倦怠的课程培训。有文献表明【17】,国外护理课程设置中,有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职业认知,形成坚定职业认同感的课程研究报告和理论框架,此类文献还佐证,面对角色转变时,形成坚定职业认同的护士表现得更灵活。建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开展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研究,保护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18】,81.9%的护士希望在感到紧张和压力时能及时得到心理援助,37.0%的护士会主动寻求心理援助,自我接受能力强的人会积极地化解因现实与理想之间差异而造成的内心冲突,并对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态度,在理想和现实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用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
5.2积极应对―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是激发与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19】。众所周知,管理是一种控制行为,而激励则是一种促进措施,利用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0】。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对每个护士的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是护士的知己,在管理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多一些关怀和鼓励,少一些责问和训斥,定期评估护士的压力状况,及时获取信息,消除工作压力源,把护士的压力管理作为必备的职责之一【21】,帮助护理人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护士长支持系统,对缓解护士压力和职业疲溃会有积极作用,可以减少护士职业压力反应,降低职业疲溃的发生率,增加其工作满意度【22】,并采用激励化管理措施,激励化管理包括物质激励、责任激励、精神激励和形象激励。物质激励包括奖品、资金、外出进修学习等,精神激励包括榜样激励、表扬激励等,责任激励既是对患者的承诺,又是一种动力,形象激励是树立患者和家属认可的个人形象如服务明星、微笑天使等。邵翠萍等【23】研究表明,激励化管理可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
6 小结
综上所述,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及预防策略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有必要对护士倦怠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展干预的实证研究,使护士远离工作倦怠,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壬晓辉,孙志华.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J].临床护理,2007,9(169):140-141.
[2] Maslach C,Sehauffli WB,Leite MP.Job burnout[J]. An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3] 骆宏,许百华.首份护士职业倦怠报告出炉.杭州健康频道,2006,6-20.
[4] 宋春花,李进峰,李永鑫等.郑州市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郑州大学医学报(医学版),2006,41(5)972―973.
[5] 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6] 王君俏,黄燕华.护士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22):15-17.
[7] 叶钰芬.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4,18(88):1430.
[8]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9] 刘莉.护士对自身职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7):1557-1558.
[10] 刘玲,张雅丽,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水平与其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8(9):52―55.
[11] Hill RP.Managing aCFofls gener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ivory trenches[J]. J Manag lnq.2002,11:60-66.
[12] 陈先梅,吴庆芳.护士职业倦怠、离职意愿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73-73.
[13] 王晓蕾,周萍,任蔚虹,李罗.护士付出―获得不平衡对护士离职意愿影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4):459.
[14] 李永鑫,时金献.护士工作应激与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4):983―985.
[15] 席波,李军,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外科版:3―5.
[16] 孙禧霞.社会文化因素对护士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杂志,2012,7(4):64―67.
[17] 李峰.护理本科生对护士角色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10
[18] 冯怡,赵国秋,张燕敏.护士心身耗竭程度及对员工援助计划的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4―566.
[19] 史璞,管理学哲理―系统、愿望、人本和权变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1―202.
[20] 姜丽萍.护理管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技术出版社,2007.136―138.
[21] 曾月莲.肿瘤科护士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4):622―623.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2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胡言会(1979―),男,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王小娟(1981―),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
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
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
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 1 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 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 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
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
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
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
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
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
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
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研究生学位论文 网络评审系统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ase on Dissertation Remote
Network Assess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TCM
WAN Zhiqiang[1], ZHANG Haomin[1], WEN Hongjuan[1], ZHANG Lili[1], SHAO Shuai[2], WANG Hongfeng[1]
([1]Graduat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2]Medicin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d student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changed, and scope of the study has been expanded. Take X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does not be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area, widely involv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clinical medicine, nursing, literature, chemistry, management and some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X University invited many professors of other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in 2014,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ng review cycle, high management costs, and inefficiency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e need to design an easy to use and high security system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Key words dissertation; network assessment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X大学2014年度共有368人申请博硕学位,学位论文评阅工作量相对较大。由于中医药专业在X省高校、科研院所分布不均匀的局限性,X大学论文送审以省外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主。
1 中医药院校学位论文评审的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且中医药大学以外的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发展与中医药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论文评审很难在省内找到一定数量的评阅专家。论文评审需要送到省外高校,近五年来,X大学论文送审院校主要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
中医药院校的专业领域较为独特,随着近年来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医药相关学科专家数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总量是小的。地理位置相近的各院校之间的指导教师大多互相熟识。论文评阅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人情分,不太好意思提出尖锐的看法,也很少会给论文不通过。因此,作为研究生学位部门管理人员,亟需寻求一个更为合理的、有效的论文评价方法。
2 传统论文评阅的弊端
2.1 评审过程繁琐
传统学位论文评阅的方法主要是,X大学随机抽取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将抽到的论文隐去作者和导师信息,编号,记录好编号对应的作者,将论文送至复印社打印。提前与送审院校研究生处联系,将打印好的论文邮寄至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领取论文,按论文方向将论文分发至各院系,各院系研究生秘书将论文发放至相关专业专家评阅,专家评阅论文后返给各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返回所在学校研究生处学位办,学位办将评审完毕的论文评阅意见书邮寄回X大学研究生处。整个工作十分庞大而复杂。很多学校大多只接收5~7所院校论文,邮寄的论文如涉及专业过多,或涉及专业在不同校区、不同医院过多,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论文。特别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论文评阅意见书返回延误。加上往返快递时间,一般最快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②
2.2 论文评审费用高
送审论文需要印刷,1本硕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在50元左右,1本博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为100元左右,邮寄费用大概在每本10元左右,管理费在每本50元左右。这些费用占论文评审费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花费巨大。③
2.3 论文评审时间集中,工作压力大
从全国中医药院校看,学生多在3月份提交论文,很多导师在提交论文前,会临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尽管学校有论文提交截止时间,但碍于导师情面,很多学生要在3月底才能提交论文。由于每个学校都需要将研究生的论文送到外校审阅,且各个学校发放论文评阅意见书的时间都为四五月,这一期间,全国的研究生处工作都比较繁忙。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大量的论文。特别是很多学校同时接收10余所、甚至更多院校的论文,这无疑加大了高校研究生处学位办的工作压力。因此,学校在选取发放盲审论文比例时,不太放心选取过多学生的论文,怕给自己、给他人造成工作负担。由此可看出,这种工作方法,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束缚了学校发放论文的热情。
3 采用网络评审的优势
3.1 网络评审简介
现代计算机快速发展为网络评审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网络评审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利用互联网将更多的相关领域专家纳入论文评审专家行列,且学生的论文可以快速呈现到专家面前,同时,利用WEB程序开发技术,④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论文评阅方法。最大限度地对论文保密、对评阅专家信息保密,较传统评审方法更安全、更有效、更快捷。
3.2 网络评审节省资源,降低费用
传统评审方法,需要将送审的论文印刷,邮寄至送审单位(多为外省份)。通过快递公司邮寄论文,通过快递公司取论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采用网络审阅,环保、快速、省心,优势明显。
3.3 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基础材料收集好,只需给评阅专家网址(或二维码)、账户、密码,专家即可在网络端审阅论文,不受办公环境制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⑤
3.4 提前知道评审结果,便于安排答辩
专家审阅论文过程中,可随时提出评审意见,待论文评阅完成后提交论文评阅结果,学生收到评阅反馈意见后可及时修改论文,管理单位可随时了解评阅情况,以尽快通知各学科、各学院,各学院可根据反馈结果合理安排答辩时间。
3.5 建立评审专家库
网络评审经过几年发展,管理单位可对评审专家建立评审专家库。今后,管理部门可直接与专家交流、沟通,不再走传统的研究生处、各学院研究生秘书、专家这一繁琐的工作流程,直接同专家面对面建立关系,评阅论文。专家库的建立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选取更多院校、更合适的专家评审论文。
3.6 利于数据分析,指导管理者调整政策
网络评阅论文,数据更容易分析,管理者可清晰、直观掌握各年度论文评阅情况,有利于论文评阅工作的总结,及时调整下一年度的论文评阅工作方法和思路。
4 网络评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年龄大的专家不习惯
年龄大的专家接触网络相对偏少,对网络评审工作还不适应。这要求我们开发更为清晰、便捷的网络论文评审系统。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如不习惯网络评阅,可在线打印学生论文及论文评阅意见书。
4.2 电子版论文暂不能实现快速标注服务
纸质版论文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标注,网络评阅论文暂时无法随意标记。目前可采取在线打印的方案解决,未来尽快实现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网络标注服务。
4.3 网络评阅论文对软硬件有一定要求
网络评阅论文对专家使用的电脑系统、浏览器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兼容性还不够完善。论文评阅使用说明书的编写上,尽可能地把所有能考虑到的问题汇总编入。
4.4 培养用户习惯
目前国内采用网络评阅论文的学校还非常少,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尚处于未开发阶段。X大学尚未接到网络送审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论文。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的评审专家,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网络评审。
4.5 电子支付
专家评阅论文后,填写论文评阅专家费用领取单,由X大学研究生处学位办审核无误后直接支付。目前正与技术人员协作开发,争取未来可通过支付宝应用来支付评审费。
4.6 网上签名和盖章
网上签名已无技术障碍,电子盖章相对困难。目前的想法是,在线打印后,盖章,传真回X大学研究生处。
远程网络论文评审工作才刚刚起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未来,论文评审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快捷、安全、有效。
通讯作者:王洪峰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0204070YY)
注释
① 张德勤,龚道华,杨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网上评阅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34-37.
② 封旭红.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实践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22-25.
③ 吕向前.研究生学位上评审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3(6):27.
一、“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概念于2011年由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其报告《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1]中首次提出。从字面来看,所谓大数据即指的是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应用。细分起来,其中的“大”指的是“大量化”(volume),“数据”则指的是可追踪,可处理、可分析的数值。通过“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发现问题,优化流程,为决策者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大数据”区别于以往的信息处理方式的最大优势。这样的技术优势现已被广泛的运用到交通、城市规划、人口管理等各种重大的社会项目。
大数据具有三大特征,即“数据量大、信息复杂多样、处理速度快”[2]。互联网时代信息以爆炸的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全世界的数据量已经到达PB级别。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将达到35ZB,从2011年起全球数据以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多样化指的是数据格式多、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其中有关办公的文档、报表、图片、媒体文件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高[3]。快速化(Velocity)即处理数据的速度以秒级的高速才能满足处理大量数据的要求,为决策者第一时间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二、康达学院图书馆的大数据基础
1.馆藏资源丰富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康达学院图书馆因势利导,充分整合馆内资源,针对学校和图书馆自身的特色进行了一些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目前与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是江苏省馆藏文献资源较为丰富的民办本科图书馆之一。本馆现有纸质资源325086册。其中中外文图书313023册、合订本期刊12063册;中外文报刊648种; 电子图书40.6万余册;2000多集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视频资料。本馆还收藏有《万方数据》、《维普期刊数据库》、《维普考试题库》、《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中科软股考试库》、《软件通》、《超星数字图书馆》等15种数据库以及与南医大图书馆共建共享的《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roQuest欧美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70多个数据库。硬件方面现有图书借阅室2个、书刊阅览室2个、室外阅览室3个,共有阅览座位近1000座;还有内设200座电脑的电子阅览室1个;同时建有系部资料室1个。本馆中、英文专业文献基本涵盖了全院各学科专业,已形成医学、护理学、药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多学科兼容、多载体并存的馆藏体系。特色馆藏:本馆的特色收藏有清?文津阁的《四库全书?医书集成》影印本;有季羡林主编的荟萃了中华古代文明精华,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智慧与文化结晶的大型典籍《传世藏书》;莫言的作品全集;完整的医学、药学年鉴;全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各类参考工具书;以及专家、学者捐赠的本人专著和珍藏等文献。
2.大数据技术对图书馆资源的优化
在信息数字化的背景下,图书?^馆藏资源的性质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纸质资源不仅成本高,占用空间大而且耗费人工、造成环境资源的消耗。由于近几年新媒体的兴起,移动阅读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人们对传统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读者习惯于随手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像过去跑到图书馆来查找资料,图书馆的读者量也呈现减少的趋势。针对这一情况,图书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分析筛选出读者的阅读偏好,关注最新最热点的话题,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要求,同时,康达学院图书馆充分挖掘医学院校特有的资源特色,自建特色馆藏数据库,更有针对性的满足了一些专业读者的要求。随着电子资源的不断丰富,大数据的处理和应用将会越发频繁,因此相对应的数据处理技术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必备技术。
三、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创新模式
1.提供特色服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量新媒体信息资源的应用和普及,海量的信息数据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方便的同时面对一些无效的“垃圾”信息人们往往会觉得无端浪费了大量精力。与此同时,网络移动设备的大量出现使得人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得信息资源。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的发展,为读者提供更精准更符合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建立专业的信息化团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针对读者的浏览记录、借阅记录、反馈记录等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读者的偏好档案。如通过手机移动端的微信公共平台及时掌握读者的反馈意见,通过文章和信息的即时推送可以让读者随时掌握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同时组织馆员赴各地图书馆进行学习研讨,搜集多方的特色信息资源,在将本馆可利用的资源提供给读者的同时方便针对一些馆内缺少的资源及时的提供给读者。定期的针对书籍、杂志、报刊、光盘等数据录入电子信息资源库,并将数据分类目录数目录入到检索数目中进行查找。
2.建立特色馆藏数据库
图书馆在将实体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势必要考虑将本馆的特色馆藏数字化。目标作为苏北最大的医学类图书馆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图书馆将致力于打造以“四库全书?医学部”为代表的精品医学类馆藏,这类馆藏是图书馆体现自身价值的所在。可是目前的现状是读者的电子化阅读习惯越来越明显,图书馆大量的纸质书籍尤其是大部分的书籍束之高阁,读者对其望而却步。但是无论如何纸质书籍在经典性、版本注释、装饰装裱、阅读体验等方面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当下流行的数据传播模式使传统的纸质书籍焕发出新的魅力,让读者便于理解和感受纸质书籍的不可替代性。为此图书馆要利用大数据的支持,将特色馆藏的纸质资源充分转化为电子资源,方便读者随时调取、查阅。同时要通过新媒体加大纸质书籍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馆藏的特色资源展览,让沉睡的书籍主动走进读者的视野。另一方面图书馆馆员还要及时掌握数据的更新信息,发现利用率较高的信息资源库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3.搭建多馆合作的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信息扁平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4],各地的图书馆都在加紧建立各自特色的馆藏资源。为了让读者实现信息检索的最优化体验,避免文献资源的重复浪费,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地方的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科研院所中的信息咨询部门都应该打破壁垒,加强信息的交流沟通,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不仅方便了读者,而且也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和资源开销。
四、未来图书馆运用大数据的信息服务模式
1.云计算和智能化网络的广泛运用
针对图书馆入馆读者的借阅行为以及其他相关行为习惯的大数据分析,通过云计算的加工处理进而分析出可以优化图书馆功能服务的结果,为图书馆的采编、排架,人员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性意见是未来图书馆在数字化应用的大趋势。要达到这一目标必然要加大对图书馆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依靠网络云技术和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甚至客户端,传感器相连接,可以在宏观层面上把握不同区域读者的习惯,更好的学习图书馆的管理经验。
2.外向型、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受传统的被动模式制约,单纯的依靠读者自己查阅信息资源费时又费力,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当今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的技术和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支持就可以快速的分析出读者的借阅习惯,“随时随地”向读者推送其需要的信息资源[5],并且根据读者的偏好过滤掉其不需要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读者服务的效率,实现了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改变了过去图书馆?T单纯被动的借还模式。
3.信息可视化服务普及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44-02
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1]。据调查我国脑卒中患者数约500万~600万,每年新发病例120万~150万,年发病率120/10万~180/10万,病死率60/10万~120/10万,存活者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包括肢体、语言、认知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由于经济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患者在度过急性期后重返家庭、社会,但患者仍需大量的维持性训练,否则可能使已取得的疗效衰退[3]。由于脑卒中患者本身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不仅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主要照顾者的负担,影响其照顾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将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压力及护理对策阐述如下:
1主要照顾者的概念及其一般情况
1.1主要照顾者的概念
国内外对主要照顾者规定为和患者生活在一起,主要负担患者家庭照料的人。一般指父母、子女(包括子女的配偶),根据照顾任务的轻重程度分为主要照顾者和一般照顾者。焦建余等[4]指出所谓脑卒中主要照顾者,指配偶或兄弟姐妹等与患者有亲属关系的主要负担照顾工作的家庭成员。由此可见,对于主要照顾者的限定主要集中在与患者的关系及照顾时间两方面。
1.2主要照顾者的一般情况
在庞冬等[5]的研究中,患者的配偶占84.4%,子女占15.6%,平均年龄64.02岁;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31.1%,高中或中专57.8%,大专11.1%。杨红红等[6]的研究中,配偶占60.8%,子女占31.6%,平均年龄58.8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54.4%,高中及以上45.6%。国外的研究情况中配偶占70%,子女占14%,平均年龄55岁[7]。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主要照顾者的年龄偏大,而且配偶占大部分,文化程度也偏低。患者的配偶在照顾患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不仅可以给予患者精神方面的安慰,而且可以对其他非主要照顾者进行组织协调。
2主要照顾者的压力情况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照顾者的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Berg等[8]的研究表明,98例照顾者中有30%有抑郁症状。Visser-Meily等[9]也指出54%的照顾者有显著的照顾压力。Morimoto等[10]指出长期繁重的日常生活护理给主要照顾者带来的负荷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王丽霞[11]的研究中157名主要照顾者中有照顾压力者占总人数的63.7%,由此可以看出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大多数会感觉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主要照顾者在照顾患者日常生活及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担任最重要的角色,他们承受的压力最大,包括,①身体压力:表现为睡眠不足、体质下降、疲劳、头痛等;②社交压力:表现为社会联系和拜访朋友的次数减少,使得照顾者社会功能变差;③工作压力:表现为照顾者不得不减少工作时间,利用休息时间照顾患者,有的甚至不得不放弃工作;④经济压力:主要是由于照顾患者所需的医药费、营养费和特殊设备费等;⑤心理压力:表现为恐惧、紧张担心和烦躁不安等。其中身体、社交压力最大,工作、经济压力其次,心理压力最小。
3主要照顾者压力的影响因素
3.1照顾者因素
照顾者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①照顾时间:随着照顾时间的延长,主要照顾者所承受的压力会增大,与患者一起住的照顾者比没与患者一起住的照顾者承受的压力更大。②共同照顾者数目:共同照顾者的人数越多,照顾者的压力越小。如现在很多家属请护工或者保姆帮忙照顾患者,主要照顾者就有时间休息,其生活质量相应提高。③主要照顾者的年龄,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他们本身就存在年老力衰的问题,如果同时照顾脑卒中患者,他们的压力就会很大。④主要照顾者认为照顾患者对自己不利,任务重,压力大。
3.2患者因素
患者的因素主要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依赖程度越高,照顾者为患者提供照顾和康复护理就越多,相应花费的时间、体力、经济支出就越多,而个人的社交活动和工作时间就越少,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而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越好,照顾者的压力越小。
3.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的社会网络为其带来的维护,情绪性保证的其他资源[12]。当某人遭遇不幸时,家庭、亲友、同事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理解可以有效降低和缓解压力的强度,使其平稳地应对压力,摆脱困境。而缺少或者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面对同样强度的应激刺激时,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都较为显著,社会支持的程度越高,照顾者照顾压力越低。因此,社会支持和家庭网络与照顾的压力有关,家庭和社会支持越少,照顾压力就越大。
3.4其他因素
如医疗费用的支付来源、和文化程度都会对主要照顾者的压力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照顾者的压力。文化程度低的照顾者感觉到压力比较大,可能与疾病知识及利用资源不足有关[4]。
4减轻主要照顾者压力的对策
4.1护理人员对照顾者进行全方面指导
家庭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多数脑卒中患者的照顾者对于家庭康复护理知识缺乏了解,常采取错误的家庭护理和行为,这样不仅使照顾者的压力增加,而且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所以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向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的同时,还应扮演同行和患者的咨询者、指导者,为患者提供专门、系统、连续的护理服务和对照顾者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提高护理能力。
4.1.1指导照顾者正确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急性期指导照顾者将患者置于抗痉挛,以预防或减轻以后出现的痉挛。并告知患者卧位的注意事项,指导照顾者对患者进行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在恢复期,传授主动运动的技巧,包括床上翻身训练、桥式运动、坐位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以及一些作业疗法。在患者后遗症期应告诉照顾者,通过技巧学习、使用辅助器具及与环境相互适应等,仍可以恢复患者一定的能力。对于存在言语及吞咽困难的患者,应教给照顾者对患者言语及吞咽功能训练的技巧等。
4.1.2做好家庭访视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家庭关系、照顾者本身的健康状况、有无护理经验等,判断照顾者的能力,从生理、心理、社会层面上全方位地为照顾者提供及时有交的信息支持,并促进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的理解和协助。
4.1.3帮助照顾者树立信心和希望护士应该为照顾者讲解患者的病情,并表示尽可能使其完全康复或达到某种自立状况,从而解除家属的焦虑。护士还应定期家访、满足照顾者不断更新的信息需求,同时积极评价家庭护理工作,不断加以鼓励,使其树立信心。
4.1.4积极关注照顾者自身的健康需求护士应经常询问其照顾者对目前生活的感受,了解照顾者自身的健康需求,正确评价其家庭整体健康状况,使照顾者感受到被护士重视而有安全感,从而采取积极方式应对健康问题。
4.2强加社会支持系统
脑卒中患者居家主要照顾者负荷水平与社会支持度呈负相关,提高社会支持可以降低照顾者的负荷水平。照顾者的身体负荷与信息支持关系密切,加强信息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身体负荷。通过建立专门机构供照顾者咨询医疗护理的相关信息、社区护士上门指导、定期举办学习班等方法加强信息支持。照顾者的经济负荷与工具支持关系密切,加强工具支持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经济负荷,如提供家政服务以及发展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等加强工具支持。
4.3开展出院准备服务
出院准备服务是指患者入院后就有计划地指导并解决主要照顾者和患者的问题,使患者在有准备的前提下安心出院,焦建余等[13]指出开展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可以明显提高照顾者的照顾能力。护理人员可以自患者入院时就开始评估患者及其照顾者的需求,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进行出院后追踪,以使患者和家属获得持续且完整性的护理,使照顾者适应照顾角色,在患者回家后继续有效地护理患者。
脑卒中患者[14]主要照顾者承受着身体、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为了减轻这些压力对照顾者产生的负面影响,使照顾者更好地适应照顾角色,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供多种渠道的信息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度是降低主要照顾者的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9.
[2]余宗颐.神经内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35.
[3]蔡海鸥.脑卒中后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49-50.
[4]焦建余,冯云辉.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163-165.
[5]庞冬,那利,路潜,等.社区脑卒中病人主要照顾者负担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85-287.
[6]杨红红,吕探云,徐禹静.脑卒中患者居家主要照顾者负荷水平与影响因素的调查[J].上海护理,2005,5(1):7-9.
[7]Smi Choi-Kwon, Hwa-Sung Kim, Sun U,et al. Faetoes affeeting the burden on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 in South Korea[J].Arch phy MedRe-liabil,2005,86:1043-1048.
[8]Berg A, paloma KiH, Lonnquist J.Depression among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J].Stroke,2005,36:639-643.
[9]Visser-Meily A, Post M, Schepers V, et al.Spouses' quality life 1 year after stroke:prediction at the start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J].Cere-brovasc Dis,2005,20(6):443-448.
[10]Morimoto T,Schreiner AS,Asano H. Caregiver burde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Japanese stroke caregivers[J].Age and Aging,2003,32:218-223.
[11]王丽霞.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照顾压力与照顾能力的研究[D].福建医科硕士论文,2006.
[12]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80.
[13]焦建余,王,黄东锋,等.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服务与照顾能力关系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