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16:24: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就业创业工作意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创业就业、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实效,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职工都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5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40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中、高之比为25:45:30,基本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重点开展“学历+技能”、“外语+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结业时均应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便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培训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养,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根据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着力完善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训、创业见习相结合,与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相衔接的培训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整合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有特色、办学有规模、就业有市场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打响“职教”品牌。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依托省技师学院及其它重点职业院校建立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世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2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5个省级、20个市级和20个县级创业培训基地,10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
(六)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建设2-3个市级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培养2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名专业带头人、1000名“一体化”教师,职业培训专业课教师“一体化”比例达70%以上。深化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开发培训计划大纲和培训教材。推进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公布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三、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内技能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工作,贯通劳动者技能晋升通道。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从生产服务一线发现拔尖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丰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省、国家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类技能竞赛前三名、省级一类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得者以及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市内职业院校任教的,可按规定程序优先招录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九)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他们开展相关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推行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采用企业建设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发挥技能大师“传、帮、带”作用,带动企业技能人才水平整体提升。
(十)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等级、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制度。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同的政策。技工院校高级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高等教育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执行;技师班毕业生各项待遇按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执行,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切实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保障力度
(十一)增加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资金要积极整合、统筹使用、提高效益。确保各项政策性资金安排到位。统筹安排省财政补助经费和市、县财政应承担的经费,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按生均安排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经费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市、县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在按规定给予各项职业培训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应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规范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市、县政府可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0.5%,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个人通过国内公益性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资助和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准予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一是举办专项行动援助就业。盛夏之约”籍高校毕业生园区行”就业服务周”人才服务百日行动”年冬季综合性人才招聘会等专场专项活动,先后举办了创业之园”人才招聘会、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年市公益性人才交流会。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起信息对接平台,促进其快速走上工作岗位。
二是拓宽见习基地促进就业。今年新批准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等10家单位为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全市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共达81家,其中国家级就业见习基地1家(洋河集团)省级基地12家,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市级基地68家,年提供见习岗位1500个,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就业技能的提升。
三是推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积极引导大学生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三支一扶”计划,配合组织部门完成了600名“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全市共招募200名大学生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工作,招募数位居全省首位。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建立大学生QQ群、成立“三支一扶”志愿者之家、组织联谊活动、建立导师帮带模式、开展创业培训和服务等举措,引导大学生融入基层、投身创业,不断提高他带头致富、带民致富的本领。
四是购买公益性岗位帮扶就业。据省人社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关于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持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通知》精神,为切实帮助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购买了476个公益性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劳动保障协理员,此举既解决了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又充实了基层服务服务工作力量。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就业创业。鼓励企业积极接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对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出台了关于做好市直企业接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财政补贴工作的通知》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每录用一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2000元补贴。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规模较大的可提高至10万元。加强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扶上马再送一程。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坚持转移、培训、创业三策并举,统筹城乡创业就业,完善扶持农民创业就业政策,健全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的工作体系,加大创业就业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从年起,力争每年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以上,扶持农民创业2千人以上;建立健全镇、村农民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
二、鼓励扶持农民自主创业
(三)鼓励引导农民创业。各地、各部门要清理、取消不利于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农民进入,不得自行设置限制条件。引导农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创业致富。鼓励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联合创业。拓宽创业领域,建设创业载体,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着力抓好返乡农民工、农村能人大户、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四大群体创业扶持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创业成功率。
(四)建立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各类园区要建立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以免费或低价租赁的方式为农民创业提供创业场地。农民初次进入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创业项目平稳运行6个月以上的,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各项建设规费和行政性、服务性收费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意见》(政发〔〕8号)文件明确的优惠政策执行。
(五)加大农民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把返乡创业农民纳入招商引资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与外地客商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农民,要按规定享受扶持发展小企业、非公有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优惠政策。进入工业园区的创业农民享受园区的所有优惠政策。对创业农民申请个体工商户、创办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登记,一律不设出资额限制。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发〔〕32号)精神,积极落实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农村困难家庭和零转移家庭人员创业,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扶持政策。
(六)提供创业信贷支持。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本市户籍农民特别是返乡创业农民,从事高效农业、规模农业或从事二、三产业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依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对其发放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可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对创办企业且吸纳本市城乡劳动力达到50人以上的,可依照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积极做好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增强妇女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能力。各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办小额担保贷款业务,扶持农民创业。
三、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七)积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根据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特点,通过异地输出就业、就地转移就业、现代农业内部就业、亦农亦工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途径,引导农民多渠道、多门路就业。鼓励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农民就业工作。对企业吸纳农村困难家庭和零转移家庭劳动力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为其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的,应给予相应年限的社会保险补贴,最长不超过三年。补贴标准为实际招收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的单位应缴纳部分。指导和服务用人单位与村建立劳务协作关系,互为基地,实现满足企业用工和促进农民就业有机结合。引导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就业服务。社会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成功介绍本市农民在市内成功就业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所需经费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镇、村创建工作,对达到创建标准的镇、村给予奖励。
(八)落实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四项制度。认真落实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四项制度。加强政策宣传普及,加大对市、县相关部门和镇村平台工作人员的四项制度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管理服务能力。依托乡镇、村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对创业就业农民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建立管理台账,抓好跟踪服务和优惠政策落实。继续做好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登记一户、帮扶一户、稳定一户”的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实现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清零”的工作目标。
四、强化农民创业就业服务
(九)简化审批程序。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农民创业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许可、审批和办证程序。大力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和服务承诺等制度,提高办理效率。
(十)提供创业就业服务。有关部门应当为农民创业提供工商、财税、融资、用地、劳动人事档案、落户和户籍管理、子女入学、住房、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便利措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协调落实有关政策,优化创业外部环境。为创业农民提供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开办、风险评估、企业孵化、信贷支持、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帮助农民顺利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监测,建立企业用工需求调查、重点缺工企业动态监测和失业动态监测制度,提高就业岗位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将服务企业用工和帮助农民就业结合起来,组织开展“牵手行动”、就业援助周、春风行动等专项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十一)强化农民创业就业培训。建立健全农民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作用,送教下乡,方便农民就近就地参加培训。通过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把农民变成新农民;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变成农民工;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把农民变成创业者。
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推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制度,以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能力证书作为主要依据,按照不同等级标准及时给予补助,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紧缺的工种,提高补助标准。对创业农民免费提供一次创业培训,所需资金从同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十二)加强农民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不断提高服务农民创业就业能力,按照“城乡一体、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镇、村公共服务平台要在全面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意见》(政办发〔〕98号)文件规定,多渠道筹集村级平台建设资金,确保尽早实现全市工作人员配备专职化率百分之百,经费到位率百分之百的目标。高度重视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工作平台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形成市、县(市、区)、镇、村四级实时联网的公共创业就业服务网络,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市、县(市、区)、镇设立“农民创业指导中心”;村设立“农民创业指导站”,承担农民创业的管理服务工作。
五、强化组织领导
(十三)加强统筹协调。各地农民创业就业工作协调小组要积极做好农民创业就业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工作,加强对本地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工作重大问题的研究、统筹和协调,强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把农民创业就业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共同推进。
(十四)落实部门责任。各级农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委、教育、扶贫、财政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发挥自身优势,齐心协力做好农民创业就业服务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活动,充分发挥在宣传培训、指导服务、促进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新――创业政策
1.在法律、法规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对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
2.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3.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明――创业规定
1.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
2.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依法
保护创业者的合法私有财产,对严重侵犯创业者或其所创办实体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
3.对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政府部门要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
4.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要按有关规定,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清――资金支持
1.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探索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对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有利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项目,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融资支持。
2.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贷款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模式,积极做好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
3.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利用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创业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各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和促进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扶――全新服务
1.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逐步形成创业服务指导专兼职队伍。
2.建立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设立创业服务热线,接受创业者的咨询和投诉,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注重对创业失败者的指导和服务,
3.为创业者、新创办企业及其所吸纳的员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为有序推进充分就业乡镇创建工作,力争在年底前达到“充分就业乡镇”标准,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充分就业市”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制订以下工作计划:
一、第一阶段:做好组织宣传,打好创建工作基础。(5月底前)
(一)健全相应组织,完善工作方案。各行政村根据创建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实干班子,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拟定完善实施方案,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创建工作,乡镇把创建工作纳入考核机制。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村创建工作人员开展创建业务培训,学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特别是创建充分就业市有关的政策规定,讲解充分就业乡镇创建工作基本台帐制作及电子台帐录入等。
(三)广泛宣传动员,形成创建氛围。为顺利推进创建工作,各社区村(居委)要召开专题动员会议,并通过横幅、黑板报、宣传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使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第二阶段:落实各项措施,全面开展创建工作。(6月至10月底)
(一)调查摸底。各村开展人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充分掌握辖区内失业人员及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建立“四簿”、“六册”登记台帐,制订创建工作方案,为开展活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做到“四簿”包括《农村失业人员登记簿》、《求职意向登记簿》、《培训人员登记簿》、《用工单位登记簿》等;“六册”为《农村失业人员基本情况花名册》、《登记失业人员就业花名册》、《“4050”人员及特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花名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花名册》、《未就业人员花名册》和《暂无就业愿望人员花名册》等。乡镇劳动保障中心要进行督促指导。
(二)建立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具体做到:“五清、四送、三上墙”,并对失业人员实行“贴近服务、跟踪管理”。“五清”是指对失业人员的失业原因清、个人特长清、家庭状况清、择业愿望清、就业动态清;“四送”是指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培训;“三上墙”则是指工作制度、办事程序、服务项目上墙。
(三)平台建设。乡镇、村(居委)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按照市政府的总体规划和目标管理内容,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必须按照市文件规定做到“六个到位”。
1、机构到位。乡镇成立劳动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村成立劳动保障服务站。
2、人员到位。乡镇劳动保障中心按文件配好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从事劳动保障服务工作;专(兼)职人员经过业务培训、鉴定考试,取得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证书。
3、经费到位。乡镇劳动保障中心所需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行政村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经费,按现有村工作人员相同渠道列支。
4、场地到位。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综合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村工作站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服务场所,配有电话、计算机、打印机、文件柜等办公设备。
5、制度到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跟踪走访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服务标准,完善工作流程等,并予以公布。
6、工作到位。开展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动力资源管理;就业援助;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失业人员管理以及社会保险、劳动争议调解等工作。
(四)健全台帐。乡镇劳动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市创建办要求做好各项台帐,并督促指导各村分类建立各项基础台帐、电子台帐,各单位把相关数据及时录入计算机数据库,对各类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五)开展活动。
1、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四送”活动即:一送政策。在接待失业人员及登门走访时,传达就业再就业政策,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平时利用村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载体张贴促进就业相关优惠政策。对特困家庭和援助对象,实行上门服务,跟踪帮扶。二送信息。乡镇劳保中心及各劳动保障服务站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采集招聘、培训、用工信息,并通过村墙报、宣传栏、电话等形式,及时提供给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失业人员。三送岗位。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要主动出击,通过走访企业实现村企对接,想方设法收集用工信息,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同时,要积极开发适合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各类公益性岗位,并根据失业人员自身条件和就业愿望进行合理匹配,实现就业再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做到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帮扶一户、稳定一户。四送培训。为提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竞争力,乡镇将免费为有培训愿望的各类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批适合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培训项目,特别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增劳动力素质培训、有创业条件和创业愿望人员的创业培训。要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型、创业型”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使培训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努力提高参训人员就业率。
2、根据市创建工作活动安排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市创建办拟组织开展的活动有“实现就业你我他”征文、“创充分就业、建和谐”(暂定名)知识竞赛及“创优争先促创建”等活动。届时将组织各村发动辖区内各类人员参加活动。通过举办活动使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政策业务水平更加过硬,使各类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对政策法规更加了解,努力把创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三、第三阶段:开展自我评估,迎接市创建验收。(11月至12月底)
(一)组织相关材料,做好申报准备。乡镇本级、村在11月底之前,要写好创建工作总结,完善各类台帐、卡表、册等硬件和软件资料,重点装订好纸质台帐,要求外表整洁内容齐全。
(二)进行自我评估,逐级实施考评。乡镇本级、村对照创建标准和要求,组织自评。自评要实事求是,不掩盖问题。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各创建单位要抓紧时间,制订措施,做好查漏补缺、限期整改工作。自评认为符合标准后,将自评结果在本辖区内公示一周,在公示确无异议的情况下,乡镇劳动保障中心填写《市充分就业乡镇(街道)申报表》,报请市创建办考评。村填写《市充分村申报表》,报乡镇劳动保障中心考评,同时做好迎接市创建办抽检准备工作。
四、工作要求
创意产业可归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将文化创意作为重点的产业类型,在美国、欧洲较常出现,该类型的产业,精神产品与创意才是其发展的核心;第二种是以文化创意服务产业为核心的东亚型,此类型在日本、韩国表现尤为突出;第三种是以创业服务为核心的本土型,对物质产品较为重视,如中国等。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家和各地区政府都开始关注创意产业及其未来发展,其中以香港和台湾最为突出。在这两大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成效要比大陆好得多。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深圳等,也开始注意到创意产业对城市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这些城市政府也开始将建立相应的创意产业基地纳入其后续的发展规划中。我国从理论角度上对创意产业展开了深入研究,也陆续有各种各样的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蓝皮书、研究案例刊出,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非常明显。
二、旧工业建筑概述
1.旧工业建筑的定义及其分类
(1)定义工业建筑也就是厂房建筑,换言之,其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方便工业生产,这也是它的最终用途(狭义上的解释)。从广义上看,工业建筑是指用于工业生产、加工的厂房建筑及工厂活动场所等建筑。本文所研究的工业建筑,是从广义上理解的。从工业建筑界定范围来看,我们可将旧工业建筑概况为下列两层含义:第一,丧失了生产功能,陈旧落伍的工业建筑,或过去作生产用途的工业建筑;第二,外观破败但内里却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痕迹与文化价值的一类工业建筑。(2)分类根据旧工业建筑的定义及范围界定来看,我们可将其分为下列三种类型:第一,仍具有生产功能,却无法体现出时代特征的旧工业建筑(不适应工业生产的建筑、房屋包含在内);第二,因产业发展滞后或不符合城市发展格局,已丧失其生产功能,不再具备工业生产用途的建筑;第三,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的旧工业建筑以及需要通过优化改造或改建等方式才能保护其存在的相关建筑。
2.旧工业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在国内,有很多旧工业建筑虽然破败不堪。不过我们还是无法否认其建成时的功能,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特征及重要价值。30年前,深圳建设的、烙有显著的改革开放痕迹的工业建筑,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建筑群,它们记载了深圳30年来走过的历史征程。
三、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及影响
1.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间的关联性
根据创意产业和产业类历史地段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我们可将其分成下列两个部分。(1)旧工业建筑也可以说创意产业是在工业区这一物质载体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可以囊括创意产业群,并可为之提供与产业有关的配套服务,让各种各样的创意阶层能关注和融入其文化内涵,并营造出和谐的文化氛围,以推动创意产业更快向前发展,同时它也能有效激发创意人的灵感。(2)创意产业属于产业类历史地段的一种更新模式它的出现,为即将面临拆迁、仍具有历史价值的产业地段带来了新的希望,让其能选择多种更新方式,让具有产业性质的历史建筑能恢复其原来的使用价值,这对于我们持续保护产业遗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高了产业类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同时也使城市旧区经济水平得到复苏与提高。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之间相互碰触,让人类开始对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反思,社会各行业都开始关注产业文化,这就促进了产业、创意文化共同发展。
2.旧工业建筑区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吸引作用坐落在河道等区域的旧工业建筑区给工业运输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满足了原材料的供应需求。深圳现有的旧工业建筑区,大都比较集中,这类工业建筑区可接纳创意产业群,与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也相适应,且其使用成本却比新区要低很多,这就有效的吸引了创意产业在此入驻和发展。(2)承载作用那些跨度大、建筑层数多的工业建筑,让创意人员在此能得到更自由的支配空间,从而有效开拓其创意思维。规模较大的厂房还可用作展览承办地,为产业园提供相应的劳动及服务资源。(3)催化作用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目前留下来的工业遗产大都处于市中心这些区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旧区。旧区还留有传统的居住氛围,文化底蕴也较为深厚。在这种环境下,能有效激发了创意产业工作者的灵感与思路,使其创作题材更富有个性。
3.创意产业在旧工业建筑区改造过程中的作用
(1)重塑作用创意产业对整个城市产业链有较好的完善作用,他能使其发展为产业集群,让更多的新经济对象、内容能融入到新时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2)启发作用在改造旧工业建筑区的过程中,创意产业的提出和发展为改造工作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使旧工业建筑区能在现代社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及价值。创意产业文化的出现和发展,让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产业所拥有的历史文化氛围与价值,并为传承产业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3)提升作用创意产业可推动城市经济快步、稳定向前发展,它能进一步提升旧工业建筑区的影响力。使之在改造后,成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点。(4)保护作用创意产业的加入,使已丧失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区转变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在艺术创造、环境优化的基础上,这些旧址被蒙上了浓厚的艺术色彩,其资源优势与价值都获得了较好的发挥。
四、以深圳“南海意库”为例——探讨创意产业发展与改造废旧工业建筑区的结合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政府便树立起了“文化立市”的发展理念。创意产业园也是在这一政策下开始萌芽,并作为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基地(含动漫、创意设计等领域在内)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火炬创业大厦”是此次改造废址工业建筑区,建设新的创意产业园的首期工程,同时也符合该市政府下发的将废旧厂址改造为创意产业基地,实现其置换功能的政策。为更好的促进深圳市创意产业向前发展,使其带动珠三角、全国各大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的规划与指导下,招商地产与招商局等将当地资源进行重整。在推动蛇口工业区的产业快速升级与改造环境并行的战略基础上,还汲取了一期基地的相关经验。针对处于海上世界片区地段的三洋厂区实施了改造计划,使其成为深圳创意产业园的二期建设基地。同时还将其改名为“南海意库”,力求将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从华侨城LOFT开始,深圳目前已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由原来的旧工业建筑改造或改建而来的创意产业园。例如建于2004年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2006年在原来的田面工业区旧址上改造而来的深圳设计之都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现阶段来看,深圳的创意产业还在发展初期,不过该市在经济和地域上占据了明显优势。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这使得该市由旧工业建筑区改造而来的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由旧工业建筑区升级改造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也日益激烈。
五、结语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97-02
研究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国家为培养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要、能够胜任全科医生岗位的临床医学人才,提出改革学位授予办法,推进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颁发有机衔接,国家五部委提出试点高校要做好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宁夏医科大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我们本着顺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提高质量满足需求为主线,以加强内涵建设和强化过程管理为思路,加强党建和优化管理为具体措施,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为宁夏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而努力。
一、处理好党支部书记与辅导员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都是校门对校门(大学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又没有工作经验,但他们有着思想活跃,“三观”基本形成,更易于接触的优势,这就为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他们的心理、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进一步提高,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研究生的辅导员配备比例,原则上每500人配备一名辅导员,也就是说一名研究生辅导员带班数将在10个以上,年级跨度可能是2―3级,加之研究生的党员数相对本科生要多且分布在不同专业方向之中,为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升,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首先我们要配强作为党支部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针对他们都是校门对校门的学生的特点,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培养,因为这些党支部书记、委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党员发展,乃至研究生党建工作成效。其次我们要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班级设置尽可能是相近专业方向研究生或者是轮转科室的二级学科接近,结合着班级建设,将党支部建在班上,通过不同方式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无论他们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求他们与辅导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补台才能将工作做到实处,所以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和培养,培训党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以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提高他们党建工作能力和与辅导员老师的默契感,提高他们协助辅导员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党联系广大青年研究生的桥梁和纽带的各位辅导员老师可能只是总协调或者是宏观管理,所以更多的是要求党支部书记作为青年研究生思想的引领者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者,辅导员要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方法,统筹好青年研究生的基层党建,在青年研究生中树立威信,通过研究生党支部这个党建工作的基本支撑点,联系广大青年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形成健康的政治氛围,与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一道做好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保证研究生思想稳定,勤于学习,将各种影响研究生成长和发展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处理好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一线工作的两只最重要力量[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有在导师身边时间不长的情况,对我们来说更不能疏忽,而是要更加强化和明确导师在这些研究生教育中的育人职责,不能把他们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推给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委员,甚至是辅导员或者学工人员,而是要强化导师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在思想上加强引导,在心理上加强疏导,学业上加强指导,医德医风上加强示范,生活上加强帮助,要密切关注关心他们思想动态。要充分明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不是把学生扔给轮转科室、各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让导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利用一定的时间与研究生接触,要积极做到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从育人意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医疗水平,更进一步的是进行学术道德、医德医风、诚信做人做事,乃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通过导师的权威性和便利性来影响和教育他们,也就是说进行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同时要借助于辅导员平时开展的集体活动中将导师渗透到其中,使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积极参与到辅导员为学生做的党团建设、思想教育、班级建设、奖助评定、生活区管理以及就业与心理辅导之中,使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工作做到默契与合作,以达到工作的一致性,通过经常性沟通,真正实现研究生工作中的育人合力。
三、处理好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但也不乏很多往届生,他们之中有脱产的、在职的;大部分还未婚,但也有已婚的;大部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还有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阅历等差异;更有甚者是他们比本科生复杂得多的是他们的恋爱、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社会性问题,以上种种情况造成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做到对每一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业情况的了解与掌握,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做好研究生的政治引路人,更主要的是要加强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优点,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要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等角色于一体,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只有将具体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紧密结合与联系,工作才能做出成效。所以这就要求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业务培养工作上下功夫,与辅导员一道,在轮转科室的配合下,做好出科考试、技能考试等各方面工作,处处体现公平性,时时树立专业威信,在专业培养水平方面加强专业思想的交流,探寻与研究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及其产生共鸣,深入探索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日常行为管理以及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方式方法,通过自己有效的潜移默化和以身示范,服务、组织和引导学生,真正起到指导和引路的作用,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潜能,使其勇敢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通过竞赛激发研究生创新工作的热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研究生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与默契,以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的目的。
四、处理好辅导员、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完成整个培养计划,通过论文答辩后,由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按照《意见》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要在临床科室轮转不少于33个月,在这33个月中必须服从符合条件的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人员的管理和科室轮转的安排,由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安排各科室的出科考试和考核,并进行监督,需要顺利结业各科室的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将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此一来,只有辅导员、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之间相互协调,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沟通处理,使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尽可能弥补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之间的不足。
五、处理好辅导员与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之间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中,必须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年轮转的科室,并且在每个科室结业时都有严格的出科考试和考核,在轮转科室中这些研究生基本归属各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管理,科室秘书和总住院医师对这些研究生最熟悉和了解,要想使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在处理上以上各类关系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辅导员与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与总住院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求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以及科室主任、带教老师一定要通过排班、学术交流、医德医风教育等既要在学术、学业上培养,又要在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进行引导,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融入科室,他们也要主动融入科室,寻求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轮转科室不能够把研究生仅仅只作为廉价劳动力来支使,无论所轮转科室的带教老师是否是导师,都要关心研究生的全面成长,要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引导研究生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学习。由于临床教师工作繁忙,我们在交谈中还了解到,轮转科室的老师希望辅导员老师能多下临床,与他们共同掌握研究生的各方面情况,对研究生进行包括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科研作风、医德医风、言行习惯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原则,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价值观念等多层次指导,共同指导研究生在思想上、业务上以及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白勇,李伟元,孙一娜,赵和平.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相互协作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64-67.
收稿日期:2014-09-30
关键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医学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54-02
根据《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湖北省自2013年至今批准建设了一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我校与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的研究生工作站于2013年8月获批为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经过三年的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在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两方面展现了其优越性:一方面可以将企业工程问题凝练为科学研究课题,高校与企业合作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新产品开发;另一方面,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研究设施和实践指导条件,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成为高层次科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
三年的运营证明,研究生工作站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一条研究生教育的新路,也可以融合科技发展和企业运营,解决产学研的制约因素[1]。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使企业工程问题成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既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新产品开发,又完成了学业;另一方面,研究生在设站企业中进行论文工作,能接触企业运营管理,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因此,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既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与科技优势,更重要是的培养了解现代企业运营的科技人员,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的途径之一。
医学研究生中的基础医学、药学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研究多涉及现代生物医药领域,医学生接受了五年系统的临床医学或四年药学的专业训练后,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较之纯生物背景的研究生更贴进于生命健康与临床问题。他们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后,面对医学、生物医药、企业运营三种专业交叉,面对高校研究生导师、企业兼职导师、企业管理者三种老师,与原来单纯的实验室环境相比,接受的资讯与理念冲击更加复杂。本文以我校运营三年的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为例,就新时期医学背景研究生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具备医学背景的、从事医药研发工作的创新型研究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生物医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的重要性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医药是一项投资大、附加值高、风险大的高科技产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受到了全球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并有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已经并将继续出现深刻的变化。我国人口基本代表了东方人群的主要结构,适应中国人群的医药产品,其国际市场也是巨大的。因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必然是重要的和庞大的,必然对未来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可能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一个新的领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而在我国还面临两个重大的制约因素:一是我国长期以来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薄弱的技术储备的限制;二是我国长期以来落后的产业发展水平和薄弱的管理经营能力的限制[2]。为了克服科技发展和企业运营两方面的局限,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运用“硅谷”的经验在旧金山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基因谷”,集中了在生物医药领域享有声誉的大学(加州大学巴克莱分校、旧金山分校、戴维斯分校、圣克鲁斯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充分的教育和科研基础,成为“基因谷”的人才源。
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模式,我国在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以高端人才教育为主的现实,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队伍、实验设备、信息资料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充分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在提升生药医药整体技术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培养出一批既懂研发,又懂企业运营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二、基本架构
为聚合高校、企业、社会三方的资源,满足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双重要求,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企业研发中心主任与高校研究生管理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对进站研究生的学习和导师的带教工作进行总协调;以项目为抓手,课题组负责人牵头协调企业兼职导师(企业研发人员)、高校导师、进站研究生的三方面力量。
三、学生管理及激励
企业研发中心负责进站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特别要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重大科学关键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各个研发项目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工作站选修一定量的课程,高校认可研究生在工作站所修的课程学分;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制订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研究生的薪酬采用“基本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研发奖金”发放方式。基本助学金由工作站统一制定,研发奖金根据绩效和导师课题完成业绩进行发放。
四、师资准入机制
企业兼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求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治学严谨,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一般要求:①年龄不超过55周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②承担过三项(含)以上的企业研发项目;③近三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含)以上。
五、工作站全程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兼职导师和技术人员除在工作站内部进行学术例会和试验进展汇报外,应不定期地前往高校以评审专家的身份参加研究生的论文开题评审、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评审、论文评阅、毕业答辩评审等培养环节,作为讲演者参加研究生的学术论坛活动。
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但很难提供人力来支持进站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加之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站后有人员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使德育工作出现断层。
企业兼职导师和技术人员虽然在产学研结合、注重研究生的研发能力上是强项,但毕竟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在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培训,指导研究生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师生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缺乏和谐的育人氛围[3]。因此必须开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兼职导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培训,特别是加强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为此将企业党支部的工作延伸至入站研究生的党支部或党小组,实行组织活动在工作站,组织发展在高校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培养人才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在企业的实践,研究生们形成了“研以致用”的观念,成为高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产学研的纽带。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是适应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对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文春,刘仁桓,王振波.关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学生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0):13-15.
关键词: 二级学院 毕业生就业工作 以院系为中心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高校毕业生人数以10%的速度递增: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成为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也相应由原来的学校统一管理转变为二级分院的独立管理。高校二级管理体制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的新体制,核心价值是在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真正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新的运行机制。在此体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心也随之由学校逐步下移到学院,工作方式和内容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以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指导,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就业工作新模式给新时期下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就业工作思路、做法,切实帮助大学生就业。
一、就业工作分时段开展
1.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就业意识,逐步培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大一开始,帮助新生对所学专业进行专业解析,拟定学业规划。大二,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分划,进一步拓展学有余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定位,鼓励他们通过实习、兼职等增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此外,在大一、大二低年级中将就业理念引入学生活动中,通过开展模拟招聘会,邀请人才交流市场人事主管和企业用人主管担任评委,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让低年级的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服务校园招聘会工作,使在校大学生提前感受真实的就业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同时也为以后求职积累宝贵的面试经验。大三,以规划学生毕业去向为主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现状,筹划学生的事业发展平台,倡导考研升学教育,培育他们的个性专长。
2.大四年级是关键,就业期间五步走。
10―11月,教育动员阶段。充分利用好就业指导课、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切实向学生宣扬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增强大学生的基层意识、创业意识、诚信意识、安全意识。
12―1月,企业招聘阶段。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付出实际努力开展就业工作,将就业推进工作交叉进行。利用专业就业资源将企业请进来招聘,带领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招聘会。
3―6月,二次联系阶段。多数企业招聘会选择在春节前,要充分利用就业资源,开展二次联系招聘和洽谈会,同时还可以针对部分考研落榜生,进行适时的就业推进。
5―6月,审查派遣阶段。该阶段是毕业生就业的收尾阶段,除了继续积极为毕业生联系招聘单位之外,更应该重视后期的就业追踪工作,密切了解毕业生的最新就业动态。
7―9月,社会实践阶段。以就业预备军――大三学生为主,通过校友企业和共建单位联系之便,给学生创造暑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预就业。常州大学机械学院向南京压力容器监测站、江苏金石集团等知名企业推荐数百名毕业生参与企业的正常工作。装备专业学生在南京压力容器监测站期间,成功参与中石化扬子石化的大检修,得到很好的锻炼,并为他们暑期过后的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将就业工作细分
目前,全国各高校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千方百计促就业。各高校主动出击,全员上阵,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以学生为本,创新思路,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就业工作也要分段侧重进行,以二级学院为主的就要通过利用小型招聘会、周末招聘会等形式来拓展。
1.组织行之有效的小型招聘会。
小型招聘会是相较于社会、校园的大型招聘会而言的,广受毕业生欢迎。招聘企业性质基本上和学生专业对口,学生们也可避免舟车劳顿,带上简历,走出宿舍便可参加,是集企业宣讲、面试、笔试和签约一体的最快捷的招聘方式。小型招聘会需要组织者能够静下心来,精心策划,精心组织。把不同类型企业挑出、归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应专业的学生,分类人才组织招聘会。这种改大型招聘会为小型招聘会的办法,只是增加了组织者的负担,但对招聘和应聘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
2.抓住机会举办周末招聘会。
每年的11―12月是毕业生就业的黄金期,但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毕业生自身都有工作和学习安排,那么充分利用周末时间,联系单位进行招聘、带领学生赴企业单位面试等就可以在周末进行,但这也需要老师们奉献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就业推荐个性化服务
在就业工作中,有时会遇到用人单位在挑选某专业毕业生,或希望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但由于掌握的有关毕业生的材料不够详细或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不能给用人单位满意的答复,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同时造成不少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下降等后果。这几年在就业工作中发现,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方面存在不少误区,院系领导和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对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把握得比较好,也更容易沟通,院系掌握的毕业生资料最全面、最详实,而这恰恰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先决条件,同样也是高校二级管理模式推进下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就业机制。
1.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就业意识。
随着社会用工质量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强。有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中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花心思在求职简历和获奖证书上弄虚作假。在填写简历时“避实就虚”,在推荐材料上伪造获奖证书等,还有的学生自称学生干部。这些情况在高校普遍存在。为此,可以采取将毕业生大学四年的学业综合测评成绩和专业年级排名结果进行网上公布,用人单位可以查询到每个学生各学期的学分绩点和排名。对待学生干部身份认证,可以3个层次来进行学生干部考核,确立班级、团委学生会和其他社团在内的考核体系,学院委派专门的老师进行考核,学生在就业的同时,需出具专门的学生干部考核本进行学生干部认证。另外,在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信息正确把关上,负责学院学生工作的老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对学生获奖和身份进行再次的核实,确保学生信息的准确无误。二级学院老师应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努力寻找对策,通过自己有效的工作,使每一个毕业生把“诚”与“信”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人生美德。
2.帮助学生调整择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择业心理上产生了许多矛盾,二级学院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对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最为熟悉,应建立以心理辅导站为中心的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体制,设立毕业生就业心理疏导咨询室,在辅导员、班主任意见参考下,心理老师或者学院关工委的退休老教师们对学生的盲从就业、消极就业、攀比就业等不正确的就业心理进行疏导,消除他们的就业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张金华,艾修俊.试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17):107-109.
[2]永启蒙.城市化与中国就业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