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19 17:37: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教师交流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

第1篇

崇实是我们学校百年来的校训。百年来,伦小人书写了它的传奇,用实际行动见证了他的奇迹,一代代伦小人传承了崇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英才。今天,我们新一代人用新的理念,点亮崇实之灯,照亮孩子前进的路。

我们用我们的最新理念,用我们的真诚感动家长,帮他们摆脱自卑,摆脱对孩子的训斥,近下心来赏识孩子,极力向家长推荐教育书刊和儿童绘本,帮助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心与心的交谈,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教育家周弘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永远自豪。”其实,孩子最渴望被赏识,我们给家长提出几点建议:(1)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2)收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3)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4)善待孩子的缺点。作为老师,我们极力这么做了。同时我们经常会和家长交流一些教育方法,鼓励家长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话,鼓励家长学会理解和信任孩子,避免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假如牛顿因为不注意生活小节而成天挨训,它还能是牛顿吗?爱迪生如果整天被改造,它还能是爱迪生吗?我们同时建议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做,从长远来看,是帮孩子倒忙,凡是应该让他自己去考虑,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的不错。我们运用“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班级都有些作业拖拉、成绩不理想甚至很糟糕的学生。对待这些学生,我最大的感受是:老师觉得他能进步,期待着他的进步,他就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如果经常批评他,他也会信心全无,从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时,老师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总是告诫自己,别用批评把孩子的自信心打碎。

鼓励是为了给学生自信。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欲望,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每当看到这些孩子有一丝进步,我便会用各种方式来表扬:或是一个欣慰的笑容,或是一句叮咛的话,或是在作业下写一句赞美鼓励的话。在这些宽容和表扬中,我看到了学生在一天天进步。那是我真心期待的,他们不会辜负我的一片真心。

我们班有个男孩子上课非常“活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强,喜欢动脑筋,学习成绩也不错,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老师挺喜欢他的。但是他也困扰了我:他话很多,常常脱口而出,不分时机的讲话,时常要影响周围同学的听课状态,打断他们听课的思维。课间非常顽皮,不安分,喜欢招惹同学,一直有同学来报告我说他的不好,可是他常常不以为然,反而感觉他挺享受被许多人关注的滋味。这状况让我对他又爱又气愤。我把整治的目标就瞄准了他,因为如果不把他教育好,就会影响正常的班级管理,琐事不断。后来我试着让他展示优点,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大地表扬他,在表扬之余再对他提出期望。我发现这样子,孩子能主动愉快的接受老师对他提出的要求,并且愿意去做。在接下来的时间,我时不时地找他来谈心,有时叫他帮我做点事,发作业本,收收本子。

第2篇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给大家做经验介绍,这次期中考试我们赵拔庄学校能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学区各级部领导的关心和正确指导,更离不开我们赵拔庄学校的全体小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赵拔庄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对学区领导和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说经验介绍呢,谈不上,现在我就把我们学校这学期的工作情况向领导和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1、学期初,本着努力把我们学校打造成台城学区的一座名校,我们根据本学年的工作特点,立足我校实际,以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教导处的教育科研作用,制定了符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常规积分细则》,根据细则狠抓教学,强化教学管理,因此,我们本学期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到常规建设上,加强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检查。

(1)抓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我们学校率先实行电子备课制度,备课时教师可以综合多个优秀教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设计出符合自己班级和学生的教案,在实际操作时,再进行第二次备课,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学期教导处对各教师的教案检查了四次。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认真总结,如实反馈,促使教师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2)抓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学校要求各位老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狠抓质量,向40分钟要效益,做到精讲多练,改变以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做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整体上看效果明显,各学科教学质量都有了大面积的提高。教导处尽量每周亲临教室听课,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开课,给全校教师指引课改的方向,并组织有成效的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抓作业批改。实行电子备课制度后,让老师得到解放,腾出时间来更好科学的管理学生的作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的反馈总结,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更好的来指导下一节的教学。本学期学校对教师的作业批改进行了新的考评办法,提高作业批改的要求,加大了激励措施。

(4)加强质量检测的力度。做好期中检测和期末检测的各项工作,及时进行成绩统计和分析,并做到每位老师写出失分原因,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成绩得到提高。

2、加强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力度。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无不从毕业班展现出来。自上学期以来,学校提高对毕业班的要求,同时又给予支持鼓励。本学期先后召开了4次毕业班老师会议,一次毕业班家长会,从思想上让提高学生的认识。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校的教育合力。

3、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开学初进行了全校学生的“文明礼仪”手抄报竞赛和演讲比赛。全面开展阅读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学初将阅读书目发到每个班级,要求每个班级每周上一节阅读课,中高年级要求学生要写出阅读收获,要求每个班级有阅读计划,学期末学校有考查,有评比。

第3篇

一、在管理方法上,我们班突出了班级自主,实行一天一人值日班长。我觉得班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家庭,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是班级里的小主人公,只有让每个小主人公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才能使他们产生自主约束的能力,并能让他们时刻认识到我是班级里的一份子,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我产生这一想法主要有两个原因:1、听了秦校长所说的“让优秀学生晒优秀”,相对来说,对于小学生我认为他们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没有什么不优秀而言,只是有的孩子以前的行为习惯不是太好,性格活泼好动一些。而实行每人轮流当班长,先抛开他管理别人的效果如何,最起码他自己会约束自己、管好自己,从而也感到自己在班级里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是由于想减轻总班长的工作量,继续培养学生的管理水平,以前我们班的各项工作都是张晓龙负责,不可否认他确实是一个具有较强组织能力、认真负责的班长,为班级做出了不少贡献,本学期他又进入学生会,长久下来确实有些累,而选值日班长,不仅可以减轻他的工作量,还可以约束调皮同学,给其他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更能调动起调皮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值日班长要把每天的情况汇报到总班长那里,总班长也要协助值日班长管理班级。

二、突出学生的优点。我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会遇到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在以前的自习课上,我让班长记名,一进班就看见黑板上记着一大堆表现不好的学生,就特生气,火气经不住控制就上来了,而被记名的学生也有点不服气,现在自习课上,我就让班长记表现好的学生,并告诉学生谁表现好,实行奖分制,结果发现黑板上表现好的名字越来越多了,我们就让班里的学生说他们到底表现好在哪,让学生去说,其实哪些学生可能表现不好,一般我们心里都有数,因此有时候就故意找他们去说他的优点,时间长了淡化了那些淘气孩子的不足,不去刺激他们的缺点,而多去强化好同学的优点,对他们也是个激励。

三、实行加分的方法。我们班黑板上设有“好学生、好少年、好孩子”的评比活动。(包括:纪律、卫生、作业与家庭表现情况)每个孩子的名字都在黑板上,到周五都进行一次优秀评比:在评比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不服输的心理,都想努力使自己做到最好。

四、班内搭班老师团结、和谐互助。本学期我们班多次获得优秀班级、卫生班级、文明宿舍、两操模范的荣誉称号。这是与两位搭班老师的帮助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班不管是那位老师,只要发现问题,他们都会主动去管,我们之间互相协助,努力使班级达到最好,在这里我也很感谢校领导给我配了两位这么优秀的搭档。更要谢谢她们两位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让我每天都感到很幸福,做什么事都有劲儿。

在工作中我也存在一定的困惑,虽说我们班现在已经走上了规道,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评价方式、管理模式也需要不断的变化,否则对学生就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在座的各位老师的班级管理方法都有需我学习的地方,我也一直渴望我们班能够像周老师的班级一样,做到无人管理化班级,这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课下还需要向各位老师请教,让各位老师传精。谢谢大家!

第4篇

时间一瞬即逝,在三尺讲台上度过的十一个春秋,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但我却倍感充实和幸福,因为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拥有了孩子们的尊重与爱戴;拥有着对事业探索的充实与成功的快乐。

爱生才有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父母亲的温存,是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所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既严又爱,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的原则。没有对学生真诚的爱,而一味的严格要求或者不严格要求而一味的溺爱,只能导致学生走向极端,很难想象一位作风松散的教师,能带出一批好的学生,严与爱是我教育学生的两个秘诀,严是指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爱是指在生活方面关心爱护学生,当然在严与爱中爱要领先。因为我对学生播撒了爱,教会他们懂得了爱,同时也获得了他们更多的爱。和学生在一起,我觉得我们是平等的朋友,亲密的朋友,我们是那样的亲近,为了获得这份爱,我付出了许多。我坚持每天提前到校,主动和学生们交流学习、生活心得,事情虽小,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为了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一直坚持以班主任工作为轴心,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草地上我们共同寻找嫩芽,制作标本,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球桌旁我们共同挥拍拼杀,感受竞争的激励;放假了,我邀请他们到我家来作客,谈谈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感受平等带来的愉悦……在活动中,我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尽情的说,尽情的笑,在这里没有说教、没有训斥、没有打骂,只有发自内心的交流与碰撞。一个精致的环境,一个真诚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是一丝温暖。让这暖意照亮每一个学生,学生自然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感染学生,改变学生。

我班有个学生名叫刘佳齐,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我就对他有所耳闻,他是个全才,可以用“身怀绝技”来形容。同事们的评价让我对他充满好奇和期待。初次见面,我从他明亮的眼眸中看得出他很聪明。但经过半学期的相处,我对他倍感失望,上课不能安静10分钟,作业书写天马行空……当时我想可能这些是“聪明孩子”的通病吧,我以前的教学生涯中不也

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对待这样的孩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因为孩子很多缺点都来自于家庭的教育不当。他的父亲是个很严格也很固执的家长,对待刘佳齐在练武、练琴……以及其他方面要求特别严格,甚至我觉得都有些苛刻、“残忍”。但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又十分随意、松散。这让我感到十分费解。为此,我一次又一次去他家家访,了解原因。中午不在我就晚上去。经过多次交流,他父亲从最开始的抗拒,对老师的质疑。渐渐地变得能够静下来和老师沟通,听取老师的建议。刚开始的几次家访,我就象个小学生一样,听他的教子之道。我根本插不上话,他说道兴起时,那声音如钟,拍桌子,手舞足蹈。以此证明自己教子有方。老师来了也是多余,潜台词说,你不如我,就别来烦我。

作为老师,我觉得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为了我的理想,我硬着头皮再去家访,在沟通中,我把新的教学观点和现代的课程理念说给他听,帮他改正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观念。让他了解孩子的特长是很重要,但是作为小学生,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我说的学习不是只说成绩,而是学习的能力、方法,学习的兴趣。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兴趣。可能是我的真诚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之后的一年半,刘佳奇虽然还是有不足,但是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一天天的在改变,作业工整多了,上课也积极多了,感觉他已经融入在集体中了。当他的心被融化了,我开始严格地要求他完成他的能力内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看到他能与别的孩子共同学习和生活时,我由衷地乐了。虽然我觉得我的工作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这潜力的发挥完全取决于老师的师德。对于模仿期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我希望我能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给他们。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做个快乐、坚强、有能力的人。我意识到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爱每一位学生外,还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爱你,把你当成知心人,形成独特的教师人格魅力,将颗颗童心凝聚在一起。

爱学才有超越

第5篇

                      ----濮塘中心小学参加区德育工作室研讨交流材料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办学理念

1、学校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28年,解放前为私塾,后发展为小学堂,解放后更名为濮塘小学。1957年建市后属向山区管辖,2001年7月划为花山区。

(2)现有规模:学校地处马鞍山市边远山区,共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13名。有一个附属幼儿园。

(3)师资:学校现有教职工(在岗)44人,教师结构如下:①年龄结构:35岁以下20人(含3个支教,3个三支一扶,8个代课),占45.5%;35—45岁7人,占15.9%;45岁以上17人,占38.6%。②学历结构:本科学历6人,占13.6%,大专学历27人,占61.3%。③能力结构:花山区“教学能手”5人,占11.4%;校级骨干教师10人,占22.7%。④职称结构:小学高级教师15人,占34.1%;小学一级教师21人,占47.7%。

(4)基本设施:学校占地2.2公顷;绿化面积5860平方米;校舍面积4586平方米,生均11.10平方米;学校图书室藏书近15000册,生均36.3册。学校设有1个微机房、1个电子备课室,1个图书室、1个体育室、1个少先队活动室,1个阶梯教室,1个实验室,1个食堂。

2、学校办学理念:

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使学校成为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善”的人际世界,唯“美”的心灵世界。

3、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

(1)、发展目标:

将濮塘中心小学创办成具有“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管理”,有特色的现代化农村小学。

(2)、重点发展项目:

①发展德育特色学校。

②完善馆室建设。

二、学校德育工作简介

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共进,贯彻落实德育工作常规,以创建农村德育实践特色为目标,以创建文明班级和文明监督岗为载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防护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活动。近两年,在校内进一步完善了“德育文化墙”、“师生文化长廊”、“队员宣誓墙”等,在校外积极开辟德育场所:敬老院、烈士陵园、濮家祠堂、实践基地、环境教育基地、濮塘村茶园、东方红水库原生态植物园等等,努力打造农村德育特色。在德育特色的引领下,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道德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支柱,促进学生在思想品行、文化科学、艺术素养、身心等各方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抓好德育常规工作。

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项要求,制订学校的课堂常规、每日常规及文明班级评比制度,由值周教师和值日学生直接执行,每天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踏实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学校还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行为、思想等常规教育。利用清明扫墓、重大节日、运动会等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注重与各班主任、家长及社会团体的沟通、联系、探讨和学习。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主力军的作用,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组织他们参观学习,把体验教育、关爱行动等有关文件精神及当前最新的信息、理念,传递给他们,使他们能及时了解有关当前德育工作的最新动向,确保班主任工作结合现论和新形势的实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通过例会,了解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注重发挥社会团体和家庭的作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学校教育,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孩子。学校定期举行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日,成立家长委员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各项任务,并利用走出去请专家进来的方式,通过家长大会、法制禁毒教育讲座等,给家长传授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健全的法律、法制、自律意识。学校还注重加强我校教师的师德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廉洁从教、依法从教的意识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落实以德治校方针,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要求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定好家访计划,进行家访。

3、装饰校园,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专项经费和人力物力,粉刷装饰了教学楼和综合楼,在外墙体上安装了金属质地的校风、校训、名人名言等文字。操场围墙的内墙上装饰了校园德育文化墙,文化墙上有栩栩如生的体育运动图画,有激励人进取的古典诗词、名人名言,还有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传说。教学楼走廊上张贴、悬挂有伟人像、英雄人物像、名人字画、警句格言。各班级的大门边上挂有班级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上面还有班级格言。教学楼的楼道墙上开辟了文化长廊,展示师生书画、文学作品。各班教室内墙上有师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制作的宣传品。学校开放图书室并设立了多个图书角,由专人负责,为师生读书提供方便。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校园文化风景,对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4、以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德育工作发展。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首先,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活动,既锻炼了师生,又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如四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我为家乡添新绿”活动,五月份组织学生进行采茶实践活动等等。其次,开展好常规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经常化、持续化,提升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如每周二、三、四、五的第二节课后为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在广播音乐的提示下,分别进行诵读《三字经》、韵律操、校园集体舞等活动。再次,学校利用中午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经典诵读兴趣小组,有十字绣手工制作兴趣小组等等。

5、学校特有工作:提高“午间管理”的有效性。

我校地处农村,现有12个班级,400多名学生,由于生源分布面广,现有200多名学生中午在校就餐,加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客观原因,中午到校较早,学校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充分利用午间时间,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我校德育特色,努力做到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开辟学生发展的新时空,让“午间”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特色创建的新平台。

(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督查到位。

成立“濮塘中心小学学生午间管理”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方案制定,审核每日活动和人员安排以及活动的检查督查,每日午间由两名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巡视,负责检查班级值班老师到位情况,确保午间活动正常开展,各类活动秩序井然,努力做到安排从细,活动从实,检查从严,以安排的科学化促成活动效果的最优化,以午间管理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培育学生特长,打造学校特色。

(2)、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各责任人岗位职责明确,活动内容充实,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各环节定时,定人,定事,奖惩分明。各活动组织老师能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有序有效。活动以“高效,低耗,和谐,进步”的发展主题为统领,以三个“个个”(个个成人,个个合格,个个健康)目标为追求,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以培养兴趣,激发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生动活泼发展为目标开展各项活动。

(3)、家校联系,形成合力,共同监督。

首先,我校明确规定学生到校和离校的统一时间,并发放告家长书,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监督。要求各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根据每生的家庭距离学校的路程的远近,规定学生从家出发的时间,由教师掌握到校的时间,做到家庭、学校双方心中有数。如遇到特殊情况双方及时联系,确保学生在途中无逗留、玩耍、进网吧、逛超市等时间,做到校园内外无安全“盲区”。其次,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活动情况了解表,了解学生在家的活动爱好和兴趣,修改和完善每日活动安排,并向家长公布,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三、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

1、优秀青年教师的逐年外流,导致学校发展后续力量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的水平还不高,力度有待加大。

3、农村家庭教育弱化,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冲击。

发展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习素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出台名师培养方案,构建名师工程,突出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办好家长学校。继续挖掘德育校本教材,融入地方文化,加快创建德育特色学校。

四、对区德育工作室的认识和建议

认识:发现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品味。

建议:1、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

          2、组织参观走访活动,拓展学习的空间。

          3、通过各种各样渠道,争取合理的资源。

          4、进行德育课题研究,分享研究的成果。

第6篇

高中的班主任是学生青春路上的助跑者,是学生思想旅途上的点津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态,班主任是否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校以此案例为契机,开始了把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班上的探索旅程。

一、坚持理念的普及化取向,将心育理念根植于全体班主任的头脑

推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愿不愿做”的问题。受传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浓缩为分数”的教育方式,在中小学校并不少见。很多班主任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为智育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班主任的认识,我们先后邀请了全国知名心理学家北师大郑日昌教授、华中师大刘华山教授、市教科院教科所张汉强副所长、靳岳滨等专家学者以及颇有教育管理经验的上海建平中学老校长冯恩洪来校讲座,他们的精彩讲演和点拨,极大地推动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水平。同时,我们还派出大批心理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代表到各地心理健康示范校进行考察,不断提升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从而形成班主任非抓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的思想意识,营造了大家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操作的专业化取向,将技能提升贯穿于队伍培训的全程

在开展理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对班主任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重点解决有些班主任“有热情,不会做”的问题。

1.专业引领式培训

专业进修:班主任参加心理培训,学校承担50%到100%的学习费用。在此项政策的激励下,四位班主任完成了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一位班主任目前正在积极攻读华中师大的心理学研究生。学校还积极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心理健康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课题引领:我校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以期教师在参与课题的行动研究中,得到专家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提升教育能力。《班级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是在刘华山教授指导下的湖北省重点课题,十年来,其研究成果成为我校班级心理辅导的指导依据。省重点课题《优化情感—社会因素,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结题达到了省级领先水平,课题成果让更多的老师认识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与教学成绩提高的相关性,促进了更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校还参加了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团体辅导研究》子课题、*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市重点课题《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建设》的研究。课题的引领,提升了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近两年,我校有30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乃至国家级奖励。

2.技术支持式培训

我们与高校合作,对全校班主任进行“格式塔图形”心理学知识培训,并请班主任亲身体验,做“房、树、人”心理测试,大大提高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兴趣。

在教科院的指导下,我校配备了专业心理测量软件“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专业教师及班主任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接受了一系列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近年来,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心理健康档案,获得了每位学生的个体检测报告和班级年级的群体分析报告。针对群体分析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开展相关团体辅导活动;针对个体报告中出现的偏常情况,心理教师协同班主任积极进行关注和干预。心检系统的使用,使心理辅导工作更具专业性和系统性。

此外,学校为每位教师发放《心灵绿阴——教师心理自助手册》,为每位班主任老师订阅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杂志。同时,学校图书馆购置大量心理专业书籍,供老师借阅;学校心理辅导室购置的心理书籍、杂志和光碟,可供班主任随时参考。

三、坚持活动的多样化取向,将求实效作为班级心育工作的最终归宿

1.开设“菜单式”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在每年开学初就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对全校各班进行心理健康调查。针对调查报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我们列出各年级“心理自助菜单”,各班级自主选择,报到政教处备案,然后申请什么时候上,由谁来上,还差哪些条件,政教处统筹安排。周四社团活动时间按“心理自选菜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利用班会安排适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此外,高三毕业班还定期开设心理讲座,每次大型考试后都要请本校教师或聘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座,进行心理疏导,以解除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2.实施班级为本的心理辅导

每班设立一个心理辅导委员,负责处理班级学生日常的心理问题,设立一个悄悄话信箱,收集班级学生的焦虑、烦躁、意见、建议,然后以合理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班主任,尽量把心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信箱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有心理疾患倾向的学生,这时我们就会聘请心理辅导老师来进行心理辅导或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

“周记本”是我校班主任与学生心理沟通的传统有效形式,从军训到高三结束,师生的心灵碰撞在这里展现,对一些特殊学生而言,这是温暖一生的精神财富。在学生珍珍成功地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后,她和警察的真情故事开始为人们所传颂。这个秘密,被善良的班主任和学校共同保守了三年,终于使这位死囚的女儿阳光、健康的成长。

我校的“心灵绿地”,是一个心灵倾诉和求助的空间。按照*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建设的试行意见》,学校不断投入,逐步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轻松安全的环境、一应俱全的软、硬件设施,便于师生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了拓宽沟通渠道,我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心理信箱、电子求助信箱、“心灵绿地”博客和17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魔灯,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咨询中作用。

3.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我校每班每学期至少办一期心理小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举办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和教室内心理健康教育名言布置等。每年高考前夕,非毕业年级每个班都以学弟学妹的身份办一张心理展板,以“为高三加油”为主题表达祝福和鼓励,营造温馨和谐的备考氛围。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进家庭、社区

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鉴于此,我们在校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把它延伸至家庭、社区、社会。我校的家长学校是学生未进学校,家长就已入班,引领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对贫困生的关爱,我们引进社会力量,但从不采用社会上常用的捐赠形式,而是精心组织召开“勤学励志座谈会”,奖励贫困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并鼓励更多的学生,做到“大爱无声,爱不以爱的名义”。每年的寒假、暑假,我们都要与社区进行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念传播到社区,共同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第7篇

今年3月,我校被确定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后,校党委高度重视,在充分征求各党支部和广大师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学习实践活动方案,及时启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目前,我校已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三个围绕”:

第一,围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确定主题和载体,使学习培训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校党委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谋求学校生存和发展路子的重大机遇来抓,围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拓展生存空间的实际需要,确定以“推动科学发展,突出职教特色,增强发展后劲”作为活动主题,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为活动载体。校党委紧紧围绕主题及载体,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学习培训:一是组织党委领导班子学习规定篇目并针对学校面临的生存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6次集中学习和4次专题研讨。二是组织各基层党支部及各科室结合实际开展学习培训,既学习规定的必读篇目,又结合业务工作进行了学习;三是针对学校学生团员达2000多人的实际,把学习培训扩展到团员青年之中,实现党团互学,把教学工作与学习培训相结合,做到了学习培训活动全面铺开。在全面铺开学习的同时,校党委明确学习主体在全体教职工中以党员职工为重点,在党员职工中以中层以上干部为重点,在中层以上干部中以党委成员为重点;在全体学生中以团员青年为重点。在学习培训中,全校党员、教职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共40次,学生团员组织学习累计达171次,增强了广大师生的科学发展意识和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意识。由于在学习培训中做到了始终与试验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相结合、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较好地避免了学习培训空洞化、教条化的问题,增强了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围绕学习主体和学校存在的问题,扎实开展深入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调研环节,校党委针对扩招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教师对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认识错位、教师科研热情和动力普遍不高、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和学校安全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等重点问题,共确定调研课题4个,分别由党委成员领题调研并亲自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成果在学校中层干部会议上全文进行通报。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由领导干部带头剖析,注意引导教职工深化对解放思想重要性的认识,把制约学校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和学校发展路径作为讨论的重点,围绕如何定位学校的发展现实和方向、如何创造条件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等方面进行讨论,共召开专题讨论会3场次,参加大讨论120人次。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现状和发展需求的了解,在学校生存和发展路子的选择上形成了共识,初步明确了“服务试验区跨越发展、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学校科学发展现实路径。同时,我们注重边调研、边讨论、边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对阻碍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共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10条,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学生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机制、合理化设置专业机制、学校后勤保障机制等,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教师专业化

一、缘起与问题

本文两位作者(以下分别简称叶、杨)是大学同学,如今分别在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岗位都从事着教育工作。叶在高校,从事远程教育实践和课程、教学研究,杨在一所重点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

因为是同学,也因为有着相同的专业基础,所以经常会在MSN上聊天,他们交流的绝大部分属于“关于教学的日常交谈”。一次,杨向叶提及,她所在学校公布了市教学研究课题申报信息,她有点想申请,主题大约是网络环境下的写作教学,但对于是否可行没有十足的把握。叶立即给予杨以鼓励,因为叶目前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与一线教师合作,于是一拍即合。

在有意识的合作开始后,两者的交流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课题申请细节,主要是课题方案的设计;二是实践平台、实践方案的推敲,譬如用于教学交流的BBS论坛的设置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三是实践环节的互相参与,譬如杨在用BBS论坛上课时,叶适时参与;叶用于师范生教学的论坛,杨也经常光顾。

一段时间以后,杨的尝试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认可,不仅课题申请成功,网络环境下的写作交流课实录还获得了常州市教学比赛一等奖和全国中语会一等奖。应该说杨在教学研究和创新中得到了收获,也坚定了继续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决心。对于叶来说,除了也颇受鼓舞之外,还对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实际上,这一次合作包含着一个重要概念: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合作研究。那么,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建立联系?如何实现真正的“合作”?“远程”合作研究能够开展到什么程度?除了这些显性的问题之外,也许还有许多隐性的问题。

既为了让后续的合作更加有效,也为了让这一交流形式本身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叶带动杨开始了对这次合作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合作形式的特色和意义;二是期间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的内涵和意义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行为的关键是什么?特色在哪里?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解析其内涵人手。其实,这一概念可以剥离出三个要素:主体、行为和途径,同此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及特色的理解分析可从对这三个要素的界定着手。

(一)内涵:解析“主体”、“行为”和“途径”

1.关于主体: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鲜明地将“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两者对举,首先是希望凸显主体,唤醒两者自发、自觉建立联系的意识,由此推进两者间的接触和联系,让两者间的接触和联系更具有自觉性和针对性——更多地基于主体的、现实的需要。当然,这种联系规模可大可小,可以是一对一的,可以是一对多的,也可以是多对多的。

2.关于行为:合作研究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关系通常以“指导者一被指导者”为主,“合作研究”无疑是对这样一种主流关系方式的挑战。

合作的内涵有如下特征;(1)合作是出于自愿的;(2)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3)合作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4)合作者共同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5)合作者共同为决策后果承担责任;(6)合作者共享资源;(7)有突出的特性。简单来看,合作既包括态度、精神层面,也包括事件、行为层面,可以说无论在哪个层面,要在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实现“合作”都有一定的难度。

“合作研究”其实已经界定了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基本的合作切入点——研究,但这也正是双方都要面对的挑战。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都在做“研究”,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工作、生存方式,而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则是正在努力学习或“不得不”学习的任务。两者的研究方式、方向、规范都会有较远的距离。倡导两者进行合作研究是否会强人所难?

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提倡的“研究”有较大弹性,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关键是借助合作研究引发双方更多、更深层的反思,带动双方的专业发展。

3.关于途径:远程方式

所谓远程方式,即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所构筑的交流渠道来实现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搭建合作研究的平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学校教学领域中去;另一方面,对技术的恐惧、排斥和惰性心理依然存在。此处倡导基于信息技术工具的远程方式,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潮流,也无意引入过多复杂的工具给教师们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只是希望目前已经普及的电子邮件、论坛、MSN、QQ等交流工具和当前颇受用户好评的Web2.0(Blog、Wiki等)能在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搭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让两者间的距离近一些、再近一些。应该说,这些工具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门槛,却都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可以让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突破时空距离开展对话、分享思想、共享资源。譬如,本文两位笔者便经常在MsN上聊想法,通过MSN或邮件传递必要的文本材料,互相在对方的BBS教学上发言。

远程手段是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概念中最显眼的“特色”,但加入这一元素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其它两个元素,既推进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为两者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为两者之间的合作形式、流程提供更大的弹性空间。

(二)意义:丰富和深化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丰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回顾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历程,可以看到其研究视点研究重心正在发生着以下几方面的转移或深化:由论证教师专业性特征向探讨教师专业发展途径问题转向;从不断学习“更好”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这类“由外而内”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向校本研修、行动研究、反思型教师的养成等“由内而外”的专业化发展途径转向;在反复倡导、强化个体“反思”行为之余,“教师合作”理念又走到了世界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台,“有研究显示,不仅反思的意愿和能力不可能只是个体地形成的,而且教师的整体专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尤其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支撑”。

目前研究界所提的“教师合作”基本约定俗成地指向教师同辈之间的合作。毫无疑问,这确实是当前需要提倡,也是有待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之一。但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在专业引领、反思能力的培养上无疑更具有潜力。

综观教师教育发展史,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存在的。1967年罗伯特·谢弗尔(Robert Schaefer)描绘了“作为探究中心的学校”的愿景:应当有大学教授和学校教师(指的中小学教师,笔者加)来共同创建一所公立学校,在这所学校里,研究将成为学校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所学校里,实践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再相互割裂而是彼此联系,并被加以系统、综合考虑;在这所学校里,大学教授和学校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共同合作、不断研究和探索。至少在美国,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罗伯特·谢弗尔的理想正逐步转为现实。在我国,也有类似的尝试,譬如,上海市第一所专业发展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于2002年正式挂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大学——中小学联合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模式,《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丛书》的出版就记录了这样一些尝试。但无论在哪个国度,专业发展学校,或者大学——中小学校联合项目,首先是机构、体系之间的合作,其次才是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个体之间的合作,而在“机构”、“体系”合作之下的教师合作无疑会遇到一系列体系、制度层面的障碍。

此处所提倡的“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是在“教师同辈合作”和“大学——学校合作”之外的“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更加具体、主动的“合作”路线。它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一种丰富。

2.作为现有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延续和补充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拒绝刻意的张扬,不受时空、体制限制,自由、灵活,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出现,有意识地弥补其它合作方式的缺憾;也可以作为其它各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延续或补充,使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对话得以延续和深化,使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深入和持久。

其一,中小学教师可以获得来自研究者的持续支持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教师成为研究者”等理念的普及和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教师培训项目的展开,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有了许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如学术报告、科研讲座、专家的“坐堂咨询”等。所有这些方式都能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有益的影响,但潜在的遗憾也不容忽视。首先,高校教师通常是以高高在上的专家身份出现在中小学教师面前;其次,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易受时空限制,往往给中小学教师留下“惊鸿一瞥”的印象。如果面对面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远程合作研究,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遗憾。

转贴于 通过远程互动,中小学教师可以获得高校教师的持续支持。同时,在点滴交流中,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距离会拉近,能在职业精神、研究素养方面给予中小学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一位注册登录“新教育在线”论坛的语文教师意外地得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一些提醒。于是,两者进行深入的交流,期间这位语文教师经历了深刻的体验:

那些短消息,我怕丢失,也全部保存在自己的网络日志里了。……这些短消息,对我的影响之深,大约是李老师始料不及的。到现在,我非常注意跟刚入论坛的网友的帖子,尽最大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网友,包括开始有意识地去鼓励我的学生,就是深受李老师影响的结果,教育在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突然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我承认,正是在网络中,我对民主的理解逐渐加深了,而民主意识的形成又促使我去反思日常教学中的专制因子,反思师生关系。

其二,高校教师可以更自然地洞察一线教师的现状和需要。

为了引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高校教师为主的研究者作了许多努力,但有时效果并不好。譬如,不少大规模的讲座、培训被指责过于理论化、学术化,离现实距离太遥远。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还处于一种隔离状态。更为根本的则是高校教师还缺少洞察一线教师状况的途径。

在中小学教师努力学习和开展各种课题研究的热潮中,“在教师的实践带有更多的专业研究成分,他们的话语中出现更多的专业术语时,我们发现在积极参与研究的部分教师中,描述实践的鲜活话语越来越少,灵动的实践叙述被工整的结构性‘理论阐述’所取代,或变得抽象、晦涩,或仅仅是一些没有个性特色的一般化道理的演绎。”相比之下,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书写、反思则要灵动得多、真实得多和积极得多。那位深受李镇西老师影响的中学教师说,“以前几乎不动笔,也从不发表文章的我,居然在短短3个月内,敲了大量的帖子或者文章。”可以相信,基于虚拟空间的表达和交流可以让高校教师更加自然、具体地了解中小学教师的真实想法和真实做法,看到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轨迹。

三、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也许没有人会质疑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的意义,但或许会有人因为现实的顾虑而缺乏行动的勇气。譬如,对于技术的恐惧,对于角色关系、工作方式乃至工作量等的把握缺乏信心。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想象的困难而放弃有益的尝试,我们需要直面困难,或者发现“困难”的两面性。

(一)让技术成为日常教学和研究中的自然元素

当前,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教师教育课程纷纷出现。这些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往往指向教学使用层面,并且是一种“添加”式的培训和培养。即在教师既有的知识框架、学习内容之外的添加。但同时,另一条道路不可忽视,即“融人”,即让技术融入到教师教育的每个角落,融人大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生活。

一位中学老师说:“以前我一直在网上聊天,现在我学会了在网上‘聊’科研,我认为这就是自我提升,虽然这仅仅是个开始,但我有兴趣也有信心继续努力,争取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本文开始所述案例中的合作研究便是源于MSN中的即时聊天。

事实上,许多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较为广泛地使用了信息技术工具,尤其是一些交流工具。只是这种使用并未自然地渗透人日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去。对于许多教师而言,其实并不需要专门学习高深的技术,只需大胆地使用日常化的交流载体和工具,就可以使信息技术工具自然地成为记录自身思考点滴和相互交流的载体。

(二)主动与被动相互制衡

提倡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的意图之一是唤醒或强化双方自觉建立相互联系、开展合作研究的意识。但事关“双方”,谁来发起?合作研究过程中双方的角色关系如何处理?甚至,有意展开类似研究的一方如何找到愿意与之合作的另一方?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需要尊重实践、关心一线教师,敏锐地捕捉一线教学现场所闪现的研究的生长点,尽可能地伸出手去,邀请中小学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需要尊重理论,抓住机会大胆地与高校教师进行交流。譬如,许多高校教师开辟了个人网站或教学网站,或者在许多场合公开自己的邮件地址,一线教师可以由此而与高校教师取得一定的联系,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开展特定主题的合作研究,让双方之间的交流得到进一步深化。

如果说上述心态是在合作研究之前可以有意识培养的话,那么在合作研究过程中则需洞察、尊重或“创设”个体的变化和双方之间关系的变化。“‘合作’并不是教育研究中的那种容易的、稳定的和统一的关系的总和。它是一种复杂和无法预测的力量关系的‘自我’的漩涡。”教师研究中的个人变化不仅包括个体知识、观念的变化,也包括个体作为研究者或一线教师的规定。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合作双方都有可能产生或者说需要一定的变化。“意识到自我变化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检验的生活方式。”开放的心态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意义的更为丰富的世界,在帮助别人有所收获的同时自己也有所收获。

有意识的调整、无意识中的“变化”、对这些变化的逐渐认识……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整个合作研究不会有一个绝对的中心,没有绝对的主动者和绝对的被动者。正是在这种主动与被动互相制衡的关系中,合作的要义才可能得到彰显。

(三)即时需求与长远合作兼顾

本文中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虽然有长期的日常教学交流作为基础和铺垫,但更重要的动因是中学教师杨老师需要申报教学研究课题,需要参加教学比赛。确切地说,此次远程合作研究始于一种“即时需求”。当杨发来消息说“我的课获得了一等奖”、“我获得了常州市教学之星”的那一刻,之前的即时需求可以说是得到了良好的收获。但两者之间的远程合作研究还没有结束,这只是当中的一个节点。

对于杨而言,“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参加教学评比的“基于网络的作文交流课”只是“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的一种形式,并且还只是“尝试”。是否还有其它的形式?如何让这些偶尔为之的尝试能与日常的教和学行为更好地配合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申请了这个课题,就是要自己不断坚持下去”,这是杨老师的心声。对于叶而言,在这样一段远程合作研究经历中似乎没有像杨那样取得一些显性的“成果”。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其研究兴趣,能见证、参与一线老师的相关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和可贵的积累,同时也获得了一次思考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机会和反思自身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的远程合作研究,需要以具体的任务为起始动力和纽带,但更关键的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营造一线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氛围。因此,在完成即时需要的同时,需要有意识地兼顾长远合作的可能性。

(四)琐碎与意义共生、自由与规范并存

从始于即时需要的“短期”远程合作研究发展为“长期”远程合作研究,不仅需要合作主体之间保持交流的心向,还需要善于从即时合作研究中发现长远合作研究的切入点。而这些切入点的产生,可能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发现的,也可能是一种相对滞后的发觉。后一种可能性发生的前提是在开展远程合作研究之初,能有意识地积累相关资料、即兴的思考和保留交流记录。这些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多半可以通过技术平台自动实现,有时也需要研究者本人有意识地作些分类、整理等,这些工作易给人琐碎的感觉。除此之外,远程交流比面对面交流便捷,因此交流的频率会比较高,这对于习惯了个人静思状态的高校研究者而言,也许也会成为一种负担,甚至产生烦琐的感觉。但琐碎和意义是共生的,随着工作方式和心态的改变,许琐碎感会越来越小,意义感会越来越强。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内涵解读路径选择

1991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构建了“专业发展、组织发展、个人发展、教学发展”的四维教师发展模型,其中教学发展被认为是教师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教师教学发展随之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育供给侧改革、新课改和教师专业化的多重背景下,小学生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越来越显现,小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突出,教学环境的多维性和两义性越来越强烈,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面临的挑战愈益严峻。重视和研究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解读

关于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有学者立足于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在个体努力与外部支持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实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形成教学风格,进而促进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1]。有学者从理性思考与超越之维的角度,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理论探究、实践反思和发展行动,提高自身教学专业意识、专业智能和专业精神,以实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卓越教学以及自身生命价值的专业成长历程[2]。有学者主张从应然意义上进行解读,认为教师教学发展是以教学咨询组织为主要载体,通过教师教学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引领教师的教学反思、协同与创新,以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持续提升[3]。还有学者站在组织支持与服务的立场,指出教师教学发展是学校或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持续支持与个性化服务,从而使其在教学价值观、教学学术与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4]。

上述观点虽然认识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其根本目标在于生成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形成教学风格、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具体而言,小学教师教学发展表现出下列特征。

第一,主动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小学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极为强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征。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一定要实现由“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与超越。小学教师在自身教学发展方面的追求应当是自主的,是源自内心对教学的正确认知、深深热爱和美好期盼,能够积极主动地确立发展目标,及时有效地展开批判性反思,并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际行动。

第二,阶段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伴随着教师教学生涯始终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规划,是指小学教师依据自身教学发展实际需要所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教学执行,是指教学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实际运行;教学反思,是指小学教师对自身教学发展过程及其达成效果的审视和评价。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就是在这三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提高的。

第三,整体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既包括教学价值观和教学哲学观,也蕴含教学能力和教学学术。前者是小学教师对教学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映,它是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学术水平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后者作为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它一旦得以形成和提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小学教师对教学价值观和教学哲学观的认识和理解。小学教师教学发展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既彼此关联又相互影响,它们辩证地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四,情境性。小学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具有高度情境性的过程。一方面,小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是依靠个体对教學实践的感悟和体认而获得的,小学教师必须基于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反思,进行教学价值观和教学能力等的自主建构,进而获得教学发展的动力之源;另一方面,由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了小学教师教学发展必须与教学的现实场域紧密联系,在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教学发展。

二、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由于教学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等特点,因此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事实性存在”,而是一种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价值性存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路径选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前提

首先,小学教师要形成个体的教学哲学。形成个体教学哲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教学哲学家,而是要运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思考教学的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等问题,诸如“什么样的教学是好教学”“什么样的课程是好课程”“什么样的方法是好方法”“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等。只有对这些教学的基本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引领教师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发展。

其次,小学教师要树立教学学术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及西方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学术运动,对传统以科研作为唯一教师考核标准的价值导向产生了强大冲击,为学校教学具备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在教师教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教师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倡导像科学研究那样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并且把教学研究融入教师的备课、上课、教后记、听评课和读书等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把教师教学发展真正置于教学研究的牢固根基之上。

最后,小学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学发展理念。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向专家和同行学习,而且更需要与学生合作和交流,这是丰富与改善自身教学的重要路径。小学教师要意识到自身教学发展绝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要积极主动谋求自身教学发展,勇于面对教学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成长。学校要注意设计和实施常态化的、为教师所喜闻乐道的教学发展项目,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的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氛围,鼓励教师更多地投身于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2.激发教师自觉: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根本

首先,小学教师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并不像传统学习那样过于看重结果,而是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意识、创新思维、情感体验、人格模塑和道德养成;它具有突出的问题解决导向,重视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实践困惑和疑难的有效解决,因而对小学教师教学发展极具积极价值。

其次,小学教师要重视反思性实践。所谓反思性实践,其实就是以批判性反思的方式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主张把教师分为“作为公仆的教师”、“作为劳动者的教师”、“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和“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等四种类型[5]。其中,“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就是强调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和反思性,能够创造性地直面和妥善解决“唯技术化”弊端下复杂的教学问题。我国教育学者叶澜和林崇德提出了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恰当地表明了反思性实践对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后,小学教师要加强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秉持“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的理念,其核心价值追求在于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参与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它能使小学教师把教室作为自然的“实验室”和“研究场”,在清晰的自我效能感支配下实现研究和改善教学,从而促进自身教学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

3.完善制度设计: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保障

首先,要不断完善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教学工作量、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数量、教研等定量评价,更要重视教学规范、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定性评价;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既要面向广大教师,体现出统一性,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学科教师教学的特殊性;要通过教学评价的制度导向,引领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教学。

其次,要加大教学业绩在职称评聘中的比重。当前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有论资排辈、科研为重的倾向,致使一些默默耕耘于教学一线且效果优秀的年轻教师难以很快实现职称晋升。为此,需要对职称评聘设定教学时数、教学质量量化的最低标准和教学学术水平的基线,在基本条件达标的情况下优先依照其教学发展水平评定职称。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新教师助教制度。助教制度是指刚分配到学校工作的年轻教师,前1-2年要跟随教学能力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老教师做助手,通过这种“传、帮、带”提升其教学水平。这种制度一方面能使新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熟悉自己的教学活动场域,另一方面也能从老教师身上感受到敬业精神、学识修养、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从而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教学发展。

4.实行差异培训: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关键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领域,教师教学发展也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本质与规律。有学者指出:“在教学头几年,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呈上升趋势。教了五、六年后,教师已经習惯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进步的速度就不像以前那样快,甚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此时教师如果不加强自我发展和完善,最后就会出现衰退现象。”[6]这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发展往往存在着“高原期”现象,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归因分析,忽视“高原问题”的妥善有效的解决,其教学发展就很有可能会丧失前进的信心与动力。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实行的差异化培训。

针对新入职教师,要重视不同任教学科和不同教育背景教师的差异性,重点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针对处于“高原期”的教师,培训内容要侧重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如何顺利渡过高原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培训方式要注意采用专家引领与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反思相结合,培训时间上要注意体现经常性与及时性;针对教龄超过15年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培训内容应该侧重于学科专业前沿、新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技术方面的学术性培训,培训形式要突出学术沙龙或学术研讨、头脑风暴、批判性反思等的价值与作用,培训时间上可以适当延长。

5.建构发展共同体:实现小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条件

美国教育联合会1991年在对教师发展进行界定时曾经鲜明地提出了“组织发展”的概念,即以“共同体”的形式塑造和谐有效的组织氛围,加强和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便形成更优更佳的教学实践。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同样需要共同体的支撑,它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一个与新的教学思想理念、新的学习和研讨材料、共同体其他成员展开情感交流和智慧碰撞的良好契机,通过共同体情境中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与分享,从而实现共同体中所有教师的教学发展和教学成长。

我国学校教学发展共同体主要有“实体”和“虚拟”两个类别:所谓“实体”,是指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面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如以教学研究项目为支撑的共同体,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目标,通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和集思广益,展开深入的专题式教学研究活动,撰写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或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或设计与开发出新的教学课件。所谓“虚拟”,是指共同体成员在网络空间里展开的非面对面的探讨与交流。虚拟网络共同体的召集人应当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热情和责任心的教师,其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是在促进教师个体教学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使其顺利转化为一种组织化行为,把教师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化的协作学习,教师的教学发展也因此被赋予更多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作者:张典兵

参考文献 

[1] 焦燕灵.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意义与路径指要[J].教育探索,2013(4). 

[2] 苏强,吕帆,林征.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超越之维[J].教育研究,2015(12). 

[3] 康翠萍.从“理念”到“行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性之路[J].江苏高教,2016(2). 

[4] 陈时见,周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6(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