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04:57: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一,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那时候的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到害怕,其中夹杂着些许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以下是我对大一的自叙。
大一我参加了很多协会的面试,其中包括学生会。当然,结
果很不理想,在学生会的面试当中我失败了,感到很遗憾。协会当中我虽然也去面试了部门的干事,但是结局都一样。所以最后我只是有两个协会的会员头衔。而由于个人的原因,协会的活动我参加的很少,并没有给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带来太多的色彩。不过我还是去听过一些的讲座和报告,也参加了一些学校和学院举行的活动,如百年校庆开幕式,院运会等。其中感到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军训夭折了,那一两天的军训我觉得我还是有些收获的。
本来我大一的学习目标并不太高,而事实也是这样,我只求不挂科,这不是没有志向,而是个人觉得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才是大学的的目标,结果大一下学期挂了物理,一科我觉得最不可能挂的科目挂了,心里真的很不舒服,特别郁闷的是兴趣也没有养成多少,人变懒惰了。
而在生活上,有点纠结。毕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或多或少有点不适应。有一段时间自己身体很差,胃口特别不好,对学校的饭菜很反感。同时面对新的同学,总还有点不习惯,特别是这里的人很多人说粤语,令我很无奈,不过还是慢慢适应了。
总的来说,我的大一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我也没有像自己当初自我要求的那样表现,整个人浑浑噩噩的,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许是习惯了高中的那种高压迫,强制性的学习,对于大学的的宽松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没有所谓的压力,似乎也没了动力。大一的我很失败,没有取得令我感到自豪的成就,似乎成了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实效性 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 Evaluation Model
WU Jiaquan, ZHU Guofeng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By summing up,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combing college evaluation problems and then create targeted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 college practice, so the parties involved can get in close contact to prevent falsifications and carefully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index system of individual students tea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effectiveness to b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build an effective model of social practice from a college student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g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推动其向纵深发展。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已初步形成了运行机制,每年都在广大地区、众多领域有序开展,产生了较好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实效性日益增强。然而,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考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仍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中的一个软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评价模式,对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显著增强其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校内部对参与实践的团队和个人予以评价;二是省级党团机构对高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总体效果予以评价,党团机构虽然也对参与实践的团体和个人予以评价,但主要是在各高校推荐的优秀团队和个人中进行评选,以确定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个人,属于间接评价。目前,虽然各高校和有关党团机构每年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其实效性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优秀实践团队及优秀实践个人,然后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等次获得者予以嘉奖,但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鲜有高校依据指标体系进行规范评价。多数高校在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时,往往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根据实践者个人或团队提供的成果申报表、接收单位意见和社会实践报告等,简单地评定一个等次,鲜有高校依据精心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深入评价,对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抄袭拼凑等现象置若罔闻,真假莫辨,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对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评价不够重视。因缺乏人手,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评价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专门机构,且视之为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往往把评价的重点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上,而对学生个人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档案,没有将社会实践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推荐就业等挂钩,缺乏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①
(3)对实践组织者高校的评价流于形式。目前,多数省份由团省委依据新闻媒体的报道情况评定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效果,造成不少高校高度重视媒体的报道却忽视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组织,功利性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团省委对考评结果的处置相对草率,往往只对获得优秀等次的高校予以嘉奖,对考核结果并没有严格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考核措施不力,不能充分调动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缺乏有效的评价模式。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造假行为已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不少大学生虚报材料,拼凑实践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实习经历注水。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的系统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各方都拥有发言权。然而,因为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模式,参与各方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为造假者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又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申诉环节,实践参与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考评等次。
2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具有导向功能,对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及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具有指引作用,也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精心构建指标体系,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目前,个别高校在实践中已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和运用,研究者已初步构建了指标体系,笔者对此进行总结、梳理,以在探索评价模式中予以运用。
(1)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实践者,培养其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是开展社会实践根本目的之所在。因此,所设置的评价指标要紧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素养,完善个人品质;拓展大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③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社会实践任务的履行情况,即社会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应尽的责任和应该承担的任务是否很好的完成;质量达标情况,即社会实践结束后上交的材料是否符合事先学校要求的质量标准;价值实现情况,即是否给实践接受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④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加以具体化。
(2)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关键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环节,山东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山东大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组织实施、考核办法都作了规定,其关键点在考核上,包括考核程序、等级、实践活动时间的计算、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登记表的写实性填写甚至抽查回访等都有详尽要求。严惩社会实践中的造假行为,是山东大学为了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凡实践报告弄虚作假或抄袭均按考试作弊处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如优秀学生评选奖学金,如果社会实践考核达不到良好以上,将一票否决。山东大学还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与学分管理,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改革,更名为“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作为一至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记录3个学分。其中社会实践占50%,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对社会实践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的,山东大学还颁发实践经历证书,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端正了实践的态度。此外,山东大学还设立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资助被评为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和个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⑤山东大学的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化倾向。
3 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模式
效果评价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力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过程中,各方主体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不仅影响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而且为部分人虚报信息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开发一个参与各方主体能够共享的网络平台,显得尤为必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参与各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过程中各负其责,则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而且评价方能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被评价方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申诉,具体模式见图1:
图1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模式
(1)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类似于目前多数省份使用的大学生就业网络系统,该系统由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创建并负责维护。各高校校级党团组织的职能部门、实践基地、相关媒体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链接,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输入分配的密码进入系统,各高校二级院系的党团工作人员、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输入密码进入系统。
(2)对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予以评价。高等院校的相关责任人事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者个体或团队评价指标体系,并通知拟参加实践的大学生上网浏览,以便在社会实践中按指标体系的导向行事。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个体或团队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按照指标体系的标准通过网络平台填写个人自评材料。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包括实践者个人或团队基本情况介绍,实践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电子邮箱、QQ号,实践报告等几个模块,其中实践报告要精心设计几个栏目,如实践时间、内容、主要成果、心得体会等,最好像课题申报表一样,以便于评价。接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对照评价指标,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相应的评价并及时保存数据,同时,还负责对学生提交的自评材料予以审核,发现弄虚作假等不实行为的,要在评价中予以指出。高校派出的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也负有考评的责任,审核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并通过网络平台给予相应的评价。最后,学校党团组织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上述三方评价,确定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的实践等次,并及时予以公布,受理学生的申诉,对申诉要认真对待,给申诉学生一个能使其信服的答复。
(3)对高等院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事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组织者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者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依据指标体系,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填写自评材料,及时保存数据。为了便于评审,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可依据指标体系划分成指导思想、保障体系、实践的组织实施情况、实践效果等数个栏目。实践基地和有关新闻媒体根据指标体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的相应界面填写对高校组织大学(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79页)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同时审核实践组织者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并及时保存数据。省级党团组织或教育主管单位的职能部门综合高校自评、实践基地评价以及媒体评价,评定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绩效的等次。考评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结果,实践组织者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提起申诉。在最终确定考评结果前,还需在考评组织者官方网站、新闻媒体上对考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考评的公正性。
注释
① 王武宁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6).
② 孙毅.社会实践造假应付检查,六成大学生实习经历注水[N].中国新闻网,2011.9.27.
③ 叶绍灿,刘瑞平.论大学生网络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客观 评价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实践能力强,涉及岗位多的专业,由此,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的更加严格,更加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现在高职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遵循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终极目标。
一、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
1.无法找到理论和能力的平衡点。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于看重理论知识的考察,在考试的内容上也是大同小异,全部是课本上有的,老师讲过的,甚至专门划重点,圈定考试范围,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完全靠死记硬背,学生根本没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试卷上缺乏具有“营养”的问题,无法突出学生个性、创新、逆向思维等思维能力。
2.重笔试,轻操作。
在我国,笔试一直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课程考试也一直通过笔试进行。但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一门技术类课程,仅仅通过笔试考核大大限制了其发展。通过笔试考试,虽然方便了阅卷和题目分析,但是却限制了学生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很难提高技能操作。
二、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方式
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标准,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立足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而采用的最新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方式,其提点在于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根据学生提点,拓展其潜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立足过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将布置项目任务的形式给学生,考核由项目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其中每个任务考核中都要对分析报告、设计思路方案或总结报告等规范性文档作评价。按完成项目任务的态度(15分,含出勤、纪律、态度等)、方案设计与项目效果(65分,含需求分析、方案可行性、技术选型、突发问题处理、项目展示等)、文档编制(20分,文档规范、文档格式等)进行综合评价
2.坚持全面评价。
在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考核中,不能片面的进行总结,应该遵循全面评价的原则,比如在“成绩评价表”中,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学习态度,应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多个项目,深入了解学生,从而对一个学生做出更加科学、公平的评价。
3.重视发展性评价。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可能存在完全一样的学生,由于每个人都存在差异,因此每个人的各方面能力也不相同,但是,要抱着发展的目光去评价学生,比如通过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深入了解,发现学生每个阶段取得的进步、变化,从而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4.采用激励性评价。
学生要取得学习的进步,不仅仅需要获得教师专业性的指导,更加需要积极的评价,正面的引导,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取得的没一点进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赞美,这些激励的话语,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提倡多次评价。
教师在做出评价是要慎重,特别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急需帮助的时候,当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后,教师可重新计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评价主体
在以往的评价工作中,教师一直作为评价的主导者,为了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应该逐渐向同学间互评及自评转移。
四、评价操作
1.自评。
学生通过完成某个阶段的任务而学习到新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使其融会贯通;学生的潜力是否得到有效开发;通过各种办法收集学生学习发展数据,从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通过对学生自评进行指导,促进教学改进。学生在进行任务时肯定会碰见很多问题,如果觉得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或者需要什么帮助,下次遇到相同情况能否妥善处理。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
2.互评。
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我们经常通过小组方式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按照小组的实训任务完成质量评定个人成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组织协调力及团队创新力。
3.专家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独立完成一项项目时,教师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业的学者、专家、技能竞赛获得者等进行点评,以帮助学生完善和总结。比如,当某位学生接到了某网吧的业务,网吧老板由于经济效益好,打算对网吧规模进行扩容,现有以下要求:第一,具备一定的数据容错与恢复能力;第二,能针对不同用户给予不同的磁盘配额;第三,在网吧内建立服务器,方便网吧内客户通过此服务器进行电影和游戏的下载。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通知老师点评,或通过老师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以便及时了解自己不足,明白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4.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其实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把学生的课堂笔记,完成作业的质量,课堂上发言等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获得综合评价。
5.评价标准。
学生的最后成绩是多少,有什么样的标准呢?我们要进行综合考虑,当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分别是100分,那么总分等于自评和小组评的各30%,加上教师评的40%。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影响到今后的前途,因此,要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以积极评价为主导,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黄仙姣.浅谈网络安全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
[2]卢云燕.网络安全及其防范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0)
论文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课开放式评价例谈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已经向我们描述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评价的多元性,评价的主体性,评价的开放性。其中评价的开放性,是指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功能。本文拟就思想行政治课评价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专题作业法
所谓专题作业,不是以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专题作业包括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用专题作业来培养、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美国己广泛采用。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专题作业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孩子们将他们调查、研究所得以报告、论文形式显示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探索、学习过程:收集资料、阅读、寻找信息、确立观点、组织文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需要在具有创新特点的实践活动中加以培养。
1.操作方法:
A选题:学校列出专题作业菜单,学生凭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也可自己另立题目。学生一旦确立“课题”,便不许更改。
B调查研究:为时一个月,学校可提供一些资料,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成立小组进行调查研究。
C书面总结:学生必须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文章形式可事先提供,作业要求。应视不同年级而有层次差异。
2.评价方法:
A学生能完成作业,一律得优。因为从决定题目,到阅读找寻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学着思考、筛选教育教学论文,组织研究材料……能完成者便已达到要求。
B可请评委对专题作业一一评价,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
C建立激励机制。组织优秀专题作业在板报、班刊、校刊上发表,集体评议。
二、观察法
对学生行为日常观察所得信息的效用和质量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改进:第一,对于一些重要学习结果的集中观察;第二,系统地记载观察结果。
根据观察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可将观察分为一般观察和集中观察两类。
A一般观察:这种观察将学生的成就和进步记录在包括整个班级成员名单的表格上。表格可以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也可以贴在教室里的墙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考评的内容论文怎么写。当一周结束后,可将观察表格裁剪下来,归入学生个人档案。最便利的方法是运用粘贴纸记录观察结果,一段时期后将其粘贴于学生的个人档案。
B集中观察:这种观察集中于学生行为和结果的一些特别方面或集中于一组特别的学生,观察时让学生集中于一些特别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在活动中观察学生分析问题、指出疑问的技能、说话和倾听表现的交流沟通技能。教师也可以采取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系统地观察五到六个学生组成的小组,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来获取更多的信息,据此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概念。
三、品德自评、互评法
思想品德自评以评价者自身的思想品德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思想品德评价的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形式,是一种充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自评中学生要认真按照评价标准,条条对照,哪些项目达到要求,哪些项目没达到要求,哪些项目还有欠缺。自评能使自己的主观因素起变化,能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使其道德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别人到自己,并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与判断,扬善弃恶,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道德行为。因此自评是学生反思的过程,可以内化自己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动机;也是不断自我教育、塑造自我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自我评价的程序:按照思想品德项目规定的标准,全面地衡量自己,哪些项目优,哪些项目中,哪些项目差;按照思想品德评价标准,逐项划等级或打分;总结经验,对没有达到思想品德要求,还有欠缺的项目进行反思,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通过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有一个全面认识,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实现自我矫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互评是在思想品德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评价者之间互为评价主体及客体进行的价值判断。包括小组互评:一般由前后座四人为一组,开展互相评价。首先对每个人进行评定,由被评者简略地汇报一下组评和自评情况。其次组长评出本组获优同学,总结本组表现突出、进步最快的情况。然后是班级互评,先由组长汇报,把每个人被评议后的等级向全班同学公布,并介绍好与差的典型事例。班级评议是在个人与小组评的基础上教育教学论文,全班同学共同评议,要评出表现突出的同学,评出进步最快的同学。最后小结,一般由班主任总结,指出评价活动的优缺点,表扬好同学、进步同学,指出班级好的及差的方面,鼓励同学努力向上,人人争取更大进步。通过互相评价达到及时反馈调节,良好行为及时巩固,发现问题及时教育,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矫正。组长汇报、群评谈体会的过程,也就是班集体正确舆论形成过程。这个过程能促使班集体积极向上,富有朝气,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互相评价使学生对各自的优缺点、各自在群体中的位置有一个全面了解,使同学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好风气得以形成。通过互相评价,促使大家团结一致,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共同提高,并进而切实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还很多,总之开放式评价方式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态度、个性化的独特表现的自然观察,而不单是通过书面材料来判定学生的一切;它更强调学习过程的评论,而不单是评分;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两者之间、它更强调质性评价。
一、深化“改革”认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要求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素质评价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和能力发展过程,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通过改革学生评价的模式、内容和方式,打破“单一”唯分论的评价格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特殊地理区位的实际需要 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较为复杂,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相当大,优秀学生与骨干教师外流现象突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二、实现“改革”探索
开县东华初级中学从2010年9月起,开始了“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扎实真干的步履。
(一)开发载体
1.学科课程的能力素养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县东华初级中学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运动改变人生》《艺术成就梦想》《科技改变生活》等十多种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学校通过实施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导一练,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2.常规管理的自律素养 构建以政教处为核心、职能部门为依托、学生干部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常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科学制订《文明礼仪考核评定细则》,建立班级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制度调控和督导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常规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人人享受管理的成果,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继续发扬,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常规管理文化。
3.爱国教育的思想素养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办专题讲座,开展师生演讲、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选定60首革命歌曲为学生必唱歌曲,每个期末对学生进行抽测考核;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利用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宣誓、国文经典诵读、讲先辈革命故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4.礼仪教育的文明素养 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常态化管理,编印《文明礼仪教育读本》《感恩教育读本》等德育校本教材,编制《校园安全三字诀》《文明礼仪歌谣》在每个教室张贴,人人熟读成诵;将《三字诀》和《礼仪歌谣》编排成快板剧,作为重大节典活动的保留表演节目。通过学生会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并将其纳入学生个人评价、班级考核。
5.环境文化的内涵素养 师生动手自己创作,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长廊、艺术长廊、师生作品展览园”等展示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使教室、寝室、文化墙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阵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板等载体,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行动去创造美。
6.主题活动的综合素养 成立体育、美术、音乐、形体、科技创作、通讯报道等学生社团,各社团在指导教师组织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定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师指导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双周三课间和重大节日庆典等平台,展示学生自编的舞蹈、课本剧、艺术作品、科技作品等,每月末对各个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实施评价
1.构建评价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的六大基础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按照《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学生成长手册》,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新学期,我的展望》《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四个部分。
①《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除记录基本情况外,主要有我的爱好特长、我喜欢的格言、我的理想、我的偶像、我的困惑、新学期我的奋斗目标等项目。
②《新学期,我的展望》。包括三个项目:即上期我做得成功的方面(进步及改善之处)及经验,我做得不够的方面(求知做人做事存在的问题等)及教训,本期计划和寄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拟出本期最想做的事或者要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
③《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包括12个项目:良好心态(3个二级指标)、严于律己(7个二级指标)、人际和谐(3个二级指标)、主动学习(4个二级指标)、课余生活(3个二级指标)、珍惜我健康(2个二级指标)、成功与收获、计划与执行、自我总体评价、需要努力的方面、组长评价、班主任评价。
④《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核心部分为六个板块:道德素养(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公民素养(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学习能力(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运动与健康(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审美与表现(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通过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得到。另有本期学业成绩报告单、本期荣誉记录、同学的祝愿、班主任评语、爸爸妈妈眼中的我、父母的祝愿、自我小结等项目。
2.规范评价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阶段。过程性评价以学期为单位,终结性评价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依据《学生成长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自己每周的表现和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我评价,成长小组内同学互评后给出等级和下周建议,在成长手册相关栏目中逐项登记。二是班委考核小组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班委考核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履行班级责任情况为依据,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果逐一核对,推选当周优秀小组和个人,将考核评价结果交教师评价小组审核。三是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将班级考核评价结果统计表汇总,调阅《学生成长手册》的原始记录,对学生个人及班委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后评定等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语,报政教处登记备案。
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家长委员会监督下的学校评价委员会集体评价的方式:学生毕业时,学校评价委员会根据《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规定及程序,参考学生每个学期的发展情况和评价结论,在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下,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终结评价,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录入规定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报县教委相关部门审批认定。
3.严格评价管理
每位学生每期发放一本《学生成长手册》,探索多级评价管理。采用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础、班级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依据、家长建议为补充、学校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分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每学期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依据,报学校评价委员会审核认定后,填写《重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
(三)初显评价成效
通过三年的“改革”评价实践,我们初步获取了三个成效。
1.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尘不染的校园环境、个性飞扬的班级文化、富有特色的寝室文化、彬彬有礼的微笑面容就是佐证;自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学生获县级以上各种奖励明显增多,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逐年攀升,考入重点中学的艺体特长生每年大幅度增加。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变“讲”为“导”已成教学的主流行走方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了,主题教育更加丰富了,社团活动更加活跃了,教师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的频率更高了,等次也更高了。
3.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的管理已经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初中教育工作考核二等奖”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三、强化“改革”反思
(一)评价目的要更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要通过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通过素质评价促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健康成长、人人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评价思路要更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出发点,以指导、赏识、激励、表彰为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评价重心要更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
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文明素养、体质发展、人际交往、主动学习、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四)评价方式要更注重自我描述与师生互评
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要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再现,又要做到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既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效调动学生的自评、互评的积极性,又要重视学校、部门、教师的正确引领。
一、瑞典国家考试制度的现状
(一)国家考试制度的主要内容国家考试制度包括强制或自愿参加的全国学科考试、自愿使用的诊断性测试材料以及基于网络的试题库。目前,瑞典国家教育署为2年级和7年级提供诊断性测试材料,为3年级、5年级和9年级提供强制性参加的学科测验(详见表2)。高中阶段(10~12年级)国家考试科目最多。学生必须根据自己选学的不同专业,参加相应的国家科目考试。[2]为确保国家考试制度的正常运作,瑞典国家教育署负责委托大学和研究机构建设题库以及历次国家考试实施后抽样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并全国及区域性分析报告。目的在于方便学校与全国考试情况进行比较。
(二)评分系统原来的常模参照评分系统主要反映学生个体成绩在当年学生群体中的百分排位,更多地带来竞争的压力。新的评分系统采用的是标准参照制,具体分数的意义参见表3。瑞典教育系统规定,8年级以上的学生开始用分数评价,高中学生所有课程都要评分。而8、9年级学生成绩如果达不到10分,则不计成绩。标准参照评分制基于课程大纲规定的学科目标,是基于评分标准的等第制评分。评分标准相当于“学业成绩标准”,规定了学生得到某个分数等第需要完成规定的相应目标以及具有的学力。每一个等第成绩都代表着相应的学生学业目标的具体说明。不同的分数等第对应不同的能力层次、知识水平的要求。在国家考试科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其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评分。标准参照评分制成绩的意义是反映学生个体的学业达标情况,不足之处在于相同等第的成绩无法反映出学生个体的不同。为此,依据规定的“学业成绩标准”,教师还要给出一个描述学生优点及缺点的个人成长报告,并包括学校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个人成长报告必须包括学生所修习的每一门课程,且为书面形式。个人报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有关学业能力的信息,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业上的能力发展。
(三)国家考试的目的和组织1.目的国家考试是瑞典国家教育署对全国整体教育质量监测时收集数据的重要渠道。瑞典国家教育署负责考试结果数据的收集,并进行国家级、市政级和学校级的汇总分析。收集的数据来自所有的参试者,即全样本收集。分析基于性别、移民背景、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学生的最终成绩等信息与国家考试的相关性。这些分析结果是国家监测全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数据支持。国家考试的结果用于支持评价和评分,也为学生和父母提供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需要获得具体帮助的描述。这些成绩与学生的能力回顾和个人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希望能准确描述学生的能力。当一个学生在他的知识能力发展中有明显的不足时,必须为学生草拟相应的补救计划,以确保个体的特殊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学生的最终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既包括国家考试结果,也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教师给出的评价。义务教育的9年级进行的瑞典语、英语和数学的国家考试是终结性的,既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大纲要求的工具,又是校准学生校内评分的重要工具。5年级的国家考试是形成性的,分析学生的长处和不足。考试主要用于为学生及其父母提供相关信息,并不用于辅助评分。在8年级之前,瑞典学生没有分数说明。诊断材料将提供给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知识发展水平。高中阶段学生的国家考试成绩包含选拔的功能。国家考试成绩与校内成绩均是标准参照评分系统,这两部分的所有科目的成绩将按照一个公式转换成一个平均分数(GradePointAverage,简称GPA)。该转换公式包含所有科目、科目的学分以及科目的权重,经过转换以后,将得到一个0~20的数值。在公式中所有的科目分数都是平等的,但是权重依据课程时长的不同而不同。[3]高中阶段的GPA是大学入学选拔的重要依据。2.组织开发一次国家考试需要1.5~2年,每次约需150万克朗(约合21万美元),由瑞典国家教育署全权负责。开发过程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决定考试内容、考试实施的条件、任务格式、结果解释等。当开发一个国家考试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包括考试的目的、内容、结果的使用、考试的结构、试测、试测并调整考试题目的偏倚、在此次测验开发中使用的技术、不同的作答情况与完成的学习目标的关系以及评分标准、考试结果数据的收集等。印刷和分发国家考试试卷的费用目前全部由瑞典国家教育署承担,对学校和学生都是免费的。非强制性的国家考试试卷则仅向学校收取印刷和分发的成本价。瑞典国家教育署还负责国家考试试题的保密工作,要保证接触试卷的各个环节的保密。国家考试的具体日期和时间由瑞典国家教育署决定(口语子测验除外),日期决定后,所有学校将同时开始相应科目的国家考试。此外,瑞典国家教育署正在进行着基于互联网的考试的研发。
(四)国家考试的影响1.国家级考试结果的收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瑞典自由选举的政体模式,导致了新的党派成为执政党。而新的执政党推行基于目标的政府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变大。而有关国家考试的统计数据为随后的追踪调查提供了基础。其二,对全国教育质量监测以及地方教育质量提高的职责使得对全国的整体统计数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市政层面也更需要对提高自身教育质量有帮助的统计数据信息。而在家长和学生层面,选择学校的自由也使得他们需要有关学校的质量信息,以便做出决定。其三,国家考试的数据分析,也为与PISA、PIRLS、TIMSS等国际项目的测试结果提供比较信息。这一点对于政界和媒体来说也很重要。2.国家考试让各方更清楚各自的位置多数校长和教师认为,国家学科考试很重要并且满足了很多需求。例如,可以清晰了解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中的优点和缺点,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一部分教师认为,这些国家级考试有助于对教学大纲的了解,也为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测验例子。大多数教师不会有意迎合考试,也不会被考试控制教学。但也有教师认为国家考试加重了工作负担,所以不希望再扩大范围。很大一部分教学人员会利用国家考试的结果信息进行后续的追踪改进。教师们能感到,学生会积极地尽最大可能去准备考试,在考试前会感到焦虑和压力。3.国家考试在不断改进中瑞典国家教育署为了研究评价和评分的标准一致性问题,已经实施了几次调查研究。2000年,专门举行了一次全国考试,根据这次考试暴露出的不足,实施了一些初步措施。瑞典国家教育署还研究国家考试评分与学生最终评分的一致性。9年级的全国考试成绩是该研究的重要对象。虽然9年级的全国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对所有目标的掌握情况,但是这个成绩能反映各个学校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的情况。研究表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对评价标准、评分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还需要开发更多的工具解决一致性问题。
二、评析
(一)瑞典国家考试制度是与其他教育改革配合的体系,是逐步形成的众所周知,瑞典是著名的高福利发达国家。教育政策一直是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策略。平等受教育,是实现个人民利、整个社会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在瑞典独特的中央集权化的福利国家模式下,以预留资源、法律法规为保障,在教育体系中形成了统一的综合义务教育学校和统合高中(职业导向和学术导向的高中合并)。这种模式保证了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保障了平均分配教育资源。基础教育中基本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主要原因是防止竞争思想和意识的产生。然而,弊端也随之产生。比如,有些人过度占用教育资源。研究表明,高就学率或许意味着教育系统的低效率,很多瑞典人利用成人教育项目、在职学习弥补学习缺失,使中学教育持续的时间特别长(至少10%的瑞典人一生都没有完成中学教育),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4]社会人士也认为,学校缺少评分体系,公民选择权太少,尤其是择校权,同时几乎没有评估教育的工具和标准。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加之瑞典经济环境的变化,教育体制改革终于逐步实施,分权化、选择和引入市场竞争力成为主流。课程大纲决定权下放到各市政一级,允许开办私立学校,允许学生择校。此时,国家考试制度也作为配套改革的措施逐渐进入到基础教育体系中。第一次全国9年级数学考试于1989年开始,之后推广到核心科目。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有9年级的数学、英语、瑞典语的国家考试必须参加。2009年,3年级、5年级的瑞典语、数学、英语成为强制性国家考试。生物、物理、化学成为9年级的全国考试科目。同时,逐渐完善的国家考试制度配合了教育体系中的分权化改革和择校改革。教育体系中的分权化改革促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权、自授予了瑞典地方、学校,这带来多样化的同时,也导致国家监测和评估教育质量遇到了新问题。由此,统一考试内容、统一评分标准的国家考试成为收集数据的有效渠道,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外,教育体系改革的亮点——给予学生、家长择校权,使得有关学校质量的信息变得至关重要。而瑞典相关法律规定,国家考试结果必须在相关媒体公布,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家长、学生合适且必要的提示。
(二)充分发挥国家考试的教育质量监测功能和服务功能在瑞典,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除了国家考试以外,还有瑞典学能测验(SweSAT)。瑞典学能测验是一个独立于学科的能力测验,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能力,重点测试语言文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并以分数为学生排序。该测验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有一定的考试费用,类似于美国的学能测验(SAT)。SweSAT的题目全部为选择题,共160个。考试结束后由计算机自动评分,经过标准化过程,将原始分全部转换为0.0~2.0的对照量表的标准分,增量为0.1。[5]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考试与SweSAT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SweSAT的成绩主要用于申请进入大学,约30%~60%的高等教育招生名额根据申请人的SweSAT成绩决定。尤其是当申请的学位有限时,大学就会根据GPA成绩或SweSAT成绩来决定录取名额。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用自己的GPA成绩还是SweSAT成绩申请。而且,对于那些没有完整的高中GPA成绩的申请者,参加SweSAT就是重要的申请途径。另有30%~60%的高等教育招生名额根据申请人的GPA成绩决定。国家考试科目是GPA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申请大学时,GPA成绩与SweSAT成绩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参加这两类考试的人,有一部分高度重合。另外,SweSAT是独立于学科教育的一种考试,无论命题、评分等都与中学教学无关。所以,挖掘国家考试数据中与SweSAT成绩相关的部分,可以发现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目的,专家们对1997-2002年的SweSAT成绩及相应学生的GPA成绩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瑞典学生的GPA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趋势。但是原因并不是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而是教师在评分上放宽了标准。[6]该研究的重要意义是印证了两类考试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学学校体系之外对中学教学质量进行了监测。对于一种考试制度,通常应用最多的是其选拨、评价功能。极端的例子就是通过考试给学生打上分数的标签。而瑞典国家考试制度在设计之初,就只是选择核心的科目,并且尽可能降低比例。瑞典高中课程计划规定学生无论选择国家专业计划中的哪类课程方案,都必须包含8门核心课程,即英语、数学、瑞典语(或作为第二语言的瑞典语)、艺术、体育与卫生、科学、公民、宗教。[7]核心课程总学分约占高中生毕业所需学分的30%。而这些核心课程中也只有数学、英语、瑞典语是国家考试科目。如此,国家考试中的学科成绩占学生最后总成绩的比例很小。为了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瑞典已经将国家考试的排名作用尽量削弱。瑞典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国家考试制度的实施能为相关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首先,充分利用国家考试这个途径收集信息数据。目前,国家考试科目统计分析采用的是所有学生的全样本数据,并建立完备的数据库,而且数据库对公众开放。其次,在数据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提供不同侧重点的报告。报告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为教育研究、咨询、决策者提供的报告。此类报告信息完整,多有反映教育现状的概貌信息及比较信息,并加入根据数据分析出的显见趋势分析等信息,有利于研究者继续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决策研究。二是为市政、学区、学校中各级教育管理者提供的报告。这类报告相对中观层面,区域性的比较分析信息较多,在比较中,多呈现对相同目标、相同标准执行结果的不同,希望为管理者提供管理方面的借鉴,从而维护教育的整体公平、公正。三是为学生、家长提供的报告。这类报告属微观层面,强调对个体的服务。内容包括对学生个体学业情况的说明及原因,而不只是报告分数等第,同时包括家长需要的信息。
(三)瑞典国家考试制度是一个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评价瑞典国家考试制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次终结性考试。该体系是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既有必须参加或自愿参加的全国学科考试,例如9年级国家考试的学科测验都是终结性的,又有自愿使用的诊断性测试材料以及基于网络的试题库,例如5年级国家考试的学科测验就是形成性的。而终结性的考试可以认为是学业成就考试,考察学生是否达到学科教学目标。形成性考试不仅要考察学生是否达到学科教学目标标准,还具有诊断功能。形成性考试中有些任务既可以给一个人完成,也可以由一个小组完成。教师可以根据测试结果为学生个体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调整自己的教学。在评价体系理论中,个体自评、互评也是非常重要的模式。为此,瑞典国家考试的学科测验中,设计了基于表格模式的限定性问题和完全开放性问题,用于学生自评。限定性问题是要求回答“是”或者“否”的题目。主要测试学生本人对自己知识能力掌握程度的认识,鲜有感彩。而开放性自评题目则主要是收集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使用信息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为了能让学生有兴趣回答自评的题目,以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出题者尽量在考试时间、试卷的长度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国家考试中开发出合适的形式。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的意见,坚持肯定自我评价的作用,并能够真正贯彻执行。
[摘要]:WebQuest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和实践将WebQuest运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烹饪原料知识课的教学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WebQuest 中等职业学校 烹饪原料知识
一、WebQuest简介
WebQuest是美国圣地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因此,WebQuest是一种以网络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或问题,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信息资源,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使问题得到创造性地解决。
二、WebQuest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观认识,而且重视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建构主义观点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2.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WebQuest中采用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的教学方式,体现出了合作学习的思想。合作学习的创始人约翰逊兄弟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混合编组、积极互赖、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和小组自评。WebQuest小组活动中,这几个方面都是教师在分组活动时应该严格做到的。混合编组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小组的组外“同质性”和组内“异质性”,即小组之间应该保持大概相当的水平,小组内应该有不同性别、特长、性格、学业成绩的学生。
3.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WebQuest教学正好能地体现这些方面,所以科学新课程运用WebQuest教学来辅助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三、烹饪原料知识课中引入WebQuest的意义
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烹饪原料知识教材编写的十分系统与详尽,给学生认知和了解各种烹饪原料的基础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这一些问题:
1.知识过于陈旧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快,数小时之内就能将某一新的事件和信息传遍全球,而随着现代烹饪技术的发展,新的烹饪原料的种类、烹饪原料新的性质和用法也层出不穷,相对于此,现行的教材中很多内容还在使用十多年前的资料,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
现行的教材内容详尽,体例得当,在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很容易被教材中的内容所框死,即使教师在课堂补充相应的知识,但限于课时有限以及个人能力的单薄,也不能面面俱到,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烹饪原料知识课WebQuest教学设计的过程
1.采用的形式
受到学校教学条件与网络环境的限制,尚无法在烹饪原料知识课上实行全面的“联机型”WebQuest的教学方式,而采用的“单机型”教学方式,即课上布置任务,课后进行调查,课上汇报调查结果。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每次调查的周期限定在2周,让学生在这2周内进行网络调查以及调查报告的制作,并在课堂上进行总结。
2.教学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一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课题选定,布置任务
在这个环节,主要要告诉学生到底要做些什么?网络资源浩瀚如烟,学生在初次接触WebQuest学习时,经常面点广阔的网络资源无所适从。因此我以教学任务单的形式,下达学习任务。
当然,当熟悉了这种学习方式以后,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原料进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给出资源,分组完成调查任务
获取大量的网络资源,网址的搜集是至关重要的。“资源”其实就是一个网址清单,这里提供的网址一般不能太少,最多十几个,最少也要五六个。而资源不一定全部来自于网络,一些离线资源,如杂志、书刊、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等,甚至我们现行的教材,也是WebQuest的重要成分。教师首先要对这些网站进行浏览,然后精选出和任务有密切关系的网址,即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站网址。
(3)适当的技术指导,引导学生完成调查
这一环节在学生初次接触WebQuest时,显得格外重要,在通过实践和调研,我发现尽管现在中职学生上网的比例很高,但真正能将网络资源利用到学习上的很少,甚至有学生不会使用搜索引擎,因此必要的技术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4)课堂汇报与评价
这是WebQuest的一个重头戏,检查学生的调查成果,了解教学成效,主要在这个环节体现,为了简化过程,规范程序,我统一要求学生以PPT汇报和调查笔记的形式呈现各自的调查成果。评价时从学生个人的笔记结合小组汇报的成绩进行评分,为了能让学生能够重视小组合作,制作好汇报课件,我将评分标准核定为小组报告占60%,个人笔记占40%。
(5)总结与归纳
用简短的语言总结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为学习结果的拓展推广提供一个机会。
五、WebQuest在烹饪原料知识课实践的困难与困惑
技术上的缺失,尚无法做出一个完整的WebQuest教学的模板,这是我目前的最大的困难,也是我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阶段缺乏学生的自评,完整的评价应当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我也曾经采取过类似的评价方式,但从实践情况上看,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2个,一是学生自评时不够客观严肃,很多学生直接给自己打满分;二是互评时,有的学生出于面子原因,也不能比较真实客观的给予他人进行评价。
六、结束语
虽然WebQuest教学法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其在烹饪专业教学的运用还属于摸索阶段,为了能将这一先进有效地教学方法,能充分的运用到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还需要我不断的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韩晓红,闫英琪,郭丽.基于WebQuest的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4).
[2]曾清红.浅析WebQuest教学模式.中小学电教,2008,(7).
一般院校课程的评价模式主要以任课教师主观评价为主,往往因为过于依赖教师本身经验及喜好容易产生随意或其他不确定因素,无法客观全面发现问题,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的效率存在重要的关联性。以包装课程为例,作为选修课的时候学生学习状况表现为:迟到,缺课率低,专注度高,配合完成好。相反普通专业班级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大约1/4属于主动学习型。这当中又分为责任习惯型和兴趣驱动型。1/2到2/3的是被动跟随型,其余的则是应付甚至抗拒型。在一个常规班级中有如此数量的消极学习心态的学生在当前二本艺术设计专业中已成为常态。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及评价主导介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目前教改核心问题之一。
二、包装课程评价价值观
修正以评价促进教学改革是总的目标,课程价值观的确立对评价体系建立与修正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艺术院校包装教学总体上是以模拟案例或者教师出题,学生围绕命题完成。课程的主要价值构成要素是虚拟作品结构和教师评定的成绩。教师的看法决定价值。这样的价值体系显然不能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和影响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首先,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环节看,不符合新形势下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观,素质教育观点认为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且注重开发潜能与创造精神,是主导性的课程评价价值观。其次,从学生接受心理的角度看,不符合多元、个性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创意的设计教学目标。现在的在校生基本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女多男少,自我感特别强烈,不喜欢被忽视和比较、批评。传统评价模式以平行比较排序,以优促差,是单一评价标准以及对象导致的结果。再次,从实际、实践、实效出发,最优化教学层面看,传统包装教学评价以教师代替社会评价、专业评价。教师本身的实践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面对的实际问题缺乏实践支撑,往往陷入经验主义或者主观化的境地,容易造成不够客观全面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包装课程多元评价的构成与实施
1.一元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内涵
广义地看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照教育目标,对教育现象、时间做出价值的判断的过程。评价的多元指的是评价主体从单一自上而下的任课教师主导评价变为自评、互评与他评。过去的主要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被评价主体是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学习过程的表现。体现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占70%,考试成绩占30%,考试成绩基本就是最终完成的作品,而平时成绩则根据平时作业评分加上考勤出勤综合得出。按照老师的要求、符合老师的口味,不迟到旷课就可以获得好的分数。这一种评价方式容易让习惯听话的“好学生”脱颖而出,教师成为获得好评价的中心和主体,这对于一些解决问题能力强、具有独立思想创意的学生反而有可能因为教师主观判断而受到打击,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适时地加入互评、自评以及来自社会的他评是构成多元评价的新主体。所谓自评,在包装教学的实施中指的是学生对自身通过学习产生的变化做出价值判断。自评的“自”不仅是特指学生个体自己,而且它代表的是学生的群体,是区别于教师、专家、其他社会评价的他评之外的学生对自己之间的自评互评。这就很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同时也是对学习进行评价的主体的思维,是符合新形势教学改革演进的。他评,则包括主观评价以外增加的部分。教师的评价并非不重要,而是转化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监督、个性的认知理解与协调、对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环节的衔接等方面,而不是把焦点集中在评价学生作品。因此教师的评价既包含专业评价成分又介于专业评价与项目经理之间他评的核心部分,是社会评价。包括专业技能与理论、工艺与材料、营销合理性,主要依赖实践从业专才以及经销商。目标消费者则是作为最终成品市场测试的主要对象,是他评中的重要部分。
2.包装课程多元评价的实施
首先必须确立项目,将教学目标与实践对象结合。视传2002级包装设计二课程的内容是系列化包装与包装文化。作为指导教师我把项目范围设定为韶关市本地企业、具有竞争危机的商品品牌。选定一家“公改私”的面食企业。他们正好面临外地商品激烈竞争,于是一拍即合,共同设定课题项目的教学内容,并积极配合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了教学社会评价的主体。在此之后,马上进行课题组的分组。分组的原则是随机抽取与自由组合相结合,刻意模拟岗位教学中设计公司的工作状况,避免出现小组互评自评不够严谨客观、人情主义的情况。不同的组合由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产生新鲜感、责任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制定好工作计划后,立即展开小组市场与企业调研,撰写报告及汇报电子文档、个人绘制草图。这一阶段既是合作同时又是各自竞争的,充分体现个人在小组中的价值与个人的能力。接下来是经过修改的中期设计方案,主要由少量专业人士与企业人士参与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也是体现社会评价、专业评价的首次介入。经过再次的深入修改,完稿之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次方案评议会。评价主体为专业人士,包括教师、职业设计师、企业营销主管及基层营销、目标消费者代表。从生产材料工艺、成本、营销心理、创意等全方面细节考评各组作品,分别量化评价。
3.多元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克里芬在其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概念。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活动效果而采用多样化手段持续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制订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过程中,设计评价手段,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改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终结性评价是指以传统的卷面考试成绩评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好处是容易量化。但是,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的日常表现,一考定性,存在评价不够科学严谨的问题。
本课题以高职“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研究内容紧紧围绕如何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为主导的“综合英语”课程考核模式,从而得出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实施的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二、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明确学生是评价过程的主体,各种评价方式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日常评价活动。
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融合的原则。在应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标准从单一注重知识转向能力、兴趣、动机等各因素综合考量,科学评判。
第三,激励性原则。学生通过参与形成性评价机制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点一滴进步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获得进步的动力,实现不断自我发展的目标。
第四,多元性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日常观察、学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针对性测试、特色活动记录等多种方式。融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伙伴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内容既要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评价,又要考虑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情感、学习态度及学习策略等评价。
第五,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根据评价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更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是否令人满意?学生学习进步情况怎样?在哪些方面多数学生有学习困难?哪些学生需要在某些方面予以特别关注?
三、具体实施
教师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内容可以概括为学生个体的表现、一对一的表现和分小组执行教学任务时的表现等。教师及时记录学生表现情况,综合课堂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教师可根据课堂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作出全面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生撰写学习报告:学习报告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对话交流。学生通过撰写学习报告,以日记或周记形式把每天或每周的学习情况记录下来,及时汇报学习内容和进展,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作出个人评价。借助撰写学习报告的方式,学生及时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学生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可以收集学习相关资料,体现在取得的努力成果。档案材料可以包括任何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内容,平时的作业,小测试,英语对话录音,视频等。
学生自评与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机制的作用,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示范如何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可以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互助意识。
教师评价:教师应该采取简明、具体并具有针对性的评语,明确指出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优缺点要兼顾。
四、主要研究结果
(一)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在深化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突出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遵循以下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法。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按照教学单元主题和自己的兴趣组成4―6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研讨,确定小组活动的主题及方式,展开材料的收集、交流、加工和整理,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共同完成课堂展示。
2.比较教学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联系而又有差异的知识放在一起,由此及彼,进行分析和鉴赏。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比分析,使复杂的知识更为简单。例如,在讲到英语国家政治制度的时候,可以将国家元首、政府、政党、立法机关等做横向对比,归纳其差异,同时可以找出共同点。
3.任务教学法,是交际语言教学的方法之一,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并体验如何用语言做事或解决问题,促进语言学习。
(二)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课程的考核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课程总成绩100分,其中形成性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70%,主要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终结性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30%,侧重考核学生对课程所学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努力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教师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要尽力做好整体规划设计,统一标准,使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及时和学生沟通,调整不合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