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阶下囚的自我修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3 03:12: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阶下囚的自我修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一要严把欲望之关,抵御各种诱惑,坚定理想信念。纵观那些服刑人员的成长轨迹,可以说他们过去都是热血方刚、踌躇满志,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都曾经是父母的好孩子、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都曾经是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好干部、好领导,而今天成为阶下囚,成为罪人。究其原因:他们在功成名就后放松了学习、淡化了党性修养,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丧失党性原则;放松了对欲望的控制,淡化了道德情操的培养,抵挡不住权欲、利欲、贪欲、的诱惑,丧失精神支柱,丧失灵魂。导致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只讲实惠、只讲钱财、只讲索取,不讲理想、不讲奉献、不讲原则。他们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攫取更大权力、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工具,丧失信念、贪得无厌、腐化堕落、践踏道德,最终踏上了不之归路。警示教育会上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忏悔,用他们痛悔莫及的警醒,用他们对自由和生活的渴望,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诫我们,作为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到“淡泊名利,清风拂袖身自正;曲直分明,正气在胸威自生”。

二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坚持思想政治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向焦裕禄、孔繁森等,这些楷模学习。不断校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充满诱惑、纷繁复杂的社会;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吸取他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

;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站内范文搜索 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严防“一念之差”,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远离“红线”。在自己的工作实际中,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时刻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醒能力,坚决抵制社会上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立于不败之地。要不断地用“清风扶正气,廉字值千金”来勉励自己。

三要切实增强责任感,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作为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站在反腐倡廉这块阵地的最前沿。那些典型案件说明,领导干部一旦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贪欲膨胀、利欲熏心,在金钱面前打败仗;就会给家庭带来重大灾难,给国家带来严重损失,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最终变成罪人,损害家庭、留毒社会、贻害一方。时刻不能忘记对家庭我们有抚养、赡养责任;对社会我们有正确行使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和权力的责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有传承传统美德、弘扬优良文化的责任。我们要从反面教材中汲取了教训,从点点滴滴处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勇于担负家庭、组织、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始终把家庭、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和重托,倾注在本职工作中,把握自己、管住自己、走好人生路。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参加这次警示教育活动,我感到作为一名国家干部,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欲望,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高素质的人民公仆。

;

第2篇

根据上级的统一安排,11月12日,我随党员干部前往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参观了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图片展,观看了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录像,接受了一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我看到了、听到了少数党员干部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令人痛心。那些摆在面前的反面案例、人物,那些萦绕在耳边得声音,使我震撼。通过参与这次警示教育活动,我的内心深处受到了一次洗礼,感受颇深,启发很大。使我更清醒的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增强了反腐倡廉的坚定性、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次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严把欲望之关,抵御各种诱惑,坚定理想信念。纵观那些服刑人员的成长轨迹,可以说他们过去都是热血方刚、踌躇满志,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都曾经是父母的好孩子、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都曾经是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好干部、好领导,而今天成为阶下囚,成为罪人。究其原因:他们在功成名就后放松了学习、淡化了党性修养,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丧失党性原则;放松了对欲望的控制,淡化了道德情操的培养,抵挡不住权欲、利欲、贪欲、的诱惑,丧失精神支柱,丧失灵魂。导致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只讲实惠、只讲钱财、只讲索取,不讲理想、不讲奉献、不讲原则。他们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攫取更大权力、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工具,丧失信念、贪得无厌、腐化堕落、践踏道德,最终踏上了不之归路。警示教育会上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忏悔,用他们痛悔莫及的警醒,用他们对自由和生活的渴望,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诫我们,作为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到“淡泊名利,清风拂袖身自正;曲直分明,正气在胸威自生”。

二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坚持思想政治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向焦裕禄、孔繁森等,这些楷模学习。不断校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充满诱惑、纷繁复杂的社会;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吸取他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严防“一念之差”,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远离“红线”。在自己的工作实际中,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时刻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醒能力,坚决抵制社会上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立于不败之地。要不断地用“清风扶正气,廉字值千金”来勉励自己。

第3篇

关键词:教育 网络 犯罪

1、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虽然提出要大力普及网络课程教学的迫切性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但目前高校的网络课程教学更多强调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忽视了网络的负面作用。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公共课《法律基础》还是专业课《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大纲都没有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正式纳入,更没有制订相关的课程标准,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对网络违法犯罪产生的途径和后果缺乏清晰的认识。长期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引发命案,有的离家出走、被拐被骗,,因此,有的人甚至把网络称为“电子海洛因”,足见其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危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加强大学生系统化、正规化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的素质,是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树立“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加以防范,未雨绸缪,才能培养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

2、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安全隐患

2.1长期沉迷形成网络成瘾现象

互联网交流主要是以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的。长期沉迷网络之中,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淡薄,现实生活的麻木。经常上网的部分学生中,有的出现厌学焦虑、心情压抑及交际冷淡等不良行为,有的患有“上网综合症”,严重影响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沉迷网络游戏和网聊网恋,最终付出沉重代价,造成严重心理负担。据统计高校每年退学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沉迷网络导致成绩不良,这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2呈现道德缺失现象

由于网络属于虚拟社区,上网查阅信息、发表言论或与别人交流时,基本上是在匿名状态下进行,具有高度隐蔽性的特点。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很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实行的道德标准,远远低于他们在实际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要求。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庸俗、下流的脏话,在网络上则口无遮拦,全力宣泄;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当面不说”的言论,在网络上则心无顾忌,肆意发表。尤其是有些过于放纵的网络行为,如滥用信息技术制造、传播信息垃圾,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制造社会混乱,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等等,对社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2.3导致犯罪行为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网络上并存的多元文化以及多种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辨别,并极易受到外界刺激,从而产生一定的犯罪动机。又由于大学生群体是一群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高智商群体,喜好在网络上展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拥有的成就。在网络上,他们可以无节制地放纵自己,可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甚至自以为可以寻回迷失的自我,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制造计算机病毒,进行网络入侵等不良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屡见报道。有的甚至对聊天对象进行、抢劫等犯罪活动,最终导致大学生沦为阶下囚。

3、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

3.1做好大学生网络法及文明上网的强化教育

加大对大学生网络法制安全教育力度。凡上网者都必须以自觉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法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或是不道德的,必须令行禁止的或坚决摈弃的。网络道德文明是信息时展的产物,人类面临新的道德文明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文明也就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文明是网络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要约,赋予人们在其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网络道德文明教育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应大力弘扬网络道德文明,树立良好的网络风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

3.2加强大学生自律性教育

网络信息的开放、快捷、隐秘、广泛、虚拟等特征,使网络信息污染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严重问题,这些信息是迅速扩散的污染源。会不断毒害青年学生的心灵。高校既要提高教师的网络信息综合素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强教师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的指导作用,也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高校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规范网上秩序,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培养有益的爱好和活动,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社会支持;引导学生建立起一道网络安全的自身“防火墙”,培养分辨是非、善恶、好坏的能力,加强人格的自我修养,提高自我免疫力,从而彻底抵制网络的不良的影响。

3.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功能性教育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使他们成为网络的驾驭者。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载体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促其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弘扬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还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厘清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的是与否,促其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形成。

总之,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重视他们的业余生活,使网络成为他们合理利用交流的工具。

参考文献:

第4篇

文/孙思娅

秦明被抓时,他已经偷了同学100多件东西,大到笔记本电脑,小到一盒茶叶。从寒门弟子到大学生,从知名大学学生会主席沦为阶下囚,秦明走过了一条贫寒、奋斗、荣誉、迷失的无法挽回的悔恨之路。

寒门弟子考入名校

在秦明的悔过书中,随处可见“酸楚”、“悔恨”、“毁灭”、“埋葬”等形容词,他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愚蠢,不断地回忆往日的光明,又不断地“不敢再想”……

1985年,秦明在湖南省衡阳县出生。他的父亲在他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去世。他的母亲独立支撑家庭,抚养他和他的两个姐妹。

在秦明的记忆中,母亲一直在火车站做清洁工,一个月要工作29天,却只有1000多元钱的微薄收入。过年、过节,母亲从不休息。秦明说,即便如此,母亲的工资勉强能供他们念书,家中一贫如洗,而且还欠着8万元的巨债。

在学习上,秦明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2006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东北一所不错的大学读本科。2010年,他又考入令人无比羡慕的北京一所知名学府攻读研究生。其间,他不但获得过学校的奖学金,而且通过竞聘成为学校学生会主席。

“我曾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未想过自己会变成这样一个令人唾弃的无耻之徒。”秦明说,这一切变故始于他所说的女友文莉(化名)的一次意外怀孕事件,“这件事彻底让我变得盲目而疯狂”。

文莉是秦明大学本科时的同学,也是一名在读研究生。秦明说,文莉是他一生的挚爱,“我一直认为我和她会相守一生,白头偕老”。

2011年冬天,文莉意外怀孕。“当时我急着筹钱,但我不敢开口向母亲要钱,母亲已经辛苦至极,我再给她压力就太不孝了。”秦明说。能借钱的亲友早已经被他家借遍了,他感觉很无助,毫无办法地煎熬着。

不久后,文莉告诉秦明,她已经一个人做了人流手术,并且要和秦明分手。秦明说,他当时最大的感触是“如果物质条件允许,文莉不会这样受伤害”。为了证明自己,秦明用菜刀剁掉了自己的一段小拇指后表示,“我亏欠你太多,这辈子我不会再让你受一点儿苦”。

首次盗窃被保安抓现行

秦明说,那天之后,他和文莉的感情更进一步。但也是从那天开始,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残酷的现实泯灭了我原本单纯的良知,人性剧烈扭曲,我切身体会到金钱极为重要,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了。”秦明说。此后,他变得急功近利,逃课去校外做兼职,以求每月定期给文莉寄去足够她花的钱,并给她买最时尚的礼物。而秦明自己则省吃俭用,很多时候,他一天只吃一顿饭。

2012年春天,秦明当选为该校学生会主席。他说,繁杂的学生会工作和学业压力迫使他必须停止所有的兼职。这样一来,他的经济来源就断了。

“断指时对文莉的承诺,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秦明开始透支信用卡,用各种方式拆东墙补西墙,并不时地向朋友借钱,而自己则更加节省。但这样的生活让他整个人成天浑浑噩噩,身体每况愈下。

检察机关公诉秦明的第一次盗窃行为也发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2012年2月,在学校的一个会议中心内,秦明看四下无人,顺手牵羊地拿走了他人放在桌子上的两把双立人牌水果刀、一盒茶叶和一个充电器。不过,在他尚未离开会议中心时,被保安发现。当时,由于盗窃物品的价值较低,学校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未处理他。

经历了这件事后,秦明很久没有再偷过东西,直到2012年10月1日凌晨。那天,很多同学放假回家。秦明潜入宿舍偷走了同学的笔记本电脑、名牌手表、佳能相机镜头等贵重物品以及5200元现金。

据了解,当时,被盗宿舍的空调外挂机损坏维修,墙壁上有一个洞,秦明正是从这个洞钻入宿舍进行盗窃的。他将所盗物品藏在了宿舍卫生间的天花板上,一直没被发现。直到他下一次作案案发后,保洁人员在打扫卫生时,才发现天花板上的赃物。

秦明的“下一次”作案,发生在2013年2月5日~7日。据检察机关指控,这段期间,他先后进入15间宿舍进行盗窃。

秦明彻夜盗窃,小到茶叶、衣服,大到笔记本、相机,可以说,稍微值点儿钱的东西都被他拿走。他将物品装在拉杆箱中,通过窗户顺到楼外。此外,秦明还偷一些化妆品、LV皮包、首饰等物品赠与文莉。

终审判决获刑

寒假结束后,当学生们返校时,发现宿舍被盗,纷纷报案。警方在查阅监控录像后,发现了几个可疑的背影。后经学生辨认,最终将犯罪嫌疑人锁定秦明。2013年3月8日,秦明落网。

对于这几天的疯狂作案,秦明的解释是,一方面是自己想占小便宜,另一方面是自己精神压力过大,把偷东西当做一种解压方式。

秦明说,当时寒假放假前,他的公务员考试失利,又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同时,文莉父母的感情出现问题,自己的姐姐也在和姐夫闹离婚……他感觉诸事不顺。

“马上就要过年了,我身无分文,还想着给文莉买件好的春节礼物。”秦明说。那几天,他因为迟迟找不到工作,彻夜不眠、惶惶不可终日。

“我站在宿舍阳台上,窗外灯火辉煌,我心头突然涌起20多年来我家每年过春节时的酸楚过往。”秦明说。当时,人生的挫败感涌上心头,他甚至有种想跳下去的冲动。也是在这时候,他看到了对面宿舍没有关闭的窗户……于是,他选择继续盗窃。

经过审理,一审法院以盗窃罪判处秦明有期徒刑2年6个月。秦明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他认为,一审法院认定的盗窃现金数额有误,他未盗窃单反相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秦明出事后,他的母亲辞去了老家的工作,来到北京找了一份扫大街的工作维持生计,并在一审期间退赔了9500元。

在二审期间,秦明给主审审判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母亲是他最对不起的人。在看守所的一年半时间中,秦明经常想起母亲在清晨时分扛着工具扫马路的瘦小身影。每次想到这里,他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摘编自《京华时报》)

编后

无论有着怎样的理由,秦明都辜负了一位母亲含辛茹苦20多年对他的辛苦付出,也亲手毁了自己20年寒窗的努力,葬送了自己的名誉和前程。正如他自己所说,“在看守所里,我才明白,我的母亲就算去卖血也不会愿意我走上这样一条错误的道路,而我却荒谬地认为窃取他人财物是在给家人减轻经济负担”。

第5篇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命运冲突 悲剧意蕴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从三皇五帝以至于汉武帝,其中72列传,为历代先贤立传。本文通过韩非、李斯的对比呈现,韩信、萧何的对比分析,窥探史记传记人物的悲剧性。

司马迁写韩非之死如泣如诉,精练传神。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秦王费尽心思,花大力气引入韩非,人或传其书至秦。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王先起欲见韩非子:“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按常理而言,秦王必重用韩非子。韩非却因李斯、姚贾谗害而身陷囹圄,自杀而死。司马迁并特意指出“秦王后悔之”,其矛头指向了李斯、姚贾的谗害。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俯拾即是:写屈原受迫害“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写孙膑受迫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写吴起受迫害“鲁人或恶吴起”,“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写司马穰苴受迫害“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

司马迁善于将历史人物对比呈现,李斯韩非则相对而成,秦始皇统一六国,李斯为丞相,可谓富贵已极“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秦始皇死后,赵高密谋立二世,李斯为求自保,屈从于赵高,矫天子之诏,拥立二世胡亥,残害扶苏、蒙恬、蒙毅等。李斯自叹:“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陈涉兵起山东,秦朝统治岌岌可危,李斯身居高位难辞其咎。国家危机的境遇下,不思报效国家,为求自保,苟且求容。“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为维护个人私利不择手段。李斯为赵高所陷害,临刑前对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李斯为求自保,不仅丧失了人之为人的独立人格,而且把国家导向了深渊。

韩非和李斯,代表人类的深层命运冲突的两个侧面,或者追求人格的独立则为人谗害,或者委曲求全最终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韩信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然而,封建统治者“家天下”的专制统治,“太平不用旧将军”的用人制度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选材标准,不可能真正尊重和使用人才,只不过是将人才作为实现个人政治目的的工具,一旦目的达到,江山既定,功臣所扮演的“功狗”角色业已完成,被烹便成为必然,武将彭越、英布、韩信、卢绾、陈g等如此,文臣萧何、张良、陈平等亦然,刘邦甚至连自己的女婿张敖、连襟樊哙也未豁免,而不唯“触逆鳞、犯龙颜”者,这是历代人才悲剧之源。因此,韩信悲剧说到底还是封建社会使然。只要不把从王权政治出发审视人才的视角转变为由人出发审视整个社会,人才“立身”的价值取向就永远以单元而非多元形式存在,人才的“全身”也就永远存在危机,这是必然结论。由此可见,真正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让人才挥洒自己的创造才能为整个社会服务,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统治者永恒的研究课题。

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生价值的层面考察,不难发现,张良的功成身隐,萧何的买田、贱贳贷自污,陈平的颓废自戕,都付出了人性备受压抑、人格严重扭曲以至于人生价值失落的沉重代价,原本鲜活的生命,已然抽象为几个生命符号,其结局之悲惨与韩信无异,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韩信等开国功臣惨遭杀害,既是汉高祖刘邦个人性格和好恶所决定的,更是封建社会帝王与重臣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韩信贫而无行,寄食于南昌亭长,漂母食之十日,淮阴少年侮之,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仗剑从项梁、项羽,不得重用;后亡楚归汉,作法几乎被斩,又不得重用,入蜀路上逃亡。这种种令人费解的举动都是韩信受辱而不辞的真实写照,有大志而不得施展。韩信许诺漂母“吾必有以重报母”对淮阴少年“孰视之”,在赞语中称赞道“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从反面衬托出韩信对人生价值的强烈追求。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登坛拜将,他施展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顺民心还定三秦,“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向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同时韩信表现出对自我欲望实现的渴求,劝刘邦“以天下城邑封功臣”。攻下齐国后,迫不及待地请求封为齐王。通过正面叙述其战功,展现其人生价值的实现。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为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

刘邦给予他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韩信则对刘邦忠心不二。

韩信封王,功高盖主,受到刘邦的猜忌,刘邦以陈平的计策,游云梦,执韩信,并贬为淮阴侯。韩信自我发展与实现受到阻挠限制时,他表现出不合作的抗拒。首先称病不朝,“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并在刘邦面前夸其将兵之才,称己将兵多多益善。

韩信一生积极追求自我的价值实现,而表现在韩信一生的另一侧面,就是其人生价值实现的处处被束缚、压制。

韩信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韩信取赵降燕,刘邦夺其军权,收其精兵,“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当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先“袭夺齐王军”,后“徙齐王信为楚王”。韩信功高盖主,无形之中对刘邦统一大业构成潜在的威胁。

“家天下”的君主专制体制下,对韩信的尊重和重用,只不过是刘邦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一旦功业继承,确立了君主的崇高的地位之后,需要臣服于其君力的顺臣,一切都要臣服于君主的意志之下。韩信的地位、军功无形之中对刘邦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正如蒯生所言:“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向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兔死狗烹,最后韩信成了阶下囚,含冤而死。

与韩信相对的,为萧何。萧何为汉初三杰之首,给予刘邦统一大业以最坚定的支持,但是司马迁在《萧相国世家》中对他的功绩一笔带过、治国策略不着笔墨,重在写萧何在刘邦的猜忌下求生:“汉高之狙诈猜忌,鲍生知之,召平知之,又一客知之,史公又从而反复著明之,而读者不察。犹谓其豁达大度,何哉?”

韩非李斯之对比呈现,韩信萧何之对比呈现,可以发现司马迁善于挖掘历史人物人性的光辉和命运的悲剧性,给予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认为,在人类活动的任何历史时期,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主体精神,即“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己”,这就是人类的本质。在人类的蒙昧原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人的认识、实践能力有限,大自然作为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存在,人类在与异己的可怕的自然力量的斗争过程中形成对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强烈认可。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愚公移山表现出人类永不放弃的坚韧;刑天舞干戚、精卫填海、鲧窃息壤以湮洪水表现人类永不屈服的倔强和胆识;弈射日,女娲补天表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这时期的人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和力量对抗自然界,以自己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人类要在客观的世界里展现自我主体意识,表现出人类对主体意识和主体意志的强烈认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类表现出对人类社会和人生的强烈的关注。由对自然的改造转向对人类社会的干预,突出地表现为对人类政治生活的强烈干预。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寄托在现实的功业中,个体的自身道德修养都是为了社会的利益而存在。孔子表现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历史责任感。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要求以自己的学说来治理社会、改变社会。孟子“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与强烈的现实干预精神。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钛嗥.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第6篇

悲恸: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李煜边赏歌舞边填新词,写到此处。思路凝滞,眉头紧锁。

“陛下,陛下。城破了……”宫娥倏地停下歌舞,一片惊呼、尖叫,侍卫们四处奔走,杀喊声从四面八方涌来。

“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李煜饮尽杯中的残酒,说,“继续奏乐,不许停止!朕的《临江仙》还没写完……”他终于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他烦躁起来,仰天长叹,掩面而泣。这一天正是开宝八年(975)十一月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清晨。南唐后主李煜召集近臣亲眷。齐聚宫门,自捧玉玺。肉袒出降。之后,他踽踽独行,去向宗庙里的列祖列宗辞别,他不敢仰头望祖父、父亲的眼睛,匆匆磕头后。就仓皇逃离。在被押解去开封的路上,他填了一首《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为唐代教坊名曲,据说是时为秦王的李世民所制,演奏此曲仅舞者就要两千人之众,都“身画衣甲,手执旗旆”。一向温婉的李煜,竟填了首富有杀伐之音的《破阵子》!回头看看这大好河山吧。那风阁龙楼,依然巍峨,耸人霄汉;江南烟雨中的奇花异草。开得正好,不知人间愁苦为何物。这如域江山,何曾见识过铁蹄践踏?四十年来的深宫岁月,故国山河,温软繁华,纷纷乱乱闪过双眸,只是泪眼早已朦,再也看不分明。而此时。教坊正奏响催人断肠的离别曲。为何眼前竟只有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宫娥。那些在朝堂上高谈阔论救国大计的文臣呢。那些自诩为英雄盖世驰骋疆场的武将呢,此刻他们在哪里?唉。从此江南的烟雨画图、故国的锦绣山川,都将是今生今世再电无法相见的旧梦了,都将成为内心永不愈合的伤口!

那一日,城破国亡;那一日,从天堂堕入地狱。这是李煜真正撕开自己,看清命运的时刻。39岁,成为了人生的分水岭,李煜不再是一国之主,从此只是一介文士;华美霞衣已卸下。只剩素颜人生。

追忆:风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渔父》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钧。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

这两首《渔父》词颇有张志和《渔歌子》的情感和意境,借渔父垂钓表达自己对悠闲恬淡,乐而无忧生活的向往。他要的是自由,与他的父亲,与同时代很多人的理想追求是一样的。

他的父亲,便是写下“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李。艺术修养极高,颇为欣赏李煜这个禀赋过人的儿子。若说家庭的熏陶,培育了他的诗心;那么,社会环境的浸染,则织就了诗心的羽翼。陆游《南唐书》里说:“方五代之际,天下分裂大乱,贤人君子,皆自引于深山大泽之间,以不仕为得。”随着封建割据政权的分崩离析,时代精神的趋向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山在海在心境。这种刻意追求闲雅安逸的时代氛围,与李煜那柔婉清秀的气质暗暗契合。他的内心充满超尘脱俗的幻想,对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并无丝毫羡慕。反而一心只想做文人才子,醉心于艺术的海洋。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一室锦绣,满园富贵,人生优美,爱情甜蜜,总让人疑心是梦,却又不是梦。粉黛佳丽,大周复小周。青春年少。你爱谈天我爱笑,真希望时间就这样停止吧。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妒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表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律箫鼓奏。

――《浣溪沙》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体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玉楼春》

鼓瑟和谐,舞袖同衣袂轻扬,歌中有乐。舞中含曲;歌舞水袖中。一曲“霓裳”赏不尽。更有“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的痴狂热烈,亦有“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轻佻嬉闹,人世繁华绮丽。盛景如云。不知今夕何夕。

“大小周后”,这两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为他筑起了一座躲避暴风骤雨的港湾。他们情趣相投,倾慕倾心,吟诗奏乐,论舞评词,沉浸在艺术的瀚海里,享受着幸福的生活。这里,只有富贵闲人,没有软弱君王。然而“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城破之日,渔父理想与甜蜜爱情,俱如烟云散,只留一个自己,空追忆。

无奈:人生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长相,他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有帝王之相(舜与项羽皆为重瞳)。长幼有序,本来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他有五个哥哥,其中四人早死,而太子李弘冀在毒死叔父后,不久也暴崩而亡所以李煜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他在无奈中被推上皇位,而这,也正是他一生悲剧的开始。

李煜继位前几年,南唐国势已走向衰落,他父亲在后大的攻势面前,最终决定将江北领土割让,这样南唐和后周便隔长江对峙。面对后劲的发展势头。南唐颓势却无力挽救。

南唐三代国主,都深得民众爱戴,国家在政治诡谲中延续了近四十年的繁华,生民得以在乱世之中休养生息,即使宋太祖大兵压境。也还能苦苦支撑一年多时间:后来李煜的死讯传回江南,百姓无不为之哀哭。

无论如何,大好河山在自己手中被葬送了。昔为人中主,今是阶下囚,李煜愁肠百结,哀痛难安,终日躲在一隅发呆,醉酒,唱歌。“人生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容易醒”,这院落,不在金陵城,亦不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凄冷孤苦的囚牢。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寒微,以一介武夫称帝。素闻李煜才名。并不过分难为他。宋太祖偶尔宴请群臣,谈笑做东,每逢此时,定会邀请李煜前来谈诗论词助兴。李煜不敢不去,去了也不敢不谈,而一旦谈开了。往往就诗论诗,沉浸其中。通常是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宋太祖不懂诗词。却见不得李煜如此兴高采烈神气活现,于是用丧国亡家的耻辱来刺激他,要他俯首称臣。要他受尽折磨,以表现自己的

王气与运动霸气。

宋太祖到底是一位明君,善待前朝君臣,只是有意无意地揭一揭前朝国主的伤疤来满足自己的征服欲。他还特地下过一道圣旨:每日供酒三石。给李煜浇愁。可就在李煜投降的当年秋天,他就去世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李煜的日子骤然变得更为惨痛。

宋太宗登上龙座时。按照惯例大赦天下,李煜也由“违命侯”进封为“陇西公”,但实际待遇反而下降了,甚至酒也停供了。幸亏有江南旧臣拼命求情说:“李煜借酒度日,如不让饮酒,他怎能活下去?”宋太宗只好继续供酒,心里却很不痛快,命令亲信大臣接管和处理李煜的所有公务。就这样,李煜闭门不出了,与所有的旧臣都断绝了往来。

宋太宗即位不久,还多次将小周后宣至后宫行幸。失去了权力之后,曾经甜蜜的爱情在此刻显得多么苍白。小周后每次回来都以泪洗面,李煜悲愤欲绝:自己不仅保护不了国家,甚至连男人的自尊也丧失殆尽。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宋太祖灭了南唐,宋太宗夺走爱妾小周后。李煜惶恐地面对着这个非人的世界,茫然无措。他更加疯狂地用酒麻醉自己,然后在自我麻醉中用饱含愤恨的笔墨写下幽怨的诗词。他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是寂寞之苦,是亡国之痛,是自责之深,还是囚禁之愁?这一份无言的寂寞,无法诉说,只好紧锁在凄清月色的淡淡冷辉里,飘零在梧桐院落的飒飒西风中。他又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人生到头来,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长恨”,不可改变。亦不可抗拒。

李煜的不幸之处,就在于命运赠给了他一副无形的枷锁,让他挣扎不脱,委弃不能,终而痛苦一生――“生在帝王之家,却无帝王之志;登上国主之位,却无国主之行;身处帝王之位,却又心怀赤子之情:欲保做人尊严,却又懦弱怕死;身陷囹圄之中。却又不忌言词”。国愁家恨、旧伤新怨的侵袭,让李煜痛不欲生,此恨绵绵,永无绝期。

归去: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生充满了转折,只是转折并不意味着转机。宋太祖驾崩,宋太宗即位时,李煜曾以为在绝望中迎来一丝光明,却不曾想。从黑暗走向更黑处。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剐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离去。人生的春天也快完结。情已逝,恨常在,人生走到最后已成空。他已经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向尽头。

那是在七夕,月色与往年一样宁和,这是他降宋后的第二三个生日。这一天,小周后及其他所有入宋的嫔妃宫娥们都不约自到,大家凑在一起为他祝寿,电为自己“乞巧”,并且各展所长,吹笙抚琴,歌舞助兴。大家轮流举杯向他祝酒,他强颜欢笑,一一接受,可他心里有道不尽的苦难、洗不尽的沧桑――家国破损,江山易主:荣华富贵,玉树琼枝,已然烟消云散。春花还会再开,秋月同样会再圆,年年岁岁,到底何时才是尽头呢?自己只能将所有的苦闷揉碎。独自咀嚼,悲从中来,他当下要来纸笔,一挥而就了《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敌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着酒兴,他命相随的宫女抚琴歌唱,不想歌舞之声惊扰了宋太宗。沉重而缓慢的敲门声响起,来人奉命给李煜送来祝寿的美酒。这瓶御赐的美酒有毒,毒物名“牵机药”。据说毒发之时,中毒者极度痛苦。

宋太宗没有他哥哥宋太祖的大度,听到《虞美人》这怀念故国的曲调怒火万丈。尤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让他不安,他恼恨李煜念念不忘故国,不允许李煜作为一个降虏还要念及所谓的“故国”。如今的国土,已改姓赵了,他料想,李煜终日所存的反叛之心,在此刻表露无疑了。于是夜半赐酒:只有这一杯鸩酒,才能换得他的长夜安眠。

只要喝下这杯酒,李煜就能结束自己痛苦的人生了。他面含微笑,凄冷而决绝,仿佛不再对今生流连,端起酒,仰起头,一饮而尽。据说他的死状极为痛苦,剧烈的腹痛让他的身体弯曲。头不由自主触碰到自己的脚尖。终于,他颓然倒地。身体定格成弓型,无声无息地走了。他对痛苦摆手,从中解脱,再也看不到人世间的悲凉了。他走了,微笑着离去了。那释怀的一笑,平静,安适,没有一丝浮躁,宛似一潭清泉,水波不兴,静影沉壁。

花好月圆的七夕节,李煜挥手告别了自己42年的人生。他在自己的出生之日死去,也许是命运的巧合,又或许只有这个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才可以将他一生的波澜完美地诠释。孤独的烛光洒遍了凄冷的院落。无限的哀思在这个喧嚣的日子里绵延。

在宋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李煜是在泪雨与哀愁中度过的;身被囚。心却囚不住,喝下的苦酒与心底的泪水一齐化作词句汹涌而出,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李煜的可贵正在于从不矫揉造作,从不掩饰自己的悲伤与思旧情怀:正是怀念故国的情绪,正是不掩饰自己的那一颗真心,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幸运:绝代才子真绝代,薄命君王不薄命

后人有言评论李煜道: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时序更迭,光阴荏苒,作为皇帝的李煜死了,那个毒死他的王朝也早已死去了,但作为文人的李煜却成为了文学星空中一颗不灭的星星。同一个他,与风流烂漫的艺术世界长存。不幸亡了国家。他却有幸成了词宗。

《人间词话》说:“(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李煜虽然身在后宫,却保持了率真的赤子之心;虽然让他丧命的亦是那份率真,却也让他的词情真意浓。不管做不做帝王,他都是写诗填词的高手。他爱词,视词如生命,城破当日,没有填完的《I临江仙》后来也补上了结束的三句:“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李煜早期的词无不充满了脂粉气,温婉柔弱,缠绵悱侧,浓郁香艳。“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捣练子》),“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更漏子》),“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菩萨蛮》)。

到了后期,李煜的词渐渐脱去了浓丽色彩与脂粉气息。素颜明净,清水洗尘,胸中的真情自然流露。“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现实是痛的,梦也是痛的,日日夜夜,灵魂无一刻安宁。这些词句往往是发自肺腑的哭喊呼号,真情不可遏抑。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李煜的词极少用典,绝不晦涩,摒弃文采,丽质本真,明净清丽,用语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似飘着花瓣的潺潺小溪,清澈见底,幽静雅致,而又满蕴着哀伤。纳兰性德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诗歌是汉语言魅力的最高体现,历代成就高的诗词都是将情感与艺术手法融于一炉的,李煜的词更是将两者无形地融合在一起。看似口语。饱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经历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可以说,李煜的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

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王国维也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李煜的词悲喜皆出天性,字字句句真情,未经天上人间的大起大落,如何成就词中珠玉万千粒?在痛苦中绽放的花朵总是触目惊心,“命运让李煜失去尊严,失去皇冠,失去国土,却在词的世界中把全部还给了他:在现实世界里让他流泪,流血,付出生命,却又把这些铸成一座千年丰碑。让千年后的我们仰望。赞叹”。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职业指导;内容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48-05

根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3 460万人①。在政府和高校构建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体系的扶持下,很多贫困的农村籍大学生“上学难”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然而,伴随着扩招引发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就业形势却显得越发严峻,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700万人。在近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中显示,2008―2014年,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就业的大学生占20.7%,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27.1%和25.7%,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市区的仅占13.2%。②由此可见,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与艰难更值得关注。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连锁反应

高校扩招增加了农村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如果他们千辛万苦读完大学而不能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不仅会给个人、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

(一)就业难导致家庭更加贫困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显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 895.9元,③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很多西部农村的家庭收入要远低于平均值。然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费标准普遍提高,培养一名大学生4年至少需要5万元左右。支付这笔巨额学费,对于年收入不足万元的农村家庭可谓捉襟见肘,有的家庭甚至是举家向邻里亲友借债来承担这笔巨额投资。巨额投资的背后是这些农村家庭希望可以通过子女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然而,在现实中,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处于失业或就业不稳定状态,高额的教育投资不能及时得到补偿,办理的助学贷款不能及时偿还,使本就经济负担沉重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不但无法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反而会进一步导致农村家庭更加贫困。

(二)就业难导致弃学现象突显

对于很多农村家庭而言,对教育的投资主要期望日后子女在个人前途、家庭收入及家庭荣誉等方面得到回报。然而,在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面前,很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认为“读万卷书不如找份工”,放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很多农村家庭的子女中途放弃学业,进入城市打工成为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支柱。弃学后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在学历、技能上的欠缺,他们仅能从事一些收入低、工作环境差、不稳定的临时性工作,且由于是农村户籍,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从长远看,农村籍大学生数量的锐减势必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降低。

(三)就业难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导致所学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而知识、技能又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如果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物质成果,必然会造成日后竞争力的减弱,导致知识和人才的严重浪费。

此外,残酷的就业现实使未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生活窘迫、精神压抑,饱受来自个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及社会的排挤。从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家庭、社会层面,还是在个人压力源维度,来自乡镇的毕业生都较城市毕业生感受到更多的现实压力。④(见图1)

超负荷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农村籍大学生出现如仇富、愤世等极端的观念或扭曲的心理。同时,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使他们很容易被违法犯罪分子蛊惑,为了获取巨额收入不惜铤而走险,参与传销、贩毒等非法活动,从莘莘学子到阶下囚的例子不胜枚举,成为威胁社会安定和协调发展的隐患。

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可主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社会方面

1.就业容量小

伴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涌入劳动力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呈井喷态势。从社会的角度看,面对劳动力供给数量的激增,社会必然要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从而平衡劳动力的供需总量。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有不足。以天津市为例,2013年,高校毕业生为14.1万人,而新增就业人数中新成长劳动力为13.77万人。⑤通常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应有65%~80%劳动者在其中就业。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过少,截至2013年,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仅4 200万个,在城乡私营企业就业及个体就业人数为21 856.3万人,占2013年就业总人数的28.4%。⑥《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51%的毕业生选择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就业,且大多为民营企业或个体,⑦但由于部分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在调查的各用人单位类型中最低。

2.户籍限制

现行的户籍制度成为阻碍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因素之一,如在一些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招工考试中,都对非本地生源进行了限制。此外,一些用人单位以降低人才费用为由,通常选择有当地户籍的大学生,而把农村籍大学生拒之门外。另外,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存在明显差距,弱化了的农村基础教育导致农村大学生先天“营养不良”,为日后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埋下隐患。

3.就业歧视

劳动力总量的供过于求使得用人单位的用人自过度强化,从而引发了不可遏制的就业歧视。农村籍大学生由于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自然很容易成为就业歧视的对象。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家庭负担重、缺乏文艺才能等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农村大学生的理由,导致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失去了就业机会。

(二)学校方面

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和错位导致大量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不能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造成毕业生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此外,高等教育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不过硬,培养的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不足,导致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无法适应岗位需要。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70%的本科毕业生、64%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⑦另外,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忽略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进行批量培养,导致农村大学生缺乏竞争优势。此外,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偏重于就业指导,方法手段单一,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特点的就业帮扶指导力度不够,导致他们就业观念落后、职业技能缺乏,很难实现就业或稳定就业。

(三)个人方面

1.缺乏社会资源

在很多毕业生群体中存在“找工作靠关系”这种观念。人才的竞争以实力为重,但也不可否认,劳动力市场的择业竞争仍存在不公平现象,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人才选聘环节中。例如,机关、国企甚至私企在招聘时,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籍大学生的父母多多少少拥有一些社会关系,利用这些“人脉”资源可以为子女就业铺路搭桥,但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源主要集中于农村,且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农民。社会资源的相对贫乏使农村籍大学生在各种完全不透明的招聘中失去去平等的就业机会。

2.竞争能力薄弱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重专业成绩外,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重要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城市籍大学生比较,农村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明显偏弱。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在入学时,其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电脑操作、英语口语、文体才艺等方面的能力及素质普遍低于城市籍大学生;另一方面,根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由于承担了更多的事务压力,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抗压能力明显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如图2所示。在大学四年期间,由于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籍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表现出参与意愿不强烈或竞争力不够,缺乏锻炼提高的机会。早期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导致其在就业时的竞争能力往往拼不过城市籍大学生。

3.就业观念落后

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统计,2013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比例分别占27.2%、23.6%和20.2%,而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东北区域经济体和西部生态经济区就业的比例仅占6.1%、1.9%和0.8%。⑦“鱼跃龙门”的观点在农村籍大学生中可谓根深蒂固。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哭”,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的二级劳动力市场“笑”,国家一系列“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的就业扶助政策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与响应。农村籍大学生在择业时通常会选择工资高、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高的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一方面,主要是迫切希望通过“好工作”收回前期的教育投资,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渴望通过体面稳定的工作实现“光宗耀祖”。残酷的就业现实将很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农村籍大学生挡在就业门槛之外。

三、学校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率,破除其就业困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个人多方参与,共同努力。国家需要进行政策引导,改革传统城乡户籍制度,对于接受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补贴或减免,制定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回乡的政策等。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国家政策的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高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社会需要及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农村籍大学生,一方面,要加强针对农村发展需要,如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应用、生态旅游、农村医疗、基础教育等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城市和乡村都可以有用武之地;农村籍大学生则应在国家、社会和学校搭建的平台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观念、提升技能。笔者拟就学校层面具体探讨对农村籍大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内容及有效方法。

高校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时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职业指导非就业指导。《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一书对“职业指导”的定义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⑧据此,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时应明确三个目的:一是帮助其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顺利就业;二是注重其职场工作技能的提升,稳定就业;三是根据其自身特点规划职业生涯,成功就业。根据这三个目的,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的侧重点及有效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详解政策、树立典型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返乡就业的,如“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农技特岗”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⑨以及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目前并没有引起农村籍大学生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户籍在农村的大学生仍然在大中城市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返乡就业是缓解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出路之一,他们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拥有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一定的人脉资源,更能够开展实际工作,不仅可解决就业问题,更可以通过积极创业实现个人价值。户籍在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返回原籍就业,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观念问题,那些一心扎根大城市的农村籍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返乡就业所具有的“成本低”、“机会多”、“有归属感”等优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校应担负起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进行政策解读的责任,通过开展系列讲座、政策问答竞赛、橱窗展示、校园板报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让农村籍大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全国性的和地域性的优惠扶持政策的具体细则,如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申请条件、受理程序、服务年限、待遇及保障政策、服务期间的档案管理以及在服务期满后可享受的优惠等,以及针对自主创业方面如贷款的办理、税费减免的优惠举措等。同时,可通过树立返乡就业成功的典型作为榜样,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以点带面传递正能量,增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其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二)心理疏导、调整观念

城乡分割的体制导致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并不合理,从而使很多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入学时在英语、沟通、才艺甚至普通话等方面与城市大学生存在一定差距,物质条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加之有些农村籍大学生性格内向腼腆,使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甚少参加集体活动,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产生极端偏执的想法,在遭遇就业挫折后一蹶不振。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校应注意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通过课堂授课、个别咨询、案例分析、人员素质测评等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进行自我剖析,正视自身的弱势,采用光明思维法、积极性心理暗示等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为他们搭建平台,开展“展示农家子弟风采”等系列活动,提升其外在形象、内在修养及综合素质水平,加快他们融入城市集体生活的速度。同时,根据其自身特点结合职业选择理论通过专业讲座、专家咨询等手段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职业选择,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提高就业成功率。此外,对于部分农村籍大学生所持的非国家机关不进、非“北上广”不去、返乡就是没出息等狭隘不良的择业观念要及时进行纠正,帮助他们摆正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避免高期望所带来的现实冲击,应将眼光放远,立足于长远的个人发展。

三、增强技能、稳定就业

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所以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用人需求信息,提供供需双方洽谈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为他们讲解职场礼仪、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使其将学到的知识灵活使用,尽可能多地积累足够的经验以准备接受考验。此外,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在学期间的实践、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场招聘会的开办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架桥铺路。

学校不仅要为农村籍大学生提升就业技能进行专业指导,更要注意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因为顺利就业只是暂时的成功,而稳定就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才是最终的成功。然而,在《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关于离职类型及就业满意度的分析中,毕业生工作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三年内发生工作转变的为41%,这中间有48%的毕业生转换了行业;毕业生进入职场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6%,而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下降为43%。⑦就业不稳定、满意度低与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工作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参考美国的SCANS标准对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五大类型基本工作能力的评定,应届毕业生对上述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能力满足度为81%。在基本工作能力中重要程度较高的如口头沟通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疑难排解能力等是成为优秀人才(三年内晋升次数三次及以上)所必须具备的。这些能力不可能从课本中习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击提升,只能通过实际锻炼,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具备。所以,学校应特别对在这些方面相对更弱的农村籍大学生进行能力塑造与提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一些活动,并积极为他们联系实习、实践单位,切实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特别是解决这其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共同努力,其中学校应担负起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任,增强其自信心,塑造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及基本工作能力,使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大显身手。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数据来源:《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

③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

④数据来源:《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⑤数据来源:《天津年鉴2014》

⑥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⑦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

⑨教育部积极采取措施力促农村大学生就业[EB/OL].[2015-01-07]..

参考文献:

[1]熊汉忠.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EB/OL].[2015-03-23]..

[2]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天津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