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土木材料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7 23:15: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土木材料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土木材料论文

第1篇

1)涵盖内容繁多、逻辑关系较差。本课程学习内容涵盖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包括了各类材料组成、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技术要求以及质量检测和控制等等;各类材料性能各异且用途不同,因此各章之间联系较少,导致逻辑关系不强。2)内容叙述性较强。教材内容涉及到与各类材料、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实践经验和技术标准,偏重于叙述性,基本概念多、经验性的内容多,因此学生极易感觉到杂、乱、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除了应抓住重点学好理论知识以外,还应重视实践环节,为此,本课程开设有多个学时的实验课,旨在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检测技能。

2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

大量调研表明,多数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教学模式表现为“灌输式”,实验性质基本为验证类,综合类、设计类和研究类实验较少,具体表现如下:1)开展形式:多以分组。高校本科学生基数较大,实验教学多为分组进行。2)指导模式:授课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较多,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3)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一般只限于教材中规定的特定实验,其中验证类实验所占比例过大,而设计类和启发类实验相对较少;且考虑到实验学时的设置,实验过程较复杂、耗时较长且耗资较大的实验,实验教学尽量不涉及。4)实验教材: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指导书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要求、所用仪器设备进行相关实验即可。5)实验报告:近似或者雷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做的实验项目相同,做相同的实验,得到近似的实验结果,一组或一个班写出基本相同的实验报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塔式”实验教学模式

基于兄弟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现有实验室的条件,遵循层次化、模块化的指导思想,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分三阶段逐步提升的“塔式”方式:基础设计阶段、对比分析阶段与后期处理阶段。1)基础设计阶段:将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分组后,要求其根据与本次实验项目相关的多种工程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且将设计方案在实验之前上交给实验教师审批,待审批合格后方可安排实验。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对比分析阶段:同一批次实验结束后,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与实验现象、结果,要求学生分析不同小组的结果并找到原因,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后期处理阶段:待同一个实验项目全部结束后,实验教师将本年度所有批次的实验方案与结果公布后,要求每个同学对本项目进行总结,并以此作为实验部分的考核。下面以“胶凝材料(水泥)的基本性质”为例,详细说明一下“塔式”教学模式。1)根据理论课进程,实验室要及时备好不同标号的水泥。实验教师通知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每个小组选用不同胶凝材料设计方案。根据已经审核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指导书,严格按照实验操作逐步完成水泥细度、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凝结时间、水泥安定性与水泥胶砂强度等实验内容,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2)同一批次实验全部结束后,各小组通报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实验结果,要求每小组成员做好记录,并引导学生回顾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胶凝材料的性质,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叙述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3)所有班级本实验项目结束后,实验老师将所有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总并向学生公布,要求每人采用正交实验分析法对统计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实验结果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做好自己科研的支撑。

4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第2篇

大量调研表明,多数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教学模式表现为“灌输式”[5],实验性质基本为验证类,综合类、设计类和研究类实验较少,具体表现如下:1)开展形式:多以分组。高校本科学生基数较大,实验教学多为分组进行。2)指导模式:授课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较多,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3)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一般只限于教材中规定的特定实验,其中验证类实验所占比例过大,而设计类和启发类实验相对较少;且考虑到实验学时的设置,实验过程较复杂、耗时较长且耗资较大的实验,实验教学尽量不涉及。4)实验教材: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指导书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要求、所用仪器设备进行相关实验即可。5)实验报告:近似或者雷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做的实验项目相同,做相同的实验,得到近似的实验结果,一组或一个班写出基本相同的实验报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塔式”实验教学模式

基于兄弟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现有实验室的条件,遵循层次化、模块化的指导思想[6],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分三阶段逐步提升的“塔式”方式:基础设计阶段、对比分析阶段与后期处理阶段。1)基础设计阶段:将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分组后,要求其根据与本次实验项目相关的多种工程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且将设计方案在实验之前上交给实验教师审批,待审批合格后方可安排实验。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对比分析阶段:同一批次实验结束后,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与实验现象、结果,要求学生分析不同小组的结果并找到原因,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后期处理阶段:待同一个实验项目全部结束后,实验教师将本年度所有批次的实验方案与结果公布后,要求每个同学对本项目进行总结,并以此作为实验部分的考核。下面以“胶凝材料(水泥)的基本性质”为例,详细说明一下“塔式”教学模式。1)根据理论课进程,实验室要及时备好不同标号的水泥。实验教师通知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每个小组选用不同胶凝材料设计方案,选用的实验材料具体见表1。根据已经审核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指导书,严格按照实验操作逐步完成水泥细度、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凝结时间、水泥安定性与水泥胶砂强度等实验内容,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2)同一批次实验全部结束后,各小组通报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实验结果,要求每小组成员做好记录,并引导学生回顾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胶凝材料的性质,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叙述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3)所有班级本实验项目结束后,实验老师将所有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总并向学生公布,要求每人采用正交实验分析法对统计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实验结果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做好自己科研的支撑。

3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第3篇

关键词:监理;材料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掌握监理工作中材料质量控制的依据及要求

在工程施工监理工作中材料质量控制的依据主要有合同条款、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监理工作中材料的质量控制必须符合其相应的要求。

1.1合同条款各项工程材料质量的保证责任、处理程序和费用支付等均应符合合同的规定。1.2设计文件全部工程材料应与设计图纸符合,并符合项目业主批准的变更与修改的要求。

1.3技术规范所有用于工程的材料、设施、设备及施工工艺,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1.4质量标准所有用于工程的材料的质量均应符合合同文件中列明的质量标准。除以上4个方面外,材料还要符合有关产品的试验方法标准和质量证明书的规定。对新型建筑材料,还要求有技术检验部门关于其技术性能的鉴定书。

2熟悉监理工作中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方法

施工中监理工作的材料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落实监理部的质量保证体系的方式来实现的。具体的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如下。

2.1检查施工单位对原材料订货、采购、包装、运输、堆放、储存、保管及加工、使用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每个环节的产品质量。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落实,总监理工程师不能签发开工令。

2.2落实监理部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在原材料质量控制方面各自承担的职责。

2.3注重每个分部工程及主要分项工程,制定《原材料质量控制一览表》,表中列出工程名称,原材料名称、规格、数量,每批生产厂家、出厂日期、进场日期、数量、使用部位,合格证,检验报告及认证证书资料、验收人员等。在每批材料验收后,及时输入计算机材料报验台帐,每月输出一次。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清楚地知道某一分部或分项工程原材料质量控制在规格、数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避免实际使用和已核验的原材料在规格、数量上不相适应的问题,从而避免部分原材料质量失控的情况。

2.4坚持原材料复试见证制度,取样、送样过程中监理人员一定要在现场监督,杜绝马虎、懒惰、图省事等渎职行为,彻底避免施工现场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把住原材料见证关。

2.5主要装饰材料订货前,施工单位应提供样品和有关订货厂家情况以及单价等资料,向监理部申报,经监理人员会同设计、业主方研究同意后方可订货。

2.6工程所用原材料,必须经监理人员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监理人员在进行原材料质量认证时,重点检查以下内容:a.检查材料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是否符合原材料质量控制依据的要求,并与现场实物相对照比较。b.对于实施使用认证管理的建材产品:水泥、混凝土外加剂、建筑钢材、建筑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塑料管材管件、铝型材、建筑涂料、新型墙体材料等,检查有效的建材产品使用认证证书,证书上必须有发证机关、生产企业、经销企业盖章。c.对于进口材料、设备和重要工程或关键施工部位所用的材料,应全部检验。进口材料、设备,另应检查商检证明书。d.对质量不合格、资料不全、技术指标不明确、未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或标准要求、实物与资料不符、包装标志不清而不能确认的材料,不予认证,并指令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单位限期将其运出现场。e.施工单位擅自使用未经监理人员认证的工程材料,或者擅自替换、变更工程材料,总监理工程师应下达停工令,责令整改。

2.7检查材料的数量,包括到货量检查和每日一次的库存量检查,有利于对施工单位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有效的管理。当监理人员通过检查发现,进料量和库存量与进度计划不相适应时,就可及时提醒施工单位,以保证进度计划的实现。

3重视监理试验室在材料质量控制的作用

检测与试验是监理进行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在以上材料质量控制中要充分发挥监理试验室的作用。

3.1监理试验室的工作

监理试验室在材料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完成以下工作:①统一规定各种试验表格(包括承包人的工地试验室用试验表格),妥善管理各种试验报表及试验资料。②按规定频率进行现场试验抽查,检查承包人工地试验室及其试验仪器设备。③按合同、技术规范规定完成验证试验、标准试验、抽样试验及验收试验。④参加工程项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重大分项工程的试验工作。

3.2原材料试验程序

监理试验室原材料试验程序如下。承包商提出开工报告后,现场监理工程师检查出厂证明及试验报告,并由驻地试验室抽样检查或取样送检。若发现原材料不合格,驻地试验室要及时向监理工程师反映并通知承包商,由监理工程师提出处理意见。

3.3原材料试验注意问题

试样要有代表性,取样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一般是以一批材料(不同材料每批数量不同)不同部位随机抽取规定数量的样品(如钢材是从规定部位截取),即不仅取样数量要正确,取样部位及方法也要按规定进行。试样的数量关系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数量过少,取样部位及方法、试件的尺寸的偏差等,都会使试验误差增大,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但是,在实际检测中常常出现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取样数量不够,取样方法不正确等,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在取样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方法进行取样。

3.3.1钢筋:由于钢筋不可能大批量一次进货,而且货源不可能单一,品种、规格又有所不同,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对进场的钢筋必须分批、分品种和分规格堆放,并加以标识。同时,应将提供进场钢筋的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存档。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和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要求对每批钢筋取样检验。

3.3.2水泥:对进场的水泥,要求施工单位按分批、分品种、分标号进行贮存,不允许混仓或混放,且需防潮,同时将进场水泥的出厂合格证保存并提供给监理工程师归档。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应会同监理工程师,按同一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 200t 为一批,散装不超过500t 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做强度、安定性及凝结时间等试验。

3.3.3砂、碎石或卵石的检测,使用单位应以同产地、同规格分批验收。采用大型工具运输的应以 400m3或600t 为一验收批;采用小型工具运输的应以200m3或 300t 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量者,应按一验收批进行验收。

4建立监理工作中材料质量控制程序

4.1材料质量重在事前控制。

原材料、设备进场时必须依照相应的程序进行质量的事前控制。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检查材料的规格、数量和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自检合格后,由施工单位填报《原材料、设备报验单》,并附下列资料:①材料、设备清单(材料名称、产地、生产厂家、规格、数量、用途等);②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实行认证管理的建材产品须有产品使用认证证书,进口材料须有商检证明书);③材料的物理、化学及机械性能等检验报告。在材料进场后24 h内向监理部提出报验申请,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质量保证资料齐全有效,现场实物标志和资料相符,才予以同意使用;否则,限期退场。

4.2 见证取样

送检每项工程的取样送检见证人,由该工程的建设单位书面授权委派本工程现场监理人员1-2名担任。建设单位应向工程受监的质量监督站和工程检测单位递交“见证单位和见证人员授权书”授权书应写明本工程现场委托的见证单位和见证人姓名及资质等简况,以便检查核对。施工企业取样人员在现场取样和制作试件时,见证人必须在旁见证。见证人应对试样进行监护,并和施工企业取样人员一起将试样送至检测单位或采取有效的封样措施送检。检测单位在接受委托检验时,须由送检单位填写委托单,见证人应检验委托单上签名。检测单位应在检验报告单备注栏中注明见证单位和见证人姓名。出现不合格项目,要及时通知工程受监质量监督站和见证单位。影响结构安全的项目,应在24 小时内报告。见证人对所见证取样检测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并分类建立台帐,统一编号。台帐内容应有:项目名称、进场日期、进场数量、取样时间、代表批量,会同取样人员,使用部位,不合格材料处理情况等。

监理人员在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方法进行取样的前提下,保证所取送检材料的代表性,检测人员应对其送检材料进行仔细核对,确定其抽检数量、长度等是否满足相关标准方法要求,并对其进行登记造册,再对其进行相关试验。

5结语

虽然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很艰难,但通过监理合理的质量监控手段,原材料质量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并在几千年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广泛影响其他国家。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国传统建筑。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同时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简述中华传统建筑的优越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材料选择;土木结构;群体组合;斗拱

一、概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它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建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极其重要的标志,往往伟大的文明都伴随着伟大的建筑。如我们所熟知的雄伟古老的中国长城、方正高耸的埃及金字塔、典雅静穆的希腊帕提侬神庙、清丽纯美的印度泰姬陵等。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将木材这一主要结构材料的性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许多方面可以与现代建筑将钢与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充分运用相媲美。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匠师们在建筑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能够看到我们现代中国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不足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发生阶段: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并确立自身体系,成为之后2000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同时,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秦汉时期,开始出现规模宏大的工程,如秦之上林苑、阿房宫、长城,汉之长乐宫、未央宫等;(二)过渡阶段:魏晋南北朝。魏晋为秦汉之余脉,南北朝为隋唐之初始。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云冈、龙门石窟建于此时,敦煌石窟亦始建于此时;(三)成熟阶段:隋唐五代宋辽金,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砖被更多地使用,琉璃制作工艺大为提高,建筑构件比例逐步定型。建筑类型完善,规模极恢宏,图样和模型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建筑师成为专门职业。这一阶段中隋唐建筑雄伟、简洁、朴实,两宋建筑则精巧、繁缛、绚丽;(四)程式阶段:元、明、清(1840年前),建筑技术达到极至,建筑体系高度标准化、定型化,个体建筑形制凝固,总体设计发达。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基本“语汇”都离不开土与木。

二、中国传统建筑之精神

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如此执着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梁思成曾指出:“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和木是中围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这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尽的木材,而黄土的本质又适宜于用多种方法(包括经过挖掘的天然土质、晒坯、版筑以及后来烧制的砖、瓦等)建造房屋。这两种材料之掺合运用对于中国建筑在材料、技术、形式传统之形成是有重要影响的。”

中国建筑从其起源意义上的材料选择开始,就走上了土木结构这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中国建筑的原型可分为“穴居”和“巢居”商大类型。《墨子·辞过》对穴居起源有以下描叙:“古之民未知宫室,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对于巢居起源,在《庄子·盗跖篇》有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日有巢氏之民。”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而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是穿斗结构的主要渊源。

人类文化史的一条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两者往往是同步对应的。建筑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主要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出现的,它必然受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制约;而生产方式又深受时代、地理与种族因素的影响。中华原始初民世代繁衍生息于“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广阔的亚洲北温带区域,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植被丰富,为创造无与伦比的农业文明提供优越的条件。以“耕耘为食”的大地文化与“土木为居”的大地文化,恰成内在的文化对应。中国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质构架是土地和木材,这正是东方大地农耕文化的有力馈赠。

中国又是一个非常重视生命的民族,此即《易经》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在原始初民看来,植物春华秋实,夏荣冬枯,死而复生,绵绵不绝,生命永存,比起石头之类“死物”来,自然是更富于生气的。同时大地本身,虽然不是生命本身,但它含蕴着生命之气,此亦即《易经》所谓“地势坤”,大地“厚德载物”,“含吐万物”,“应地无疆”。《管子·水地篇》所谓“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大地与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中国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在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上,又是与远古农业文明相联系的,对大地(土)、植物(木)永存生命之气的钟爱与执着。

三、中华传统建筑之特色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在结构上,由于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外观。从而出现中国建筑所独特的群体组合和独有的技术文化即斗拱。

斗拱,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名片,“知名度”极高,是中国建筑文化一项突出的技术与艺术成就。它的出现由以下所决定:

(一)为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的木材的性能所决定。木材是自然形态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与石材等不同的韧性,但木材的长度、粗度与刚度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性能与整座建筑荷载之问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推动了斗拱的发明。

(二)为中国建筑的空间造型所决定。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是一种大屋顶形制,而且是一种以大屋顶为主要空间造型的土木合构的建筑样式。其始终要求较大的出檐,这就造成了梁柱最大的承重力与屋顶重量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便促使承檐结构大发展,而逐渐发展成为组合复杂的斗拱。从结构技术意义上讲,斗拱对屋之重载具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檩的结合,使其木构接榫处不因过重的压力而受到损害,在力学上具有分力的作用。由于外檐斗拱具有逐层挑出支承荷载的分力作用,正是这样,才能使沉重的屋面出檐深远;在伦理学功能上,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品位、等级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象征,斗拱形象的政治伦理色彩总是以中国皇家宫殿、坛庙之类为最典型、最强烈,推崇王权,是以建筑技术所表达的斗拱文化的强烈主题;在审美功能上,斗拱是独具风韵的美的构件,它的美由技术转化为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斗拱之结构错综多姿,具有错综之美;逻辑清晰,具有葱郁的理性之美;作为整座建筑的装饰,又具有装饰之美。

第5篇

关键词 土木工程材料;发展;建材

【中图分类号】 S96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11-02

1 土木工程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工业发展的需要,一大批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应运而生,,而社会的进步、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及建筑业的发展,又对土木工程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今后一段时间内,土木工程材料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复合化。单一的材料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复合材料应运而生。所谓复合技术是将有机和有机、有机和无机、无机和无机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按适当的比例复合。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有效地将几种材料的优良性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

多功能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材料的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新型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即要求材料不仅要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还要求兼具呼吸、电磁屏蔽、防菌、灭菌、抗静电、防射线、防水、防霉、防火、自洁智能等功能。

2 土木工程材料现状及要求

与以往相比,当代土木工程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也已获得明显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也有明显的变化。例如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及其他功能均有所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与使用功能已经大大拓宽。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应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代施工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也使得材料在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

2.1 从土木工程材料的来源来看:

鉴于土木工程材料的用量巨大,尤其在应用方面,经过长期使用的不断累积,单一品种或数个品种的原材料来源已不能满足其持续不断的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以往大量采用的粘土砖瓦和木材等已经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论文参考网。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人们对于各种建筑物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也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以天然材料为主要材料的时代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人工材料,这些人工材料将会向着再生化、利废化、节能化和绿色化等方向发展。

2.2 从土木工程对材料技术性能要求的方面来看:

技术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各种物理性能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表现为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具有多功能和高性能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材料向着轻质高强、多功能、良好的工艺性和优良耐久性的方向发展。

3 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绿色建材

土木工程材料行业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产值、能耗、环保等方面都是国民经济中的大户,为了保证源源不断地为工程建设提供质量可靠的材料,避免新型材料的生产和发展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绿色建材”应运而生。目前正在开发的和已经开发的绿色建材和准绿色建材主要以下几种:

3.1 利用废渣类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建材,这类建材以废渣为原料生产砖、砌块、材板及胶凝材料,其优点是节能利废,但仍需依靠科技进步,继续研究和开发更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使这类产品无论是成本上,还是性能方面真正能达到绿色建材标准。

3.2 利用化学石膏生产的建材产品,用工业废石膏代替天然石膏,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可生产各种土木建筑材料产品。这些产品具有石膏的许多优良性能,开辟石膏建材的新来源,并且消除了化工废石膏对环境的危害,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3.3 利用废弃的有机物生产的建材产品,以废塑料、废橡胶及废沥青等可生产多种土木工程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温材料、道路工程材料及其他室外工程材料。这些材料消除了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节约了石油等资源,符合在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要求。

3.4 利用来源广泛的地方材料为原料,利用高科技生产的低成本健康建材,不同的地区都可能有来源丰富、不同种类的地方材料,根据这些地方的性质和特点,利用现代技术,可生产各种性能的健康材料。如某些人造石材、水性涂料、某些复合性材料也是绿色建材的发展方向。

4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向

众多现象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在我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应具有以下的一些趋向:

研制高性能材料,例如研制轻质、高强、高耐久性、优异装饰性和多功能的材料,以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尽量减少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作为生产土木工程材料的资源,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材料生产中不得使用有损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和颜料,如甲醛、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等,同时要开发对人体有益的材料,如抗菌、灭菌、除臭、除霉、防火、调温、消磁、防辐射、抗静电等。

总结: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一起进行的,它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工程中选材料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对后来人的影响来决定土木工程材料的好换,在未来,基于材料原有的性质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将是衡量建筑工程的一把尺子。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迎泽公园;园路铺装;现状

中图分类号:[TU2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迎泽公园园路铺装的背景

1.公园背景

太原市迎泽公园位于省城太原市的中心地区,北临迎泽大街,东靠青年路,西与解放南路毗邻。始建于1954年,全园总面积66.7公顷,其中湖水面积20公顷。1957年6月1日,公园正式售票开放。经过50多年的建设,公园成为一座山清水秀、绿树成荫、花草遍地、亭阁相映、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综合性文化娱乐休闲公园,是省城目前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但因公园规划设计不到位,功能区域混乱,综合承载力较低。 为此,迎泽公园向社会引资9000多万元,拆除槐树林等其他区域分散的游艺设施,在南湖引进30个新颖、刺激,技术最领先的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大型游乐设施,主要分为西侧入口广场、水上游乐区、儿童游乐区、青少年及成人游乐区。位于解放南路的西侧入口广场是游乐区的主要入口,此处以“峡谷漂流”为主,并配以卡通人物铺装广场。

2.园路现状

公园南湖占地总面积为20公顷,湖水面积为3670平方米,而贯穿于南湖的园路面积为36800平方米,主要分为:

①主要园路—是联系全园各景区中心、主要景点、主要游乐设施及主要广场的园路,也是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还要通行如生产、救护、消防、游览等少量管理用车。宽度为5米,长度为3600延长米。

②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主要有了设施。宽度为3米,长度为4500延长米。

③游步路—是主要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公园的各个角落,供散步休息之用,满足两行人走路宽为1.5米,长度为2000延长米,单人为1米,长度为3300延长米。

二、园路铺装的原则

1.根据功能方面铺装

公园园路铺装要从公园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分布和园内活动的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更须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

2.根据事物方面铺装

公园园路铺装要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变化,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景观层次,活跃空间气氛,体现公园自然幽径的特点。

3.根据环境方面铺装

园路铺装还要结合不同的环境,而改变铺装性能。在树林或草坪中,路可铺成步石或休息岛;遇到建筑,路可铺为“廊”;遇山地,路可铺为盘山道、石级;遇溪流或湿地,路可铺为桥、堤、汀步等。总之,路可用铺装出的丰富体态和情趣来装点园林,使园林又因路而引人入胜。

园路的铺装除考虑以上原则外,还要注意交叉路口的相连避免冲突,出入口的艺术处理,与四周环境的协调、地表的排水、对花草树木的生长影响等等。

如何实现园路铺装的多样化1.不同铺装材料体现不同的风格不同铺装材料体现不同的风格。“花环窄路偏宜石, 堂回空庭须用砖”, 园路铺装材料的选择应该因地而异。例如, 在庭院深巷之中, 使用古典的青砖甬道, 能使园路显得庄重沉稳; 若使用的是“花街铺地”, 则更显随意和优雅。另外, 如果在水体旁边的园路上选用花岗岩作为铺地材料,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便落到水体的软质景观之上。2.遵循铺装材料的铺装的范式人们在生活实践之中, 对不同的铺装材料有不同的认识, 总结出它们的各种特性, 根据其特性人们有归纳出每一种材料的施工工艺。以木材铺装的铺设为例, 普通的木材铺装要先经过防腐处理, 使其适合于作为室外的园路铺装材料。在铺设的时候, 通常木材都要被架空处理, 即在木材铺装之下设置龙骨架。另外, 木材在拼铺的时候, 在木材与木材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 一方面使行人带来的沙粒能及时清理, 防止对木材的磨损, 另一方面, 对木材的热胀冷缩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3.公园二十年前后的对比 根据实地调查,20年前迎泽公园的园路,主要园路多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和六棱砖为主,小径多以土路为主,其路面会随地表温度增高而高,造成土壤排水、通风不良;色彩、图案较为单一;不易渗水、不利于保护地下水源,对花草树木的生长也不利;不好维修,景观效果差。

随着新兴材料的增多,20年后的园路,则主要园路多以彩色沥青混凝土、预制块为主。一是工厂化成本较低、颜色品种多,且可以重复使用。如形状有方、长方、六角、弧形等等,变化很多,可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二是彩色沥青的应用逐渐广泛,它能把“情绪”赋予风景,如彩色卵石路、水泥调色路等。小径多以卵石、碎花岗岩板等材料拼成健康步道,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也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

四、园路铺装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公园道路铺装时,要根据功能区域的不同进行铺装,如儿童活动区的园路铺装,一定要注意路牙石的高度,一般不要超过5cm以免绊倒游玩中的儿童;

2、在公园道路设施上,应考虑到残疾人的通行,特别是园林建筑出入口要铺设平整、无台阶,并穿插盲道的专供园路;

3、公园道路材料的选配上,要注意选用既外型美观实用,又环保防滑耐用的材料,以保证下雪天游人的正常通行和部分雨水的良好渗透,同时也不失园路景观的观赏性;

4、园路铺设中,还要考虑到雨水的排泄,特别是公园道路在不设排水系统的情况下,道路应铺成中间平两边略低的路面,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排掉路面雨水,而且路边绿地也能得到水分。

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了,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铺装装饰我国现代园林与古代园林已有一些差别,所以现代园林或城市景观中,在进行铺装时,图案也发生了些变化,但是在做铺装时我们仍要根据整个景观的立意而采用不同的图案表现,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在现代的园林园路当中又应该怎样创造宜时、宜地、宜景的铺地景观,已经成为当前建设园路景观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欧阳烈.园路的特色铺装浅析[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7 (02)

第7篇

写好公文必须详尽地占有材料。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事实、数字,这都是公文表达出来的“干货”,当然十分重要。“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清·刘大:《论文偶记》)写公文如巧匠有具有禾无材无料也做不成东西。以上是从形成与表达两方面说的。

所谓详尽地占有材料,一是要“尽”,就是尽可能广泛地占有材料,“贪多务得”、“竭泽而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二是要“详”,就是详细具体。一件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多种因素的干扰、正反影响效果;一件工作的动因、背景;一个问题的正反观点、来龙去脉,都要尽可能详细具体地占有,写出来的才有说服力。

占有材料,就公文写作而言,有三条途径:

1.平时积累,就是积学储材。平素注意学习、观察积累,用时才能厚积薄发。古人所谓“积学”,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占毕丛谈》;“占”,看;“毕”,简册),说的是一个道理。平时学习、观察积累丰富,知识面广,写作时其构思就容易触类旁通、思路开阔,择优而用,妙绪泉涌。

2.受领任务后,查阅文件,搜集资料。这样得来的材料,就是间接材料。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与撰写任务、与公文主旨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方向、范围。操作方法是首先学习相关的中央文件,进一步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查阅上级领导机关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最后翻阅手册、年鉴等工具书及报刊、杂志上相关的情况报道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这一过程中,始终应注意查阅、收集围绕本单位工作的各项统计数字以及信息、简报、总结、报告、会议纪要等相关资料,做到:上下通达,全局了然于胸,命笔瞻前顾后。

3.构思之前,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情况。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一般情况,也要调查了解,不仅可以核实已掌握的材料,而且可以发现新问题、新经验、新动向;重点情况,尤其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践证明,组织召开座谈会、调查会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如果发现实际调查的情况与撰写者已经掌握的情况有出入,可以修正;出入较大,要尊重实际。即使发现实际情况与领导意图相抵触,也要尊重客观实际,采用恰当的方法,妥善协调。这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党性的表现。

(二)严格筛选材料

调查、搜集、积累而来的材料,不是堆砌在写字台上,而是要不断地分类整理,分析研究,爬梳剔抉,进行筛选。筛选材料,贵在一个“严”字,重在一个“新”字。主要是根据以下三个标准:

1.材料的相关性

这是以写作要表现的主旨,即写作意图和逐步形成的观点为依据来区别对待不同材料的。与公文主旨有关联的材料,取;无关的材料,舍。在已经选取的材料中进一步筛选:与表现主旨、说明观点十分有力、紧密相关的材料,要详,要具体、充分;与表现主旨、说明观点虽有关系、必不可少,但是关系又比较一般的材料,要略,要概括。有的论者提出“实则详,虚则略;新则详,旧则略;特点详,一般略”;或主张“重则详,轻则略;近则详,远则略;点则详,面测略”。这些来自实践经验的认识,是颇有见地的。材料的取舍、详略,对于公文构思十分重要。不经过这一步,就很难搭起架子。

第8篇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提前实践专业知识。2014年的第一周学校给了我们一次实习的机会。1号元旦放假,2号就正式开始了。当天李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片,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让我们深切认识到交通事故的危害性,更让我们这些未来交通工程方面的工作者有一种任重道远的感觉,我们需要做的太多了。

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闽教高[XX]48号)精神,本着对毕业生实习工作的高度重视,注重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森林工程系认真组织集中安排,并监督实施毕业实习,将XX级森林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提前至今年暑假开展。在森林工程系主任周新年教授的精心组织安排和热情指导下,森林工程XX级全体同学于XX年7月1日至8月9日,分别在福安市交通工程勘测设计室、江西赣南交通设计院福建分院、北京建达道桥咨询有限公司、三明永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沙县交通局等多家设计或施工单位圆满完成了毕业实习任务。这种做法对于学生落实毕业实习计划,完成毕业实习教学大纲及其教学内容,及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毕业生的及早就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森林工程毕业实习,同学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与路面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和工程索道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为毕业论文选题和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毕业实习中,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学会了认识、思考和解决森林工程领域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森林工程问题的能力。

此次实习共分为5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施工单位或设计单位进行实习,在老师有条不紊的指导下,同学们工作认真,服从安排,我森工“坚韧不拔、创新求变、奋勇争先”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扬。针对各队的实习内容做了以下总结:

1.内业材料整理。主要包括学会看图纸、内业的计算处理、实验室关于土的含水量以及压实度的检验等。

2.熟悉掌握各种工程试验专用仪器的检验方法。包括混凝土坍落度筒检验方法、沥青针入度仪检验方法、钢筋冷弯弯心检验方法、环刀检验方法以及路基承载力检验方法等。

3.采集外业数据,运用学习软件,根据已有数据进行设计。包括熟悉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提高外业数据采集效率;巩固cad基本操作,学习运用南方cass7.0数字测图软件、五星计价软件,学习工程概预算的一些基本程序和算法;掌握路线大师设计软件,对已有的测量数据进行设计。

4.参与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通过亲身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拓展专业知识面、提高设计能力和施工组织水平,学习设计从业人员与时俱进和实干敬业的精神,同时了解单位运作、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第9篇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54-02

一、概述

文化支配着建筑,建筑体现着文化。与古代中国灿烂的思想文化一样,中国古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建筑思想体系和艺术特色,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新的建筑技术、材料、装饰的出现,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变化,曾一度使我国对古建筑的探索中断。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外来先进的建筑文化对本土传统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形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认识与了解,为保留与传承古建筑文化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做出努力。

二、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一)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

与西方人笃信基督教不同,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绝对的统一的宗教,中国的宗教也从来没出现过像西方那样教权高于皇权的局面。西方宗教中追求永恒,否定现世、追求来世的思想作用于建筑中,便产生了大量石质的永久性建筑物――供神使用的教堂。在欧洲古典园林的营造中,人被认为是与自然对立的存在,处处体现着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形态都同时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宇宙自然观。在城市规划与住宅建筑中受儒家影响较大,建筑的体量、材料、制式处处都要符合“礼”,在空间布局形式显现出主次分明、长幼有序的秩序感,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而在圆林营造中,则受道家影响较大,显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建筑隐匿于自然环境中,像苏州各园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另外,传统建筑中还特别重视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相结合以及改善建筑内部小气候。

(二)中国古建筑的材料

中国古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世界上其它建筑体系中采用石、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不同,中国古建筑更偏向于木材。据考古发掘,在距今已有6900多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已经发现了带有榫卯结构的干阑建筑构件,可见古人对木材的应用上一开始就显示出了超强的智慧。其选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1.木材是古人最早掌握的建筑材料,当砖石拱券结构在东汉后期逐渐发展起来时,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已有千年的历史。一旦材料与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理性模式,并能满足绝大多数建筑需求时,人们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惰性,理性模式进而成为文化上的非理性选择。2. 先秦时期,先贤对于国君的赞美与否,首先着眼于其宫室是否简朴,一时间中原地区形成了一种“卑宫室”的思想,宫殿不求华丽,一切从简。木材的易取材加工、建筑的建造周期短、耗资少等特点使其从其它建筑材料中脱颖而出。3.在中国古人的传统哲学里,个体生命只有在族群里面才有意义,个体是短暂的,群体才是永恒的,追求片面的永恒是荒谬的,建筑作为人的一种居住器物,也是没必要使它永存于世的,而陵墓作为逝者永恒的居所,自然而然就需采用永久性建筑材料。

(三)中国古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建筑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原始穴居到地面建筑,从夏商时期的木骨泥墙、茅茨土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台榭建筑,至东汉佛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的形式,及至明清时期古建筑的类型及构造形式已多种多样,各地区建筑形式更是风格迥异、姿态万千。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得古建筑一直保持着以土木结构为主体,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后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体系中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穿斗式是用纵向的穿枋和横向的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檩条直接落在柱子上,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构架形式用料少、整体性强,但柱子与柱子之间排列紧密,无法获得一个比较开阔的室内空间,其主要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抬梁式是在柱顶搁置梁头,梁头上置檩条,梁上再置瓜柱用以支撑较短的梁,由此叠置而上,这种构架形式室内的柱子数量少,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若再用“移柱”、“减柱”等手段,则可获得更大的空间,但也因为梁架的跨度非常大,整体框架因此用料粗大,外观浑厚凝重,是官式建筑的常用构架。有些地方还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即建筑四面采用穿斗式,而内部结构却采用抬梁式。此外还有井干式和干阑式两种构架。

中国古建筑中结构承重与空间围合分工明确,以柱、梁、枋、檩、斗等大木作通过榫卯结构的连接,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框架关系,檩上架椽子,上面铺设瓦面,四周再用墙面或隔扇进行围合遮挡。由于整个屋架的重量是靠柱网层传至地基的,墙面和门窗的设置因此变得自由灵活,在南方地区有些建筑甚至四面都采用隔扇,以改善室内的通风和采光。以榫卯搭接的木框架结构由于部件之间并不完全固定,所以能极大地消减地震力的破坏。

斗是中国木构架建筑有的结构部件,它是由水平放置的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大斗上纵横交错放置,上置斗,斗上再置,如此层层叠置,其间再穿插斜昂,以增强承重能力。其在结构上起到承托出檐、传递屋架荷载的作用。斗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之后经过长期探索,在唐宋时期达到成熟状态,同时在建筑中也建立起了以中截面为基本模数的“材分制”,加强了建筑营造的标准化与程序化,之后斗尺寸逐渐减小,加之真昂已近不再使用,到清代更有溜金斗折杆用料的不合理做法,斗的结构机能已被大大弱化,逐渐成为房屋立面装饰和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由于各时期斗的样式略有不同,所以其也成为古建专家鉴定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形式丰富多彩,其形态是木构屋架的直接外在反映。有别于西方教堂重视屋身的艺术表现,中国古建筑则更重视屋顶的表现。其优美的曲线、深邃的出檐、翘起的檐角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屋顶形式的使用受到官方的严格规定,重檐、庑殿顶、歇山顶用于官式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悬山顶、硬山顶用于次要建筑,民居则通常采用硬山顶。除此之外,屋顶形式还有尖顶、盔顶、顶、扇面等,若再将各式屋顶进行组合拼装,则其形式就更加丰富。在一些大型市政工程和园林建筑中,建筑的屋顶形式表现出灵活、自由、随宜的品格。

屋顶的飞檐翘角也是中国古建筑屋顶之特色。汉代建筑中由于其屋檐转角铺作尚未成熟,垂脊、檐口平直,但从大多数汉阙、明器、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屋顶垂脊尾端出现有意地翘起,显示出了古人最早追求屋角起翘的意图。唐代之后,房屋外檐转角铺作已经得到完善,再配以檐柱的逐间生起,即可出现优美的檐口曲线。总的来说,我国北方建筑屋角起翘平缓,外观混厚凝重;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

(四)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包括对大木、小木、砖、瓦、石、油诸作的艺术处理,和为创造艺术环境而设置的建筑小品。大木作装饰主要是构件的卷杀和端部的艺术处理,如柱端卷杀形成梭柱和梁枋端头做成霸王拳、蚂蚱头等。小木作装饰是对门窗、廊檐、天花及室内分隔构件的艺术处理,如重要建筑中的大门会装有铜铺首、门钉,隔扇门下部的裙板、绦环板作雕花处理,屋架上施以天花藻井等。砖瓦石作装饰主要对房屋瓦件、墙面、台基、地面铺装的处理,如屋脊的正吻、仙人走兽,屋檐的滴水,墙面的砖浮雕。油漆彩画是对木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重要手段,既起到保护木材的作用,本身又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建筑小品主要是对重要建筑起到衬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北京故宫内的华表、日晷、嘉量、铜龟鹤等。

建筑装饰的特征主要有:1.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建筑装饰严格服从建筑的社会功用。2.它们中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非是可有可无附加物。陶瓦上釉是为了增加瓦面的抗水性,天花的设置是为遮住房顶屋架、遮挡灰尘的作用。3.它们大都趋于程式化、规格化,各自都有严格的做法规范,能极大地加快设计和施工的速度。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在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它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传承和发扬古建文化还需要一代代建筑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潘谷金.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