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6 18:44: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钢筋实训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实训报告个人心得感悟1
经过两天的模板工程实训,我从一个对模板工程陌生的学生到了今天对模板工程相对了解的人。我对此感到很高兴。我们在何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两天的模板的实训。在这两天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那些在书本中没有的知识。 第一天,上午我们组织起来一起观看了关于模板工程施工的技术和工艺的视频。让我们了解了关于模板工程的相关知识。下午我们来到由南通五建承包的华鼎星城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参观。观看了工人对于模板的施工方法。第二天我们依然来到此地进行实训。
在华鼎星城项目工地,此工地采用的是框剪结构,采用较多的剪力墙结构。而模板采用的是木模板,木模板施工工艺适应于建(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在现场的技术人员的讲解下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关于模板的知识
一、配板原则:
①要保证构件的形状尺寸及相互位置的正确。
②要使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以及各种施工荷载。
③力求构造简单,装拆方便,不妨碍钢筋绑扎,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漏浆。
④配制的模板,应优先选用通用、大块模板,使其种类和块数最小,木模镶拼量最少,设置对拉螺栓的模板,为了减少钢模板的钻孔损耗,可在螺检部位改用55mm 100mm刨光方木代替。
⑤模板长向拼接宜采用错开布置,以增加模板的整体刚度。
⑥模板的支承系统应根据模板的荷载和部件的刚度进行布置。
二、配板步骤:
①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区段的划分、施工工期和流水段的安排,明确需要配制模板的层段数量。并根据工程和现场施工条件,决定模板的组装方法。 ②根据已确定配模的层段数量,按照施工图纸中梁、柱、墙、板等构件尺寸,进行模板组装设计,并明确支撑系统的布置、连接和固定方法。 ③进行夹箍和支撑件等的设计计算和选配工作。
④确定预埋件的固定方法、管线埋设方法以及特殊部位(如预留孔洞等)的处理方法。
⑤根据所需钢模板、连接件、支撑及架设工具等列出统计表,以便备料。
三、模板安装:
①清理底模
②安装侧模③吊装底、腹模钢筋
④安装端模
⑤安装内模
⑥吊装顶板钢筋
⑦安装桥面预埋件
四、质量标准:
1、模板安装
①保证项目:
A、模板及支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架的支承部分必须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如安装在基土上,基土必须坚实并有排水措施。
B、木模板应符合《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 50206-2002)中的承重结构选材标准,其树种可按本地区实际情况选用,材质不宜低于Ⅲ等材。
②基本项目:
A、模板接缝宽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不大于2.0mm
优良:不大于1.0mm
B、模板安装必须符合下面要求:
a.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稳定性
b.保证构件各部位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
c.构造简单装拆方便,便于钢筋的绑扎和安装
d.拼接严密不漏浆
e.清水混凝土装饰混凝土采用满足设计要求的模板
五、模板拆除程序:
①拆卸外模联接件
②拆内模
③拆端模
④拆外模
六、心得:
经过两天的实训总结让我对模板安装工程有了很多的了解。这次的实习带给我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经验,更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把理论用于实践是学得不深刻的。我坚信通过这一天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实训报告个人心得感悟2
通过这次实训,我收获了很多,一方面学习到了许多以前没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自己动手做项目的能力。本次实训,是对我能力的进一步锻炼,也是一种考验。从中获得的诸多收获,也是很可贵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实训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是一个让我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好机会,原来学的时候感叹学的内容太难懂,现在想来,有些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理解。
在这次实训中还锻炼了我其他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首先,它锻炼了我做项目的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应用知识的技巧等。其次,实训中的项目作业也使我更加有团队精神。
一、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涵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会积极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能力,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二、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显人的意志。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习,是开端也是结束。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任自己驰骋的沃土,也分明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可以说这次实训不仅使我学到了知识,丰富了经验。也帮助我缩小了实践和理论的差距。这次实训将会有利于我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我会把握和珍惜实训的机会,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最后,我要感谢学院组织的这次十分有意义的实训,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也领悟了很多。
实训报告个人心得感悟3 在xx庄园实训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真的很美好,欣赏了美丽的景象,学会了一些对待客人的方式,还有在花庄里玩丛林穿越的重重惊险的闯关,让我领悟到了人生哲理!
1 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通常有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
1.1 外延式发展 外延式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一是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增大教育资金投入;三是增加教师数量;四是扩大校园面积;五是改善教学设施。其实质是增加“量”,是学校的一种外在表现,象征着办学“硬实力”的增强,其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大而全”。
1.2 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一是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二是学校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合理;三是背靠行业,文化底蕴强,特色鲜明;四是品牌效应明显。其实质是提高“质”,是学校的一种内在表现,象征着学校“软实力”的增强,其追求的目标是“特而精”。
因此,一所学校要想长稳发展,在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必须从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做起。
2 课程建设的思路
2.1 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要充分理解课程建设的内涵,一是课程建设不等于教材建设。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其内容既要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又要与时俱进的改革,而教材是固化后的成果,是没有生命的,其生命力必须靠教师赋予。二是课程是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体,它包括建设理念、载体选择、适时更新的动态资源等三个方面。
选择不同的载体,其教材编写大纲、教材编写内容和教材内容间的组合也不同,因此,在教材建设前,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载体?如何选择载体?所谓载体是指作为主体部分,被附属事物所依赖的部分就可以被称为载体。如:windows运行在电脑上,电脑就是载体;软件被安装在windows上,这时windows就是载体。
教材载体的选择应具备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实现情境的方式,具有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二是具有可替代性、范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三是可选择类型、现象、问题、材料、项目、任务、产品、设备、构件、场地、工作对象等。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可选择“任务”为载体,设计为“读图(柱、梁、板、剪力墙、楼梯)、会审、编制人机料计划、抄平放线、脚手架支设、钢筋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质量安全控制”等9个任务,每个任务中下设5个子任务;也可选择“构件”为载体,设计为“柱的施工、梁的施工、板的施工、剪力墙的施工、楼梯的施工”等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又下设9个子情境;还可选择“工程类别”为载体,设计“模板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等3个章节。
2.2 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培养 根据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准确分析并明确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任课能力,针对现有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等情况,分析团队成员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分学院、系部、教师个人三个层面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或培养方案。
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具备如下能力:一是书写能力(施工方案写作能力,事故处理报告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读图、审图能力,钢筋加工及绑扎能力,模板配板及搭设能力,脚手架支设能力,混凝土浇筑及抽样检测能力,质量及安全检测能力等);三是实践能力(各种验收表格的填写能力,解决质量、安全事故的能力,资料收集、整理、处理能力,测量仪器操作能力,网络运用能力,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能力等)。
通常教师本人制订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计划;系部根据全系的师资队伍状况,组织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制订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下企业锻炼、参加学术会议、参加高校培训等方面的培养方案;学院根据全院的师资队伍现状,制订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专业建设培训和课程建设培训等方面的培养规划。
2.3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课程建设的要求。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了以下五个实训基地(室):一是建筑技能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满足钢筋工(任务6)、模板工(任务7)、架子工(任务5)、砌筑工,质量检测(任务9)的实训,并能完成相应工种的培训、鉴定;二是虚拟读图软件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读图(任务1)、会审(任务2)和CAD、天正、广联达等软件实训;三是力学与材料检测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水泥、砂浆、混凝土(任务8)、钢材等材料的性能检测实训;四是测量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满足定位、抄平、放线的实训(任务4)和测量员鉴定;五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施工方案编写、资料填写、各种验收表格填写(任务9)等实训。通过以上的建设可以看出,以上五个实训室完全能满足本门课程的建设目标。
2.4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推行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一切能调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理念,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和选择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让其既有联系,又不重复;知识重叠,但形式和检测方式又不重样。
一、实习的目的
1. 通过认识实习增强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使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并增加对这一行业的感性认识。
3. 通过亲身参与,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观察和亲自操作,更好的印证所学知识,并且了解设计过程中和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5. 了解我国目前施工的工艺和水平,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
6. 与工人和基层生产干部密切接触,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
二、实习的要求
熟悉工程施工管理、技术管理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仅参与了施工过程的具体操作。
实习期间要求做到:
1、认真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仔细听老师的讲解;
2、仔细观察体会,虚心向施工监理人员请教,认真记录实习报告、心得、体会等;
3、在实习结束后认真整理所得,提炼出对今后学习工作有益的精华;
4、实习结束前写好实习报告。
三、实习的时间
从5月31日到6月3日
四、实习的地点
学校实训大楼
民用建筑
钢结构框架
工业厂房
五、实习的内容
动员大会是在星期一开的,刘老师和王老师跟我们说的这次实习的要求,希望我们能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上来,希望我们多了解场地中工具的运用和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然后强调了要注意安全,进而具体说了一下行程的安排,周一学校实训大楼、周二民用建筑、周三钢结构,周四工业厂房。
开完动员大会,老师就带领我们来到了学校正在建的实训大楼,并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方面的知识,我具体总结如下:
梁、柱
老师讲解了屋体的基本组成,柱子、主梁、次梁等。跟我们说柱子之间的梁是主梁,主梁上接的梁为次梁。
预埋管
老师在讲梁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梁上有很多孔洞,然后老师就告诉我们那个是预留孔洞,预留孔洞就是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构件上为了设备安装、穿管线等等预先留置的洞口。
层降缝、伸缩缝
当我们走到两块墙体之间时,老师指着中间的一条缝说,这个就是层降缝。说是因墙体间荷载不同而设计的。我上网也查了下,说的是指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沉降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问题。
讲了层降缝后,老师又跟我们讲解了有关伸缩缝的知识,说温度缝也叫伸是为了避免温度变化引起结构伸缩应力,使房屋构件产生裂缝而设置的。告诉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基础受温度影响小,所以不用断开,仅地上建筑部分缝即可。
墙体上的小石块
这个还是我发现了问老师的,因为看到每根柱子上面都有几个凸起来或凹进去的石块或者是孔,老师看了会儿,说那个本质上是应该没有的,这可能是施工上面技术的问题。有可能是为了固定什么东西,最后而留在了柱子上面。
楼梯的浇筑
在二层的时候,我们有几个学生把一个师傅给围住了,问了之后,他说他是搞管理的,也进一步的解释到就是教别人应该如何做的。他给我们毛概的讲了这个楼房是这吗建起来的,之后又指着西边的方向说,那边刚好在做楼梯,说可以带我们去那边看看楼梯是怎么弄的,他说,做楼梯先得用那钢管把楼梯的高度给固定下来,之后箍上钢筋,在用模版给支起来,进而从上往下灌混领土进去。他说,混领土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干了浇不下去,湿了又从模版间流出来了。
墙体拉结筋:
拉结筋一般有墙体就要有拉结筋,拉结筋,竖向一般是500mm一道, 也就是0.5米。 水平方向一般是砌体均分就可以。有墙体就要有拉结筋。 连接可以有植筋、预埋、绑扎等方式。
建筑图,结构图
在那里参观了一会儿,师傅说他那里有一些图纸,可以带我去看一下,进而我也就跟着去了,他展出了建筑图,结构图,第一眼看到那些真的给吓到了,因为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图纸,进而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来解读那图纸,才发现图纸上的比我们书上所学的要复杂的多。不过幸运的是那师傅不厌其烦的给我细心的一个一个的讲,那个时候真的特感动。上午的时候,他引着我大概是把建筑图纸给看完了,我知道了原来实训大楼中间原先设计的是有个横道是可以从中间过去的,但为了留下几棵树才把它去掉了的。结构图还是下午和同学一起过去看的,又对课本的知识加深了一次,我觉得这次真的获益不浅!!
周二;我们去了,市区的一个民用住宅区,虽然具体的施工楼别人不让进,但我还是学到了一些:
弯箍机:
在工地里见到了处理钢筋的机器—弯箍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了这台机器、钢筋就不再是钢筋,就犹如棉花糖一般。钢筋一进弯箍机要有什么形就有什么形。当时的场面绝对让全场没见过弯箍机的同学目瞪口呆。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
(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
(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
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关键词】高职 建筑施工技术 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78-02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和管理的能力,对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支撑作用。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学、工程测量、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组织、建筑结构等基础及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
二、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存在以上特点,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多数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能够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料,使教学难点和复杂的施工工艺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使学生得到直接、生动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缺乏对学生主动思考的引导。
(二)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与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分开教学,中间间隔几周甚至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施工单位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接收学生去施工现场实习,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也只限于认知层面,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无法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仍需要花费时间重新学习。而且实训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周,而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学生一门实习实训课程往往只能接触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分部分项工程,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施工现场主要是负责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施工动手能力不足,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更有待提高,在施工现场不能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更难以对施工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高级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岗位分析入手,参照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等岗位要求,归纳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施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与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设计开发了多媒体教学材料,将多媒体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施工工艺工程录像、动画展示―讨论问题―分析总结。比如在了解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基本流程之后,在播放视频前提出问题:该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存在哪些不规范操作?存在哪些质量和安全隐患?接着给学生播放某工地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启发式提问:人工挖孔桩的直径不得小于多少?为什么?人工挖孔桩的钢筋笼如何放入挖好的桩孔中?等等。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再作分析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今后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建立了丰富的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提供便利,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二)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1.师资培训。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就要建立一支能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更要有纯熟的施工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我们组织本课程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一起,利用寒暑期到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知识更新,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以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
2.教学场地一体化。打破教室和实训室的隔阂,直接将教室与实训基地融合,实现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3.教学计划一体化。把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将独立开设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实训、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融入相应的理论教学中,避免理论教学几周甚至几月后才能进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脱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对基本的知识作讲解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由学生参照相关规范和施工手册自主完成施工任务。任务完成后,再由不同的实训小组交叉检查施工质量和存在问题,最后老师再作点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施工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严谨作风。例如在教授“轻型动力触探试验”一节,我们的课程设计包含以下环节:布置任务―方案讨论―操作示范―进行试验―数据处理―评价总结。具体过程如下:
(1)布置任务。某基坑开挖后需要利用轻型动力触探仪器测试地基承载力,提出问题:怎样利用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测定地基承载力?然后根据测试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人一组。
(2)方案讨论。根据教材和《施工手册》,各小组自行讨论试验方案和分工。
(3)操作示范。教师用多媒体讲解,实际操作示范。学生观察提问,改进试验方案。
(4)进行试验。学生分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教师答疑,指导学生试验。
(5)数据处理。学生根据规范处理相应表格数据,完成试验报告。教师答疑,检查学生试验完成情况。
(6)评价总结。对试验和试验报告中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记录、整改,思考并讨论,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三)现场教学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受季节性、周期性、安全性等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工程让学生从头至尾地参与其中。而“建筑施工技术”是专业实践课,我们借助学院的发展机遇,参与到学校建设的施工建设项目。简单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后,先让学生识读施工图,再到现场实地参观。对于重点内容,借助施工工地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我们将建筑施工技术和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课程进行整合,让建筑施工课程学习时间跨度可以达到一年,让学生基本能够接触到施工项目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通过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跟进,对施工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施工工艺知识系统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施工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认识施工现场的组织方法,了解施工现场的人员组成和施工布置,也对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
该课程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实践操作完成过程和成果先由学生小组相互评分,再由老师统一总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对参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考核成绩进行加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校企联合提高教学效果
我院与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建筑类企业签订了协议,作为本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训基地,并建立了订单式联合培养冠名班,共同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同时邀请这些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来,进行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模拟制作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示范操作,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新更规范的施工实际操作。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成功,是否符合企业或者社会的要求,企业最有发言权。与企业联合办学,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按照实际需求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改革,学生爱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爱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被动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媒体教学,将分离的理论教学课程与相应实训课程整合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一周的认识实习调整成跨度可达一年的课程实践,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掌握建筑施工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秀红,步文萍,王静.关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
究,2011(S1)
[2]李燕燕,张鹏,钟静.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
关键词: 建筑施工图识读实训;开展;内容;方法
一、课程开展思路
课程内容结合某住宅楼图纸和图集11G101-1、2、3,使用信息化软件及现场进行实际讲解,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运用工程语言与学生进行有关工程方面的沟通、交流,将传统的课堂模式改为机房和实际现场教学,通过任务推动真实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本课程需要安排在第三学期末进行。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
(一)建筑施工图识读
施工图首页一般包括:图纸目录、建筑设计说明、工程做法表、门窗表等。
(1)图纸目录:图纸的目录是查阅图纸的主要依据,包括图纸的类别、编号、图名以及备注等栏目。整套图纸的目录,应有:建筑施工图目录、结构施工图目录、给水排水施工图目录、采暖通风施工图目录和建筑电器施工图目录。(2)设计说明。建筑设计说明是施工图样的必要补充,主要是对图样中未能表达清楚的内容加以详细的说明,通常包括:工程概况、建筑设计的依据、构造要求、节能设计以及对施工单位的要求。(3)工程做法表。工程做法表主要是对建筑各部位构造做法用表格的形式加以详细说明。在表中对各施工部位的名称、做法等详细地表达清楚。(4)总平面图。1)总平面图的作用:主要是表示新建房屋的位置、朝向、与原有建筑物的关系,以及周围道路、绿化和给水、排水、供电条件等方面的情况,作为新建房屋施工定位、土方施工、设备管网平面布置以及安排在施工时进入现场的材料和构配件堆放场地、构件预制场地、运输道路的依据。2)建筑总平面图的图示方法:总平面图是用正投影的原理绘制的,图形主要是以图例的形式表示,总平面图的图例采用《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规定的图例,画图时应严格执行该图例符号,如图中采用的图例不是标准的图例,应在总平面图下面说明。3)建筑总平面图的图示内容:① 图名、比例;② 新建建筑所处的地形;③ 新建建筑的具置,在总平面图中应详细地表达出新建建筑的定位方式;④ 注明新建房屋底层室内地面和室外整平地面的绝对标高;⑤ 相邻有关建筑、拆除建筑的大小、位置或范围;⑥ 附近的地形、地物等;⑦ 指北针或风向频率玫瑰图;⑧ 绿化规划和给排水、采暖管道和电线布置。(5)建筑总平面图识读:①了解图名、比例;②了解工程性质、用地范围、地形地貌和周围环境情况;③了解建筑的朝向和风向;④了解新建建筑的平面形状和准确位置;⑤了解新建房屋四周的道路、绿化;⑥了解建筑物周围的给水、排水、供暖和供电的位置,管线布置走向。
(二)结构施工图识读
(1)结构施工图的作用:1)结构施工图的概念。结构施工图是根据建筑的要求,经过结构选型和构件布置以及力学计算,确定建筑各承重构件的形状、材料、大小和内部构造等,把这些构件的位置、形状、大小和连接方式绘制成图样,指导施工,这种图样称为结构施工图。2)结构施工图的作用。结构施工图是施工定位、放线、基槽开挖、支模板、绑扎钢筋、设置预埋件、浇筑混凝土、安装梁、板、柱及编制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的重要依据。(2)结构施工图的组成:1)结构设计说明;2)结构平面布置图。结构平面布置图表达建筑结构构件的平面布置,包括基础平面图、楼层结构平面图和屋顶结构平面布置图;3)结构构件详图。结构构件详图表达结构构件的形状、大小、材料和具体做法,包括梁、板、柱构件详图、基础详图、屋架详图、楼梯详图和其它详图;4)常用结构构件代号。结构构件的代号用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规定结构构件的代号;5)钢筋在施工图中的图示方法和标注方法。在结构施工图中,为了突出钢筋的位置、形状和数量,钢筋一般用粗实线绘制。
三、实施方法
一是师资要求。(1)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具备的资质。1)熟悉图纸、规范; 2)熟悉掌握软件、仪器的使用;3)表达能力良好。(2)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1)熟悉规范;2)熟悉现场;3)表达能力良好。
二是教学硬件设施。(1)具备多媒体教室、绘图教室;(2)具有图纸、现行规范、标准。
三是教材及参考资料。
四是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关键词: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一、前言
虚拟仿真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软件编程形成三维数字的图形化模型,生成一种人造的虚拟环境。它涉及到人工智能、传感技术、人机交互和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科。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不仅可以更直观的呈现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筑基础施工是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主体工程即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对于施工现场的一线人员来说,掌握其工艺和方法,也是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目前建筑基础施工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由于建筑专业的特点,教学计划难以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时间相对应;基础设施施工的周期长,工程量大,短时间的实训不能真实的全面了解其施工过程。
第二、第二学生难以实际动手操作,学习效果不佳:在校外建筑工地的实习,由于时间和费用的限制,以及施工单位出于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学生往往不能实际动手完成施工操作,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三、学习成绩的评定不够合理:基础设施施工内容的学习一般是通过校外实践,学习成绩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和见习单位出具的相关报告和总结材料等进行打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建筑基础施工仿真教学软件的开发,能够利用当前的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将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先仿真后实训,可以全面的了解建筑基础施工的全过程。通过本虚拟仿真软件的建设,可以结合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把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把真实的工作环境利用软件进行模拟开发,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施工现场的技术和技能,从而减少学生对现场的不熟悉感,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化。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对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建筑施工仿真理论方面的研究
1991年美国学者提出了虚拟企业的定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在此方面有学者进行了大师的研究,到1997年,国内对虚拟企业的研究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目前相关理论框架已形成,虚拟企业也开始了从制造行业到其他行业的扩展。在虚拟建设方面,从1996年美国发明者协会首次提出概念,到2000年TFV(Transformation-Flow-Value)理论的出现,论证了虚拟企业理论在建筑行业应用的可能性。国内研究人员对虚拟建设研究多在组织管理层面,较少研究具体技术的实现。
第二、建筑施工仿真方法的研究
建筑施工仿真技术是虚拟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主要通过虚拟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一般是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整个系统,再通过一些重复试验得到一些有规律的数据。国内研究者高兴夫研究了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动态仿真、张正峰则应用可视化仿真中的图形技术,对复杂群建筑施工过程进行了研究。虚拟现实则是在虚拟建设中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方便进行操作和对比分析,能够研究数据中深层次的内容。赵凌军对建筑物的辨识和几何尺寸的提取进行了研究、王辰辉仿真了液压挖掘机的工作场景,钟登华等人对水电工程的可视化仿真进行了分析,其研究成果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较多,其发展方向目前主要是事件驱动的沉浸和时间驱动的沉浸。
三、建筑基础施工实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主体工程即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就显得更加重要,对于该部分工程的施工,对于施工现场的一线人员来说,掌握其工艺和方法,是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于培养的施工员来说,就更加重要。在学生的培养中其教学时数和学分、教学设备和实训场所以及从教教师数均居各课程之首,该课程也是其他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意义,在建筑行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建筑基础方面的技能就尤为重要。
四、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构建与开发
系统采用Unity3D与3ds Max作为开发平台,实现系统逻辑功能与3D模型的设计制作;使用SQL Server 2008实现对身份信息、实训进度信息的存储;具体的虚拟实训系统通过以上的技术支持,可在PC、移动设备以及Web上运行。
设计框架采用经典的MVC设计模式,将整个系统开发划分为三大模块:模型组件、视图组件和控制器组件。模型组件是视图组件和控制器组件之间的通信桥梁,控制器发出的具体操作信息会被传送到模型组件中,模型组件经过一系列的逻辑计算,将计算出的一系列相关信息发送到视图组件,由视图组件接收信息并最终展示给用户。在本系统中,模型组件由C#功能脚本实现,视图组件由UGUI界面开发技术和3ds Max共同完成,控制器组件则由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负责。MVC设计模式合理划分了软件开发过程,遵守软件开发“低耦合、高内聚”的原则,研发者只需依照系统总体设计约定好的接口方式,即可并行开发不同的系统组件,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
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由6个模块组成,具体如下:
(1)身份认证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判断登录用户的身份,调出对应的学习模块进度,及学习得分。
(2)公共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工程图纸、技术规范、知识学习、视频库、测试题库、工具箱。
(3)土方开挖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场地要求、场地清理、放线定位、机械挖土、修边及验槽。
(4)钢筋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弹钢筋线、放置钢筋、绑扎钢筋、放置垫块、放置竖筋、钢筋焊接、箍筋绑扎。
(5)模板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模板安装、质检验收、模板拆除、工程验收。
(6)混凝土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混凝土制备、混凝土运输、浇筑与捣实、混凝土养护、工程验收。
总之,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构建了高职建筑类专业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弥补了教学手段、实训条件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在课堂上实现了教学项目与施工项目、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但这种仿真教学系统也存在着易引发学生现场安全生产意识差和无法做到现场实操等不足等问题,应引起重视。要通过合理设计各教学环节,把虚拟仿真实训与理论教学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小峰.基于虚拟现实的城市规划三维仿真设计系统[J].计算机仿真,2007,24(3):230-235
[2]王健美,张旭,王勇等.美国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4):37-40,56
建筑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是建筑大省,南通及其它苏中地区建筑业较发达,被誉为全国“建筑之乡”。在江苏建筑行业中,有700多万从业人员,但70-80%都是初、中级工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建筑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已成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技能“蓝领”人才和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级人才尤为紧缺,建筑管理、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人才备受欢迎,并且这一缺口还在继续扩大。江苏省每年基建投入数百亿,所需要的各类建筑“蓝领”技能型人才至少达2万人以上。建筑业的发展优势,催生了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需求,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高职专业提供了契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启动的“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试点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也是高职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时间早,专业基础建设稳固,师资配置合理,专业现状良好。
2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面向施工员岗位,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懂得现场施工技术、能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检查验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的解决
3.1制定“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9年我校修正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合作方式———采取“学做合一,多证融合”、“平台+模块”的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建筑企业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校内缺少大型施工工地、实训条件不足的困难,安排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到施工项目扮演施工员、质检员或助理身份,教师也必须在工地现场参与管理,与项目经理配合指导现场教学,记入考勤;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有毕业证、施工员或质检员职业岗位证书。企业把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列入项目经理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并规定所有接收学生实训的工地具有现场教室。学生经过校内操作技能模拟训练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施工现场参与实际工作,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施工工地上,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不但在教室、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地上课、训练,而且在工地上课,使做、学、教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派到工地的老师也参与对企业职工进行理论培训的任务,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
3.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建工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从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缺少施工现场施工经验,学院近年来建立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每学期选派教师到项目中参与项目管理,对获得注册建造师的教师给予奖励,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80%为双师型教师;南京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专门选派10名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5名能工巧匠或高级技师作为校内工种实训时的现场培训技师,指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砌筑工,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及抹灰工)。
3.3改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近五年学院新建建工专业校内实验室2个,改建3个校内实训室,已形成了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及建筑测量、校内施工类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8个,其中由南京建工集团提供的不少于3万m2的工程项目,视每年的项目情形不断更新,学生直接参与建设工作,在真正的施工环境中培养学生施工的综合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校内建成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区,满足砖混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架结构施工综合实训的需要。同时,改善原有实验实训条件,使之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操作技能的需要,确保学生都能够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能为社会提供建筑材料检测等方面的服务。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仿真走向真实,从校内实训室走向校外建设工地的方法。
3.4对课程体系重新整合
根据学院“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的总要求,并考虑企业需求,以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模块,整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是搭建两个平台、构建两个方向。两个平台,一个是学院公共课平台,一个是系专业基础课平台。这两个课程平台中前者用于实现“厚基础”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后者用于保证专业群的资源共享。两个方向,一个是专业必修方向,用于保证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现,一个是专业选修方向,该方向设置多个模块,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扩展和提升空间。课程体系实施时,专业课程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把获得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证书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合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积极合作,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2,3]。根据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多证书”和企业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增加证书课程及企业关注的课程,强化实训环节,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对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满足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载体、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完成了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建筑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与完善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同时,5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编写1门校级精品教材。
3.5阶段性的岗位技能培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内综合实训室进行,企业派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并通过相关项目初步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如砌筑、钢筋下料、架子工等;第二阶段是岗位技能训练,在真正的工地建造真正的建筑物,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学习、工作及生活均在工地,专业教师在工地上授课,使做、学、教合为一体,锻炼学生掌握施工技术的能力,如主体工程施工教学中施工项目的实施;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在第五学期的周六周日和第六学期,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有薪顶岗实习,全面强化掌握施工技术,锻炼其施工管理能力。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给定,实习过程共同管理,实习结束后,对实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顶岗实训合格证书”。三个阶段的实训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编制的实习实训大纲的相应要求进行。
3.6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重点是:(1)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2)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文件和考核办法;(3)毕业顶岗实习考核不合格者,推迟其毕业时间;(4)校系两级督导监督教学质量;(5)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单位、工资收入情况、职称晋升、企业满意度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全方位跟踪。(6)麦克思报告评价与反馈机制。每年学校都定期反馈麦克思报告对本校19个高职专业的毕业生状况调查并及时反馈到系、教研室,便于修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办学成效。学生掌握各种岗位技能。同时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
3.7社会服务及毕业生情况调查
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对外有偿服务,与建筑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提供技术支持,扩大社会知名度,学院设有两个专门研究所负责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等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教师成果不断显现、有实用新型专利16项,省级课题有6项通过鉴定验收。学校委托麦克思公司对近3届我校高职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形成报告;报告显示在全院19个高职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下列5个指标中均排前三位:薪酬、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专业对口情况、对学院开设课程满意度。
4结语
关键词:独立院校;实践教学;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3201
工程管理专业是我校设置较早的本科专业之一,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四大学科中管理学科中的专业之一,是新兴的管理艺术与工程技术复合性学科,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基础知识,通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独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生力军,其定位就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又体现在实践能力上,随着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实践教学过于教条化和形式化,在课程设置、基地建设、过程管理及课程考核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
1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不足
(1)独立学院刚从母校脱离转设,但仍然沿袭母校传统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明显不适宜。实践课程设置也过于分散,存在条块分割,理论和实际脱离,学校与社会脱节等现象。犹如砂石、水和钢筋未经充分搅拌融合形成不了强有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难以支撑起高楼大厦。
(2)实践学时和学分偏少。美国实践学分比重较大,在ACCE评估中最高的占36.17%,最低的也达9.84%,而我国因为理论课程未经优化而导致的重复性大大压缩了实践学时。在这较少的学时内要进行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必然会导致演示类实验偏多,综合设计性实验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受限;部分课程缺少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如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就缺少案例模拟实训环节,工程概预算也缺少电算化实训环节。
(3)实训基地匮乏,有的也只是形同虚设,这样导致每年学生的认识实习都存在问题,学生人数太多施工单位难找,就算有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收效甚微,而且安全问题也难以保障。
(4)实践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看结果,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成果,实习报告及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根据成果来评定成绩,考核制度太单一,不乏有鱼目混珠,雷同成果,不能够反应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我校自从开办工程管理专业以来,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改革,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1)实践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要求上,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学校,社会,毕业生及在校教师四方调研,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实践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讨论理论课程的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联系,实践课程的具体设置,从而对现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新的修订,构建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化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做法就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主线,按照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可分为项目建议书即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设计阶段(建筑CAD实训、测量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设准备阶段(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案例模拟实训)建设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最后通过沙盘模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化和一体化设计。
(2)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大一开始分方向,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就业方向可以分为造价管理方向和项目管理方向,按照专业模块开设多门方向选修课,就可以对相关理论课程进行优化,加大实践课时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让学生能真正动起手,同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做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分小组开始招标文件的编写,经过指导教师评议评选出最优者当甲方招标,其余小组就是投标人,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写,通过竞标评标选出获胜的投标方,全过程都是团队合作,学生进行角色演绎,全仿真模拟真实工程案例。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都有显著提升。增加工程概预算的电算化课程设计,与社会接轨。
(3)施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的实习效果甚微,应该每学期都进行分阶段实习。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实习实训,其次可以逐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由小及大,先建立小型的施工模拟场地,再逐步完善。这样学生就有了可以实际动手操作的可能性。
(4)美国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中提到“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动态和创造性的过程,学习者应该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求意义”,实践课程更是如此,对于实践环节要进行动态考核,进行可视化评价,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控制。如毕业实习,指导老师要参与到学生实习全过程,通过电话、QQ、邮件和现场检查随时和学生保持联系,进行全程指导,这样也能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进行阶段考核,最后进行实习答辩,让学生真正带有任务的实习,可以拍施工视频,拍照当做成果,如果学生有自己实践的视频可以适当加分等等。通过动态考核,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实习成效,学生也会更有积极性。
独立院校实际上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只有通过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应用型”,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革新、试点,充分利用学校的重点专业土木工程和工商管理的优势,才能搞出自己的特色来。
参考文献
[1]谢忠镖.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较[J].科技信息,2006,(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