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3 21:20: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英语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 “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 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 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 。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 gate、三焦译成triple burner、督脉译成governor 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
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 。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 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 fever指的是“infection ofthe intestine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 in food andw 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
3 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 is 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 out—lines of each of his principal system of organs may be traced back,like those of other mamm als,to the fish—es.’’(L.A.B.一orradaile) 。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 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 考 文 献
1 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 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 —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 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 54.
4 魏遁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
摘要: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问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中 英语 提问艺术
一、课堂提问对高中英语课堂的重要性
(1)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学起于疑。可以说,课堂提问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重要一个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达到双边互动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输人信息、传疑解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知晓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方式,就可以调控课堂的节奏,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成为课堂的总导演。学生也会在教师步步设疑之下,紧跟教师的思路,有选择地进行记录,并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达到与教师良好沟通,最终达到共鸣。
(2)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特点如下
1.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有针对性
高中英语教师每一节课都要精心设置一些问题,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找那些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做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2.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要具有激发潜能的特性
我们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和呼唤其内在的动力。笔者经常在提问前加上一句:“这是一道抢答题,谁抢到谁就是胜利者。”学生一听就激情澎湃,快速开动脑筋,争抢着来回答。这就大大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3.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要具有灵活性
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一定要强,虽然备课之时已经拟定了问题的答题者,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答不上来这道题了,那么,我们要及时调整一下,找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非要让一个情绪不好的学生来回答某个问题,不仅会挫伤人家的自尊心,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以后,他们会对你的提问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掉了提问的重要意义。
4.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要具有过渡性
完美的过渡可以让学生听起课来有一气呵成之感,所以有些提问就属于过渡性的提示,它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比如当你要问一个陌生的问题时,可以先从身边的事情问起,然后慢慢地过渡到所要问的问题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跟你把整节课学下来。这特别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性讲解。
二、如何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1.让学生有兴趣,主动想说
我们都知道,感兴趣的东西会使一个人不断地去钻研,不断去求索,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他们才能学好英语。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内心追求,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与生活贴近而又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高一Unit 21 Body Language中,我采用了下列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How many ways can people us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2)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answer questions.这些问题都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并由此非常自然地引出新授内容:body language,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用艺术的语言,提出有趣味性及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提问都应该促使学生有话要说,多给他们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样,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2.把握问题坡度,让学生大胆去说
学生的个性及学习基础都存在差异,我们教师必须要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做到因人而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任务,逐渐突破难点,领悟到课堂的重点。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上课多开口,可以与学生约定:上课不用简单的一个单词和一句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和谈论一个话题,要用尽可能详细的话语来回答,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课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或者某个同学的发言,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听完后必须根据别人的谈话进行提问、复述和report。应用这些方式,可使学生上课认真听别人发言,使他开口有可说之事,使他把知识进行输入后又进行输出。让学生尽量地多开口,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上课尽量少说一点,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多说一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问题设计有一定的坡度,不同基础的学生都会表现出积极的状态,都勇敢主动地发言,从而提高了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3.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乐说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也可以设计得多样化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活跃在我们设计的问题中,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们可以提问和学生生活有关,或者他们比较关注的一些话题,这样不但有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还有助于教师管理好课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还应该注意观察学生,比如一些问题提出后大多数学生面有难色,这时教师就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与提示或解释,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压力,他们是快乐的在学习,在课堂上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才能成功解决问题。
三、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问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问”出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程云. “问”出课堂的精彩―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关键词]中国英国学前教育制度
中国和英国有着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旨在比较中、英两国学前教育的异同,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1.结构设置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父母提供方便和对儿童进行保教,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班招收的是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5-6岁儿童(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保育班、学前游戏小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2-5岁儿童;保育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3—5岁儿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保健和教养。学前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招收2-5岁儿童,主要以保育为主。另外,英国设有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属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小学的一、二年级。
2.班级规模
中国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规模相对于其它国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儿园的班容量达到了40人以上,师生比达到了1:20以上。中国的幼儿园编班形式多是按年龄划分。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学前教育机构都能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增大,但最大不超过1:8。英国的编班形式有按年龄划分的(儿童人数少时),也有按人数划分的(儿童人数多时)。
3.课程内容
中国教育部1996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根据此文件于2001年7月2日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全日制。
英国的幼儿教育内容可划分为如下领域:交往、语言和读写、数学发展、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发展、身体的发展、了解和理解世界。英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半日制。
4.收费标准
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幼儿的年龄来划分的,不同的年龄班收费标准不同,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需退还家长,有的学校假期内也提供服务。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是按天核算的,收费按月进行,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儿童缺席时的费用不退还,儿童每天提前来园、推迟离园需另外交费,而且参加兴趣班也要额外的交费。从1998年9月起,所有4岁幼儿都可以享受每周5天,每天2.5小时的免费早期教育。
二、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
英国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年龄统划为3-5岁。从内容上看,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强调让幼儿过早地识字和书写,要求幼儿能够独立阅读一系列熟悉的单词和句子,并且能用钢笔写出可识别的字母等(过早的识字到底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利弊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英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个性与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打基础,因此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与孩子的活动紧密相连。
2.教育方式自由宽松,对家庭、社区的重视度高
英国的学前教育方式非常宽松,大多数以个人和小组的方式进行,除了一些音乐活动外,基本上没有集体性的教学活动。这时,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教育者。英国政府将幼儿工作者这一概念社会化:首先,把母亲关心介入幼儿教育作为一项政策性要求。其次,注重“照顾人员”的介入,如校外支援者、创造者、辅导人员等。再次,重视家长工作,认为家长是学前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角色。指导幼儿园与家庭协调关系,使家庭和社区成员都成为“幼儿园的合作者”。
3.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已在英国的托儿所里得以广泛应用。每所托儿所的每个班级里都有一台计算机,孩子们可以使用计算机玩许多游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由于图、文、声并茂,使孩子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明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
4.注意减轻幼儿学习负担和压力
英国的托儿所给人感觉一般是自由而没有组织性,但这恰好是英国学前教育的特色,英国学前教育在注重培养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减少压力。幼儿一般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是5-7岁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没有。这一点与中国不同,中国连幼儿园也有适当的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相对多一点,尽管国家明文规定要减负)。
三、启示与借鉴
从中、英两国的学前教育制度比较不难看出,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在学前教育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对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在班级编制方面
与我国的学前教育相比,英国的班级规模、师幼比例都比较小,我国应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注意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师幼比率,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英国的编班形式也值得我国学习。我国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这样有利于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同伴交往环境的缺陷。
2.在课程内容方面
从两国的课程内容比较上看,英国的学前教育更重视儿童的数学教育。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科学”领域的7个条目中,有1个条目涉及到“数学”,如何把幼儿的数学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科学教育中,值得我们深思。
3.在收费标准方面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照幼儿的年龄来进行的,不同的年龄收费标准不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借鉴英国统一收费的经验,同时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可把这部分的资金作为提高教师工资或增加教学设施方面)。
4.在师资要求方面
英国的幼教界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对其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很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学校常年提供资金鼓励教师到大学的短期幼教培训班学习或参加各种幼教会议,也会请幼教专家到学校给教师和家长作讲座或参观其它小学、托儿所;而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因此,很多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而分散了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教的质量。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gate、三焦译成tripleburner、督脉译成governor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fever指的是“infectionoftheintestinecausedbySalmonellatyphiinfoodandw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ofthe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3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is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out—linesofeachofhisprincipalsystemoforgansmaybetracedback,likethoseofothermammals,tothefish—es.’’(L.A.B.一orradaile)。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54.
4魏遁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
>> 语用交际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英汉文化差异 论颜色词在语言运用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在翻译教学中的体现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动物词汇折射的英汉文化差异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教学应重视英汉文化差异 论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英汉文化差异角度论析广告语的翻译技巧 英汉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下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 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在涉外礼仪中的体现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从英汉文化差异探讨习语翻译 引导学生认识英汉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 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英汉文化差异困境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提要:英汉这两种语言体现出了鲜明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口语教学要关注这些差异。本文对于英语口语教学中怎样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使英语口语教学的成效得到提高。 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英语口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通常人们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可以了解到这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形态,一个民族的文化会鲜明的体现在它的语言和词汇上面,因为任何民族的文化现象都必须要通过词汇来体现出来。根据人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对于文化所做的定义来看,“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习惯、制度、信仰、目标以及技术的总体模式。美国的语言学家Sapir就曾指出,语言需要具备一个环境,它无法离开文化而单独存在,也无法离开社会所承续下来的各种传统与信念。就目前来看,虽然很多学生都学习了不少的词汇、语音以及语法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不过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与理解英语,经常无法使用英语深入和灵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以雅思的口语口试为例,根据统计结果,在2010年的雅思考试中,中国考生雅思口语的平均分值只为5.39分,可以说是全球的倒数第一。在2011年,中国考生雅思口语的平均分值又降低到了5.36分,而2012年和2013年,中国考生的成绩仍旧没有提高,由此可见,学生在实际运用口语过程中,仍然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于2000年就颁发了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大纲,大纲明确指出要注重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语言表达,而是要注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也就是要把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贯穿在口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地道的英语表达,要引导他们自觉的去掌握各种习惯表达法中体现出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差异在口语教学中的地位
新大纲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以及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英语来自如的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就是说,新大纲已经不只是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更要学生具备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的能力,把听说写译列到同一个层次的要求上是新大纲的一个重要的修改地方。这个修改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使其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市场与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目前全球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这种形势也就需要更多的具有全新英语技能的人才,听说能力是涉外人员的一种最重要的英语技能,然而将近80%的人员认为他们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听说。因此,在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进行跨文化的交际训练,因为语言背后还涉及到各自民族的不同文化,文化不同,语言的表述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在英语的口语表达中尤为明显。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口语中的表现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不同
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体价值,以彰显自身的成就为荣,然而中国文化却是提倡一种谦虚谨慎。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例子,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在西方人看来,这种谦虚不只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否定,还是对赞扬者鉴赏能力的一种否定。在语言的交流中,中国人喜欢用委婉含蓄的言辞,避免直截了当的表述,不希望令对方难堪没面子。尽管英语中也有不少的委婉语,不过西方人在交际中通常更加注重自我的彰显,他们认为人们的交际多是一种思想交流以及对于信息的传递,往往并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考虑太多的“面子”问题,他们希望对方在回答时可以直接明白。例如,在交谈过程中,西方人已经多次表达出了否定的看法,然而中国人经常把对方的“No”看成是一种托辞或者谦虚,这就是中国人不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所造成的。
2社会礼仪的不同
中国人彼此见面经常会互相问一声“你吃过饭了吗?”问话的人并不是要知道对方是不是吃了饭,这句话只是见面时的一种问候方式,这样能够体现出人们之间的一种亲切感。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样的打招呼方式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尴尬,在西方国家的人们彼此之间没有这样的问候方式。西方人会认为这是对方在向他们询问自己的私生活。对于“Hello,have you eaten your meal?”这样打招呼的方式,西方人通常都不知道要如何来作答,有的会不高兴,会误以为那些和他们打招呼的人认为他们没有钱吃饭,因而他们往往都回答“我有钱吃饭”。在西方国家,人们日常见面打招呼只说一句“Hello”,“Morning! ”或者“Good Afternoon”, “A nice day,isn’t it?”就行了。
再比如,汉语中的“谢谢”其英语的对等词为“Thank you”,然而怎样正确的使用并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回答也是很有讲究的。西方人在受到他人的赞扬或者祝贺时,会使用“Thank you”来回答,这也是他们最为恰当自然的回答,然而我们中国人通常是以谦虚为美德,别人对自己祝贺和赞美时往往都会回答“哪里?哪里?”“惭愧,惭愧”等,如果把汉语直译为英语就成了“Where? Where?”或“I feel ashamed”,这样的回答会让西方人感觉到迷惑不解,最终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在问候、聊天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表达方式,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差异,才能避免交际出现失败的现象。
3交谈话题的不同
通常情况下,在交谈中西方人一般不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因此,如果询问他们有关家庭、婚姻、年龄、薪水等问题都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他们往往非常不喜欢听到这样的问题,更加不想回答。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这个规则也是可以被打破的。比如,有一对英国夫妇到中国来旅游参观,才谈话中太太告诉中国的朋友她的孙子已经有6岁了,朋友认为她很年轻,就笑着说到,“Oh, really! I think you look very young for one with one six year old grandson.”(你一点都不像有那么大孙子的奶奶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请告诉我您的年龄,由于这句话的措辞非常委婉,因而英国的游客对此也并不是非常反感,就会很乐意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年龄,这样双方的交谈就会继续融洽的进行下去。我们从这个例子中能够看到,这位中国朋友不但了解英语与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之处,而且对于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也非常熟悉。因此,我们只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才会和西方人实现和谐融洽的交谈。
4“预约”的差异
在中国,一般来说拜访他人并不需要提前进行预约,直接登门拜访就可以,然而在西方国家却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人如果要去拜访他人一定要提前进行预约。如果弄不清其中的文化差异,就会导致他人的反感。有人认为只需要提前打一个电话告诉对方一声就可以了,不必去征求对方是否同意拜访,是否有时间,这样就会导致一种不愉快的后果。例如,如果你想去看望一个美国朋友,你说到,“I am coming to see you tomorrow morning.”(明天早上我去看你。)这样是根据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直接翻译为英语的,其实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Can I come to see you tomorrow morning?”(明天早上我去看看你好吗?),但是我们的表达在英文中的意思是,“You must stay at home tomorrow morning (because I’m coming to see you)”。 也就是,“你明天早上必须在要家等候,因为我要去看你。”毋庸置疑,这样肯定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从而影响两人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文化错误的产生,必须要意识到语言和文化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努力多创造一些情景来进行练习,以便能够熟练掌握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从而和外国人实现流畅的交流。
三、口语教学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自身思想以及传递情感的一种交际工具,其中包涵着很多丰富的成语和习语,这些成语与习语在口语表达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英语的成语和习语通常都是由几个单词构成一个词条,词条的意义会完全不同于一个单词的意思,学习英语的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好几个都很熟悉的普通词,将它们放在了一起却不懂它们的意义。人们经常将“地道的英语”称作是“idiomatic English”,这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想把英语说得很地道,就应该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的成语和习语。英语的成语与习语往往都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或者是源自于民间,或者是源自于各种宗教典籍,或者源自于文学作品,它是大众智慧的结晶,在经过了长期的累积后,不断的丰富,逐渐用一种高度凝练的形式来体现出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多加运用这些习语,它会使口语表达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利用学生对习语的兴趣多加引导与补充
习语的历史往往都比较悠久,其中浓缩着各种文化的积淀与历史知识,学生通常都会对习语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这些习语,并补充相类似的表达法。比如,在英语口语中,天气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在讲到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他们熟悉的有关天气的习语都罗列出来,然后再为他们补充一些能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达法。英语中有成语,“raining cats and dogs”,它的意义是雨下得很大,因为人们听到雷雨声感觉它就好像是猫狗在打架时所发出令人可怕的声音。汉语中有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英语中也有一种相类似的说法,“A red sun in the morning,the sailors take warning; a red sky at night,the sailors delight.”这句英语的谚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太阳出得早,水手的警告;傍晚天上红,水手乐融融。还有其他的一些引申而来的谚语,The trade looks cloudy recently.(最近生意看起来不容乐观。)He gave us a snow job.(他欺骗了我们。)All his money has gone with the wind.他的钱都花光了。)通过对这些习语的引导,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习语知识,从而使他们的口语表达更加自如流畅。
2课后复习,课前检测
现代的教育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于教学过程的组织、指导以及引导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学中,进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口语课的话题,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自主意识转变为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多收集整理一些相关的英汉习语的表达法,让给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在课后进行及时的复习,还要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要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去自主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在课前通过抢答或者听写等形式来对学生掌握习语的方式进行检测。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将自己学过的习语运用到实践中,比如,教师先列出一些谚语,让学生把这些谚语准确恰当的运用到一个故事里,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会得到提高,他们运用口语交流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语
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语言中凝聚着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结晶,同时也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承袭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多种特征。中西方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各自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多给学生讲解这些文化差异的现象,要加强对语言文化导入的介绍,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中去自如的运用语言来交际。
参考文献:
[1]郭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产生的影响及对策[J].神州,2012(24).
[2]金雪丹; 陶岳炼.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大家,2011(11).
1地域差异
中西方人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各自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自会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出现了很多与海洋相关的比喻性词语,例如:keepone’sheadoverwater(奋力图强)castananchortowindward(未雨绸缪)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抓到篮子里都是菜)。而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传统的农业国家,也就产生了大量与农业有关的比喻性词语,例如:followthevinetogetthemelon(顺藤摸瓜)Asyousow,youwill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外,地理位置和环境的不同也会让人对同一比喻性词语产生不同的内涵联想,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西风颂》,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中国人可能对此感到困惑。凛冽的西风使人倍感寒冷;诗人为什么要歌颂西风呢?这是因为英国和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当西风从大西洋向东吹来时,即将西风送暖,春暖花开,非常具体地体现了由于地理环境所引发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差异
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英语国家主要信仰为基督教,基督教的神论观点经典是《圣经》,有很多来自《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比喻性词语。例如:aJudas(犹大),犹大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为了三十块银币出卖了耶稣,后比喻指为背叛。AdamandEve(亚当和夏娃),喻为祖先,人类始祖。GardenofEden(伊甸园),喻为人间天堂,乐园。以上比喻性词语都反映出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而汉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喻性词语中有菩萨心肠、借花献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都是用佛教有的事物来做比喻的,都带有明显的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
3传统文化差异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造就了内容丰富的比喻性词语,很多比喻性词语的表达体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在西方,感恩节和圣诞节是人们极为重视的节日,家庭团聚一定要吃火鸡,因此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比喻性词语,比如:talkturkey(开诚布公)redasaturkeycock(气得满脸通红)。而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出现了Makeyourwholeyear'splansinspring,andyourday'splanearlyinthemorning.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文化与心理状态差异造成中英民族对表达同一事物的比喻性词语所赋予的感彩或意义有所不同。拿动物举例,同样是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狗在英文中具有忠诚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内涵。如:luckydog(幸运儿)bigdog(要人、大亨)cleverdog(聪明的小孩)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然而狗在汉民族的心中多含鄙视的感彩,有关狗的习语大都含贬义。如:agood-fornothingadvise(狗头军师)lackey(狗腿子)afilthymouthcan'tutterdecentlanguage(狗嘴吐不出象牙)之类。再如在中国人从古至今人们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为descendantsofthedragon(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火,凶残的怪物,灾难的象征。
4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异
在中西方,社会和政治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一点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比喻性词语上。比如:blackpower在中国指的是主张无论在任何国度里黑人都应该享受政治和经济权利的一种政治运动,而在西方,通常是指黑人为争取其权利的运动,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歧视。
5结语
关键词:中学英语 小组讨论 问题 解决办法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1],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和缺乏沟通的关系[2],因而合作学习成为当今世界上颇具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3]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和策略[4]。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形式是小组活动[5],因而这种学习方式特别适用于中学英语课堂,现已被广大英语教师采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小组讨论易出现的问题
1.讨论中教师调控过多或过少,或者教师相应的课堂控制能力有限。小组讨论是需要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如果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活动之前错误地预期了讨论的时间,在学生讨论刚刚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要得出结论之前就过多地横加干涉,学生的讨论就会戛然而止,不能达到讨论预期目标;相反,若教师在讨论时没有任何干预,只是在讲台上等待讨论结果或者只是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则无法发现整体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且相应的做出调整。
2.讨论的效率低下,讨论过程中学生容易散漫,不能关注于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情况下,老师给出的讨论题目不明确,或者是给出的题目过难,且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知识背景输入,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讨论;或者是题目过易,学生没有兴趣讨论,所以在讨论时就会出现说闲话、聊天等现象,讨论本身变成了并没有意义且浪费时间的活动,不仅不利于学生合作探索获取问题的答案,还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3.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职能分工不明确,有可能会导致中等生或差生的参与性不高,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讨论,其他学生只是在最后结果展示时随声附和,小组讨论变成了班里几个优生在主导整个讨论过程,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中等生或差生的积极性,优等生也会感觉这样的讨论浪费时间、没有意义。
4.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使用汉语,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目标。英语课堂小组讨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小组讨论。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目的不单单地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努力探索问题答案,还有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讨论的问题用英语表达出来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讨论过程用全程汉语或极少英语得出最终结论,再将结论翻译成英语。这种方式的讨论学生并不能将自己暴露于一个英语交流的环境,讨论预期达到的作用也大大削弱。
5.讨论结束后讨论展示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首先,在展示的过程中可能每次都是英语水平高的同学去表达,那些英语水平低的同学即使积极参与了讨论,或者是在讨论中有不同与别人的新奇想法也没有机会向同学们展示。其次,在其他小组展示时,许多学生还沉溺于激烈讨论的氛围中,或者是自己小组展示的最后润色中,并不能仔细聆听、思考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组与组之间不能做到充分的相互学习。
二、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
1.教师应该找到相应的可讨论点,或贴近学生生活,或紧跟时代潮流,使得学生有兴趣讨论、有能力讨论;并且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6],因而在讨论之前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输入,使得小组成员在讨论前能够明确讨论的内容、目的,从而确定讨论及展示的形式以及做出相应的组内分工。
2.小组成员应控制在4-8个,并且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人、发言人以及计时员,组长应该是小组内相对而言英语水平最高或者是班长、学习委员等组织能力较高的同学[7];记录人应该负责记录并整理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思想的火花,使得小组在最终的展示环节中有相应的参考,不会遗漏重要信息。最终的展示也不拘泥于一个发言人,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是整个小组,对于一些困难的表达可以让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展示,一些需要表演性且对英语水平要求并不严格的问题可以邀请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展示,这样可以使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计时员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应该及时地提醒组内成员各个活动的展开时间,不会有时间已经到了但是讨论还没完成的结果。这样一来,分工明确,并且每位同学都有存在感。
3.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小组讨论以学生的讨论为主,但是教师的作用已不容小觑,教师要做到“转”、“看”、“听”、“说”。“转”,即教师要不停地在教室内走动,不能只是在讲台上机械地等待小学生讨论而不给与相应的调控;“看”,即教师要观察小组间的协作情况,观察同学们是否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是否每位同学都参与到了讨论中;“听”,即教师要仔细地聆听是否小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尽可能多地使用了英语,是否有学生开小差或趁讨论的时间聊天、偷懒;“说”,即教师随机应变对于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作出调整,如适当地提高或者降低讨论的难度,给与恰当的提示,或者是提醒学生时间的掌控等,做好协调者、帮助者的角色,以提高讨论效率。
4.小组讨论必须有相应的讨论规则,制定可行的奖惩政策。若出现极个别学生讨论,其他学生聊天、说闲话;讨论中不能做到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在其他小组展示时没有做出及时、有效地反馈等现象,都应受到一定的扣分或惩罚。相反,在展示中小组推荐平时沉默寡言、腼腆内向的同学展示或者在其他小组展示时给与及时的赞同或质疑应该有相应的奖励。
5.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有团队意识,发挥每位同学的长处,给每位同学均等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中等生、差生参与讨论,因为参与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参与的经验给人一种内在的满足感[8],这可以提高中等生、差生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并且在发言结束后老师应该给表现好的小组相应的奖励,且给出自己认为更加合理的答案,在学生的讨论结果与老师的推荐答案之间应该有相应的引导与过度,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而讨论,讨论的结果有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合理的答案。
小组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自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中也要认识到小组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规避、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小组讨论合理、高效有序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开展小组讨论的活动中,教师也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与方式,因时因地制宜,因而,一线教师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活动的探索中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森.教学交往观的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北京:教育研究,2002(9).
[2]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177.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7.
[4]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133.
[5]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130.
[6]Barrows, Howard S, and Tamblyn, Robyn M, B. Sc. N.[M].Problem-Based Learning, Publ.1990.
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分析,当今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学习动机的指引对于初中生而言,每个学生的阅读学习动机各不相同。例如,有一大部分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依据试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阅读,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死板,学到的是“死知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因此,合理有效地指引学生阅读学习的动机是极其关键的。剥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阅读讲解中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限制了学生学习阅读的思维模式和阅读技巧。阅读材料选择不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是直接决定教学活动是否能够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脱离了现实生活。如阅读材料中存在过多生词、复杂的句型,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难以理解,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与信心。
2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案设计
本文对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案的设计中,着重分析历年中考阅读题型和阅读模式,并对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和修正,通过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学生阅读学习提供更多的通道。本次设计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对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篇章阅读进行教学设计与分析,着重对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选取的阅读文章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WhatshouldIdo”。教学内容:WhatshouldIdo?课时:Period5(第五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SectionC部分的阅读文章。本课时主要是在前四个课时的听、说、读、写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在新教学模式下进一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做适当的户外活动,这是有益的;学会减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阅读中涉及的生词、短语:until,fit,asmuchaspossible,pressure,complain,include,pushy,send,allkindsof,compare,crazy,themselves,adult,ontheonehand,ontheotherhand,Organized。②掌握固定短语搭配:notuntil,fit,include,send,bythemselves,it’stimefor.../to...,asmuchaspossible,takepartin,see...doing,comparewith,ontheone/otherhand。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指定的任务中不断探索,组内之间交流互动,集思广益,丰富知识,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适当的放松、劳逸结合,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规划。三、教学重难点1)Languagepoints(语言要点)。2)Readingandwriting(阅读与习题练习)。四、教法与学法Task-basedteachingmethod,即通过任务链,让学生了解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五、教学资源网络教室,自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CAI教学辅助课件)。六、教学过程1)Pre-reading(阅读前的活动)。①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美国学生的生活以及课后活动的视频,从而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日在课后会做些什么。对学生在本单元前四课时所学的单词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②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思考自己在课后会做些什么?与美国学生有何不同?复习本单元前四课时的单词、词组。③媒体工具(信息资源)。通过视频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思维导图工具与PPT相结合,将本文中相关的词汇、短语进行展现,通过思维导图工具进行相近词汇、词组的组合,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④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与创设疑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媒体工具(PPT与思维导图)的支撑,便于学生对本课涉及的新词汇、词组的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在思维导图工具的作用下,将音形意相近的词分为一组,便于区分与记忆。2)While-reading(阅读中的活动)。①教师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布置阅读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提导与帮助。②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文章能够掌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压力,利用搜索引擎来了解“Howtorelaxmentalburden”(如何缓解压力)。③媒体工具(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搜索引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掌握更多缓解压力的方式。④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了解自己在英语阅读中的不足,深入掌握阅读理解的策略。同时,通过媒体工具(PPT、搜索引擎)来丰富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3)After-reading(阅读后的活动)。①教师活动。以提问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对文章的难点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讨论自己的课后生活与阅读文章中其他国家学生的课后活动的异同,并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②学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将问题(自己的课后生活与阅读文章中其他国家学生的课后活动的异同)的讨论结果,与组内其他学生进行成果分享与交流。最后整理成报告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进行师生互动。③媒体工具(信息资源)。小组之间利用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小组长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软件(PPT或word)整理成报告的形式,将小组成员的报告内容进行展现。在此部分中,对于组内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组内其他成员可以利用远程协作学习系统进行指导与帮助。④设计意图。此部分活动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自信心。小组之间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和远程协作学习系统进行问题的解决,圆满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七、板书设计1)Whatdoyouusuallydoafterclass?2)Whyarestudentsnowundertoomuchpressure?3)Whendoyoufeelunderpressure?4)Whatshouldyoudotorelax?八、教学总结本节课利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美国学生的课后生活,由此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日在课后会做些什么,对学生在本单元前四课时所学的单词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通过文章了解课后生活与其他国家学生的课后生活有何不同?对于学习中存在的压力如何去缓解?通过教师布置的任务,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进行获取,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整个教学环节以关联主义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通道。例如,通过PPT的呈现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搜索引擎解决相应的疑惑,丰富背景文化知识;通过即时通讯工具(飞信)进行结果讨论;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组内其他成员可以通过远程协作学习系统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利用媒体工具为学生知识的获取和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通道。
3结论
关键词:英语文化导入英语教学
0引言
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演变、发展都和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语音、句法、语义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语言系统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甚至制约着语言的结构、修辞、交际模式等。在外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对加深学生对外语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把外语教学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很难甚至无法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的知识体系。
我们习惯于用东方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尽管外形上非常相似,而由于貌合神离,常常形成难过的关口,所以抓住英汉区别,了解背景知识,应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已成为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各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的大学生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但英语口笔头的交际能力却很差,说起话写起文章来往往词不达意,这里面原因很多,如过分重视语言的输入积累而忽视了输出创造,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但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不够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只热衷于给学生讲授语言点,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传授和解释语言知识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那此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底座”(Sapir,dward.1972.LanguageDefined),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知道,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必须具备两类知识,一类是有关该语言本身的结构体系方面的知识,也即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的实际知识;一类是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实际知识,包括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际知识、交际规则,这两类知识的融合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对母语和外语都是如此。学生只有在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后,才能更加自如和准确的使用英语,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大学英语》精读的编写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融知识性、利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课文的词汇解释简明扼要,练习安排合理有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际能力,这是这套教材的特点和优点。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首先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风土民情、伦理道德、生活习惯、等影响、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些宏观因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非常必要,因为他们不象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语言材料,和外教交流的时间相对也少。所以在课时最多的精读课教学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大学英语》精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历史、科技、人物、风俗、生活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只能是略有涉猎,课后的注释也不可能详尽,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些更直观、更丰富、更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一册有两个单元都是描写发生在圣诞节期间的故事Unit5:AMiserable,MerryChristmas;Unit7:TheSampler,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圣诞节的起源、它的庆祝方式、它在西方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而导入课文教学。超级秘书网
2对英语习语的讨论
习语是指在意义和结构两方面都相对稳定的词组和句子,包括谚语、格言、固定表达法等。习语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尽管英汉语言中部分习语很相近,如“toburnone’sboat”和“破釜沉舟”,如“wallshaveears”和“隔墙有耳”,还有一些英语中的习语已成为汉语习语的一部分,但大多数英语习语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补充一些解释和说明,比如介绍它们的起源,和汉语习语进行比较,引入相关的习语,等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大学英语》精读中出现的习语都很常见且具有代表性,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进行讨论是很必要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这句习语取自“It’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意为“再也不能忍受”,教师可在课文后面注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举例说明它的用法。
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要求来看,文化导入对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是一种有机的补充和促进,不会冲淡对语言基本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既要注重对具体的文化点的解释,又要考虑到宏观的文化背景,还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跨文化意识,要对中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甚至研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可能到英语国家去亲身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所以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悟力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英语文化导入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涉猎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书籍报刊并指导他们进行阅读。总之,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旦坚持下去,学生都会受益匪浅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