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艺术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2 23:12: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艺术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艺术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艺术生 公寓管理 管理艺术

“艺术”一词在辞典中最常用的意义为: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2、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在我国的高考体制下,习惯上将音乐及美术范畴内的专业学生统称为艺术生。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艺术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特殊的考试体制及专业需要,这部分学生大多自我意识强,推崇个性张扬,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集体意识淡化,因此在原本就难于管理的公寓住宿方面无疑是,宿舍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关系到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近年来,少数高校的学生公寓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于04、05年连续下发文件,要求加强高校的学生住宿管理,要思想政治工作、安全工作,党团组织进公寓?。我初到工作岗位便接管几百艺术专业学生的公寓管理工作,经过不断的总结实践,深刻的体会到对这个个性鲜明的群体进行管理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

一、以真情换和谐

对于学生的住宿安全及晚归问题,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有的学校实行严惩制度,但收效甚微,有的学校实行开放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学校还为此安装了凭卡出入的门禁系统,学生一旦晚归将会记录在案,但是高科技的手段仍然不能避免恶意违规、人为换卡等破坏,无疑降低了系统的安全性,因此,解决此类问题不能只靠堵,还要疏,关键是要解决根源问题。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问题的发生。如今的大学生有着较为独立的思考能力。维权意识较强,人性化管理的呼声日益强烈,他们需要尊重及平等,在教育工作中就需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思想工作还需要细致,多定位于服务学生,只要工作做到关键,做到学生心里,他们就乐于接受,并永远受益,为了切实的保证学生的安全,我曾在冬季的两个月内不定期的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宿舍查夜活动,每次都在晚上十点后到宿舍,在检查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平时各方面都很好的同学这几次都不在宿舍,据说是在外打工。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同学虽然喜欢学习专业课,但是因为家里发生了变故,暂时存在经济困难,便在一个超市作轮班出纳,白班时会旷课,夜班时下班很晚回不了宿舍就在单位住。虽然学生有了自立自强的意识值得称赞,但是夜不归宿存在很严重的安全隐患,况且她的工作时间不合适。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于是我特意约她在琴房见面,并耐心地向她了解家庭情况,跟她讲明这份工作的不合适,希望她能够以学业为重,在课余时间做安全的兼职。又把学校下发的助学金分配给她,为她解除后顾之忧,专心学习,一天后,那个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她不再去做那份兼职了,按时上课,按时回宿舍,只在周末没课时给小学生去做家教,既保障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又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而前段时间只想着赚钱,根本没考虑安全问题。本末倒置,现在想想真是很后悔,浪费了那么多课。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虽然具体的解决方法不同,但只要诚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教育,解决实际困难,疏通而不单靠围堵,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增强自我的防患意识,使学生学会管理自我,才能换来整个集体的安全与和谐。

二、倚特长求创新。

学生由紧张而繁忙的高中步入时间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极易形成两种极端,尤其是叫散漫的艺术类学生,一种是还不适应大学生活,没有脱离旧的生活学习方式,便会沿袭教室――宿舍两点一线的高中模式,这类同学的宿舍除了休息,通常还会发挥教室及图书馆的读书之效用,因此会把这一方小天地收拾得干净舒适,而有的则完全放松,沉溺于网吧玩游戏、闲聊的消极状态,这类学生将时间全部用在如何升级、玩下一关的“逍遥梦想’中,哪有精力顾及宿舍。更不要说清扫卫生。根据这种情况,我结合自己上学时的切身体会及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同学生干部开专题会探讨如何针对艺术生的特点、特色通过自己组织课外活动,注重素质养成教育,从而在活动中真正受益,终生受益。我指导学生组织的大规模,多项目的“宿舍文化艺术节”每年一届,其中包括:“宿舍设计大赛”,号召大家装扮、美化自己的寝室,优化生活环境,“生活知识大赛”设置与宿舍生活、卫生环境息息相关的题目,通过必答,抢答、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宿舍清洁卫生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舍歌比赛”、“宿舍DV剧大赛”,提倡以宿舍为单位,将集体生活的酸甜苦辣结合自己的专业用歌的形式,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旨在发挥专业特长。增强宿舍同学的凝聚力,向上力。宿舍不但是学生们休息的地方,利用得当,还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同学们接受到的教育与在课堂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知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简单的说,其实就是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也说过:“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因此,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学习习惯,并且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还开阔了眼界,相互激励,积累实践演出经验,可谓一举多得,受益终生。

三、立规范求实效

第2篇

管理和管理学概述

自从人类开始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管理就一直伴随其中。从历史来看,任何团体,任何组织,任何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管理。为什么要管理呢?就是在社会中,完全由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是不多的,一个人做不成的事情,就需要由一个以上的人来完成,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就需要进行协调,这种协调实际上就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管理从哪儿入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样。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对管理本身的认识不断地深化的。

国内外的许多管理学家,都阐述过管理的概念,并都试图构建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管理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管理的职能,或者管理的本质。尽管侧重或中心点不同,所解释的职能或本质有差异,但是都符合管理的规律,都从不同的侧面阐明了什么是管理。管理学对管理最简明的表述,就是认为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我们可以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或多个人去协调他人的活动,目的就是达到一个人做不到的这种效果。这就是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目的。综合起来看,管理有几个要素。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实现管理的有效性。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少的。

我们国内的管理学理论一般是直接从管理人员的职责入手来论述管理问题,就是管理人员是什么,他的职责是什么。尽管在讨论管理者管理活动中,看法不太一样,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很一致的,大家都认为管理人员是最终负责协调他人所从事的专门活动,以达到工作的有效性。

从这点出发,一般认为管理人员有以下几项职责。

一是通过预测调研,提出一个管理工作的目标。第二就是制订具体目标、战略、程序,包括经费的预算。第三,任何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管理组织的控制措施,这个控制措施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控制什么东西的控制,这种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协调。协调是有效管理的保证,在制订具体的目标和接下来的程序中,必须通过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这个部门的工作,通过协调人们的活动来达到目标。协调人们的活动非常重要,我们看管理是不是有效,实际上是看组织是否有效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在一个管理的组织之内,要想达到组织长远的目标,或者短期的目标,对人的协调的有效性是第一位的。人都不听指挥,或者人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所以协调人,把人协调好,是最重要的。第四,就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或者实现这个目标之后,还要提出新的目标。一个组织的管理,不是一件事情的管理,一件事情的管理在事情结束之后也就结束了,而我们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的管理。实现一个目标之后或还在实施这个目标之中,就要想第二个目标要怎么来具体实现,组织总体的目标怎么实现,总体的阶段性目标实施之中或完成之后,又要设想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只有不断地设定目标,组织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第五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达到大家思想的一致,或者是行动的一致。同时,为了大家思想和行动的一致,需要经常地指导和培训下属。指导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创新管理实践。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组织的管理者,并没有完全按照管理学教科书上的规定去进行管理,而他们同样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并不是说书上的理论不可用。成功的管理者懂得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管理理论的内涵和深度。这就是创造性。

总的来看,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的本质,第一项是调整人际关系。在一个组织里面,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必须要协调人际关系,这是做好管理的基础。只有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并努力建立起生产性人际关系,以生产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中心,不是庸俗的人际关系,使人们都能愉快地工作,才能使组织的工作更好更快地推进。

第二项是引领组织的工作方向。这指的是对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中的人的愿望的了解、对他们追求的了解、对他们状态的了解。这很重要,管理者必须很准确地掌握这个群体的人的想法,他们的愿望和他们的追求,并对群体的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管理者必须对他们的这些变化随时能够了解和把握,把它作为组织运行的一个必须环节来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才有正确决策的依据。

第三,就是正确决策。管理者必须要决策。在一个组织里面就是要拿主意,要出主意,你是管理者,或者是领导,就靠你来做主要的决策的时候,你没有决策,没有主意,不能提出目标,不能提出怎么做,那当然就不行了。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对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工作程序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人和组织发展的进程的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的基础就是管理者清醒的认识和大胆的判断。这三个方面是管理者职责的本质,也是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简单地说,管理工作一般就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当然随着对管理认识的深化,对其它职能认识的深化,人、财、物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如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就是不可见的“物”的资源,而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又如人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的资源的把握,也不是一般地像以前管理一个人,而是增加了许多新的含义。人力资源中的智力资源凸现,其所处的地位远远超出人力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

管理一般分为五项职能。一是计划。二是组织和人员的配备。第三是指挥和领导。第四是协调。第五是控制。这五项职能所要产生的效果就是管理的有效性。一个管理者,应该时刻追求的,也是管理的最高的一个境界,就是有效性。

管理工作本身的目标,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就在于把管理系统中主要因素的功能协调起来,从总体上予以放大,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就是要取得一个集体的和群体的效能,这就是管理。

管理学又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管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第二,管理学有两重性,就是它的科学性和它的局限性。第三,管理学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的学科,它有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四,它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所有历史性的学科都是动态的,前面讲的对管理的定义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结论不同,都说明管理学是一个动态的学科。从古典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到社会系统理论,到全面管理理论,经理角色理论,经验管理学派……都在变化。这个变化过程首先是注重于物,或者注重于把人看成物来管理,然后感到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的主体,从而产生对人的行为,对人自身的需要的关注。第五,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管理注重技巧,注重人,注重物,注重人的精神,人作为主体,从对人的精神了解、把握,从对人的关注到管理有效性的追求。在这些过程中需要人们对管理涉及的其它学科的理论进行掌握,才能对管理学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在当代,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开始把一个组织或一个机构等看成是一个技术――社会――心理的多元系统,对管理已由单一学科的描述,进化为管理学、科学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导学、社会学、系统学、运筹学、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综合。所以美国的管理学者P・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所以,他说,管理是“艺术的艺术。因为它是智慧的组织者”。

在管理学研究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把管理理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管理的原理和原则的纯理论(又称领导理论);另一部分是管理艺术,这是在具体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具体管理过程中运用技能的生动的艺术。两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个,即整体的、系统的、具体的社会管理现象,只是方法不同。一个把研究对象作为原则系统来表现,把管理看作是规律性起作用的领域,另一个则以案例(范例、个例)形式来表现,把管理看作是发挥创造性积极性的领域。其实,两部分反映的是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即以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的整体来构成管理理论。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便是那些已成定论的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理论,也不可能永远涵盖当代管理的实践;同时,由于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一下子便十分明晰地透彻地掌握管理这门科学的一切规律,也不可能制定出解决一切复杂问题或具体问题的万应对策。所以,管理又作为一门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性即实践的天地。人们的管理实践是难有止境的,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涵也很难形成“公认”的定论。

什么是艺术管理

现在要谈到艺术管理。在掌握艺术管理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的手段及物质材料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们给艺术的概念,一般是给它这么一个概念。而管理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对艺术创造活动的生产全过程和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所进行的管理就是艺术管理。艺术管理实际上就是协调和组织一个以上的群体,进行艺术生产,这种艺术生产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它主要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它有它的复杂性,所以艺术管理跟一般的企业和事业管理是不同的。

“艺术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宏观管理就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的管理;微观管理主要是指艺术表演团体等的管理。艺术管理这个词一产生的时候,就是专门指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为什么艺术管理专门指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呢?电影及绘画等造型艺术当然都在艺术的范畴之内,但因为电影的制作较之舞台艺术更具商业性,所以人们在研究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时,是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来对待的;而绘画等造型艺术,因为艺术创造中更多的个体性,就管理角度而言,往往是“无为而治”。因之,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主要呈现为协调和组织群体来进行艺术生产,靠任何一个单一的环节都不能完成整体的艺术创造,甚至舞台艺术产品的构成,还包括了观众的要素。在艺术领域中被人们普遍引用的“艺术管理”一词,实际上是专指舞台艺术生产的管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门类艺术的管理开始不断地推动扩展艺术管理的新领域,使得现在的艺术管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是从后现代艺术开始延伸发展之后,应该说艺术成为一个扩展的概念。原先传统的艺术形态被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方法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艺术,包括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行为艺术,实际上就是人的表演,但又不同于舞台的表演。它就是在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中的表演,这样一些构成艺术的媒介和材料及呈现的新形态,扩展了艺术的概念。如此,我们现在看艺术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观念:过去说什么是艺术,现在则问什么不是艺术。有的艺术家爬到树上去,在树上住十多天,他说这就是一种艺术。所以,现在人们要问什么不是艺术。艺术管理就要首先明确现在的艺术概念,才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作为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的商品,可以被人们购买。绘画等艺术也主要通过商品的形式,被收藏或者被传播。这样绘画等艺术需要一些像画廊,包括拍卖等的中介,这些中介过程的复杂性,就构成了艺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管理形式。

凡是需要通过协调和组织来完成的艺术创作的过程都需要艺术管理,那个住到树上去的行为艺术也是有组织策划的。所以,新时代环境下的艺术管理不仅是艺术表演团体,其他艺术形态的管理有不少也呈现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管理。我们要发现因艺术形态的变化而带来的艺术管理的拓展和特殊性,确立艺术管理的整体原则,这是艺术管理学的主旨。

当然传统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现在仍然是艺术管理的重要领域。为了以明确的指向来论述艺术管理,我今天仍然以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为例来讲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方面。宏观管理的主要目标应是为艺术生产创造正常发展的客观条件(即外部环境条件,如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一般来说,宏观管理主要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实施其它间接的协调、控制等手段。艺术管理的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对具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包括演出)的有效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主要是从事微观管理。

当前,我国艺术管理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共同目标是,尽快确立艺术表演团体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同时,宏观管理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形成主要以文艺方针指导和以实施完备的艺术经济政策等间接手段为主促进艺术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微观管理的目标是形成艺术表演团体依法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觉追求整体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机制。

(一) 宏观管理的基本思路

1、 在努力扶植办好代表国家和民族最高艺术水平的优秀表演团体和某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以及具有独特保留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的同时,鼓励大力兴办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社会办团。

2、 制定实施完备的艺术经济政策――主要是对国有院团实行基本保障性补贴,包括演职员工资、设备购置、房屋修缮、重点剧目投入等专项费用。同时,对所有艺术表演团体实行政策性(项目性)补贴及奖励性资助。

3、 制定并颁布文艺法和完善、实施保护优秀艺术表演团体和作家的著作权法、版权法。要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健全立法。

这里要特别强调国家对重点院团的经济投入,是实现社会整体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弘扬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同时,从艺术本身发展规律来说,艺术的许多形态要通过市场成长,但却不是所有艺术都听任市场摆布,自生自灭。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学者都指出,对一部分传统文化等就有必要在市场之外创造某种适合其发展的公共环境。我们只有对那些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和坚持“二为”方向显著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扶助的经济政策,才能使他们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与其它艺术表演团体处在平等的地位。

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谈,“艺术是与其它行业同样需要实际投资的产业”。慕尼黑伊福经济研究所对文化、艺术范畴创造经济价值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艺术不是消耗国家资金的部门,而是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因素。美国约翰・耐斯比特、帕特里夏・阿伯丁所著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也曾指出:“艺术既是文化财富,同时又是经济资源。投资艺术将对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它有着乘数效应。”所以该书认为发展艺术行业也需要投入,即“艺术是与其它行业同样需要实际投资的产业。”(政府部门不应孤立地看待艺术表演团体的效益问题,要从精神价值和整体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发挥其作用)

(二)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微观管理)的一般原理

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预定目标,对有从事艺术表演创造活动兴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人、财、物,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即对管理职能因素的实施,围绕艺术生产全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要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必须符合艺术表演团体管理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决不能以主观随意性为之。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即管理的一般原理(如系统整体性原理、要素有用性原理、动态相关性原理、时空变化性原理、信息传递性原理、控制反馈性原理、人的能动性原理、规律效应原理等)和一般原则(机构设置原则、激励原则等等),个性即它涉及到的艺术、经济等方面的个别的规律。只有把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科学化。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艺术性,主要是指管理要体现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管理技巧。艺术表演团体从事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虽有共同点:都要有生产者,都要有一个生产过程,都要出产品,并且在艺术产品主要以商品的形式流通方面也与物质产品有共同性;但是,艺术生产更多的并起关键作用的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即艺术创造。演员要以体现剧作家思想感情、愿望、理想的剧作为基础,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体验渗透到艺术形象创造的全过程中,要将自己独特的创造个性和风格体现在产品中,这就决定了艺术产品的独创性、多样性特征及演员创造的自由性。艺术产品最终在舞台上主要是以演员的身体作为物质材料完成,所以马克思说,演员对于自己的企业主来讲,是生产工人,对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他从事的是一种生产,但“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因此,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带有这样的特征: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身体进行艺术生产活动。这就决定了这种生产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主演不能上场全团就要停演)。对这样一种艺术创造活动的管理,决定了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可以说,它是一切管理学中最富有创造性最讲求艺术性的一门专业科学。一位团长曾对我说,剧团管理应让演员的每根神经都兴奋起来,才能演得好。我想,确应如此。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应是每一个从事艺术管理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对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科学的管理,首先要科学地确定它的性质与任务。社会主义的艺术表演团体,是由艺术工作者组成的,以从事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为主体,用精神产品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它的方针任务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发挥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努力创作和演出好的剧目、节目,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艺术爱好及审美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贡献。除此以外,艺术表演团体还担负着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艺术,以及进行国际艺术交流等任务。简单地说,艺术表演团体的任务就是出人出戏,通过演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欣赏需求。

对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应该通过管理职能的实施,最充分地体现它的性质,很好地完成它担负的任务。但是,由于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国家对艺术表演团体统管的体制,实际上艺术表演团体难以充分体现它的性质,难以全面完成它的任务。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往往要求艺术表演团体服从政府管理部门的意志,影响和削弱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是在“左”的影响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简单地要求艺术表演团体直接为政治服务,艺术生产密切配合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把本来应是“绝对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更为广阔的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更为广阔的天地”的艺术生产领域扼制得失去生机。本来应是由艺术工作者组成的相对独立的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却成了动力行政化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团体。管理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国家手中,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国营艺术表演团体本应是指所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国家经营”。在经济上对艺术表演团体统包统管,没有了竞争和流动,更促成了艺术表演团体运行机制的僵滞。所以,确立艺术表演团体应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确立艺术生产者作为以演出经营活动收入为主的、在契约规范下自由流动的艺术从业人员的地位,是实行艺术表演团体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完善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的性质、地位才会得到真正的确认和科学的体现,从而使艺术管理在符合自身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管理是一种与有形的物质资源并存的无形的资源,用于开发管理资源的投资是一种投入少产出多的高效益投资,不仅在现代经济中如此,在艺术生产中也同样如此。只有通过科学的艺术管理,才能把院团中各种活态的和静态的生产力要素联结起来,使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强调艺术表演团体出剧(节)目、出人才和效益是对的,但产生剧(节)目、人才和效益的基础是管理。

(三) 艺术表演团体的特点

艺术表演团体有着不同于其它生产部门的特点,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只有符合它的特点和内在客观规律,才能行之有效。

1、从生产方式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有不可分割的综合性和集体性。例如戏剧是一种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仅靠某一艺术门类的创造是不够的,需要编剧、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不同艺术专业的共同协作。戏剧以外的其它艺术形式,如音乐,即便是独奏,也要有它种乐器的协奏配合。舞台表演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排练和演出都要由群体的人来完成。在当代,离开了集体,任何个人都不能完成舞台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所以,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又是集体性的。认识这种生产的综合性和集体性,才能重视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才能重视形成全团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提高整体的舞台艺术质量。

2、从生产过程的范畴来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主体是精神领域的感情活动。但精神领域的创造是通过物质材料体现出来的,而艺术生产依靠的物质材料,除了财、物外,最重要的是表演人员的身体。表演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表演人员形象思维能力的高低和形体表现技巧的高低。因此,首先要为艺术人员精神领域的艺术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保证从内容到形式创造的独特性、自由性、多样性。同时,要为艺术生产寻求和提供必需的财、物等物质材料保证,并采取措施,严格进行演员表演技巧的训练。

3、从艺术产品属性来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产品,既是精神产品,同时又具有商品属性。社会主义表演团体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该按照艺术生产本身的规律去创造精神产品。但是,社会效益的实现,首先要有观众通过经济方式与演出见面,艺术产品得到观众的承认,票房是直接媒介。所以票房价值虽然不是衡量艺术产品精神价值的惟一尺度,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生产的一种效果。艺术表演团体要适应观众审美要求的变化,努力开拓演出市场,艺术产品要与市场、与观众紧密结合。

4、从艺术表演团体艺术产品的存在特征看,它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一经产出,即成为另一种区别于原材料存在形态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如茶杯、影碟机),而是依赖于演员的舞台表演而存在。演员一旦停止表演,便不复存在,这个产品就没有了,面对观众的表演存在着,产品就存在着。舞台艺术产品的生产,可以说在全过程中都必须具有创造性。舞台艺术产品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演员的艺术创造活动对外界如生活、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冲击干扰极为敏感。外来因素的冲击如较强烈时,即通过演员的思想波动而影响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演出质量。

5、从艺术表演团体艺术生产的开放性来看,艺术生产是开放性的,它的开放是面对观众的。排练可以是封闭的,但是真正的演出都是面对观众的,没有不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产品的艺术质量很重要,有远见的团体管理者都把演出质量看作剧团的生命,这样他就重视从每一个生产的环节上提高质量。因为表演的开放性,演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树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6、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艺术生产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很大,这样来看,就要重视演员的后顾之忧。有时候上午演出,有时候晚上演出,节假日还要演出,有时一天要演几场。这就需要对演员的生活给予照顾,对他们的辛苦予以理解,尽量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7、从艺术表演团体人员构成的成份来看,艺术表演团体是艺术家占比例很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每个方面都有专长,或者是表演、导演、编剧、音乐、作曲,或者是舞美专长。但是,他们在艺术方面虽然有专长,而整体的文化基础又不是很全面。这样,就要注意提高他们全面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艺术表演团体的人员,因为他是艺术家,把艺术追求看得高于一切,他们愿意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富有个性。他们不会原谅一些对管理漫不经心的管理者。这也是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复杂之处。

8、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上、观众中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本团体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和叫得响的剧(节)目;因此,要重视打得出去的拳头产品的创作,重视积累保留剧目,如像北京人艺、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那样。除此以外,我们应该看到,主要演员是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中心,是剧团艺术生产的主体。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应造就自己的尖子演员。造就,既指培养和使用,也指宣传等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演员知名度的其它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调动和发挥主要演员积极性、创造性,处理好主要演员同艺术表演团体的关系,也是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9、从艺术表演团体生产岗位的劳动量来看,艺术人员的劳动量存在着突出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一台戏的主演和一般演员之间,付出的劳动量有时相差几倍甚至更多;另外,有的演员在一台戏中担任主角,在另一台戏中又可能担任劳动量较少的配角。从演员之间劳动量的突出差异性和一个演员在演出中劳动量的不确定性看,这都不像从事物质生产的职工那样在同类劳动岗位上付出的劳动量差别不大。同时,扮演同一角色的演员,也因艺术造诣的差异,形成艺术创造质量上的高下之分。从按劳取酬的角度着眼,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表演人才成才早,青年时期是舞台艺术创造的高峰期,他们的工资报酬等应同成才早和艺术高峰期短的特点相符合。在艺术表演团体,更应重视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并注意合理安排使用全团人力。

(四)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主要内容

1、人才管理。人才是艺术表演团体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是体现艺术水平的重要保证。人才问题,关系到艺术表演团体的存亡盛衰。对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系统实现创造最佳效益的整体控制,是现代管理的实质内容。对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爱护是管理者第一位的责任。艺术表演团体各类专业人才集中,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客观物质环境与主观心理环境。前者包括尽一切力量和可能解决他们生活、学习、排练,演出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后者包括对他们的信任、友谊、使用、关心、爱护等等。艺术生产更多的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艺术人才的感情因素对其发挥艺术创造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要特别重视创造人才需要的主观心理环境。人才资源的管理是多层次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多种可行的方式,形成人才竞争、人才流动的环境、充满机会的环境、激发创造力的环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管理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开发,要把人才管理的重点放到激发人的潜能上。

应强调一点,艺术表演团体人才的开发、使用,除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经营管理人才。随着艺术表演团体成为独立的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选用和培养一大批懂得艺术生产规律、懂得经营管理的艺术管理专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把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潜力和人才潜力转化为舞台演出的整体优势,从而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剧目管理。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上、观众中影响力的大小,除了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外,还取决于叫得响的剧(节)目。艺术表演团体要按照艺术生产的规律创造精神产品。剧(节)目只有被观众接受后,才能产生连动效应。否则,再有思想意义的剧(节)目,观众不理睬,只完成了制作过程而没有完成艺术生产全过程,有什么效益可言?在当今艺术的多元化和观众选择的多样化面前,艺术表演团体选择上演剧(节)目时,首先要把思想、艺术因素与文化市场的制约结合起来考虑。这里关键是要寻求思想、艺术价值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另外,剧(节)目的创作题材领域应当是广阔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继承传统,又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现代艺术探索。但具体到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做到这些又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宗旨任务,从本院、团的艺术力量、资财能力的实际出发,创作演出独具特色的适应某一层次观众的剧(节)目,雅俗共赏的作品不是没有,但有一种情况似应引起思考:按照适应多种层次观众的要求去选择上演的剧(节)目,演出时往往是哪一个层次的观众都不欢迎。当然,无论适应何种观众层次,剧(节)目在保证艺术质量上的要求是共同的。艺术质量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命,要从创作、排练、演出的每一个环节落实提高艺术质量的措施。粗制滥造是在断送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发展前程。

一个艺术表演团体,要有一种艺术风格,这应该是艺术表演团体通过上演剧(节)目努力实现的艺术追求。要把艺术表演团体办好,就必须把剧(节)目的开发战略作为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来抓。打得响的剧(节)目不仅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还是使艺术表演团体产生强大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

3、演出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经营成败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一点是能否与观众建立最密切的联系及根据观众的欣赏需求作出灵敏的反应。这除了靠剧(节)目的适销对路,还要靠演出市场的开拓。演出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联系剧场,坐等观众买票的时代已经过去。想方设法主动争取和扩大观众群,已成为演出管理更主要的工作内容。多年来,在统包统管的体制下,“推销”二字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思维之中,精神产品的圣洁也使我们羞于说“推销”二字。今天是认真思考艺术市场学的内容并付诸演出管理实践的时候了。一台演出从排练之初,就应通过可能的方式进行宣传,利用各种方式组织观众,例如除网络售票外,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社会团体、村镇上门售票,联系包场,或采用电话、邮寄、委托代售机构预售以及优惠售票等方式,或通过扩大社会联系,如建立经济文化联合体、组织票友协会等手段,开拓演出市场。

各级艺术表演团体都应重视选任和培养演出管理专门人才。他们除担负剧(节)目的演出推销外,还应从观众调查和剧(节)目售票记录入手,分析研究观众的成份、文化、年龄、职业结构及欣赏需求,对上演剧(节)目的反映等,从而为本院、团选择上演剧(节)目及调整演出计划提供决策参考。

4、劳动管理。目前不少艺术表演团体存在人浮于事、纪律松弛、艺术生产效益低的问题,这些都是管理水平低的集中表现。所以,加强劳动管理是建立正常艺术生产秩序的关键。要通过劳动优化组合,院、团内演出团体与非演出实体人员分离及聘任合同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但核心是实行责任制,进一步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秩序。

加强劳动管理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加强劳动管理,仅靠强调无条件遵守劳动纪律是不行的,要同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和改革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结合起来。第二,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显然不能用一般劳动管理的手段、方法来管理。管理条例的制定,要注意与其创造性劳动的特点相适应。第三,传统管理是以“事”或“物”为中心的,而现代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的。没有演职员的支持配合,任何严格的管理都难以奏效。要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健全院、团长负责制的体制下,通过演职员代表会议等有效方式,使演职员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变消极的被管理者为自觉主动的管理者。

5、财务管理。首先是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使用。艺术产品要通过商品的形式来流通,因此在排练制作及演出中必须贯彻“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严格艺术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核算,使资金使用合理并产生最大效益。其次,除国家经费补贴的收入外,要根据本院、团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开辟演出收入以外的多种经费来源渠道。

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实践中应考虑管理的整体性,使以上几个方面的管理协调发展,但不是平面推进,没有重点。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某一时期有所侧重。我要强调,管理中三个核心问题一定要把握好。第一,任何一个团体,必须要有规章制度。第二,就是物质利益原则,要体现物质利益原则。第三,就是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三者是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而物质利益原则是激励人们工作的最根本的原则,如果不能很好地体现物质利益原则,这将逐渐演变成为管理中的大问题。同时,物质利益原则也是对人的基本的劳动的尊重。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组织全体成员团结协作的基础。

加强管理,要解决好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艺术表演团体的经营管理是直接谋取艺术活动效益的社会实践,改革是为经营管理开辟道路、创造条件的社会实践,改革与管理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变革与稳定之间的矛盾。体制改革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如同一只鸟的两翼,任何一翼不能扬起,艺术表演团体都不能起飞。企望“改革一抓就灵”,或在不改革体制的情况下去抓管理,都不可能长远解决问题。

艺术表演团体院、团长(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

院、团长能否体现出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实现艺术管理有效性的基础。

现在我们来探讨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管理者的素质是他的素养、品质、思想、作风和管理能力的总称。主要包括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先天素质,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个性,或者形成的特性,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艺术表演团体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政治思想素质。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第二,能够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第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正确的敢于坚持,对于错误的敢于批评。第四,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第五,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除了政治思想素质,管理者还应具备的品德素质:第一是实干。第二是无私。第三是容忍。第四是勇于承担责任。第五是政治思想过硬。第六就是热情、真诚。第七是坚韧、进取、忍耐。第八就是公正。第九是谦虚。第十,是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作为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者,还必须具备各种能力。

第一,是经营决策的能力。善于决策的院、团长,通常都是把日常纷繁的行政性的事务,纳入健全的规章制度的范围去解决。这样就把决策的注意力,放在关系到院团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和决策的有效性上。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往往是不做许多决策的,也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决策上。很多决策是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候有很多决策自然就形成了。但是在两种情况之下,必须要慎重而又及时地决策:第一种就是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时。你管理这个团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的时候,你再不拿主意,什么时候拿主意呢?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决策,要有摆脱困境、走出困境的决策,这个是很重要的。第二种就是面临可能的、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你必须要决策,就是抓住机遇。你感到这个团体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决策。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决策过程中,要有民主、程序决策的能力。这个决策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你要符合实际,必须是听取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没有完全出自一个人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都是符合实际,都是集思广益,积极采纳各种利益群体的人的意见基础上的决断。将这些集合之后,才能拿出一个适度的决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集思广益的能力。另外,就是在有效决策的实施过程中,面临风险和反对时,绝不妥协和半途而废。你的决策出来之后,要得到实施和贯彻,半途而废是不行的。任何的决策都可能是利益调整的过程,都是要涉及到利益的,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也有。说反对,不是再听一听,再等一等,就是再改一改,这样就把你正确的决策,改得支离破碎,最后一事无成,避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较少的时间,以最佳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要力求高效率和彻底地解决实际问题。即便是一些不大的问题,也不要推来推去的。有些简单的,可以一次性解决的,就不要进行两次。当然,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包揽,这里边有一个授权的原则。另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从善于实践表现出来。我们看几乎每一部管理学的书,主要是近20年以来管理学的书,基本上都谈实践的问题,就是管理者怎么做都得有实践,这个“实践”非常重要!

第三,是艺术知觉的能力。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知觉的能力问题。作为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长,在剧目的选择和剧目的评价上,必须具有强烈的艺术知觉。一个剧本拿到手中,要凭借敏锐的艺术知觉能力感知和判断。对剧本或剧目的艺术水平和质量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艺术知觉的能力,是做好一个院、团长最重要的前提表现。一个制片人看到一个好剧本,有市场潜力的,他却看着不行,这个就是要误己误事的。艺术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活动的结果。而且这个感觉,又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所以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地方,还应该强调一点,虽然说院、团长的艺术知觉能力高低是建立在个人艺术爱好和兴趣上面,而同时,作为一个团体管理者的时候,这种艺术知觉,或者是对业务主体的判断,还要更多地建立在这个团体的实际生产需要方面,个人兴趣和团体的需要两者是结合的。比方说院、团长,可以对一个剧目有个人的看法,但是作为院、团长,你的这种评判,也要从团体本身的职能,或者团体本身的演出,或市场上去判断。要结合起来,不能以个人的审美喜好,代替团体的上演剧目选择。所以,艺术表演团体建立艺术生产的民主决策机制是重要的。

第四,是组织指挥和协调的能力。就是按照效益原则,把人、财、物和艺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协调。使这个单位所有的部门都要在整体的目标下生产、组织活动,能够非常和谐,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实现最佳的管理绩效了。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就是尽可能地使这个团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能够预见性地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团体里面,作为管理者,要能够尽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这个团体经常保持活力。

第五,是用人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管理知识,都是无限的,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精通每一个专业,这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在一个需要管理的团体里面,管理者就专业方面,往往不是这个团体里面最突出,最优秀的。何况管理学有一个定义,或者是一个原则,就是在任何团体里面,都有比最高的管理者优秀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这么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人才价值的发现和人才能力的发挥是一个管理者成败的关键。所以,优秀的管理者不在于自己是不是一个精通所有专业的内行,而在于能使组织的人员作用发挥得更大。

第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靠一些规章制度,或者是行政的力量所做不到的,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沟通协调能够做好。

第七,是公关的能力。公关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管理学家认为,一个团体的绩效,它的效能、效益,这个公共关系的作用能够占到30%,实际上公共关系价值的发挥也可能更大。在某些时候,可能起到一个非常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一般地来说,还是团体本身,它的自身能力的发挥是主要的,但是公共关系的能力,作为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生产,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和封闭的,所以只要跟社会发生联系的管理,都有公共关系,这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管理需要创造性,需要管理者创新的能力。“创新”实际上就是能够发现资源,同时把这些资源调动和组织起来产生效能。比方说,我们看到路边有一块石头,一般的人可能把它看成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用处。但同样是这块石头,一个内行的专家却能发现,它原来是一块玉石。他为什么能发现呢?他有这个眼光。所以管理者,也需要有一种眼光,如果没有眼光的话,就会把玉石等同于普通的石头而忽视了它的价值,也就是忽视了人才的价值。所以管理者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就是能够发现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从管理上来讲,主要是指经济价值。发现它的价值,并且把这种价值组合起来,产生你想达到的那种目标,那种效果,那你就是有创新的能力了。创新的前提是发现,你要是发现不了资源的价值,怎么创新啊?管理就在于创新,真正创新的能力在于发现,发现之后,把那些资源怎么调动和组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文化产业”的灵魂就是“创意”。有一位日本学者说,文化产业就是把“文化”做成品牌,并把它推销出去。这话说得很好。

现代艺术管理的核心就在“创意”,而且随着艺术概念的延伸,带来艺术管理的延伸。很多艺术管理的范畴或者是领域,都需要有一种“创新”和“发现”的眼光去审视。还需要“发现”之后把各种元素有机的组合,成为品牌,或者说达不到品牌的话,成为一种有效益的生产过程。这样之后,管理就有效了。一个社会组织,不仅是艺术表演团体,任何团体的管理,有效性目标的确定都非常重要。有一句话讲“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但只做可能的。”即说明了做事情要追求有效性。

我们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管理,有一个思考方法的问题。管理是动态的,不是僵化的。对管理的认识,管理本身的实践都是动态的,都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因为管理不是按照书上来照搬照做的,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社会实践,这种认识对研究管理和管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教科书和任何管理的课,都不可能讲清楚管理,管理只有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够成为我们自己的创造,才能形成管理的成功个案和范例。

第3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设计管理; 宏观;微观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13-02

艺术管理和设计管理是中国学术研究中新兴的两门交叉型学科,两者都带有很强的市场经济色彩。由于这两门学科在国内还处于引入和初级探索阶段,使得人们对两者的认识还是一种雾里看花和含混朦胧的状态,不清楚两者究竟是一回事,还是各自独特的两码事,或者说两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两者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设计管理应该是艺术管理的下一级分支,与表演艺术管理、画廊管理、剧团管理、影视艺术管理、文博管理等一样从属于艺术管理(如下图)。

因为,从艺术学的角度看,既然艺术设计从属于“大艺术”这一范畴,设计管理理所当然从属于艺术管理。这样的认识的确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这样的认识也会带来诸多不便。因为,我们所指的“设计”除了指的是艺术设计外,还包括现属于工学范畴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而设计管理所研究的对象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关于工业设计的管理或者说产品设计的管理,如果完全运用艺术管理的思维与理念来对待设计管理,似乎总有一些“勉为其难”。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因为都具备艺术的基因而必然会产生一定血缘联系,但是,我们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基本概念、性质目的、内容层次、手段方式等许多方面实际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1.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上看。艺术管理是“将五个传统管理职能(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控制)在表演或视觉艺术的创作以及艺术作品的展示中应用。”(国际公共政策与管理百科全书)而设计管理则是“为了谋求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体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虽然到目前为止艺术管理和设计管理各自都还没有个比较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但从以上两个相对被较多认可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艺术管理主要是指对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管理,毫无疑问,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外延就相对较广了,而设计管理通常只是指对设计活动本身的管理。

2.从两者的性质目的上看。艺术管理主要为文化服务,它是要通过管理来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最大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艺术管理首先要符合国家整个文化政策的导向,符合国家舆论宣传的导向。它一方面要把文化艺术推向大众,传播积极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产生必要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艺术管理所涉及的对象是各种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其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当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冲突时,艺术管理应该毫不犹豫的考虑社会效益。设计管理主要是为经济服务,它是要通过管理来使企业的设计活动程序化、规范化,以产生最合理的设计方案。尽管这种设计方案同样具有精神属性,但是这种精神属性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要附属在一定的产品之上,进而转化为商品流入市场,其目的是要帮助商品扩大销售量。所以设计管理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换而言之,设计管理与生产管理一样,经常考虑是如何安排最小的成本投入,来为组织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当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冲突时,在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基本公德的前提下,设计管理考虑更多的是企业效益。

3.从两者的内容层次上看。艺术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它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上国家对艺术文化的行政管理,二是微观层面上的艺术企业经营管理。在宏观层面上,艺术管理思考更多的是国家、艺术企业、艺术家、社会四个方面的关系如何取得协调,如何在符合国家正面舆论导向的同时创造出艺术企业的利润。在微观层面中,艺术管理思考是艺术企业、艺术中介的管理,而这里所指企业不是进行一般产品生产的工商型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是生产或经营非常特殊的产品(艺术品)为目的的企业,如画廊、剧团、演出企业等。这种产品具有单一性,针对的通常是特定消费者,有时也并不一定要完全转化为商品。设计管理则是一种具体性的管理,从层次上看,它主要是一种微观性的企业管理。这里的企业主要是指具有设计意识和设置设计部门的一般工商企业,以及独立的设计企业。这种工商企业或设计部门进行的工作主要是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以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其针对的是大多数消费者。设计管理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企业形象管理和设计项目管理。企业形象管理具有很强的规则性,而设计项目管理,更像是企业的一项工程管理,其管理思维和方式颇具程序性。随着企业对“设计”价值的认识,它正逐渐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财务、生产、营销等一样,成为当代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战略。

然后,从两者的手段方式上看。由于艺术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所以它运用的管理手段也是多样化的,国家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杠杆、行业自律规章,以及艺术企业自身的制度都是管理的重要手段。除了艺术企业自身的制度、规章外,这些手段都带有调控性,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事务,因此艺术管理又是一种相对柔性的管理。设计管理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企业项目管理而诞生的,它具有很强的工商企业管理色彩,设计项目管理更是设计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在设计项目过程中更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和项目组织的制度与规章,带有很明显的干预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项目有计划、有步骤、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设计管理是一种相对刚性的管理。

4.从两者的理论借鉴上看。艺术管理在中国只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仍然属于起步阶段,能直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有限,许多现代管理理论只能作一定参考,而非直接套用。艺术管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传承,通过实际操作的思考和总结逐步上升到一定理论层次,其研究所用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归纳与总结。设计管理则可以较多的借鉴工程管理理论以及现代工商管理理论,进而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与演绎是设计管理研究常用的思维方式。

除了以上几方面明显的区别外,两者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完全把设计作为一门纯粹的艺术来管理,用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的管理思维与理念来对待设计管理并不十分妥帖。设计行业所具备的理性和科学因素是其他艺术门类所缺少的,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成熟企业把设计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或者纳入到企业品牌管理之中。设计管理实际上已经逐渐融入到一般工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成为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就实际情况而言,把设计管理作为工商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资源或手段更符合设计管理自身的发展规律。

当然,如何理清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的关系,是否应该从艺术管理的角度来研究设计管理,把设计管理与艺术管理整合在一起;还是更应该从一般工商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研究设计管理,最终把设计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整合在一起,还需更多学者作进一步学理探讨。

Arts Management and Design Management

TAN Wei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Fine Arts,Yongzhou 425100,China)

第4篇

关键词: 赞扬 批评 艺术 班级管理技巧

在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大部分权力中心是班主任,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能力大小指定班团干部,这种模式虽能稳定班级,但弊端很多,比如:班主任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在管理上凌驾于学生之上,用主观自我期望要求和塑造学生,内容片面,忽视学生人格尊严,淡化师生同等权利,同时容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然而,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明艺术课程在建立学生健全人格、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艺术管理是艺术组织或个人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是以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取得最有效的管理效益的一种管理行为,其核心是如何用艺术而非科学的方法激励和领导不同个人或团队,以追求特效和美感。因此,运用艺术管理班级有重要作用。

挖掘和谐的艺术管理路径是班主任能否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有效激励学生共同努力,实现班级目标。

一、赞扬管理艺术

在班级管理中“赞扬”管理模式营造民主、和谐、主动、进取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收获愉悦,产生自信的效果,从而达到“自我”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要求,恰当运用各种精神激励方法,引发他们的信念行动,当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尊重时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自动与班级保持统一;当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产生一种离心力,给班级带来不利后果,故班主任在管理上必须坚持正面教育引导感化学生。班主任对班里贫困学生和问题学生予以尊重和关怀、关心,让其感觉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使其感觉到人在困窘时被拉一把的欣慰和感动;同时,每个学期都给班级中的优秀者予以表彰和奖励,让其体会到实现自我突破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二、批评教育艺术

批评与赞扬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互相激励具有强化约束效果,批评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有效办法,所以在侧重实施赞扬教育方式的同时,班主任管理也适当运用批评管理,“批评”管理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激励手段,批评的目的是纠正错误,给被批评者以希望和信心,而不是伤害人,任何学生都不愿受到批评,总想把自己好上加好,但实际上难免出错,当学生犯错时正是他们茫然无助的时候,老师的指责训斥只会抵消学生的内疚和不安,由此还可能产生师生间的敌对情绪。所以班主任在对问题提出批评时,应遵循一定程序:首先弄清事情的原委,其次采用合理方式,再次选择合适的场合,确定一定的范围,比如: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时,一天他偷偷把校长的宠物狗杀了,校长决定“惩罚”他,怎么罚?罚他画一幅骨骼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事后,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打动,发奋学习,终于成为科学巨匠。假如当时校长采用粗暴的惩罚手段,这位未来的科学家很可能从此“夭折”。因此,批评处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必须有适当的处罚,运用处罚手段应注意适度、及时、公正。如我们班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罚她们抄写作业或者自愿为班里做一件好事。同时,讲究批评效果,一定要尊重事实,态度真诚鲜明,确切指出错误在哪,严重程度批评只能针对其行为,不能攻击其价值,否定名誉,应对事不对人,每次批评尽量只针对一种行为,不能全盘否定,让受批评的学生既认识问题又改正问题,同时感激班主任善意指出问题因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有效的班级管理。

三、模糊管理艺术

班级管理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事事问津,时时“认真”,大事要清楚,小事可模糊。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自由的发展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生的管理不是班主任的约束能力,而是学生自我约束。在新生班级组建时,由全班学生自行制定班规,用自己的规范约束自己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这样大大减少对抗情绪,从而提高班级管理实效。在实现学生个人管理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班委管理作用,建立班主任信赖的管理网络,保证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如班委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是管理者,回归到宿舍中就是一个被管理者,应受舍长管理。

四、“刚”“柔”相济管理艺术

“刚性管理”要求做到一个“严”字;“柔性管理”要求做好一个“疏”字。要取得好的效果,班主任必须将“刚”与“柔”有机结合,做到刚有据,柔有理,刚柔相济。

五、善于观察,捕捉并把握幽默因素

教师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捕捉并把握班级管理中的幽默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内化为自觉行动。例如,一次学校组织的美丽校园劳动,班干部事先没安排好,我就说,这次劳动为志愿者活动,说完后就走出教室,在拐角处观察谁先走出教室,准备逃避劳动。很快有四人从后门溜了出来,我迎上去说:“你们四人表现得很不错。”并请他们回到教室,对大家说:“这四位同学刚才最先向我报名,要求参加今天的劳动。我高兴地宣布他们为第一批志愿者。”真正的志愿者哈哈大笑,这四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从他们手中接过劳动工具。

六、注重读书思考,引入中职班级管理的艺术活水

班级管理艺术指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借助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地通过示范、引导、启发、熏陶等方法影响和教育学生,巧妙地促使教育由被动转向主动,由说教转向动情,由一元转向多元,最终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双进入一种情理交融的审美境界,从而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达到最优化教育效果。但由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繁重,班级管理学术土壤日趋贫乏,出现认知结构功利化、思维领域世俗化、哲学思维枯萎化倾向。因此,加强开展班主任培训学习工作,倡导他们在工作中注重读书与思考,引入班级管理艺术活水显得尤为重要。勤于读书是提高班级管理艺术性的源头活水。善于“思考”是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性的阶梯。如果一个班主任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多年班级管理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多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善于思考对班级管理非常重要,是班级管理的起点,更是艺术管理班级的必由之路。

因此,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班级时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多使用一些管理艺术,这样才能管理出好班级,培养出具备管理和艺术双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领导者的五维执行力与六维管理[J].北大商业评论,2006(4):106-109.

第5篇

关键词:歌唱艺术声音情感声情并茂

歌唱艺术的声与情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但笔者看来,人们对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最缺乏思考。虽然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声情并茂”是歌唱的理想境界,可是在声乐学习与演唱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顾此失彼的偏差。有的人重声轻情,声音很严谨规范,音色也很美,技术也过关,可就是未能打动听众的心;有的人重情轻声,在舞台上很会表演,演唱也完全投情于表演之中,但声音缺乏技术上的基本支持,没有发挥出“人声乐器”的特殊优势,也就离开了歌唱艺术的技术标准。所以,在歌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中,如何才能正确诠释歌唱的声与情,处理好歌唱的声情关系,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状态,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只有演唱者处理好声与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理论和观念上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才能真正有助于演唱水平的提高。

一、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的审美标准

以情感人是表演艺术的审美基础,美妙的歌声能使人心旷神怡。我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儒学大师孔子就曾发出过“尽美矣,又尽善矣”“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以形容音乐的美好,而春秋时期韩国女韩娥在齐国的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更是形容歌唱动人的经典故事。歌唱艺术是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歌唱艺术作为音乐的一个种类,它除了具有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泛指的音乐特征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就是歌唱性的语言。可以说,歌唱艺术中的声音训练最终要以表现语言所表述的情感为目的,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美声。

声和情是歌唱艺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艺术的歌唱首先要求声音准确到位。因为出色的声音技巧与完美的情感艺术表现相辅相成、互不可缺。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使作品蕴含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才能使歌唱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而且“声情并茂”不仅仅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还是欣赏者听觉审美标准的最高审美要求。总之,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歌唱者只有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术技巧,修炼出艺术化的声音,同时用心灵感受并表现出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才真正做到了艺术性的歌唱。

在歌唱艺术二度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声与情是一对矛盾;情感就像一匹野马,不愿受任何限制,而声音技巧则遵循一系列的发音原理和规则,是规范的。情感要冲破声音技巧的束缚去自由伸展,声音技巧的规则又力图驾驭情感,不使其成为破坏规则的因素。另一方面,声音和情感始终保持着互为基础、互为支持、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声乐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就是在解决这对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前进,逐步达到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完美统一、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二、走出歌唱艺术“声”“情”关系的误区

在歌唱学习与训练中,声与情始终是相伴而生不可分开的统一体。但由于声与情均有着自身的不同特点与规律,因此在学习与训练中,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偏颇,需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方可达到声情并进、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演唱者要达到声情合一的境界,必须避免走入下述常见声情关系的误区。

(一)重声轻情

在歌唱艺术实践中往往存在重视声音技术,忽略情感表现的问题。声音是手段,情感才是目的。常见问题是有些声乐学习者常以炫耀自己的声音技巧成为歌唱的目的,而忘掉声音的情感与思想内涵,致使声情脱节。这在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他们在学唱过程中,必然进行大量声乐技巧训练,久而久之,为追求声音、表现技巧而忘记了情感的基调。歌唱中过多强调了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位置等,然而一登上舞台,他们就为声音而紧张,往往这样的歌唱有声无情,甚至僵硬、呆板,演唱缺少艺术感染力。

(二)重声轻字

歌词为歌曲的旋律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现代声乐艺术的主要因素是字,而不是音。实际上,歌唱就是通过字的内容和意义表达,最终实现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字必定是首要的,而音始终只能是音乐的辅助者。卡鲁索是美声学派中第一个废除那种常规的、忽视歌词成为音乐奴隶的传统唱法的歌唱家。他的歌唱,不仅表达了字里行间的内容,更表达音乐的内在感情和意义。他就是通过动人的声音和清晰准确的吐字,使听众懂得和感受到歌曲含义,这也使他成为相比其他声乐家更杰出的艺术家。这都佐证了语言是美好声音的基础,是情感表达的灵魂的观点。与此同时,丰富的情感变化又是形成多样化语言色彩的基础。歌唱就是声乐语言的艺术,是声音和语言的完美结合。如果说重声轻情是歌唱训练中的一大偏颇的话,重声轻字则又是一种常见的偏向。有些歌唱者一味追求声音,忽视咬字吐字及字意的表达,(转第99页)(接第81页)出现“音包字”的现象,使听众听不清歌词内容,也就让听众无从理解歌曲内容及情感,从而失去了歌唱的意义。

(三)重情轻声

在歌唱实践中常见一些歌者盲目追求情感的表现,不重视声音的基本功及艺术规格,凭着嗓音的本钱,激动时声音在喊,弱音时要么是捏着嗓子,要么是漏着气,声音缺乏正确的技术支持及艺术规格,这是难以达到真正的歌唱情感表现的。如果歌唱者缺乏自如运用声音技术的能力,声音没有规范,随意性很强,或僵硬或柔弱,该弱弱不下去,该强也强不起来,甚至声嘶力竭,大喊大叫,上气不接下气,一个长乐句要分成几小句来唱,这样的情感表达也就失去了歌唱艺术的审美价值,即使正确的情感自然也无从抒发。所以,有技术支持及艺术规格的声音才是歌唱艺术表现的手段。富有丰富情感的声音,应该以可控制的正确的发声方法为手段。

(四)声情脱节

在声乐学习与教学中,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先练好声音才能表现情感,把自己的注意力几乎全部倾注到声音的技术技巧训练上,托辞说:“声音没解决,谈不上情感表现”,存在先声后情的倾向。这种倾向较多存在于学院派的教学与学习中。这种声情脱节的现象,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因为,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声情并进,既要有声音同时又要有情感,须臾不得分离。声音和情感结合得越和谐完美,歌唱艺术的表现力越强。只有声和情高度结合,才能使声更好地为情服务,才能使歌唱富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互相依靠,互相促进,建立正确的声情关系,才能逐步进入声情并茂自由歌唱的艺术境界。

结语

歌唱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是人们用以表现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寄托理想希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国古代音乐专著《乐记》记载,“凡人之起,由人心生也”。可见,歌唱艺术的魅力取决于歌唱的情感表现。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歌唱艺术的本质是抒情,正如捷克歌唱家费尔迪南·曼什坦所言:“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因此,以情感人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是充满激情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以情带生,以声传情,是使声乐艺术具有审美价值的通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缺一不可。所以演唱者既要注意对声音技术技巧的运用,又要讲究音乐语言及情感表达,才能在其歌声里将声与情这两个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演唱才能声情并茂、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才能将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充分完美地表达出来。此外,歌唱者还在美妙的声音中赋予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并通过流淌的旋律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得到心灵的共鸣,美的陶冶,艺术的享受。所以说“声”是歌唱艺术存在的先决条件和载体,“情”是音乐表达的内核,是歌唱艺术存在的最终目的,歌唱者只有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巧,以心灵去感受,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才能二度创造出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意)P.M.马腊费奥迪著.郎毓秀译.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第6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艺术;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C36

人类的艺术文明发展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充斥着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艺术的发展已经落入到人类文化发展的每个角落,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为我国培养优秀的艺术家,为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艺术家散播艺术的同时,提升了我国国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但是,实施艺术教育,要做到有制可循,不能没有条例的胡乱发展,这就要求在管理艺术教育的时候,制作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最早期的艺术管理制度来源于英国和美国,主要包括艺术行政、艺术市场和艺术法三方面。

一、 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

如今,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享受范畴已经不仅仅旨在于物质方面的享受,渐渐的,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于精神层次上的享受,所以,在人们的的精神领域不断上升的今天,艺术教育也就开始慢慢的渗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艺术教育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艺术教育不仅仅只是人们粗浅领悟到的音乐或者是舞蹈,亦或者是乐器方面的演奏,更多的是把这种物质化的演绎形式,转化成为一种精神食量,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享受。

因此,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给与人们的不是培养出多么多伟大的艺术家,更多的是培养出这些艺术家的同时,这些艺术家们也在用他们自己蕴育出来的艺术形式来给与人们美的享受,升华人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人们的的艺术情操。虽然事实上,在当今艺术管理制度的实施下,培养出来的所有艺术家并不是都为人所知晓,更多的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为艺术奉献出自己的的生命,艺术,是一个共同体,最后所努力出来的成果都只表现在个人或者是一个小团体的身上。但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下脚步的。

二、 当前艺术教育的管理制度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了能让艺术教育文明,稳健的在我国发展下去,

严密的教育管理制度当然就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学校都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关于教育的管理条例,就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的成果来看,我国教育部主要制定了以下几点管理制度:

1. 严格执行我国的教育方针,实施严格的政策法规,坚决把艺术教育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2. 每个实行艺术教育的学校,不管是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是大学,都要由教导处一名行政分管,由艺术科组长与其他艺术教师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的负责人。

3. 按照上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按照课时上足有关艺术的艺术课程,坚决按照每个学期的规划来进行教学。

4. 每个学期的伊始,学科组与学科计划,学期中要做好学科工作的检查,期末要写好关于这个学期的课程总结,和累计下来的有关这学期的教育经验。

5. 每个课程的艺术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有关艺术的学期培训,以升华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的累计,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并参与教研教改活动,并做出自己的特色,行成自身学校的艺术文化活动。

6. 积极开展校内外的艺术教育活动,让学校时刻存在于良好的艺术教育的氛围内,让学生们在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内愉快的学习艺术。

三、 艺术教育和管理制度的结合

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艺术教育之所以可以稳定的发展下去,和完善的艺术教育制度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艺术教育,胡乱的教育学生,而没有制度的框制的话,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将美的艺术传播给人们,也不可能将艺术教育转化成为精神食量来供人们的享受。当然,管理制度也不能完全按照制度来实行,要知道,艺术最终会是上升到精神层面来供人们享受的,有时候,灵光一现的想法会让艺术教育发展的更好,会让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给与学生更好的精神领会,但这不代表,艺术教育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把精神层面和正当的艺术管理制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可以让他们做到物质上的演绎,更可以让他们领悟到艺术教育上的美。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艺术的时候,需要去尊重学生,在学生学习艺术的时候,如果遇到瓶颈而产生心理障碍,或是想要放弃的时候,教师也坚决不能放弃他们,这也考验了教师的文化和教育态度的修养,不是每一个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时候,都不可以达到教师预期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管理学生的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艺术,只有把艺术教育和艺术化的管理制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艺术的学生。

四、 总结

对于中国的艺术教育而言,管理艺术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因为艺术不同于其

他的学科,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不仅仅旨在教科书上的一些文字描写,更多的要的是艺术上的文化实践,而在实践的同时,需要教师以艺术的形式有效的管理学生们在学习艺术的时候所研究的课题,以及表演艺术的演绎方式。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态度的友善和对学生的引导,每一个学校都需要优化自身的管理,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质量,大到学校,小到教师以及艺术教育的资源,都需要一个从缺失到完善的过程。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去实现教学目标的。总而言之,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性很强的工作,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实践中累计工作得经验,和学生们要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为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遵循艺术教育的制度,虽然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但同时艺术教育的管理更多的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琼.杰弗瑞.美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历史回顾[M],美术研究,2004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11-02

人们都说教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师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个神圣而光荣的称号呢?作教师不难,而作一个称职的好教师那就不容易了。

教师要教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首先第一环就是要备好课。备课要讲究技巧与艺术,备课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课前作认真的准备,才有可能在讲台上讲演自如。教师备课时要重视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否则,教师就成了"应试教育"的仆从,成为"考试机器"的操作工。

教师备课时也要"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他们有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智力的差异、生长环境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在心理、性格、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只有把学生了解清楚,研究学情,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书",还要做到"目中有人",这样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方法。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艺术的魅力,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追求完美的备课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一、备课过程应具有创新性、灵活性、求美性、可预测性和独特性

创新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决定着备课过程的变化和创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校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迫使教师在备课中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把"备教材"和"备学生"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课堂进行精心策划,精心设计,这就是一种创造,是对以往教学经验的一种超越和升华。教学工作是辛劳的,需要教师去废寝忘食,呕心沥血,需要教师去自控,克服心理定势,需要教师冲破旧思想,开拓思路。

灵活性。教师在备课过程应充分考虑来自学生方面智力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备课的灵活性。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课堂上随时可能突发的事件,产生预料之外的问题,教师就应作出相应的、及时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具有灵活性。

求美性。教师备课还应具有求美性,课堂中美的内容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备课的求美性在于使课堂时空的流畅与连接,师生情感的共鸣,课堂语言的形象生动、幽默、以及音乐般的节律,整个课堂能给学生以理性的陶冶,情操的熏染,愉悦而轻松的享受。学生就能从课堂中获得学习的欢乐,这样学生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教起来也轻松了许多。

可预测性。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可预测性,预测性是教师通过备课把握课堂教学的发展规律,能对课堂其他因素进行科学的调控,这是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一种升华,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之情,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

独特性。有的教师认为一味地模仿某某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就是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其实,我们教师在教学之路上也不能完全地模仿追求形似,我们应根据自己学生、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教师可以通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一种自持的,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风格会在备课中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备课艺术的境界表现。

二、备课艺术的要诀

2.1寻求教材科学美。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教材中的科学美揭示出来,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揭示科学美的同时也把科学家的审美体验告诉学生,将会激起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以及他们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教师在备课时正确把握教学大纲,精巧处理教材内容,精雕重点难点,从而把握教材中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教师在备课中发掘教材的认知价值,提出知识点、训练点,使学生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把科学家忘我追求科学美的情感、科学美的心灵和行为,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展示给学生,会使学生得到科学知识所隐含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在当今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各门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门科学的交叉和融和又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备课时须随时注意新的科学领域,新的研究课题,把这些知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识水平有选择性吸收到课堂教学中来。

2.2探求学生的心灵。 探求学生的心灵是备课中备学生的艺术。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要能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心灵,必须将情感融入课堂,融入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刻生活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了解学生说来容易,如何才能真实可靠,教师应与学生真心实意的交朋友,对学生一视同仁,严于律己,方法可有以下几种:观察法、调查法、接触法、实验法。了解学生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不要"为了了解而了解,"不要从表面现象以轻率态度做出判断,更不能弄虚作假。

三、课堂管理艺术

教师认真备了课,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还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认为"备课成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就错了还必须学会对课堂的科学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科学的课堂管理也是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形式来展开的,教师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课堂教学活动好比一辆朝某一目标奔驰的汽车,教师便是这辆汽车的司机,他既要有娴熟、高超的技艺,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受到学生的信任与爱戴。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教学层次的不同,驾驽课堂的艺术也就有所不同。一个没有威信的教师,一个不受欢迎的学生、得不到学生信任的教师是不可能驾驽课堂的。教师凭借本身的人格力量、学识水平和教学艺术可以获得学生的拥护,这是驾驽课堂的关键因素。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处在儿童和少年的年龄段,他们在认识水平上还处于幼稚阶段,老师的形象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权威,所以教师驾驽课堂是较为容易的。但是作为小学生教师也不能因此而放松用科学的方法管理课堂,应该切合教学实际,切合儿童心理和生理,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正常人格的形成。

课堂管理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把握教材,热爱、理解和了解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爱生如子,对学生的困难能及时给予解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于课堂中突发、偶发事件要科学处理,这就要依靠教学机智。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和班级积极分子的骨干作用,让他们作为教师管理课堂的助手,深信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用学生"好的自我"去控制"坏的自我",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正气,自觉控制"邪气"。这样才能把课堂管理好。

在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教学内容的组织管理尤为重要,可以提出"五定"要求,即:定向、定量、定度、定序、定势。定向:以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根本,而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管理"。定量:教学内容的量,难点和重点的量以及学习效果检查的量都必须心中有数。定度:教学要达到的深度和水平,教师心中应有明确而恰当的分寸。深度过浅,学生"吃不饱",深度过深,学生"吃不了",以至丧失学习信心,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到的,否则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序:课堂教学应有一定的程序,先后纵横都应显示分明的层次,循序渐进的关系。定势:对学生进行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暗示,使他具有一种为后继知识的学习获得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以便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在课堂管理中还得注意课堂语言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与众不同,既要有强大的科学文化的物质力量,也应有强大的精神吸引力量,教学语言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表意精确,不能出现知识结论性错误,必须做到科学、正确,不能用"大概"、"差不多"、"可能"、"好像"一类的词作科学概念的解释,不能模棱两可,要合乎语法规范,口齿清晰,语言精练,干脆利落。不做无用的重复,不拖泥带水,有的教师一句话里夹着许多"啊",使人听之生厌,让人难受,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每一句话里都加进不必要的"这个"、"那个"等习惯用语,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弊病,无形中也会影响学生,这些都是需要避免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像山间的小溪流水,清澈、明快、简洁、给人以语言音乐的美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巧于质疑,善于发问,适时释疑,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智力的心理训练和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在质疑、释疑上狠下功夫,提倡启发式教学,避免注入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引人入胜的讲解,讲解时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说话有趣味,这样必然会吸引学生。教师这样做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兴趣盎然的听课,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是有益的。教师讲课的情感,以及伴随情感而生的神态和声调,对学生听课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评价某某老师"上课总是没精打采,背对学生毫无生气,听来没兴趣,"而评价另一些老师"上课精神十足,我们不会打瞌睡,听他的课很过瘾。"这两种评价,两种教学效果,其差异就在于有没有感情。后者善于把感情融入科学知识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而后者正好相反。

在课堂管理艺术中,课堂体态语言艺术也较为重要,课堂上的体态语言可以对教师本人和学生进行无声的指挥和控制,手势、走步、眼神、点头、摇头、缩肩、抬肩、沉思、停顿、叹气、微笑等表情,这些无声的体态能表达语言不能表达的信息,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某种影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在运用教学语言的同时辅以体态语言去调控课堂时空,另一方面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从而有效控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体态。

第8篇

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护理工作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和工作成效,而护理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护理管理的水平、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术能力等诸多因素,其中护理管理是关键[1]。在医院的组织系统中,护士长是最基层的管理者,为使医院的护理管理走向制度化、科学化,护士长的特定位置与工作任务,要求护士长必须具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利用。

1.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发挥表率作用,增强凝聚力①护士长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热爱护理专业,具有良好的品质,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心中有目标,胸中有全局;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平等待人,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塑造一个良好的自身形象。这样才能带动全科工作,使全科护理队伍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②护士长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及护理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不断钻研业务,掌握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管理才能,做好护理学科的带头人。③护理管理活动是一种复杂和艰苦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长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任何时候不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紧要关头保持头脑冷静。胸怀宽容大度,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或不相同的同志。一个善解人意,知人善用的护士长,必然会使护理群体和睦,成员心情舒畅,护理管理事半功倍;而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护士长,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成员心理失衡,极易引发差错事故或者将这种不正常的心态转嫁给服务对象,造成护患关系恶化。

2.善于运用激励机制,把自己管理的护理组建成团结、和谐、高效的集体①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使人产生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护士长在管理中要知人善用,充分发挥每个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现代化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群体优势,针对每个护士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领导她们。护士长要善于授权和奖励,对工作中表现好,有进步的护士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充分尊重护士的发言权,让他们踊跃参与管理。在分配工作时要考虑每个人的特长,调动积极性。一个人如果长处得到发挥,就会大显身手,自觉热情地参加工作,这样就会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②从管理艺术上讲,护士长应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随时了解上级主管、同事的想法,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善于扬长避短。在医护、护际以及护患关系中护士长是协调者,面对不同的群体,处理诸多关系,常会遇到很多矛盾,护士长要善于处理好各种不利因素,遇到棘手问题,要多了解问题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善于做好心理诱导工作,切忌对护士有亲有疏,注意创造民主氛围,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与同事、患者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

3.注重影响力的作用护士长的权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职权,二是个人影响。前者是组织赋予的,后者要靠自身奋斗才能实现,并由广大护理人员认可。因此,护士长的领导艺术不仅仅是权力,更主要的是靠树立自我形象。权力性影响力属于强制性影响力,是不稳定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属于自然性影响力,不随执权者的职权地位影响而改变,这种影响力比较稳定持久,是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信服、尊敬、服从和信赖,并改变其行为。非权力性影响产生的效果,应在影响力中占主导地位[2]。

4.注重质量管理,增强经营意识护理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护理效果,还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病人第一的思想,严格管理,强化责任心和法律意识,经常进行质量安全和质量标准的培训及考核,规范管理标准,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对影响质量安全的因素要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及时解决。效益管理要求管理者不能做一个只讲动机不讲效果的“原则领导者”,或忙忙碌碌的“事务工作者”。对医院来说,“服务质量高,费用合理”才能吸引病人,护士长要树立讲工作效益,以勤俭节约为荣,浪费奢侈为耻的观念。合理安排科室卫生材料消耗,做到精打细算、杜绝浪费。总之,护理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和改善领导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第9篇

一、亲和力

学校就是一个团队,校长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能否使整个团队形成一股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直接关系到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干劲。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多个环节的合作与支持,为了能使整个教学团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作为校长的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应起着关键作用。

二、决断力

作为校长在民主方面要做到三点:一是努力拓宽民主渠道,充分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学校重大问题、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的实施决策和人事安排等要坚持倾听学校领导班子的意见,不搞一言堂和个人说了算。二是要敢于放权,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作用。在校领导班子之间要形成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校长要经常深入到教职工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对于校长来说,正面意见要听取,反面意见也要听,能够做到从谏如流,择其善而从之。

三、协调力

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机关单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工作关系,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处理失当,都有可能会对学校的全局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学校领导有时作为指挥者角色,有时则充当剂的角色。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