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23:05: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影像系统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医疗内镜影像;影像管理;M-JPEG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77-03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age Management in an Endoscope Image Information System
CHEN Li
(Tianhe Branch, Guangzhou Radio & TV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a practical hospital project in common endoscope inspection depart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mage management module in an Endoscope Image Information System, deeply discusses the key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s in video recording function including the self-defined JPS video stream format and the recording thread based on the precisely video-capturing system clock.
Key words: medical endoscope image; image management; M-JPEG
医疗内窥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因此,在开发面向内窥镜临床应用的医疗信息系统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要从原有内镜影像设备中采集病人的检查影像信号,经数字化后,转换为计算机系统可支持的影像格式,完成对这些影像数据的模拟实际操作的拍片、挂片、录像与视频通信等要求,将检查影像数据与病人的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诊断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关联,最终实现医疗图文资料的统一存储和管理。
作者针对医院镜检科的业务需求,结合PACS的应用思想,利用Delphi6.0作为开发工具,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C/S模型的内镜影像信息系统[1]。本文将给出其中关键的内镜影像管理部分(包括检查影像信息的采集、拍片、挂片和视频录像与回放)的设计与实现。
1 内窥镜影像信息系统简介
内镜镜检科的业务流程要求对病人的基本信息(如镜检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日期、送检部门等)进行登记(同时也包括预约的病人)并写入数据库,创建每位就诊病人的镜检记录。医生为病人做镜检时可以调出其镜检记录,以便将镜检中的拍片和镜检视频录像与病人的镜检记录关联,最终可生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镜检报告,最后打印给病人阅览。同时,还需要对镜检过程中的影像进行录像并实时地通过医院内部的局域网传输到不同地点的客户工作站,以便远程的观摩、诊断与教学。本文所开发的内镜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上述业务需求,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2 内镜影像管理的关键问题分析
2.1 内镜影像信息的基本处理流程
根据镜检业务需求,对检查影像信息的处理包括以下基本流程:
1) 影像采集:系统针对一些老式的内窥镜设备(如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等)进行设计。由于这些设备主要采用模拟视频接口,经过视频采集卡的模拟/数字(A/D)转换后,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各种数字媒体数据。
2) 视频预览:在屏幕的指定窗口区域,实时显示内镜检查时传导过来的视频图像,医生通过视频预览窗口可观察当时镜检部位的状况。
3) 拍片:类似于实际工作中的拍片操作。医生在观察视频预览窗口中的实时镜检影像时,若认为某些影像片段(通常是患者的关键病灶区)对诊断有价值,可对当前预览图像进行冻结、保存,完成拍片过程。
4) 挂片:由于每条病人的镜检记录都关联多张拍片图像,因此需要对这些图片进行管理,在检索病人镜检记录时可以动态显示镜检记录所关联的所有拍片列表(相当于实际镜检中的挂片,医生可以通过看挂片来诊断,一目了然),并可在撰写图文镜检报告时选择合适的拍片图像供打印输出。
5) 视频录像、检索与回放:在检查工作站上可对检查过程进行视频录制,同时支持本地和异地工作站的录像文件检索与录像回放。
6) 视频传输与远程控制:在检查工作站上的实时检查视频可通过网络同时传输给远程工作站,以便于远程诊断、教学与观摩;远程工作站也可通过网络对检查工作站的操作进行远程控制,如远程控制拍片、录像与视频传输等。限于篇幅,这部分内容将另文叙述。
2.2 视频采集卡
视频采集卡的选型要能满足医学图像的高清晰度要求和丰富的颜色数支持,同时,也要考虑其是否提供全面的API,以支持系统的二次开发。本系统采用天敏SDK2000卡进行视频采集。SDK2000卡具有高品质的视频采集性能,显示分辨率可达640x480,24位真彩,显示画面流畅不间断,每秒可达30帧,在性能上已达到电子内窥镜影像的性能指标要求;具有复合视频端口和S-Video端口,匹配内窥镜的常规视频输出接口。SDK2000卡支持系统开发,兼容Windows VFW软件架构和WDM模式,提供功能全面的二次开发包。
2.3 拍片图像格式的选择
拍片图像采用JPEG标准进行压缩存储。JPEG是面向连续色调、多级灰度、彩色或单色静止图像的压缩标准,有真彩色和灰度图两种类型,而大多数医学图像都是灰度图像或真彩色图像,因此根据JPEG标准对医学图像实施压缩是合适的。另外,JPEG 还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图像格式,当将图像保存为JPEG 格式时,允许用户用不同的压缩比对文件进行压缩,即可以指定图像的品质和压缩级别。JPEG虽然是有损压缩方式,但当压缩比在(12-16):1之间,压缩后的一个像素点可用1.5-2比特存储,得到的压缩图像质量与原始图像几乎一样。
2.4 录像压缩标准的选择
目前,最常用的动态图像压缩标准包括:M-JPEG、H.263、H.264、MPEG(1,2,4)。采用哪一种压缩标准,需要考虑压缩视频图像的分辨率、码流等关键QoP指标。镜检图像对图像画质的要求比较高。MPEG的应用比较广泛,它是针对运动图像而设计的,为了适应各种码流要求,这一系列标准的压缩算法也采用帧间压缩,使得不是每一帧图像都容易达到高质量的画质要求。M-JPEG由于是帧内压缩,每一帧图像都是单独的整个画面,由于每帧图像都采用JPEG压缩,图像画质可以任意控制,直至获得满足使用要求的图像质量。从这点上看,M-JPEG比MPEG更适合于内镜检查用途。
M-JPEG允许自定义运动图像文件格式。我们按照M-JPEG的思想,自定义了本系统的视频录像文件格式(JPEG Stream,简称JPS格式)。JPS里的每帧图像都采用相同的JPEG标准压缩(采用相同的默认表和量化表),因此保证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图像质量。由于采用帧内压缩,JPS文件在视频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丢帧时,不影响整体QoP质量。对JPS文件的存取、回放与编辑等操作,都可以依据自定义的JPS文件头来实现。
3 内镜影像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3.1 视频预览模块
为了能够匹配内镜设备的模拟视频接口,同时也需要控制视频图像输出效果,视频预览模块通过设置SDK2000卡各个输出参数实现对视频色彩、视频格式、视频窗口三方面的视频图像输出控制:
1) 视频色彩设置:设置SDK2000卡的各个色彩参数(亮度、对比度、色调和饱和度)。
2) 视频格式设置:设置SDK2000卡的输入信号视频端口(即视频信号源,SDK2000卡支持同时接两路视频信号输入,也就是可以接两台电子内窥镜的视频端子输入,但某一时刻只能显示其中一路信号)、视频端口的制式(NTSC、PAL和SECAM)和视频编码类型(RGB555、RGB24、YUY2、YVU9和YV12)。
3) 视频窗口设置:设置视频尺寸(640x480、352x288、320x240和240x180);能够以不同风格来显示视频区域(按原始尺寸、窗口居中和满窗拉伸显示);可以按上、下、左、右四种不同方位移动视频图像幅面,以便于观察,另外,在拍片中保存图像时能够自动按不同的比例裁减图像大小(如若裁减10%,则系统自动保存包含图像中心位置的90%区域)。
3.2 拍片管理模块
系统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拍片过程:
1) 图像冻结:图像冻结操作主要在服务器端完成,但在客户端可以发送图像冻结命令给服务器,指示其完成图像冻结操作。服务器端的冻结操作实际上是调用SDK2000卡的SDK的暂停视频流函数TSDK_2000.Pause,使当前的图像停留在预览显示区域,完成图像冻结。
2) 保存图像:用户既可以先冻结图像,再保存被冻结的图像,或者直接截取当前正在预览中的视频图像来保存。实现保存图像要完成两个基本步骤:
图像的剪裁:对图像的保存并不是把采集视频窗口区域内的所有像素都进行保存,而是保留视频窗口区域内显示原始图像的中心部分,但按比例裁剪掉原始图像的无关重要的周边区域,为此要计算出图像在视频窗口区域内的顶点坐标。
图像的压缩与保存:图像文件不保存在数据库中,而是以文件的方式存放在指定的系统目录,在镜检图像表(Pict)中存放图像文件名,因此,检索Pict表能够找到与某病人镜检记录关联的所有图像文件。
3.3挂片管理模块
挂片管理完成以下基本功能:
1) 拍片图像预览列表:在系统主界面或在影像管理界面的底部显示与某病人镜检记录关联的拍片图像列表,在每幅图像的左上角,显示图像的顺序编号;
2) 拍片打印选择:在打印镜检报告时,同时可以附上并排的最多六幅拍片图像,用户可以选择某幅图像作为打印用,同时选择的次序被保存在镜检图像表(Pict)里,被选择的次序也决定了该图像在打印报告里的先后排列次序;
3) 添加或删除关联的拍片图像文件:用户拍照时所保存的图像文件名将自动与病人镜检记录关联,用户也可以在拍片图像预览列表里删除或添加部分图像文件,同时在镜检图像表(Pict)中删除或添加这些图像文件与当前病人镜检记录关联的所有记录。
3.4 视频录像管理模块
视频录像模块完成以下的基本操作:
1) 视频录制:对镜检视频进行实时采集与压缩,生成自定义JPS格式的视频录像文件,最后将完整录制好的录像文件与在检病人的镜检记录关联,并写入数据库;
2) 录像检索:可按镜检号和录像时间段来检索已存档的镜检录像文件;
3) 录像回放:可连续播放多个指定的镜检录像文件。
录像存档和录像检索的实现比较简单,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视频录制与录像回放的主要实现过程。
3.4.1 JPS录像文件格式设计
JPS文件包括文件头(文件标记用字符串“JPS\0”标识)和图像数据,文件格式如图2所示。JPS录像文件除前面的32K字节,即从第32768个字节开始,连续保存多帧图像数据(完整的JPG图像数据),每帧图像的大小视压缩的图像质量而定。
3.4.2 视频录像与回放的实现
1) 视频录像
每一个录像片段只能在15分钟以内,即每一个JPS文件只能存储15分钟长的录像数据,这主要是受到JPS文件头的帧图像存取偏移量的总数的限制,但规定其长度也有好处,就是能够避免产生巨大数据量的录像文件,从而给录像文件的存取和编辑造成困难。视频录像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
2) 录像回放
视频录像回放是在录像文件检索结果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多个视频录像文件进行播放。具体实现时使用Delphi的时钟Ttimer组件,设置其超时时间间隔(可根据JPS文件的播放帧率计算得到:1000 ms / 帧率),在超时时间到(time out)所触发的事件过程里执行播放函数。视频录像回放流程如图4所示。
3) 视频录像的关键技术实现
JPS要求按一定的帧率来录像和回放,时敏性高,因此需要用一个工作线程在相对精准的时间间隔里完成图像帧的捕捉、压缩与存储。为实现这一过程,先定义一个回调函数:
procedure TimeProc(uTimerID, uMessage: unit; dwUser, dw1, dw2: dword) stdcall;
在回调函数中,完成原始图像数据的捕捉以及对图像进行JPEG压缩等。然后,把回调函数与操作系统的多媒体时钟事件(timeSetEvent)挂接起来。其实现的主要代码如下:
proTimeCallback:=TimeProc;
hTimeID:=timeSetEvent(callbackInterval,callbackIntervalResolution,proTimeCallback,1,1);
这时,操作系统会为其分配一个系统的多媒体时钟(实际上是一个工作线程),该时钟具有较高的线程优先级,能够比较精确地在一定的时间精度(或误差,由参数callbackIntervalResolution确定,以毫秒为单位)内,准确地每隔一定时间(由参数callbackInterval确定,以毫秒为单位)触发该多媒体时钟事件(timeSetEvent),从而能够准确地执行每帧图像的采集、压缩和存储,实际上也就能够保证稳定的帧率,因此能够保证较好的QoP质量。回调间隔时间callbackInterval=1000ms / 帧率。如采用15帧/s,结果是为66ms。callbackIntervalResolution表示时间误差,理想的情况下(其值为0ms),系统准确无误地在每隔callbackInterval毫秒就可以调用一次回调函数。但在实际的运行环境中,由于操作系统同一时刻不仅仅只有一个计算任务,因此,应尝试找到一个合理的时间误差(本系统的取值为10ms),如果值太小,会引起系统过载,而值过大,则又可能使采集帧率难以保证。
4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内镜影像信息系统中的内镜影像管理功能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实现。该系统的内镜影像管理基本涵盖了内镜检查科对内镜影像的管理需求,包括影像采集、拍片、挂片、视频录像与回放等功能。系统参考M-JPEG运动图像编码思想,采用自定义的JPS视频流格式存储录像数据,运行测试表明JPS格式能够节省视频录像的存储空间并能满足常规的内镜图像质量要求。本系统来源于实际的医院项目,其使用效果表明,它的设计在一定程度能满足已有电子内窥镜影像处理的数字化要求,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其积极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力,梅炳夫.内镜影像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5):102-106.
[2] 樊庆福.国内外PACS现状及发展趋势[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4,25(3):44-46.
[3] 龚华,刘雪松,张奎刚.JPEG标准格式的编码方法[J].微处理机,2002(1):12-16.
[4] 张仿彦.Delphi接口技术开发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 李彦,韩光林,李玉波.SQL Server完全自学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 Satzinger J W,Jackson R B,Burd S D.系统分析与设计[M].朱群雄,李芳,汪晓男,等,译.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37-138.
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到一种情况:技术员用IP盒依照X线检查申请单摄片后,将IP盒插入CR的读出装置对IP进行扫描中,显示器上相应图像框内未见影像(即使CR系统处理IP逐渐显示影像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影像的蒙片图像)。
在CR机可以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我考虑原因有:①X线机出线量不足(我院的X线机使用的时间较长),IP成像层未接受到足够的X线光子能量,激光阅读仪扫描时IP成像层产生的荧光(荧光的强弱与与IP在X线下受到第一次激发时的能量精确地成比例,荧光被读出最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少,经CR系统进一步相关技术处理不能形成可见影像;②曝光条件选择不当,安排后一位患者摄片时,摄影条件没有针对摄影部位进行相应调整,用小部位的摄影条件投照了厚,大部分的X线被人体吸收,只有很少的X线投射到IP成像层,同样不能形成可见影像;③技术员忙乱中出现摆位疏漏,X线管球的位置未与摄影部位、IP盒调整在同一直线上,IP成像层实际上并未受到X线的照射激发,也未储存摄影部位的模拟信号,当激光阅读仪进行激光扫描时不会有第2次激发而产生荧光,CR系统处理后也不会出现影像;④已曝光的IP盒与未曝光的IP盒混淆了,见于工作次序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的情况,会出现有一个IP扫描后无影像同时有一个IP出现重影;⑤曝光条件选择正确但摄影部位厚而摄影功能栏所选部位体厚薄,在IP影像读取过程中CR系统根据预先登录的摄影部位而自动设定的激光束能量低,在进行激光扫描中不能释放更多的俘获电子即不能释放更多的IP成像层中储存的X线光子的能量、扫描时间缩短、荧光效应滞后,更多的影像信息仍以潜影信号被保留在光激励荧光物质层中IP即被自动送回IP盒中然后退出,而不是经CR系统技术处理后以人眼可读的影像出现;⑥IP超过使用寿命,在经过一定次数的曝光后IP成像层的晶体贮能及发光能力都在下降,相应的接受并储存的入射的X线曝光量与IP光激励发光强度也下降,如果超出了CR系统的补偿,不能形成影像。
出现类似白板现象后:应注意此现象出现的次数,如果一天的工作中并不是连续、频繁出现白片情况,可暂不考虑X线机出线量的问题;审视曝光条件的选择是否恰当,选择适合的曝光条件摄重新片;回忆摄影部位的摆位情况,重新摄片即可;梳理工作流程中IP盒的使用情况,将不确定使用情况的IP盒插入CR系统的读片装置中对IP作擦除处理,然后重新摄片;核对摄影功能栏中的摄影部位是否和所摄部位一致,如不一致,正确选择后重新摄片;在CR机上检查IP的使用次数是否超过了设计寿命,如果超过了使用寿命立即更换新的合格的IP。综上所述,在日常的工作流程中,要保证进行CR系统处理的IP接受了足够量的X线照射,从摄片条件的选择、摄影功能栏部位的选择、IP的使用等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因CR在影像后处理上的优点而掉以轻心,工作思路清晰,保持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定期保养X线机、CR机和IP,及时发现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多次重新摄片造成患者辐射剂量的增加和工作量增加以及其他患者摄片的等待时间。
1PACS系统的主要构成
1.1图像输入部分
图像输入采用两种方式,通过采集工作站将CT、MRI、DSA、CR、DR设备输出的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符合DICOM3.0标准格式以及由DICOM3.0接口直接进行数字信号传输。对图像可以进行静态及动态采集,将采集来的CT、MRI、DSA、CR、DR图像有选择性地上传至数据库服务器。
1.2图像数据库
图像数据库用来存储和管理图像数据,分为短期存储和长期存储两种。
1.3图像数据通讯网络
在影像科内部采用局域网。
1.4图像处理工作站
图像处理工作站具有图像后处理、图像显示、局部存储及各种操作控制功能。它由处理机、图像显示缓冲存储器、高分辨力显视器、文字显示器和局部图像储存器组成。
2利用PACS进行超声诊断学教学的优越性
2.1PACS系统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多媒体教学
传统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文字说明形式的授课、临床实习和考试组成。其准备工作耗时长、影像教学图片质量不佳、数量少,难以使人产生兴趣,特别是无法解决复习图片的困难。该门课程的教学常常变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影像学实习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须”。
现在,利用PACS系统强大的查询功能,采用简单便捷的系统分类和病名关键词查询方式,可以直接从PACS系统调取符合教学要求的图像,完成医学影像学专业和非影像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多媒体幻灯教学课件的制作,极大地缩短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周期。通过PACS系统直接处理制作的多媒体幻灯课件与利川扫描仪或数码相机获得的图像相比,避免了因扫描仪亮度、数码相机像素、胶片影像质量、背景灯完度和均匀度,拍摄位置、角度等因素造成的信息丢失和图像变形,减少了操作步骤,提高了课件制作的质量和效率。也给教学人员集体备课、讨论、检查和修改教学内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节约了时间。教学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教学受到普遍欢迎,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课上记、课后背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超声影像学科直观形象、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具有获取知识量人、重点突出、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等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2.2PACS系统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高效、灵活
PACS系统以其新颖的形式、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字体、丰富的图片、活泼逼真的动画形象,表现力和感染力强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医学影像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的具体情况,快捷方便地调用和同时显示,学生能在较短的单位课时内,获取较大量的图文信息,可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读片能力。利用PACS系统形象化教学变死教材为活教材,提高记忆效果和理解力。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或难理解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适当地表现出来使其形象化。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概念理解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教学课件可反复播放,部分学生可将其内容拷贝后课后复习、归纳、总结。这种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建构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情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地自主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对没有掌握的内容反复学练。在实习阅片中,可更好地开展“学导式”教学法,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PACS网络上的图片自学,分析讨论,然后由老师总结。在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教学中,小班阅片实习课占较大比例,是学生巩固、复习所学理论及提高实际阅片能力的重要一环。但老师每次上实习课时必须提一大堆体积大,重量可观的教学片,同时在新的形势下,伴随大学扩招,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教师人数明显不足,客观上不可能再沿续“小班讲课和实习”的老路。PACS系统出现后,实习时学生可直接在与PACS联接的电脑上进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阅片实习课的效率。在PACS网络上各种教学病例资源可以共共享,大家都知道,各地区有各地区的多发病、常见病和罕见病,这样就需要大量各种病例,单靠一间医院很难在病例上取得完善。依靠PACS网络,我们可以方便地从其他地区和院校的影像数据库中找到我们需要教学病例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资源中的病例自测题库可供学生加深课堂印象,及时评价并提高教学或自学效果。PACS系统使各影像科室间、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间,医院内外甚至国内外达到设备和资源的共享。另外,它给各种层次的学员,包括医学影像学学生、影像科室进修生甚至是影像科医生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学习条件,把教学和临床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3PACS系统应用于影像学实习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PACS系统在我院开通后,对于教师备课和教学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开通的时间还不长,且新的典型病例的积累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短期内PACS系统的优越性还不能充分体现。此外,PACS系统日前只用于医学影像学专业本、专科班学生的小班实习课,而学生课外自学和复习还需要从硬件上进一步支持,学校的电子阅览室连接PACS系统用于教学还需要一段时间。另外,日前PACS系统里还没有与各脏器的正常声像图相对应的解剖图谱及与各种疾病的异常声像图相对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与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各种疾病相对应的病理结果或图像,因此影像学教学工作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PACS系统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展望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5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平均(3.83±2.51)岁;将入选患儿按照是否为cUTI分为cUTI组与非cUTI组。非cUTI组患儿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37±2.04)岁;cUTI组患儿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3.94±2.60)岁。
1.2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取患儿清洁中段尿送检,尿液细菌培养及分离、鉴定均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进行。将离心沉渣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上(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35℃进行24h培养。细菌鉴定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仪以及GN1细菌鉴定卡(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所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进行,采用的GNS-506药敏试验卡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采用的抗菌药物药敏纸片购自英国Oxoid公司。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9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产酸克雷伯菌ATCC700324,药敏判定依据CLSI《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进行。
1.3影像学检查
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儿均进行USG以及DMSA检查,待感染控制后均行MCU检查,发现VUR者按照国际反流性肾病协会5级分类法进行分级,并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观察有无瘢痕产生。对于cUTI患儿,有9例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有10例行核磁共振(MRI)或CT检查。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与单边ANOVA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UTI患儿病原菌分布
在32例cUTI患儿中尿培养阳性29例,感染率为90.62%。共培养出病原菌69株,革兰阴性菌45株占65.22%,革兰阳性菌24株占34.78%。
2.2cUTI主要病原菌耐药性
致病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耐药性较高,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低;粪肠球菌对利福平及莫西沙星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但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未发现耐药菌株。
2.3cUTI患儿影像学特征分析
在cUTI组与非cUTI组中,USG检查发现cUTI组中出现膀胱壁毛糙增厚等改变者6例,非cUTI组中4例,经统计分析发现对鉴别是否为cUTI以及是否出现VU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U检查岁对鉴别是否为cU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鉴别是否出现VUR则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P<0.05);DMSA对鉴别是否为cUTI及是否出现肾脏瘢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0.05)。
3讨论
一、概述:
城市真彩色正射影像为数字城市提供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是直观的、立体的、便于使用的空间地理数据、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提供真彩色地图,能够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对地形图的需求,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科学管理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正射影像管理系统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技术设计与开发的,系统的建立方便了对影像数据的管理应用以及更直观了解城市的状况,便于各政府部门、各行业辅助决策,发展自己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把握专业性、实用性、适用性,扩充性、可行性的几个方面。
系统要坚持面向最终专业用户的解决方案,切实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考虑技术方法与实现手段,还应考虑大量数据的存储、维护与更新,同时还要考虑与现行体制相适应,系统结构、功能要适应各层次用户使用,操作方便、灵活、易于更新和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应用领域和软件配置应可扩充、适应将来技术手段更新的要求,还要考虑与人力、财力相适应,并具有稳定可靠的数据源和较为迫切的用户需求以及适应的建设周期。
三、系统开发:
在地理信息的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开发工具,在这里,采用组件式GIS它是随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潮流,该系统利用地图控件和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C++开发针对正射影像图管理的应用系统,它将地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封装在每个对象中,用户可根据自己建立的需求,选择使用对象,这还可方便地嵌入其它系统和其它图形、多媒体、数据库开发技术结合建立专业应用系统。
四、系统功能:
正射影像管理系统要具有影像的输入、输出、注记标注、信息查询定位等功能,正射影像的输入与输出,要求影像管理系统可加载正射影像,实现影像的无缝拼接(基于地理坐标)系统不限制影像的大小,适合诲量数据的图像库管理,同时可裁切任意比例尺图像的输出与打印。在注记显示上增加了影像图的可读性,在注记显示上,分为道路层、企事业单位层、重要地物层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加载一层或多层。放大缩小漫游是地理信息系统必备的功能,操作简单方便,可以容易地看到城市任意区域的概略地理位置,在信息采集上,管理系统提供基本绘图功能,如点、线、面等可以很方便地绘出自己感兴趣地物,系统支持大量图形的属性信息保存,提供了强大的绘图,保存,再现功能,为标注注记功能提供了数据来源。系统运行的所有功能都可通过菜单来完成。如图像的加载、输出参数设置等。在工具栏中设置、工具采用、绘图工具、测量工具和打印工具,在工具箱中还设置了放大、缩小、漫游、全图、添加影像、矢量图层、CAD图层等按钮,在图像的显示区域,可以显示图像矢量图形。注记在图像输出上作到可见即可得,在图层控制上,每添加一个层就会根据图形特性在图层显示框中显示出来,可以通过图形显示框选择要编辑的图层,在相互的状态栏还要显示当前窗口的图像比例尺,当前位置的坐标和分幅编号。
五、结束语:
1.1理想造影剂材料种类:理想造影剂分两大类,一类为原子序数高的物质,例如钡、碘制剂等,称为阳性造影剂;另一类为原子序数低、密度小的物质,例如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称为阴性造影剂。其中X线用造影剂:水溶性有机碘类对比剂,按在溶液中是否分解为离子,又分为离子对比剂和非离子对比剂;按渗透压分高渗透对比剂、低渗透对比剂和等渗透对比剂。MRI用对比剂:静脉内使用的细胞外钆类对比剂、锰类对比剂等。
1.2理想造影剂应该具备的条件:
(1)原子序数高,与人体组织对比度高,显影清晰。
(2)没有毒性、刺激性,副作用要小。
(3)理化性稳定,能久储不变质。
(4)容易吸收与排泄,不在体内储存。
1.3现代医学成像检查技术在泌尿系统中有以下几种基本分类方法:
(1)普通X线成像:测量穿过人体组织、器官后和X线强度。
(2)磁共振成像:测量人体组织中同类元素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
(3)超声波成像:测量人体组织、器官对超声的反射波或透射波。
(4)核素成像:测量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放射出的r射线。
(5)光学成像:直接利用光学及电视技术,观察人体器官的形态。
(6)红外、微波成像:测量体表的红外信号的体内的微波辐射信号。
1.4医学影像检查成像对泌尿系统病变常用检查方法检查前的准备在泌尿系统X线检查前,除急诊外,病员都应该作好下列准备工作:(a)禁食和禁水摄片前六小时禁食。如作静脉造影,术前应该禁止饮水十二小时,夏季等按具体情况而定。(b)清除肠道内粪便和积气。
(1)传统X线腹部泌尿系平片检查和造影检查检查应该包括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常规取仰卧前后位投影,侧位片不作常规,有时用于结石或其它阴影的鉴别。临床适应症常用于尿道狭窄、畸形、憩窒、瘘管、肿瘤及前列腺肥大等。临床禁忌症是尿道急性炎症及外伤出血的病人。尿路造影检查包括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A)排泄性尿路造影:也称静脉肾盂造影,是当前我们二级甲等医院最广泛采用的一种造影检查方法,造影前需要碘过敏试验和临床医生护士常规操作准备好后,先行腹部平片检查,下腹部用压迫带,通过不同方式在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根据患者情况而用不同时间间隔摄取双肾实质和肾盏、肾盂的显影图像,得到满意影像后去除压迫带,摄取泌尿系统的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全程图像。(a)临床适应症肾脏及输尿管疾患如结石、结核、肿瘤、肾盂积水及先天性畸形等。(b)临床禁忌症对碘过敏者;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功能不佳;甲亢及高热急性传染病和泌尿系炎症;肾功能不良等。(B)逆行尿路造影是通过膀胱镜,将输尿管导管经膀胱输尿管口插入肾盂,由输尿管导管注入造影剂,使肾盂、肾盏充盈,同时一部份造影剂回流充盈输尿管和膀胱。临床适应症主要是检查肾盂、肾盏和输尿管的病症。临床禁忌症尿道狭窄或尿道急性炎症;严重膀胱疾患;严重血尿和肾脏、输尿管急性炎症;严重心血管疾病及其它全身性疾病等。
(2)X线、B超穿刺肾盂造影和膀胱造影检查包括:(a)X线穿刺肾盂造影检查又称顺行性肾盂肾盏造影。肾盂积水的患者,经常规的静脉肾盂造影或逆行尿路造影,不能得出明确诊断时,可考虑采用穿刺肾盂造影来明确诊断。又可以常规B超腹部扫描仪检查定位,采取府卧位穿剌肾盂造影检查。(b)在常规X线或B超扫描仪检查下腹部盆腔部,取常规仰卧,定位穿剌膀胱造影检查。系将碘化钠或气体注入膀胱内,以显示膀胱的形态、大小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临床适应症膀胱肿瘤、憩室、结石、炎症或先天畸形;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肿瘤,输尿管囊肿等。临床禁忌症膀胱大出血,尿道严重狭窄,尿道和膀胱有急性损伤等。
(3)肾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腹主动脉造影、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及间接法肾静脉造影。(a)临床检查方法:通常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腹主动脉造影时将导管未端置于肾动脉开口稍上方,快速注入含碘对比剂并连续摄片;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及间接法肾静脉造影时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肾动脉快速注入含碘对比剂并分别在动脉时相及静脉时相连续摄片。(b)临床适应症主要用于检查肾血管性病变,是诊断怪胎动脉病变的金标准,用于显示肾静脉病变以及肾脏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术前了解肿瘤血供情况。
(4)多排螺旋CT诊断检查多排螺旋CT泌尿系成像检查是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增强后定位片采集方式,于延时的定位片上做出相当于常规泌尿系造影的显示。包括平扫、增强扫描、肾血管CT血管造影、CT尿路造影和CT灌注成像。CT成像与传统X线摄影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具有较高的X线利用率。(b)能显示人体某一体层平面上的器官或组织的生理和解剖结构。(c)能分辨人体内器官或组织密度细小的变化。CT扫描适应范围:(a)颅内疾病如脑外伤、出血、梗塞、肿瘤、感染、变性和先天性畸形等的诊断m时也可诊断某些脊椎、椎间盘和椎管内疾病。(b)对眼耳鼻喉疾病如眼眶、鼻窦、鼻咽、喉部、中内耳疾病等诊断很有帮助。(c)检查胸部可早期发现肺癌及肺-胸膜和纵隔的原发和转移瘤,但需在胸部平片和体层摄影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d)与B超结合检查腹部和盆腔疾病。
(1)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根据检查需要确定扫描范围,全泌尿系统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膀胱及尿道。常用平扫和静脉团注含碘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多排螺旋CT平扫是泌尿系统CT检查最常见使用的技术,可显示病变的形态、密度、位置、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图像能清楚显示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CT平扫对泌尿系统X线阳性结石最敏感。对少数泌尿系统X线阴性结石不能检出,所以单纯的平扫检查对病变与范围、数目和性质判断有一定局限性,必需要借助造影剂增强检查。
(2)多排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技术:在静脉团注含碘造影剂后30S、2RAIN、和5RAIN分别行双肾区扫描,可以获肾皮质期、肾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图像;15至30MIN后行全泌尿系统扫描,能获得延迟期增强扫描图像。排泄期主要用于观察双侧肾盂、肾盏和输尿管及膀胱尿道的形态结构大小收缩排泄功能。能进一步确定多排螺旋CT平扫所显示的病变数目和范围,显示诊断大多数泌尿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发育异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炎症、外伤、肾坏死、肾小管扩张、移植肾脏的评估、尿路梗阻性病变等),并有助于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尤其是对临床血尿病因的确定很有帮助意义。但对于肾功能受损者应慎用大剂量碘造影剂进行多排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而且多时相增强扫描的扫描范围更大,覆盖范围接近生殖腺器管很近的区域,必须特别注意降低X射线照射的剂量。
(3)多排螺旋CT特殊检查技术1.包括肾血管CTA:静脉内团注含碘对比剂后分别在肾动脉、肾静脉期行肾区薄层扫描获得各向同性的溶积数据,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MRICTP显示肾功能动脉和肾静脉影像,主要用于无创伤性诊断肾动脉病变(如肾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瘤等),肾静脉病变以及肾脏恶性肿瘤经化疗栓塞术前了解肿瘤血供情况。
(4)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其理论基础为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静脉内团注含碘对比剂行同层动态扫描,获得时间一密度曲线,该曲线反映了对比剂在器官中浓度的变化,间接反映器官的灌注量,计算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对比剂达峰值时间、表面通透性等参数,主要用于肾脏肿瘤的分级、分期和缺血性肾病的肾功能评估。CT肾脏灌注成像能对积水肾肾皮质髓质的各灌注参数值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的肾小球滤过率有良好的相关性。
(5)MRI诊断检查:MRI是泌尿系统CT和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方法,常有助于病变的进一步定性诊断。包括平扫、增强扫描、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尿路造影和MRI灌注成像。MRI具有以下影像特点:(a)以射频脉冲作为成像的能量源,而不使用电离辐射,因而对人体安全、无创。(b)图像对脑和软组织分辨力极佳,能清楚地显示脑灰质、脑白质、肌肉、肌腱、脂肪等软组织以及软骨结构,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显示清楚、逼真。(c)多方位成像,能对被检查部位进行轴、冠、矢状位以及任何倾斜方位的层面成像且不必变动病人,便于再现体内解剖结构和病变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d)多参数成像,通过分别获取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像以及T2*W1、重T1WI、重T2WI,在影像上取得组织之间、组织与病变之间在T1、T2、T2*和PD上的信号对比,对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敏感;5.除了能进行形态学研究外,还能进行功能、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MRI临床应用:MRI是利用生物磁自旋原理,收集磁共振信号重建图像的新一代成像技术,可使某些CT扫描不能显示的病变成像显影,颅内疾病特别是鞍区、后颅窝和脊髓病变的显像优于CT,所以MRI临床应用:(a)直接于显示心脏大血管内腔,观察其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在无创伤条件下进行。(b)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疾病和显像比CT清楚。(c)对纵隔、腹部和盆腔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肺脏和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作用有限。(C)MRI优点:MRI和CT相比较,有以下优点:(a)除显示解剖形态变化外,尚可提供物理和生化方面的信息,其应用前景更加广泛。(b)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高,图像层次丰富。(c)可取得任意方位图像,多参数成像,定位和定性诊断比CT更准确。(d)无骨骼伪影干扰,并可直接显示心腔和大血管影像。(e)消除了X线幅射对人体的危害,且无碘剂过敏之虞。(D)MRI缺点是:(a)成像速度比CT慢、费用高。(b)骨骼和钙化病变的显像不如CT有效。(c)安装假肢、金属牙托和心脏起搏器等病人不宜行此项检查。(d)可出现幽闭恐怖征。
2结果
由上述可知医学影像学检查成像对泌尿系统常用检查手段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如下:
2.1影像学诊断中存在“同征异病和异片同病”的现象。
2.2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要注意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优势和互补作用,密切结合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
2.3医学影像学结果有三种情况:肯定性诊断、否定性诊断和可能性诊断。随着先进的对比剂及成像技术的不断研究和运用,合理选择上述各项影像检查技术,严格遵循正常肾功能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碘对比剂、钆对比剂的安全使用原则,高度关注对比剂肾病的预防和治疗,放射影像学各种检查手段将在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实践应用中将会发挥更大的协肋作用。同时机器的维护与保养是病人安全检查的基础,合理用药是病人安全检查的先决条件,辐射防护是病人安全检查的根本,规范作业是病人安全检查的核心,只有灵活运用上述放射影像学各种检查手段才能做出正确的检查报告供临床医务工作者需要。
3讨论
(1)学生理解并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的概念、功能、分类,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写出来,教师课堂抽查。(2)学生了解并熟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教师课堂抽查。(3)学生能够区分PACS与HIS/RIS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抽查。(4)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通过演示来判断是否达到目标。
2学生特征分析
(1)中职医学影像专业学制为3年,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通过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较快进入实习角色。(2)该专业学生大部分住校,每人都有智能手机,班级建有QQ群,可随时上网学习;学校机房也提供上网学习条件;教室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可进行自主学习。(3)学生前期已学习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4)中职生普遍轻理论、重实践,对计算机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差,很少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应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和激励措施。
3课前任务设计
3.1设计思想
(1)运用翻转课堂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将课前任务与课上活动相联系,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遵循“努力>正确、质量>数量”原则,例如,学生完成任务4,可免除本次理论测验。(2)课前任务设计遵循教学问题设计原则,例如,角色扮演、生活实例。(3)课堂任务设计遵循小组活动设计原则、及时检测与反馈原则及课堂活动高度结构化原则。
3.2教师提供资源
(1)文字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2)电子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电子版可通过班级QQ群或网盘下载)。(3)电子版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操作说明书,里面有详细的系统操作步骤。(4)教学视频“PACS工作流程”。(5)拓展资源:以PACS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视频信息。
3.3学生任务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满分10分。(1)学习文字版或电子版校本教材,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口述并写出来。评价方式:教师课堂抽查,小组评分,1分。(2)认真阅读PACS操作说明书,为课上系统操作做准备。评价方式:课堂个人测验,4分。(3)观看“PACS工作流程”视频,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重点考查学生表达是否清晰、合乎逻辑,2分。(4)对照工作流程图,以患者身份到医院体验,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或叙述)工作流程,并找出与教材所示工作流程的区别。评价方式:此任务为附加题,完成者可免于理论测验。(5)简述PACS与HIS/RIS的关系。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1分。(6)以PACS为关键词,上网检索相关视频和信息,了解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写出至少3个有用内容的标题并附链接地址,提前两天通过QQ反馈给教师。评价方式:教师评分,2分。
4课上任务设计
(1)内容热身(10分钟):教师检查任务6完成情况,并展示好的收集案例(学生介绍展示),给出学生评分,总分2分。(2)任务检查(20分钟):教师随机抽查小组长任务1~5完成情况,小组长检查各组成员任务1~5完成情况。分项评分,总分4分。(3)及时教学(5分钟):教师评价学生任务1~5完成情况,对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说明(70%以上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统一讲解,否则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查找资料的途径解决)。(4)个人测验(10分钟):教师针对课前学习内容指定小组出题(选择、判断、填空共12题,每组出两题)并批改,巩固学生课前学习成果。该活动不计分。(5)及时教学(5分钟):根据测验情况,教师将集中性(70%以上学生反映)问题、错题再次讲解。(6)个人测验与小组讨论(35分钟):结合任务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PACS的预约登记操作、患者列表界面操作、影像处理界面操作、图像接受操作、打印模板设计操作、查询统计操作等操作任务。个人自评与组员互评相结合,总分4分。(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演示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70%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概括总结。(8)机动时间(10分钟):用于处理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展示超时或小组活动延时等。(9)说明:该班级共32名学生,共分为6组(采取自由组合,教师协作分配),小组长由组员选举产生。
5教学设计反思
关键词:PACS系统;影像设备;图像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也在不断进行着变革。有效提升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对于提升医院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医院数字化发展的今天,这种问题更为严重。从目前来看,图像归档与通讯系统( picture arch 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的控制标准,容易出现兼容性差的问题。因此,PACS系统关于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就对PACS系统影像设备的图像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传统的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保存胶片需要提供非常大的空间,而为了有效提升胶片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可利用的价值,需要有片库来提供充足的储存空间,将影像胶片有效保存于此,从而有效提升影像质量。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归档”。
然而,随着人们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图像数量的不断增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无法有效保证影像的质量。比如说医院中的常规X射线摄影,其一般采用的是胶片增感屏系统,在其成像时,会存在胶片记录,需要利用暗室来进行冲洗,而冲洗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如此,胶片库往往采取的是手工管理的方法,使得管理的效率非常低,大大降低了查询资料的效率。而在传递图像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非常低下,根本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数量庞大的胶片也让归档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常常会出现错误归档的问题,胶片也很容易出现损环和变质的问题,这会让胶片中的信息出现丢失的问题,这让资料的再次利用非常不便。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PACS系统的优点分析
1、PACS系统能够非常快速地调阅胶片图像,医院中,工作人员能够通过PACS系统来开展相应的读片与诊断工作,且能够实现随时调阅,这势必会大大提升其工作效率,从而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胶片传递过程中出现丢失问题的几率。
2、医院能够通过利用PACS系统有效开展复合影像诊断,实现多学科的会诊,这样就能够非常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这种背景下,医护人员能够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服务。
3、通过利用PACS系统,医院各部门之间能够更好地利用图像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就实现了图像数据的有效共享,能够满足医院工作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的应用。这样一来,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4、通过利用PACS系统,传统的影像科与其他科室的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这样会对放射学实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其会变得更加专业化,加速行业内的竞争,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5、PACS系统能够有效降低胶片的使用率,这大大降低了胶片的开支,同时也有效节约了其他的相关的管理费用,从而打造无胶片的工作环境,在节约资本的前提下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PACS系统关于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的设计思路研究
PACS系统关于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DICOM信息的修改
主要包括修改patient name、patient sex、pat ient age、pat ient ID / study ID 、orienta tion以及初始窗宽窗位值等。
(二)信息匹配
能对远程HIS或PACS数据库进行信息查询,并且能够将远程信息与本地采集到的检查信息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初步比对匹配。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信息不一致的内容,发现与申请信息存在的不足。这样一来,就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自动化的匹配,有效降低人工的工作量。
(三)采集和发送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子系统在采集到影像设备发送的D ICOM 图像, 确认影像正常后, 需要将影像发送到DICOM网关, 从而完成正式PACS采集过程。因此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子系统需要具备storage/ retrieve的功能, 并且一定是符合D ICOM 标准的。
(四)规范检查信息
规范检查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目前来看,很多厂家的影像设备质量千差万别,这也带来了设备影像形成的DICOM信息内容参差不齐,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不仅如此,厂家在设定发送规则时,也是各有不同。例如,在某一个设备中,一个图像在被检查时,会被分成不同的多个Study InstanceUID来进行发送。而通过利用IQCS提供的有效的规范检查功能,能够将相同检查但Study InstanceU ID不同的图像合并在一起,从而有效避免在经过DICOM网关采集时被认为是不同检查。
(五)管理功能
要能够实现定时定点对科室检查的阳性率、工作量等进行统计。在此过程中,应该做到自动提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保证科室诊断工作的质量,提升其标准化水平。
结语:本文通过对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系统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通过深入分析PACS系统的优点,然后根据其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环节,实现在最快的时间内有效发现错误的影响或者那些质量不达标的影响,然而更快的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提升PACS系统的质量,有效保证影像质量,为相关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振涛.基于原有PACS/RIS系统的医院影像平台的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1年07期
关键词: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要求;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P23 文献标识码:A
遥感技术的发展准确来说应该开始于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遥感影像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了军事、科学研究、气象预报等等多个行业领域,也正是由于遥感影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遥感影像数据量越来越大。遥感影像数据量与日剧增以后,遥感影像的发展必然呈现出越来越繁荣的趋势,数据量也会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情况,对建设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1 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所具备的要求分析
遥感影像是记录电磁波的胶片,与我们日常的影像数据存在很大的区别,从遥感影像数据特征来进行分析,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1 在实际当中,遥感影像的来源有很多渠道,如航空影像、卫星影像等等,因此,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兼容性要强。
1.2 遥感影像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能够表现立体空间,支持空间表达对于应高影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空间数据索引和数据查询具有一定的能力。
1.3 由于遥感影像数据库来源于很多的渠道,影像数据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对于遥感影像要满足多尺度的特性。
1.4 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具备“无缝性”,主要表现在其一集合空间的无缝,遥感影像的存储一般来说具有固定的存储模式,而无缝性的要求就是要打破这种模式,构建一个无缝的区域,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图幅是透明的。二是色彩空间的无缝性,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在一定区域和分辨率范围内,影像色彩的变化应当是平滑的,不能出现明显的差异。其三是尺度空间的无缝性,在操作遥感影像数据缩放的时候,应该保持不同尺寸之间的遥感影像能够平稳的过渡。其四是影像数据和元数据的无缝性,该性质是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当中需要着重强调的。
1.5 遥感影像应用较为广泛,对于商业用途来说,系统的通用性、扩展性以及维护性是非常重要的。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遥感影像数据量急剧增加,遥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储存量也应该是海量的,必须要达到TB级。
1.7 从数据可视化的角度上来说,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应该以零延迟为目标。
2 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管理模式研究
从大体上来说,遥感数据库系统管理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个是基于文件的方式,其次是基于数据库的方式,最后就是文件和数据库混合的方式,下面文章对三种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2.1 基于文件的方式
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文件方式进行管理的主要优点就是结构不复杂,并且维护的费用也不高,技术相对来说较为成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安全性能不高,不能支持多用户进行并发操作,元数据管理效率较低等等。因此,对于这种管理方式来说在多数据量的环境下性能表现力不从心,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适用于遥感影像数据量较小的环境下。
2.2 文件和数据库混合的方式
文件和数据库混合的方式的主要原理是将遥感影像数据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服务器上,但是与之对应的元数据却分隔开来保存在了数据库当中,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优点是遥感影像数据存储的效率高,但是相对难度也会增大很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遥感影像数据量会不断增多,并且后期的维护难度也非常大。
2.3 基于数据库的方式
基于数据库的遥感影像管理模式主要以分布式对象对应关系数据库管理遥感影像数据,该方式不仅可以给中央服务器减负,还可以减少产生瓶颈的几率,提高数据的传送率、查询以及更新效率,可以大大缩短相应时间,并且能够支持多用户的并发访问,这些都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目前的数据库都设置了安全访问控制机制,这样的设置能够为开发人员省下了不少的麻烦,提高效率。
3 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对比分析
由于工作的需要,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对比了传统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来论述。
3.1 传统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
3.1.1 关系数据库系统
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对于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仅限于数值和字符串,并没有丰富的数据类型,这对于遥感影像的使用、研究来说是极其不方便的,建立在对象层来挖掘面向对象应该是目前的主流,对于对象数据库的存储和访问不能优化,其效率不高,而且技术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3.1.2 对象数据库系统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了遥感影像数据的最好技术就是面对象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系统当中的数据模型表现的更加直观、并且性能更加的问题,后期维护也较为方便,同时这种系统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对于SQL的支持很少,实际的工作当中,许多软件需要应用到SQL接口。
3.2 对象一关系数据库系统
对象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面向对象的建模能力,对于复杂的遥感影像数据都能进行分析,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数据管理工具,将遥感影像应用的具体范围与系统实现无缝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目前来说,对象一关系数据库管理模式还处在研发阶段,只能说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其应用的行业领域也较窄,相比上文论述的遥关系数据库管理来说还尚不成熟,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所有操作只是按照既定的操作标准来执行,相对来说非常简单,但是其致命缺点有限的数据类型以及程序设计中数据结构是制约关系数据库系统发展的最大障碍。而遥感影像数据对象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将面向对象的建模能力和关系数据库的功能实现了有机的结合,理论上来说都优于上述两种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还能将关系数据库系统缺点转换成优势,具有高度的扩展性、管理复杂遥感影像数据的能力也大大提高,用户通过自定义的功能和索引表达,对于各种类型的遥感影像数据实现访问、存储以及恢复等功能。
遥感影像数据对象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开放SQL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定义复杂对象的专有数据结构,使得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加广泛。
4 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技术分析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影像数据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研发出一套高效的管理应用系统,将遥感影像的分发以及处理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还需要很好的契合遥感影像数据制作影像海图等各方面应用需求。高效科学的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文章对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构架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几点愚见。
4.1 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架构
针对日常生产生活对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出的功能和要求,总的来说,系统的总体框架可以分成四层: 基础设施层、数据层、逻辑层和应用层。在这四个层次当中,基础设施层是整个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主要包含了系统的软硬件运行环境以及网络运行环境的建设;第二层数据层对于整个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也应该是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主要的功能是对采集的原始遥感影像、影像元数据以及矢量数据等等进行储存;而对于逻辑层来说,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客户端访问遥感影像数据库所需的功能部件进行优化升级;最后的应用层主要就是对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当中的集成影像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同时提供查询、分析以及分发等等功能。
4.2 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功的能设计
结合上文对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分析,所提出的四层主要架构需要实现的功能,可以将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
4.2.1 质检入库子系统
遥感影像采集后需录入到系统当中,但是在此之前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质检,主要检查的内容包括了遥感影像的完整性、一致性等等,并且通过工程化方式对遥感影像、元数据等等实现快速入库,支持断点续传、后台任务同时进行。
4.2.2 组织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对遥感影像数据管理的核心部分,主要对数据库当中遥感影像的参数进行配制、同时还包含了数据建模、数据备份以及数据共享等等应用,方便遥感影像数据的共享和管理系统的集成。
4.2.3 分发服务子系统
需要在系统中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像分发服务,实现对数据库中遥感影像的查询、分发等功能,同时在改子系统当中提供开放的数据接口。
4.2.4 技术支援子系统
对入库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包括了元数据的采集、快视图提取、镶嵌、配准等。
4.2.5 配置维护子系统
主要的工作是支持和维护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一系列的安全管理配套功能,如用户管理、日志信息维护等。
结语
遥感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面对与日俱增的遥感影像数据,必须要建立一个强大的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这也是遥感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影像信息系统核心技术设计的范围较广、难度较大,目前有很多的学者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对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只是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遥感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相关研究会更加的深入,遥感影像也会更加方便的应用于我们的各项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黄杰,刘仁义,刘南,沈林芳,王娜. 海量遥感影像管理与可视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