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土源考察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3 18:52: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土源考察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土源考察报告

第1篇

一、鲜明的特色办学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土资源行业主办的普通高校(高职高专),以培养资源勘查类、地质工程与技术类、矿业工程类、测绘类、土建施工类、工程管理类人才为主,兼顾培养机械设计与制造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目前设置有26个高职专业,6个中职专业,其中高职招生专业19个,中职招生专业3个。

其色专业形成优势,规模效应明显。资源工程系6个专业,在校生达3000人,测绘工程系3个专业学生1000人。学院品牌效应在湖北乃至中西部已经形成,特色专业招生、就业势头良好。

二、广泛的办学途径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有教职工467人,在岗340人,有校本部、继续教育部(成教部)、中职部三个部分组成。校本部以高职教育为主,其他部分单独核算。

学院分三个校区,其中原地质学校76亩、地勘技校53亩,另租用市劳动局培训中心30余亩作为城西校区。

学院设立了资源工程系、测绘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公共课部、中职教育部、继续教育部等八个教学系部,另成立有岩土公司。

学院目前有在校生超过12000人,其中高职约7000人(其中5845人在籍)、成教约2000人、网络教育约1500人、自考学生1678人。

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建立了网络教育、普通专升本教育、专本套读自学考试等本科段合作办学关系,方便有接受本科教育需要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其中三峡大学700人,中国地大(武汉)1300人。

学院是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的培训机构每年培训经费有200多万直接拨付学校,劳动厅每年投入200-300万培训费。目前在校脱产培训人员平均为300-400人、在职培训200-300人。

通过资源整合与挖潜,学院已形成高职教育、中职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与二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在职培训等多种教育产品并行的格局,加上校办企业的良好运作,多途径办学格局已经形成。

三、灵活的运行机制

向教学倾斜。黎家龙院长介绍说,学院管理人员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领导。学院政策向教学倾斜,使广大教职工关心教学、投入教学。目前院领导班子大多数具有教学任务,分管副院长刘大利每周12课时,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每周教学工作量在8课时左右。由于分配政策校向教学倾斜,教师收入普遍高于管理人员,尤其是没有教学任务的行政人员。

注重科研。学院注重科研方面的投入,三年来科研及科研奖励经费超过40万。

经费切块。学院按照各教学单位的自然班级将教师课时酬金不分专兼职和外聘,一次性切到各系,由系部考核发放。其他费用,统一收支。

重视招生就业工作。该院在招生就业方面奖励力度比较大,使得招生与就业有实质性的突破。重点开辟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湖北有高职100余所,生源竞争白热化。学院在人员配备、资金支持等方面,给招生部门较为宽松的政策,高职学院统一招生,按照招生数给予补贴。学院成教、中专均自主招生。学院特色专业就业面向中西部25个省、市、区招生和就业,生源来源广、就业路径宽,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新生报到率较高,今年新生报到率87%。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83%,年终就业率90%。

创收政策灵活。学院设立了资源工程系、测绘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公共课部、中职教育部、继续教育部等八个教学系部。其中中职教育部(16人)、继续教育部(12人)、岩土公司(7人)自负盈亏,自负盈亏单位每年上缴20万左右利润。自考(自考办)、成教(成教院)、中职教育(中职部)由学院统一安排、专门部门负责。此外,系部通过教研室教师承接测绘工程等项目创收效益显著。学院对二级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其中成教500-600万,中职300-400万,自考1000万。岩土公司40%的利润归公司使用。

四、显著的办学效益

学院目前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先后被国土资源部和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部级文明单位”、“校园管理先进单位”、“园林式学校”等荣誉,由于学院深感区域限制,现在已在武汉市购置土地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建设工作已经开始。此外,学院正面临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各方面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目前,学院年各项收入总和超过6000万,职工年平均收入4.6万,多年来的办学,使学院完成了丰厚的资金积累。预期在新校区建设完成、学院实现搬迁之后,生源素质、发展环境将会有一个彻底的改观,学院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五、存在问题

该学院地处湖北西部,地域条件相对闭塞,教学资源十分匮乏,办学条件简陋,在这种条件下,办成了万人大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该院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学生多、层次复杂,且学生公寓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外租用的民房住宿,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非正常伤亡事件屡屡发生,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

第2篇

工程清单预算是以现行公路工程定额、现行概预算编制办法为基础,结合市场工料机单价编制而成的。因公路工程定额、现行概预算编制办法是我们公路行业预算编制的行业标准,工程清单预算具有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同时是业主、设计院、招标编制工程标底的依据,也是我们施工单位所做工程造价的重要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工程预算定额准确运用,积极把工程预算定额作为投标清单预算的重要尺度,为投标报价最终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清单预算工作繁琐、内容庞大,而投标时间往往只有十几天,通常要求预算编制人员在最短的快速、准确的编制完成,为后期复核、成本编制留足充裕的时间。所以我根据多年预算编制的经验,总结以下清单预算编制的要点,避免前期工作不扎实造成返工、报价不准确现象及第一次复核图纸重点不突出造成反复查阅图纸。

首先注重项目的前期考察工作:我们现场考察人员形成书面考察报告:地貌(植被)地形情况、当地气候水文情况、道路交通状况、就地取材的料源分布、天然材料的开采条件和质量、采购材料的价格、各种材料的运输距离、电源水源情况、通信条件、物价消费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综合社会经济情况等。充分收集准确而详尽的资料为后期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做好基础工作。

其次图纸工程量复核及数据提取:为后期的套定额做好坚实的准备工作,这个工作一定要细致,出现搞不清的问题一定要如实记录下来,寻求最终解决问题,因为复核的人员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再研究图纸,就是通过第一遍把不常规的、重点项目、新工艺等问题罗列出来、然后一起解决问题。下面分别总结一下各个章节在提取工程量是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100章 总则:临时用地、

200章 路基工程:路基土石方部分是关键,挖方搞清楚的利用方或弃方的运距,借方的重点同样是土方运输距离,通常采用加权平均值的方法算出运距。同时考虑不计量的工序如土方宽填、填石方的边坡码砌,填前碾压、路基整修、弃土便道、借土便道、借土资源费、弃土场租地费等,对于西北干旱地区,还要考虑路基洒水的问题。排水工程和防护工程熟悉技术规范要求,那些是计量的,哪些是作为附属工作不单独计量,计量单位是延米的,要提取每延米工程数量,最终与图纸数量进行反算,检验出正确的数据。

300章 路面工程:重点提取各结构层的配比,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拌合场的位置算出集中拌和的算术平均值运距,同样注意以延米为计量单位的支付项,提取细目工程量。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种类比较多,图纸中体现设计的详细要求,例如上面层碎石的特殊要求,抗剥落剂和木质纤维等外加剂的要求及掺量,对于长纵坡设计中可能还要添加聚酯纤维,抗车辙剂,隧道内路面是否添加阻燃剂等;透层、粘层、封层具体沥青种类、洒布量的要求。

500章 隧道工程:结构较单一,很容易熟悉掌握。做预算的关键是隧道开挖,如果是长隧道,注意隧道实际长度的换算方法,同时考虑通风、排水的问题。对于型钢支撑注意连接钢筋、钢板的分摊。长管棚及注浆小导管的注浆数量。

第3篇

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主要由塞罕坝机械林场组成,以其生态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比如来自北京四中的这群初一学生。其中,胡世海同学一边参观一边思考林场如何选树种,之后查阅资料写完了这篇考察报告,俨然已是一位小小科学家。

去年暑假,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塞罕坝,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美丽的森林公园—塞罕坝机械林场。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毗邻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已经成为“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保水源”的重要生态屏障。听解说员介绍,林场总经营面积近1000平方千米,截至2010年6月,林地面积超过700平方千米。更了不起的是,这儿在1962年前曾是荒原,建立机械林场后,现在已有了这么高的森林覆盖率!

我这个业余的生物考察者,也知道建林场要种树,就先要考虑引进什么树种。为什么种这种树而不种别的树,这是怎么选定的呢?

我想,首先有两点得要考虑吧。第一点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地理坐标。林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坝上山地,地势分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草甸为主,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所以呢,林区地势十分复杂。第二点是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主要目的,解说员告诉我,建立林场是防止风蚀和沙埋,也可保护北京,减少沙尘。看来,树种必须具有抗旱、抗风蚀沙埋,且防沙能力强的特点。

选择树,就要选择适合自己地区的树。由于河北省挨着北京,又由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基本位于中国多风沙的地带,这里每年都会有较大的风沙,地表侵蚀严重,因此,选择树种要以大的地理区域给予控制,然后再根据林场的具体特点和影响造林成活生长的不同环境因子,选择合适于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特点的灌木树种和引进种子成功的优良树种配置造林。所以我认为,要选择根系庞大、耐风吹、耐地表高温、抗盐碱性的灌木树种。

有哪些树种符合这些要求呢?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水土条件不好,可以选择柠条、胡枝子等灌木树种,以及白榆、小青杨、桑树、白桦、油松、樟子松等乔木树种造林。考虑到机械林场不仅是要造林,还要达到防风固沙的效果,林场的创业者从东北地区引进了樟子松。

樟子松有几大特点:它们的耐寒性很强,能忍受 -50~-40 ℃的低温;针叶稀少短小,表皮层角质化,还有较厚的肉质部分,可减少地上部分的蒸腾;在干燥的沙丘上,樟子松也能通过向四周伸展的根系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适应性强的樟子松,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上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土上均能生长良好。所以,樟子松特别适合种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内。

那可不可以种别的树呢?实际上林业工人们也想过这个问题。当时,林场的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和造林工人们也试验了别的树种,他们讨论、研究、尝试,经历了许多次的失败,最后在一片试验林里取得了成功经验,这片试验林就是现在的王尚海纪念碑所在地。

最美的绿色,是人类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绿色。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树种选择,对塞罕坝地区的生态建设非常重要,同时还为华北地区提供了大量木材,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这里,我想对小伙伴们说,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塞罕坝,世界各地的人都来这个美丽的地方旅游。我也希望林场会有更多的青少年活动,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跟造林人学习。

扩展研究

为什么塞罕坝多沙?是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吗?于是,我也把它跟同纬度的城市作比较,进行了研究。

塞罕坝(中国)

东经116~117度,北纬42~43度。林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春秋短、夏季不明显。

毕尔巴鄂(西班牙)

毕尔巴鄂,位于西班牙北部。毕尔巴鄂景色怡人,也拥有很多森林,这一点同于塞罕坝,同时还拥有山区、海滩和海岸景色,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最热为35℃,最冷为一4℃。全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

索菲亚(保加利亚)

索非亚是保加利亚的首都,闻名世界的花园城市。它的街道、广场、住宅区掩映在一片葱绿之中,人工林种植甚至好于塞罕坝。同塞罕坝一样,到处都是绿色。

第4篇

战役以欧盟的大获全胜基本结束。

作为国际贸易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高手,欧盟拥有世界上最全面和最复杂的技术壁垒。在这场伏击战中,欧盟自始至终把握着主动;前期为后继纵深进行了良好铺垫,奠定了良好基础;战役进行得迅速果断勇敢,最后达到甚至超过了事先的基本目标。

氯霉素事件

2001年初,奥地利,一名消费者因食用虾仁出现氯霉素过敏,经查,虾仁来自中国,当地绿色组织很快介入此事并通报欧盟。4月,在舟山进行的检测结果证实:出口虾仁氯霉素残留量超过欧盟食品标准;7月,国家质检局就此急电浙江省,8月,国际新闻传媒公开报道;10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向欧盟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通报:“已查出污染源。浙江出口的虾是海捕虾,本身不含有氯霉素,出口欧盟冻虾中含有氯霉素是由于个别剥虾工人为消除手掌发痒搽氯霉素后未能彻底洗手所致。”并承诺将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11月,欧盟考察团到中国实地考察,同时向我方提交评估报告。报告结论:“目前中国无法向欧盟充分保证向欧盟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不含有害兽药残留和其它有害物质”嗣后,陆续发现55批水产品存在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2002年1月25日,欧盟通过2001/699/EC决议,对从中国进口的虾采取自动扣留并进行批检的保护性措施。2002年1月31日,欧盟官方公报第2002/69/EC号欧盟委员会决议:自1月31日起禁止从中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但肠衣及在海上捕捞、冷冻、最终包装并直接运抵共同体境内的渔业产品(甲壳类除外)不在禁止进口之列。

此前数年,动物肉类产品已经被赶离欧洲市场。

中国:仓促的遭遇战

当今世界,国家间更多采取不完全合作的形式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壁垒和摩擦成为国家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国家利益主要通过国家间的博弈获得。

中国同欧盟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面对日益重要的贸易关系和庞大的贸易逆差,欧盟在争取扩大中国市场的份额同时,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中国在控制市场开放节奏的同时,力求获取更大的欧洲市场空间。围绕市场的开放和贸易壁垒,双方在进行不完全合作状况下的博弈。双方不断变化攻防策略(包括摩擦)以获取最大收益。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欧之间的博弈进入了新的局面。意味着双方在基本利益处于整体平衡状态下,共同认可WTO作为游戏规则和裁判。

由于成本和价格等原因,中国在对欧盟的贸易中占有比较优势,中欧贸易顺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和可能。

氯霉素事件对于欧盟是期待已久的对于中国的伏击,对于中国则是一场仓促应对的遭遇战。

从欧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不管氯霉素事件是否发生,这场战役注定是无可避免的。选择氯霉素事件作为发端不过是选择一个有利的导火索罢了。

如果说美国有些黑社会老大的霸道,一旦感到自己吃亏,可以置国际规则和惯例于不顾,就挥舞大棒进行所谓制裁,如臭名昭著的301法案;日本则如土财主一般,满世界占便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牢牢固守。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日本的农产品市场的市场开放一直是永恒的主题;欧洲则力图表现出所谓“绅士风度”,谋而后动,先礼后兵。一击必成,这种诡道甚至让霸道的美国望而生畏。

克劳塞维茨被奉为西方战争理论的始祖,其极力推崇防守理论,在其《战争论》一书中,创建了“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作战形式”的现代战争理论。防御理论是欧洲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必修课程。

欧盟最早认识到利用技术壁垒对本区域内市场进行保护,作为国际贸易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高手,欧盟拥有世界上最全面和最复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但有统一的欧洲标准和指令对进口产品进行限制,还有各成员国众多的繁杂程序和技术标准,对任何成员国的违禁均可造成欧盟的禁令和制裁。

如果说,欧盟在本次战役的预定基本目标是:阻碍甚至阻止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节奏和步伐;减少欧中的贸易逆差;降低消费者对于中国食品的信任程度;获取相关双边贸易的主动地位;形成贸易壁垒的纵深防御。那么,就战役本身而言,欧盟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目标。

欧盟:期待已久的伏击战

导火索点燃

2001年初,一名奥地利的普通消费者在一家普通的超市中买了一磅普通的中国冷冻虾仁。而虾仁吃过不久食客中的一位感到有些不适,询医后证明是氯霉素过敏所致。估计是食用的虾仁问题。这个过敏者恰好是当地绿色组织成员,知道东南亚一些进口食品中可能含有氯霉素的事情。于是取证,于是检验,果然。于是相关信息进入绿色组织的通报。于是欧盟获悉。

氯霉素问题不是新问题。此前数年,曾经发生过中国进口食品中氯霉素含量超标的事件。欧盟也曾予以警告和采取相关措施,但在当时,双方并没有对此予以特别重视。

近年来,由于疯牛病等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怨声载道,纷纷把矛头指向欧盟相关机构。同时欧中逆差也倍受欧盟关注,一些当地的生产企业也感到了中国产品带来的竞争压力。

4月,中国舟山,经过实地检验得到证实,同时排除了物流过程污染的可能。8月,当地新闻媒体曝光介入。一时间沸沸扬扬,欧盟发动战役的时机已经成熟。

战役开端

11月,欧盟派出2001年11月份欧盟食品兽医办公室来华考察。出台评估报告。这个报告是欧盟获胜的基础。

评估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①中国在兽药安全使用监督、兽药残留监控方面没有法律规定。②中国政府处管部门没有兑现其承诺。③残留监控计划执行不力。④质量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没有保证。⑤被考察单位有弄虚作假的情况。

结论:目前中国无法向欧盟充分保证向欧盟出口的动物源性食品不含有害兽药残留和其它有害物质。

同时和嗣后,55批次的中国食品被检验违规。

导火索的使命已经完成。战幕拉开。

师出有名

作为个别批次进口食品的氯霉素残留只是个别事件,很难形成一次战役的理由。个别批次的残留问题很难成为禁止中国进口食品的借口和理由。为此,欧盟费尽心机,一方面低调麻痹中方,一方面开始炮制考察报告。报告的主题明显上升到原则,即由简单个别批次虾仁氯霉素残留转向中国缺乏生产符合欧盟食品质量要求的环境、制度和程序。正是由于攻击点的扩散和原则化才形成欧盟禁令的根本原因和致命一击。

合法性

根据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成员国有权出于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正当理由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

同时,按照WTO规则,任何成员国不得单边自行实施报复措施。除非在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认定这种壁垒措施是违背WTO规则的。

也就是说,对于欧盟因此采取的各种制裁措施,中国没有因此采取对等报复措施的权利。在对手挥拳相向的时候,你却不能同样挥拳反击。

离间进攻同盟

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虾生产国和出口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也在这次事件当中。越南等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纷纷采取紧急措施。欧盟顺势分而处之,最大限度离间和孤立对手。

这样,不但越南、印尼大难不死,连泰国也跳出了这一壁垒而幸免遇难。

形成防御同盟

2002年1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做出反应,对我国虾产品发出预警通报,并再次发文强调禁止在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氯霉素、磺胺类等11种药物;2002年5月24日,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农林部通过紧急法案,对中国进口的所有小龙虾和虾类产品进行氯霉素检测;接着,美国佛罗里达州检出中国虾类含氯霉素并有可能效仿路易斯安娜州的做法;2002年3月,日本厚生省宣布对我国动物产品实施严格检查,并公布了11种药物的残留限量。

一时间黑云压城。

致命一击

2002年1月31日,欧盟官方公报第2002/69/EC号欧盟委员会决议:自当日起禁止从中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只有肠衣及在海上捕捞、冷冻、最终包装并直接运抵共同体境内的渔业产品(甲壳类除外)不在禁止进口之列。

欧盟了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全面进口禁令!

双边磋商的局限性

我驻欧共体使团大使会见了欧委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总司长,就欧盟禁止进口我动物源性产品一事再次向欧方进行严正交涉,并向欧方通报了中方在改进残留监控工作方面已经和即将采取的措施。 2002年3月25日-26日,中国与欧盟动物源性食品贸易专家工作组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比利时举行。对欧盟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欧盟一事进行谈判。

6月12日-13日,中国北京中国与欧盟动物源性食品进出口贸易联合专家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欧盟委员会局部解禁令,解禁中国对欧出口的三类产品,其中含来进料加工的鱼片,但只解禁了鳕鱼、真鳕、红鱼加工的鱼片,用其它原料加工的鱼片并不在解禁之列;对于已解禁的产品要按20%的比例抽检;远洋甲壳类的解禁要经过再次风险评估。同时,中方向欧方提交了五类要求解禁的水产品清单。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双方磋商机制开始受到WTO规则的制约。也就是说,双边的局部贸易摩擦,虽然受双边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影响,但主导进程的,是WTO的相关规则。因为WTO相关规则和协议的存在,使得欧盟在事件过程中表现的合情、合理、合法。同时也WTO规则制约着中国的报复性壁垒措施对应。

木已成舟。同一时间,我方只能动用各种资源,力求减少制裁的力度和因此造成的各种损失。

纵深预后

“氯霉素事件”至今尚未彻底解决。欧盟采取分期逐批次的方式解禁相关产品进口,同时附加严格的苛刻条件(一些产品解禁了,苛刻条件却留了下来,一些苛刻条件的解除甚至比产品禁令解除更困难)。同时,欧盟获得了更多的有利因素,除浙江省外,江苏省出口欧盟的淡水小龙虾、福建省出口欧洲的鳗鱼制品中又相继被查出氯霉素含量超标。

这些因素,使得欧盟不但坐享战果,且可以获得纵深和预后的权利和利益。

中国:教训和经验

作为战果的一部分,欧盟在战役形成的优势,如协议和指令中规定的中国相关产品进口必须遵守的苛刻条件和繁杂程序,中国食品在欧洲消费者中的形象受损。2002年1月,欧盟出台新规定,进口蜂蜜氯霉素检出量不得超过0.1PPB,即10万吨蜂蜜中含有1克氯霉素,这个标准比原先严格了100倍。

以上种种,必将在较长的时间里影响未来中国对欧盟的食品出口。同时必然增加中国产品进入欧盟的程序和成本,增加中国产品在当地市场拓展的难度,也将形成10年内的中欧相关产品贸易的基本格局。

欧盟针对我方薄弱地带(如检验制度和技术标准),通过点的突破,完成了对我方的技术壁垒构建并形成相当一段时间的纵深防御机制。

对于我方而言,教训是沉重的。虽然我方为加入WTO持续努力了十几年,却没有完成适应规则的整体机制的转变。如争端解决的规则和技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应对、以及在技术和标准方面的根本转变和提高等。无论从战略上,还是从战术上,都表现出对于规则的陌生以及应用能力的差距。虽然战役后端进行了对于荷兰产品的战术报复,但已经无力改变整个战局。

第5篇

关键词:鲜食花椒尖;品种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73.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37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花椒生产与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使得花椒栽培面积在干旱丘陵地区发展很快。鲜食花椒尖作为特种绿色生态蔬菜,市场需要越来越大,较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为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品种特性

花椒为芸香科落叶灌木,茎干通常有皮刺,表皮有瘤状突起。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卵状长椭圆形,边缘为细锯齿状,花单性或两性,顶生圆锥花序,果圆球形,果球颜色多为青色、红色或紫红色,表面密生疣状凸起的油点,花期3~5月,果期7~10月。其果皮、根、种子均可药用,同时也是常用的调味品,花椒叶还可以食用。花椒属于耐旱、浅根性植物,适应性强。

2栽培技术

2.1苗木繁殖

2.1.1花椒主要用播种育苗 采种应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树龄10~15年的树作为采种母树。当花椒外果皮由绿色变为红色或紫红色,果实有光泽、部分有裂口,内种皮变成蓝黑色时即可进行采收。一般比商品椒采摘迟7天左右。种子不要曝晒,以免影响发芽力。

2.1.2种子处理方法 种子采收后摊开,放在室内阴干,当种子从果皮中脱出后用簸箕扬去果皮及杂物,取出净种。种子采收后当年不能播种,应贮藏处理后第2年备用。

肥粪处理法:将筛选好的种子拌入鲜牛粪中,加少量花木灰或黄土,捏成拳头大小的团块堆放在背阴处阴干。于早春打碎粪团并进行揉搓,然后,连同牛粪一同播种。

湿草木灰处理法:经水选的种子捞出后在阳光下稍晾拌入潮湿草木灰中,以手捏成团为宜。种子与草木灰的比例为1∶2或1∶3,充分混匀后堆放。每天搅拌一次,10~15天后,可连草木灰播种。

洗涤剂处理法:50公斤水加0.5~0.75公斤洗衣粉,(或按1公斤种子加碱面25克的比例配成碱水,碱水以淹过种子为宜),放入种子25~40公斤,不停的搅动。浸泡2天后用手揉搓,直至椒仔失去光泽之后,倒掉废水,清水淘洗2次,摊放在荫凉处等水分蒸发后播种。

2.1.3圃地准备 育苗地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播前每亩施农家肥4000~5000公斤。在细致整地的基础上作畦,畦宽1米,长10米,每畦开沟5行,沟深3~5厘米。播种量因品种不同而异,一般每亩在3.5~5.5公斤之间,经处理的种子,秋播、冬播、春播均可。播种后稍加镇压并覆盖1~2厘米的细土。在干旱的地方要用地膜覆盖,遇久旱可向苗床上洒水,千万不要引水漫灌,大雨后注意排水。等幼苗出齐后,揭去覆盖物,幼苗长到3.3厘米高时进行间苗,10厘米高时定苗,株距5~8厘米。每亩出苗2~3万株。一年生花椒苗高80~100厘米即可出圃栽植。

2.2整地与栽植

2.2.1整地 鲜食花椒栽植前,进行整地理墒,墒面宽1.5米。墒面开沟移植,行距40厘米。在种植沟内每亩施入1000~1500公斤的农家肥作底肥。

2.2.2栽植 整地完成后,按照株距30厘米进行移植,采用1~2年生苗,苗高50~100厘米,超出50厘米时剪去超出部分。

2.2.3浇水 移植完成后要对花椒苗进行及时浇水保活。

2.2.4采摘 鲜食花椒尖第2年春季即可采摘,采摘期为每年2~8月。采摘时应一次性将所有发出的牙尖采摘完,有利于下一次萌发。

2.2.5管理 花椒尖一般10天左右可采摘1次,采摘完后应及时浇透水,每次采摘后,将没有采摘完的老芽全部摘去,由于花椒尖是绿色生态食品,不需要施用化肥和喷打农药。花椒尖在采摘3~5年后,要对苗木进行齐根修剪,以确保后期焕发新芽。

参考文献

[1]赵喜荣.花椒育苗的几个关键环节[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09).

[2]姚佳,蒲彪.青花椒的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0,(06).

[3]郭洪碧.山区花椒早产丰产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2,(11).

[4]张德纯,王德槟.花椒种子的贮藏处理[J].种子,1997,(06).

[5]刘晓.花椒育苗及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1,(06).

[6]毕君,王春荣,赵京献,林艳,郭伟珍,姚章军.北方花椒主产区种质资源考察报告[J].河北林果研究,2003,(02).

[7]熊泉波,施大文.花椒属植物药源及活性研究[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刊[C].1994.

第6篇

关键词:国际工程;前期管理;控制;策划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基于海外项目管理的特殊性,笔者就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其关键控制中的一线实践作了经验总结和思索心得,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共同提高。

1.国际工程项目策划的目的

国际工程项目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降低海外项目实施中的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尽可能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决策方向。通过项目管理策划的编制,为项目优化设计方案、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物资设备配置计划、资金需求计划、红线成本测算、税务筹划、重大危险源控制、合同管理和二次经营策划等提供指导方针,减少项目决策的方向性,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国际工程项目策划的内容

2.1项目经理部机构设置方案

按工程项目规模和特点,结合公司管理模式,确定项目经理部机构设置规模,确定项目经理部人力资源配置,任命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经理部。

2.2项目主要管理目标

按合同约定和工程特点,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确定项目施工进度目标、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目标、经济效益目标等。

2.3制订总体进度计划及关键节点

依据确定的工期目标,编制总体施工进度计划和关键节点工期。对施工进度计划应进行反复优化,合理安排工期,均衡施工,合理降低各种资源的总体消耗。

2.4确定重、难点施工技术方案,编制计划表

通过对项目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策划出技术可靠、资源均衡、进度较快、经济合理的总体施工方案,并列出拟编制的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清单及编制计划表。

2.5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策划

明确项目经理部或作业队驻地建设的设计;明确大临设施和过渡工程的实施计划及主要指标。

2.6项目作业层和劳动力配置计划

结合海外项目特点配置作业层人员。拟定劳动力总人数、招聘和进场计划,以及拟定作业层来源。

2.7物资、设备采购及运输计划

主要施工设备配置方案。通过市场调查结合工程特点确定拟采用的关键施工设备选型,包括规格、数量及进出场初步期限。通过对主要施工设备使用成本预测结合公司在国际工程项目规划,初步确定调配、购置或租赁计划。

对项目所需要的各项物资,确定供应方案:土方、砂、石等地方材料的采、运、加工、利用的方案;道路沥青、水泥、钢材等主要材料在属地国主要物资资源情况和价格水平;进口物资的关税及增值税等主要税率及政策;内部可调配物资资源;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水平、预算材料费总额和物资采购方案。

2.8安全、质量、环境管理

除进行常规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项目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卡控要点,提出相应的安全、质量、环境应对措施外,还要针对工程所在国地方病,如疟疾、血吸虫等疾病,咨询专业防治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健康管理策划方案。

2.9预算及合同管理、二次经营方向策划

根据合同特点及所在国环境分析,根据合同价款水平,合同关于变更索赔的相关规定及执行要点,有关承诺、投标阶段设计文件的深度分析。对影响成本或成本亏损的主要环节和关键因素应进行反复优化,找出降低成本的措施和二次经营的方向,进行策划分析。

2.10风险预控方案

海外项目风险预控方案是项目策划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根据海外项目工程特点,研究政治、法律、市场、财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劳务供应、施工技术、突发事件等方面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3. 国际工程项目策划的方法和步骤

3.1成立策划工作小组

成立以公司领导牵头的策划工作小组,为确保工程项目策划的顺利开展和项目策划的质量。

3.2研究相关文件信息

认真研究工程承包合同、招投标文件、设计文件、业主支付能力、海外项目所在地的供电、供水条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人力资源、材料供应条件,物价水平等;研究关项目计划、成本、利润、人力资源、安全质量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海外项目实施经验、我国及海外项目所在国政策、法律、法规、现场考察报告。对相关文件规定、约定内容进行认真研读,熟悉掌握相关规定,并对相应特殊条款进行分析,兑现合同承诺。

3.3进行详细现场勘查

结合研究的相关文件信息和投保时期的现场考察报告,有必要对项目现场进行认真勘测,对文件信息中提及的相关资源进行现场踏勘,确定各种资源的供应条件、项目现场的地理、地质、地貌条件,为施工安排提供依据。

3.4结合公司资源编制相关策划文件

在研究相关文件信息、各种资源条件、现场条件后,根据公司在所在国的长期发展规划,按照公司在合同、安全、质量、财务、物资、设备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公司在类似项目的施工经验,制定出项目安全、质量、工期、信誉等管理目标。

根据确定的各种管理目标,结合公司管理模式,进行机构设置配置,确立组织机构。结合项目特点、合同约定、各种资源的调查、风险分析,查找项目施工重、难点。对安全、质量环境、二次经营进行分析,编制各项预案和项目总体进度计划和总体施工安排。结合总体施工安排和各项预案,对项目所需人、材、机进行分析、参考相应商务关系,确定人力、设备、物资等配置和运输方案,初步形成项目策划草案。

初步草案确定后,结合公司现有资源情况,对项目策划草案进行优化,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优质高效顺利完成项目。

4.国际工程项目策划需注意的问题

国际工程项目策划,看似一个简单的策划,但实施起来确非常繁琐,对后期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在编制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组建优质高效的策划团队

项目管理策划是项目管理中纲领性文件,在策划过程中对策划团队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管理水平,熟悉所在国的各种自然条件,公司资源配置情况,公司发展规划,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否则难以编制出符合公司发展的项目规划。

4.2研究所在国和业主特点

国际工程项目较国内工程项目并非是简单的自然条件的变化,而是受所在国法律、法规,人文、社会、风俗习惯、社会资源供应、业主项目管理水平、支付水平、支付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项目管理难度加大。虽然目前建筑企业走出去,大部分是前往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虽然所在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他们项目管理人员,大多具有欧美等西方发展国家的留学经历,受西方思维方式影响,与我国传统的经营观念不同。这也要求项目管理策划中,更加要密切关注、研究所在国和业主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所在国项目管理习惯、符合国际管理、符合合同约定的项目管理策划。

4.3加强合同研读和分析

合同,是承包方和发包方的约定关系,也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依据,业内通常称为“圣经”。项目的一切经营行为都要依据合同进行,在经营过程中一切争端、争议的解决也是依据工程合同。

在编制项目管理策划中,要对合同采取的条款进行认真的研读和分析,了解、掌握合同特殊条款、通用条款、特殊技术条款的约定。通过对合同的研读,对项目影响较大合同条款、特殊条款、特殊技术条款中的特殊规定,应该明确指出,以免在实施过程中因工作繁忙而忽视。有时候一句很短的条款,给项目经营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有些项目对道路采用标线漆,在工程量清单中没有给出具体类型,标线厚度等,如果不参考特殊条款,误将热熔标线当作为常温标线,这样一来,影响的不仅仅是成本,对进度也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特殊条款中,很多是规定某某款不适用,如果我们经营中按照通用条款的习惯,去做准备,会给项目造成损失。在特殊条款中,对索赔时限个别项目也有特殊规定,比如FIDIC通用条款中规定发生索赔事件后28天应发出索赔通知,特殊条款中则规定72小时,如果对特殊合同条款不重视,将失去索赔权利。

4.4加强商务关系拓展

商务关系的拓展,往往影响项目的决策。在策划时要对各种资源供应做好沟通。国际工程中,往往物资采购是供方市场,如果不提前做好规划和安排,到施工时所需水泥、燃油、钢筋等材料供应可能会出现问题,在策划时,要加强商务关系的拓展,对项目实施过程应给予提醒。

4.5对现场进行详尽调查

详尽的现场调查是编制项目管理策划的重要依据,现场调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策划的水平。工程项目的重点、难点,施工安排组织,离不开工程地质、气象水文、交通、水电、通讯、征地拆迁、风俗民情、环境保护 、水源、取弃土场位置及质量、采石场、钢筋、水泥、沥青等主要材料供应等情况,如果这些不能熟悉掌握,将影响误导项目策划编制。在编制前期务必做好对现场的详细调查。

4.6做好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总结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多个人共同完成,也对策划组成员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目前随着各公司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扩大,往往存在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有必要建立经验交流机制这样一个共享平台,迅速实现这种必要的经验积累。通过经验交流和总结,对一些好的经验总结要及时在项目策划中推广、反馈、修正、完善,从而提高项目策划管理的水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近年多的海外项目管理实践中,项目的前期管理策划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较好的指导着项目后续经营。策划管理团队主体已基本成形,项目管理人员也得到锻炼。也希望参建国际工程项目加强项目前期策划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葛立杰,陈秀丽.论建筑施工合同风险控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02)

[2]曹聪慧.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及其对策[J].科学之友(B版).2007(12)

第7篇

有关盐业史的研究,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进入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盐业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已积累了相当一批成果。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除去零星的几篇文章外,有关盐业考古的实践和作业在我国基本还处在空白状态,考古学家基本没能给予这个领域以应有的关注,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盐业考古的历史和现状更是茫然。

短短几年,确切讲,自上一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过考古界同仁的努力实践,我国的盐业考古实践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我们与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的合作研究。这些对于促进中国盐业考古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一、背景

自1996年开始,北京大学开始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就盐业考古领域的合作开始接洽。1999年初,合作项目得到中国政府批准。很快,一个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三家组成的“中美盐业联合考古队”(以下简称“联合考古队”)组建起来。这是一个多学科的队伍,其成员分别来自中外9所大学、科研机构,所涉学科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盐业史、历史地理、地质考古、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年代学、石器微痕分析等。

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晚,一些地方科研单位和大学也开展了小规模的盐业考古实践。这些工作涉及到几个不同地区,在此按地域分别予以扼要的介绍。

二、考古调查

(一)四川蒲江-邛崃

四川成都平原在先秦时期为蜀国领地,这里有悠久的制盐历史。《华阳国志》记:“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盐井画像砖,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语言传递出该地区古代制盐业的信息。

1999年3月,联合考古队前往四川蒲江、邛崃两县。在蒲江县白云乡考察了盐井沟内的古盐井、卤水漕运遗迹、盐井附近的佛教造像、毁坏的寺院遗迹及窑埂村一带的灰砂嘴遗址。对盐井沟内与盐产业有关遗迹进行测绘,对周围景观地貌作360度全景摄录,全面搜集了遗址范围内的遗迹资料。另外,还在金华村金福井遗址进行测绘及景观资料的收取。与此同时,还考察了盐井崖、百家井(六合村)、毛赤井(蒲砚村)、小王井(松花乡)等盐业遗址点。在邛崃县,考察了盐沱村(油榨乡)、火井、盐井村(火井镇)等遗址点。

(二)自贡市

蒲江等地的工作结束后,联合考古队前往四川自贡市,参观盐业史博物馆并与该馆盐业史专家进行座谈。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们介绍了他们以往在四川境内及云南等地进行的盐业调查及收获,放映了考察录像资料。联合考古队成员介绍了中美盐业考古合作的背景及研究目标、国外盐业考古的现状及进展、日本盐业考古及研究成果等。其间,联合考古队考察了东源井、燊海井及盐场内熬制盐卤的设施。实地参观了东源井附近一座由乡镇企业开办的盐厂。这座盐场使用比较原始的熬盐、制盐工艺,其生产流程、煮盐用具、燃料及燃料渣滓废弃物的堆放及位置等引起联合考古队成员的极大兴趣,这些今天已难得一见的人类学材料对深入理解和阐释蒲江盐井沟-灰沙嘴遗存的关系及埋藏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重庆三峡地区

三峡地区在历史上属巴人管辖,这里的制盐历史更为悠久。《华阳国志-巴志》中就有巴人向周天子贡盐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记:“巴氏之子……是为廪君,……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止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此后历朝历代,这里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盐产区。

1)忠县

1999年,联合考古队抵重庆后,前往涪陵参观了白鹤梁遗址。旋即赴忠县,重点考察了甘井镇右溪村中坝遗址、古盐井等,对遗址区域及周围的景观环境进行了测绘和全景摄录;自中坝遗址沿甘井河上溯,调查沿线古盐井的分布及右溪村一带民居旁分布的盐井和与盐业产销有关的遗迹及炼渣。第三,自中坝遗址顺流而下步行至甘井河-长江交汇的河口,考察沿途景观地貌及甘井河口一带的瓦渣地、哨棚嘴、崖脚遗址,并对其相对位置进行了测绘。第四,对中坝、甘井口周围遗址出土的部分尖底陶杯、圜底陶罐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对部分器皿的容积进行测绘。第五,前往涂井镇红赤村考察汝溪河两岸分布的盐井、蓄卤池、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大型熬盐炉灶遗迹及损毁的寺庙基址。对这里的大型熬盐炉灶进行测绘。历史上,这一带的盐产业颇具规模,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停产。

需要说明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四川省文管会等单位曾在甘井沟口一带作过调查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甘井沟和中坝遗址进行过调查 [3]。1993-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再次对中坝遗址和甘井沟口等遗址进行复查 [4]。

2)云阳-奉节-巫溪-巫山

联合考古队在云阳县参观了云安镇盐场(已停产)、白兔井等,了解盐井的构造及提取盐卤的设施。然后前往巫溪县,重点考察了大宁盐场(已停产)和向厂区输送盐卤原料的大宁盐泉(后溪河北岸宝源山麓)。对盐场西端3号车间和东端3号车间内废弃的熬制盐卤的炉灶及相关设施、用具等进行测绘。

3)彭水郁山镇

1999年夏,联合考古队派遣北大城市环境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李小波(现任教四川师范大学)前往重庆彭水县郁山镇,考察那里的盐业遗址 [5]。与其他盐产区相比,郁山盐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因此有“彭水型”卤水一说。其特点为:1)盐矿地质时代早、埋藏浅;2)盐卤多天然出露;三)盐卤成分较差。通过此次考察,了解到郁山镇共有古盐井13处。此外,明清两代,当地也曾开凿过一批盐井。1949年以后,当地实际有生产能力的盐井共9眼,日产卤1.32万筒(每筒128斤),后又开凿了黄泥井、新皮袋井、郁机一井、郁机二井等,产量大幅飚升。但是,由于盐卤含氟量过高,1984年,郁山盐厂全部停产。另据调查,除郁山镇外,彭水鸡冠山、温泉等地也有产盐历史。

(四)鲁北莱州湾地区

2002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环境学院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莱州湾及胶东半岛进行了一次盐业考古调查,考察地点和单位达20余处。通过此次考察,基本达到了从面上了解鲁北-胶东沿海与制盐有关的遗址,以及这些遗址的分布、数量、埋藏及所在地的景观环境。其中,考察重点是该区域内常见的一种陶质盔形器,详细考察了此类器皿的分布、埋藏、年代、器形、纹样及在遗址中所占的比率等,同时,对各地博物馆、文管所收藏的一批盔形器进行了形态学的观察和实测。经初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6]。

三、考古发掘

(一)四川蒲江县盐井沟-灰沙嘴遗址

199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队曾在蒲江县白云乡盐井沟-灰沙咀遗址作初步试掘 [7]。在盐井沟发现2口盐井和1处蓄卤盐池,并作了初步清理。2眼井均圆形大口,直径170-175厘米,开凿在沟内山溪一侧基岩台地上,至今仍渗出卤水。从井内清理出的遗物有唐宋时期的板瓦等。在1号盐井上方约28米处发现一处摩崖造像,画面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两侧刻写“大中”、“元和二年”纪年题刻及“勾当盐井人”、“淳熙丙午年修井”等题记。2号井位于1号井的上游段。盐井上方阶地有一处用石板砌筑的蓄卤盐池,长375、宽195、深120厘米,中间用石板分隔成两个小池。2号井和蓄卤盐池附近发现有10个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及板基槽1处。笕槽支架的柱洞为圆形,开凿在溪谷旁基岩或巨石块上,直径20厘米上下、深12-26厘米,间距73-208厘米不等。支板基槽也开凿在基岩上,共14个,长36-100、宽10-17厘米。估计当时可能在基槽上安置支板,再在支板上设置输卤笕槽,向下游窑埂村的盐场输送卤水。

盐场建在溪谷下游窑埂村边,这里保留大量废弃堆积,埋藏丰厚,当地人称“灰沙嘴”。经试掘得知有6层堆积,堆积物主要为熬盐时废弃的炭渣、盐卤渣等。出土遗物有釉陶碗、四系罐、灰陶盆、红陶缸等器皿的残件及板瓦、铁锅残片等。还有数量较多的长条形耐火石。从文化堆积及包含物分析其年代大致在唐-宋时期。

(二)忠县

1)重庆忠县甘井沟口遗址群等

20世纪50年代末,三峡水库的建设开始酝酿,由此拉开了三峡考古的序幕。这一期间,四川省长办文物队和四川大学等单位曾在忠县(原属四川省)甘井沟河口的瓦渣地、哨棚嘴等地作过试掘 [8],发现了以尖底羊角杯和花边口罐为特征的一组遗存。结合文献记载,后来有学者推测,此类遗物有可能为制盐用具。

20世纪90年代,三峡水库建设正式上马,一场世界上最大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在三峡地区全面铺开。1993年末,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承接了忠县地下文物保护发掘论证的任务,并立即派员前往三峡进行先期摸底和遗址选点工作 [9]。与此同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已先期在哨棚嘴、崖脚遗址进行试掘,为后来的工作作了铺垫。

1994年初,北京大学组建了三峡考古队。2月前往忠县,对忠州镇甘井口遗址群、乌杨镇汉-南朝墓葬、涂井李园遗址和魏晋时期崖墓等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取一批重要资料。在当年作的论证报告中明确指出,甘井口遗址群、中坝遗址、李园遗址出土大量花边口圜底罐、尖底羊角杯应是一种特殊产业活动的遗留,探索这些遗址的性质及此类器皿的使用功能是考古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0]。

从1997年开始,甘井沟口一带的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2002年。

2)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及古盐井

中坝遗址位于甘井河中下游的右溪村。该址曾于20世纪50年代末作过试掘 [11]。199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址进行试掘,对遗址的埋藏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12]。1997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址进行大规模的连续发掘至今。

为配合中美盐业考古合作项目的进行,经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商同意,从1999年末-2001年5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每年派遣部分外国研修生、研究生承接中坝遗址一座探方(编号99ZZDT0202)的发掘(面积10x10米,实际发掘面积9x9米)。自第18层(约东周晚期)到第69层(生土)发现的遗迹有:龙窑3座、房基地面(或工作面)33处、灰坑42个、方形粘土壁坑2座、沟槽6段,以及大量陶片、石器、骨器、角器、卜骨及其他遗物。

发掘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1)对探方内所有土壤均作筛选(筛网孔径约0.6厘米)。2)鉴于中坝遗址堆积丰厚、陶片数量极其巨大,在探方内由选取了一个1米见方的抽样区(witness section),抽样区内出土陶片全面收取。3)探方内出土兽骨全部采集。

发掘过程中,联合考古队的地质考古专家和地理学家还对甘井河流域进行了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的考察。此外,德国、法国、美国、瑞士等国的盐业考古专家也曾前往中坝遗址进行参观,他们对这座遗址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并一致认同这是一座与制盐产业有关的重要遗址。

3)山东寿光大荒北央遗址

200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在寿光县大荒北央遗址进行试掘 [13]。此地距莱州湾15公里,是鲁北沿海地带集中出土盔形器的一处遗址,地表采集盔形器残片占陶片总量的95%以上。该址文化层厚约1米。地1层为表土,第2、3两层为文化层,包含物仍以盔形器为大宗,其比例超过90%。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和灰沟。灰坑圆形,圜底,直径50厘米左右,深40-50厘米。坑壁用红褐色粘土涂抹,加工规整,透水性差。发掘者推测它们有可能是保存淡水或卤水的设施。

此次发掘有两个收获:

1)在文化层中发现大面积分布的白色沉淀物硬面,表面平滑,推测是人工形成的遗迹,有可能是与制盐产业有关的遗留。

2)发现大量盔形器。其质地分两类:一类红褐色,质地差,估计是用当地的土壤在当地烧制的。另一类灰色或黑灰色,质地好,应是在外地烧制好以后的输入品。这些盔形器内壁底部有白色沉淀物,发掘者已采集样品,希望通过检测以证实此类器物是否为专门的制盐器具。

四、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成都平原

在蒲江一带进行的考古调查和试掘未发现早到先秦的制盐遗物和遗迹。目前,这一区域发现的盐井一般被定在唐代,蒲江白云乡窑埂村灰沙嘴的试掘证实其文化堆积为唐宋时期。我们认为,尽管未找到年代更早的遗存,但也不能说那些大口盐井都是唐代的。事实是,自汉代起川西盆地就流行凿挖大口浅井;另一方面,目前断代的凭据大多为盐井附近的摩崖造像及上面的年款题纪,但这些盐井可能开凿在唐代以前,延续到唐带或更晚仍在使用。也就是说,摩崖题刻并不说明盐井的年代上限。但对此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

调查结果证实,蒲江一带的盐井均开凿在山溪两侧或山崖下,井口大而浅,有的在盐井附近砌蓄卤盐池,或利用溪谷的高低落差架设笕槽向下游盐场输送卤水;盐场内用耐火石构建熬盐炉灶;燃料可能多为木柴、木炭,也可能使用煤炭(蒲江白云乡盐井沟内山崖下有自然出露的煤层及早年挖掘的矿洞,但具体何时开采?不详。但煤的质量极差)。另一现象是,盐井附近往往开凿摩崖造像,上面的题刻内容往往与盐井有关,说明当时的制盐产业与宗教之间存在联系,此类造像似乎充当着盐井保护神的角色。总之,上述工作及新的发现为探索川西平原制盐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三峡地区

上一世纪50年代末在甘井沟口发现羊角尖底杯后,有学者就推测这是一种造盐的器具,有人还进而推测,之所以制作尖底陶器,目的是利于将其插在江边沙滩地上,经日晒盐卤获取食盐 [14]。但是,如果考虑到三峡地区一年四季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这一推测显然经不起推敲。

我们认为这里的遗址是专门的产业遗留,其中以制盐的可能性最大。根据如下:

1)文献记载,甘井沟一带在历史上是重要的盐卤产区。至今在甘井河沿线仍分布相当数量的盐井。

2)这里发现的古遗址埋藏状况特殊,堆积物以尖底杯、还边圜底罐为大宗,种类单一、形态特异。

3)此类器皿不是日常生活用具。

4)参阅国外考古资料,上述器皿及特殊的堆积现象与国外一些制盐遗址的堆积和器类极其相似。

中坝遗址探方99ZZDT0202的发掘有这样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1)从第56层开始出现羊角尖底杯。但直至第51层,其总量仅占该层陶器的5%;第50层增至23%;第49b层激增至75%以上。

2)羊角尖底杯的衰退亦极其迅速,第49a层时锐减至7%强。取而代之的是此前仅占5%左右的大口短身尖底杯,第49a-48层,后者跃升至25%,此后迅速回落并走向消亡。

3)与尖底杯衰退的同时,厚胎花边口圜底罐逐渐成长起来。到49a-35b层时,大小不甚匀称的花边口圜底罐成为主流,比例占50%-80%以上。到35a层以后,此类器又迅速被一种容量均等的束颈花边圜底罐取代,后者比例激增至80%-90%。

4)到第21层左右,花边口圜底罐陆续被容量大小相差无几的平口圜底罐取代。

通过对探方99ZZDT0202出土的近200个完整的圜底罐、尖底杯容积的检测,可知圜底罐容积在500ml左右,但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另一共同点是,同时段的陶罐容积非常接近。因此有理由推测,这些陶罐可能同时还扮演着量器的角色。

对探方内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骼我们全面予以收集,并特别关注这样一些问题:

1)动物和鱼类的比例及变化;

2)不同时期动物种属的变化;

3)鱼类体积的变化(可反映环境变迁或捕渔技术的改进);

4)兽骨一类遗存与制盐业之间的联系?即是否存在盐产业的副产品-如腌制鱼(肉)、鱼酱等?

尽管我们提出了上述结论,但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尚不十分明确当时究竟如何用陶器制盐,在哪些地方制盐?工艺流程如何?盐产业的规模?是否存在贸易和交换?等。

(三)彭水郁山镇

郁山镇是一个比较偏僻的盐业产区。由于储量、质量、交通等各方面原因,这里的井盐业生产不象自贡、乐山等地那般举足轻重,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但是,由于郁山盐泉具有的天然性和浅埋藏的特征,又很容易成为早期人类开发利用的盐业产地 [15]。假如真是这样的话,这一带的盐业开发必然与巴蜀、荆楚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四)山东莱州湾地区

通过实地考察及对已刊布资料的梳理,了解到这一区域内盔形器的分布基本环绕莱州湾,西起无棣县,东止于胶莱河,南界大致蔓延到泰沂山系以北、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沿线。据各遗址点出土盔形器的比例,或可将上述区域进一部细化为两小区:1)高密度区。以莱州湾为圆心,沿海岸线15-30公里构成一面向海湾的弧,这一范围内凡商周遗址均出盔形器,而且所占比例甚高,最高占陶器总量90%以上。2)低密度区。在高密度区外围,商周时期遗址也经见盔形器,但为数不大,呈零星分布。

对盔形器的年代还有不同认识。一般将它们推定为商周时期;或将年代下限延伸至春秋-战国或更晚。对其功能也有不同看法。1)汲水器;2)煮盐或晒盐用具;3)陶臼。

结合四川及三峡地区的盐业考古实践,我们对盔形器有如下基本认识。1)盔形器集中分布于胶济线以北,尤以莱州湾近海滩涂地带最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盔形器的遗址坐落在现今盐场范围内或附近。2)参考全新世以来海面的变化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莱州湾的古海岸线大致在现今海岸线以内15-20公里范围,也就是说,那些出有盔形器的遗址当时更加靠近海岸线。3)沿海滩涂地下水位高,加之潮水涨落,土壤高度盐碱化,极不利于农业垦殖。4)盔形器胎体厚重,不具备一般生活用具的特征。有的遗址还发现将盔形器集中放置在地面或窑内,表明盔形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生产用具。

莱州湾地区的盔形器形态与三峡地区的花边口圜底罐类似,遗址的埋藏状况也与三峡甘井沟一带的埋藏一致,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制盐遗址的堆积及出土物也十分接近。此外,历史上齐国一直为重要的海盐产地,并因占有“渔盐舟楫之利”,而称霸一方。再往前看,《世本》记,“夙沙氏煮海为盐”。夙沙氏为传说中与神农同时的人物,被尊为海盐之神,其部族应活动在山东境内。可见,那里的盐产业出现的相当早。

(五)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重要的盐产地在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带。古史传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尧、舜、禹之所以将都邑选在靠近河东之地,首要原因是为了控制那里的资源,解池之盐即为其中之一。尽管上述传说还需要考古方面的证据,但晋南一带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古遗址的分布密度一直较高,暗示上述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

2000年,刘莉、陈星灿撰文(以下称简称刘-陈文)讨论了黄河流域中心-周边系统的相互关系,特别谈到了夏商时期跨地域控制和运输重要自然资源等问题 [16]。这里的资源即指铜、铅、锡等冶金矿物原料和民生必需品-食盐。夏-商早期将都邑建在洛阳-郑州冲击平原,这里土地肥沃,便于军事防御和发展经济,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即缺少社会必需的一些自然资源,如铜、锡、铅、盐等战略物资。为获取并保障这些资源的供给,夏-商的统治者便将他们的政治-军事触角延伸到蕴藏有这些资源的周边地区。

晋南拥有中原最大的盐池-解池。解池之盐经日晒即可结晶,且蕴藏极其丰富,是晋-陕-豫地区唯一的大型盐业资源。也是夏商时期各方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

刘-陈文统计,晋南已发现旧石器以来的古遗址300余处。到了龙山时代晚期,出现了以陶寺为代表的大型中心聚落。龙山以后,夏代没有将都邑选在晋南,而是建到了豫西。但这一时期晋南的东下冯类型文化则趋同于豫西的二里头文化,这说明两个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到商代早期,晋南商时期文化则又与郑州商早期的二里岗文化保持一致。刘-陈文指出,这两次经历相似的文化变迁涉及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夏人、商人都对晋南保持了浓厚兴趣?

刘-陈文通过对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分析,注意到该址第五期(约当早商二里岗下层)建造的一座夯土城,在城垣西南角建有40多座圆形建筑,分为7行,每行6-7座。经发掘可知,这组建筑形制非常统一,每座直径850-950厘米,基址为厚30-50厘米的夯土,高出周围地面,每座房基中心有一直径20-30、深80厘米的大柱洞。地表挖十字形沟槽,宽50-60、深80厘米,内有柱洞。基址周边还有一圈30-40个排列紧密的柱洞。这组基址可复原为无墙、无门道的木构建筑,地面被十字沟槽分割,空间狭小,不宜作为人类居住的房屋。此外,除发现少量的陶片外,基址周围不见其他遗物。反之,它们却更像古代的粮仓。可是,考虑到运城的地势、土壤及这组建筑的格局,刘-陈认为,粮仓说亦不足取。联系到当地重要的自然资源-盐,他们提出这组建筑可能是商代储盐的仓房,其形状与《天工开物》描绘的古代盐仓非常相似。

刘-陈还指出,东下冯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大型陶器-蛋形瓮、敛口瓮,这两类器中的一部分可能被用来储藏河东盐池出产的盐。在豫西二里头发现的蛋形瓮和敛口瓮与东下冯的同类器一致,可能意味着河东盐池的盐在这一时期被运到了夏人的统治中心。从空间看,解池位于东下冯西南30余公里,发源于中条山的青龙河可将中条山铜矿、东下冯遗址与河东盐池连接起来,经青龙河、涑水、黄河及其支流可将中条山所产之铜、解池所产之盐运抵伊洛地区。如此,东下冯实际上扮演了由国家控制的自然资源集散地的角色。

刘-陈文认为,商文化在二里岗上层的某一时期突然衰落。值得注意的是,商文化在晋南的消失恰好与二里岗上层时期商文化向东方、向南方的扩张趋势同时,而商人向东、向南的扩张正是为了攫取那些地区的盐(山东)和铜矿(长江中游)等自然资源。

利用文献探讨河东盐池及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但结合考古资料进行研究者可谓寥寥。由此,我们认为刘-陈的研究很有价值。尽管他们的结论还带有较大的推测成分,也有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和澄清,但他们毕竟以新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这对今后该地区考古研究思路的拓展无疑是富有启发的。

注释

[1] 本项研究得到美国Wenner-Gren基金资助。

本项研究得到日本住友财团基金(The Sumitomo Foundation of Japan)资助。

[2] 四川省博物馆:川东长江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8期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长江三峡水库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8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四川万县地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0年4期

[4] 1993年12月-1994年5月,本文作者曾负责在中坝和甘井沟口一带进行调查。

[5] 李小波: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古代盐井考察报告(待刊)

[6] 李水城等:莱州湾地区古代盐业遗址考古调查(见本刊本期)

[7] 蒋成、龙腾:蒲江古盐井遗址考古调查有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1999年3月3日第一版

[8] 忠县试掘工作组:忠县甘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况《文物》1959年11期

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忠县甘井沟遗址的试掘《考古》1962年8期

[9] 1993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在承接忠县地下文物保护发掘的任务后,北京大学考古系李伯谦、赵化成及本文作者即赴忠县进行先期考察。

[10] 北京大学考古系:《四川省忠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保护规划报告》,1994年8月31日(草案)。

[11] 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忠县中坝遗址发掘报告(注)1《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 巴家云:忠县中坝新石器时代晚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

[13] 王青:山东寿光大荒北央遗址发掘简介(待刊)

[14] 1982-1985年,本文作者在四川博物馆工作期间,曾负责四川省博物馆历史文物展览改陈及文字说明,当时已有学者持这种说法。

第8篇

关键词: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综合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59.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59-02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是201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刚晋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 442.3hm2,其中核心区3 016.5hm2,缓冲区1 050.6hm2,实验区5 375.2hm2,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西北部11km。自然保护区内的杉木原生种群与种质资源、典型的中亚热带沟谷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被称为茫荡山的三大生态特色。然而,由于保护区地处城区边缘,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人为活动日益频繁,自然保护受到威胁。因此,搞清保护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情况,分析保护区的自然生态质量和保护价值,对保护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保护区资源现状

1.1 植物资源

1.1.1 植物种类 本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85科713属1 575种(含77变种,6亚种,2栽培变种,1变型),蕨类植物35科59属118种(含3变种),裸子植物9科15属17种(含1变种,1栽培变种),被子植物141科639属1 440种(含73变种,6亚种,1栽培变种,1变型)。有南方红豆杉、四川苏铁、银杏、伯乐树等4种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金毛狗、黑桫椤、刺桫椤、樟树、闽楠、花榈木、红豆树、香果树、喜树等17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

1.1.2 植物区系 植物区系上属于泛北极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介于华东和华南之间,其植物区系发展历史悠久。按《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植物类型分9个植被型52个群系191个群丛,包含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大部分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1.2 动物资源

1.2.1 动物种类 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37目104科453种,其中哺乳动物8目20科58种、鸟类18目47科207种、爬行类3目12科70种、两栖类2目8科31种、鱼类6目17科87种;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含蛛形纲蜱螨亚纲)就有32目267科2 03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引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61种。

1.2.2 动物区系 保护区366种陆生脊椎动物的区系,具有我国东洋界和古北界两大界的成分。其中东洋界陆生脊椎动物236种,占总数的64.48%;古北界57种,占总数的15.57%;广布种73种,占总数的19.95%。显然,陆生脊椎动物以东洋界种类为绝对优势。

1.3 水资源 茫荡山保护区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溪流众多,呈树枝状分布,多为短小的山沟小溪。主要有溪源小溪、三千八百坎小溪、石笋坑小溪、石佛小溪、玉地小溪、茂地里村小溪、依朝前山小溪、大坑小溪等8条。以溪源小溪流量最大,流程最长,各小溪汇入闽江支流的建溪和富屯溪。

1.4 旅游资源 茫荡山以峡谷众多出名,有溪源峡谷、衍仙山峡谷(石佛山)、白水丛峡谷、依朝峡谷等,这些峡谷走向不同,景色各异,幽深迷人。茫荡山风景区是水之故乡,瀑布的荟萃地。中岩、北斗瀑布群为森林瀑布,佛山瀑布群则以“潭奇、瀑秀”独具魅力。此外,还独具魅力的高山草甸。保护区内有杨八妹点将台、练兵场、金交椅、石鼓等100多个景点。赣古道三千八百坎,位于茫荡山脚下,是我国现存最好的古道之一,现为5 500余级。

2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2.1 自然性 保护区内植被以原生性森林和自然恢复良好的天然次生林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达91.1%,特别在低海拔地带广泛分布着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具有多种代表性的天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并且保存了较好的原生性南岭栲林、黄枝润楠林和厚壳桂林群落,这些原生性森林、自然恢复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和原生性的珍稀植物群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对进一步研究我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发展和植被的演替均具有重要意义。

2.2 多样性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气候适宜、雨水较多、湿度较大、雾日较长,加上地形较为复杂,高低悬殊大,气候、土壤呈现一定的垂直变化,形成了区内多种多样的独特生态小环境,为各种不同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保护区总面积9 442.3hm2,保存有8 923.3hm2的植被,这里的植被资源丰富,可分为9个植被型52个群系191个群丛,包含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大部分的植被类型。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充分体现出生物多样性,成为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特别是大量的原生性杉木种群构成了杉木种质资源库,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杉木种源基地之一,为重要用材树种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保障。

2.3 稀有性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孕育了众多的物种,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动植物学者先后在这里采集到模式标本有70种,分布于茫荡山区的中国特有属有:银杏科的银杏、杉科的杉木属、山茶科的石笔木属、金缕梅科的半枫荷属、钟萼木科的钟萼木属、茜草科的香果树属、木兰科的拟单性木兰属和观光木属、竹亚科的酸竹属等19属。胸径达59.6cm的钟萼木和胸径达103cm的喜树,均为全国罕见。

2.4 典型性 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带,其652属种子植物中,热带分布区类型共有358属,占54.9%,充分体现出中亚热带区系成分的典型性。在局部地段还保存了一定面积的原生性森林和天然次生林,特别是杉木原生种群与种质资源、中亚热带沟谷森林生态系统层次结构复杂,种类组成丰富。中国特有属如杉木属、金钱松属、石笔木属、半枫荷属、酸竹属等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在同一纬度中低海拨地区是罕见的,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意义

2.5 脆弱性 茫荡山森林生态系统是建立在相当脆弱的生境上的。保护区地质地貌复杂多样,由于经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成土母质有变质岩、片麻岩、花岗岩、砂砾岩、泥质岩、闪长岩等。地形以中山高丘为主,多为切削深度大的V型沟谷,部分为低山丘陵和悬崖绝壁,山顶则是广阔平缓的山地剥蚀面,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不容易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茫荡山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

2.6 学术性 福建茫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长期以来受到了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关注。

3 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评价

3.1 生态价值

3.1.1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保护区森林茂密,地表覆盖良好。植被能拦截降水,降低水对地表冲蚀,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据测算,1hm2森林年可蓄水2 000m3,保护区的森林年可减少土壤流失67万t。

3.1.2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茂密的森林1hm2可释放氧气2.25t,吸收二氧化碳2.805t,吸尘9.75t。据此测算,保护区的森林年可释放氧气2万t,吸收二氧化碳2.5万t,吸尘8.7万t,由此保护区内气温比南平城区低5~7℃。

3.2 社会价值

3.2.1 综合社会价值 保护区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周边20多万人提供直接饮用水,为2家纯净水企业和南平剑津啤酒厂提供优质用水,为南平乳业发展、牧草种植提供了无污染的优质用水。随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及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会促进南平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

3.2.2 宣传教育基地 茫荡山保护区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长期以来作为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林业职业学院以及南平市中小学的教学基地,建区以来共接待实习和夏令营师生1.7万多人次,为人们了解自然、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2.3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保护区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众多的珍稀物种,吸引了八方来客至此观光、旅游、学术交流、科考、疗养、探索。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为保护区社区及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为保护区内群众和延平区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2.4 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通过争取国家项目,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人才,对区内具有经济社会价值的物种进行驯养和改良,用现代技术开发保护区内有观赏、药用、食用、工原料用的动植物,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人才,为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3 经济价值 保护区工程建设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生态旅游业和多种经营业,规划期内,年均旅游收入近200万元,扣除成本后,近期每年可获利润15万元,远期每年可获利润50万元;多种经营项目的实施,在规划期内可实现年产值500万元,年缴税60万元,年创利润90万元。随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将带来巨大的间接经济和生态效益等,主要体现在野生动植物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增加,森林功能的增强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3.4 科学考察及环保价值 茫荡山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大片处于原始状态,类型多样的沟谷森林生态系统,是国内外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关注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演变等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以来,中外动植物学家先后在此采集标本并发表33种植物、36种昆虫和1种鱼类新种。茫荡山保护区所处的延平区是我国杉木最主要的中心产区之一,保护区内分布有处于良好更新状态的原生杉木种群32hm2,群落外貌整齐,为研究杉木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4 加快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内有重要的杉木原生种群与种质资源、典型的中亚热带沟谷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其自然本底原始、生态系统典型、生物种类丰富、成份古老、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具有国家保护价值;同时又是福建建设生态省战略布局的重要区域,是福建南平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闽江上游的重要汇水区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保护区的建设是新时期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之一,加强保护区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M].福建林业调查规划院,2002.

第9篇

为了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促进交流与合作,由贵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组织,以全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及各环保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企业,ISO14000认证企业主管领导,“绿色学校”负责人及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大中型企业领导为成员的访问考察团一行19人,于2003年9月16日至25日对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宣教工作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学习,本人有幸参与了此次考察活动。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热情接待,听取了有关领导、专家的讲座和情况介绍,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实地考察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如何解决能源的状况、风力发电站和防沙治沙情况。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受到了启发,学到了有用的经验,顺利完成了培训考察任务。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赴西北培训考察团留影

一、西北两省、区自然环境概况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我国西北边陲,国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东北与蒙古,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600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到2000年底,全区人口约1700多万。气候环境是大气干旱和水资源不足。由于新疆远离海洋,地形为三山夹两盆,高山环绕,所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

新疆现已发现122种矿产。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铍、白云母、钠硝石、陶土、蛇纹岩等。全疆地表水年径流量约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252亿立方米,冰川面积2.4万平方公里,储水量25800多亿立方米。日照时间长,年均2600 ~ 3400小时。

2、甘肃省地处中国西部内陆,黄河上游,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西连青海,新疆,北邻内蒙古,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海拔:1000-3000米,土地总面积45.5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53万公顷,人均2.17亩,草原1664万公顷,森林426万公顷,木材积蓄量2亿立方米。另外还有宜农荒地100万公顷,宜林荒地666万公顷,宜牧草山草坡467万公顷。

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缺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这里每年黄河泥沙超过5亿吨,占黄河流域年输沙量的三分之一。

与新疆环境宣教中心合影

二、西北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㈠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洲面积由解放初的1.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7.0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当初的1800多万亩扩大到5700万亩。全区已有4个地(州)、60个县(市)、农垦128个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其中25个县(市)实现了平原绿化,使85%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和田县因治沙业绩突出,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新疆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98年的1.68%提高到目前的2.1%,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0.75%提高到了14.95%。全区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总面积为1025。23万公顷,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17%。

2、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进展良好,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工程、长防长治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风沙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生态县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工程和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九大工程。甘肃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4 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 1600 万公顷,人工造林 3.8 万公顷,人工种草 2 万公顷,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干旱少雨是甘肃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多年努力,甘肃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 294 座,水库总容量 21 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小型机电提灌工程 7460 多处,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120 万公顷。甘肃中部的干旱山区,成功实施了雨水集流工程,基本解决了中部 113 万人、119 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甘肃省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 87.95 万亩,占国家下达试点任务的 97.7%,完成造林 177.12 万亩,占年计划的 90.9%。

㈡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新疆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系统抗逆性较差,抵御生态环境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

⑴ 新疆绿洲面积不断拓展的同时,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 168.8 平方公里的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速度扩展,绿洲内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以每年 0.7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⑵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绿洲内大气降尘居高不下,灾害性天气对绿洲的侵蚀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1997 年,新疆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0.5 亿元,1998 年为 59.18 亿元,1999 年为 64.44 亿元,分别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3.7%、4.35% 和 5%。

⑶ 矿产开发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和对水环境的污染使开发后地貌无法恢复,恢复面积只占破坏面积的 4.5%,而治理面积仅占恢复面积的 12.6%。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新疆推广农膜技术以来,农膜覆盖面积 1999 年达到 133.3 万公顷,用膜量达到 8.4 万吨,残留率按 24% 计算,一年残留 2.02 万吨。

⑷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使许多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已达 320 公里,其它小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⑸ 植物资源中甘草面积目前正以每年 2.4 万公顷的速度被破坏,雪莲、贝母、肉苁蓉等药用植物资源的储量迅速减少,特有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也在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⑹ 新疆森林覆盖率虽逐年增加,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面积减少到 54%,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梭梭林面积减少了 69%。

2、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所面临的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灾、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⑴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7.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 %,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量6.44亿吨。

⑵ 沙漠化仍在发展,土地盐渍化蔓延,沙尘暴威胁进一步加大。全省沙漠化面积约14.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1.47%。全省5000万亩耕地中,有1000万亩面临沙漠化威胁,盐碱地面积已达10.7万公顷,成为灌区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⑶ 天然林保护任务艰巨,植被覆盖率增长缓慢。由于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以及自然退化,天然植被覆盖率低下,森林覆盖率9.37%,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5 %低7个百分点。

⑷ 草原超载过牧,大部分草场趋于退化。全省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62 %,为全国5大牧区之一,目前受到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这“三化”的威胁,90 % 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退化的达到33%。

⑸ 生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方滥捕、滥猎、滥采屡禁不止,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⑹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失调,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乡镇企业“三废”污染防治进展缓慢,化肥、农药、地膜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范围扩大,危害严重。

与甘肃环保局交流经验

三、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㈠ 新疆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围绕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进行、环境区情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推进各级政府任期和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责任状。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自治区及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在自治区实施大开发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各级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5、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紧围绕重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保护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以此带动和推进全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6、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7、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

8、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坚持经济与技术合作并重,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生态环境管理经验,推动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㈡甘肃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⑴大力实施节约、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措施。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坚持地表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三水齐抓,大中小工程并举,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兴修小型水利,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办水利。大力推广节水和工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⑵ 抓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恢复扩大面积,把生态建设同调整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抓好天保工程和治沙止漠工程。

⑶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充分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防治污染的能力。

⑷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依法对水、基本农田、矿产、森林、草地等重点自然资源进行强制性保护。

⑸ 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以顺应自然规律和量力而行为原则,做到了适地适树适草,有水有树,树随水走,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⑹ 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的同时,修订并完成《甘肃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开展了黑河上中游和黄河玛曲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了对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自然保护区贯彻《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执行情况和秸杆禁烧、严禁采集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麻黄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嘉峪关

四、环境保护宣教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情况

1、新疆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和与环保相关的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注重与新闻单位和外界的合作,开展警示教育和法规宣传,努力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页进行宣传;结合地方特点,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活动,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为参加全球开展中小学环境学习与观察计划的备选学校;二是做好环保技术人员再教育和环保干部岗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环保人员素质。近年来,共承办各类环境管理培训班20期,受教育及培训人数过千人;三是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新疆记者站的龙头作用,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四是认真做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推动自治区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

2、2002年,甘肃环境保护局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制定下发了《甘肃省2001年—2005年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召开首次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 “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以“两会”(首次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首届西部绿色环保成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两周”(省城环境监护周,全省百万中小学生警示教育环境监护周)“四绿”(兰州市绿色文明商场创建活动,绿色文明在雄关,绿色旅游在天水,绿色文化在庆阳)活动为重点的系列宣传活动。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咨询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700余次,各种宣传媒体专题栏目播发环保类新闻稿件1200余篇(条),500万人直接受到环境教育。甘肃省环境保护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成立挂牌,有300余人参加培训。学校环境教育得到加强,有两所中学被评为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

天山

五、几点体会

为期十天的培训考察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较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本省与西北地区同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有共同和不同的方面,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2、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本省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好,但不应满足现状,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搞好规划,增加投入,扎扎实实搞好工作。

3、生态建设是永恒的主题。目前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湖泊枯竭趋势日益加重。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根本所在,我们要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实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坚持治理和保护并重。

4、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气候条件,当退则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要有长远考虑,要有统筹规划,切不可一阵风,搞形式主义。同时,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蛮干、不盲从,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生态建设,包括育种、选苗、节水、治沙等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讲求科学的精神。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