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3 02:58: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摄影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起步晚,发展快,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摄影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思维活跃的学生也常常以其彰显个性的作品带给摄影界一次次惊喜。专家介绍,目前我国设有摄影院系的院校100多所,有摄影专业的约200多家。他们的现状如何?面临着何种难题?来自部分高校的负责人,为我们做出了展示、回答。
啤酒广告 邸京 摄 北京印刷学院
永远的F50 许宁超 摄 四川美术学院
故宫角楼 辛志秀 摄 北京印刷学院
喻鱼 刘帮国 摄 四川美术学院
巴黎童年 刘永 摄 北京电影学院
Black pool海滩 郭杨 摄 大连医科大学
茶馆 罗小菊 摄 四川美术学院
白球鞋年代 贾雪 摄 鲁迅美术学院
餐桌前的风景 杨威 摄 鲁迅美术学院
私人空间 宋扬 摄 北京电影学院
卧室 李春光 摄 北京电影学院
教堂 赵欣 摄 大连医科大学
第一个摄影系的诞生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历史、现状
1984年,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委托鲁迅美术学院创建摄影系,1985年获准成立。摄影系在鲁迅美术学院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是全国美术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摄影系,经过了20多年艰辛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教学特色和优势,培养了全国第一个艺术摄影硕士研究生。
教学原则
从绘画基础的视觉训练向摄影基础的自然性过渡;
从摄影基本技能向摄影艺术表现的强化性过渡;
从摄影创作的艺术规律向摄影表现风格的升华性过渡。
学生在入学时都具备了一定的传统造型艺术的绘画基础,再加上美院浓郁的艺术氛围,因此除了本专业的相关训练以外,还特别强调关注当代、关注社会,以自我关注为方式,以摄影大师为范本,启迪和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强调学生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形成。
学生就业方向
由于摄影建系的时间早,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去各大高校任摄影教学工作,全国50多所院校有我们的毕业生在任教;还有大批在媒体工作的毕业生;同时也有很多专心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包括现在在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活跃的王宁德、阎实等。
(林简娇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副主任)
影、视不分家
四川美术学院摄影专业
历史、现状
2000年创办摄影专业。2006年9月,已在原摄影专业基础之上成立二级学院,名为“影视艺术学院”。现有包括图片摄影、影视摄影、影视编导、影视动画等在内的7个专业方向。2003年起开始招收摄影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生需要具有起码的美术基础,在以后的摄影图像创作中,对视觉审美的把握就显出了优势。学院经常聘请顾铮、杨小彦、王南溟等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作为外聘客座教师。
教学特色
以图片摄影为主兼以视频摄影;涵盖商业摄影、传媒摄影和艺术摄影等不同应用领域。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就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方向,教师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引导。四年级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分组辅导教学。
学生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在尚未了解不同摄影类型、表达方式之前,过早地局限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只做自己熟悉的。对这类学生,鼓励其放开眼界,发展自己的潜能。另一种则相反,一直犹豫不定,认识不到自我价值。对于此类学生,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分析其个性特点和知识、能力中的优与劣,扬长避短,找准努力方向。
(吴时敏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
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已达数百所,分类涵盖商业、纪实、观念等多个领域,以下几所院校为我们展示了各自的教学特色。
某天 王宁德 摄
历史、现状
北京印刷学院摄影教育开始于1990年,2004年将专业教育定位于“影像”。
摄影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制版印刷技术带来的图像广泛传播,作为印刷学院的摄影教育一方面秉承这种技术优势,针对数字化教育新格局,先后购进7台1600万像素到3900万像素不同规格的数字后背和数十台各规格数码相机,以及配套的高端图像处理与输出设施。在摄影本体研究的同时,继承印刷载体优势,在专业调图、色彩管理方面与印刷接轨。
教学特色
强化艺术创新与社会商业接轨的原则,一方面沿袭高校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暗房影棚实践体系,建设起以禄莱、仙娜座机、暗房相配套的传统拍摄制作系统;一方面配备从低端到高端的数字单反相机和数字后背组成的拍摄系统,以及完善的后期图像处理、输出和色彩管理设备等。
以商业摄影、艺术创意摄影为核心,并辅之以纪实摄影、短片创作课程,将摄影、影像置于新媒体的框架之下,与现有的艺术设计、多媒体、三维虚拟、数字绘画、印刷色彩管理等专业密切联系,互为支撑,以拓展影像教育的外延。
(史民峰 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
历史、现状
中英摄影研究生教育硕士点,是由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与英国波顿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创建,2005年通过英国教育部门的评估而正式设立的。2006年1月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每班约20人。学员来自中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多个国家,其中不乏国内一些重要媒体的在职人员,比如上海《东方早报》图片采集部主任安光系等人。
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摄影理论基础和工作技能的国际新闻、纪实报道摄影师,以及高层次的摄影教育、研究人员。
掌握摄影与传媒行业的国际规则、能够良好地对外交流与沟通,并完成国内外媒体拍摄、采编图像任务。
教学特点
在中国硕士点学习的中国研究生,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学习理论、一起研究课题;他们分头拍摄、独自完成作业,但是一起讨论、析辨,共享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相同的社会意识资源;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在英国校本部的研究生同时开课,研究同样的课题,做同样的作业,并且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上传照片与图片说明,讨论研究专题的主题思想和创作内容,互相评判作业完成的情况等等。
课程三步走
一年的课程分成三个学期:大量阅读、讨论,熟悉和掌握有关专业方向的现代摄影理论,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训练适应现代国际摄影环境;
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规划选题和制定执行计划,独立完成两组专题摄影(要求在第三国的陌生环境里独立完成);
在选题的基础上整理、完善,通过图片编辑和文字合成的训练,做成一本达到出版质量的书籍。
(杨晓光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院长)
跨国办学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
中英摄影研究生教育硕士点
印刷学院里的摄影
关键词: 艺术 摄影教学 美育教育
摄影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美育教育作为摄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其中,它影响着摄影艺术风格的走向,能够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提炼美的能力。
一、摄影教学与美育教育之间的关联
设计艺术作为引领潮流的创造性力量,在其创造过程中,搜集资料、表达概念、组织元素和表现设计等都会大量运用摄影手段。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为人们提供了普适的艺术表现模式。可见,美育教育对摄影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摄影通过对瞬间的艺术凝结,犹如一座桥梁,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呈现了人与自然、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这就是摄影审美价值所在。
在摄影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承担着多重功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和对自然、社会的感知与再现能力。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美学在摄影中的传承和体现,构成了摄影师的知识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摄影课的教学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开展。从独特的摄影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点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摄影真实而艺术地反映自然和社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
二、加强摄影美育教育的途径
1.利用摄影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
摄影审美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训练学生的感觉器官开始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和个性思维;从对摄影器材的了解和掌握到写实拍摄,从对事件的真实再现到摄影理念创新,从模仿到摄影个性的形成,都可以找到美育对教学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取景和构图、光影和色彩,都与培养学生视觉感受力和审美素养关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最初的点、线、面、影调、色彩、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入手,尝试通过人物的表情、光线的运用、影调的体现、构图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美感、秩序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为把美育教育融入到摄影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艺术鉴赏、摄影艺术史、美学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审美品质。在摄影实践中要广泛涉猎风光、人像、广告、新闻,以及商业摄影领域,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摄影对审美的要求,避免限制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感悟能力远比传授知识,培养摄影技能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艺术造型理论,培养学生在平凡的景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和对美的结构及形态的鉴赏、识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开设数码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课程有利于学生开展二次摄影创作。通过对作品的画面剪裁、光线及影调的处理、颜色的搭配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取舍能力和审美素养,以便学生能将创作个性和风格在二次创作中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增强。
2.通过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作品欣赏在摄影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从模仿到创作,作品欣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掘本质,把握艺术形象,感受艺术情景,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通过美的体验和审美教育实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同时,作品欣赏要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从政治、经济、人文等视角赏识作品;要结合拍摄者的审美取向、创作背景、社会效果来发掘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实现摄影美育教育的目的。
开展多种形式的摄影体验交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班级之间、同学之间的习作交流和点评,可以消除摄影美育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在摄影中感受美、创造美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可以做的。在作品欣赏活动中,学生要敢于剖析自己的作品,听同学的意见,听老师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倾听自己的心声,要敢于直面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使自己的作品赋有美的韵味。
作品鉴赏的方法很多,分门别类地欣赏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流派风格的准确把握。比如,航天摄影可以展示宇宙的浩瀚、微观摄影能展示自然生命的美丽和复杂、动物摄影能展示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等等。通过对摄影图片的分析,让学生在了解主题、主体、构图、色彩、场景等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关心,对摄影美的探索和追求。
3.开展摄影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开展摄影创作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摄影的乐趣、积累创作经验和激发创造热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比如:运动会、球赛、文娱活动、会议,等等;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农村和城市发掘题材、寻找素材,尝试新闻摄影。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摄影创作机会。摄影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社会、感受自然,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行为。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摄影活动中懂得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最后成为美的创造者,这是摄影美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娴熟的摄影技术,渊博的摄影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摄影的美学目标,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
摄影作为大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简单、方便、实用和效果明显的特点,让学生从走入社会和自然变成关心社会和自然,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学生通过摄影活动,感受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最后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的目的,这是高校摄影教学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摄影在今天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的基石。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将数字相机、手机、电脑、网络、微博、飞信以及明天可能出来的新名词叠加在一起,“摄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众认知度,人人似乎都可以无师自通地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拍摄出几千张照片,甚至上万张照片,并能将影像传播出去,与人共享。
也正是因为摄影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再一次降低技术门槛,促进了摄影教育的蓬勃发展。无论中外,摄影基于档案资料性质的影像实证功能,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于是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稳定专业水平的摄影人员完成工作。数字影像知识体系的建立,摧毁了像柯达这种曾经的神话企业,也催生了无数新的摄影相关行业。摄影教育的市场在全球都在扩大。特别是对于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数字化这一技术革命使我们获得一个与西方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共同前进的时代契机。中国大学近十年摄影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数字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并肩而行。
在普通高校,增加摄影选修课,摄影的讲座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在综合性大学,艺术系多增加摄影专业方向或者摄影课程。一些大学、艺术院校新设立了影视专业,或摄影方向。而专业性的影像学校在不断地扩大规模,民办的艺术类大学很多都设立摄影专业,私立的摄影培训机构更是比比皆是。
数字摄影教育新知识体系的建立
摄影教育的扩大,与摄影知识体系的变更紧密相关。摄影教育从胶片时代完全过度到数字时代,知识体系的更新迫使并促进了教育领域摄影知识体系的全面更新。数字影像设备的体系,包括前期物理光学原理的数字相机和数字虚拟环境下的后期图像处理,最后到明室打印输出而构成整个系统。摄影的理念范畴,包涵了对社会生活、自然世界最忠诚的影像记录和还原,也包涵了导演摄影和后期图像再塑造而建构的虚拟社会与自然影像。
摄影知识体系的变化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也带来了教师结构的重组和教育思想的新面貌。无论中国、外国,大学的摄影教育都经历了这个转变。
中国摄影教育必需用繁荣来描述。在前两年前的统计数据,大学设立摄影专业的学校已经达到100多所,去年摄影专业毕业生达万人。中国的大学有不同的规模和性质,摄影专业依托于不同背景的大学,其特色也不同。在一些资深的传统艺术类院校,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京电影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仍然维持着20人左右的小班级教学。按照艺术教育的传统规律,师资比较低,目的是让老师能够因材施教,培养有创造力的摄影创作人才。现在艺术院校都有摄影专业或影视专业,多数在摄影的大范畴内设立了多个专业方向,扩大规模,如商业摄影,图片摄影,数码摄影,影视摄影等等。各省的艺术院校、师范学院,摄影专业招收学生规模常常较大,30、40人一个班,一届两个班。综合性大学以及理工科大学,也有不少开设艺术专业,视觉传播专业,影视专业,摄影成为普及性的课程。
中国大学摄影专业的课程设置,因其背景不同,课程内容与结构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美术背景、电影背景、新闻传播背景等。各类美术学院,摄影的技术、艺术课程之外,多是有大量的美术学科的课程,包括平面设计,后期电脑图像处理的强调,学生对美术历史的了解也比较多,不少毕业生在商业摄影、艺术摄影方面都早有建树。电影背景的学校,对社会性的影像、关于人的影像表现更突出,也多结合视频,“两栖”影像培养。新闻传播背景的学校,自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使用摄影的培养最有力。
中国的大学,因为教育管理制度的特点,教师人员固定,教学大纲明确。同一学校的学生按照班级在大学接受统一的教育。学生所学课程的选择度很低。
在欧洲、美国进行摄影教育,公立与私立的大学并存。但是他们首先分为艺术专业学校和综合性大学两类。艺术类学院,招收人数较少,摄影门类方向明确,时尚摄影方向、人像摄影方向……他们的目的是培养创作型人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通常不分具体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毕业时决定创作方向,到了研究生阶段,一般学习方向比较明确。
在国外的大学中,获得终身教师资格的人非常有限,一个系常常只有4、5个固定的老师,但是他们可以聘任在行业中有成就、有影响力的摄影师来做阶段性的老师,比如3到5年。这样聘任老师的数量是终身教师的数量的三倍甚至五倍。
因此,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灵活自由。在法国第学摄影系,聘任来的老师,常常带着学生做他个人正在进行的摄影创作,学生也有时间跟几乎一线的摄影创作者直接深入沟通。巴黎第学曾经聘任过弗孔担任教师多年。也曾经有一门课叫《爱与这座城市》,任课老师是艺术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今年聘请了PAUL SHAMBROOM,一位自20世纪90年代就有作品被美术馆收藏的美国当代摄影师担任研究生摄影方向的指导老师。这样的老师能把行业中有效资源带到学校,为学生与专业领域建立起便捷的桥梁。
国外的大学没有班级,每个人选课的自由度非常大,一门课上,有一年级的学生,也有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可以跨系选课,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尤为突出。再加上一般国外的大学没有集体宿舍,每个人自己去找房子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多元。这些都形成了中国大学和国外大学在基本风格上的不同。
国际交流是突破学校教育围墙的良好手段
中国的大学通常都是有专属的校园,由围墙围住。美国的不少大学都是没有围墙的,教室也是普通人都可以去参观的。但是学校仍然是一座有着隐形围墙的知识城堡,国际交流是突破城堡束缚的一种方法。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跨国信息的共享、文化的多元带来的是思路的解放。现在中外大学摄影专业越来越注重国际交流活动。
中国大学常常在校内组织讲座,邀请国内摄影名人和国际摄影人做摄影文化的讲座,把外国影像文化引进来,年轻的教师通常承担了更多的工作。
中国学摄影的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大学参观,与国际大学联合做创作,做展览,在一些学校也是年年都有的。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正在进行的《变迁》主题创作,其宗旨是“以影像的方式去开发未知的领土,去了解不同国家、不同自然景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通过镜头去认识人,关心人,表现人,实践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文化的交融,从而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读解本国文化、重新思考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今年8月有14名师生去美国参加展览,举办研讨会并进行新的创作。
西方的大学,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非常有兴趣,再加上中国目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体现出力量,欧美大学组织的与中国进行的交流活动,总是能够获得各项资金赞助,学生和老师也积极地参与。
美国摄影高校教育排名第三的帕森艺术学院摄影系,参加了三届平遥摄影节的高校展览,每年带学生来北京,并且跟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北京电影学院都有交流。帕森艺术学院是以时尚、设计为主方向的一所私立艺术学院,本科摄影教育以时尚摄影为主,培养商业影像领域的工作人才。研究生艺术硕士教育,以艺术摄影为主要方向。每一届研究生大约15人左右,夏季在学校展厅举办的研究生毕业展,每个人的作品都风格鲜明,毕业展览中的作品就有在中国拍摄的。
在西方大学更能体现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的外国留学生多。在中国大学里学习摄影的外国学生较少,以周边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亚洲的国家与地区为主,欧美学生少。
在西方大学里,中国的学生也不多,但是常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多元地文化背景给摄影的创作带来了特有的活力。
摄影理论的教育与研究
中国大学设立摄影系或者影视专业的,多是培养实用摄影的人才,学校自身的摄影史论研究和教育都不是主体。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在传播学领域或者文化艺术领域的摄影研究也比较少。总的来说,中国的摄影史论、理论研究和教育都不足。
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全方位的优秀人才,使中国摄影艺术教育与先进国家接轨,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挑起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重担。如今,许多大学开设了摄影艺术选修课,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摄影艺术选修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注重技术传授转为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传统摄影艺术教学往往偏重技术、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在文字功底、艺术素养方面偏弱,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当今,摄影艺术的社会功能已从形象记录和惟美的形式欣赏发展为富有社会意义、文化价值的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手段,也成为许多现代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新型创作媒体。因而,现代摄影艺术教育不能局限于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而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人文艺术素养的课程。随着摄影科技往高智能化方向发展,对摄影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但智能化的工具不能代替人脑的思考,拍摄者的观念意识才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课程,如艺术概论、美学、视知觉心理学、平面设计、文学写作、社会学等,会拓展学生的观念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念形成。因此,摄影课程的设置,在训练学生摄影技法、造型基本功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及表达能力,养成独特的文化欣赏方式,以及对当今信息社会的敏感反应,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将单纯的技术型课程完全融入视觉传播的领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拍摄的作品才更有社会内涵和文化底蕴。
二、从注重课堂讲授转为注重实训教学
摄影艺术选修课程的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因为摄影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摄影不仅要了解基本理论,还要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检验理论的能力。因此,在摄影艺术教学中既要体现基本理论,又要体现学生的基本能力。这就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实践出真知,实践第一”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要通过各种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艺术比赛、观摩影展、相互评价作品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们把在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用他们的第三只眼睛去表现各种美好、感人的事物、景象,以此来培养和提高摄影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如果摄影艺术课程教学只注重课堂的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的锻炼,那只能培养出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赵括”;如果只注重实践训练,缺少理论基础,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后继乏力,难成大气。所以,摄影艺术课程的教学要课内课外并重,理论实践比翼齐飞。
三、加强“创意培养”
摄影艺术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所谓“创意培养”是指在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把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摄影艺术的本质要求。摄影艺术教学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用大脑去思考,按主题去发现,这是专业摄影区别于非专业摄影的根本所在,是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摄影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除了开设必要的创意基础课和创意理论课外,命题作业、专业采风、参加影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创作意识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实习训练课时,教师要将创意培养的内容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多举例,多示范,引导学生在勤动手的同时多思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逐步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应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训练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摄影教学
摄影器材,作为一系列复杂的工具,不仅包括照相机,还包括各种应用附件,具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无论社会人士或在校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经济条件,择优选择适合自己的机型,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照相机实际上是一个高级玩具,它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它集物理、机械、人体工程、电子、材料、数学等学科为一身,融科技知识和专业学问为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拥有着多种功能,良好的效应,便于入门,充满趣味及那神奇的奥秘,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的能力。所以说在通识教育中,选择摄影工具来培养与提高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很合适的。
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人的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核心的思维力外,还体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等水平上,而观察是诸种智力因素的先导。常言有云:摄影是一种减法的艺术,摄影实践需要摄影者在纷繁复杂的景象中抽取出其中精华的部分,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闪光的东西。因此,摄影可以训练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美,在时间的长河里猎取美,在空间的坐标中塑造美,在百姓日用的凡俗中择取神圣。摄影家的观察具有细致入微、深刻洞察、反应敏锐、迅速发现(按快门)的特点,这种观察力素质是摄影家特有的基本素质。因此说,学习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摄影创作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得清楚,而且要构思新颖,角度独特,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技巧来创作。鼓励学生运用一些新颖的手法创作作品,有利于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掌握摄影技术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发散、联想、类比、逆向等思维训练,让学生利用这些思维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尝试拓展性的创作拍摄,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摄影实践,既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其创造能力。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摄影实践不但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且教会了他们去欣赏美,享受美,使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
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成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成人与成长,而通识教育核心是在使人成为人,也就是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打破专业的限制、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评的精神,也就是使得学生“成人”,从而可以独立思想,拥有独立的人格,从而映照伟大哲人康德的思想: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现实中,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作为弱势的大学生们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几乎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另外,课堂上还存在着一种灌输式教学,把所谓的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从而在他们的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刻板迟钝、思想僵化。在校大学生二十来岁,正值风华正茂的时期,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阳光洒脱的精神风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这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背景的深刻影响,也有学校自身专业教育的问题。同时,也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严重缺失,而作为大学生通识主要内容的摄影艺术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启发和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美,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瞬间的领悟和捕捉能力,丰富的表现力和无限的创造能力。摄影艺术是个“我影照我心”的艺术形式,只要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镜头释放,就一定会感到无限的快乐,进而使大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摄影艺术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因为摄影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习摄影艺术不仅要了解基础理论,还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就是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并通过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比赛,参观摄影展览等实践环节,进一步开阔摄影艺术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摄影艺术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把美的欣赏、美的体验和美的创作结合起来,使摄影艺术教育活动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摄影艺术的创作实践就是让大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他们亲自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综上所述,通过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总结
1.课程相关设置不合理。
课时偏少。《新闻摄影》与《摄影技术基础》这类课程不同,除了讲解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术外,还要与新闻紧密结合,讲解不同新闻体裁的拍摄、文字说明的写作、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与法律问题等。实验学时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练习摄影的各种技术。考核方式较单一。作为必修课,一般是理论考试70%+实验20%+考勤10%。对于大多数理论类的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设置较合理,但是对于摄影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期末成绩并不一定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拍摄技术。课程设置的学期不合理。每个学校该课程设置的学期不一样。我们当前版本的教学大纲将这门课程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因为大四学生都比较忙,相对来说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课下拍照片,提高摄影技巧。
2.教学资源较匮乏
照相机数量有限,更新换代慢。一批照相机往往经过几届学生使用,有时设备已经陈旧落后,不能成为学生拍照的好帮手。而且做实验时学生分组,不是每个同学都有足够的机会拿着照相机尽情拍照。教师资源有限,不同教师擅长的方面不同。有擅长理论的,有擅长拍摄实务的。教材内容较单一,配套资源不足。一般来说,新闻摄影的理论和实务介绍的比较多的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不够详细,缺少一些照片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有些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比较全面细致,但又缺少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介绍。而且多数教材一般都没有相应的配套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网站。
3.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做好笔记。这种方式可以高效率地传递知识,但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学生拍完照片作为作业交上来算实验成绩,教师打完分数存档。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没有及时的反馈学生就不知如何改进。新闻意识不够,缺少实践。新闻摄影拍摄的照片主要是为了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但是现在学生只是拍摄完照片,完成技术方面的操作,基本没有用于新闻实践。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到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
二、对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的思考
1.合理设置课程
适当增加学时,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可以全方位地介绍新闻摄影基本理论、拍摄实务以及摄影技术等知识。此外,实验学时的比重也需要增加,因为最终摄影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得看实践的情况。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笔试成绩占一定比例,通过答题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学生对摄影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平时成绩比重大一些,侧重于对摄影实践能力的考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自评、教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客观地给出分数。可以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他所拍摄的作品谈一谈摄影方面的心得或者对摄影某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结合拍摄的作品讲解一个小知识点,根据表现给出分数。学期设置靠前一些。摄影学习,基本不可以零基础开始学习。所以,可以在大一、大二设置《新闻摄影》课程。因为摄影操作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不断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技术。相对来说,大一大二时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而且热衷于学校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实践学到的摄影知识,对拍摄照片有很高的热情,乐于参与到各种实践当中。
2.提供多种学习资源
增加照相机的数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拍照。购买设备时,尽量购买当前比较流行的、经典的、耐用的设备,好用的器材能够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发挥。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其他的辅助设备,比如用来冲洗胶片的暗房、用于室内摄影的影棚、用于影片的后期处理加工的计算机机房等。配备教学梯队,并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每名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有擅长的方面,有薄弱的方面,如果能配备一个合理的教学梯队,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薄弱的方面,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提高自身能力。在假期时,可以给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完善教材,提供配套资源。更新教材实例。对于技术部分,建议多增加些图片、照片,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某一知识点。提供相关配套资源。比如提供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网站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还能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3.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讲完某个知识点,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课下完成,课上交流。比如,讲完“景深”,可以让学生课下每人拍摄一组不同景深效果的照片,课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还能开拓视野,了解身边的同学是怎样拍摄照片的。每次任务之后,可以让同学们评选出最佳作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对学生作品给予反馈。反馈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效果,对学习的不足及时补救。对于实验课,学生交完实验报告和作品后,教师及时批改,之后可以把成绩和评语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哪里需要改进。平时在课上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作出点评,同学们也可以讨论。通过MOOC、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学习。现在MOOC非常流行,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能够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通过在线观看视频的方式,既能够看到老师的影像,屏幕上也会打出老师说话的文字,帮助学生记笔记。而且还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答疑。关键是在宿舍中就可以听知名大学教师的讲课,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学习完毕之后,提交作业通过考核之后,能够获得证书,证明你学习过这门课程并顺利通过。网络上也有许多视频公开课资源。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这样的方式,知识的讲解在课下完成,课上时间可以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非常有帮助。
4.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运用知识,掌握摄影技能。比如利用传媒学院丰富的资源,学校的新闻制作中心挂靠在传媒学院,可以让同学们参与到新闻制作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从事新闻报道,拍摄新闻照片。可以与地区的媒体合作,让学生们去实习。深入实际去了解新闻是如何采访、如何拍摄的。以学科专业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性的相关比赛也不失为另一种有效手段。人文知识竞赛、“最美校园”摄影大赛、微电影艺术节、DV短片比赛、“小小记者”大赛、学术科技展,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甚至相关指导老师在与他人的比拼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对专业知识及人文感悟的新的认识。
三、结语
我国的摄影教育从建国起即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的专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摄影专业或者摄影课程,摄影作为一种教育的同时,也作为一种丰富人们生活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摄影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社会功能已经被人们所认同。加强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对于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摄影教学同时也被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校园各项文化活动中,对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承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能够让学生用美的眼光看世界,这也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目前高校摄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摄影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是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的特点,这同样也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校领导忽视对摄影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摄影公共课程。
(2)摄影教育手段比较落后。
摄影教学活动中,教育模式主要都是以班级式的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教育手段不够先进,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先进的教育技术并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摄影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机制、师资队伍上都与现代化的教育有很大的差距,与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相比明显落后,这都不利于摄影教育的实施。
(3)摄影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摄影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之一。利用这一优势,必须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从事摄影教育的工作者,对学生都有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反映出教育实质,进一步提高和加强摄影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很多评价机制都是以传统的考试方法为主,这一评价机制在实际摄影教育工作中,对于摄影艺术教育的本质无法反映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必须对现行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3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将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以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以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网络交互性、快速的信息传递性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摄影教育中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摄影的教育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摄影人才的整体水平,进而推进摄影工作的市场化发展,这将对摄影教育,甚至是我国的摄影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1)网络的优势。
现代网络技术与网络宽带是推动人类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重要杠杆。首先,网络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信息传递比较快捷、交互性比较强,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是信息时代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工具,开展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分类、选取、识别、分析和加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最后,网络具有很强大的信息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项交互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摄影教育教学质量。我国现在处于网络服务日渐完善的时代,面对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摄影行业的要求。互联网打开中国的大门,这就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加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强大的技术保障。
(2)发挥网络在摄影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进行摄影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摄影人才。优秀的摄影人才的培养是发展摄影产业的主要动力,也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应尽的义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完善教学的基础设施,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并大力普及摄影教育。作为摄影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大学生。1)利用网路资源的贡献丰富摄影教学的内容。丰富的网络摄影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取课堂以外的新知识。因此,网络摄影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摄影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集合我国著名的摄影家资源,并吸取我国优秀摄影家和评论家以及新一代具有良好摄影天分的摄影新人的加盟,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和教材,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在摄影学习中感受美的熏陶。2)用网络的交互性活跃摄影教学的形式。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都是运用超级链接、视频点播和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这样沟通比较方便,实现多项交互,增加了教学的效果。在摄影教育中,教师应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通过建立校园网站、微博、博客等向学生介绍关于摄影的相关知识,使更多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进行交流。3)利用网络开放性教学拓展摄影教学的规模。网络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价格比较低廉,是很多人在网络上就可以感受到摄影的魅力。同时,使人们接触摄影教育的机会增多,学习更加的方便,有利于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开展和实现。
4总结
关键词:摄影教育 中职学校 师资队伍
中职生虽然文化基础不理想,但有着广泛的爱好和兴趣。摄影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使中职生从枯燥的文化课中得到学习、生活和情感的共融,把对学习失去了的激情重新找回来。摄影教育为中职学生逐步成长和学到更多的技能专业知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一、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育必要性
(一)摄影教育可提升中职生的技能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也越来越普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摄影器材现在早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而且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摄影操作更加简单化。只要心中有美,眼睛就能去发现,就能去捕捉。每个中职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之后,能够使用很一般相机拍出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照片,并能掌握和正确分析拍摄照片的相关数据。这就说明了其科技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已经得到了提高。
(二)摄影教育可提高中职生欣赏美的水平
摄影创作是一个技术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美、定格美、审视美、欣赏美的过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他们每个人存在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自然的,把美带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接受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珍惜并珍藏自己的作品,而且愿意把美的东西拿来与大家共享。如今网络如此的发达,鼓励同学们参加影展、影赛和在网络空间的展示,都会获得一种满足审美心理的荣誉感。
(三)摄影教育可增进中职生自我了解
摄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和情趣。中职生由于成绩较差,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存在惰性和厌倦,甚至有部分学生因此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而每一次摄影实践都是一个技能的培训和对美的发现的过程,这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技能教育,能使同学们充满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进中职生自我了解。
(四)摄影教育可以促进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摄影自身就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创造性心理功能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经过不断的使用、操作,逐步能自如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即使没人教的时候,自己也会不断的琢磨和思考。而每一次拍摄活动都要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怎么样选定拍摄主体,观察并运用什么样光线,如何确定光圈、快门、感光度的数值,并在取景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这些都是要同学们自己来完成,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乐于其中。
(五)摄影教育可促进中职学生的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摄影行业蓬勃发展,国内平面媒介的报纸扩版增容及摄影艺术机构(如影楼婚纱摄影、人像艺术摄影、广告摄影)、摄影股份制企业、照相馆等数量迅猛增长,还有媒体广告宣传部门、图片制作部门、媒介传播部门、企事业党政机关宣传部门等,对摄影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摄影专业人才市场前景甚好,尤其是摄影专业技能人才更受欢迎。摄影行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同学们学会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潜能拍出好的作品,就业也就不再会是难事。
二、在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摄影兴趣小组活动
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室内讲座,学习照相机工作原理,照相机基本结构,初步了解和掌握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使用照相机照相作准备;学生自带相机户外练习拍照,通过动手实践掌握照相机的使用方法,针对学生练习情况,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要领,使学生都能用各自的照相机成功拍照;收集整理学生拍摄的照片,针对照片讲解学生在拍照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再次练习,直到问题解决,拍出较满意的照片;室内讲座,讲解摄影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法,使学生初步懂得摄影不光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通过学习摄影知识、具体摄影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拍摄技巧,从摄影的角度学会发现美、认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开设摄影技能入门课程或选修课程
在各个专业或相关专业开设常态化摄影入门类课程,摄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周约2~3个课时。通过欣赏与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摄影的特性与基本功能,能够了解摄影术发明的历史,能正确地认识到摄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学习摄影技巧,感悟摄影艺术所带来的乐趣;能够掌握摄影的基本理论,体验并掌握传统暗房与电子暗房的操作使用,而且还能够独立进行摄影创作与实践,拓宽摄影的使用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摄影作品的交流、展览活动,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爱好摄影的情感。
(三)开设摄影专业
摄影行业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的技能人才,在师资、设备、场地等条件具备的中职学校开设摄影专业,既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又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关内容如下:
1.专业情况: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代码:140400,文化艺术类。
2.课程设置:学校要根据“2+1”办学模式和摄影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构建中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学年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主要课程有摄影史、美学、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计算机应用、数字摄影原理、摄影用光、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景物摄影和人像摄影等。第二学年为必修专业课,主要课程有摄影美学、风俗摄影、广告静物摄影、室内外环境摄影、时装摄影、工业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报道摄影、广告策划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处理技巧、数码摄录像与多媒体应用等。第三学年毕业实习(顶岗实习)。
三、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育要以技能教学为中心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不自觉地走进了数字时代,相机的革新也瞬间也改头换面,自动化程度令人目瞪口呆。即使一个不懂摄影的人也会按快门、拍出影像。如此简单的摄影自动化,为中职学生学习摄影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于是很多同学感觉到,数码相机不用学习那么多技术知识。这是个错误的看法,视觉的疲劳告诉摄影者,走进摄影并非花花绿绿,而是新意和情感。
(一)学会相机操作技术
学摄影首先必须要有相机,有条件的要有好的相机。其次要掌握相机操作技术知识和镜头的成像原理,这才可能在正常曝光的前提下拍出你想要的照片来。就像学习绘画,只有在临摹的基础上掌握画笔的用法、画纸的特性、颜料调和方法,才可能慢慢走近绘画的领域。摄影也一样,要懂光圈、快门速度等,才能使设计的效果得到完美的表达,拍摄的对象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学会运用摄影技法
首先,要学会用光。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没有“光”的作用如何转化呢。“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会运用“光”,平凡便会化为“不朽”。
其次,就是构图。构图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对于一个摄影者,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构图的过程,又是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它不但使画面更加整洁完美,突出拍摄的主体,理出与配体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的勾勒,体现出了摄影者的思想和拍摄意图。
再次,是对比关系的运用。色彩对比、大小对比、虚实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等等,它可以通过光线、景深、曝光等不同技法来实现。如此等等,都是摄影者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掌握了它,你的照片便会独具风格。
(三)学会提炼摄影主题
提炼新颖的主体,磨练你有发现能力的眼光,提高你独具创新的思维能力。完美的摄影作品是要具备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结合。所以被摄对象的选择便是你表现主题的关键,加上艺术的渲染,作品自然就完美起来了。技术与技法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主体服务的,而主体的表现又是为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一个新颖的能反映社会现实意义的题材,即使选择大家都熟悉的表现手法,也会是一幅好的作品。所以一幅成功之作,是摄影者长期经验的积累,是深入社会活动中发现的,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内涵吸引人们的视线,激励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
四、中职学校要为开展摄影教育提供保障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有力保证,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培养、引进或聘用一批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双师素质符合人才培养评估的要求。
2.加强摄影教学设备及实训场馆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充实设备设施,创造良好实训条件。要依据实践教学需要建立摄影实训室(或摄影棚),购置中、高档次的摄影器材,并从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3.要精选教学内容。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加强教材建设,并对课程设置作适当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4.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调整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用、够用,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方式,并要体现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使学生通过实训,熟练照相机的使用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摄影曝光控制、景深控制、色彩控制,熟练掌握摄影用光及布光方法、构图方法,掌握人像、风光、花卉、新闻、体育、广告等各类摄影的拍摄技能及拍摄技巧。
5.开展顶岗实习,强化职业能力。学校要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校外实习基地,如摄影企业、文化传播公司、出版、新闻媒体单位、广告宣传等部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让更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亲自动手拍摄、亲历一线管理,以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并在顶岗实习中实现预就业。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摄影专业技能人才有就业的出路,使更多毕业生在职业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当今社会对摄影人才的要求已不仅是以往技术上的娴熟和精湛,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只有可塑性强、综合素质高的摄影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这就要求摄影专业的设置除了传统的内容外,还应该增加数码影像、平面设计、影视制作、人文知识及艺术素养的课程,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储备,满足时代对摄影人才的要求。在摄影教学及课程设置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传统的摄影技术课程是基础
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胶片摄影具有颠覆性的意义的冲击,两者在成像原理、存储介质、输入输出方式、后期加工方式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不管是胶片摄影还是数码摄影,在照相馆的基本结构及使用、光线的选择、影调的控制、摄影本体语言的运用等专业技术知识上都有共同之处。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基础摄影知识与数码影像知识并重。
比如传统暗房和电子暗房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以保留也必须保留传统的黑白暗房制作实验,但是可以将传统的彩色暗房制作适当的精简甚至完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彩色的电子图像处理。理由很简单,传统的黑白暗房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还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因此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而彩色手工暗房过于复杂的操作和过于昂贵的器材设备,加上基础部分也已经在黑白暗房时间中完成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会具有太大的价值,完全可以被数码成像系统所替代。尤其是对于新成立的摄影系科或专业来说,与其投资庞大的传统的彩色暗房毒害污染环境不如逐渐投资现代数码成像技术设备,如电脑、扫描仪和打印机等等,既环保又一步到位适应现代彩色摄影的需求。传统摄影技术的课程,如照相机及其使用、感光材料、曝光技术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等,还是必不可少,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影像的形成过程并学会控制影像效果。
二、加重数码影像技术课程的比例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光为基础的摄影正经受着数字技术的洗礼,从前期拍摄到后期照片的存储、处理、传输及输出皆可见数子数字技术的身影。在新闻、艺术、商业等几大摄影门类中,都广泛地应用到数字技术。
摄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和信息交流工具,但在信息市场上正遭受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强有力竞争新闻摄影必须提高自身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新闻摄影界已经普及应用数码摄影技术和网络技术。各大新闻社、通讯社的摄影记者都已配备了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种移动设备拍发新闻图片。这样新闻图片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可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特别是一些时间性强,急于见报的重大新闻事件,是目前采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主要题材。
数码影像技术为广告摄影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数码摄影的即时性使得摄影师可以马上看到拍摄的效果。拍摄后如果觉得不理想,可以立即重拍,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拍摄后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图片的加工合成,既可以制作出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画面,又加快了广告制作的速度,帮助客户把握广告传播的时机。在商业人像摄影中,基本上各大影楼都使用影像处理软件进行美工设计制作,为设计、编辑数码图片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技术支持。
在艺术摄影中,借助PHOT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作品进行加工制作,大大丰富了传统摄影的表现手法,使摄影创作的思想、观念能够更完美地表现出来,使摄影创作成为无限的可能。如果翻开这几年的摄影报刊,如《大众摄影》《摄影之友》《人像摄影》等,可以看到经过电脑处理的作品越来越多。
经上所述,数码技术在各个摄影领域的运用已成主流。在我们的摄影教育中应加重数码影像技术课程的比例,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图片市场化、产品化的运作机制,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今信息化社会,图片信息已成为在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影像图片已经布满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并以良好的势头发展。有专家预测,21世纪的网络信息主要以影像和文字信息的传递为主,其中影像将占70%以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影像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特别是自中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世界影像和图片市场将在向中国摄影界打开大门的同时,其成熟的市场化,产业运作机制也将对中国摄影界造成极大的冲击,加快摄影市场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摄影的宣传教育功能及艺术审美功能,而对图片的商品特征的认识把握不足,以后,我们的摄影不仅仅作为摄影界内部分人自我陶醉的展览品,应该借鉴国外摄影业营销的成熟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规律办事,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及图片网站的优势,让大量摄影作品进入大众传播媒体的主流渠道,转化为产品、商品,推进摄影的市场化进程。在摄影的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市场经营、图片的商业运作、服务心理、创意策划及著作权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内容。
三、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我国的摄影教育起步较晚,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相比尤显薄弱,,在技能教学方面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应该引入多媒体组合教学,网络教学,利用课件的互动性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种全新环境中,使用电脑、网络、视听媒体等各种工具手段授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情境。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且与视觉传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摄影教学的要求相吻合。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为一体,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授课,极大的拓展了各种影像信息源,可以对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演示,形象解说,为自己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创造更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室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除了可将教学大纲、知识要点及大量的信息资源融于课件中,还可以把一些工作原理等较抽象的内容设计成动画演示,以多角度,多方位的连续运动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课件中设计出一些形成性联系和协商学习的环境,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调动各种手段在关键的知识点提供最佳的互动界面,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全面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大量的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也提供大量的摄影佳作供学生欣赏、借鉴。实物投影仪可直观展示各种图片、实物,并在投影仪下给学生演示操作方法等。借助这些视听媒体,加上教师适时机的传神引导,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这对缩短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直觉感受力和创造性思维都起了积极作用。
四、大力发展网络摄影、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摄影从业人员的素质
网络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于网络摄影教育,看上去还是镜花水月。虽然我国的摄影网站很多,但网上的摄影教育是中国摄影网上资源最为薄弱的一方面,除了一些摄影史和摄影知识的网站与摄影教育之外(仅仅是相关,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摄影教育网站),几乎无法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教育网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当然,这与中国摄影教育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有关。近年来,我国摄影高等教育虽然取得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摄影教育严重匮乏,如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器材设备投入等方面都严重不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在资金和体制等各方面受到限制、作为实体的摄影教育学校无法得到有效的建立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利用网上的虚拟空间,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可以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著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户面向全世界的摄影机构,网上的电子摄影图书也可以实现共享,通过网络远程教学,可以使摄影教育尽快走向新的高度,在摄影教育上闯出一条新路。